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古符号综类摹萃(论文文献综述)
张法[1](2018)在《中国美学史应当有怎样的整体框架——中国美学史研究40年演进的新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一、中国美学史40年之"前史":在与世界互动的"两次产生"中国古代对于美和艺术有丰富精微的研究,然无美学这一名号,现代以来,中国融入以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中国美学史于是产生。在一定的意义上,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产生。在清末,有王国维、蔡元培、刘师培、梁启超等的学术开创。如果说,在整个美学学科受西方之惠而进行的创立中,美学原理的形成立竿见影;那么,中国美学史的开拓则举步稍艰。民国后,有宗白
牛清波[2](2017)在《百年来刻画符号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刻画符号是研究文字起源和形成的重要材料,蕴含了丰富的远古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史学、社会学和民族学价值。本文利用考古学及古代文明研究成果,对百年来的刻画符号研究进行了考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林岩[3](2017)在《侯家寨遗址出土陶器刻划符号研究》文中指出侯家寨遗址位于安徽省定远县七里塘乡,是淮河中游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出土了一批极具特色的文化遗物。侯家寨遗址分为两期,一期属于双墩文化,二期属于侯家寨文化,在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 86件刻划符号。根据符号的象形程度及符号的组合方式,将侯家寨刻划符号分为象形类,几何类和其他类三类,每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如动物形、植物形、太阳形、弧形、网形等,这些刻划在碗底、豆底的刻划符号,是我们了解认识侯家寨先民生产生活以及精神信仰的重要根据。本文第二章在对侯家寨刻划符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侯家寨遗址所处地域环境及考古学文化,对部分刻划符号进行了科学的释读。本文的第三章通过侯家寨遗址刻划符号与早期的贾湖遗址刻划符号、同时期的双墩遗址刻划符号以及江汉地区的柳林溪遗址所出土的刻划符号进行比较,无论从刻划内容还是刻划方式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表明侯家寨遗址刻划符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同遗址之间相似的刻划符号是受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影响。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分析侯家寨刻划符号的特点,刻划内容丰富,技法娴熟,并出现了组合符号,具有表达复杂意蕴的功能,其中部分刻划符号更是出现在甲骨文、金文中,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和文化发展所限,距离成熟文字还有一段距离,但与其他陶文一样,是汉字起源的重要一部分,侯家寨刻划符号对探讨汉字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磊[4](2016)在《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淮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文化面貌表现出特有的多元性、过渡性和开放性。20世纪末在淮河流域发现和发掘了蚌埠双墩遗址、定远县侯家寨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以及龙虬庄遗址,出土了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刻划符号,一些学者把它作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以研究。这些刻划在碗、盘、豆等器物上的刻划符号,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有关远古先民们的经济、生活、信仰等多姿多彩的画面。
张晓明[5](2014)在《史前陶符形体研究》文中认为史前陶符资料主要出自14处遗址,代表性陶符有379种。学界对陶符性质的争论集中在是否是汉字或汉字起源上,提出多种判断依据与标准。作为人类早期文化产物,文字符号和非文字符号之间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互相借用,这是二者难以区分的原因所在。从陶符形体特征来看,可以分为开放线条类和封闭线条类(轮廓类)。开放线条中所见直线曲线居多,弧线较少;轮廓中圆形、方形、三角形居多,其他图形较少。从陶符构形元素组合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单纯型与组合型,组合型数量多。这些陶符系统性较强,说明业经推广使用与演变规范。
刘余力[6](2014)在《论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先民的书写方式》文中认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以往学者们多关注这些符号的性质。从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的书写方式分早、中、晚三期。新石器时代的书写工具有尖状骨器、尖状石器、毛笔、鲨鱼牙齿等,载体多是陶器,少量为龟甲、骨器、石器和玉器等。当时已形成固定的书写习惯,开甲骨占卜及契刻之先河,开创并排书写及竖行右书体例。研究新石器时代书写文化对研究中国早期的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陈文敏[7](2014)在《汉字“突创说”与“渐创说”的方法论利弊》文中研究指明汉字起源观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决定着古汉字研究的方法与成败,并深刻影响着上古史研究。"渐创说"认为汉字是广大民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渐创积累的;"突创说"认为汉字是由少数人在有理论、有设计、有邃远目的的情况下在短期内一举完成的。我们研究发现,"突创说"更与史料相符,且具广阔的研究空间";渐创说"与史料不符,且存在"史学为理论服务"的方法弊端。
陈建裕[8](2013)在《伏牛山文化根源性特征概说》文中提出伏牛山文化圈地处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这块土地上产生、发展、演变、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伏牛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根源性特征是伏牛山文化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伏牛山文化是华夏人类、文字、都邑、青铜冶铸、陶瓷、姓氏等之源。
牛清波[9](2013)在《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对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末期刻画符号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所谓刻画符号,是指刻划或描绘在陶器、玉石、龟甲、兽骨、鹿角、木锥上的表示一定意义的符号。这类符号系先民有意刻画而成,是探究远古社会的活化石。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研究对于探讨华夏文明和汉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由上编、下编和附录三部分组成。上编对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末期的刻画符号进行了系统整理。收集了2013年之前公布的刻画符号,利用考古学、古代文明的研究成果,以区系呈现出来。汇集刻画符号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梳理分析,间表己意。上编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在绪论中我们首先对刻画符号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接着我们对刻画符号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最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原则及意义。第二章按区域对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进行了系统整理,各区域依次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东北华南地区。第三章按文化对夏商时代的刻画符号进行了系统整理,各文化依次为夏文化、商文化、夏商王朝周边地区文化。第四章总结了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分布、特征和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下编对中国早期刻画符号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分析了刻画符号与纹饰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出判定刻画符号的方法。第二章对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的刻画符号进行了分析,对中国早期刻画符号在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进行了研究。第三章对双墩文化刻画符号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双墩文化刻画符号的特点与性质;其次,对双墩文化刻画符号进行了分类与释读;最后,对双墩文化刻画符号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指出其对汉字起源研究的启示。第四章利用刻画符号的整理研究成果对汉字形成的背景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附录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附录一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一览表,附录二是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所属考古学文化一览表,附录三是中国早期刻画符号一览表。
谢亮[10](2012)在《建国以来出土刻划符号综论》文中指出建国以来,考古发掘者在大量出土器物上发现了刻划符号,符号的出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学者们纷纷对符号进行研究,并将其与文字起源与形成联系起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文字的起源与形成,是文字通史的一部分,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对刻划符号的研究,意义深远。本文在全面收集建国以来出土刻划符号的基础上,汇释和分析这批材料。文章“绪论”部分,简述研究范围与目的,综述刻划符号的出土与研究概况。“材料的整理与汇释”部分主要是汇集整理现已公布的材料,首先按照出土刻划符号的考古学文化年代顺序,罗列各文化出土刻划符号信息,涉及出土时间、地点、文化年代、符号种类及文化特征等方面,且附有图片,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部分符号进行汇释。“综合研究”部分是对前文的延伸,从考古学文化、符号载体、刻划方法、符号特征、刻划者等角度进一步深化研究刻划符号,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结语”部分,综论刻划符号,总结全文内容。
二、远古符号综类摹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古符号综类摹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美学史应当有怎样的整体框架——中国美学史研究40年演进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美学史40年之“前史”:在与世界互动的“两次产生” |
二、中国美学史40年的“正史”:第二次产生后的“整体框架” |
三、重建中国美学通史写作的整体框架 |
(2)百年来刻画符号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萌芽阶段 (20世纪上半期) |
二、发展阶段 (20世纪60至80年代) |
三、深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 |
四、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1.“刻画符号”、“刻划符号”等相关名称有待界定和规范。 |
2. 刻画符号的整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
3. 刻画符号释读的科学、规范性水平有待提高。 |
4. 刻画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符号的传播流变及与相关考古学文化关系的揭示有待展开, 相关研究待进一步拓展。 |
5. 古代文明的研究成果待充分借鉴、吸收。 |
(3)侯家寨遗址出土陶器刻划符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刻划符号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二节 侯家寨遗址综述 |
第三节 侯家寨遗址出土陶器刻划符号概况 |
第四节 侯家寨遗址刻划符号研究的意义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侯家寨刻划符号的分类与释读 |
第一节 侯家寨刻划符号的分类 |
第二节 侯家寨刻划符号的释读 |
第三章 与其他遗址出土刻划符号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与双墩刻划符号的比较 |
第二节 与贾湖刻划符号的比较 |
第三节 与柳林溪刻划符号的比较 |
第四章 对侯家寨遗址出土陶器刻划符号的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的发现 |
(一)淮河上游地区的刻划符号 |
(二)淮河中游地区的史前刻划符号 |
(三)淮河下游地区的刻划符号 |
(四)鲁南和皖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刻划符号 |
二、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与其他地区刻划符号的对比研究 |
(一)与江汉地区的关系 |
(二)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
(三)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关系 |
(四)与海岱地区的关系 |
三、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的性质 |
(5)史前陶符形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境内较重要的史前陶符资料 |
二、史前陶符分类与性质争论 |
三、从甲骨文推断早期汉字形成 |
四、陶符形体分析方法 |
五、陶符形体分析与结论 |
(6)论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先民的书写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北方地区书写方式的考察 |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 |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 |
1. 仰韶文化书写方式 |
2. 大汶口文化书写方式 |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 |
1. 小河沿文化书写方式 |
2. 马家窑文化书写方式 |
3. 龙山文化书写方式 |
4. 陶寺文化书写方式 |
二、对南方地区书写方式的考察 |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彭头山文化书写方式 |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 |
1. 大溪文化书写方式 |
2. 崧泽文化书写方式 |
3. 双墩文化书写方式 |
4. 河姆渡文化书写方式 |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 |
1. 屈家岭文化书写方式 |
2. 石家河文化书写方式 |
3. 良渚文化书写方式 |
4. 龙虬庄文化书写方式 |
5. 西樵山文化书写方式 |
6. 昙石山文化书写方式 |
三、对新石器时代书写方式的分析 |
(一) 书写方式统一固定 |
(二) 开甲骨占卜及契刻之先河 |
(三) 使用毛笔书写 |
(四) 开创并排书写及竖行右书体例 |
四、结语 |
(7)汉字“突创说”与“渐创说”的方法论利弊(论文提纲范文)
一、“突创说”与“渐创说” |
1. 突创说 |
2. 渐创说 |
二、“突创说”与“渐创说”的方法论比较 |
1.“仓颉造字”与“无神论” |
2. 对“六书”来源和原理的不同解释 |
三、结束语 |
(8)伏牛山文化根源性特征概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华夏人类之源 |
二、华夏文字之源 |
(一) 伏牛山文化圈最早与人类文字相关的刻符 |
(二) 伏牛山文化圈特定记事性质的刻符 |
(三) 伏牛山文化圈类似甲骨文字的刻符 |
(四) 伏牛山文化圈有可能进入商代甲骨文字系统的刻符 |
三、华夏都邑之源 |
(一) 伏牛山文化圈西山城址是中国最早的城址之一 |
(二) 伏牛山文化圈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群 |
(三) 伏牛山文化圈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宫城 |
四、华夏青铜冶铸文明之源 |
(一) 伏牛山文化圈龙山文化时期的青铜冶铸文明 |
(二) 伏牛山文化圈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冶铸文明 |
五、华夏陶瓷文化之源 |
(一) 伏牛山文化圈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 |
(二) 伏牛山文化圈商周原始瓷器 |
(三) 伏牛山文化圈陶瓷文化的繁荣 |
1. 唐三彩陶器 |
2. 鲁山花瓷 |
3. 汝瓷 |
4. 钧瓷 |
六、华夏姓氏文化之源 |
结语 |
(9)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上编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相关术语的解释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二、 刻画符号研究的历史回顾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
四、 刻画符号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刻画符号 |
一、 黄河上游地区的刻画符号 |
二、 黄河中游地区的刻画符号 |
三、 黄河下游地区的刻画符号 |
第二节 长江流域的刻画符号 |
一、 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刻画符号 |
二、 长江下游的刻画符号 |
第三节 淮河流域的刻画符号 |
一、 贾湖文化的刻画符号 |
二、 双墩文化的刻画符号 |
三、 龙虬庄文化的刻画符号 |
四、 文化归属暂不明确的刻画符号 |
第四节 东北华南地区的刻画符号 |
一、 东北地区的刻画符号 |
二、 华南地区的刻画符号 |
第三章 夏商时代的刻画符号 |
第一节 夏文化的刻画符号 |
第二节 商文化的刻画符号 |
第三节 夏商王朝周边地区文化的刻画符号 |
第四章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研究的几个问题 |
一、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分布 |
二、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特征 |
三、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整理研究情况 |
四、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下编 |
第一章 刻画符号与纹饰 |
一、 刻画符号与纹饰研究简述 |
二、 刻画符号与纹饰的区别与联系 |
三、 判定刻画符号的方法及相关问题 |
四、 关于柳林溪遗址刻画符号的判定 |
第二章 不同文化类型刻画符号的综合分析 |
第一节 仰韶文化刻画符号分析 |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分析 |
第三节 大溪文化刻画符号分析 |
第四节 石家河文化刻画符号分析 |
第五节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分析 |
第六节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传播和交流 |
第三章 双墩文化刻画符号研究 |
第一节 双墩刻画符号的特点与性质 |
一、 双墩刻画符号的特点 |
二、 双墩刻画符号的性质 |
第二节 双墩刻画符号的分类与释读 |
一、 双墩刻画符号分类 |
二、 双墩刻画符号释读 |
第三节 双墩刻画符号量化分析及对汉字起源的启示 |
第四章 刻画符号与汉字形成初探 |
第一节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一、 文字与文字体系 |
二、 汉字起源与汉字形成 |
三、 早期文字的书写形态和载体 |
第二节 从刻画符号看汉字形成的相关问题 |
一、 一元论与多元论 |
二、 关于“汉字突变论” |
三、 汉字的形成背景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一览表 |
附录二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所属考古学文化一览表 |
附录三 中国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一览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建国以来出土刻划符号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范围与目的 |
第二节 出土概况和研究状况综述 |
第二章 材料的整理与汇释 |
第一节 材料整理 |
第二节 符号汇释 |
一、单个符号 |
二、多个符号 |
第三章 综合研究 |
第一节 符号分析 |
第二节 由刻划符号看文字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远古符号综类摹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美学史应当有怎样的整体框架——中国美学史研究40年演进的新思考[J]. 张法. 文艺争鸣, 2018(12)
- [2]百年来刻画符号研究述评[J]. 牛清波. 华夏考古, 2017(04)
- [3]侯家寨遗址出土陶器刻划符号研究[D]. 林岩. 安徽大学, 2017(08)
- [4]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及相关问题研究[J]. 王磊. 华夏考古, 2016(03)
- [5]史前陶符形体研究[J]. 张晓明. 管子学刊, 2014(04)
- [6]论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先民的书写方式[J]. 刘余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7)
- [7]汉字“突创说”与“渐创说”的方法论利弊[J]. 陈文敏. 西部学刊, 2014(02)
- [8]伏牛山文化根源性特征概说[J]. 陈建裕.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3(06)
- [9]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D]. 牛清波. 安徽大学, 2013(10)
- [10]建国以来出土刻划符号综论[D]. 谢亮. 安徽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