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鹌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一、鹌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盛男,娜日娜,李峰[1](2012)在《蛋鸡养殖中多发疫病的应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养鸡业的发展和大型养鸡养殖小区的建立,多发、频发、难治愈的疫病流行,防疫工作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较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文章对鸡流行性、多发性的疫病的主要流行特点和诊断、治疗、防控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介绍。

张振杰[2](2011)在《皖南黄肉种鸡ALV-J与REV的共感染及其分子变异分析》文中提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都是能引起禽类肿瘤和免疫抑制的疾病。这类疾病虽然不一定直接导致禽的死亡,但他们能降低鸡体对其他疾病的抵抗力,进而给养殖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ALV-J是上世纪80年代末Payne L N等首先从肉用型鸡中分离鉴定出来的禽白血病病毒新的亚群,所致肿瘤多为骨髓样细胞瘤。REV同样作为反转录病毒感染自然宿主后,大多情况下也不会对机体细胞造成损害,但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细胞转化(瘤细胞化)或引起细胞病变。REV和ALV-J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同时流行,并且呈现与其它致瘤性病毒如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等共感染或多重感染的流行特点,并且REV与ALV-J无论人工混合感染还是自然混合感染的病例均出现非典型的病变,其病变程度和死亡率较任何单一病毒的感染要严重的多,且在其感染期间致使鸡体极易受到其它病原的侵袭并常常伴有其它病原的共感染以及多重感染,进而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因此,对REV与ALV-J共感染相关的研究越深入越有利于实践生产中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近年来,安徽许多鸡场地方品种皖南黄肉种鸡先后发生了病因不名的肿瘤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以前的肿瘤性疾病显着提高,而且根据病理检查很难作出确切的鉴别诊断。为了弄清楚这种肿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我们采集了疑似发病皖南黄肉种鸡样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的诊断,结果从发生肿瘤病的病鸡体内同时分离到了ALV-J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 )。为了探讨地方品种皖南黄肉种鸡群中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与ALV-J的感染状态,对ALV-J分离株的囊膜糖蛋白基因(env)和非编码区3’UTR序列进行分子变异分析。本实验首先取7只300d皖南黄发病鸡分别进行病理组织学、细胞培养后的IFA检测。参照GenBank上发表的ALV-J原型毒株HPRS-103、ALV-A原型毒株ALV-RSA、ALV-B毒株和REV毒株HA9901序列,设计合成用于扩增ALV-env/LTR的引物,特异性引物序列进行PCR鉴别诊断。结果表明,7只皖南黄肉种鸡有6只同时感染ALV-J与REV,而ALV-A和ALV-B为阴性。取2个ALV-J分离株WN100401和WN100402进行env基因与非编码区3’UTR基因扩增与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分离株的env全长均为1704 bp, gp85与12株国内外参考株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在89.2%~93.7%之间,跟广东株GD051001的同源性最高93.7%,gp37同源性在88.9%~93.4%之间;3’UTR全长均为400bp,3’UTR区段rTM和E元件同发生双缺失;与近十年国内来自白羽肉鸡的ALV-J分离株,所有分离株3’UTR-E元件基因缺失表现为共性,但3’UTR-rTM基因缺失呈现多样性;作为保守序列5’LTR较之前所有国内外毒株有11 bp缺失。本研究发现,地方品种皖南黄肉种鸡群存在REV与ALV-J的共感染,这已成为该地方品种鸡群肿瘤高发率的重要原因;多区段的基因缺失表明ALV-J在地方品种鸡可能已出现新的变异趋势,但是否与高肿瘤发生率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李琰[3](2010)在《益生菌雏鸡ND免疫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表达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1日龄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细胞培养技术、MTT检测法,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雏鸡应用益生菌及其联合ND疫苗免疫和ND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法氏囊)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其数量和IL-2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旨在全面系统揭示益生菌及其联合ND疫苗对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益生菌研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实验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1日龄雏鸡应用益生菌后,其免疫器官TANAE+细胞数量均较对照雏鸡不同程度增多,于7~14天差异明显(P<0.05或P<0.01);胸腺和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明显高于未饲喂益生菌的对照雏鸡,于4~7天差异显着(P<0.05或P<0.01);法氏囊和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分别于4~14天和4~7天明显高于未饲喂益生菌的对照雏鸡(P<0.05或P<0.01)。表明明雏鸡应用益生菌后,其免疫器官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增强。2.雏鸡ND疫苗免疫后,试验雏鸡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TANAE+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雏鸡,其中,益生菌联合ND疫苗雏鸡又较ND疫苗单独免疫雏鸡不同程度升高,表明益生菌与ND疫苗联合使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器官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可见益生菌增强了免疫器官对ND疫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发挥了免疫增强效应。3.益生菌联合ND疫苗免疫雏鸡后,其免疫器官IL-2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雏鸡、ND疫苗单独免疫雏鸡,表明益生菌和ND疫苗均可刺激T细胞增殖、活化,促进IL-2 mRNA表达,使免疫器官分子免疫调节功能增强,其中益生菌联合ND疫苗免疫效果更明显,可见益生菌经促进细胞因子IL-2的分泌,进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4.ND强毒攻击后,试验雏鸡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TANAE+细胞数量及IL-2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雏鸡,其中,益生菌与ND疫苗联合使用效果明显,可见,益生菌不但能提高免疫器官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还能增强免疫器官对ND疫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和特异性抗体,增强ND疫苗的免疫效果。5.ND强毒攻击后,对照雏鸡100%发病,呈现典型新城疫症状,全部死亡;而益生菌组、ND疫苗组、益生菌联合ND疫苗组雏鸡发病率分别为60%、20%、0%,并全部存活。表明益生菌和ND疫苗均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ND强毒攻击的抵抗力,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明显好于单独疫苗免疫,可见益生菌有增强特异性疫苗免疫保护的作用。

李连波,孙莲花[4](2002)在《鹌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国[5](2007)在《禽反转录病毒混合感染肉种鸡抗原定位及诊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鸡群中由于反转录病毒诱发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已日益常见,由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趋严重,鉴于混合感染造成的损失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本研究从我国禽病防治的实际出发,诣在通过人工接种ALV-J与REV ,建立这两种病毒的肉种鸡混合感染的病理模型。通过血液学、免疫学、病理学等方法研究了混合感染后血液指标的变化;抗原在体内各组织及细胞内的分布,肿瘤的形成和抗原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为认识、研究、诊断和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混合感染提供理论基础,并且为检测这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的早期感染提供强有力手段。血液学试验:定期检测了血液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数量及血清指标的浓度。结果表明:实验期间,混合感染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低于单独感染组,表现为1-4周先降低,4-7周又回升。1周时,感染组血清指标与对照血清指标出现极显着性差异,而体重在第5周龄时才出现显着性差异。表明双重病毒感染对骨髓干细胞转化为成熟白细胞的功能及胸腺培育成熟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比单独病毒感染严重。血清指标检测结果说明其可以作为鸡生长抑制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产生肿瘤的鸡的血清指标低于同时期未形成肿瘤鸡的血清指标,因此,这些指标可作为检测肿瘤存在的依据之一。病理学试验:检测了免疫器官及部分内脏器官的动态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混合感染组肝脏肿大、易碎、呈土黄色;腺胃肿大,粘膜脱落,乳头淤血严重,单独感染病变较轻,混和感染组的胸腺和法氏囊比单独感染组萎缩明显。混合感染组的免疫器官及内脏器官的组织学病变明显严重于单独感染组。混合感染组主要以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增生为主,偶见髓样瘤细胞存在。ALV-J感染主要引起骨髓髓系细胞灶状或弥漫性增生。REV相似于混合感染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混合感染组ALV-J和REV在各器官及细胞内的分布,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混合感染组的免疫器官,肝脏、心肌、腺胃、肾脏、睾丸等器官能检测到REV和ALV-J抗原的的存在,但在同一组织内能同时检测到两种病毒抗原的几率很小。混合感染的病毒分布与单独感染没有器官和组织的差异;混合感染组病毒诱导胸腺、脾脏、法氏囊内淋巴细胞凋亡数目比ALV-J多,同REV比较不明显,这种现象在3–7周龄尤为明显。由实验结果可知淋巴细胞凋亡是免疫器官萎缩和机体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组织病理学观察,连续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和PCR检测结果的一致,说明这几种方法都适合反转录病毒的检测,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形态为普通病例的诊断提供简单易行的方法。对于反转录的感染,PCR检测两种病毒的共感染优于免疫方法。本研究表明:混合感染的组织病理变化以REV的感染症状为主,可知ALV-J对REV的病变起协同作用;混合感染的病毒分布与单独感染没有器官和组织的差异;混合感染组的免疫器官及内脏器官的组织学病变明显严重于单独感染组;产生肿瘤的鸡的血清指标低于同时期未形成肿瘤鸡的血清指标,因此,这些低血清指标可作为检测肿瘤存在的依据之一。

姜成[6](2006)在《鸡肾型IBV JL株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几年来,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在吉林省各地鸡场常有发生,给养禽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及时、准确的掌握该疫病发生发展规律,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本研究开展了对吉林地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疫苗研制等工作。本试验采集吉林省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鸡病料,通过911日龄SPF鸡胚进行病毒的分离和传代,并对分离毒株进行了病毒的血凝性、血凝抑制性、致病性、鸡胚矮小化、电镜特征等生物学特性鉴定及理化特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病毒尿囊液经磷酸酯酶处理后均可凝集鸡红细胞,标准阳性血清可特异性的抑制其凝集性,致病力试验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例,病毒传代物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透射电镜下可见有近似球形、直径100nm左右的冠状病毒粒子,理化特征符合传染性支气管炎特征,且与H120、IBV-X毒株间不能交叉保护。因此判定分离鉴定的IBV毒株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定名为IBV JL株。收获肾型IBV JL株尿囊液经纯化、沉淀等制备病毒抗原,并成功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选用肾型IBV JL株制备灭活油佐剂疫苗,通过免疫保护试验、免疫效力试验、区域试验和田间扩大试验表明,制备的疫苗免疫效果确实、保护率高,能够有效地预防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张玉玲[7](2017)在《宁夏地区规模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由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病毒群(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group,REV)引起禽类的一群病理综合征,包括免疫抑制、急性致死性网状内皮细胞瘤、矮小综合征及淋巴组织和其他组织形成的慢性肿瘤等。该病是继鸡马立克病(Marek’s Disease,MD)、鸡淋巴细胞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之后,发现的第3种病毒性肿瘤病。目前在我国家禽中REV检测阳性率达20%30%,该病的宿主范围广,REV感染不仅能引起肿瘤,还可以引起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疫苗的免疫反应效应降低以及对其他疫病的易感性增加,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REV易污染生物制品,可以造成该病广泛传播。为了解宁夏地区规模场鸡群RE流行和发病情况,本论文对宁夏地区5个市3个种禽场、19个商品鸡场共采集了1116份血清(种禽场546份、商品代鸡血清570份),通过ELISA方法进行了REV抗体检测,同时对检出REV抗体的阳性场(群)样品,采用HI试验开展禽流感H9亚型和新城疫(New Castle disease,ND)抗体水平检测。检测结果表明3个种鸡群RE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商品鸡群REV抗体阳性场率78.9%(15/19),个体阳性率为3.3%96.7%,个体平均阳性率为28.6%;对商品鸡群开展的AI-H9亚型和ND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表明AI-H9亚型和ND抗体水平效价均为25以上,这表明感染REV阳性场的鸡群,AI-H9亚型和ND抗体的产生受到的免疫抑制不明显。为了解宁夏鸡场中禽网状内皮组织症病毒(REV)与禽白血病病毒(ALV)和马立克病病毒(MDV)的混合感染现状,本论文就宁夏规模商品鸡场近3年16个场疑似RE肿瘤病例,分别采集了不同临床表现和剖检病理变化的病料样品,如血清、羽髓、肛门拭子、蛋清和病变器官等。RE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病理组织学检测和了禽白血病P27抗原ELISA检测、马立克氏病病原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病理组织学检测,对3种疾病加以鉴别诊断。结果显示,送检的宁夏地区鸡群RE病毒PCR、RE血清学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均显示RE阳性。16个规模鸡场中未见单一感染RE病例,RE发生的同时都伴有MDV或者ALV的混合感染。RE和MD 2种肿瘤病混合感染的病例数为12例(12/16),RE、MD和AL 3种肿瘤病混合感染的病例数为2例(2/16),MD和AL混合感染的病例数为2例(2/16)。调查结果表明宁夏地区鸡群肿瘤病例中,普遍存在RE感染(14/16),其中以RE和MD混合感染的情况最易发生,RE、MD和AL 3种肿瘤病的共感染以及MD和AL 2种共感染的发生率的肿瘤病例中,未见发生单一感染的肿瘤病,16个肿瘤病例样品中均有马立克病感染,感染率达100%。

万鹏[8](2013)在《新疆部分地区三种鸡肿瘤性疾病的初步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禽传染性肿瘤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禽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常见的引起家禽传染性肿瘤病的病毒有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和禽白血病病毒(AvianLeucosis virus)。禽白血病,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在形态学上有相似之处,因此通过多种方法对三种鸡肿瘤病进行鉴别。通过调查新疆部分地区蛋鸡场疑似肿瘤性疾病,初步了解鸡肿瘤性疾病的种类及感染与发病情况。调查结果为该类疾病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从喀什、阿克苏、玛纳斯等地区的7个养殖场抽选30份疑似肿瘤性疾病病例,进行现场剖解,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ELISA抗原检测法,病原核酸鉴定法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如下1、从对30例疑似肿瘤病鸡的现场剖检观察表明,被检鸡均存在不同器官的肿瘤病变,同一鸡场中,局限性及弥漫性肿瘤结节病变同时存在。病理切片中显示,疑似白血病镜检瘤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大小均一,核深蓝染,胞浆嗜碱性。疑似马立克镜检各组织中都可见瘤细胞增生,瘤细胞以不同形态的淋巴细胞为主,有的瘤细胞核大、较圆、浅蓝染,胞浆较少,微嗜碱性。疑似网状内皮增生症镜检瘤细胞以网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增生为主,淋巴细胞核圆较小蓝染,胞浆不明显。初步怀疑有可能存在混合感染。2、ELISA法检出30份(共七组)病料检出马立克氏病阳性3份,检出率为10%,这三份均为组织检出;禽白血病阳性23份,检出率为76.66%,;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阳性15份,检出率为50.00%。检出单一鸡病感染19份,占被检数的63.33%;混合感染11份,占被检数的36.66%。3、从病料组织提取的总DNA样本中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大约477bp的MDV条带,ddH2O作为阴性对照。所取30例样品均检测出MDV阳性。样本中没有扩增出ALV和REV的相应条带,而阳性对照出现相应条带,ALV约545bp,REV约476bp。病料没有扩增出ALV和REV的条带。调查结果表明,三个地区部分鸡场均存在三种肿瘤性疾病感染及马立克氏病病例,且均注射马立克疫苗,但发病是否由于疫苗免疫失败,还是育雏期间野毒感染,尚难确定。

陈永珍[9](2002)在《牧业书店》文中认为开启知识之窗,提供图书光盘软件信息

王玉霞[10](2016)在《台湾云嘉南地区鸡马立克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病原Meq基因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马立克病(Marek’s Disease,MD)是的一种鸡的传染性致肿瘤性疾病,由马立克病毒引起,主要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和T细胞出现淋巴瘤。自从1970年马立克活毒疫苗开始使用后,已大幅度降低了马立克病疫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但随着马立克野毒毒力的不断增强,而不断获得突破现有疫苗免疫的能力。目前,马立克病对养禽业来说始终是一种威胁。因此,分析目前流行的马立克野毒株毒力及其特征,对于监控野毒的变异和防控本病提供依据。本研究应用PCR方法对台湾云嘉南地区8090日龄的土鸡进行马立克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利用DNASTAR内的MegAlign程式,分别针对Meq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使用程式内建的clastal W方法进行排列,之后以MEGA 6软体使用邻接法构建亲缘关系进化树。获得结果如下:1.利用PCR的方法对台湾云嘉南地区8090日龄的土鸡羽髓样本进行检测。据检测结果显示,8090日龄的土鸡马立克病野毒感染的阳性率为-1.48%10.23%(4.38%),野毒感染的场阳性率为18.75%(3/16)。由PCR检测区分马立克病毒的三种血清型,可以推测出在台湾云嘉南地区93.75%的土鸡场都使用过血清一型疫苗进行对马立克病的免疫,25.00%的土鸡场使用过血清一型和血清三型两种疫苗进行免疫。另外,有两个土鸡场还发现有马立克病与禽白血病混和感染现象。2.利用DNASTAR内的MegAlign程式,分别针对马立克病毒Meq基因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使用程式内建的clastal W方法进行排列。之后以MEGA6软体使用邻接法构建亲缘关系进化树。结果可见,与国外23株毒株各株间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4.4%100%,氨基酸的序列相似性为97.6%100%。核苷酸和氨基酸亲缘关系进化树分析均发现,美国株和中国株均独立的成为一个分支,台湾的无临床症状野毒株同在一个小的分支;而中国的毒株相对不太稳定,中国的强毒株与台湾分离野毒株有向美国的野毒株靠近的趋势;疫苗株与俄罗斯疫苗株在同一分支。由马立克病毒Meq基因序列相异性以及进化树分析方面,可以得出台湾地区的野毒株与中国强毒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其毒力及其致病性不亚于中国强毒株。

二、鹌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鹌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制(论文提纲范文)

(1)蛋鸡养殖中多发疫病的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鸡白血病
    1.1 发病情况
    1.2 主要症状
    1.3 病理变化
    1.4 诊断
    1.5 防治措施
2鸡球虫病
    2.1 发病情况
    2.2 主要症状
    2.3 病理变化
    2.4 诊断
    2.5 防治措施
        2.5.1 疫苗接种预防:
        2.5.2 药物预防: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3.1 发病情况
    3.2 流行特点
        3.2.1 发病日龄明显变宽, 非典型病例增多且反复发病。
        3.2.2 宿主范围扩大, 出现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
        3.2.3 并发症与继发症增多, 免疫后仍发病, 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3 临床症状
    3.4 病理变化
    3.5 诊断
    3.6 防治措施
        3.6.1 严格卫生消毒及管理措施, 完善生物安全体系:
        3.6.2 选择正规厂家疫苗, 实行科学免疫:
        3.6.3 加强日常管理, 对发病鸡群进行治疗:
4 鸡新城疫
    4.1 发病情况
    4.2 诊断
    4.3 防治措施
        4.3.1 免疫方法:
        4.3.2 首次接种时机的选择:
        4.3.3 再次免疫时机选择:
5 鸡啄癖
    5.1 饲料营养原因
        5.1.1 维生素缺乏:
        5.1.2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
        5.1.3粗纤维及砂砾缺乏:
        5.1.4 日粮霉变或供应不足:
    5.2 饲养管理原因
        5.2.1 环境因素:
        5.2.2 控制饲养密度:
        5.2.3 饲养方式:
    5.3 疾病方面原因
    5.4 防治措施
        5.4.1 加强饲养管理:
        5.4.2 合理调整饲料成分:
        5.4.3 做好疾病防控和病鸡的及时处理:
6 马立克氏病
    6.1 病原
    6.2 流行病学
    6.3 临床症状
        6.3.1 神经型:
        6.3.2 急性型:
        6.3.3 眼型:
        6.3.4 皮肤型:
    6.4 防治措施
        6.4.1 综合防治措施:
        6.4.2 疫苗接种:
特别提醒
    目前需要关注的蛋鸡疫病流行趋势

(2)皖南黄肉种鸡ALV-J与REV的共感染及其分子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ALV-J 和REV 的基本概况
    1.2 ALV-J 和REV 的分子病毒学特性
        1.2.1 ALV-J 的分子病毒学特性
        1.2.2 REV 的分子病毒学特性
    1.3 ALV-J 和REV 的致病性
        1.3.1 ALV-J 的致病性
        1.3.2 REV 的致病性
    1.4 ALV-J 和REV 的免疫抑制作用
        1.4.1 ALV-J 的免疫抑制作用
        1.4.2 REV 的免疫抑制作用
    1.5 ALV-J 和REV 的传播方式
        1.5.1 ALV-J 的传播方式
        1.5.2 REV 的传播方式
    1.6 禽类免疫抑制病与REV、ALV-J 共感染
        1.6.1 禽类免疫系统和免疫抑制
        1.6.2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引起的免疫抑制及其机理
    1.7 ALV-J 和REV 的鉴别与诊断
        1.7.1 ALV-J 的鉴别与诊断
        1.7.2 REV 的诊断和鉴别
        1.7.3 ALV-J 和REV 囊膜糖蛋白基因的变异
    1.8 ALV-J 和REV 的预防和控制
    1.9 REV 和ALV-J 共感染研究概况
    1.10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皖南黄肉种鸡 ALV-J 与 REV 的共感染及其分子变异分析
        2.1.1.1 实验材料
        2.1.1.2 试验所用溶液及其配制
        2.1.1.3 病料来源
        2.1.2 整合ALV-J 囊膜蛋白的假型HIV-1 病毒感染性的研究
        2.1.2.1 病毒的来源
    2.2 方法
        2.2.1 皖南黄肉种鸡 ALV-J 与 REV 的共感染及其分子变异分析
        2.2.1.1 病理组织学观察
        2.2.1.2 病料的病理切片 HE 染色检查和石蜡切片的免疫酶
        2.2.1.2.1 病理切片的制作方法
        2.2.1.2.2 病理切片 HE 染色
        2.2.1.2.3 石蜡切片的免疫酶染色程序
        2.2.1.2.4 石蜡切片的免疫酶结果判定
        2.2.1.3 病毒的细胞培养与鉴定
        2.2.1.3.1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制备
        2.2.1.3.2 病毒分离
        2.2.1.4 IFA 检测组织切片 ALV-J 与 REV 的感染
        2.2.1.5 env 基因和 LTR 序列的 PCR 扩增
        2.2.1.5.1 细胞cDNA 的提取
        2.2.1.5.2 病毒模板的制备
        2.2.1.5.3 引物合成
        2.2.1.5.4 env 基因的扩增、克隆与测序
        2.2.1.5.5 env 基因 PCR 产物 DNA 电泳
        2.2.1.5.6 PCR 产物的回收与定量
        2.2.1.5.7 DNA 的连接反应
        2.2.1.5.8 TG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5.9 连接产物的转化
        2.2.1.5.10 质粒 DNA 的提取
        2.2.1.5.11 重组质粒 DNA 的酶切鉴定
        2.2.1.5.12 阳性克隆序列测定
        2.2.1.5.13 序列分析
        2.2.2 整合 ALV-J 囊膜蛋白的假型 HIV-1 病毒感染性的研究
        2.2.2.1 前病毒 DNA 的提取
        2.2.2.2 PCR 及产物回收
        2.2.2.3 目的条带回收
        2.2.2.4 DNA 与 Peasy-T 载体连接并转化
        2.2.2.5 阳性克隆鉴定
        2.2.2.6 Teasy-env 载体与表达载体双酶切
        2.2.2.6.1 慢病毒载体系统图谱
        2.2.2.6.2 双酶切体系
        2.2.2.7 重组质粒的大量提取
        2.2.2.8 包装病毒
        2.2.2.9 293 FT 细胞的制备
        2.2.2.10 Plenti7.3/env 阳性重组质粒和包装质粒共转染293FT 细胞
        2.2.2.11 悬浮 IFA
        2.2.2.12 假病毒感染 CEF 细胞
3 结果
    3.1 皖南黄肉种鸡 ALV-J 与 REV 的共感染及其分子变异分析
        3.1.1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3.1.2 病毒鉴定结果
        3.1.3 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3.1.4 飞片的 IFA 结果
        3.1.5 IFA 检测组织切片 ALV-J 与 REV 的共感染结果
        3.1.6 PCR 扩增结果
        3.1.7 REV 检测
        3.1.8 免疫酶染色结果
        3.1.9 2 个 ALV-J 分离株gp85、gp37 基因和3’UTR 序列的分子变异分析
        3.1.10 gp85 遗传进化树
        3.1.11 可变区碱基序列
    3.2 整合 ALV-J 囊膜蛋白的假型 HIV-1 病毒感染性的研究
        3.2.1 组织中提取前病毒 DNA 的提取
        3.2.2 ALV-env 基因的克隆及鉴定结果
        3.2.3 PCR 扩增 ALV-env 及酶切鉴定结果
        3.2.4 Teasy-env 克隆载体双酶切鉴定
        3.2.5 Plenti7.3/env 表达载体双酶切
        3.2.6 ALV-env 的测序结果
        3.2.6.1 ALV-env 基因序列
        3.2.6.2 ALV-env 基因序列分析
        3.2.6.3 Env 抗原性分析
        3.2.7 报告基因 EmGFP 在293T 细胞的表达
        3.2.8 IFA 检测结果
        3.2.9 悬浮 IFA
        3.2.10 假型病毒感染 CEF 和滴度的测定
        3.2.11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皖南黄肉种鸡 ALV-J 与 REV 的共感染及其分子变异分析
    4.2 整合 ALV-J 囊膜蛋白的假型 HIV-1 病毒感染性的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3)益生菌雏鸡ND免疫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益生菌研究进展
        1.1.1 益生菌概念及研究现状
        1.1.2 益生菌的分类
        1.1.3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
        1.1.4 益生菌与动物免疫
    1.2 新城疫研究进展
        1.2.1 病原变异趋势
        1.2.2 NDV 流行特点
        1.2.3 ND 的防治
    1.3 禽类免疫系统及其IL-2 研究进展
        1.3.1 禽类免疫系统的特点
        1.3.2 禽类T 淋巴细胞及其表面标志
        1.3.3 禽类B 淋巴细胞
        1.3.4 禽类IL-2 研究概况
        1.3.5 IL-2 的生物学特性
        1.3.6 IL-2R
        1.3.7 IL-2 的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益生菌
        2.1.3 ND 疫苗和ND 强毒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及动物处理
        2.2.2 被检材料采取
        2.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鸡IL-2 mRNA 表达Real Time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1 总RNA 提取
        3.1.2 鸡IL-2 mRNA 表达Real Time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3.2 益生菌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 表达变化
        3.2.1 益生菌雏鸡免疫器官IL-2 mRNA 表达变化
        3.2.2 益生菌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变化
    3.3 益生菌ND 免疫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 表达变化
        3.3.1 益生菌ND 免疫雏鸡免疫器官IL-2 mRNA 表达变化
        3.3.2 益生菌ND 免疫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变化
    3.4 雏鸡ND 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 表达的变化
        3.4.1 雏鸡ND 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IL-2 mRNA 表达的变化
        3.4.2 雏鸡ND 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变化
    3.5 ND 强毒攻击后发病及保护情况
4 讨论
    4.1 益生菌对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4.1.1 益生菌对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4.1.2 益生菌对雏鸡免疫器官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4.2 益生菌联合ND 疫苗对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4.2.1 益生菌联合ND 疫苗对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4.2.2 益生菌联合ND 疫苗对雏鸡免疫器官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4.3 益生菌及其联合ND 疫苗对雏鸡免疫器官IL-2 mRNA 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禽反转录病毒混合感染肉种鸡抗原定位及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与J 亚群禽白血病概况
    1.2 REV 与ALV-J 病原特性及致病机理
        1.2.1 REV 与ALV-J 病原特性
        1.2.2 REV 与ALV-J 的致病机理
    1.3 流行病学
        1.3.1 宿主范围
        1.3.2 传播方式
    1.4 RE 与J 亚群白血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组织学变化
        1.4.1 RE 临床症状与J 亚群白血病的临床症状
        1.4.2 组织学变化
    1.5 禽反转录病毒的免疫抑制及其机理
        1.5.1 禽类的免疫抑制
        1.5.2 免疫抑制的主要机理
    1.6 网状内皮增生症与J 亚群白血病的诊断与检测
        1.6.1 传统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1.6.2 分子方法
    1.7 混合感染的近况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2 方法及检测指标
        2.2.1 病毒及其TCID50 测定
        2.2.2 试验动物感染及饲养
        2.2.3 REV 与ALV-J 对鸡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2.2.4 增重、免疫指标及死亡率的测定
        2.2.5 动态病理学变化
        2.2.6 免疫酶及免疫荧光间接法检测REV 与ALV-J 在器官内的分布
        2.2.7 冰冻切片的免疫免疫酶及免疫荧光间接检测法
        2.2.8 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的检测
        2.2.9 PCR 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毒混合感染与单独感染雏鸡后的临床症状
    3.2 感染后对鸡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3.2.1 白细胞数量变化计数
        3.2.2 血液中T 淋巴细胞数量变化
        3.2.3 鸡血清内TP、HDL-c、LDL-c、TG、CHO 的含量变化
    3.3 增重、免疫指标及死亡率
        3.3.1 病毒感染后对鸡体重的影响
        3.3.2 病毒感染后对鸡免疫指标的影响
        3.3.3 感染后鸡死亡情况
    3.4 动态病理学观察结果
        3.4.1 剖检病变
        3.4.2 组织学病变
    3.5 免疫组化法检测抗原在器官内的分布
        3.5.1 免疫酶组化检测
        3.5.2 免疫荧光的检测
    3.6 TUNEL 法检测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
        3.6.1 法氏囊
        3.6.2 胸腺
        3.6.3 脾脏
    3.7 PCR 结果
    3.8 电镜
4 讨论
    4.1 抗原在免疫器官及其它内脏器官的分布
    4.2 病理学观察
    4.3 细胞凋亡及血清指标对肿瘤产生的监测作用
    4.4 冰冻切片的免疫技术和PCR 及电镜在诊断中的应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鸡肾型IBV JL株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IBV 分子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类地位
        2 IBV 的分子结构
        3 IBV 的生物学特性
        4 IBV 分子的转录合成机制
    第二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研究进展
        1 弱毒疫苗
        2 灭活疫苗
        3 基因工程疫苗
        4 核酸疫苗
        5 活病毒载体疫苗
        6 转基因植物疫苗
第二篇 研究内容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历

(7)宁夏地区规模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缩略语符号
第一章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1.1 分类
        1.2 分型
        1.3 基因组
        1.4 形态学与生物学特性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2.2 传播途径
    3 流行分布
        3.1 全球分布与流行
        3.2 国内分布与流行
    4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危害
        4.1 雏鸡的危害
        4.2 疫苗污染引起的危害
    5 致病机理
    6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6.1 急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6.2 矮小综合征
        6.3 淋巴组织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肿瘤
    7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诊断
        7.1 病原学诊断
        7.2 血清学诊断
        7.3 鉴别诊断
    8 预防控制
    9 本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与样品采集处理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REV 血清抗体 ELISA 检测结果
        2.2 禽流感 H9 亚型抗体检测结果
        2.3 新城疫抗体检测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REV抗体结果分析
        3.2 低致病性禽流感 H_9 亚型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3.3 新城疫抗体结果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宁夏地区规模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的诊断
    1 材料
        1.1 样品来源与样品采集
        1.2 样品处理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主要试剂
    2 血清学和病原学流行病学调查
        2.1 血清学检测
        2.1.1 MD羽髓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
        2.1.2 REV抗体ELISA检测
        2.1.3 禽白血病P27 抗原ELISA检测
        2.2 病理组织学诊断
        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2.3.1 前病毒DNA的提取
        2.3.2 引物设计
        2.3.3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2.3.4 PCR产物电泳
        2.4 细菌学检测
        2.4.1 样品接种和培养
        2.4.2 分离菌的鉴定
    3 结果
        3.1 血清学检测结果
        3.2 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3.4 细菌学检测结果
    4 结果分析
    5 讨论
        5.1 宁夏地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感染鸡群
        5.2 宁夏地区马立克病感染鸡群
    6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导师简介

(8)新疆部分地区三种鸡肿瘤性疾病的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病原学
        1.1 白血病病毒
        1.2 马立克氏病毒
        1.3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
    2 流行病学
        2.1 禽白血病
        2.2 马立克氏病
        2.3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
    3 病理组织学
        3.1 白血病
        3.2 马立克氏病
        3.3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
    4 致病机制
        4.1 ALV 致病机制
        4.2 MDV 致病机制
        4.3 REV 致病机制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新疆部分地区三种鸡肿瘤病的病理解剖及组织学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试验二 ALV 、MDV 、REV 三种病 ELISA 抗原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试验三 ALV、MDV 、REV 病原核酸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专业实践慨况
导师评阅表

(10)台湾云嘉南地区鸡马立克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病原Meq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马立克病的研究概述
    1.1 背景
    1.2 相关基因与蛋白的研究
    
1.2.1 病原的分类
    
1.2.2 病毒的形态
    
1.2.3 物理特征
    
1.2.4 基因组
    1.3 致瘤基因与蛋白质的研究
    
1.3.1 糖蛋白
    1.4 流行病学与发病机理
    
1.4.1 易感宿主
    
1.4.2 发病日龄
    
1.4.3 传播途径
    1.5 致病机理
    
1.5.1 早期溶细胞感染
    
1.5.2 感染潜伏期
    
1.5.3 二次溶细胞感染与肿瘤的形成
    1.6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7 诊断与鉴定
    1.8 预防与治疗
    
1.8.1 预防
    
1.8.2 治疗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台湾云嘉南地区鸡马立克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鸡马立克病毒Meq基因序列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CR扩增结果
    
3.2.2 Meq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2.3 进化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鹌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蛋鸡养殖中多发疫病的应对措施[J]. 王盛男,娜日娜,李峰. 畜禽业, 2012(12)
  • [2]皖南黄肉种鸡ALV-J与REV的共感染及其分子变异分析[D]. 张振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3]益生菌雏鸡ND免疫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表达变化[D]. 李琰.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4]鹌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制[J]. 李连波,孙莲花. 中国家禽, 2002(01)
  • [5]禽反转录病毒混合感染肉种鸡抗原定位及诊断的研究[D]. 朱国.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1)
  • [6]鸡肾型IBV JL株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研究[D]. 姜成. 吉林大学, 2006(05)
  • [7]宁夏地区规模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断[D]. 张玉玲.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2)
  • [8]新疆部分地区三种鸡肿瘤性疾病的初步调查[D]. 万鹏. 石河子大学, 2013(05)
  • [9]牧业书店[J]. 陈永珍. 中国牧业通讯, 2002(01)
  • [10]台湾云嘉南地区鸡马立克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病原Meq基因序列分析[D]. 王玉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鹌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