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4起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勇,何颖意,王丰伟,和鹏,侯水平,陶霞,张欣强,胡玉山,吴新伟[1](2022)在《食物中毒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6和ST7菌株分子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2020年8月21日和9月27日广州市2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进行肠毒素、肠毒素基因、耐药性、耐药基因情况以及分子分型分析。方法对2起食物中毒样本分离的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spa基因分型方法进行分子分型;ELISA检测菌株产肠毒素型别;PCR检测肠毒素基因;采用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药敏检测。选取21株代表性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分析其耐药性和毒力基因, 运用Snippy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起食物中毒的41株菌经MLST和spa基因分型方法分为ST6-t701和ST7-t091。耐药性分析显示, 27株ST7-t091中有2株鉴定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其余25株ST7-t091为甲氧西林敏感金色葡萄球菌(MSSA), 对7种抗菌药物耐药;14株ST6-t701菌株的耐药谱完全一致, 对6种抗菌药物耐药。PCR结果显示, 所有菌株都携带sea基因。全基因组分析显示, 21株金葡菌具有相同毒力基因谱scn、sak、sea、hla、hld、hlgA、hlgB、hlgC、lukD, 携带的scn-sak-sea属于人类免疫逃避基因簇D型, 位于前噬菌体?Sa3上。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源分析显示, 2株MRSA ST7-t091高度同源, 而12株MSSA ST7-t091和7株MSSA ST6-t701分别聚为一簇。结论 2020年8月21日和9月27日广州市2起食物中毒事件分别为MRSA ST7-t091和MSSA ST7-t091混合感染以及MSSA ST6-t701感染引起, 菌株耐药性较强且具有高致病力。
吴宪[2](2021)在《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文中指出沙门氏菌作为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中最为危险、发病占比最高的一类致病菌,每年会造成大量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事件在各自流行病学特征的基础上存在一些共性或规律,但是国内外针对其跨时间或跨地域的相关统计学研究较少。为打破小样本数据带来的统计局限性,了解我国大陆范围内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掌握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患病规律,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利用文献挖掘(Literature mining)所得的数据,建立层次贝叶斯模型(Hierarchical Bayesian model),对我国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进行可靠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市售食品的沙门氏菌平均污染率,2004-2018年为5.91%,在2.02%-8.29%范围内波动;市售食品中污染率最高的是肉与肉制品,污染率为8.45%;黑龙江省、上海市和四川省是食品沙门氏菌污染严重地区,食品污染率分别为12.05%、11.53%和10.68%;肠道沙门氏菌亚群Ⅰ,和既可感染人又可感染动物的沙门氏菌种群是主要的病原菌类型;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主要的食品污染菌种类型,食品污染率分别为22.10%、15.23%和12.54%。基于层次贝叶斯模型,利用发病率推算公式,估算我国2004-2018年沙门氏菌发病率和各省的沙门氏菌发病率,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发病率趋势。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于春夏季节,冬季发病较少;食物中毒常发生在餐饮单位和农村宴席;肉与肉制品为主要的食物类型;我国2004-2018年的腹泻患者平均就诊率估计值为37.05%,腹泻患者肛拭标本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估计值为13.96%,沙门氏菌感染腹泻发生率估计值为86.87%。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19年和2020年的沙门氏菌年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分别为18284.75/10万和18431.93/10万。利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研究了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导致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有线性关系。利用省份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76965.83x+2778.96;利用年份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10120.61x+17150.41。综上,论文研究建立的层次贝叶斯模型,可对我国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进行可靠统计,预测引起的发病趋势,确定污染率与发病率有线性关系。研究工作可拓展到其他食源致病菌污染率及发病率研究;也可作为卫生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管理策略及有效监管技术手段。
宋晓青,王欢欢,彭雄[3](2021)在《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食物中毒事件致病菌分布情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相关数据,了解番禺区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以此提高番禺区食物中毒识别、防控能力。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的食物中毒事件数据,运用EXCEL表格统计中毒事件发生具体特征,总结发生的时间、症状表现,统计中毒致病菌。结果:17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沙门氏菌引起的有4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9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4起。共224例患者,其中119例出现呕吐症状,180例出现腹痛症状,185例出现腹泻症状,68例出现发热症状。17起食物中毒事件在4季均会发生,但有季节性分布特征,以第二、三季度为主,以4~9月份为高发季节,其中9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中毒事件有5起发生在9月份。17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地点依次为食堂9起(52.94%)、餐饮服务单位7起(41.18%)、家庭餐桌1起(5.88%)。结论:了解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具体特征,掌握主要致病菌,可为食物中毒的识别、干预提供参考。
林俊香,孙华杰,张东晓,蔡剑辉,何小媚,任燕,全德甫[4](2021)在《两起因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同源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两起食物中毒中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分子分型、耐药性特点,以揭示深圳市龙华区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特征。方法对该两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到的28株副溶血弧菌(其中5株分离自2019年5月15日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另外23株分离自2019年9月1日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厨师肛拭子、食物及环境样品)进行血清学分型,PCR检测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tdh)、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trh),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及微量肉汤法检测抗生素敏感性。结果两起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血清学均以O3∶K6型为主;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显示,仅对头孢唑啉(CFZ)出现耐药或中度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均以tdh+、trh-型菌株为主;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酶切后的DNA指纹图谱,两起食物中毒菌株间的相似值为68.3%~100.0%,按100%相似度可以分为21个型别。结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株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同时还发现存在不同血清型的菌株间的DNA指纹图谱存在紧密相关性,提示辖区存在副溶血弧菌的持续污染以及分子水平的变异。
牛蓓,陈磊,罗晓燕,赵永丽,刘长青[5](2020)在《2016-2018年河北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河北省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暴发监测网络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05起,发病2 735例,死亡14例。第二、三季度是食物中毒事件和发病人数的高发季节。细菌性中的副溶血弧性菌和沙门氏菌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死亡人数最多的为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占总死亡人数的64.3%;其中发生在家庭内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数的78.6%。发病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餐饮服务单位,分别占总数的45.2%和48.4%。结论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是在夏秋季节;细菌性致病因素是导致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毒动植物因素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地点在餐饮服务单位。针对以上我省食物中毒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程家国,谭晓东,杨彩艳[6](2020)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理市食物中毒及处置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2016-2018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理市食物中毒及处置情况和变化趋势,为相关部门处理食物中毒方案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G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对2016-2018年大理市报告的食物中毒进行确认及对食物中毒处置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18年大理市无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报告,报告91起其它级别食物中毒事故,中毒477人,死亡2人,年均食物中毒发病率24. 32/10万,年均食物中毒病死率0. 42%; 2018年报告食物中毒起数最多,为29起,2017年中毒人数构成比最大,为41. 72%;大理镇食物中毒起数构成比和中毒人数构成比最大,分别为25. 27%和24. 74%;农村中毒起数构成比和中毒人数构成比最大,分别为92. 31%和91. 40%;家庭就餐中毒起数构成比和中毒人数构成比最高分别为54. 94%和45. 91%,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场所是餐饮服务单位。结论 2016-2018年大理市食物中毒趋势仍然严峻,特别是夏冬季高发。应针对重点高发场所针对性地制定防控及监管措施,同时加强公众宣传教育,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及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张建梅[7](2018)在《厦门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和克罗诺杆菌分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是引起肠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经常引起大规模的食源性暴发事件。克罗诺杆菌虽然感染的对象群体范围较小,在国内的病例报告中也较少见,但其致病对象主要是婴幼儿,且其感染后导致的临床症状严重,甚至是致死性,因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的:了解本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克罗诺杆菌的基因分型情况以及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血清分型情况,揭示本地区这三种致病菌的主要基因型及血清型,建立基因分型数据库,并从基因水平对不同来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进行分析,为以后的暴发溯源以及疾病的早期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309株副溶血性弧菌、139株沙门氏菌和21株克罗诺杆菌食品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包含268株食品株和141株食物中毒株,沙门氏菌包含52株食物中毒株、19株食品株、64临床株及4份外环境株。酶切电泳图谱导入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同时按照GB4789.7-2013和GB4789.4-2016中血清分型方法完成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菌株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厦门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株包含20个血清型,其中O3:K6在所有发生过食物中毒的年份中均有分离到,为主要的血清型,占总数的53.19%(75/141)。309株副溶血性弧菌利用sfiI酶切并经PFGE电泳后产生243个PFGE带型,优势带型为PT162,包含的菌均为食物中毒分离株。所有带型相似度值在31.5%-100%之间,除两株菌外可分为7个大的聚类,同一聚类中可包括食物中毒株、环境株和普通水产品分离株。不同种类水产品分离株形成的带型数目较多,酶切图谱差异较大。养殖海域采集的环境分离株与该海域的水产品分离株带型间相似度值均低于85%。沙门氏菌除4株无法分型外,其余135株可分为18个血清型,肠炎沙门氏菌为优势血清型,主要来源于食物中毒标本,占总数的40.29%(56/139)。139株菌利用XbaI酶切并经PFGE电泳后产生63个PFGE带型,带型间相似度值在53.7%-100%之间,优势带型为PT51,包含的菌株均为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株仅产生5个不同的带型,大部分肠炎沙门氏菌菌株间带型相似度值较高,部分食品分离株与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拥有完全一致的酶切图谱。21株克罗诺杆菌大部分菌株来自婴幼儿米粉,其DNA经Xba?酶切后进行PFGE电泳,可以产生16个PFGE带型。除来源于G品牌与C品牌产品的2株菌带型一致外,不同品牌分离株间带型相似度值普遍偏低,相同品牌不同年份产品分离株可具有完全相同的带型。结论:厦门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血清型种类较多,主要血清型分别是O3:K6与肠炎沙门氏菌,主要带型分别为PT51、PT162。三种致病菌分子分型结果均呈现多样性,食物中毒株带型相对较少。同一起食物中毒分离株的酶切图谱相似度较高,不同起食物中毒分离株也可具有相同的PFGE带型。克罗诺杆菌可持续存在于生产环境中,不同品牌的克罗诺杆菌分离株可能来源于同一污染源。建立的三种致病菌分子分型数据库可以用于厦门市食源性疾病的溯源研究,并能在日常监测中发现潜在暴发事件。
张景平,卢鹤新,段丽芳,刘慧[8](2017)在《龙岩市59起食物中毒原因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掌握龙岩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方法对龙岩市2005-2015年发生59起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59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暴露6 113人,中毒902人,中毒率为14.76%;死亡6人,中毒死亡率占0.67%。59起食物中毒中,发生起数最多的是第3季度(32起),中毒人数最多的是第3季度(468人),分别占54.24%和51.88%。中毒人数最多的是细菌性和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为538人,占59.65%;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是餐饮业,分别是23起和553人,分别占38.98%和61.31%;中毒原因中,不明原因中毒人数最多,为369人,占40.91%;造成食用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误食有毒植物和化学性物质。结论龙岩市食物中毒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发生在餐饮业,有毒植物性食物和化学性物质是食物中毒引起死亡病例的主要原因。
王世平,王春莲,张桂荣,张宇,刘金茹,崔文秀[9](2017)在《提高食物中毒致病因子现场快速检出率及关键控制点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提高各类食物中毒事件查明率及致病因子现场快速检出率,提出事件处置过程中关键控制点及小白鼠动物毒性试验在食物中毒致病因子快速检测中所特有的作用。方法对180起食物中毒事件致病因子检测结果统计分析,对比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快速检测致病因子的技术方法和控制点等存在的差异。结果 180起食物中毒事件查明率为70.0%,其中109起掌握关键控制点,查明率为79.8%,71起不掌握关键控制点,查明率为54.9%;180起食物中毒事件采到可疑样品共131份,采集率为72.8%,致病因子检出率为87.0%,85起采用动物试验,致病因子检出率为96.5%,46起未采用动物试验,致病因子检出率为69.6%。结论掌握食物中毒查因关键控制点和采用动物试验是提高现场食物中毒查明率和致病因子检出率的技术关键。
刘萍,张峰,李凡,吴小燕[10](2015)在《西安市4起学校食物中毒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4起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探讨学校食物中毒的易发环节、为学校食物中毒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4起学校食物中毒的基本情况,病例临床表现、致病因素及污染环节等进行描述。结果 4起学校食物中毒暴露人数共698人,发病人数105人,罹患率15.04%。发病人群包括100名学生及5名教职工。1起发生在9月份,其他3起发生在56月份。4起食物中毒均为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因子包括:嗜水气单胞菌及宋内志贺氏菌,仙台沙门氏菌,产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结论食品原材料、食品储存及加工环节容易受到污染引起食物中毒。使用桶装纯净水的学校应加强饮水机的消毒。
二、64起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4起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概述 |
1.1.1 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的危害 |
1.1.2 沙门氏菌概况 |
1.1.3 沙门氏菌致病性及危害 |
1.2 沙门氏菌污染食物情况概述 |
1.2.1 沙门氏菌特定地区污染率 |
1.2.2 沙门氏菌特定食品污染率 |
1.3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情况概述 |
1.3.1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情况 |
1.3.2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数据监控 |
1.3.3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治疗及其耐药性 |
1.4 食源性疾病统计学分析方法 |
1.4.1 病原体污染率或发病率估计方法 |
1.4.2 病原体污染率与发病率相关性判断方法 |
1.4.3 病原体未来发病趋势的预测方法 |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
1.5.1 本文的研究目及意义 |
1.5.2 本文研究内容 |
2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层次贝叶斯理论与计算方法 |
2.2.2 Logit函数 |
2.2.3 Win BUGS软件 |
2.2.4 文献检索与选择标准 |
2.2.5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模型建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结果 |
2.3.2 模型建立及敛散性分析 |
2.3.3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结果 |
2.3.4 模型可靠性验证 |
2.3.5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引起的发病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沙门氏菌发病率计算方法 |
3.2.2 数据来源 |
3.2.3 文献检索与筛选标准 |
3.2.4 灰色预测理论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食物中毒检索结果 |
3.3.2 沙门氏菌发病率各指标计算结果 |
3.3.3 中国大陆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的发病率估算结果 |
3.3.4 灰色预测模型构建及预测结果 |
3.3.5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和导致发病率的关系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相关系数 |
4.2.2 回归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省份维度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关系 |
4.3.2 年份维度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关系 |
4.3.3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食物中毒事件致病菌分布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检测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情况 |
2.2 食物中毒具体临床表现 |
2.3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 |
2.4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时间分布 |
2.5 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地点分布 |
3 讨论 |
(4)两起因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同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来源 |
1.1.2 试剂 |
1.1.3 仪器 |
1.2 方法 |
1.2.1 细菌分离培养 |
1.2.2 血清型分型 |
1.2.3 菌株DNA提取 |
1.2.4 毒力基因tdh、trh检测 |
1.2.5药敏试验 |
1.2.6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 |
2 结果 |
2.1 血清学分型 |
2.2 毒力基因 |
2.3 PFGE分型 |
2.4 药敏实验 |
3 讨论 |
(5)2016-2018年河北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疫情概况 |
2.2 致病因素分布 |
2.3 时间分布 |
2.4 中毒场所分布 |
3 讨论 |
(6)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理市食物中毒及处置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资料处理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概况 |
2.2 食物中毒时间分布 |
2.2.1 2016-2018年大理市食物中毒事件季节分布统计情况 |
2.2.2 2016-2018年大理市不同时间(工作日和节假日)人群食物中毒情况 |
2.3 食物中毒地点分布 |
2.3.1 2016-2018年大理市不同镇乡区食物中毒情况 |
2.3.2 2016-2018年大理市城区和农村食物中毒情况 |
2.3.3 2016-2018年大理市不同就餐场所食物中毒情况 |
2.4 食物中毒人群分布 |
2.4.1 2016-2018年大理市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食物中毒情况 |
2.4.2 2016-2018年大理市食物中毒人群类别构成情况 |
2.5 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布 |
2.6 食物中毒发生原因分布 |
2.7 其他 |
2.7.1 2016-2018年大理市有无餐饮服务许可证就餐场所食物中毒情况 |
2.7.2 2016-2018年大理市食物中毒事件中,食物制作从业人员有无按时进行健康体检持证上岗情况 |
2.7.3 2016-2018年大理市不同第一接诊单位报告人群食物中毒情况 |
2.7.4 2016-2018年大理市不同第一报告时间人群食物中毒情况 |
2.7.5 2016-2018年大理市食物中毒样本采集情况 |
3 讨论 |
(7)厦门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和克罗诺杆菌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前言 |
1.1 病原菌流行病学特征 |
1.2 现代分型方法概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副溶血性弧菌分型研究 |
2.1 血清型分型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 |
2.2 PFGE分型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沙门氏菌分型研究 |
3.1 血清型分型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 |
3.2 PFGE分型 |
3.2.1 实验材料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克罗诺杆菌(阪崎肠杆菌)PFGE 分型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8)龙岩市59起食物中毒原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食物中毒类型 |
2.2 时间分布 |
2.3 食物中毒发生场所 |
2.4 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
3 讨论 |
(9)提高食物中毒致病因子现场快速检出率及关键控制点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9-10] |
1.2.2 临床症状和体征 |
1.2.3 采集样品的选择 |
1.2.4 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及动物毒性试验 |
1.2.5 关键控制点环节完整性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致病因素 |
2.3 查因关键控制点及环节完整性 |
2.4 致病因子检出与动物毒性试验 |
3 讨论 |
(10)西安市4起学校食物中毒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对象 |
1.2分析方法 |
1.3实验室检测 |
2 结果 |
2.1基本情况 |
2.2潜伏期及临床表现的情况 |
2.3样品采集与实验室检测结果 |
2.4中毒食物及污染环节的说明 |
3 讨论 |
四、64起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物中毒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6和ST7菌株分子特征研究[J]. 周勇,何颖意,王丰伟,和鹏,侯水平,陶霞,张欣强,胡玉山,吴新伟.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02)
- [2]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D]. 吴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食物中毒事件致病菌分布情况[J]. 宋晓青,王欢欢,彭雄.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09)
- [4]两起因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同源性研究[J]. 林俊香,孙华杰,张东晓,蔡剑辉,何小媚,任燕,全德甫. 热带医学杂志, 2021(04)
- [5]2016-2018年河北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 牛蓓,陈磊,罗晓燕,赵永丽,刘长青. 现代预防医学, 2020(08)
- [6]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理市食物中毒及处置情况分析[J]. 程家国,谭晓东,杨彩艳. 医学动物防制, 2020(03)
- [7]厦门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和克罗诺杆菌分型研究[D]. 张建梅. 集美大学, 2018(01)
- [8]龙岩市59起食物中毒原因调查[J]. 张景平,卢鹤新,段丽芳,刘慧.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7(05)
- [9]提高食物中毒致病因子现场快速检出率及关键控制点的分析研究[J]. 王世平,王春莲,张桂荣,张宇,刘金茹,崔文秀.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15)
- [10]西安市4起学校食物中毒调查分析[J]. 刘萍,张峰,李凡,吴小燕.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