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选择

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选择

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朱晟君,杨博飞,刘逸[1](2022)在《经济全球化变革下的世界经济地理与中国角色》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和中国角色演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当前学界偏重从国家经济模式和国际贸易角度来解释这种格局的变化,而较为缺乏基于生产组织视角的经济地理解释。因此,本文从经济地理视角出发,解析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变动与中国角色的演变。本文揭示了在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从"核心—边缘"到"链式重构"再到"网络不均衡"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如何从"贸易全球化"转变为"生产全球化",继而朝"多元全球化"演进。本文还论述了中国如何通过战略耦合模式的动态调整实现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变革者的转变。本文认为这种角色转变,改变了西方发达经济体对后发经济体的预设发展路径,以及经典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所预测的空间秩序,为全球化格局的变动带来新的重构动力与可能。最后,本文结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带来的影响对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存在的可能路径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地理学视角为中国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选择提供了参考建议。

王赞新[2](2022)在《知识分工、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发展格局的视角》文中指出知识分工,是指知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和组织间走向分化、分解与重新整合的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组织变革和价值链重塑。价值链知识分工使知识成为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核心资源,从而使企业合作从能力依赖走向知识依赖,全球价值链形态也从线性形态走向网络形态。在这种趋势下,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技术、价值创造、创新空间都朝平权化方向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要抓住知识分工深入发展的契机,通过加工制造企业"垂直升级"、建设国家价值链、形成多层次区域性国际价值链等途径,积极融入全球知识分工,推动新发展格局下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张二震,戴翔[3](2022)在《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GVC升级:典型事实、理论反思与政策启示》文中认为传统理论揭示的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重要机制,由于忽视开放和封闭的区别、宏观和微观的差异以及整体和个体的不同,从而在解释扩大服务业开放助推制造业GVC攀升方面面临明显局限和挑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断扩大服务业开放,但却并未逻辑地推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正确看待扩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和作用,还需要在理论上作出进一步探讨,以避免可能出现的理论误区。

黄群慧,倪红福[4](2021)在《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文中指出本文从经济循环的概念逻辑视角阐述"新发展格局",进而构建了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国际国内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GDP分解新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最终品的国内最终需求率和中间品的本国供给率看,还是从全球价值链GDP分解来看,各方面指标都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上下。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中国排在第5位,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是畅通经济循环,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仅仅体现为中国经济国内循环量在整体经济循环量中占比高、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经济循环,而是主要体现为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以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不断做大经济流量、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建议:要着力扩大消费以调整内需结构,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要积极扩大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要加快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郭克莎,田潇潇[5](2021)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文中指出本文分析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思路的形成过程,评述了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内涵、政策取向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了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问题。本文认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条件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需要调整和拓展,主要思路是:以国内大市场为主要导向重构制造业产业链,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协调区域布局促进制造业整体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际循环水平。调整拓展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的理论依据是:体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要求,反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特点,有利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并带动制造业中高速增长。

成新轩,杨博[6](2021)在《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空间效应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本国贸易附加值有效测度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将空间效应纳入自贸区网络中,分析网络中各个区位可能存在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自贸区网络中成员的增多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产值的增长,制造业也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但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增强作用并不显着,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2008—2016年期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自贸区网络依据不同空间关联性规则呈现不同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同时产业空间关联性越来越容易在经济或贸易开放水平相似的成员之间发生;网络成员之间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对外贸易开放水平、自贸区优惠利用率、原产地规则严格程度、外部冲击因素依据不同空间关联规则也表现出不同的影响特征;网络中地理或贸易开放水平相似的成员之间有制造业产业链国内化的趋势。

丁纯,陈腾瀚[7](2021)在《中美欧制造业竞争:现状、政策应对与前景》文中指出近年来,中美欧之间经济竞争加剧,在举足轻重的核心领域制造业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甚至高举"脱钩"大旗对中国制造业进行打压,欧盟也出台相关防范举措。中美欧在制造业竞争力上的地位差异与相互间竞逐进展如何?制造业领域欧美对华采取了哪些防范和遏制举措?本文运用OECD-WTO TiVA数据库2007-2015年和UN Comtrade数据库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计算中美欧制造业的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以及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描绘了中美欧制造业的竞争状况。研究发现,近年来中美欧三方制造业在国际竞争力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快速上升,美、欧对华竞争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高端领域,但在具体产业部门上表现有所不同。从国际竞争力、出口相似度来看,美欧制造业对华亦存在差异,中美竞争烈度强于中欧。出于遏制和竞争焦虑,美欧在制造业领域对华实施了不同的应对政策,但收效甚微。未来,美欧对华遏制和防范政策仍将持续,三方制造业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

丁玉敏,戴翔,熊凤琴[8](2021)在《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如何影响制造业GVC参与度:机理与实证》文中指出以理论分析为先导,并在测度制造业行业层面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开放度基础上,计量检验了其对制造业GVC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GVC参与度提升有积极促进作用,从而表现出"固链"作用;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度对制造业GVC不同参与方式具有异质性影响,具体而言,对前向参与度提升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对后者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强链"功能;第三,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GVC参与的影响,从具体作用机制看,主要通过分工深化等作用。因此,面临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形势下中国面临产业链外迁巨大压力以及制造业亟待迈向GVC中高端的战略目标,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作为新阶段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岳圣淞[9](2021)在《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中国与东南亚:比较优势与政策选择》文中认为在多重因素影响下,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主的部分在华企业逐步将产能转移至生产成本更具优势的东南亚国家,由此开启了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序幕。对比发现,尽管当前东南亚在人力和物料成本方面较中国具有一定竞争力,但仍存在诸多短板。鉴于域内国家经济水平和承载能力有限,未来产业转移如何影响地区整体产业发展与经贸合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国与各国的互动模式。可以预见,新一轮国际产业进程将在后疫情时代的亚太经济复苏中延续,并为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复苏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参与其中并扮演关键角色的中国而言,应当审慎评估区域发展合作形势并精准施策,在不断完善国内营商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平台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国家基于优势互补的产能合作,着力构建更具风险抵抗能力、集约化和协调性更强的区域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移良性发展并惠及各方。

连增,刘星彤,苏畅,李美君[10](2021)在《中日韩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测度研究》文中认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日、韩在东亚区域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数据库(UIBE GVC),通过计算中、日、韩三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以及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三国在制造业方面合作的现状及趋势。从整体层面看,中国在中、日、韩三国全球价值链地位中排名第三,但三国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从细分行业看,中、日、韩三国的制造业有错位发展空间。因此,中、日、韩三国应该建立产业互联网,增强区域合作,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中国应提供良好市场环境,落实人才政策,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并运用数字经济对价值链的影响机制促进中、低技术制造业发展。

二、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全球化变革下的世界经济地理与中国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经济全球化变革下的世界经济地理变化
    2.1 经济全球化三次浪潮
    2.2 从全球价值链的渗透到网络不均衡
3 中国的全球化角色变迁:从梯度转移到网络嵌入的路径重构
    3.1 全球产业转移的空间秩序与中国角色
    3.2 战略耦合演变下的路径重构:全球生产网络的深度嵌入
4 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全球化形势与中国道路选择
    4.1 后疫情时期经济全球化形势分析
    4.2 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全球化道路选择
5 结论与讨论

(2)知识分工、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发展格局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知识分工:理论回顾与实践演进
    (一)传统理论中的知识分工
    (二)基于价值链的知识分工
    (三)价值链知识分工的深化
三、由知识分工推动的全球价值链重构
    (一)全球价值链知识的分化分解趋势加快
    (二)知识成为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核心资源
    (三)全球价值链企业合作从能力依赖走向知识依赖
    (四)全球价值链从线性形态走向网络状形态
四、平权化:知识分工下的全球价值链演进趋势
    (一)核心技术平权化
    (二)价值创造平权化
    (三)创新空间平权化
五、在积极融入知识分工中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数字化与智能化赋能,推动生产制造企业在细分领域“垂直升级”
    (二)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建设以内需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
    (三)深化国际区域合作,构建多层次区域性国际价值链
六、简短的结论

(3)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GVC升级:典型事实、理论反思与政策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典型事实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GVC分工地位
    (二)全球服务业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基本趋势
    (三)中国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GVC分工地位
二、传统理论阐释的局限和挑战
    (一)忽视了开放与封闭的区别带来的适用性挑战
    (二)忽视了宏观和微观的区别带来的适用性挑战
    (三)忽视了个体和整体的区别带来的适用性挑战
三、正确认识正向和负向作用:一个新的理论阐释
    (一)开放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特有负向作用机制
    (二)开放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特有正向作用机制
四、政策启示
    (一)正确处理“拿来主义”和“借鉴学习”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短期效应”和“长期发展”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扩大开放”和“安全有序”的关系

(4)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循环测度:分别以需求和供给端为逻辑起点
    (一)经济学中循环概念及分析逻辑
    (二)国内大循环
        1. 本国生产产品的国内需求情况
        2. 本国使用中间投入品的国内供给情况
    (三)国际循环
        1. 国外需求端
        2. 国外供给端
三、中国GDP国内国际循环分解与国际比较
    (一)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分解方法
    (二)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GDP分解结果
        1. 中国GDP的国内和国际循环分解
        2. 主要国家(地区)的GDP分解的国际比较
        3. 中国制造行业的国内和国际循环分解及国际比较
四、从经济循环测度结果看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深刻内涵:质变和量变分析视角
    (二)如何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和关键内涵
五、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附录

(5)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背景和理论框架
    1. 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过程
    2. 对新发展格局基本含义的解读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1. 需求方面的影响
    2. 技术方面的影响
    3. 空间区域的影响
四、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1. 现阶段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2. 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的调整和拓展
    3. 调整拓展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的理论依据

(6)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空间效应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理论阐述与研究假说
    (一)自贸区网络中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空间效应之间的理论逻辑分析
    (二)研究假说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指标的基础测度
    (二)空间矩阵规则的描述
    (三)模型的构建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二)自贸区网络对中国制造业相对产值水平和竞争力影响的指标分析
        1. 自贸区网络对中国制造业产值的影响
        2. 自贸区网络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3. 自贸区网络中成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三)自贸区网络中成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空间相关性
    (四)中国自贸区网络中成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空间效应
        1. 国际竞争力的空间溢出效应
        2. 核心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
    (五)空间影响因素模型估计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含义

(7)中美欧制造业竞争:现状、政策应对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美欧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对比
    (一)具体测算方法及指标解释
    (二)指标测算结果分析
二 美欧制造业对华竞争的主要策略
    (一)制造业“修昔底德陷阱”博弈
    (二)美国制造业对华竞争策略
    (三)欧盟制造业对华竞争策略
    (四)美欧制造业对华竞争应对的异同
三 中美欧制造业竞争的前景分析
    (一)对美欧制造业对华竞争的基本判断
    (二)未来中美欧制造业竞争可能造就的机遇
    (三)未来中美欧制造业竞争的挑战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8)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如何影响制造业GVC参与度:机理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GVC参与:一个问题的提出
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影响制造业GVC参与度的理论机制
三、研究设计
    (一)关键指标选取及测度
        1.被解释变量:制造业GVC参与度(gvc_pa)。
        2.核心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开放(Sopen)。
        3.其他控制变量。
    (二)模型设定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四、计量检验结果
    (一)基准回归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1.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再检验。
        2.基于内生性处理。
    (三)机制检验
五、进一步拓展分析
六、结论及启示

(9)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中国与东南亚:比较优势与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评述
二 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历程、动因与模式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与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
    (三)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模式:美日经验与中国路径
三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当前产业转移中的比较优势与短板
    (一)人口及劳动力资源
    (二)工业基础设施
    (三)政策制度与营商环境
四 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一)理性评估,精准施策,审慎应对产业转移影响
    (二)完善产业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产业转移信息预警和舆情处置机制
    (三)以“一带一路”为平台,以产业转移促进优势互补的产能合作
结 语

四、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全球化变革下的世界经济地理与中国角色[J]. 朱晟君,杨博飞,刘逸. 地理学报, 2022
  • [2]知识分工、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发展格局的视角[J]. 王赞新. 晋阳学刊, 2022(01)
  • [3]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GVC升级:典型事实、理论反思与政策启示[J]. 张二震,戴翔. 经济学家, 2022(01)
  • [4]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J]. 黄群慧,倪红福. 管理世界, 2021
  • [5]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J]. 郭克莎,田潇潇. 中国工业经济, 2021(11)
  • [6]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空间效应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J]. 成新轩,杨博. 国际贸易问题, 2021(10)
  • [7]中美欧制造业竞争:现状、政策应对与前景[J]. 丁纯,陈腾瀚. 欧洲研究, 2021(05)
  • [8]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如何影响制造业GVC参与度:机理与实证[J]. 丁玉敏,戴翔,熊凤琴. 南京社会科学, 2021(10)
  • [9]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中国与东南亚:比较优势与政策选择[J]. 岳圣淞. 东南亚研究, 2021(04)
  • [10]中日韩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测度研究[J]. 连增,刘星彤,苏畅,李美君. 区域与全球发展, 2021(05)

标签:;  ;  ;  ;  ;  

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