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例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张侗[1](2021)在《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规律》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软件,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近20年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中基于“活血通络法”探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组方规律,从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等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医师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用药参考。资料与方法:检索近20年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中记载基于“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剂,将收集到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利用该系统软件的关联规则,对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等进行数据挖掘,再利用SPSS22.0软件对整体的用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1.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三个中文数据库中2000年6月-2020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共83首,涉及131味中药。2.药物频次统计结果:累积频率在20%以上有17味,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黄芪65次,其次是当归(57次)、鸡血藤(41次)、川芎(40次)、赤芍(36次)、牛膝(35次)、红花(35次)、地龙(32次),其余药物按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桃仁、桂枝、丹参、生地黄、甘草、水蛭、葛根、白芍、白术。3.药物功效分类统计结果(按频次由高到低):补虚药(256次)、活血化瘀药(249次)、解表药(70次)、清热药(55次)、祛风湿药(50次)、平肝熄风药(36次)、利水渗湿药(32次)、温里药(20次)、化痰止咳平喘药(14次),理气药(12次)、收涩药(12次)、止血药(9次)、安神药、泻下药、化湿药(各4次)、消食药、杀虫药(各2次)。4.药物性味归经统计结果(按频次由高到低):四气:温性420次、寒性212次、平性198次、凉性34次、热性19次;五味:甘味516次、苦味386次、辛味317次、酸味77次、咸味73次、涩味14次;归经:肝经536次、胃经369次、心经352次、肾经250次、肺经250次、胃经158次、膀胱经90次、大肠经52次、胆经52次、心包经33次、小肠经3次、三焦经3次。5.运用“组方规律”对所纳入83首方剂进行组方分析,将“支持度”设为25、“置信度”设为0.6,从而得出现次数大于24的有18个药对,出现频率最高的2味药对为黄芪-当归、鸡血藤-黄芪,3味药组合为鸡血藤-黄芪-当归。6.熵聚类分析结果:将“相关度”设置为10、惩罚度设为2,得出白僵蚕-黄精-威灵仙-生地黄-麦冬-白术,桃仁-川芎-红花-茯苓-山药-泽泻-牡丹皮,附子-细辛-干姜-忍冬藤-牛膝-炙甘草三组新方。结论: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诸多症状是由络脉的“不通”与“不荣”导致,基于“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常与补气、化痰、活血、温经之法相结合。2.通过对83个方剂分析,得出潜在新方三组,分别针对治疗气血两虚、湿瘀阻络型;脾虚湿盛,痰瘀互结型;阳虚寒凝,经脉痹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临床选药提供宝贵依据,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卢绮韵[2](2020)在《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讨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治疗DPN的临床治疗规范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把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糖痹外洗方沐足联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内服),对照组3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西医基础治疗包括降糖、降压、降脂、健康宣教、饮食运动、营养神经、抗氧化治疗。随访观察2周。观察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多伦多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神经传导速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分的变化。结果:共纳入70例患者,脱落0例,完成70例,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各指标比较如下: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性别构成)及治疗前各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2.血糖指标: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多伦多评分的影响:治疗后两组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反射评分、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总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多伦多反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总评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反射评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多伦多评分,在改善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方面较改善反射评分更有优势。4.对临床症状的影响:在单个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后治疗组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均较对照组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内外综合疗法在改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症状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改善麻木优于改善感觉异常,改善感觉异常优于改善疼痛。5.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治疗后两组PSQI记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SQ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PSQI记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6.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MN)、腓肠神经(SN)、对照组左MN和右SN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对照组右MN和左SN的SNCV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MN、SN的SNC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MN、SN的SNCV治疗前后上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MN、胫神经(TN)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MN、TN的MN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NCV治疗前后上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过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后,SNCV改善更为明显,MNCV改善难度更大,可能治疗所需的时间更长。7.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的血瘀症状,以及倦怠乏力、咽干口燥、胃纳异常、大便失调等气阴两虚的中医症状。8.对中医症状的影响:治疗组DPN中医症状按频次高低排列依次为:肢体麻木、睡眠障碍、肢体疼痛、感觉异常、疲倦乏力、咽干口燥、大便失调、胃纳异常,中医内外综合疗法可有效缓解上述症状,尤其对咽干口燥、疲倦乏力、胃纳异常、大便失调症状效果尤为突出。对照组中医症状按频次高低排列依次为:肢体麻木、疲倦乏力、咽干口燥、睡眠障碍、肢体疼痛、感觉异常、大便失调、胃纳异常;治疗后,咽干口燥、疲倦乏力的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其他症状缓解率均较低。9.疗效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西医疗效(多伦多临床评分)有效率分别为82.86%和45.71%,两组西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4.28%和68.57%,两组中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0.安全性观察: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较好。结论:经过2周治疗,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内服联合糖痹外洗方中药沐足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能安全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改善患者多伦多临床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分以及神经传导速度,为治疗DPN的有效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及推广。
章凯文[3](2020)在《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方证关联的原理,在全面收集中医药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文献的基础上,引入数据挖掘的方法,从中医辨病与辨证及中西医结合等不同维度上,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思路、组方用药及方证对应的规律,以为基于文本数据的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一种新的思路,为提高中医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水平及新药创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中药”、“中医药”,“2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T2DM”为主题词,全面收集中国知网(CNKI)从建库至2019年10月有关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的文献。将信息提取到Excel表中,包括文献编号、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证型、对照组干预措施、治疗组干预措施、方剂名称、方药组成、剂型、剂量等,对中药名、西药名、证型进行规范化处理,使之成为结构化数据。将规范以后的结构化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使用软件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76篇文献,涉及10种并发症,18种合并症,5种伴随主症;所用中药剂型涉及9利种,其中较多使川的有汤剂、颗粒剂、丸剂及胶囊。在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二种模式中,辨证论治文献占比超过四分之三。2.总体用药规律:用药谱涉及344味药,使用频数较高的前30位药的配伍涉及传统方剂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黄连等。3.因病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当归、川芎、丹参、赤芍、葛根、天花粉、炙甘草等。4.辨证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炒白术、当归、川芎、葛根、黄连等。5.本病的中医辨证涉及证型共有89种,较多见的证型有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阴虚热盛、湿热困脾、痰瘀互结、肾虚血瘀。其中气阴两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太子参、丹参、当归、川芎、赤芍、地龙等;气阴两虚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玄参、五味子、丹参、茯苓等;气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补阳还五汤、桂枝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地龙、川牛膝等;气阴两虚痰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二陈汤、泽泻汤、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黄精、清半夏、茯苓、丹参等;阴虚热盛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麦冬、山药、知母、黄连、天花粉、丹皮等;湿热困脾证高频用药涉及三仁汤、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五苓散、泽泻汤、平胃散、二陈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茯苓、炒白术、葛根、黄芩、黄连、清半夏、陈皮、丹参等;痰瘀互结证高频用药涉及平胃散、泽泻汤、二陈汤、小陷胸汤、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清半夏、陈皮、竹茹、茯苓、丹参、赤芍等;肾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炙黄芪、丹参、川牛膝、红花、川芎等。6.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理中丸、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苍术、茯苓、黄连、丹参、葛根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等。7.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的组方规律:(1)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并发肾病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等;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鸡血藤等;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山药、枸杞子、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丹参、三七、葛根等;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当归、川芎、丹参、地龙、水蛭、川牛膝、桂枝等。(2)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合并高脂血症的高频用药涉及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丹参、清半夏、炒白术、茯苓、山楂、黄连、葛根等;合并抑郁症的高频用药涉及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酸枣仁、郁金等;合并高血压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玉液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清半夏、陈皮、茯苓、炒白术、丹参、川芎、钩藤等。结论:1.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主要涉及益气健脾、滋养肝肾、补肾温阳、养阴生津、祛湿利水、清热泻火、祛浊化痰、活血散瘀、理气升阳、温里祛寒等多类药的配伍,与该病的中医证型及其所涉病机要素(气阴二虚、血瘀、痰瘀、脾虚/气虚、湿热、肾虚、阴虚、热盛、肝郁、痰湿)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性。2.因病与因证不同辨治思路组方中的核心药味趋同,反映了整体用药的稳定性。辨证论治中不同证型涉及配伍药类及其药味基本类同,但各证型的组方在主体用药配伍的药味多寡及主次轻重上有所不同,表明辨证论治中病证-方药之间的关联性。3.2型糖尿病的四种并发症均以黄芪补气为核心,但各症的核心配伍有所不同,表现为重视脏腑经脉定位及对某些专属方/药的选择。三种不同合并症的组方在主体结构和核心药味选配方面各有侧重,其中合并高血脂和高血压都涉及健脾祛湿化痰,高血脂兼行滋养肝肾、清热泻火及祛瘀活血,高血压则侧重于平肝祛风活血,抑郁症则主要定位于养血疏肝,健脾调神。4.本次考察将重点聚焦于药组或药群及核心药味的配伍关系上,同时与着名成方联系起来分析,有利于发现此类方剂的配伍规律。2型糖尿病的中医防治方药的总体用药谱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着名成方主要有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玉液汤、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表明经典古方在实际应用中的普适价值。5.一定文本数量基础上的药谱及药用频数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总体用药的范围和趋于集中的核心药味。不同支持度条件下的核心药味配伍关系总体上与对药对、药组及药群的分析结果相一致。提示本次数据分析具有良好的效度及稳定性。6.辨证论治条件下,基于核心药味的功效所蕴含的治法,可以推测此类方剂中进退变化可能涉及到的药对或药组及药群,而同类治方中核心药味对于专病治疗具有潜在价值。基于中医病证/病机-治法-方药的关系,参考药味性能,从本次所获得的核心方药及其药法中可以预测到2型糖尿病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王沐瑶[4](2019)在《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消渴病,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范畴。在全球的疾病杀手排行榜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排名第三。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还在以不可遏止的趋势上升,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而消渴病痹症作为消渴病并发证之首,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以同样的发病趋势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中医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的优势,一:通过中药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以降低和稳定血糖,甚至部分初发消渴病患者经过中药调理可以不予以西药降糖,摆脱药物治疗。二:降低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消渴病痹症的诊疗过程中的优势。刘敏教授从事临床实践三十余年,并长期潜心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及运用研究,擅长六经辨证,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了解部分近现代中医家治疗消渴病和消渴病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经验和消渴病痹症的西医研究进展以启发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思路。2.通过收集刘敏教授发表过的文章和临床诊治糖尿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案,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梳理、总结出刘敏教授在六经辨治理论体系指导下治疗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临证特点和思路、遣方用药的特点和个人经验用药的心得。希望刘师的经验得以传承,指导后辈医者更好地诊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并树立起中医学子对中医药文化的信心。这对祖国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课题研究包括文献资料研究和临床回顾性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研究即文献综述,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及藏书,以“消渴病”、“糖尿病”、“六经辨证”、“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词条进行文献搜索、筛选和收集。该部分又分为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和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中医研究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家经验等角度去全面认识消渴病及消渴痹症。现代医学研究主要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和方法及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去论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即病例回顾性研究,通过拍照的形式收集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刘敏教授门诊就诊的已确诊为DM和DPN患者每次就诊的情况,包括当天的问诊资料,处方用药和特殊医嘱。经过整理照片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DM患者一共646例,共就诊次数1633次,符合纳入标准的DPN患者一共115例,筛取有效方182个。将所有患者均参照伤寒论“首辨阴阳,六经辩证”及本院内分泌科诊疗规范,进行分型统计频次。DM患者仅进行简单的统计学处理,着重对DPN患者的就诊情况(方药)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即中药功效权值分析,再结合平时门诊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更好地分析总结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临床经验及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上尚未发现的治疗特点,尤其是用药经验。结果:如表1所示,一共纳入646例DM患者,就诊次数共计1633次,除了六经辨证,还有湿热证和血瘀证。频数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少阳证(483)、少阴证(470)、太阴证(255)、太阳证(255)、阳明证(58)、厥阴证(42)、血瘀证(31)、湿热证(14)。如表2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常用的方剂有桂枝类方(40)、柴胡类方(40)、真武汤(37)、理中汤(9)、归脾汤(9)、四妙散(5)、益气聪明汤(5)等,从六经归类来看主要集中在太阳病(53)、少阳病(40)、少阴病(39)、太阴病(34),厥阴病很少见,几乎没有阳明病(疾病发展到后期,阴阳俱损)。如表3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常用药物有27种,将表中药物进行分类其中桂枝汤中的桂枝、炙甘草及赤芍调和营卫的药所用最频繁;其次是当归、黄芪、制附子、黑枣、红参、茯苓、白术、干姜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的药;再者是牛膝、独活、木瓜、羌活、葛根祛风湿,通经络的药;黄芩、柴胡、半夏、党参等和解少阳,畅达疏机的药;牡蛎、龙骨、酸枣仁敛阴潜阳,养心安神的药;天麻、川芎祛风活血止痛的药;最后是白芍、甘草敛阴缓急止痛的药。按照刘师处方用药的经验生姜也应该是高频药物之一,但由于生姜是鲜品,一般口头医嘱,叮嘱患者自加适量生姜一起煲药,故在表中未体现出来。符合DPN要求的方剂182个,录入药物138个,总结药物功效97种。方剂功效的权值热图显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类方高表达的功效分布,热图从深到浅分别为补心、补脾、补气、止痛、化饮、温经、散寒、化痰等46个功效。功效网络图显示的功效组合共15组,其中第7组:a93截疟-a94杀虫和第8组:a86治心悸-a97开窍与药物网络图相关性不强,其余13组均与热图表示的功效重合。药物网络图显示的药对大组合共18组,小组合33组,药对之间的功效有相须、相使的作用,其中第16组:B4红参-B39人参,在临床上一般不同用,可相互替代使用。功效组合及药对组合整合后主要有七大组,1.补肝肾、收敛固精;2.温补中焦;3.祛风通络;4.行气通络;5.清虚热、凉血消痈;6.活血化瘀;7.祛湿利水。每个大组下面再细分为相应的亚组,共14个。每个亚组下有对应的代表药物,具体药物见表6。结论:基础方的频数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图表分析显示刘师对消渴病痹症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一直在演变,从对消渴病的阴虚燥热和气阴两虚的滋阴清热或益气养阴法到温阳祛湿通络法,再到温阳益气祛湿通络法。高频药物实质上代表的是基础方的运用,而基础方代表着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最核心的思路,即六经辨证。方剂的定性定量研究可以弥补主观用药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研究发现新的药对,比如本次研究中图3的分组和表6里的代表药物便有一些新的药对出现,而且药效针对性强,尽量做到精准用药,这样同用既可以加强药效,也可以减少副作用,予以传统的组方用药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思路。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其实与消渴病一脉相承,遵循《内经》的“治病求本”,善用经方扶正气,而经方短小精悍,疗效显着,有一两拨千金之能。刘师用方功效集中而且平和,注重顾护先后天之本,即脾肾的阳气,谓固本培原也。但刘师治病也不拘泥于经方,而是选择对患者最优的效方治疗。刘师亦遵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治则,注重脉症结合,从脉和症两个方面来治疗消渴病痹症。在基础方即经方的基础上,结合脉症灵活加减药物,还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和病人的体质差异选用相对平和的药物,而少用温燥的补益性药物,注重“以通为补”。刘师在治疗消渴病痹症时善用柴胡剂和行气药,注重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和三焦通利;诊治过程中看舌按脉,注重腹部和趺阳脉的触诊,细问睡眠与二便情况,以先调理睡眠和脾胃为重。刘师还强调外治法的重要性,自拟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的外洗方,用于临床表现麻木疼痛的患者。
刘慧敏[5](2019)在《复方桂芍通络汤治疗阴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和客观评价复方桂芍通络汤对2型糖尿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复方桂芍通络汤对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sn,SF)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治疗DP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并整理60例入组的DPN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降糖、常规糖尿病饮食及运动干预的常规治疗加硫辛酸注射液300mg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一日一次(住院患者)/硫辛酸片0.6g,早餐前一次,口服(门诊患者或住院患者出院后院外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复方桂芍通络汤(200ml,一日一剂),观察3个疗程,即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疗效指标、SF指标、氧化应激指标(SOD、MDA、GSH-Px)、血糖指标、神经传导速度等的变化,并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1)临床疗效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3.33%和70.0%,二者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表现为下降趋势(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下降更为明显;(3)多伦多评分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多伦多评分均下降(P<0.01),且治疗组多伦多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血清SF、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SF、MDA水平均降低(P<0.01),SOD、GSH-Px水平均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SF、MDA的降幅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SOD、GSH-Px水平提高更显着(P<0.05);(5)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MNCV、SNCV均显着改善(P<0.01),且对照组MNCV、SNCV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6)血糖水平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h-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PG)、糖基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FPG、2hPG降幅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7)安全性分析: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各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病例。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复方桂芍通络汤对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治疗DPN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应用西药硫辛酸。复方桂芍通络汤能改善血清SF和SOD、MDA、GSH-Px的水平,通过安全指标观察,证实该方安全有效,值得推广运用。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铁代谢途径抗氧化应激,从而达到治疗DPN的目的。
崔亚楠[6](2018)在《糖痛方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采用口服糖痛方联合甲钴胺胶囊对临床常见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对DPN的治疗完善其思维方法。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6例入组并进行编号,行随机数字分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3例。并采用平行对照、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糖尿病宣教、适度运动、控制饮食和降糖治疗,在此基础治疗上,对照组口服甲钴胺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痛方加减治疗,疗程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症状评分,观察患者神经病变各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肌电图等检查指标的改变,进一步比较两组治疗对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性、安全性指标的影响。结果:(1)治疗8周后,糖痛方联合甲钴胺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甲钻胺胶囊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改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两组治疗组患者肢体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肢软无力、神疲乏力等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同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经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各症状积分均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肢体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三项积分较治疗前有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对各症状的改善程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双侧胫神经MCV和SCV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临床疗效确切;(5)试验全程两组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采用糖痛方联合甲钴胺胶囊治疗DPN,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在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糖痛方联合甲钴胺胶囊安全性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医药对DPN的防治和研究水平。
段力[7](2017)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归属于糖尿病神经并发症范畴,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60%-90%。美国糖尿病协会关于DPN的定义,简单描述为"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糖尿病患者出现末梢神经损伤的症状或体征"。DPN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疼痛(钝痛、刺痛、胀痛、灼痛、钻凿痛、刀割样痛、撕裂痛等)、麻木,冷凉、蚁行感、虫爬感、踏棉花感、冰凉感、触电感,肌电图显示周围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障碍。晚期则出现肌无力、肌萎缩、足部感染、难治性溃疡、坏疽以及创口难以愈合,最终可能导致截肢。DPN患者病情迁延难愈,致残率高,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不十分明确,亦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及治疗药物。近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上显示出自身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中医药不仅可以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还可以修复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患者对西药的依赖,但是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难以形成高级别临床证据,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推广和转化。然而,可喜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例如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的介入,真实世界临床诊疗资料所提供的海量数据等,为深入研究DPN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发病特点、卫生经济学特点、诊疗规律等提供较强的技术保障。目的:1.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公开发表的有关口服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进行研究,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辨证分型、证候要素、常用治法、中医症状、舌苔脉象和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总结,围绕中医"病-证-症-治-方-药"的总体框架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治规律,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科研和临床用药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特色和优势。2.基于广东省中医院大数据平台和真实世界临床诊疗资料,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多元数理统计方法有机结合,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的基本信息、住院费用、发病特点、证候规律、证素规律、合并疾病规律等进行频数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等,以期将临床诊疗数据转化成新的知识和信息,并形成决策智慧,从而为临床诊疗行为的规范、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以及中医标准化、客观化的推动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信息。方法:1.第一部分为DPN证治规律,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公开发表的有关口服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对其证型、证素、治法、症状、舌苔脉象、方药等进行梳理,采用频数、构成比、因子和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2.第二部分为DPN诊疗规律,以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梳理电子病历中年份、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住院次数、住院科室、入院病情、付款方式(费别)、总费用、床位费、总药费、西药费、中药费(中草药费、中成药费)、放射费、化验费、诊疗费、检查费、主病中医名称、主病中医诊断、主病西医诊断、次病西医诊断等数据内容。采用Excel2007构建数据仓库,规范术语、清洗数据。应用频数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与多元统计方法对DPN患者基本信息、住院费用、发病特点、证候规律、证素规律、合并疾病规律等进行分析,运用SPSS和EXcel2007结合进行作图。结果:第一部分:基于文献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研究1.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见中医证型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痰瘀阻络、阳虚血瘀和肝肾阴虚。气虚血瘀证对应的治法为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气阴两虚证对应治法为益气养阴,瘀血阻络证对应治法为活血化瘀,痰瘀阻络证对应的治法为化痰通络、活血化瘀,阳虚血瘀证对应的治法为温阳益气、活血化瘀,肝肾阴虚对应治法为补肝益肾;(1)气虚血瘀证常用中药为黄芪、当归、鸡血藤、川芎、红花、桂枝、牛膝、白芍、桃仁、地龙、丹参、赤芍、木瓜,代表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活血汤;(2)气阴两虚证常用中药为黄芪、鸡血藤、当归、地龙、丹参、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桂枝、牛膝、葛根、桃仁、太子参、山药,代表方剂为增液汤;(3)瘀血阻络证常用中药为黄芪、鸡血藤、地龙、丹参、当归、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葛根、桂枝、牛膝、桃仁,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4)阳虚血瘀证常用中药为黄芪、葛根、鸡血藤、白芍、地龙、生姜、细辛、通草、大枣、三七、附子、大枣,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5)肝肾阴虚证常用中药为鸡血藤、丹参、细辛、通草、黄芪、黄精、葛根、白芍、麦冬、太子参,柴胡、生地,代表方剂为玉泉饮;2.常见的病性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湿、阳虚,常见的病位证素为经络、肝、脾、肾,其中虚证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证素为瘀血、痰、湿、热、毒;3.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鸡血藤、桂枝、白芍、牛膝、川芎、红花、地龙、桃仁、赤芍、丹参、地黄、大枣、生姜、水蛭、麦冬、山萸肉、山药、苍术、获苓、黄连、陈皮、全蝎、太子参,主要为补气药、活血药、滋阴药。其中黄芪可以用于治疗麻木、疼痛、刺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冰凉、桂枝可用于治疗麻木、疼痛、冰凉;4.常用的治法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温阳益气、补肝益肾。益气活血法可以用于治疗肌肤甲错、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麻木、自汗;益气养阴法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口干、疼痛、刺痛、麻木、神疲乏力;活血化瘀法可以用于治疗麻木、疼痛、消瘦、失眠、神疲乏力;通络止痛法可用于治疗肌肤甲错、麻木、刺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1)益气活血法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鸡血藤、红花、桃仁、川芎、白芍、牛膝、桂枝、地龙、赤芍、丹参;(2)化痰通络法常用中药有大枣、丹参、牛膝、川芎、蜈蚣、黄芪、猪苓、陈皮、茯苓;(3)活血化瘀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牛膝、桂枝、丹参、川芎、鸡血藤、地龙、陈皮、蜈蚣、山萸肉、玄参、红花、桃仁、赤芍、威灵仙、细辛、三七、紫花地丁;(4)通络止痛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白芍、牛膝、鸡血藤、桂枝、地龙、赤芍、丹参、地黄、木瓜;(5)益气养阴常用中药有黄芪、牛膝、当归、大枣、川芎、蜈蚣、黄柏、桂枝、鸡血藤、地龙、陈皮、山萸肉、玄参、柴胡、丹参;(6)活血通络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桂枝、鸡血藤、牛膝、蜈蚣、黄柏、太子参、地龙、山萸肉、枳壳;(7)温阳益气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大枣、玄参、牛膝、干姜、附子;(8)补肝益肾常用中药有大枣、牛膝、川芎、丹参、山萸肉、猪苓、赤芍、墨旱莲、枸杞子;5.常见方剂有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和补阳还五汤;(1)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时常用的中药有黄芪、桂枝、鸡血藤、白芍、当归、牛膝、川芎、赤芍、地黄、生姜;(2)当归四逆汤加减时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白芍、黄芪、忍冬藤、牛膝、鸡血藤;(3)补阳还五汤加减时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牛膝、川芎、红花、地龙、赤芍、桃仁、桂枝、鸡血藤、丹参;6.常见症状有麻木、神疲乏力、疼痛、冰凉、刺痛、少气懒言、口干、腰膝酸软、自汗、失眠、口渴、蚁行感、肌肤甲错、头晕、畏风、灼痛。麻木见于阳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冰凉见于阳虚血瘀证;神疲乏力见于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和瘀血阻络证;疼痛见于瘀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和阳虚血瘀证;头晕、腰膝酸软则见于肝肾阴虚证;7.常见舌苔脉象为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舌质暗红、暗、淡暗、紫暗、淡白、淡红、红、暗淡、淡、红绛、焦黑,舌苔薄白、薄黄、少苔、白滑、白腻、黄腻、白、薄白腻,舌边有齿痕,舌底脉络青紫、迂曲、怒张、紫暗,脉象细、沉、涩、数、弦、弱、滑、微、无力、疾、紧;8.常见药对有黄芪配当归、黄芪配鸡血藤、黄芪配白芍、黄芪配桂枝、黄芪配牛膝、黄芪配川芎、黄芪配红花、黄芪配地龙,桃仁配红花、桃仁配当归、葛根配木瓜、当归配细辛、丹参配地龙;9.常见药串有黄芪+牛膝+当归、黄芪+桂枝+白芍、黄芪+红花+当归、黄芪+川芎+当归、黄芪+白芍+鸡血藤、黄芪+鸡血藤+当归、当归+红花+黄芪、桃仁+红花+当归、黄芪+桂枝+鸡血藤、桃仁+红花+地龙+赤芍、当归+白芍+川芎+地黄+牛膝;第二部分:基于真实世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律研究1.基本信息情况共计771例DPN患者,其中男性303例(39.30%),女性468例(60.70%),年龄最大者88岁,最小者29岁,总体平均年龄为65±12岁,年龄段集中分布在45-65岁和70-90岁,共计占到总数的82.23%;DPN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2±4.55天,平均住院次数为3.95±5.05次;不同年份住院天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住院次数则总体上上升趋势;DPN患者人数随年份总体上逐年递增,发病率总体上也逐年增加;DPN患者几乎集中分布在内分泌科(90.14%),其次是神经科(6.36%),针灸科(1.17%),此三者共计占总数的97.67%。2.患者住院费用情况2.1DPN患者住院总费用中贡献最大的为药费、诊疗费和检查费;住院费用最大值为34706元,最小值为3496元,均数为12909土4629元,总体上住院费用随年份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住院费用主要在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针灸科产生;因素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发现住院天数、入院病情、住院次数、费别、住院年份、合并疾病个数对住院费用影响最大。2.2 DPN患者住院总药费总体上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次住院总药费中位数为3744.62元,占住院总费用中位数(12422.17元)的30.14%;住院药费也主要在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针灸科产生;因素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发现住院天数、住院次数、入院病情、费别和合并疾病个数对住院药费影响最大;2.3 DPN患者住院检查费总体上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住院检查费也主要在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针灸科产生;因素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发现费别、住院天数、住院次数、入院病情、合并疾病个数对住院检查费影响最大;3.患者中医诊断情况DPN患者常见的证候依次为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湿浊瘀阻、气阴两虚,痰瘀内阻、气虚痰瘀阻络;常见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肾、脾、经络、阳虚、肝,其中病性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阳虚,病位证素为肾、脾、肝、经络,虚证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证素为瘀血、痰、湿、热;证素组合形式以三证素组合、四证素组合及五证素组合最为常见,占总体证素的90.92%;证素主要以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为核心,其中血瘀与气虚、阴虚、湿、热、痰、肾、脾、经络有关;阴虚则与血瘀、气虚、湿、热、痰有关;湿则与血瘀、气虚、阴虚、热有关;痰则与血瘀、气虚、阴虚有关;病位证素主要集中体现在经络和脾肾;中医证素可以归纳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气虚、阴虚、血瘀,对应气阴两虚血瘀证;第二类为湿、热,对应湿热内蕴证;第三类为经络、痰,对应痰瘀阻络证;第四类为脾、肾、阳虚,对应脾肾阳虚证;第五类为肝、气滞,对应肝郁气滞证;第六类为水停、寒、血虚,对应寒凝血虚,水停于内证。4.患者西医诊断情况DPN患者次要诊断合并疾病主要为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常见合并疾病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白内障、动脉硬化、脂肪肝等;DPN与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关联分析显示,与2型糖尿病病视网膜病变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2型糖尿病肾病和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DPN与脂代谢紊乱疾病的关联分析显示,两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关系最为密切,三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关系最为密切,四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关系最密切,五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白内障关系最密切;年龄<30岁的患者合并疾病主要为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和高血压;30-45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肾病等;45-65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白内障、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脂肪肝、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性肾病;65-70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血压、白内障、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脂血症、动脉硬化、2型糖尿病性肾病、脂肪肝、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70-90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血压、白内障、动脉硬化、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脂血症、骨质疏松、高尿酸血症、脂肪肝、2型糖尿病性肾病;合并疾病中,两种疾病关联时高血压与高心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性肾病、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关系密切;三种及四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关系密切。结论:1..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病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其次为痰、湿、热、毒,病位在经络,涉及肝、脾、肾三脏。气阴两虚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血瘀则是关键,二者几乎贯穿疾病的始终。2.气虚和血瘀的重要性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最常见证素为气虚、血瘀;最常用的治法为益气活血;最常用中药为黄芪、当归;最常用的药对组合形式为补气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最常用药串组合形式为补气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最常用的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最常见症状为麻木、神疲乏力;最常见舌苔脉象为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舌底脉络青紫,脉象细、沉、涩;可见气虚和血瘀在DP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补气和活血是DPN最基本的治疗方法。3.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证-症-治-方-药"具体证治规律(1)麻木、疼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肌肤甲错、自汗、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边有齿痕,舌暗或淡暗或暗红或淡或淡白或淡红,苔薄白或薄黄或白腻或薄白腻、舌底脉络青紫或迂曲或怒张,脉细或涩或弦或无力,常见于气虚血瘀证,治疗上予以益气活血,代表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活血汤,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鸡血藤、川芎、红花、桂枝、牛膝、白芍、桃仁、地龙、丹参、赤芍、木瓜。(2)麻木、疼痛、刺痛、失眠、口干、口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红、红绛、苔薄黄、黄腻,脉沉或细或疾或数或涩或无力或微或弱,常见于气阴两虚证,治疗上予以益气养阴,代表方剂为增液汤,常见中药有黄芪、鸡血藤、当归、地龙、丹参、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桂枝、牛膝、葛根、桃仁、太子参、山药。(3)麻木、疼痛、刺痛、蚁行感、肌肤甲错、口干、口渴、舌有瘀斑、瘀点、舌质暗或暗红或紫暗,苔薄黄或黄腻,舌底脉络青紫或迂曲或怒张,脉涩或弦,常见于瘀血阻络证,治疗上予以活血化瘀,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常用中药有黄芪、鸡血藤、地龙、丹参、当归、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葛根、桂枝、牛膝、桃仁。(4)麻木、疼痛、冰凉、蚁行感、肌肤甲错、畏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或淡白或淡红,苔薄白或少苔或白滑或白腻或薄白腻,舌底脉络青紫或迂曲或怒张,脉沉或涩或无力,常见于阳虚血瘀证,治疗上予以温阳益气活血,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有黄芪、葛根、鸡血藤、白芍、地龙、生姜、细辛、通草、大枣、三七、附子、大枣。(5)麻木、疼痛、刺痛、蚁行感、口干、口渴、腰膝酸软、自汗、失眠、肌肤甲错、头晕,舌红或红绛,苔薄黄或黄腻,脉沉或细或疾或数或涩或无力或微或弱,常见于肝肾阴虚证,治疗上予以补肝益肾,代表方剂有玉泉饮,常用中药有鸡血藤、丹参、细辛、通草、黄芪、黄精、葛根、白芍、麦冬、太子参,柴胡、生地。4.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特点DPN患者集中分布在45-65岁和70-90岁两个年龄段,累及占到总数的82.23%,且女性平均年龄比男性偏大,人数比男性多,说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且以女性患者居多,同时DPN也可见于30-45岁和30岁以下人群,说明DPN可发生于何年龄段;DPN患者集中在内分泌科、神经科、针灸科,与DPN作为糖尿病的神经并发症的临床实际是相符合的。5.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住院费用的卫生经济学特点住院费用中药费、诊疗费、检查费贡献最大。住院费用、住院药费和住院检查费总体上随年份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住院天数、住院次数、费别、入院病情、合并疾病个数是三者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缩短住院天数,减少无效及低效住院时间,加快病床周转,提高床位利用率,严格限制患者"搭便车"及"蹭医蹭药"的自主意识,控制公共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患者住院次数,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高专科科室及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完善制度规范及法律约束,加强合并疾病的教育、预防和控制,降低住院部西药药占比,提高门诊部中药药占比,提高医护积极性及工作效率等均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6.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证型证素规律DPN常见证候依次为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湿浊瘀阻、气阴两虚等,说明气阴两虚是DPN重要的发病病机;DPN的证素主要以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为核心,病位证素主要集中体现在经络和脾肾,体现出DPN为先天受损,后天失养所致的特点。7.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疾病规律DPN患者合并疾病主要为脂代谢紊乱性疾病;DPN患者次要诊断疾病主要为糖尿病并发症和高血压;DPN患者常见合并疾病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白内障、动脉硬化、脂肪肝等;糖尿病并发症中,DPN与2型糖尿病病视网膜病变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2型糖尿病肾病和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脂代谢紊乱疾病中,DPN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关系密切;合并疾病中,高血压与高心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性肾病、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关系密切。
何莹[8](2017)在《益气活血通络方通过NGF调控JNK信号通路保护背根神经节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实验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通过调控NGF与其受体的结合对背根神经节细胞内JN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本方保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实验方法:选取新生48h的SD大鼠,提取乳鼠的背根神经节进行原代背根神经节细胞(DRGn)培养,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原代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细胞,将生长状况良好的原代背根神经节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模型组、益气活血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其含药血清浓度分别为10%、5%和2.5%)及西药对照组共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别均用100mmol/L高糖浓度造模,高糖环境下建立损伤模型。24h后除高糖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加入10%、5%和2.5%含药血清及西药对照血清继续培养24h。采用ELISA法检测DRG细胞上清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Trk A、P75NTR、JNK、P-JNK、Bax和Bcl-2等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P53和Bax等基因的表达。实验结果:1.NSE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结果显示,FITC标记的NSE作为一抗在DRGn的胞浆中表达,染色发出绿色荧光,Hochest染核阳性,发出蓝色荧光,背根神经节细胞纯度大于95%;2.MTT法测定结果显示,100 mmol/L的葡萄糖浓度并诱导24h作为高糖对DRGn造成损伤的最佳浓度与最适宜时间点;3.镜下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显示,高糖孵育下的DRGn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而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对高糖造成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4.ELISA检测法显示,高糖浓度诱导下的DRGn分泌NGF含量显着降低(p<0.01),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能够显着升高高糖诱导下的DRGn分泌NGF的含量(p<0.01),对背根神经节细胞具有保护作用;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与高糖模型组相比,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DRG细胞内Trk 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p<0.01,p<0.05),各组P75NTR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2)与模型组相比较,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DRG细胞中JNK与P-JNK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3)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DRG细胞中Bax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Bcl-2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p<0.05);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P53与Bax的基因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结论:1.高糖环境的孵育会导致DRGn的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发生改变,造成神经元的损伤,也会使细胞分泌的NGF水平降低;2.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可以使高糖诱导的DRGn细胞形态趋于改善,能够升高细胞上清中NGF的含量;3.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能够通过调控NGF与受体结合,从而抑制JNK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而导致的细胞凋亡,起到保护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作用。
程若东[9](2016)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来源于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课题“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中心临床观察研究”(课题编号:11ZDZH002)。主要分两个部分:1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Meta分析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要求,运用Meta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检索及评价,对其干预措施、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为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一定的循证依据。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要求,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电子检索,并对临床报告或综述的参考文献的相关文献进行手工检索。由2名系统评价员分别独立提取资料,采用修改后的Jadad评分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统计学模型,以漏斗图检测本次研究纳入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局的效应指标为危险比率(RR)或均数差(MD),均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研究共纳入44项国内研究,共纳入4009例DPN患者,均具有明确的总有效率报道,异质性检验提示各研究之间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44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支持益气活血通络法可有效改善DPN症状。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对主要结局指标总有效率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不对称,提示纳入研究存在发表偏倚,所以Meta分析结果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大。有43项研究进行了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对于DPN患者运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组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有6项研究进行了空腹血糖测定比较,4项进行了餐后2h血糖测定比较,对于空腹、餐后2h血糖的改善,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组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有8项研究进行了血浆黏度测定,6项研究进行了全血浆黏度测定,4项研究进行了红细胞聚集性测定,4项研究进行了血小板黏附率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善,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组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有8项研究单用益气活血通络类方药干预,19项研究采用益气活血通络类方药联合西药干预,分析结果显示单用益气活血通络方药与西药治疗相比,P<0.00001,单用益气活血通络法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益气活血通络类方药联合西药与西药治疗相比,P<0.00001,益气活血通络类方药联合西药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益气活血通络法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能改善DPN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说明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2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目的:观察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对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加以验证。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DPN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2:1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组(72例),甲钴胺胶囊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芪蛭降糖胶囊口服,每次5粒,3次/d,对照组则给予甲钴胺胶囊口服,每次5粒,3次/d,每4周随访1次,共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血糖水平以及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甲钴胺胶囊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改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组乏力、肢体麻木、肢体疼痛、手心或和足心热、四肢发凉、感觉异常等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总分及各单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腓肠神经、腓侧运动神经、正中感觉神经传导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空腹、餐后血糖较治疗前未见明显改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P>0.05,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芪蛭降糖胶囊能有效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DPN患者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同时改善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DPN患者的空腹、餐后血糖水平无明显波动,说明芪蛭降糖胶囊能稳定患者血糖。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易泳鑫[10](2016)在《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的感觉、运动障碍,肢体发麻、挛急疼痛,肌肉无力、萎缩,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1文献综述中医学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无统一命名,医家们根据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多将其称为“消渴痹证”、“血痹”、“络病”、“消渴汗证”、“消渴病痹痿病”、“消渴痛证”、“消渴脉痹”等。1.1病因病机在病因方面,普遍认为消渴病日久失治、外感六淫、饮食失宜、五脏偏废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方面,多责之于气阴两虚、痰瘀痹阻、阳虚寒凝、多因素共同作用等,其中血瘀证贯穿始终,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2治疗在治疗方面,多采用分型论治、分期论治及根据主要症状进行治疗;遣方用药时多使用活血化瘀药、补虚药,采取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的手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近年来部分学者对经方治疗本病进行了临证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单味中药的研究显示,银杏叶、黄芩、黄芪、灯盏花、川芎、水蛭、姜黄、延胡索、丹参等提取物可以从抗氧化、抑制醛糖还原酶、营养神经、扩血管、止疼等方面对本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疗效;此外,针灸、按摩推拿、中药泡洗外治等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在治疗本病时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经验整理林兰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病的继发病变,临床上以麻、凉、汗、痛、痿为主要特点,基本符合“痹证”的表现,命名为“消渴痹证”较为合适。2.1病因病机认识本病的发生与消渴病失治误治、禀赋不足、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和起居不慎等密切相关,认为痹证的发病是在消渴病气阴两虚的基础上,阴虚内热,耗气伤津迁延日久,致虚、致瘀,最终出现气血阴阳亏虚、瘀血痰湿闭阻经络而成的。因此消渴痹证的病机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痰湿、气滞闭阻脉络为标,虚实错杂,其中血瘀这一病机贯穿于本病的始终,其病位涉及到肌肤、经络、五脏。2.2辨证论治在本病的辨证论治方面,林兰教授根据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不同,将消渴痹证分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阴阳两虚、寒湿闭阻,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和脾胃两虚、痰瘀交阻四型来进行辨证论治,其中气阴两挟瘀是本病的最基本证型。①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者,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方选基础方合糖痛方加减,主要药物包括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川芎、红花、桃仁、土鳖虫、赤芍、黄芪等;②阴损及阳、寒湿闭阻者,以益气养阴、温经散寒除湿为主要治则,方选基础方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主要药物包括黄芪、桂枝、白芍、独活、桑寄生、秦艽、细辛、防风等;③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者,以益气养阴为前提,治宜补养肝肾、活血通经,方选基础方合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主要药物包括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生熟地、山萸肉、当归、白芍、川芎、牛膝等;④脾胃两虚、痰瘀交阻者,以益气养阴为前提,治宜健运脾胃、化痰通痹,方选基础方合参苓白术散合茯苓丸加减,主要药物包括茯苓、枳壳、半夏、党参、白术、白扁豆、薏苡仁、山药、莲子、桔梗等。2.3用药经验临床上林教授常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自拟基础方为基础,再根据病人实际进行辨证加减。对于伴有汗出异常者常予黄芪、防风、白术益气固表止汗,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通达四肢;手足刺痛明显者常予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三七、川芎、土鳖虫、地龙活血行气止痛;四肢麻木、发凉者常予当归、白芍补血敛阴,桂枝、姜黄温通经脉;手足痿弱无力者常予杜仲、牛膝、熟地、当归补肝肾阴、强筋健骨。通过两年来的跟师学习及对其病案的仔细分析,笔者发现,林兰教授遣方用药颇有特色,以药物剂量小,作用专一为特点,既尊重原方思路,又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化裁,因病选药、病证结合、因症用药;用药谨慎,组方精巧,善用药对,相须为用,增强药效;提倡内服外洗配合,内服调理脏腑,平和气血阴阳,外洗直接作用在病变部位,起效快,副作用小。据此总结林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学术思想,以求丰富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理论,启迪临床诊疗本病的思路。
二、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例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例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1 中医病因病机 |
1.1.2 中医内治法 |
1.1.3 中医外治法 |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2.1 发病机制 |
1.2.2 评估检查与诊断方法 |
1.2.3 治疗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案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一般临床特征 |
2.2.2 血糖指标比较 |
2.2.3 症状疗效分析 |
2.2.4 多伦多评分分析 |
2.2.5 多伦多临床评分疗效分析 |
2.2.6 中医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
2.2.7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2.2.8 中医疗效分析 |
2.2.9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记分分析 |
2.2.10 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
2.2.11 神经传导特点 |
2.2.12 不良反应 |
2.3 讨论 |
2.3.1 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方案的形成 |
2.3.2 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方案的优化 |
2.3.3 中医内外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
2.3.4 思考与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
1.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 |
2. 2型糖尿病原发病的中医药治疗 |
3.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
3.1 治疗微血管并发症 |
3.2 治疗大血管并发症 |
3.3 治疗周围神经病变 |
3.4 治疗糖尿病足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处方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检索策略及结果 |
1.5 资料提取及数据规范化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信息 |
2.1.1 一般信息 |
2.1.2 涉及的并发症、合并症、伴随主症 |
2.1.3 西药使用类别 |
2.1.4 文献所涉及的中药剂型及其分布 |
2.1.5 中医药治疗的不同模式(因病/辨证论治) |
2.1.6 其他中医疗法 |
2.2 总体用药分析 |
2.2.1 中成药的使用 |
2.2.2 2型糖尿病中医治疗的总体用药分析 |
2.3 2型糖尿病中医不同辨治形式的组方用药分析 |
2.3.1 因病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
2.3.2 辨证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
2.4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方-证关联的分析 |
2.4.1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证型分布 |
2.4.2 2型糖尿病中医主要证型的组方用药分析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分析 |
2.5.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
2.5.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
2.6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
2.6.1 2型糖尿病肾病的组方用药 |
2.6.2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 |
2.6.3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组方用药 |
2.6.4 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组方用药 |
2.7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
2.7.1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组方用药 |
2.7.2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组方用药 |
2.7.3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组方用药 |
3. 讨论 |
3.1 一般信息分析 |
3.2 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
3.3 2型糖尿病因病与因证论治的组方用药比较 |
3.4 2型糖尿病组方所涉主要药味的用量考察 |
3.5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组方用药规律 |
3.5.1 证型与病机 |
3.5.2 主要证型的方药配伍规律 |
3.6 2型糖尿病不同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及其比较 |
3.6.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 |
3.6.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 |
3.6.3 二种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比较 |
3.7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
3.8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
3.9 对本次研究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消渴病的中医研究 |
1.1.1 消渴病名的来源 |
1.1.2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
1.1.3 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其他论述 |
1.1.4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
1.1.5 六经辨证的应用 |
1.1.6 小结 |
1.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 |
1.2.1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概念简述 |
1.2.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3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治疗 |
1.2.4 小结 |
1.3 消渴痹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性 |
1.3.2 DP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3.3 DPN诊断研究进展 |
1.3.4 DPN的预防和治疗 |
1.3.5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2.1 资料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中止研究标准 |
2.3 方法 |
2.3.1 简单的频数分析 |
2.3.2 双层频权剪叉算法 |
2.4 建立数据库 |
2.4.1 一般资料的频数分布表 |
2.4.2 方剂-药物数据库 |
2.4.3 药物-功效数据库 |
2.4.4 方剂-功效数据库 |
2.4.5 方剂功效权值和阈值的确定 |
2.4.6 构建网络图和热图 |
2.5 结果 |
2.6 讨论 |
2.6.1 刘敏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
2.6.2 跟诊体会 |
2.6.3 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概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复方桂芍通络汤治疗阴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2.3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病例标准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及对照 |
3.2 治疗方案 |
4 观察内容 |
4.1 一般资料 |
4.2 安全性指标 |
4.3 疗效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定标准 |
5.1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 |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5.3 多伦多积分评定标准 |
5.4 仪器设备及试剂盒 |
6 统计学处理 |
观察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治疗结果的统计分析 |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2.3 治疗前后TCSS评分的比较 |
2.4 治疗前后血糖情况的比较 |
2.5 治疗前后血清SF的比较 |
2.6 治疗前后SOD、MDA、GSH-Px的比较 |
2.7 治疗前后MNCV、SNCV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3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DPN发病机制的研究 |
1.1 SOD、MDA、GSH-Px与 DPN发病机制的研究 |
1.2 SF与 DPN发病机制的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DPN的治疗 |
2.1 控制血糖 |
2.2 对因治疗 |
3 祖国医学对DPN的认识 |
3.1 古代文献对消渴病痹症的论述 |
3.2 祖国医学对DPN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祖国医学学对DPN的治疗 |
4.1 益气养阴法 |
4.2 活血化瘀法 |
4.3 补肾活血法 |
4.4 化痰通络法 |
4.5 益气温阳法 |
4.6 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对各种痹证疗效显着 |
5 导师对DPN的病因病机认识 |
6 复方桂芍通络汤 |
6.1 复方桂芍通络汤的组方原则 |
6.2 复方桂芍通络汤的方解 |
6.3 复方桂芍通络汤的组方分析 |
7 药物硫辛酸选择的讨论 |
8 复方桂芍通络汤治疗DPN的疗效评价和作用机制分析 |
8.1 中医证候总疗效 |
8.2 临床症状、体征疗效分析 |
8.3 对血糖的影响 |
8.4 对MNCV、SNCV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
8.5 对SOD、MDA、GSH-Px的影响 |
8.6 对血清铁蛋白SF表达的影响 |
8.7 SF与氧化应激指标(SOD、MDA、GSH-Px)的相关性分析 |
8.8 复方桂芍通络汤干预DPN可能的作用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糖痛方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表1.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表 |
表2.观察指标记录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综述一: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1 中医病名研究 |
1.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1.1.3 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1.1.4 中医治疗研究 |
1.1.5 小结与展望 |
1.2 综述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 |
1.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述 |
1.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 |
1.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分类和诊断 |
1.2.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
1.2.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
1.2.6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 |
2.1 第一部分:基于文献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
2.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2 研究结果 |
2.1.3 讨论 |
2.1.4 结论 |
2.2 第二部分基于真实世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疗规律研究 |
2.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2.2 研究结果 |
2.2.3 讨论 |
2.2.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8)益气活血通络方通过NGF调控JNK信号通路保护背根神经节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的制备及背根神经节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 |
1.2 细胞来源 |
1.3 药物 |
1.4 试剂 |
1.5 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实验血清的制备 |
2.2 原代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培养与鉴定 |
3 实验结果 |
3.1 原代培养的DRGn生长与形态观察 |
3.2 原代培养的DRGn鉴定结果 |
实验二 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DRGn内NGF与其受体及对JNK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来源 |
1.2 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2.2 原代背根神经节细胞的分组及处理 |
2.3 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NGF水平 |
2.4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中TrkA、P75、JNK、P-JNK、Bax及Bcl-2的蛋白表达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Bax及P53 mRNA的表达 |
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不同糖浓度对背根神经节细胞活性影响的结果 |
4.2 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DRGn形态变化的影响 |
4.3 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DRGn上清中NGF含量的影响 |
4.4 益气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对各组细胞TrkA、P75NTR、JNK、P-JNK、Bax,Bcl-2 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4.5 益气活血通络方对各组细胞P53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解析 |
2 细胞模型的确立 |
2.1 选择背根神经节细胞的依据 |
2.2 选择合适高糖浓度的依据 |
3 实验指标的选择 |
3.1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
3.2 JNK信号通路及其相关蛋白 |
4 益气活血通络方防治DPN的作用机制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发病机制 |
3 诊断研究 |
4 治疗研究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观察 |
1 病例选择 |
2 试验方案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况 |
1.1 病名渊源 |
1.2 病因 |
1.3 病机 |
1.4 病机特点 |
1.5 中医药治疗 |
1.5.1 分型论治 |
1.5.2 分期论治 |
1.5.3 根据主要症状论治 |
1.5.4 专方专药 |
1.5.5 复方 |
1.5.6 单味中药 |
1.5.7 其他疗法 |
1.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2 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
2.1 病名认识 |
2.2 病因认识 |
2.3 病机认识 |
2.4 病机特点 |
2.5 辨证论治 |
2.5.1 辨证要点 |
2.5.2 治疗原则 |
2.5.3 证治分类 |
2.6 组方思路 |
2.6.1 谨守病机 |
2.6.2 病证结合用药 |
2.6.3 因症选药 |
2.6.4 运用药对 |
2.6.5 内服外洗并举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例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规律[D]. 张侗.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D]. 卢绮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D]. 章凯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D]. 王沐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复方桂芍通络汤治疗阴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D]. 刘慧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糖痛方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崔亚楠.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研究[D]. 段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益气活血通络方通过NGF调控JNK信号通路保护背根神经节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D]. 何莹.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D]. 程若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探讨[D]. 易泳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7)
标签:糖尿病论文; 消渴病论文; 中医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对照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