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纸及相关行业专利(论文文献综述)
董琴[1](2021)在《技术标准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 ——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和出口产品质量双重视角》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技术标准的本质及国内外经济发展事实证明,技术标准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国家显然已经关注到这一点,中共中央《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即明确指出“技术标准”在出口升级、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除了技术标准以外,技术创新同样重要,而技术标准恰恰是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内在动力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可见,技术标准、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整体。制造业作为一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出口升级是一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为例,并分别从横向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和纵向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两个不同视角,探讨技术标准与出口升级的相关关系,并考察技术创新在技术标准影响出口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研究国内外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技术标准影响制造业出口升级的理论分析。首先对本文开展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包括技术标准与出口升级进行内涵界定,然后对技术标准影响制造业出口升级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论文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基本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标准影响出口升级的理论机制,发现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影响制造业出口升级的重要途径,且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既包括直接影响又包括间接作用。最后根据文献梳理以及影响机制分析提出理论假说。第三章为中国技术标准的动态演进及现状。主要通过将国内技术标准与国际技术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进行对比,从对比的视角了解中国技术标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技术标准整体上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结构以及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技术标准水平整体不高以及国际化进程缓慢等问题。第四章为技术标准与制造业出口升级测算。首先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和出口产品质量以及适用的技术标准水平进行测算,通过测算工作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和技术标准升级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对技术标准与制造业出口升级进行匹配性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制造业整体看还是从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看,技术标准与制造业出口升级之间均呈现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分别从横向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和纵向的出口产品质量视角对技术标准与制造业出口升级开展实证。我们利用2000-2013年中国制造业26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对技术标准与制造业出口升级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技术标准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和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均呈现明显的正向影响,技术标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制造业出口升级,且该结论在各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家技术标准影响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重要渠道,但不是行业技术标准影响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重要渠道;技术标准对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会因为制造业类型的不同和技术标准是否是强制性而具有异质性。从不同类型制造业来看,技术标准对技术密集型和轻型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影响显着为正,有利于其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对其他类型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影响不一;技术标准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重型、低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影响显着为正,有利于其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对其他类型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影响不一。从是否是强制性技术标准来看,强制性技术标准对制造业出口升级影响不显着;而推荐性技术标准对制造业出口升级影响均显着为正,有利于制造业出口升级。基于技术标准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提高以技术标准和技术标准战略促出口升级的重视程度。宏观层面,将技术标准体系改革和技术标准战略的深入实施提高到更高的国家发展战略层级;微观层面,以企业为主体,增强企业技术标准意识。2.更好地发挥推荐性技术标准对出口升级的促进作用。建立以推荐性技术标准为核心的技术标准新体系,且推荐性技术标准的制定必须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促进技术进步为原则。3.提高技术标准的“质”,以“质”加速出口升级。包括加快技术标准的更新速度、适度提高强制性技术标准水平等。4.以技术标准促技术创新,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技术标准与专利相结合、组建战略联盟以激发企业的联合创新等。5.加速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包括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促进国内技术标准向国际技术标准转化。
黄智[2](2021)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出口占商品出口比重长期高于90%,为中国对外经济的持续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近几年的现实观察中,一些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制造业出口增长呈放缓趋势,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内容,其出口竞争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分工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出口竞争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以下问题: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哪些因素驱动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贸环境中,如何科学地指导制造业提升出口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解答这些问题,本文将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详细讨论,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并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本章围绕国际分工理论凝练本文理论脉络,梳理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总结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对近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夯实本文研究基础并拓展研究视角。第三章对中国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的现状展开研究。本章从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概况入手,接着分析制造业出口的现状特征和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面临高端产品竞争力不足、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第四章为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测算和分析。本章分别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测度中国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的出口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整体规模竞争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近年整体质量竞争力处于停滞状态,且传统统计模式下放大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增加值贸易统计更适合当前国际分工的实际情况;细分制造业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演化趋势具有较大差异,但鲜有兼具规模和质量竞争力的行业,进一步证实了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综上,中国制造业出口距离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五章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之一。通过构建经济复杂度和技术创新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并基于制造业行业数据通过面板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复杂度和两者的协同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六章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之一。本章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构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模型,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验证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阻碍作用,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竞争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两者共同影响下仍然能够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即加深垂直专业化水平可以抵消政策不确定性的负向冲击作用。第七章为结论和建议。在总结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加快技术创新、深化国际分工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三个方面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整体而言,本文可能在以下两方面形成创新点。第一,理论层面的创新。本文在统一的研究范式下,对影响出口竞争力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本文着重突出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并构建理论机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拓展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其次,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统筹于一个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分工深化和经贸环境变化之间的两难问题。第二,实践层面的创新。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综合运用多种指标测度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变化趋势,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在拓展研究边际的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并基于全文多个结论,结合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等中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脉络,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范文楚[3](2021)在《绿色技术创新对制造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研究 ——以太阳纸业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迅速发展,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制造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加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制造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企业在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时适时调整策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以太阳纸业为例,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数据来源于太阳纸业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CSMAR数据库、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新浪财经和企业相关新闻报道。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发现,太阳纸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企业价值增长,实现价值创造,并梳理了其价值创造机理。并且本文从三条路径梳理了绿色技术创新的价值创造机理。第一,绿色技术所研发的绿色技术可以减轻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其环境绩效,环境绩效的不断增加可使企业获得社会声誉。第二,企业通过绿色产品创新实施差异化战略,开辟绿色产品市场,通过绿色营销来使得社会关注度加大,提高企业的客户定位,从而提高企业在相关业务范围内的盈利能力。第三,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绿色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减少企业成本,从而提高盈利能力。无论是社会声誉、市场定位还是盈利能力,都是企业难以模仿的资源,都可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根据以上研究提出提高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强化全社会绿色消费牵引和加强绿色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建议。
秦亚敏[4](2021)在《轻工企业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轻工业作为传统产业,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稳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保障轻工业的繁荣发展对内具有满足内需、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助力乡村振兴等重要意义,对外具有扩大出口、稳定外汇、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等重要作用。目前,就轻工产品的生产、出口或消费,中国已成为世界轻工业大国。但是,中国的大多数轻工业产品都位于产业链的下游,在国际市场中也属于较为低端的产品,一些行业的基本技术和设备仍需从国外进口。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增长在供应体系落后的同时造成了“产能过剩”和“国内需求不足”的现象。未来,我国轻工业的发展必须从“轻工业大国”向“轻工业强国”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型升级,就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轻工产业的科技创新需要依赖行业内各轻工企业的研发行为来实现。产业组织理论中,何种类型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研发创新,有着不同的观点,关于研发行为如何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研究也很少。为了搞清这一问题,本文将以我国的轻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托产业组织理论对轻工企业的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不仅是对相关理论的延续与深化,也对推动我国轻工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轻工业企业的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关系,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是:首先,对核心要素研发行为、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进行界定和度量,基于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进步率分别度量了企业的研发行为,研发投入强度即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其营业收入的占比,技术进步率是通过不仅适用于宏观数据、也适用于企业微观数据的非参数生产前沿面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DEA-Malmquist方法进行测算,再通过加权汇总的方法获取行业技术进步率数据。市场结构的度量采用反映市场或者是行业之中所有企业规模的集中度指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也称HHI指数),测算了我国轻工业2007~2018年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度量,采用的是利润率指标,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指的是经济利润,即净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值。该利润率比值越高,市场绩效越差。其次,建立Tobit模型考察市场结构对企业研发行为的作用关系,同时分析了市场结构作用于研发行为时多元化的中介作用机制和高管权力的调节作用机制。再者,考察了研发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不仅整体考察了研发行为产生的技术进步与市场结构的关系,还分行业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最后,分析研发行为带来的技术进步对行业市场绩效的影响,用门限回归模型验证了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发现存在市场结构门限效应。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如下所述:(1)将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纳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分析范式。我国轻工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竞争程度正向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市场结构作用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多元化中介作用机制中,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会随着市场结构垄断性的增强而增加,研发投入强度随着企业多元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市场结构作用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高管权力调节作用机制中,高管权力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对研发投入强度的促进作用越大。(2)构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完整分析框架。不仅分析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中研发投入的影响,还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会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增强而降低。轻工行业技术进步率增加时,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增加,但不排除行业差异。技术进步率提高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甚至垄断地位。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较高时,技术进步率对市场绩效的作用是负向且显着的。通过构建非线性模型发现了单一市场结构门限值。当市场结构HHI指数大于0.146时,技术进步表征的研发行为使利润率表征的市场绩效较差。(3)全面衡量了轻工企业的市场结构、研发行为与市场绩效。轻工行业涉及广泛,论文采用18个细分行业2007~2018年轻工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全面的考察了轻工行业的市场结构、研发行为与市场绩效。对把握我国轻工业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轻工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技术进步率对轻工业生产率变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轻工企业在现有技术的应用、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企业的管理水平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我国轻工业整体的HHI指数在统计年份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垄断性最高,其次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的竞争性最强,其次为专用设备制造业。轻工行业利润率水平存在差异,酒、饮料和精茶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利润率水平领先,其市场绩效水平较低。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自行车、助动车及非公路休闲车制造业等行业利润率都低于轻工业平均利润率,有较高的市场绩效水平。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轻工企业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完整分析框架。在三者的作用机制中,既存在相关变量的中介和调节机制,也存在由于行业、市场结构特点不同导致的相关作用机制的差异。最后,本文为中国轻工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政府要营造鼓励、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的良好环境,妥善处理反垄断与保护创新的协同发展关系;轻工企业应通过研发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适度开展多元化经营、积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助力中国轻工业创新驱动发展。
任长秋[5](2020)在《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股份经济的关键时期,深入探讨农产品加工工业技术进步、加快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为研究对象,基于引进农产品加工业FDI可能促进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学习进而提高本土企业绩效的基本假设,围绕分析回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随时间变化的样态是什么?溢出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旨在揭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的动态过程及整体影响因素框架,以便更好的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领域的引资工作并加快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学习速度。1、本论文应用FDI技术溢出、组织学习、技术追赶、时间压缩不经济、“干中学”、技术扩散等理论知识,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和大量统计资料,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的动态过程及整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文献和理论分析。这部分主要对FDI理论进行回顾并调研FDI技术溢出的相关文献。本文首先界定FDI技术溢出的基本概念,并回顾它的重要理论基础。然后,围绕FDI技术溢出作用机制、FDI技术溢出经验证据、农业领域FDI研究,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工业领域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展开文献调研,进而为本研究的视角选择、理论阐述、方法选择、创新点凝练等提供充足的文献支撑。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的整体理论分析框架。现有文献对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主要从静态视角提出,回答FDI技术溢出是否存在,而未涉及FDI技术溢出的时间问题。因此,本文一方面拓展FDI技术溢出作用机理的时间维度,另一方面借鉴组织学习、技术追赶、时间压缩不经济、“干中学”、技术扩散等多种理论视角,对FDI技术溢出的时间效应做出理论推导。本文进一步从机会、动机和能力的维度构建影响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整体框架模型,分别选择2个代表性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详细论证它们对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速度快慢的作用机理。(2)描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FDI投资情况,并初步探索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统计数据基础上,描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及FDI利用现状、发展趋势、特点等,并在宏观层面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FDI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之间的量化关系。(3)实证研究的主要数据和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来源及清洗,以及数据匹配工作,并围绕本研究理论推导的验证,进行模型构建、样本选择、变量测量等工作。(4)实证结果部分。这部分采用规范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本文提出的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溢出速度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健性。2、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路展开研究,研究结论表明:(1)从理论上看,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存在时间效应。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会随着进入我国的时间长短而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影响,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我国的时间和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中获得的技术外溢呈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中能获得的技术外溢也会降低,呈逐渐减弱的发展态势。(2)影响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因素可以纳入一个整体的“机会—动机—能力”分析框架中。机会、动机和学习能力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FDI技术溢出的时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首先要有获得学习FDI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才能快速学习农产品加工业FDI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但这种机会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本土企业的良好绩效和生产效率,需要本土企业积极主动的寻求和利用这种机遇,而这取决于本土企业的学习动机。最后,有了机会和学习动机,本土企业还需要学习能力去实施学习。当三者都具备时FDI技术溢出才可能发生,并且学习速度和FDI技术溢出才会加快。(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近20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产业发展在细分行业和区域上都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1999—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的TFP平均增长率为4.18%,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的带动性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以及就业分别增加5.81%,5.93%和1.87%。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农产品加工细分行业和区域上也呈现不均衡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东部沿海省份。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的FDI和其技术进步的协整关系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是推动行业TFP增长的原因,而TFP增长不一定导致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商投资的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对TFP的影响作用随着时间逐渐增大,在滞后5期之后,农产品加工业TFP的变化有约20%来自于其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此外,方差分析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每增加1个单位,农产品加工业行业的销售收入、出口和就业人数分别增加35.5%,10.5%和31.7%。(4)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时间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的技术外溢成正比关系,但随着FDI进入时间增加,这种正向作用的边际收益率呈现递减的趋势。其中,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FDI比来自港澳台农产品加工业FDI的技术溢出速度快,农产品加工业FDI有节奏进入比无节奏进入的技术溢出速度快,但它不调节前向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时间的作用。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从农产品加工业FDI获得技术溢出速度快,要素市场扭曲负向调节FDI进入时间对技术溢出速度的影响,但是不调节前向FDI进入时间对技术溢出速度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之间的技术距离正向调节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速度,地理距离负向调节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速度。3、可能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的创新。从FDI研究的一般情况来看,传统FDI研究大多采取静态、截面、瞬时视角去研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考察FDI技术溢出的时间维度,即动态视角,并以我国农产品加工工业为行业背景。(2)研究内容的创新。首先,本文从时间维度视角重新对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并采用多理论视角丰富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FDI影响因素作用框架,增强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行业及地域关联性,进而极大的拓展现有FDI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内涵、广度和深度。最后,本文除讨论行业内溢出效应,同时还将考虑行业间的溢出时间效应问题,这也是现有研究较少涉猎的范畴。(3)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业微观企业作为样本观测对象,克服了宏观层面、行业层面研究对企业的同质性假设,可以引入更多的企业异质性特征,使得研究结论更贴近企业决策主体,进而可望获得更有效的政策建议。同时,研究中引入多种方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确保更加稳健、可靠的估计结果。最后,对于农业企业绩效的测量,将同时采用企业总产值和创新绩效指标。这种做法既沿袭了FDI研究的传统,同时更体现了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企业创新现实需求,也确保了本研究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孙元君[6](2020)在《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多年中高速增长,但这种中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为代价,环境污染必然影响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民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这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适用范围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污染作为一种显着的负公共产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与执行不力、环境规制体系不健全等多种因素造成。面对资源约束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速度加快等问题,从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并将其融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并阐释的绿色发展理念,再到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绿色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走可持续和绿色发展之路。这意味着制造业发展方式需由原来高度依赖要素能源投入的粗放增长向以减少不可再生要素投入、减少污染物排放负产出、实现传统劳动资本要素高效使用的转变,同时促使经济产出效率提升的集约型绿色增长。在此背景下,实施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推动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仅是当前我国制造业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必要之路,更是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治理、监督、管理的相关政策,从2015年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到2017年,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再到2018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对制造业向集约、高效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那么环境规制的实施能否促进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否有助于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论文围绕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核心问题,在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并全面研究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创新机制和就业机制,并得到以下结论: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滞后性,且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产生相反的影响;当期环境规制对制造业技术进步产生不利影响,对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对创新效应和就业效应的细分路径产生显着不同影响,且存在非线性关系;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仅产生直接作用,也通过就业和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作用。论文主要分为八章内容,前两章为导论、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第三章,从理论层面分析就业和创新在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的传导机制,为下一步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四章,构建衡量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运用广泛使用的非径向SBM方向性距离函数Malmquist指数测度我国制造业27个子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从整体和分行业视角分析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第五章,基于“创新补偿说”和“遵循成本说”相关理论,采用交互项,构建动态非线性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创新效应;第六章,通过就业的结构性变动建立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互作用的“桥梁”,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就业效应;第七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详细且系统的从就业效应和创新效应角度分析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直接及间接效应,通过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最后一章,从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进行了归纳性阐述。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动态面板GMM分析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门限回归分析法、广义最大熵,采用的分析工具主要有STATA14.0、SPSS、CITYSPACE、SMARTPLUS3.0等软件,对环境规制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进行细致的静态描述和动态刻画,希望最大限度呈现出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创新路径和就业路径的实现程度,提高实证结果的精确性和本文结论的准确性。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将创新效应和就业效应作为切入点,分别探索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传导机制及其影响程度;考虑到劳动工种的差异性特征,深入分析就业效应的细分层面的传导效应,突破单向线性研究思维,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劳动工种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非线性阈值效应;考虑到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的同时能够兼顾多个影响变量间的相互关系,采用GME-SEM模型,通过一系列关联模型进行一次性回归,分析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直接与间接效应。
舒欣[7](2020)在《中国制造业企业专利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专利作为重要的创新战略资源,其增长也必然要由“快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自2000年后开始“爆炸式”增长,在2011年中国已然成为专利申请量第一大国,然而对于中国专利的增长和质量的研究多基于宏观层面,鲜有从微观层面剖析企业专利行为的研究。本文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跨期微观创新调查,首次在国际可比框架下,对中国制造业企业专利行为的微观机制、专利申请的动机以及专利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本文立足于国际比较的视角,从专利制度、宏观专利行为和微观企业专利行为的特征事实进行全方位比较。主要的结论有:中国的专利制度经历了从主动借鉴到外部驱动,再到内部驱动不断创新的过程,现行的专利体制仍需在专利保护强度、审查力度和效率以及专利实施和运用方面做出改进;中国与美国企业相似,都最重视采取商标或保密来保护创新产出而不是申请专利,而日本企业则最偏好采用专利保护创新成果;中国专利申请的实质性动机低于发达国家,而防止专利诉讼的策略性动机高于欧洲与美国。其次,本文采取了混合截面的定序logit回归实证分析企业专利的选择机制,回答制造业企业是否更偏好选择专利来保护创新成果的问题,并且对这一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企业最偏好商标机制来来保护创新;我国企业对创新保护机制的选择在这十多年间由偏好保密等非正式机制转向了专利等正式保护机制,尤其对专利机制的使用意愿大幅增加,这一意愿的转变从微观角度部分解释了中国专利激增的事实,即企业自身申请专利的意愿增强;企业对不同机制的偏好与企业规模、创新类型及行业有关。进一步,通过分样本回归,我们指出引进工艺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在2002年不存在策略性专利行为,而在2014年出现明显的策略性专利行为。进一步地,本文依旧采用混合截面的定序logit回归实证分析企业的专利申请动机,然后进一步将企业专利申请动机划分为策略性动机和实质性动机,并对影响企业选择这两类动机而申请专利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企业出于多元动机申请专利,以实质性动机为主,辅以策略性动机;(2)企业出于不同动机申请专利受到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企业家教育程度、政府扶持政策与专利有效性的影响;(3)专利有效性会显着降低企业的策略性创新行为;(4)政府补贴显着降低企业策略性产品创新行为,但对工艺创新的专利申请动机影响不明显。再者,本文还对企业专利行为带来的结果进行分析,关注企业专利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构建三阶段CDM模型,对企业选择专利等正式机制和选择保密等非正式机制带来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二是探讨申请专利的动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采取保密等非正式保护机制会显着降低企业短期内的绩效,而采取专利等正式保护机制对企业绩效没有显着影响;企业专利申请动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创新类型而有所差异,在2002年两类创新的专利申请动机对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影响,2014年策略性工艺创新动机会显着降低企业短期内的绩效,而策略性产品创新动机会显着提升企业短期利润。最后,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专利的数量型增长到质量型增长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政策上可以通过构建专利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精准助推“实质性创新”的企业发展、健全创新补贴机制;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上,可以效仿日本、韩国主动弱化实用新型专利制度,明确实用新型专利与发明专利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提高专利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效率和服务意识。通过一系列措施,激发我国企业高质量、实质性专利的内在研发动力,促使企业专利申请实现由“高增速”转向“高质量”的转变。本文的研究和结论为制定有效全面的保障企业创新产出的政策拓宽了思路,对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有重要意义。
刘用,张定新,潘峰[8](2020)在《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绩效研究——基于第四次经济普查资料》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是工业大省,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工业企业R&D活动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是全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2010-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情况表、第四次经济普查资料,经过谨慎处理建立划分类型一致、指标一致的多维度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从企业基本情况、R&D人员、R&D经费支出、企业办研发机构情况以及研发活动产出等方面,按照总体情况、企业规模、隶属关系、登记类型、产业类型、控股类型、地区分组等不同类型分别系统研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以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科技活动主要指标开展横向对比研究,寻找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差距。最后,在现有认知范围内,本文基于该项研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旨在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增强全省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李蝶[9](2020)在《工业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研究 ——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视角》文中指出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凸显,面对日益严峻的减排压力,在达到环境承载力之前提高环境规制强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这又可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就业冲击。随着中国环境管制的加强,部分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被迫关停,溢出了大量失业人口,部分企业面临减排和去产能的压力,其经济效益受限,就业吸纳能力下降,从短期来看环境保护可能引起的失业问题十分严峻。技术创新对实现经济长期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技术创新的就业创造机制具有改善民生的效果。技术创新是实现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双重红利”的有效途径吗?如何利用合理的环境政策和创新政策来应对环境保护和就业冲击的矛盾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和破解目前环境保护和就业增长的“两难”抉择的迷惑和困局。2009年《世界劳工报告》提出了就业的“双重红利假说”,即通过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刺激劳动力需求,实现环境规制和就业增长的双重红利。但是,对于环境规制是否具有改善环境和促进就业的双重红利,现有研究尚未达成共识。根据波特假说,恰当的环境规制能够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而企业改变生产技术或者治污技术会对就业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本文将技术创新引入环境规制与就业增长关系的讨论中,在分析环境规制对劳动就业直接影响的同时,作为一个新视角,将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分析环境规制对劳动就业的间接影响,将使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研究更加精确和全面。本文以全球环境危机为背景,结合中国技术创新和劳动就业现状,沿着理论研究→机理探源→实证分析→政策设计的基本路线对论题进行研究。首先,在理论研究上,以波特假说、双重红利假说、创造性破坏理论和就业补偿理论等相关理论假说为基础,通过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劳动就业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梳理,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其次,在机理探源方面,通过数理分析和归纳提炼得出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劳动就业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而揭示技术创新影响环境规制与就业增长关系的传导渠道。其次,在实证分析层面,以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对环境规制影响就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就业增长的传导机制,并进一步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甄别不同技术创新类型如何协调环境规制和就业增长的关系。最后,在政策设计中,根据中国环境规制的历史阶段和演进轨迹,结合实证检验的结果,提出中国利用技术创新实现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的政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不仅直接影响就业,还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的就业效应。环境规制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存在两种机制,即负向的成本效应和正向的替代效应。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取决于抵消效应和补偿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地,技术创新对劳动就业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一是破坏就业的替代机制,二是创造就业的补偿机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验证了三者的作用机理,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系数为(0.061,-0.183)(其中,0.061为二次项系数,-0.183为一次项系数),等于环境规制对就业的总效应系数(0.535,-1.622)减去环境规制对就业的直接效应系数(0.474,-1.439)。同样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中介效应系数之和为(0.06,-0.18),进一步验证了三者的作用机理的可靠性。技术创新能够有效缓解或者抵消环境规制潜在的就业负效应,要实现环境保护和就业增长的双重红利,应根据不同行业环境规制与就业U型曲线的阈值,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策略;适当提高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利用环境经济手段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带动经济绿色发展和就业增长;促进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灵活匹配,降低环境规制社会成本。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一是将环境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导出包含环境政策和研发投入的就业影响因素基本模型,通过理论综合和归纳提炼,揭示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劳动就业之间的影响机制,有利于在理论上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的复杂关系;二是选取2006—2015年中国34个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按照不同污染程度和技术水平行业对三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有助于为政府部门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针对不同行业实际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强度和技术创新策略提供实证支持和参考。
邢战雷[10](2019)在《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覆盖最广的消费品行业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力军,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稳定出口规模、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更好地服务“三农”等方面。自中国改革开发以来,轻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经过了高速发展、告别短缺、数量为本的发展阶段后,正进入以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为目标的中高速发展新阶段。不论在轻工产品的生产、出口或消费,中国已成为世界轻工业大国。然而,轻工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目前轻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处于“消费平稳、投资放缓、出口乏力、调整加速、分化明显”的“缓中趋稳”发展态势。中国轻工业由“大国”变为“强国”之任务仍然艰巨,发展中的矛盾、“痛点”和“栓塞”依然存在且日趋明显,转型升级变得愈发迫切。要实现轻工业转型升级就必须重视创新。而创新过程中遭遇的知识产权问题更加普遍,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故此,基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的创新驱动成为助推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知识产权也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和“新引擎”,是轻工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绕不过的坎”,更是打开轻工业转型升级之门的“金钥匙”和“核心驱动”。论文以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为研究主线,综合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系统工程、知识产权管理等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既有成果,运用文献研究、系统分析、定量与定向相结合、数据挖掘等科学方法,针对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开展专门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为轻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和一套“策略组合”,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轻工业宏观发展态势、显化轻工业知识产权发展水平、提高轻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知识产权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知识产权驱动支撑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如下所述:(1)首次把知识产权引入中国轻工业发展与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虽然目前不少轻工企业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体系,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创新活动,但轻工类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品仍然较少、较弱。加之目前从学者到政府到社会服务机构,并没有专门开展轻工业领域的专利技术盘点、诊断与布局,这也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被忽略的关键之一。为此,文章率先通过利用专业的IncoPat数据库的数据来源,设计规范的检索公式,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引入“专利地图”技术处理方法,从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运营情况、申请人类别、地区、排名情况、专利法律状态、子行业专利分布等维度,从轻工产业角度具体对中国轻工业领域的专利资产进行检索、数据挖掘和比较等计量分析,以期揭示轻工业领域的专利竞争格局、结构与发展动态。研究认为,知识产权仍然是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和“栓塞”。(2)构建了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体系和“G-CPU”驱动范式。结合系统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探讨和构建了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五驱力”(5Fs)体系,分别对战略管理能力、创造开发能力、协同运营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和法律保护能力五个方面,详细分了其各自内涵、运作机制和注意事项;在“三螺旋”(Three-Helix)理论的基础上,将科技平台因素(例如:产业集群、特色区域、行业协会、专利联盟等)引入到传统的“产学研”创新体系,设计了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四螺旋”(Four-Helix)驱动范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以及政府、科技平台、企业、高校四个主体视角出发,围绕知识产权战略能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等五个维度,引入“专利地图”“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先进理念,提出了中国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路径“策略组合”研究认为,G-CPU驱动范式是轻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所在。。(3)探索创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贡献度及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进一步阐释知识产权与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贡献度,以及基于知识产权的轻工业创新能力评价,文章探索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轻工类高校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轻工产业发展建立模型并进行分析,测算出中国轻工业固定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知识产权投入的产出系数,并进一步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知识产权投入对中国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将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对专利数据的规范化处理,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以江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八所轻工类高校为样本,从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强度、潜力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选取了 2006-2018年间的专利信息数据,开展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进而掌握了轻工类高校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及其影响。研究表明,知识产权投入对轻工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投入,促进我国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对知识产权创新驱动背景下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不仅对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发展、工作成效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更是首次引入“专利地图”理论与方法,对中国轻工业知识产权发展状态及其结构进行了专业的检索分析,通过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知识产权投入对中国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促进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五驱力”,构建了“四螺旋”模型,为中国轻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二、造纸及相关行业专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纸及相关行业专利(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标准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 ——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和出口产品质量双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技术标准水平测算方法与经济效应研究 |
1.2.2 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技术创新研究 |
1.2.3 出口技术复杂度测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研究 |
1.2.4 出口产品质量测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技术标准影响制造业出口升级的理论分析 |
2.1 技术标准与出口升级的内涵界定 |
2.1.1 技术标准的内涵界定 |
2.1.2 出口升级的内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网络外部性与技术标准化理论 |
2.2.2 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内生增长贸易理论 |
2.3 技术标准影响出口升级的理论机制与假说 |
2.3.1 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机制的直接影响 |
2.3.2 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机制的间接影响 |
2.3.3 理论假说 |
第3章 中国技术标准动态演进及现状 |
3.1 国际技术标准及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动态演进及特点 |
3.1.1 国际技术标准及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动态演进 |
3.1.2 国外先进技术标准体系的显着特征 |
3.1.3 国际技术标准及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 |
3.2 中国技术标准动态演进、现状及主要问题 |
3.2.1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的动态演进 |
3.2.2 中国技术标准的现状 |
3.2.3 现阶段中国技术标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技术标准与制造业出口升级:测算与事实 |
4.1 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测算与事实 |
4.1.1 中国制造业出口现状 |
4.1.2 测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
4.1.3 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测算结果与特征事实 |
4.2 中国技术标准水平测算与事实 |
4.2.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4.2.2 技术标准水平测算结果与特征事实 |
4.3 技术标准与制造业出口产品升级匹配性分析 |
4.3.1 技术标准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 |
4.3.2 技术标准与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标准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视角的实证 |
5.1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
5.1.1 模型构建 |
5.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2 基准回归 |
5.3 稳健性检验 |
5.3.1 内生性检验 |
5.3.2 稳健性检验 |
5.4 机制检验 |
5.5 异质性检验 |
5.5.1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
5.5.2 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 |
5.5.3 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 |
5.5.4 强制性技术标准和推荐性技术标准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技术标准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基于出口产品质量视角的实证 |
6.1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
6.1.1 模型构建 |
6.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2 基准回归 |
6.3 稳健性检验 |
6.3.1 内生性检验 |
6.3.2 稳健性检验 |
6.4 机制检验 |
6.5 异质性检验 |
6.5.1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
6.5.2 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 |
6.5.3 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 |
6.5.4 强制性技术标准和推荐性技术标准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提高以技术标准和技术标准战略促出口升级的重视程度 |
7.2.2 更好地发挥推荐性技术标准对出口升级的促进作用 |
7.2.3 提高技术标准的“质”,以“质”加速出口升级 |
7.2.4 以技术标准促技术创新,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 |
7.2.5 加速技术标准的国际化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2.1 研究范式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概念界定 |
1.3.1 高质量发展 |
1.3.2 制造业及制造业出口 |
1.3.3 出口竞争力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
2.1 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2.1.1 古典贸易理论 |
2.1.2 新古典理论 |
2.1.3 新贸易理论 |
2.1.4 竞争优势理论 |
2.2 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2.1 直接影响因素 |
2.2.2 间接影响因素 |
2.3 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方式及相关应用研究 |
2.3.1 规模竞争力测度指标 |
2.3.2 质量竞争力测度指标 |
2.4 中国制造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
2.4.1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
2.4.2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研究 |
2.4.3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的现状研究 |
3.1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
3.1.1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
3.1.2 中国制造业现实特征 |
3.2 中国制造业出口现状 |
3.2.1 中国制造业出口总体情况 |
3.2.2 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 |
3.2.3 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 |
3.3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
3.3.1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冲击 |
3.3.2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贸易摩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测度和评价 |
4.1 出口规模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
4.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4.1.2 贸易竞争力指数 |
4.2 出口质量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
4.2.1 出口技术复杂度 |
4.2.2 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率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济复杂度、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5.1 经济复杂度的测算与评价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技术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5.2.2 经济复杂度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5.2.3 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5.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
5.3.1 实证模型构建 |
5.3.2 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
5.4 实证分析 |
5.4.1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
5.4.2 中介效应的检验 |
5.4.3 考虑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6.1.2 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6.1.3 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6.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
6.2.1 实证模型构建 |
6.2.2 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
6.3 实证分析 |
6.3.1 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
6.3.2 面板模型的选择和回归 |
6.3.3 结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以加快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 |
7.2.2 高质量深化国际分工以形成制造业国内国际“良性循环” |
7.2.3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制造业创造高质量的国际发展环境 |
7.3 研究创新和未来展望 |
7.3.1 研究创新 |
7.3.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本文行业分类、中国工业行业分类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对照表 |
附件2 2019 年中国、美国、日本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按HS1992 分类) |
附件3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附件4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TC) |
附件5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PRODY) |
附件6 1995-2014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垂直专业化指数(VSS) |
附件7 1995-2014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绿色技术创新对制造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研究 ——以太阳纸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绿色技术创新内涵 |
2.1.2 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
2.1.3 企业价值创造内涵 |
2.1.4 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 |
2.2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 |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 合法性理论 |
3.4 资源基础理论 |
3.5 信号传递理论 |
4 行业背景分析 |
4.1 市场环境分析 |
4.1.1 小型企业逐步退出市场 |
4.1.2 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上升 |
4.1.3 生活用纸消费潜力较大 |
4.2 产业政策分析 |
4.2.1 环保政策收紧 |
4.2.2 产业扶持力度加大 |
4.3 创新现状分析 |
4.3.1 技术创新能力增强 |
4.3.2 节能减排效果显着 |
5 案例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案例选择 |
5.1.2 指标选择 |
5.2 太阳纸业绿色技术创新案例介绍 |
5.2.1 太阳纸业公司简介 |
5.2.2 绿色技术创新情况介绍 |
5.3 太阳纸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因分析 |
5.3.1 外部动因 |
5.3.2 内部动因 |
5.4 太阳纸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分析 |
5.5 太阳纸业绿色技术创新产出分析 |
5.6 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
5.6.1 基于托宾Q比率的企业价值评估 |
5.6.2 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企业价值评估 |
5.7 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路径及机理分析 |
5.7.1 机理一:环境绩效与社会声誉 |
5.7.3 机理二:社会关注度与市场定位 |
5.7.4 机理三:资源利用效率与盈利能力 |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提高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 |
6.2.2 强化全社会绿色消费牵引 |
6.2.3 加强绿色知识产权保护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轻工企业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市场结构对研发行为作用关系的研究动态 |
1.2.2 研发行为对市场结构作用关系的研究动态 |
1.2.3 研发行为对市场绩效作用关系的研究动态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 |
2 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
2.1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 |
2.1.1 “S-C-P”理论框架 |
2.1.2 企业策略性行为理论 |
2.2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 |
2.2.1 内生增长理论 |
2.2.2 技术创新理论 |
2.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公司治理理论 |
2.4 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
3 轻工企业研发行为、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测度 |
3.1 研发行为测度 |
3.1.1 研发行为测度方法 |
3.1.2 轻工企业研发行为测度 |
3.2 市场结构测度 |
3.2.1 市场结构测度方法 |
3.2.2 轻工行业市场结构测度 |
3.3 市场绩效测度 |
3.3.1 市场绩效测度方法 |
3.3.2 轻工行业市场绩效测度 |
3.4 本章小结 |
4 市场结构对企业研发投入作用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假设 |
4.1.2 变量定义 |
4.1.3 模型设定 |
4.2 样本与数据说明 |
4.2.1 样本说明 |
4.2.2 数据来源 |
4.3 描述统计 |
4.3.1 变量描述统计 |
4.3.2 高管权利变量描述统计 |
4.4 相关性分析 |
4.5 回归结果分析 |
4.5.1 市场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4.5.2 多元化在市场结构与研发投入间的中介作用 |
4.5.3 高管权力在市场结构与研发投入间的调节作用 |
4.5.4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5 企业技术进步率对市场结构作用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假设 |
5.1.2 变量定义 |
5.1.3 模型设定 |
5.2 样本与数据说明 |
5.2.1 样本说明 |
5.2.2 数据说明 |
5.3 描述统计 |
5.3.1 变量描述统计 |
5.3.2 按是否为重污染行业对比分析 |
5.4 相关性分析 |
5.5 回归结果分析 |
5.5.1 技术进步率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2 非重污染与重污染行业技术进步率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3 不同行业技术进步率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4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 市场结构门限特征下技术进步率对市场绩效作用的实证分析 |
6.1 研究设计 |
6.1.1 研究假设 |
6.1.2 变量定义 |
6.1.3 模型设定 |
6.2 样本与数据说明 |
6.3 描述统计 |
6.4 相关分析 |
6.5 门限模型估计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参编教材 |
(5)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资料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FDI的内涵及理论解释 |
2.1.1 FDI概念 |
2.1.2 FDI动因的理论解释 |
2.2 FDI技术溢出内涵及作用机理 |
2.2.1 FDI技术溢出的内涵 |
2.2.2 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 |
2.3 FDI技术溢出的经验证据 |
2.3.1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支持证据 |
2.3.2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不支持证据 |
2.4 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影响因素 |
2.5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相关研究 |
2.5.1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使用政策及直接效应研究 |
2.5.2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
2.6 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述评 |
第3章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 |
3.1 时间效应概念 |
3.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及辨析 |
3.2.1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 |
3.2.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辨析 |
3.3 FDI技术溢出“四点论”的时间效应拓展 |
3.3.1 竞争效应的时间作用 |
3.3.2 模仿—示范效应的时间作用 |
3.3.3 人员流动效应的时间作用 |
3.3.4 关联效应的时间作用 |
3.4 基于多理论视角的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形成机理 |
3.4.1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视角 |
3.4.2 基于技术追赶理论视角 |
3.4.3 基于时间压缩不经济理论视角 |
3.4.4 基于“干中学”理论视角 |
3.4.5 基于技术扩散理论视角 |
3.5 基于“机会—动机—能力”模型的FDI技术溢出时间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模型构建 |
3.5.1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影响因素的整体分析框架 |
3.5.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机会因素—FDI来源地及进入节奏的作用机理 |
3.5.3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动机因素—企业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作用机理 |
3.5.4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能力因素—技术距离和地理距离的作用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其FDI利用现状分析 |
4.1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
4.1.1 农产品加工业定义 |
4.1.2 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
4.1.3 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和区域发展情况 |
4.1.4 农产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 |
4.2 农产加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整关系分析 |
4.2.1 单位根检验 |
4.2.2 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 |
4.2.3 建立VAR模型 |
4.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2.5 方差分解 |
4.3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现状 |
4.3.1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历史考察 |
4.3.2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行业及区域分布 |
4.3.3 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情况 |
4.4 FDI对农业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
4.4.1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与其技术进步的协整分析 |
4.4.2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与其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5.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5.2 数据来源与数据匹配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数据匹配 |
5.3 样本选择与变量测量 |
5.3.1 样本选择 |
5.3.2 变量测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实证结果 |
6.1 描述性统计 |
6.2 主效应检验 |
6.2.1 FDI进入时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的影响 |
6.2.2 FDI进入时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
6.3 影响因素检验 |
6.3.1 基于学习机会视角的检验 |
6.3.2 基于学习动机视角的检验 |
6.3.3 基于学习能力视角的检验 |
6.4 内生性及稳健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模糊匹配主体功能的 Java 源程序及实现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6)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内生增长理论 |
2.1.2 环境规制理论 |
2.1.3 专业化分工理论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2.2.1 环境规制研究综述 |
2.2.2 制造业效率研究综述 |
2.2.3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影响的研究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境规制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机制 |
3.1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效率的影响机制:技术创新视角 |
3.1.1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3.1.2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效率的影响 |
3.2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效率的影响机制:就业结构视角 |
3.2.1 环境规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
3.2.2 就业结构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3.3 环境规制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互动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现状分析 |
4.1 中国制造业效率演变分析—基于GTFP |
4.1.1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现状 |
4.1.2 基于污染异质性行业TFP分析 |
4.2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动态及异质性分析 |
4.2.1 环境规制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模型构建 |
4.2.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3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之创新效应实证分析 |
5.1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创新效应分析 |
5.1.1 环境规制通过创新投入对制造业效率影响 |
5.1.2 环境规制通过创新产出对制造业效率影响 |
5.1.3 环境规制通过创新成果转化对制造业效率影响 |
5.2 模型的设定、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2.1 模型的设定 |
5.2.2 指标选取 |
5.2.3 数据来源 |
5.3 实证分析 |
5.3.1 创新资金支持 |
5.3.2 创新人员支持 |
5.3.3 创新专利 |
5.3.4 创新成果实现 |
5.3.5 创新指数 |
5.4 污染行业异质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之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
6.1 作用机制和研究假说 |
6.1.1 环境规制对就业规模影响的作用机制 |
6.1.2 环境规制对就业结构影响的作用机制 |
6.2 研究设计 |
6.2.1 模型设定 |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及分析 |
6.3.2 门槛效应回归结果及分析 |
6.4 路径异质性分析 |
6.4.1 基于绿色技术效率路径回归 |
6.4.2 基于绿色技术进步路径回归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
7.1 模型的构建 |
7.1.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
7.1.2 参数估计 |
7.1.3 模型的检验 |
7.1.4 基本假设 |
7.1.5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7.1.6 变量的说明 |
7.2 实证分析 |
7.2.1 测量模型的评价结果分析。 |
7.2.2 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检验分析 |
7.2.3 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中国制造业企业专利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专利行为定义 |
2.2 企业专利行为的选择机制 |
2.3 企业微观创新调查 |
2.4 企业专利选择与动机:基于微观调查的研究 |
2.5 企业专利行为与企业绩效 |
2.6 评述 |
第三章 企业专利行为:国际比较 |
3.1 专利制度比较 |
3.2 企业专利行为的特征事实:宏观比较 |
3.3 企业专利行为的特征事实:微观比较 |
3.4 结论与启示 |
第四章 企业专利的选择行为 |
4.1 引言 |
4.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5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企业专利申请的动机 |
5.1 引言 |
5.2 企业专利动机的影响因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4 实证分析 |
5.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六章 企业专利行为与企业绩效 |
6.1 引言 |
6.2 理论基础与模型拓展 |
6.3 研究设计 |
6.4 实证分析 |
6.5 研究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绩效研究——基于第四次经济普查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绩效总体研究 |
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单位基本现状 |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情况 |
3. R&D经费支出情况 |
4. 企业办研发机构情况 |
5. 研发产出及相关情况 |
6. 其他相关情况 |
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规模类型分组研究 |
1. 企业基本情况 |
2. R&D人员情况 |
3. R&D经费支出情况 |
4. 企业办研发机构情况 |
5. 研发产出及相关情况 |
四、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隶属关系分组研究 |
1. 企业基本情况 |
2. R&D人员情况 |
3. R&D经费支出情况 |
4. 企业办研发机构情况 |
5. 研发产出及相关情况 |
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登记类型分组研究 |
1. 企业基本情况 |
2. R&D人员情况 |
3. R&D经费支出情况 |
4. 企业办研发机构情况 |
5. 研发产出及相关情况 |
6. 新产品产值(万元) |
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产业类型分组研究 |
1. 企业基本情况 |
2. R&D人员情况 |
3. R&D经费支出情况 |
4. 企业办研发机构情况 |
5. 研发产出及相关情况 |
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控股类型分组研究 |
1. 企业基本情况 |
2. R&D人员情况 |
3. R&D经费支出情况 |
4. 企业办研发机构情况 |
5. 研发产出及相关情况 |
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地域分布分组研究 |
1. 企业基本情况 |
2. R&D人员情况 |
3. R&D经费支出情况 |
4. 企业办研发机构情况 |
九、全省规模以上工业R&D活动的省级比较研究 |
1. R&D人员全时当量 |
2.R&D经费 |
3. 专利申请 |
4. 新产品项目数 |
5. 新产品销售收入 |
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R&D活动主要结论及建议 |
1. 主要结论 |
2. 主要建议 |
(9)工业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研究 ——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环境规制 |
1.2.2 技术创新 |
1.2.3 劳动就业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环境规制与劳动就业关系的研究 |
2.1.1 就业双重红利假说的检验 |
2.1.2 环境规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
2.1.3 环境规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
2.2 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
2.2.1 环境政策和技术创新诱发 |
2.2.2 环境政策和创新绩效:波特假说的检验 |
2.2.3 有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政策 |
2.3 技术创新与劳动就业关系的研究 |
2.3.1 技术创新的就业数量效应 |
2.3.2 技术创新的就业结构效应 |
2.3.3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就业效应 |
2.4 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中介作用影响就业: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工业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劳动就业现状分析 |
3.1 中国工业环境规制的现状 |
3.1.1 中国环境规制的发展阶段 |
3.1.2 中国工业行业污染物排放及处理情况 |
3.1.3 中国工业行业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趋势 |
3.2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现状 |
3.2.1 中国工业行业R&D活动特点与现状 |
3.2.2 中国工业行业产品创新特点与现状 |
3.2.3 中国工业行业工艺创新特点与现状 |
3.3 中国工业劳动就业现状 |
3.3.1 中国劳动力就业现状 |
3.3.2 中国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特征 |
3.3.3 中国工业行业就业的变化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就业的相互作用机理 |
4.1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数理分析 |
4.1.1 环境规制影响就业的数理分析 |
4.1.2 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的数理分析 |
4.1.3 技术创新影响就业的数理分析 |
4.1.4 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影响就业的数理分析 |
4.2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就业的作用机理分析 |
4.2.1 环境规制对就业的作用机理 |
4.2.2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
4.2.3 技术创新对就业的作用机理 |
4.2.4 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 |
4.3 环境规制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业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基于技术创新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建立与变量界定 |
5.1.1 计量模型设定 |
5.1.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5.1.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5.2 计量结果分析 |
5.2.1 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分析 |
5.2.2 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分析 |
5.2.3 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业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基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 |
6.1 模型建立与变量界定 |
6.1.1 计量模型设定 |
6.1.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6.1.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6.2 计量结果分析 |
6.2.1 环境规制的产品创新效应分析 |
6.2.2 环境规制的工艺创新效应分析 |
6.2.3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
6.3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环境规制下利用技术创新促进就业增长的政策选择 |
7.1 分行业实施差异化环境规制强度 |
7.2 利用环境经济手段激励技术创新 |
7.3 构建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
7.4 促进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灵活匹配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10)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转型升级 |
2.1.2 知识产权 |
2.1.3 知识产权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竞争优势理论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2.2.3 三螺旋理论 |
2.2.4 专利地图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动态 |
2.3.2 国外研究动态 |
2.3.3 研究综评 |
3 知识产权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逻辑辨析 |
3.1 机理分析 |
3.2 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 |
3.3 知识产权对产业转型升级 |
3.3.1 知识产权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
3.3.2 知识产权对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
3.4 基于四螺旋的轻工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G-CPU”驱动范式 |
3.4.1 范式构建 |
3.4.2 特征描述 |
3.4.3 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
4.1 中国轻工行业发展轨迹与政策梳理 |
4.1.1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
4.1.2 轻工业联合会的政策与实践 |
4.1.3 部委间的协同与支撑 |
4.2 基于中轻景气指数的轻工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
4.2.1 总体景气指数 |
4.2.2 工业增加值增速 |
4.2.3 主营业务收入 |
4.2.4 商品出口 |
4.2.5 效益水平 |
4.3 轻工行业转型升级实践成效 |
4.3.1 轻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不断巩固 |
4.3.2 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和提升 |
4.3.3 轻工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
4.3.4 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支撑功能日益明显 |
4.3.5 轻工业知识产权呈现明显阶梯式进步 |
4.3.6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重点子行业转型效果明显 |
4.4 轻工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4.1 轻工业增长缓慢,下行压力较大 |
4.4.2 国际贸易摩擦严重,出口形势严峻 |
4.4.3 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利润空间被双向挤压 |
4.4.4 行业运行分化较大,企业效益不佳 |
4.5 本章小结 |
5 知识产权驱动轻工业转型升级效应的度量与困境剖析 |
5.1 基于“Patent-Map”的中国轻工业专利状态分析 |
5.1.1 轻工业专利的申请与授权态势分析 |
5.1.2 轻工业专利运营情况 |
5.1.3 轻工业专利申请人结构分析 |
5.1.4 轻工业专利技术领域分布 |
5.1.5 轻工业专利除本土外技术原创国家/地区分布 |
5.1.6 轻工业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
5.1.7 轻工业子行业专利分布比例 |
5.2 知识产权对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
5.2.1 模型与方法 |
5.2.2 指标与数据 |
5.2.3 贡献度测算结果分析 |
5.3 专利视角下的轻工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
5.3.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5.3.2 数据分析 |
5.3.3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
5.3.4 结论及特征分析 |
5.4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困境 |
5.4.1 战略意识普遍缺乏,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不足 |
5.4.2 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5.4.3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权利失效流失严重 |
5.4.4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转型升级 |
5.4.5 子行业与地区知识产权创造不平衡 |
5.5 本章小结 |
6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驱动力构建 |
6.1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 |
6.2 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 |
6.2.1 基于价值链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工作机制 |
6.2.2 轻工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与提升过程机理分析 |
6.2.3 轻工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 |
6.3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
6.3.1 “五环”模型构建 |
6.3.2 “动力火车”模型及工作机制 |
6.3.3 支撑要素 |
6.4 知识产权运营能力 |
6.4.1 基本模式 |
6.4.2 影响因素 |
6.4.3 系统模型及工作机制 |
6.5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能力 |
6.5.1 服务体系 |
6.5.2 工作机制 |
6.6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
6.7 本章小结 |
7 基于“G-CPU”的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路径 |
7.1 政府驱动路径 |
7.1.1 充分发挥创新政策的引领作用 |
7.1.2 鼓励企业知识产权贯标认证 |
7.1.3 构建轻工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 |
7.1.4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7.1.5 建立全方位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 |
7.2 企业驱动路径 |
7.2.1 实施轻工业专利导航和战略布局 |
7.2.2 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 |
7.2.3 创新轻工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模式 |
7.2.4 提升轻工企业质押融资信用水平 |
7.3 科技平台驱动路径 |
7.3.1 组建轻工业知识产权联盟 |
7.3.2 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 |
7.3.3 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综合效应 |
7.3.4 抓好重点服务平台建设 |
7.3.5 提升产业集群协同能力 |
7.4 高校驱动路径 |
7.4.1 强化政策激励与导引功效 |
7.4.2 制订专利战略规划和布局 |
7.4.3 打造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 |
7.4.4 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新模式 |
7.4.5 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和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满意指数、预期指数 |
附录2 中国轻工业经济指数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导师课题、主持课题与获奖 |
四、造纸及相关行业专利(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标准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 ——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和出口产品质量双重视角[D]. 董琴. 辽宁大学, 2021(02)
- [2]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D]. 黄智. 广西大学, 2021(12)
- [3]绿色技术创新对制造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研究 ——以太阳纸业为例[D]. 范文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
- [4]轻工企业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 秦亚敏.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1)
- [5]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任长秋. 西南大学, 2020(05)
- [6]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D]. 孙元君. 辽宁大学, 2020(07)
- [7]中国制造业企业专利行为研究[D]. 舒欣. 南京大学, 2020(12)
- [8]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绩效研究——基于第四次经济普查资料[J]. 刘用,张定新,潘峰. 山东工业技术, 2020(04)
- [9]工业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研究 ——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视角[D]. 李蝶.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10]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D]. 邢战雷.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