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顺应性环形状变化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的临床观察

肺顺应性环形状变化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的临床观察

一、通过肺顺应性环形状变化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菲[1](2020)在《不同套囊压力下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术后咽部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不同气管导管套囊压力下,局部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咽部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择期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140例,随机分成A组、B组、C组、D组(各35例)。A组患者气管导管不予特殊处理,术中导管套囊压维持在30cm H2O,B组患者气管插管前5分钟将导管远端均匀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术中导管套囊压维持在30cm H2O,C组患者气管插管不予特殊处理,术中导管套囊压维持在40cm H2O,D组患者气管插管前5分钟将导管远端均匀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术中导管套囊压维持在40cm H2O。记录拔管后2小时、4小时、24小时的咽痛、声音嘶哑及咳嗽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不同套囊压力下利多卡因乳膏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咽部并发症的影响。结果:1、四组患者的人口基本特征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2、在建立气腹及特伦德伦伯格体位后,四组患者气道峰压较初始明显升高。3、气管导管拔除后2小时,四组患者术后咽痛的发生率分别为28.6%、31.4%、60%、48.6%。与低套囊压力组相比,高套囊压力组患者术后咽痛发生率更高且严重程度更重;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不能改善低套囊压力组患者的术后咽痛,但可减少高套囊压力组患者术后咽痛的发生;拔管后4小时及24小时,四组患者术后咽痛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4、四组患者术后声音嘶哑及咳嗽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使用可减少高套囊压力时拔管后2小时咽痛发生率,低套囊压力时则无明显改善作用。2、较低气管导管套囊压力能够减少拔管后2小时术后咽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3、气管导管套囊局部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不同套囊压力下术后声音嘶哑及咳嗽均无明显影响。

艾英[2](2020)在《不同可视化肺隔离技术用于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目前主要的术式为微创食管癌根治术(MIE),该术式对患者创伤小,疼痛轻,但是手术难度大,术中需要单肺通气(OLV)且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较高。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的推广,麻醉医生不断地在寻找合适的气道管理方案,以期保护气道、维持循环稳定、降低PPCs和改善患者预后。研究发现,可视化肺隔离技术在胸科手术中管理更安全便捷,它包括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和可视支气管堵塞器。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目前临床应用较多,能在不使用纤维支气管镜(FOB)下实现快速准确定位,术中全程气道可视化管理。可视支气管堵塞器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可视化气道管理技术,它是由可视单腔管结合堵塞器构成。以往研究多关注于二者的插管应激方面的比较,关于这两种可视化肺隔离技术在OLV时对术中肺通气和换气功能的影响以及PPCs发生和转归的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使用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和可视支气管堵塞器,对MIE患者术中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以及PPCs的发生与转归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择期行MIE的患者64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45~6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可视支气管堵塞器组(B组)和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组)。分别采用可视支气管堵塞器插管或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观察插管指标:记录插管时间、定位时间、插管定位总耗时、插管深度、侧卧位导管移位、术中导管移位的发生率、FOB使用率。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前(T0)、气管插管定位完成后3min(T1)、OLV30min(T2)、OLV60min(T3)、OLV结束30min(T4)、手术结束时(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肺隔离程度指标:记录术中胸膜打开后0min、5min、10min、20min评估肺的萎陷效果。记录T1-T5时刻气道平台压(Pplat)。血气分析指标:在T1-T5时刻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两组各时间点的pH值、PaO2、PaCO2。肺功能指标:计算T1-T5时刻患者肺内分流率(Qs/Qt)、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术中情况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胸腔操作时间、拔管时间、出血量和补液量。术后指标:观察术后3天咽喉痛、声嘶发生率,术后7天肺部并发症(肺炎、肺不张、低氧血症),转入ICU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4例,最终完成研究并纳入实验分析患者60例,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D组相比,B组插管时间短,定位时间长,插管定位总时间短、插管深度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侧卧位导管的移位率、FOB的使用率、术中导管的移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T0相比,两组T1时HR、MAP明显升高(P<0.05);T2-T5时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相比,B组在T1时刻HR、MAP低(P<0.05);4、两组在胸膜打开后0 min、5min、10min、20min肺萎陷程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T1相比,两组在T2-T4时刻Pplat升高(P<0.05);与D组相比,B组T2-T4时刻Pplat低于D组(P<0.05);6、与T1相比,两组在T2-T5时刻Qs/Qt、RI升高,OI降低(P<0.05);与D组相比,B组在T2-T4时刻Qs/Qt、RI值低于D组,OI值高于D组(P<0.05);7、与T1相比,两组在T2-T5时刻PaO2、pH值降低,PaCO2升高(P<0.05);与D组相比,T2-T4时刻B组PaO2、pH值高于D组,PaCO2低于D组,T2-T4时刻B 组 Ppeak 低于 D 组(P<0.05);8、与D组相比,B组拔管时间短于D组(P<0.05);两组术中胸腔操作时间、手术时间、补液量、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与D组相比,B组术后咽痛、声嘶、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术后ICU转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微创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可视支气管堵塞器行肺隔离可获得更低的平台压,能有效地改善患者氧合减少肺内分流,降低肺部并发症保护肺功能。

吕钦[3](2020)在《右美托咪定对单肺通气下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肺损伤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手术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浓度和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l,AQP1)表达水平,同时观察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单肺通气下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3月-2019年10月期间,ASAⅠ-Ⅱ级,年龄30-70岁,择期行胸科腔镜手术(单侧肺叶切除术25例,单侧肺楔形切除术12例,单侧肺大泡切除术3例)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D组)与对照组(C组)。两组病人围术期均行常规麻醉管理,实验组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除记录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分级、手术种类、手术部位)和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失血量、输液量、单/双肺通气时间、丙泊酚用量、术中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例数)外,监测两组患者入室时(T0)、OLV即刻(T1)、OLV0.5h(T2)和出室前吸空气15分钟后(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OI和A-aDO2。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T0与T2时间点患者动脉血血清IL-8含量,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olt测定离体肺组织AQP1蛋白表达水平。以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发生率作为肺损伤的判断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情况相关指标和T0时间点动脉血IL-8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T2时间点两组患者动脉血IL-8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且以C组增加更为明显(P<0.05);免疫组化和Western Bolt结果显示D组患者离体肺组织AQ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T3时刻,D组的OI明显高于C组(P<0.05),且A-aDO2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间术后PPC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胸腔镜手术患者血清IL-8水平并上调肺组织AQP1的表达,但对患者术后PPCs发生率无显着影响;2.右美托咪定不仅可安全用于胸腔镜手术中,而且对肺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张丽利[4](2020)在《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监测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容积-二氧化碳波形(Vcap)衍生参数—分钟呼出二氧化碳量(V’ CO2)和每分钟每千克体重呼出二氧化碳量(V’CO2kg-1,两个指标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能否不受过度通气干扰,准确的反映心肺复苏(CPR)质量和预测自主循环恢复(ROSC)。方法:试验纳入12只3-4月龄长白猪,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实验设计。心室诱颤建立CPR模型,经过无处理阶段4分钟后,设置5分钟的洗脱期予以标准心肺复苏。洗脱期结束后,动物连续进行2个复苏阶段。第一阶段模拟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仅予以标准胸外按压及呼吸支持,动物以随机顺序经历4种通气方式(包括1种正常通气方式及3种过度通气方式)。第二阶段模拟高级生命支持,以前一阶段的最后一种通气方式予以通气,继续CPR 10分钟或至动物获取ROSC后停止实验。实验过程中采集动物基线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指标及Vcap相关衍生参数数据。结果: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中,广义线性分析发现不同的通气方式对V’ CO2、V’CO2kg-1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而PETCO2受通气方式和冠脉灌注压影响较大(P<0.05)。PETCO2的均值±标准差随分钟通气量的增加(单独增加呼吸频率(RR)或单独增加潮气量)而下降(P<0.05)。V’CO2、V’CO2kg-1在三种RR水平所致的过度通气中,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74)。V’CO2、V’CO2kg-1在两种潮气量水平所致的过度通气的组件比较中,2倍潮气量过度通气下两个指标数值最高,与正常通气、3倍RR的过度通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二阶段中,12只动物中有7只成功获取ROSC。应用ROC曲线对两个指标预测成功获取ROSC的能力进行比较,两个指标此方面性能均优于PETCO2(0.80 vs.0.71)。结论:在CPR动物模型过度通气设置下,V’CO2及V’CO2kg-1在反映心肺复苏质量和预测ROSC方面的表现均优于PETC02。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每分钟每千克体重呼出二氧化碳量(V’CO2kg-1)在稳定的通气状态下能否准确反映心外按压质量,比较两个参数预测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能力。方法:实验纳入12只3-4月龄长白猪,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实验设计。心室诱颤建立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经过无处理阶段4分钟后,设置5分钟的洗脱期予以标准心肺复苏(CPR)。洗脱期结束后,动物连续进行2个复苏阶段,整个实验过程采取相同的通气设置。第一阶段模拟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动物以随机顺序经历3种按压质量(包括高质量、中等质量及低质量按压)。第二阶段模拟高级生命支持,所有动物均采用高质量按压,继续CPR 10分钟或至动物获取ROSC后停止实验。实验过程中采集动物基础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指标及Vcap相关衍生参数数据。结果:在实验第一阶段中,广义线性分析提示不同按压质量对PETCO2、V’CO2kg-1、AoP、RAP、CBF均有显着影响,但对CPP没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按压质量的提高,PETCO2及V’CO2kg-1也随之升高,不同按压质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ETC02、V’C02kg-1和血流动力学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在实验第二阶段中,PETCO2和V’CO2kg-1在预测ROSC方面具有类似的能力,两者AUC均为0.97;使用Youden指数公式计算最佳临界值,当PETCO2取17.5mmHg时,敏感性为0.89,特异性为1.00;当V’CO2kg-1临界值取2.06时,敏感性为0.82,特异性为1.00。结论:在CPR动物模型正常通气设置中,PETCO2及V’CO2kg-1均能较准确的反映按压质量,两个指标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两个指标均能较准确的预测ROSC。目的:利用室颤动物复苏模型实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评估改良后的容积-二氧化碳波形(Vcap)衍生参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每分钟每千克体重呼出二氧化碳量(V’CO2kg-1)比值(P/V),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探查过度通气的能力。方法:纳入本研究第一部分实验中12只3-4月龄长白猪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每只动物在实验第一阶段中的数据,包括基本生命征、呼吸机相关参数、Vcap衍生参数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不同的通气方式,分为正常通气(NV)组、2倍呼吸频率过度通气(DRRH)组、2倍潮气量过度通气(DVTH)组、3倍呼吸频率过度通气(TRRH)组,比较各组间Vcap衍生参数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评估Vcap衍生参数鉴别过度通气的能力。结果: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提示不同通气类型对Vcap衍生参数有显着影响(P<0.05)。NV组的PETCO2和P/V值明显高于DRRH组、DVTH组及TRRH组,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DRRH组与TRRH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V值能准确、迅速地反映过度通气,其鉴别NV组与其他过度通气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98,但其鉴别2倍正常分钟通气量及3倍正常分钟通气量的曲线下面积仅为0.68。应用Youden指数公式确定P/V值判断过度通气与正常通气的最佳临界值为6.36,敏感性为0.99,特异性0.89。结论:改良后的Vcap衍生参数—P/V值,在鉴别正常通气与过度通气方面表现良好,且在过度通气发生后反应迅速,能及时探查到CPR过程中的过度通气发生。对于在CPR过程中监测通气状态的改变,P/V值可能是一个有临床研究价值的指标。

杜宪[5](2019)在《肺部超声在支气管封堵单肺通气中判断肺隔离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肺部超声在支气管封堵单肺通气(OLV)中判断肺隔离的效果。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左支气管封堵OLV下行左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男女比例1:1,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听诊组:单腔气管插管成功后,置入支气管封堵器,套囊注气,采用听诊器听诊肺隔离情况;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组:单腔气管插管成功后,置入支气管封堵器,套囊注气,采用纤支镜检查确认肺隔离情况;超声组:单腔气管插管成功后,置入支气管封堵器,套囊注气,采用肺部超声确认肺隔离情况。观察并比较三种方法判断肺隔离效果所需时间、肺萎陷满意度和术中封堵器套囊位置的调整次数,同时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诱导前、诱导后、定位时、切皮时、OLV时、OLV30 min、恢复双肺通气(TLV)时的HR、MAP、CVP变化,诱导后、切皮时、OLV时、OLV 30 min、TLV时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肺顺应性以及诱导前、诱导后、OLV时、OLV 30 min、恢复TLV时以及术毕的血气情况。结果:纤支镜组和超声组判断肺隔离效果用时均短于听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纤支镜组和超声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支镜组和超声组的肺萎陷满意度均高于听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纤支镜组和超声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支镜组和超声组的术中套囊位置调整次数均低于听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纤支镜组和超声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比较中,纤支镜组患者在判断肺隔离效果时的HR和MAP高于诱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听诊组和超声组在判断肺隔离时的HR和MAP均低于纤支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在三组患者的呼吸参数比较中,在OLV 30 min时,三组患者的肺顺应性均低于诱导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比较中,诱导后、OLV、OLV 30 min、双肺通气(TLV)和术毕时的Pa02较诱导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肺部超声用于判断OLV肺隔离效果优于听诊法,其判断效果与纤支镜检查相近,且超声组对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纤支镜组小。

张涛元[6](2016)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两种单肺通气技术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一次性无菌可控支气管封堵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均能够实施肺隔离进行单肺通气,但是对于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二尖瓣手术这一特殊手术方式,其通气效果和安全性尚有待探究。本研究目的是比较两种人工气道在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二尖瓣手术中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西京医院2015年09月至2016年2月心血管外科行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的患者58例,采用SAS9.1.3系统进行完全随机分组,分成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LT组)和支气管封堵管组(BB组)两组。术前一天进行入选条件筛查,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完善相关检查。患者进入手术等候区域后,进一步进行入选条件核对及筛查,如果符合入选标准,则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随机分组。DLT组采用经典双腔支气管导管进行插管操作,并经纤维支气管镜镜检确定肺隔离位置;BB组采用单腔气管导管进行插管操作,并通过气管导管向右侧支气管置入封堵管,并经纤维支气管镜镜检确定肺隔离位置。术中测定气管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以及插管后三分钟(t3)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心率、中心静脉压、动脉收缩压、动脉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作为插管反应指标。记录两组气管导管定位时间、插管成功需要的插管次数、主路和侧路的套囊压力、肺塌陷程度以及气道粘膜损伤评分来比较两组气管插管的难易和损伤情况。测定术中气管移位次数、术中气道粘膜损伤情况作为两组总体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术中指标。同时测定单肺通气前(t4)、单肺通气后体外循环开始前(t5)、手术结束时(t6)三个时间段的血气分析和呼吸力学指标,用来观察两组的单肺通气效果。测定气管插管拔除后声嘶喉痛发生率以及术后第一天到第七天肺部并发症情况作为两组总体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术后指标。分别做组间和组内比较,来探究封堵管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二尖瓣手术单肺通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总体气道相关并发症结果比较。导管移位次数bb组共4次,dlt组无移位;术后肺部并发症bb组发生3例(11.11%),而dlt组为6例(21.43%),bb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小于dl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气道粘膜损伤情况、声嘶、喉痛、总体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bb组均低于dl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表明bb组相对于dlt组,可以减少气道粘膜损伤,降低声音嘶哑、咽喉肿痛的发生率,降低总体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气管插管情况与肺塌陷效果比较。气管导管平均固定时间bb组和dlt组分别为168s和145s;插管次数dlt组有一例插管两次,bb组均一次操作成功;主套囊压力分别为18.50cmh2o和18.0cmh2o;肺塌陷程度bb组有1例为中等程度,dlt组有2例为中等程度,发生率分别为3.57%和7.14%,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气道粘膜损伤评分bb组(0.15分)明显低于dlt组(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bb组封堵管套囊的平均压力为120cmh2o(临床实测均超出测量范围,估计实际值大于120cmh2o);dlt组左侧支气管套囊的平均压力为13cmh2o,两者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应在使用封堵管时关注套囊内压及其对气道内壁可能造成的损伤。3.血流动力学结果比较。气管插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t2时点cvp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无临床意义。t3时点,bb组map平均值为70mmhg,DLT组平均值为85mm Hg,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LT组的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BB组,提示与比BB相比,置入DLT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更明显。4.血气分析与呼吸力学结果比较。血气分析中,T4时点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DLT组平均为38mmHg,BB组平均为35mmHg,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呼吸力学指标中呼末二氧化碳分压T4时点DLT组和BB组分别为33.5mmHg和30.5mmHg;吸气峰压T4时点DLT组和BB组分别为16cmH2O和18cmH2O,两个观察指标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从血气分析结果、呼吸力学指标、气管插管和肺塌陷情况看两种人工气道肺隔离单肺通气效果确切,均能保证机体供氧并为手术提供良好视野。2.两种机械通气的气道粘膜损伤率、术后声嘶喉痛发生率、总体气道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插管血流动力学反应有显着差异,一次性无菌可控单侧支气管封堵导管明显低于双腔支气管导管。3.综上说明,在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二尖瓣手术中,使用封堵管肺隔离单肺通气效果与双腔管无差异,而总体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反应明显降低。因此一次性无菌可控单侧支气管封堵导管可在此类手术中推广应用。

曹润辉[7](2016)在《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及肺隔离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比较双腔支气管插管后体位改变前后对其位置的影响,并评价气管插管位置改变对肺隔离效果的影响。探讨双腔支气管插管支气管腔位于通气侧与非通气侧时体位改变对气管导管位置改变情况及肺隔离效果的影响,为体位变动后通气效果不佳时调整气管导管位置提供经验。[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胸或胸腔镜手术拟行单肺通气患者44例,年龄18-70岁,男女不限,ASA分级Ⅰ-Ⅲ级,身高150-180cm,体重46-81kg,无气管、隆突或主气管受压病变。手术种类:肺叶切除术、肺叶结节楔形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肺减容术、纵隔肿瘤切除术、胸腺切除术、脓胸病灶清除术。随机分为2组:主管位于通气侧组(V-DLT,n=23)和主管位于非通气侧组(O-DLT,n=21).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液体通路,监测心电、脉搏血氧饱和度,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动脉压,经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监测呼末二氧化碳。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5ug/kg或芬太尼3-4ug/kg,依托咪酯0.15-0.3mg/kg,罗库溴铵0.6mg/kg顺序静脉注射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麻醉维持使用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2-5mg/kg/h,瑞芬太尼0.1-0.3pg/kg/min,七氟烷吸入浓度设定为1-1.5%,维库溴铵0.05mg/kg司断给药。双腔气管导管型号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胸部影像学资料等因素决定。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双肺通气潮气量设为6-8ml/kg,呼气频率10-14次/min:单肺通气潮气量为5-6ml/kg,呼吸频率18-20次/min,并依据呼末二氧化碳的测定值调整通气参数。听诊定位后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确认及记录导管位置及深度,同时记录双肺及单肺通气时气道压。患者由平卧位改为侧卧位后,再次行双肺听诊及纤维支气管镜定位,记录此时导管深度,双肺及单肺通气时气道压。麻醉过程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监测呼末二氧化碳。[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选用L-DLT及R-DLT数量及DLT管号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卧位比较,O-DLT组导管处于理想位置多于V-DLT组(p>0.05),V-DLT导管支气管套囊过深但支气管套囊未阻塞支气管开口少于O-DLT。支气管套囊位于隆突上方V-DLT少于O-DLT。套囊过深气管腔开口超过隆突及气管套囊部分位于隆突上方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体位改变后套囊的位移距离O-DLT组为(-3.4±13mm), V-DLT为(-3.2±7mm),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体位改变后气道压变化值V-DLT高于O-DLT组(p<0.05)。两组体位改变后肺隔离效果产生影响结果比较,O-DLT组肺隔离效果不佳的有19%,V-DLT肺隔离效果改变的有38%,V-DLT出现肺隔离效果不佳的多于O-DLT组(p<0.05)。[结论]体位改变使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发生改变并影响肺隔离效果。及时使用FOB调整DLT位置可以改善肺通气状况,避免轻度肺隔离不全导致的通气侧肺不张出现低氧血症。DLT在由平卧位转向侧卧位的过程中倾向于向外脱出,且导管位置位于通气侧时移位距离较非通气侧大。在没有FOB的情况可以尝试向内送入DLT(5mm),如遇阻力则分步退出DLT直到肺隔离效果改善。或是首次定位DLT时在不影响肺隔离效果的情况下比标准定位深5mm固定气管导管。

曾昭燕[8](2014)在《血压对单肺通气患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影响》文中提出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可以使手术侧肺萎陷,提供良好的视野和手术条件,同时可以防治手术侧血液及分泌物进入非手术侧,避免造成健侧肺部交叉感染,实现双肺隔离,是胸科手术麻醉确保患者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OLV易因双腔管位置不良影响通气、双肺的通气血流比失衡、肺本身的病变等引起氧合不良造成低氧血症,同时OLV这种非生理性的机械通气较双肺通气更容易引起或加重呼吸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 associated lung injury,VALI)。OLV除可能产生严重低氧血症及VALI外,PaCO2呈增高趋势,易致CO2蓄积,因此术中C02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PetCO2是呼吸周期中测定的C02的最高值,可代表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因此肺泡气的PCO2与PaCO2很接近。目前的研究认为在双肺通气血流动力学稳定下监测PetCO2可以反映PaCO2的变化,PetCO2与PaCO2具有良好相关性,但缺乏对OLV不同血压时PaCO2与PetCO2相关性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期不同血压对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及对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右肺叶手术需行左OLV患者42例,年龄18-65岁,男32例,女10例。ASA工或Ⅱ级。所有患者无心、肝、肾疾患,无高血压病史,肺功能基本正常,无手术史。患者术前均肌注阿托品注射液0.5mg。入室后行心率(HR)、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局麻下行足背动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直接动脉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力月西0.05mg/kg后,启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3-4ug/ml瑞芬太尼4ng/ml,患者入睡后给予顺阿曲库铵0.2mg/kg。根据患者X线后前位胸片锁骨胸骨端气管内径测量值预先选定的Mallinckrodt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型号,经口明视插管,插管后常规用纤支镜定位。用带心电监测的中心静脉导管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确认中心静脉导管进入右心房。靶控输注瑞芬太尼(2-6ng/ml)和丙泊酚(2-5ug/ml)维持麻醉,使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术中按需追加舒芬太尼及顺阿曲库铵。插管后接麻醉呼吸机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TLV时均采用潮气量(VT)6-8ml/kg,呼吸频率12次/分,吸呼比(I:E)1:2,吸入氧浓度(Fi02)50%。OLV后VT5-7ml/kg,呼吸频率13-15次/分,开始吸入氧浓度(Fi02)100%,待Sp02100%后,调整Fi02为60%,维持分钟通气量相等。OLV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均直接开口于大气中。按OLV20min后平均动脉压(MAP)在基础值±10%以内为A组(22例),MAP低于基础值30%为B组(20例)。麻醉诱导插管后用监护仪主流型C02红外分析法监钡PetCO2,在每次使用前均用空气调零;PaCO2用血气分析仪监测,分别在诱导插管后TLV20min(T1),OLV肺完全萎陷后20min(T2),B组MAP恢复到基础值±10%后30min(T3),恢复TLV20min(T4)等时间点采集动脉血及中心静脉血1ml行血气分析。在以上时间点记录SpO2,HR, MAP,BIS,PetCO2等。计算各时间点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 CO2」及Qs/Qt。根据肺血流分布标准三室模型计算Qs/Qt,Qs/Qt=(CcO2-Ca O2)/(CcO2-CvO2)×100%。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各时间点PetC02的比较与各组间各时间点PaCO2的比较用方差分析,各组内相同时间点PetCO2与PaCO2及「(Pa-et) CO2」与Qs/Qt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二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比、年龄、体重和OLV时间无差异(P>0.05)。2.A组患者PetC02与PaC02在OLV与TLV时均密切相关(P<0.05),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93、0.87、0.88;B组各时间点PetC02与PaC02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91、0.75、0.89及0.97。B组T2时期PetC02为31.0±2.9mmHg,较A组同一时点(34.2±2.5mmHg)低;B组T2时期「(Pa-et)C02」为7.8±2.2mmHg,与A组同一时点(3.2±1.5mmHg)比较明显增大(P<0.05);B组T3时期与A组T2时期「(Pa-et)C02」无明显差异(P>0.05);B组低血压期间PetC02与PaC02仍具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r值为0.75。3.OLV与TLV比较,二组Qs/Qt均增加。A组TLV时Qs/Qt为1.5±1.4%,OLV时上升为9.4±4.9%,恢复TLV后为2.1±2.0%;B组TLV时Qs/Qt为1.6±0.9%,OLV低血压时上升为11.9±6.0%,OLV血压恢复时为10.7±6.2%,恢复TLV后为2.0±1.5%。B组T2时期Qs/Qt高于A组T2时期(P<0.05)。在观察时间内,OLV期「(Pa-et)CO2」与(Qs/Qt)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1.行右肺叶手术肺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术中左单肺通气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时PetC02与PaC02相关性好(r=0.87);低血压期间,「(Pa-et)CO2」明显增大,PetC02虽然能反映PaC02(r=0.75)的变化趋势,但准确性不如正常血压时。2.单肺通气肺内分流增加,低血压期肺内分流增加更明显。肺内分流对「(Pa-et)CO2」影响不大。

王雄,郝慧灵,陈焕林,朱光先[9](2013)在《纤维支气管镜判定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位置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定位Robertshow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位置的准确性。方法肺隔离63例择期开胸手术、术中需要单肺通气的患者,全麻诱导后用传统方法插入DLT先用听诊法进行分隔定位,记录导管深度,随后用纤支镜检查DLT的位置并做调整确定肺隔离。患者改变体位后,纤支镜检查DLT位置并进一步指导调整DLT插管深度确定肺隔离,记录各次导管的深度。结果纤支镜检查辅助DLT成功率为98.4%,体位改变再检查导管发生移位占22.6%;听诊法判断插管分隔成功率为52.7%。结论纤支镜可以有效判定DLT位置,肺隔离准确到位。体位变动后,部分病例发生导管移位,使用纤支镜检查DLT位置,可以确保安全。

许伯林,吴天清,杜祯华[10](2012)在《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chial tube,DLT)是目前实施单肺通气主要的呼吸管理方法。但DLT位置不正确将导致低氧血症、肺不张、术后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本文就DLT定位的一些方法、优劣、操作要点等方面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胸部外科手术的肺隔离术提供一定参考。

二、通过肺顺应性环形状变化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肺顺应性环形状变化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套囊压力下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术后咽部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一、前言
二、文献综述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咽痛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三、实验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实验结果分析
六、讨论
七、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2)不同可视化肺隔离技术用于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隔离技术在胸科微创手术的研究进展
    1 肺隔离工具的发展
    2 肺隔离技术的定位
    3 肺隔离与肺保护
    4 肺隔离技术的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右美托咪定对单肺通气下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肺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肺水通道蛋白与肺内液体平衡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监测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过度通气下反映心肺复苏质量及预测自主循环恢复价值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正常通气下反映心肺复苏质量及预测自主循环恢复价值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三、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探查心肺复苏中过度通气的价值研究:针对试验第一部分 数据的二次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心肺复苏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肺部超声在支气管封堵单肺通气中判断肺隔离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2. 病例选择
    3. 病例分组
    4. 麻醉方法
    5. 观察指标和方法
    6.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两种单肺通气技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材料
    1.1 主要使用试剂
    1.2 主要使用器材
    1.3 研究设计目的和类型
2 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标准化麻醉实施
    2.6 入室信息采集
    2.7 术中信息
    2.8 数据采集流程图
    2.9 不良事件记录表
    2.10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两组总体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3 气管插管与肺塌陷程度比较
    3.4 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3.5 血气分析与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及肺隔离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血压对单肺通气患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PetCO_2与PaCO_2
    2. Qs/Qt
第四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成果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9)纤维支气管镜判定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位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LT研究进展
    1.1 FOB定位优势:
    1.2 定位标准及操作要点
        1.2.1 定位标准[5]左侧双腔气管导管:
        1.2.2 操作要点:
        1.2.3 导管的选择:
2 其他方法DLT定位研究
    2.1 听诊法:
    2.2 气流法:
    2.3 双腔支气管导管套囊法:
    2.4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波形法:
    2.5 吸痰管畅通法:
3 小结

四、通过肺顺应性环形状变化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套囊压力下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术后咽部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D]. 张亚菲. 东南大学, 2020
  • [2]不同可视化肺隔离技术用于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D]. 艾英. 郑州大学, 2020(02)
  • [3]右美托咪定对单肺通气下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肺损伤的影响[D]. 吕钦.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4]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监测中的价值研究[D]. 张丽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肺部超声在支气管封堵单肺通气中判断肺隔离的效果[D]. 杜宪. 苏州大学, 2019(04)
  • [6]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两种单肺通气技术比较研究[D]. 张涛元.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7]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及肺隔离效果的影响[D]. 曹润辉.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8]血压对单肺通气患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影响[D]. 曾昭燕.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9]纤维支气管镜判定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位置的临床观察[J]. 王雄,郝慧灵,陈焕林,朱光先. 基层医学论坛, 2013(17)
  • [10]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J]. 许伯林,吴天清,杜祯华. 内蒙古中医药, 2012(10)

标签:;  ;  ;  ;  ;  

肺顺应性环形状变化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