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铁路路基下管棚的施工实践

现有铁路路基下管棚的施工实践

一、既有铁路路基下管棚施工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杜威[1](2020)在《新建道路下穿施工对既有铁路线运营影响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铁路现代化进程及高速铁路网络不断完善,运行列车时速大幅度提高,列车开行的班次和运行密度亦不断加大,对邻近工程施工安全的要求也是日趋严苛。同时,由于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现代化基建的逐渐兴起,新建或改造的道路及市政工程与既有运营铁路的交集趋于密集,与既有运营铁路交叉相互影响的情况变得更为普遍和复杂。本文依托新建道路下穿既有铁路路基和客运专线高架桥工程实例,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深入分析了框架桥顶进施工对既有铁路路基、U槽施工对高铁桥梁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托申嘉湖高速公路采用框架桥顶进施工下穿既有宣杭铁路路基工程,针对软土地区邻近普铁路基的顶进工作井基坑开挖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基坑施工过程对铁路路基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支护方案。对铁路线不同限速条件的影响开展影响数值分析,结合铁路运营条件、施工组织以及风险管理等因素,建议采用45km限速的施工条件;针对软土地区下穿道路框架桥顶进施工推进步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0.5m、1.0m、1.5m、2.0m四种施工顶推步长在铁路不同限速条件时的位移影响,并提出“小步快顶”施工方案的建议。(2)针对申嘉湖高速公路采用U型槽结构下穿既有宁杭客运专线高架桥实例,采用修正地基反力系数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 U槽基坑施工对既有桥梁结构的影响,与实测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支护方案的效果。

史贵林[2](2020)在《砂卵石地层盾构下穿运营铁路及桥梁施工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如火如荼,城市地铁的规划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然而特殊的地质条件及复杂的周边环境会使得盾构施工所伴随的风险性增大,随之产生的一些问题也愈发显着。论文以成都地铁5号线赛北区间(赛云台站北站西二路站)盾构下穿市政桥梁及运营铁路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及BIM技术等研究手段,对盾构下穿砂卵石层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详细分析了砂卵石地层的特性,并根据砂卵石层的特性提出了合理可行的砂卵石层盾构选型方案。此外,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出发,以盾构下穿区间施工为背景,进行了初步的BIM技术实施,首次提出了以成熟度和标准度为核心的适用于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BIM技术标准化评价体系,并基于该体系对盾构区间BIM技术实施情况进行了标准化评价。(2)深入研究了盾构下穿施工对市政桥梁及框架隧道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研究表明,在19#、20#、21#、22#四座桥墩区域中,以20#和21#桥墩区域的影响较为显着,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相应区域的监测,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其次,经过施工参数及掘进方案优化,确定了最优注浆方案和最优掘进方案;最后,提出了考虑框架隧道基坑开挖影响下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方案,即隧底锚杆施工方案,并综合数值模拟结果论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3)深入研究了盾构下穿施工对运营铁路轨道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双层管棚加固、袖阀管跟踪注浆以及人行通道型钢加固三种方案,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论证了三种加固方案对于铁路路基的变形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铁路路基变形的控制,双层管棚加固方案效果最佳,袖阀管跟踪注浆方案次之,人行通道型钢加固方案相对较差,但其对于人行通道的受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行通道结构的整体性。(4)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监测方案,通过现场布置监测点对盾构下穿施工影响区域进行监测,接着对盾构下穿期间现场所设监测断面以及测点处的变形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将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整体而言,数值模拟结果对于变形及受力变化规律研究和施工方案可行性论证方面仍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及价值。目前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脚步正在井然有序的向前迈进,后续的地铁施工仍有可能碰到类似的相关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为本工程施工提供指导依据,另一方面旨在为后续类似相关工程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王建功,卓越,刘建友[3](2020)在《新八达岭隧道下穿青龙桥车站变形控制技术》文中认为依托京张高铁新八达岭隧道下穿既有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工程,为控制下穿过程中青龙桥车站的沉降变形,采用Midas GTS NX数值模拟软件,模拟隧道下穿车站的施工全过程,得到既有车站路基变形的沉降曲线。研究发现路基最大沉降发生在新建隧道拱顶上方,路基累计最大沉降16.017 mm,建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控制循环进尺和施工速度来控制路基的沉降量,并及时补充道砟,恢复轨道沉降变形,从而控制轨道的沉降。提出洞内■159 mm超前大管棚注浆加固、洞外地表垂直袖阀管注浆加固和3-5-3扣轨加固的变形控制技术,为下穿工程控制沉降变形提供经验借鉴。

黄华,巩江峰,邸成,朱勇[4](2019)在《铁路隧道超前管棚变形规律及参数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隧道近距下穿既有铁路路基或隧道段时,常采用洞内超前大管棚支护,而目前多采用工程类比法确定其支护参数,因此有必要对大管棚支护变形规律及设计参数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管棚结构变形由管棚弯曲变形和支承结构压缩变形组成,变形计算公式为s=αql(2)除未支护段外,其余段长度变化对管棚变形影响相对较小,未支护段增长,变形显着增大,且刚度越小增加幅度越大;管棚变形随着荷载的增加呈线性增长;管棚变形随着刚度增大而减小,且未支护段越长减小幅度越大,当管棚刚度较小时,刚度增大则变形显着减小,当刚度达到临界值后,增大刚度则变形减小不明显;(3)应综合考虑穿越段变形控制要求、工程投资、施工难度,合理选择管棚直径和长度;(4)本研究成果可为隧道超前管棚变形规律分析、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杨延强[5](2019)在《多跨径箱涵顶进施工风险分析及监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下穿既有铁路的桥梁施工中,顶进箱涵法是一种主要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完美地解决了新线与既有线相交的施工问题,将平交改为立交,因此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箱涵下穿既有线顶进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必要的风险分析与施工监控,以保证顶进施工的顺利进行。本文结合在某公路下穿既有铁路的4跨顶进箱涵的施工,对箱涵顶进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监控及力学分析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分析了该顶进桥施工的工程概况,对工程所处的位置、工程结构形式、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特征以及工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程概况,对箱涵顶进施工方案进行了论述。2、对箱涵施工过程中的深基坑的安全性能进行了验算。验算时分别针对基坑靠近铁路一侧安全性能和其余三边安全性能两种工况,分别进行了基坑周边沉降量计算、支护桩弯矩和剪力计算、基坑整体稳定性计算、基坑抗倾覆稳定性计算、基坑抗隆起验算以及防护桩嵌固深度计算。计算表明,对于基坑的靠近铁路一边和其余三边,其基坑周边沉降量、支护桩弯矩和剪力、基坑整体稳定性、基坑抗倾覆稳定性、基坑抗隆起性能以及防护桩嵌固深度均满足规范要求,从而保证了箱涵施工过程中深基坑的安全性能。3、确定了箱涵施工过程中深基坑风险监控措施,其中包括监测的内容和方法、监测频率和警戒值、监测数据的处理和信息反馈等,保证了箱涵施工过程中监控的有效性。4、对箱涵预制及顶进过程中结构力学性能进行了检算。检算内容包括箱涵预制时碗扣式支架力学性能检算、顶进过程中进行铁路加固的系梁和支墩力学性能检算,以及箱涵顶进过程中箱涵顶力及后背梁的力学性能检算。检算结果表明,箱梁预制及顶进过程中结构的力学性能均满足规范的要求。5、对箱涵在施工过程中现场检测结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基坑桩顶及铁路路基监测点位移结果与分析、箱涵顶进过程中顶进力与偏移量监测与分析,以及箱涵顶进过程中的调控措施等。通过研究和分析可知,箱涵施工过程中监测点位移、箱涵在顶进过程中的偏移量均较小,满足相关规范规定。

傅立磊[6](2019)在《超浅埋软岩大断面隧道下穿既有交通路基变形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交通量也急剧增加。为了缓解城市出行压力,路网系统不得不往地下空间发展,隧道工程的工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然而,隧道选线时为了方便人流出行并兼顾城市规划发展,同时受限于城市地形,常常需要跨越浅埋甚至超浅埋的软弱围岩地段。超浅埋隧道施工中,除保证自身施工稳定性外,在下穿既有城市道路、高速铁路、高楼大厦等构(建)筑物时,也需要严格控制路基和建筑物的沉降变形;且由于超浅埋条件下隧道与既有构筑物的距离较近,因此造成地面构筑物与地下隧道施工相互影响显着,对其影响机理急需更为深入的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背景,亟需对超浅埋软岩大断面下穿既有交通路基地表变形机理、下穿过程中洞室自身稳定性以及相关控制措施进行研究。本文以厦门某超浅埋软岩大断面隧道工程为工程背景,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以及现场数据测试等手段,对新建超浅埋大断面隧道下穿路基施工过程的路基与洞室变形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标准,并在类似工程中得以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了下穿路基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对路基变形敏感性,得出不同围岩参数下的路基及洞室的变形规律;(2)基于围岩压力计算原理,推算出软岩大断面隧道的超浅埋界定条件,分析了不同埋深下的路基以及洞室开挖的稳定性,并对相关路面沉降公式进行修正,得出符合工程条件的沉降计算公式;(3)分析了不同下穿角度、不同开挖工法下的路基以及洞室的变形规律,并给出相关优化建议;(4)在分析超前预加固必要性的基础上,给出类似工程的施工优化建议以及变形控制标准。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所得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不同围岩参数下的路基与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分析发现地层弹性模量、内摩擦角对路基以及隧道周边变形的影响较大,敏感性较强,而粘聚力的影响相对较小。(2)分析了不同埋深下的路基以及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发现超浅埋条件下,隧道开挖稳定性与埋深成正比,埋深越大,隧道开挖对地面的影响越小,但对支护的要求越高;因此,在超浅埋隧道施工设计时应尽量选择深埋,同时在路基下部拱顶以及拱脚处要注意及时施作初支。(3)考虑到埋深对地面路基的影响较大,对经典沉降计算公式进行修正,添加埋深影响因子,得出符合工程实际的路基沉降计算修正公式。(4)分析下穿角度与路基变形的关系,得出下穿角度对路基变形影响关键性因素为开挖隧道的竖向投影面积,投影面积越大,隧道开挖对路基的影响越大。(5)分析了全面法、CRD法、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条件下路基以及隧道围岩变形,认为超浅埋暗挖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上部存在既有路基时,采用CR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上部路基沉降较小且比较稳定,而全断面开挖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围岩条件比较差的浅埋隧道施工中,不建议采用全断面进行施工,推荐采用分部开挖并加设临时支撑的CRD法、双侧壁导坑法。(6)分析了超前预加固前、后路基以及隧道围岩的变形规律,发现在未采用超前预加固的施工条件下,围岩与路基变形接近于施作超前预加固施工的1.5倍~2倍,均产生严重的路基与洞室变形,不利于施工稳定性。(7)统计类似工程沉降值与控制标准,在考虑保证路面平整度的条件下,超浅埋隧道下穿城市重要道路路基时,变形标准应控制于30mm以内。(8)将构建的超浅埋大断面隧道下穿路基变形优化建议用于厦门莲岳隧道下穿既有交通路基工程,在采用深埋、超前预加固、分部开挖、地面沉降预测等控制方法下,有效地控制了路基与隧道变形,说明本文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工程适用性;但由于选线限制,下穿路基与隧道平行,因此造成厦门莲岳隧道的路基变形量较研究区偏大。

张伟[7](2019)在《多节箱涵对顶下穿铁路编组站线路变形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交通路网的不断完善,公铁交叉工程日益增多,公路箱涵下穿铁路施工可以不中断既有铁路运行而被广泛应用。箱涵顶进施工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周围土体的扰动,导致周围土体产生位移和变形,进而使上部轨道结构产生受力变形。对于箱涵下穿既有线工程,涉及多节箱涵对向顶进下穿铁路编组站的研究较少,而箱涵下穿铁路编组站过程中由于下穿既有线股道较多且包含铁路驼峰线,同时箱涵采用分节对顶施工,造成施工难度较大,列车能否安全通过箱涵顶进施工区域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研究了多节箱涵对顶下穿铁路编组站施工对既有线路基和轨道的影响。建立了土层—路基—轨道加固结构的三维模型,对多节箱涵对顶施工中路基沉降和轨道变形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模拟开挖步距分别为1 m、1.5 m、2 m情况下箱涵对顶过程中每步开挖顶进后的路基沉降和轨道变形,从而计算不同开挖步距下路基和轨道的最大沉降值和沉降影响范围,分析箱涵顶进引起的路基和轨道变形规律。以天津北海路下穿进港铁路二线箱涵顶进工程为依托,对实际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路基沉降、轨道变形和箱涵顶进偏差进行现场监测。根据现场监测的数据,总结箱涵下穿铁路编组站对顶施工中路基沉降和轨道变形的规律,将监测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监测的路基沉降和轨道变形值与计算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从监测数据中还可得出箱涵顶进过程中的水平偏移和高程偏差的规律,从而可结合箱涵偏差情况分析路基土体和轨道结构的变形规律,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得到的路基沉降、轨道变形和箱涵偏差规律,结合箱涵下穿编组站各关键施工环节,从开挖步长、线路加固、顶进纠偏、施工降水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变形控制措施,以保证施工中既有线路的正常运营和箱涵的顺利顶进,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陈元庆[8](2019)在《地铁施工诱发的既有结构变形与爆破振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和爆破技术日新月异,爆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中,然而在人口稠密、建(构)筑物错综复杂环境下的中心城区进行地铁隧道爆破时,会引起一系列负面效应,尤其是隧道爆破对邻近既有结构造成的破坏现象因其普遍性、易引起民事纠纷而倍受关注。为研究隧道爆破对邻近既有结构的影响,本文以厦门地铁3号线隧道爆破工程为研究背景,在大量查阅和深入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原则,对地表既有结构在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各特征点的沉降、位移、振速等变化情况做了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针对爆破地震波的产生机理、传播特性以及对爆破地震波的影响因素作了详细阐述,结合厦门地铁3号线隧道工程地质情况,确定了车站基坑与区间暗挖隧道爆破的设计原则,车站基坑与暗挖隧道分别采用浅孔多段延时爆破与短进尺台阶法光面爆破技术,通过爆破振动监测对车站基坑与暗挖隧道爆破参数进行了优化。采用萨道夫斯基爆破振动速度计算公式,得到不同既有结构在不同距离处的允许最大段药量。(2)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隧道开挖下穿鹰厦铁路、成功大道框构桥和创业园人行天桥等对地表既有结构的沉降、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等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邻近既有结构各动力响应指标均符合相关要求,可认为地表既有结构是安全的。(3)通过现场爆破振动监测,利用傅里叶变换对实测爆破振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研究爆破地震波能量及频率分布规律,分析爆破施工对邻近既有结构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坑围护桩各测点振速均小于安全允许质点峰值振动速度;框构桥部分测点振速超出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可采取全断面注浆加固地层与短管棚支护相结合的措施,严格控制地层沉降;邻近房屋各点振速均小于10mm/s,在安全振动速度范围内,由此表明基坑与隧道爆破设计方案较合理。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分析隧道开挖对邻近既有结构产生的沉降、位移以及振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彭擘[9](2018)在《下穿既有铁路线箱涵关键施工技术及数值模拟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对箱涵顶进施工方法的演变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阐述了目前箱涵顶进工程基本的施工工艺和对其顶进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状况,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对箱涵顶进施工中箱涵结构选型和内力计算原理研究的基础上,对所依托实际工程箱涵结构进行了优化;在对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GTS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中的实际施工方案对箱涵顶进施工建立三维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对箱涵顶进各施工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出了各施工阶段中对铁路路基的变形影响情况,进而提出有利于维护铁路路基稳定的防治措施,从源头上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运营,从而减少施工由于施工安全问题产生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顶进箱涵结构选形与内力分析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总结箱涵顶进结构选择原则的基础上为所依托工程选择最为合理的箱涵形式;(2)根据现有箱涵顶进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分析其作业面开挖、框架涵预制、架空支墩及防护桩施工、线路架空、框架涵顶进、箱涵出入口引道和圆涵接长施工以及路基加固等施工工序,对箱涵顶进施工全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实际施工操作提出具体要求;(3)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本项目所采用的单孔框架箱涵顶进过程中各施工阶段的工作状态,通过数值模拟,对箱涵顶进过程中各施工阶段铁路路基的变形情况进行分析;(4)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进行箱涵顶进施工阶段模拟,根据数值分析结果对箱涵顶进施工过程中铁路路基稳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到施工过程中铁路路基能够保持自身稳定性的结论;同时对箱涵结构的变形及内力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其变形规律总结出箱涵受力最不利位置,为后续铁路运营和箱涵养护提供参考。

郝唯[10](2018)在《综合管廊下穿既有铁路顶管法施工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综合管廊作为一种新兴地下建筑形式越来越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当今,不同形式综合管廊早已开始纷纷破土动工,由于其具有解决城市道路不断“开膛破肚”造成的“黑色污染”的问题,消除城市“蜘蛛网”式管道铺设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等特点正日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顶管法就是其中一种良好的、避免大挖大填、适应复杂地区的暗挖施工技术。目前国内主要对圆形截面顶管施工的研究比较多,而矩形截面研究的比较少,只有中建六局包头成功实施了矩形顶管综合管廊,而且,矩形顶管较圆形截面更充分利用了20%的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了管道路线的数量,所以本文通过研究吉林哈达湾地区下穿铁路矩形综合管廊来研究复杂地区的矩形顶管对铁路相关土层变形的影响。本文采用经验公式和有限元模拟两种方法,通过对9.0m×4.4m和6.0m×5.0m两种矩形截面在3m、6m、11m三种覆土厚度下,在不同性质土层下对两种管廊截面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运用有限元把两种截面从土层沉降变形、成本经济性、空间利用率上进行模拟比较,综合选出11m覆土厚度下9.0m×4.4m截面管廊为最优施工方案,然后再通过推进时和推进止两种工况对下穿长图两条铁轨路基以及长吉高铁桥墩位置土层性质的影响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土层和顶管纠偏控制措施,同时得出以下结论:(1)顶管施工中,三倍管径内的土层影响较大,三倍管径外的土层影响较小,且不同覆土厚度下,覆土层厚度越大,沉降变形也越小。(2)矩形截面尺寸对土层影响很大,尺寸越大,沉降变形越大,同时截面长宽大小不仅对土层横断面、纵断面土层变形影响很大,而且对土层横向水平位移大小、位置影响也存在很大联系。(3)形成卸载土拱的土层,有利于减小土层的沉降,起到加固土层的作用,但土拱的稳定性也与上方铁路荷载、土层性质存在很大关联。(4)顶管施工时,一般情况下,顶管机前方土层隆起,后方下沉,但在实际施工时,受火车荷载与卸载拱的双重影响,铁路路基也会相应的反弹,这就需要在施工时保证顶管各方面参数的准确性。(5)土层损失对土层水平位移影响不大,而其他顶管施工工艺例如注浆压力、摩擦力、附加推力对土层水平位移起决定作用.(6)顶管推进时,火车荷载与推进过程中力有一个相互抵消的作用,而推进停止时,只有火车荷载单独作用,这就使得两侧土层隆起加剧.(7)顶管入口需要在0-3m范围内注浆,减小“背土效应”的影响,出口需要采用红外线描点法避免“扎头”现象,而加大顶管机切削强度,防止“抬头”现象。

二、既有铁路路基下管棚施工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既有铁路路基下管棚施工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新建道路下穿施工对既有铁路线运营影响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涉铁工程介绍
        1.1.3 框架桥涵下穿理论研究现状
        1.1.4 沉降规律研究现状
        1.1.5 框架桥下穿工法分类和发展
        1.1.6 顶进施工工艺
        1.1.7 下穿现场施工监测技术
        1.1.8 存在的不足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框架桥顶进施工有限元模拟分析
    2.1 依托工程背景
        2.1.1 工程概况
        2.1.2 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2.1.3 工程地质条件
        2.1.4 主要施工方案介绍
    2.2 数值计算方法
        2.2.1 数值计算原理
        2.2.2 岩土本构选取
        2.2.3 本构模型对比
    2.3 顶进工作坑开挖对铁路路基的影响分析
    2.4 框架桥顶进施工对既有铁路线路影响数值分析
        2.4.1 三维箱涵顶进施工模拟的实现
        2.4.2 施工各工况影响分析
    2.5 不同列车限速条件施工对线路影响数值分析
        2.5.1 限速80km/h条件时施工最不利工况影响
        2.5.2 限速60km/h条件时施工最不利工况影响
        2.5.3 限速45km/h条件时施工最不利工况影响
    2.6 软土地区不同限速条件框架桥顶进施工步长影响分析
        2.6.1 框架桥顶进施工步长分析的实现和研究目的
        2.6.2 不同顶进步长对轨道路基位移影响分析
        2.6.3 不同顶进步长对便梁位移影响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U槽结构下穿高铁桥孔施工影响分析
    3.1 概述
    3.2 下穿高铁桥孔技术要求
    3.3 依托工程背景
    3.4 理论计算
        3.4.1 弹性地基反力法
        3.4.2 基本假定
        3.4.3 位移控制方程
    3.5 有限元分析方法
    3.6 位移影响对比分析
        3.6.1 施工过程桥墩位移理论值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3.6.2 计算值与施工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砂卵石地层盾构下穿运营铁路及桥梁施工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技术研究
        1.2.2 盾构下穿既有基础设施施工技术研究
        1.2.3 城市地铁盾构施工监测技术研究
        1.2.4 地下空间领域BIM技术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砂卵石层特性分析及盾构选型研究
    2.1 背景工程
        2.1.1 工程概况
        2.1.2 施工重难点
        2.1.3 工程地质概况
    2.2 砂卵石层特性分析
        2.2.1 砂卵石层分布及成因特征
        2.2.2 砂卵石层粒径特征
        2.2.3 砂卵石层形态及成分特征
        2.2.4 砂卵石层工程特征
    2.3 砂卵石层盾构选型分析
        2.3.1 盾构分类简述
        2.3.2 盾构选型原则
        2.3.3 盾构选型依据
        2.3.4 盾构功能分析
        2.3.5 盾构选型方案
    2.4 盾构区间BIM技术实施及标准化评价
        2.4.1 模型精细度定义
        2.4.2 盾构区间BIM技术实施方案
        2.4.3 成熟度及标准度模型定义
        2.4.4 BIM技术标准化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盾构下穿市政结构影响及施工技术研究
    3.1 区间工程概况
    3.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3.2.1 模型建立
        3.2.2 土体及结构参数
        3.2.3 盾构施工步骤
    3.3 地表变形及地层应力分析
        3.3.1 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3.3.2 地层应力规律分析
    3.4 盾构下穿市政结构影响分析
        3.4.1 盾构下穿市政框架隧道影响分析
        3.4.2 盾构下穿市政桥梁影响分析
    3.5 基于数值模拟的盾构施工优化分析
        3.5.1 盾构施工参数优化
        3.5.2 盾构掘进方案优化
    3.6 基坑开挖影响下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方案
        3.6.1 初步施工方案确定
        3.6.2 方案数值模拟
        3.6.3 方案数值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盾构下穿铁路咽喉区影响及施工技术研究
    4.1 区间工程概况
    4.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2.1 模型建立
        4.2.2 土体及结构参数
    4.3 盾构下穿运营铁路影响分析
        4.3.1 运营铁路轨道变形规律分析
        4.3.2 运营铁路轨道受力规律分析
    4.4 盾构下穿铁路段双层管棚加固技术研究
        4.4.1 双层管棚加固施工方案
        4.4.2 数值计算参数确定
        4.4.3 管棚加固数值分析
    4.5 既有下穿通道内袖阀管跟踪注浆技术研究
        4.5.1 袖阀管跟踪注浆施工方案
        4.5.2 袖阀管注浆数值分析
    4.6 人行通道框架型钢加固技术研究
        4.6.1 框架型钢加固施工方案
        4.6.2 型钢加固数值分析
    4.7 综合数值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盾构下穿铁路咽喉区施工监测技术研究
    5.1 监测方案分析及确定
        5.1.1 监测点布置
        5.1.2 监测频率、控制值及预警值
        5.1.3 监测信息反馈机制
    5.2 地表沉降监测规律研究
    5.3 构筑物及管片结构变形监测规律研究
    5.4 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成果

(3)新八达岭隧道下穿青龙桥车站变形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变形预测
    2.1 计算参数
    2.2 计算荷载的施加
    2.3 本构模型
        (1)单元类型
        (2)边界条件
        (3)破坏准则
    2.4 计算工况
        (1)工况1:
        (2)工况2:
        (3)工况3:
        (4)工况4:
    2.5 计算结果与分析
3 加固措施
    3.1 洞内措施
        (1)超前长管棚施工
        (2)管棚详细参数
    3.2 洞外措施
        (1)地表注浆加固
        (2)扣轨加固
4 结论和建议

(4)铁路隧道超前管棚变形规律及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依托工程概况
3 力学模型及荷载分析
    3.1 力学模型
    3.2 管棚承受荷载分析
        3.2.1 围岩压力
        3.2.2 列车荷载
4 管棚变形规律及参数研究
    4.1 管棚直径及未支护段长度
    4.2 其他段长度变化
    4.3 荷载变化
    4.4 管棚变形计算公式
    4.5 管棚支护参数的拟定
        4.5.1 管棚搭接长度
        4.5.2 管棚长度
        4.5.3 管棚直径
5 结论

(5)多跨径箱涵顶进施工风险分析及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下穿既有铁路箱涵顶进工程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及施工方案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具体概况
        2.1.2 工程地质
        2.1.3 水文条件
        2.1.4 工程特征
    2.2 工程施工方案
3 施工过程中深基坑安全性能检算分析
    3.1 工况和计算分析
    3.2 理论计算分析
    3.3 基坑安全检算
        3.3.1 工况一
        3.3.2 工况二
4 箱涵预制及顶进过程中结构力学性能检算
    4.1 箱涵预制过程中碗扣支架力学性能检算
        4.1.1 支架荷载计算
        4.1.2 立杆承重计算
        4.1.3 立杆稳定性验算
    4.2 铁路线路加固的系梁和支墩安全检算
        4.2.1 施工布置
        4.2.2 荷载工况
        4.2.3 系梁受力检算
        4.2.4 钢支撑稳定性检算
        4.2.5 钻孔桩承载能力计算
    4.3 箱涵顶力及后背梁力学性能检算
        4.3.1 桥涵顶力计算
        4.3.2 局部压应力检算
        4.3.3 地基承载力复核
        4.3.4 滑板与后背梁连接部位配筋检算
5 箱涵施工过程中深基坑风险监控措施研究
    5.1 监测目的及要求
        5.1.1 监测目的
        5.1.2 深基坑工程监测的要求
    5.2 监测内容及方法
        5.2.1 监控内容
        5.2.2 监控方法
    5.3 监测频率和警戒值
        5.3.1 监测频率
        5.3.2 报警值的确定原则
        5.3.3 警戒值的确定
        5.3.4 报警
    5.4 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5.4.1 基本要求
        5.4.2 当日报表
        5.4.3 阶段性监测报告
        5.4.4 总结报告
6 箱涵施工过程中现场监测结果研究与分析
    6.1 施工过程中基坑桩顶及铁路路基监测点位移结果与分析
        6.1.1 基坑桩顶监测点水平位移
        6.1.2 基坑桩顶监测点沉降
        6.1.3 铁路路基监测点沉降
    6.2 箱涵顶进过程中偏移量监测与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6)超浅埋软岩大断面隧道下穿既有交通路基变形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规律
        1.2.2 超浅埋大断面隧道稳定性分析
        1.2.3 大断面隧道下穿既有交通路基变形控制标准
        1.2.4 大断面隧道下穿既有交通施工控制措施
    1.3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
2 超浅埋大断面隧道下穿路基施工的围岩参数敏感性分析
    2.1 概述
    2.2 隧道下穿路基的施工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2.1 隧道下穿既有路基变形规律分析
        2.2.2 隧道下穿施工路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2.3 研究工程概况
        2.3.1 气象条件
        2.3.2 地质条件
        2.3.3 土工试验测试
    2.4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2.4.1 本构关系
        2.4.2 边界条件
        2.4.3 收敛准则
        2.4.4 既有公路交通荷载确定
        2.4.5 土体材料及支护材料选取
        2.4.6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2.4.7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2.5 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路基变形的敏感性分析
        2.5.1 弹性模量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2.5.2 内摩擦角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2.5.3 粘聚力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2.6 隧道下穿施工对洞室变形的敏感性分析
        2.6.1 弹性模量对洞室变形的影响
        2.6.2 内摩擦角对洞室变形的影响
        2.6.3 粘聚力对洞室变形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超浅埋大断面隧道合理埋深研究
    3.1 概述
    3.2 埋深对大断面软岩隧道开挖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2.1 软岩大断面隧道深浅埋界定
        3.2.2 埋深对超浅埋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
    3.3 浅埋大断面隧道合理埋深数值计算分析
        3.3.1 模型建立
        3.3.2 数据分析
    3.4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3.4.1 超浅埋大断面开挖试验模型系统构建
        3.4.2 不同埋深下超浅埋大断面隧道开挖试验
        3.4.3 数据分析
    3.5 基于合理埋深的路基地表沉降公式修正
        3.5.1 经典计算公式计算结果
        3.5.2 隧道轴线处路基地表沉降值S_(max,s)的修正
        3.5.3 不同埋深时修正系数ɑ取值的探讨
    3.6 本章小结
4 不同下穿路基角度下的超浅埋隧道施工稳定性分析
    4.1 概述
    4.2 不同下穿角度下的路基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4.2.1 模型建立
        4.2.2 结果分析
    4.3 不同下穿角度下的路基稳定性模型试验
        4.3.1 模型试验简介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超浅埋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条件下的施工工法优化
    5.1 概述
    5.2 常用施工方法
        5.2.1 无临时支撑的施工方法
        5.2.2 需施加临时支撑的施工方法
    5.3 不同工法下穿既有路基变形模拟研究
        5.3.1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5.3.2 模型参数及工况
        5.3.3 围岩及结构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5.4 超浅埋大断面隧道不同工法下穿路基模型试验
        5.4.1 试验过程
        5.4.2 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超浅埋软岩大断面隧道下穿路基变形控制措施分析
    6.1 概述
    6.2 设计与施工优化
    6.3 超前预加固必要性分析
        6.3.1 常见超前预加固方法
        6.3.2 地层超前预加固必要性分析
    6.4 超浅埋隧道下穿既有路基变形控制标准研究
        6.4.1 基于类似工程经验的既有交通路基沉降变形标准
        6.4.2 基于路面平整性基础上的沉降控制标准
    6.5 本章小结
7 工程案例
    7.1 概述
    7.2 工程概况
        7.2.1 工程简介
        7.2.2 岩土地层分布
        7.2.3 水文地质条件
        7.2.4 工程特点和难点
    7.3 路基沉降预加固设计与施工控制措施
        7.3.1 隧道埋深的确定
        7.3.2 隧道施工工法
        7.3.3 隧道辅助工法
    7.4 隧道下穿既有路基地表稳定性分析
        7.4.1 监测方法与测点布置
        7.4.2 隧道地表沉降时空效应分析
        7.4.3 隧道地表横向沉降规律分析
    7.5 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洞室稳定性分析
        7.5.1 监测方法与测点布置
        7.5.2 拱顶沉降与围岩收敛规律分析
        7.5.3 拱顶沉降与地表沉降的关系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多节箱涵对顶下穿铁路编组站线路变形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盾构和顶管工程研究现状
        1.2.2 箱涵工程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工程背景及关键施工工艺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2.3 工程重难点
    2.4 关键施工工艺
        2.4.1 南北两侧工作坑开挖和支护
        2.4.2 路基加固
        2.4.3 北侧既有铁路加固
        2.4.4 驼峰线路加固
        2.4.5 箱涵顶进方案
第三章 箱涵顶进数值模拟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FLAC3D的数值模拟分析
        3.2.1 三维模型的建立
        3.2.2 材料参数的选取
        3.2.3 顶进过程的模拟
    3.3 箱涵顶进过程的模拟分析
        3.3.1 顶进步长为1 m时的沉降分析
        3.3.2 顶进步长为1.5 m时的沉降分析
        3.3.3 顶进步长为2 m时的沉降分析
        3.3.4 不同顶进步长取值情况下的沉降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箱涵顶进工程的现场监测与分析
    4.1 引言
    4.2 监测方案
        4.2.1 监测内容
        4.2.2 监测方案制定依据
        4.2.3 变形控制指标
        4.2.4 监测点布置
    4.3 路基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4.3.1 路基沉降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4.3.2 随箱涵顶进纵向路基沉降规律分析
        4.3.3 随箱涵顶进横向路基沉降规律分析
        4.3.4 路基水平方向位移分析
    4.4 既有线线路轨道变形分析
        4.4.1 轨道沉降变化分析
        4.4.2 轨道水平变化分析
        4.4.3 轨道轨距变化分析
    4.5 箱涵高程和中线顶进偏差
    4.6 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4.6.1 路基沉降对比
        4.6.2 轨道沉降对比
    4.7 变形控制措施
        4.7.1 控制顶进步长
        4.7.2 控制开挖面稳定
        4.7.3 控制顶进时的方向和纠偏
        4.7.4 施工降水
        4.7.5 运行列车限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地铁施工诱发的既有结构变形与爆破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隧道爆破振动原理的研究
        1.2.2 隧道爆破振动强度预测的研究
        1.2.3 隧道爆破施工的数值模拟研究
        1.2.4 隧道爆破施工的现场监测技术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爆破振动的基本理论
    2.1 概述
    2.2 隧道爆破破岩机理
        2.1.1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机理
        2.1.2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
    2.3 爆破振动对结构物的影响
    2.4 影响爆破地震波的因素
        2.4.1 装药量对地震波的影响
        2.4.2 延期时间对地震波的影响
        2.4.3 传播介质对地震波的影响
        2.4.4 爆破装药结构对地震波的影响
    2.5 爆破振动信号及频谱特征
        2.5.1 爆破振动信号的特征
        2.5.2 爆破振动信号的频谱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厦门地铁3号线爆破施工方法
    3.1 概述
    3.2 隧道工程地形地质概况
        3.2.1 爆破内容、范围与性质
        3.2.2 被爆破体的结构、形状和地形、地貌、岩性及地质情况
    3.3 隧道周围环境及技术保证条件
        3.3.1 周围环境情况及安全要求
        3.3.2 需采取技术措施和保证条件
    3.4 隧道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
        3.4.1 暗挖隧道爆破施工方法
        3.4.2 车站基坑爆破施工方法
        3.4.3 工艺流程
    3.5 爆破安全距离验算
        3.5.1 爆破飞石距离估算
        3.5.2 爆破振动安全距离及相应最大段药量
        3.5.3 爆破冲击波安全距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施工对既有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
    4.1 概述
    4.2 隧道开挖的施工原则及标准
    4.3 地表既有结构及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
    4.4 地表既有结构变形的控制标准
    4.5 隧道开挖对既有结构有限元计算
        4.5.1 下穿鹰厦铁路有限元计算
        4.5.2 下穿成功大道框构桥有限元计算
        4.5.3 侧穿创业人行桥桥桩有限元计算
        4.5.4 侧穿火炬路创业园天桥桥桩有限元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厦门地铁3号线隧道爆破的现场监测
    5.1 概述
    5.2 暗挖隧道爆破振动的监测
        5.2.1 隧道爆破地表振动的监测
        5.2.2 隧道爆破框构桥地面振动的监测
        5.2.3 隧道爆破邻近房屋振动的监测
        5.2.4 隧道爆破邻近隧道围岩振动的监测
    5.3 车站基坑爆破振动的监测
        5.3.1 垂直于基坑方向爆破振动监测
        5.3.2 平行于基坑方向爆破振动监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下穿既有铁路线箱涵关键施工技术及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箱涵顶进施工方法
        1.2.2 箱涵顶进数值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及关键施工技术
    2.1 工程概况
        2.1.1 下穿部分工程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1.4 工程地质
        2.1.5 地震
    2.2 顶进箱涵结构选形与内力分析原理
        2.2.1 顶进箱涵结构形式的选择
        2.2.2 截面尺寸的拟定
        2.2.3 传统结构内力分析基本原理
    2.3 箱涵顶进施工技术
        2.3.1 工作坑
        2.3.2 框架涵预制
        2.3.3 架空支墩及防护桩施工
        2.3.4 线路架空
        2.3.5 箱涵顶进
        2.3.6 箱涵出入口引道、圆涵接长施工
        2.3.7 路基加固
3 箱涵顶进的数值模拟方法
    3.1 有限元法介绍
    3.2 MIDAS/GTS软件介绍
        3.2.1 MIDAS/GTS软件概述
        3.2.2 MIDAS/GTS使用优点
        3.2.3 MIDAS/GTS数值分析流程图
    3.3 箱涵顶进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
        3.3.1 基本假定
        3.3.2 箱涵结构模型建立
        3.3.3 箱涵周围土体模型
        3.3.4 模型的边界条件
        3.3.5 施工方案的定义
4 铁路路基的位移分析
    4.1 地表沉降分布情况分析
    4.2 铁路路基沉降规律分析
        4.2.1 平行铁路线方向沉降规律分析
        4.2.2 垂直铁路线方向沉降规律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箱涵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5.1 箱涵结构的位移分析
        5.1.1 箱涵结构的位移分布情况
        5.1.2 箱涵结构侧墙位移分析
    5.2 箱涵结构的应力分析
        5.2.1 箱涵结构的应力分布情况
        5.2.2 箱涵结构顶板与底板应力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10)综合管廊下穿既有铁路顶管法施工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顶管施工技术发展
        1.2.2 顶管施工引起土层变化分析
        1.2.3 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方法
第二章 顶管下穿铁路引起地层变化规律
    2.1 顶管
        2.1.1 顶管基本概念
        2.1.2 不同的顶管施工方式
        2.1.3 矩形顶管的优势
        2.1.4 矩形顶管施工的主要设计方面
    2.2 顶管引起地层变化规律
        2.2.1 矩形顶管影响地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补救措施
        2.2.2 地层宏微观变化
        2.2.3 卸载土拱理论
    2.3 铁路沉降、运营规范
        2.3.1 铁路路基沉降标准
        2.3.2 铁轨偏差值标准
        2.3.3 铁路运营规范
        2.3.4 相关铁路危险源辨识与应对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哈达湾工程项目概况与相关经验公式计算
    3.1 吉林哈达湾
        3.1.1 吉林哈达湾工程概况
        3.1.2 地质情况
        3.1.3 工程存在难度
        3.1.4 设计、测量说明
    3.2 Peck和Attewell公式计算
        3.2.1 两种截面对比
        3.2.2 桥墩、铁路路基位置处地表沉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廊下穿长图、长吉铁路数值模拟
    4.1 有限元软件的介绍
    4.2 土体模型
    4.3 土层沉降相关影响因素的模拟
        4.3.1 正面附加推力
        4.3.2 管道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
        4.3.3 土体损失
    4.4 铁路与高架桥墩相关因素的模拟
    4.5 模型基本假设
    4.6 相关参数设置
        4.6.1 顶管相关参数
        4.6.2 铁路相关参数
    4.7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4.8 模拟过程
    4.9 下穿铁路地层沉降分析
        4.9.1 无铁路路基下自重应力计算
        4.9.2 推进时两种截面在不同覆土厚度下的土层沉降角度分析
        4.9.3 推进时两种截面在6m、11m覆土厚度下的土层经济性角度分析..
        4.9.4 推进时两种截面在11m覆土厚度下的空间利用率角度分析
        4.9.5 有铁路路基下自重应力计算
        4.9.6 9.0 m×4.4m截面在11m覆土厚度下有无火车荷载分析
        4.9.7 9.0 m×4.4m截面在11m覆土厚度下两条火车轨道相互之间影响分析
        4.9.8 以下部分顶管开挖示意图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穿铁路土层沉降及顶进纠偏控制措施
    5.1 吉林哈达湾实际现场的分析
    5.2 长图铁路(路基段)、长吉铁路(桥梁段)土层沉降控制
        5.2.1 优化顶管施工工艺下长图铁路(路基段)沉降控制
        5.2.2 火车荷载下长图铁路(路基段)沉降控制
        5.2.3 其他方式下长图铁路(路基段)沉降控制
        5.2.4 长吉铁路(桥梁段)沉降控制
    5.3 顶管纠偏控制技术
        5.3.1 出入洞口
        5.3.2 滑轨变形控制
    5.4 现场实测设计方案
        5.4.1 前期调查
        5.4.2 相关施工标准的制定
        5.4.3 设计方案内容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既有铁路路基下管棚施工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建道路下穿施工对既有铁路线运营影响的分析研究[D]. 杜威. 浙江大学, 2020(01)
  • [2]砂卵石地层盾构下穿运营铁路及桥梁施工稳定性研究[D]. 史贵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新八达岭隧道下穿青龙桥车站变形控制技术[J]. 王建功,卓越,刘建友. 铁道标准设计, 2020(01)
  • [4]铁路隧道超前管棚变形规律及参数研究[J]. 黄华,巩江峰,邸成,朱勇. 铁道工程学报, 2019(12)
  • [5]多跨径箱涵顶进施工风险分析及监控技术研究[D]. 杨延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6]超浅埋软岩大断面隧道下穿既有交通路基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 傅立磊.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1)
  • [7]多节箱涵对顶下穿铁路编组站线路变形规律研究[D]. 张伟.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8]地铁施工诱发的既有结构变形与爆破振动研究[D]. 陈元庆. 华侨大学, 2019(01)
  • [9]下穿既有铁路线箱涵关键施工技术及数值模拟分析[D]. 彭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10]综合管廊下穿既有铁路顶管法施工控制研究[D]. 郝唯.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现有铁路路基下管棚的施工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