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放复位特殊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宇[1](2021)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和治疗》文中研究指明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较复杂的骨折类型,多为高暴力损伤所致,会出现关节面塌陷并合并跟骨外侧壁膨隆,造成严重内翻畸形,临床治疗难度较大。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治疗方法多样。目前,不同类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尚未统一,且临床疗效存在差异。本文以下综述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治疗选择以及进展,旨在为临床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马冠医[2](2021)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Sanders IV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骨外科共收治符合该项研究标准的Sanders IV型跟骨骨折56例(63足)。手术组37例(41足),年龄19-58岁,平均(38.32±9.27)岁;该组所有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非手术组19例(22足),年龄23-58岁,平均(41.77±8.52)岁;该组所有患者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慢性疼痛、距下关节炎、返回工作岗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进行对比。采用AOFAS足与后踝评分量表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6-5.8年,平均3.45年;两组按末次随访AOFAS评分量表评估远期临床疗效,其中手术组优4例,良24例,可11例,差2例,平均77.34±10.37分,优良率为68.3%;非手术组优2例,良7例,可11例,差2例,平均71.05±12.12分,优良率为40.9%,手术治疗组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患者经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高度、宽度、慢性疼痛、距下关节炎、返回工作岗位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较好的恢复跟骨解剖形态,明显改善患者远期临床疗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同时避免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胡朝期[3](2021)在《撬拨复位内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过程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期间芜湖市中医医院骨科门、急诊收治的新鲜跟骨骨折病例共计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使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治疗,同时结合中医手法整复及中药内服外用辩证论治,试验组在术中对撬拨后跟骨后关节面下的骨缺损区域使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进行植骨治疗,对照组则对骨缺损不予特殊处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及手术前、后患足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L)、跟骨高度(H)、跟骨宽度(W)、患足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ryland足功能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测得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L)、跟骨高度(H)、跟骨宽度(W)在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试验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大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患足开始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Maryland评分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后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关节面再塌陷以及Bohler角、Gissane角的再丢失,提高患者足功能评分,且不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促进患者术后远期患足的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胡尧[4](2021)在《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与外侧扩大L形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跟骨关节内骨折是由高空坠落或机动车事故等高强度撞击引起的严重而复杂的损伤。高能量的暴力会导致跟骨形态发生严重畸形,同时软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因此跟骨关节内的骨折要兼顾骨折的处理和软组织的愈合,并且尽可能的减少各种后期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治疗对于恢复跟骨形态及关节面的平整、减少并发症发生至关重要,但切口的再次创伤会导致术后跟骨周围软组织肿胀、裂开、甚至内固定外露。手术入路是影响术后软组织愈合情况的关键因素。外侧扩大L形入路对软组织损伤较大。而跗骨窦入路显露有限,手术难度高。因此我们设计了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综合了外侧扩大L形入路显露充分和跗骨窦入路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目的:探究经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外侧扩大L形入路进行对比,评估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6例(61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组30例(33足),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26例(28足)。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跟骨的长宽高、Bohler角、Gissane角、AOFAS评分、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的术前等待时间分别为(6.9±2.3)天和(10.3±1.8)天,两组的术后出院时间分别为(6.3±1.4)天和(7.7±1.7)天,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组的术前等待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长宽高、B?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B?hler角、Gissane角、长度、宽度、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切口双窗入路组与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AOFAS评分分别为83.2±7.1分和84.0±7.6分,VAS评分分别为(1.6±1.1)分和(1.8±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切口双窗入路组的伤口并发症发生率(0)和距下关节僵硬率(9.1%)均低于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25%和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能够提供充分的术野显露进行直视下复位,放置标准的解剖锁定钢板进行固定。相比于外侧扩大L形入路,其术前等待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更短,并且能够显着降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距下关节僵硬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马超,王成伟,唐国柱[5](2020)在《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 Ⅱ、Ⅲ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入路结合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开放组。微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53±13.74)岁(范围,19~78岁)。开放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35±12.93)岁(范围,19~70岁)。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纠正跟骨内翻及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但以不同方式进行骨折端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微创组中7例行异体骨植骨,17例采用微型钢板、1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开放组中5例行异体骨植骨,均采用常规跟骨外侧钢板固定。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8.23±5.56) min,开放组为(54.25±5.09) 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53.10±8.5) ml,开放组为(61.75±7.13) 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t=3.87,均P<0.01)。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60±1.52)周,开放组为(11.05±2.3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0.00%,开放组为50%。术后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跟骨术后关节面塌陷复位,跟骨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跟骨轴线得到纠正。微创组Bohler角术前为15.50°±4.18°,术后改善为31.03°±3.35°(t=15.88,P<0.001),微创组Gissan角术前为101.87°±9.94°,术后改善为129.17°±4.85°(t=13.52,P<0.001);开放组Bohler角术前为15.00°±4.22°,术后改善为30.75°±3.39°(t=13.02,P<0.001),开放组Gissan角术前为104.75°±11.02°,术后改善为128.60°±4.56(t=8.95,P<0.001)。两组患者术后Gissan角(t=0.414,P=0.68)和Bohler角(t=0.292,P=0.7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开放组为35.0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胡凯,乔晓红,张永红,王栋,秦泗河[6](2021)在《空心螺钉和钢板内固定修复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基于15篇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是跟骨骨折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常用的为空心钉与钢板内固定两种术式,但其疗效差异尚不清楚。因此,文章对比经皮空心钉与钢板内固定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空心螺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按入选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逐一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结果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随机对照研究,跟骨骨折患者总计1 438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果显示整体文献质量为中等偏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Bohler’s角(MD=0.69,95%CI:0.27-1.10,P=0.001)、术后Gissane’s角(MD=0.95,95%CI:0.16-1.74,P=0.02)方面显着优于空心钉固定组(P <0.05);②空心钉固定组在手术时间(MD=-23.92,95%CI:-25.40至-22.44,P <0.000 01),术后并发症(OR=0.28,95%CI:0.19-0.41,P <0.000 01)方面少于钢板内固定组(P <0.05);③但两组在跟骨高度(MD=0.43,95%CI:-0.17-1.03,P=0.16),术后AOFAS评分(MD=0.61,95%CI:-0.35-1.58,P=0.21)方面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上述数据说明钢板内固定修复的跟骨骨折患者术后Bohler’s角及Gissane’s角优于空心钉固定组,但空心钉内固定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聂敏[7](2020)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术中植骨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植骨与不植骨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中的临床资料,探讨运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具有临床意义的理论数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骨科并符合研究标准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64例,按照是否植骨,分为植骨组与不植骨组,其中植骨组30例,不植骨组34例,均为单足跟骨骨折。记录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X线测量指标(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1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X线测量指标:①两组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跟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及跟骨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组间术后3个月比较,Bohler角、跟骨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1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两组术后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无论植骨与否,均能较好恢复跟骨的解剖外形,临床疗效满意,但通过自体髂骨植骨能够维持复位的距下关节面,减少术后骨折再塌陷及Bohler角的丢失,从而降低术后跟距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吴新杰[8](2020)在《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跟骨骨折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中药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传统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跟骨骨折,观察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患足肿胀程度,患者疼痛情况,客观评价活血利水经验方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的可操作性,探讨活血利水经验方的药理作用,对其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可靠依据,提供治疗思路。方法选取的62例皆是在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期间治疗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外一科的跟骨骨折患者,且均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严格遵循随机原则,对照组选取前31位秩次患者,治疗组则选取后31位秩次者。62例患者均进行传统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给予三天常规输液治疗,予以止血、适当补液,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缓解足部肿胀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患者于术后1日即服用活血利水经验方(每日一剂(200ml),水冲服,早晚分服,连续服药2周),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组。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三大常规等,嘱咐两组患者积极锻炼足踝功能。完善并记录全部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和患足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有无并发症产生及术后临床疗效。在术后第三天,术后4、6、8周复查X线片,12周后一月一查跟骨X线片,完成各项实验数据的采集,并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1.对本次研究中的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后的结果,发现在整体上各组数据检验P值均不小于0.05,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以及患足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对本次实验结果分析尚不能造成影响,可认为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与观察数据可进行比较分析。2.对两组患者术后患足肿胀情况进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健足足周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天时,患足肿胀程度均呈增长趋势,对其肿胀率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肿胀率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疼痛程度均呈下降趋势;术后第1天两组评分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VAS评分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治疗组为0%,对照组为6.4%,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相比较,治疗组甲级愈合率为83.87%,对照组甲级愈合率为61.29%,通过统计学统计分析,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足部切口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足部功能恢复情况上,治疗组的优良率为96.8%,其优良率要略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优良率为93.5%,P<0.05,两组在功能恢复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联合活血利水经验方在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上有较为可靠的疗效。治疗组患者在服药期间和停药之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活血利水经验方联合跟骨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显着,可明显减轻患足肿胀,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足手术切口良好愈合。2.术后服用方药活血利水经验方能够有效促进患足功能恢复,且尚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证明其安全可靠,为方药活血利水经验方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可靠依据。
陈渊幻[9](2020)在《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就为探索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辅助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闭合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传统的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是否更具优势。方法将符合课题研究纳入标准及诊断标准的6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各30例,其中左足34例,右足26例,男性50例,女性10例。SandersⅡ型24例,SandersⅢ型27例,SandersⅣ型9例。对照组即给予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试验组即给予跟骨骨折手法整复结合跗骨窦小切口外固定架固定术。观察指标:(1)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问题。(2)患侧跟骨解剖参数(术前、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足跟长度、宽度、高度。(3)患肢功能恢复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Sanders分型情况、患侧跟骨解剖参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研究价值。2.治疗后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问题,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组内Bohler角、Gissane角、足跟长度、高度均大于术前、宽度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侧跟骨Bohler角试验组(27.44°±5.29°)与对照组(26.50°±4.70°)相当,Gissane角试验组(130.05°±4.96°)与对照组(130.45°±4.26°)相当,足跟长度度实验组[(7.92±0.54)cm]与对照组[(7.84±0.45)cm]相当,足跟宽度试验组[(4.02±0.46)mm]与对照组[(3.93±0.51)mm]相当,足跟高度试验组[(4.61±0.35)cm]与对照组[(4.60±0.37)cm]相当,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试验组为39-98分,其中优16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33-97分,其中优15例,良9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0%(24/30)。优良率试验组较对照组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辅助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组能够获得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较为接近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少并发症、避免二次手术、降低住院费用等优势,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施磊[10](2020)在《横穿钉在跟骨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应用闭合复位轴向钉联合一枚与两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为优化增强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固定强度提供理论依据。2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就诊于芜湖市中医院门急诊并收治入院的病人,根据纳入标准选取6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A组、B组各30例,皆采取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微创治疗,A组使用两枚横穿钉对后距下关节行支撑固定,B组使用一枚横穿钉对后距下关节行支撑固定。研究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前与术后第一天、术后6个月患足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术后半年对患足按Maryland足部功能进行评分并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3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改善情况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术后半年Maryland评分优于B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B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二天疼痛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一天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经皮闭合撬拔复位轴向钉联合横向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较可靠手术疗疗效。但由于关节面下支撑较薄弱,术后有发生关节面再次塌陷、跟骨高度降低风险,影响足踝关节功能。经研究,采取两枚横穿钉对关节面下行平面支撑较一枚横穿钉固定有着固定牢靠、近期疗效更优等优势,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二、开放复位特殊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复位特殊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 |
2 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选择 |
2.1 非手术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2.2.1 目的 |
2.2.2 时机 |
2.2.3 入路 |
2.2.4 内固定方法 |
2.2.5 有效性和安全性 |
3 总结 |
(2)手术与非手术治疗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病历资料 |
2.1.2 跟骨骨折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数据采集 |
2.3 手术方法要点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基本信息 |
3.2 两组AOFAS足踝评分结果 |
3.3 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治疗后相关指标 |
3.4 亚组分析结果 |
3.5 术后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4.2 保守治疗 |
4.3 数据结果分析 |
4.3.1 基本资料结果分析 |
4.3.2 AOFAS足与后踝评分结果分析 |
4.3.3 慢性疼痛 |
4.3.4 距下关节炎 |
4.3.5 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与跟骨骨折关系 |
4.3.6 重返工作岗位及穿正常鞋子 |
4.3.7 跟骨骨折随机对照试验的困境 |
4.4 研究的不足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跟骨骨折手术入路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撬拨复位内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
1.2.2 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
1.3 病例分类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案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案 |
2.3.1 试验组手术方案 |
2.3.2 对照手术方案 |
2.4 术后处理 |
3 统计学处理 |
3.1 观察指标 |
3.2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的比较结果 |
4.2 两组患者影像学观察指标对照分析结果 |
4.3 两组患者手术预后及足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结果 |
4.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
5 讨论 |
5.1 跟骨的解剖与损伤机制特点 |
5.2 中医对跟骨骨折的认识及其治疗发展概况 |
5.3 撬拨复位技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发展和理论基础 |
5.4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与植骨相关的争议 |
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Maryland足功能评分表 |
附录二 患者随访信息登记表 |
综述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与外侧扩大L形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跟骨骨折治疗手术入路的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6)空心螺钉和钢板内固定修复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基于15篇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背景Background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1.1 检索者 |
1.1.2 资料库 |
1.1.3 中英文检索词 |
1.1.4 检索时间范围 |
1.1.5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结局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特征 |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各组Bohler’s角差异 |
2.3.2 各组Gissane’s角变化 |
2.3.3各组手术时间差异 |
2.3.4 各组术后并发症差异 |
2.3.5各组跟骨高度差异 |
2.3.6 各组术后AOFAS评分差异 |
2.4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Discussion |
(7)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术中植骨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 病名溯源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辨证论治 |
3.1 整复与固定 |
3.2 药物治疗 |
3.3 功能锻炼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分类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前X线测量指标比较 |
3.3 两组术后即刻X线测量指标 |
3.4 植骨组手术前后X线测量指标对比 |
3.5 不植骨组手术前后X线测量指标对比 |
3.6 两组术后3个月X线测量指标对比 |
3.7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8 疗效评价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
4.3 植骨的讨论 |
4.4 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跟骨骨折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一般资料及分组 |
2.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和处理 |
2.2 手术方式 |
2.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察疗效标准 |
2.6 数据统计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患者术后足部肿胀率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3.6 安全性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
1.1 解剖学特点 |
1.2 血运特点 |
1.3 骨折原因及临床表现 |
2.中医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
3.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讨论 |
3.1 利与弊 |
3.2 临床应用 |
4.中医药在跟骨骨折中运用的讨论 |
5.活血利水经验方的组成分析及中药药理分析 |
5.1 组成分析 |
5.2 中药药理分析 |
6.存在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语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手术相关资料 |
3.2 患侧解剖参数比较 |
3.3 患肢功能恢复比较 |
3.4 安全性检测 |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
2.1 手术相关资料比较 |
2.2 患侧解剖参数比较 |
3 患肢功能恢复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闭合性跟骨骨折的流行病学及一般特征 |
2.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的研究 |
2.1 跟骨骨折的分型 |
2.2 保守治疗 |
2.3 手术治疗 |
2.4 手术方式 |
3 中医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
3.1 内外兼治 |
3.2 筋骨并重 |
3.3 动静结合 |
3.4 医患合作 |
4 结果分析 |
4.1 手术相关资料分析 |
4.2 患侧解剖参数比较 |
4.3 患肢功能恢复指标比较 |
5 安全性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横穿钉在跟骨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分类标准 |
1.4 纳入病例标准 |
1.5 排除病例标准 |
1.6 病例的剔除 |
2 治疗方案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3 统计学处理 |
3.1 观察指标 |
3.2 研究指标的测量和评价 |
3.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间对比 |
4.2 术后第二天VAS疼痛评分对比 |
4.3 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
4.4 A、B组患者术后一天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间对比。 |
4.5 A、B组患者术后半年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间对比 |
4.6 A、B组患者术后半年Maryland足部评分比较 |
4.7 A、B组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5 讨论 |
5.1 跟骨解剖在跟骨骨折中的治疗意义 |
5.2 跟骨骨折损伤机制 |
5.3 跟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 |
5.4 跟骨骨折治疗原则 |
5.5 中医对于跟骨骨折的认识 |
5.6 撬拔复位内固定术的理论基础 |
5.7 并发症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横穿钉在跟骨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
1 跟骨解剖基础 |
2 跟骨生物力学研究 |
3 跟骨骨折的分型 |
4 治疗方法 |
4.1 跟骨关节外骨折的治疗 |
4.2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开放复位特殊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和治疗[J]. 赵晓宇. 医学信息, 2021(18)
- [2]手术与非手术治疗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D]. 马冠医. 青海大学, 2021(01)
- [3]撬拨复位内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D]. 胡朝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与外侧扩大L形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D]. 胡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 马超,王成伟,唐国柱. 中华骨科杂志, 2020(21)
- [6]空心螺钉和钢板内固定修复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基于15篇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 胡凯,乔晓红,张永红,王栋,秦泗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09)
- [7]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术中植骨的疗效研究[D]. 聂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跟骨骨折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新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D]. 陈渊幻.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横穿钉在跟骨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研究[D]. 施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