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青黛质检

11种青黛质检

一、对11种青黛的质量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苏钰岚[1](2021)在《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指出通过查阅药用植物相关资料,进行野外实地调查、药材市场访问调查以及室内标本鉴定等工作,对荔浦市药用植物的种类组成、性状类型、资源类型、入药部位以及药用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在市场调查方面,主要分析其代表性药材市场——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植物药的种类组成、入药部位、药用功效及交易情况,掌握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利用药用植物的概况。同时,完成荔浦市域内国家重点药用植物的调查,统计其国家级、区级保护药用植物以及这些保护药用植物在原生中草药城中出现情况。主要调查结果如下:1.荔浦市共有药用植物1353种(包括种下单位,下同),隶属197科710属,占广西药用植物总科数的73.78%、总属数的49.41%、总种数的34.31%;其中,蕨类植物99种,隶属33科54属;裸子植物10种,隶属7科9属;被子植物1244种,隶属157科647属。药用植物的优势科和优势属明显,优势科有菊科、蝶形花科、茜草科、禾本科等,共13科235属473种;优势属有榕属、紫金牛属、菝葜属、悬钩子属等,共6属83种。2.荔浦市药用植物按性状分为草本类、灌木类、藤本类、乔木类4类,主要以草本类为主,共679种,占总种数的50.18%;按入药部位分为全草类、根类、叶类、茎类、花果类、地上部分6类,共计使用频次1850次,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全草类和根类,分别是572次和505次。3.荔浦市栽培型药用植物有155种,隶属72科129属,占荔浦市药用植物的11.46%,栽培用于食用(60种)、观赏(60种)、饲料(13种)、药用(12种)、其他(2种)。4.荔浦市药用植物按其药用功效分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止血药、拔毒生肌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温里药、收涩药、化湿药、驱虫药、消食药、杀虫止痒药、泻下药、安神药、开窍药和涌吐药,共21类,以清热药为主,共720种,占总种数的53.22%。5.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交易的植物药有549种,隶属144科402属;其中,蕨类植物21种,隶属13科18属;裸子植物5种,隶属5科5属;被子植物523种,隶属126科379属。优势科和优势属比较明显,共有7个优势科4个优势属;此外,植物药在各科、属呈现出明显的分散现象,共有62个单种科和323个单种属。6.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交易的植物药按入药部位分为根类、全草类、花果类、藤茎类、叶类和其他类,以根类药材为主,共有260种,占总种数的47.36%;按药用功效分21种,以清热药为主,共280种,占总种数的51.00%。7.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交易的药用植物有老班药72味(4虎、7牛、12钻、49风),占老班药总味数的69.23%,共计71种,隶属46科67属,其中蕨类植物有2科2种,裸子植物有1科1种,被子植物有43科68种。8.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的植物药销往荔浦本地(270种)、广西区内(268种)、广东(258种)、全国各地(91种)。植物药交易价格低廉,每千克在21元以下的药材230种,占植物药总数的41.89%;每千克在21至100元的276种,占植物药总数的50.27%;每千克超过100元的51种,占植物药总数的9.29%。年销售量超过100吨的大宗药材有67种,隶属46科64属。9.荔浦市药用植物中国家重点调查药用植物共计85种,隶属55科77属。在样方调查中出现44种,隶属34科39属;葛(60次)、漆树(44次)、千里光(42次)、山鸡椒(33次)、菝葜(33次)等在样方中出现频度高。原生中草药城中植物药材有国家重点调查药用植物46种,隶属35科46属。10.荔浦市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共计33种,隶属8科23属;蕨类植物1种,,被子植物32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自治区级重点保护植物26种(兰科24种)。原生中草药城稀有药材19种(兰科11种),隶属9科15属。

李路珂,石艺苑,宋文雯[2](2021)在《文物建筑色彩面层的视觉性质与材料做法初探——以传统矿物颜料“石青”(蓝铜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石青(蓝铜矿)是中国清晚期以前建筑彩画最常用的颜料之一,现在仍作为高级绘画颜料生产和使用。本文试图以石青为例,建立一个针对文物建筑色彩面层的材料做法与视觉性质的实验、测量和分析的方法论框架,以及一个用于初步比对的基础数据库。首先,采用文献与实物互证的方法,考察了石青的命名和应用史,并基于工艺类型的研究,收集了不同工艺背景下的典型石青样本,根据《营造法式》的记载进行了彩画工艺复原模拟,制作出28个石青样块。然后,基于色度学的标准测量和分析方法,以及显微镜下的颗粒形态观察,探讨了石青样本的色度数值分布规律,及其视觉性质所受颗粒形态及工艺类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石青颜色的定量描述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在上述框架下继续扩充实验样本和数据,将逐渐完善我们对传统颜料和传统颜色的认知。

杨丽群[3](2020)在《仙游青黛HPLC指纹图谱和简化靛蓝测定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仙游青黛HPLC指纹图谱和简化靛蓝含量测定。方法采用C18柱(4.6mm×250mm,5μm);甲醇-水(70∶30)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92nm,进样量:10μL,测定了11批青黛样品。结果相同或不同产家的不同批号的11批青黛指纹图谱之间的相似度均大于0.99,靛蓝按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的含量与药典法测定的含量差异甚微。结论所建立的青黛HPLC指纹图谱为仙游各生产企业或作坊的青黛质量提供参考,并统一了靛蓝和靛玉红测定时的色谱条件和提取溶剂。

付璐[4](2020)在《《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人类健康需要依靠多种医学体系的相互融合与发展。然而东西方医学的跨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医在西传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阻碍。在此背景下,回溯中西医学交流的历史脉络、挖掘其影响因素,或可为当今医学交流的相关政策制定、模式构建等提供一些史学意义上的启示。本文选择《本草纲目》传欧史作为研究切入点,原因在于此书在欧洲的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且评价较高,是中医西传的一个较为典型和成功的案例。对《本草纲目》传欧史加以阐述和解析,或可加深人们对东西方医学交流的历史脉络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为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医学交流提供某些历史借鉴。《本草纲目》系中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纂的一部本草学巨着,于1593年刻成、1596年发行,最迟在1604年传入日本,之后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并于17世纪末传入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18-19世纪期间,诸多欧洲学者对《本草纲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翻译、引用、研究及评价。20世纪以来,《本草纲目》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如1953年,莫斯科大学将李时珍像镶嵌在该校大礼堂;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本书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8年,在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本草纲目》成书44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学者围绕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学术成就及影响,举办了多场国际性学术会议和纪念活动。《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贯穿17-21世纪,跨越了欧洲多国,其流传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影响较大且在不同时期的流传特点不同,故值得对其传欧过程进行研究。本文以《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目录调查、网络调查以及实地考察3种方式,收集17世纪至今的多种专着、论文、信件、手稿、政策文件、照片、画册、标本等珍贵资料;采用传统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本书从17世纪至今在欧洲多国的流传过程及欧洲读者对本书的收集、翻译、引用、研究和评价;此外,本文运用接受理论作为核心理论指导,挖掘影响欧洲读者接受本书的动力及阻力因素;同时,借鉴知识社会史的研究框架,从知识的收集、分析、传播及应用四个阶段探讨了《本草纲目》传欧的全过程。关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版本流传,本文考察了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梵蒂冈、比利时、奥地利8国17家藏书机构所藏《本草纲目》的不同版本22种38部,对其馆藏地、书号、版本信息及特征进行论述。特别是法国所藏3种《本草纲目》彩绘本,本文对其药图来源进行考证后,认为彩绘本所绘816幅药图系参考《本草纲目》钱蔚起刻本所附药图上色而成,并在个别细节处进行了增补、删减和修饰。关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译本流传,本文阐述了 4种英文、法文译本的主要内容、体例以及翻译特点。其中,18世纪由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所编写的手稿“《本草纲目》中水、火、土、金石诸部药物”,为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种《本草纲目》法文节译本;由法国27位传教士联合供稿、并由杜赫德所编纂的《中华帝国全志》一书,专设一章翻译《本草纲目》的前言部分及16种药物,该书在欧洲流传甚广,对《本草纲目》传欧影响较大。20世纪英国学者伊博恩联合北京博物学会诸位学者编纂的8种着作,涉猎《本草纲目》所载植物、矿物及动物药,内容全面。至21世纪,由中国学者罗希文所译《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BencaoGangmu)》,是世界上首部、亦是目前唯一的《本草纲目》英文全译本,从内容到体例还原度都非常较高。关于《本草纲目》的欧洲接受史,本文将其分为“传入与翻译期”“研究与评价期”“文化印象构建期”三个时期:在17-18世纪,欧洲的《本草纲目》接受者主要为来华传教士,他们在中国收集此书的文本、图像与相关药物标本,并将部分文本内容译成西文传到欧洲。至19世纪,《本草纲目》的接受者以药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等学者为主,他们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标本进行化验分析,从化学、药理学角度阐释这些中国药物,并与欧洲当地的植物进行对照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对《本草纲目》的接受形式趋于多样化,如通过雕塑、动画等形式向国际展示李时珍及中草药文化形象,特别是《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本草纲目》欧洲接受史的梳理,可以认为:影响欧洲读者接受本书的动力主要来自“新鲜(猎奇)”和“实用(需求)”,而阻力则主要来自“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此外,本文在“《本草纲目》传欧之疑误考”一章中厘清了《本草纲目》传欧研究中的3个常见争议性问题:一是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关于中药的两种着作《中国植物志》《单味药》皆非《本草纲目》的外文节译本,但卜弥格在《单味药》中引用过《本草纲目》丹砂及龙骨的条文。二是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的博士毕业论文并非以《本草纲目》为研究对象,但他年轻时很可能在奥布瓦修道院见过《本草纲目》彩绘本,并为了阅读彩色植物图旁的汉文去学习汉语,终成为一位着名汉学家。三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三大着作《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及《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共出现8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的表述,8条相关引文中有5条可能引自《本草纲目》,主要为对家鸡和金鱼相关资料的引述。其余3条可能来自《中国纪要》转引《齐民要术》对养羊法的记载。达尔文可能误认为此8条引文出自同一种“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即《本草纲目》。最后,本文从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出发,将《本草纲目》知识的传欧过程分为收集、分析、传播、应用四个阶段:从知识收集来看,欧洲人通过购买、赠送、掠夺等方式,收集了《本草纲目》的多种版本及相关的药物标本;随后对《本草纲目》中的知识进行了筛选、翻译、引用、研究;通过论着、会议、展览等传播方式,将《本草纲目》的相关知识展示给其他欧洲学者;同时从资源获取、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等角度实现了知识的应用。有关本文的创新点,笔者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讨:新材料:本文收集、补充了一些前人论述中未载的史料。如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图书馆、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等藏书机构的《本草纲目》明清版本、相关绘本、剪贴画册、学者手稿等多种珍贵文献资料。特别是收集了 5种与《本草纲目》相关的药图绘本及剪贴画册。其中的3种彩绘《本草纲目》药图,迄今学界知之不多,尤其珍贵。本文将其中的图像与《本草纲目》多种版本的药图逐幅进行对比,详细分析其绘图特点,进一步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了欧洲学者获取《本草纲目》药图的背景及意义,弥补了现有研究关于《本草纲目》图像传欧的某些缺失。对前人虽有提及、但未做深入研究的资料,本文进一步探究其特点与价值。如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本草纲目》“金石部”法文译稿、法国汉学家毕瓯及化学家布朗涅尔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的化验分析、英国药理学家汉伯里对《本草纲目》的研究等,都是前人相关研究中鲜少涉及或研究较浅的珍贵资料。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欧洲学者论着的成书背景、体例、内容、特点及其对《本草纲目》传欧的意义,拓展了现有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新观点:对《本草纲目》西传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争议性问题,本文在详细考证后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的着作是否为最早的《本草纲目》西文节译本?”“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的毕业论文是否为欧洲史上最早的以《本草纲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否盛赞《本草纲目》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论述,追本溯源,厘清了既往研究中的某些讹误,并基于文献证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视角:本文在研究视角与方法学上亦有所创新。本文在传统的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基础上,引入接受理论及知识社会史的研究框架,试图从社会史、文化史角度,深入探讨《本草纲目》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的东西方医学交流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借鉴。

彭珂毓[5](2020)在《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丹参茎叶改善血液循环和调控炎症反应的效应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81673533)和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ZDXM-2-5)的支持下完成。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和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作用机理等进行研究,以期为丹参茎叶酚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简述如下:一、文献研究本章通过查阅文献,系统地归纳了对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从环境因素、肠道微生物、免疫异常和宿主遗传易感性等方面总结了这些因素与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关系,以助于探寻炎症性肠病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中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多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及化湿药为主,其中又多以中药活性单体成分研究为主,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丰富的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显示出极大的研究潜力,以期为从中药中开发研制副作用较小而疗效肯定的抗炎症性肠病药物提供研究思路。二、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1丹参茎叶总酚酸样品的制备丹参茎叶样品通过乙醇回流提取,经柱层析结合萃取技术纯化富集后制备得到丹参茎叶总酚酸。采用超高效液相方法对制备得到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中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酚酸C、芦丁、异槲皮苷、山奈酚-3-0-芸香糖苷及紫云英苷等酚酸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测得含量分别为1.54mg·g-1、298.43 mg·g-1、14.38mg·g-1、315.73 mg·g-1、7.30 mg·g-1、16.45 mg·g-1、6.10 mg·g-1、7.05 mg·g-1、3.07 mg·g-1 和2.45 mg·g-1,其中酚酸类成分总量为653.83 mg·g-1,黄酮类成分总量为18.67 mg·g-1。2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采用自由饮用2%(w/v)葡聚糖硫酸钠(DSS)连续7天以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包括丹参茎叶总酚酸及其中所含主要组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迷迭香酸)灌胃给药7天。给药期间记录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给药结束后,迅速剖取结肠进行长度测量和病理分析,以评价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在停止饮用2%DSS溶液期间仍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01),结肠组织出现严重的病理损伤(P<0.05)。丹参茎叶酚酸组分给药干预后,上述情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出对结肠炎的保护治疗作用。3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1)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利用ELISA和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症状态下的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探讨其对免疫屏障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小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COX2和iNOS水平显着增加(P<0.05),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5);IL-6、COX2和IL17A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1)。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除对TNF-α水平无明显抑制作用外,其他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表现出降低促炎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及增加抗炎因子蛋白水平从而恢复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达到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其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迷迭香酸表现出相似或比丹参茎叶总酚酸更好的作用效果。(2)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调节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PCo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茎叶酚酸组分一定程度的调节结肠炎模型小鼠菌群结构异常和缩短得分图中距离正常对照组的RD值,其中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迷迭香酸的作用相对较优为丹参茎叶总酚酸的活性组分,从整体肠道菌群角度揭示了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LEfse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从门到种水平都存在显着差异菌群。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主要下调变形菌门、埃希杆菌-志贺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链球菌属(Steptococc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Parabacteroidesdistasonis 相 对 丰 度,上 调 Odoribacter 和 瘤 胃 菌 属(RuminococcaceaeUCG013和Ruminiclostridium6)相对丰度,尤其对潜在致病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相对丰度降低作用最为明显,达到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3)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Orbitrap MS技术,进行血清及盲肠内容物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PLS-DA分析结果发现,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位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并明显缩短RD值,显示出对异常血清及粪便代谢的调节作用。其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调节作用相对较优是丹参茎叶总酚酸的活性组分,从整体代谢组学层面来揭示了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对模型组中被显着扰乱的代谢物分析发现,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鉴定出的35个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其中血清中9个,粪便中26个)不同程度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这些内源性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嘌呤代谢。此外,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异常波动与肠道内代谢物高度相关。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可通过下调副拟杆菌属的丰度来抑制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并增加氨基酸水平,上调瘤胃菌属的丰度来促进胆汁酸代谢并增加胆汁酸水平,从而重塑肠道内环境稳态。三、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1丹参酮样品的成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对丹参酮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共测得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含量分别为623.63 mg·g-1和47.42 mg·g-1,丹参酮总量为671.05 mg·g-1。2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同上一章,采用2%DSS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包括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及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给药干预7天。同样通过小鼠DAI评分,结肠长度,结肠病理损伤及组织学评分等指标,以评价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给药结束后均显着降低DAI评分,缓解结肠缩短,减轻结肠炎症损伤并下调组织学评分,表现出对结肠炎的保护治疗作用,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的作用相对优于丹参茎叶总酚酸组显示出明显的协同效应。3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1)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利用ELISA和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及STAT3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对肠道炎症的缓解作用,以探讨其对免疫屏障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mTOR、p-mTOR和NF-KBp65蛋白表达水平及PI3Kp110α、AKT(ser473)和STAT3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P<0.01),并伴随着促炎因子TNF-α、IL-6、IL-1α和COX2水平以及IL-1β和iNOS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TLR4/PI3K/AKT/mTOR通路及STAT3被激活。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不同程度下调上述促炎因子蛋白及mRNA水平,并降低上述蛋白表达,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作用相对最优,表现出两者联用的协同增效作用。总之,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的抗炎活性至少部分是由于TLR4/PI3K/AKT/mTOR轴和STAT3蛋白的作用,从而缓解肠道炎症达到保护结肠炎的目的。(2)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神经营养因子调节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海马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和其相应高亲和力受体(TrKB和TrKA)及NF-κBp65蛋白表达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小鼠海马中BDNF、NGF、TrKB、TrKA和NF-κBp65表达显着增加(P<0.05)。给药干预后,仅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表现出一定的将NGF、TrKB和TrKA表达水平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的作用,从而影响结肠炎小鼠海马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异常反应(如神经发生增加)以间接改善结肠炎小鼠精神状态,显示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3)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的血清及脑组织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以监测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小鼠体内小分子代谢物水平的变化。PLS-D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血清及脑组织存在明显的代谢异常。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除个别组外均不同程度的缩短距离正常对照组的RD值,显示出一定的对血清及脑组织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明显缩短RD值(P<0.05),从整体代谢层面上显示出相对较优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对模型组中被显着扰乱的代谢物分析发现,共鉴定17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其中血清中10个,脑组织中7个)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嘌呤代谢。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对这些内源性生物标志物不同程度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从而有效改善结肠炎小鼠血清及脑组织的代谢紊乱。

杨小敏[6](2020)在《宋代药业研究》文中指出药业,即医药行业,在中国古代溯源悠久。传统药业涵盖古人为了防治疾病、延续生命的一系列药物认知、利用以及经营活动。药业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及加工药物、经营管理机构、药市及药业文化等内容,其发展不仅与医学、农业、商业联系紧密,更具有独立发展路径。宋代以前,药物发展经历了从民间经验到官方认证的过程。宋代以后,药物利用更多体现在官方主导下的民间传播过程。厘清宋代用药、制药、售药等相关机构之间的联系,是理解古代药业经营管理以及官民用药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宋代药业的发展历程,既有利于展现传统药业的阶段性演变,也是阐释宋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关乎生命的重要行业,古代药业以战国秦汉以来的医药认知体系为基础,逐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战国秦汉时期为第一阶段,出现了主要满足少数人补益需求的最早用药风潮。不过当时上层社会的用药习惯与百姓应疫需求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魏晋隋唐时期是第二阶段,不仅逐步掀起了古代“医药分家”的序幕,也促使隋唐以后城镇药肆、药市的初步兴起。宋代开启了古代药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构建了政府引导下的药业运行体系,在药物利用、经营管理、药业信仰等方面多有革新。宋代药业的兴盛,为下一阶段明清时期的药材商帮活动奠定了行业发展基础。在药物利用方面,宋代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别药物分别在专业栽培、利用观念、功效地位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植物药种植中,宋代人工栽培药物的种类、技术、规模范围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在动物药利用中,宋代不断稳定并付诸于实践的“辰属”观念,引导人们深入开发利用已经熟知的动物药,而非恣意妄用其他野生品种。在包括动物药在内的药物代用品方面,宋代医药家不是无节制的增加代用品种类,而是采取相对稳定的用药标准,推动成药规范化发展。在矿物药的功效利用中,宋代矿物药被大量引入治疗普通疾病,但在实践中也遭到越来越多医家、士人的质疑。政府一度颁布旨在扼制滥用金石药的禁令,其他植物类药物(如黄耆)的补益地位逐步形成。这些药物资源的利用变化,是宋代药业兴盛的重要基础。在经营管理方面,宋政府重视革新医药机构,形成了内廷用药与外朝制售的有机结合。官方制售机构以翰林医官院、太医局的行政教育职能分化为基础,自上而下逐步影响至基层乡里,有效强化了官药业的市场优势地位。中央及地方官药局各有侧重,而非单一的直属关系。地方药局具有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与中央官药局运行模式不同、相对独立、临时性的地方医疗救助体系。在比较协调的政策环境下,宋代(特别是南宋)商业性市镇普遍兴起,南方民间药肆明显多于北方。许多民间药肆不再与医家直接相关,而是由商人直接经营。药材商品的独立化以及药业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成为宋代药业兴盛的突出表现。此外,药品流通过程中度量衡的规范与进步、剂型的商业性变化、药价的持续走高,一并彰显了宋代药业发展的新面貌。在药业信仰方面,宋代儒释道力量在医药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了以佛、道为名,由士人融合构建的行业崇拜雏形。宋代士人通过家宅种药和开辟药园等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认识药物、利用药物的良好环境。他们以理性的批判精神,成为当时传验方药的重要主体。士人对道家祠观和佛家寺院的记载和传颂,既推动了道家先贤及医药人物逐步具备了行业神的崇拜形象,也进一步提高了佛家寺僧医药活动的社会影响。宋代以后各种“药王”的多样化记载,是明清时期医药行业民间崇拜的社会文化基础。就现实意义而言,宋代作为超越古代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关键时期,是我们恰当总结古代药业发展经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阶段。以药物利用为线索,注重探讨药材商品的经营活动及文化背景,是系统阐释宋代药业发展水平、拓展宋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合理途径和独特视角。传统药业至今关乎民众生活、政府治理、社会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综合规划药学史的研究路径、如何理解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药物的依赖和需求,仍是人们值得不断深思的重要课题。

李泓乐[7](2020)在《云南省新型中药饮片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大健康产品的发展,新型中药饮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由于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全国各省监管政策、试点方式方法未能统一,严重制约了中药饮片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加强标准和监管政策研究,已成为指导生产、管理实践和促进中药饮片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最重要保障。以云南省为例,分别对直接口服粉末饮片、中药破壁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三种新型中药饮片的现状与发展政策进行探讨,以其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为核心,研究现阶段云南省新型中药饮片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政策需求,探索性地提出发展政策方面的建议。[方法]实地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在云南省内,走访调研企业、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企业负责人和临床医师等调研对象。内容包括,①新型中药饮片生产目录、销售情况;②各类新型中药饮片在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中遇到的问题,企业需要的技术性和政策性支持,对云南省新型中药饮片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新型中药饮片临床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文献研究:①查询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②对比、分析传统中药饮片和各类新型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查阅其安全性、有效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文献等。[结论]①新型中药饮片是传统中药饮片的重要补充,具有使用方便、干净卫生的优势,有其实用性和存在价值。其中,直接口服粉末饮片适应了大健康产业发展和群众自我药疗的趋势要求,生产企业多,产品的销量可观,国家应当支持其发展。②与中药配方颗粒、中药破壁饮片情况相似,直接口服粉末饮片易于掺假混杂、监管有难度,但不应成为禁止饮片打粉的理由。对打粉有优势的品种,只要符合安全性的要求,应支持其发展,积极引导。建议国家出台系统性的新型中药饮片标准研究修订指导文件,指导各地方的监督管理和标准研究,加强质量可控性研究,严厉打击弄虚作假、掺杂使假。应当加强新型中药饮片与传统中药饮片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等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对比研究。在标准研究制定中,应结合品种特点,按照中医药规律,加强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研究,对其安全性做出系统评价。③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尽快明确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管理办法,早日结束试点工作,放开并指导好各地开展好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④地方标准的中药饮片依法可以在全国流通,前提是还需要完成国家药监局备案程序、解决各地方的地方标准中药饮片同名异物(或炮制方法不同)或同物异名等问题。⑤新型中药饮片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坚持临床价值导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新型中药饮片的守正创新发展。

李阿荣[8](2019)在《中药寒热属性与基因表达谱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药性理论作为中药理论体系的根基,是中药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不仅用于指导中药合理应用,还是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核心。目前有关中药的研究,药性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寒热属性则是中药“四性”的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中药“寒热属性”,可以挖掘出其中更深刻意义、内涵及实质。随着高通量RNA-Seq技术的出现,植物全转录组研究变得越来越普及。药用植物是中药主要来源,迄今为止,从药用植物基因表达谱角度研究中药寒热属性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公开发布的20种药用植物RNA-Seq数据来分析寒热中药差异。建立了一种植物远缘物种间跨物种基因表达分析方法挖掘寒热中药特异性表达基因,通过GO富集分析确定寒热中药特异性基因功能差异。方法:(1)寒热中药的选择计算机检索PubMed、Google Scholar、CNKI、万方等数据库,结合检索词“中药、中草药”和“转录组、RNA-Seq、高通量测序”等,查找中药转录组文献。根据文献报道提取关键信息,依次将其分解为植物名称、所归科属、测序部位等植物信息,测序平台、组装方法等测序信息,及发表期刊名称、发表时间等文献信息,分别建立相应数据集。根据《中药大辞典(第二版)》逐一查找文献中所有中药的药性信息,构建中药转录组测序数据与药性信息一一对应数据集,观察寒、热中药转录组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应信息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源。(2)RNA-Seq数据下载和转录组从头拼接根据文献记录下载公开可用的RNA-Seq数据集,使用FastQC和Trimmomatic软件处理所有reads,去除残余引物、低质量序列和低于36 bp序列。剩余高质量reads通过Trinity拼接成候选Unigene。将各样本基因表达量大于一个TPM的基因用于后续分析。(3)跨物种基因表达分析方法的建立在BUSCO中,我们认为物种中被归类为“Complete and single”的基因可以mapping到包括拟南芥在内的31种植物蛋白序列构成的HMM profiles。评价基因是否mapping上的标准基于植物系统发育设定,与本次试验目的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思路将其作为后续跨物种基因表达分析的比对标准。具体而言,使用BUSCO工具选择所有物种都具有的“Complete and single”基因;在无参数设置条件下,使用BLASTP将每个物种的Unigene与参考基因组(拟南芥)进行mapping;在随后分析中,将每个样本(在BUSCO获得的所有物种中发现的“Complete and single”基因)的E-value的最大值(最低标准)用作比对参数。(4)富集分析使用DAVID工具对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将特异性基因与拟南芥全基因组比较,通过GO富集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特异性基因功能差异。结果:(1)寒热中药的选择根据标题和摘要排除后,确定了 237篇文章,共筛选出113种中药,其中热性中药32种、寒性中药58种、中性中药23种。所收集到文献大多数(81%)数据由Illumina测序平台所得,为了减少测序误差,故仅从Illumina中筛选数据集。为了实现两类中药组织均匀分布,最终共选择了 10种寒性中药和10种热性中药用于后续研究。(2)转录组拼接结果去除引物和低质量reads后,各样品Q30含量均大于86.43%,GC含量为42-48%之间。Trinity拼接结果Contigs和Unigenes长度符合标准,可适用于后续研究。(3)不同中药组织特异性基因功能富集分析与比较将样本根据组织(根、茎、叶、花)进行分组,考察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尽管叶转录组大小最小,但特异性基因比例最高。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叶绿体相关基因仅在叶中过表达;KEGG代谢途径中与维生素B6代谢功能相关的基因只存在于叶特异性基因中,与文献报道一致。(4)寒热中药特异性基因功能富集分析与比较依据系统发育树,热性中药有5个来源于双子叶植物,5个来源于非双子叶植物。为了排除寒热中药特异性基因差异可能与不同物种间进化距离有关,我们比较了双子叶植物与非双子叶植物特异性基因。结果显示二者间特异性基因数量差异不明显。接下来,使用DAVID工具对寒热中药特异性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多糖代谢过程、植物型细胞壁、羧酸酯水解酶活性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过程是寒性中药主要代表性术语;蛋白质折叠、对氧化应激的反应、蛋白质二硫化物氧化还原酶活性和二硫化物氧化还原酶活性是热性中药主要代表性术语。结论:本文利用公开发布的20种药用植物RNA-Seq数据,建立了一种植物远缘物种间跨物种基因表达分析方法,比较20种不同物种的RNA-Seq数据,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多糖代谢过程、植物细胞壁、羧酸酯水解酶活性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过程是寒性中药主要代表性术语;蛋白质折叠、对氧化应激的反应、硫化合物代谢过程、蛋白质二硫氧化还原酶活性和二硫氧化还原酶活性是热性中药主要代表性术语。本研究从转录组角度对寒/热中药研究提供新的认识,为远缘物种间的物种比较方法提供新的视角。

林杯灶[9](2019)在《中药材中常见的非法添加染色剂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药材管理、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对于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地防止以次充好、染色增重、掺杂造假等行为是中药材质量控制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使用工业染料进行非法染色严重影响中药材质量安全。建立高效率的工业染料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迫切。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的中药材及饮片专项抽检结果检出的非法染料,以及补充检验标准,本文选取了19种常见代表性的工业染料为研究目标。建立中药材中非法添加的工业染料快速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将应用于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安全。第一章,系统地介绍了中药材非法染色的现状,工业染料的毒性。重点对工业染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综述。目前,国内外对染色剂检测的文献报道多大数针对食品检测,对中药材中工业染料的报道较少。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药品检验补充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批准件,涉及药材中工业染料的检测种类较少,且无液相定量方法;《中国药典》中色素测定法指导原则,方法普遍适用性不高,而且红色染料检出频率是最高,因此首先需要建立多种红色工业染料的检测方法。第二章,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HPLC-PDA)法同时测定中药材中非法添加的多种红色工业染料的检测方法。考察不同色谱柱,不同的液相流动相的分离效果,不同的提取方法,根据不同工业染料的紫外光谱图,确定了定量检测波长。结果显示,40 min同时分离并检测出10种红色的工业染料,仪器检出限为0.020.09 mg/L。该方法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并将该方法用于70批样品检测,在血竭的样品中检测出了苏丹红I,五味子样品中检出了曙红。由于在检测过程中,中药材基质复杂,色谱方法容易受到干扰,影响定性定量结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方法的通量,灵敏度,适用范围。其次需要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多种工业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第三章,建立了UHPLC-MS/MS同时测定中药材中非法添加的19种染色剂的含量测定方法。确定了各工业染料的质谱检测条件,优化液相色谱条件。并建立了二级质谱库,为染色剂的定性定量提供了方法依据。结果显示,30 min同时分离并检测出多种工业染料,仪器检出限为0.072.11μg/L。该方法通量高,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并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检测,同时对血竭阳性样品和五味子样品进行了质谱确证。第四章,对本文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中药材中非法添加的工业染料检测方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刘梦雨[10](2019)在《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匠作则例记载了种类繁多的彩画作颜料,但其中大量名目都难以索解,致使研究者对清代彩画颜料的认知长期局限于当代彩画匠师的经验性知识,而针对彩画实物的科学检测结果也无从与清代文献记载印证。在清代的匠作知识体系中,官式彩画应当使用哪些颜料?营造工程中实际使用了哪些颜料?为什么选择使用这些颜料?它们对建筑彩画的最终面貌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本文以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为研究对象,以匠作则例为核心文献材料,首先考释颜料名实,在此基础上,还原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材料构成,并厘清每种颜料的贸易来源与应用状况,以及颜料在营造活动中的流通过程。研究基于二重证据法展开,所使用的主要实物材料,是1978-2018年间针对清代建筑彩画及相关彩绘文物的科技考古数据,共统计文物案例127个(其中笔者分析案例33个)。文献材料则以52种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和清代官修政书为主,同时结合海关档案、税则等中外贸易史料,解决有关进口颜料的问题。在遴选相关匠作则例并完成文献学基础工作之后,本文分别统计了清代匠作则例和清代档案史料中出现的颜料名目,以及科学检测案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种类。通过比对上述两份清单,结合其他文献史料,解决了天青、梅花青、紫艳青、硇砂绿、洋青、鱼子金等20余种颜料的名实对应问题;进而对30余种颜料的性状、来源、应用范围等信息作了尽可能详实的考证,以对既有认识作出修正和补充。进口颜料在清代中国的来源、贸易与应用,是本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大量贸易档案、笔记等一手材料,梳理出清代中国进出口颜料贸易的整体图景,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smalt、人造群青、巴黎绿、普鲁士蓝等几种最重要的进口颜料展开深入研究,详细考证了每种颜料进入中国的渠道与时间,中文名称演变与确立的过程,并逐一厘清其应用范围、使用方式及贸易状况。研究发现,清代皇家营建活动中颜料的流通与使用,要依次经历采办-贮存-支领-制备-施用-奏销几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清中期以来,进口颜料在建筑彩画中的应用不断增加,至清晚期已占据压倒性优势。以成本较低的进口颜料来替代则例规定的昂贵物料,逐渐成为普遍的变通做法,但始终未曾见载于官修则例。颜料的选择,是技术、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博弈的结果,这一选择又会影响建筑彩画的最终样貌。因此,仅从文化角度解释建筑彩画的用色问题是不够的,颜料在物质层面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经济和技术因素,同样值得研究者关注。

二、对11种青黛的质量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11种青黛的质量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概况
    1.2 广西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概况
    1.3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1.4 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2章 荔浦市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植被类型
    2.2 民族概况
第3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查阅
        3.3.2 野外调查
        3.3.3 访问调查
        3.3.4 室内整理
第4章 荔浦市药用植物的现状与特点
    4.1 荔浦市药用植物种类多样性
        4.1.1 科的组成特点
        4.1.2 属的组成特点
    4.2 荔浦市药用植物性状组成
    4.3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类型
    4.4 荔浦市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的多样性分析
    4.5 荔浦市药用植物药用功效类型多样性分析
第5章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利用的基本情况
    5.1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利用种类的多样性
    5.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多样性分析
    5.3 药市上交易的老班药
    5.4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药用功效类型
    5.5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的交易情况分析
        5.5.1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的来源与去向
        5.5.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的交易价格
        5.5.3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的大宗药材
第6章 荔浦市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
    6.1 荔浦市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多样性
    6.2 荔浦市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在样方中出现的情况
    6.3 荔浦市重点药用植物在药材市场交易情况
    6.4 荔浦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第8章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8.1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管理现状
    8.2 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8.3 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荔浦市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2018-2020年的交易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文物建筑色彩面层的视觉性质与材料做法初探——以传统矿物颜料“石青”(蓝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石青颜料的名称、成分及应用史考略
    1.石青名称考略
    2.石青在中国、日本和其他地区的应用情况
二石青的加工方法及其“可分级”的性质
三色彩分级的主要方法及本研究采用的石青颜料
    1.人工分级的纯天然矿物颜料颗粒
    2.工业分级的纯天然矿物颜料颗粒
    3.用混合色或化工颜料制作的石青代用色
四基于《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的石青样块制备实验
五石青样块的色度测量与显微观察
    1.色度测量和描述的条件和方法
    2.色度测量的结果
    3.显微观察的工具和方法
    4.石青的显微观察结果
六石青样块色彩分析
    1.石青色彩值的波动范围
    2.不同来源的石青色度性质分析
    3.石青色序表与“典型色”
    4.石青的代用色的色度分析
七基于显微观察的石青颜料性质分析
    1.四种不同来源的颜料颗粒形态
    2.颜料颗粒形态与色度的关系
结论

(3)仙游青黛HPLC指纹图谱和简化靛蓝测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和试药
2 方法和制备
    2.1 色谱条件
    2.2 参照贮备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指纹图谱的研究
    3.1 指纹图谱的方法考察
        3.1.1 精密度试验:
        3.1.2 重复性试验:
        3.1.3 稳定性试验:
    3.2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分析
    3.3 特征峰标定
4 靛蓝含量测定
    4.1 阴性干扰性试验
    4.2 线性关系考察
    4.3 精密度试验
    4.4 重复性试验
    4.5 稳定性试验
    4.6 加样回收试验
    4.7 靛蓝含量测定
5 讨论
    5.1 检测波长的考察
    5.3 溶剂的选择
    5.4 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5.5
    5.6
    5.7

(4)《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中医西传”研究现状
    “《本草纲目》传欧”研究现状
1 前言
    1.1 研究范围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材料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性
2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版本流传
    2.1 法国藏本
        2.1.1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
        2.1.2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图书馆所藏
        2.1.3 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所藏
        2.1.4 法兰西公学院亚洲协会图书馆所藏
    2.2 英国藏本
        2.2.1 大英博物馆所藏
        2.2.2 Wellcome医学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
        2.2.3 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
        2.2.4 曼彻斯特大学约翰·赖兰兹图书馆所藏
    2.3 德国藏本
        2.3.1 柏林国立图书馆所藏
        2.3.2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所藏
    2.4 西班牙藏本
        2.4.1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塞万提斯阅览室所藏
        2.4.2 西班牙巴厘阿多里德市菲律宾奥斯定会图书馆所藏
    2.5 俄罗斯藏本
        2.5.1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图书馆所藏
        2.5.2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2.6 梵蒂冈藏本
    2.7 比利时藏本
    2.8 奥地利藏本
    2.9 小结
3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译本流传
    3.1 《本草纲目》节译本
        3.1.1 范德蒙德的金石部药物译稿
        3.1.2 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
        3.1.3 伊博恩的研究译着
    3.2 《本草纲目》全译本
    3.3 小结
4 《本草纲目》欧洲接受史
    4.1 传入与翻译期(17-18世纪)
        4.1.1 踏上欧洲土地(17世纪)
        4.1.2 翻译的出现(18世纪)
    4.2 研究与评价期(19世纪)
        4.2.1 博物学图鉴的收集(17-19世纪)
        4.2.2 中国药物的鉴定与研究
        4.2.3 《本草纲目》及中国科学的评价
    4.3 文化印象构建期(20-21世纪)
        4.3.1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译本
        4.3.2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研究
        4.3.3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印象
    4.4 小结
5 《本草纲目》传欧之疑误考辨
    5.1 卜弥格与《本草纲目》——最早的“《本草纲目》译本”之争
    5.2 雷慕沙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学位论文”之争
    5.3 达尔文与《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由来
    5.4 小结
6 《本草纲目》传欧之讨论: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
    6.1 《本草纲目》的知识收集
    6.2 《本草纲目》的知识分析
    6.3 《本草纲目》的知识传播
    6.4 《本草纲目》的知识应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欧洲相关藏书机构及资料来源
附录2: 欧洲藏书机构所藏《本草纲目》明清版本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药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丹参酚酸类成分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
    第一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样品的制备
    第二节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
        二、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
        三、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本节小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
    第一节 丹参酮样品的成分分析
    第二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
        二、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作
        三、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本节小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宋代药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宋代以前药业概述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药物利用与流通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药物认识及利用
        二、秦汉时期的药物流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医药分家
        一、医药分家的内涵及表现
        二、医药分家与药业兴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药物的栽培与利用
    第一节 宋代植物药栽培的新发展
        一、栽培品种成倍增多
        二、栽培方法改良更新
        三、专业栽培的规模化发展
    第二节 宋代动物药的选择及利用
        一、动物药与“辰属”观念
        二、常见动物药的利用
        三、药物代用品的新探索
    第三节 宋代矿物药补益功用的弱化
        一、矿物药利用观念的变化
        二、矿物药利用实践的积累
        三、矿物药补益功效的替代——兼论黄耆“补药”地位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药业的经营及管理
    第一节 官府机构
        一、皇室用药
        二、药物储藏
        三、官方制售
    第二节 民间药肆
        一、政府管理
        二、地域发展
    第三节 专门药市
        一、形成特点
        二、流通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药商与行业发展
    第一节 药商的社会形象
        一、药商的指代名称
        二、药商的行业形象
    第二节 药商的行业活动
        一、“药行”与“药市”
        二、药商的行业活动
    第三节 药商的地域环境
        一、北方药材的利用情况——以雄州一带为例
        二、南方药市的区域特点——以长江流域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士人与药业文化
    第一节 种药建园
        一、家宅种药
        二、开辟药园
    第二节 传方验方
        一、传方
        二、验方
    第三节 助力佛道
        一、道家祠观
        二、佛家寺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对外药物贸易
    第一节 宋与辽夏金的药物贸易
        一、与契丹辽国
        二、与党项夏国
        三、与女真金国
    第二节 宋与东南亚诸国的药物贸易
        一、进口药物的种类
        二、进口药物的地区交易
        三、进口药物与岭南瘴疾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特征
    二、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原因
    三、宋代以后的药业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云南省新型中药饮片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及名词中英对照表
名词及单位注释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目的
方法
    1 实地调查研究
        1.1 调查方法:访谈式调查方法
        1.2 调研单位的选择
        1.3 调研的单位
        1.4 调研问题及建立
    2 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文献研究
    3 原始报告及文献研究结果的处理
结果
    第一章 直接口服粉末饮片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
        一 现状
        1 定义
        2 分类
        3 国内其他省份概况及比较
        3.1 河北省
        3.2 四川省
        3.3 江苏省
        4 云南省
        4.1 云南省政策现状
        4.2 三家被调研企业的生产品种
        4.3 销售额统计
        4.4 云南省企业销售渠道
        4.5 云南省企业的市场分布
        4.6 调研云南省某大型连锁药店销售的直接口服粉末饮片品种及厂家
        4.7 云南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诉求
        5 省级粉末饮片标准及药典品种分析
        5.1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年版)
        5.2 贵州省和四川省新增品种
        5.3 《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Ⅰ~Ⅱ册及散页标准
        5.4 《中国药典》(2015年版)粉末饮片分析
        5.5 各省标准对比
        6 安全性研究现状
        6.1 云南优势、特色品种
        6.2 药食同源类药材品种
        6.3 胃肠道刺激性
        7 用法用量
        8 稳定性
        二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政策矛盾
        2 质量控制
        3 稳定性
        4 安全性及用法用量
        5 饮片打粉争议
        6 标准问题
        三 讨论
        1 优势
        2 不足
        3 品种适用范围
        3.1 用于临床的品种
        3.2 用于大健康的品种
        4 标准的发展
        5 建立中药饮片临方炮制中心
        6 严格控制粒度
        7 加强用药监管、监测不良反应
        8 冻干粉末饮片
    第二章 中药破壁饮片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
        一 现状
        1 定义
        2 属性分析
        3 销售途径(或试用单位)
        4 已发布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质量标准
        5 各省质量标准对比
        6 各省试点研究现状对比
        7 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现状
        7.1 安全性
        7.2 用法
        7.3 量效关系及用量折算
        8 稳定性
        9 云南省试点研究现状
        9.1 两家企业试点进展对比
        9.2 云南省某试点企业完成研究和正在研究的品种分析
        9.3 试点企业标准及研究资料存在的问题
        二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问题
        2 安全性研究不够深入,用法用量规定不合理
        3 稳定性问题
        三 讨论
        1 MGP的粉体粒度
        2 MGP的品种适用范围
        2.1 以用法划分
        2.2 以用途划分
        3 MGP的优势和不足
    第三章 中药配方颗粒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
        一 现状
        1 定义
        2 属性分析
        3 已发布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质量标准
        4 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国内现有质量标准的品种、制法及质量控制方法统计分析
        4.1 国家试点统一标准
        4.2 《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一~二册)
        4.3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第五版)(上、下册)
        4.4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一~六)
        4.5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第一卷)
        4.6 《天津市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暂行)》(二~五册)
        4.7 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4.8 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5 临床等效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5.1 大部分方剂应用配方颗粒时,疗效和安全性与传统饮片接近或疗效优于传统饮片
        5.2 合煎情况下疗效和安全性更优的“药对”和方剂
        5.3 用量折算的现状
        5.4 打粉、制粒品种的安全性研究现状
        6 药物稳定性研究现状
        7 云南省试点现状
        7.1 云南省市场格局
        7.2 四家企业试点进展对比
        7.3 企业试点现状(截至2020年1月1日)
        二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配方颗粒的临床研究不规范,部分研究忽略了中医药理论
        2 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欠规范
        3 用量难以把握
        4 对于贵细类饮片等品种是否应当研末或研末制粒的争议
        5 国内现有部分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
        6 药物稳定性问题
        7 中药配方颗粒的注册管理存在争议
        三 讨论
        1 优势
        2 不足
        3 探索建立统一完善的适宜新型中药饮片(中药饮片)的药品管理体系,以中药配方颗粒为例
        4 中药饮片的守正与创新
        5 技术及政策需求
结论
创新性及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调研的问题汇总)
    表 (调研的问题汇总)
附录 (第一章)
    表1 河北省“美威药业”直接口服中药粉末饮片品种目录
    表2 四川省“金岁方药业”直接口服中药粉末饮片品种目录
    表3 江苏苏轩堂药业有限公司直接口服粉末饮片品种目录
    表4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年版)中直接口服粉末饮片标准统计(44个品种)
    表5 截至2019年10月1日云南省部分粉末饮片标准相关品种在其他省市饮片炮制规范的收载情况
    表6 截至2020年1月10日,拟停止执行或停止执行部分粉末饮片标准的省市(自治区)及其相关品种汇总
    表7 《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 (Ⅰ~Ⅱ册)粉末饮片的起草说明分析
    表8 直接口服粉末饮片具体品种存在的问题
    表9 被调研生产企业反映,传统饮片存在的问题
附录 (第二章)
    表1 《广东省中药破壁饮片质量标准》分析(共62个法定标准/品种)
    表2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饮片标准》(2013年版)20个品种破壁饮片分析
附录 (第三章)
    表1 《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一册)品种统计
    表2 《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二册)品种统计由于该册标准未纳入“规格”,故未统计规格
    表3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第五版)上册—备案资料品种、工艺等统计
    表4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第五版)下册—备案资料统计
    表5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一)》品种及工艺统计
    表6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二)》品种及工艺统计
    表7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三)》品种及工艺统计
    表8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四)》品种及工艺统计
    表9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五)》品种及工艺统计
    表10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六)》品种及工艺统计
科研社会调查研究证明及原始调研记录
部分网页参考文献的截图
综述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等效性研究现状浅析
    1 临床等效性研究现状
        1.1 支持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等效的证据
        1.2 不支持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等效的证据
    2 存在问题
        2.1 配方颗粒的临床研究不规范,部分研究忽略了中医药理论
        2.2 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欠规范
    3 讨论
        3.1 规范配方颗粒临床研究,贯彻中医药理论,建立适合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的临床评价体系
        3.2 研究《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确定配方颗粒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药寒热属性与基因表达谱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药寒热药性理论发展史及研究现状
        1.1.1 中药寒热药性理论发展史
        1.1.2 中药寒热药性现代研究
    1.2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1.2.1 基因组组装
        1.2.2 基因组序列比对
        1.2.3 基因组进化
        1.2.4 转录组组装
        1.2.5 表达量估计与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1.2.6 跨物种基因表达谱分析
    1.3 药用植物转录组研究现状
        1.3.1 药用植物功能基因挖掘
        1.3.2 药用植物发育机制研究
        1.3.3 药用植物分子标记的开发
        1.3.4 药用植物基因调控网络构建
    1.4 研究意义与立题依据
第二章 中药转录组文献挖掘及药性归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文献搜集与整理
        2.1.2 中药转录组测序部位药性归类
        2.1.3 构建中药转录组测序数据与药性信息数据集
    2.2 结果
        2.2.1 目标文献及药性信息汇总
        2.2.2 植物信息
        2.2.3 测序信息
        2.2.4 文献发布信息
        2.2.5 文献涉及中药及其药性归类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中药转录组测序样本获取与数据预处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0 中药样本选择
        3.1.1 llumina RNA-Seq数据下载和转换
        3.1.2 llumina RNA-Seq数据质量控制
        3.1.3 llumina RNA-Seq序列拼接
        3.1.4 llumina RNA-Seq序列拼接评估
        3.1.5 表达量标准化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中药样本选择
        3.2.2 llumina RNA-Seq数据预处理
        3.2.3 llumina RNA-Seq序列组装
        3.2.4 llumina RNA-Seq序列拼接评估
        3.2.5 样本表达量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跨物种基因表达分析方法的建立
    4.1 方法
        4.1.1 关键技术
        4.1.2 跨物种基因表达分析方法
        4.1.3 特异性基因富集分析
    4.2 结果
        4.2.1 BUSCO Complete评分与测序数据及拼接过程指标相关性研究
        4.2.2 BLASTP比对参数的设置
        4.2.3 各样本Unigene注释结果
        4.2.4 同源性分组比对结果
        4.2.5 组织分组比对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RNA-SEQ寒热中药基因表达谱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寒热中药的选择
        5.1.2 跨物种基因表达分析
        5.1.3 特异性基因富集分析
        5.1.4 寒热中药“药材-化学成分-通路-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5.2 结果
        5.2.1 寒热中药比对数目分布
        5.2.2 寒热中药特异性基因GO富集分析
        5.2.3 寒热药性特异性基因聚类GO富集分析
        5.2.4 寒热中药作用于人体靶蛋白-通路-疾病分析
    5.3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9)中药材中常见的非法添加染色剂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非法的中药饮片染色剂
    1.3 工业染料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4 染料相关的检测方法的现状和特点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UHPLC-PDA法测定药材中非法添加的多种工业染料的含量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2 仪器工作条件
        2.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检测波长选择
        2.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3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2.2.4 方法学考察
        2.2.5 样品检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HPLC-MS/MS法同时测定药材中非法添加的多种染色剂的含量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仪器工作条件
        3.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质谱条件的优化
        3.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3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3.2.4 方法学考察
        3.2.5 三重四极杆液质的色素数据库的建立
        3.2.6 样品检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为什么研究颜料史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清代匠作则例相关研究
        1.3.2 清代官式彩画相关研究
        1.3.3 中国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1.3.4 西方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1.3.5 其他相关研究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1 建立文献与实证相结合的颜料史研究框架
        1.4.2 考释匠作知识体系下清代彩画颜料的名实问题
        1.4.3 弥补清代官式彩画材料及工艺的认识之不足
        1.4.4 揭示西方进口颜料进入中国的传播过程
        1.4.5 推进清代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材料
        1.5.1 “纸上之材料”:彩画颜料相关文献
        1.5.2 “地下之材料”:清代彩画及彩绘文物中的颜料遗存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2.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文献述要
        2.1.1 对“匠作则例”与“营造则例”概念的再反思
        2.1.2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一:整理与汇释
        2.1.3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二:编目与提要
    2.2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编纂体例与编修方式
        2.2.1 画作工料类
        2.2.2 物料价值类
        2.2.3 具体工程类
    2.3 几种重要则例的衍生源流辨析
        2.3.1 工程做法/内庭工程做法
        2.3.2 九卿议定物料价值
        2.3.3 工部现行则例四种
        2.3.4 圆明园、万寿山、内庭三处汇同则例
    2.4 清代彩画作相关文献中的颜料名目
        2.4.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中的颜料名目统计
        2.4.2 清代档案史料中的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2.4.3 彩画作颜料名目的年代分布状况
    2.5 小结
第3章 现代科学视野中的清代彩画颜料
    3.1 古代颜料的科学分析:方法、意义及局限性
        3.1.1 古代颜料的实验室分析方法
        3.1.2 对实验室工作的反思:数据的意义与局限性
    3.2 名与实: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及其对接
        3.2.1 颜料的命名方式及其意义
        3.2.2 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的沟通
    3.3 科学分析所见清代彩绘颜料数据统计:1978-2018
        3.3.1 蓝色系颜料
        3.3.2 绿色系颜料
        3.3.3 红色系颜料
        3.3.4 黄色系颜料
        3.3.5 白色系颜料
        3.3.6 黑色系颜料
        3.3.7 金属质颜料
        3.3.8 胶料及辅料
    3.4 小结
第4章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基于双重证据的颜料名实考
    4.1 天然矿物颜料
        4.1.1 石青/天青
        4.1.2 梅花青/南梅花青
        4.1.3 青金石/天然群青/紫艳青
        4.1.4 朱砂/银朱
        4.1.5 箭头砂/箭头朱砂
        4.1.6 马牙砂/马齿砂
        4.1.7 水花朱
        4.1.8 红土/片红土/南片红土/铁红
        4.1.9 陀僧/密陀僧
        4.1.10 包金土/土黄/黄土
        4.1.11 无名异/土子
        4.1.12 云母
    4.2 有机质颜料
        4.2.1 靛蓝/广靛花/靛水/煮蓝/蓝靛
        4.2.2 洋蓝
        4.2.3 黄栌木/黄芦木/黄卢木
        4.2.4 烟子/南烟子/松烟/烟炱
        4.2.5 墨/香墨/徽墨/松墨
        4.2.6 紫胶/紫矿/胭脂虫红
        4.2.7 五倍子/五棓子/乌棓子
        4.2.8 紫粉
    4.3 合成颜料
        4.3.1 铜绿/锅巴绿/氯铜矿
        4.3.2 铜青
        4.3.3 硇砂大绿/硇砂二绿/硇砂三绿/硇砂枝条绿
        4.3.4 西绿
        4.3.5 黄丹/漳丹/淘丹/铅丹
        4.3.6 定粉/官粉/铅粉/铅白
        4.3.7 洋青/大青
        4.3.8 人造群青/佛头青/人造绀青
        4.3.9 普鲁士蓝/洋靛
        4.3.10 巴黎绿/漆绿
    4.4 金属质颜料
        4.4.1 黄金/红金/赤金/大赤金/大赤/田赤
        4.4.2 黄飞金/红飞金
        4.4.3 黄泥金/红泥金
        4.4.4 鱼子金
        4.4.5 银箔/银粉
    4.5 胶料和辅料
        4.5.1 水胶/广胶
        4.5.2 贴金油
        4.5.3 青粉/土粉
        4.5.4 轻粉
        4.5.5 松香
        4.5.6 硇砂/硵砂/黑卤砂
        4.5.7 剉草/锉草
        4.5.8 油艌灰
    4.6 小结
第5章 彩画颜料的生产与贸易版图:1644-1902
    5.1 从胭脂红到洋青:西方颜料进入中国
        5.1.1 贸易档案中的颜料进口数据
        5.1.2 宫廷与民间对西洋颜料的接纳
    5.2 清前期的颜料贸易:以广州和东印度公司为中心
        5.2.1 粤海关、十三行与西洋颜料
        5.2.2 广州外销画中的颜料
        5.2.3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华颜料贸易(1635-1834)
    5.3 1840年以来的颜料贸易:通商条约、海关与沿岸贸易
        5.3.1 19世纪欧洲的对华颜料贸易
        5.3.2 19世纪美国的对华颜料贸易
        5.3.3 近代进出口颜料贸易路线与重要集散地
    5.4 几种重要的进口颜料:来源、贸易与应用
        5.4.1“取彼水晶,和以回青”:Smalt
        5.4.2 再造青金石:人造群青(Synthetic Ultramarine)
        5.4.3 来自德国的“中国蓝”: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
        5.4.4 危险的绿色:巴黎绿(Emerald Green)
        5.4.5 从“各作泥腊”到“呀囒米”:胭脂虫红(Cochineal)
    5.5 清朝与亚洲国家之间的颜料贸易
        5.5.1 与日本间的颜料贸易
        5.5.2 与朝鲜间的颜料贸易
        5.5.3 与琉球间的颜料贸易
        5.5.4 与东南亚诸国间的颜料贸易
    5.6 小结
第6章 清代营造活动中彩画颜料的流通与使用
    6.1 彩画颜料的流通
        6.1.1 颜料的采买
        6.1.2 颜料的贮存
        6.1.3 颜料的支取与奏销
    6.2 彩画颜料的制备
        6.2.1 天然矿物颜料
        6.2.2 人工合成颜料
    6.3 彩画颜料的施用
        6.3.1 单色做法
        6.3.2 调色做法
        6.3.3 混色做法
        6.3.4 衬色做法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使用状况:历时性综述
    7.2 颜料对建筑彩画及营建活动的影响
    7.3 匠作则例对清代建筑史研究的意义
    7.4 结语:颜料的身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与彩画作颜料相关的匠作则例目录(52 种)
附录B 清代匠作则例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附录C 清代档案史料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附录D 实物分析检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统计(1978-2018)
附录E 清代物料价值则例中所见颜料价值统计
附录F 清代彩画作未刊则例补遗
    F-1 内庭大木石瓦搭土油裱画作现行则例
    F-2 工部现行用工料则例
    F-3 工部核定则例
    F-4 钦定工部续增则例
    F-5 崇陵工程做法册
附录G 工部与内廷画作则例用料对比
附录H 清代贸易文献中颜料类商品税则辑录
    H-1 酌定奉天通省粮货价值册
    H-2 1858 年中英协定税则
    H-3 1902 年中英协定税则
    H-4 1844 年中美协定税则
    H-5 1844 年中法协定税则
    H-6 1858 年中法协定税则
    H-7 1903 年厦门内地税关税目
    H-8 1903 年重订苏省水卡捐章
    H-9 《粤海关志》税则
    H-10 常税则例
附录I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中颜料贸易信息辑录
附录J 《中国旧海关档案》中进出口颜料贸易信息辑录(1859-1871)
附录K 几种重要进口颜料的海关贸易数据统计
    K-1 Smalt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2 人造群青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3 普鲁士蓝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4 胭脂红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5 巴黎绿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94-1902)
附录L Winterthur馆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的颜料XRF分析数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对11种青黛的质量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D]. 苏钰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文物建筑色彩面层的视觉性质与材料做法初探——以传统矿物颜料“石青”(蓝铜矿)为例[J]. 李路珂,石艺苑,宋文雯.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1(04)
  • [3]仙游青黛HPLC指纹图谱和简化靛蓝测定的研究[J]. 杨丽群. 海峡药学, 2020(09)
  • [4]《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D]. 付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D]. 彭珂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宋代药业研究[D]. 杨小敏. 河北大学, 2020(03)
  • [7]云南省新型中药饮片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D]. 李泓乐.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中药寒热属性与基因表达谱相关性研究[D]. 李阿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中药材中常见的非法添加染色剂检测方法研究[D]. 林杯灶. 暨南大学, 2019(02)
  • [10]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D]. 刘梦雨. 清华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11种青黛质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