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冬季道路的常见病害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韩雷雷[1](2021)在《季节冻土区冷阻层路基结构稳定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季节冻土区道路冻害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季冻区道路的使用寿命,增加了道路养护成本。如何提升季冻区道路服役性能,减少季冻区路基冻害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冻胀融沉是季冻区路基冻害的主要表现形式,冻胀融沉问题的本质是在冬季负温度梯度作用下,路基内水分向路基顶面迁移,在负温度的作用下冻结成冰,水分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变造成体积增大,挤压周围结构形成冻胀现象;在春季随着温度的升高,冻结的土体逐渐融化形成饱水层,同时造成路基与垫层间脱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饱水层水分混合着路基填料被挤压出道路结构导致翻浆。冻胀翻浆问题严重影响路基稳定性,目前常用的处置措施有改善路基土质、保温法、改进路基路面结构等,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路基冻胀融沉问题,在结合地区优势资源,实现绿色、环保、高效的冻害治理方法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随着国家对油页岩资源的不断开发,大量油页岩废渣堆积成山,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和环境保护限制了河流石的开采,筑路用砂石材料日益紧缺,亟需寻找替代砂石材料的新型筑路材料缓解紧缺现状。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263)和吉林省交通运输重点工程科技计划项目(2017ZDGC-6),针对季冻区路基冻害问题,从提升路基稳定性角度,提出了利用冷阻层路基解决季冻区路基冻胀融沉问题的思路,实现了废弃油页岩废渣再利用,缓解了砂砾材料紧缺的现状,其中冷阻层路基由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XPS板)和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粉质黏土组成。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进行冷阻层路基的材料优选、结构设计和性能试验,分析冷阻层路基在季冻区环境条件下的水温分布和动力响应规律,并成功将冷阻层应用于实体工程中。通过原位加载试验评价了冷阻层路基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补充和完善了冷阻层路基的实际工程应用效果评价,为冷阻层路基在季冻区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路域环境内的热流分布,从减少地表热流与路基发生热交换和提高路基填料抗冻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XPS板+改良土的冷阻层路基形式,通过试验确定XPS板和改良土的基本性能参数,根据热值等效理论对XPS板进行结构计算。其中改良土为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粉质黏土,是一种抗冻稳定性突出,路用性能优良,能够实现废弃资源再利用的新型路基填料。(2)开展冷阻层路基的室内外隔温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对冷阻层路基的抗冻性能进行评价。其中室内试验通过单向冻融试验系统实现对冻结条件的精确控制,评价冷阻层路基的抗冻特性,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开展室外模型试验,进一步探究冷阻层路基在自然环境下的抗冻表现,为实体工程应用提供数据参考。(3)开展冷阻层路基的动力响应试验,评价冷阻层路基的动力稳定性。开展室外改良土动力响应试验,探究改良土在自然冻融环境下的动应力变化规律,从动力响应角度为解决冻胀融沉问题提供数据支持;室内冷阻层路基动力响应试验探究不同荷载条件下冷阻层路基的动力响应规律,评价冷阻层路基的动力稳定性。(4)在冷阻层路基的抗冻稳定性和动力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在实际工程中设置冷阻层路基的应用研究,实现研究成果向实体工程的转化。研究冷阻层路基在实体工程中的施工工艺,并对冷阻层路基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在实体工程中布设传感器,通过采集冷阻层路基的性能参数,包括不同冻结时期的温度数据和原位加载试验的动力响应数据,评价冷阻层路基的实际使用效果。(5)建立实体工程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温度场和动力场计算,通过分析实体工程的年温度分布规律及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全面展示冷阻层路基的实体工程应用效果,本章内容是对冷阻层路基工程应用效果评价的补充。
程有坤[2](2021)在《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变形监测技术及稳定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季节性冻土分布广泛,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季冻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迅猛发展。但季冻区环境复杂,交通基础设施面临着冻融威胁,存在多因素协同致灾的客观条件。粉质黏土是季冻区路基土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粉质黏土具有强塑性、吸水性以及膨胀性等特点,在冻融循环和车辆荷载作用下,内部更易发生不均匀变形,严重时会发生翻浆、融沉等病害,影响路基稳定性。掌握准确有效的路基变形是路基稳定性评价的关键。但是路基作为隐蔽工程,受以往监测手段精度及时空响应不足的限制,复杂水热和荷载工况下路基变形尤其是动态变形的解析很难实现,加之季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理论的不足,使解决这一工程技术难题变得更为困难。鉴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室内外实验研究基础上,考虑温度及冻融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FBG传感技术的路基变形监测系统,揭示了车辆动荷载作用下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变形响应规律,解析路基响应的时空效应,建立了不同条件下季冻土路基永久变形的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工程稳定性评价方法,主要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基于FBG理论模型以及应变、温度传感特性,推导应变和温度灵敏度系数公式,简化应变与温度协调作用下FBG波长计算公式,建立了力与温度协同作用下FBG解耦机制;优选FBG传感器封装基材和封装方法,构建了 FBG灵敏度系数实验室标定的电阻应变比对法,给出了 FBG应变和温度灵敏度系数。(2)依据等强度梁的电阻应变片和FBG传感器的应变结果对比,提出FBG悬臂梁式路基变形监测模式,构建了波分-空分混合复用FBG悬臂路基变形监测系统。运用力学原理建立了外场作用下悬臂监测梁轴向应变与路基变形的数学解析式,实现了路基水平向多点位、纵向多深度的变形与温度监测。基于波分-空分混合复用FBG悬臂路基监测系统的校园试验路测试,验证该系统的适用性、准确性。(3)运用波分-空分混合复用FBG悬臂路基变形监测系统展开四个冻融循环周期的路基变形监测,考虑冻融过程,揭示了车辆动荷载作用下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变形响应规律,解析了路基响应的时空效应,建立了不同条件下季冻土路基永久变形的预测模型。(4)分析路基温度场、水分场及行车荷载等影响因子,获取了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不稳定变形规律,通过对输入、输出特征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提取,实现了路基稳定性参数特征量优选,构建了路基不稳定变形影响因素数据与路基稳定性评价之间的非冗余映射函数,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工程稳定性评价模型,实现路基变形分析预测,对比实际监测值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杨露[3](2020)在《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伊犁地处我国西北部,自治区居民居住地分散且彼此之间距离较长。公路作为新疆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保障公路的使用功能极为重要。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是一条重要的省级干线公路,由于路线经过的地区特殊土较多,路基路面病害较多,严重影响该段公路的正常使用功能。本文在分析省道219线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基础上,对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及处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处治措施对保障省道219线的使用功能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促进伊犁地区交通和经济发展。在分析了省道219线沿线的自然地理情况、区域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分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基础上,发现该路段不良特殊性土较多,对公路路基稳定和路面结构的影响较大,为分析该路段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原因提供了基础。通过调查省道219线原有路基基本情况和路基损坏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常见盐渍土、湿陷性黄土、软弱土、杂填土等特殊土路基病害特征。结合勘察结果,系统提出了省道219线不同类型的特殊土路基处置措施和方法,为省道219公路特殊土路基病害的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详细调查了省道S219线路面结构和路面病害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路面病害路段的特殊土分布情况和路基病害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了路面状况技术评价和路面结构强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省道219的路面损坏情况比较严重,主要病害是裂缝和车辙。最后,在对沥青路面各类病害处置措施进行分类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省道219线的路基和路面病害调查资料,分析发现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主要是由特殊土路基病害引发。提出了在处理路面病害前必须先行处理路基病害,再根据交通资料,重新设计道路结构层的处理方法。对于基层压实度尚可,稳定性较好的路段,总结提出了沥青路面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和其他类型的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张传峰[4](2020)在《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研究早在青藏铁路及公路建设过程中就逐步展开,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对于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及低等级公路路基的变形问题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及防治措施。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需求不断增加,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高速公路必将成为常态化。多年冻土造成路基冻胀融沉及变形的不稳定性与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尤其是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的防治问题已经成为新的难题。而公路路基和铁路路基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不能照搬青藏铁路关于路基变形及防治的一些研究成果,需要研究出适用于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区的理论和防治措施。本文针对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导致的路基变形问题,以“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地段路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变形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多年冻土区冻土沼泽形成时存在一种天然的水热平衡,这种水热平衡对保护多年冻土是有利的。然而高速公路的修建势必会破坏原来的水热平衡体系,进而形成新的更为复杂的水热环境。本文通过对共玉高速沿线冻土沼泽区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分区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气候、太阳辐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影响水热环境的因素,进而更加深入地从复杂水文地质环境、复杂融区水热环境、复杂工程建设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进而得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主要是由于水、热、工程建设等综合因素所致,这种复杂的水热环境导致路基变形特征的独特性。2、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研究。复杂的水热环境加剧了路基的冻胀融沉,对路基的稳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对路基变形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既有G214及共玉高速路基病害调查,并结合各病害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路基变形的影响因素、过程及类型特征。得出路基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路基沉陷、不均匀沉降、边坡失稳等,为了规避这种变形(病害)就需要对内在变形机理进行深入研究。3、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研究。地基土和路基填料组成了新的路基结构,这种结构在构建新的水热平衡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冻融现象,而这种冻融现象又会产生大量的路基病害。根据在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填料的颗粒分析试验、易溶盐试验、击实试验、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渗透试验、冻胀特性试验、冻融循环试验;以及地基土的冻胀试验、颗粒分析试验、液塑限试验、融沉特性试验的基础上,从路基填料和地基土这两个微观方面深入分析了路基的冻融特性。同时,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改变对路基地温场变化以及路基变形的影响,通过路基地温场及位移监测,采集公路建设各阶段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值,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监测断面的路基地温场和沉降变形的相关性。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并从力学角度深入分析了产生路基变形的水分迁移、温度场效应及冻融循环理论,进而总结出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为科学有效的采用变形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冻土沼泽区公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4、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原G214线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路基病害,针对不同的路基病害也采用了很多防治措施,这些措施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解决水热平衡问题,人为快速地使路基和天然土体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融合,构建新的平衡,进而减小水热交换对路基的破坏。目前常用单一的或简单的复合路基防治措施只能片面地解决复杂水热环境的某个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要求,故而需要研究出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一套综合整治措施。本文结合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路基变形特征、路基变形机理等研究成果,提出7种防治措施,并详细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特点以及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而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的路基变形的防治措施。新提出的热棒+保温板+遮阳板+片石路基+砂垫层综合防治方案,更好地适应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建设环境,既解决了路基热量问题又解决了路基排水问题,对于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变形控制具有显着效应,能明显提升冻土沼泽区多年冻土上限,降低路基累积沉降量,解决了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问题。本措施成功应用于共玉高速路基变形防治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研究,掌握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研究了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的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提出了新的综合防治措施。本研究成果对多年冻土沼泽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着。
郇康[5](2019)在《西禹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特征及养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西禹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对已运营十多年的公路路基和路面病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重点调研了该高速公路的路基、边坡以及路面病害情况,在认真分析调查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西禹高速公路的主要病害类型和特征,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对西禹高速公路病害的预防和养护措施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并对类型道路的建设和养护工作提出了具有参考意义的建议和对策。论文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研究了黄土的工程特性以及其对高速公路的影响。西禹高速公路大部分路段处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因此对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黄土工程特性对高速公路路基稳定性的影响。2、对西禹高速公路的路基病害及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西禹高速公路的路基病害及使用现状调查,将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西禹高速公路路基病害主要以小范围的边坡冲沟和排水系统的局部表面损坏为主,整体路基边坡的稳定性较好。通过对病害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养护措施。3、对西禹高速公路的路面病害及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西禹高速公路目前的路面病害以裂缝、坑槽和车辙为主,部分路段的裂缝、坑槽和车辙病害比较严重,对路面质量和行车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路面裂缝以横向的沥青温缩裂缝为主,路面坑槽以水损害性坑槽为主。针对此类病害,通过分析产生裂缝、坑槽和车辙的原因,研究了路面病害的防治和养护措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养护技术建议和预防措施。4、在以上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西禹高速公路的整体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各种处治方法应用效果的对比分析,可以为类似道路的病害防治起到借鉴作用。
刘敏[6](2019)在《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城市园林建设正在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家更加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化和特色化。但绿化养护管理方面的研究处于早期状态,设计人员重设计,轻养护,使得后期养护无法与前期绿化相结合,导致道路绿化成效不明显,道路维护的工作量巨大,精细而专业的养护,才能更好地保证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使其发挥重要的绿化功能。城市主干道及其示范道路代表了一个地区的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水平,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带植物应用现状、与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相关的措施和养护管理模式现状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资料收集法等方法首次调查了芙蓉中路、韶山北路、凌霄路、荷花路等城市主干道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次干道及支路共14条,走访了负责道路绿化的相关单位,取得了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的道路横断面形式、道路绿化带植物应用情况、管理模式和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措施现状。分析了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模式、道路绿化植物应用现状和道路断面形式及道路绿化带植物的分布情况,记录了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措施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的问题有:(1)杜鹃的修剪方式不符合其花灌木的观赏特性,使道路绿化中的杜鹃只长叶却不见开花;(2)大多数采用模纹形式栽植的绿篱,其内膛无法通风透光,导致植物生长势较弱,易感病虫害,营养被杂草抢夺,出现大量枯枝败叶、滋生杂草和病虫害,增加养护难度,影响其观赏性;(3)除草过程中,只有少数地被中的杂草采用了化学防治的方式,多数绿带中的杂草只能人工拔除,且除草时间没有根据杂草特性合理安排,每年重复除草工作,大大增加了养护人员的工作量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4)只有少数养护人员熟练掌握养护管理措施,大部分养护人员无法独挡一面,许多养护工作需要带队队长亲自指导,否则无法按时按效完成。建议:(1)调整杜鹃的修剪方式,使其充分发挥观赏价值;(2)根据道路绿地杂草的生长特点合理安排除草时期,灵活运用多种除草方式对杂草进行综合防治;(3)加强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力度,确保在养护过程中做到合理、明确、精准;(4)适当调整绿化植物比例,丰富绿化植物品种;(5)建立养护管理措施标准及阶段性养护方案,确保养护工作的延续性。
何文文[7](2018)在《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肃省高速公路的建设比全国其他省市起步也晚,发展也较缓慢。随着甘肃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总里程的增加,再加上甘肃省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因素,甘肃省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的各种病害和突发性灾害日益凸显,甘肃省高速公路路基路面不但长期遭受重负荷车载反复作用,而且还要遭受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这就使得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的质量呈现每况愈下趋势,更为严重的是路基路面出现龟网裂、坑槽、沉陷和各种裂缝等破损病害,而这些病害严重威胁到高速公路行驶车辆的安全运行,高速公路路基路面一旦发生病害,则无法为运行车辆提供高速、畅通和舒适行车的条件,甚至有可能引起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因此,研究和分析高速公路现代化预防养护及典型病害处治措施,探索一条适合甘肃省高速公路典型病害预防及处治的方法和措施。1)经过现场实地多次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和其它类四大类典型病害,及其龟裂、横裂、纵裂、块裂、坑槽、啃边、脱皮、麻面、松散、拥包、沉陷、车辙和波浪这几种具体的病害,其中,横缝所占比例为33%,处于所有病害的首位,然后依次为纵缝、龟裂、车辙、麻面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11%、8%、3%,泛油、拥包、泥石流和翻浆都占1%,并具体分析了这些典型病害产生的成因。2)以这些病害成因为依据,以路面结构性能研究为基础,以裂缝类、松散类和变形类三大类病害为一级指标,以龟裂、横裂、纵裂、坑槽、脱皮、麻面、拥包、沉陷、车辙为二级评价指标,提出一种基于物元模型的新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理论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基于物元理论定性和定量优点建立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状况综合评价物元模型,将模型中多指标最优实现特征信息转换为关联度函数,由关联度函数分别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关联度值,利用优度评价法得到评价结果。3)最后通过G75兰海高速公路陇南境内某30km路面路况的裂缝类、松散类和变形类病害实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通过调查、归纳、分析和总结,得出适合于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养护和病害防治的技术方案和措施,并就每种病害产生成因有针对性的逐一提出所有病害的防治和处理技术措施。
王宗华[8](2018)在《甘肃省混凝土桥梁的病害分析及维修加固方法》文中指出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大部分地区为典型西北干旱气候,具有冬长夏短、干燥少雨、温差较大等气候特点。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对于大型室外建筑物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甘肃省境内部分不同类型桥梁由于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不同程度的病害,建设、改造、维护、管理难度较大,并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结合甘肃省地域气候条件和工程环境状况,针对性做好常见性桥梁病害分析工作,制定科学严谨的桥梁维修加固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全国桥梁分布情况来看,目前国内桥梁数量庞大,桥梁类型较为复杂,且各地差异较大,因此本文仅以甘肃省常见性桥梁病害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对桥梁病害处理这一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对甘肃省桥梁运营的外部气候特征、地貌特征、桥梁自然区划分及社会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对甘肃省常见性桥梁病害种类、发生原因、发生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维修加固措施,为甘肃乃至西北各省桥梁病害的维修加固工作提供一些粗浅的借鉴。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对甘肃省自然地理条件、桥梁典型自然运营环境以及桥梁运营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甘肃省特殊的自然环境给桥梁的设计、建造以及运营使用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把握根本、客观分析甘肃地区特殊环境下桥梁病害产生的机理和原因,才能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运营(2)对桥梁病害进行分类,对甘肃省现役桥梁常见病害进行统计,然后对桥梁病害产生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对甘肃省常见性桥梁典型病害的产生原因、处治措施进行了总结。(3)对混凝土桥梁常见性病害维修加固方法进行归类,并对具体维修加固方法在甘肃省桥梁病害具体处治时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对桥梁的预防性养护工作的概念、特点、桥梁预防性养护措施、桥梁预防性养护技术等进行了阐述。(4)通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工程实际,进行了加固方案设计、加固效果分析,证明了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达到了桥梁加固要求。
邱序庭[9](2011)在《新疆公路常见病害及其防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的日益加快,公路病害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新疆“三山夹两盆”的构造地貌,山地和盆地为主的地貌类型,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差异,将对新疆地域的公路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新疆地区公路运输需求旺盛、公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与公路安全、畅通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公路的建设和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认清新疆公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公路交通安全、畅通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基础建设,建立起新疆公路病害评价体系及公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新疆经济持续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基于国家计划项目国道216线野外病害勘察及相关试验分析,结合新疆公路病害的类型、特征和原因,提出了病害的预防和治理方法,对新疆公路的设计、养护、维修提出了新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了国道216线公路行车现状及病害,分析了新疆公路病害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新疆公路设计、管养、维修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新疆公路主要病害的类型、特征、原因和程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路面设计和养护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依据。3.结合新疆公路特殊病害类型、特征,提出病害的预防和治理方法,为新疆公路病害的治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4.分析了新疆公路系统养护维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公路设计、养护、维修的建议。对今后公路改建、扩建以及转入养护运营阶段的养护技术、经验及模式的积累、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以G216线乌鲁木齐一大西沟水库段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详细分析了该工程不良地质路段和道路病害情况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为相关改扩建公路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郑育新[10](2009)在《垦区公路盐胀及冻胀综合病害防治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调查和收集国内外有关盐胀和冻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试验(室内外)——实践验证的循环方法,得到了新疆兵团垦区公路盐胀和冻胀病害的特征和规律,并针对这些规律,提出了解决垦区公路病害经济适用的工程措施,并通过了多项工程实践的验证,为垦区冰冻盐渍土区域的公路设计、施工提供了依据,为相应规范的完善奠定了基础。(1)系统研究了垦区公路盐胀及冻胀病害的评价及其特征和规律。(2)通过对垦区公路的调查、试验路修筑及试验结果,结合垦区筑路环境,系统的分析研究了垦区公路盐胀与冻胀综合病害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和防治方法。(3)首次提出了硫酸盐盐胀终止温度为2℃,并系统的划分了冰冻盐渍土地区公路盐胀及冻胀变形的阶段,即纯盐胀阶段、冻胀和盐胀共发阶段、纯冻胀阶段和各变形阶段的温度区间。(4)从风积沙的颗粒组成、化学特性、力学特性等方面系统的对风积沙防治盐胀和冻胀病害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风积沙隔断层防治盐胀、冻胀病害的应用条件、适用范围、防范原则、最小厚度及施工要求等。(5)通过试验工程和调查路段分析,系统的研究了土工膜隔断层、降低路基水位法、加强路面结构法及综合措施防治盐胀和冻胀病害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和应用要求等。
二、浅谈冬季道路的常见病害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冬季道路的常见病害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季节冻土区冷阻层路基结构稳定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季冻区路基冻害机理研究现状 |
1.2.2 季冻区路基冻害治理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油页岩废渣应用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结构设计 |
2.1 冷阻层路基隔温机理 |
2.1.1 路表热流 |
2.1.2 季节性冻结深度计算 |
2.1.3 减小冻结深度 |
2.2 冷阻层XPS板材料性能 |
2.2.1 表观密度 |
2.2.2 导热系数 |
2.2.3 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 |
2.2.4 XPS板优选 |
2.3 冷阻层路基设计 |
2.3.1 XPS板结构设计 |
2.3.2 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抗冻稳定性研究 |
3.1 室内单向冻结试验 |
3.1.1 试验设备 |
3.1.2 试验方案 |
3.1.3 试验结果 |
3.1.4 结论 |
3.2 室外冷阻层路基模型试验 |
3.2.1 试验方案 |
3.2.2 试验结果 |
3.2.3 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 |
4.1 改良土室外路基模型动应力响应试验 |
4.1.1 试验方案 |
4.1.2 试验结果 |
4.1.3 结论 |
4.2 冷阻层路基室内模型动力响应试验 |
4.2.1 试验方案 |
4.2.2 试验结果 |
4.2.3 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工程应用研究 |
5.1 工程简介 |
5.2 冷阻层施工工艺研究 |
5.2.1 试验路原材料及要求 |
5.2.2 施工工艺 |
5.3 工程经济分析 |
5.4 试验路原位加载试验 |
5.4.1 原位加载试验准备工作 |
5.4.2 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应用效果数值模拟 |
6.1 几何模型建立 |
6.2 温度场模拟 |
6.2.1 边界条件 |
6.2.2 道路结构材料参数 |
6.2.3 温度场模拟结果 |
6.3 动力场模拟 |
6.3.1 荷载施加 |
6.3.2 道路结构材料参数 |
6.3.3 动力场模拟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变形监测技术及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基变形监测技术 |
1.2.2 FBG传感技术 |
1.2.3 路基的冻融破坏研究 |
1.2.4 路基稳定性分析 |
1.2.5 人工神经网络的工程应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FBG的传感特性分析与封装标定 |
2.1 引言 |
2.1.1 光纤光栅概念 |
2.1.2 光纤光栅特点 |
2.1.3 光纤光栅的主要分类 |
2.2 FBG的传感原理 |
2.2.1 FBG的光学性质 |
2.2.2 理论模型 |
2.2.3 应变传感特性分析 |
2.2.4 温度传感特性分析 |
2.2.5 应变与温度协同作用特性分析 |
2.3 FBG的封装与基材优选 |
2.3.1 封装基本要求 |
2.3.2 常用的封装形式 |
2.3.3 基材优选 |
2.4 灵敏度系数标定 |
2.4.1 应变灵敏度系数标定 |
2.4.2 温度灵敏度系数标定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FBG的路基变形监测方法设计与解析 |
3.1 引言 |
3.2 监测方案设计 |
3.2.1 监测系统的初步构建 |
3.2.2 悬臂梁式监测结构设计 |
3.2.3 波分-空分混合复用FBG监测系统 |
3.3 外场作用下变形监测解析 |
3.4 路基变形监测的校园验证 |
3.4.1 校园验证方案设计 |
3.4.2 FBG监测系统的标定 |
3.4.3 监测系统的校园埋设 |
3.4.4 监测系统的校园验证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车辆荷载下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变形监测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工程概况 |
4.3 粉质黏土动力特性分析 |
4.3.1 试验仪器 |
4.3.2 试验准备 |
4.3.3 试验结果分析 |
4.4 FBG悬臂路基监测系统的布设 |
4.4.1 FBG监测点位设置 |
4.4.2 监测系统硬件及传感设施 |
4.4.3 现场监测系统埋设 |
4.5 路基变形与温度的现场监测 |
4.5.1 FBG初始值采集及灵敏度系数确定 |
4.5.2 FBG中心波长初始化及路基温度解算 |
4.5.3 施工期路基变形监测 |
4.5.4 长期变形监测实施 |
4.5.5 荷载作用下FBG波长波动分析 |
4.6 监测结果及分析 |
4.6.1 路基变形与温度解算 |
4.6.2 不同季节永久变形规律分析 |
4.6.3 不同动力反应下永久变形分析 |
4.6.4 累计永久变形分析 |
4.6.5 路基温度变化曲线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粉质黏土路基工程稳定性评价 |
5.1 引言 |
5.2 路基不稳定变形规律分析 |
5.2.1 温度影响分析 |
5.2.2 水分影响分析 |
5.2.3 行车载荷影响分析 |
5.3 路基稳定性参数特征量优选 |
5.4 评价模型构建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路基稳定性温度影响分析 |
5.5.2 路基稳定性水分影响分析 |
5.5.3 路基稳定性行车载荷影响分析 |
5.5.4 路基不稳定变形的预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公路病害系统的集合性 |
1.3.2 公路病害系统的层次性 |
1.3.3 公路病害系统的相互性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的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分析 |
2.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自然环境情况 |
2.1.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水文条件 |
2.2 区域地质构造、地震 |
2.2.1 区域地质构造 |
2.2.2 地层岩性 |
2.2.3 新构造运动 |
2.3 工程地质分区 |
2.3.1 Ⅰ类区 |
2.3.2 Ⅱ类区 |
2.4 特殊性岩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路基情况、病害分析及处置措施 |
3.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有路基状况调查 |
3.2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基损坏状况分析总结 |
3.2.1 路肩边沟不洁 |
3.2.2 水毁冲沟(路基边坡) |
3.2.3 土路肩损坏 |
3.2.4 路缘石缺损 |
3.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情况分析 |
3.3.1 盐渍土 |
3.3.2 湿陷性黄土 |
3.3.3 软弱土 |
3.3.4 杂填土 |
3.4 不同类型特殊土路基病害防治方法和要点 |
3.4.1 盐渍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2 黄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3 软弱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4 杂填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研究 |
3.5.1 盐渍土段路基处理 |
3.5.2 湿陷性黄土段路基处理 |
3.5.3 软弱土段路基处理 |
3.5.4 杂填土段路基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调查分析 |
4.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及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
4.1.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 |
4.1.2 沥青裂缝类病害 |
4.1.3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 |
4.1.4 沥青变形类路面病害 |
4.1.5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 |
4.2 伊犁省道219线路面结构调查 |
4.2.1 原路段具体情况 |
4.2.2 病害调查结果 |
4.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
4.3.1 横向裂缝 |
4.3.2 纵向裂缝 |
4.3.3 块状裂缝 |
4.3.4 路面车辙 |
4.4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状况技术评价 |
4.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结构强度评价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研究 |
5.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处置 |
5.1.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修复材料 |
5.1.2 沥青裂缝维修措施 |
5.1.3 裂缝修补办法 |
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措施 |
5.2.1 沥青路面坑槽处治措施 |
5.2.2 沥青路面麻面、松散处治措施 |
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治方法 |
5.3.1 沥青路面车辙处治方法 |
5.3.2 沥青路面雍包处治方法 |
5.3.3 沥青路面沉陷处治方法 |
5.4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处置措施 |
5.4.1 沥青路面冻胀翻浆处治措施 |
5.4.2 沥青路面泛油处治措施 |
5.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置方案研究 |
5.5.1 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处置 |
5.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 |
5.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置和其他病害处置 |
5.6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结构(补强+新建)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现状 |
1.2.2 冻土沼泽区路基冻融特性研究现状 |
1.2.3 冻土沼泽区路基结构研究现状 |
1.2.4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研究现状 |
1.2.5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
1.2.6 研究现状的不足与问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
2.1 冻土沼泽区分布 |
2.2 冻土沼泽区工程地质分区 |
2.3 复杂水热环境影响因素 |
2.3.1 气候 |
2.3.2 太阳辐射 |
2.3.3 地形地貌 |
2.3.4 地层岩性 |
2.3.5 水文地质 |
2.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
2.4.1 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 |
2.4.2 复杂的融区水热环境 |
2.4.3 复杂的工程建设环境 |
2.4.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综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 |
3.1 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
3.1.1 原国道G214路基病害调查 |
3.1.2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调查 |
3.1.3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
3.2 路基变形影响因素 |
3.2.1 水热环境因素 |
3.2.2 工程建设因素 |
3.3 路基变形特征 |
3.3.1 路基变形过程 |
3.3.2 路基变形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 |
4.1 路基冻融特性试验 |
4.1.1 路基填料冻融特性试验 |
4.1.2 地基土冻融特性试验 |
4.1.3 试验结果分析 |
4.2 路基变形监测 |
4.2.1 监测断面选择原则 |
4.2.2 监测断面概况 |
4.2.3 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系统 |
4.2.4 路基断面地温监测结果 |
4.2.5 路基断面变形监测结果 |
4.2.6 路基变形监测结果特征分析 |
4.3 路基变形机理 |
4.3.1 水分迁移 |
4.3.2 温度场效应 |
4.3.3 冻融循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 |
5.1 路基变形防治原则 |
5.2 路基变形常用防治措施适用性分析 |
5.2.1 单一防治措施 |
5.2.2 复合防治措施 |
5.3 路基变形综合防治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
5.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5.3.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5.3.3 数值计算模型 |
5.3.4 边界条件设定 |
5.3.5 模型计算参数 |
5.3.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3.7 不同防治方案效果对比 |
5.4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实例 |
5.4.1 醉马滩冻土沼泽区 |
5.4.2 长石头山冻土沼泽区 |
5.4.3 巴颜喀拉山冻土沼泽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西禹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特征及养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本文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西禹高速公路沿线水文地质情况调查研究 |
2.1 黄土的工程特性 |
2.1.1 黄土的组成 |
2.1.2 黄土的湿陷性和水理性简介 |
2.1.3 黄土特性对高速公路路基的影响 |
2.1.4 黄土湿陷防治对策 |
2.2 西禹高速公路的自然环境 |
2.2.1 西禹高速公路概况 |
2.2.2 西禹高速公路沿线自然地理特征概况 |
2.2.3 西禹高速公路沿线气象和水文条件概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禹高速公路路基病害调查与防治对策 |
3.1 黄土路基边坡病害分析 |
3.1.1 坡体损坏 |
3.1.2 坡面损坏 |
3.2 西禹高速公路路基边坡病害调查与数据分析 |
3.2.1 路基边坡病害调查 |
3.2.2 路基边坡病害数据分析 |
3.3 路基边坡病害防治措施 |
3.3.1 坍塌、崩塌的防治 |
3.3.2 滑坡的防治 |
3.3.3 坡面损坏的防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调查与防治对策 |
4.1 沥青路面病害分析 |
4.1.1 裂缝 |
4.1.2 坑槽与沉陷 |
4.1.3 车辙 |
4.2 西禹高速沥青路面病害调查与数据分析 |
4.2.1 沥青路面病害调查 |
4.2.2 沥青路面病害数据分析 |
4.3 沥青路面病害的治理养护 |
4.3.1 裂缝的修补与养护技术 |
4.3.2 路面坑槽的修补与养护技术 |
4.3.3 路面车辙的修补与养护技术 |
4.4 现场调查总结与西禹高速公路总体评价 |
4.4.1 西禹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现场调研小结 |
4.4.2 对西禹高速公路的总体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调查背景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
1.4.1 调查目的 |
1.4.2 调查意义 |
第2章 调查内容、方法及芙蓉区概况 |
2.1 调查内容 |
2.2 调查方法 |
2.2.1 调查道路 |
2.2.2 走访单位 |
2.2.3 调查方式 |
2.3 长沙市芙蓉区概况 |
2.3.1 地理位置 |
2.3.2 气候概况 |
2.3.3 土壤条件 |
第3章 主要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 |
3.1 主要理论依据 |
3.2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相关概念 |
第4章 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及分析 |
4.1 芙蓉区道路绿地养护管理模式现状及分析 |
4.1.1 管理部门 |
4.1.2 片区划分情况 |
4.1.3 养护人员情况 |
4.1.4 养护工作分配 |
4.2 芙蓉区道路绿地植物应用现状及频度分析 |
4.2.1 主要植物应用现状 |
4.2.2 植物应用频度分析 |
4.3 道路断面形式和绿化带植被分布现状及分析 |
4.3.1 道路断面形式 |
4.3.2 道路绿化带植物分布 |
4.4 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措施现状及分析 |
4.4.1 道路植物的养护 |
4.4.2 绿化维护措施现状 |
第5章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养护管理的因素分析及建议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影响因素分析 |
5.3 建议 |
5.3.1 调整杜鹃的修剪方式,使其充分发挥观赏价值 |
5.3.2 根据道路绿地杂草的生长特点合理安排除草时期,灵活运用多种除草方式对杂草进行综合防治 |
5.3.3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专业养护队伍,确保养护工作科学、精准 |
5.3.4 适当调整绿化植物比例,丰富绿化植物品种 |
5.3.5 建立养护管理措施标准及阶段性养护方案,确保养护工作的延续性 |
第6章 结论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 |
1.2.2 高速公路路面防护技术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甘肃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高速公路概况 |
2.1 甘肃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
2.1.1 位置境域 |
2.1.2 地形地貌特征 |
2.1.3 地质构造特征 |
2.1.4 气象水文特征 |
2.2 甘肃省高速公路自然区域划分 |
2.3 甘肃省高速公路概况 |
2.3.1 高速公路交通现状调查与分析 |
2.3.2 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3 甘肃省高速公路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
3.1 甘肃省高速公路典型病害 |
3.1.1 裂缝类病害 |
3.1.2 松散类病害 |
3.1.3 变形类病害 |
3.1.4 其它类型病害 |
3.2 甘肃省高速公路典型病害成因分析 |
3.2.1 典型病害影响因素 |
3.2.2 裂缝类病害产生原因 |
3.2.3 松散类病害产生原因 |
3.2.4 变形类病害产生原因 |
3.3 本章小结 |
4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状况评价 |
4.1 概述 |
4.2 物元可拓学基础理论知识 |
4.2.1 物元分析 |
4.2.2 可拓集合 |
4.2.3 关联度函数 |
4.3 基于可拓学的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状况评价模型 |
4.3.1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
4.3.2 路面状况评价物元的构建 |
4.3.3 评价指标的关联函数构建 |
4.3.4 层次马氏距离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3.5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状况优度判定 |
4.3.6 路面状况评价步骤 |
4.4 模型应用与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病害预防及处治策略 |
5.1 总体对策研究 |
5.2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病害预防措施 |
5.2.1 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 |
5.2.2 典型病害预防措施 |
5.3 典型病害处治措施 |
5.3.1 裂缝类病害防治措施 |
5.3.2 松散类病害防治措施 |
5.3.3 变形类病害防治措施 |
5.4 路面典型病害处治中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工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甘肃省混凝土桥梁的病害分析及维修加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甘肃省桥梁运行环境分析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2.2 甘肃省桥梁自然区划 |
2.3 甘肃省桥梁典型运营环境 |
2.3.1 复杂多变的气候 |
2.3.2 性质不良的地质、地貌 |
2.3.3 多年冻土 |
2.3.4 桥梁负荷严重 |
2.4 甘肃省桥梁运营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3 甘肃省混凝土桥梁常见病害分析 |
3.1 桥梁病害分类 |
3.2 甘肃省桥梁常见病害统计 |
3.3 甘肃省现役混凝土桥梁病害机理分析 |
3.3.1 混凝土桥梁病害机理分析 |
3.3.2 混凝土桥梁病害产生原因分析 |
3.4 甘肃省混凝土桥梁常见病害产生原因及处治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4 甘肃省混凝土桥梁常见的维修加固方法 |
4.1 甘肃省混凝土桥梁常见的维修加固方法 |
4.2 甘肃省混凝土桥梁维修加固实际应用 |
4.3 预防性养护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5 桥梁病害维修加固实例分析 |
5.1 桥梁概况 |
5.1.1 桥梁简介 |
5.1.2 桥梁结构现状 |
5.2 病害产生原因分析 |
5.3 桥梁加固内容 |
5.4 加固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新疆公路常见病害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新疆公路交通发展状况 |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疆公路病害调查实例 |
2.1 概况 |
2.1.1 项目概况 |
2.1.2 路基路面概况 |
2.2 检测依据 |
2.2.1 检测依据包括以下方面 |
2.2.2 检测内容 |
2.2.3 工作内容 |
2.3 交通量调查 |
2.4 路面检测与评价 |
2.4.1 路面病害调查 |
2.4.2 路面损坏状况评价 |
2.4.3 路面回弹弯沉检测 |
2.4.4 路面平整度评价 |
2.5 路面取芯与试验 |
2.6 路基检测结果 |
2.7 探坑试验 |
2.8 桥涵调查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公路常见病害及成因 |
3.1 路基病害及形成原因 |
3.1.1 路基常见的病害及形成原因 |
3.1.2 路基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3.2 路面病害及形成原因 |
3.2.1 龟裂 |
3.2.2 横向裂缝、纵向裂缝 |
3.2.3 反射裂缝 |
3.2.4 路面松散 |
3.2.5 车辙 |
3.2.6 泛油 |
3.2.7 拥包 |
3.2.8 沉陷 |
3.2.9 坑槽 |
3.2.10 翻浆 |
3.2.11 其它病害 |
3.3 桥梁和涵洞病害及成因 |
3.3.1 桥梁病害及成因 |
3.3.2 涵洞病害及成因 |
3.3.3 桥头跳车及成因 |
3.3.4 桥梁涵洞水毁现象及成因 |
3.4 冬季冰雪灾害及影响 |
3.5 风沙害及成因 |
3.6 盐渍土病害成因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公路常见病害防治 |
4.1 路基常见的病害防治 |
4.1.1 路肩损坏、路肩边沟不洁 |
4.1.2 水毁 |
4.1.3 路基沉陷 |
4.1.4 翻浆冒泥 |
4.1.5 路堤失稳引起的滑坡 |
4.1.6 冻土溶胀 |
4.1.7 路基弹簧 |
4.2 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建议 |
4.3 路面病害预防措施 |
4.4 路面病害治理 |
4.4.1 龟裂、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反射裂缝 |
4.4.2 松散 |
4.4.3 坑槽、车辙 |
4.4.4 其他病害治理措施 |
4.5 桥梁和涵洞病害预防 |
4.6 桥梁和涵洞病害治理 |
4.6.1 桥梁常见的病害治理 |
4.6.2 涵洞常见的病害治理 |
4.6.3 水毁桥梁 |
4.7 雪害及防治措施 |
4.8 风沙害治理措施 |
4.9 盐渍土地区公路病害处治措施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疆公路设计、养护、维修建议 |
5.1 设计灵活性建议 |
5.1.1 加强设计参数研究 |
5.1.2 公路设计灵活性 |
5.1.3 掌握尺度 |
5.1.4 超标设计考虑因素 |
5.2 养护管理建议 |
5.2.1 公路养护管理的目的、任务 |
5.2.2 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重点、管理方针和目标 |
5.2.3 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
5.2.4 新疆公路养护管理新建议 |
5.3 维修改进建议 |
5.3.1 维修设计原则 |
5.3.2 维修设计方案 |
5.4 冬季除雪技术改进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G216线乌鲁木齐—大西沟水库段公路病害治理措施 |
6.1 工程概况 |
6.1.1 项目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6.1.2 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及对项目的影响 |
6.1.3 设计标准 |
6.2 老路病害及治理措施 |
6.2.1 老路状况 |
6.2.2 原有公路病害及治理措施 |
6.2.3 防护、排水设施 |
6.2.4 桥梁、涵洞 |
6.3 路基设计原则 |
6.3.1 路基设计原则 |
6.3.2 路基设计标高控制及其控制因素 |
6.3.3 路基填土高度、挖方深度、路堤(或路堑)最大、最小高度及其控制因素 |
6.3.4 高填深挖路基、陡坡路堤等设计方案及比选论证 |
6.4 路面设计 |
6.5 不良地质路段病害情况 |
6.5.1 风吹雪 |
6.5.2 盐渍土 |
6.5.3 翻浆 |
6.5.4 湿陷性土 |
6.5.5 人挖菜窖 |
6.6 不良地质路段病害治理措施 |
6.6.1 风吹雪 |
6.6.2 盐渍土 |
6.6.3 翻浆 |
6.6.4 湿陷性土 |
6.6.5 人挖菜窖 |
6.7 本章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主要研究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垦区公路盐胀及冻胀综合病害防治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兵团垦区公路盐胀和冻胀病害评估研究 |
2.1 垦区公路调查现状 |
2.2 垦区公路冻胀和盐胀病害评价 |
2.3 公路盐胀野外试槽试验研究 |
第三章 垦区公路盐胀及冻胀综合病害研究 |
3.1 冰冻盐渍土地区公路土体变形的阶段划分 |
3.1.1 土体冻胀和盐胀变形的异同点 |
3.1.2 冰冻盐渍土地区土体变形阶段的划分及特征 |
3.2 冰冻盐渍土地区土体变形的影响因素 |
3.2.1 温度因素 |
3.2.2 水的因素 |
3.2.3 盐分因素 |
3.3 冰冻盐渍土地区土体变形的机理 |
3.3.1 降温过程中土体变形的规律 |
3.3.2 冰冻盐渍土地区土体变形破坏力的分析研究 |
3.4 冻胀和盐胀对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沥青路面破坏的分析研究 |
3.4.1 沥青路面裂缝形式及调查结果 |
3.4.2 裂缝开展原因以及机理分析 |
3.4.3 防治措施 |
3.4.4 结论 |
第四章 垦区公路盐胀及冻胀病害防治技术应用研究 |
4.1 概述 |
4.2 风积沙在垦区公路冻胀及盐胀病害防治技术中的应用 |
4.2.1 风积沙防治公路冻胀和盐胀病害的可行性 |
4.2.2 风积沙防治冻胀和盐胀病害的工程应用实例 |
4.2.3 风积沙防治冻胀和盐胀病害的要求 |
4.2.4 本节小结 |
4.3 土工布隔断层在垦区公路冻胀及盐胀防治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
4.3.1 土工布的性能 |
4.3.2 土工布防治冻胀和盐胀的应用实例 |
4.3.3 土工布隔断层在防治盐胀和冻胀应用中的要求 |
4.3.4 本节小结 |
4.4 降低路基水位法在防治冻胀、盐胀病害中的应用研究 |
4.4.1. 拾高路基法防治冻胀病害的应用 |
4.4.2 深挖排沟或林床降低水位法防治盐胀的应用 |
4.4.3 降低水位法在防治冻胀和盐胀工程中的应用 |
4.4.4 降低水位法的适用条件 |
4.5 加强路面强度在防治冻胀、盐胀病害中的应用研究 |
4.5.1 半刚性基层的作用 |
4.5.2 加强路面强度防治盐胀的工程应用 |
4.5.3 适用条件 |
4.6 综合措施防治冻胀和盐胀病害的应用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冬季道路的常见病害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季节冻土区冷阻层路基结构稳定性及应用研究[D]. 韩雷雷. 吉林大学, 2021(01)
- [2]季冻区粉质黏土路基变形监测技术及稳定性评价[D]. 程有坤.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D]. 杨露. 长安大学, 2020(06)
- [4]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D]. 张传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西禹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特征及养护技术研究[D]. 郇康. 长安大学, 2019(07)
- [6]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D]. 刘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7]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D]. 何文文.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8)
- [8]甘肃省混凝土桥梁的病害分析及维修加固方法[D]. 王宗华.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9]新疆公路常见病害及其防治研究[D]. 邱序庭. 长安大学, 2011(01)
- [10]垦区公路盐胀及冻胀综合病害防治技术应用研究[D]. 郑育新. 长安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