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氧化铝工艺改造提高产能(论文文献综述)
门翠双[1](2021)在《中国氧化铝产业的70年发展历程(1950~2020年)(上)》文中认为回顾中国氧化铝产业70年发展历程,按时间线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的起步(1950~1977年);第二阶段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彷徨(1978~1998年);第三阶段全球化下的群雄并起(1999~2011年);第四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走出国门(2012~2020年)。总结各阶段我国经济体制特点、宏观政策及产业政策、重大事件;各阶段新建及扩建氧化铝项目名称及投产时间;各阶段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及成因,各阶段代表性企业的发展历程。
王鹏飞[2](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陈瑞[3](2021)在《面向质量产量能耗指标的氧化铝焙烧过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氧化铝作为机械、石油化工、冶金、化肥工业等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已被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医疗、汽车和半导体行业。针对氧化铝焙烧过程强非线性、流程长、检测滞后等特点以及传统的方法难以实现建模和优化的问题。以广西某铝厂为研究背景,高产优质低耗为优化目标,围绕面向质量产量能耗指标的氧化铝焙烧过程建模与优化开展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首先,分析焙烧过程的过程机理以及氧化铝生产指标、状态参数和操作参数之间的联系,确定焙烧过程最优控制目标。对缺失值采用多重插补方式进行插补、K-均值聚类算法剔除异常点和数据归一化处理对现场数据进行预处理。(2)其次,通过工艺机理分析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选取氧化铝质量、产量和能耗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选择量子混沌樽海鞘算法(Quantum Chaos Salp Swarm Algorithm,CQSSA)对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回归机(Least Squares Twin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Machine,LSTSVR)的结构参数(惩罚因子和核宽度系数)进行优化,建立氧化铝质量、产量和能耗预测模型。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数据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软测量模型能够较好实现氧化铝生产指标的有效预测,满足了实际工业软测量需求,并且为焙烧过程优化控制提供了前提。(3)最后,为了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优化目标,在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以氧化铝产量最大,能源消耗量最小为优化目标,氧化铝质量为约束条件的操作参数优化模型。利用带约束的多目标樽海鞘算法进行模型求解,获得优化后的操作参数,即风机功率、煤气流量、风机转速等。利用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策略可以保证氧化铝焙烧工艺的稳定运行,并实现焙烧工艺优化操作,以实现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目标。
李丛[4](2020)在《Q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Q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集团,成立于2002年,目前共有27家控股企业,是一家集热电、铝产业深加工、新能源材料、房地产、物流、旅游、批发贸易等多业并举的综合性企业集团。集团下设27家企业,包括4家热电公司、7家铝产业深加工公司、2家新能源材料公司、5家房地产公司、4家物流公司、1家旅游公司、1家批发贸易公司、2家化工企业及1家投资公司。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伴随着涉及行业的不断增加,Q集团业务板块过度非相关多元化问题逐渐显现。近几年,我国经济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密集出台各项政策,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市场。Q集团由于存在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力差等问题,部分对外投资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没有为集团的发展做出贡献,反而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短贷长用,大量短期债务逾期无法偿付,资金链条断裂,影响到热电、铝产业深加工等主营业务的正常经营,不得不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Q集团如何从困境中恢复正常生产经营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结构对Q集团的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剖析分析,从资源和能力方面入手对其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对其现有业务板块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时采用波士顿矩阵,最终选择对其发展战略作出一定调整,并提出战略实施措施。在外部环境分析中,伴随我国环保政策的持续强化,环保处罚力度的不断加大,Q集团主营业务铝业和热电未来高质量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五力模型工具对Q集团各业务板块行业竞争结构进行了剖析,通过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对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总结和评价,对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评估。在内部环境的分析中,Q集团在资源方面拥有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具有当地政府确定的唯一供热特许经营权,拥有铁路专用线运营资格、铝水运输和危化品(9类)运营资质,具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客户忠诚度较高。但是,近年来深陷经营困境,集团信誉度受到较大打击,同时也出现了人才流失问题。能力方面,铝业板块、热电板块以及物流贸易板块之间已实现一体化发展,工艺技术较为先进,生产能力尚可,具有完善的产品销售网络但新能源材料、建筑房地产及旅游餐饮板块的能力相对较弱。Q集团权力过于向总部集中,存在过度非相关多元化问题;延续了“国企”管理模式,组织效能不高;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员工评价、员工督导体系,未能有效激励员工,出现优质员工流失;财务管理不够规范,财务能力较弱;企业文化制定存在着“大”和“空”的情况,未能形成强大的品牌凝聚力。通过波士顿矩阵分析,我们可以看到Q集团的明星板块是物流贸易产业,金牛板块是热电产业,问题板块是铝业产业、新材料产业、旅游餐饮产业,瘦狗板块是房地产产业。通过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对企业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详细梳理Q集团的经营现状,剖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内外部关键因素情况下,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战略选择原则,借助SWOT分析法,对集团的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进行剖析,建议其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机会,采取措施改进自身劣势,在破产重整过程中走先稳定后发展的路径,剥离低效业务板块,逐步转向相关多元化战略,强化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对新的发展战略的评价和控制提出了具体方法。同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本文为Q集团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保障措施,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靳孟洁[5](2020)在《郑州市铝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郑州市α-氧化铝、拜耳法氧化铝和电解铝3类铝工业炉窑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通道采样法采集炉窑烟气中PM2.5和PM10样品;利用烟气分析仪检测SO2、NOx等气体质量浓度;分析了PM2.5和PM10样品中水溶性离子、碳组分和重金属元素组分,并构建了相应的源成分谱;研究了3类铝工业炉窑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化学成分谱、特征比值、排放因子等之间的差异性;利用所得本地化排放因子,建立了2017年郑州市铝工业炉窑主要污染物排放清单;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郑州市2020年3类铝工业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α-氧化铝、拜耳法氧化铝和电解铝炉窑PM2.5和PM10中浓度最高的组分分别为Cl-、OC和EC,且3类炉窑细颗粒物中,有机碳(OC)的浓度都较高。根据细颗粒物阴、阳离子比值(C/A),α-氧化铝排放的PM2.5呈酸性,PM10接近中性;拜耳法氧化铝和电解铝排放的PM2.5和PM10均呈碱性。3类铝工业炉窑细颗粒物中OC/EC比值呈现出α-氧化铝>拜耳法氧化铝>电解铝的趋势,可按照上述顺序警惕其细颗粒物二次污染风险。(2)α-氧化铝、拜耳法氧化铝和电解铝细颗粒物源谱中占比最高的组分分别为Cl-、OC和EC。源谱间分歧系数(CD)表明,相同生产工艺所排放的不同粒径颗粒物源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类炉窑之间同粒径颗粒物的源谱差异较大。根据组分差异权重分布函数|R/U|值,EC、Ca、F-和Cl-可作为区分两种氧化铝生产工艺的标识组分;EC、Al、Cl-和NH4+可作为区分α-氧化铝与电解铝工艺的标识组分;OC、Fe和Si可作为区分拜耳法氧化铝与电解铝工艺的标识组分。本研究还计算了3类铝工业炉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因子。(3)2017年郑州市3类铝工业炉窑排放的污染物中,NOx排放量最大,细颗粒物中3类化学组分排放量最大的是EC、NH4+和Cu。电解铝行业对PM2.5、PM10和SO2的排放贡献最大;拜耳法氧化铝行业对NOx的排放贡献最大;α-氧化铝行业对细颗粒物中F-和Cl-的排放贡献率最大。巩义市3类铝工业炉窑排放的PM2.5、PM10和SO2要远高于其它地区;上街区NOx的排放量全市最高;登封地区的部分地壳元素和碳组分也有较大排放。(4)情景分析表明,郑州市3类铝工业行业在SO2和NOx的减排方面仍有较大潜力:SO2在最佳适用情景(BAS)和高效控制情景(HECS)下2020年的减排率分别为34.5%~47.1%和78.6%~82.6%;NOx在最佳适用情景(BAS)和高效控制情景(HECS)下2020年的减排率分别为19.8%~29.8%和48.1%~50.7%。两类污染物的减排可通过提高污染物控制措施覆盖率和除污效率来实现。
赵国阳[6](2020)在《河南省高耗能工业减煤潜力及健康影响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工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污染,尤其是颗粒物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钢铁、水泥和火电等高耗能工业行业的煤炭消费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河南省作为工业大省,其高耗能工业行业占比一直居于高位,因此国家及地方政府为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耗能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为了确定河南省能如期实现减排政策中的目标,有必要开展河南省高耗能工业行业减煤潜力的研究,并评估大气污染物减排带来的人群健康收益。本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以河南省焦炭、合成氨、水泥、钢铁、氧化铝、火电这六大高耗能行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其发展现状与相关政策措施,设置了基准情景、一般控制情景和严格控制情景三种情景,分析了六大高耗能行业2020年的减煤潜力,以及各情景下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减排量。并利用CMAQ模型对三种情景下河南省2020年PM2.5的浓度进行了模拟预测,估算了各情景下2020年PM2.5浓度下降带来的人群健康收益。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河南省焦炭、合成氨、水泥、钢铁、氧化铝和火电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减煤潜力在基准情景下分别为25.89、49.44、91.54、19.00、38.78和550.16万吨,共计774.81万吨;在一般控制情景下分别为71.13、126.38、220.42、120.43、49.43和1062.88万吨,共计1650.67万吨;在严格控制情景下分别为115.79、212.63、381.46、146.38、122.06和2056.92万吨,共计3035.23万吨。六大高耗能行业的SO2、NOX、CO、PM2.5、PM10和VOCs在基准情景下分别减排8996.76、22677.91、41799.29、4365.63、6318.71和1041.56吨;在一般控制情景下分别减排22912.25、50366.27、114467.27、10260.73、15756.08和2888.78吨;在严格控制情景下分别减排40316.65、92702.38、196993.69、18528.03、27702.23和4952.77吨。分行业看,钢铁和氧化铝行业是其中减煤及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水泥和火电行业是其中减排贡献比最高的行业。人群健康收益方面,到2020年时,与2016年相比,基准情景、一般控制情景和严格控制情景下的年均PM2.5浓度下降,可减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共计109346、118496和127348人,经济损失可分别降低2619.45、2670.89和2720.66亿元。可见,河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煤炭减量将带来巨大的人群健康收益。
董婧[7](2020)在《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纯碱产业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原料产业。近年来伴随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变化,纯碱行业逐渐压缩产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受制于资源分布因素,我国天然碱生产企业仅占有纯碱行业约6%市场份额。天然碱企业依赖资源程度较大,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关键。本文以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该企业所面临的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机遇与威胁,结合该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其优势和劣势。利用SWOT分析法得出战略备选方案,最终提出了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为稳定型发展战略,提出企业通过实行低成本竞争战略来构建竞争优势,并且从组织、人力资源、资金投入、科技投入、生产、营销方面提出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本文通过提出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和能力优势,克服劣势,把握发展机遇,实现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另外也为天然碱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一些参考。
贾晓戈[8](2020)在《生态环境约束下电解铝主要生产省份竞争力评价》文中指出电解铝行业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近几年越发严格的环保要求严重制约着我国电解铝的生产。环境要素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竟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探讨了在环境的约束下电解铝生产省份区域竟争力和其他要素的关系,并确立了能源成本、原材料供应、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这四个要素,对山西、河南、贵州、广西、山东和新疆6个省份(区)的电解铝产业进行比较研究。并从要素聚集的层面上建立电解铝主要生产省份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和综合评价得分,同时对6省份电解铝生产的竞争力进行分析,阐明了我国电解铝行业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并得出了以下成果和结论:本文通过对铝产业链数据库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铝土矿资源贫乏,矿石质量差,且经过多年的无序开采和严重破坏,品位不断下降,导致铝土矿资源保障能力不足。整体来看,我国氧化铝产能布局较为集中,其产能基本与电解铝产能相匹配,供应充足。此外,拥有丰富能源的新疆和具有高比例自备电网的山东两地在电力成本方面存在优势。目前国内电解铝的生产向电力廉价、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趋势较为明显。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和山东地区劳动力资源充足且劳动力廉价,山西、广西地区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处于中等水平,而贵州和新疆地区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劳动力成本较高。整体来看,我国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明显不足。在政府政策方面,国家基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加大了对电解铝产业的管控力度,要求地方政府关停违规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原则上不允许新建或扩大电解铝产能。目前山西和山东政府已制定电解铝企业能耗限额标准,对于超过能耗标准的电解铝企业,采取惩罚电价、限产或停产整改等严厉措施,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电解铝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研究,针对我国电解铝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宋明辉[9](2019)在《酒钢集团铝板块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经济格局酝酿深刻调整,我国出现外汇资产过剩、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等问题,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我国政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生产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各类市场的深度融合,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开展合作。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中简称酒钢集团)是我国第五大电解铝生产商,总产能达到170万吨/年,也是国内少数没有涉及氧化铝生产及铝土矿资源的大型铝冶炼企业,因此尽早布局开发氧化铝项目及获取铝土矿资源,成为酒钢集团亟需解决的问题。2016年,酒钢集团收购由俄罗斯联合铝业公司100%控股的牙买加Alpart氧化铝厂,开启了公司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新篇章,与此同时,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行稳致远,成为企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及区位选择、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全面回顾了酒钢集团铝板块初步探索国际化经营的历程,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SWOT模型等工具对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QSPM分析矩阵选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最优策略建议,即:健全完善国际化经营的治理结构,加快提升铝板块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扩大国际化经营范围领域,妥善化解各类风险。本文归纳出矿产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企业有关国际化经营策略的通用问题和建议,比如在产业链布局上采用纵向一体化策略,在国际化布局和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上采用多元化策略,对相关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唐凯[10](2012)在《氧化铝烧结法工艺改为低温拜耳法工艺的工业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金属铝及其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其产量仅次于钢铁,并占据有色金属产量的首位。随着铝行业的兴旺,作为生产金属铝原料的氧化铝工业近年来蓬勃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是摆在每个氧化铝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氧化铝烧结法生产工艺具有可以处理中低品位铝土矿的优点,但同时有流程长、能耗高、成本高等显着缺点,成本难以创造效益,必须进行改造。本文分析了10万吨/年产量烧结法生产氧化铝装置的利弊,讨论了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工艺改造为低温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同时对改造的工业化实践及其结果进行了研究。以进口三水铝石型铝土矿为原料,利用烧结法溶出及中压脱硅系统可以满足低温拜耳法所需的低温(140-145℃)溶出工艺的特点,采用烧结法工艺的基本设备进行适当改造,同时建设新槽体和管道来增大系统总液量和流量以确保产能,将氧化铝烧结法工艺改造成低温拜耳法工艺,缩短了流程,降低了能耗,平均吨氧化铝降低成本约400元。对原料磨生产优化以及利用改造后闲置设备对矿浆磨制系统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改造矿浆磨制电耗降低了1.01度电/立方矿浆。
二、通过氧化铝工艺改造提高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氧化铝工艺改造提高产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氧化铝产业的70年发展历程(1950~2020年)(上)(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起步(1950~1977年) |
1.1 共和国氧化铝工业的摇篮-山东铝厂(501厂) |
1.2 在困难和挫折中成长-郑州铝厂(503厂) |
2 第二阶段:经济体制转型时期(1978~1998年) |
2.1 氧化铝产能增长速度落后电解铝产能增长速度,铝产业结构失衡 |
2.2 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债务负担沉重-频临破产的中州铝厂 |
2.3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探路者-山西铝厂 |
2.4 国内首家纯拜耳法氧化铝厂-平果铝厂 |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面向质量产量能耗指标的氧化铝焙烧过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氧化铝焙烧工艺现状 |
1.2.2 焙烧过程建模研究现状 |
1.3 参数优化方法 |
1.3.1 模型结构参数优化 |
1.3.2 操作参数优化 |
1.4 焙烧过程建模与优化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焙烧过程工艺描述和机理分析 |
2.1 氧化铝焙烧过程工艺分析 |
2.1.1 焙烧生产工艺流程 |
2.1.2 氧化铝焙烧生产过程物理化学反应 |
2.2 生产指标与操作参数的机理分析 |
2.2.1 生产指标的确定 |
2.2.2 焙烧过程操作参数对生产指标的影响分析 |
2.3 焙烧过程数据预处理 |
2.3.1 MCMC方法在缺失数据多重插补处理中的实现 |
2.3.2 过失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处理 |
2.3.3 数据归一化处理 |
2.3.4 工艺参数与生产指标灰色关联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QSSA-LSTSVR的氧化铝质量产量能耗预测模型 |
3.1 引言 |
3.2 质量产量能耗预测模型 |
3.3 模型优化 |
3.3.1 基本樽海鞘优化算法 |
3.3.2 量子混沌樽海鞘算法(CQSSA) |
3.3.3 量子混沌樽海鞘算法的具体步骤 |
3.4 仿真实验结果 |
3.4.1 基准测试函数仿真实验 |
3.4.2 CQSSA-LSTSVR建模步骤 |
3.4.3 基于CQSSA-LSTSVR的预测模型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综合生产指标的焙烧过程优化研究 |
4.1 氧化铝质量产量能耗优化模型 |
4.2 基于多目标樽海鞘算法的焙烧过程优化 |
4.2.1 多目标樽海鞘算法 |
4.2.2 焙烧过程优化算法实现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5.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Q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 |
2.2.1 多元化战略 |
2.2.2 多元化战略类型 |
2.2.3 多元化战略的动因 |
2.2.4 多元化战略的优势与弊端 |
2.3 破产重整的相关理论 |
2.4 所在行业的相关理论 |
2.5 发展战略与破产重整的相关关系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宏观环境 |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和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铝业板块 |
3.2.2 热电板块 |
3.2.3 其他板块 |
3.3 外部因素评价 |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Q集团发展简介 |
4.2 Q集团经营现状 |
4.2.1 铝业板块 |
4.2.2 热电板块 |
4.2.3 新能源材料板块 |
4.2.4 物流贸易板块 |
4.2.5 建筑房地产板块 |
4.2.6 旅游餐饮板块 |
4.3 存在的问题 |
4.3.1 业务板块过度非相关多元化 |
4.3.2 组织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4.3.3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
4.3.4 资金合理利用问题 |
4.3.5 企业文化培育问题 |
4.4 资源分析 |
4.5 能力分析 |
4.6 业务板块及组合分析 |
4.7 内部环境因素评价 |
第5章 Q集团发展战略的选择 |
5.1 发展战略的目标 |
5.2 战略选择的原则 |
5.3 SWOT分析 |
5.4 发展战略选择 |
5.5 战略评价 |
5.6 战略控制 |
第6章 战略实施措施 |
6.1 调整总部职能 |
6.2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
6.3 积极培育企业文化 |
6.4 构建集团财务共享中心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郑州市铝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郑州市氧化铝行业现状及排污情况 |
1.1.2 郑州市电解铝行业现状及排污情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源成分谱和排放因子 |
1.2.2 排放清单 |
1.2.3 减排情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2 污染源样品采集和分析 |
2.1 样品采集 |
2.2 样品分析 |
2.2.1 无机元素组分分析 |
2.2.2 水溶性离子分析 |
2.2.3 碳组分分析 |
2.3 样品采集及分析的质量控制 |
2.3.1 采样过程质量控制 |
2.3.2 样品分析质量控制 |
3 铝工业炉窑污染物排放特征 |
3.1 污染物及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 |
3.1.1 质量浓度特征 |
3.1.2 化学组分特征比值分析 |
3.1.3 细颗粒物源成分谱特征分析 |
3.2 铝工业窑炉污染物排放因子 |
3.2.1 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
3.2.2 铝工业窑炉污染物排放因子 |
3.3 本章小结 |
4 铝工业炉窑主要污染物排放清单 |
4.1 清单构建 |
4.1.1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
4.1.2 活动水平及排放因子数据库建立 |
4.2 铝工业炉窑主要污染物排放清单计算 |
4.3 空间分布特征 |
4.4 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铝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研究 |
5.1 郑州市氧化铝和电解铝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规划 |
5.2 铝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情景设置 |
5.2.1 企业活动水平设置 |
5.2.2 污染物控制措施情景设置 |
5.3 铝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河南省高耗能工业减煤潜力及健康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基于情景分析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进展 |
1.2.2 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河南省及六大高耗能行业现状分析 |
2.1 河南省现状分析 |
2.1.1 河南省概况 |
2.1.2 能源消费总量现状分析 |
2.1.3 煤炭消费总量现状分析 |
2.2 六大高耗能行业现状分析 |
2.2.1 六大高耗能行业概况 |
2.2.2 六大高耗能行业煤炭消费现状 |
2.2.3 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变化 |
2.3 本章小结 |
3 六大高耗能行业减煤潜力分析 |
3.1 主要产品能效对标分析 |
3.2 煤耗估算方法 |
3.3 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量估算方法 |
3.4 减煤情景设计 |
3.5 减煤情景估算结果 |
3.6 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量估算结果 |
3.6.1 六大高耗能行业总体估算结果 |
3.6.2 各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 |
3.6.3 各地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量估算结果 |
3.7 不确定性分析与可实现性讨论 |
3.7.1 不确定性分析 |
3.7.2 可实现性讨论 |
3.8 本章小结 |
4 六大高耗能行业不同减煤情景的健康影响分析 |
4.1 空气质量模拟 |
4.1.1 空气质量模拟方法 |
4.1.2 空气质量模拟参数设置 |
4.1.3 空气质量模拟结果分析 |
4.2 健康影响分析 |
4.2.1 健康效益评价方法 |
4.2.2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
4.2.3 健康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4.2.4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4.3 不确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理论回顾 |
1.4 分析工具 |
1.4.1 PEST理论 |
1.4.2 波特五力模型 |
1.4.3 SWOT理论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情况概述 |
2.1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
2.2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经营现状 |
2.2.1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组织结构 |
2.2.2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主营业务 |
2.2.3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生产情况 |
2.2.4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人员构成 |
2.3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战略困惑 |
2.3.1 原料资源匮乏问题 |
2.3.2 外部环境压力问题 |
第三章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2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 |
3.2.3 替代品的威胁 |
3.2.4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5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3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机遇威胁分析 |
3.3.1 机遇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第四章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资源分析 |
4.1.1 原料资源分析 |
4.1.2 人力资源分析 |
4.1.3 客户资源分析 |
4.2 能力分析 |
4.2.1 研发技术能力分析 |
4.2.2 运营管理能力分析 |
4.2.3 组织制度管理能力分析 |
4.2.4 文化建设能力分析 |
4.3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优势劣势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第五章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战略选择 |
5.1 分析矩阵 |
5.2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战略选择 |
5.2.1 发展战略 |
5.2.2 竞争战略 |
第六章 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1.1 组织结构保障 |
6.1.2 组织制度保障 |
6.2 人力资源保障 |
6.3 资金投入保障 |
6.4 科技投入保障 |
6.5 生产保障 |
6.6 营销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生态环境约束下电解铝主要生产省份竞争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我国电解铝行业发展研究现状 |
1.2.2 我国电解铝行业区域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和成果认识 |
1.4.1 主要工作量 |
1.4.2 成果认识 |
第2章 铝资源概况 |
2.1 铝的性质及用途 |
2.1.1 铝的基本特征 |
2.1.2 应用领域 |
2.2 中国电解铝行业概况 |
2.2.1 中外铝土矿资源的对比分析 |
2.2.2 中国铝资源储量及分布 |
2.2.3 中国铝资源供应情况 |
2.2.4 中国氧化铝生产情况 |
2.2.5 中国电解铝生产情况 |
2.2.6 中国电解铝消费情况 |
第3章 生态环境要素对电解铝产业的影响 |
3.1 生态环境约束对铝土矿开采的影响 |
3.2 生态环境约束对电力成本的影响 |
3.3 生态环境约束对氧化铝、电解铝生产的影响 |
3.4 电解铝主要生产省份生态环境现状 |
第4章 国内电解铝主要生产省份概况 |
4.1 铝土矿资源潜力与分布 |
4.1.1 山西铝土矿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 |
4.1.2 河南铝土矿资源供不应求 |
4.1.3 贵州铝土矿资源质量较好 |
4.1.4 广西铝土矿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
4.1.5 山东铝土矿资源供应充足 |
4.1.6 新疆铝土矿资源储量极低 |
4.2 铝土矿开采条件与环保要求 |
4.2.1 山西铝土矿多为浅部开采,环保要求较为严格 |
4.2.2 河南浅层铝土矿开采殆尽,环保监管力度大 |
4.2.3 贵州铝土矿不宜露天开采,环保政策相对宽松 |
4.2.4 广西铝土矿易于集中开采,环保压力相对较小 |
4.2.5 山东铝土矿不易于开采,环保压力较大 |
4.2.6 新疆区内无铝土矿开采,环境容量相对较大 |
4.3 电解铝的耗能情况 |
4.3.1 山西电力成本不断攀升 |
4.3.2 河南电力成本高企不下 |
4.3.3 贵州电力供应短缺 |
4.3.4 广西电网建设不足 |
4.3.5 山东自备电网充足 |
4.3.6 新疆能源丰富、电力成本低 |
4.4 氧化铝供应情况 |
4.4.1 山西氧化铝供应充足 |
4.4.2 河南氧化铝产量逐年下降 |
4.4.3 贵州氧化铝产量呈上升态势 |
4.4.4 广西氧化铝产量稳中有降 |
4.4.5 山东氧化铝产量急剧增加 |
4.5 电解铝生产情况 |
4.5.1 山西电解铝产量维持在百万吨左右 |
4.5.2 河南电解铝产量逐年下降 |
4.5.3 贵州电解铝产量稳定在百万吨 |
4.5.4 广西电解铝产量略微上升 |
4.5.5 山东电解铝产量急剧增加 |
4.5.6 新疆电解铝行业高速发展 |
4.6 劳动力市场情况 |
4.6.1 山西劳动力成本较低 |
4.6.2 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
4.6.3 贵州劳动力成本较高 |
4.6.4 广西劳动力成本居中 |
4.6.5 山东劳动力数量充足 |
4.6.6 新疆劳动力短缺、成本高昂 |
第5章 电解铝主要生产省份竞争力评价 |
5.1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1.1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
5.1.2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5.2 竞争力评价 |
5.2.1 构建判断矩阵 |
5.2.2 指标权重确定 |
5.2.2.1 计算特征值 |
5.2.2.2 一致性检验 |
5.2.3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5.2.4 计算综合得分 |
5.3 讨论和建议 |
5.3.1 评价结果讨论 |
5.3.2 我国电解铝行业存在的问题 |
5.3.3 我国电解铝生产对策建议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酒钢集团铝板块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框架设计 |
第二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研究基础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研究 |
2.1.2 企业国际化战略相关研究 |
2.1.3 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研究 |
2.1.4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管理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模型 |
2.3.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3.3 SWOT分析模型 |
第三章 酒钢集团铝板块国际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酒钢集团基本情况 |
3.2 酒钢集团铝板块基本情况 |
3.3 酒钢集团铝板块国际化动因 |
3.3.1 提高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 |
3.3.2 对国内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 |
3.3.3 增强经济全球化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3.3.4 有效规避贸易壁垒 |
3.4 酒钢集团铝板块国际化经营进程回顾 |
3.4.1 收购Alpart氧化铝厂 |
3.4.2 项目运行及效益情况 |
3.5 酒钢集团铝板块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
3.5.1 酒钢集团对海外板块缺乏科学合理的管控 |
3.5.2 生产组织模式不佳造成经营效益波动很大 |
3.5.3 公共关系存在潜在风险 |
3.5.4 国际化经营的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拓 |
3.5.5 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
第四章 酒钢集团铝板块外部环境分析及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1 全球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P) |
4.1.2 经济环境分析(E)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S) |
4.1.4 技术资源环境分析(T) |
4.1.5 全球宏观环境小结 |
4.2 牙买加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
4.2.1 牙买加铝土矿资源丰富且政策宽松 |
4.2.2 牙买加营商环境较好 |
4.2.3 中北美地区市场机会较大 |
4.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市场竞争状况 |
4.3.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4.3.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3.3 替代品的威胁 |
4.3.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3.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第五章 酒钢集团铝板块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 |
5.1 酒钢集团铝板块SWOT分析 |
5.1.1 优势(S) |
5.1.2 劣势(W) |
5.1.3 机遇(O) |
5.1.4 威胁(T) |
5.1.5 SWOT分析总结 |
5.2 酒钢集团铝板块国际化经营相关借鉴 |
5.2.1 美铝公司(Alcoa) |
5.2.2 力拓加铝集团(RioTinto Alcan) |
5.2.3 俄铝联合公司(UC Ruasl) |
5.2.4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
5.2.5 对酒钢集团的启示 |
5.3 酒钢集团铝板块国际化经营策略选择 |
第六章 国际化经营策略的实施 |
6.1 健全完善国际化经营的治理结构 |
6.1.1 优化组织结构,健全管控体系 |
6.1.2 强化人才保障,落实激励措施 |
6.2 加快推动铝板块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
6.2.1 实施生产线技术改造 |
6.2.2 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 |
6.3 不断扩大国际化经营范围领域 |
6.3.1 积极同行业内龙头企业开展交流合作 |
6.3.2 实现国际布局多元化 |
6.4 妥善化解各类风险 |
6.4.1 加强风险防范,形成长效机制 |
6.4.2 推进海外资产上市降低财务风险 |
6.4.3 履行社会责任,化解公共关系风险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氧化铝烧结法工艺改为低温拜耳法工艺的工业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氧化铝生产工艺概述 |
2.1 铝土矿 |
2.2 氧化铝常用生产工艺 |
2.2.1 拜耳法 |
2.2.2 烧结法 |
2.2.3 联合法 |
2.3 我国氧化铝生产 |
2.3.1 我国氧化铝生产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
2.3.2 我国氧化铝生产取得的进步 |
2.3.3 我国与国外之间氧化铝生产存在的差距 |
3 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在新亚铝业的应用 |
3.1 背景 |
3.2 新亚铝业碱-石灰烧结法概况 |
3.2.1 烧结法工艺的基本流程 |
3.3 新亚铝业烧结法车间工序设置、主要设备、指标及工艺流程 |
3.3.1 配料车间 |
3.3.2 烧成车间 |
3.3.3 溶出车间 |
3.3.4 分解车间 |
3.3.5 成品车间 |
3.4 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基本情况 |
4 烧结法工艺的低温拜耳法改造 |
4.1 烧结法改造为低温拜耳法的可行性 |
4.2 低温拜耳法生产方法与工艺流程 |
4.3 生产车间设置及改造方案 |
4.3.1 矿浆制备车间 |
4.3.2 溶出沉降车间 |
4.3.3 分解过滤车间 |
4.3.4 成品车间 |
4.4 改造后的效果 |
5 对原料磨工段的节能研究和改造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过程 |
5.2.1 原料磨基本状况 |
5.2.2 对原料磨节能降耗的研究 |
5.3 研究结论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烧结法氧化铝生产指标 |
附录2:低温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条件及技术指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通过氧化铝工艺改造提高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氧化铝产业的70年发展历程(1950~2020年)(上)[J]. 门翠双. 轻金属, 2021(09)
-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3]面向质量产量能耗指标的氧化铝焙烧过程优化研究[D]. 陈瑞. 广西大学, 2021(12)
- [4]Q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丛. 山东大学, 2020(05)
- [5]郑州市铝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D]. 靳孟洁. 郑州大学, 2020(02)
- [6]河南省高耗能工业减煤潜力及健康影响分析[D]. 赵国阳. 郑州大学, 2020(02)
- [7]苏尼特碱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董婧.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生态环境约束下电解铝主要生产省份竞争力评价[D]. 贾晓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9]酒钢集团铝板块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D]. 宋明辉. 兰州大学, 2019(02)
- [10]氧化铝烧结法工艺改为低温拜耳法工艺的工业实践[D]. 唐凯. 郑州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