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D产铀花岗岩体的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许华,韩淑朋,钟锋运,黄启明,白晓,陈子龙[1](2021)在《广西大瑶山东南缘侏罗纪埃达克质花岗岩的特征、成因及构造意义》文中指出对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大瑶山东南缘的中晚侏罗世埃达克质花岗岩(165~153 Ma)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并探讨了埃达克质和TTG岩类的特征属性。岩石SiO2含量63.76%~72.13%,总体具高Al2O3(Al2O3≥15%)、低MgO(<3%),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正Eu异常或弱的负Eu异常,低Y(≤18×10-6)和Yb(≤1.9×10-6),高Sr(>300×10-6)和Sr/Y值(>20)等埃达克岩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该侏罗纪埃达克质花岗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构造背景,为大陆板内加厚(隆起区)的下地壳底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属大陆板内环境I型花岗岩。具有类似于低镁安山岩/闪长岩系列(LMA)和镁安山岩/闪长岩系列(MA)两种高压型TTG亚类的属性,为古俯冲增生带下地壳弧型岩石熔融的继承性特征,与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板片熔融过程无关,属非俯冲成因的埃达克/TTG岩类。其空间上与大瑶山东南缘早古生代俯冲增生带高度重合,且与早古生代TTG侵入岩组合紧密相邻,提示它们可能源自于早古生代洋壳俯冲带或大陆边缘弧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因而具有洋俯冲成因的特征属性。
鲁浩,刘欢,万鹏,薄军委,李金涛,孙景耀[2](2021)在《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碎石沟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碎石沟花岗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是该地区几个主要花岗岩体之一。为了查明该岩体的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及形成时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木孜塔格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及东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背景,对该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石学特征表明,碎石沟花岗岩主要由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组成,在岩体边部可见少量灰白色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具有高硅(SiO2=67.54%~71.56%)、高碱(Na2O=3.08%~4.50%、K2O=3.05%~4.20%)、富铝的特点(Al2O3=14.26%~16.58%),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含量较高(126.31×10-6~160.13×10-6),总体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式配分模式,具有Eu的弱负异常(δEu=0.68~0.85);微量元素相对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Hf、Sr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征。本次研究获得碎石沟岩体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08.0±1.1 Ma(MSWD=1.0),属于晚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碎石沟花岗岩来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幔源岩浆底侵及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其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
蒋孝君,苗爱生,李华明,任全,李天瑜,涂颖[3](2021)在《内蒙古多伦山间盆地砂岩型铀矿新发现及找矿前景》文中认为核工业二○八大队在内蒙古东南部中生代火山岩区多伦山间盆地首次发现了砂岩型工业铀矿化。为了揭示其铀矿化类型、铀成矿条件、成矿作用及找矿前景,在盆地内开展了野外地质、微观特征、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及矿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并讨论了新发现的砂岩型铀矿化特征及成矿条件。认为多伦盆地中生代强烈的火山活动与基底塌陷为含铀建造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广泛分布的酸性火山岩提供了充足的铀源,目的层砂体疏松透水、厚度适中(约40 m),利于含氧含铀水的持续渗入,且具有完整的氧化还原分带性,利于铀成矿。根据已有勘查成果,结合盆地演化及区域山间盆地的广泛分布,认为多伦山间盆地具有较好的铀找矿前景,深部可能存在富厚矿体,下一步铀矿勘查应重视多伦古河道两侧的边滩沉积。
徐恒,周家喜,豆松,姜永果,刘文佳,郑晓军,曾敏[4](2021)在《云南宾川小龙潭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文中指出云南宾川小龙潭矿区斑岩体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程海断裂带东侧,属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组成部分。本文对矿区内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斑岩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花岗斑岩由二长花岗斑岩(MGP)和钾长花岗斑岩(KGP)组成,二者岩相学特征相似,空间上无明显分带关系,呈过渡渐变关系,具典型斑状结构。二长花岗斑岩和钾长花岗斑岩均具富碱、低钛和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富碱斑岩;二者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Ta、Nb、Ti,Zr,Hf),具有较高Sr含量和Sr/Y值,中等负Eu异常(δEu=0.390.78),表现出C型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二长花岗斑岩和钾长花岗斑岩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属同源岩浆演化产物。二长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34.7±0.3Ma,反映其形成于古近纪始新世,与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活动高峰期(4530 Ma)吻合。综合研究表明,小龙潭矿区花岗斑岩属具C型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起源于底侵作用带来的幔源岩浆与石榴角闪岩相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混合岩浆,是印度-欧亚板块晚碰撞期力学性质由挤压向伸展转化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具备成矿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葛战林,郝迪,张晓星,郑艳荣,李晓东,武海文,张龙[5](2021)在《东秦岭大蛇沟钨矿区赋矿围岩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文中指出大蛇沟钨矿床是东秦岭杨斜—丰北河金钨成矿带一处典型的石英脉型钨矿床,矿体赋存于杨斜片麻岩套的NE—NEE向构造破碎带内。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赋矿含斑眼球状斜长片麻岩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34.2±1.6) Ma (MSWD=0.022,n=24),表明原岩形成于早志留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类,相对富集Rb、Ba、K、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HREE),具岩浆弧岩浆岩特征。此外,高Sr、高Sr/Y和La/Yb、低Y和低Yb及弱Eu正异常等特征参数,与典型埃达克岩一致;推测岩浆源于加厚下地壳石榴石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早古生代商丹洋向北秦岭板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
张龙,陈振宇,汪方跃[6](2021)在《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主要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花岗岩型铀矿床是我国最重要的铀矿床类型之一,且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本文在简要介绍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主要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产铀花岗岩、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主要分布在华夏地块,以桃山-诸广铀成矿带最为重要。矿床以中小型(300~3000t U)和中低品位(0.05%~0.2%U)为主。产铀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三叠纪(240~205Ma)和侏罗纪(165~150Ma)两个时期,属于S型花岗岩,源区以泥质沉积岩为主。三叠纪过铝质淡色花岗岩是有利的铀源岩,其中铀主要赋存于晶质铀矿。黑云母、晶质铀矿、磷灰石和锆石成分特征是评价花岗岩产铀潜力的有效工具。华南大多数花岗岩型铀矿床形成于白垩纪-古近纪(110~50Ma),以后生热液成因为主,其形成主要与区域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圈伸展作用和幔源基性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温度集中在120~260℃、盐度一般小于10%NaCleqv,铀在流体中主要以铀酰碳酸络合物和铀酰氟化物形式迁移,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和CO2去气导致铀在有利部位沉淀。文章指出应加强花岗岩中铀活化机制、铀成矿时代、以及下庄铀矿田侏罗纪(175~145Ma)铀成矿作用研究。
章传飞,周炳龙,夏明哲,陈丹利,星东[7](2021)在《豫西雷门沟钼矿区西段隐爆角砾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东秦岭雷门沟钼矿是近年来在豫西新探获的一处超大型钼矿床,同时在隐爆角砾岩中发现了钼矿体。为查明隐爆角砾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本文对矿区内隐爆角砾岩中角砾和胶结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的分析和研究。主量元素表明角砾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碱性岩石系列,而胶结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拉斑系列。角砾和胶结物的稀土元素含量∑REE变化较大,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和负铕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胶结物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K和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与新太古界太华群片麻岩、花岗斑岩特征类似。综合东秦岭年代学资料和区域构造演化背景,雷门沟隐爆角砾岩可能形成于造山后伸展体制,其隐爆作用伴随着钼成矿过程。
陈旭[8](2020)在《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诸广山复式岩体位于华南铀成矿省的桃山-诸广铀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之一。三九地区位于诸广中段,处于鹿井、城口铀矿田之间,该地区近十年来的找矿工作取得不少突破,其铀资源量已提升至矿田级别。前人已在三九矿田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工作成果。然而,相比诸广岩体南部,三九矿田的富铀老地层、产铀花岗岩体、铀矿物和主要共伴生矿物、常见矿化指示标志、矿床形成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等重要矿床学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湘东南诸广中段三九铀矿田部分铀矿床(点)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及研究基础上,对区内铀矿床(点)铀矿化特征进行了总结。采用SEM、EMPA、LA-ICP-MS、Helix SFT等多种高精度观察和/或分析技术,开展了多种岩矿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学、原位微区定年、流体包裹体显微观测等研究。对铀源地层和花岗岩体、主要铀矿物和共伴生矿物、成矿年龄、成矿流体等内容开展了研究和探讨,涉及岩石矿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成矿期次、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并尝试完善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模式,探讨了研究区铀资源勘查的发展方向。本文取得的主要新认识如下:(1)三九铀矿田区域上具有优越的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等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具有良好的铀多金属矿成矿和找矿潜力。区内热液铀矿床在横向上主要定位于NE向、(近)SN向、NW向等次级断裂等构造,纵向控矿标高大致定位于-330~1 160m,区内成矿深度和剥蚀深度相对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铀矿体常以脉状、网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主要为硅质脉型、蚀变碎裂岩型、构造角砾岩型三类,矿石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地表及浅部广泛发育多种次生铀矿物。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岩体与岩体接触面、岩体内部导控矿构造等各种地质体界面,热液蚀变叠加区、物化探异常叠合区等是重要成矿和找矿部位;(2)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的矿源主要为富铀的震旦-寒武系地层和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区内成矿流体为多期次壳幔流体混合成因,经历了长期的深部热循环、壳源流体再混合,整体具有低盐度、低幔源组分特征。成矿流体主要在180~220℃的温度区间、0.86~0.94g/cm3的密度区间、16~20MPa的压力区间等条件下成矿。至成矿期后期,成矿流体的幔源组分逐渐降低,转化为壳源流体占主导地位的混合流体。成矿流体还原性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矿质的长期迁移、卸载、富集和矿体的稳定保存;(3)三江口岩体等主要产铀花岗岩体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与华南众多产铀岩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物化特征,如矿物学特征、岩浆结晶温度、氧逸度等。华南花岗质岩体的产铀性与其侵位深度、剥蚀深度、成矿温度无关,而主要决定于岩体成岩特征;(4)区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或能有效指示铀矿化的常见矿物包括:高REE含量的暗红色或杂色微晶质石英、较高Fe含量的蠕绿泥石、较高REE含量且较亏S的胶状黄铁矿、高Fe3+/Fe2+比值且较富LREE的赤铁矿、胶状他形和/或细粒自形黄铁矿与他形赤铁矿的矿物组合、LREE含量偏低的紫黑色萤石等;(5)区内主要矿石矿物为鲕粒状、不规则细脉状产出的沥青铀矿。EMPA与LA-ICP-MS原位微区定年显示,区内矿床可能始于~140Ma形成,并存在15~25Ma、35~45Ma、55~65Ma、95~105Ma等4个主要成矿期次,其中55~65Ma、95~10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华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成矿高峰期,35~45Ma、15~2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后期的改造成矿;(6)岩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过程复杂。以三九铀矿田为例,本文认为华南花岗岩型铀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成矿改造特征。
罗森森[9](2020)在《湘东南鹿井铀矿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在调研区域地质背景、矿田地质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鹿井铀矿田中典型铀矿床的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围岩蚀变特征及成矿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鹿井铀矿田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富钾、钾含量大于钠含量、过铝质及低Ti、Fe、Mg地球化学特征,属于典型的S型花岗岩。岩石表现出明显富集的元素是Rb、U、Pb,轻微富集的元素是Th、Nd、Zr、Sm、Hf,强烈亏损的元素是Ba、Sr、Eu、Ti,轻微亏损的元素是Ta、Nb、Ce、P,同时具有较高的w(Rb)/w(Sr)、w(Rb)/w(Nb)比值和较低的w(Nb)/w(Ta)和w(Zr)/w(Hf)比值,说明花岗岩来自成熟度较高的陆壳物质。岩体较高的U含量和较低的Th/U值,显示具有为铀成矿提供充足铀源的能力。2、SI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鹿井地区及其外围小岩体的年龄分布在117 Ma155 Ma之间,均形成于燕山中晚期。3、铀元素在矿石和矿化岩石中主要以独立铀矿物的形式存在,其次以类质同象形式出现。晶质铀矿、沥青铀矿和铀石为矿石中的主要铀矿物,黄铁矿、黄铜矿及闪锌矿等为矿石中的其它金属矿物,石英、黑云母、长石、绿泥石、萤石、磷灰石、锆石及金红石等为矿石中的主要非金属矿物。4、白云母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钠长石化、伊利石化、绢云母化、硅化、萤石化及碳酸盐化为主要的热液蚀变类型。矿体水平蚀变分带从矿化中心向两侧依次为黄铁矿化、硅化、褐铁矿化、赤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白云母化、硅化、萤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新鲜花岗岩。5、蚀变带中,随着U含量的增加,主量元素Fe、Ca、Mg也在增加。蚀变分带样品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型式相似,显示出LREE较富集的特征,铀矿化使HREE元素显着富集。微量元素以富集Rb、U、Nd、Hf、Ta,亏损K、Sr、P、Ti、Eu为显着特征。随着蚀变作用的增强,微量元素具有富集趋势。6、H-O同位素测试表明: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原始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后期有大气水的加入。成矿温度与成矿压力显示该矿床为中低温浅部成矿。
于阳[10](2019)在《内蒙古卫境岩体查干哈达地段碱交代作用与铀矿化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卫境岩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巴音宝力格隆起西部,中亚造山带中部,主要由下二叠统中酸性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组成。本文通过对该地区花岗岩地质背景、岩石地球化学、围岩蚀变、铀矿化等特征和铀成矿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其成矿模式,探讨了卫境查干哈达地区铀成矿潜力。对查干哈达地区的岩石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微区分析,结果表明,卫境岩体查干哈达地段为典型的碱交代型铀矿化。岩芯蚀变以碱性蚀变为主,碱交代岩中的钾长石含量明显减少,钠长石化明显,且伴随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碱交代岩发生了钠交代现象。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含铀矿物开展了铀的赋存状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铀以铀钍石和硅钙铀矿等独立铀矿物存在。卫境查干哈达地区的碱交代型铀矿化,存在“上酸下碱”的富集规律,符合热液作用最基本的成矿过程和成矿机理,经与国内典型的碱交代型铀矿床甘肃岌岭铀矿床对比研究表明,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显示区内具有较好的铀成矿地质条件和良好的找矿前景。结合铀成矿条件分析,铀成矿远景区预测将区内划分为4片;其中Ⅱ类远景区2片,即查干哈达岩体、巴彦敖包岩体。Ⅲ类远景区圈定2片,即敖包吐—卫境大队铀成矿远景区、西力庙铀成矿远景区。
二、GD产铀花岗岩体的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D产铀花岗岩体的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碎石沟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岩石学特征 |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3 分析结果 |
3.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2 锆石U-Pb年龄 |
4 讨论 |
4.1 岩石成因类型及源区特征 |
4.2 构造背景分析 |
5 结论 |
(3)内蒙古多伦山间盆地砂岩型铀矿新发现及找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铀矿化类型 |
3 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及铀成矿作用探讨 |
3.1 盆地构造演化与铀成矿 |
3.2 成岩与成矿物质来源 |
3.3 砂体特征 |
3.4 氧化还原带特征 |
3.5 铀成矿作用探讨 |
4 找矿前景启示 |
5 结 论 |
(4)云南宾川小龙潭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背景 |
2 岩体特征 |
2.1 岩体地质特征 |
2.2 岩相学特征 |
3 样品来源及分析方法 |
3.1 样品来源 |
3.2 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主量元素 |
4.2 微量元素 |
4.3 锆石U-Pb年龄 |
5 讨论 |
5.1 岩石类型 |
5.2 源区特征 |
5.3 构造环境及动力学背景 |
5.4 对成矿作用的启示 |
6 结论 |
(5)东秦岭大蛇沟钨矿区赋矿围岩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及矿床地质 |
2 样品信息与测试方法 |
2.1 样品信息及岩相学特征 |
2.2 测试方法 |
3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 |
3.1 锆石CL图像及稀土元素特征 |
3.2 锆石U-Pb年龄 |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原岩恢复 |
4.2 主量元素 |
4.3 稀土和微量元素 |
5 讨 论 |
5.1 岩石类型与成因 |
5.2 构造背景 |
5.3 成岩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 |
6 结 论 |
(6)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主要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地质特征 |
2 产铀花岗岩地球化学与矿物学特征 |
2.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2.2 矿物学特征 |
3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 |
3.1 成矿时代 |
3.2 成矿物质来源 |
3.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
3.4 成矿模型 |
4 研究展望 |
4.1 花岗岩中铀活化机制和铀成矿时代研究 |
4.2 侏罗纪(175~145Ma)花岗岩型铀矿床以及铀钨多金属的成因研究 |
5 结语 |
(7)豫西雷门沟钼矿区西段隐爆角砾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隐爆角砾岩岩体地质和岩相学 |
2.1 隐爆角砾岩岩体地质 |
2.2 岩相学 |
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 讨论 |
4.1 主量元素特征 |
4.2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
4.3 成岩环境 |
4.4 隐爆角砾岩成因与成矿 |
5 结论 |
(8)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定义与分类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1.5.2 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新元古界(上部) |
2.2.2 下古生界 |
2.2.3 上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地质概况 |
3.1 研究区地层 |
3.2 研究区构造 |
3.2.1 NE-NNE向构造 |
3.2.2 SN向构造 |
3.2.3 NEE-EW向构造 |
3.2.4 NW向构造 |
3.3 研究区岩浆岩 |
3.3.1 印支期 |
3.3.2 燕山早期 |
3.3.3 燕山晚期 |
3.3.4 其他脉岩 |
3.4 矿床资源概况 |
3.5 本章小结 |
4 铀矿床地质特征 |
4.1 铀资源分布与典型铀矿床概况 |
4.1.1 九龙径矿区 |
4.1.2 九曲岭矿区 |
4.1.3 九龙江矿区 |
4.1.4 石壁窝-木洞矿点 |
4.1.5 铀矿床(体)分布特征 |
4.2 铀矿化特征 |
4.2.1 铀矿石主要特征 |
4.2.2 矿物主要特征 |
4.3 产铀地质体特征 |
4.3.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4.3.2 震旦-寒武系富铀地层 |
4.3.3 蚀变花岗岩及构造岩 |
4.4 围岩蚀变特征 |
4.5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
4.5.1 石英 |
4.5.2 黑云母 |
4.5.3 绿泥石 |
4.5.4 黄铁矿 |
4.5.5 赤铁矿 |
4.5.6 萤石 |
4.6 本章小结 |
5 铀矿物特征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铀矿物特征 |
5.2 铀成矿年代研究 |
5.2.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5.2.2 数据计算方法 |
5.3 样品分析及计算结果 |
5.3.1 EMPA分析结果 |
5.3.2 LA-ICP-MS分析结果 |
5.4 沥青铀矿定年结果 |
5.5 讨论 |
5.5.1 定年方法的组合 |
5.5.2 同一铀矿体的不同成矿年龄 |
5.5.3 沥青铀矿成矿年龄地质意义 |
5.5.4 关于铀成矿年代学研究的思考 |
5.6 本章小结 |
6 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
6.1 成矿流体来源 |
6.1.1 样品特征 |
6.1.2 样品分析方法 |
6.1.3 方解石C-O同位素 |
6.1.4 石英H-O同位素 |
6.1.5 黄铁矿He-Ar同位素 |
6.2 流体包裹体 |
6.2.1 样品特征 |
6.2.2 样品分析方法 |
6.2.3 岩相学特征 |
6.2.4 盐度及均一温度 |
6.2.5 密度、压力及成矿深度 |
6.3 本章小结 |
7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7.1 铀成矿作用主要控制因素 |
7.1.1 地层条件 |
7.1.2 导控矿断裂 |
7.1.3 多期次岩浆活跃区 |
7.1.4 铀矿化类型分布 |
7.1.5 多期次成矿 |
7.2 找矿前景分析 |
7.2.1 宏观找矿标志 |
7.2.2 微观找矿标志 |
7.3 成矿模式 |
7.4 理论研究的意义、应用与发展 |
8 结论与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湘东南鹿井铀矿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
1.2.1 以往工作程度 |
1.2.2 主要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完成工作量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2.2 大地构造位置 |
2.3 区域地层及含铀性 |
2.4 区域岩浆岩及含铀性 |
2.5 构造 |
2.5.1 区域构造 |
2.5.2 鹿井矿田断裂构造 |
2.6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田地质特征 |
3.1 矿床分类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床分布特征 |
3.2.2 大场坪矿床地质特征 |
3.3 矿体特征 |
3.3.1 矿体形态 |
3.3.2 矿体规模和产状 |
3.3.3 大场坪矿床矿体特征 |
3.4 矿石特征 |
3.4.1 矿石类型及矿石组合 |
3.4.2 大场坪矿床矿石特征 |
第四章 矿物学特征与铀的赋存状态 |
4.1 矿物学特征 |
4.1.1 主要铀矿物 |
4.1.2 其它矿物 |
4.2 铀的赋存状态 |
4.2.1 独立铀矿物 |
4.2.2 类质同象 |
4.2.3 铀呈吸附形式 |
第五章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含铀性 |
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5.1.2 主量元素 |
5.1.3 微量元素 |
5.1.4 稀土元素 |
5.2 花岗岩含铀性 |
5.3 物质来源 |
第六章 围岩蚀变特征 |
6.1 成矿流体与蚀变 |
6.2 蚀变类型及蚀变交代的地球化学过程 |
6.3 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
6.4 蚀变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6.4.2 蚀变带岩石中主量元素变化特征 |
6.4.3 蚀变带岩石中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
6.4.4 蚀变带岩石中稀土元素变化特征 |
第七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7.1 H-O同位素 |
7.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7.1.2 测试结果 |
7.2 U-Pb同位素 |
7.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7.2.2 测试结果 |
第八章 成矿机制探讨 |
8.1 大地构造背景 |
8.2 成矿物质来源 |
8.3 成矿流体的性质 |
8.4 成矿时代 |
8.5 铀的迁移富集 |
8.6 成矿模式 |
第九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图版 |
附录二: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成果 |
(10)内蒙古卫境岩体查干哈达地段碱交代作用与铀矿化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碱交代作用 |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范围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3 地层 |
2.3.1 长城系温都尔庙群(Ch-JxW) |
2.3.2 青白口系艾勒格庙群(Qna) |
2.3.3 下二叠统(P_1) |
2.3.4 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_3mk) |
2.3.5 上白垩统(K_2) |
2.3.6 古近系和新近系(E+N) |
2.3.7 第四系(Q_4) |
2.4 花岗岩类侵入岩 |
2.4.1 加里东晚期侵入岩 |
2.4.2 华力西晚期侵入岩 |
2.4.3 燕山早期侵入岩 |
2.4.4 燕山晚期侵入岩 |
3 岩体地质特征 |
3.1 卫境岩体划分 |
3.2 查干哈达岩体特征 |
3.2.1 构造特征 |
3.2.2 地层特征 |
3.2.3 岩浆岩特征 |
3.2.4 矿化类型 |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岩石学特征 |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 碱交代与围岩蚀变特征 |
5.1 围岩蚀变类型 |
5.2 蚀变特征 |
5.2.1 硅化 |
5.2.2 萤石化 |
5.2.3 红化 |
5.2.4 黄铁矿化 |
5.2.5 绿泥石化 |
5.2.6 碳酸盐化 |
5.3 碱交代 |
5.3.1 钾长石化 |
5.3.2 钠长石化 |
6 铀矿化特征 |
6.1 铀存在形式 |
6.2 铀成矿模式 |
6.2.1 铀成矿条件分析 |
6.2.2 成矿模式探讨 |
6.3 找矿潜力分析 |
6.3.1 区域地质条件 |
6.3.2 蚀变条件 |
6.3.3 矿体赋存状态 |
6.3.4 矿石特征 |
6.3.5 远景区预测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GD产铀花岗岩体的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大瑶山东南缘侏罗纪埃达克质花岗岩的特征、成因及构造意义[J]. 许华,韩淑朋,钟锋运,黄启明,白晓,陈子龙.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1(06)
- [2]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碎石沟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鲁浩,刘欢,万鹏,薄军委,李金涛,孙景耀. 地质论评, 2021(06)
- [3]内蒙古多伦山间盆地砂岩型铀矿新发现及找矿前景[J]. 蒋孝君,苗爱生,李华明,任全,李天瑜,涂颖. 地质科技通报, 2021(06)
- [4]云南宾川小龙潭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J]. 徐恒,周家喜,豆松,姜永果,刘文佳,郑晓军,曾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1(05)
- [5]东秦岭大蛇沟钨矿区赋矿围岩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J]. 葛战林,郝迪,张晓星,郑艳荣,李晓东,武海文,张龙. 现代地质, 2021(06)
- [6]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主要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J]. 张龙,陈振宇,汪方跃. 岩石学报, 2021(09)
- [7]豫西雷门沟钼矿区西段隐爆角砾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章传飞,周炳龙,夏明哲,陈丹利,星东. 岩石学报, 2021(09)
- [8]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D]. 陈旭.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9]湘东南鹿井铀矿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D]. 罗森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10]内蒙古卫境岩体查干哈达地段碱交代作用与铀矿化的关系探讨[D]. 于阳.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