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正给私企国民待遇(论文文献综述)
林燕玲[1](2020)在《竞争中立制度中“精简国企经营形式”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自澳大利亚提出国企竞争中立制度改革以来,竞争中立制度经欧美推广后在世界范围逐渐受到认可,竞争中立制度经OECD组织研究形成诸多报告后越来越体系化。本文将澳大利亚、OECD的狭义的竞争中立制度,欧盟、美国的广义的竞争中立制度作对比研究,发现广义与狭义的竞争中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要求里都有“精简国企经营形式”。因此,本文对“精简国企经营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从澳大利亚到美国,精简国企经营形式的制度在不断发展。首先,澳大利亚在其进行国内改革时,提出透明度和问责制的要求,强调国企应进行公司化改革,并要求国企承担较高的披露义务。澳大利亚还在成本分摊等内容上强调国企商业活动与非商业活动应单独看待;接着,OECD提出了以“精简国企经营形式”为主的“八大基石”,在对国企经营形式的精简上,其提出了包括透明度在内的广义的公司化和国企结构化分离的要求,至此,精简国企经营形式的三大要求正式被提出:公司化、透明度、结构化分离;欧盟在《透明度指令》中早已提出应对商业职能与公益职能做账户分离。之后,在《欧盟运行条约》中提出了国家援助制度,为了落实国家援助制度的实施,欧盟委员会对公益活动与经济活动进行了区别,并且在此强调企业因接受公益活动的补贴应另行核算;美国自《美新自贸协定》中提出“商业考虑”的要求之后,虽然2017年退出了TPP,但在《美墨加协定》中再次强调了“商业考虑”。并且在“商业考虑”的前提下,提出了与欧盟“国家援助”制度相近的“非商业援助”。欧盟与美国的竞争中立制度是对OECD“精简国企经营形式”的发展,首先,在欧盟,其将透明度与结构化分离结合,在透明度原则以及“国家援助”制度中都有所体现;而美国与澳大利亚相似,侧重于商业考虑,其在结构化分离中提出了将商业考虑与非商业援助相结合,进而形成了宏观上的分离制度。竞争中立制度符合我国国企改革的利益,且我国在不断市场化的过程中,推出的许多国企改革的制度设计也符合竞争中立制度精神,但是我国国企改革并没有形成竞争中立的体系,甚至没有实施竞争中立制度最基础的规定——区分商业职能与非商业职能。因而本文从精简国企经营形式为核心对我国的国企竞争中立制度改革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首先,本文发现精简国企经营形式在包括监管中立、税收中立、公共采购方面都发挥着较大作用,因此,对此进行了论述,强调精简国企经营形式的意义。接着,本文针对精简国企经营形式的三个要求:公司化、透明度、结构化分离提出了新的建议:要求应完善国企分类、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进行成本分摊、强化透明度、并且要求应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和军,谢思[2](2020)在《基于竞争中性的政府监管:国际比较与改革方向》文中提出基于竞争中性的政府监管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由之路。横向对比"澳版""OECD版"和"美版"竞争中性原则在针对市场、强调重点、政府干预以及实施成效等方面的异同,并利用PMR指标对我国竞争中性效果进行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竞争中性原则还未得到深入贯彻,改革步伐远落后于他国。从纵向上来看,我国经济改革与竞争中性具有兼容性,但存在行政垄断、市场准入、隐形补贴等方面的监管非中性现象与法律缺失的异质性因素。基于此提出避免过度干预,激发竞争中性潜能;加强公正监管,累积竞争中性动能;完善法律机制框架,构筑竞争中性势能;发挥各方合力,打造竞争中性智能的监管改革方向。
张昊倩[3](2020)在《WTO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竞争是如今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而产业政策和国有企业是中国达成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近些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广泛从事营利活动,加速拓展海外业务,占据世界五百强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靠前的席位。同时,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上不断攀升,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日益加强,使原本处于产业链顶端的发达国家产生担忧和警惕,并广泛运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和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对付来自中国的产品和投资,尤其是针对那些含有政府成分的企业。近些年来,其他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中国给予国有企业的各项优惠待遇,赋予了中国国有企业人为优势。中国国有企业的低价倾销行为,使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造成钢、铝等产业的产能过剩。同时,其他国家认为关键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对它们的农民、工人、企业均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市场扭曲、破坏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破坏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转。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想要改变这一现状的契机,就是推动WTO的改革,尤其是涉及国有企业经营规制和与国有企业相关的产业补贴规则的改革。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认为WTO制度能力不足,无法有效阻止以中国为首的“国家资本主义”对世界贸易秩序的冲击,并且它们在WTO争端解决机制里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所以,发达国家认为有必要制定更严格的产业补贴及国有企业规则,确保新兴发展中国家不会规避其适用,并且制定有关国有企业的额外义务,包括提高透明度。CPTPP、USMCA等最新自由贸易协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并且其严格的条款,对非缔约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美国希望将USMCA中高标准的国有企业规则作为其以后规则谈判的范本,进而推广到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尤其是WTO层面,来重塑对美国有利的国际经贸体系。为了应对高标准的国有企业规则将来更广泛的适用和未来WTO国有企业规则的完善,中国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兼顾本国国情的同时,应对国际质疑和国际挑战。无论是现有国际协定制定最新的国有企业章节,还是逐步推动WTO国有企业规则现代化的需要,还是中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需求,我们都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定义、实体和程序义务、政府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营造这三方面着手。因为,他们分别是规制国有企业行为的门槛、主要规则和解决国有企业所造成问题的土壤。因此,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论述国有企业的定义之争,规制国有企业补贴行为的制度,国有企业除补贴以外的其他实体和程序义务以及国有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竞争中立原则。国有企业的定义,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其在不同的法律和政策语境下的定义并不相同。国际协定中,从GATT中与国有企业概念近似的“国营贸易企业”,到以政府“所有权”为标准的国有企业定义,到CPTPP首先在国有企业定义中引入“表决权”和“任命权”,再到USMCA增加“控制权”,使国有企业的范围一再扩大,网罗了更多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由于中国的法律文本中,还没有对国有企业的官方定义,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机构的性质,国有企业的属性及分类,建议中国应在法律中以政府的“控股权”和对董事会的“任命权”为基础,明确国有企业的概念。国有企业的实体和程序义务,笔者将分为与国有企业补贴有关的实体、程序义务和其他实体及程序义务两章分别阐述。因为,与国有企业相关的补贴问题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是引起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规制国有企业补贴行为的制度一章,笔者将从国有企业作为补贴提供者和补贴接受者这个角度展开。国有企业作为补贴的提供者,在是否为“公共机构”这一问题上,各国争论不休。WTO上诉机构的几个判例逐渐明确了判断“公共机构”的标准,但美国对此繁杂的标准感到不满,因此在其主导的自由贸易协定中提出“非商业援助”原则,禁止国有企业成为补贴的提供者和接受者,直接绕开“公共机构”的概念,并提议SCM协定中加入更多的无条件禁止性补贴。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应该向WTO提出“制度化理论”作为判断“公共机构”的标准,并且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以淡化国有企业的所有制背景、加强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来顺应未来高标准的国有企业规则。除此之外,“非歧视待遇”、“商业考虑”、“透明度”等其他实体、程序义务也是自GATT以来一直贯彻的国有企业义务,只是随着国际实践的发展,新国有企业规则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加强了规则的可执行性。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应该加强信息披露,比如针对国有企业补贴的通报,国有企业年报和高管薪酬的披露,以提高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同时,在国有企业董事会加入更高比例的独立董事,该举措有利于国有企业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最后,营造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由澳大利亚首先提出,经OECD普及,再经美国在多个自由贸易协定中推行的“竞争中立”原则,是营造公平、高效营商环境的良好制度选择。我国面对外国国家的质疑,应结合中国国情,倡导所有制中性,在国际上推出中国版的“竞争中立”原则和国有企业规则,在WTO的改革谈判中,坚持中国立场。
李洋[4](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李艳琳[5](2019)在《国际经贸规则“竞争中立”制度法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活动愈加频繁。而伴随着全球市场的融合以及市场竞争的有序化,在一些观点上各国意见逐渐达成一致。例如,要求各个参加市场竞争的主体应该公平竞争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在现实环境中,由于政府的介入,给某些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带来不当的竞争优势,从而扭曲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情况切实存在。“竞争中立”制度的目的就是遏制这种不当的竞争优势、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其最初是由澳大利亚提出的。“竞争中立”作为澳大利亚国内一项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公共政策,强调国有企业在税收、监管等方面不得享有优于其他私营企业的不公平的竞争优势,避免竞争秩序遭到破坏。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竞争中立”已然成为了国际经贸活动中的热门议题。尤其是在美欧等国的强力推动下,“竞争中立”从国内走向国际。然而由于背景、动因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竞争中立”在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发展过程中演变出不同的模式,各种模式的适用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总体来说形成了澳大利亚、欧盟、美国(在其主导下形成的OECD版本和CPTPP版本)三种模式并存的多极化格局。目前,随着美欧强化国际规则主导权的目的日益强烈,在诸多新一代的双边和区域性国际规则及组织平台上,竞争中立制度迅速衍化并得到拓展。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政府和企业成为美欧等国推行竞争中立制度的主要目标对象,尤其是中国。从宏观的背景上看,当前各个国家在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其实就是规则制定主导权的竞争,在可预见的未来,竞争中立制度势必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就CPTPP框架下的竞争中立规则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美欧态度而言,在日后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中欧自由贸易协定等双边和多边协定的谈判中,该规则无疑会成为一个胶着点。就中国国内情况而言,国有企业在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证明了其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但在发展过程中其也确实存在诸多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问题。目前中国正在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积极提出并建设“一带一路”,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快并推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程。鉴于此,中国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准符合我国国情的竞争中立制度立场,而且应该主动参与到以竞争中立制度为代表的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谈判中去。
黄颖慧[6](2017)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下的竞争中立规则及我国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竞争中立规则最初是一项国内的改革政策,起源于澳大利亚。其核心是指政府的商业活动不得因其公共部门所有权地位而享受私营部门竞争者所不能享有的竞争优势。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发达经济体的实力有所削减,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发展迅速,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了不容忽视的经济实力,引起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这些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有着极大的竞争优势,主要是背后有政府的支持。为了维持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积极推广竞争中立规则,并在双边以及区域贸易协定中予以确立,最终引起国际社会对竞争中立规则的极大关注,竞争中立规则也逐渐从国内政策向国际规则演进。这个规则演进的背后是国际经济竞争的新情势下各国对制度竞争的强化与博弈,这对我国国际贸易及投资的发展,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以及在双多边经贸领域的谈判甚至是未来整个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国际市场上竞争中立规则不断扩张的态势以及其地位不断增强的趋势,我们不能被动地接收挑战,需要积极应对。一方面我们应当认识到竞争中立规则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方面的制度价值,另一方面也应注意美欧所推行的竞争中立规则扩大了竞争中立规则的内涵,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我们应当在面对竞争中立规则的国际造法时区分对待。事实上,把国有资产进行资本化和市场化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以来的目标,这符合竞争中立的基本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极大依赖于政府补贴以及优惠政策的支持。竞争中立规则的制定与推广,给我国政府及国企带来很大压力,但同时也为国企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指引。研究竞争中立规则,对于增强我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开放程度,推动我国国企向国际市场迈进,完善竞争制度和培育竞争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应通过内外并重提升制度竞争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竞争中立制度体系,加强竞争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竞争中立规则的合法性审查机制,规范政府补贴行为,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实行分类监管,通过国内自贸区的试验这一途径探索实施国有企业的竞争中立。同时通过国际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关于竞争中立规则的制定和解释,掌握规则话语权,促使国企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减弱政府扶持国企导致的不公平竞争优势,促进市场竞争环境的和谐、公平发展,进一步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本论文由导言和正文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首先对竞争中立规则进行概述,介绍了竞争中立规则兴起的国际背景,澳大利亚提出的竞争中立概念源起以及竞争中立规则的发展,美国推动的竞争中立规则和OECD研究的竞争中立规则,挖掘了竞争中立规则的概念和基本内涵。然后从竞争中立规则的法理依据入手,围绕公平竞争权的概念以及基本内容,提出公平竞争权是竞争中立的理论基石。从合理化的经营模式、规范的政府补贴、税收、管制、债务等中立要求等方面分析了竞争中立的政策目标。第二章重点分析了竞争中立规则在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情况,总结了他们有关竞争中立规则的实施目标、实施过程和实施机制,并选取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论文从比较的视角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它们推进竞争中立的目的、竞争中立规则的定义和基本内容、以及整体的法律框架和实施效果,为我国如何正确界定竞争中立规则的内容以及适用何种法律框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分析研究了竞争中立规则国际造法趋势发展以及对我国的挑战。竞争中立从国内竞争法概念逐步发展成国际规范,其作为竞争法的有力补充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据OECD调查,32个国家中有27个国家认为竞争中立是一套合理健全的政策规则,并已经开始了竞争中立规则的实践,部分转型经济体也开始接受竞争中立规则。竞争中立规则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一环,开始进入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并很有可能成为新的贸易投资保护措施。这一发展趋势对我国国企走出去以及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经济治理带来新的挑战。第四章探析了我国的竞争政策与竞争中立立场。尽管现阶段我国还没有竞争中立方面的相关立法,但是在竞争法中有条款涉及到竞争中立。论文介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中的有关规定以及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相关内容,并分别与竞争中立规则进行了比较评析。当前,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税收倾斜,给予专项补贴以及金融政策支持,使得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享有优势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因素和惯性、政府政绩的不合理导向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在规制行政垄断方面存在缺陷。第五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阐述我国应对竞争中立规则的对策,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竞争中立制度构建。竞争中立规则的核心是最大程度确保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因此我们首先应确定竞争中立的指导思想,既要认可竞争中立规则在推动竞争方面的合理性,又要认清美欧推行竞争中立规则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对于我国而言,应当从上而下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竞争立法的完善,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竞争中立规则的研究,将竞争中立规则纳入我国的竞争法体制和公平审查制度中,出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竞争政策,建立竞争中立规则的合法性审查机制。其次,应当推动与竞争中立有关的各项改革,规范政府补贴模式,用分类监管的手段实现在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公平竞争,并在实现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最后,建议在国内自贸区中探索性地引入竞争中立规则,探索竞争中立规则在我国经济体制下的运作和实施效果。
陈炜[7](2017)在《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问题研究 ——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中心》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措施之一就是进行自由贸易区的探索。作为一个经济制度化的命题,自由贸易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并且有了很多成功的范例。研究自由贸易区必须和中国特定的经济制度相结合,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并可以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开放和市场体制改革的法制化进程提供借鉴。在特定区域设立自由贸易区,牵涉到法律制度的重新建构,尤其是在我国法律框架内对经济规制进行符合国际规则的改造,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大意义。上海自贸试验区本身虽然有地域的局限性,但是为中国彻底市场化经济改革与全球化经济开放提供制度范例,其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均不言而喻。区别于国与国之间的自贸协定,一国政府主动采取措施进行制度试验,是基于本国应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是全面反映市场经济开放性的法律诉求,其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失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具有理论意义。这种试点,是超越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范畴的经济法意义上的空间重构。本文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从竞争政策的视角研究自由贸易区的市场准入制度,并将市场准入与自贸区的贸易业态模式创新、投资开放创新、离岸型功能创新及政府管理服务创新等重点举措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借鉴中外竞争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制度设计和实践运用,为建构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竞争政策和完善社会创新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基于对现实和理论的综合考量,本文提出:第一,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自贸区的试点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尤其是市场竞争的制度化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从制度上确立了不同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平等地位,对既有的行政性垄断予以颠覆;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采用则为国家利益、公共诉求的保留提供了有限度的保障。政府作为一个“中立”的调控者,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其利益并不能以行政性垄断的方式予以保障,这是对公平、自由的市场秩序的基本要求。自贸区在准入制度上的改革,在竞争法上的意义也在于此。第二,自贸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特别是市场准入的创新,也是政府自身对改革开放的一种现实回应,是对行政性垄断在制度上的改进。这种改革趋势使得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法律架构和制度安排上融入世界投资和贸易规则,并在对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保障国家利益进行了探索。第三,在微观层次上,自贸区的竞争制度试验也是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自由市场活动提供了制度框架。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标志的举措将使得中国的市场化与法治化改革真正触及市场的结构性改革。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以竞争政策为研究思路,从立法设计的角度研究市场竞争和反垄断规制在自贸区的建构和实施,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二是以利益分析来界定现实中的开放与规制、国民待遇与市场准入,对自贸区竞争制度建构提供理论依据;三是以规制来分析自贸区市场准入问题与风险规避等命题之间的政府机制。本文将经济学与法学概念之中的市场竞争予以再定位,并在自贸区的概念中予以重新分析,以期对我国市场开放和竞争倡导的现实改革提供法经济学视角下研究的新路径。
杜建国[8](2012)在《国企利润向私企转移将助长企业腐败》文中研究指明市场经济的活力或优越性,就在于在企业之间实行了平等竞争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这样才会形成优胜劣汰《环球时报》最近刊登了王祖锷先生的文章《国企应成"先富带后富"主力》,探讨了国企"如何更好地回馈社会,报效全体国民"的问题。该文建议将国企的利润"无偿划拨到社会保险基金中",同时"降低向企业和职工个人征缴的各项社保费
贾鲁生[9](2011)在《理想祖国——后改革30年全记录》文中研究说明"没有什么能够比信念更能产生梦想,也没有什么比梦想更能孕育未来。今天的乌托邦,明天的肉和骨。"——雨果前言60个春天的故事2039年,春天,北京。中国改革开放60年辉煌成就展。《春天的故事》抒情的曲调在展览大厅里轻轻地回响着,令人想起了"1979年那是一个
齐欢[10](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二、真正给私企国民待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正给私企国民待遇(论文提纲范文)
(1)竞争中立制度中“精简国企经营形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选题的背景 |
2.选题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中外文参考文献 |
1.国内文献 |
2.国外文献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 |
一、竞争中立制度中“精简国企经营形式”的缘起 |
(一)竞争中立制度的发端 |
(二)竞争中立制度的定义 |
(三)精简国企经营形式是竞争中立制度的组织部分 |
二、精简国企经营形式对比研究 |
(一)肇始:澳大利亚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
(二)形成:OECD正式提出“精简国企经营形式” |
1.公司化 |
2.结构化分离 |
3.“精简国企经营模式”与其他部分相辅相成 |
4.澳大利亚与OECD“精简国企经营形式”对比 |
(三)发展:欧盟将“账户分离”与“透明度要求”相结合 |
1.账户分离 |
2.明确“公共利益”服务 |
(四)延伸:美国提出“商业考虑” |
1.《美新自贸协定》:提出“商业考虑” |
2.《美墨加协定》:“商业考虑”与“非商业援助” |
(五)各国“精简国企经营形式”制度的对比 |
三、以精简国企经营形式为立足点进行我国国企竞争中立制度改革 |
(一)精简国企经营形式是我国国企竞争中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
(二)我国国企经营形式精简的现状 |
1.公司化改制 |
2.国企分类改革 |
3.混合所有制改革 |
4.透明度原则 |
(三)精简国企经营形式的意义 |
1.保障监管中立的实现 |
2.推动公共采购中立 |
3.促进税收中立 |
4.精简国企经营形式是实现竞争中立多方面内容的前提 |
四、完善精简国企经营形式制度的建议 |
(一)完善国企分类改革 |
(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进行“成本分摊” |
(三)强化透明度 |
(四)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外文文献 |
鸣谢 |
(2)基于竞争中性的政府监管:国际比较与改革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竞争中性监管的内在逻辑 |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由之路 |
二、竞争中性监管的国际比较 |
(一)“澳版”竞争中性监管 |
(二)“OECD版”竞争中性监管 |
(三)“美版”竞争中性监管 |
三、我国经济改革与竞争中性监管原则的兼容性与异质性 |
(一)兼容性 |
(二)异质性 |
四、基于竞争中性的政府监管改革方向 |
(一)避免过度干预,激发竞争中性潜能 |
(二)加强公正监管,累积竞争中性动能 |
(三)完善法律机制框架,构筑竞争中性势能 |
(四)发挥各方合力,打造竞争中性智能 |
(3)WTO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思路、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的定义之争 |
第一节 国际协定对国有企业的定义 |
一、GATT中的国营贸易企业 |
二、CPTPP引入政府“控股权”、“投票权”和“任命权” |
三、USMCA增加“控制权”使国有企业范围再扩大 |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定义的出台 |
一、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机构 |
二、国有企业的属性及分类 |
三、中国应在法律中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义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规制国有企业补贴行为的制度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是否构成“公共机构”成为补贴提供者 |
一、以“所有权”为标准的“控制理论” |
二、以是否行使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论” |
三、国有企业是否构成“公共机构”需一案一判 |
四、国有企业的每一行为与行使政府职能之间不必都相关联 |
五、WTO成员国对国有企业补贴行为提出的改革建议 |
第二节 国有企业作为补贴的接受者 |
一、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是具有专项性的补贴 |
二、“非商业援助”——一项针对国有企业的新制度 |
三、无条件禁止性补贴——扩大禁止性补贴范围 |
第三节 中国如何处理国有企业的补贴问题 |
一、执行与产业补贴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清理、修改工作 |
二、逐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三、中国应提出以“制度化理论”构建“公共机构”的判断标准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国有企业除补贴以外的其他实体与程序义务 |
第一节 国际协定为国有企业设定的实体及程序义务 |
一、非歧视待遇和商业考虑原则 |
二、透明度原则 |
三、豁免原则 |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针对以上实体及程序义务的改革 |
一、中国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现状 |
二、国有企业应如何进行信息披露 |
三、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 |
四、国有企业董事会加入更高比例的独立董事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国有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竞争中立原则 |
第一节 “竞争中立”的缘起、发展和推行 |
一、澳大利亚首先提出“竞争中立” |
二、OECD使竞争中立成为国际软法 |
三、美国在自由贸易协定中大力推行竞争中立 |
第二节 中国确立中国版的竞争中立制度 |
一、中国推行竞争中立制度的必要性 |
二、竞争中立制度在国内的推行路径 |
三、废除、修改不符合竞争中立原则的法律法规 |
四、在国际上推出中国版的“竞争中立” |
第三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4)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
一、委托-代理问题 |
二、搭便车问题 |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
一、政策机遇 |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
一、党的领导 |
二、法人治理结构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国际经贸规则“竞争中立”制度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0.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0.4 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1.竞争中立制度之理论分析 |
1.1 竞争中立制度的缘起和演进 |
1.1.1 制度缘起:抑制国有企业的不当竞争优势 |
1.1.2 制度演进:从国内转向国际 |
1.2 美欧极力推行竞争中立制度的原因探究 |
1.2.1 外部原因: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
1.2.2 内部原因:振兴国内经济,重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 |
1.3 竞争中立的概念探究 |
1.3.1 澳大利亚的竞争中立概念 |
1.3.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竞争中立概念 |
1.3.3 欧盟立法中竞争中立的定义 |
2.国际竞争视野下竞争中立制度之比较剖析 |
2.1 澳大利亚模式:通过国内改革实施竞争中立制度 |
2.1.1 澳大利亚竞争中立制度的适用范围 |
2.1.2 澳大利亚竞争中立制度的实施机制 |
2.2 欧盟模式:作为地区约束规则的竞争中立制度 |
2.2.1 欧盟竞争中立制度的基本构成与适用范围 |
2.2.2 欧盟竞争中立制度的实施机制 |
2.3 OECD:作为国际倡导性规则的竞争中立制度 |
2.3.1 OECD竞争中立制度的适用范围 |
2.3.2 OECD竞争中立制度的行为规则和实施机制 |
2.4 CPTPP框架下的竞争中立制度 |
2.4.1 CPTPP框架下竞争中立制度的适用范围 |
2.4.2 CPTPP框架下竞争中立制度的实施机制 |
2.5 小结与启示:竞争中立制度的多极化 |
3.中国有关“竞争中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
3.1 竞争中立制度的核心问题——适用范围的界定 |
3.1.1 竞争中立制度中对适用范围的规定 |
3.1.2 中国实践中的“国有企业”与“商业行为” |
3.2 竞争中立语境下我国国有企业的突出问题 |
3.2.1 国有企业在税收上享有竞争优势 |
3.2.2 国有企业在补贴上享有竞争优势 |
3.2.3 国有企业在融资上享有竞争优势 |
3.3 竞争中立视角下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的规制现状 |
3.3.1《反垄断法》中相关条款对国有企业的规制 |
3.3.2《企业国有资产法》中相关条款对国有企业的规制 |
3.3.3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的规制 |
3.4 国内法律法规在规制国有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 |
3.4.1 对竞争中立制度适用主体的立法规定不明确 |
3.4.2 缺乏对政府反竞争行为的规制 |
3.4.3 惩罚机制不完善,法律责任单一 |
3.4.4 国有企业信息透明度不足 |
3.5 规制政府行为的实践措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
3.5.1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与竞争中立 |
3.5.2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困境剖析 |
4.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竞争中立”制度之建议 |
4.1 中国引入竞争中立制度的必要性剖析 |
4.1.1 宏观角度:国家间制度竞争 |
4.1.2 微观角度:美欧对中国企业适用竞争中立制度的实践 |
4.2 中国引入竞争中立制度的现实条件剖析 |
4.2.1“竞争中立”制度契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 |
4.2.2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为制度实施提供平台 |
4.3 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
4.3.1 严格认定适用主体和判定标准,合理界定国有企业 |
4.3.2 完善惩罚机制,构建多样化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 |
4.3.3 增加透明度审查条款,完善国有企业的信息公开制度 |
4.3.4 明确适用除外 |
4.4 具体实践中的措施建议 |
4.4.1 推进和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
4.4.2 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引入并创新竞争中立制度 |
4.4.3 积极参与和引领双边、多边竞争中立制度及制度平台的构建与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国际经济新秩序下的竞争中立规则及我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竞争中立规则概述 |
第一节 竞争中立规则的源起及发展 |
一、竞争中立规则兴起的国际背景 |
二、竞争中立规则的源起 |
三、竞争中立规则的发展 |
第二节 竞争中立规则的法理基础 |
一、公平竞争权的基本概念 |
二、公平竞争权的主要内容 |
三、公平竞争权与竞争中立 |
第三节 竞争中立规则的政策目标 |
一、合理化的经营模式 |
二、规范化的政府补贴 |
三、税收、管制、债务等中立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竞争中立规则的国际实践 |
第一节 竞争中立规则在澳大利亚的实践 |
一、实施目标 |
二、实施过程 |
三、实施机制 |
四、相关案例分析 |
第二节 竞争中立规则在欧盟的实践 |
一、实施背景 |
二、实施机制 |
三、相关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竞争中立规则在美国的实践 |
一、实施背景 |
二、具体措施 |
三、相关案例分析 |
第四节 竞争中立规则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
一、竞争中立规则在我国的实践 |
二、竞争中立规则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
第五节 竞争中立规则国际实践的比较分析 |
一、规则定义和基本内容比较 |
二、法律框架比较 |
三、实施效果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竞争中立规则的国际造法 |
第一节 竞争中立规则在国际层面的演进及发展 |
一、作为竞争法的有力补充被更多国家所采纳 |
二、进入双边或多边贸易投资协定 |
三、成为新的贸易投资保护措施 |
第二节 竞争中立规则的国际造法 |
一、TPP协定中的竞争中立规则 |
二、OECD推行的竞争中立规则 |
第三节 竞争中立规则的国际造法对我国的挑战 |
一、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设置障碍 |
二、为中国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增加难度 |
三、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化治理带来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的竞争政策与竞争中立立场 |
第一节 竞争中立规则与相关立法 |
一、我国竞争法中的竞争中立 |
二、竞争法与竞争中立规则 |
第二节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与竞争中立 |
一、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主要内容 |
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与竞争中立 |
第三节 政府管制与竞争中立 |
一、我国政府管制背离竞争中立的表现 |
二、我国政府管制背离竞争中立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关于竞争中立规则的制度构建 |
第一节 关于竞争中立规则的基本立场 |
一、认可竞争中立规则的合理性 |
二、认清竞争中立规则的潜在问题 |
第二节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竞争中立制度 |
一、竞争中立规则的制度框架 |
二、竞争中立规则的具体行为准则 |
第三节 加强竞争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 |
一、完善国内的竞争立法 |
二、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
三、建立竞争中立规则的合法性审查机制 |
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立规则制定 |
第四节 推动竞争中立有关改革 |
一、规范政府补贴 |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三、探索竞争中立规则的试点实施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7)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问题研究 ——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
一、现实层面 |
二、理论层面 |
三、研究的切入点 |
第二节 市场竞争的制度化脉络 |
一、市场准入制度与竞争倡导的协调 |
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沿革和理论分析 |
三、政府和市场:竞争政策中的规制问题 |
四、关于自贸区“市场准入”的研究与实践 |
第三节 分析路径和方法 |
第四节 文章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基本议题: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总体设计思路 |
第一节 外部因素: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一、国际贸易投资谈判 |
二、亚太经济合作 |
三、地缘政治关系 |
第二节 措施:负面清单与准入前国民待遇 |
一、自贸区准入的制度目标 |
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
第三节 路径: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体系的设计 |
一、市场竞争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
二、结构性改革的案例分析 |
三、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二章 制度架构:基于市场准入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市场准入的一般分析 |
一、市场准入概述 |
二、基于合法性和稳定性的设计 |
第二节 市场准入的国际规则 |
第三节 我国的市场准入制度 |
一、我国市场准入制度现状 |
二、国内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的不足 |
第四节 基于现实问题的自贸区准入改革 |
一、国际规则在自贸区实现的要求 |
二、国内准入制度现有障碍和规则出路 |
第三章 制度比较:各国的市场准入实践 |
第一节 国际竞争视域的“负面清单” |
一、负面清单的竞争性特征 |
二、负面清单的法理梳理 |
第二节 各国准入制度的竞争性分析 |
一、各国自贸区的功能定位和差异化安排 |
二、自贸区准入制度比较 |
三、市场准入与市场行为的双重规制 |
第三节 投资准入的中国实践 |
一、历史沿革 |
二、以负面清单为对象的分析 |
第四章 竞争中立:自贸区竞争体系的制度展开 |
第一节 竞争中立的总体思路 |
第二节 竞争中立的价值内核 |
一、竞争中立的界定 |
二、竞争中立的内容范畴 |
三、自由公平市场的制度基础 |
四、竞争中立框架下的国有企业 |
第三节 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的构建 |
一、完善法律规制,弱化行政管制 |
二、建立社会化综合监管体系 |
三、拓宽优化监管途径 |
第五章 竞争倡导:自贸区竞争政策的价值选择 |
第一节 竞争倡导与反垄断规制 |
一、行政性垄断的外部性分析 |
二、自贸区反垄断的法理基础 |
三、竞争倡导的建构原则 |
第二节 竞争倡导与市场准入框架 |
一、扩大开放制度 |
二、深化政府改革制度 |
三、功能制度突破 |
四、法律制度创新 |
五、探索涉外税制改革 |
六、放大辐射带动效应 |
第三节 开放与限制性措施的法律授权 |
一、 上海自贸区投资管理基本框架 |
二、上海自贸区贸易管理基本框架 |
三、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基本框架 |
四、上海自贸区金融管理基本框架 |
五、上海自贸区重点服务业基本框架 |
六、以风险防范、规范运作为中心的法制架构 |
七、上海自贸区税收管理基本制度 |
八、上海自贸区信用管理基本框架 |
第六章 风险管控:制度不确定条件下的市场规制 |
第一节 制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竞争风险管控 |
一、以开放为目标的竞争风险管控 |
二、上海自贸区法律制度的不确定性 |
三、法律冲突限制下的竞争体系建设 |
第二节 竞争风险管制的法律维度 |
一、基于“行政法定”的风险规制 |
二、基于“私法自治”的风险规制 |
三、基于“平衡和谐”的风险规制 |
第三节 国家安全审查机制 |
一、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例外的内核 |
二、美国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 |
三、自贸试验区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 |
第七章 结论: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竞争政策 |
第一节 “可复制可推广”的目标设定 |
第二节 “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界限 |
第三节 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的制度建议 |
一、竞争政策的制度化路径 |
二、竞争政策的执行路径 |
三、竞争政策的司法规制路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理想祖国——后改革30年全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60个春天的故事 |
民生展 |
上让另一部分人后富起来 |
中发展方式里的原动力 |
下一位90后省长的为官之本 |
民企展 |
上对内开放 |
中朝阳向晚霞表示的敬意 |
下野百合的阳光 |
乡村展 |
上“一号文件” |
下对总理的严厉批评 |
教育展 |
上希望工程最后的孩子 |
下“钱学森之问”和“温家宝内疚” |
文化展 |
上星辰杂技与太阳马戏 |
中《熊猫》与《猫》 |
下《温柔白头海雕》与《功夫熊猫》 |
医疗展 |
上终成正果 |
中中国超级细菌的终结 |
下谁是最可爱的人 |
环境展 |
上重整河山在今生 |
廉政展 |
上终极反腐 |
中腐败分子哪儿去了 |
下被遗忘的包公 |
结束语国家主席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
(10)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中国的研究 |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重点 |
二、难点 |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
第一节 国际背景 |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
第二节 国内背景 |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
一、经验 |
二、教训 |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真正给私企国民待遇(论文参考文献)
- [1]竞争中立制度中“精简国企经营形式”比较研究[D]. 林燕玲. 南京大学, 2020(02)
- [2]基于竞争中性的政府监管:国际比较与改革方向[J]. 和军,谢思. 湖湘论坛, 2020(03)
- [3]WTO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D]. 张昊倩.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4]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国际经贸规则“竞争中立”制度法律研究[D]. 李艳琳.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国际经济新秩序下的竞争中立规则及我国对策研究[D]. 黄颖慧.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7]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问题研究 ——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中心[D]. 陈炜.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8]国企利润向私企转移将助长企业腐败[J]. 杜建国. 国企, 2012(02)
- [9]理想祖国——后改革30年全记录[J]. 贾鲁生. 中国作家, 2011(02)
- [10]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