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漫话初中物理与发散性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冷欢[1](2021)在《游戏化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潘劲秀[2](2021)在《新手型-专家型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文中提出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的重要桥梁,是最关键、最主要的教学行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厘清新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特点、差异,以及学生对课堂提问的需求,将有助于人们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深入了解,亦有助于新手型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研究以访谈法和录像视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从实验学校分别选取了2位新手老师、2位专家老师的教学录像课从提问类型、提问方式、提问等待、提问反馈4个方面进行个案特点研究和对比差异研究,并结合教师访谈分析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以及提问反思;其次,基于学生访谈从学生视角探讨何为有效提问;最后基于研究结论,面向新手型教师提出促进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教学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新手教师课堂提问的特点:无效或低效提问多,提问目的不明确;以个别提问为主,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等待时间少或不合理;低水平反馈多。(2)专家教师课堂提问的特点:偏重于聚合型问题;以全体学生提问为主,既注重个别发展也注重全体发展;等待时间安排合理;高水平反馈多。(3)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差异:专家教师较新手教师对课堂提问目的的认识更透彻、对有效提问的理解更深入、对问题的预设更能结合重难点和学生水平、有效的问题数量更多、提问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能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等待时间、高效反馈优于新手教师。
叶雪婷[3](2021)在《PCK(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谢紫娟[5](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实践研究 ——以高三专题教学为例》文中认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目前,教学中仍存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实践、创新、思维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高中生物学专题教学过程中,传统填鸭式教学使学生面临任务重、身心压力大和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有效、可接受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于1970年创造的能够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具有简单、高效和实用性强的优点。本研究以甘谷县XX中学高三(7)班和高三(8)班两个理科普通班共11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思维导图运用到“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代谢”、“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三个部分的高三专题教学实践中,以期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在当前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运用思维导图策略解决当前问题的可行性;然后将思维导图策略应用于专题教学实践中,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分析实施思维导图策略后的效果;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和理论知识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将思维导图策略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2)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策略有助于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3)在专题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策略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思维导图存在绘制困难、难以整理知识点、不易提取关键词和浪费时间的问题。总体而言,本研究丰富了思维导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实用的教学工具,需要长期运用和改进,并得到广泛的推广。
魏小雨[6](2020)在《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人生境界的不同程度反映出人整体的存在状态差异,体现了人对人生宇宙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当今语文教育的缺陷是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主导下,片面追求知识、技术和实用技能,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对于学生人生境界提升的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引导学生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寻,这种语文教育显然是不健全的,语文教育应该建立在生命完整性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关注学生日常物质生活,而且应通过积极的文化生活,去追求更高的宇宙生命境界。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有诸多研究者意识到人生境界提升的问题,但是在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方面还是缺乏较为系统的探讨。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提出既有学科的延续性,又有其创新性和超越性,符合语文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又能启发中学生的境界追求,体现出对圆满人生的终极关怀。因此,关于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提出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是缺少一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以宗白华境界说为理论基础,试图分析宗白华境界说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界定出以日常物质生活为主的器皿境界、以文化生活为主的礼乐境界以及以自然和谐为主的宇宙境界的文化内涵,通过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现状分析和访谈发现其忽视了中学生人生境界教育的问题。企图以宗白华三个境界为理论基础,给出切实可行的语文教育策略,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方面通过重视“因人观境”和“因文观境”的能力培养唤醒境界意识;其次教师在教材分析方面要有“移我情”到“移世界”的开阔眼界,通过提高自身境界去引导学生;再次是在具体文化生活的实践过程中遵循知行合一原则,通过模块化活动、地域特色的凸显以及创新性活动的参与来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最后通过课堂境界层次的体现、不同文本资源整合比较和学生宇宙意识的培养贯彻人生境界教育的目的。让中学语文教育彰显发明本心,实现学生精神自由解放,使其在满足底层器皿境界需求之外,穿过追求文化生活的礼乐境界,直达自由和谐的宇宙境界,从而实现形质化合、动静不二的理想人生境界。
郭山山[7](2020)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教育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丰富的古代诗文作品载道载情,蕴含着崇高的道德人文精神,艺术地表现了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是学生人格教育的价值指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人格教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结合听课记录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学生和学校对结合古诗文渗透人格教育不够重视。部分教师未能建立起阅读者与古诗文文本的直接对话机制、人格养成过程中不注重实践;一些学生理想目标不明确、古诗文素养不足、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部分学校缺乏语文人格教育观念,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本文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角度分别制定相应对策。首先,本文梳理了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内容,分别从情怀感悟、思想境界、精神气度、审美意蕴四个维度寻求古诗文与高中生人格教育的契合点。其次,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即:提升第一课堂张力、激发第二课堂活力、完善学校管理能力、促成多方教育合力。古诗文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具有前瞻性、普及性、蕴藉性等特征,古人的“诗教”传统和“文以载道”思想对当今语文人格教育依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高中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迫切需要积极的引导。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有助于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立足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希望为高中生人格教育提供一点参考。
金丽莎[8](2020)在《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1970年,英国着名心理学者东尼·博赞提出了一种思维整理工具——思维导图,并在《思维导图》中将其界定为:通过图表体现发散性思维。实质上,思维导图即对发散性思维进行重复与模仿,并对大脑本能予以放大,促使大脑更为强大。直至当前,思维导图于国内已具备20余年发展史,较多学术界人士均对其作出了研究。并且,知名学者刘濯源还对“学科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提出之后,把其应用在学科教学。此次研究涉及的思维导图囊括上述两大概念。本文首先对本研究的背景及目的、研究内容的有关说明;对国内外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创新点和研究难点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国内目前将思维导图系统应用到初中政治课中还较少,存在较大的应用空间,探讨思维导图应用用到初中政治课中的有效性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其次对思维导图的涵义、制作的常用方法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分析,应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重难点、帮助记忆、增强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率及效果。之后通过教学活动研究了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的组织形式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具体应用发现了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特点,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三观,可以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加以引导,培育良好发展的公民。同时,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也对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进行了有效体现,教材内容更为符合实际生活,且在强化学生知识技能期间并重三观培养。之后概述了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就思维导图而言,其与素质教育要求相符,可有效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部分问题,把其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不管是对学生或教师而言,均具备显着优势。就学生而言,其与初中生心理特征相契合,能对学生记忆、个性化学习能力等加以提升,增强其道德法治意识;就教师而言,可为教师备课授课、强化业务素养予以帮助,从而改善教学效果与质量。最后对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不足及完善对策进行了探讨,帮助教师和学生能更好的应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和学习,增强其效益。
王奋平[9](2020)在《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国际化,包括数学教科书比较在内的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鉴于国内外数学教科书比较大多集中于文本内容分析及学科知识的深度、难度探索,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目标:第一、探索形成一个适合认知效率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依据第一步评价指标比较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在认知效率视野中的质量。其中包含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进行教科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第一步,通过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梳理中、英文献,参考国际、国内有代表性的、比较权威的教科书评价理论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形成评价指标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并参考了各国教科书评价指标体,初步构建了一个教科书评价指标结构,通过调研数学教育研究专家获取各初始指标权重的意见,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处理专家数据后获取各指标权重,并据此分解指标形成问卷,在基层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专家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对问卷指标的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形成一个简洁而易于在教科书评价实践中操作的高学习效率视野下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学习目标、学生基础、学习动机、知识结构、探究反思、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第二步,依托建构的评价标准,邀请五位数学教学专家和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样本教科书进行评价打分,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工具处理评价数据,获得三国教科书评价比较结果。第三步,通过一个教学实验验证评价结论。评价指标建构遵循以下原则: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建构更加公允;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建构教科书评价标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融入教科书质量评价因素;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教育公平等观点。依据本研究制定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受邀数学教育专家群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结论:美国教科书质量较好,中国教科书次之,英国教科书质量较差,中、美、英教科书在七项指标以及二级指标中各有较好的表现。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认知效率影响较小;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对数学认知效率可能存在影响;中国教科书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优秀元素值得保留。评价结论表明:认知效率视角的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而且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学习者对数学的理解是高质量教科书主要目标;高质量教科书重视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教科书分模块编写,此研究中英国教科书样本采用纯数学(核心数学)教科书,因此在其中应用性指标方面的表现必然影响其质量。应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性吸收西方教科书设计的元素。影响教科书质量因素复杂。教科书使用效率的评价很难做到涵盖所有影响因素的教科书质量因素,本研究只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视野中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的评价指标建构及教科书比较。
杨落娃[10](2019)在《儿童哲学与国家课程的融合研究 ——以英国Key Stage1-4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儿童哲学由美国传入英国,经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体系与特色。儿童哲学的创始人李普曼指出,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专门对儿童进行的哲学教育与思维培养,其宗旨是“让儿童通过语言、做事等具体方式体验哲学,从而提高儿童的推理及思考能力”。英国儿童哲学的发展,其理论根基和思想指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一前提性的认识。但实际上,英国儿童哲学的发展虽首先借鉴的是美国,却也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和强大实践基因,而且形成了相对完整有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儿童哲学进入英国后主要以课程的形式作用于教育,这种课程重在对儿童独立思维技能的训练,并最终发展为具有英国特色的将哲学思维及技能融入到其他具体科目中的儿童哲学课程。这样的儿童哲学发展模式,尤其是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立场、核心要义以及实践路径等都引起了笔者强烈的兴趣,并由此确立了本研究的题目及研究的问题:英国的儿童哲学有何主张和特色?儿童哲学与英国国家课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两者之间能否融合,又为何能融合,它们是怎样融合发展的?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展开了如下的研究:第一章,英国儿童哲学的理论阐释。本章根据对哲学、儿童哲学的定位、思考以及儿童哲学得以实现的关键对象,探讨了将儿童哲学带入并融合进国家课程的可行性。此外,本章从英国儿童哲学的理论基础入手,分别剖析了苏格拉底方法对儿童哲学基础思维建立的关键影响,维果茨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对儿童哲学在心理学层面上的理念支撑,杜威“实用主义”假说对儿童哲学实施方法的重大依据,洛克经验论与儿童能力激发的关系以及罗素的哲学观对英国儿童哲学的影响。第二章,英国儿童哲学的发展图景。本章首先从英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入手,考察了英国市场经济制度,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知识经济价值导向等对英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其次,分析了英国儿童哲学所处的政治背景、多元民主制度下两大党派在治理国家时多方面政策之间博弈对英国儿童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据此论述了英国儿童哲学的教育背景,阐释了英国儿童哲学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英国儿童哲学课程经历了一个由“援美入英”的“移植”与“转化”为主的改造哲学过程,在“改造”的基础上所开启的本土转化与创新的“多元”取向努力阶段,以及当前转向为“环抱”课程大纲的学科浸入式教学阶段。本章最后从英国儿童哲学重视创新教学方法、故事和绘本的开发应用以及设置主要特色研究机构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考察。第三章,儿童哲学与英国国家课程融合的可能性。儿童哲学与英国国家课程的融合体现在两者的交互作用上,在科技革命冲击下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世界,英国国家课程需要儿童哲学发挥出对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儿童哲学课程本身所蕴含和彰显的对儿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独特价值恰是英国国家课程设置和改革的核心取向。本章从英国国家课程总体出发,透视了划分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内容的课程设置状况;着重考察了英国国家课程在课程理念、内容、评价方式、课程实施和管理上对学生能力、素养和知识等的关注转向;全面分析了儿童哲学对英国国家课程改革与发展在各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从而明确了儿童哲学同英国国家课程的内在契合与融合的必然性。第四章,儿童哲学与英国国家课程的共生发展。当代英国儿童哲学课程的探索越来越注重体系化与制度化的建设,既强调课程实施的“学科融合”,也强调课程地位的“独立自主”,儿童哲学与英国国家课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融合。本章最后从实践层面,从认知性和非认知性的维度分析阐释了儿童哲学与英国国家课程目标之间的共同点;考察了二者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侧重点;并结合实际案例剖析了二者的互补作用。第五章,英国国家课程视域下儿童哲学的当代实践。本章分析了当前英国儿童哲学的两种主要融合的实践课程,分别是“结合国家课程学科思想的儿童哲学课程”与“结合儿童哲学思维的国家课程”。前者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多采用描述性主题、在教学方式上多强调对话教学并且重视教师的指导和组织。后者则根据具体学科的目标展示课程的不同特点:英语科目中注重持续的对话与思考、广泛地阅读和查阅文本并注重运用哲学对话策略提问和讨论;数学科目中强调逻辑思考、探究式学习并积极构筑哲学探究共同体;科学学科注重发展儿童有效的思维,特别关注儿童对科学本质的探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形成了较为结构化的方法。综上,英国儿童哲学在实践中结合本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儿童哲学加以改进,呈现出儿童哲学同国家课程相融合的趋势。一方面,英国国家课程为儿童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儿童哲学以国家课程为重要载体并“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儿童哲学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尽管儿童哲学虽未正式进入英国国家课程体系,但对英国国家课程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国家课程理念和目标的践行。由此观之,与国家课程融合发展是儿童哲学在英国当前和今后发展的方向,而国家课程也需要儿童哲学的融入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
二、漫话初中物理与发散性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话初中物理与发散性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2)新手型-专家型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新手型—专家型教师研究综述 |
2.2 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
2.3 研究述评 |
2.4 概念界定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SOLO分类理论 |
3.2 现象学教育学理论 |
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思路与流程设计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4.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4.5 编码框架的制定 |
4.6 研究的信效度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果分析 |
5.1 新手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个案特点研究 |
5.2 专家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个案特点研究 |
5.3 新手和专家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对比研究 |
5.4 学生认为的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特点 |
5.5 新手和专家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结果 |
第6章 新手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意见 |
6.1 确定课堂提问的目的和功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6.2 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深入理解有效提问的特征 |
6.3 抓住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
6.4 提问类型多样化,分层设问 |
6.5 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
6.6 留有等待,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
6.7 恰当、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
6.8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
6.9 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
6.10 观摩和学习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C 录像视频分析原始图表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5)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实践研究 ——以高三专题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落实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
2.基于生物学教学的需要 |
3.基于对当前教学现状的思考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脑科学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
(一)现状调查结果 |
(二)结论及问题分析 |
五、高中生物学专题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实践研究 |
(一)实践策略的建构 |
1.建构实践策略 |
2.实践操作的具体方法 |
(二)思维导图策略在专题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1.实践内容的选择 |
2.实践过程 |
3.实践反思 |
六、效果分析 |
(一)调查结果分析 |
(二)小结 |
七、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6)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2.2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3.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3.1 人生境界教育理论基础 |
3.1.1 有关人生境界的概念界定 |
3.1.2 有关人生境界教育的概念界定 |
3.1.3 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人生境界教育概念界定 |
3.2 宗白华“境界”说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界定 |
3.2.1 以日常物质生活为主的器皿境界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 |
3.2.2 以文化生活为主的礼乐境界是中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
3.2.3 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主的宇宙境界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 |
4.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4.1.1 调查问卷对象的选取 |
4.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2 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
4.2.1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4.2.2 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
4.3 关于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
4.3.1 片面认为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必定和应试教育冲突 |
4.3.2 只注重纯文学教学而忽视中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教学 |
4.3.3 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生命宇宙体验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检验 |
4.3.4 对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
5.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 |
5.1 重视“因人观境”和“因文观境”方法唤醒学生境界观念 |
5.1.1 教学设计重视语文知识到人生境界的过渡 |
5.1.2 教学活动提高师生互动质量 |
5.1.3 文本解读完成课堂境界目标 |
5.2 突出“移我情”到“移世界”环节强化学生境界体验 |
5.2.1 挖掘教材内在价值,整合内部资源 |
5.2.2 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教学活动 |
5.2.3 借助数据信息技术,拓展思维格局 |
5.3 遵循“知行合一”原则在文化生活中培养学生境界思维 |
5.3.1 开展模块化课外实践 |
5.3.2 关注本土文化特色 |
5.3.3 组织创新性实践活动 |
5.4 贯彻“宇宙空间”意识在生命超越中完成境界教育目标 |
5.4.1 明确教学环节的境界层次 |
5.4.2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
5.4.3 关照学生宇宙生命的超越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缘起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应用价值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4.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5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观察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归纳分析法 |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健全人格 |
2.1.2 语文人格教育 |
2.1.3 高中生的人格特点 |
2.1.4 高中古诗文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相关理论 |
2.2.2 理论价值 |
3.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1.1 选取调查对象 |
3.1.2 调查问卷的确立 |
3.2 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实施现状分析 |
3.2.1 调查问卷分析 |
3.2.2 值得肯定的方面 |
3.3 现状反映出来的问题 |
3.3.1 教师层面 |
3.3.2 学生层面 |
3.3.3 学校层面 |
3.4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
3.4.1 教师层面 |
3.4.2 学生层面 |
3.4.3 学校层面 |
4.高中部编版古诗文中人格教育的内容 |
4.1 以人为本、以诚待人的情怀感悟 |
4.1.1 亲情 |
4.1.2 友情 |
4.1.3 爱情 |
4.1.4 乡情 |
4.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境界 |
4.2.1 针砭时弊 |
4.2.2 忧国忘私 |
4.2.3 仁民爱物 |
4.3 张扬个性、追求理想的精神气度 |
4.3.1 求志达道 |
4.3.2 兼善天下 |
4.3.3 反躬自省 |
4.4 植根传统、与时俱进的审美意蕴 |
4.4.1 音乐美 |
4.4.2 意象美 |
4.4.3 意境美 |
5.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对策 |
5.1 提升第一课堂张力 |
5.1.1 化用典故、示范教学,强化人文教学观念 |
5.1.2 巧用留白、引导对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5.1.3 指导诵读、培养语感,缩短与古诗文距离 |
5.1.4 慎用多媒体,为古诗文教学营造审美空间 |
5.2 激发第二课堂活力 |
5.2.1 捕捉学生期待效应,结合热点专题研讨 |
5.2.2 重视人格养成实践,知行合一强化体验 |
5.2.3 重视创设课外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文化交流 |
5.3 完善学校管理能力 |
5.3.1 加强教师专项培训,提升古诗文教学能力 |
5.3.2 树立语文人格教育观念,营造学习氛围 |
5.3.3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计入评价 |
5.4 促成多方教育合力 |
5.4.1 加强宣传,为古诗文教学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 |
5.4.2 家长重视言行示范,做好学生人格发展的榜样 |
5.4.3 新媒体条件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涵养学生人格 |
6.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案例 |
6.1 古诗词教学案例及分析 |
6.2 古代散文教学案例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二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三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校) |
附录四 :示范教学:文学典故与学生姓名相结合(奖励) |
附录五 :专题研讨:发掘古诗文中的“榜样”价值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论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和研究难点、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思维导图基本问题概述 |
一、思维导图基本概念的界定 |
二、思维导图制作的常用方法 |
(一)手绘法 |
(二)机绘法 |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优势 |
(一)思维导图的适用范围广 |
(二)直观形象将学习过程思维具体化 |
(三)促进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益提高 |
第二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环节 |
一、新授课的应用 |
(一)课前准备 |
(二)课堂讨论 |
(三)课后拓展 |
二、复习课的应用 |
(一)通过概念式思维导图对学生复习加以引导 |
(二)基于主题式思维导图对学生复习加以引导 |
三、习题课的应用 |
第三章 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用中的主要作用 |
一、思维导图的应用对教师的作用 |
(一)有利于教师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
(二)教学中能更好的结合教学内容 |
(三)板书内容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 |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学生的作用 |
(一)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 |
(二)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增强记忆力 |
(三)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
(四)能增强学生的结构思考力 |
第四章 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
一、直观形象展现思维过程,动态灵活再现知识生成 |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有效性 |
(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
(三)提高教学效果 |
(四)发散学生思维 |
二、全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图文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
(一)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二)拓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和知识范围 |
(三)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
(四)促进了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和吸收 |
(五)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三、用途广泛贯穿学习过程,潜移默化提升学习效率 |
(一)思维导图能更好的结合教学内容 |
(二)思维导图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四、小组合作增强师生互动,形式多样促进个性成长 |
(一)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
(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和整体性发展 |
第五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
一、教师认识思维导图的作用有待强化 |
二、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内容有待深入 |
三、师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有待提高 |
四、师生应用思维导图的次数有待增加 |
第六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完善 |
一、丰富教师精神世界,转变固有观念 |
二、针对不同课型,建立思维导图融入模式 |
三、更新办学理念,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
四、利用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作铺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的范围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数学教科书研究状况 |
2.2 教科书比较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
2.2.2 国内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
2.3 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相关研究 |
2.3.1 国内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
2.3.2 国外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
2.3.3 国际上主要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简介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思路 |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2 研究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
3.3 评价专家的选择 |
3.4 教学实验设计 |
第4章 认知效率视角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的理论分析 |
4.1 认知效率视角下数学教科书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 |
4.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
4.1.2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 |
4.2 对教科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建构的启示 |
第5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 |
5.1 教科书评价模型设计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5.4 教科书评价初始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
5.5 教科书评价指标的修订 |
5.5.1 “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确定 |
5.5.2 “学生基础”评价标准确定 |
5.5.3 “学习动机”评价标准确定 |
5.5.4 “知识结构”评价标准确定 |
5.5.5 “探究反思”评价标准确定 |
5.5.6 “学习评价”评价标准确定 |
5.5.7 “学习环境”评价标准确定 |
第6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 |
6.1 “学习目标”指标的比较 |
6.2 “学生基础”指标的比较 |
6.3 “学习动机”指标的比较 |
6.4 “知识结构”指标的比较 |
6.5 “探究反思”指标的比较 |
6.6 “学习评价”指标的比较 |
6.7 “学习环境”指标的比较 |
6.8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整体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
第7章 教科书质量教学验证实验 |
7.1 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 |
7.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
第8章 中美英数学教科书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
8.1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目标”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2 中、美、英教科书“学生基础”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3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动机”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4 中、美、英教科书“知识结构”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5 中、美、英教科书“探究反思”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6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评价”内容比较结果分析 |
8.7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环境”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第9章 研究结论 |
9.1 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分析 |
9.1.1 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 |
9.1.2 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建构更加公允 |
9.1.3 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和广阔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 |
9.1.4 基于技术的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建构和使用教科书评价指标 |
9.1.5 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作为评价指标的因素 |
9.1.6 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 |
9.1.7 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
9.2 高质量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主要特征 |
9.2.1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学习者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
9.2.2 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 |
9.2.3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 |
9.2.4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高质量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
9.2.5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 |
9.2.6 促进理解性数学学习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的目标 |
9.2.7 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 |
9.3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总体差异分析 |
9.3.1 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 |
9.3.2 将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中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 |
9.3.3 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 |
9.3.4 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可能影响认知效率 |
9.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学习效率影响较小 |
9.3.6 中国数学教科书在继承基础上兼容并蓄模式值得保留 |
第10章 对本研究的反思 |
10.1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0.1.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0.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10.2 反思和建议 |
10.2.1 辩证看待量化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限性 |
10.2.2 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 |
10.2.3 选择性吸收美国教育改革结论和实践经验 |
10.2.4 教科书改革应是充分论证和一定阶段教学实验基础上的改革 |
附录1 爱德思(Edexcel)考试委员会各数学模块及主要内容 |
附录2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权重问卷 |
附录3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问卷 |
附录4 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
附录5 问卷指标共同度 |
附录6 英国教育部A水平大纲对学生(16-18)的学习要求 |
附录7 内华达州教材评价标准指标(2015年前) |
附录8 贝尔的教科书评价标准 |
附录9 英国SMP14-16岁CSE(或GCSE)数学教科书内容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编着作 |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
获奖 |
致谢 |
(10)儿童哲学与国家课程的融合研究 ——以英国Key Stage1-4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有关儿童哲学内涵界定的研究 |
(二)有关儿童哲学诞生历史的研究 |
(三)有关儿童哲学各地发展的研究 |
(四)有关英国儿童哲学以及面临挑战的研究 |
四、概念厘定 |
(一)儿童哲学 |
(二)英国国家课程 |
(三)Key Stage(关键阶段) |
五、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国儿童哲学的理论阐释 |
一、英国儿童哲学的前提解读 |
(一)何为哲学 |
(二)何以为教 |
(三)贯穿学科的哲学之思 |
二、英国儿童哲学的理论基础 |
(一)苏格拉底方法 |
(二)洛克经验论 |
(三)杜威实用主义思想 |
(四)罗素的儿童哲学观 |
(五)维果茨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 |
第二章 英国儿童哲学的发展图景 |
一、英国儿童哲学的发展背景 |
(一)经济背景 |
(二)政治背景 |
(三)教育背景 |
二、英国儿童哲学的发展历程 |
(一)“移植”与“转化”:英国儿童哲学的早期实践 |
(二)转向“多元能力”:英国儿童哲学的本土化改进 |
(三)“环抱”国家课程:转向学科的浸入式教学 |
三、英国儿童哲学的发展特色 |
(一)普设研究机构 |
(二)重视故事开发 |
(三)强调绘本应用 |
(四)创新教学方法 |
第三章 儿童哲学与英国国家课程的融合探析 |
一、英国国家课程设置 |
(一)理念思想与课程目标 |
(二)学段结构与学科设置 |
(三)学科定位与课程内容 |
(四)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 |
二、英国国家课程的关注转向 |
(一)课程理念上从关注“公民培养”转向“全面育人” |
(二)课程内容上从关注“专业技能”转向“学科素养” |
(三)评价方式上从关注“知识分层”转向“刚柔并济” |
(四)课程实施和管理上转向追求兼顾“公平与效率” |
三、儿童哲学对国家课程的促进作用 |
(一)实现国家课程理念的育人价值 |
(二)推动国家课程目标的转化落实 |
(三)促使国家课程内容的更新发展 |
(四)能改进国家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
第四章 儿童哲学与英国国家课程的共生发展 |
一、儿童哲学与英国国家课程的关系 |
(一)共生形态 |
(二)融合趋势 |
二、儿童哲学与英国国家课程的实践融合 |
(一)目标导向 |
(二)能力培养 |
第五章 英国国家课程视域下的儿童哲学实践 |
一、结合国家课程学科思想的儿童哲学课程——以小学KS1-2 为例 |
(一)儿童哲学课程与英国国家课程的结合形式 |
(二)单独设立的儿童哲学课程具体实施 |
(三)小学KS1-2 儿童哲学独立课程分析 |
(四)英国儿童哲学课程与国家课程联结特征 |
二、结合儿童哲学思维的国家课程——以中学KS3-4 为例 |
(一)英语科目 |
(二)数学科目 |
(三)科学科目 |
(四)儿童哲学与英国国家课程相结合的关注重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四、漫话初中物理与发散性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游戏化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 冷欢.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新手型-专家型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D]. 潘劲秀.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PCK(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 叶雪婷. 宁夏大学, 2021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实践研究 ——以高三专题教学为例[D]. 谢紫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D]. 魏小雨.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7]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教育策略研究[D]. 郭山山.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8]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金丽莎. 西南大学, 2020(01)
- [9]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D]. 王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10]儿童哲学与国家课程的融合研究 ——以英国Key Stage1-4为例[D]. 杨落娃.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