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治则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梅[1](2021)在《健脾疏肝法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虚肝郁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韩晶[2](2021)在《槐杞黄颗粒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其证型分布情况,并针对肺脾阴虚型患儿应用槐杞黄颗粒疗效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槐杞黄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并对比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及补体C3的变化,评价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验证槐杞黄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门诊就诊的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其中符合肺脾阴虚型诊断标准的2-12岁患儿纳入临床研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分配比例为1:1,通过非劣效性研究探究槐杞黄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治疗组急性期给予基础治疗,缓解期给予槐杞黄颗粒治疗,对照组除急性期给予基础治疗外不做干预。疗程为2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呼吸道感染次数、平均病程和病情(病种);次要指标为免疫学指标(Ig G、Ig A、Ig M及补体C3)。随访时点为疗程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入组时免疫学指标异常者,治疗组于疗程结束3-5个月内复查,对照组于入组后5-7个月内复查;入组时免疫学指标正常者无需复查。末次随访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较,进行综合的疗效评价。统计分析将采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其中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以上分析均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果:208例反复呼吸道患儿中年龄≤3岁的患儿占49.04%,>3岁且≤7岁的患儿占47.60%,>7岁且≤12岁的患儿占3.37%,发病率排名前两位的年龄为3岁、4岁。性别分布未见明显差异。中医辨证分型分布中肺脾阴虚型72例(34.62%)、肺脾气虚型78例(37.50%)、营卫失调型29例(13.94%)、脾肾两虚型18例(8.65%)、其他证型11例(5.29%)。免疫学指标异常占78.85%,正常的占21.15%。临床研究中,治疗组发病次数、平均病程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发病次数、病程及病种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各疾病发病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经统计学分析,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支气管肺炎发病次数及总发病次数治疗前后比较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气管支气管炎发病次数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疾病平均病程明显低于治疗前,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其中痊愈率为13.33%;治疗组免疫学指标好转率(60.00%)远高于对照组(6.4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0.00%)远高于对照组(22.22%)。结论:应用槐杞黄颗粒可以有效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患儿的发病次数,缩短病程,缓解病情,并可以通过调节体液免疫,尤其Ig G、Ig A及补体C3,提高抗病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赵潇湘[3](2021)在《基于“通络平喘”法干预MP感染诱发小儿喘支发作的临床治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MP感染诱发的喘息性支气管炎(热哮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基于“通络平喘”理论指导下麻杏石甘加减方治疗MP感染诱发热哮证患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该法治疗小儿喘支提供更多的中医证据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患儿,符合西医喘息性支气管炎、支原体感染及中医热哮证诊断标准的40例患儿的住院资料,根据临床用药,分为中药组(麻杏石甘加减方)20例和西药对照组(盐酸丙卡特罗)20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喘息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复发次数及血常规、CRP等,并评价其疗效,采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统计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治疗前喘息程度、主证次症积分、WBC、PLT、CRP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总积分两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儿咳喘症状,两组之间呈等效性;3.治疗后两组在疗效分度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痊愈率为25%,对照组痊愈率为20%,有效率均为100%,说明两组治疗无显着性差异,均有效;4.治疗后两组在改善喘息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等效性;5.治疗后两组组间WBC、CRP、PLT数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等效性;6.两组患者喘息消失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等效性;7.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等效性;8.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总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式所需费用无明显差异;9.治疗后中药组患儿1年内的喘息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喘息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麻杏石甘加减方能有效改善患儿喘支症状,改善喘息程度,痊愈率达25%,能降低炎症指标,缩短喘息时间,减少出院后喘息复发次数,且较对照组美普清治疗费用无明显差异,其中在减少出院后患儿的喘息复发次数上,中药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说明基于“通络平喘”法麻杏石甘加减方干预MP感染诱发喘支发作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尤其在改善患儿出院后喘息复发次数上疗效显着,能有效减少喘支迁延反复发作。
孔维鑫[4](2021)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慢阻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指慢阻肺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症状急剧恶化导致需要额外的治疗。急性加重会导致肺功能下降、远期预后变差,引发更为频发的急性加重事件,被认为是慢阻肺疾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因此,预防并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缓解急性加重病情程度并缩短急性加重治疗疗程备受重视。中医认为慢阻肺可属“肺胀”“咳嗽”“喘证”等范畴,现代大样本的横断面证候学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认为急性加重期时常见证型包括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湿阻肺、外寒内饮等,其中又以痰、热、瘀三个证候要素最为多见。膏摩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治疗慢阻肺方面并未受到重视,尚未有文献报道。膏摩指的是在人体体表实行按摩手法时,涂上用中药制成的膏剂,使手法和药物的作用得以结合。基于膏摩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其他膏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推测膏摩疗法可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有所作为。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对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临床价值。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对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新的中医外治法方案,以达到缩短急性加重病程、改善咳痰喘等症状的目的。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AECOPD西医诊断及痰热瘀肺证中医诊断且知情同意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例为治疗组,23例为对照组,1例中途脱落。对照组予控制性氧疗、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每日1次,观察疗程为7天。通过纳入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CAT评分、mMRC分级等量表,WBC、NE%、NLR、EO#、RDW、CRP、FIB等血清学指标以及总体疗效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对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基线比较: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慢阻肺分级、慢阻肺分组、本次AECOPD程度分级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体征量表评分、CAT评分及mMRC分级等量表评价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WBC、NE%、NLR、EO#、RDW、CRP、FIB等血清学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基线平齐,可比性良好。②临床相关量表及总体疗效评价分析:两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mMRC评分、CAT评分均在治疗后有明显下降,说明两组治疗对症状改善总体有效。其中中医证候体征评分、CAT评分在第4天及第7天的组间比较中均较入组当天出现显着的组内差异(P<0.01),mMRC量表除对照组第4天之外也均有显着的组内差异(P<0.01)。而两组组间比较则发现,仅有第7天的CAT评分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疗效评价方面,第4天治疗组有效率为36.4%,对照组有效率为8.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7天治疗组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有效率为73.9%,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清学指标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发现,WBC有显着性差异(P<0.01),NE%仅在治疗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CRP仅在对照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三项指标均未出现组间差异(P>0.05)。治疗组在RDW和FIB的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优势,具体表现为FIB在第7日出现组间差异(P<0.05),RDW在治疗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而未在对照组出现。两组在NLR和EO#两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膏摩联合西医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能更快的改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体有效率更高;②膏摩治疗对CAT评分的改善更有效,在胸闷症状的改善上有突出的优势;③加用膏摩治疗在FIB的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优,说明膏摩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④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无皮肤、肝肾方面副作用,安全性高。
米淑琦[5](2021)在《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脑卒中后遗症期遗留吞咽障碍或肢体障碍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是肺炎的高发人群,具有基础情况差、病原菌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西医常规治疗手段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化痰、氧疗等对症处理为辅,在控制感染、排痰不畅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关注。既往不少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分别用于肺炎的治疗中,具有抗炎、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本次研究在于探究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的优势所在。研究目的1.基于现代文献数据挖掘,探究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选穴依据。2.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评价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拔罐在肺炎治疗的作用优势及特点,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参考。3.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针罐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针罐结合辅助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治疗作用,包括对患者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排痰方面)、血液炎性指标、预后等,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4个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纳入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观察、队列研究。采用Excel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分析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 CNKI、CBM、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aray,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1年2月,纳入相关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拔罐在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及有效率方面的作用。3.针罐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分至试验组、对照组。3.1治疗方案3.1.1对照组根据2019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西医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先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回示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积极施以化痰、吸氧、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1.2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和拔罐治疗。针刺:主穴为肺俞、大椎、尺泽、合谷、足三里。实证加中脘;虚证加气海。发热加鱼际,腹胀便秘加天枢,咳痰不畅加天突。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针刺肺俞、大椎,肺俞行平补平泻法30秒,大椎行提插泻法15秒,均不留针;而后取仰卧位,针刺合谷、尺泽、足三里,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15-20分钟。拔罐:选穴为大椎、风门、肺俞以及依据胸部听诊啰音较多部位局部选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先在上背部和听诊啰音较多部位施予闪罐,而后在上述选穴施予留罐5分钟,力度使得罐内皮肤隆起约1-2mm,不宜过度吸拔。每日行针刺、拔罐治疗各1次,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1个疗程。3.2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3.2.1主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排痰积分:痰液性质和排痰量。评价时点:每日监测,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进行比较。3.2.2次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包括血WBC、NE%、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患者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评价时点:实验室指标、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评价。死亡率于治疗结束后第14天、第28天随访记录评价。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一1.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出4276篇文献,查重后剩2740篇文献,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共提取处穴位处方51组,涉及腧穴82个,总频次340次。1.2结果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居多;取穴以四肢、背腰部为主;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络穴较为常用;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核心穴对:曲池-足三里-合谷。根据聚类分析可分为三大类:足三里、曲池、合谷、太冲、丰隆;列缺、中府、风池;脾俞、肾俞、肺俞、大椎。2.文献研究二2.1纳入文献情况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到714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表时间为2007-2020年,均为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均为单纯拔罐加西药治疗与西药对照。9项研究对象为儿童,余4项研究对象为成年人,又以中老年人居多。2.2结果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14,1.24),P<0.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能缩短患者退热、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MD=-0.46 天,95%CI(-0.68,-0.24),P=0.0005;MD=-1.86 天,95%CI(-2.05,-1.67),P<0.00001;MD=-1.00 天,95%CI(-1.13,-0.87),P<0.00001]。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而言,试验组能缩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改善肺部体征。3.临床研究3.1排痰积分在排痰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积分经治疗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第3天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液性质积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排痰量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第3天(P<0.01);对照组中,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血液炎性指标WBC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分别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相比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E%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NE%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7天低于第3天(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治疗各时点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较第3天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CPIS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CPIS评分显着降低(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5第14天及第28天死亡率两组患者在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经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结果提示:针灸治疗本病重视近部选穴,循经远取;阳经使用居多;强调特定穴使用;核心穴对是“曲池-合谷-足三里”。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能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提高临床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3.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改善痰液性质、减少痰量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血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郭静[6](2020)在《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1.1对目前已发表的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系统评价,更大范围内、更精确评估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1.2目前开展的中医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的系统评价中存在样本量少,方法学质量较低,设计不甚合理等特点,并且多没有体现中医药作为复杂干预措施在治疗上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本研究旨在针对普通感冒的中医特点设计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开展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评价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与安全性。1.3感毒清颗粒作为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其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仍不明晰。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究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为下一步作用机制验证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2.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以下7个中外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ino Med、维普网、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纳入中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设计资料提取表,由两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遇到分歧与第三人讨论解决。文献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数据分析采用Rev Man 5.3软件。使用I2检验异质性,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50%,则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临床异质性低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定量综合,对无法定量综合的数据进行定性描述。主要结局指标包括5天的治愈率、症状的消失时间/消失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普通感冒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体温恢复情况,不良事件。发表偏倚使用SAS 7.8软件和Egger线性回归法进行检验。2.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本研究以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 CTR-1900026714。本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采用R软件产生区组随机序列,将120名符合条件的受试者以1:1的比例进行分组治疗,随机序列以不透光密封信封方式进行隐藏。两组分别接受感毒清与安慰剂治疗,疗程为5天。以普通感冒治疗后两组受试者所有症状消失率、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不良事件为评价指标,评价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筛选感毒清的潜在活性化学物质,借助基因组注释(Genecards)数据库平台,预测和筛选普通感冒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化学物质-疾病-作用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利用Bioconductor平台和R语言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初步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分子作用机制。3.研究结果3.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评价部分纳入中药对照安慰剂,中药对照抗病毒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或其联合治疗以及中药联合祛痰止痉药对照祛痰止痉药单独使用的RCTs共29项,4196名受试者。纳入的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不高,其中12项(41.4%,12/29)研究报告了随机序列的生成,仅4项(13.8%,4/29)研究报告了随机隐藏,仅4项(13.8%,4/29)研究实施了盲法,其中3项设置了研究者和受试者盲法,1项研究设置了受试者盲法。7项(24.1%,7/29)研究报告了脱落失访情况,除1项研究无脱落失访外,其他6项研究中仅有1项进行了意向性分析,所有纳入研究中仅有1项(3.4%,1/29)进行了前瞻性注册,其他28项研究中,有3项(10.7%,3/28)研究结果部分报告的结局与方法部分拟报告的结局不同。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热感糖浆高剂量组显着提高治疗5天后发热(RR:0.05,95%CI:[0.00,0.97])、咽痛(RR:0.15,REM,95%CI:[0.04,0.61],I2=54%)、恶风(RR:0.11,FEM,95%CI:[0.02,0.62],I2=40%)、口渴(RR:0.27,FEM,95%CI:[0.13,0.59],I2=0%)症状的消失率,热感糖浆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银翘解毒片高剂量组能缩短开始治疗到总体症状消失的时间(h)(MD:-9,39,95%CI:[-11.83,-6.95]),高剂量更明显;抗感冒处方能缩短解热时间(h)(MD:-13.84,95%CI:[-23.41,-4.27]),且起效更快(h)(MD:-9,96,95%CI:[-17.63,-2.29])。与利巴韦林对照,葛根汤颗粒能够缩短病程(h)(MD:-6.76,95%CI:[-8.91,-4.61])且起效更快(h)(MD:-1.20,95%CI:[-1.93,-0.47]);加味小柴胡汤能够显着缩短解热时间(h)(MD:-91.20,95%CI:[-95.73,-86.67])、流涕(h)(MD:-60.96,95%CI:[-65.59,-56.33])、咳嗽(h)(MD:-72.00,95%CI:[-77.52,-66.48])、鼻塞的症状持续时间(h)(MD:-91.92,95%CI:[-96.91,-86.93])。与利巴韦林联合罗红霉素对照,加味银翘散能够缩短发热持续时间(h)(MD:-8.10,95%CI:[-12.59,-3.61]),起效更快(h)(MD:-1.67,95%CI:[-2.61,-0.73])。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能减少咽痛持续时间(h)(MD:-7.20,95%CI:[-13.85,-0.55])和发热持续时间(h)(MD:-12.00,95%CI:[-19.20,-4.80]);感冒清热颗粒能减少发热(h)(MD:-9.19,FEM,95%CI:[-12.77,-5.61],I2=0%)、流涕(h)(MD:-26.18,REM,95%CI:[-44.02,-8.35],I2=94%)和咳嗽持续时间(h)(MD:-47.39,REM,95%CI:[-87.20,-7.59],I2=98%)。与利巴韦林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解热时间仍有优势(h)(MD:-8.09,FEM,95%CI:[-12.30,-3.88],I2=0%)。纳入的研究中有18项研究报告了安全性结局,结果均显示中药与西药相比无差异(62.1%,18/29)。使用Egger线性回归法检验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t=0.08,P=0.937和t=1.57,P=0.1913)。3.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1)基线情况: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证候积分及证候频数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缓解率:治疗5天后试验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95%,对照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72.41%,两组相比,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天后普通感冒总体症状缓解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2.07%,两组比较,治疗3天后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中医症状积分:治疗5天后试验组在改善普通感冒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5天后各分症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改善恶风寒、鼻塞、流涕、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咽痛、咳嗽、咳痰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P<0.05)。在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治疗5天后普通感冒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5.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5)安全性评价:此次研究中共有5例受试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共有3例。两组安全性评价分析,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6%,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6)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治疗5天后,试验组CD3+、CD4+、CD4+/CD8+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K细胞激活率、CD3+、CD4+免疫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仅在抑制IL-12浓度变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TNF-α、IL-6、IL-8指标浓度变化改善不明显(P>0.05)。试验组氧化应激指标SOD酶活性、GSH-PX、CAT含量均升高,而MDA含量下降,这种指标变化趋势均符合机体抗氧化过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改善SOD酶活性和CAT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筛选最终获得感毒清有效的活性成分共22个,其中,黄芪的有效化合物活性成分为16个,川射干活性成分有6个。最终得到感毒清-普通感冒共同靶点138个,主要调控PGR、NOS2、PTGS1、PTGS2、ESR2等靶基因,核心靶点与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相关。获得147个GO富集生物过程和149条相关信号通路,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白介素-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4.研究结论4.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疗效确切,与西药单独或联合使用相比,中药在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方面更有优势。由于本研究纳入RCTs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较低,相关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s验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纳入的临床试验多不能体现中医药在治疗普通感冒中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这一特色,希望未来临床医生能针对中医特点设计更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4.2感毒清具有改善普通感冒症状、缩短疾病病程、安全性较高的显着优势,是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尚缺乏相关指标能够论证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需要更多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进一步探究,为未来开发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进行知识储备。4.3感毒清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病毒复制、抗氧化等多重药效作用,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网络药理的抗感作用。但由于其是中药复方,现有研究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细胞和分子层面进行实验验证,从而为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崔庆科[7](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周倩倩[8](2020)在《基于Delphi法小儿RRTI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Delphi)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瘀热内结证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征求专家意见,制定《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三轮问卷及形成科学的、规范的、统一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方法: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的专家调查问卷,经课题专家小组及具有相关量表背景的专业人员讨论修改后制定《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的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对全国 20位从事中医儿科或者中西医儿科的具有权威性、知名度的专家进行调研。专家问卷主要包括小儿RRTI瘀热内结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选方用药、中成药以及调护等内容。在回收第一轮专家问卷的基础上,对问卷中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的主要指标均数(x)、等级和(S)、不重要百分比(R)以及协调程度主要指标变异系数(CV)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专家意见进行分析、讨论、汇总,经专家小组讨论后,制定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并反馈给专家,依次对第二轮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形成第三轮专家问卷。结果:第一、二轮专家问卷回收率(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 00%,提示专家对此研究的积极性高;在第一轮专家问卷中,根据专家意见与建议,将中医病因病机部分分开进行论述、删除辅助检查部分,满足x≥1且S≥20且R<50%的条目的专家意见协调程度CV值波动在0.11-0.95,提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不高,予以列入第二轮问卷中以再次征求专家意见;第二轮专家问卷中,满足x≥1且S≥20且R<50%的条目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在0.16-0.86范围之间,予以列入第三轮问卷中;专家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较前减少,提示专家对本课题的共识性较前有所提高。在对两轮专家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三轮专家调查问卷。结论:基于Delphi法制定了《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通过汇总、总结、分析,增加了本课题的科学性和可靠程度,对后期制定第三轮专家调查问卷及规范、科学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瘀热”理论内涵,突出了中医药辨治RRTI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亦证明Delphi法作为一种采取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并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及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中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的重要方法学。
黄靖涵[9](2020)在《芪丹复感颗粒治疗RRTI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评价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为探讨气虚血瘀证与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的相关性,以及芪丹复感颗粒对RRTI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尝试利用现代检验手段阐述中医理论中的气虚血瘀证,探究芪丹复感颗粒在现代药理学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之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接诊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RRTI气虚血瘀证诊断者共计31例为治疗组,由于自主退出脱落1例,最终得到全部统计数据患儿共30例;纳入健康体检儿童1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予口服芪丹复感颗粒干预,疗程2个月,服药期间每2周复诊1次,分别于用药第0、2、4、6、8周及6月后随访时记录中医证候积分表,分别于用药第0、8周及6月后随访时记录RRTI病情分级表,分别于用药第0、8周及6月后随访时记录近2月的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时间,分别于治疗第0、8周采集静脉血测量检验指标。健康儿童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只予入组当天采集静脉血测量检验指标。根据结果,统计芪丹复感颗粒治疗RRTI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病情缓解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缓解有效率,RRTI患儿凝血功能与健康儿童的差异,RRTI患儿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差异。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研究结果得出病情缓解有效率为76.67%,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83.33%,且经过6个月的随访,有效率可进一步上升。随着服药疗程的增加中医气虚证、血瘀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逐渐下降(P<0.01)。治疗后流涕、咳嗽、发热症状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扁桃体肿(≥Ⅰ度)、肺部湿啰音症状持续时间缩短(P<0.05);6月后随访流涕、咳嗽、发热、扁桃体肿(≥Ⅰ度)症状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6月后随访肺部湿啰音症状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P<0.05)。证明芪丹复感颗粒治疗RRTI气虚血瘀证有效,且可改善患儿感染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本试验通过对最基础的凝血指标的检测,发现反呼患儿的部分凝血指标虽然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与健康儿童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单就每个患儿的个人凝血指标而言没有异常,但其与健康儿童相比,存在凝血指标异常的倾向。通过本次试验结果,也提示我们反呼患儿存在中医气虚血瘀证的表现时,需警惕其凝血功能出现变化的可能。其次证实RRTI气虚血瘀证患儿较健康儿童,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的倾向,体现在PLT明显升高(P<0.01)、APTT 升高(P<0.05)、MPV 明显下降(P<0.01)、PT 下降(P<0.05),FIB、D-D与健康儿童无差异;经过芪丹复感颗粒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凝血功能的紊乱,主要通过降低APTT及升高MPV、PT。试验结果证明芪丹复感颗粒治疗RRTI有效,RRTI的发病机理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凝血功能的改变,而芪丹复感颗粒可一定程度上纠正患儿凝血功能紊乱,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可能为芪丹复感颗粒的作用机制之一。结论及意义:本研究基于祖国传统医学及现代实验室的研究进展,拟通过现代研究手段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虚血瘀证寻找指标依据,其结果亦可用于探讨RRTI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理。试验结果证明凝血功能紊乱可能为RRTI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其中一环,且芪丹复感颗粒可通过益气活血化瘀改善凝血功能紊乱,为RRTI患儿提供更丰富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吴佳盛[10](2020)在《新加坡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和意义:研究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各个证型,尤其是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证候特点,及其治疗方案,以探索新加坡小儿患本病的特点,从而明确新加坡本地小儿患本病证的主要治疗方法,建立本地复感儿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对提高新加坡本地复感儿的临床治愈率具有实际意义。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8年11月新加坡中华医院、新加坡菁菁中医诊所临床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患儿105例,按照电脑随机抽样法平均分为A组(单纯中药组)35例,B组(推拿组)35例,C组(中药加推拿组)35例。提出补肺固表、健脾化湿治法,拟定屏风泻黄颗粒及小儿推拿处方。屏风泻黄颗粒中药作为A组的治疗方法;小儿推拿疗法作为B组的治疗方法;屏风泻黄颗粒中药结合小儿推拿疗法作为C组的治疗方法。三组治疗疗程均为12周,病例观察时间为12月。治疗观察研究病例至2019年12月,研究结束时统计分析临床资料,总结研究结果。结果:(1)经临床研究治疗与观察,A、B、C组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各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均有疗效。(2)经12周治疗观察,疾病疗效显示:三组间疗效比较,经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三组总疗效比较存在差异(P=0.023<0.05)。两组间疗效比较,A组(单纯中药组)与B组(推拿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119>0.05);A组(单纯中药组)与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216>0.05);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显着优于B组(推拿组)(P=0.007<0.05)。(3)经12月治疗加随访观察,疾病疗效显示:三组间疗效比较,经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三组总疗效比较存在差异(P=0.016<0.05)。两组间疗效比较,A组(单纯中药组)与B组(推拿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119>0.05);A组(单纯中药组)与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169>0.05);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显着优于B组(推拿组)(P=0.005<0.05)。(4)经12周治疗观察,各阶段证候疗效比较:1)经2周、4周观察,A组(单纯中药组)、C组(中药加推拿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B组(推拿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疗效比较,经方差分析显示,A组(单纯中药组)疗效优于B组(推拿组)(P<0.05);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优于B组(推拿组)(P<0.05);A组(单纯中药组)与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经6周观察,A组(单纯中药组)、B组(推拿组)、C组(中药加推拿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组间疗效比较,经方差分析显示,A组(单纯中药组)疗效优于B组(推拿组)(P=0.000<0.05);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优于B组(推拿组)(P=0.000<0.05);A组(单纯中药组)与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603>0.05)。3)经8周、10周、12周及随访至1年观察,A组(单纯中药组)、B组(推拿组)、C组(中药加推拿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组间疗效比较,经方差分析显示,A组(单纯中药组)疗效优于B组(推拿组)(P<0.05);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优于B组(推拿组)(P<0.05);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优于A组(单纯中药组)(P<0.05)。(5)主证疗效改善方面:经12周治疗及随访至1年观察后,三组患儿发病次数、发病病种、发病病程的组内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对照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三组患儿发病次数的组间疗效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患儿发病病种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发病病种疗效与B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组发病病种疗效优于A组(P<0.05);C组发病病种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发病病程的组间疗效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6)次证疗效改善方面:经12周治疗及随访至1年观察后,三组患儿出汗、恶风热、发热、咳嗽、痰液、肺部听诊、鼻塞流涕、舌苔、精神、面色、少气懒言、大便、鼻痒喷嚏、咽部的组内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对照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三组患儿形体、恶热食、舌质、睡眠的组内疗效比较:A组显示中药治疗前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B组显示推拿前后对照无显着差异(P>0.05);C组显示中药加推拿治疗前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三组患儿食欲食量的组内疗效比较:A组显示中药治疗前后对照无显着差异(P>0.05);B组显示推拿治疗前后对照无显着差异(P>0.05);C组,显示中药加推拿治疗前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三组患儿恶心呕吐、脘腹疼痛的组内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对照均无显着差异(P>0.05)。经12周治疗及随访至1年观察后,三组患儿形体、恶风热、恶热食、肺部听诊、食欲食量、恶心呕吐、舌质、睡眠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三组患儿形体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形体疗效与B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组形体疗效优于A组(P<0.05);C组形体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恶风热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恶风热疗效优于B组(P<0.05);C组恶风热疗效优于A组(P<0.05);C组恶风热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恶热食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恶热食疗效优于B组(P<0.05);C组恶热食疗效优于A组(P<0.05);C组恶热食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肺部听诊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肺部听诊疗效优于B组(P<0.05);C组肺部听诊疗效优于A组(P<0.05);C组肺部听诊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食欲食量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食欲食量疗效与B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组食欲食量疗效优于A组(P<0.05);C组食欲食量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恶心呕吐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恶心呕吐疗效与B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组恶心呕吐疗效优于A组(P<0.05);C组恶心呕吐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舌质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舌质疗效优于B组(P<0.05);C组舌质疗效与A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组舌质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睡眠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睡眠疗效优于B组(P<0.05);C组睡眠疗效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睡眠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出汗、发热、咳嗽、痰液、鼻塞流涕、舌苔、精神、面色、少气懒言、脘腹疼痛、大便、鼻痒喷嚏、咽部的组间疗效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补肺固表清化湿热法治疗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复感儿,屏风泻黄颗粒、小儿推拿疗法均有临床疗效,应用安全,二者同时应用效果更佳,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并且在新加坡本地的临床研究中具有创新性。
二、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治则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治则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槐杞黄颗粒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RRTI的研究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西医学对RRTI的研究 |
2.1 定义与诊断 |
2.2 危险因素及发病原因 |
2.3 预防与治疗 |
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给药方案 |
2.2 合并用药 |
2.3 复查与随访 |
2.4 临床疗效评价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208 例RRTI患儿特征分析 |
1.1 年龄分布 |
1.2 性别分布 |
1.3 中医辨证分型分布 |
1.4 免疫异常情况 |
2 临床研究 |
2.1 基本资料 |
2.1.1 性别分布 |
2.1.2 年龄构成 |
2.1.3 发病次数 |
2.1.4 病程 |
2.1.5 病情分级 |
2.1.6 免疫学指标 |
2.2 疗效分析 |
2.2.1 发病次数 |
2.2.2 病程 |
2.2.3 病情分级 |
2.2.4 免疫学指标 |
2.2.5 有效性评价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脱落病例 |
讨论 |
1 槐杞黄颗粒治疗RRTI(肺脾阴虚型)患儿的依据 |
1.1 槐杞黄颗粒的组方分析 |
1.2 槐杞黄颗粒单味药药理学研究 |
2 结果分析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临床病例观察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3)基于“通络平喘”法干预MP感染诱发小儿喘支发作的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麻杏石甘加减方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原则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数据提取及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线特征及质量评价 |
3 有效性评价 |
3.1 总有效率比较 |
3.2 临床喘息消失时间 |
3.3 临床咳嗽消失时间 |
3.4 临床哮鸣音消失时间 |
3.5 白介素-8变化水平 |
3.6 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水平 |
4 安全性评价 |
5 敏感性分析 |
6 发表偏倚 |
7 GERADE分级 |
8 讨论 |
8.1 本系统评价的新颖性及结果分析 |
8.2 评价局限性 |
第二部分 临床治疗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病例剔除标准 |
4 研究方案 |
4.1 分组 |
4.2 给药方式 |
5 评价指标 |
5.1 一般观察项目 |
5.2 疗效观察 |
5.3 临床观察记录及随访 |
6 统计学处理 |
7 结果 |
7.1 两组病例基线比较 |
7.2 治疗结果分析 |
7.3 药物经济学评价 |
第三部分 典型病例分析 |
第四部分 结果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疗效分析 |
2.1 症状总积分比较分析 |
2.2 疗效及喘息程度分析 |
2.3 血常规、CRP及PLT指标分析 |
2.4 喘息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对比分析 |
2.5 出院后喘息复发次数分析 |
第五部分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1.1 络脉缠绊病络生 |
1.2 肺络痹阻,气逆而喘 |
1.3 通络平喘,气通则愈 |
2 选方用药分析 |
2.1 主方选择 |
2.2 组方特点 |
2.3 单味用药分析 |
3 药物经济学评价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喘支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
1 MP感染与喘支发作的正相关性 |
2 MP诱发喘支可能的机制 |
2.1 MP的定植粘附能力 |
2.2 促进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释放 |
2.3 诱发变态反应 |
2.4 MP的直接损伤作用 |
2.5 其他 |
3 抗MP感染的西医治疗进展 |
4 喘支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现状 |
1.1 中药汤剂 |
1.2 中药注射液 |
1.3 外治法 |
2 西医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研究现状 |
2.1 控制感染 |
2.2 抗炎治疗 |
2.3 支气管舒张剂治疗 |
2.4 抗组胺药治疗 |
2.5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 |
2.6 化痰药治疗 |
2.7 免疫调节剂治疗 |
2.8 其他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膏摩疗法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案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5)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临床表现特点 |
5 诊断方法 |
6 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综合防治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延袭 |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
3 治疗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 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二 拔罐辅助西药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设计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分组方法 |
2.4 伦理审查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3 质量控制 |
3.1 严格筛选受试者 |
3.2 规范针刺、拔罐干预过程 |
3.3 依从性保证 |
3.4 盲法衡量和判断结果 |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5.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
5.3 临床疗效比较 |
5.4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选题依据 |
6.2 研究方案分析 |
6.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6.4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口服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1.背景 |
2.目的 |
3.资料与方法 |
3.1.文献检索策略 |
3.2.文献纳入标准 |
3.2.1.研究类型 |
3.2.2.研究对象 |
3.2.3.干预措施/对照措施 |
3.2.4.结局指标 |
3.3.文献排除标准 |
3.4.研究筛选和数据提取 |
3.5.方法学质量评估 |
3.6.数据分析 |
4.结果 |
4.1 检索流程和结果 |
4.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4.2.1.患者特征 |
4.2.2.干预措施 |
4.2.3.疗程及随访 |
4.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4.4 疗效评价 |
4.4.1 中药vs.安慰剂 |
4.4.2 中药vs.抗病毒药 |
4.4.3 中药vs.抗病毒药+抗菌药 |
4.4.4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 |
4.4.5 中药vs.抗菌药 |
4.4.6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病毒药 |
4.4.7 中药+化痰解痉药vs.化痰解痉药 |
4.4.8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 |
4.5 发表偏倚 |
5.讨论 |
5.1 疗效和安全性 |
5.2 方法学质量 |
5.3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6.结论 |
第二部分 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中止标准 |
2.研究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2 样本量的选择 |
2.3 随机方法 |
2.4 盲法设定及实施 |
3.治疗方法 |
3.1 观察药物 |
3.2 服药方法及给药疗程 |
3.3 药品的包装、分发与保存 |
3.4 合并用药及禁用药物 |
4.观察指标 |
4.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1.1 主要结局指标 |
4.1.2 次要结局指标 |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3 实验室其他指标 |
4.4 观察时间点 |
5.疗效评价判定标准 |
5.1 症状评分 |
5.2 疗效评定 |
5.2.1 中医症状积分 |
5.2.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3 安全性评价 |
6.伦理考量 |
7.统计分析方法 |
8.结果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8.2 一般情况 |
8.3 疗效性分析 |
8.3.1 主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
8.3.2 次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
8.4 安全性分析 |
8.5 合并用药情况 |
8.6 实验室观察指标 |
8.6.1 两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8.6.2 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8.6.3 两组治疗前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
8.6.4 两组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
8.6.5 两组治疗前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 |
8.6.6 两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的比较 |
9.讨论 |
9.1 感毒清的立方依据 |
9.2 感毒清的组方分析及药理探讨 |
9.2.1 组方分析 |
9.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9.3 感毒清的临床研究疗效评价 |
9.4 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 |
9.4.1 中医免疫思想的渊源与理论观点 |
9.4.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邪理论与免疫的关系 |
9.4.3 中医免疫思想在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潜在优势 |
9.4.4 普通感冒的中医免疫发病观 |
9.4.5 感毒清的免疫调节作用 |
9.5 感毒清对细胞炎症因子影响的作用探讨 |
9.6 感毒清的氧化应激作用探讨 |
10.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中药化学成分收集筛选 |
1.2 中药靶点筛选 |
1.3 普通感冒(Common cold)疾病靶点的筛选 |
1.4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的构建 |
1.5 靶点蛋白相关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1.6 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结果 |
2.1 中药化学成分筛选结果 |
2.2 化合物的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 |
2.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作用靶点网络构建与分析 |
2.4 关键靶点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2.5 关键靶点基因生物功能及通路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气虚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基于Delphi法小儿RRTI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研究现状 |
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病因 |
2 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研究现状 |
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病因病机 |
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瘀热内结证的理论探讨 |
1 历代医家对“瘀热”的认识 |
2 “瘀热内结”证的提出 |
3 “瘀热内结”证的理论探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正文 |
一、专家调查问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第一、二轮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二、讨论 |
1 Delphi法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 |
2 Delphi法在制定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中的体会 |
3 有关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的探讨 |
4 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下一步作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小结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之处 |
2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芪丹复感颗粒治疗RRTI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评价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按照出现顺序排列)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反复呼吸道感染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理 |
3. 治疗 |
二、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研究现状 |
1 古代文献中的论述 |
2 现代中医关于RRTI病因病机的研究 |
3 现代中医研究关于治疗的研究 |
4. 气虚血瘀证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2 方法 |
2.1 研究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指标分析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年龄、性别差异情况 |
3.2 治疗组病情分级变化情况 |
3.3 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
3.4 治疗组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天数变化情况 |
3.5 凝血功能变化情况 |
4 讨论 |
4.1 RRTI与凝血功能的改变 |
4.2 RRTI与芪丹复感配方颗粒 |
4.3 芪丹复感颗粒治疗RRTI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评价 |
4.4 凝血功能与芪丹复感颗粒治疗RRTI的关系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表1 RRTI病情分级表 |
附表2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表3 近2月内发生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新加坡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病名源流 |
2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3 病因病机证候研究进展 |
3.1 西医学研究进展 |
3.2 中医学研究进展 |
4 治疗研究进展 |
4.1 中医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
4.2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
4.3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4.4 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4.5 中西医疗法研究进展 |
5 实验研究进展 |
6 导师治疗经验特色 |
7 其他名老中医治疗经验特色 |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 |
1 证候调查 |
2 中医学对复感儿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认识 |
3 新加坡复感儿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特点 |
4 复感儿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治疗法则 |
5 屏风泻黄颗粒之药物功能机理探讨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样本及来源 |
1.2 中医临床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1.6 病情评价标准 |
2 对照方法 |
2.1 分组比例 |
2.2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3 治疗措施 |
3.1 中药屏风泻黄颗粒(A组) |
3.2 小儿推拿(B组) |
3.3 屏风泻黄颗粒中药加小儿推拿(C组) |
3.4 调护措施 |
3.5 疗程及随访 |
4 合并用药 |
5 观察项目及方法 |
5.1 观察项目 |
5.2 观察记录方法 |
5.3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观察备案 |
5.4 病例观察表 |
6 复感儿疗效判定标准及安全性评价 |
6.1 复感儿疗效评价标准 |
6.2 复感儿安全性评价 |
7 受试者权益保护 |
8 撤出和中止标准 |
9 统计分析研究的方法 |
10 结果 |
10.1 复感儿入组时一般情况基线比较 |
10.2 复感儿入组时一般情况频数分析 |
10.3 治疗后疗效比较 |
10.4 治疗结果安全性评价 |
10.5 病案举例 |
11 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与总结 |
1 病因病机治则探讨 |
1.1 新加坡复感儿病因探讨 |
1.2 新加坡复感儿病机探讨 |
1.3 新加坡复感儿治则探讨 |
2 治疗方法探讨 |
2.1 选取中药药物依据 |
2.2 选取推拿手法依据 |
3 本论文研究创新之处 |
4 本论文研究体会 |
5 本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治则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疏肝法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虚肝郁型)的临床研究[D]. 李晓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槐杞黄颗粒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D]. 韩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通络平喘”法干预MP感染诱发小儿喘支发作的临床治疗研究[D]. 赵潇湘.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D]. 孔维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D]. 米淑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D]. 郭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7]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基于Delphi法小儿RRTI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分析[D]. 周倩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芪丹复感颗粒治疗RRTI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评价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D]. 黄靖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新加坡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临床研究[D]. 吴佳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