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下电法在桃园煤矿灰岩水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姗[1](2020)在《综合物探法在某矿顶板砂岩富水性探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山西平朔矿区某矿为例,采用矿井高分辨直流电法及音频电透视法两种物探技术对该矿4煤14201工作面上覆K5砂岩富水性进行探查,推断了4处富水区,为14201工作面防治水对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实例表明采用两种物探方法互相补充,有效解决了一种物探方法受工作面走向、倾向较长所引起的探查深度不足及工作面内部盲区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探查精度。
杨俊峰,张永强[2](2020)在《地面分布式三维直流电法对过水通道探查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疑似原小煤窑存在越界开采的可能,极易通过小窑巷道或其他可能通道溃入矿井,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构成巨大威胁。但是该区域内是否存在过水通道及其富水情况不详,为了保证矿井安全生产,须对该区域是否存在过水通道及其富水情况进行探查,为工作面的顺利回采提供物探参考依据。本次勘察采用分布式三维直流电法,在小煤窑边界保护煤柱探查3-1煤层附近的过水通道,分析其富水性异常区的分布范围。通过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合相关图件、钻孔、水文等地质资料,对勘探区内3-1煤层上部地层过水通道和地层富水区分布范围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推断,在3-1煤层上部地层中共发现5处低阻异常区。
姚蔚[3](2019)在《综合物探方法在煤矿井下水害防治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州某煤矿矿床C15煤层是以直接顶板充水为主,含水层富水区域会对工作面的回采产生较大的影响。煤层底板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茅口灰岩,存在底板突水的威胁,为安全开采C15煤层,减少煤层带压开采导致突水事故,因此回采前有必要对某工作面顶、底板(尤其是底板)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有效探查。本文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对某矿工作面顶板和底板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探查,其中矿井高分辨电测深技术主要用来探查巷道底板的不良地质体;音频电透视技术主要用于探查煤层工作面内部及顶板的不良地质体。在某矿井下防治水的应用效果表明,综合物探方法在煤矿井下防治水勘探中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姜涛[4](2017)在《杨庄煤矿Ⅲ610工作面放水试验探查分析》文中指出杨庄煤矿Ⅲ610工作面为煤柱工作面,回采期间受底板太灰水威胁,存在底板突水风险,为此采用物探与钻探方法,查明了太灰富水性及底板隔水层厚度,在此基础上开展Ⅲ610工作面井下放水试验,放水试验结果表明:工作面底板太灰富水性整体较好,浅部1~3灰连通性好,深部变差,岩溶发育受埋深控制明显,通过放水试验太灰水位能够降到安全水位,可疏放性较好。
江球[5](2017)在《矿井直流电法技术在刘店煤矿10煤开采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以淮北矿业集团刘店煤矿1044首采工作面为例,介绍了刘店煤矿开采10煤层过程中,利用矿井直流电法技术指导首采面的疏水降压和底板加固等防治水综合措施,保障10煤工作面的回采安全。
张衍群[6](2016)在《基于放水试验杨庄矿太灰可疏放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华北煤田在进行下组煤层开采时,下组煤底板的太灰水对煤矿安全威胁巨大,如何有效地预防煤层底板灰岩突水问题,对于煤炭的安全开采意义重大。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放水试验、疏水降压和底板灰岩水防治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淮北杨庄煤矿为例,通过分析杨庄矿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在杨庄矿二水平开展6煤底板太灰放水试验。利用放水试验的成果,分析了杨庄矿Ⅲ61采区6煤底板太灰的富水性、奥灰对于太灰的补给量以及太灰的流场分布;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模拟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以及数值模型,然后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模拟区进行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并反复调整水文地质参数,直到模拟计算的结果与观测结果拟合较好为止,从而得出研究区的水文地质参数及其分区情况,进而分析Ⅲ61采区的疏水降压情况,为6煤的安全开采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杜良[7](2016)在《水渗流引起的岩土体电阻率变化规律与动态监测技术》文中提出岩土体中液体渗流引起多种地质环境灾害,例如,岩体中水渗流引发的矿井突水,土体中污染液渗流引起的土污染。研究直流电阻率法监测液体在岩土体中渗流规律,对矿井突水的防治和污染液污染的预测治理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公式推导、分析比较、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等方法对液体(文中以水为例)在岩土体中的渗流、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等进行研究。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总结得到的水在岩土体渗流特征,建立岩土体水渗流的数值模型,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同时,在均匀的砂和以淮北某矿和新驿某矿为基础建立的煤岩体模型上进行渗水实验。数值和物理模拟结果表明,直流电阻率法能够监测水的渗流过程,能够确定各时刻水渗流的区域。(2)阿尔奇公式是直流电阻率法监测岩土体渗流的物理基础。将体积含水率这个参数引入阿尔奇公式,得到含有含水率的阿尔奇公式。基于含有含水率的阿尔奇公式,建立了反映含水率变化的视电阻率比值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可进行数据处理,处理方法一:为将各时刻电阻率与背景作比,应用该方法处理可以去除部分干扰,更清楚的描述渗流过程,确定各时刻水渗流的范围,水渗流到达的位置;处理方法二:为将各时刻电阻率与其前一时刻的电阻率作比,应用该方法处理后可以判断各时刻内吸水的区域,定性的判断各时刻吸水的大小。(3)建立不同体积低阻体、不同深度低阻体、不同电阻率地质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视电阻率值与低阻目标体的体积的大小、埋置深度和电阻率数值相关,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目标地质体的体积越大,视电阻率数值越小;体积越小,视电阻率数值越大;目标地质体的电阻率数值越小,视电阻率数值越小,电阻率数值越大,视电阻率数值越大;低阻目标地质体的埋深越大,视电阻率数值越大,埋深越小,视电阻率数值越小。水渗流过程中探测区域内低阻体的体积、埋深和电阻率都在发生变化,因此,视电阻率与渗流的过程相关。同时,在水砂和煤岩体中渗流时做了直流电阻率法监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渗水点下方视电阻率与渗流时间相关,渗水早期,视电阻率随渗流时间急速下降,中后期视电阻率随渗流时间区域平缓,最终在某个值附近。渗流早期视电阻率与渗流时间二次相关。急速下降可作为渗流早期的标志,该标志对煤矿的突水的防治和污染的监控均有意义。(4)通过对二维体和三维体二维剖面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二维体的二维剖面能够反映三维体二维剖面的情况。提出比值系数校正二维体二维剖面校正法,二维校正后,二维体的二维剖面与三维体的二维剖面数值上更接近,低阻曲线更接近。基于二维体与三维体的二维剖面关系,提出了二维体水渗流近似三维体渗流的相似实验,该实验可实时验证视电阻率的监测过程。
张忠文[8](2014)在《青东煤矿10煤层底板岩体结构特征及突水危险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东矿10煤开采安全受底板太灰水和奥灰水的威胁,区域内受多期地质应力的作用,断裂及褶曲构造极为发育,10煤层底板发生破碎,易发生底板突水事故。有鉴于此,本文针对井田内灰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及隔水底板岩体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井田内突水可能性的大小进行了研究和评价。文章首先对研究区太原组1-4灰含水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原组1~4灰含水层富水性为弱-中等,岩溶发育程度较差,TDS含量较高,水质类型属SO4~Ca·Mg型。用“大井法”和“比拟法”’对10煤层矿井涌水量进行了估算,得出10煤层正常涌水量为380m3/h,最大涌水量为550m3/h。其次对研究区内10煤底岩体结构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依据钻孔资料对底板厚度、岩性、含砂率等要素进行了统一研究,结果表明井田内10煤底板岩体结构较为完整,隔水及抗压性能整体较好,局部构造发育区域存在突水危险。同时考虑生产开采对底板的破坏,运用FLAC3D软件建立地质模型,对底板开采破坏状态进行模型反演,最终获得底板破坏深度为15m。最后选取了断裂分维值、一~二灰厚度、底板砂岩率、灰岩岩芯采取率、底板有效厚度五个要素做为评价指标,以灰色理论与模糊数学为基础,建立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研究区10煤底板突水危险性,利用模型计算结果,将研究区突水危险性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为相对安全区域,安全区较小,二者之和约占研究区面积70%,其余危险区、威胁区在研究区域内呈块状零星分布。并分析了系统参数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之间的灵敏度,检验数学模型的稳定性,结果显示,模型与指标要素之间的敏感程度符合实际情况,模型是科学合理的。通过以上分析,为详细把握井田内灰岩水概况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10煤层安全开采提供了地质依据。
杨松[9](2014)在《刘家梁煤矿三软高导升底板突水预测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华北地区,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底板受奥陶纪灰岩高承压水威胁日益加剧。带压开采条件下,底板隔水层因存在隐伏断裂所形成的初始高导升条件大大消弱了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同时在采动过程中受矿山压力和承压水水压联合作用,初始导升裂隙扩展发育成为突水的通道。而断层所处位置的岩性组合不同,其导升扩展程度也产生差异,研究三软煤层底板隐伏断层的导升扩展,对防治水工作有很大意义。本文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观测底板隔水层存在隐伏断层条件下随采动的变形破坏特征,分析递进导升突水机理。结合底板初始应力条件及岩石破坏准则,利用递进导升突水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底板的受力变形破坏特征,计算底板采动破坏深度及承压水导升高度。最后,结合刘家梁煤矿5124工作面带压开采地质条件,通过进行底板初始导升高度探查、原岩地应力测试、采动条件下底板破坏深度探测进行数值分析计算,评价底板隔水层的隔水性能,预测底板突水。在研究中得出一下结论:(1)通过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表明不同产状的断层受到采矿的扰动是不一样的。当断层的倾向和工作面推进的方向相同时,断层受到煤层采动的影响是张性的,利于突水,受扰动的导水断裂最先在含水段(深部)活动,浅部受扰动较晚,反之则不易突水。(2)在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测试方面,采用应力-应变法这一新方法,通过在钻孔中用混凝土耦合填充方法埋设应变传感器,使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尽量和岩体弹性模量相近,利用混凝土的破坏时产生的极限应变作为判断底板岩层破坏深度的依据,测试效果良好。(3)利用弹性力学对底板进行受力分析,将采空区底板隔水层视为矩形板,通过边界条件求解采空区底板隔水层各应力分量,剪切应力τxy造成底板隔水层层间滑动主要作用力,而水平应力σx,σy是造成垂直层面裂隙、产生底鼓及断裂的主要作用力。底板隔水层所受最大主应力与未被压实的采空区的边长的平方成正比,与承压水水压成正比,与底板厚度的平方成反比。(4)结合刘家梁煤矿5124工作面地质条件,利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用莫尔-库仑(Mohr-Coulomb)屈服准则判断岩体的破坏,岩体破坏后的残余强度变化通过应力应变软化模型表现。计算给定边界条件和地下水影响下煤层回采对隔水层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软岩在一定条件下有抵抗变形的能力,尤其以软弱相间的岩性组合,抑制底板突水能力强。认为底板导升不会形成贯穿性裂隙,有效厚度能抵抗承压水进行安全回采,后期工作面安全回采也证明了突水预测的准确性。
李志山,魏京胜,杜晓丽,赵旭光[10](2013)在《综合防治水法在刘店矿首采工作面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刘店矿10煤层首采工作面底板岩层为高阻电性层的特点,采用电测深法进行探测,探测结果显示存在4个视电阻率低阻异常条带区,把其中幅值和范围相对较大、富水性和突水危险性较强的异常区作为重点防治水区。根据电测和钻探探查结论对1044工作面底板进行防治水工作,总结提出了"物探先行、疏水降压与底板加固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水途径。
二、井下电法在桃园煤矿灰岩水防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井下电法在桃园煤矿灰岩水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物探法在某矿顶板砂岩富水性探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
2 综合物探方法介绍 |
2.1 矿井高分辨直流电法简介 |
2.2 音频电透视法简介 |
2.3 工程施工及质量保证措施 |
3 综合物探成果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2)地面分布式三维直流电法对过水通道探查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括 |
2 三维直流电法的原理介绍 |
3 三维直流电法应用 |
(1)测点布置 |
(2)成果分析 |
(3)平面异常分析与解释 |
4 号及5号低阻异常区位于测区南部东西边界处, |
4结论 |
(5)矿井直流电法技术在刘店煤矿10煤开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及矿井直流电法应用的物性条件 |
1.1 地质概况 |
1.2 矿井直流电法应用的物性条件 |
2 矿井直流电法技术 |
2.1 基本原理 |
2.2 施工方法 |
2.3 资料的整理与解释 |
3 应用效果 |
4 结语 |
(6)基于放水试验杨庄矿太灰可疏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放水试验研究现状 |
1.2.2 煤矿疏水降压研究现状 |
1.2.3 煤矿防治水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矿区概况 |
2.1.1 位置及交通 |
2.1.2 地形地貌及水文条件 |
2.1.3 气象及地震情况 |
2.2 矿区地质条件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2.3.1 主要含(隔)水层 |
2.3.2 矿井充水条件 |
2.3.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其水力联系 |
3 放水试验及太灰渗流场数值模拟 |
3.1 放水试验概况 |
3.1.1 放水试验观测方法 |
3.1.2 放水试验钻孔布置 |
3.2 放水试验过程 |
3.3 三维地下水流有限差分基本原理及方法 |
3.4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3.4.1 模拟区范围 |
3.4.2 含水层结构概化 |
3.4.3 补给、排泄项 |
3.4.4 边界条件 |
3.5 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 |
3.5.1 数学模型 |
3.5.2 求解原理 |
3.6 模型识别与验证 |
3.6.1 模型剖分 |
3.6.2 模型识别与验证 |
3.7 太灰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7.1 模拟下的地下水流场 |
3.7.2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
3.7.3 模拟结果分析 |
4 太灰可疏放性分析与评价 |
4.1 太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4.2 奥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4.3 太灰与奥灰的水力联系 |
4.4 Ⅲ61采区太灰疏放性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
(7)水渗流引起的岩土体电阻率变化规律与动态监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直流电阻率法监测岩土体中水渗流基本原理 |
2.1 岩土体中水的渗流 |
2.2 岩石电阻率的物理基础 |
2.3 三维体与二维体的电场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直流电阻率法监测水在岩土体中渗流数值模拟 |
3.1 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 |
3.2 三维模拟与二维模拟之间的近似关系 |
3.3 均匀土体中水渗流模拟 |
3.4 裂隙中水渗流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4 直流电阻率法监测水在岩土体中的渗流实验研究 |
4.1 动态监测原理及参数选择 |
4.2 均匀介质中渗流动态监测实验 |
4.3 煤炭采后隔水层下渗流动态监测实验 |
4.4 煤炭采后渗流动态监测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直流电阻率法动态监测在某矿的水渗流实例 |
5.1 安徽某矿顶板直流电阻率法动态监测 |
5.2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青东煤矿10煤层底板岩体结构特征及突水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溶的研究现状 |
1.2.2 隔水底板的研究现状 |
1.2.3 底板突水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2 矿井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地层特征 |
2.3 煤层特征 |
2.3.1 含煤地层 |
2.3.2 可采煤层 |
2.4 矿井构造特征 |
2.4.1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历史 |
2.4.2 矿井构造 |
2.5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
2.5.1 地表水 |
2.5.2 松散层含、隔水层 |
2.5.2.1 第三隔水层 |
2.5.2.2 第四含水层 |
2.5.3 二叠系煤系地层含、隔水层 |
2.5.4 太原组和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
3 太原组灰岩水文地质特征 |
3.1 灰岩含水层特征 |
3.1.1 太灰含水层厚度 |
3.1.2 一灰顶标高 |
3.1.3 岩溶发育 |
3.2 太原组灰岩水特征 |
3.2.2 太灰水水位特征 |
3.2.3 太灰水水质分析 |
3.3 抽水试验分析 |
3.4 涌水量估算 |
4 10煤层底板岩体结构特征 |
4.1 底板岩体结构特征 |
4.1.1 底板断裂分维值 |
4.1.2 底板的岩体结构类型 |
4.1.3 顶底板岩石的RQD值 |
4.2 底板岩性组合特征 |
4.3 底板岩石力学性质特点 |
4.4 底板采动条件下破坏特征 |
4.4.1 软件简介 |
4.4.2 模型的选择 |
4.4.3 模型力学参数 |
4.4.4 模型设计 |
4.4.5 模拟结果分析 |
4.5 底板隔水能力分析 |
4.5.1 底板厚度分析 |
4.5.2 断层导、阻水性分析 |
5 10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
5.1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 |
5.2 选取评价指标 |
5.3 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 |
5.3.1 确定权重 |
5.3.2 构造白化函数 |
5.3.3 灰色模糊评价 |
5.3.4 突水危险性分区 |
5.3.5 灵敏度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刘家梁煤矿三软高导升底板突水预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国内外底板防治水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带压开采煤层底板突水影响因素分析 |
2.1 地质构造 |
2.2 含水层的富水性 |
2.3 承压水水压 |
2.4 矿山压力 |
2.5 底板隔水层厚度及岩性组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底板导升突水机理 |
3.1 承压水沿煤层底板自然导升的条件及规律 |
3.1.1 底板导升与隐伏构造的关系 |
3.1.2 自然导升与隐伏陷落柱的关系 |
3.1.3 自然导升与富水区的关系 |
3.1.4 承压水的递进导升及其意义 |
3.2 导升突水的相似模拟实验 |
3.2.1 实验目的 |
3.2.2 实验设备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煤层底板受力状态分析 |
4.1 煤层底板初始受力状态 |
4.2 采动条件下底板受力状态 |
4.3 回采过程中煤层底板岩体破坏特征 |
4.3.1 岩石的破坏类型 |
4.3.2 岩石的破坏准则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刘家梁煤矿“三软”高导升底板水害探测与评价 |
5.1 5124工作面水文地质概况 |
5.2 工作面初始导升高度探测 |
5.2.1 5124工作面直流电法探查 |
5.2.2 5124工作面瞬变电测探查 |
5.2.3 初始导升高度探查 |
5.3 煤底板地应力水压致裂测试 |
5.3.1 原岩应力及其测试方法 |
5.3.2 水压测试原理 |
5.3.3 测试工程 |
5.3.4 测试结果 |
5.4 煤层底板破坏深度探测 |
5.4.1 煤层底板岩层变形破坏机理 |
5.4.2 探测方法及方案布置 |
5.4.3 观测结果 |
5.5 FLAC3D数值模拟 |
5.5.1 煤层底板导升机理分析 |
5.5.2 导升数值模拟计算 |
5.6 水害评价及防治水工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综合防治水法在刘店矿首采工作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探测原理与实施 |
1.1 原理与布点 |
1.2 探测的实施 |
2 电法勘探结论及防治水措施 |
2.1 电法勘探结论 |
2.2 防治水措施 |
2.3 治水效果 |
3 结语 |
四、井下电法在桃园煤矿灰岩水防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物探法在某矿顶板砂岩富水性探测中的应用[J]. 李姗.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0(04)
- [2]地面分布式三维直流电法对过水通道探查验证[J]. 杨俊峰,张永强.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0(01)
- [3]综合物探方法在煤矿井下水害防治的应用[J]. 姚蔚. 科技创新导报, 2019(12)
- [4]杨庄煤矿Ⅲ610工作面放水试验探查分析[A]. 姜涛.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五周年暨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7
- [5]矿井直流电法技术在刘店煤矿10煤开采中的应用[J]. 江球.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7(13)
- [6]基于放水试验杨庄矿太灰可疏放性研究[D]. 张衍群.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7]水渗流引起的岩土体电阻率变化规律与动态监测技术[D]. 杜良.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8]青东煤矿10煤层底板岩体结构特征及突水危险性研究[D]. 张忠文. 安徽理工大学, 2014(02)
- [9]刘家梁煤矿三软高导升底板突水预测分析研究[D]. 杨松.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10]综合防治水法在刘店矿首采工作面的应用[J]. 李志山,魏京胜,杜晓丽,赵旭光. 价值工程, 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