一、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21)在《基于NF-κB炎症信号通路研究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原因,AS也是首先发生于血管内皮的一种炎症疾病。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者逐渐重视“毒邪致病”理论,并且毒邪与AS中炎症反应等机理密切相关。黄连是常用于治疗心火亢盛,心烦心悸等病症的清热解毒中药,既往相关研究证实,黄连及其提取物小檗碱(Berberine,BBR)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一定作用,但BBR干预AS仍需进一步研究。本课题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相关研究:(1)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2)小檗碱对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B)炎症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研究一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和筛选BBR干预AS靶标并探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BBR干预AS的靶标分别来源于生物信息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1)运用 TCMSP、BATMAN-TCM、Swisstargetforecast 和 STITCH 数据库检索并预测 BBR 的相关靶标,Malacards、DisGeNET、Drugbank、OMIM、CTD、TTD 数据库检索并预测AS相关靶标,将BBR靶标与AS靶标整理去除重复项后取交集,得出生物信息数据库的BBR干预AS靶标。(2)以“小檗碱”和“动脉粥样硬化”为关键词,通过CNKI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收集BBR干预AS的靶标,并与以上生物信息数据库预测和筛选的靶标合并后去除重复处理,经过UniProt数据库人类物种确认并标准化基因名。两组数据库来源的BBR干预AS靶标汇总上传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得出结果导入Cytoscape软件,借助Analyzer工具对BBR干预AS的靶标进行拓扑分析,根据介数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BC)、紧密度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CC)、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DC)中位数筛选出蛋白质互作网络中的关键靶标。将关键靶标导入 David 数据库进行 BP(Biological process)、MF(Molecular function)、CC(Cellular component)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最后借助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对前8位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模拟验证。结果:4个药物相关数据库分别预测到17、7、107、10个BBR靶标,合并去除重复后共得到115个。6个疾病相关数据库分别预测到82、695、36、215、61、24个AS靶标,合并去除重复项后为844个。BBR与AS靶标取合集得到38个BBR治疗AS的靶标。2个文献数据库分别预测到BBR干预AS的靶标为42和56个,合并去除重复项后得到78个。生物信息数据库筛选的38个和文献数据库筛选的78个BBR干预AS靶标进行合并去除重复项处理,得到113个。根据113个靶标网拓扑参数筛选出BBR干预AS的31个关键靶标,其中前8位最为关键,依次为信号转换器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核转录因子 P56(Transcriptionfactorp65,RELA)、α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serine/threonine-proteinkinase,AKTl)、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核因子NF-kappa-B p105 亚基(Nuclearfactor NF-kappa-B p 105 subunit,NFκB 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3(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3,MAPK3)、白介素 6(Interleukin-6,IL6)、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8,MAPK8)。关键靶标富集分析显示 BBR 可能通过参与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The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ions,,JAK/STAT)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依赖性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依赖性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PI3K-Akt)信号通路干预AS。分子对接模拟验证结果显示,8个最为关键的靶标与BBR结合力强。结论:BBR可能通过参与炎症、血管钙化、巨噬细胞极化、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过程干预AS的发生发展,关键靶标与BBR分子对接结合力强,可信度较高。研究二小檗碱对ApoE-/-AS小鼠NF-κB炎性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观察小檗碱对ApoE-/-AS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饮食(含2%的胆固醇,21%的脂肪)喂养的ApoE-/-小鼠构建AS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小檗碱组(B)、辛伐他汀组(S),遗传背景相同的C57BL/6J作为正常对照组(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2p70(Interleukin-12p70,IL-12p7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protein-1,MCP-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6,IL-10)含量,Western blot(WB)法检测 NF-κB 和 YY1 转录因子(Yin yang 1,YY1)蛋白表达。结果:炎性因子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炎性因子TNF-α、IL-6、IL-12p70、MCP-1、IL-1β表达均上调(*P<0.05,**P<0.01),IL-10表达上调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和辛伐他汀组炎性因子TNF-α、IL-6、IL-12p70、MCP-1、IL-1β表达下调(#P<0.05,##P<0.01)。炎性介质蛋白表达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NF-κB p65/NF-κB p65和YY1蛋白表达均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和辛伐他汀组p-NF-κB p65/NF-κB p65和YY1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P<0.01)。结论:BBR治疗可减轻ApoE-/-AS小鼠血管炎症反应,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YY1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林泉[2](2021)在《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破裂和继发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泡沫细胞聚集、脂质核心增大和纤维帽变薄等特点,这些特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损伤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与AS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的调节,调控PI3K/Akt/NF-κB通路有望成为稳定AS易损斑块的新策略。益气活血养阴法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基本治则之一,既往研究发现益气活血养阴方药可通过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保护内皮功能而发挥抗AS的作用;西洋参丹参配伍是常用的益气活血养阴药对,其能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稳定AS易损斑块,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通过开展系统评价、网络药理学、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探索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S易损斑块的干预效应,探讨干预效应和PI3K/Akt/NF-κB通路之间的关系,旨在从循证医学、生物网络、物质基础、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水平阐明西洋参丹参配伍稳定AS易损斑块的效应特点与作用机制。本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综述一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综述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2实验研究:包括以下五部分。研究一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SinoMed、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纳入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RCT,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个Jadad评分≥4分的RCT,共13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心绞痛疗效[RR=1.22,95%CI(1.15,1.29),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16,95%C(1.08,1.25),P=0.0001]、心电图疗效[RR=1.27,95%CI(1.16,1.39),P<0.00001]、HDL-C[MD=0.52,95%CI(0.26,0.78),P<0.0001]显着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hs-CRP[SMD=-1.57,95%CI(-1.99,-1.14),P<0.00001]、TC[MD=-1.05,95%CI(-1.57,-0.52),P<0.0001]、TG[MD=-0.44,95%CI(-0.59,-0.29),P<0.00001]、LDL-C[MD=-0.54,95%CI(-0.83,-0.24),P=0.0004]、血浆粘度[MD=-0.38,95%CI(-0.57,-0.20),P<0.0001]和纤维蛋白原含量[MD=-0.66,95%CI(-0.97,-0.36),P<0.0001]显着低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57,95%CI(0.63,3.91),P=0.3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相比,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有效降低心绞痛患者的炎症、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减轻心肌缺血,缓解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西洋参、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在Uniport数据库标准化靶点信息;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冠心病相关靶点基因,使用R语言筛选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关键靶点为STAT3、AKT1、TP53、TNF、MAPK1等,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西洋参丹参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研究三西洋参丹参药物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并采用HPLC法测定有效部位中关键成分的含量。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减压浓缩、大孔树脂层析分离纯化和真空干燥冷冻法制备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通过HPLC法测定各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含量。结果: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0.13%、0.98%、2.4%,共计为3.51%;丹参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05%、0.11%、0.14%,共计0.30%,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为3.08%,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西洋参皂苷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1.24%、12.82%、42.49%,共计56.55%;丹参酮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14.51%、4.72%、17.5%,共计36.73%;丹参酚酸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丹酚酸B含量为40.67%。结论:本研究按生药量1:3比例将西洋参、丹参分别进行提取纯化,得到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进而将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混合均匀,制成益气活血养阴配伍有效部位,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药理实验研究。研究四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poE-/-小鼠 AS易损斑块的影响,从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和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只ApoE-/-小鼠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3.03m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低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0.75g/kg/d+丹参2.2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3g/kg/d+丹参9g/kg/d)和西洋参丹参水煎剂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15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8周;采用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主动脉根部H&E染色评估AS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ICAM-1和ET-1等指标水平;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MDA、SOD和NO等指标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病理指标: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可见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较正常组明显红染,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较模型组红染区域稀疏,脂质沉积明显减少,斑块面积与主动脉内膜面积比值显着降低(P<0.05);主动脉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可见斑块突出管腔,管腔变窄,斑块表面纤维帽较薄且不均匀,斑块内可见脂质核心面积增大,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斑块狭窄减轻,泡沫细胞数量降低,脂质核心面积减少。②血脂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和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显着降低TG、TC水平(P<0.05),西洋参丹参中剂量组显着升高HDL-C水平(P<0.05)。③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IL-1β、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组ICAM-1水平显着降低(P<0.05)。④内皮损伤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NO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ET-1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⑤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SOD含量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⑥MMP-9: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MMP-9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MMP-9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各药物干预组p-Akt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p-NF-κB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减轻内皮损伤和降低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减少脂质沉积和斑块面积,抑制斑块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研究五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实验三获得有效部位中人参皂苷Rb1和丹酚酸B的配比,称量相应质量的单体,混合均匀,作为干预药物。建立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x-LDL 75μg/mL)、西洋参丹参低剂量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ox-LDL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740YP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740YP25μg/mL),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h;采用CTG检测细胞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和MMP-9含量;采用生化法检测MDA和SOD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CTG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减低(P<0.05)。②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ICAM-1、MMP-9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ICAM-1、MMP-9明显升高(P<0.05)。③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SOD明显增加,MDA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SOD明显减低,MDA明显升高(P<0.05)。④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p-Akt和p-NF-κB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NF-κB通路提高细胞活性、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内皮细胞。
王曼曼[3](2021)在《血府逐瘀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胞葬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过程的干预作用,并从胞葬的角度探讨血府逐瘀汤抗A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ApoE-/-小鼠制备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血府逐瘀汤组、阿托伐他汀组,另设C57BL/6N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血府逐瘀汤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分别按0.6 g/(kg.d)、3.3 mg/(kg·d)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12周后取材做相应指标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四项(TC、TG、LDL-C、HDL-C)观察各组小鼠血脂水平及 TC/HDL-C、LDL-C/HDL-C 和AI的变化情况;采用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小鼠主动脉瓣病理形态学改变和脂质沉积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主动脉CX3CR1、GLUT1、LRP1、C1qA、MFGE8、CD47、SIRPα、NR1H3、PPARγ、DRP1 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府逐瘀汤组和阿托伐他汀组TC、LDL-C水平降低(P<0.01);HDL-C水平升高,但阿托伐他汀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TG水平在组间变化不明显。(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TC/HDL-C、LDL-C/HDL-C和AI均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府逐瘀汤组和阿托伐他汀组TC/HDL-C、LDL-C/HDL-C和AI均降低,但以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为显着(P<0.01或P<0.05)。(3)正常组小鼠主动脉瓣管壁光滑完整,未见异常的斑块和脂质沉积;模型组小鼠主动脉瓣有大量斑块形成及脂质沉积;血府逐瘀汤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主动脉瓣斑块明显减小,脂质沉积明显减少。(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 CX3CR1、C1qA、MFGE8、GLUT1、LRP1、CD47、SIRPα和DR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中MFGE8、LRP1、CD47和SIRP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比较显着(P<0.01或P<0.05),NR1H3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血府逐瘀汤组CX3CR1、C1qA、PPARγ和NR1H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中PPARγ、NR1H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比较明显(P<0.01),MFGE8、GLUT1、LRP1、CD47和DR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其中CD47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更为显着(P<0.01),SIRPα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CX3CR1、PPARγ和NR1H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中NR1H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比较显着(P<0.01),C1qA、MFGE8、GLUT1、LRP1、CD47、SIRPα 和 DRP1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其中LRP1、CD47和DR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1或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有效改善ApoE-/-小鼠血脂水平,降低AS相关指数,减少脂质沉积,抑制斑块形成,防治AS,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D47,上调NR1H3、PPARγ的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梁秀睿[4](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通脉降浊方抗AS的关键成分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寻通脉降浊方中能够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活性成分以及作用靶点,预测其起效的潜在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拟为该方的后续深入的实验研究提供方向,从而有利于通脉降浊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材料与方法:在TCMSP数据库按口服生物利用度≥30%和类药性≥0.18对通脉降浊方中12味中药的潜在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同时通过对CNKI、VIP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挖掘,筛选该方12味中药中能够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单一化学成分;通过TCMSP数据库获得潜在活性成分的相关靶点,经由UinPort数据库将靶点转化成相对应的基因名称,对TCMSP未检索到的化学成分通过Pub Chem数据库获得其smile号进而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其相关的靶点基因;从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Drugbank库获取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靶点基因;将通脉降浊方的靶点基因与AS疾病靶点基因映射取交集获得关键靶点基因;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中药-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基于STRING绘制关键靶点基因的PPI网络,基于Cytoscape 3.6.1软件对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及MCODE模块聚类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易汉博生物信息作图网站进行数据可视化。结果:1.基于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挖掘获得通脉降浊方抗AS的潜在活性成分302个,其中柴胡19个,枳实23个,黄芩37个,半夏13个,白芍13个,丹参68个,三七12个,大黄17个,泽泻12个,甘草95个,虎杖13个,金樱子7个。2.通过TCMSP数据库、UinPort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通脉降浊方抗AS的潜在活性成分相关的靶点基因753个。3.基于GeneCards、OMIM、Drugbank和TTD数据库获得动脉粥样硬化的靶点基因点基因4375个。4.映射通脉降浊方靶点基因数据集与疾病靶基因数据集后得到通脉降浊方抗AS的关键靶点基因532个。5.通过对药材-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分析获得通脉降浊方抗AS可能的关键化学成分为槲皮素、人参皂苷Rg1、甘草酸、丹酚酸B等15个。6.分析关键靶点基因PPI网络获得通脉降浊方抗AS的3个可能潜在功能集群;对其进行GO-BP分析发现3个集群分别从参与胺运输的负调节、参与细胞周期的多种调控、蛋白激酶活性调控等不同途径发挥抗AS作用。7.关键靶点基因的GO富集分析结果:GO-CC结果显示通脉降浊方抗AS的有效成分可能分部在细胞间隙、胞质、质膜、外泌体、线粒体外膜等部位发挥生物学功能;GO-MF结果显示通脉降浊方可通过调节蛋白质异源二聚体化活动、ATP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分子功能活性从而发挥抗AS的作用;GO-BP结果显示通脉降浊方或可参与炎症反应、凋亡信号通路、胞浆钙离子浓度、氧化还原过程、糖脂代谢等干预AS的进展。8.对关键靶点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通脉降浊方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FoxO1靶点、MAP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Jak-STATs信号通路等起到抗AS作用。结论:1.通脉降浊方中槲皮素、人参皂苷Rg1、甘草酸、丹酚酸B、三七皂苷R1、甘草次酸、大黄素、24-乙酰泽泻醇A、柴胡皂苷D、人参皂苷Rb1、橙皮苷、甘草苷、山奈酚、β谷甾醇、汉黄芩素等为发挥抗AS作用的关键活性成分。2.通脉降浊方抗AS作用机制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实现的,可能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糖脂代谢等生物过程,可能涉及PI3K-Akt、FoxO1、MAPK、NF-κB、mTOR、Jak-STATs 等信号通路。
申文迪[5](2021)在《多花黄精多糖对不同性别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及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是药食同源植物,富含多糖,具有补脾润肺、抗疲劳、降血脂等功效。动脉粥样硬化是脂代谢异常引发的慢性炎症疾病,目前鲜有关于多花黄精多糖干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报道。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多糖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因此本论文以多花黄精多糖(P.cyrtonema polysaccharide,PCP)为实验材料,主要研究了PCP对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诱导LDLr-/-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并比较了PCP对不同性别小鼠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的差异。通过研究,论文主要获得了如下实验结果:(1)PCP可以减少HFD造成的小鼠体重增加和血脂代谢紊乱,且PCP对雄鼠体重和血脂代谢的干预作用比雌鼠明显。(2)PCP可以降低HFD引发的小鼠氧化应激反应。研究还发现,PCP处理后,HFD组小鼠GSH-PX、SOD的酶活力升高,MDA的含量降低,且雄鼠GSH-PX、SOD的酶活力高于雌鼠、MDA的含量低于雌鼠。这些结果表明PCP可以改善氧化应激损伤,且对雄鼠的作用更显着。(3)PCP可以抑制HFD诱导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对雄鼠的抑制效果更明显。主动脉油红染色、主动脉瓣HE和Masson染色的结果显示:PCP处理后,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和纤维化明显减少,且雄鼠的均比雌鼠少。这些结果说明PCP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且对雄鼠的干预效果比雌鼠显着。(4)PCP通过调控NF-κB、MAPK/ERK和PI3K/AKT信号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炎症反应,且PCP处理后,雄鼠的炎症水平低于雌鼠。q-PCR结果显示:PCP处理后,HFD小鼠的TNF-α、IL-1β、IL-6m RNA表达降低,IL-10m RNA表达升高,且雄鼠的TNF-α、IL-1β、IL-6m RNA表达均低于雌鼠、IL-10m RNA表达高于雌鼠。另外,Western Blot分析发现:PCP处理后,HFD小鼠的P65、ERK1/2、P38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均降低,IκB的表达升高,且雄鼠的P65、ERK1/2、P38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均低于雌鼠,IκB的表达高于雌鼠。以上结果表明PCP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炎症反应,且对雄鼠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更好。
耿嘉男[6](2020)在《基于人参皂苷Rg3与瑞舒伐他汀不同内皮保护机制的二者联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不稳定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自2015年以来亚洲众多国家中因脂代谢异常引发AS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已成为除传染性疾病外有较高死亡率的疾病。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主要组成细胞,是保护血管的第一道重要屏障,内膜异常是AS典型病理改变,表现为内皮细胞愈合能力降低、抗炎症细胞浸润能力下降以及细胞凋亡等,进而累及血管进一步损伤。人参皂苷Rg3(ginsenoside Rg3,Rg3)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已经被熟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Rg3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亦被证实,但有关Rg3抗AS作用及相关机制尚未明确。瑞舒伐他汀属他汀类药物,为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因具有比其他同类药物调节血脂作用更强、半衰期更短以及生物利用度更高等优点而备受青睐,但其抗AS机制及是否与内皮保护作用有关尚需深入研究。本论文基于吉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瑞舒伐他汀对ox-LDL导致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编号:20150101200JC),探讨瑞舒伐他汀在脂代谢异常引发AS中除降脂外的内皮保护作用及机制,同时对比研究Rg3的内皮保护和抗AS作用及机制。并通过体内实验比较瑞舒伐他汀、Rg3或二者联用对ApoE-/-小鼠AS的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不能耐受全剂量他汀类药物或高肝酶活性患者,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和Rg3治疗,确保更有效的冠状动脉护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如下:1.Rg3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为确定Rg3是否对ox-LDL导致内皮细胞异常有改善作用,建立ox-LDL(200μg/mL)诱导的内皮细胞(HUVECs)损伤模型,Rg3(15、30μmol/L)对HUVECs进行预处理,应用划痕实验、单核细胞黏附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研究Rg3对ox-LDL诱导HUVECs功能异常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Rg3可显着对抗ox-LDL导致的HUVECs愈合能力及抗单核细胞黏附功能下降,减少FAK的磷酸化,抑制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表明Rg3可抑制ox-LDL诱导HUVECs功能异常,且与抑制FAK介导的黏附因子表达有关。为阐明Rg3对ox-LDL诱导HUVECs功能异常的作用机制,采用了迁移实验、单核细胞黏附实验、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和qPCR等方法和技术,对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显示,Rg3可显着增强ox-LDL抑制HUVECs的PPARγ表达,抑制损伤的内皮细胞内NF-κB活化后核易位,降低炎症因子MCP-1和IL-6 mRNA水平;给予GW9662(PPARγ特异性抑制剂)对HUVECs进行预处理,可显着抑制Rg3增强HUVECs迁移及抗单核细胞黏附能力的作用,并抑制Rg3下调FAK的磷酸化、黏附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NF-κB活化后核易位以及炎症因子的作用,表明Rg3可能通过上调内皮细胞PPARγ表达发挥抑制ox-LDL诱导HUVECs异常的作用。2.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建立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瑞舒伐他汀(0.01、0.1及1μmol/L)对HUVECs进行预处理,应用试剂盒、MTT、流式细胞术、DAPI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和方法,探究瑞舒伐他汀的抗AS作用是否与内皮保护及抗内皮凋亡有关。实验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显着增强ox-LDL刺激下HUVECs分泌NO水平降低,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增强HUVECs的PI3K/Akt/eNOS通路活化及Bcl-2/Bax的比率;MTT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生存率下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显着降低ox-LDL诱导的HUVECs凋亡率升高;DAPI染色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显着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细胞核损伤,以上均表明瑞舒伐他汀可以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损伤及凋亡。此外,内皮细胞因其含有丰富的内质网,提示其可能对内质网应激异常导致细胞凋亡更为敏感,为阐明瑞舒伐他汀抑制ox-LDL诱导HUVECs凋亡的作用机制,对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显着降低CHOP、sXBP1和Caspase-12mRNA水平,抑制GRP78表达,降低PERK、IRE1α及eIF2α的磷酸化,表明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来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凋亡。3.Rg3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高脂饮食诱导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为比较Rg3与瑞舒伐他汀的抗AS作用,探究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是否可更有效抑制AS发生及发展,本研究采用高脂饲料(含40%脂肪,1.25%胆固醇)饲养ApoE-/-小鼠成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Rg3组(Rg3)、瑞舒伐他汀组(RSV)和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组(Rg3+RSV),以C57BL/6J小鼠保持喂养普通饲料作为正常对照。给药4 w后,检测小鼠血清T-CHO、TG、LDL-C、HDL-C及CRP水平,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AS斑块情况,MASSON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胶原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动脉和斑块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含量,进而统计各组小鼠AS斑块核帽比及易损指数。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CHO、TG、LDL-C以及CRP水平均显着升高,HDL-C水平显着降低;主动脉内膜及内膜下细胞排列紊乱,大量胞质呈空泡状,且主动脉内膜隆起纤维斑块层,动脉壁炎细胞浸润、泡沫化严重;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显着增多,动脉壁胶原纤维含量显着减少;主动脉及斑块部位巨噬细胞表达显着增多,平滑肌细胞显着减少,小鼠AS斑块核帽比及易损指数显着升高。首先,与模型组比较,Rg3+RSV组及RSV组均显着降低小鼠血清LDL-C水平,显着抑制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且两组水平无显着差异,同时Rg3+RSV组显着降低小鼠血清T-CHO水平,但较正常仍呈较高水平,RSV组小鼠血清TG水平显着下降,提示瑞舒伐他汀可能发挥主要降低小鼠血清脂蛋白及抗内皮细胞凋亡作用;其次,Rg3+RSV组和Rg3组均显着降低AS小鼠血清中CRP水平,两组无显着差异,提示Rg3可能发挥主要降低小鼠炎症水平作用;另外,Rg3+RSV组和RSV组小鼠主动脉的胶原纤维含量较模型均显着增加,Rg3+RSV组和Rg3组巨噬细胞表达较模型组减少更为显着,而Rg3+RSV组α-SMA阳性表达增多显着,使得Rg3+RSV组AS斑块核帽比及易损指数降低更为显着。综上所述,Rg3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愈合能力及抵御炎症细胞黏附的能力,降低炎症因子和促AS细胞因子水平,可能与调节PPARγ/FAK信号通路有关,且Rg3可降低AS小鼠炎症水平,降低主动脉内膜及AS斑块巨噬细胞浸润,表明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对内皮损伤发挥抗AS作用;瑞舒伐他汀除改善AS小鼠血脂水平外,具有抑制AS小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可能与增强血管内皮细胞PI3K/Akt/eNOS通路活化以及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有关;另外,Rg3显示出显着抑制ApoE-/-小鼠的AS发生发展的作用,且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抗AS效果更为显着,提示当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AS效果不理想或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时,联合应用Rg3可能更有效发挥治疗AS作用。
覃瑛[7](2020)在《橙皮素调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及临床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实验研究验证颈动脉部分结扎+高脂饮食喂饲建立仓鼠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探讨橙皮素对仓鼠As动物模型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及对肝脏中脂代谢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分析阐释橙皮素调节脂质代谢的机制;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预试验研究,观察富含橙皮素的橙汁饮食干预对As高危风险人群血脂、血糖等临床指标的影响,验证在动物体内观察到的橙皮素功效,初步探索橙皮素作为As高危人群饮食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动物实验研究: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法,将30只8周龄雄性仓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As模型组(Model组)、橙皮素低剂量组(L-HES组)、橙皮素中剂量组(M-HES组)、橙皮素高剂量组(HHES组),每组6只,除NC组外,其他四组仓鼠均施予左侧颈动脉部分结扎术,恢复1周后,喂饲高脂饲料,NC组继续喂饲普通饲料;同时,L-HES组、M-HES组及H-HES组仓鼠分别按50 mg/kg、100 mg/kg、150 mg/kg的剂量予橙皮素灌胃给药,NC组及Model组给予相同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每日一次,连续干预6周;分别于实验第3周、5周、7周末检测血脂四项水平;于第7周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1(MCP-1)含量;第7周末,麻醉仓鼠后处死,留取左侧颈总动脉,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各组仓鼠颈动脉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中脂代谢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2)临床预试验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前期筛选出的As高危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16名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8人,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除常规健康指导外,还接受每天摄入500 m L橙汁的干预措施,8周后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脂、血糖等临床指标。结果:(1)动物实验研究:1)成功建立仓鼠As动物模型;2)各组仓鼠的基础血脂水平相近(P>0.05);第3周末,Model组仓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均高于NC组(P<0.05),各橙皮素剂量组仓鼠血清LDL-C较Model组降低(P<0.05),TC、TG、HDL-C和non-HDL-C水平与Mode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周和第7周末,Model组仓鼠血清TC、TG、LDL-C、HDL-C和non-HDL-C水平较NC组均明显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各橙皮素剂量组仓鼠血清TC、TG、LDL-C和non-HDL-C水平均降低(P<0.05),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3)Model组仓鼠血清中TNF-α、IL-6和MCP-1含量均高于NC组(P<0.05),L-HES和M-HES组仓鼠血清TNF-α、MCP-1水平低于Model组(P<0.05),L-HES组仓鼠血清IL-6水平低于Model组(P<0.05);4)HE染色显示:NC组血管各层结构清晰,内膜无增厚,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弹性纤维走形规则、一致,未见明显异常;Model组血管内膜中膜明显增厚,管腔明显狭窄,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弹性纤维排列紊乱,内膜及中膜多见针空状胆固醇结晶形成,局部可见小灶性坏死钙化,各橙皮素剂量组颈动脉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5)Model组仓鼠肝脏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和肝X受体α(LXR-α)m RNA水平均低于NC组(P<0.05),L-HES和M-HES组的LDLR、LXR-α基因表达水平高于Model组(P<0.05),各橙皮素剂量组的CYP7A1表达水平均高于Model组(P<0.05);Model组仓鼠肝脏中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表达水平均高于NC组(P<0.05),各橙皮素剂量组HMGCR和Srebp2表达水平较Model组均下降(P<0.05);(2)临床预试验研究:1)两组受试者各临床指标的基线水平一致(P>0.05);2)试验后,干预组TC、TG、LDL-C、non-HDL-C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3)对照组试验后LDL-C、non-HDL-C水平较试验前上升(P<0.05),其余各临床指标试验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4)干预组试验后TC、TG、LDL-C、non-H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较试验前下降(P<0.05),HDL-C、体质指数(BMI)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采用颈动脉部分结扎+高脂饮食喂饲的方法可成功建立仓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橙皮素对仓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3)橙皮素能减轻仓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的炎症反应;(4)橙皮素可通过影响肝脏中脂代谢相关的关键因子的基因表达参与调节脂质代谢;(5)橙皮素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脂和抗炎作用有关;(6)富含橙皮素的橙汁饮食干预能降低As高危人群血脂及血糖水平,具有较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李钰婷[8](2020)在《芹菜素通过调控自噬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芹菜素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候选天然化合物,其干预作用与调控疾病发展的两个因素高血脂症及炎症相关,但其分子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本论文拟通过LPS所致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急性高脂血症模型和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从调控脂质代谢及炎症的角度探讨芹菜素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分子机理。方法:1.芹菜素对LPS所致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Raw264.7细胞根据不同检测要求设计实验,用LPS(500ng/mL)刺激致炎症反应,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芹菜素的细胞活性;ROS及线粒体自噬试剂盒检测ROS的分泌和线粒体自噬活性,ELISA试剂盒检测ROS下游炎症因子的分泌。2.芹菜素干预急性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实验一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26mg/kg)、芹菜素高剂量组(25mg/kg)、芹菜素中剂量组(12.5mg/kg)和芹菜素低剂量组(6.25mg/kg),用triton WR-1339(0.12g/mL)对小鼠进行肌肉注射,致急性高脂血症模型。采用生化仪检测血脂相关指标;RT-PCR技术检测小鼠肝脏自噬和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及自噬相关microRNA的表达;显微镜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激光共聚焦观察LC3B/ADRP和UVRAG/ADRP的共定位;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小体的形成。实验二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26mg/kg)、芹菜素组(25mg/kg),抑制剂组(LY294002,1.5mg/kg)和芹菜素+抑制剂组,用triton WR-1339(0.12g/mL)对小鼠进行肌肉注射,致急性高脂血症模型。采用生化仪检测血脂相关指标;RT-PCR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3.芹菜素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将10只雌雄各半的C57BL/6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25只雄性和25只雌性ApoE-/-小鼠随机分成五组,分别为模型组、瑞舒伐他汀组、芹菜素高剂量组(25mg/kg)、芹菜素中剂量组(12.5mg/kg)和芹菜素低剂量组(6.25mg/kg),高脂饲料喂养致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生化仪检测血脂相关指标;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肝脏自噬及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显微镜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油红o试剂对小鼠胸主动脉及心脏进行染色。结果:1.在LPS所致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实验中发现,芹菜素的给药浓度在1pμM左右时对细胞活性无影响;芹菜素明显减少LPS所致的ROS的产生同时增强线粒体自噬活性同时明显减少ROS下游炎症因子IL-6的分泌。2.在triton WR-1339所致C57BL/6小鼠急性高脂血症实验中,芹菜素明显降低小鼠血脂水平,改善肝功能;芹菜素增加小鼠肝脏中TC、TG的含量;芹菜素上调肝脏自噬相关基因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下调对自噬负性调控的microRNA的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发现,芹菜素增加LC3B/ADRP和UVRAG/ADRP的共定位,电镜观察发现,芹菜素增加自噬小体的形成;在PI3K抑制剂LY294002的干预下发现,芹菜素不能降低小鼠血脂水平,同时不能上调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3.在高脂饲料喂养致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实验中,由油红0实验可知,芹菜素明显减少小鼠胸主动脉及心脏斑块的形成,芹菜素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血脂水平,减少肝脏中TC、TG含量,且减轻肝脏病变程度,改善肝功能;芹菜素上调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自噬和脂代谢相关蛋白的蛋白表达量。结论:本课题通过对芹菜素的抗炎、降脂及干预AS发展的作用研究,初步阐明了芹菜素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药效与芹菜素调控巨噬细胞线粒体自噬(mitophagy)以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及调控自噬依赖的脂代谢—脂噬(lipophagy)有相关性,为芹菜素日后防治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研究提供新思路及药理实验依据。
刘海涛[9](2020)在《水蛭通络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和评价水蛭通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供新的理论指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60例研究患者,随机对照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二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水蛭通络胶囊。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12周。记录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最大斑块面积、斑块数目、血脂、中医症状评分以及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等安全性指标,经SPSS 22.0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无脱落病例,最终完成研究患者共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1)颈动脉超声:(1)组内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经治疗后I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IMT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在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方面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脂指标:(1)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以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1)组内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经治疗后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状疗效比较:(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显效率为23.33%,治疗组显效率为56.67%。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中医症状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西医疗效比较:以颈动脉IMT变化作为西医疗效评定标准,对照组有效控制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控制率为93.33%。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有效控制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口服药物均未出现任何不适,对患者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四项等安全指标检测,均未出现任何异常。【结论】水蛭通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TC、TG、LDL-C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组,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异常。由此得出水蛭通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赵琳[10](2020)在《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超速彩色脉搏波技术,评价“心胆论治”针灸整合方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方法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受试者按1:1:1比例分为针灸组、假针灸组、空白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53例,针灸组22例、假针灸组20例、空白组11例。1.取穴:针刺:百会、印堂、人迎(双)、内关(双)、阳陵泉(双);精灸: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双侧膈俞、胆俞)皮内针:心俞(双)、胆俞(双)穴位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2.针灸组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毫针针刺双侧内关、阳陵泉、人迎以及百会、印堂,均使用改良后的套叠针具,并用常规毫针刺入底座破皮,针至一定深度使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感,留针25min;艾灸先灸引气归元,再灸背部四花穴,将3mm*2mm圆锥形艾柱放置在穴位表面皮肤,线香点燃烧至一半时掐灭,每穴2壮;皮内针常规操作,留针48-72h。3.假针灸组操作穴位及体位与针灸组相同,选用改良的一次性套叠针具,手持定制平头针刺入底座,针尖触碰患者皮肤产生痛感后即止;艾灸时用万花油将同规格艾柱浸湿,在艾柱旁靠近皮肤做点燃之势,提捏穴位局部皮肤,每穴灸2壮;皮内针操作时将针平贴于皮肤,并用胶布固定针尖,留针48h-72h。4.空白组空白组不进行任何临床干预。5.疗程与频率疗程为3个月,每隔72小时治疗一次,一周2次治疗,共计24次治疗,完成80%,即接受19次或以上视为有效病例。6.评价时点及结局指标三组皆选取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总计4个评价时点,入组前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作为诊断标准进行临床筛查,入组后在每个评价点均检测双侧BS、ES值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血小板计数检测。7.统计方法采用ITT原则分析结果,连续变量基线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任一组数据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采用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 Walls Test);分类资料基线数据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治疗前后连续变量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任一组数据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采用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 Walls Test),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个连续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Spearman秩相关)。采用双侧检验,基线比较检验水平α=0.10,疗效组间比较检验水平α=0.05,两两组间比较α=0.0167。结果:基线比较:人口学资料方面,三组人口学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人口学资料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结局指标方面,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前三组右侧BS(P=0.289)、右侧ES(P=0.347)以及左侧BS(P=0.196)、左侧ES(P=0.244)组间均无显着差异,即治疗前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弹性无显着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提示:针灸组双侧BS、ES值在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并呈现下降趋势;假针灸组双侧BS、ES值在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空白组双侧BS在治疗前后各时点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左侧ES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并呈现上升趋势。组间比较提示:治疗1个月后,针灸组、假针灸组、空白组双侧BS、ES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即三组患者动脉血管弹性无显着差异。治疗2个月后三组右侧BS差值(P=0.054)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右侧ES差值(P=0.004)以及左侧BS差值(P=0.038)、左侧ES差值(P=0.035)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空白组治疗2个月后右侧ES差值(P=0.003)、左侧ES差值(P=0.047)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三组右侧BS差值(P=0.032)、右侧ES差值(P=0.036),左侧BS差值(P=0.007)以及左侧ES差值(P=0.000)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由于方差不齐,选用Tamhane检验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空白组治疗3个月后双侧BS差值、ES差值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针灸组与假针灸组在左侧BS差值(P=0.043)、左侧ES差值(P=0.008)存在显着差异。重复测量提示不同评价时点与双侧BS值、BS值、ES值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效应,即PWV值不同时点的走势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组别的不同评价时点与左侧BS(P=0.003)、左侧ES(P=0.006)、右侧ES(P=0.008)存在交互效应,即不同组别左侧BS值、左侧ES值、右侧ES值在不同时点的走势存在显着差异(P<0.05)。次要指标方面,三组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小板计数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进行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心胆论治”针灸整合方案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颈动脉硬化早期患者的血管弹性,减少内皮损伤,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但后期仍需对针灸抗动脉硬化的机制以及对患者长期心血管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F-κB炎症信号通路研究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毒邪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
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毒邪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
4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 |
5 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学研究 |
6 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
7 小结 |
前言 |
第一部分 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数据库及软件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小檗碱对ApoE~(-/-)AS小鼠NK-κB炎性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1 文献筛选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 纳入文献质量 |
4 Meta分析结果 |
5 敏感性分析 |
6 发表偏倚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1 药物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的获取 |
2 冠心病相关靶点的获取 |
3 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的获取 |
4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获取 |
5 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及可视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药材质量检测 |
2 有效部位含量测定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检测 |
3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4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IL-1β、TNF-α和ICAM-1水平的影响 |
5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NO和ET-1水平的影响 |
6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
7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
8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西洋参丹参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2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3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ICAM-1、MMP-9的影响 |
4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
5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血府逐瘀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胞葬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活血化瘀方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AS的认识 |
2 活血化瘀方药防治AS的现状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二、胞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1 胞葬的基本概念 |
2 胞葬功能障碍对AS的影响 |
3 改善胞葬功能治疗AS应用前景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一、血府逐瘀汤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干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血府逐瘀汤对ApoE~(-/-)小鼠AS斑块胞葬作用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通脉降浊方抗AS的关键成分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及单体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多花黄精多糖对不同性别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及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
1.1.1 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
1.1.2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 |
1.1.3 性别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1.2 多糖对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概况 |
1.2.1 植物多糖 |
1.2.2 真菌多糖 |
1.2.3 海藻多糖 |
1.2.4 动物多糖 |
1.2.5 细菌多糖 |
1.2.6 结论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意义 |
1.3.4 本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动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黄精粗多糖的提取 |
2.4.2 多花黄精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2.4.3 动物模型和饮食 |
2.4.4 黄精多糖干预雄、雌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
2.4.5 多花黄精多糖对不同性别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炎症反应的研究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PCP对高脂饮食LDLr~(-/-)雄鼠和雌鼠体重的影响 |
3.2 PCP对高脂饮食LDLr~(-/-)雄鼠和雌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
3.3 PCP对高脂饮食LDLr~(-/-)雄鼠和雌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3.4 PCP对高脂饮食LDLr~(-/-)雄鼠和雌鼠的主动脉病理学研究 |
3.4.1 主动脉大体的油红O染色 |
3.4.2 主动脉瓣HE染色 |
3.4.3 主动脉瓣Masson染色 |
3.5 PCP对高脂饮食LDLr~(-/-)雄鼠和雌鼠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3.6 PCP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炎症的影响 |
3.6.1 PCP对不同性别小鼠血管炎性因子m RNA的影响 |
3.6.2 PCP对不同性别小鼠NF-κB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3.6.3 PCP对不同性别小鼠MAPK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3.6.4 PCP对不同性别小鼠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基于人参皂苷Rg3与瑞舒伐他汀不同内皮保护机制的二者联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
1.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
1.2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
1.2.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内皮功能异常 |
1.2.2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促内质网应激与内皮细胞凋亡 |
1.3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炎症细胞的影响 |
1.4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
2.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研究进展 |
2.1 他汀类药物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 |
2.2 人参皂苷Rg3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进展 |
2.3 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
第二章 人参皂苷Rg3对ox-LDL诱导内皮功能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溶液及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HUVECs的培养、传代和冻存 |
2.2 THP-1的培养、传代和冻存 |
2.3 Ox-LDL损伤HUVECs最佳浓度的确定 |
2.4 Rg3对HUVECs生存率的影响 |
2.5 Rg3对ox-LDL损伤HUVECs生存率的作用 |
2.6 划痕实验 |
2.7 THP-1细胞黏附实验 |
2.8 Transwell实验 |
2.9 免疫荧光检测 |
2.10 qPCR检测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2.11 Western Blot |
2.12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Ox-LDL损伤HUVECs最佳浓度 |
3.2 Rg3对HUVECs生存率的影响 |
3.3 Rg3对ox-LDL降低HUVECs细胞生存率的作用 |
3.4 Rg3对ox-LDL损伤HUVECs愈合能力的改善作用 |
3.5 Rg3对ox-LDL诱导THP-1对HUVECs黏附的抑制作用 |
3.6 Rg3对ox-LDL诱导HUVECs黏附分子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 |
3.7 Rg3对ox-LDL诱导HUVECs FAK磷酸化的影响 |
3.8 Rg3对ox-LDL诱导HUVECs内MMP-2及MMP-9表达的影响 |
3.9 Rg3对ox-LDL抑制HUVECs PPARγ表达的影响 |
3.10 GW9662抑制PPARγ表达的浓度确定 |
3.11 GW9662和Rg3对ox-LDL抑制HUVECs PPARγ表达的作用 |
3.12 GW9662和Rg3对ox-LDL导致HUVECs迁移抑制、THP-1黏附及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 |
4.小结 |
第三章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瑞舒伐他汀对HUVECs生存率的影响 |
2.2 瑞舒伐他汀对ox-LDL损伤HUVECs生存率的作用 |
2.3 试剂盒检测NO和氧化应激水平 |
2.4 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
2.5 DAPI染色 |
2.6 qPCR检测 |
2.7 Western Blot |
2.8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瑞舒伐他汀对HUVECs生存率的影响 |
3.2 瑞舒伐他汀对ox-LDL导致HUVECs损伤的改善作用 |
3.3 瑞舒伐他汀对ox-LDL抑制HUVECs NO分泌的影响 |
3.4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HUVECs氧化应激的影响 |
3.5 瑞舒伐他汀对ox-LDL抑制HUVECse NOS磷酸化的影响 |
3.6 瑞舒伐他汀对ox-LDL抑制HUVECs PI3K/Akt磷酸化的影响 |
3.7 瑞舒伐他汀对各组细胞Bcl-2/Bax表达的影响 |
3.8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HUVECs凋亡的影响 |
3.9 瑞舒伐他汀对各组HUVECs内CHOP、sXBP1及Caspase-12 mRNA水平的影响 |
3.10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的HUVECs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
4.小结 |
第四章 人参皂苷Rg3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动物的饲养 |
2.3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复制及给药 |
2.4 血脂四项指标检测 |
2.5 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CRP水平 |
2.6 小鼠主动脉分离及主动脉大体油红O染色 |
2.7 HE及MASSON染色 |
2.8 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 |
2.9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药物对AS小鼠体重及一般状态的影响 |
3.2 药物对AS斑块水平对影响 |
3.3 药物对AS小鼠血清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
3.4 药物对AS小鼠血清CRP水平的影响 |
3.5 药物对AS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3.6 药物对AS小鼠主动脉纤维斑块层及胶原纤维水平的影响 |
3.7 药物对AS小鼠主动脉CD68及α-SMA表达的影响 |
4.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1.体外实验研究 |
1.1 Rg3对ox-LDL诱导内皮功能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2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2.体内实验研究 |
2.1 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对AS小鼠血清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
2.2 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对AS小鼠血清CRP水平的影响 |
2.3 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对ApoE~(-/-)小鼠AS病理改变的影响 |
结论及创新点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7)橙皮素调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及临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橙皮素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富含橙皮素的橙汁对As高危人群作用的临床预试验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颈动脉部分结扎术补充材料 |
附录B 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 |
附录C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D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橙皮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芹菜素通过调控自噬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 |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 |
第三节 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一、自噬与高脂血症及炎症反应的关系 |
二、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第四节 芹菜素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芹菜素对LPS所致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数据处理 |
第二节 结果 |
一、cck8法检测芹菜素不同浓度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二、芹菜素对ROS的产生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
三、芹菜素对炎症基因表达的影响 |
四、芹菜素对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芹菜素干预急性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实验一)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数据处理 |
第二节 结果 |
一、芹菜素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
二、芹菜素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三、芹菜素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四、芹菜素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自噬相关microRNA表达的影响 |
五、芹菜素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肝脏TC、TG含量的影响 |
六、芹菜素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病理的影响 |
七、激光共聚焦技术定位芹菜素对自噬与脂滴结合情况的影响 |
八、电子显微镜观察肝脏自噬小体形成变化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章 芹菜素干预急性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实验二)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数据处理 |
第二节 结果 |
一、自噬抑制剂LY294002对芹菜素药效的影响 |
二、自噬抑制剂LY294002对芹菜素干预下的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肝脏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五章 芹菜素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数据处理 |
第二节 结果 |
一、芹菜素对ApoE~(-/-)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二、芹菜素对ApoE~(-/-)小鼠肝脏TC、TG和LDL-C含量的影响 |
三、芹菜素对ApoE~(-/-)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四、芹菜素对ApoE~(-/-)小鼠肝脏自噬与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五、芹菜素对ApoE~(-/-)小鼠肝脏自噬及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六、芹菜素对ApoE~(-/-)小鼠心脏及胸主动脉斑块产生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9)水蛭通络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与内容 |
2.1 研究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观察方法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 |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见表 2) |
1.3 两组患者既往史比较 |
2 颈动脉超声变化 |
2.1 颈动脉IMT比较 |
2.2 最大斑块面积比较 |
2.3 斑块数目比较 |
3 血脂指标比较 |
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 中西医疗效比较 |
5.1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5.2 颈动脉IMT变化疗效比较 |
6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 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概述及治疗现状 |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概述 |
2.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现状 |
3 中医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认识 |
3.1 中医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导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气虚血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分析 |
4.1 益气活血,散结消症为治疗之法 |
4.2 水蛭通络胶囊的组方来源 |
4.3 组方意义 |
4.4 全方配伍总结 |
4.5 单味中药干预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现代药理研究 |
5 结果讨论 |
5.1 中医症状方面 |
5.2 颈动脉超声方面 |
5.3 血脂方面 |
5.4 安全性方面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名单 |
个人简历 |
(10)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 |
1.2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介绍 |
1.3 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
1.3.1 饮食与高脂血症 |
1.3.2 种族 |
1.3.3 年龄 |
1.3.4 生活方式 |
1.3.5 其他因素 |
1.4 颈动脉硬化发病机制 |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 |
1.6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
1.7 动脉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
1.8 中药抗动脉硬化研究进展 |
1.9 针灸抗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试验设计 |
2.2 研究目的 |
2.3 病例纳入 |
2.3.1 病例招募 |
2.3.2 纳入标准 |
2.3.3 排除标准 |
2.3.4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4 样本量的估算 |
2.5 随机分组方法 |
2.6 盲法实施 |
2.7 干预方法 |
2.7.1 分组设置 |
2.7.2 取穴 |
2.7.3 材料 |
2.7.4 具体操作 |
2.8 疗程与频率 |
2.9 结局评价指标 |
2.9.1 主要评价指标 |
2.9.2 次要评价指标 |
2.9.3 诊断筛查指标 |
2.10 技术路线图 |
2.11 安全性评价 |
2.12 统计方法 |
2.13 数据与资料管理 |
2.14 结果与讨论 |
2.14.1 一般资料分析 |
2.14.2 结局指标分析 |
2.14.2.1 主要评价指标 |
2.14.2.2 次要结局指标 |
2.14.3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
2.14.4 讨论 |
2.14.5 结果分析 |
2.14.6 创新点 |
2.14.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F-κB炎症信号通路研究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D]. 张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D]. 林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血府逐瘀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胞葬作用机制研究[D]. 王曼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通脉降浊方抗AS的关键成分与作用机制[D]. 梁秀睿.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多花黄精多糖对不同性别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及差异分析[D]. 申文迪.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6]基于人参皂苷Rg3与瑞舒伐他汀不同内皮保护机制的二者联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D]. 耿嘉男. 吉林大学, 2020(01)
- [7]橙皮素调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及临床初步研究[D]. 覃瑛.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8]芹菜素通过调控自噬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钰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水蛭通络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D]. 刘海涛.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10]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影响的临床研究[D]. 赵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