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生活场所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何兴月[1](2021)在《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评估、干预、家庭管理的相关证据进行总结,为制定家庭护理管理方案提供循证依据。2.构建科学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为临床护理随访提供综合指导方案。3.将方案引入临床实际,评价方案的临床意义和可行性,明确实施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方法:1.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采用AGREE II对指南质量评价,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专家共识评价标准(2017)评价专家共识,其余文献依据原始文献类型进行质量评价,并对文献内容汇总,形成最佳证据。2.根据最佳证据内容,拟定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初稿。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初稿进行修改,形成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最终方案。3.通过临床现场调查,评价方案的临床意义和可操作性;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明确方案实施的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结果:1.脑卒中患者家庭管理的证据总结:共纳入文献10篇,包括指南7篇,专家共识3篇。共汇总了50条推荐意见,包括组织管理、护理目标、评估时机、评估方式、患者评估、患者管理、社会支持系统、脑卒中远程服务及健康教育8个方面。2.构建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将推荐意见汇总形成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初稿。第一轮专家咨询中除“1.4、5.5、5.6”变异系数>0.25,其余各指标变异系数均<0.25;第二轮变异系数均<0.25。第一轮专家咨询一级条目和二级条目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326、0.442,P<0.001。修改、删除条目后,第二轮专家咨询一级条目、二级条目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422、0.456,P<0.001,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形成最终方案。3.方案评价:通过对14名实践最相关护士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方案条目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评分均超过75%;访谈对象认为方案实施的障碍因素为专业人员开展实践的水平有限、支持设备的限制以及患者因素等,促进因素为系统内部的凝聚力和监督。结论:1.本研究基于循证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估清单和实践流程图,明确了评估的对象、时机、家庭管理等内容,方案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2.方案的临床意义和可操作性较强,但部分条目与临床实践存在差距。建议在应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客观环境和社会动态因素的相互作用,缩小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促进方案的实施。
宋叶君[2](2021)在《脑卒中患者居家跌倒风险护理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检索、评价国内外脑卒中患者居家跌倒风险干预的相关证据,并进行整合与汇总,形成脑卒中患者居家跌倒风险干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患者居家跌倒的干预提供循证依据。2.将卒中后患者居家跌倒风险的最佳证据在临床进行证据转化,比较临床实践与最佳证据的差距,分析障碍因素,减少卒中后患者居家跌倒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应用循证实践证据的积极性。方法:1.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关于脑卒中患者居家跌倒的相关证据,文献类型包括指南、系统评价、证据总结、专家共识、规范。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9月31日。由经过培训的两名研究员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整合,对符合质量要求文献中的证据进行归纳整合。2.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的内容分析法探索试点科室对卒中后患者居家跌倒管理的现状及实施循证证据转化的态度。通过对山西省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的护理人员进行访谈,并结合质性分析结果制定7条审查标准,在试点科室实施基于循证的卒中后患者居家跌倒预防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审查标准确定临床实践与最佳证据的差距,并分析障碍因素。结果:1.本研究证据总结部分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指南5篇、最佳实践建议1篇、系统评价5篇、指导规范1篇、循证意见书1篇。最终形成包括评估、健康教育、日常活动、家庭环境4个方面共16条证据。2.本研究通过项目审查,明确卒中后患者居家跌倒风险护理干预的临床实践与最佳证据存在差距。审查小组确定每条审查标准的执行情况,2条审查标准为优秀(超过75%)、5条审查标准中等(50%-75%)和0条较低(低于50%)。依据执行情况,审查小组确定护士缺乏对卒中后出院患者跌倒风险的防范意识;社区医院功能不完善,患者不能得到连续的护理服务;正式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措施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对家庭环境对跌倒的影响不明确,健康宣教不精准四条障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结论:1.本研究基于循证护理实践,整合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卒中后患者居家跌倒风险干预的措施,指导临床护士准确识别高风险跌倒患者,为正确科学的管理卒中后患者跌倒事件提供了循证依据。2.通过质性访谈和分析障碍因素并提出对策的过程为临床护理人员的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推进了循证证据在临床的证据转化,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卒中患者居家跌倒发生率。
朱晓萍[3](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王小丽[4](2021)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非药物干预措施的系统评价和分析,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方法:第一部分: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构建。通过课题组前期对急性期PSF患者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以及PSF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分析,以文献检索、系统评价PSF非药物干预措施为循证依据,结合症状管理理论制定干预方案初稿,然后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修订干预方案,再通过预试验对干预方案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形成最终完整版的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第二部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的临床实证研究。选取珠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PSF(FSS≥36分)研究对象,采用SPSS22.0软件,计算随机数生成器将纳入的12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干预方案。入院的24小时内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相关资料;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时分别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结果:第一部分:经过文献检索后,最终系统分析了23篇文献,对18篇RCT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质量评估结果均为B级。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了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初稿:(1)干预对象:急性期诊断为PSF患者;(2)实施者:经培训合格的护士;(3)干预的时间:共4周,1次/d,20~30min/次;(4)干预场所:神经内科病房;(5)干预的内容:症状评估、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运动干预、睡眠管理和饮食指导。将构建的干预方案初稿设计为Delphi专家咨询问卷,遴选广东、重庆、安徽和辽宁地区,在神经学科、康复医学科、心理学科、临床护理等领域的20名专家参与Delphi专家咨询。两轮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Cs)为0.80,专家的判断依据(Ca)为0.93,专家群体权威系数(Cr)为0.87。两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ⅹ2=17.64,P=0.003)和0.21(ⅹ2=21.12,P=0.001);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0(ⅹ2=61.78,P=0.001)和0.11(ⅹ2=72.15,P<0.001)。两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大于4.00,变异系数均小于0.25。最终形成6个一级指标和52个二级指标的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修改稿。对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预试验,患者的反馈验证干预内容是可行的、有效的,操作起来是安全的、可靠的;并形成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终稿。第二部分:(1)共109例研究对象完成了4周的干预措施;试验组55例,对照组54例。在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以及SS-QO量表每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2周、干预4周后,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集分析(PP)结果显示,试验组在FS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ITT结果显示,两组在SS-QOL量表维度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结果显示,仅维度思维得分无差异(P>0.05)。(3)ITT和PP两种方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在组内效应(基线、干预2周、干预4周)、交互效应(组别×时间)、组间效应(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QOL量表维度思维、上肢功能、视力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所有维度得分组内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T结果显示:维度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工作/劳动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维度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结果显示:不同干预措施对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个性、视力、工作/劳动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ITT和PP两种方式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均发生显着性改变(P<0.05)。除了维度思维、视力得分在干预2周和干预4周无差异(P>0.05),其余维度均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P<0.05)。结论:(1)通过系统评价分析PSF的非药物干预措施,能为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疲劳水平构建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2)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性干预方案能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疲劳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
杨兰[5](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并探讨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水平、制定出院准备服务干预方案奠定基础。方法:便利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入住于承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41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Readiness for Hospital Discharge Scale,RHDS)、多维度健康心理控制源量表(Multidimentio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Scale,MHL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出院指导质量量表(Quality of Discharge Teaching Scale,QDTS)等研究工具对患者进行调查。将收集的数据录入Excel,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分析法。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总分均分为(6.39±0.73)分。各维度均分从低到高依次为个人状态(6.16±1.06)分、适应能力(6.33±0.95)分、预期性支持(6.64±1.11)分。2.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照顾者、家庭月收入、合并慢性病种类、住院时间、ESSEN卒中风险评分、健康心理控制源类型的患者出院准备度总分之间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与出院准备度的相关性:NIHSS评分与出院准备度呈负相关(r=-0.403,P<0.01);NIHSS评分与个人状态呈负相关(r=-0.216,P<0.01);NIHSS评分与适应能力呈负相关(r=-0.352,P<0.01);NIHSS评分与预期性支持呈正相关(r=0.295,P<0.01)。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与出院准备度的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为(32.21±4.75)分。社会支持与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r=0.343,P<0.01);主观支持与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r=0.181,P<0.01);客观支持与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r=0.190,P<0.01);对社会支持利用度与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r=0.280,P<0.01)。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指导质量与出院准备度的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指导质量总分为(113.86±10.03)分。出院指导质量与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r=0.415,P<0.01);实际获得的内容与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r=0.368,P<0.01);指导技巧及效果与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r=0.265,P<0.01)。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住院时间、ESSEN卒中风险评分、NIHSS评分、健康心理控制源类型、社会支持、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出院指导质量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主要影响因素。7.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在健康内部控制型与出院准备度中的中介效应占比为健康内部控制型的15.06%;出院指导质量在健康权威人士控制型与出院准备度中的中介效应占比为健康权威人士控制型的14.2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住院时间、ESSEN卒中风险评分、NIHSS评分、健康心理控制源类型、社会支持、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出院指导质量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医护工作者应结合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为患者制定出院准备服务方案,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水平。社会支持在健康内部控制型与出院准备度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出院指导质量在健康权威人士控制型与出院准备度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翁瑛丽[6](2020)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索将脑卒中吞咽障碍循证护理干预系统化应用于临床情境的实施方法,科学地推广应用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证据、改善患者结局。研究内容与方法课题组前期基于循证证据总结,构建了脑卒中吞咽障碍循证实践方案(Post-Stroke Dysphagia Evidence-Based Practice Program,PSD-EBPP),为本研究奠定了实施基础。本研究遵循实施科学的基本原则,以实施性研究荟萃框架(Consolidated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Research,CFIR)为理论指导识别影响临床应用PSD-EBPP的因素,以再造有效项目实施框架(Replicating Effective Programs,REP)为指导制订实施方案,基于RE-AIM框架(Reach,Efficacy,Adoption,Implementation,and Maintenance Framework)评价PSD-EBPP的实施效果。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面向全国51家医院,招募愿意参与实施PSD-EBPP并具备实施资质的医院,为应用PSD-EBPP提供有效平台及实施场所。1.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以CFIR框架为指导评估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促进、障碍因素):(1)采用问卷调查法,从CFIR框架的三个领域出发,以拟实施PSD-EBPP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科等科室为研究对象,评估结构特征、实施准备度等因素;以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证据适用性;以科室护士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2)采用质性访谈法,从CFIR框架的四个领域出发、了解科室管理者及护士对实施PSD-EBPP的看法,补充和发掘决定因素。将上述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决定因素为制订实施方案提供依据。2.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邀请临床科室的管理者及护士,基于决定因素评估结果,依据REP框架的指导,制订PSD-EBPP的实施方案,为推动PSD-EBPP临床转化提供实施方法。3.PSD-EBPP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于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采用阶梯设计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法实施PSD-EBPP。以筛选出的医院相关科室为实施场所,选取科室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实施效果以RE-AIM框架为指导,从过程和结局两方面评价:(1)过程评价:评价干预措施的采纳度、执行率;(2)结局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护理行为改变情况;聚焦干预的有效性评价患者健康结局,包括吞咽功能(主要指标)及口腔卫生情况(次要指标)等。研究结果成功招募4家医院作为PSD-EBPP的实施场所。1.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识别出4家医院科室推动PSD-EBPP临床转化的6个促进因素、13个障碍因素。其中,促进因素包括:大部分证据具良好适用性,已有临床实践为PSD-EBPP实施奠定基础等;阻碍因素包括:患者知识储备不足、康复意愿不强,组织未明责授权,PSD-EBPP的实施环节不明确,护士欠缺相关知识和技能等。2.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应用PSD-EBPP的实施方案,内容涵盖组建实施小组,开展多中心、多样化方式持续培训,厘清吞咽障碍护理流程等实施策略。从干预实施流程、人员、方法等方面将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等六个类别的循证证据具体化,设计出配套表单包括吞咽功能护理评估记录单、经口进食护理记录单及其他表单共12个工具。3.PSD-EBPP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1)过程评价:4家医院的采纳度分别为63.63%~90.90%,35.71%~71.43%,58.62%~96.55%,77.77%~100.00%。执行率评价结果为,吞咽障碍筛查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执行率达85.71%~100.00%、在实施干预期间达70.90%~100.00%;各项干预中口腔护理执行率仅为42.60%~58.30%,而营养风险筛查执行率高达96.20%~100.00%。(2)结局评价:4家医院共纳入63名护士,S-1、S-3医院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S-4医院护士吞咽障碍知识水平显着提高(P<0.05),S-2医院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等方面无明显改变。与实施PSD-EBPP前相比,4家医院吞咽障碍护理行为显着提升(P<0.05)。干预有效性评价共纳入4家医院患者339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显着改善、营养不良风险显着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显着改善、患者吞咽障碍相关知识及生活质量水平显着提高(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的住院时间,吸入性肺炎、窒息发生情况无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制订的PSD-EBPP实施方案有助于推进临床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实践,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口腔卫生情况、吞咽障碍相关知识水平及生活质量。以CFIR及RE-AIM框架为代表的实施科学理论方法可为有效识别证据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制订推动证据临床转化的实施方案,以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有效、系统的指导。本研究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借鉴,也为运用实施科学理论方法引导其他护理领域循证证据应用提供了示范。
付秀云[7](2020)在《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照顾者干预模式。研究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在不同时间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脑卒中患者疾病复发率的影响,为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在青岛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2名脑卒中患者的照顾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随访,干预组在神经内科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根据时机理论将脑卒中照顾者的照顾过程分为5个阶段,包括诊断期(入院后1~3天)、稳定期(入院后4~10天)、出院准备期(出院前1~2天)、调整期(出院后3个月内)和适应期(出院后3个月到6个月)。干预人员结合《TIR健康教育手册》,在不同阶段给予照顾者相应的健康教育。前三个阶段的干预在院内完成:包括每日一次的面对面授课、技能培训和情感沟通。后两个阶段的干预在院外进行:包括定期电话随访、面访、健康大讲堂以及多种形式健康信息的推送。收集不同时间(入院时、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抑郁自评量表(SDS)、SF-36简明健康调查量表数据以及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复发率的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分析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抑郁水平、生活质量以及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复发率的影响。结果1.两组照顾者在干预前的人口社会学信息、照顾负担、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照顾者照顾负担(ZB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负担总分、个人负担维度得分和责任负担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以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照顾负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影响,且得分随干预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干预因素对得分有影响,且在不同时间点,干预组得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和干预因素有交互作用,两组照顾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趋势不同。(2)出院后6个月,两组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照顾者SDS抑郁评分:(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DS抑郁评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SDS抑郁评分有影响,且得分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干预因素对得分有影响,且在干预的不同时间段,干预组较对照组SDS抑郁评分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和干预因素有交互作用,两组照顾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趋势不同。(2)到出院后6个月,两组照顾者的抑郁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照顾者SF-36得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两组照顾者PCS总分、MCS总分及RP、VT、SF、RE和MH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各得分有影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得分有上升的趋势;干预因素对各得分有影响,在不同时间点,干预组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显着(P<0.05),说明在不同时间点,两组照顾者得分变化趋势不同。(2)PF、BP和GH维度得分仅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组照顾者得分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5.干预结束后,干预组脑卒中患者6个月卒中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χ2=4.358,P<0.05)。结论1.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能显着降低脑卒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和抑郁水平,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但对生理机能及一般健康状况影响较小。2.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能显着降低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李梦玲[8](2020)在《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及初步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深入了解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现状、存在问题及需求,评价整合间歇导尿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并进行初步实证研究,以期提供基于循证、科学及规范的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方法:1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妇科12名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和11名医护人员为访谈对象,深入了解并分析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现状、存在问题及需求;2系统检索并评价间歇导尿相关临床实践指南,整合高质量指南推荐意见,并通过专家会议法论证指南推荐意见适用性,筛选并制定适合在临床开展的推荐条目;3综合质性访谈和指南证据整合结果,参考延续护理模式和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构建方案初稿,并通过2轮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最终形成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4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将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妇科2019年4月-2019年7月入院的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护理方法,将2019年8月-2019年12月入院的患者设为干预组,采用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实施干预。效果评价分为5个方面:(1)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患者依从性,包括规范操作、饮水计划、排尿日记、康复锻炼、复诊随访5个项目;(3)生活质量;(4)卫生服务利用,包括再入院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和门诊访问次数3个指标;(5)护理满意度,包括住院护理满意度和出院护理满意度2个指标。采用Excel2010和SPSS23.0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显着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对12名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的访谈,提炼出应对态度、情绪体验的阶段性特征、支持性照护需求3个主题;通过对11名妇科医护人员的访谈,提炼出对延续护理必要性的认识、延续护理实施的不规范性、人力资源有限、多学科协作有待发展4个主题;2通过指南检索,共纳入7部间歇导尿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价为3部A级、3部B级、1部C级,整合6部指南推荐意见,并经过专家会议法论证和修改,形成间导评估、间导实践、间导教育和间导管理4个方面共26条推荐意见,作为方案的潜在应用条目;3综合前期质性访谈和指南证据整合结果,初步形成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初稿;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0和0.926,Kendall’s W系数为0.334和0.306(P<0.001)。形成的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包括间歇导尿护理问题评估表和间歇导尿延续护理实施方案2个部分,共8项一级指标、51项二级指标和77项三级指标;4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效果,结果示:干预组较对照组相比,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规范操作(t=2.928,P=0.007)、饮水计划(t=2.646,P=0.013)、排尿日记(t=3.347,P=0.002)、复诊随访(t=3.162,P=0.004)4个单项依从性得分、依从性总分(t=5.868,P=0.000)、生活质量(t=4.551,P=0.000)、急诊访问率(?2=16.133,P=0.000)、门诊访问率(?2=19.400,P=0.000)及出院护理满意度(t=0.100,P=0.000)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参考延续护理模式和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以指南实证推荐为依据,在质性访谈和专家函询基础上,构建了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该方案包括间歇导尿护理问题评估表和间歇导尿延续护理实施方案2个部分,共8项一级指标、51项二级指标和77项三级指标;2通过类实验研究对方案进行初步验证,在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依从性、生活质量、门诊和急诊访问率、出院护理满意度方面显示出积极效果,基本符合方案设计的目的。
张景涵[9](2020)在《延续性护理对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患者出院后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出院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自主生活能力、服药依从性、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出院患者的延续护理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取内蒙古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44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后出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月-2019年10月的44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后出院患者为干预组。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给与规范、适宜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护理上增加延续性护理。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两天内完成一般资料的收集,在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时进行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生存质量、服药依从性评价,最终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生存质量、服药依从性评价,并记录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情况。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基础疾病、易诱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患者基线具有可比性。2.NIHSS评分:出院前对照组为18.23±3.68,干预组为17.16±3.70,两组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对照组为8.80±2.71,干预组为3.43±1.04,两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出院前,且干预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I指数:出院前对照组为48.30±9.21,干预组为50.02±7.14,两组的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为63.52±10.21,干预组为78.41±8.41,两组的Barthel评分均高于出院前,且干预组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分:出院前对照组为7.67±0.46,干预组为7.59±0.45,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为6.55±0.52,干预组为7.49±0.44,对照组的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分低于出院前,且干预组的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出院6个月后和出院前的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遵医嘱服药依从性没有降低。5.生存质量评分:出院前对照组为49.93±5.13,干预组为48.20±4.06,两组的生活质量总分以及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环境维度、社会维度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为59.43±4.29,干预组为68.16±4.22,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总分以及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出院前,对照组的生活质量总分以及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出院前,且干预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非计划再住院率:对照组非计划性再入院率为20.0%。干预组无非计划性再入院事件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率为0。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Barthel指数、生存质量、服药依从性,并降低NIHSS评分及非计划性再入院率。
项阳[10](2020)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全面系统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及出院回归家庭(或社区)后延续护理需求情况,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延续性护理需求情况与生活质量状况,分析研究对象的延续性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二者的相关性。以引起临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与生活质量的更多重视与关注,从而全面了解患者出院后个体化延续性护理需求,加强延续性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二级预防效果,提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制定个体化卒中康复体系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间辽宁省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利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表以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等,对研究对象的延续护理需求情况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结果以双人双录入方式进行。应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构成比、均数和标准差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人口学、延续护理需求及生活质量水平进行描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卡方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的延续护理需求与生活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0.49±10.7,其中>60岁的患者居多,共计125例,占57.34%。延续护理随访方式选择中,选择需求最强的前三位为电话随访112例(51.38%),家庭访视76例(34.86%),QQ群或微信交流群组有70例(32.11%)。2.研究对象的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延续护理需求最强烈的前五项分别为:脑卒中知识(4.51±0.7)、安全用药(4.39±0.8)、康复锻炼的方法(4.39±0.8)、心理情绪控制与调节(4.25±0.9)以及血压自我监测(4.22±0.9),且得分越高表明延续性护理需求越强。年龄、婚姻状况、职业身份和医疗支付方式等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得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患者在血压自我监测、心理情绪控制与调节、饮食指导、家庭护理技巧、社会支持、血糖和血脂的控制及监测、心理疏导和家庭环境改造得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0~59岁组别除在心理疏导延续护理需求得分外,其余得分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而对于心理疏导延续护理需求,得分最高的是年龄大于60岁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与家庭护理技巧、社会支持、血糖控制及家庭环境改造等方面需求呈正相关(p<0.05)。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F-36平均分较高依次为精神健康(64.14±4.60),活力(61.55±4.81),情感障碍(54.95±5.57),且SF-36量表评分标准说明得分越高,情况越好。得分最高为精神健康方面,最低得分为生理机能(37.55±5.81)。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年龄、婚姻状况、职业身份、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医疗支付方法、脑卒中病程、发病次数、居住方式、家庭环境改造、脑卒中知识、安全用药、康复锻炼的方法、血压自我监测、心理情绪控制与调节、饮食指导、家庭护理技巧、社会支持、血糖的控制及监测、血脂的控制及监测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延续性护理需求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康复锻炼方法与患者的躯体疼痛(BP)呈显着正相关,情感障碍(RE)与安全用药、血压自我监测、心理情绪控制与调节、饮食指导、家庭护理技巧、社会支持、血糖和血脂的监测呈显着正相关。家庭护理技巧与生理机能(RP)呈显着负相关,家庭环境改造与生理功能(PF)呈显着负相关,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医疗支付方式、脑卒中病程、家庭人均月收入、发病次数以及延续性护理需求是影响生活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R2为0.500。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延续性护理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年龄、婚姻状况、职业身份和医疗支付方式等对研究对象的延续性护理需求有影响。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低,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受年龄、婚姻状况、职业身份、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医疗支付方法、脑卒中病程、发病次数、居住方式、家庭环境改造、脑卒中知识、安全用药、康复锻炼的方法、血压自我监测、心理情绪控制与调节、饮食指导、家庭护理技巧、社会支持、血糖的控制及监测、血脂的控制及监测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影响。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延续性护理需求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4.临床医护人员可以全面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回归家庭或社区后延续性护理需求情况,及其生活质量状况,根据需求制定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体系,提高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
二、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生活场所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生活场所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脑卒中家庭护理研究现状 |
1.3 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相关概念 |
1.6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脑卒中患者家庭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问题的确立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文献质量评价与评价标准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
2.3 证据汇总及等级划分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拟定专家咨询问卷 |
1.2 专家入选标准 |
1.3 咨询方式 |
1.4 统计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1.6 伦理学考虑 |
2 结果 |
2.1 专家一般情况 |
2.2 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 |
2.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2.4 咨询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伦理学考虑 |
2 结果 |
2.1 方案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调查结果 |
2.2 质性研究访谈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点 |
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第一轮) |
附录2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第二轮) |
附录3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最终方案) |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
附录5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评价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脑卒中患者居家跌倒风险护理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关于卒中后跌倒的研究现状 |
1.3 国内卒中后跌倒管理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5 相关概念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脑卒中患者居家跌倒风险的干预证据汇总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证据描述与汇总 |
2.4 讨论 |
第三章 脑卒中患者居家跌倒风险干预的最佳证据实践应用 |
1 最佳证据应用障碍的质性研究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结果 |
2 最佳证据在试点科室的障碍因素分析 |
2.1 确立审查问题 |
2.2 研究方法 |
2.3 审查结果及障碍分析 |
2.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
三、研究目的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
五、研究内容 |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人权保护措施 |
九、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
(四)讨论 |
(五)小结 |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
(四)干预措施 |
(五)资料收集方法 |
(六)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研究结果 |
(九)讨论 |
(十)小结 |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质量控制措施 |
(六)研究结果 |
(七)讨论 |
(八)小结 |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录 |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的构建 |
一、脑卒中后疲劳非药物干预措施的文献回顾及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二、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初稿 |
三、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德尔菲专家咨询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临床可行性预试验 |
第二部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临床实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件1 Cochrane协作网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
附件2 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3 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附件4 |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
附录6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附件7 改良Rankin评分表 |
附件 8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定(GCS) |
附件9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 |
附件10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 |
附件11 ADL评定量表 |
附件12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 |
附件13 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 |
附件14 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中译本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语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综述 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一、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实施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
(三)实施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在本研究的应用 |
二、文献回顾 |
(一)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危害 |
(二)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证据及临床转化现状 |
(三)文献回顾小结与启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PSD-EBPP的来源及概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三章 PSD-EBPP实施医院的评估与纳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章 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 |
一、PSD-EBPP临床转化决定因素的调查研究 |
(一)PSD-EBPP临床转化内部环境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
(二)PSD-EBPP临床转化干预特征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
(三)PSD-EBPP临床转化个体特征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
二、PSD-EBPP临床转化决定因素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三、小结 |
四、结论 |
第五章 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 |
一、目的 |
二、制订实施策略的基本原则 |
三、制订实施策略 |
四、实施方案的评价和调整 |
五、讨论 |
六、结论 |
第六章 PSD-EBPP 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设计 |
(三)PSD-EBPP临床转化干预方案的实施内容 |
(四)PSD-EBPP实施后效果评价内容与方法 |
(五)资料收集 |
(六)资料分析 |
(七)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PSD-EBPP实施前准备及培训结果 |
(二)过程评价结果 |
(三)结局评价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7)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 |
4 资料收集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方法 |
7 伦理原则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
2 两组照顾者不同时间干预效果评价 |
3 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比较 |
讨论 |
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2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效果分析 |
3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照顾者抑郁水平的效果分析 |
4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
5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复发率的效果分析 |
结论 |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相关概念 |
4 理论基础 |
5 研究内容 |
6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现状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间歇导尿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的评价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的初步应用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文献综述: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延续性护理对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患者出院后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我国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附录二 一般资料收集量表(调查阶段) |
附录三 神经功能检查量表(NIHSS评分) |
附录四 日常生活能力量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指数) |
附录五 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中文版(MMAS-8)(附表四) |
附录六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 |
3.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需求情况 |
3.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
3.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需求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讨论 |
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情况 |
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
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分析 |
1 延续性护理的实施意义 |
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现状 |
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的实施措施 |
4 效果评价工具 |
5 实施效果现状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生活场所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D]. 何兴月.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脑卒中患者居家跌倒风险护理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及实证研究[D]. 宋叶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4]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D]. 王小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杨兰.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6]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D]. 翁瑛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7]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研究[D]. 付秀云. 青岛大学, 2020(01)
- [8]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及初步应用[D]. 李梦玲.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9]延续性护理对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患者出院后干预效果研究[D]. 张景涵.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项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