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考

肇庆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考

一、对肇庆学院高职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冬,逯洋,赵东方,张桂杰,于晓鹏,董延华[1](2021)在《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在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数据时代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急需一批兼具知识与技能的高级建设性人才。然而,高职教育重实践轻理论,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现有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社会要求,因此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教育模式应时而生。经过近十年钻研,海内学者在该范畴获得良好成绩。为更好进行后续研究,有必要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现有成果的优势与短板,提出未来钻研的努力方向。

潘敏[2](2020)在《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城市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当前,政务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以及开设在其他第三方平台上的政务新媒体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渠道。为进一步做好政务新媒体工作,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务新媒体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集中力量做好一个主账号,建立上下联动、整体发声的新媒体矩阵。自此,以众多新媒体平台为基础而形成的矩阵传播正式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趋势。2016年10月,肇庆市政务微信主账号“肇庆发布”正式上线,以该发布号为龙头,拉开了肇庆政务媒体建设的新序幕。紧接着,肇庆市政务新媒体联盟于2017年9月18日成立,标志着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正式成立。肇庆政务新媒体陆续进驻,逐步实现县区和部门机构全覆盖,形成了“肇庆发布微信矩阵”“南方号·肇庆矩阵”等。然而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目前还是简单地把众多政务新媒体整合到一个平台,处于行政指令式转发的最初级阶段,还未能切实发挥互联互通、双向互动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有效利用,局限了政务新媒体进步和制约了城市发展。鉴此,本文主要以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访谈调查法等梳理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的现状,结合社会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智慧政府理论,从政府和公众角度出发,归纳出政务新媒体之间的协同性不强、政务新媒体与公众的耦合度不足、矩阵智能化水平不高等存在问题,总结出思想认识不到位、规划建设不到位、内容优化不到位、人才培养不到位等原因,通过借鉴佛山市、马鞍山市和银川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的经验启示,提出在机制体系上促进政务新媒体之间的协同性、在优化服务上提升政务新媒体与公众之间的耦合度、在技术改革上拓宽人工智能应用范围等发展策略。本文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侧重公众视野,结合人工智能对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视角和发展策略上有所创新,为肇庆市和同等级城市今后相关政策制定的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和运行体系建议,力求提升公众有效利用,推动打造“一站式”智慧型政府。

侯岷炎[3](2020)在《湘西少数民族聚集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力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中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如何优化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向社会精准供给高质量的技能人才,解决人才供需落差问题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当前需要面对的重大命题。当前职业院校学生(以下可简称为“职校生”或“学生”)在学习中无投入、无动力、无生成的“三无”状态比较普遍。如果这个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那么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效将无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将难以达成。深入研究职校生学习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有效地应对策略和措施,就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是一项调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二所中职学校及一所高职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340名中高职生进行调查研究。首先,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和问题;其次,结合文献研究确定可能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及其类型;然后,根据之前的调查研究编制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接着,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有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发展建议和应对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分别为个人因素、院校因素及社会因素(包含家庭因素)三大类;2)三所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为中等偏低水平;3)造成职校生学习动力水平不高的原因如下:个人因素方面,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水平普遍较差,选专业存在较大盲目性,学习目的层次偏低,未来职业定位模糊且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动性;院校因素方面,校企合作不充分,对学生职业性的培养力不足,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欠缺作为;社会因素方面,职校生社会就业环境仍不容乐观,家庭职业氛围对促进子女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的激励性不足,家长对子女的教养观存在功利化过浓的问题;4)根据回归分析,回归系数达到显着的变量共七个,依其解释变异量大小依次为“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有专业实践经历”、“理论实践衔接性满意度”、“生源类型”、“依据兴趣选择专业”、“专业”和“确定本专业方向的就业打算”。基于以上研究发现,笔者提出如下建议:要提升职校生学习动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共同着力,即宏观构建层面更需着眼于职业教育的持续化和系统化发展,并大力改善职校生就业环境;微观教学育人层面更需关注学生个体持续和全面发展需要,并通过提升知识基础,推进深层学习、加强校企合作及创新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等手段鼎力促进学生职业性生成。

项梦丹[4](2020)在《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书院制是高校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全人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本世纪初以来,我国高校逐渐掀起书院制改革的热潮,经历了初步探索期、深化发展期、试点建设期的高校书院制改革已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大学变革制度,甚至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一个“新风向”。因此,围绕学生“全人发展”这一育人目标,探索书院在育人、管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与作用,研究书院对学生全人发展产生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对发挥书院育人功能最大化、为书院改革提供范式指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归纳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研究书院六项育人措施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出发探索书院制育人机制,结合广东省高校书院制改革实践案例归纳总结不同的书院模式,并通过自编问卷分析书院学生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现状,对比不同书院模式下学生发展情况的差异,从而为书院制改革提供建议与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本文从书院改革的六项育人措施,即书院育人基础——双院协同、育人精髓——导师制度、育人重点——混宿制度、育人灵魂——通识教育、育人特色——第二课堂、美育载体——环境支持这六个层面构建六位一体、协同育人、服务成才、全面育人的书院育人机制,并通过对比高校书院间各项育人措施的差异,归纳总结整合式协同模式、辅助式协同模式、交互式协同模式等书院类型;(二)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良好,并且单独指导模式的导师制、完全交融模式的混宿制、重新建造模式的社区环境对书院学生全人发展更有益,而显性课程模式与隐性课程模式的通识教育则无显着差异;(三)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对书院制改革提出建议,即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改革理念;扩大队伍,使育人团队“进一线”;深化改革,促进学科年级“大融合”;显隐结合,健全通识教育体系;加大投入,营造温馨书院环境。

陈姝颐[5](2020)在《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的元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校教室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浪费现象,只是浪费程度不同而已。对于高等教育规模超级庞大的我国来说,研究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及其评价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问题,运用教育经济学、元评价等理论,以及元分析、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法,结合笔者对高校教室资源及其评价的调查与观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由此发现,目前我国针对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除了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外,未见有专门针对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理论,而且现有的评价理论因没有很好地结合高校教室资源利用特点而无法凸显其针对性和科学性,可以说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存在着评价理论的缺失;同时,也未见有关于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的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教育经济学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理论,包括教育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理论,与实践吻合度低,不能很好地评价一个高校的教室资源利用效率与浪费状况。究其原因,可谓方方面面皆有涵盖,如学界对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的现有评价缺乏必要的反思与批判,对评价中的各种信息缺乏必要的反馈与研究,对相关评价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等等。在针对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问题的实际评价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主体资质审查机制和评价体系,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能会面临部分评价主体资质不够、可供选择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等问题;并且由于评价主体带有主观性,可能难以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判;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监管机制,评价过程的操作常常不够严谨,可能存在“走过场”等形式主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提高评价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意识,增强其参与度;研究并出台相应的评价监管制度;针对评价主体的资质问题出台相应的制度;科学精准地管理高校教室资源并制定评价标准;跨学科多角度对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评价进行研究等等,努力推动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革新相关评价理念,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以完善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理论,为更加科学地评价高校教室资源的利用效率,更进一步的提高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高校培养高质高量的优秀人才和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正因为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及其评价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研究,并将硕果累累。

唐诗[6](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汽车服务是公共交通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人们对公共汽车的服务质量要求也随之增高,这使得公共汽车服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公共汽车作为社会服务的直接窗口,提升公共汽车的服务能力可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研究肇庆市公共汽车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公共汽车的对策和建议,对肇庆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法和对比分析法分类整理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并通过对香港、咸宁、青州、爱丁堡、库里蒂巴市和波哥大市在公共交通服务发展上的经验,结合实际思考和探索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提出适合肇庆市公共汽车发展的对策。在城市公共汽车相关的理论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取得肇庆市公共汽车的基本情况的客观材料以及市民真实反映,了解乘客对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的满意程度,为下一步的情况分析提供可靠依据。通过服务调查问卷对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情况的了解,得出了五个对策:一是落实公共汽车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保障机制,二是科学规划常规公共汽车线路,多渠道促进民众参与,三是完善公共汽车管理制度,提高司乘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水平,四是与时代接轨,打造智能化公共汽车,五是抓住机遇,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公共汽车优先战略。总而言之,要提高公共汽车服务离不开政府、技术和社会的支持。要优化肇庆市的公共汽车服务,需要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发展和提高肇庆市的公共汽车服务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更是肇庆市民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何嘉雯[7](2020)在《地方政府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研究 ——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是企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而民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在肇庆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为肇庆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福祉,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谐。但是当前民营经济仍旧存在创新力不敷、行业标杆和知名品牌甚少、吸纳就业能力差等短板,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人才难留住的严峻挑战,人才问题也越已成为民营企业成长的瓶颈。进入21世纪,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在肇庆市逐渐被重视起来。尤其是2016年,肇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有史以来最系统、最全面、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政策——“西江人才计划”1+10+N系列政策,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激励保障。因此,厘清肇庆市各类人才政策,以及目前人才政策在民营企业人才建设中落实的情况,探究肇庆市应如何通过人才政策来加强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研究力图从肇庆市各类人才政策的实际出发,借鉴人力资本理论和公共政策相关研究成果,以肇庆市委、市政府发布的人才政策以及民营企业的人才调查问卷为支撑,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问卷分析、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首先对肇庆市的人才政策进行系统分析,寻找出肇庆市人才政策应该目前具有的优势和竞争力,并对肇庆市民营企业的人才发展的引进手段、人才享受政策优惠的情况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进而对肇庆市通过人才政策推动民营企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黎明希[8](2020)在《机构改革背景下市级环保部门激励机制优化研究 ——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地位,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保工作部署频次密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相继打响,中央和省级的环保督察一浪接一浪,环保监察执法始终保持高压状态,处罚企业数量和金额连年增长,环保监管压力已然变得越来越大。当前整个环保队伍士气低落、人员归属感不强、人才流出大于流入,环保人员普遍存在厌战情绪,认为干得越多,责任就越多,被问责的风险就越大,因而纷纷寻求其他出路。如果不解决及时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然而,环保部门作为国家行政体制的组成部分之一,一般情况下均与其他职能部门一样,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各项规章和规定,导致其内部机制的调整空间极小,系统的激励机制容易出现固化。在行政体制稳定性强的特点下,一旦出现机制固化的情况,体制内的局部调整将困难重重,只有遇到由上而下的行政体制改革期才可能实现调整。环保部门作为本轮机构改革的涉改部门,即将面临机构、人员、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及制度机制的重新建立,这将是对内部机制进行调整的重大机遇,是全面优化当前的激励机制不可多得的一个机会。本文以肇庆市环保系统为例,针对该系统目前激烈机制的现状,结合激励原理、激励的范畴、激励的制度安排与途径以及企业的激励文化等方面对当前国内激励理论研究的一些主要成果,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肇庆市环保系统当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作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并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利用机构改革的契机优化肇庆市环保系统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丰富了借助机构改革优化市级环保系统激励机制的理论在解决环保系统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应用。

陈玄玄[9](2020)在《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视角》文中提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研究十分必要。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是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学历相互弥补的基础上,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目标不断调整研究生层次教育、本科层次教育和专科层次教育之间比例关系的一系列过程。相较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中,普通高等教育承担着大众化的主要职能,尤其是普通本科教育,而成人高等教育逐渐没落。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大,但高等教育发展层次不高,研究生教育占7.16%左右,普通本科教育占44.52%,且高等教育发展地区差距明显。为进一步分析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我国31个省市划分为“普及化地区”(毛入学率≥50%)、“后大众化地区”(毛入学率在40%-50%)、“大众化地区”(毛入学率在15%-40%)。发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低的地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赖性越强,其研究生教育越不发达,进而高等教育发展层次越低,同时高等学校质量越低,也就是新建本科院校越多;本科教育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的贡献基本没区别,专科教育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地区的贡献较大;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高的地区的成人高等教育越发达,尤其是网络本专科教育,而“后大众化地区”和“大众化地区”的网络高等教育有较大发展潜力。为进一步研究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本研究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三个维度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上海、北京、天津、湖北、江苏、浙江、陕西、吉林、辽宁、山东等省份具有较高的匹配层次,匹配状态也整体中等偏高;福建、黑龙江、湖南、重庆、安徽、广东、宁夏、四川、河北、山西等省份呈现出中等层次的中、低度匹配状态。此外,部分省份属于低层次的不同匹配状态,包括河南、江西、海南、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广西、西藏、甘肃、贵州11省份。发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的地区的高等教育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匹配层次整体上高于毛入学率低的地区,匹配状态则不尽相同。由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地区差异是必然的、客观的。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不好,差异发展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使得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比较分析,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其最终目的在于明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对高等教育的差异发展要实施必要的控制。不追求绝对均衡,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地区的经济、人口、科技等发展协调一致。

张强元,杨利,陈超群[10](2019)在《近20年我国高职专业群研究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我国高职专业群研究状况,揭示相关主题的内涵、相关性和发展趋势,以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选取2000—2019年间收录的以"高职专业群"为主题的1152篇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的方法,采用CiteSpace对论文的关键词、机构、作者进行分析,并绘出知识图谱。结果显示,高职专业群建设要不断拓展理论研究,提升对专业群建设的指导作用。同时,要深化高职院校、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二、对肇庆学院高职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肇庆学院高职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提出背景
    (一)国外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现状
    (二)国内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现状
        1. 文献年度出版量分析
        2. 文献省份出版量分析
        3. 基于Cite Space软件的研究热点分析
        4. 基于VOSviewer软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二、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衔接体系
    (一)培养目标衔接
    (二)培养方案衔接
    (三)课程体系衔接
    (四)师资队伍衔接
    (五)教材衔接
三、结语

(2)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新媒体
        2.1.2 政务新媒体
        2.1.3 政务新媒体矩阵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治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智慧政府理论
第三章 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现状
    3.1 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现状
        3.1.1 肇庆市政务新媒体发展过程
        3.1.2 肇庆市政务新媒体平台分布
    3.2 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现状
        3.2.1 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过程
        3.2.2 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模式
第四章 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各政务新媒体之间的协同性不强
        4.1.2 政务新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耦合度不足
        4.1.3 政务新媒体矩阵整体智能化不高
    4.2 原因分析
        4.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4.2.2 规划建设不到位
        4.2.3 内容优化不到位
        4.2.4 人才培养不到位
第五章 国内城市的政务新媒体矩阵的经验启示
    5.1 佛山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启示
        5.1.1 建立资源共享合作机制
        5.1.2 加强制度保障系统
        5.1.3 精准传播信息
        5.1.4 进行专业客观的评估
    5.2 马鞍山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启示
        5.2.1 运营构架完善
        5.2.2 舆情应对得当
        5.2.3 聚合办事入口
    5.3 银川市政务微博矩阵发展启示
        5.3.1 控制矩阵规模,密织矩阵网络
        5.3.2 构建“多方协作”的运营机制体系
        5.3.3 补齐矩阵“短板”,实现协同发展
第六章 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策略
    6.1 在思想观念上加强意识培养舆论宣传
    6.2 在机制体系上促进政务新媒体的协同性
        6.2.1 搭建“智慧+”管理平台
        6.2.2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6.2.3 打造互联互通的传播渠道模式
    6.3 在优化服务上提升政务新媒体与公众的耦合度
        6.3.1 构建业务微矩阵
        6.3.2 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6.3.3 提供优质内容
        6.3.4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力度
    6.4 在技术改革上拓宽人工智能应用范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记录I1-C1
    附录2 访谈记录I5-C2
    附录3 访问记录I10-C3
    附录4 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调查问卷(政务新媒体工作人员)
    附录5 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调查问卷(政务新媒体用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湘西少数民族聚集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习动力内涵的研究
    2.2 学习动力类型与结构的研究
    2.3 影响学习动力的基本理论和因素的研究
        2.3.1 各学派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2.3.2 学习动力内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
    2.4 学习动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2.5 现有研究评述
        2.5.1 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研究较少
        2.5.2 针对湘西少数民族聚集区的职校生问题研究较少
    2.6 关键概念界定
        2.6.1 学习动力
        2.6.2 职业院校学生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4.1 研究思路
        3.4.2 研究方法
    3.5 研究工具
        3.5.1 调查问卷设计的政策依据
        3.5.2 调查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
        3.5.3 调查问卷的设计
        3.5.4 调查问卷的合成
        3.5.5 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3.5.6 访谈提纲设计
    3.6 数据处理方法
第4章 调查数据分析
    4.1 调查实施情况
    4.2 学习动力总体情况分析
        4.2.1 学习动力总体分布情况
        4.2.2 学习动力均值与理论中值的差异性分析
        4.2.3 学习动力层次分布情况
    4.3 学习动力的差异性分析
        4.3.1 学习动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4.3.2 学习动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性分析
        4.3.3 学习动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性分析
        4.3.4 学习动力在有无专业实践经历上的差异性分析
        4.3.5 学习动力在生源类型上的差异性分析
        4.3.6 学习动力在父母外出打工情况上的差异性分析
        4.3.7 学习动力在父母职业上的差异性分析
        4.3.8 学习动力在专业上的差异性分析
        4.3.9 学习动力在课外学习与活动情况上的差异性分析
        4.3.10 学习动力在人际关系情况上的差异性分析
        4.3.11 学习动力在职校的社会认可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4.3.12 学习动力在本专业预期就业满意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4.3.13 学习动力在院校激励因素满意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4.4 学习动力的相关性分析
        4.4.1 学习动力与选专业主要考虑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4.2 学习动力与学习目的的相关性分析
        4.4.3 学习动力与未来就业打算的相关性分析
        4.4.4 学习动力与家长对子女选专业的主要考虑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5 学习动力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6 调查结果讨论
        4.6.1 人口学因素各变量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4.6.2 个人因素各变量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4.6.3 院校因素各变量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4.6.4 社会因素(包含家庭因素)各变量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职校生学习动力现状
        5.1.2 学习动力的影响因素
        5.1.3 职校生学习动力不强的成因讨论与分析
    5.2 发展建议
        5.2.1 宏观构建层面更需着眼于职业教育持续化和系统化发展。
        5.2.2 微观育人层面更需着力于学生个体持续和全面发展
        5.2.3 微观教学层面更需致力于学生职业性生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湘西少数民族聚集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力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国内背景
        (二)国外背景
        (三)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书院制基础起源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书院制概念内涵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书院制模式类型的研究现状
        (四)关于书院制实证调查的研究现状
        (五)文献述评
    三、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七、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书院制育人机制研究
    一、书院育人之“基”——双院协同
        (一)整合式协同模式
        (二)辅助式协同模式
        (三)交互式协同模式
    二、书院育人之“精”——导师制度
        (一)单独指导模式
        (二)群体指导模式
    三、书院育人之“重”——混宿制度
        (一)完全交融模式
        (二)普通交叉模式
    四、书院育人之“魂”——通识教育
        (一)显性课程模式
        (二)隐性课程模式
    五、书院育人之“特”——第二课堂
        (一)学科特色模式
        (二)均衡发展模式
    六、书院育人之“美”——社区环境
        (一)重新建造模式
        (二)基础改造模式
    七、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评估方法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分析软件
    三、问卷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四、问卷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五、研究对象
        (一)样本选取与搜集
        (二)样本人口学信息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实证研究
    一、四所高校书院学生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的对比分析
        (一)四所高校书院学生全人发展对比分析
        (二)四所高校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对比分析
    二、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一)全人发展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三、四所高校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一)S大学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二)NK大学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三)NY大学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四)Z大学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四、四所高校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一)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及各子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二)自我认知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各子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三)学习思考与文化欣赏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各子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四)德行修养与社会责任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各子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五)沟通合作与领导才能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各子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讨论及启示
    一、实证研究的研究结论
        (一)结论1:高校书院制改革育人成效良好
        (二)结论2:单独指导模式的导师制对书院学生全人发展更有益
        (三)结论3:完全交融模式的混宿制对书院学生全人发展更有益
        (四)结论4:显性课程模式与隐性课程模式的通识教育对书院学生全人发展并无显着差异
        (五)结论5:重新建造模式的社区环境对书院学生全人发展更有益
    二、高校书院制改革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改革理念
        (二)扩大队伍,育人团队“进一线”
        (三)深化改革,学科年级“大融合”
        (四)显隐结合,健全通识教育体系
        (五)加大投入,营造温馨书院环境
    三、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书院制改革成效调查问卷
附录2 :书院制改革成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的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的厘定
        1.2.1 元评价
        1.2.2 高校教室相关资源
        1.2.3 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1.2.4 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的元评价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综合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第2章 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的主要缺陷
    2.1 评价理论的主要缺陷
        2.1.1 专门针对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理论的缺失
        2.1.2 有关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
        2.1.3 评价理论与实践吻合度低,难以揭示客观实际
    2.2 评价实践的主要缺陷
        2.2.1 评价主体的资质不够专业
        2.2.2 评价标准的选择不够科学
        2.2.3 评价依据的信息不够可靠
        2.2.4 评价过程的操作不够严谨
第3章 造成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存在缺陷的原因
    3.1 造成评价理论存在缺陷的原因
        3.1.1 缺乏对评价的反思与批判
        3.1.2 缺乏对评价信息的反馈与研究
        3.1.3 相关评价理论缺乏研究深度
    3.2 造成评价实践存在缺陷的原因
        3.2.1 缺乏评价主体资质审查机制
        3.2.2 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评价标准
        3.2.3 评价所依据的信息的可靠性难以判断
        3.2.4 评价监管机制的缺失
第4章 科学评价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
    4.1 加强对评价的反思与批判
    4.2 建立有效的评价监管机制
    4.3 树立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识
    4.4 建立评价主体资质审查机制
    4.5 出台统一可靠的评价标准
    4.6 跨学科角度开展相关评价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新时代背景下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海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数据的来源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公共交通
        2.1.2 道路通行能力
        2.1.3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
    2.2 基础理论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公交优先理论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肇庆市的基本概况
    3.2 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基本情况
        3.2.1 车辆配备情况
        3.2.2 公共汽车线路
        3.2.3 站场设施情况
        3.2.4 票价票制
    3.3 管理者视角下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3.1 公共汽车行业发展潜力不足
        3.3.2 公共汽车服务竞争力不足
        3.3.3 公共汽车站场规划不合理
        3.3.4 公共汽车企业员工对公共汽车的支持政策一知半解
        3.3.5 司机难以妥善应对与乘客间的矛盾
        3.3.6 公共汽车企业无法完全解决乘客的投诉
    3.4 管理者视角下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政府对公共汽车发展政策落实不到位
        3.4.2 政府财力有限,对公共汽车投入专项资金的力度不足
        3.4.3 公共汽车体系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3.4.4 公共汽车规划过程缺乏民众参与
        3.4.5 缺乏培训
        3.4.6 驾驶员的排班安排不合理
第四章 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乘客满意度调查研究
    4.1 调查方法的选择
        4.1.1 确定调查目的与对象
        4.1.2 问卷调查法
    4.2 样本抽样方法
        4.2.1 二阶抽样
        4.2.2 抽样结果
    4.3 调查服务满意度问卷内容及数据处理
        4.3.1 调查服务满意度问卷内容
        4.3.2 数据处理
    4.4 调查样本的基本统计情况
第五章 乘客视角下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乘客视角下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5.1.1 行车速度慢,候车及出行时间长
        5.1.2 站点设施简陋,车内拥挤、脏乱
        5.1.3 无法准确获取实时信息
        5.1.4 司机服务态度恶劣、行车安全性低
    5.2 乘客视角下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问题存在的原因
        5.2.1 政府对公共汽车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
        5.2.2 公共汽车服务人员服务意识薄弱
        5.2.3 乘客素质参差不齐,对乘客的监督、教育机制不完善
        5.2.4 公共汽车技术发展滞后
第六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6.1 国外公共交通服务发展经验
    6.2 国内公共交通服务发展经验
    6.3 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发展对肇庆市的启示
        6.3.1 落实公交优先战略
        6.3.2 树立公交车分级意识
        6.3.3 构建立体公交网络
        6.3.4 树立以人文本的服务理念
        6.3.5 加强高新技术应用
        6.3.6 整合资源
        6.3.7 公交导向的发展模式
第七章 完善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的建议
    7.1 落实公共汽车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保障机制
        7.1.1 落实公共汽车扶持政策
        7.1.2 建立公共汽车专用资金
        7.1.3 创新票制
        7.1.4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7.2 科学规划公共汽车线路,多渠道促进民众参与
        7.2.1 科学的规划公共汽车路线,方便民众出行
        7.2.2 拓宽渠道,充分收集民众的意见
        7.2.3 扩大宣传,令民众积极主动参与
    7.3 完善公共汽车管理制度,提高司乘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水平
        7.3.1 对司乘人员设置科学服务等级考核机制
        7.3.2 定期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
        7.3.3 分层次定期开展学习培训
    7.4 与时代接轨,打造智能化公共汽车
        7.4.1 加大科研投入,促进公共汽车智能化变革
        7.4.2 构建智能交通感知网络,推进交通监管智能化
        7.4.3 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7.4.4 加强引用先进技术
    7.5 抓住机遇,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公共汽车优先战略
        7.5.1 建设公交优先道路、信号灯,提高行车速度
        7.5.2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汽车服务一体化
        7.5.3 更换旧式公共汽车,投入新能源公共汽车,定期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7.5.4 投入使用多规格、多形式公共汽车,提高发车班次
        7.5.5 建立并完善乘客服务系统
        7.5.6 与旅游业结合,打造旅游公共汽车品牌
        7.5.7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对接高铁、城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地方政府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研究 ——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思路和方法、重点与难点
        1.2.1 研究内容和目的
        1.2.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3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3 国内外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研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民营企业
        2.1.2 人才与人才资源
        2.1.3 人才政策
        2.1.4 人才建设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分析
    3.1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发展历程
        3.1.1 上世纪九十年代肇庆市人才政策的发展
        3.1.2 进入二十世纪肇庆市人才政策的发展
    3.2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概况
        3.2.1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数量
        3.2.2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内容
        3.2.3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分类
    3.3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特征
        3.3.1 政策数量呈上升趋势
        3.3.2 政策对象侧重高层次人才
        3.3.3 政策重“引才”轻“育才”
        3.3.4 政策紧贴产业发展需求
        3.3.5 强调科技成果转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营企业人才政策效能的调查与统计
    4.1 问卷设计与发放
        4.1.1 问卷的编制
        4.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 样本统计与基础性分析
        4.2.1 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的现状及需求情况
        4.2.2 肇庆市民营企业对人才政策的评价及需求情况
    4.3 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综合性分析
        4.3.1 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政策宣传和执行的效果
        4.3.2 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政策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政策优化的建议
    5.1 肇庆市人才政策优化的基本原则
        5.1.1 需要原则
        5.1.2 导向原则
        5.1.3 效益原则
        5.1.4 参与原则
        5.1.5 可行原则
    5.2 民营企业人才政策优化的建议
        5.2.1 梳理各类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5.2.2 强化落实人才政策,确保民营企业政策优惠
        5.2.3 推动人才政策精准化,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5.2.4 制定人才评估政策,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5.2.5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体现保障激励兜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政策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机构改革背景下市级环保部门激励机制优化研究 ——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机构改革
        2.1.2 激励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府际关系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2.2.4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2.5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第三章 机构改革下肇庆市环保系统激励机制现状
    3.1 我国机构改革及环保系统发展历程回顾
        3.1.1 我国历次机构改革回顾
        3.1.2 环境保护系统发展历程回顾
    3.2 肇庆市环保系统及其激励机制概况
        3.2.1 肇庆市环保系统现状
        3.2.2 激励机制现状
第四章 肇庆市环保系统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研究设计及实施
        4.1.1 研究方案
        4.1.2 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4.1.3 调查样本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4.1.4 调查的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4.2 肇庆市环保系统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4.2.1 外部政策和机制激励功能弱化方面
        4.2.2 组织内部管理激励功能弱化方面
        4.2.3 个人处境激励功能弱化
    4.3 肇庆市环保系统激励机制问题原因研究
        4.3.1 外部政策和环境因素
        4.3.2 组织内部机制因素
        4.3.3 干部职工的个人因素
第五章 通过机构改革优化肇庆市环保系统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弹性统一的薪酬机制
        5.1.1 统一基本待遇,提升“底线”水平
        5.1.2 实行“弹性”绩效,推动良性竞争
    5.2 建立标准统一的选人用人机制
        5.2.1 实行干部集中化管理
        5.2.2 健全职务与职级并行机制
        5.2.3 建立定期的上下轮岗制度
    5.3 争取机构的进一步壮大
        5.3.1 增加相关职数
        5.3.2 增加编制数量
        5.3.3 扩大机构触手
    5.4 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保障机制
        5.4.1 优化派驻纪检组的设置
        5.4.2 建立环保系统的免责机制
    5.5 构建多样化的考察和考核机制
        5.5.1 突出环保行业特色,确保干部考察和考核不走样
        5.5.2 建立日常考察制度,尽量消除考察误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环保系统激励机制调查问卷及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我国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地区分布
第二章 “普及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第一节 “普及化地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普及化地区”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第三节 高等教育普及化地区的内部差异
第三章 “后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第一节 “后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后大众化地区”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第三节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地区的内部差异
第四章 “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第一节 “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大众化地区”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第三节 “大众化地区”与“后大众化地区”“普及化地区”的比较
第五章 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第一节 地区高等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协调性
    第二节 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第三节 地区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近20年我国高职专业群研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业群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专业群
    (二)专业集群
二、样本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高职专业群研究计量分析结果
    (一)文献的时间分布与分析
    (二)文献作者分布与分析
    (三)文献机构分布与分析
四、高职专业群研究热点及可视化分析
    (一)专业群内涵、构建模式、内容等方面的研究
    (二)人才培养的研究
    (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研究
五、高职专业群研究演进及可视化分析
    (一)我国高职专业群研究知识演进
    (二)高职专业群研究趋势分析
六、结论

四、对肇庆学院高职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研究进展[J]. 王冬冬,逯洋,赵东方,张桂杰,于晓鹏,董延华.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 [2]肇庆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研究[D]. 潘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湘西少数民族聚集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力调查研究[D]. 侯岷炎. 南昌大学, 2020(03)
  • [4]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研究[D]. 项梦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高校教室资源利用效率的元评价研究[D]. 陈姝颐.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新时代背景下肇庆市公共汽车服务优化研究[D]. 唐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7]地方政府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研究 ——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D]. 何嘉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机构改革背景下市级环保部门激励机制优化研究 ——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D]. 黎明希.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视角[D]. 陈玄玄.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近20年我国高职专业群研究发展[J]. 张强元,杨利,陈超群.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5)

标签:;  ;  ;  ;  ;  

肇庆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