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舶电站实时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杨鹏[1](2021)在《某船型电站仿真模拟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辉[2](2021)在《船用双馈轴带发电机建模仿真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双馈轴带发电机系统是船舶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船舶电站模拟仿真训练内容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本身结构复杂、仿真难度大,故以往的船舶电站模拟器依旧采用传统的同步式轴带发电机。本文对双馈轴带发电系统做了深入的研究,对一些组成部分进行了精确的建模与仿真。为了区别于传统的同步式轴带发电机,并且跟进船舶机电设备的更新步伐,对新型的船用双馈轴带进行了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研究。为研发双馈轴带模拟操作平台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本文从数学模型上对双馈轴带的励磁装置、定子和转子进行精确的数学建模;以Matlab/Simulink软件为仿真工具对双馈轴带发电系统各种运行工况的仿真分析,用实验室双馈轴带实验平台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从而验证了所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针对变换器在双馈轴带电机运行的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根据三相可控整流原理与电机学理论,建立了双馈轴带励磁系统网侧变换器和机侧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动态仿真和深度分析。得到了双馈轴带励磁系统工作在次同步和超同步状态时,转子侧PWM变换器和网侧变换器的工作状态,得出符合理论的仿真结果。针对双馈轴带系统运行过程中主机变化引起的励磁电流变化的问题,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建立了双馈轴带定子和转子电压、电流以及磁链、电磁转矩等物理量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Park变换原理,把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转换为d-q坐标系下的状态方程。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实时仿真,分析了双馈轴带独立运行时因船舶主机转速变化工作在次同步、同步、超同步时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双馈轴带发电机转子励磁电流的相序、频率、幅值、相位与主机转速之间的变化规律。针对双馈发电机系统的功能要求,利用Visual C#编程语言和GDI+技术编写了双馈轴带系统的虚拟仪表控件,开发了双馈轴带仿真系统,该系统为船舶电站模拟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研发双馈轴带模拟操作平台奠定坚实基础。该仿真系统具有操作方便、专业性强、模型精度高、实时性好等优点,既可模块化的独立运行,也可融入电站模拟器整体运行。该系统的成功开发对提高电机员或轮机员双馈轴带实操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乔森[3](2020)在《岸基控制的新型智能岸电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是控制港口船舶污染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接驳岸电,船上辅机完全停止工作,实现零排放。研究岸电技术对节能、减排和建设绿色港口有着积极的意义,是解决靠岸船舶对港口区域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论文对岸基控制的新型智能岸电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多电制、多工况船舶供电自适应和无缝并网控制策略,建立了船岸一体化仿真系统,包括岸电系统仿真模型、船电系统仿真模型、岸电多电制多工况自适应系统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对控制策略和船岸并网过程进行了系统仿真分析。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船舶岸电系统标准及国际差异化研究。开展了岸电相关规范标准、国内外船舶电制、岸电工况、配电方式等分析研究,梳理了IEC、欧盟、中国及各船级社的岸电相关规范标准,归纳了国内外岸电设备设计、连接标准,分析了全球贸易主要船型的船舶电力系统功率特性、供电方式、电制等,为建立船舶岸电系统仿真模型提供了支持。(2)岸基控制并网的新型岸电系统结构研究。采用基于岸基的一键控制并网方式,通过研究新型岸电系统的拓扑结构、配置组成、输电方式、控制策略等关键问题,形成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通过仿真验证对方案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实现了船岸线路瞬时切换,便捷地完成了船舶电网与岸电的并、离网操作。(3)岸电无缝并网控制技术研究。研究了无缝并网的条件和流程、相序检测及调整方法、并网条件检测及调整方法,建立了并网条件检测与控制模型,通过对岸电并网逆变器的建模分析,提出了岸电并网逆变器多种内环控制和外环控制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和多种并网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4)多工况船舶供电自适应技术研究。针对不同船舶电力系统的负载和工况差异性,结合负荷、功率因素、系统容量等参数对船舶工况进行了检测和判断,提出了基于主从和对等两种拓扑结构的自适应控制策略,仿真验证表明了该策略可实现岸电系统容量满足不同工况要求并可自动增容的目标。(5)多电制船舶供电自适应技术研究。针对船舶电制的差异性和存在的各种扰动,结合电压、频率、相位谐波等参数,对船舶电制进行检测和判断,设计了基于神经NARMA-L2和传统控制器结合的控制算法,实现了岸基供电电源变频稳压上船。
李坤阳[4](2020)在《船舶电站自动化及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船舶电站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目前航运产业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点,智能船舶作为二十一世纪各航海强国争相研究的领域,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未来的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要满足智能船舶概念的要求,需要实现船船、船岸间的数据互通,达到异地同时监控船舶电力系统运行的目标。通过PLC控制器与配套监控硬件设备,船舶电站自动化及远程监控系统在船舶电站处和远程监控站点处收集、整合、处理各项数据,最终实现船船、船岸间的共通协作运行的要求。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系统分成两部分设计,船舶电站自动化作为船舶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部分,控制着全船的发电、配电、用电设备,为全船提高质量、经济、可靠的电力。远程VPN控制系统负责搭建稳定安全的数据传输通道,实时掌握控制船舶各项参数,保证船/岸之间的可靠连接。系统选择西门子S7-1200PLC实现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选择华硕RT-AC86U路由器通过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技术搭建专用VPN网络保障船舶电力系统远程传输数据的安全可靠,整个系统主要具备以下功能:(1)能够顺利完成不同工况下船舶电站自动化各项功能,如船舶发电机组自动启动、自动准同步并车、自动调频调载、轻载解列与自动停机等功能。(2)搭建稳定可靠的VPN虚拟专用网络,使系统拥有稳定可靠的远程数据传输网络,同时采用IPSec协议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3)设计专用的监控系统,实时监控船舶电站整体运行状态与各参数,同时可以通过VPN网络对船舶电站自动化功能进行实时控制。.本课题研究的船舶电站自动化及远程监控系统基于船舶自动化物理仿真电站平台搭建,通过上机试验证明了系统可以正确稳定的工作,完成了预期设计功能。
徐智斌[5](2020)在《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文中认为可靠性作为船舶管理提升和船舶技术发展的关键要义,其网络可靠性愈发受到业界重视并相继被写入行业监管和技术指导文件。网络可靠性按数据化层次可分为信息网络可靠性和控制网络可靠性,其控制网络可靠性是船舶电站领域热点研究课题。本课题以提升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故障容错能力和动态调整能力为目标,开展了热备冗余系统功能设计和自动控制系统功能设计,相关研究对于提升控制网络可靠性水平和船舶电站系统性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基于可靠性特征曲线理论分析,从单元故障率层面为控制器件选型提供理论支撑;运用逻辑框图法开展电气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可靠性分析,为控制系统冗余设计提供静态理论支撑;运用马尔可夫法开展电气单部件系统和双部件系统可靠性分析,为控制器件热备运行提供动态理论支撑。第二,针对自动控制系统功能配置机制,基于船舶电站控制性原理分析,运用分布式控制理念开展船舶电站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设计,开展发电机组Motion PLC控制器接口分配和组态配置,运用模块化理念开展船舶电站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和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第三,针对热备冗余系统功能配置机制,基于船舶电站可靠性理论分析,开展船舶电站Station PLC控制器自动化功能基础设计和故障自诊断功能软件设计,运用并联式冗余系统结构和软件化编程实现手段,在硬件层面配置Station-R PLC控制器并在软件层面主备状态确定和实时数据备份来实现热备冗余功能;运用集中式管理理念开展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监控功能设计,通过“PC机+触摸屏”硬件配置和通讯组态软件编程来实现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功能。第四,基于船舶电站物理仿真系统实验平台,开展船舶电站控制系统功能基础调试及规范性验证,开展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综合调试及规范性验证,经实验验证,控制系统功能运行指标满足海船入级规范和船舶检验指南等相关行业要求;另外在船舶电站可靠性特征量衍变与可靠性管理方面论述了些许思考。
钱之博[6](2020)在《机舱综合监控网络设计与实时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舶机舱智能化作为目前船舶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对船舶机舱中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机舱监控系统采集数据量少且数据传输时延较长,限制了船舶机舱智能化的应用与发展。因此本课题以机舱综合监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完善网络结构设计解决数据采集全面性的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合理分类,使用调度算法降低数据传输的时延,进一步提高机舱管理智能化。首先,通过对机舱数据流向的分析,建立综合监控数据传输模型。结合“海洋石油301”设备类型及接口,搭建以现场控制网络与上层以太网管理网络组成的星型拓扑综合监控网络,并以电力推进系统为例进行了详细设计。其次,通过对数据链路时延计算得出交换机为时延产生的主要节点。将机舱数据分为即时周期数据、即时偶发数据与非即时数据,并使用固定优先级调度对传输时延进行优化。通过网络演算对使用优先级分类后的数据时延进行了理论计算。在此基础上引入截止时间戳对数量较多的即时周期数据进行二次调度,以熵权分类法对其进行优先级分类计算。然后,通过OPNET对搭建的多节点综合监控网络进行网络建模,分别对比不使用优先级分类、使用不同类型数据作为最高优先级时数据的传输时延与稳定性。最后,设计了网络实时性测试程序用于时延可视化测试。通过搭建以轮机模拟器界面端与监测板卡组成的局域网络,对比同一终端数据优先级对数据发送的影响以及数据在不同网络负载下采用不同交换节点所产生的时延,测试并验证了优先级调度对数据的实时性影响以及不同的交换节点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影响。根据上述理论计算与网络仿真的结果,表明在所设计的监控网络中采用以即时周期数据作为最高优先级的分级调度可以降低即时周期数据时延,又不影响即时偶发数据时延。测试实验的结果表明在配置数据优先级并使用支持数据分级的全双工交换机时,可以保证监控网络中最高优先级数据的优先传输。
李能[7](2020)在《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的设计》文中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对外贸易增加又带动现代船舶行业的发展。现代船舶发展趋向大型化,设备趋向智能化。船舶用电设备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对船舶电能的生产、分配和消耗提出了新的难题。为此,需对船舶电站进行自动化控制,对负荷有效管理,保证船舶供电连续性。同时还要保证供电可靠性,系统的保护单元不可缺少,这样有利于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介绍了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的主要功能与原理,依托大连海事大学船舶电站物理仿真平台,对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总体硬件设计,并对各个部分硬件具体实现细节进行阐述,例如电流、电压和频率采集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将采集到的电压、电流通过RS485总线传输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作为PLC逻辑判断依据。PLC作为核心控制器,对系统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实现船舶电站自动化功能,包括船舶发电机的自动启动、准同步并车、自动调频调载、轻载解列、重载询问、次要负荷分级卸载等;同时也为船舶发电机提供了过载、短路、欠压和逆功率保护,保证用电安全。本文完成了船舶电站监控系统的设计,并展示了监控系统的组态界面。WEINVIEW MT8100i触摸屏显示电力参数、故障报警,并控制船舶电站运行状态,为工作人员提供有用信息。针对所设计的内容,在实验平台进行验证。在取得现场数据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船舶电站的调速特性拟合,利用示波器显示了并车前后电流变化,并分析了相位检测误差,同时验证了负载转移过程的快速性和平稳性,使自动化功能得到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在实验平台上连续稳定运行,证明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庞路[8](2020)在《DP-3级钻井船锂电池蓄能闭环综合电力系统的设计及仿真》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各国已纷纷将对于海洋资源的探索和开采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深远海上的“资源争夺战”正在悄然打响。自主设计建造1艘具有强大深远海钻探能力、配备先进海洋工程装备的深海钻井船,成为了目前深远海资源开发的重点方向之一。考虑到深海钻井船的强大钻探能力,如何为其设计一套具有足够大装机容量,并且能够在长时间大负荷运行中保证可靠性、在复杂工况下保证安全性,同时兼具环境友好理念的综合电力系统,则成为了新一代钻井船开发研制中亟待攻克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以最大钻深11000米的DP-3级全电力推进钻井船为研究对象,针对第七代钻井船的锂电池蓄能闭环综合电力系统方案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可应用于DP-3级钻井船上的闭环供电技术和锂电池蓄能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从船级社要求出发梳理船舶闭环电力系统的设计要点。2、研究船用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使用寿命以及不同材料锂电池在特性上的区别,比较安时积分法、开路电压法、卡尔曼滤波法等几种锂电池荷电状态(SOC,State Of Charge)测算方法,并采用安时积分法与开路电压法相结合的算法构建锂电池荷电状态测算模型。3、基于DP-3级钻井船的实际工况,提出在闭环电力系统的基础上加入锂电池蓄能系统的复合型电力系统改良设计方案,锂电池蓄能系统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可起到削峰填谷和热备用的作用,能够有针对性地改善电力系统在钻井船作业工况下的运行状态。4、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搭建DP-3级钻井船锂电池蓄能闭环综合电力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系统运行仿真试验、典型短路故障下的故障穿越仿真试验以及锂电池蓄能系统功能仿真试验,并结合仿真结果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刘健超[9](2020)在《基于智能控制的船舶电站低频减载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船舶综合全电力系统受各国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对船舶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针对由外部扰动造成发电机故障或者负载变化,而引起电网系统中产生有功功率缺额,进而影响船舶电网频率稳定性这一问题的研究,并未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双电站船舶电力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船舶频率发生变化时,完成了探索合适的低频减载控制策略的工作。主要内容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船舶电力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介绍,建立了船舶电力系统中发电子系统、配电子系统和负载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其次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平台上构造双电站船舶电力系统的仿真模型。最后在典型工况的情况下,验证船舶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第二部分,首先对传统的自适应低频减载策略进行了研究,针对传统自适应法具有选择性较差的缺点,将模糊控制加入传统自适应算法,通过建立频率和频率变化率的隶属函数得出负载切除的优先级。然后将传统的和改进后的自适应低频减载控制算法应用于仿真模型中,验证了它们对电网系统频率恢复的有效性,同时证明了改进的自适应低频减载控制算法更加具有优越性。第三部分,首先对潮流算法的数学原理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发现由于量测装置存在误差导致潮流算法对控制变量的计算不够精确。本文依据统计学的原理,将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加入潮流算法中,提高冗余度进而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精确度。然后将潮流算法和改进后的潮流算法应用于仿真模型中,最后将改进的潮流算法和改进的自适应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改进的潮流算法对频率恢复更加有效。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双电站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模型,满足中国船级社的规范要求;由外部扰动造成负载波动或者发电机组故障引发的电网系统频率降低,应用传统的自适应法低频减载策略可以将电网频率恢复到额定值,同时验证了改进的自适应法对频率恢复更加具有优越性;最后将潮流算法和改进的潮流算法应用于仿真模型中,并且将改进的潮流算法和改进的自适应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改进的潮流算法更加具有快速性和经济性。
信佳智[10](2019)在《基于STM32的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设计》文中指出随着船舶电力系统容量的持续增大,高电压较低电流的中压电力系统成为一种优化的选择。船舶中压电站为船舶用电设备提供电能,电站一旦出现故障会对全船造成严重的影响,对航行安全产生威胁甚至危及船员生命。因此对船舶中压电站的监测报警与故障保护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现有的船舶电站监测设备故障监测报警信息显示不直观与监测设备分散的问题,同时考虑故障保护智能性与集成性,以“大西洋”轮船舶中压电站为参考模型,设计了具有监测报警、故障保护和电能自动管理等功能的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首先,设计了一套船舶中压电站能量管理、电能自动分配的监测系统,对负载用电设备通过船舶电气三类负荷法计算出不同航行工况状态下的全船电力系统负载量,根据计算出的结果设计不同工况、不同负载情况下的功率管理系统;其次,设计并实现中压电站监测单元故障监测报警与处理等功能,针对中压电站特点,实现了发电机检漏仪报警处理、短路故障信息监测等功能,实现对中压电站特有功能的监测与保护,并且更加直观的显示故障与参数信息;再次,设计了包括主板卡和数据采集板卡的监测单元硬件并编写程序实现其功能,主板卡用于电站状态监视、功率分配管理以及电站保护,数据采集板卡主要用于采集发电机和中压汇流排参数,以及实现相应功能;最后,根据船上各工况实验数据和设定参数测试中压电站监测单元,对参数监测与显示试验、短路与电网失电试验、检漏仪报警处理实验和检修安全保护试验进行测试,并分别针对各种工况和各故障条件对监测单元相应的参数显示、故障报警、电站保护等功能进行测试。实际测试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各项功能,其中包括了船舶中压电站的参数采集、故障监测与保护、报警信息动态直观显示等功能的合理性,同时该监测单元还具有如下特点:反应灵敏、运行稳定、信息显示直观简明。与已有的电站监测设备比较,具有交互性更好、更人性化、更便于操作,监测单元结构清晰,方便设备维护与日后升级,设计的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对船舶电站监测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船舶电站实时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船舶电站实时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2)船用双馈轴带发电机建模仿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轴带发电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轴带发电机的发展 |
1.2.2 轴带发电机研究现状 |
1.3 相关建模与仿真的研究现状 |
1.3.1 陆地电站 |
1.3.2 船舶电站 |
1.3.3 轴带发电机 |
1.4 论文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馈轴带系统 |
2.1 双馈轴带系统的基本组成 |
2.1.1 双馈轴带电机定转子结构 |
2.1.2 变换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双馈轴带系统运行机理 |
2.2.1 工作状态及变速恒频运行 |
2.3 双馈轴带系统能量流向 |
2.3.1 亚同步发电状态的能量流动方向 |
2.3.2 超同步发电状态的能量流动方向 |
2.4 双馈轴带数学模型 |
2.4.1 ABC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4.2 坐标变换理论 |
2.4.3 两相同步旋转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馈轴带励磁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3.1 励磁系统的结构与原理 |
3.1.1 结构 |
3.1.2 励磁系统的原理 |
3.2 励磁系统数学模型 |
3.2.1 不同坐标系下数学模型的表示 |
3.2.2 励磁系统开关通断方案 |
3.3 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 |
3.3.1 Simulink仿真模块 |
3.3.2 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馈轴带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
4.1 引言 |
4.2 带载时的励磁 |
4.2.1 励磁功能 |
4.2.2 有功与无功 |
4.3 Simulink仿真模块 |
4.3.1 系统模块 |
4.3.2 定子磁链与功率计算模块 |
4.3.3 转子电压计算模块 |
4.4 仿真结果 |
4.4.1 恒速次同步 |
4.4.2 恒速超同步 |
4.4.3 次同步到超同步 |
4.4.4 超同步到次同步 |
4.4.5 仿真结论 |
4.5 实验 |
4.5.1 实验平台 |
4.5.2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馈轴带仿真系统的实现 |
5.1 仿真系统结构 |
5.1.1 仿真系统的组成 |
5.1.2 数据库结构 |
5.2 虚拟仪表控件 |
5.2.1 典型控件的绘制及数学算法 |
5.3 双馈轴带仿真程序实现 |
5.3.1 能实现的仿真功能 |
5.3.2 人机仿真界面 |
5.3.3 程序逻辑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岸基控制的新型智能岸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港口岸电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岸电技术标准规范 |
1.2.3 岸电并网技术现状及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船舶岸电系统整体结构研究 |
2.1 船舶岸电系统总体架构 |
2.2 岸基供电系统结构 |
2.3 船载受电系统结构 |
2.4 岸基供电系统仿真结构设计 |
2.5 船载受电系统仿真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岸电无缝并网岸基控制系统研究 |
3.1 岸电无缝并网岸基控制系统结构 |
3.1.1 岸电系统并网条件 |
3.1.2 岸基控制无缝并网流程 |
3.1.3 岸基并网控制系统结构 |
3.2 无缝并网关键技术 |
3.2.1 相序检测及调整方法 |
3.2.2 并网条件检测方法 |
3.2.3 并网条件调整方法 |
3.3 岸电并网逆变器建模分析 |
3.4 岸电并网逆变器外环控制 |
3.4.1 PQ控制 |
3.4.2 V/F控制 |
3.4.3 Droop控制 |
3.5 岸电并网逆变器内环控制 |
3.5.1 dq0旋转坐标系控制 |
3.5.2 αβ0静止坐标系控制 |
3.5.3 abc自然坐标系控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工况船舶供电自适应技术 |
4.1 基于对等结构岸电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 |
4.1.1 对等结构 |
4.1.2 基于对等结构功率环控制器设计 |
4.1.3 基于对等结构电压电流内环控制器设计 |
4.2 基于对等结构岸电自适应控制仿真分析 |
4.2.1 系统仿真建模 |
4.2.2 仿真算例分析 |
4.3 基于主从结构岸电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 |
4.3.1 主从结构 |
4.3.2 基于主从结构岸电逆变器控制器设计 |
4.3.3 主从结构平滑切换补偿控制算法 |
4.4 基于主从结构岸电自适应控制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电制船舶供电自适应技术 |
5.1 岸电多电制检测与自适应控制系统结构 |
5.2 多电制检测与自适应控制系统工作流程 |
5.3 基于神经NARMA-L2 辨识器的自校正控制 |
5.3.1 神经自校正控制系统 |
5.3.2 伴随型系统的神经NARMA-L2 辨识 |
5.3.3 基于神经NARMA-L2 辨识器的自校正控制 |
5.4 基于神经NARMA-L2 的岸电并网电压控制策略 |
5.4.1 VF控制模型 |
5.4.2 基于神经NARMA-L2 的岸电电压控制模型 |
5.4.3 岸电系统仿真建模 |
5.4.5 系统仿真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船舶电站自动化及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船舶电站自动化及远程监控系统的功能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船舶电站自动化及远程监控系统现状 |
1.3.2 国内船舶电站自动化及远程监控系统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
2 船舶电站自动化及远程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 船舶电站自动化主要功能和工作原理 |
2.2 船舶同步发电机的准同步并车 |
2.2.1 船舶同步发电机的准同步并车意义 |
2.2.2 理想并车条件与准同步并车 |
2.3 自动调频调载的功能与原理 |
2.3.1 自动调频调载的主要功能 |
2.3.2 并联运行机组间有功功率分配与转移 |
2.3.3 调速器的工作原理及调速特性 |
2.3.4 PID控制器简介 |
2.4 VPN技术发展与需求研究 |
2.4.1 VPN技术的组成与功能 |
2.4.2 VPN组网的优势 |
2.4.3 IPSec技术 |
2.4.4 MPLS技术 |
2.4.5 SSL技术 |
2.4.6 船舶电站远程监控系统VPN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
3.1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
3.1.1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硬件基础 |
3.1.2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软件基础 |
3.1.3 核心控制器软件程序设计 |
3.2 发电机组自动启动功能设计 |
3.3 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设计 |
3.3.1 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硬件设计 |
3.3.2 恒定超前时间检测程序设计 |
3.3.3 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程序设计 |
3.4 自动调频调载功能设计 |
3.4.1 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硬件设计 |
3.4.2 虚有差调节法 |
3.4.3 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程序设计 |
3.5 轻载解列与自动停机功能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船舶电站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通信网络的搭建方式分析 |
4.1.1 接入网络通信特点分析 |
4.1.2 VPN接入方式分析 |
4.1.3 监控系统结构介绍 |
4.2 VPN服务器安装及配置 |
4.2.1 VPN服务器软硬件基础 |
4.2.2 VPN服务器配置参数 |
4.3 船舶电站监控系统设计 |
4.3.1 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
4.3.2 监控系统通信与数据读写 |
4.3.3 监控系统功能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船舶电站自动化及远程监控系统的实验与调试 |
5.1 实验平台简介 |
5.2 船舶电站自动化功能实验 |
5.2.1 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实验 |
5.2.2 自动调频调载功能实验 |
5.3 VPN系统连接测试 |
5.4 系统功能整体实验与调试 |
5.4.1 系统功能整体实验 |
5.4.2 实验过程中的故障与调试 |
5.5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配置站点路由器程序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设计及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船舶电力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
1.2.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3 船舶电站动静态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思路与工作内容 |
2 电气系统可靠性分析 |
2.1 电气系统可靠性理论基础 |
2.1.1 可靠度与失效率及其相互关系 |
2.1.2 可用度与修复率及其相互关系 |
2.2 电气系统静态可靠性分析 |
2.2.1 电气串联系统静态可靠性分析 |
2.2.2 电气并联系统静态可靠性分析 |
2.3 电气系统动态可靠性分析 |
2.3.1 电气单部件系统动态可靠性分析 |
2.3.2 电气双部件系统动态可靠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船舶电站控制系统功能原理 |
3.1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构成及其功能 |
3.2 船舶电站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功能原理 |
3.2.1 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控制原理 |
3.2.2 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的控制原理 |
3.3 船舶电站热备冗余系统核心功能原理 |
3.3.1 PLC热备冗余系统结构功能原理 |
3.3.2 PLC热备冗余实现方式功能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4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基本功能设计 |
4.1 发电机组PLC核心控制器基础设计 |
4.1.1 Motion PLC控制器接口分配 |
4.1.2 Motion PLC控制器组态配置 |
4.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基本功能硬件设计 |
4.2.1 船舶电站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硬件设计 |
4.2.2 船舶电站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的硬件设计 |
4.3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基本功能软件设计 |
4.3.1 船舶电站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软件设计 |
4.3.2 船舶电站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的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
5.1 船舶电站PLC核心控制器基础设计 |
5.1.1 Station PLC控制器自动化功能基础设计 |
5.1.2 Station PLC控制器故障自诊断软件设计 |
5.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主要功能硬件设计 |
5.3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软件设计 |
5.3.1 Station PLC与Station-R PLC主备状态确定 |
5.3.2 Station PLC与Station-R PLC实时数据备份 |
5.4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功能设计 |
5.4.1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功能硬件设计 |
5.4.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功能软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功能调试与评价 |
6.1 船舶电站物理仿真系统实验平台介绍 |
6.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功能设计基础调试 |
6.2.1 船舶电站相位差检测装置调试分析 |
6.2.2 船舶电站PID控制器参数整定调试 |
6.2.3 船舶电站频率调整动态指标性能验证 |
6.2.4 船舶电站调频调载动态指标性能验证 |
6.3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功能设计综合调试 |
6.3.1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切换时效分析 |
6.3.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失电故障模拟 |
6.3.3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寿命指标理论验证 |
6.3.4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主备切换性能验证 |
6.4 关于船舶电站定位演变与可靠性特征量衍变的思考 |
6.5 船舶电站可靠性管理的思考与本课题有待完善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6)机舱综合监控网络设计与实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机舱监控网络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机舱监控网络发展 |
1.2.2 国外机舱监控网络研究现状 |
1.2.3 国内机舱监控网络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综合监控网络设计 |
2.1 机舱综合监控网络分析 |
2.2 工业网络设备与拓扑结构 |
2.2.1 现场总线与以太网 |
2.2.2 工业网络拓扑结构 |
2.3 综合监控网络设计 |
2.3.1 船舶机舱设备与综合监控网络拓扑设计 |
2.3.2 电力推进系统拓扑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网络实时性分析与调度算法 |
3.1 综合监控网络时延计算与实时性优化方法 |
3.1.1 监控网络传输链路时延计算 |
3.1.2 实时性优化方式 |
3.2 综合监控网络数据分类 |
3.3 实时性调度算法 |
3.3.1 固定优先级调度 |
3.3.2 网络演算 |
3.3.3 截止时间调度 |
3.4 数据权重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OPNET网络建模 |
4.1 OPNET仿真软件 |
4.2 综合监控网络拓扑建模 |
4.3 DPU单元建模 |
4.3.1 DPU单元节点建模 |
4.3.2 DPU单元进程建模 |
4.4 交换机单元建模 |
4.4.1 交换机单元节点建模 |
4.4.2 交换机单元进程建模 |
4.5 网络仿真参数设置 |
4.6 仿真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实时性测试程序设计与验证 |
5.1 测试程序功能 |
5.2 测试程序设计 |
5.2.1 程序设计模式 |
5.2.2 控件设计 |
5.2.3 主界面设计 |
5.2.4 实时性测试界面设计 |
5.3 测试系统间通信 |
5.3.1 通信协议 |
5.3.2 Socket通信实现 |
5.4 实时性测试验证 |
5.4.1 响应测试 |
5.4.2 优先级配置测试 |
5.4.3 交换节点配置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工作 |
2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概述 |
2.1 船舶电站的组成 |
2.2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
2.3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 |
2.4 船舶电站保护单元主要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3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硬件设计 |
3.1 船舶电站硬件整体设计方案 |
3.2 控制器设计 |
3.2.1 控制器选型与配置 |
3.2.2 PLC端口分配 |
3.3 电力参数采集设计 |
3.3.1 电流采集设计 |
3.3.2 电压采集设计 |
3.3.3 频率采集设计 |
3.4 PLC与DSP通信设计 |
3.4.1 Modbus协议介绍 |
3.4.2 PLC通信设计 |
3.4.3 DSP通信设计 |
3.5 自动准同步并车相位信号采集设计 |
3.6 逆功率检测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软件设计 |
4.1 总体软件设计 |
4.2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 |
4.2.1 自动启动设计 |
4.2.2 自动准同步并车设计 |
4.2.3 自动调频调载设计 |
4.2.4 轻载解列与停机设计 |
4.2.5 重载询问设计 |
4.2.6 次要负荷分级卸载设计 |
4.3 船舶电站保护单元软件设计 |
4.3.1 发电机过载保护设计 |
4.3.2 发电机短路保护设计 |
4.3.3 发电机欠压保护设计 |
4.3.4 发电机逆功率保护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船舶电站监控系统设计与系统实验 |
5.1 船舶电站监控系统设计 |
5.1.1 船舶电站监控系统功能 |
5.1.2 船舶电站监控界面设计 |
5.2 船舶电站自动化实验 |
5.2.1 调速特性实验 |
5.2.2 自动准同步并车实验 |
5.2.3 负荷转移实验 |
5.3 船舶电站保护单元实验 |
5.3.1 过载保护实验 |
5.3.2 逆功率保护实验 |
5.3.3 欠压保护实验 |
5.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DP-3级钻井船锂电池蓄能闭环综合电力系统的设计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第七代钻井船研发意义 |
1.1.2 第七代钻井船的电力系统方案 |
1.1.3 船舶闭环电力系统的设计要点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大洋钻探装备 |
1.2.2 应用闭环电力系统的DP-3级钻井船 |
1.2.3 应用锂电池蓄能技术的DP-3级海工产品 |
1.2.4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船用锂电池技术研究 |
2.1 锂电池特性 |
2.1.1 锂电池工作原理 |
2.1.2 影响船用锂电池寿命的因素 |
2.1.3 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 |
2.2 锂电池SOC测算方法 |
2.2.1 锂电池SOC的定义 |
2.2.2 锂电池SOC的测算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钻井船锂电池蓄能闭环电力系统模型 |
3.1 闭环综合电力系统的改良设计方案 |
3.1.1 锂电池蓄能系统的功能 |
3.1.2 锂电池蓄能闭环电力系统 |
3.2 柴油发电机组设备模型 |
3.2.1 柴油机数学模型 |
3.2.2 柴油机调速系统数学模型 |
3.2.3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 |
3.2.4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数学模型 |
3.2.5 柴油发电机组仿真模型 |
3.3 变压器模型 |
3.3.1 变压器数学模型 |
3.3.2 变压器仿真模型 |
3.4 电力负载模型 |
3.4.1 电阻电抗类负载数学模型 |
3.4.2 电动机类负载数学模型 |
3.4.3 电力负载仿真模型 |
3.5 船用锂电池模型 |
3.5.1 锂电池SOC测算模型 |
3.5.2 锂电池等效电路 |
3.5.3 船用锂电池仿真模型 |
3.6 钻井船蓄能闭环综合电力系统完整模型 |
3.6.1 相关参数 |
3.6.2 仿真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P-3 级钻井船锂电池蓄能闭环电力系统的仿真 |
4.1 闭环电力系统运行仿真 |
4.1.1 发电机组空载起动试验 |
4.1.2 发电机组调速调压试验 |
4.1.3 主推进电动机负载投切试验 |
4.1.4 主发电机组内部故障试验 |
4.1.5 故障穿越试验 |
4.2 锂电池蓄能系统仿真试验及结论 |
4.2.1 锂电池充放电试验 |
4.2.2 锂电池蓄能系统功能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智能控制的船舶电站低频减载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频减载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
1.2.2 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概述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船舶电力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2.1 发电子系统数学模型 |
2.1.1 柴油机数学模型 |
2.1.2 调速系统数学模型 |
2.1.3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 |
2.1.4 励磁系统数学模型 |
2.2 配电子系统数学模型 |
2.2.1 变压器数学模型 |
2.2.2 船用电缆数学模型 |
2.3 负载子系统 |
2.4 船舶电力系统的仿真模型和运行工况 |
2.4.1 仿真模型 |
2.4.2 运行工况 |
2.5 船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仿真分析 |
2.5.1 柴油机调速装置性能仿真分析 |
2.5.2 柴油机励磁装置性能仿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的自适应算法低频减载策略研究 |
3.1 船舶电网系统的频率特性 |
3.1.1 船舶电网频率的振荡因素 |
3.1.2 船舶电网静态频率特性 |
3.1.3 船舶电网动态频率特性 |
3.2 传统的自适应算法低频减载策略 |
3.2.1 每轮次间频率偏差值的确定 |
3.2.2 首末轮起始工作的频率值的确定 |
3.2.3 低频减载总轮次个数的确定 |
3.2.4 最大可切除的有功功率 |
3.2.5 每轮次切除负荷量的大小 |
3.3 改进的自适应算法低频减载策略研究 |
3.3.1 传统自适应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3.3.2 改进的自适应算法 |
3.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的潮流算法低频减载策略研究 |
4.1 船舶电网系统的特点 |
4.2 潮流算法原理 |
4.2.1 潮流算法中的节点分类 |
4.2.2 潮流算法的基本方程 |
4.2.3 传统潮流算法的数学原理 |
4.3 传统潮流算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
4.3.1 传统潮流算法存在的问题 |
4.3.2 针对传统潮流算法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 |
4.4 改进的潮流算法低频减载策略研究 |
4.4.1 改进的潮流算法 |
4.4.2 改进减载量的优化策略 |
4.5 仿真分析 |
4.6 仿真结果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STM32的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船舶中压电站概述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工作 |
2 船舶中压电站结构及特点 |
2.1 中压电力系统结构 |
2.1.1 发电系统 |
2.1.2 配电系统 |
2.1.3 输电电缆 |
2.1.4 电力负载 |
2.2 中压电站基本结构 |
2.2.1 船舶中压电站配电板基本结构 |
2.2.2 船舶中压电站与船舶电力系统的关系 |
2.3 船舶中压电站的特点 |
2.4 船舶电力系统负荷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功能模块设计 |
3.1 船舶中压电站的基本监测功能 |
3.2 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数据采集模块 |
3.3 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功能模块 |
3.3.1 电站自动管理功能 |
3.3.2 基本故障保护功能 |
3.3.3 过载保护与自动分级卸载功能 |
3.3.4 重载问询功能 |
3.3.5 检漏仪报警处理功能 |
3.3.6 发电机短路故障监测功能 |
3.3.7 安全维修保护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4 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硬件设计 |
4.1 数据采集板卡的硬件设计 |
4.1.1 处理芯片选型及其外围电路 |
4.1.2 数字量输入接口电路 |
4.1.3 数字量输出接口电路 |
4.1.4 脉冲量输入接口电路 |
4.1.5 RS-485接口电路 |
4.1.6 模拟量输入接口电路 |
4.1.7 电源电路与电路板设计 |
4.2 显示支持板卡的硬件设计 |
4.2.1 辅助电路 |
4.2.2 显示交互模块 |
4.2.3 通信功能模块 |
4.2.4 电路板设计 |
4.3 核心板的硬件设计 |
4.3.1 处理芯片选型 |
4.3.2 串行FLASH |
4.3.3 拓展SDRAM |
4.3.4 电路板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软件设计 |
5.1 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软件组成 |
5.1.1 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软件结构 |
5.1.2 μC/OS-Ⅱ系统移植 |
5.2 硬件驱动程序设计 |
5.2.1 数字量端口驱动设计 |
5.2.2 定时器/计数器驱动设计 |
5.2.3 串口通信驱动设计 |
5.2.4 RTC实时时钟驱动模块 |
5.2.5 模拟量采集驱动设计 |
5.2.6 显示驱动设计 |
5.3 通信软件设计 |
5.3.1 板卡间通信协议 |
5.3.2 通信硬件驱动设计 |
5.3.3 通信软件设计 |
5.3.4 通信测试 |
5.4 船舶电站监测功能软件设计 |
5.4.1 船舶中压电站状态分析功能 |
5.4.2 船舶电站监测单元诊断功能 |
5.4.3 中压电站自动管理功能 |
5.4.4 监测单元任务管理设计 |
5.5 报警提示功能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监测单元功能测试 |
6.1 参数采集与显示测试 |
6.1.1 开关量输出测试 |
6.1.2 模拟量输入与显示测试 |
6.1.3 开关量输入与显示测试 |
6.2 检漏仪报警处理与自解列功能实验 |
6.3 短路故障监测与电网失电实验 |
6.4 安全维修保护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测试 |
附录B Modbus通讯程序部分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船舶电站实时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某船型电站仿真模拟器研究[D]. 杨鹏.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2]船用双馈轴带发电机建模仿真研究与实现[D]. 杨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岸基控制的新型智能岸电系统研究[D]. 乔森.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4]船舶电站自动化及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坤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设计及可靠性分析[D]. 徐智斌.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机舱综合监控网络设计与实时性研究[D]. 钱之博.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的设计[D]. 李能.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DP-3级钻井船锂电池蓄能闭环综合电力系统的设计及仿真[D]. 庞路.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基于智能控制的船舶电站低频减载策略优化研究[D]. 刘健超.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10]基于STM32的船舶中压电站监测单元设计[D]. 信佳智.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