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待愉快欢乐的旅游(论文文献综述)
宁丽[1](2021)在《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希望是晚期癌症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和死亡威胁的重要支柱。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分子靶向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靶向治疗具有高特异性,疗效存在着个体差异,且极易出现耐药或因严重副作用被迫减药甚至停止治疗等情况,使得希望破裂。高希望水平为靶向治疗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希望也并非越高越好,不切实际的“虚假”希望会导致患者巨大的失望和担心,反而不利于治疗。可以说,作为晚期肺癌患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靶向治疗燃起的新希望有着生死攸关的独特体验,且希望燃起和希望破灭的胶着亦贯穿治疗始终,希望和担心在内心激烈地博弈。虽然已有学者对希望开展了相关研究,证据中也有诸多提升希望的干预策略,但对于这一特殊临床情境中的希望体验和希望变迁机制均尚不清晰,如何合理地应用希望干预策略,更好地管理希望、维护适度的希望也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对于希望的体验和希望变迁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希望管理策略,以帮助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这一新型手段的过程中更好地管理希望,从而获得更多的临床受益,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体目标包括:(1)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对希望的感知,形成理解希望变迁的机制;(2)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3)评价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研究方法】本课题先开展质性研究,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独特的希望变化机制,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希望干预的相关证据,基于课题探索的机制整合希望管理策略并进行现场评价。课题共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本部分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杭州市某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25名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实质性编码(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的方式进行编码,同时采用提问和不断比较等分析及理论形成技术,构建类属/范畴间关系结构图,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构建研究本部分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获取证据,按照循证的策略,对证据进行提取、评价、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晚期癌症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其次,在第一部分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基础上,结合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特征,从博弈的视角,采用多学科专家小组讨论法,确立动机管理策略和路径管理策略。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本部分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进行评价,判断策略的可行性、适宜性、有效性和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结果:1.访谈和主题编码结果:共访谈25名患者,转录18.4万余字,平均访谈时长32.5分钟。析出了“希望感知”和“希望调适”两大主题。“希望感知”主题析出四个范畴,即“希望能够活下来”与“担心治疗的可获得性”并存、“期望延长生存期”和“担忧治疗的可持续性”并存、“期盼提高生活质量”和“忧虑治疗获益不足”并存和“希冀治愈和康复”和“忧惧转移和复发”并存。“希望调适”主题提炼出了“精神信念”、“生活在当下”、“积极思考”、“专业性支持”、“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症状控制”、“期待正常”、“赋能”和“控制威胁”等10个亚主题,及20个类属及多个亚类属。2.理论研究结果:经不断比较主题/类属间路径关系对现实的解释力,形成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核心内容包括:(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并存且呈现博弈关系;(2)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经调适可达到博弈的最近稳态;(3)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需要“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共同作用,共同对希望进行调适,以达到希望调适的目标。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构建研究结果:基于理论研究结果,确定了文献的检索策略,最终纳入文献研究析出的16篇文献,包括最佳实践信息册1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类试验性研究5篇、质性研究6篇。将文献中的证据进行提取和评价,共提炼出15个主题135条策略。经12名多学科专家结合患者特征和希望调适理论进行2轮小组讨论,经修订,最终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包括“建立生存欲望”、“活在当下”、“最大化个人力量”、“最小化不确定性”等14个主题共73条策略,包括31条动机管理策略和42条路径管理策略;其中58条强推荐,15项弱推荐。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结果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同意率均在83.33%以上,临床意义评价同意率在91.67%以上。【研究结论】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存在着希望和担心的博弈,在不同应激事件中希望不断调适。本课题构建的希望调适理论为医护人员了解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的希望感知和调适策略以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基于前期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可以帮助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有效地获得希望和维持希望,降低担心和绝望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将靶向治疗获益最大化。
杨小玲[2](2021)在《大连市旅游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的差异及其成因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目的地形象对城市旅游市场的开拓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塑造优质的目的地形象已成为各城市旅游竞争的关键。目前大连市的旅游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发展时期,其旅游形象的进一步提升与改进有利于增强大连市乃至辽宁省的旅游竞争力。本文通过从旅游者和形象塑造者这两个视角出发,基于网络游记、官方网站及旅游宣传片等多种数据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法,分析了大连市感知形象和投射形象的内容和特征,并对比分析二者的差异及成因,从而为大连旅游形象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经过研究分析,在感知形象方面,得出了19个副范畴最后提炼为整体认知、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与服务、旅游环境与氛围、旅游体验活动以及活动事件与表演6个主范畴,其中游客感知最多的为旅游吸引物;感知情感形象主要表现为正面积极的倾向;整体形象归纳为滨海城市、休闲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都市、浪漫之都、避暑胜地。投射形象方面,归纳得出18个副范畴最后提炼为整体认知、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与氛围、旅游设施与服务、旅游信息服务、节庆活动与演出和旅游体验活动7个主范畴,其中旅游吸引物和节庆活动与演出占比最大;情感形象为正面积极的倾向;整体形象归纳为浪漫之都、文明开放之都、历史文化名城、时尚魅力之城、体育之都和休闲之都。其次,对感知形象和投射形象的内容及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整体形象看,二者主要差异在于形象塑造者试图将大连打造为一个以文明开放为主,同时又浪漫时尚、旅游种类丰富的目的地形象,而游客感知的大连主要是一个浪漫休闲的滨海城市。最后通过借鉴差异模型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得到感知形象和投射形象的差异主要源于4个环节,主要影响因素有旅游地自身影响因素、旅游者自身影响因素和旅游地形象传播渠道的因素,并据此提出大连市旅游形象的优化策略。
吴成业[3](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骆进[4](2021)在《留学生作文中“高兴”类词语应用偏误分析》文中指出“高兴”类词语简单来说是表达人快乐情绪的一类词,这种快乐的表达是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引起的积极的、肯定的情绪或者情感,隶属于常用词的范畴。我们选择“快乐”“高兴”“愉快”“开心”“欢乐”“兴奋”这六个常用的“高兴”类词语研究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根据学者们对“高兴”类词语语义和词性研究,对这六个词语的语义和语法方面进行简单辨析,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然后通过检索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考察留学生对这六个词的使用情况,从高到低的排序为:高兴>快乐>开心>愉快>兴奋>欢乐。从偏误理论出发,整理偏误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词语遗漏及赘余、词性混淆、词语搭配不当、生造词语、词语误用五种偏误类型,总体偏误数量有347例,其中,词语的遗漏及赘余偏误数量最多,有140例,词语误用、词语搭配不当和词性混淆也是主要的偏误类型,而生造词语的偏误数量最少,有14例。从词语偏误情况来看,词语偏误数量总体从高到低的排序为:高兴>开心>快乐>愉快>兴奋>欢乐。总结出“高兴”类词语本身的复杂性、学习者汉语知识的不足、学习者交际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影响、教材和工具书的影响与教师教学的影响五种偏误原因。结合留学生对这六个“高兴”类词语的习得情况,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策略、优化教材和工具书、提高教师的教学策略这三点应对策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试图提出注重对比教学、加强词语搭配和创设语境教学几点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这一小类同义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李静[5](2020)在《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 ——以广府庙会为例》文中提出节庆是地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蕴含丰富意义的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吸引物,节庆能够在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近些年来,节庆在数量、多样性和受欢迎程度方面均有所增加,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吸引物,获得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认同和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举办的节庆活动近万个,然而能成功吸引游客关注和参与的节庆活动并不多见,说明多数节庆活动仍缺乏足够吸引力,因此,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探索节庆吸引力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的满足现代游客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节庆是文化的庆典,在社会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其因具有仪式和节日的社会文化意义备受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然而,在节庆旅游的研究中,节庆常被视为旅游发展、经济增长和地方营销的工具,多数研究主要关注节庆的经济影响,节庆现象的文化研究始终缺乏一种理论的深度,而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好为节庆旅游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伴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学者们也逐步深入旅游符号学和节庆旅游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旅游符号学涉及到节庆旅游的研究以及节庆旅游的社会文化研究成果较少,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从研究内容来看,当前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仍十分有限,大多数研究停留在景观型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忽视对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关注;旅游现象的文化研究理论深度不够,节庆的社会文化研究有待完善。从研究方法来看,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多以探索性研究为主,揭示现象内在规律的解释性研究仍需进一步补充和深入。旅游吸引物兼具客观和符号(社会)的双重属性,相应地,国内外有关旅游吸引物的研究多集中于客观属性和符号属性的研究。而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独特之处在于以节庆场景为中心,客观和符号属性的可塑性和变动性更强。组织者可通过对节庆场景的操纵,为游客设定特定体验,游客通过节庆体验解读组织者意图传递的意义,组织者和游客共同参与符号建构过程。但组织者如何塑造节庆场景?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生产机制如何?游客在节庆场景的体验如何?游客如何解读符号意义?学术界对旅游吸引物的现有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回答上述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符号学理论,将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界定为节庆组织者和游客共同赋予其吸引力意义的过程,主要目标在于探讨节庆组织者如何通过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节庆场景进行符号生产,游客如何参与到组织者塑造的节庆场景中通过节庆体验进行符号互动,最终游客如何在符号消费过程中对符号承载的意义进行解读。符号生产、符号互动和符号消费共同构成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整个过程。广府庙会是本研究的案例地,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政府以城隍庙重修为契机,举办首届广府庙会,随后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内容上不断调整、丰富和创新,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广府民俗文化盛会。作为现代节庆,广府庙会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较强的活动影响力,为我们对节庆旅游吸引物的思考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地。研究结合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收集资料,使用的资料来源于第九届广府庙会筹备、举办到结束全过程以及第十届广府庙会筹备过程的调查。获得的资料包括历届广府庙会总体方案、宣传稿以及主要负责人的访谈资料,组委会筹备期间的会议现场记录、实地踩点记录等;广府庙会举办期间在活动现场收集的游客访谈资料,以及田野观察记录(拍摄的照片、视频、调研日志),为研究带来更全面的理解,网络资料包括广府庙会官方微信、微博和游客的游记资料等。此外,还收集在节庆现场和网络平台的问卷调查数据。共获得文字资料近65万字,照片1045张,问卷761份。在资料分析过程中,采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符号学方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NVivo、SPSS、AMOS等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符号生产阶段,节庆组织者秉承吸引力理念,经由组织策划,塑造体验式场景。广府庙会经历了初创与探索的起步阶段、承接与调整的规范阶段、成熟与创新的稳固阶段。广府庙会组织者在不断摸索既能弘扬地方文化又能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组织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节庆理念由适应需求向创造需求的转变,节庆主体由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的转变,节庆内容由观赏性向参与性主导的转变,这种转变让节庆旅游吸引物所呈现的符号在不断变化。总结组织者的符号生产过程,发现节庆吸引力、节庆组织管理、节庆策划理念和节庆场景分别是符号建构的基础、路径、思路和内容。具体来说,节庆组织者基于对节庆吸引力的理解,通过调动多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组织和管理符号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秉承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文化创新、紧跟国家战略、顺应时代潮流等多思路的策划理念,塑造了包含安全保障、节目表演、创意互动、美食小吃、商贸展销、人员服务、辅助设施和节庆氛围所构成的节庆场景,该场景浓缩了节庆文化内涵,其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组织者可不断调整以形成节庆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第二,符号互动阶段,游客在充斥着符号的节庆场景中,开展文化、新奇、情感和社交的体验活动。游客的参与是节庆成为旅游吸引物的必要条件,当游客进入一种暂时性超越日常时空间的阈限体验,进行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此时组织者塑造的节庆场景才发挥着其承载吸引力意义的作用。为探究游客符号互动下的节庆体验,本研究利用符号学方法对游客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发现,游客不仅被动地接收组织者塑造的节庆场景要素,而且主动创造出新的要素,他们还关注参与人群和建筑设施,说明在场景中游客不仅仅是简单的参与,还与其他参与者一起成为场景中的构成部分,在自觉与不自觉间点缀了节庆场景,游客也会透过节庆举办区域周围的特色建筑,了解地方文化特色。游客这种积极主动创造的过程让游客产生文化、新奇、情感和社交的节庆体验,遵循量表开发的程序,进一步验证节庆体验四维度的合理性。这些体验为游客的意义解读做好铺垫。第三,符号消费阶段,游客遵循“节庆吸引力-节庆依恋-节庆忠诚度”的符号解读过程。当游客开始探索节庆场景蕴含的内涵和意义,便预示着进入符号解读阶段,研究基于“直接解释项-动力解释项-最终解释项”的解释项三分理论,对游客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游客通过对节庆场景的解读,形成节庆吸引力感知,他们认为节庆吸引力由浓厚的节庆氛围、和谐的人际互动、鲜明的文化符号和丰富的节庆活动所构成,这种感知会促使游客培育功能上、文化认同上和情感上的节庆依恋,“人-节”依恋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节庆吸引游客的行为产生,表现为积极的口碑宣传和重游意愿。由此构建“节庆吸引力-节庆依恋-节庆忠诚度”的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解读理论模型,为验证该模型,结合相关文献提出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证实节庆吸引力感知对节庆依恋有积极的贡献,节庆依恋同样对游客的节庆忠诚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以上符号生产、符号互动和符号消费三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系统,该系统会伴随着节庆活动周期性的举办,得以继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为节庆旅游吸引物的形成过程进行解释,将符号学理论扩展至节庆活动中节庆吸引力的意义传递视角,提出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理论模型,扩展了符号学研究的边界,深化了节庆旅游的文化研究。该理论模型跳出原有旅游领域的符号学框架,为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在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同时深化以往旅游符号解读止步于符号感知的研究,指出游客的符号解读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动态过程,构建和验证的游客符号解读模型,建立了节庆吸引力影响节庆依恋形成进而影响节庆忠诚度的递进机制,证实了游客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节庆活动的主动创造者。
史丽娜[6](2020)在《华兹华斯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他的自然诗歌举世闻名,流传广泛。乔纳森·贝特认为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关注不仅为浪漫时代与环保主义思想搭桥,也开启了华兹华斯研究的新纪元。美国生态评论家劳伦斯·布伊尔也声称环境问题将取代种族问题,成为二十一世纪最迫切的问题。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生态批评兴起发展的关窍所在,因此,生态批评家们在追溯生态文学的源头时,英国浪漫主义被视为“一块肥沃多产的土壤”,作为浪漫主义的开山诗人,华兹华斯首先进入生态批评视野。他的诗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超时代的生态智慧,对后世的自然生态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值得重估。华兹华斯诗学思想中对自然的关注直接引导了后世英美文学创作中对自然的观察、感受和抒写方式。他对诗人情感和想象力的强调与张扬,也是以大自然为源泉的。在他眼中,大自然永远充溢着激越的生命力量,他对诗学原则的思考,他诗歌创作实践中的背景、人物、风物、语言以及情感、哲学思想等等,几乎一切的要素都是他在大自然的恩泽、启迪与引导下完成的。他热爱自然、尊崇自然、敬畏自然。他将诗学建构与诗歌创作实践作为参与社会文学改革的工具,其诗学思想饱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既批判资本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也反思批判了资本科技理性对人们心灵的戕害。他终身都在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疗救复元人们被减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审美力而努力。而这种对人与自然间田园式相处的文学构建努力,既与当代生态批评遵循的生态整体论哲学信仰转变、呈现作家的生态道德责任意识、进行“价值重估”的绿色阅读,立足生态的“环境想象”等几大批评原则一脉相通、也与生态存在论美学强调的“家园意识”以及当代生态伦理提出的“管理伦理”有着内在渊源,更是为生态批评的实践发展走向和生态诗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一种启迪与可能。泛神论宗教哲学观是华兹华斯诗学的基础。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加速了人与自然的分离。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泛神论思想以自然万物“同一个生命和灵魂”为主要特征,注重在大自然中宣扬上帝的内在性,尊崇自然,以期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提高感受的敏锐度,培养人们的善德,帮人们产生更加坚定的信仰、缩小人与自然的距离。泛神论使华兹华斯成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自然先知,他以描写自然世界和自然人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含有浓厚的生态意识,可以说是文学作品中较早出现的对人类中心倾向的批判。他诗歌中呈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泛神意识,则是一种信仰纬度的转变,为当代生态哲学基础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同时,他的诗歌也可作为我们精神生活的源泉,与我们当代倡导的“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也是一脉相通的。感受崇高是华兹华斯的崇高观。他在18世纪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将心灵在感知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又继承前人朗吉弩斯、伯克的崇高思想,同时借鉴了同时代康德、柯勒律治崇高理论,独创了自己的感受崇高思想。他将传统崇高理论中典型的崇高体验对象——自然壮丽景观进一步扩展到一花一木,涵盖了自然万物。他借助想象力去弥合感性与理性间的裂隙,借泛神论思想,将神性内在化,赋予心灵超凡的感受功能。他的感受崇高思想有望唤醒人们为工具理性所麻痹的心灵,借助大自然的支持和培育,恢复心灵的感受功能和想象的自由。这也对转变传统中错误的认识论思想,应对当代的精神生态危机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华兹华斯诗歌的社会功能就在于通过风景权威的建立,来疗救人们的为资本妆害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作品可以被视作最早的典型的诗人有意识去构建的布伊尔式的“环境想象”。他认为诗乃人与自然之映像,相信诗歌在提升心灵的感动能力和疗救人们精神失衡方面的影响力,相信诗歌可以帮人们重建信仰,获得心灵解放。他尝试通过对湖区风景旅游的介绍和保护以及个人领域对公共领域的引领与回归,以期建立自己风景鉴赏的权威话语地位,这种对自然风景与人的理想相处模式的“环境想象”引导和改变了人们感受风景的方式,能够提升心灵的感受力,华兹华斯诗歌的治愈力得到了时代的认证。而他的风景权威地位的形成过程也恰为我们展示了环境文本是如何去引导和影响人们行为的,这正是当代的文学生态批评进行价值重估的“绿色阅读”所努力的方向。当然,在今天,华兹华斯眼中那个可爱的、能拯救人类的自然好似已经起了变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得以重构。针对满目怆然的自然的疯狂报复,在生态整体论指导下的“管理伦理”似乎可以让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看到一丝重归和谐的希望。想象力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标识性词汇之一。华兹华斯最独特的一点是,他将自然视为培育想象力的源泉与摇篮,认为人类想象之河发源于童年的自然之境。他说随着心灵的成长,为俗世所扰,这条河流可能会意外中断,但只要回归自然、热爱自然并尊崇自然,那减损的想象力就必能接续起来。他还对想象与幻想做了区分,认为幻想是一种穿越时空场景的能力,而想象的目标则是追求一种情感上的永恒。他认为想象力是心灵的内在之眼,是个体超越世俗、追寻自由的最佳手段。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将文学想象与自然完美合璧起来,这成为当代生态批评中“环境想象”理论原则的滥觞。华兹华斯认为情感是进行诗歌创作的基调。在他眼里,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这种强烈却是一种平静中的强烈,是回忆中往昔的情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触发重现。这时的情感不同于一种强烈的情绪上的宣泄,它已经获得了永恒的价值。这样的情感在文学中呈现出来就能触发读者的感受力,收获一种普遍的同情。华兹华斯认为这种永恒的爱之情感也是自然导师赋予他的,他也由对自然之爱引发了对人之爱。华兹华斯的宗教情感虽不单纯却很虔诚。作为一名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学建构者,他对自然的虔敬和对人们心灵精神世界的始终如一的关爱,正是他呈现出来的一种较早的生态道德责任意识。语言是华兹华斯进行诗歌实验依赖的直接工具。然而他又不仅仅将之视为一种表达工具,而是认为语言乃是思想的呈现与化身。他放弃古典传统中既定雕琢的表达习气,将日常生活用语入诗,强调语言的自然与纯朴。他为诗歌语言改革选取的主要是存在于大自然背景下乡村生活方式中的常人的语言。他打破了散文语言与诗歌语言的界限,认为散文语言也可以入诗。华兹华斯的诗学以自然思想为线索,将泛神论哲学观、诗歌功能论、情感论、想象论以及语言观融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这无论对后世的自然文学创作、批评实践甚或是社会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诗歌和诗学中由“自然”生发的相关理论,在21世纪的生态文学批评实践中引起极大的关注,为当代生态批评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实践范本,也为了当代文学生态批评原则的建立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佐证,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生态诗学的构建。他对自然能提升人们感受力的抒写方式、对想象力乃永恒情感追寻手段的定位,都为当下身处“工具理性”统治下的人们带来一股思想上的清风,也为他们增添了一份应对精神生态危机的勇气。
张瑞乔[7](2020)在《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游客愉悦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大众旅游的需求不断释放,受益于亲子游和周边游的高速增长,主题公园的需求出现向上的拐点。主题公园旅游是以获得欢乐、好玩和刺激等体验作为其目标的,游客对主题公园这一享乐型产品的体验追求,不仅是对产品属性的功能性满意,而是关于愉悦度的心理收益评价。游客体验的愉悦、惊喜、幸福等积极情感反应已成为旅游实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识别主题公园游客愉悦度影响因素的维度,开发、并验证了24个题项的测量量表。文章共分为六个大部门,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框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愉悦度、主题公园、旅游体验的相关概念,以及认知评价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和旅游情境理论。第三部分阐述沈阳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游客愉悦度现状及问题。第四部分为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观察法和在线评论分析等方法,识别出影响游客愉悦度的六个维度。第五部分,以沈阳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为研究情境,建立了理论模型框架,并设计出测量量表,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5份,获取有效问卷350份。通过使用SPSS软件对有效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运用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检验,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游客愉悦度的影响因素为与项目互动体验、旅游情境体验、与服务人员接触体验、旅伴互动、与其他游客互动和价格感知六个维度。其中,项目互动体验、旅游情境体验、与服务人员接触体验、旅伴互动、与其他游客互动对游客愉悦度产生正向影响。价格感知对游客愉悦度产生负向影响。第六部分为结论和游客愉悦度提升策略。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对方特主题乐园的经营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以进一步提升不同类型游客愉悦度起到一定的作用。
李艳[8](2019)在《符号互动论下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生成研究 ——以西安城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遗产景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文化遗产地因为所具有的符号意义以及旅游符号消费意义,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关注。本质上,文化遗产地的空间表征是在国家权利话语基础上展开的经由规划师、专家、旅游开发商以及旅游经营者等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是权利、资本、技术的融合统一。一旦“遗产地空间”和“旅游”结合,遗产地的建构和表征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当旅游者涉入到此空间中,开始通过人的感官对文化遗产空间进行感知和体验,旅游者主体开始对空间进行解构性分析,遗产地空间的建构与解构成为一对生动的主客关系。而这一对生动的主客关系,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在以往有关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中,其视角大多基于文化遗产地的客体视角,后来也有学者开始关注文化遗产旅游者主体的感知,但鲜有研究能够结合主客两种视角来进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而在一个系统中研究文化遗产地的表征与解构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正是推动构建理想的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主客双方对于旅游体验价值影响及生成作用。本研究将按照三个相互递进的研究进程对该问题展开研究:1)文化遗产地空间有关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表征与游客感知与解构之间的互动,意在探讨旅游体验的生成及影响因素;2)游客旅游体验感知要素与旅游体验价值生成影响关系。意在基于游客主体层面探讨旅游体验价值的维度是如何生成以及相关体验要素对各个体验价值维度的影响;3)依据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体验属性对管理者表征的旅游吸引物系统进行分类,借由游客感知这一中间媒介,关联起管理者设计表征的旅游吸引物对游客旅游体验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最终结合以上研究结论构建出符号互动下主客之于旅游体验价值的生成模型。针对以上研究问题,结合不同研究范式有关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的论述,鉴于本研究关注具体旅游情境下游客动态性、主观性的心理特征,在本体论中存在“多重事实”以及在认识论中的“主观的”视角,更符合“解释学社会学范式”,本研究更适宜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因为定量研究的前提,按照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缺乏对经验的理解。因此,本研究以单案例嵌入式研究为策略,采用扎根理论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西安城墙为案例地,基于主客两方面的视角,以立意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抽样方法结合半结构化访谈法分别访谈客体——西安城墙景区管理者,主体——游客,借助Nvivo11软件结合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处理一手访谈数据,得到初始范畴与主范畴。为了保证研究的可信赖性,选取大众点评、猫途鹰以及马蜂窝三大网络平台上针对西安城墙旅游体验感知点评的网络文本数据,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文本进行高词频统计,并对词频进行编码并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进行匹配校验,实现了初始范畴与主范畴的覆盖与重叠。最终以初始范畴,主范畴,归纳出核心范畴,构建了西安城墙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的生成模型。研究发现:客体层面:1)文化遗产旅游空间建构主体为国家、政府、旅游开发商、规划师、学者以及旅游经营者,他们分别代表着空间生产的权利、资本、技术以及市场,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西安城墙的非现场标识以“大众传媒”、“节事活动”以及“媒介事件”等形式出现,它们作为非现场符号生产的过程联合促成了文化遗产地西安城墙的“意象”;2)进入到现场的符号生产本质是旅游吸引物的现场表征阶段。主题、对应文化要素、活动以及配套设施是这一个系统的核心,系统要素可以分为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以及体验属性,它们分别代表着非文化主题商品、服务;融入了文化主题的商品、服务以及与文化相关的一切体验属性;主体层面:3)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主体是旅游者,他们通过由管理者客体构建的一切有关西安城墙的非现场标识信息加上口碑传播构建了对于西安城墙的幻想和期待,这一阶段是符号想象的预体验阶段,催生了旅游需求及旅游动机。经由实地探访,旅游者开始对文化遗产空间中的“景观”、“标识”和“人”进行符号阅读,旅游吸引物感知最终表现为主题感知、氛围感知、节事感知、真实性感知以及服务感知。这些感知要素影响了游客旅游体验中的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休闲娱乐价值以及功能价值的生成。主客互动层面:4)基于主题、对应要素、主题活动以及服务设施的旅游吸引物表征生成的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以及体验属性直接影响着游客主题感知、氛围感知、节事感知、真实性感知以及服务感知。而这五大属性组的体验感知又生成了旅游体验价值。管理者立意对旅游体验的塑造借助游客感知最终影响了旅游体验价值;5)只有主客双方在以上层面实现了良好的积极互动,才能构建值得回忆的旅游体验,并影响游客的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休闲娱乐价值以及功能价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本研究的视角以符号互动论为基础,首次在实证领域揭示文化遗产地旅游空间中,由管理者设计表征的体验属性与游客感知属性之间符号互动过程,这是在实证领域校验主客双方互动过程及结果,深化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其次,在微观层面关注旅游者动态性、情境性的旅游体验心理活动并衍深至旅游体验价值研究,目前有关旅游体验价值研究依旧借鉴的是市场营销领域的顾客价值理论,该研究丰富了旅游体验价值理论研究中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体系。最后,本研究焦点是遗产地旅游吸引物表征、遗产地旅游体验感知和旅游体验价值三者的关系,研究这样的关联互动,可追本溯源,找到影响旅游体验价值的旅游吸引物要素,并发掘旅游体验价值实现过程。这不仅对于遗产地旅游空间管理方更好地设计表征体验产品有启发,也可使得其他文化遗产地体验设计者受益,从而最终提升旅游者旅游体验价值。这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郭俊杰[9](2019)在《基于儿童游戏心理的上海市儿童公园使用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儿童的成长与他们日常活动的空间也愈发关注。都市中日益弥漫的高节奏高压力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身边儿童们的生活,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的现状则影响了孩子们的看护模式,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被家中监护人的看管下在家娱乐,而陪伴他们的电子游戏设备与设施器械则又影响着孩子们正常的心智发展,甚至部分家长还会揠苗助长式的压榨儿童们的课后时间进行各种报班辅导,期求小升初能够进入理想的学校。从报道看来,当下儿童患有社交障碍与心理疾病的比例日益上升,儿童们缺乏接触自然及参加户外活动,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朝气与活力。社会迫切需要规划建设儿童们的户外活动空间,儿童公园很好的担当着培养儿童兴趣爱好及嬉戏与自然接触的角色。而我国对儿童公园的关注处于起步阶段,在近年仍然是一处尚待开发挖掘的研究领域,国内优秀的儿童公园案例更是十分的稀少。为此笔者以上海市的儿童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是否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游戏心理以使用后评价进行探索,进而研究公园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本文分4部分进行了撰写,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的梳理及提出拟解决的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儿童心理的发展状况与理论研究,及现有儿童公园规划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在归纳搜集的社会数据和现有的文献理论后,结合实际勘查研究提出拟解决的研究问题;第二部分为实地调研、社会数据的采集分析及POE使用后评价,通过对综合性儿童公园、一般性儿童公园及综合性公园内儿童乐园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儿童的行为痕迹分析与跟踪观察,对园内的积累型、摩损型痕迹进行分析,对儿童在园内游玩的路线轨迹、各区域停顿时间等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基于儿童真实游戏心理的实际游玩反馈。在园内通过问卷调查、组织自由访谈法及特邀几组家庭做半结构式访谈后,搜集了真实的社会数据,通过POE后评价,以上述数据为统计基础,总结儿童对公园的各项景观设计、管理的满意度;第三部分为优秀案例的分析,结合传统儿童公园及主题公园的规划案例,总结上述理论与调研结果,分析比较优秀的儿童公园中的设计元素、管理模式;第四部分为相关设计改进及展望,最后综合上述内容,以基于儿童的游戏心理的角度,提出以上海嘉定儿童公园为例的规划设计改进方法,解决其规划设计、管理的不足,并为国内相关儿童公园的改造提供建议与思路。
王凤丽[10](2018)在《基于在线评论的游客对邮轮公司品牌感知价值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换联网中消费者对产品的评论。同时,以换联网为平台的在线口碑的传播体现了其强大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尤其是网络购物方面,反映消费者态度和观点的在线评论受到了相关机构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选择在线评论作为了解产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并成为潜在消费者了解产品以及服务质量的重要媒介,而且也为企业沟通消费者、提高产品质量与销量提供了有利的途径。最近几年邮轮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第三方平台的在线评论,选择邮轮公司出行,然而,学术界对在线评论多是从影响在线评论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影响消费者购物决策等方面进行研究,较少对在线评论内容进行文本分析,这也是本文与众不同的地方,本论文选取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七家邮轮公司船舶:海洋量子号(皇家加勒比邮轮)、抒情号(地中海邮轮)、蓝宝石公主号(公主邮轮)、赛琳娜号(歌诗达邮轮)、处女号(丽星邮轮)、云顶梦号(星梦邮轮)、新世纪号(天海邮轮),采用NVivo软件对7家邮轮公司在同程旅游网站上的在线评论文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借助模拟曲线、网络语义分析等方法分析在线评论内容,针对性的为不同邮轮公司品牌感知价值提升给予参考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研究的实际背景、问题和意义,评书了国内外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而围绕探究内容中的不完善之处进行深入剖析,以这些具体内容为基准,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选题根据、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2)对影响在线评论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邮轮旅游的特点,制定本文选取同程旅游网在线评论的依据,确保在线评论的有效性;根据学者对感知价值维度的研究,并结合邮轮旅游游客的特点,建立适合本文的邮轮公司感知价值维度。(3)运用NVivo软件对同程旅游网在线平路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建立树状节点,统计高频节点,通过对不同邮轮公司高频节点的汇总统计,得出邮轮公司品牌的共性,然后分别对进行模拟曲线,得出不同邮轮的“长尾词”,然后借助Net Draw软件汇总语义网络图;(4)针对不同的邮轮公司邮轮服务、邮轮玩乐、邮轮住宿以及邮轮餐饮等四个方面进行单一因素方差分析,研究游客对不同邮轮公司品牌的满意度;(5)根据建立的邮轮公司感知价值维度,对邮轮公司在线评论文本内容进行语句编码,并绘制各自的感知价值各维度覆盖率,进行分析研究,然后进行相似性分析,并与之前的研究内容进行对比分析。(6)通过对高频词、长尾词、满意度、语义网络等内容的研究,得出结论,并针对不同的部门提出相应的意见。本文研究得到的建议:(1)优化邮轮产品核心形象塑造,努力吸引年轻游客群体。年轻游客往往受限于收入和时间因素,而推出高性价比的短程航线可有效吸引新生代潜在顾客。(2)提高品牌形象辨识度,提升游客全程满意水平。游客的核心点评内容主要针对邮轮产品本身,而对品牌定位及特色提及频次较少,具有明显的长尾效应。(3)提高服务效率,减少排队等候时间,增强游客服务价值感知。通过词频分析发现,游客对于邮轮旅游的整体认知有邮轮上人多,排队现象严重,主要反映在高频词“排队”上,具体评论有“上下船排队现象太严重,影响旅游兴致”、“邮轮人实在太多,拥挤,上船下船都要大排队”等。这些评论体现了游客对通关手续便利、缩短通关排队等候时间等的需求,是邮轮游客最直接表达内心想法的渠道。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慧港口提上日程,互联网+方兴未艾,也是政府提倡和鼓励的,邮轮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与相应的团队合作,制作适合邮轮安检的人工智能,代替原来的人工安检,进而提高效率,减少游客排队时间,有助于提高邮轮游客的舒适感、休闲感、幸福感,也是对邮轮公司品牌感知价值提升的重要方面。(4)从休闲价值与成本价值维度出发,提升目的地吸引度,延长岸上活动时间。无论从词频分析、情感分析还是满意度分析来看,岸上活动是我国邮轮旅游服务的洼地。在高频词和语义网络中由“岸上”、“紧凑”、“匆忙”、“紧张”等词汇表征。因此,邮轮公司应通过与地接社或领队加强互动,介入岸上活动策划,并对岸上观光活动进行质量控制,比如在邮轮航线中配备高质量的景点景区以及活动项目,延长游客岸上活动时间,从而使游客获得深度体验机会。具体来看,可推出游客自由行计划,让游客自由安排参观行程,也可根据游客需求提供导游服务,借此推出观光、购物、餐饮、节事等不同主题的岸上活动等。(5)增加邮轮航线,丰富邮轮产品,提高航线的新鲜度,提高邮轮游客的休闲价值感知度,根据对高频节点和感知价值维度的研究,可知不少游客希望航线增加或者延长航期,如“个人很喜欢这种旅游方式,期待日后其他航线旅程”,中国邮轮潜在游客数量巨大,但是邮轮数量不多,而且航线有限,一般日韩航线,部分游客已经多次参加邮轮旅游,需要开辟新的航线满足忠实邮轮游客的需求。邮轮公司可以对参加邮轮旅游一次以上的游客进行回访,了解其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开辟新的航线培养培训邮轮服务人才,提高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发现,游客点评中“领队”、“导游”等词出现较高,部分游客评论反映领队没有责任心、服务不热情、导游讲解不到位、导游处理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旅行社要加强对领队、导游相关技能的培训,安排有经验、能力强、热情的领队导游,从而提升游客的体验程度。(6)提高旅游服务网站服务质量,加强与邮轮公司的合作,提高游客满意度,间接提高邮轮公司品牌感知价值。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同程旅游网很同城客服也是高频率节点,不少游客对邮轮公司进行评价时,都会提到旅游服务网站的服务,如“同程旅游网站服务好,客服有耐心”、“同城客服服务有待提高”等,也存在对邮轮满意,对旅游网站不满意。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联系,提高游客邮轮体验。(7)购买邮轮保险,加强安全意识,确保邮轮公司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提高游客对邮轮公司品牌形象的价值感知以及游客的情感价值。邮轮旅游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天气情况,恶劣的天气情况很容易影响邮轮航行,极端恶劣天气会使邮轮严重偏离航线,说服游客购买相关保险,同时需加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8)旅游服务网站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与邮轮公司的合作,提高游客满意度,间接提高邮轮公司品牌感知价值。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同程旅游网很同城客服也是高频率节点,不少游客对邮轮公司进行评价时,都会提到旅游服务网站的服务,如“同程旅游网站服务好,客服有耐心”、“同城客服服务有待提高”等,也存在对邮轮满意,对旅游网站不满意,因此为了到达共赢的目的,旅游网站可以组织员工对合作的邮轮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加强对邮轮的理解,能完善的回答游客的各种问题,同时邮轮公司也可以把自己特色与要求与旅游服务网站多沟通,让游客更清楚的了解邮轮,并定期对游客的评论进行汇总分析,提高待完善的地方,让游客有更好的邮轮体验。(9)分析游客的社会价值,了解游客游客的关注点,为邮轮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随着通讯及摄影设备的快速发展,微博、朋友圈等成为大家展现自己生活的地方,上传分享旅游照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比直白的文字更有影响力,关注游客拍照的地点,邮轮公司可以重点提高其设施与设计特点,体现邮轮公司的与众不同,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期待愉快欢乐的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期待愉快欢乐的旅游(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研究现状 |
(二)晚期癌症患者希望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
四、基本概念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抽样方法 |
(三)研究对象的接近和确定 |
(四)资料收集方法 |
(五)资料收集工具 |
(六)资料分析 |
(七)理论饱和 |
(八)质量控制 |
(九)伦理审查 |
三、研究结果 |
(一)感知 |
(二)调适 |
(三)希望调适理论的构建 |
四、讨论 |
(一)希望存在着动态可调适性 |
(二)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并存 |
(三)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博弈 |
(四)希望调适理论的解读 |
(五)希望调适理论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
第三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构建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专家小组讨论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文献研究结果 |
(二)专家小组讨论结果 |
四、讨论 |
(一)基于证据总结和专家讨论形成调适策略 |
(二)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解读和分析 |
第四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现场论证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论证专家 |
(二)论证工具和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一)希望调适策略的可行性 |
(二)希望调适策略的适宜性 |
(三)希望调适策略的临床意义 |
(四)希望调适策略的有效性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一)不足之处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招募访谈对象说明书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4 伦理审查批准件 |
附录5 访谈录音转录稿1(节选) |
附录6 访谈录音转录稿2(节选) |
附录7 访谈备忘录 |
附录8 访谈资料的分析样稿 |
附录9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一轮) |
附录10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二轮) |
综述 希望理论在癌症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2)大连市旅游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的差异及其成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
1.1.2 目的地形象已成为各城市旅游竞争的关键 |
1.1.3 网络大数据为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1.2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
1.2.1 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 |
1.2.2 旅游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的研究 |
1.2.3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方法 |
1.2.4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素 |
1.2.5 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 |
1.5 研究内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旅游目的地形象 |
2.1.2 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 |
2.1.3 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心理学“认知-情感”理论 |
2.2.2 网络传播学理论 |
3 大连市旅游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的比较 |
3.1 数据来源 |
3.2 大连市旅游感知形象研究 |
3.2.1 认知形象 |
3.2.2 情感形象 |
3.2.3 整体形象 |
3.2.4 感知形象总结 |
3.3 大连市旅游投射形象研究 |
3.3.1 投射形象构成 |
3.3.2 情感传达 |
3.3.3 投射整体形象分析 |
3.3.4 投射形象总结 |
3.4 大连市旅游感知形象和投射形象的差异 |
3.4.1 认知构成对比分析 |
3.4.2 感知与投射情感形象的对比分析 |
3.4.3 感知与投射整体形象对比分析 |
4 大连市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差异的原因分析 |
4.1 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产生差异的环节 |
4.1.1 游客期望的城市旅游形象与旅游生产者之间存在差异 |
4.1.2 游客期望与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标准之间存在差异 |
4.1.3 城市旅游形象塑造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
4.1.4 城市旅游形象宣传过程中引起的偏差 |
4.2 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 |
4.2.1 旅游地自身影响因素 |
4.2.2 旅游者的自身影响因素 |
4.2.3 旅游地形象传播渠道因素 |
5 大连市旅游形象优化策略 |
5.1 抓住自身优势,加强旅游形象的塑造 |
5.1.1 利用海洋优势,继续开发系列海洋旅游产品 |
5.1.2 利用活动赛事,精心打造时尚体育之都 |
5.2 把握塑造过程,构建维护城市形象 |
5.2.1 明确大连发展目标,规划城市形象战略 |
5.2.2 区别对待旅游的受众群体 |
5.3 创新旅游形象营销,重视旅游形象监控 |
5.3.1 创新旅游形象营销方法 |
5.3.2 重视城市旅游形象监控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相关概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
2.1 区域概况 |
2.2 样本选取 |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1.1 丽江市 |
5.1.2 大理州 |
5.1.3 迪庆州 |
5.1.4 保山市 |
5.1.5 玉溪市 |
5.1.6 昭通市 |
5.1.7 怒江州 |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2.1 普洱市 |
5.2.2 临沧市 |
5.2.3 曲靖市 |
5.2.4 楚雄州 |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3.1 红河州 |
5.3.2 德宏州 |
5.3.3 文山州 |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4.1 昆明市 |
5.4.2 西双版纳州 |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1.1 迪庆州 |
6.1.2 临沧市 |
6.1.3 红河州 |
6.1.4 昭通市 |
6.1.5 西双版纳州 |
6.1.6 德宏州 |
6.1.7 文山州 |
6.1.8 楚雄州 |
6.1.9 怒江州 |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2.1 普洱市 |
6.2.2 保山市 |
6.2.3 玉溪市 |
6.2.4 曲靖市 |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留学生作文中“高兴”类词语应用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3 理论基础和鉴别标准 |
1.3.1 理论基础 |
1.3.2 鉴别标准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2 “高兴”类词语的研究 |
2.1 “高兴”类词语语义研究综述 |
2.2 “高兴”类词语词性研究综述 |
2.3 “高兴”类词语语义语法辨析 |
2.3.1 从语义的角度进行辨析 |
2.3.2 从语法的角度进行辨析 |
2.4 小结 |
3 “高兴”类词语的使用情况 |
3.1 语料统计 |
3.2 使用频率 |
3.3 小结 |
4 “高兴”类词语的偏误分析 |
4.1 “高兴”类词语的偏误类型分析 |
4.1.1 词语的遗漏及赘余 |
4.1.2 生造词语 |
4.1.3 词性混淆 |
4.1.4 词语搭配不当 |
4.1.5 词语误用 |
4.1.6 小结 |
4.2 “高兴”类词语的偏误原因分析 |
4.2.1 “高兴”类词语本身的复杂性 |
4.2.2 学习者汉语知识的不足 |
4.2.3 学习者交际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影响 |
4.2.4 教材和工具书的影响 |
4.2.5 教师教学的影响 |
4.2.6 小结 |
5 “高兴”类词语偏误的应对策略 |
5.1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策略 |
5.2 优化教材和工具书 |
5.3 教师的教学策略 |
5.3.1 注重对比教学 |
5.3.2 加强词语搭配教学 |
5.3.3 创设语境教学 |
5.4 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级阶段“兴奋”一词的教学设计 |
致谢 |
(5)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 ——以广府庙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资料收集方法 |
1.5.2 分析方法 |
1.6 研究案例和资料收集 |
1.6.1 研究案例 |
1.6.2 资料收集情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2.1 符号学思想历史演进 |
2.2 文献综述之一:旅游符号学研究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3 总结和评述 |
2.3 文献综述之二:节庆旅游研究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2.3.3 总结和评述 |
2.4 文献综述之三:有关庙会的旅游研究 |
2.4.1 庙会的旅游研究 |
2.4.2 广府庙会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节庆吸引物符号建构的理论框架 |
3.1 相关概念体系 |
3.2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特点 |
3.3 皮尔斯符号学概述 |
3.3.1 符号三个核心要素之定义 |
3.3.2 符号三个核心要素之关系 |
3.4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学分析框架 |
第四章 生产视角:节庆吸引物的符号意义建构 |
4.1 广府庙会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发展阶段 |
4.1.1 研究思路 |
4.1.2 样本数据获取 |
4.1.3 研究分析与发现 |
4.2 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生产的研究过程 |
4.2.1 研究思路 |
4.2.2 资料收集和处理 |
4.2.3 研究的编码过程 |
4.3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生产理论模型 |
4.3.1 符号生产的基础:节庆吸引力 |
4.3.2 符号生产的路径:节庆的组织管理 |
4.3.3 符号生产的思路:节庆的策划理念 |
4.3.4 符号生产的内容:节庆场景 |
4.3.5 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生产的运作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动视角:符号学视角下的节庆旅游体验 |
5.1 符号学视角下的节庆体验 |
5.1.1 研究思路 |
5.1.2 研究步骤 |
5.1.3 图像明示符号的内容分析 |
5.1.4 图像隐含符号的体验要素 |
5.1.5 节庆体验维度模型 |
5.2 节庆旅游体验维度模型的验证 |
5.2.1 研究思路 |
5.2.2 研究步骤 |
5.2.3 节庆体验量表开发过程及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消费视角:节庆吸引物的符号意义解读 |
6.1 节庆吸引物符号系统的意义解读 |
6.1.1 研究思路 |
6.1.2 资料收集和处理 |
6.1.3 研究的编码过程 |
6.2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意义解读模型 |
6.2.1 直接解释项:节庆吸引力感知 |
6.2.2 动力解释项:节庆依恋 |
6.2.3 最终解释项:节庆忠诚度 |
6.2.4 符号意义解读:感知-依恋-忠诚度模型 |
6.3 节庆吸引力感知、节庆依恋与忠诚度的关系 |
6.3.1 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 |
6.3.2 量表设计 |
6.3.3 数据收集与基本描述 |
6.3.4 节庆吸引力感知的因子分析 |
6.3.5 节庆依恋的因子分析 |
6.3.6 结构方程检验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贡献 |
7.3 管理启示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华兹华斯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华兹华斯诗学的成因 |
第一节 逃离城市:华兹华斯的自然人生和心灵成长 |
第二节 诗学原则自身的历史演变 |
第三节 前维多利亚时代的时代背景与文化状况 |
第四节 浪漫主义思潮的硕果——湖畔派 |
第二章 华兹华斯诗学之泛神论宗教哲学观 |
第一节 华兹华斯的诗歌与“同一个生命和灵魂”的泛神论思想 |
第二节 华兹华斯的泛神论思想与生态意识 |
第三节 “同情”是华兹华斯诗学中泛神论的精髓 |
第三章 华兹华斯的崇高观——“感受崇高” |
第一节 华兹华斯“感受崇高”的历史渊源 |
第二节 华兹华斯“感受崇高”的内涵与特征 |
第三节 “感受崇高”与精神生态危机 |
第四章 华兹华斯的诗歌功能论——使心灵感动 |
第一节 “诗是人与自然之映像”——华兹华斯的诗歌事业 |
第二节 自然与华兹华斯诗歌的感受力和治愈力 |
第三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重构 |
第五章 华兹华斯的自然想象论 |
第一节 浪漫主义想象力:对自然的认知与超越 |
第二节 想象力与审美力的削弱与复元——对风景“如画”的批判 |
第三节 幻想与想象的区分:穿越时空场景与追求情感永恒 |
第四节 想象力:“在生活常态中洞见一个新世界” |
第六章 华兹华斯的自然情感论 |
第一节 华兹华斯的情感观与大自然的“秀美与震慑” |
第二节 未来“瞬间”与平静的情感 |
第三节 感受力、同情与情感 |
第四节 “对自然的爱引致对人的爱” |
第五节 宗教情感——大自然是“至爱” |
第七章 华兹华斯的语言观 |
第一节 日常语言的适用性: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之争 |
第二节 语言是思想的呈现和化身 |
第三节 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有机统一 |
第八章 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一节 对英国自然生态文学的影响 |
第二节 与欧陆浪漫主义文学的对话 |
第三节 对美国社会改革与生态文学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游客愉悦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一)政策背景 |
(二)市场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理论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愉悦度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二)国内外主题公园研究背景下游客愉悦度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 |
(一)内容创新 |
(二)方法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愉悦度 |
(二)主题公园 |
(三)旅游体验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认知评价理论 |
(二)社会互动理论 |
(三)旅游情境 |
第三章 沈阳方特欢乐世界及其游客愉悦度现状分析 |
一、沈阳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旅游发展现状 |
(一)加大二三线城市营销力度 |
(二)通过“夜游模式”增加创收途径 |
(三)不断凸显熊出没主题IP |
(四)重视家庭型客群多维度体验 |
二、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旅游产品类型和特点 |
三、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旅游愉悦度现状及其问题 |
(一)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游客愉悦度现状 |
(二)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游客愉悦度问题 |
第四章 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游客愉悦度影响因素梳理 |
一、基于文献研究法的因子整理 |
二、基于深度访谈法的因子整理 |
三、基于观察法的因子整理 |
四、基于在线评论的爬取与分析的因子整理 |
五、综合多种研究方法的游客愉悦度影响因素梳理 |
第五章 基于结构方程的游客愉悦度影响因素评价 |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
二、研究设计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三)基本信息统计描述分析 |
(四)问卷信度分析 |
三、游客愉悦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一)游客愉悦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二)游客愉悦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四、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评价与路径分析 |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变量相关性分析 |
(三)游客愉悦度影响因素路径系数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游客愉悦度提升策略 |
(一)多途径引导游客优化游线安排 |
(二)设计多样化沉浸式的情境体验 |
(三)提升服务人员的娱乐化和表演化水平 |
(四)创设游伴之间高质量的陪伴空间和主题活动 |
(五)促进游客的互动互助行为 |
(六)实行组合定价管理策略 |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符号互动论下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生成研究 ——以西安城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旅游体验研究 |
2.1.1 体验的定义 |
2.1.2 旅游体验内涵 |
2.1.3 旅游体验的内容研究 |
2.1.4 .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 |
2.1.5 旅游体验的策划与管理 |
2.2 旅游符号学研究 |
2.2.1 符号学的概念及内涵 |
2.2.2 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符号化表征 |
2.2.3 旅游吸引物表征的符号学解析 |
2.3 旅游体验价值研究 |
2.3.1 顾客价值 |
2.3.2 顾客体验价值 |
2.3.3 旅游体验价值概念 |
2.3.4 旅游体验价值的影响因素 |
2.3.5 旅游体验价值的维度 |
2.4 文化遗产旅游研究 |
2.4.1 文化遗产旅游者研究 |
2.4.2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研究 |
2.4.3 文化遗产地解说系统研究 |
2.5 总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研究概念界定 |
3.1.1 文化遗产旅游 |
3.1.2 旅游体验价值 |
3.2 研究理论基础 |
3.2.1 符号论与旅游吸引物理论 |
3.2.2 符号互动论与旅游吸引物的解构 |
3.2.3 真实性理论 |
3.2.4 空间三元论 |
3.3 本文理论体系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研究方法 |
4.1.1 解释社学会研究范式 |
4.1.2 定性研究—扎根理论 |
4.1.3 定量研究—内容分析法 |
4.2 研究设计 |
4.2.1 单案例嵌入式研究 |
4.2.2 案例地选择—西安城墙 |
4.2.3 抽样选择 |
4.2.4 半结构化访谈 |
4.3 数据采集 |
4.3.1 预调研 |
4.3.2 正式的数据收集 |
4.3.3 网络数据收集 |
4.4 数据分析 |
4.4.1 分析原则 |
4.4.2 三级编码 |
4.5 数据呈现 |
4.6 可信赖性(确实性)检验 |
4.7 研究伦理 |
第五章 符号生产——西安城墙空间生产与旅游吸引物表征 |
5.1 旅游空间生产 |
5.1.1 文化主题 |
5.1.2 文化要素 |
5.1.3 支撑系统 |
5.2 旅游吸引物表征 |
5.2.1 军事文化表征 |
5.2.2 历史文化表征 |
5.2.3 现代文化表征 |
5.3 旅游吸引物符号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符号阅读——西安城墙旅游吸引物游客感知解构 |
6.1 数据分析过程——初始范畴与主范畴提炼 |
6.2 数据呈现与研究分析 |
6.2.1 主题感知 |
6.2.2 氛围感知 |
6.2.3 节事感知 |
6.2.4 真实性感知 |
6.2.5 服务感知 |
6.2.6 五大属性组间的互动 |
6.3 .内容分析法 |
6.3.1 样本选取 |
6.3.2 样本处理 |
6.3.3 词频分析与扎根理论编码比对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符号互动下西安城墙主客双方与旅游体验价值生成 |
7.1 游客体验感知属性与旅游体验价值 |
7.1.1 数据分析过程与呈现 |
7.1.2 认知价值 |
7.1.3 情感价值 |
7.1.4 休闲娱乐价值 |
7.1.5 功能价值 |
7.2 管理者表征的旅游吸引物属性与旅游体检价值 |
7.2.1 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与体验属性 |
7.2.2 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体验属性与旅游体验价值 |
7.3 主客互动旅游体验价值生成模型构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主客双方文化符号互动的关联及差异 |
8.1.2 游客主体符号阅读与旅游体验价值的互动 |
8.1.3 文化遗产地客体符号表征与旅游体验价值的互动 |
8.1.4 主客双方旅游体验价值共创 |
8.2 研究不足 |
8.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 B 管理者访谈内容 |
附录 C 旅游者访谈提纲 |
附录 D 部分游客访谈内容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9)基于儿童游戏心理的上海市儿童公园使用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符合儿童游戏心理的必要性 |
1.1.2 儿童游戏元素设计的重要性 |
1.1.3 儿童游戏元素品质的提升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拟解决的研究问题 |
1.3.4 技术路线的设计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进展 |
2.1 儿童公园 |
2.1.1 国外儿童公园的发展 |
2.1.2 国内儿童公园的发展 |
2.2 儿童心理学 |
2.2.1 儿童心理学的概念 |
2.2.2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
2.3 国外研究进展 |
2.3.1 儿童公园的设计与理论 |
2.3.2 儿童心理与儿童公园方面的研究 |
2.4 国内研究进展 |
2.4.1 儿童公园的设计与理论 |
2.4.2 儿童心理与儿童公园方面的研究 |
第3章 儿童游戏心理对儿童公园的需求分析 |
3.1 儿童的游戏 |
3.1.1 儿童游戏的分类 |
3.1.2 儿童游戏户外场所的分类 |
3.2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游戏心理特征 |
3.3 不同年龄段儿童游戏需求的类型分析 |
3.4 儿童公园的需求分析 |
第4章 上海市儿童公园的实地调研 |
4.1 综合性公园内儿童乐园的调研分析-以长风公园儿童游乐区为例 |
4.1.1 长风公园的概括 |
4.1.2 长风公园的总体布局 |
4.1.3 长风公园的现状照片 |
4.1.4 实地调研评价 |
4.1.5 调研结果与分析 |
4.2 综合性儿童公园的调研分析-以嘉定儿童公园为例 |
4.2.1 嘉定儿童公园的概括 |
4.2.2 嘉定儿童公园的总体布局 |
4.2.3 嘉定儿童公园的现状照片 |
4.2.4 实地调研评价 |
4.2.5 调研结果与分析 |
4.3 一般性儿童公园的调研分析-以霁华壁儿童乐园为例 |
4.3.1 霁华壁儿童乐园的概括 |
4.3.2 霁华壁儿童乐园的总体布局 |
4.3.3 霁华壁儿童乐园的现状照片 |
4.3.4 实地调研评价 |
4.3.5 调研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儿童公园的主观偏好分析 |
5.1 基于问卷调查的儿童公园综合调研分析 |
5.1.1 使用者情况分析 |
5.1.2 儿童游戏心理、行为特征与家长的期待 |
5.1.3 儿童与家长倾向偏好分析 |
5.1.4 儿童公园满意度分析 |
5.1.5 不同年龄段儿童园内的问卷信息回馈对比 |
5.1.6 不同类型的儿童公园的差异对比 |
5.2 个体儿童游戏行为观察 |
5.2.1 观察的意义与原则 |
5.2.2 儿童对园内游戏景观项目的使用情况 |
5.2.3 儿童在园内自然环境下的游戏行为 |
5.3 半结构式访谈 |
5.3.1 访谈对象A(学龄前期阶段4 岁半女孩的父母) |
5.3.2 访谈对象B(学龄中期阶段12 岁男孩的父母) |
5.4 数据的分析总结 |
第6章 优秀儿童公园案例分析 |
6.1 传统类儿童公园-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儿童乐园为例 |
6.1.1 项目概括 |
6.1.2 活动区域设计对象及特征 |
6.1.3 设计思路与原则 |
6.1.4 功能分区 |
6.1.5 绿植设计 |
6.1.6 总结 |
6.2 主题公园的成功借鉴-上海迪士尼儿童乐园、上海欢乐谷等为例 |
6.2.1 个性化的景观设计 |
6.2.2 主题公园景观的层次 |
6.2.3 主题公园景观的空间组合 |
6.2.4 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因素 |
6.2.5 总结 |
第7章 以上海嘉定儿童公园为例进行设计改进建议 |
7.1 基于儿童游戏心理通过POE评价分析的改进思路 |
7.1.1 公园规划设计方面的改进 |
7.1.2 公园管理方面的改进 |
7.2 基于调研过程中反馈的尝试性建议 |
7.2.1 尝试动静结合规划活动功能区 |
7.2.2 尝试年龄段混合空间带来更多儿童社交的可能性 |
7.2.3 尝试以家长集散、社交的角度来调整儿童公园的休憩区域 |
7.3 以上海嘉定儿童公园为例的改造方案 |
7.3.1 设计概念 |
7.3.2 设计方案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上海市综合性儿童公园/一般性儿童公园/综合性公园中儿童乐园使用者调查问卷(儿童监护人问卷) |
附录 B 上海市综合性儿童公园/一般性儿童公园/综合性公园中儿童乐园使用者调查问卷(儿童问卷) |
附录 C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基于在线评论的游客对邮轮公司品牌感知价值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品牌价值的内涵 |
2.1.1 品牌价值的内涵 |
2.1.2 旅游的品牌价值 |
2.2 感知价值 |
2.2.1 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现状 |
2.2.2 游客感知价值 |
2.3 在线评论相关研究 |
2.3.1 在线评论研究历程 |
2.3.2 在线评论的维度 |
2.3.3 关于在线评论内容的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邮轮公司在线评论及感知价值维度构建以及编码过程 |
3.1 关于邮轮公司品牌的在线评论维度构建 |
3.2 感知价值维度构建 |
3.2.1 感知价值的特征 |
3.2.2 游客感知价值的维度和测量 |
3.3 NVivo软件在在线评论处理中的应用 |
3.3.1 工具选取 |
3.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4 在线评论原始材料分析编码系统介绍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邮轮公司和船队选取 |
4.2 在线评论原始材料选取 |
4.2.1 在线评论选取的网站 |
4.2.2 旅游网站上在线评论数据选取依据 |
4.3 邮轮公司总体品牌形象感知的节点分析 |
4.3.1 邮轮公司总体品牌形象感知的高频率节点分析 |
4.3.2 邮轮公司品牌感知的节点分析 |
4.4 游客对邮轮公司产品及邮轮品牌的情感与满意度分析 |
4.4.1 隐性感知识别:情感分析 |
4.4.2 显性感知识别:满意度 |
4.5 语义网络分析 |
4.6 邮轮公司感知维度划分 |
4.6.1 维度构建 |
4.6.2 编码人员信度检验 |
4.6.3 不同邮轮公司感知价值维度覆盖率分析 |
第五章 邮轮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结论 |
5.1 邮轮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
5.2 从宣传的角度感知邮轮公司打造的特色与研究结论的异同性 |
5.3 结论 |
第六章 建议与展望 |
6.1 建议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期待愉快欢乐的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D]. 宁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大连市旅游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的差异及其成因探究[D]. 杨小玲.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留学生作文中“高兴”类词语应用偏误分析[D]. 骆进.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5]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 ——以广府庙会为例[D]. 李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6]华兹华斯诗学研究[D]. 史丽娜. 山东大学, 2020(01)
- [7]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游客愉悦度影响因素研究[D]. 张瑞乔.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符号互动论下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生成研究 ——以西安城墙为例[D]. 李艳. 西北大学, 2019(04)
- [9]基于儿童游戏心理的上海市儿童公园使用后评价[D]. 郭俊杰. 天津大学, 2019(01)
- [10]基于在线评论的游客对邮轮公司品牌感知价值提升研究[D]. 王凤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标签:邮轮游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