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室并联袋除尘器在皮带廊收尘改造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玮[1](2018)在《包头电厂循环流化床机组除尘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保新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自2014年7月1日起实施,其规定了新排放要求。包头第一热电厂除尘改造项目,主要是针对循环流化床机组锅炉运行中烟尘排放的浓度过高问题,为了降低机组锅炉燃烧运行中的烟尘排放量,符合新排放标准所提出的。本文将参考对比几种除尘器改造方法,选择最适合包头第一热电厂锅炉燃烧运行的改造方案,对其改造结果进行分析论述,以促进循环流化床机组锅炉的除尘技术应用。包头第一热电厂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结合电除尘器改造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可采用三种方案进行改造,方案如下:方案一:低温省煤器+低低温电除尘器+湿法脱硫方案二:炉内喷钙+电袋复合除尘器方案三:低温省煤器+低低温电除尘器+湿法脱硫+湿式电除尘器如采用方案一,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可控制在30mg/m3,但存在二次改造的风险;采用方案二,除尘器出口排放浓度可控制在20mg/m3,成本较低。采用方案三,除尘器出口排放浓度可控制在10mg/m3,但成本较高。最终包一电厂采用电袋复合除尘器对机组设备进行了改造,并于2017年2月对除尘器性能进行了考核试验。依据《电袋复合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等相关标准规范,在除尘器进口、出口烟道上使用便携式测试仪器进行采样。经过对采样数据的分析,证实除尘器的除尘效率达到99.96%,烟尘排放浓度满足设计要求。包头第一热电厂所使用机组为典型循环流化床机组。对其进行的除尘改造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可将结论利用到同类型电厂机组的除尘技术应用中去,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普及推广作用,其前期的调研考察和中期改造项目实施以及后期调试投运等相关经验和数据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张金刚[2](2017)在《300MW燃煤电厂烟尘及二氧化硫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能源消耗量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快速进步而快速增大,火力发电是主要能源生产供应形式,产业容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样也带来了的环境污染,环保排放标准在过去的十年间随着环保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在提升。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3×300MW)电厂装机容量为3×300MW。#1、#2、#3机组于2008年陆续投产。脱硫系统采用石灰石-石膏全烟气湿法脱硫,一炉一塔配置,制浆系统采用外购石灰石碎石按湿磨制浆,设2条真空皮带机等公用系统。除尘器采用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静电除尘器,每台炉配2台双室四电场静电除尘器,共设16个灰斗。设计除尘效率99.5%,设计电除尘入口粉尘含量12900mg/Nm3。除尘器出口含尘量<100mg/Nm3(标准立方)。电厂二氧化硫实际排放浓度多年均值在250mg/Nm3,冬季在300 mg/Nm3以上波动,间断超标排放较频繁。除尘器在BMCR工况下平均除尘效率为99.25%,与设计效率99.5%相差较大,排放在50 mg/Nm3左右波动超标。根据《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特别限制排放值要求,其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浓度分别按50 mg/Nm3及20 mg/Nm3实施,因此,必须对现脱硫系统及除尘系统进行增容改造。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方面改造难点:一是空间布置困难,改造方案进行比较后确定方向;二是空间布置设计紧凑,没有新设施场地,在原有设施基础上进行扩容需满足载荷核算;三是原有吸收塔扩容后需满足效率要求;四是改造后配套公用系统需配套进行扩容;五是吸收塔出口在改造后除雾效率进行核算;六是机组停运时间非常紧张,工程量大,施工组织难度大。烟尘减排改造存在的主要困难是原有脱硫前端电除尘改造空间极其有限,大范围改造方案在空间上受到限制,改造技术方案优化比较后经过计算选择了非主流的导电滤槽技术解决原有电除尘减排难点,并根据GGH拆除后存在石膏雨和PM10、PM2.5要求,选型了板式湿式电除尘器方案解决问题,核算基础没有问题后确定改造方案。同时,脱硫、除尘系统设备改造后,系统整体阻力受到制约,为解决GGH设备故障带来环保问题,改造后炉后系统变化带来的系统阻力变化需要改造核算系统阻力进行风机选型。针对湿烟气排放要求,对现有烟囱防腐方式进行比较核算,解决湿烟气排放带来的腐蚀、扩散和石膏雨问题。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以上设计中存在难点进行研究解决,经核算和改造后性能试验证明,以上难点均得到较好解决,机组在改造后运行期间各工况下的环保排放指标均达标,系统运行稳定,取得了相应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
韩博[3](2017)在《脱硫除尘一体化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在燃煤电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可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因此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处于绝对主体地位短期不会改变。煤炭燃烧产生的烟尘、SO2等污染物是造成雾霾、酸雨等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大气污染的治理问题,控制热电厂污染物的排放对改善大气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概括了烟气除尘脱硫技术的现状,针对山东中华发电有限公司石横发电厂一、二期4 X 315MW机组除尘脱硫系统,寻求最佳处理方案使烟气排放达标。根据石横发电厂的具体情况,本文选择合适的除尘脱硫方法,设计高效的工程技术方案,采用先进的控制手段,提高烟气排放的质量。经过分析比较,脱硫采用旋流喷雾烟气脱硫技术,除尘采用离心式管束除尘技术,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进行改造,并进行改造结果检验,实现了脱硫除尘一体化超低排放。本文的研究对火电厂除尘脱硫系统建设、运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本文的研究对越来越严格的新标准实施过程中,对热电厂烟气达标排放的方法做出了积极探索,起到了表率作用,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昕[4](2017)在《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选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国家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即在基准氧含量6%条件下,烟尘、SO2、NOX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35、50mg/m3),我国各大发电集团掀起一股“超洁净排放”改造的热潮,对SO2、NOX和烟尘的超低排放控制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造,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研究对比了国内外除尘、脱硫、脱硝技术,根据景德镇电厂的实际条件与状况进行了除尘、脱硫、脱硝超洁净排放改造方案选择;(2)结合景德镇电厂的设备与条件,进行了除尘、脱硫、脱硝超洁净排放改造的具体实施;(3)对电厂排放的烟尘、含硫量、含氮化物量进行监测,并将结果与改造前进行对比,除尘、脱硫、脱硝效果明显,均达到了超洁净排放标准。改造后电厂排放监测结果说明,景德镇电厂除尘、脱硫、脱硝超洁净排放改造方案合理、实施过程和结果正确,有推广应用参考价值。
张志洪[5](2016)在《某火力发电厂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新的环保政策陆续出台,对燃煤机组烟气排放提出了更严格的限制。为满足燃煤发电机组烟气污染物排放的要求,某电厂决定对现有脱硫、脱硝及除尘等烟气处理装置进行升级改造,以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本文根据电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条件,通过对各改造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项目可实施性等进行研究论证。在此基础上,推荐有针对性的,适用的、实用的、先进的烟气超低排放处理工艺,并对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分析,为业主的为下阶段工作提供路线。本文以满足当前的超低排放要求为前提,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烟气排放处理设施和厂用电设备,加强改造、新增设备与现有设备的联系,提高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并努力降低工程造价;选用技术先进,设备可靠,性价比高的技术方案;优先使用获业内认可的、技术可靠性高的新工艺及新技术。
郝金辉[6](2016)在《龙山电厂600WM锅炉减排系统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离不开电能的保驾护航,火力发电机组的扩张对大气造成了污染,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国家在2015年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修订,其中明确规定了火力发电厂的排放物标准,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物的工作在火力发电厂的建设和运行中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因此国内火力发电厂为达到新的环保排放要求都面临着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巨大压力。国务院在第十二个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将京津冀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首先要在生态环保领域共同前进。地处京津冀地区的龙山电厂要根据京津冀地区的环保标准来制定自己的排放限值,自2015年1月1日起龙山电厂排放物的氮氧化物、粉尘以及硫化物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为50mg/Nm3、10mg/Nm3和35 mg/Nm3,所以龙山电厂面临的环保压力更为甚之。为了适应新的环保排放标准,满足新环保法对火力发电厂中氮氧化物、粉尘以及硫化物排放浓度的要求,本文针对国电龙山发电厂的2×600WM机组进行了节能减排改造。其中,为了使得机组的xNO排放浓度达到京津冀地区规定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龙山发电公司进行了脱硝工艺的改造。对于除尘系统的改造,本文提出四种改造方案包括:电除尘器改造为电袋除尘器,对原有除尘器第四电场进行移动式电极改造和在脱硫设备尾部新增湿式除尘器,同时对三种可行的设备改造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方案三切实可行的满足有关部门要求的新排放标准,同时还能解决后续增设脱硝装置之后的烟囱冒浓白烟的问题。再者,为了满足硫化物排放浓度要求,对脱硫的相关系统进行改造包括,烟气系统,吸收塔,吸收剂制备供应系统,石膏脱水系统,工艺水系统。通过对上述系统改造,龙山电厂机组的氮氧化物、粉尘以及硫化物排放浓度满足最新环保重点区域排放标准要求。该机组的改造为其他电厂的改造提供参考。
侯剑雄[7](2015)在《A燃煤电厂新增湿式除尘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中提出根据国家环保文件《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限值要求及《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燃煤电厂必须按文件要求达标排放,其中珠三角属重点地区,应执行更严格的重点地区标准,否则将吊销排污许可证,电厂必须停产。A燃煤电厂目前#3、#4机组烟气中的烟尘污染物排放无法达到此要求,尤其是汞及其化合物,是新增监测标准,现有设备验证以去除。A电厂必须对此进行研究,进行环保设备进行升级或改造以满足环保政策要求。同时,为保证环保改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A燃煤电厂拟提前实现烟气污染物“近零排放”。实现“近零排放”,使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达到或低于燃气轮机组的现行排放限值。为此,对A电厂环保改造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文件查阅、现场摸底评估等方法,对A燃煤电厂煤种特性,锅炉系统电除尘器和脱硫系统运行现状进行评估,得出应该新增除尘器的结论,并通过对各改造技术的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实施可行性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证。最终得出通过新增湿式电除尘器是一个最优方案,该方案可以解决电厂以下主要问题:大气污染物烟尘排放问题;去除亚微米级烟尘(PM2.5)排放物;解决脱硫系统GGH堵塞问题;重金属脱除问题。通过项目实施,A电厂烟囱排放能达到更低的排放浓度,实现烟气“近零排放”目标。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方常[8](2015)在《超洁净排放环保综合改造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约占我国一次能源的70%,而煤炭使用最为集中的就是各种燃煤锅炉。某燃煤电厂位于广州市增城区。随着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更为严格的“50355”工程大气污染物超洁净排放标准要求的通过,也为了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一套适合于该燃煤电厂的针对现有环保设备的超洁净排放环保改造方案迫在眉睫。采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对脱硝、脱硫、湿电除尘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环保改造方案的优劣势。并对北塘电厂、六横电厂、恒运热电、大唐黄岛电厂、浙能舟山六横电厂等已经实施了超洁净改造的火电厂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根据研究和调研的结果,结合燃煤电厂现场实际情况,经过技术经济分析比较,选择了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SCR脱硝、湿法脱硫、湿电除尘技术。论证该燃煤电厂环保改造工程的可行性,并提出改造控制指标。主要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如SCR烟气脱硝中的还原剂的选择、预防和延缓催化剂模块失活、流场优化、氨气/烟气混合技术、脱硝反应器布置方式;湿法脱硫中的吸收塔改造方案选优;湿电除尘器的选型;电袋除尘器改造方案选优、MGGH传热管形式及其材料的选择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和项目实施后脱硫系统可靠性分析,如污染物削减量、成本分析、有效运行时数等,并分析各技术在该燃煤电厂的应用优势。超洁净排放环保综合改造在该燃煤电厂#1、2号锅炉实施后NOx、SO2、烟尘均达到“超洁净”排放标准的要求,达到研究目的。
孟镇[9](2015)在《兼顾换热复合阳极用于静电除尘增效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全面落实“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三部委联合下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升级改造计划》),该计划将东、中、西部地区新建和东部现役燃煤电厂烟尘排放浓度标准提高到10mg/Nm3,甚至鼓励更低排放。这将意味着将来的燃煤烟气排放出的颗粒物粒径将更多的处于PM2.5粒径范畴。但作为处理颗粒物的最广泛采用的重要装置,静电除尘设备收集PM2.5的效率并不理想。原因在于PM2.5烟尘成分大多为硅铝质矿物,其高比电阻特性导致脱除效率低,以及机械振打、离子风等引发的“二次携带”,所以提高静电除尘器的颗粒物脱除效率,解决二次飞扬等问题是我们现今针对静电除尘器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实现《升级改造计划》要求新建和现役燃煤机组能耗指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采用低低温省煤器(烟气深度冷却装置)降低排烟温度,回收烟气余热。同时降低排烟温度后,相应的烟气速度降低、烟尘比电阻降低,也有利于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提高。然而由于改造空间有限以及飞灰与结露所造成的粘性积灰,低低温省煤器的应用和运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兼顾换热复合阳极用于静电除尘增效的新思路,其核心学术思想为基于原有静电除尘器空间基础,采用新型复合换热极板替代传统的静电除尘器刚性极板,从而实现静电增效和余热回收的高效耦合。在小型综合静电增效换热除尘器试验系统上,文章重点从除尘增效和换热效能两个方面,考察了影响复合换热极板的细颗粒物分级脱除效率与换热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对某代表性技改工程方案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进行了系统评估。1)在总颗粒物和分级颗粒物脱除效能两个层面上,探究了复合换热阳极的除尘增效性能,验证了复合换热极板的总颗粒物脱除效率和分级颗粒物脱除效率均高于干式Z型极板,原因在于复合换热极板提升了颗粒物实际驱进速度、增大了阳极比集尘面积、减小了实际烟气量。并且发现了饱和积灰厚度平均值为2.1mm,对工程实际情况的清灰环选型起到了指导作用。2)重点从烟气侧流速、空气侧流速、停留时间、烟气温度等方面,考察了各关键参数对于复合换热极板换热效能的影响。以换热量表征换热效能从而得出结论:换热量与烟气侧流速呈正比关系;换热量与空气侧速度呈对数正比关系;对于固定型式的复合换热阳极,存在最佳空气侧速度10m/s及最佳停留时间1.5-2s;换热量与烟气温度呈正比关系。3)以该技术路线应用于某300MW机组静电除尘器改造为例,对该技术路线进行了减排收益评价分析。复合换热极板替换该静电除尘器末电场极板之后,颗粒物可以减排32.5mg/Nm3,年颗粒物累计减排量达到173.8t,可节省排污费4.8万元;同时可获得环保电价补贴300万元。改造后余热利用可提高锅炉效率,减少耗煤量1.0g/kWh,每年节省燃煤成本64.5万元,节煤可获得政策奖励36万元。同时也对阻力能耗计算、运行成本核算、项目投资费用和投资回收期进行了系统分析。
武文华[10](2008)在《氧化铝热电系统烟气治理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据环保总局资料,目前中国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粉尘和S02,酸雨问题依然严重。。中铝河南分公司共有8台锅炉,2002年共耗煤100万吨,烟尘排放量17912吨,氮氧化合物2880吨,除尘效率只能达到85%,脱硫效率仅有40%。锅炉烟尘排放浓度高达1959mg/m3,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三倍;SO2每年排放5000多吨,被环保部门罚款数百万元,而且对设备腐蚀严重。这些问题现已严重阻碍了中国长城铝业公司生产的持续发展。随着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如何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削减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成为近阶段一项重要的课题。针对实际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首先对原有与氧化铝生产配套的热电系统燃煤锅炉烟气净化工艺进行研究,从工况条件变化、排污现状、烟气净化系统技术装备水平等个方面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改造方案:一、对5台75t/h小型锅炉在湿法收尘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水膜除尘器改造为旋流板塔的改造方案,通过强化气液间的接触,使除尘效率由85%提高到95%,而且投资小、改造工期短。二、根据工况条件的变化,对两台160t/h燃煤锅炉电收尘系统,在通过实施对现有90m2电除尘器的结构改造的前提下,各增加一台50m2电除尘器,采用并联运行方式,使除尘效率提高到99.5%以上,烟尘排放浓度小于120mg/m3。三、在对6#锅炉原湿法收尘系统的改造中,突破性的采用了管极式电除尘器,克服了传统板卧式电除尘器经常出现振打锤脱落、阴极线断裂的现象,除尘效率达到99.5%以上,烟尘排放浓度小于80 mg/m3。四、在新建自备电厂两台41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建设中,经对比研究,提出采用袋式除尘器替代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提出的采用电除尘器的烟气净化方式,运行后的除尘效率达到99.8%以上,烟尘排放浓度小于50 mg/m3。根据不同的烟气工况条件,对粉尘性质、烟气性质等影响电收尘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改造所采用的电收尘器结构形式。通过计算,确定了收尘效率、电场风速、极间距、有效驱进速度等电收尘主要技术指标和C型阳极板、新型阴极芒刺线、电场数、电场横断面、电场长度等电收尘结构形式,并计算了灰气比、输灰流速和输灰能力等输灰系统主要技术指标。通过对脱硫的基本原理的分析和目前国内外燃煤锅炉烟气脱硫的技术进展,以及同行业对比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利用氧化铝蒸发工序排出的碱性废水,采用双碱法的脱硫工艺,脱硫效率达到80%,实现以废治废。最后,对整个氧化铝热电系统燃煤锅炉烟气净化工艺改造进行了经济、环境效益分析,每年可产生4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二、双室并联袋除尘器在皮带廊收尘改造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室并联袋除尘器在皮带廊收尘改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包头电厂循环流化床机组除尘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厂现有设备状况 |
2.1 电厂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交通运输 |
2.1.3 气象条件 |
2.1.4 工程地质 |
2.2 设备概况 |
2.2.1 锅炉设备概况及技术参数 |
2.2.2 物料循环流程 |
2.2.3 烟气流程 |
2.2.4 旋风分离器 |
2.2.5 空预器 |
2.2.6 风机 |
2.2.7 原机组脱硫设备 |
2.3 煤质资料 |
2.4 原电除尘器设备规范 |
2.4.1 机组电除尘器设备规范 |
2.4.2 设备参数 |
2.4.3 原设计烟气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现有除尘设备存在问题分析 |
3.1 除尘器排放浓度超标满足不了新标准要求 |
3.2 除尘效率达不到要求的原因分析 |
3.2.1 电除尘器相对于新排放标准设计选型偏小 |
3.2.2 煤种及灰分变化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
3.2.3 电除尘器长时间运行老化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造方案及参数设计 |
4.1 场地情况 |
4.2 改造参数设计 |
4.3 烟尘工艺方案论述 |
4.3.1 烟尘控制系统 |
4.3.2 排烟温度及脱硫工艺对除尘器选型及机组经济性的影响 |
4.3.3 烟尘控制具体技术方案 |
4.3.4 低低温电除尘器提效方案 |
4.3.5 电袋复合除尘器提效方案 |
4.3.6 湿式电除尘器提效方案 |
4.3.7 改造相关问题论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造方案对比分析 |
5.1 几种改造方案综合论述及技术经济性比较 |
5.1.1 改造方案基本对比 |
5.1.2 技术性能对比 |
5.1.3 改造内容对比 |
5.1.4 投资对比 |
5.1.5 电耗及运行维护费用对比 |
5.1.6 成本对比 |
5.2 改造方案对比分析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除尘系统性能试验 |
6.1 设备改造概况 |
6.2 验证目标 |
6.3 试验仪器设备 |
6.4 试验内容及方法 |
6.4.1 计算方法 |
6.4.2 试验日期 |
6.4.3 试验工况 |
6.4.4 测点布置 |
6.4.5 试验方法 |
6.5 试验数据及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300MW燃煤电厂烟尘及二氧化硫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电除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烟尘减排改造与研究 |
2.1 概述 |
2.2 关键设备 |
2.3 数据采样 |
2.4 方案选择 |
2.4.1 方案比较 |
2.4.2 方案论证 |
2.4.3 方案优选 |
2.5 电除尘优化 |
2.5.1 高频电源优化 |
2.5.2 旋转电极优化 |
2.5.3 静电滤槽技术 |
2.5.4 静电滤槽技术应用 |
2.5.5 效果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氧化硫减排研究 |
3.1 概述 |
3.2 关键设备 |
3.2.1 设计基础 |
3.2.2 主要问题 |
3.3 二氧化硫脱除改造 |
3.4 二氧化硫减排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套设备优化 |
4.1 引增合一 |
4.2 排烟系统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分析与成果验证 |
5.1 优化分析 |
5.2 成果推广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脱硫除尘一体化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在燃煤电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脱硫除尘研究现状 |
1.2.1 除尘技术 |
1.2.2 脱硫技术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电厂烟气脱硫除尘现状 |
2.1 改造背景 |
2.2 研究电厂概况 |
2.3 脱硫除尘现况 |
2.3.1 除尘装置概况 |
2.3.2 脱硫装置概况 |
2.4 小结 |
第三章 超低排放技术 |
3.1 除尘技术 |
3.1.1 管束式除尘 |
3.1.2 湿式静电除尘 |
3.2 脱硫技术 |
3.2.1 旋流喷雾技术 |
3.2.2 双塔双循环技术 |
3.3 小结 |
第四章 改造方案比较研究及应用效果 |
4.1 除尘改造方案 |
4.2 除尘改造方案综合比较与推荐 |
4.3 脱硫改造方案 |
4.4 脱硫改造方案综合比较与推荐 |
4.5 应用效果 |
4.6 效益测算 |
4.7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超洁净排放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景德镇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方案选择 |
2.1 烟尘超洁净排放改造方案选择 |
2.1.1 现有改造技术概述 |
2.1.2 改造方案选择 |
2.2 脱硫超洁净排放改造方案选择 |
2.2.1 双塔串联技术的介绍 |
2.2.2 单塔双循环技术的介绍 |
2.2.3 单(双)托盘塔介绍 |
2.2.4 单塔一体化脱硫除尘深度净化技术研究 |
2.2.5 沸腾式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BFI)研究 |
2.2.6 改造方案选择 |
2.3 NOX超净排放技术路线研究 |
2.3.1 改造方案选择 |
第3章 景德镇发电厂超净排放改造实施 |
3.1 项目概况及实施目标 |
3.1.1 项目概况 |
3.1.2 实施目标 |
3.2 烟尘排放改造实施 |
3.2.1 除尘器改造工程设想 |
3.2.2 主要设计原则 |
3.2.3 改造技术方案 |
3.3 脱硫超洁净排放改造实施 |
3.3.1 脱硫改造工程设想 |
3.3.2 主要设计原则 |
3.3.3 改造技术方案 |
3.4 脱硝超洁净排放改造实施 |
3.4.1 脱硝改造工程设想 |
3.4.2 主要设计原则 |
3.4.3 改造技术方案 |
3.4.4 具体设备改造清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景德镇发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效果与分析 |
4.1 烟尘超洁净排放改造效果 |
4.1.1 烟尘排放检测方法 |
4.1.2 烟气监测结果 |
4.1.3 烟尘超洁净排放改造效果分析 |
4.2 烟尘超洁净排放改造效果 |
4.2.1 脱硫排放检测内容和方法 |
4.2.2 脱硫排放监测结果 |
4.2.3 脱硫超洁净排放改造效果分析 |
4.3 脱硝超洁净排放改造效果 |
4.3.1 脱硝排放检测方法 |
4.3.2 脱硝排放监测结果 |
4.3.3 脱硝超洁净排放改造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某火力发电厂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背景 |
1.2 项目的必要性和目的 |
1.3 主要研究依据 |
1.4 研究范围 |
1.5 主要技术原则 |
第二章 电厂现状分析 |
2.1 电厂规模 |
2.2 机组状况 |
2.3 脱硫系统现状 |
2.4 脱硝系统现状 |
2.5 除尘系统现状 |
2.6 工程地质及水文、气象 |
2.7 厂用电系统电压 |
2.8 厂内压缩空气 |
2.9 主要热力控制方式和水平 |
第三章 脱硫系统改造设想 |
3.1 脱硫改造目标 |
3.2 高效脱硫技术综述 |
3.3 脱硫方案比较 |
3.4 脱硫推荐方案 |
3.5 结论 |
第四章 脱硝系统改造设想 |
4.1 脱硝系统改造目标 |
4.2 脱硝系统改造方案 |
4.3 改造后对现有设施的影响 |
4.4 省煤器改造 |
4.5 结论 |
第五章 除尘系统改造设想 |
5.1 干式除尘器改造技术综述 |
5.2 干式除尘器改造方案比较 |
5.3 深度除尘技术综述 |
5.4 深度除尘改造方案比选 |
5.5 结论 |
第六章 辅助系统改造设想 |
6.1 引风机部分 |
6.2 电气部分 |
6.3 控制部分 |
6.4 结构部分 |
第七章 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 |
7.1 概述 |
7.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
7.3 环境效益 |
7.4 结论 |
第八章 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
8.1 投资估算 |
8.2 经济分析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龙山电厂600WM锅炉减排系统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火力发电厂的排放现状 |
1.2.1 排放物的标准主要靠政府文件 |
1.2.2 我国火电厂节能减排建设存在的问题 |
1.3 龙山电厂贯彻落实新的排放标准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龙山电厂对于NO_x的控制与选择 |
2.1 龙山电厂控制NO_x的现状 |
2.2 脱硝工艺的选择 |
2.2.1 氮氧化物的生成原理 |
2.3 脱硝工艺简介 |
2.3.1 低氮燃烧技术介绍 |
2.3.2 低氮燃烧器的种类 |
2.3.3 LYSC—I型燃烧器简介 |
2.3.4 LYSC—Ⅱ型燃烧器简介 |
2.4 龙山电厂低氮燃烧器的改造方案 |
2.5 烟气脱硝技术的简介 |
2.5.1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 |
2.5.2 非催化选择性还原(SNCR)法 |
2.5.3 SNCR/SCR联合脱硝工艺[14] |
2.6 脱硝工艺的比较与选择 |
2.7 脱硝工艺选择结论 |
2.8 龙山电厂脱硝技术改造前后数据对比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龙山电厂对于粉尘的控制与选择 |
3.1 龙山电厂现有的除尘系统介绍 |
3.1.1 电除尘原理 |
3.2 电除尘设备改造选型介绍 |
3.2.1 设想改造方案一 |
3.2.2 改造方案二 |
3.2.3 改造方案三 |
3.3 三种可行的设备改造方案进行综合比较 |
3.4 常见的湿式除尘器的介绍与选型 |
3.4.1 采用导电玻璃钢为阳极的湿式除尘器 |
3.4.2 采用柔性纤维织物为阳极的立式湿式电除尘器 |
3.4.3 采用不锈钢板为阳极湿式电除尘器 |
3.4.4 几种湿式除尘器综合比较 |
3.5 除尘设备改造前后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龙山电厂对于硫化物的控制与选择 |
4.1 现有脱硫装置概述 |
4.1.1 总体描述 |
4.1.2 总平面布置概述 |
4.1.3 脱硫系统的设计基础参数 |
4.2 现有脱硫装置的性能分析评估 |
4.2.1 烟气系统性能分析评估 |
4.2.2 吸收塔系统性能分析评估 |
4.2.5 脱硫装置的总体评估 |
4.3 脱硫改造工程基本数据的确定 |
4.3.1 脱硫设计煤质确定 |
4.3.2 FGD入口烟气参数确定 |
4.3.3 脱硫效率 |
4.4 脱硫系统改造设想 |
4.4.1 脱硫改造工艺方法概述 |
4.4.2 工艺部分 |
4.4.3 烟气系统 |
4.4.4 吸收系统 |
4.5 脱硫改造方案总结 |
4.5.1 原有系统和增容提效改造系统对比 |
4.5.2 改造工艺方案总结 |
4.6 改造前后排放物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氮氧化物、粉尘和硫化物的危害 |
5.2 减排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A燃煤电厂新增湿式除尘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可行性研究简介 |
1.2.2 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
1.2.3 国内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
1.2.4 电除尘行业技术发展概况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项目改造的必要性 |
2.1 电厂环保设备现状 |
2.1.1 系统概况 |
2.1.2 机组负荷 |
2.1.3 燃料资料 |
2.1.4 地理和气象条件 |
2.1.5 原电除尘器设计参数 |
2.2 系统改造必要性 |
2.2.1 大气污染物排放问题 |
2.2.2 脱硫系统可靠性问题 |
2.2.3 原干式电除尘器系统现状 |
2.2.4 除尘器存在问题 |
2.2.5 改造必要性综述 |
2.2.6 改造后的目标 |
2.3 小结 |
第三章 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 湿式电除尘器原理 |
3.2 湿式电除尘器的发展概况 |
3.2.1 湿式电除尘器在国内外应用现状 |
3.2.2 湿式除尘新技术的研究情况 |
3.3 除尘效率影响因素 |
3.4 结构型式和布置方式 |
3.5 湿式电除尘器的关键技术 |
3.5.1 喷嘴和水膜形成技术 |
3.5.2 结构防腐技术 |
3.6 湿式电除尘器污染物去除能力 |
3.6.1 对PM2.5 和SO3的去除 |
3.6.2 对石膏粉尘和重金属汞的去除 |
3.7 湿式电除尘器方案 |
3.7.1 场地布置方案 |
3.7.2 除尘器主要设计参数 |
3.7.3 电气及控制部分 |
3.7.4 设计烟气量说明 |
3.7.5 工业用水说明 |
3.7.6 消耗NaOH说明 |
3.7.7 壳体腐蚀和喷嘴寿命 |
3.7.8 排放效果影响条件 |
3.7.9 湿式除尘器对烟气温度影响 |
3.7.10 消防设计 |
3.7.11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
3.8 湿式除尘器与其它除尘装置技术比较 |
3.9 小结 |
第四章 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 |
4.1 工程规模 |
4.2 概算编制依据 |
4.3 工程概算及投资计列范围 |
4.4 投资概况 |
4.5 经济评价 |
4.6 湿式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经济性对比 |
4.7 小结 |
第五章 项目实施可行性分析 |
5.1 项目实施 |
5.2 工程招投标 |
5.3 工程效益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超洁净排放环保综合改造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
1.1.1 超洁净排放环保综合改造的意义 |
1.1.2 超洁净排放环保综合改造的背景 |
1.2 超洁净技术概况及发展现状 |
1.2.1 脱硝技术 |
1.2.2 脱硫技术 |
1.2.3 烟气除尘技术 |
1.3 国际、国内开展超洁净排放环保改造工程概况 |
1.3.1 国际上开展超洁净排放环保改造工程概况 |
1.3.2 国内开展超洁净排放环保综合改造工程概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某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环保综合改造方案论证 |
2.1 机组基本情况 |
2.1.1 厂址概述 |
2.1.2 设备概述 |
2.2 改造的必要性 |
2.2.1 环保政策的要求 |
2.2.2 现有环保设备存在的问题 |
2.3 工程项目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综述及项目预期目标 |
2.3.1 项目研究方法 |
2.3.2 实施方案综述 |
2.3.3 改造工程项目预期目标 |
2.4 各方案分析 |
2.4.1 脱硝系统改造方案 |
2.4.2 电袋除尘改造方案 |
2.4.3 湿式除尘改造方案 |
2.4.4 脱硫改造方案 |
2.4.5 MGGH改造 |
2.4.6 风机改造 |
2.5 方案选优 |
2.5.1 脱硝系统改造方案选优 |
2.5.2 电袋除尘改造方案选优 |
2.5.3 湿式电除尘改造方案选优 |
2.5.4 脱硫改造方案选优 |
2.5.5 MGGH改造选优 |
2.5.6 风机改造选优 |
第三章 某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环保综合改造技术分析 |
3.1 工艺流程简介 |
3.2 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
3.2.1 SCR脱硝改造关键技术问题 |
3.2.2 MGGH传热管形式及其材料的选择 |
3.3 脱硝改造 |
3.3.1 锅炉SCR脱硝系统简介 |
3.3.2 SCR脱硝系统主要组成 |
3.4 脱硫改造 |
3.4.1 湿法脱硫系统介绍 |
3.4.2 技术、设备规范 |
3.5 除尘改造 |
3.5.1 电袋除尘系统 |
3.5.2 湿式电除尘系统 |
3.6 MGGH改造 |
3.6.1 系统简介 |
3.6.2 MGGH主要设备规范 |
第四章 某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环保综合改造结果分析评价 |
4.1 主要技术指标分析 |
4.1.1 超洁净排放环保综合改造设计参数 |
4.1.2 超洁净排放环保综合改造前后主要技术指标对比 |
4.1.3 实际运行指标与设计目标值对比 |
4.2 污染物年减排量计算 |
4.2.1 NOx年减排量计算 |
4.2.2 烟尘年减排量计算 |
4.2.3 SO_2年减排量计算 |
4.2.4 污染物年减排量合计 |
4.3 通过改造解决的旧设备长期存在的问题 |
4.3.1 脱硝系统 |
4.3.2 脱硫系统 |
4.3.3 电袋除尘系统 |
4.3.4 GGH系统 |
4.3.5 风机系统 |
4.4 运行成本分析 |
结论 |
1.主要结论 |
2.后续工作展望 |
2.1 完成对改造后系统的测试、评估工作 |
2.2 逐渐对投运后运行方式进行优化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兼顾换热复合阳极用于静电除尘增效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静电除尘增效减排研究背景 |
1.1.2 余热利用节能研究背景 |
1.2 燃煤电厂静电除尘增效方法研究进展 |
1.3 燃煤电厂烟气余热利用现状与技术进展 |
1.4 当前静电除尘技术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分析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合换热阳极用于静电除尘增效的试验研究 |
2.1 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法简介 |
2.1.1 试验系统简介 |
2.1.2 测试测点及仪器简介 |
2.2 总颗粒物脱除效能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总颗粒物测试分析仪器及试验简介 |
2.2.2 电压工况的变化对于不同极板型式总颗粒物脱除效率的影响 |
2.2.3 风速工况的变化对于不同极板型式总颗粒物脱除效率的影响 |
2.3 细颗粒物分级脱除效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
2.3.1 细颗粒物测试分析仪器及试验简介 |
2.3.2 电压工况的变化对于不同极板型式分级颗粒物脱除效率的影响 |
2.3.3 风速工况的变化对于不同极板型式分级颗粒物脱除效率的影响 |
2.4 复合换热极板表面积灰情况对总颗粒物脱除效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复合换热阳极换热效能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法简介 |
3.2 换热效能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 |
3.2.1 单倍管程下温度差、换热量与空气速度的关系 |
3.2.2 三倍管程下温度差、换热量与空气速度的关系 |
3.2.3 五倍管程下温度差、换热量与空气速度的关系 |
3.2.4 空气停留时间对于换热性能的影响 |
3.2.5 烟气温度对于换热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换热阳极在燃煤电厂应用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
4.1 某工程换热静电增效改造技术方案描述 |
4.2 除尘增效部分模拟分析及减排收益分析 |
4.3 换热效能部分模拟分析及经济性分析 |
4.3.1 换热效能计算及回收热量经济性分析 |
4.3.2 阻力计算及能耗分析 |
4.3.3 节能奖励分析 |
4.4 项目投资及经济性计算 |
4.5 总投资及收益经济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附件 |
(10)氧化铝热电系统烟气治理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热电系统现状 |
1.2.1 生产状况 |
1.2.2 大气污染防治现状 |
1.2.3 烟气净化工艺技术状况 |
1.2.4 烟气净化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热电系统烟气净化工艺技术改造 |
2.1 湿法水膜净化除尘工艺改造 |
2.1.1 水膜除尘系统性能参数 |
2.1.2 除尘脱硫工艺改造 |
2.1.3 湿法烟气净化工艺改造效果 |
2.2 电收尘净化工艺改造和应用 |
2.2.1 电收尘器情况介绍 |
2.2.2 电收尘器的分类 |
2.2.3 影响电收尘性能的主要因素 |
2.2.4 7#、8#锅炉烟气烟气净化系统改造 |
2.2.5 6#锅炉除尘系统湿法改干法技术改造 |
第三章 干法净化袋式除尘器在热电系统烟气净化中应用 |
3.1 基本情况 |
3.2 袋式除尘器在热电系统烟气净化中的应用 |
3.2.1 袋式除尘概述 |
3.2.2 袋式除尘器的应用 |
第四章 烟气脱硫 |
4.1 燃煤SO2排放 |
4.1.1 基本情况 |
4.1.2 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
4.1.3 实施本工程的必要性 |
4.2 脱硫机理 |
4.3 燃煤SO2污染控制现状 |
4.4 烟气脱硫工艺概述 |
4.4.1 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
4.4.2 国外烟气脱硫现状 |
4.4.3 国内烟气脱硫现状 |
4.5 烟气脱硫技术工艺选择 |
4.5.1 几种典型烟气脱硫技术对比分析及其评价 |
4.5.2 脱硫方案的确定 |
4.6 烟气脱硫建设方案 |
4.6.1 工艺流程 |
4.6.2 基本参数 |
4.6.3 9#锅炉脱硫总体设计 |
4.7 效益预测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双室并联袋除尘器在皮带廊收尘改造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包头电厂循环流化床机组除尘改造研究[D]. 王玮.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2]300MW燃煤电厂烟尘及二氧化硫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D]. 张金刚.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3)
- [3]脱硫除尘一体化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在燃煤电厂中的应用研究[D]. 韩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4]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选型研究[D]. 王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5]某火力发电厂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 张志洪.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龙山电厂600WM锅炉减排系统改造研究[D]. 郝金辉.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7]A燃煤电厂新增湿式除尘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 侯剑雄.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5)
- [8]超洁净排放环保综合改造的应用研究[D]. 方常.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9]兼顾换热复合阳极用于静电除尘增效的试验研究[D]. 孟镇. 山东大学, 2015(02)
- [10]氧化铝热电系统烟气治理技术的应用[D]. 武文华. 东北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