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到CMY色彩空间的转换研究(英文)

L~*a~*b~*到CMY色彩空间的转换研究(英文)

一、L~*a~*b~*到CMY色彩空间转换的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1](2020)在《哈尔滨城市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景观环境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综合实力和整体形象的直接反映、是城市宜居性和人性化的直接体现、更是城市现代文明程度的缩影。其兼具景观性和识别性的双重功能,是城市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色彩作为城市景观环境识别性和景观性体现的重要媒介,以往主要依靠视觉的感官体验为设计师所利用、为大众所感知。特别是色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构成关系,往往由于其更为复杂,常被设计师和大众理解为一种更偏于感性认识和心理感受的色彩效果。尽管在色彩构成理论中,很多学者都提出色彩构成是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将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属性要素后,利用色彩在空间和位置上的可变换性,按照一定规律组合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的色彩效果。但在具体的设计中其仍然被作为一种美学概念,为设计师以感性的方式用于设计和表达。随着现代科学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设计领域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工具对设计中的色彩问题进行研究,使色彩设计更具科学性、可量化性和可重复性,已经成为设计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城市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进行客观、科学的定量描述和分析,是使色彩设计摆脱个体主观倾向影响,获得科学设计方法的一种探索。本论文的研究以独具地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哈尔滨城市景观环境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对城市景观环境色彩构成的基础理论解析入手,即在对色彩及色彩构成的基本理论、城市景观环境的基本理论、色彩构成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城市景观环境色彩构成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化的测量和分析工具,结合哈尔滨城市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和人文环境物质构成,对哈尔滨市主要的4类景观环境进行分析,并对其各自的色彩进行定量化的采集和描述。结合梳理得到的城市景观环境色彩构成的可控和不可控影响因素,从最接近人眼识别的色彩模式入手,分析其数据变化规律,力图客观的获得哈尔滨市四类主要景观环境色彩的饱和度、明度、色相和面积的定量关系。论文内容按照实证研究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概括、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城市景观环境色彩构成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对城市景观环境色彩构成的基础理论进行解析,为城市景观环境色彩构成量化研究提供铺垫;其三,从哈尔滨城市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和人文环境物质构成两个方面,对哈尔滨市4类主要景观环境的色彩及其构成进行定量化的采集和描述;其四,对实证获得的哈尔滨市4类主要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量化描述数据进行分析,并从最接近人眼识别的色彩模式入手,分析其饱和度、明度、色相的客观构成关系,再结合对色彩面积数据的分析,归纳分析出哈尔滨市4类不同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关系。进而论证出色彩构成在设计中所具有的科学性、可量化性和可重复性,以此为今后哈尔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和体验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方法指导和数据支撑。

潘俊杰[2](2020)在《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文中认为玻璃喷墨打印是一种以玻璃为介质的喷墨打印技术,其生产制品具有抗酸碱、色泽稳定、艺术感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玻璃幕墙、车窗玻璃、办公室隔断等场合。目前,玻璃喷墨打印的厂商主要以国外的以色列Dip-Tech公司为代表,其制作精美但生产造价过高,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为了降低玻璃喷墨打印的生产成本,使该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和运用,本文依托实验室项目对其中的图像处理关键技术展开了相关研究。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如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位矢结合的图像编辑方法,旨在增强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质量。该方法结合了两种图像类型的优势,通过对原有图像进行位图编辑、位矢转换、矢量图编辑、矢量渲染处理,使得最终编辑图像的效果既有位图丰富的色彩表现能力,又兼有矢量图缩放不失真、图像清晰、存储空间小的优点。二、针对计算机处理图像和玻璃喷墨打印图像普遍存在的色差问题,本文基于传统的ICC色彩管理研究,提出了一套应用于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管理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显示器设备校准、打印机ICC Profile制作、正向以及反向ICC处理。通过对ICC Profile中特征化信息的处理,可以使设备间的图像色彩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使打印色彩得到充分表现,提高玻璃制品出品的工作效率。三、针对现有玻璃喷墨打印分色算法中色差大、层次感单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玻璃喷墨打印的多级灰度分色算法。该算法主要有四个关键步骤:准备基础色、确定打印灰度等级、像素点映射以及误差的传递。通过该算法,可以驱动喷嘴产生多种油墨量状态的墨滴。仿真结果表明,对比常用的二值分色算法,该算法的打印图像整体输出色差小,图像色彩表现力、层次感得到提升。四、本文设计开发了一款Windows平台下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软件,旨在整合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功能。整合的功能主要包括位矢编辑、色彩管理以及分色处理等图像处理模块。同时,软件基于MFC和Open CV类库,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具有图像处理速度快、界面设计友好、易于维护和拓展等优点。

王挺[3](2018)在《基于WCS色彩管理特性文件和色彩空间转换研究》文中提出ICC色彩管理模式不能适应视觉条件变化的颜色复制,无法满足跨媒体颜色复制需求。WCS(WindoWColorSystem)色彩管理系统采用色貌模型作为连接空间,实现了色貌匹配,能够很好地适应跨媒体颜色复制。目前还没有一款成熟的WCS色彩管理软件,对于WCS色彩管理各个模块的技术研究还不够成熟。本课题重点对基于WCS的CMYK打印机图像输出色彩管理进行研究。首先,研究了打印机特性文件的结构与内容,明确其需要记录的文件名、作者、测量条件、设备类型、色彩空间类型、色靶数据等信息并使用JavaSwing组件实现打印机特性文件的生成,采用DOM方法解析打印机特性文件,获取打印机特性文件信息,以供色空间转换使用。然后,对四种常用的色彩空间转换算法进行研究,选用多维查找表来实现CMYK与CIEXYZ色空间的双向转换。为提高多维查找表的色空间转换精度,本论文提出CMYK色彩空间分割的改进方法。按照K值等于0,20,40,60,80,100,对CMYK色彩空间使用色差分析法进行分割,将分割得到的栅格点制作成色靶进行输出,并测量其色度值,实现色空间转换。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提出的新分割法得到的色靶,其色彩空间转换平均色差是1.36,使用ECI2002标准色靶转换的平均色差是2.65,采用色差分析采样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转换精度。最后,使用Matlab GUI实现从显示器到打印机的WCS色彩管理模块设计,其功能包括文件管理、图像模式转换、获取单点颜色值、单通道图像显示。结果表明,图像输出的整体效果较好。

周婷[4](2017)在《纺织品数码印花基于分区的多通道颜色混色模型》文中提出纺织品数码印花技术是通过机器控制喷头和墨水等,在面料上喷印出所需要的图案,其喷印图案的颜色准确性问题一直是数码印花色彩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色彩管理就是解决色彩复制加工过程中不同设备表现的颜色一致性问题,在纺织品数码印花中主要就是使墨水喷印在面料上的图案颜色与图像在电脑显示器、不同设备之间以及显示器之间的颜色一致,其中数码印花色彩管理的重点是ICC Profile特性文件的制作。本论文通过分析现有的数码印花中制作ICC Profile的软件流程和方法,研究了黑场补偿技术和灰成分替代技术(GCR)对打印效果的影响,发现影响数码印花颜色准确性的关键问题在于面料能承受的墨量有限,而现有的ICC Profile特性文件的混色模式不利于颜色的表达和控制墨量,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区的样本生成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效果评价。在数码印花打印实践中发现,灰色的渐变问题难以处理而人眼对中性灰附近的色彩变化比较敏感,通过分析了黒场补偿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将这一技术应用到数码印花中,通过实验证明了在打印较暗的图像时,在相对比色意图下使用黑场补偿能提高打印效果。在现有的ICC Profile特性文件生成后,经常采用灰成分替代技术(GCR)进行编辑,用更多的K墨水代替CMY墨水的混色部分。本论文通过实验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打印效果,节省打印的墨量,但是效果有限。因为在采用六色墨水打印时,面料能承受的墨量有限,现在的ICC Profile的混色方式都是将所有参与的墨水进行混色,而较多的墨量混色使得呈色复杂,打印效果不稳定。因此,根据数码印花的呈色特点,从改善打印效果并节省墨量的角度出发,减少参与混色的墨水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区的多通道颜色混色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制作ICC Profile特性文件的样本生成方法。这一模型的样本的主要颜色都只由组成分区的两种墨水再加上K(黑墨)的不超过三种墨水组成,参与混色的墨水变少后,能从多方面改善数码印花的打印颜色效果。本文从客观评价、主观评价等多方面对这一模型的打印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分区的多通道颜色混色模型,混色结果更稳定,颜色更鲜艳,灰平衡效果更好。并且,在打印效果不变的情况下,耗用墨量降低约30%,大大降低了数码印花的加工成本。

徐曼菲[5](2016)在《中药红花辨色论质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质量评价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现行中药质量控制模式是参照国外植物药和化学药品的质量控制模式建立的,由于中药自身的复杂性,难以有效的评价中药质量,更难以反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本文提出中药“辨色论质”,即根据色泽来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正是由于中药颜色的重要性,不法分子多采用染色的手段,达到以次充好、提高售价的目的。本文以红花为载体,对中药辨色论质方法和染色问题进行研究。由于目视法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对颜色只能进行粗略的估计及简略的语言描述。本文采用机器视觉技术,通过图像采集、图像分割、颜色空间转换和颜色特征提取,建立了中药颜色客观表征和精确量化的方法。此外,近红外光谱(NIR)具有快速、无损、信息丰富等优点,反映了物质化学成分的变化,因此本文也采用该方法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质量分析。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将收集到的30批红花饮片进行质量分析和分级,建立了红花的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9批红花为染色品。根据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和指纹图谱相似度,将21批未染色红花分为一等、二等和不合格品3个等级。根据不同等级红花的颜色值测量结果,对其颜色划分了范围。一等红花饮片HSYA含量在1.32%-1.64%,水浸出含量38.21%-41.86%。其L值范围为37.01-42.14,a值范围为37.67-41.34,b值范围为34.60-41.40;二等红花饮片HSYA含量为1.04%-1.45%,水浸出含量为 32.28%-40.40%。其 L 值范围为 36.34-40.56,a 值范围为 32.64-38.45,b值范围为33.21-38.89;不合格红花饮片HSYA含量为0.14%,水浸出物含量为10.99%。其 L 值为 35.03-35.91,a 值为 30.13-30.79,b 值为 29.01-30.11。通过红花中HSYA和水浸出物含量与颜色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红花红色和黄色变暗,亮度降低,所含有效成分含量逐渐降低,说明红花中有效成分含量与其颜色值关系密切。建立了根据颜色值预测内含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所建方程的R2分别为0.709和0.806,说明外观颜色与所含有效成分关系密切,通过颜色预测有效成分含量是可行的。分别建立了基于颜色值和近红外光谱的HSYA和水浸出物的偏最小二乘(PLS)定量模型,通过数据融合方法,将颜色值数据和NIR光谱数据融合后,建立红花HSYA和水浸出物含量的综合定量模型。结果表明,数据融合后建立的综合定量模型与单一模型相比,模型性能更佳,预测结果更好。尤其针对含量较低的HSYA,预测结果有较大的提升。针对红花染色问题,首先分析了染色红花与未染色红花Lab颜色值分布的差异,未染色红花颜色值分布较为集中,L值35-43,a值30-42,b值28-44;染色红花颜色值呈双峰分布趋势,分布较为稀疏,与未染色红花存在差异。然后将L值、a值、b值和C值组合,对染色红花进行鉴别,鉴别成功率为88.89%。由于近红外光谱反映了物质成分的变化,因此以六种常用染色剂,柠檬黄、金胺O、日落黄、金橙Ⅱ、胭脂红和酸性红为研究对象,对未染色红花和染色红花的NIR原始光谱、二阶导数光谱和二维相关光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入染色剂后的染色红花光谱与未染色红花差异明显,而不同染色剂具有不同的特征吸收,可用于不同染色剂的鉴别。建立六种不同染色剂的近红外光谱PLS定量模型,结果表明柠檬黄特征波段4200-4600 cm-1、金胺O特征波段5991-7162cm-1、日落黄特征波段4050-4700 cm-1、金橙Ⅱ特征波段4050-4700cm-1、胭脂红特征波段4125-4456cm-1、酸性红特征波段5000-5330cm-1建模结果较优,说明所筛选的特征波段可以用于染色剂定量模型的建立。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中药“辨色论质”,对中药颜色进行了客观表征和量化,为传统经验鉴别法提供了现代技术支持。分析了颜色与成分含量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定量模型。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为辅助手段,实现了不同染色剂的鉴别和定量分析。

赵磊[6](2014)在《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色彩输出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已经影响到媒体内容传输的各个方面,数字图像作为重要的媒体内容类型之一,其复制效果与色彩再现的真实程度息息相关。色彩作为图像的基本要素,在图像采集、存储、处理以及复制过程都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色彩设备原理、结构、制造工艺和驱动程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同一数字图像在不同色彩设备上呈现色彩各异。色彩管理系统(CMS)以此需要为基础,通过色彩设备校正、特征化和色彩转换精确再现色彩信息。随着最优化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提高,色彩管理中设备特征化模型和色彩转换模型的建立也将其纳入研究范围。本文在新近出现的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等最优化理论的基础上,以数字图像像素为基础建立了设备点集色域,对最优化理论在设备特征化模型和设备色域匹配模型建立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建立了若干种设备正向和反向特征化模型以及设备色域匹配模型,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评价和比较。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以数字图像像素为基础,结合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建立了显示设备和打印设备的点集色域,并通过实验将设备点集色域与几何色域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在当前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采用点集色域方法也可以非常有效的表示设备的色域。(2)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在对学习样本进行色相角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并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设备反向特征化模型,初步解决了BP神经网络难以直接用于设备反向特征化模型的问题。(3)将径向基神经网络引入设备特征化正向模型的建立,并以径向基网络的共同参数SPREAD值为切入点,提出了在经验范围内利用计算机程序自动确定最优SPERAD值的方法,建立了基于3种径向基函数的设备特征化正向模型,并与成熟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的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与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相比,速度和精度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4)基于设备点集色域和GBD色域描述超细化(Ultra-Fine)分区方法,提出了两种基于超细化GBD色域匹配方法,分别命名为UFGBD1和UFGBD2;基于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色域匹配方法(BPNNGM)、基于准遗传算法的色域匹配方法(QGAGM)和准粒子群算法的色域匹配方法(QPSOGM),并设计实验将所提出的色域匹配方法与CARISMA色域匹配方法进行了主观和客观的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五种色域匹配算法,与成熟的色域匹配算法相比,达到了基本一致的性能。(5)针对色彩管理与印刷工艺关系密切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块处理理论的印刷油墨估算方法,并针对胶印和凹印典型产品的实际生产情况设计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该油墨估算方法可以达到较高的估算精度,可以用于实际生产中印刷油墨用量的估算,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最后,在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探讨研究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和想法。

丛东升[7](2015)在《红外可检测水印的调色与嵌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根据油墨的光谱特性设计了红外可检测水印,实现水印在可见光下的隐藏和红外光下的呈现。由于不需要特殊的油墨和特殊的印刷工艺,极大的降低了印刷成本和复杂度,并且易于检测。论文首先介绍了印刷防伪技术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印刷防伪的几个发展方向,选取基于普通油墨的红外水印防伪作为论文的研究方向,并且具体说明了研究的内容。在理论分析部分给出了水印的整体设计流程,根据设计流程详细阐述了论文的核心理论。论文主要分为色彩空间转换,灰色成分替代调色和半色调加网,第三章详述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色彩空间转换设计,在简单网络的基础上设计了深度架构模型,提取色卡的颜色数据作为实验数据来源,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对网络的性能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得到的CMYK-LAB色彩空间的转换关系,设计了灰色成分替代的调色算法;利用半色调加网算法,实现了水印的嵌入。最后通过印刷输出,并在红外设备下检测,对实现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邹秀珍[8](2014)在《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水印技术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在数据版权保护方面一直深受青睐。将数字水印技术应用到数字栅格地图的版权保护中,可以有效解决数字栅格地图非法拷贝、篡改、恶意侵权等安全问题。随着各种高精度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以及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的普及,打印和扫描已成为数字栅格地图复制与传播的普遍方式,造成数字栅格地图的伪造、恶意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因此,研究抗打印扫描数字栅格地图水印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抗打印扫描水印技术是指将已嵌入水印信息的数字栅格地图经打印机打印输出纸质地图,纸质地图经扫描仪扫描输入后仍能检测出嵌入的水印信息。本文以离散余弦变换为基础,结合数字栅格地图的数据特性,对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结合数字栅格地图的特征,阐述了数字栅格地图水印技术的特征和要求,探讨了图像抗打印扫描水印技术应用于数字栅格地图中的可行性,给出了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技术的评价指标。(2)分析了打印扫描过程对数字栅格地图的影响,采用亮度变换与对比度拉伸变换实现像素失真的校正以及利用Radon变换和三次内插法实现几何失真的校正。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校正方法有效提高了水印提取的正确率。(3)分析了数字栅格地图不同频域的DCT系数在打印扫描前后的变化,找到了打印扫描前后数字栅格地图分块DCT系数正负号关系的不变量。根据这个不变的数字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DCT的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该算法在保证水印抗打印扫描鲁棒性的同时满足了不可感知性的要求。(4)研究了打印扫描过程对彩色栅格地图色彩空间的影响,总结出了提高彩色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鲁棒性的关键技术在于色彩空间的转换。经过详细的对比分析,结合彩色栅格地图的特征,提出了基于CIEL*a*b*色彩空间的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实验表明,经过色彩空间转换的水印算法对打印扫描攻击具有更高的鲁棒性。

车森[9](2010)在《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研究》文中指出空间数据可视化是当前地图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论文系统分析了当前空间数据可视化输出的发展现状,提出研究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详细分析了出版地图可视化输出、电子地图可视化输出与网络地图可视化输出的特点,提出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的研究方法。当前大部分空间数据可视化软件系统大都侧重于某一种或两种媒介的可视化输出,对于跨媒介可视化输出表达的一致性与统一性研究的比较少。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重点研究和解决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中符号库与符号化、注记表达、色彩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实现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效果的一致与统一。主要内容如下:1、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从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空间数据可视化的发展历史、处理过程以及研究内容入手,研究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的理论基础,分析空间数据在不同媒介上可视化输出的特点,提出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的研究方法。2、支持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的地图符号库与符号化研究。地图符号库的设计及符号化技术是实现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的关键技术,从某种意义来说,空间数据的跨媒介可视化输出实质上就是地图符号的跨媒介可视化输出,本文在介绍地图符号的相关理论研究发展与不同媒介绘图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支持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的点状符号、线状符号以及面状符号的描述与设计。此外,符号化效果决定着空间数据表达的准确性,本章分析了当前主要的三种符号化控制方式,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符号化预处理方式,既能保证符号化的准确性,又不影响地图显示的速度。3、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中的注记表达。地图注记的表达是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可视化输出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地图注记的设计、注记的存储(重点的说明注记的存储),字库的选择以及注记的绘制,为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中注记的表达给出了可行的思路。4、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色彩管理。不同的媒介中支持的色空间以及表色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保持色彩在不同媒介中的准确传输是实现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一致性的重要条件,论文在详细分析三种色彩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给出了跨媒介可视化输出中实现色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ICC颜色管理与SRGB标准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色彩管理。最后,在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设计了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原型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结构的设计、系统平台的选择,最后介绍了原型系统的功能与界面。

许宝卉[10](2010)在《显示器色彩特性分析及色彩空间转换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开放式印刷系统、电子出版及网络出版系统中精确地色彩传递和再现,国际色彩联盟(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简称ICC)制定了ICC色彩管理标准。彩色显示器是印刷领域印前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呈色性能、色彩空间转换模型精度直接影响彩色图像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为了将显示屏幕用于印刷系统的软打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见即所得”,就要对显示器色彩特性以及色彩空间转换模型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论文在对色彩管理技术的原理、方法、流程、关键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显示器色彩测试系统进行了设计,提出了从改善采样点空间分布均匀性的角度,来表征输入输出的非线性关系,以提高特征化变换精度的思想,设计了两端细分中间均匀和基于LOG函数变换的测试色靶。通过实验对显示器的色域、通道独立性、空间均匀性、时间均匀性、磷粉恒常性、液晶屏幕的视角、“黑点”对色彩校正的影响以及显示与印刷效果的对比等进行了研究;采用极差理论分析了伽玛值、亮度、色温对输出效果的影响规律,以此为基础提出采用自适应动态伽玛改善图像效果的思想,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整流程。建立了增加多项式项数、常数项和扩展项的显示器色彩非线性回归转换模型,以解决转换精度问题、误差局部极大或极小问题以及高阶回归出现的精度调节能力下降的问题;并通过改变模型的输出色彩空间分别实现了多项式RGB到XYZ和Lab的转换,转换精度明显提高。在实现显示器三维查找表模型转换的过程中,设计了三棱柱和四面体的插值算法,比较了四种几何体插值算法的转换精度,结果表明:随着立方体不断细分,模型转换精度越来越高,色差都小于3,在人的视觉不敏感范围内。研究了数字驱动值与显示器亮度参数的关系,改变传统阶调为指数曲线的的描述方法,使用二次多项式进行拟合,建立了基于阶调/矩阵的显示器特征化模型;在转换误差较大的情况下,将求解特征矩阵的特征点由最大点转变为中间点,使最终得到的阶调/矩阵模型转换色差大幅度降低,转换精度得以提高。建立了RGB到Lab和Lab到RGB的正反变换BP神经网络模型,探索了反变换过程中色差的估算办法;通过多重训练比较,研究了正反转换网络的最佳层及单元数目,采用结构分解减小了网络规模,提高了训练速度;合理选择基于LOG函数的训练样本、检验样本和均匀训练样本进行比较,最终使BP神经网络实现显示器色彩空间正反转换模型的精度达到了比较高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正向变换和查表方案相结合的Lab到RGB的反向变换方法,使正向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以上的研究,使用这些方法实现显示器色彩空间转换,可以满足不同的色彩复制精度要求。其中,三维查找表和神经网络模型所得到的转换色差属于小色差范围,是几种方法中比较理想的方法。这些方法为实现屏幕软打样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开发扫描仪、显示器、打印机等全面的色彩管理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研究经验。

二、L~*a~*b~*到CMY色彩空间转换的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a~*b~*到CMY色彩空间转换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哈尔滨城市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畴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景观环境色彩构成的基础理论解析
    2.1 色彩的理论解析
        2.1.1 色彩的产生
        2.1.2 色彩的三属性要素
        2.1.3 色彩心理及色彩联想
        2.1.4 色彩模式及转化
    2.2 色彩构成的基础理论解析
        2.2.1 色彩构成的概念
        2.2.2 色彩构成与色彩三属性的关系
        2.2.3 色彩构成的原理
        2.2.4 色彩构成的原则
    2.3 城市景观环境及其色彩的理论解析
        2.3.1 景观和景观环境的辨析
        2.3.2 城市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
        2.3.3 城市景观环境的主要类型
        2.3.4 城市景观环境的主要特征
        2.3.5 城市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要素
        2.3.6 城市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特点
    2.4 城市景观环境色彩构成研究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 可控因素分析
        2.4.2 不可控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城市景观环境色彩构成研究的理论构建
    3.1 哈尔滨城市及其景观环境的特点分析
        3.1.1 哈尔滨的地理气候分析
        3.1.2 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分析
        3.1.3 哈尔滨的季相特征分析
        3.1.4 哈尔滨城市景观环境的特点分析
    3.2 哈尔滨城市景观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色彩
        3.2.1 城市街道景观及其环境色彩
        3.2.2 城市广场景观及其环境色彩
        3.2.3 城市公园景观及其环境色彩
        3.2.4 城市滨水景观及其环境色彩
    3.3 哈尔滨城市景观环境色彩的量化采集方法
        3.3.1 按时间采集方式获取的数据
        3.3.2 按位置采集方式获取的数据
        3.3.3 按内容采集方式获取的数据
    3.4 色彩数据的分析步骤
        3.4.1 数据色彩校准
        3.4.2 数据采集区域的划分
        3.4.3 数据色彩取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城市景观环境色彩的分析及构成形式
    4.1 城市街道景观环境色彩的分析及构成形式
        4.1.1 明度对比分析
        4.1.2 饱和度对比分析
        4.1.3 色相对比分析
        4.1.4 面积对比分析
        4.1.5 色彩调和分析
        4.1.6 城市街道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形式
    4.2 城市广场景观环境色彩的分析及构成形式
        4.2.1 明度对比分析
        4.2.2 饱和度对比分析
        4.2.3 色相对比分析
        4.2.4 面积对比分析
        4.2.5 色彩调和分析
        4.2.6 城市广场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形式
    4.3 城市公园景观环境色彩的分析及构成形式
        4.3.1 明度对比分析
        4.3.2 饱和度对比分析
        4.3.3 色相对比分析
        4.3.4 面积对比分析
        4.3.5 色彩调和分析
        4.3.6 城市公园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形式
    4.4 城市滨水景观环境色彩的分析及构成形式
        4.4.1 明度对比分析
        4.4.2 饱和度对比分析
        4.4.3 色相对比分析
        4.4.4 面积对比分析
        4.4.5 色彩调和分析
        4.4.6 城市滨水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形式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社会实践情况
致谢
附录
附件

(2)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玻璃喷墨打印技术
        1.2.1 彩釉玻璃
        1.2.2 喷墨打印技术
        1.2.3 玻璃印刷技术
        1.2.4 玻璃喷墨打印的国内外现状
    1.3 玻璃喷墨打印控制系统
        1.3.1 总体框架
        1.3.2 硬件系统
        1.3.3 软件系统
    1.4 玻璃喷墨打印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
        1.4.1 图像编辑处理
        1.4.2 色彩管理技术
        1.4.3 彩色图像分色技术
    1.5 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2 具体内容
第2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编辑处理
    2.1 引言
    2.2 位图和矢量图
        2.2.1 位图简介
        2.2.2 矢量图简介
        2.2.3 图像格式
        2.2.4 编辑处理软件
    2.3 位矢编辑
        2.3.1 位图矢量化
        2.3.2 矢量编辑
        2.3.3 矢量图渲染
    2.4 图层管理技术
        2.4.1 图层技术
        2.4.2 图层的分类
        2.4.3 图层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一致性管理
    3.1 引言
    3.2 常见的色彩模型和颜色空间
        3.2.1 RGB和 CMYK色彩模型
        3.2.2 HSV颜色空间
        3.2.3 XYZ颜色空间
        3.2.4 Lab颜色空间
    3.3 色彩管理技术
        3.3.1 色彩管理简介
        3.3.2 ICC Profile
        3.3.3 渲染意图
    3.4 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管理
        3.4.1 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转换
        3.4.2 显示器校准
        3.4.3 打印机ICC Profile制备
        3.4.4 正向和反向ICC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多级灰度分色算法
    4.1 引言
    4.2 星光1024/M-C喷头及其驱动控制
        4.2.1 喷头简介
        4.2.2 喷头电子接口面板
        4.2.3 喷头的驱动控制
    4.3 数字加网技术
        4.3.1 加网技术
        4.3.2 调幅加网
        4.3.3 调频加网
    4.4 多级灰度分色算法设计
        4.4.1 准备基础色
        4.4.2 确定打印灰度等级
        4.4.3 像素点映射
        4.4.4 误差传递
        4.4.5 多级灰度分色算法流程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的设计和应用
    5.1 引言
    5.2 玻璃喷墨打印图像处理软件简介
    5.3 图像处理软件主页
    5.4 分色处理模块
    5.5 色彩管理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基于WCS色彩管理特性文件和色彩空间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色彩管理的发展历史
    1.2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发展现状以及趋势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色彩管理相关理论
    2.1 CIE色度学
        2.1.1 CIE 1931 RGB色彩空间
        2.1.2 CIE 1931 XYZ色彩空间
        2.1.3 CIE L~*a~*b~*色彩空间
        2.1.4 CIE CAM 02色貌空间
    2.2 WCS色彩管理
        2.2.1 WCS色彩管理工作流程
        2.2.2 WCS特性文件
    2.3 色彩空间转换算法
        2.3.1 模型法
        2.3.2 多项式回归
        2.3.3 多维查找表
        2.3.4 人工神经网络
    2.4 色域边界提取
    2.5 本章总结
3 WCS色彩管理打印机特性文件
    3.1 打印机特性文件
        3.1.1 XML语言的简介
        3.1.2 XML文档解析
    3.2 打印机特性文件的编写
    3.3 打印机特性文件的解析
    3.4 本章总结
4 色彩空间转换算法的研究
    4.1 多维查找表
    4.2 色彩空间的分割
        4.2.1 传统的色彩空间分割方法
        4.2.2 色差分析分割法
    4.3 实验数据的获取
        4.3.1 制作色靶
        4.3.2 打印色靶并测量色靶对应的色度数据
    4.4 多维查找表色彩空间转换
    4.5 色彩空间转换的效果分析
    4.6 本章总结
5 基于WCS色彩管理的打印机模块设计与实现
    5.1 WCS色彩管理打印机模块的界面设计
        5.1.1 打印机模块窗口界面设计的主要步骤
        5.1.2 打印机模块窗口界面的实现
        5.1.3 打印机模块窗口功能模块的设计
    5.2 WCS色彩管理打印机模块的主要功能的实现
        5.2.1 WCS色彩管理打印机模块菜单栏的实现
        5.2.2 WCS色彩管理打印机模块显示界面的实现
        5.2.3 WCS色彩管理打印机模块测试
    5.3 本章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纺织品数码印花基于分区的多通道颜色混色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色彩管理原理
        1.3.1 颜色三要素
        1.3.2 颜色空间和颜色转换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现有ICC Profile特性文件的优化方案
    2.1 黑场补偿技术
        2.1.1 黑场补偿的执行条件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材料准备
        2.2.2 图像转换及打印、后处理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数据分析
    2.4 GCR技术
        2.4.1 GCR原理
        2.4.2 实验设计及结果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分区混色模型的建立
    3.1 ICC Profile特性文件
    3.2 现有的ICC Profile制作方法的缺陷
    3.3 基于分区的颜色模型原理
    3.4 分区多通道混色模型的样本生成方法
第四章 分区混色模型效果的实验设计及主观评价
    4.1 实验目的与意义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制作线性化密度曲线
        4.2.3 两种ICC特性文件的制作
        4.2.4 打印效果图
    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分区混色模型效果的客观评价
    5.1 打印效果数据对比评价
    5.2 打印色差对比
    5.3 色域影响
    5.4 墨量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药红花辨色论质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药辨色论质理论
        1.1 “辨色论质”的实质
        1.2 “辨色论质”的科学内涵
        1.3 中药色泽的影响因素
        1.4 中药“辨色论质”传统经验鉴别法
        1.5 中药“辨色论质”新技术
        1.6 中药“辨色论质”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节 色度学理论简介
        2.1 色度学原理
        2.2 颜色空间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红花饮片质量分析及分级
    第一节 性状分析
        1.1 红花药材的质量调查
        1.2 红花样品的采集
        1.3 红花样本的性状分析
        1.4 小结
    第二节 染色红花鉴别
        2.1 仪器与试剂
        2.2 色谱条件
        2.3 实验方法与结果
        2.4 小结
    第三节 含量测定
        3.1 仪器与试剂
        3.2 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节 指纹图谱研究
        4.1 仪器与试剂
        4.2 色谱条件考察
        4.3 方法学考察
        4.4 红花饮片标准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4.5 相似度分析
        4.6 样品测定结果
        4.7 小结
    第五节 红花饮片综合质量分级
        5.1 分级依据考察
        5.2 未染色红花分级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饮片辨色论质方法研究
    引言
    第一节 中药饮片颜色测量方法研究
        1.1 机器视觉系统的搭建
        1.2 机器视觉系统的校正
        1.3 小结
    第二节 红花饮片颜色测量方法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2 软件
        2.3 方法
        2.4 小结
    第三节 基于颜色值的红花饮片质量评价
        3.1 不同等级红花颜色值的分析
        3.2 红花有效成分含量和颜色值相关性分析
        3.3 化学成分含量与颜色值回归方程的建立
        3.4 小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染色红花饮片的鉴别方法研究
    引言
    第一节 基于颜色值的鉴别方法研究
        1.1 基于单一Lab值的鉴别
        1.2 基于组合Lab值的鉴别
        1.3 基于模式识别的鉴别方法研究
        1.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鉴别方法研究
        2.1 基于2D-COS技术的染色鉴别
        2.2 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染色鉴别
        2.3 小结
    第三节 定量分析
        3.1 柠檬黄
        3.2 金胺O
        3.3 日落黄
        3.4 金橙Ⅱ
        3.5 胭脂红
        3.6 酸性红
        3.7 小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颜色值和NIR的辨色论质方法学研究
    引言
    第一节 基于颜色值的定量模型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NIR光谱的定量模型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4 小结
    第三节 基于数据融合的定量模型
        3.1 数据融合方法
        3.2 综合模型的建立
        3.3 小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色彩输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色彩设备的特征化
        1.2.2 色彩设备的色域匹配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色彩管理及色域描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2.1 色彩管理系统的构成
        2.1.1 色彩管理的基本流程
        2.1.2 色彩管理涉及的色彩空间
        2.1.3 色彩设备的特征化
        2.1.4 色彩管理中的色域匹配
        2.1.5 色彩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
    2.2 色域描述
        2.2.1 色域描述的目的
        2.2.2 色域描述原则
        2.2.3 色域描述采用色彩空间的选择
    2.3 几何色域模型及其构造
        2.3.1 空间平面方程的建立
        2.3.2 线段与平面的相交情况
        2.3.3 三角形面片和色相角平面的交线计算
        2.3.4 一种典型的几何色域描述方法
    2.4 色彩设备的点集色域表示
        2.4.1 打印设备的点集色域模型
        2.4.2 显示设备的点集色域模型
    2.5 点集色域与传统色域的比较
        2.5.1 基于实验测量数据纸张色域图的绘制
        2.5.2 基于打印机特征模型计算数据纸张色域图的绘制
        2.5.3 打印设备点集色域与几何色域的比较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最优化理论色彩设备特征化的研究
    3.1 最优化理论
        3.1.1 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3.1.2 最优化问题的分类
        3.1.3 最优化问题常用的数学符号
    3.2 人工神经网络
        3.2.1 神经元模型
        3.2.2 激活函数
        3.2.3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类型
    3.3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设备特征化模型
        3.3.1 BP 神经网络
        3.3.2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设备特征化模型
    3.4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设备特征化模型
        3.4.1 RBF 神经网络
        3.4.2 GRNN 神经网络
        3.4.3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设备特征化模型
    3.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设备特征化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最优化理论色域匹配方法的研究
    4.1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色域匹配模型(BPNNGM)
        4.1.1 色域匹配流程
        4.1.2 显示器色域和打印机色域色样点色度值的测量
        4.1.3 显示器和打印机正向特征化模型和打印机反向特征化模型的建立
        4.1.4 色域匹配 BP 神经网络学习样本数据的获取
        4.1.5 BP 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
    4.2 基于超细化 GBD 方法的色域匹配模型(UFGBDGM)
        4.2.1 设备点集色域非测量色样点的获取
        4.2.2 标准色彩空间的超细化分区
        4.2.3 基于标准色彩空间超细化分区方法色域匹配模型的建立
    4.3 基于准遗传算法的色域匹配模型(QGAGM)
        4.3.1 遗传算法
        4.3.2 基于遗传算法色域匹配方法的基本思想
        4.3.3 遗传算法基本思想用于色域匹配的基础分析
        4.3.4 基于准遗传算法色域匹配模型的建立
    4.4 基于准粒子群算法的色域匹配模型(QPSOGM)
        4.4.1 粒子群算法
        4.4.2 基于粒子群算法色域匹配方法的基本思想
        4.4.3 基于准粒子群算法色域匹配模型的建立
    4.5 基于智能最优化理论色域匹配模型的实验分析及评价
        4.5.1 色域匹配模型的客观分析和评价
        4.5.2 色域匹配模型的主观分析和评价
        4.5.3 色域匹配模型的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色彩特性的油墨用量估算理论与方法研究
    5.1 彩色图像分色加网原理与方法
        5.1.1 彩色图像分色加网过程
        5.1.2 彩色图像分色加网原理
    5.2 图像分块处理理论
    5.3 基于图像分块理论的凹版印刷油墨用量估算模型
        5.3.1 凹印网点转移油墨模型的创建
        5.3.2 单通道凹印油墨转移模型的建立
        5.3.3 程序编制与数据处理流程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图像分块理论的胶版印刷油墨用量估算模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总结
    后续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7)红外可检测水印的调色与嵌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油墨的红外光谱特性
        1.1.2 灰色成分替代 GCR
        1.1.3 色彩管理与色彩空间转换
        1.1.4 印刷半色调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外吸收剂与调色
        1.2.2 色彩空间转换
        1.2.3 半色调加网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分析
    引言
    2.1 红外光谱理论及水印原理
        2.1.1 红外光谱的分布
        2.1.2 红外光谱的显色原理
    2.2 GCR 替换原理
    2.3 半色调加网及水印嵌入
        2.3.1 调幅加网技术
        2.3.2 调频加网
        2.3.3 混合加网的算法
第三章 基于色彩空间转换的调色方法
    引言
    3.1 人工神经网络的概述
        3.1.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3.1.2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与学习方式
    3.2 基于深度构架建立神经网络
        3.2.1 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方法
        3.2.2 深度网络结构设计
    3.3 深度神经网络的建立
        3.3.1 数据获取
        3.3.2 网络模型建立
        3.3.3 结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网点的水印嵌入与检测
    引言
    4.1 水印调色设计
    4.2 水印嵌入设计
    4.3 半色调网点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论文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8)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数字栅格地图数字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1.2.2 抗打印扫描数字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1.2.3 彩色图像抗打印扫描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论文组织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组织
第2章 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理论基础
    2.1 数字水印技术概述
        2.1.1 数字水印技术的定义
        2.1.2 数字水印的基本框架
    2.2 抗打印扫描的数字水印技术
    2.3 数字栅格地图概述
        2.3.1 栅格地理空间数据结构
        2.3.2 栅格图像与数字栅格地图的概念
        2.3.3 数字栅格地图水印特征分析
    2.4 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技术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打印扫描过程对数字栅格地图的影响分析
    3.1 打印扫描对数字栅格地图的影响
        3.1.1 打印过程对数字栅格地图的影响
        3.1.2 扫描过程对数字栅格地图的影响
    3.2 像素失真分析及校正方案
        3.2.1 测试数据的分析
        3.2.2 亮度变换
        3.2.3 对比度拉伸变换
    3.3 几何失真分析及校正方案
        3.3.1 几何失真分析
        3.3.2 Radon变换
    3.4 抗打印扫描水印嵌入域与嵌入系数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CT的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
    4.1 离散余弦变换变换与数字水印
        4.1.1 离散余弦变换
        4.1.2 DCT变换与数字水印技术
    4.2 基于分块DCT的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
        4.2.1 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设计分析
        4.2.2 水印信息生成方法
        4.2.3 水印嵌入算法
        4.2.4 水印提取算法
    4.3 实验与分析
        4.3.1 鲁棒性分析
        4.3.2 算法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IEL~*a~*b~*色彩空间的彩色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
    5.1 色彩空间分析
        5.1.1 面向设备色彩空间
        5.1.2 设备无关色彩空间
    5.2 打印扫描过程对彩色栅格地图的影响
        5.2.1 打印扫描过程对色彩空间的影响
        5.2.2 打印输出彩色栅格地图色彩空间的选择
    5.3 基于CIEL~*a~*b~*色彩空间的自适应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
        5.3.1 彩色栅格地图特征分析
        5.3.2 水印信息生成
        5.3.3 水印嵌入与提取
    5.4 实验与分析
        5.4.1 不可感知性分析
        5.4.2 鲁棒性分析
        5.4.3 对比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现有空间数据可视化软件的应用与不足
    1.3 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提出
        1.3.1 必要性
        1.3.2 可行性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2.1 科学计算可视化
        2.1.1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发展历史
        2.1.2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处理过程
        2.1.3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研究内容
    2.2 空间数据可视化
        2.2.1 空间数据的特点与组织
        2.2.2 空间数据可视化的含义与作用
        2.2.3 空间可视化的方法与技术
        2.2.4 空间数据可视化的处理过程
        2.2.5 空间数据的表示形式
    2.3 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的理论基础
        2.3.1 地图可视化理论
        2.3.2 地图空间认知理论
        2.3.3 地图信息传输理论
    2.4 不同媒介的空间数据可视化输出的特点
        2.4.1 出版地图可视化输出
        2.4.2 电子地图可视化输出
        2.4.3 网络地图可视化输出
    2.5 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的研究方法
    2.6 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代表性绘图语言基础
        2.6.1 GDI+绘图接口简介
        2.6.2 PostScript语言简介
        2.6.3 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格式简介
        2.6.4 SVG语言简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持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的地图符号库与符号化研究
    3.1 地图符号概述
    3.2 代表性图形描述语言绘图方式与特点分析
        3.2.1 GDI+绘图方式及特点
        3.2.2 PS语言绘图方式及特点
        3.2.3 PDF的页面描述
        3.2.4 SVG语言绘图方式及特点
    3.3 支持跨媒介输出的地图符号设计
        3.3.1 地图符号设计原理
        3.3.2 符号绘制的基本方法
        3.3.3 支持跨媒介输出的地图符号库的特点
        3.3.4 支持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的符号设计与描述
        3.3.5 地图符号的高精度绘制
        3.3.6 地图符号的透明显示
    3.4 空间数据符号化控制技术
        3.4.1 基于程序控制方式
        3.4.2 基于控制文件方式
        3.4.3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方式
        3.4.4 存在的问题
        3.4.5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符号化预处理方式
    3.5 跨媒介输出符号库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注记表达
    4.1 地图注记的设计
    4.2 地图注记的配置
        4.2.1 名称注记的配置
        4.2.2 说明注记的配置
    4.3 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中字库的选用
        4.3.1 文字编码
        4.3.2 编码转换
        4.3.3 字形的描述
        4.3.4 字库的选用
    4.4 地图注记的绘制
        4.4.1 跨媒介可视化输出中中文的显示
        4.4.2 特殊字体的显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色彩管理
    5.1 色彩管理的发展历史
    5.2 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涉及的颜色空间描述
        5.2.1 RGB色空间
        5.2.2 HSI颜色空间
        5.2.3 CTE L*a*b*均匀色空间
        5.2.4 CMYK色空间
    5.3 ICC色彩管理机制
        5.3.1 ICC色彩管理原理
        5.3.2 ICC色彩管理的步骤
    5.4 sRGB标准色空间
    5.5 新一代色彩管理系统WCS
        5.5.1 WCS的提出
        5.5.2 WCS的特点
    5.6 跨媒介可视化输出中实现色彩管理
        5.6.1 跨媒介可视化输出中的色彩管理方案
        5.6.2 颜色转换的实现
        5.6.3 空间数据可视化色彩库的建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原型系统设计
    6.1 系统结构
    6.2 系统平台
    6.3 系统模块与功能
        6.3.1 多格式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6.3.2 支持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的地图符号库与符号化
        6.3.3 色彩管理
        6.3.4 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内容的回顾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10)显示器色彩特性分析及色彩空间转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色彩管理的原理及发展应用
    1.2 国内外色彩管理的研究状况
    1.3 显示器色彩管理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1.6 本章小结
2 显示器的呈色原理及颜色理论基础
    2.1 显示器的呈色原理
    2.2 显示器的校准
    2.3 显示器的呈色空间及其它色空间
    2.4 显示器的色域及其描述方式
    2.5 色差
    2.6 本章小结
3 显示器色彩测试系统的建立
    3.1 显示器观察环境的规范化
    3.2 显示器测试环境的建立
    3.3 显示器测量色靶的设计
        3.3.1 采样色靶的设计原则
        3.3.2 利用Adobe Photoshop制作的色块
        3.3.3 两端细分中间均匀的C++色靶程序
        3.3.4 基于LOG函数的非均匀采样点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显示器色彩特性研究
    4.1 伽玛值、白场色温及亮度对显示效果的的影响
        4.1.1 伽玛值对显示效果的影响及自适应动态伽玛的提出
        4.1.2 基于极差理论的显示效果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4.2 显示器的色域分析
        4.2.1 CRT与LCD显示器色域比较
        4.2.2 显示器色域与sRGB色空间的比较
        4.2.3 影响显示器色域的其它因素
    4.3 显示器通道独立性研究
    4.4 "黑点"对色度特性的影响
    4.5 显示器空间均匀性分析
    4.6 显示器的时间稳定性分析
        4.6.1 显示器的预热时间
        4.6.2 显示器的时间均匀性分析
        4.6.3 屏幕保护对显示器的影响
    4.7 磷粉恒常性分析
    4.8 显示图像与印刷效果的比对分析
    4.9 观察角度对颜色的影响
    4.10 本章小结
5 显示器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研究及其模型建立
    5.1 基于多项式回归模型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的研究
        5.1.1 多项式回归理论基础
        5.1.2 多项式回归算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5.1.3 增加扩展项或常数项改进多项式回归模型
        5.1.4 RGB到XYZ的多项式回归实验分析
        5.1.5 改变输出空间后的多项式回归模型
    5.2 基于三维查找表插值算法的显示器色彩空间转换模型的研究
        5.2.1 三维查找表的转换原理
        5.2.2 三维查找表插值算法的研究
        5.2.3 几种插值方法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阶调/矩阵模型的显示器色彩空间转换方法及其改进
    6.1 传统的阶调曲线及矩阵模型
        6.1.1 阶调曲线的描述
        6.1.2 矩阵模型的求解
        6.1.3 实验结果
    6.2 基于二次多项式的阶调曲线模型
        6.2.1 二次多项式阶调曲线模型的提出
        6.2.2 特征矩阵求解与模型建立
        6.2.3 实验结果分析与比较
    6.3 本章小结
7 基于神经网络的显示器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研究
    7.1 神经网络的简介
    7.2 基于网络结构分解与样本分解的正向转换模型的研究
        7.2.1 传统的正向转换模型的网络结构与学习规则
        7.2.2 色样空间优化
        7.2.3 最佳层元结构的探索与分析
        7.2.4 基于网络结构分解与样本分解的转换模型的提出
        7.2.5 均匀采样点与非均匀采样点转换精度比较
    7.3 Lab到RGB反向转换模型的研究
        7.3.1 反向转换网络结构
        7.3.2 反向变换色差计算
        7.3.3 反变换网络的结构分解与样本分解研究
    7.4 基于正向变换和查表方案的反向转换模型的建立
    7.5 显示器色彩空间转换模型的研究结果比较
    7.6 本章小结
8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工作总结
    8.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用语对照表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

四、L~*a~*b~*到CMY色彩空间转换的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城市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研究[D]. 马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2]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D]. 潘俊杰. 浙江大学, 2020(05)
  • [3]基于WCS色彩管理特性文件和色彩空间转换研究[D]. 王挺.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4]纺织品数码印花基于分区的多通道颜色混色模型[D]. 周婷.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5]中药红花辨色论质方法学研究[D]. 徐曼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6]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色彩输出特性研究[D]. 赵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7]红外可检测水印的调色与嵌入研究[D]. 丛东升. 北京印刷学院, 2015(03)
  • [8]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研究[D]. 邹秀珍.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9]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研究[D]. 车森.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0(07)
  • [10]显示器色彩特性分析及色彩空间转换技术研究[D]. 许宝卉.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L~*a~*b~*到CMY色彩空间的转换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