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一种超声雾化器雾化管把手(论文文献综述)
苑晓策[1](2021)在《光学石英玻璃超声波精细雾化抛光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学石英玻璃具有紫外透过率高、耐损性好、内部缺陷小和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和空间探测等领域,同时也是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光学系统的常用材料。光学石英玻璃属于硬脆型材料,使用传统方式加工时极易出现崩碎、裂纹和刮花等表面缺陷,无法达到光学元件使用标准。在当前超精密加工领域,化学机械抛光可以在实现全局平坦化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加工效率,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硬脆材料的平整化加工中。本文在化学机械抛光基础上,使用超声波精细雾化的方式对JGS1光学石英玻璃进行抛光实验,以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为评价指标,先后进行了单因素试验、抛光液组分含量优化试验以及抛光工艺参数优化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最终确定了光学石英玻璃雾化抛光的特种抛光液配方以及抛光工艺参数,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设计单因素试验,本文最终选用50 nm规格的SiO2为磨料,柠檬酸为络合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碳酸胍为助溶剂,KOH和HNO3为pH调节剂,根据试验结果初步确定了各组分的浓度范围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2)通过正交试验探究了各组分对雾化抛光效果的影响程度,并对抛光液中各组分含量进行了优化,随后分析了光学石英玻璃雾化抛光的去除机理。试验结果表明,SiO2浓度和pH值对抛光效果影响较大,抛光液各组分最优含量为:SiO2磨料质量分数19%、柠檬酸质量分数1.4%、碳酸胍质量分数0.2%、聚乙烯吡咯烷酮质量分数0.9%以及pH=11;(3)使用优化后的抛光液,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雾化抛光时各工艺参数(抛光压力、雾液流量和抛光盘转速)对光学石英玻璃抛光效果的影响,随后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各参数对雾化抛光效果的影响程度,并对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各工艺参数对抛光效果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抛光压力、雾液流量和抛光盘转速。分析后所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抛光压力4.2 psi、雾化抛光液流量12.5 m L/min和抛光盘转速70 r/min,此时光学石英玻璃晶片雾化抛光效果最好,材料去除率为172.3 nm/min,表面粗糙度为0.71 nm;(4)通过试验将传统抛光与超声波雾化抛光进行对比,两者除抛光液流量外其他试验条件均相同,雾化方式下雾液流量为12.5 m L/min,与之对应的传统抛光方式抛光液流量为85 m L/min。试验结果表明,雾化抛光下晶片的材料去除率略低于传统抛光方式,但其表面质量更佳,紫外透过率更高,且雾化抛光液用量仅为传统方式的1/7,具有经济环保的优点。
莫建成[2](2021)在《基于IPA模型的公共健身器材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户外公共休闲健身器材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基础服务设施,它兼具文化交流与锻炼身心的服务价值。研究公共健身器材的基础现状,发现多偏向器材的人机工程与安全性能的探究,未能从体验设计角度进行综合评判研究,提升器材用户体验对促进全民健身策略十分重要,体验设计是公共健身器材设计的理想落脚点。从体验满意度的角度出发,调研影响公共健身器材体验满意度的多个因素,建立体验满意度评价模型,对影响用户满意度因素进行满意度与重要性综合评判,得出优化改进方向,为提升公共健身器材体验性提供参考。首先,对体验设计与满意度的定义、要素、评价方法及用户需求,实际使用体验分析研究,得出影响公共健身器材的体验感受的因素,根据使用体验的过程与诺曼三层次理论,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结合专家访谈与文献参考确定体验满意度评价因素,分析提取分类评价因素,得出公共健身器材的体验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再次,利用五级李克特量表设计体验满意度调查问卷,根据收集数据,经SPSS软件信效度分析,对评价指标进行层次分析,构建体验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再根据模糊综合评价计算一、二级指标的权重与满意度均值,采用IPA模型分析测评各评价指标因素的重要性与满意度,发现用户对公共健身器材总体满意度良好,对实用特性,趣味特性,人文特性评价指标表示不满意。最后,根据IPA象限分析结果,对公共健身器材体验满意度处于改进区的评价指标提出优化建议与设计方向。分别对二级指标产品材料、安全特性、实用性、产品趣味性、人文建构体验进行系列优化设计,提高公共健身器材总体使用体验性,为公共健身器材体验性定量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丁楠[3](2021)在《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吸入药物关键吸气参数的探索研究》文中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都属于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13.6%-13.7%。20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这两种疾病的疾病负担都很重,而且频繁地急性加重会导致工作和生活的障碍,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吸气性糖皮质激素等吸入药物是治疗慢性气道疾病的最重要的药物,也是全球各类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吸入药物具有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在肺部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这类药物发挥治疗作用依赖于患者正确的操作及恰当吸入方式的应用。尤其是干粉吸入剂,这类剂型需要患者主动吸气作为驱动力将药物从装置中激发出来并且与包裹药物的载体解聚,从而吸入肺部达到治疗作用。因此药物的正确操作及恰当的吸入流速对于药物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目前临床上干粉吸入剂使用的规范性,我们首先进行了一项横断面调查,对85位既往使用干粉吸入剂的患者,药物操作技术及吸气峰流速进行了调查。尽管国外已有文献对不同干粉吸入剂给出了最小和恰当吸气峰流速的推荐,在我国大陆地区患者吸气峰流速的评估尚未见报道。我们发现干粉吸入剂的使用存在严重问题,患者总操作错误的发生率为65.9%,日常吸气流速不恰当的发生率为38.8%。高龄是发生吸气流速不恰当的危险因素(OR?=?1.06,95%CI 1.01–1.12)。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发生吸气流速不恰当的危险因素(OR?=?6.59,95%CI 1.14–38.15)。文化程度低是发生操作错误的危险因素因素,而文化程度越高,发生操作错误的可能性越低(OR?=?0.63,95%CI 0.40–0.99)。目前对干粉吸入剂的吸入方式,指南推荐用力、深长的吸气,但缺乏量化的标准,无法为患者用药指导时提供客观、科学的培训方法。虽然吸气峰流速是影响干粉吸入剂肺部沉积的重要参数,但是其他吸气参数,包括吸气体积、吸气加速度、吸气时间等,亦可对药物肺部沉积带来影响。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探索了吸气参数对干粉吸入剂肺部沉积的规律,从而为将来患者吸气方式的训练提供客观标准。第二章,我们介绍了自行开发了一款吸气训练仪。该仪器可以模拟吸气装置阻力,并可实时记录患者的吸气曲线,继而采集相应的吸气参数。这为我们后续研究吸气参数对干粉吸入剂肺部沉积的规律提供了基础。第三章,我们通过对32位患者吸气曲线的记录、吸气参数的采集以及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同疾病条件下,患者的吸气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阻肺患者的吸气峰流速低于哮喘患者(P=0.003),慢阻肺患者吸气体积低于哮喘患者(P=0.001),慢阻肺患者从吸气峰流速到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时间短于哮喘患者(P=0.003)。我们还发现患者的呼吸峰流速(PEF)是影响吸气峰流速和吸气加速度的影响因素,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是影响吸气体积和吸气总时间的影响因素。这提示我们肺功能参数指标偏低的患者,吸气参数可能也偏低。同时我们发现所调查的慢阻肺患者吸气训练仪测定吸气体积和肺功能测定的深吸气量分别为1.4±0.5L和1.6±0.7L。而药典中吸入粉雾剂递送剂量均一性测试和微细粒子空气动力学特性测定法都规定吸入体积为4L。提示药典设置的吸入体积难以反映患者吸入的真实体积。在第四章,我们对肺功能指标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肺功能指标作为诊断发生吸气峰流速不恰当的诊断准确性和诊断界值。我们发现PEF、FEV1、FEV1/预计值和深吸气量(IC)这些指标预测患者使用吸乐装置发生吸气峰流速不恰当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约登指数的计算,得出FEV1/预计值的诊断界值为46.5%,PEF的诊断界值为2.7L/min,FEV1的诊断界值为1.1L,IC的诊断界值为1.7L。低于以上指标时患者可能出现吸乐装置吸气峰流速不恰当。其中PEF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预测准确性最高(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100.0%)。第五章,我们通过体内体外相关性实验,研究吸气参数与肺部沉积量之间的规律。将12条来自患者的吸气曲线输入到呼吸模拟器中,并连接逐级撞击器,通过定量转移、高效液相分析,得到每条吸气曲线对应的药物总喷射剂量、微细粒子剂量、平均空气动力学粒径等。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我们发现吸气体积对微细粒子剂量有线性关系(P=0.003),吸入体积越大,微细粒子剂量越大。微细粒子是发挥药效的粒子,也是体外沉积实验中的重要参数,因此吸气体积可能对肺部沉积有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吸气峰流速、吸气体积、达峰时间对平均空气动力学粒径有线性关系,且多元回归发现吸气峰流速是影响平均空气动力学粒径危险因素(P<0.001)。因此吸气峰流速可能影响药物的平均空气动力学粒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影响肺部沉积的因素可能是复杂而综合的,对于吸乐装置,建议患者吸入最大的吸气体积,并达到30l/min恰当的吸气流速。吸气训练仪可以为患者吸气训练提供一种可视化、可量化的工具。临床上干粉吸入剂的使用还不够规范,需要包括药师在内,多方参与提高用药的规范性。通过对关键吸气参数的探索,我们发现吸气体积对微细粒子剂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我们培训患者吸入干粉吸入剂时,不仅需要重视吸气峰流速是否恰当,同时应指导患者注意吸入体积、更加充分地吸入药物。吸气训练仪可以辅助药师个体化指导患者的吸气方式。此外,患者的吸气方式与药典对吸入粉雾剂质量控制模拟的吸气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慢阻肺患者难以达到4L的吸入体积,这在吸入粉雾剂研发中应加以重视。
许灵秀[4](2020)在《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文中指出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种种问题,亟需改变现状。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的出现,为变革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发展契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可视化教学突破难点具有可行性及一定的研究价值。首先通过文献法了解可视化与可视化教学、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是进行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调查。通过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物理实验可视化的需求。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过梳理相关案例找到实验可视化的方向。以“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为例,进行了DIS数字化实验系统、手机投屏、传统教具改进三种不同可视化方法的对比研究。接下来进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实验可视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实验可视化原则,提出了四个实验可视化策略,并展示了三个可视化案例。然后进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八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了实验可视化教学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对比实验。结合前后测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课堂观察和个别访谈,得出结论: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能促进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唐跃[5](2020)在《非接触心电检测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心血管疾病作为慢性病之首,具有高爆发率、低知晓率和低控制率的特点,需要开展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而预防和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主要依据便是心电图。目前,临床心电图检测中普遍使用的湿性电极需要与皮肤紧密接触,长期连续使用容易引起皮肤过敏从而降低患者的依从性。近年来,非接触心电检测技术发展迅速,其使用的非接触式电极不需要与皮肤接触便能完成心电图检测,在长期心电监护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符合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的医疗需求。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围绕着非接触心电检测技术与应用研究展开讨论,主要探索了非接触心电单导联系统设计、非接触心电的共模干扰抑制、非接触心电的运动伪迹抑制以及导联脱落检测等方面。主要成果为:1.提出了一种具有超高输入阻抗的非接触心电模拟前端电路设计,并基于该电路研制了一套具有较高集成度的非接触心电单导联系统,可以有效地采集人体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下间隔1 mm厚度衣服时的高质量非接触心电信号。2.对非接触心电检测中因供电线引起的共模干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心电采集设备受供电线共模干扰的等效电路模型,针对非接触心电信号采集,提出了一种噪声中和方法抑制共模干扰及其伪差模分量,在可使用电极面积有限和皮肤-电极界面阻抗失配不可避免的情况下,相比于常用的容性右腿驱动方法,具有更强的抑制共模干扰及其伪差模分量的能力。3.基于运动伪迹的产生机制,对非接触心电检测中因摩擦电荷积累导致的运动伪迹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导电织物电极上积累电荷的衰减模型,发现在适量的自由水含量下,自由水蒸发路径可以成为电荷衰减的主要路径,从而加快电荷的衰减,并提出了可以在低相对湿度和高相对湿度的环境下均能有效抑制运动伪迹的一种基于雾化增湿的非接触导电织物电极可控增湿设计。4.对非接触心电检测的实际应用中必需的导联脱落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基于常规直流导联脱落检测原理,建立了带有虚拟右腿驱动电路的模拟前端直流导联脱落检测模型,提出了一种双电极配置的直流导联脱落检测方法,并在共享单车的心电检测和导联脱落检测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颜懿柔[6](2019)在《花洒的淋浴舒适度与流体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冷水龙头洗手舒适度、冷热混水龙头洗手舒适度和冬季淋浴舒适度测试与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夏季的淋浴舒适度与花洒中流体的特性。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调查问卷结果开展测试,得出冷水动压、热水动压、舒适流量、舒适水温的集中区间,并基于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3个重要概率得出淋浴舒适度评价方法。对实验用花洒三维建模、网格划分、模拟花洒中的流体特性,得到压力、流量、流速、湍流强度的分布规律,将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相对比,验证模拟的合理性。在测试开始前,本文先对国内外花洒及淋浴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发现多个国家都有关于节水型花洒的规定和标准,后就国内外对喷嘴的出流特性模拟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发现其主要为石油、冷却、浇灌等领域的高压射流大流量喷嘴及雾化水嘴,对建筑内给水系统中的水嘴和花洒模拟很少,且所用模拟软件基本是ANSYS WORKBENCH、Gambit、Fluent。夏季的居民淋浴问卷调查与夏季淋浴舒适度测试同步进行,参加调查的受试者共106人,所有问卷均有效,共得到318组有效数据。对问卷中受试者的基本信息、淋浴习惯及家中淋浴系统情况进行整理。测试时,每位受试者需在0.15MPa、0.20MPa、0.25MPa这3个供水静压下进行淋浴舒适度测试,测定热水压力、冷水压力、出水压力、热水温度、冷水温度、出水温度、出水流量这7个参数。通过直方图得出3个供水静压下的青年男性、青年女性、中老年男性、中老年女性这4种类型人群的最集中和较集中的舒适出水温区间、流量区间。淋浴间及室内外温湿度由温湿度仪测定,受试者体表温度由红外热像仪测定。青年男性测试前后的最集中温度范围是34.6℃35.1℃和34.9℃35.5℃,青年女性测试前后最集中温度范围是33.9℃34.8℃和33.8℃34.7℃,中老年男性测试前后最集中温度范围是30.6℃34.5℃和34.7℃36.3℃,中老年女性测试前后的最集中温度范围是34.2℃34.6℃和34.9℃35.4℃。通过将夏季与冬季测试结果对比,可知0.20MPa为同时最大限度满足淋浴舒适度和节水的最适宜的供水静压力。统计分析阶段,利用SPSS软件对系统因素供水静压,主观因素年龄、性别、体表温度,客观因素环境温度与湿度、季节对淋浴舒适度及舒适水温、流量两参数的影响进行差异性分析(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室外温度、室内温度、室内湿度、淋浴间温度、淋浴后体表温度为自变量,以0.20MPa供水静压下的舒适出流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难以得到具体的数学模型,说明还有重要的自变量,如人体新陈代谢未在计算中,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内外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各类型人群用水舒适度评价方法。目前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主要有公式计算、数学模型、图表达和图分析理论以质量面积评价的3种方法。以上方法计算量大且较为复杂。对于用水舒适度,不同群体的差异性较大是评价方法结果统一的最大难点。本研究基于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3个常用概率反推出一种用水舒适度评价方法——框图判断法。以舒适水温和舒适流量为关键参数,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3个常用概率68.27%、95.45%、99.73%分别为淋浴舒适度高集中区间、中集中和低集中区间。其中青年男性高集中区间是舒适水温在35.1℃41.7℃范围,舒适流量在0.129L/s0.165L/s范围内;青年女性是舒适水温在36.4℃41.1℃范围内,舒适流量在0.141L/s0.171L/s范围内;中老年的是舒适水温在34.9℃40.5℃范围内,舒适流量在0.119L/s0.169L/s范围内。该方法计算量少且可直观表征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群用水舒适度的参数区间。为提高我国国民的淋浴舒适度,建议在新建和改建老年公寓时,建议供水静压建议控制在0.20MPa左右,使用水温范围可调整为35.0℃40.5℃,出流量限值可保持在0.12L/s。模拟阶段,基于实验用花洒的实际尺寸和内部结构,先利用ANSYS WORKBENCH15.0软件中的Geometry模块对其进行二维草图绘制和三维建模,再用Mesh模块对模型网格划分,物理属性从Mechanical改设为CFD。命名花洒的出口、入口和壁面,出流孔按圈数由内向外的顺序编号为a、b、c、d、e,且每圈顺时针编号每个出流孔,共95个出口。全部网格的Skewness值基本均在0.63以内,网格质量优。将网格文件导入Fluent 15.0软件,选择湍流模型中的标准k-ε模型,流体材料为液态水(T=38.39℃,ρ=992.8kg/m3,μ=0.6739*10-3Pa*s)。设置出口压力始终为0MPa,入口定义为速度入口,流速数值分别为0.20MPa、0.15MPa和0.25MPa供水静压时对应的入口流速最大值。选择SIMPLE算法,迭代400步,收敛达到0.0001标准,计算结果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模拟结束后对比3个供水静压下的花洒出流的压力、流速、湍流强度、流量分布的异同点。模拟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的流量误差均小于7%,在允许范围内,且参数符合流体力学理论,说明本次模拟具有合理性。
姜志超[7](2016)在《超声雾化排水系统采气工艺在大牛地气田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大牛地气田位于陕蒙交界处,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天然气井在产气的同时普遍产水,对天然气的质量和气井的正常生产都产生严重影响。本文主要介绍超声雾化排水采气工艺的原理及在大牛地气田的应用。
王勐[8](2013)在《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研究 ——以助便器设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每当疾病来临,人们都期许得到有效的诊治,手持类医疗器械在疾病的诊治中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医疗器械是帮助人们由疾病走向健康必不可少的辅助产品,是应该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产品。通过对手持类医疗器械产品语义的功能语义和情感语义的解读,使产品主观情感的表达与人机工程学客观需求的体现进行融合并服务于产品设计,才能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产品。医疗产品不同于日常的工业产品,属于专用性产品,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助便器这种涉及患者私密性的手持类医疗器械则更需要传达人文关怀。产品应保证使用者的正常使用同时满足患者的治病及低抗拒的心理需求。本文简述了助便器产品的功能及市场前景,分析了典型手持类医疗器械的形态符号、色彩符号和材质符号所传达的语义,引申出助便器产品应当具备的符号语义要素,提出产品必须要适应“人”的感官理解和操作方式,要求形态、色彩和材质的设计及体验方式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要让产品的每一个开关、把手、按键通过结构、肌理、位置、色彩、造型等象征含义“说话”“讲述”其自身的使用目的和正确的操作方法,阐述了助便器涉及到的使用者和受益者的人机需求,并根据助便器私密性的特点,模拟助便器的操作流程和使用情景。建立医院、养老院、家庭三种典型使用情景模型,针对三种不同情景下“人”需求的共性和个性,选取不同的语义符号,分别设计了10款助便器产品并进行了产品结构创新。结合产品语义学和人机工程学,使手持类医疗器械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足够好用、容易接受、物美价廉,并基于不同的使用情景寻找市场、用户、产品三方的平衡点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的课题。
曾昭成,张婷[9](2009)在《哮喘吸入装置的应用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文冰亭,赵荣生[10](2008)在《吸入给药装置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文中研究表明剂型是将药物制成的适合于医疗用途和患者使用的给药形式,任何一种药物在临床应用之前都必须制成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剂型。药物剂型或给药途径的不同会对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如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调节药物作用的速度、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等。近年来,为了实现高效、低毒、定时、定量和定位治疗的目的,研制成功了许多新的剂型,如缓控释制剂、透皮给药制剂、靶向给药制剂、应答式给药系统等,许多制剂已经在临床广泛地使用。各种剂型都是针对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治疗的不同疾病和用药部位的需要而制成,相同药物的剂型可能有多种。而不同的剂型药物释放机制不同,用法、用量也不尽相同。药物的生物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给药剂型的影响,正确地使用对疾病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不当或错误地使用,不仅影响药物的疗效,起不到应有治疗作用,甚至还会产生不良反应。本刊从2008年第一期起,增设"剂型与疗效"栏目。"剂型与疗效"栏目的开辟,将尝试分别对目前临床使用的不同药物的剂型特点、用法及常用制剂等进行介绍和评价,为临床医生和药师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这些药物制剂提供参考。本栏目特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赵荣生主任药师和解放军306医院吴久鸿主任药师做栏目主持。
二、介绍一种超声雾化器雾化管把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超声雾化器雾化管把手(论文提纲范文)
(1)光学石英玻璃超声波精细雾化抛光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石英玻璃超精密加工现状 |
1.3 化学机械抛光技术 |
1.4 超声波精细雾化抛光技术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雾化抛光系统组成及试验消耗品 |
2.1 雾化抛光系统与检测仪器 |
2.1.1 雾化系统的设备组成 |
2.1.2 检测仪器 |
2.2 试件及消耗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学石英玻璃雾化抛光液的配制 |
3.1 磨料种类及浓度的选择 |
3.1.1 磨料种类对雾化抛光效果的影响 |
3.1.2 磨料浓度对雾化抛光效果的影响 |
3.2 络合剂及其浓度的选择 |
3.2.1 络合剂种类对雾化抛光效果的影响 |
3.2.2 柠檬酸浓度对雾化抛光效果的影响 |
3.3 抛光液pH值的选择 |
3.3.1 抛光液pH值对光学石英玻璃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3.3.2 抛光液pH值对光学石英玻璃雾化抛光效果的影响 |
3.4 助溶剂浓度的选择 |
3.5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抛光液各组分含量的优化 |
4.1 组分优化试验 |
4.1.1 方法选择 |
4.1.2 正交试验设计 |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1 各因素对材料去除率的影响 |
4.2.2 各因素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2.3 最优组分含量的确定 |
4.3 光学石英玻璃精细雾化抛光的材料去除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学石英玻璃精细雾化抛光的工艺参数研究 |
5.1 影响光学石英玻璃雾化抛光的工艺参数 |
5.1.1 不同压力对雾化抛光效果的影响 |
5.1.2 不同雾液流量对雾化抛光效果的影响 |
5.1.3 不同抛光盘转速对雾化抛光效果的影响 |
5.2 工艺参数的正交试验优化 |
5.2.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5.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5.2.3 最优工艺参数的确定 |
5.3 雾化抛光与传统抛光试验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基于IPA模型的公共健身器材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公共健身器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案例对比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构想框架 |
第2章 公共健身器材满意度的体验研究 |
2.1 体验设计度量 |
2.1.1 体验设计定义 |
2.1.2 体验设计的构成要素 |
2.1.3 体验设计的评价方法 |
2.2 公共健身器材满意度描述 |
2.2.1 满意度模型认知选择 |
2.2.2 IPA模型定义与分析 |
2.3 公共健身器材体验满意度分析 |
2.3.1 器材体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2.3.2 本能层因素分析 |
2.3.3 行为层因素分析 |
2.3.4 反思层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共健身器材的体验满意度实验 |
3.1 公共健身器材用户满意度实验 |
3.1.1 用户体验数据收集 |
3.2 体验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
3.2.1 样本背景信息分析 |
3.2.2 满意度因子分析 |
3.3 用户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
3.3.1 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3.3.2 满意度各级权重计算结果 |
3.3.3 模糊综合评价 |
3.3.4 公共健身器材体验满意度IPA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共健身器材体验设计原则 |
4.1 公共健身器材基本要素分析 |
4.1.1 外观形态要素分析 |
4.1.2 色彩要素分析 |
4.1.3 组件材料要素分析 |
4.2 公共健身器材体验设计准则 |
4.2.1 通用设计原则 |
4.2.2 安全性原则 |
4.2.3 易用性原则 |
4.2.4 交互性原则 |
4.2.5 人文性原则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共健身器材体验优化设计 |
5.1 优化建议与设计方向 |
5.2 公共健身器材体验优化方案设计 |
5.2.1 体验改进方案构思 |
5.2.2 体验方案对比与选择 |
5.2.3 漫步车体验优化设计 |
5.2.4 漫步车实际效果展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3)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吸入药物关键吸气参数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干粉吸入剂操作技术的调查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章 吸气训练仪的开发及验证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患者吸气参数的采集与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章 探索吸气峰流速不恰当的肺功能诊断指标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章 吸气参数和体外药物沉积关系的探索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全文总结 |
特色与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吸入装置的演变过程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科研工作简介 |
致谢 |
(4)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 |
一、选题缘起 |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 |
(三)智慧校园、网络教育的兴起 |
(四)可视化技术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技术支持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可视化与可视化教学研究现状 |
(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研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与基本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一)可视化教学 |
(二)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 |
二、基本理论 |
(一)脑科学理论 |
(二)杜威“做中学”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的调查 |
一、物理实验教学需要可视化 |
二、初中物理实验创新中的实验可视化案例归纳 |
三、不同可视化方法的对比研究 |
(一)利用DIS数字化信息实验系统实现可视化 |
(二)利用手机投屏展示实验细节 |
(三)传统的器材改进 |
第4章 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案例研究 |
一、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常见问题 |
(一)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
(二)实验可视化教学的四个原则 |
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策略探讨 |
(一)发掘教材,对教材原有实验进行可视化改进 |
(二)发掘学生,针对学生疑难问题或薄弱环节开发可视化实验 |
(三)发掘数据,将实验数据可视化 |
(四)发掘思维,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实验方法思路结论等可视化 |
三、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设计案例 |
(一)案例一:《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相关因素》 |
(二)案例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三)案例三:《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第5章 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
一、实践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变量 |
(三)研究流程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假设 |
(六)研究工具 |
(七)教学内容 |
二、实践研究分析及结论 |
(一)实验题得分提高,物理学科的整体成绩上升 |
(二)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提高 |
(三)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展望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非接触心电检测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非接触心电检测的现实需求 |
1.1.2 非接触心电检测的技术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非接触心电电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非接触心电模拟前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非接触心电的噪声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非接触心电单导联系统 |
2.1 高输入阻抗前端的必要性 |
2.2 超高输入阻抗前端电路设计 |
2.3 单导联心电系统设计 |
2.3.1 模拟前端应用电路 |
2.3.2 信号调理电路 |
2.3.3 控制处理电路 |
2.3.4 电源管理电路 |
2.4 单导联系统实现与测试 |
2.4.1 单导联系统实现 |
2.4.2 单导联系统参数测试 |
2.4.3 非接触心电信号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接触心电的共模干扰抑制 |
3.1 共模干扰模型 |
3.1.1 标准湿性电极共模干扰 |
3.1.2 干性接触式电极共模干扰 |
3.1.3 非接触式电极共模干扰 |
3.1.4 不同电极的共模干扰比较 |
3.2 传统容性右腿驱动抑制共模干扰模型 |
3.3 噪声中和方法抑制共模干扰模型 |
3.4 噪声中和方法的可行性验证 |
3.4.1 验证系统的参数对比 |
3.4.2 验证系统的非接触心电采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接触心电的运动伪迹抑制 |
4.1 导电织物电极的电荷衰减模型 |
4.2 水对导电织物电极电荷衰减的影响 |
4.2.1 理论分析 |
4.2.2 模拟实验 |
4.2.3 电极含水量对电荷通过自由水蒸发路径(FWEP)衰减的影响 |
4.3 非接触导电织物电极可控增湿设计 |
4.3.1 电极可控增湿的系统设计 |
4.3.2 电极可控增湿的系统实现与参数测试 |
4.4 电极可控增湿设计抑制运动伪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接触心电的导联脱落检测 |
5.1 常用导联脱落检测技术 |
5.1.1 交流导联脱落检测 |
5.1.2 直流导联脱落检测 |
5.2 带有虚拟右腿驱动的直流导联脱落检测模型 |
5.2.1 使用干性接触式电极时的直流导联脱落检测 |
5.2.2 使用非接触式电极时的直流导联脱落检测 |
5.3 共享单车的心电采集与导联脱落检测设计 |
5.3.1 共享单车心电采集装置设计 |
5.3.2 共享单车心电测量和电极脱落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6)花洒的淋浴舒适度与流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1.3 课题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花洒及淋浴系统特性研究进展 |
1.2.1 国外花洒及淋浴系统特性研究进展 |
1.2.2 国内花洒及淋浴系统特性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喷嘴出流特性模拟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喷嘴出流特性模拟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喷嘴出流特性模拟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夏季淋浴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
2.1 夏季测试调查问卷设计 |
2.2 夏季测试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 |
2.2.1 受试者基本信息 |
2.2.2 淋浴习惯及家用淋浴系统性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测试设备及研究方法 |
3.1 实验测试装置及仪器 |
3.1.1 实验装置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供水静压的调整 |
3.2.2 淋浴舒适度的测试方法 |
3.3 实验工况 |
3.4 红外热像仪采集受试者的体表温度 |
3.4.1 体表温度采集区域的确定 |
3.4.2 红外热像仪采集体表温度示例 |
第4章 淋浴舒适参数分析及舒适度评价方法 |
4.1 夏季淋浴测试所用花洒 |
4.1.1 花洒的基本信息 |
4.1.2 花洒的出流量与动压 |
4.2 供水静压范围调整合理性的验证 |
4.3 受试者体表温度变化结果及分析 |
4.3.1 青年人群的体表温度变化结果及分析 |
4.3.2 中老年人群的体表温度变化结果及分析 |
4.4 夏季淋浴舒适水温与舒适流量分析 |
4.4.1 青年人群的舒适水温与舒适流量分析 |
4.4.2 中老年人群的舒适水温与舒适流量分析 |
4.5 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因素 |
4.5.1 供水静压对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 |
4.5.2 性别对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 |
4.5.3 年龄对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 |
4.5.4 季节对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 |
4.5.5 环境温湿度对淋浴舒适度的影响 |
4.5.6 体表温度对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 |
4.5.7 淋浴舒适参数的回归分析 |
4.6 淋浴用水舒适度评价方法 |
4.6.1 标准正态分布的三个百分比 |
4.6.2 青年淋浴用水舒适度的评价 |
4.6.3 中老年淋浴用水舒适度的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4.7.1 花洒信息及供水静压 |
4.7.2 青年及中老年淋浴体表温度变化 |
4.7.3 青年及中老年淋浴舒适水温和舒适流量 |
4.7.4 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因素 |
4.7.5 淋浴用水舒适度的评价方法 |
第5章 花洒的出流特性模拟方法 |
5.1 几何模型 |
5.2 网格划分 |
5.2.1 自动网格划分 |
5.2.2 精细化网格划分 |
5.3 物理模型及求解参数设定 |
5.3.1 求解器及操作条件设定 |
5.3.2 物理模型及流体材料设置 |
5.3.3 边界条件设置 |
5.3.4 求解收敛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花洒的出流特性模拟结果分析 |
6.1 供水静压0.20MPA下花洒出流模拟分析 |
6.1.1 供水静压0.20MPa的迭代步数与收敛效果 |
6.1.2 供水静压0.20MPa的压力、流速、湍流强度 |
6.1.3 供水静压0.20MPa的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
6.2 供水静压0.15MPA下花洒出流模拟分析 |
6.2.1 供水静压0.15MPa的迭代步数与收敛效果 |
6.2.2 供水静压0.15MPa的压力、流速、湍流强度 |
6.2.3 供水静压0.15MPa的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
6.3 供水静压0.25MPA下花洒出流模拟分析 |
6.3.1 供水静压0.25MPa的迭代步数与收敛效果 |
6.3.2 供水静压0.25MPa的压力、流速、湍流强度 |
6.3.3 供水静压0.25MPa的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Ⅰ 夏季淋浴测试调查问卷 |
附录Ⅱ 夏季淋浴舒适度测试数据记录表 |
附录Ⅲ 测试前实验仪器校准数据表 |
附录Ⅳ 4种类型人群体表温度数据表 |
附录Ⅴ 4种类型人群舒适参数测试结果表 |
附录Ⅵ 环境温湿度测试结果数据表 |
附录Ⅶ 流体特性模拟的进出口流量数据表 |
(7)超声雾化排水系统采气工艺在大牛地气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雾化技术 |
1.1 原理 |
1.2 超声雾化器的定义、电路原理及操作 |
①开机前准备 |
②开机 |
③使用后整理 |
2 超声雾化技术在大牛地气田的应用 |
3 关于超声雾化技术的几点注意事项 |
3.1 超声雾化器的检修 |
3.2 超声雾化器的维护保养 |
4 结束语 |
(8)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研究 ——以助便器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 |
1.2 国内外设计现状 |
1.2.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 |
1.2.2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设计现状 |
1.2.3 设计理论在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中的研究现状 |
1.3 助便器产品的现状 |
1.3.1 便秘概述 |
1.3.2 治疗便秘的手持类医疗器械 |
1.4 设计的意义 |
1.4.1 时代意义 |
1.4.2 精神需求 |
1.4.3 现实意义 |
1.5 设计方法 |
1.5.1 理论研究部分 |
1.5.2 实践研究部分 |
1.6 设计依托单位 |
第二章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产品语义研究 |
2.1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特点 |
2.2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产品语义分析 |
2.2.1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功能语义 |
2.2.2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情感语义 |
2.3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产品语义设计研究 |
2.3.1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形态符号研究 |
2.3.2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色彩符号研究 |
2.3.3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材质符号研究 |
2.4 其他影响手持类医疗器械语义设定的因素 |
2.4.1 品牌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
2.4.2 医护人员工作情绪 |
2.4.3 误操作 |
2.4.4 易学性 |
2.4.5 舒适性 |
2.4.6 关注焦点 |
2.4.7 患者心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人机工程学研究 |
3.1 手持类医疗器械中人机工程学的特点 |
3.2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人机设计原则 |
3.2.1 安全性设计原则 |
3.2.2 手持类医疗器械双重用户设计原则 |
3.2.3 造型设计原则 |
3.2.4 色彩设计原则 |
3.2.5 触觉设计原则 |
3.2.6 手持类医疗器械作业空间设计原则 |
3.2.7 材质设计原则 |
3.3 手持类医疗器械的人机分析 |
3.3.1 现有助便器的操作流程 |
3.3.2 手动控制分析 |
3.3.3 便秘患处的人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助便器的使用情景研究 |
4.1 助便器的使用情景研究 |
第五章 基于产品语义学和人机工程学的助便器设计 |
5.1 设计的基本思路 |
5.2 助便器结构设计 |
5.3 医院情景下的设计实例 |
5.3.1 设计实例1 |
5.3.2 设计实例2 |
5.4 养老院情景下的设计实例 |
5.4.1 设计实例3 |
5.4.2 设计实例4 |
5.5 家庭情景下的设计实例 |
5.5.1 设计实例5 |
5.5.2 设计实例6 |
5.6 综合情景下的设计实例 |
5.6.1 设计实例7 |
5.6.2 设计实例8 |
5.6.3 设计实例9 |
5.6.4 设计实例10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9)哮喘吸入装置的应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压力定量气雾吸入器和储雾罐 |
1.1 压力定量气雾吸入器 |
1.2 储雾罐 |
2 干粉吸入器 |
2.1 胶囊吸入器 |
2.2 准纳器 |
2.3 都保 |
3 雾化吸入器 |
(10)吸入给药装置的结构原理及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压力定量气雾吸入器和储雾罐 |
1.1 压力定量气雾吸入器 |
1.1.1 pMDI装置的结构和作用原理 |
1.1.2 pMDI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1.2 压力定量气雾吸入器和储雾罐 |
1.2.1 pMDI和储雾罐装置的结构和作用原理 |
1.2.2 配有储雾罐的pMDI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2 干粉吸入器 (DPI) |
2.1 旋转式DPI |
2.1.1 旋转式DPI装置的结构和作用原理 |
2.1.2 旋转式DPI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2.2 准纳器 |
2.2.1 准纳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原理 |
2.2.2 准纳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2.3 都保 |
2.3.1 都保装置的结构和作用原理 |
2.3.2 都保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2.4 碟式吸入器 |
2.4.1 碟式吸入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原理 |
2.4.2 碟式吸入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3 雾化吸入器 |
3.1 喷射式雾化器 |
3.1.1 喷射式雾化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原理 |
3.1.2 喷射式雾化器使用方法 |
3.2 超声波雾化器装置 |
四、介绍一种超声雾化器雾化管把手(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学石英玻璃超声波精细雾化抛光的实验研究[D]. 苑晓策.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IPA模型的公共健身器材体验设计研究[D]. 莫建成.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3]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吸入药物关键吸气参数的探索研究[D]. 丁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D]. 许灵秀.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非接触心电检测技术与应用研究[D]. 唐跃. 南京大学, 2020(12)
- [6]花洒的淋浴舒适度与流体特性研究[D]. 颜懿柔.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 [7]超声雾化排水系统采气工艺在大牛地气田的应用[J]. 姜志超. 石化技术, 2016(04)
- [8]手持类医疗器械设计研究 ——以助便器设计为例[D]. 王勐.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 [9]哮喘吸入装置的应用与实践[J]. 曾昭成,张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19)
- [10]吸入给药装置的结构原理及使用[J]. 文冰亭,赵荣生.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