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添加乳酸杆菌以促进苜蓿、玉米、高梁和小麦饲草的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陈梦言,白洁,柯文灿,许冬梅,艾琳,郭旭生[1](2021)在《青贮饲料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青贮饲料微生物是影响其发酵品质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原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还是外源添加的微生物在青贮发酵过程中都对微生物群落的演替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青贮饲料发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及其发酵代谢调控网络等信息对于深入解析青贮饲料发酵的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安全、优质青贮饲料的发酵调制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然而传统的检测方法精确度较低,无法对青贮饲料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深入分析。因此,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全面准确检测和定量青贮饲料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特征将对突破青贮饲料发酵的微生态调控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本文从青贮原料附着微生物和生长环境、原料特性、乳酸菌添加剂对青贮饲料微生物结构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对PICRUSt法在青贮饲料微生物功能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旨在为阐明青贮饲料中微生物变化规律及功能研究提供参考,并为揭示青贮饲料发酵微生态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赵子鑫[2](2021)在《苜蓿替代小麦秸秆对呼伦贝尔断奶羔羊生长、代谢和瘤胃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李勇[3](2020)在《两种不同物理形态开食料对羔羊生长和瘤胃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湖羊羔羊为对象,研究两种物理形态(颗粒和口感化)的开食料对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生长、瘤胃组织形态和功能、瘤胃细菌区系、转录组以及代谢组等的影响,并对其相关结果进行关联分析,为反刍动物瘤胃发育调控理论以及肉羊生产中开食料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系统、深入的理论依据。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共设两个处理组,分别为两种物理形态的开食料,颗粒开食料(PS)和口感化开食料(TS)。选择初生重相近的24只8日龄双羔湖羊公羔(平均体重5.04±0.75 kg)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到2个处理组中,每组12只,接受两种不同的开食料。羔羊0-7日龄随母羊哺乳。8日龄与母羊分开,单栏饲养,开始饲喂代乳粉,同时开始饲喂开食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35日龄断代乳粉,试验期42d。羔羊每周末空腹称重,每天记录代乳粉和开食料供给量和剩余量,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饲料报酬。于断奶前(21日龄)和断奶后(42日龄),每组屠宰6只羔羊,测定各胃室相对重量、瘤胃组织形态学、发酵参数和酶活;采集瘤胃内容物,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Mi Seq进行分析,并对微生物进行功能预测;基于GC-MS的瘤胃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羔羊瘤胃内容物中的代谢产物,并对差异代谢产物进行代谢物富集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采集瘤胃腹囊组织,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两组羔羊瘤胃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然后通过GO对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用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基于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的统计数据,分别对代谢组与基因组、代谢组与转录组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如下:1.口感化开食料组羔羊的试验末体重(P=0.039)和断奶后干物质采食量(P=0.023)均显着高于颗粒开食料组,分别提高了25.19%、13.18%;断奶后平均日增重(P=0.072)有高于颗粒开食料的趋势,提高了40.45%。本试验结果说明,与颗粒开食料相比,口感化开食料更有利于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生长性能的发挥。2.与颗粒开食料相比,口感化开食料组显着提高了断奶前、后羔羊瘤胃乳头高度、环形肌厚度、肌层厚度、切面面积、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丁酸(P<0.05)含量以及断奶后瘤胃相对重、瘤胃乳头宽度,且有趋势增加断奶前瘤胃相对重(P=0.072)。两组间其他瘤胃发酵参数和酶活性均差异不显着(P>0.05)。本试验结果说明,口感化开食料比颗粒化开食料更有利于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瘤胃相对重量的提高、组织形态发育和瘤胃发酵。3.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与PS组相比,断奶前TS组瘤胃内容物区系与断奶后更加相似。瘤胃内容物中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断奶前TS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已上升到61.96%,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已分别降低到32.08%和3.99%,且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已取代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成为第一优势菌门,且达到与断奶后相似的水平(65.36%)。断奶后,TS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再次上升,达到65.36%;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再次降低,达到24.03%;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又从3.99%上升到7.17%;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仍然是第一优势菌门。PS组瘤胃内容物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的变化与TS组一致,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断奶后继续下降,达到1.15%;断奶后PS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7.28%)相对丰度仍然低于断奶前、后TS组(61.96%和65.36%)。属水平上显示,TS组夏普氏菌属(Sharpea)的相对丰度在断奶前就已显着高于PS组,断奶后继续显着高于PS组(P<0.05)。和断奶前相比,断奶后PS组有13个属变化显着,而TS组中只有1个属变化显着(P<0.05)。就瘤胃功能预测而言,与TS组相比,仅在KEGG水平3代谢通路中,断奶前PS组显着增加了转运因子、脂肪酸降解代谢通路(P<0.05);显着降低了与酶相关的氨基酸代谢通路(P<0.05)。这些结果说明,开食料的物理形态影响了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的瘤胃微生物区系。口感化开食料有较好地适应性,能诱导瘤胃在断奶前就建立自己的优势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夏普氏菌属(Sharpea),以促进羔羊生长和瘤胃发育。然而,断奶前后两组羔羊瘤胃功能预测较为相似。4.开食料的物理形态影响了断奶前、后羔羊瘤胃上皮转录组基因的表达。瘤胃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PS组相比,TS组在断奶前有5个基因显着上调,10个基因显着下调;断奶后有284个基因显着上调,462个基因显着下调(|log2(Fold Change)|>1且FDR<0.05);TS组上调了脂肪酸代谢途径中参与脂肪酸代谢(断奶前BDH2,断奶后BDH1、HMGCL、HMGCS2、PPARD、ACSS2)、细胞增殖代谢途径中参与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断奶前CDK1,断奶后CDK18、CDK9、CDK2AP2、CCNK、CCND3、SART3)以及与生长有关的基因(IGFBP5、IGFBP4)表达(P<0.05),下调了细胞凋亡代谢途径中参与细胞凋亡(断奶前CARD14,断奶后CARD14、CASP8AP2、CASP8)有关的基因表达(P<0.05)。断奶后的差异表达基因明显多于断奶前。随机选取7个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荧光定量PCR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以上结果可以从转录组学角度说明,口感化开食料更有利于促进断奶前、后羔羊生长和瘤胃组织形态发育,且断奶后效果优于断奶前。5.与PS相比,TS羔羊在断奶前瘤胃中有398个代谢物的相对浓度显着增加,97个代谢物的相对浓度显着降低(VIP>1.0,|log2(Fold Change)|>1且P<0.05),富集的关键代谢通路为α-亚麻酸代谢,精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代谢(P<0.05);精氨酸生物合成(P=0.053),2-氧羧酸代谢(P=0.098)。TS羔羊在断奶后瘤胃中有60个代谢物的相对浓度显着增加,307个代谢物的相对浓度显着降低(VIP>1.0,|log2(Fold Change)|>1且P﹤0.05),富集的关键代谢通路为花生四烯酸代谢(P=0.067)。口感化开食料显着增加了氨基酸(断奶前,L-天冬氨酸、L-谷氨酸、L-组氨酸;断奶后,L-组氨酸)、花生四烯酸和3-磷酸甘油醛(断奶后)含量(P<0.05),降低了蔗糖、柠檬酸、D-葡萄糖酸(断奶前)以及苯丙氨酸(断奶后)含量(P<0.05)。这些结果表明,口感化开食料改变瘤胃内容物中代谢产物的组成,这些代谢产物与促进瘤胃上皮发育、多种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有关。6.口感化开食料增加了断奶前Blautia,断奶后拟杆菌属(Bacteroides)、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和肠杆菌类卟啉菌属(Intestinimonas)的相对丰度,促进了脂肪酸代谢(断奶前,茉莉酸甲酯、1-(5-羟基十二酸甘油酯);断奶后,异丙醇)和能量供应(降低了断奶后孕二醇-3-葡萄糖醛酸、肉桂酸含量),增强了氨基酸(邻氨基赖氨酸、N-(叔丁氧羰基)-l-亮氨酸)的合成能力,有利于断奶前后羔羊瘤胃生长发育。而毛螺菌属(Lachnospira)、霍华德氏菌属(Howardella)相对丰度的降低,进一步增强了拟杆菌属(Bacteroides)、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和肠杆菌类卟啉菌属(Intestinimonas)对淀粉等糖类的利用能力,促进了丙酸、丁酸的生成和瘤胃上皮的生长。口感化开食料中,上调表达(CXCL14、DHCR24)和下调表达(COX1、COX2和COX3)了脂肪酸代谢途径中参与脂肪酸代谢有关的基因,增加了必需脂肪酸(花生四烯酸等)含量;上调表达了酮体代谢途径中参与酮体代谢的ACAT1、BDH2和HMGCL,降低了柠檬酸、孕二醇-3-葡萄糖醛酸、肉桂酸等代谢物含量,提高了能量供应,促进了氨基酸合成(邻氨基赖氨酸、N-糖基-L-天冬酰胺、L-组氨酸、L-天门冬氨酸、吲哚乙酸谷氨酸等)。同时,上调表达了细胞增殖代谢途径中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TGM2、CDK1、CSRP2等基因,促进了瘤胃上皮细胞增殖,抑制了瘤胃上皮细胞凋亡。因此,口感化开食料更能促进羔羊瘤胃生长和发育。总之,开食料的物理形态对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的生长、瘤胃发育表型、瘤胃细菌区系、转录组和代谢组等均有显着影响。与颗粒开食料相比,口感化开食料通过增加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属水平上夏普氏菌属(sharpea)的相对丰度;上调与VFA、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激酶以及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表达;提高代谢产物中多种氨基酸、花生四烯酸、3-磷酸甘油醛含量和降低蔗糖、柠檬酸、D-葡萄糖酸和苯丙氨酸含量,从而促进羔羊瘤胃重量的增加、组织形态的发育和瘤胃发酵,从而更有利于羔羊的生长。且对断奶后的作用效果优于断奶前。
玉霞[4](2020)在《甜高粱青贮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瘤胃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选择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用甜高粱青贮替换奶牛日粮中部分全株玉米青贮,对奶牛生产性能、乳品质、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选用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分别饲喂甜高粱青贮替换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的试验日粮:对照组(0%替代)、试验1组(25%替代)和试验2组(50%替代)。饲养试验期为60 d,其中预饲期为10 d,正试期为50 d。甜高粱青贮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后,研究发现:(1)对乳蛋白率、乳脂率、乳糖率、乳尿素氮、全固体物和乳体细胞数等泌乳性能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是极显着提高了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P<0.01)。(2)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对总蛋白、总胆固醇、葡萄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钙和磷等血清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然而显着提高了血清中的白蛋白、尿素氮和甘油三酯的浓度(P<0.05)。(3)在瘤胃发酵参数方面,对瘤胃pH值、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等无显着影响(P>0.05),但对乙丙比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中戊酸比有显着的影响(P<0.05)。(4)对瘤胃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无显着影响(P>0.05);在门水平上进行分析发现: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Patescibacteria等占比较大,为优势菌门;采用 Bray-Curtis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对照组与试验1组的相似性更近,为一簇,试验2组为一簇。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当甜高粱青贮替代50%的全株玉米青贮时,更加有利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及瘤胃发酵。
任胜男[5](2020)在《酵母菌制剂对高谷物日粮诱发湖羊瘤胃酸中毒的缓解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优质粗饲料资源缺乏,在反刍动物生产中通常添加大量高精料以提高经济效益。过量易发酵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快速降解,会造成一系列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使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的发病率提高。SARA会导致瘤胃pH下降、微生物区系紊乱、免疫机能受损、瘤胃毒性物质释放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给反刍动物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外试验,探究酵母菌制剂对SARA状态下湖羊瘤胃发酵、微生物区系、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探讨酵母菌制剂对SARA的调控作用,为酵母菌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试验1酵母菌制剂对湖羊体外SARA模型的缓解作用试验采用体内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体外SARA模型。选取3只体重相近且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成年去势湖羊作为体外发酵瘤胃液的供体。通过体外批次培养,探讨两种不同的酵母菌制剂——活性干酵母(ADY,Active Dry Yeast)和酵母培养物(YC,Yeast Culture)对SARA模型的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分别设立0%、0.5%、1.0%、1.5%、2.0%、和2.5%等6个梯度进行24 h体外培养,并用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进行评定筛选出ADY和YC的最适添加剂量。试验结果表明:1)利用体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可成功建立体外SARA模型。2)添加ADY可显着提高发酵液pH(P<0.05),显着降低乳酸浓度(P<0.05),显着提高发酵液中NH3-N浓度(P<0.05),提高丙酸百分比和提高TVFA含量(P<0.05),对丁酸百分比无显着影响(P>0.05),其中以添加底物干重的1.5%的ADY的作用效果最佳。3)添加YC可显着提高发酵液pH(P<0.05),显着降低乳酸浓度(P<0.05),显着提高发酵液中NH3-N浓度(P<0.05),显着降低乙酸比例(P<0.05),显着提高丙酸比例、丁酸比例和TVFA含量(P<0.05),其中以添加底物干重的2.0%的YC的作用效果最佳。试验2添加酵母菌制剂对高精料诱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菌群的结构的影响选取6只体重相近且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成年去势湖羊,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探究由高精料诱发SARA状态下添加ADY和YC对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分为3组,每组2只重复,分别为对照组(CON)、ADY组和YC组,ADY组和YC组添加ADY和YC的量参考试验1所得结果。试验共分为3期,每期21天,其中预饲期7天,诱导期7天,试验期7天,在预饲期日粮中非纤维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的比例为0.99,诱导期日粮NFC/NDF 比例逐渐提高到2.21直至试验动物发生SARA,试验期日粮NFC/NDF 比例为2.21,于每期试验期最后一天饲喂前(0 h)、饲喂后3h、6h、9h和12h进行样品采集。测定每个时间点瘤胃液pH、NH3-N、乳酸、纤维素酶活和VFAs,将饲喂后6h瘤胃液做瘤胃微生物区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逐渐提高饲料NFC/NDF水平,可成功建立湖羊体内SARA模型,且瘤胃液pH值每天低于5.8的时间超过3 h。2)添加ADY可显着提高饲喂前(0 h)和饲喂后12 h的瘤胃液pH值(P<0.05),缩短pH<5.8的时间;显着降低瘤胃液乳酸和NH3-N浓度(P<0.05);显着提高纤维素酶活(P<0.05);显着降低乙酸比例(P<0.05),显着提高丙酸比例(P<0.05),使其向丙酸发酵型转化,显着提高TVFA含量(P<0.05)。3)添加YC可显着提高瘤胃液pH值(P<0.05),缩短pH<5.8的时间;显着降低瘤胃乳酸浓度;显着提高NH3.N和纤维素酶浓度;显着提高丙酸比例(P<0.05),使其向丙酸发酵型转化,显着提高TVFA含量(P<0.05)。4)添加ADY和YC对瘤胃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显着影响,但能显着降低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P<0.05),显着提高拟杆菌门相对丰度(P<0.05);显着降低瘤胃球菌属和双歧杆菌均属相对丰度(P<0.05)。添加YC显着提高新月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添加ADY和YC缓解SARA症状,改变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试验3添加酵母菌制剂对高精料诱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湖羊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设计与试验2相同,于每期试验期最后一天饲喂前,颈静脉采血用于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ADY和YC可显着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含量(P<0.05),显着升高尿素氮含量(P<0.05);添加YC可显着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含量(P<0.05),添加ADY对其没有影响(P>0.05)。2)添加YC可通过显着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含量(P<0.05),显着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对血清中过氧化氢酶和总超氧化歧化酶含量均无差异(P>0.05),减少SARA所造成的机体细胞损伤,提高抗氧化能力。添加ADY对血清中抗氧化功能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3)添加YC可通过显着降低Toll样受体4、白介素1β、珠触蛋白、血清淀粉蛋白A、脂多糖结合蛋白和脂多糖含量(P<0.05),显着升高白介素-10和免疫球蛋白A含量(P<0.05),降低SARA所造成的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添加ADY可通过显着降低Toll样受体4、白介素1β、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珠触蛋白含量(P<0.05),显着升高免疫球蛋白A浓度(P<0.05),在一定程度上缓解SARA所造成的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
冯银萍[6](2020)在《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品质及生物降解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甜高粱是一种高糖、高能的C4植物,具有耐旱、耐涝、耐瘠薄、抗倒伏、耐盐碱等优势,是生产食用酒精的优势作物。而甘肃省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贫乏,沙荒地、盐碱地、山坡地等边际性土壤面积达66.7万公顷。因此,在甘肃种植甜高粱不仅符合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要求,还能有效利用边际性土地。然而,由于甜高粱木质纤维结构复杂,且存在季节性收获与原料可持续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势必要求甜高粱能持续、稳定供给和破坏其复杂结构,实现食用酒精的高产。本试验以甜高粱为原料,利用青贮原理,研究添加剂(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瘤胃液和沼液)对甜高粱青贮过程中有机组分、发酵品质、微观结构、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降解能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综合分析各组中的有机组分、发酵品质和微观结构发现,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各组中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半纤维素(HC)、氨氮(AN)含量、粗蛋白(CP)、pH值(除RT和BT组)和纤维素酶活性均下降;纤维素(CEL)、乙酸(AA)和丙酸(PPA)含量及木聚糖酶活性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升高。整体来看,CK组中DM损失率低于添加剂处理组,而NDF、ADL、HC和CP(除CT组)含量高于添加剂处理组;CT和XT组中乳酸(LA)含量高于其他组,pH值、AN、AA、PPA和乙醇(EOL)含量低于其他组,且CT和XT组中分别有较高的纤维素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RT和BT组中WSC、AN、AA、PPA和EOL含量高于其他组,且BT组中木质纤维组分含量最低,纤维素酶活性最高。此外,青贮后,各组中表面孔隙及裂痕均增加,纤维素与木质素之间的官能团被破坏,纤维素结晶度降低。添加剂组中甜高粱表面孔隙及裂痕多于CK组,纤维素结晶度明显低于CK组,其中RT和BT组与CK相比差异最明显。(2)综合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发现,瘤胃液和沼液中均存在可观的木质纤维降解细菌和真菌。甜高粱青贮后,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下降。各组门水平优势细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属水平优势菌主要有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泛生菌属(Pantoea)、鲁梅尔芽胞杆菌属(Rummelii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中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除CK组)。贮存90 d时,CT和XT组中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其他组,RT和BT组中梭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其他组。各组门水平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属水平优势真菌为威克汉姆酵母菌(Wickerhamomyces)。随着时间的延长威克汉姆酵母菌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且添加剂处理组中威克汉姆酵母菌的相对丰度高于CK组。(3)综合分析甜高粱青贮后的生物降解能力发现,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酶解72 h后,CK和BT组中还原糖得率增加,而CT、XT和RT组中还原糖得率下降。此外,贮存45 d时,酶解72 h后,各组中还原糖得率的大小顺序依次为RT(780.78 mg/g)>BT(778.63 mg/g)>XT(729.78 mg/g)>CT(702.49 mg/g)>CK(603.36 mg/g),均高于原料(588.20 mg/g),贮存90 d时,BT(846.87 mg/g)>RT(749.90 mg/g)>CT(688.62mg/g)>XT(663.25 mg/g)>CK(646.30 mg/g)。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各组中纤维二糖浓度下降,葡萄糖浓度增加(除CK组外)。贮存45 d时,XT和RT组中纤维二糖浓度高于其他组,RT和BT组中葡萄糖浓度高于其他组。贮存90 d时,BT和CT组中纤维二糖浓度高于其他组,RT和BT组中葡萄糖浓度高于其他组。综上所述,在甜高粱青贮过程中添加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有助于促进乳酸发酵,降低pH值、AN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抑制不良微生物,保证青贮质量。而添加沼液和瘤胃液能够破坏木质纤维复杂结构,提高甜高粱的生物降解能力。就还原糖得率来看,添加瘤胃液和沼液青贮后,较原料分别提高192.58(45 d)、161.70 mg/g(90 d)、和190.43(45 d)、258.67 mg/g(90 d),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77.42(45 d)、103.60 mg/g(90 d)和175.27(45 d)、200.57 mg/g(90 d),有效提高了甜高粱的生物降解能力。
赵亚军[7](2019)在《高精料条件下奶牛复合益生菌的筛选》文中提出本文通过体外发酵、动物饲养试验研究不同益生菌间的复合效应,旨在筛选高精料条件下最佳的复合益生菌。试验分3部分进行,试验一:通过体外发酵,研究高精料条件下酿酒酵母A(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Y1)、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Y2)、酿酒酵母B(S.cerevisiae B,Y3)、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Y4)、酿酒酵母C(S.cerevisiae C,Y5)、热带假丝酵母A(Candida tropicalis A,Y6)、热带假丝酵母B(C.tropicalis B,Y7)、酿酒酵母D(S.cerevisiae D,Y8)、热带假丝酵母C(C.tropicalis C,Y9)、酿酒酵母E(S.cerevisiae E,Y10)等10株酵母及其复合菌在添加量为1×108CFU·30 mL-1时对牛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Y3与Y4、Y6、Y7、Y8、Y9,Y7与Y1、Y5在提高瘤胃pH方面存在正复合效应;Y8与Y4、Y7在提高MCP浓度方面具有正复合效应,Y3与Y7、Y8、Y9、Y10,Y6与Y8复合在减少产气方面具有正复合效应;Y7与Y8、Y7与Y9显着增加丙酸比例;Y7与Y8复合显着降低乙酸丙酸比例。最终,筛选出在提升瘤胃pH方面的最佳复合菌:Y3+Y8(YT)、Y3+Y4+Y5+Y6+Y7+Y8+Y9(YS)。试验二:通过体外发酵技术,研究高精料条件下复合酵母YT、YS与枯草芽胞杆菌A(Bacillus subtilis A,B1)、枯草芽胞杆菌B(B.subtilis B,B2)、枯草芽胞杆菌C(B.subtilis C,B3)、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B4)、枯草芽胞杆菌D(B.subtilis D,B5)等5株细菌在添加量为1×108CFU·30 mL-1时的复合效应。试验结果显示,YT与B2、B3、B5复合在提高pH方面存在正复合效应;YT与B2,YS与B2、B3复合在降低NH3-N浓度,提升MCP浓度方面存在正复合效应;在调节瘤胃发酵模式方面,YT与B2、B3、B5,YS与B2、B3显着降低了乙酸丙酸比例。最终,筛选出在提高瘤胃pH方面的最佳复合菌:YT+B2、YT+B3、YT+B5与YS+B2。试验三:选取40头荷斯坦奶牛按区组试验设计分为5组,其中I-IV组分别饲喂YT+B3、YT+B5、YS+B2、YT+B2,另设对照组。每天每头奶牛饲喂酵母和细菌各5×109CFU。试验结果显示,YT+B3可显着提高瘤胃pH、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YT+B2可促进奶牛对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提高动物的消化能力。综上,YT+B3对提升瘤胃pH、DMI、产奶量方面,YT+B2对提高动物消化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是较好的两种复合菌。
牟林林[8](2019)在《乳酸菌及酶制剂对稻草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论文以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为主要目的,针对稻草原料纤维降解率,消化率低等问题,采用青贮发酵的方式提高稻草中纤维素等成分的降解率,并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稻草青贮过程的微生物菌群组成及变化,为稻草饲料化利用提供依据。1.不同乳酸菌对稻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乳酸菌对稻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将不同类型乳酸菌添加到稻草中进行青贮,分析青贮过程中有机酸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对不同乳酸菌的添加效果进行初步评价。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是对照组(CK)、植物乳杆菌(ZR)、布氏乳杆菌(BR)、干酪乳杆菌(GR)、复合乳酸菌(FR)。试验表明,处理组显着降低青贮pH值、丙酸、丁酸和乙醇含量,提高乳酸含量(p<0.05)。此外,GR和FR组显着降低了乙酸含量(p<0.05)。处理组均不同程度的提高青贮过程中乳酸菌数量,降低耗氧细菌和真菌数量(p<0.05)。添加不同乳酸菌均提高了稻草青贮发酵品质,GR组和FR组乳酸含量、乳酸/乙酸更高。与GR组相比,FR组耗氧细菌更低,青贮效果最好。2.复合乳酸菌及酶制剂对稻草青贮营养及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CK)、复合乳酸菌(J)、复合酶制剂(M)、菌+酶组(JM)4个处理,在青贮前期(7 d)、中期(30 d)、后期(60 d)开袋测定发酵品质和微生物数量,另外在青贮60 d测定青贮料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处理组显着提高了青贮稻草中淀粉含量(p<0.05),但处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处理组中水溶性碳化合物(WSC)含量显着降低(p<0.05),J组青贮中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有上升趋势,M组稻草青贮中NDF含量呈下降趋势,但与CK组差异不显着(p>0.05)。JM组显着提高稻草青贮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p<0.05)。在整个青贮进程中,处理组显着降低青贮pH值、丁酸和乙醇含量(p<0.05),显着提高乳酸、乙酸含量(p<0.05)。与CK组相比,处理组显着提高青贮过程中乳酸菌数量,降低了耗氧细菌和真菌数量(p<0.05)。与其他处理组相比,乳酸菌和酶制剂复合使用的JM组青贮料IVDMD更高、pH值、NH3-N/TN更低,耗氧细菌数量也更低。3.稻草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试验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稻草青贮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在青贮60d中,细菌菌群丰富度呈下降趋势。基于细菌门分类水平,稻草青贮中主要优势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延长青贮时间,厚壁菌门丰度逐渐增加,变形菌门丰度逐渐降低。除CK组外,处理组稻草青贮中厚壁菌门始终占优势地位。其中JM组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最高;基于细菌属分类水平,未鉴定菌属在CK组整个青贮过程中均为优势菌属。延长青贮时间,所有组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增加,魏斯氏菌属(Weissella)相对丰度降低。与CK组相比,处理组中乳杆菌属相对丰度较高。其中,JM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最高,为90.40%。(2)在青贮60d中,所有组真菌菌群丰富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基于真菌门分类水平,添加剂的使用对稻草青贮中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影响不大。所有组中均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真菌门,占整个青贮过程中真菌总丰度的88.36%-96.67%。基于真菌属分类水平,添加剂的使用改变了稻草青贮中的优势真菌属。青贮后期,与CK组相比,M组中异常汉逊酵母属(Wickerhamomyces),毕赤酵母属(Pichia)为主要优势真菌属,J和JM组中毕赤酵母属为主要优势真菌属。
李颖[9](2019)在《猴头菇多糖缓解山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效果及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采取体内法构建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模型,进行体外发酵24 h,根据pH、乳酸、挥发性脂肪酸(VFA)、组胺(HIS)、内毒素(LPS)等指标变化评价猴头菇多糖(HEP)对缓解山羊SARA的效果;分析乳酸代谢相关微生物菌群以及代谢产物浓度、酶活,以期评估HEP对缓解SARA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试验一﹕瘤胃SARA模型的建立及HEP对SARA瘤胃液体外发酵效果的评价。瘤胃酸中毒模型采用体内法,将8只山羊饲喂期按照精粗比分为4个试验期,采取前后自身对照设计;采集试验期瘤胃液,根据pH值初步判定试验Ⅳ期(日粮精粗比为8﹕2)导致SARA发生,将该试验期瘤胃液用于体外发酵,根据试验期乳酸、VFA、HIS和LPS等指标特性证实SARA模型已成功建立。体外发酵阶段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多糖添加量水平为底物质量的0、0.2%、0.4%、0.8%,各水平设4个重复。结果表明﹕HEP组在各采样时间点pH均高于对照组,且9 h、12 h、18 h和24 h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减缓了pH下降;添加量0.4%、0.8%组HIS浓度较对照组极显着降低(P<0.01),LPS浓度显着降低(P<0.05);HEP对山羊SARA有较好的缓解效果,添加量以0.4%为佳。试验二﹕HEP对SARA瘤胃液体外发酵乳酸代谢相关菌群的影响。添加HEP的SARA瘤胃液体外发酵24 h,除6 h外,0.4%、0.8%试验组牛链球菌(S.bovis)、乳酸杆菌(L.f)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埃氏巨型球菌(M.e)均高于对照组,反刍兽月型单胞菌(S.r)无明显变化;24 h时0.4%、0.8%试验组对主要乳酸产生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M.e的促进作用均较强。试验三﹕HEP对SARA瘤胃液体外发酵产酸代谢产物及酶活的影响。通过SARA瘤胃液体外发酵24 h,结果表明﹕试验组乳酸、乙酸、丙酸、丁酸及总VFA浓度较对照组均有降低趋势,0.4%试验组的上述指标在6 h、24 h差异显着(P<0.05),该组乙酸/丙酸比值在18 h、24 h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试验组淀粉酶(AMS)、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活性较对照组均有降低趋势,18 h、24 h均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丙酮酸浓度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12 h、18 h差异显着(P<0.05);0.4%、0.8%试验组6-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1,6-果糖二磷酸(FDP)浓度在6 h、12 h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18 h、24 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HEP缓解山羊SARA的作用机理﹕当SARA发生时,HEP通过调控与酸代谢相关的AMS、HK、PFK、PK、LDH活性及FDP、丙酮酸浓度来减缓代谢产酸反应进程;在抑制乳酸产生菌生长的同时,又能促进M.e生长,减少乳酸累积,pH下降速度减缓,改善了瘤胃发酵模式,降低LPS、HIS有害物质含量,乳酸代谢相关的微生物菌群数量趋于平衡。
李海庆[10](2019)在《日粮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脂CLA调控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提高其产品的共轭亚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而提高人体健康。滩羊是宁夏地区传统主养绵羊品种,提高滩羊肉品质的营养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为原料,分五个试验,研究了其对滩羊断奶羔羊生长性能、胴体品质、瘤胃发酵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体组织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通过检测体组织脂肪酸相关酶基因mRNA丰度和瘤胃液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揭示不同来源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脂共轭亚油酸调控作用及合成机理的影响,为滩羊肉品质调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试验一滩羊日粮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适宜添加比例的研究在精粗比为50:50的日粮中分别添加0%、1%、2%、3%的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采用体外发酵技术,培养0、3、6、12、24h,检测每个时间点的产气量、pH、NDF、NH3-N、BCP、VFA各项指标,利用这几项指标计算不同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筛选出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适宜的添加比例。MFAEI评定结果显示,添加2%的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的值最高,其次是3%组,最后是1%组。结果表明,这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原料对瘤胃发酵指标效果比较一致,2%是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最适宜的添加比例。试验二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3月龄左右、体重相近的滩羊公羔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单栏饲养,分别设为对照组、大豆油组、亚麻油组、裂壶藻粉组。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的添加量均为日粮干物质的2%,日粮精粗比为50:50,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结果发现,饲喂2%的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日粮的各组滩羊日增重均能达到150g以上,三个处理组的干物质采食量、胴体重、净肉重、尾脂重、骨肉比、屠宰率、GR值、眼肌面积、系水力、熟肉率、pH45min、大理石纹、滴水损失45min、滴水损失24 h、肉色a、肉色b值、肉色L值与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表明添加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适宜,对滩羊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没有不良影响。试验三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组织脂肪酸的影响采集各组滩羊的瘤胃液、血浆、背最长肌、皮下脂肪,检测采集样品的脂肪酸含量,结果发现,大豆油组、裂壶藻粉组背最长肌中的c9,t11 CLA含量显着提高(P<0.05),亚麻油组背最长肌中的c9,t11 CLA含量有一定提高(P>0.05),三个处理组背最长肌的C18:1 t-11(TVA)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裂壶藻粉组背最长肌中的DHA显着升高(P<0.01);大豆油组、亚麻油组和裂壶藻粉组皮下脂肪中的c9,t11 CLA显着提高(P<0.05),皮下脂肪TVA极显着提高(P<0.01),各组皮下脂肪的t10,c12CLA差异不显着(P=0.078),裂壶藻粉组皮下脂肪的DHA显着提升(P<0.01)。结果表明,饲喂2%大豆油、亚麻油和裂壶藻粉,均能提高羔羊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的TVA和c9,t11 CLA含量;亚麻油、裂壶藻粉能提高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的DHA含量。大豆油组、亚麻油组和裂壶藻粉组血浆中的c9,t11 CLA、t10,c12CLA、TVA含量显着升高(P<0.01),亚麻油组、大豆油组C18:0显着升高(P<0.01),而裂壶藻粉组C18:0显着降低(P<0.01),表明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瘤胃生物氢化与亚油酸、亚麻酸并不相同。大豆油组、亚麻油组和裂壶藻粉组瘤胃液中的c9,t11 CLA、t10,c12CLA、TVA含量均显着上升(P<0.01),表明瘤胃液中存在着生成c9,t11CLA、t10,c12CLA的微生物,是体内c9,t11 CLA生成的重要途径。四个试验组瘤胃液、血浆、皮下脂肪、背最长肌的TVA和c9,t11 CLA含量都呈现相同趋势,裂壶藻粉组>大豆油组>亚麻油组>对照组,表明裂壶藻粉的CLA合成效果最好,大豆油次之,亚麻油最低。本研究发现三个处理组的瘤胃液的TVA、c9,t11 CLA均和皮下脂肪的c9,t11 CLA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中的TVA和c9,t11 CLA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表明,滩羊体内c9,t11 CLA含量可能是有两部分来源,一是瘤胃生物氢化不饱和脂肪酸产生c9,t11 CLA被机体吸收,二是吸收进入体内的TVA通过组织内源酶生成c9,t11 CLA,在脂肪、肌肉组织沉积。试验四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内CLA代谢通路的影响采集各组滩羊血清、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肝脏组织,检测血清多项生化指标及体组织FAS、LPL、SCD、ACC的mRNA表达丰度,研究不饱和脂肪酸对机体代谢影响及体内CLA的合成机理。结果发现,饲喂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血清胰岛素含量显着降低(P<0.05),瘦素显着提升(P<0.05),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的代谢与胰岛素、瘦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饲喂亚油酸、亚麻酸能提高血清中NEFA、TG、LDL、HDL(P<0.05),饲喂裂壶藻粉NEFA、TG、LDL、HDL略有下降(P>0.05),表明二十二碳六烯酸与亚油酸、亚麻酸体内代谢有着较大的差异,裂壶藻粉较大豆油、亚麻油对机体健康更为有利。饲喂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对SOD、CAT、GSH-Px影响不大(P>0.05),但均会引起羔羊血清MDA明显升高(P<0.05),表明添加亚油酸、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对滩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不大,但对体组织有一定程度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大豆油组、亚麻油组、裂壶藻粉组的肝脏组织SCD显着下降(P<0.05),FAS、ACC、LPL差异不大(P>0.05),肌肉组织、皮下脂肪的LPL、SCD、ACC、FAS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表明饲喂不饱和脂肪酸滩羊体组织的c9,t11 CLA生成与肝脏组织的SCD表达有关。试验五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及相关氢化微生物的影响宰前分别采取各组滩羊瘤胃液,检测瘤胃液细菌、pH、VFA、NH3-N等指标,研究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代谢的影响及CLA的合成机理。结果发现,大豆油组、亚麻油组、裂壶藻粉组的瘤胃液pH和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瘤胃NH3-N浓度均略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总VFA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大豆油组、裂壶藻粉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亚麻油组略有下降(P>0.05);而乙酸、丙酸、丁酸的分子比例并没有下降,大豆油组、亚麻油、裂壶藻粉组的乙酸/丙酸变化不大(P>0.05),表明添加2%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对羔羊瘤胃内环境影响较小。大豆油组和亚麻油组的瘤胃Butyrivibrio(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溶纤维丁酸弧菌)、Pseudobutyrovibrio(假丁酸弧菌属)数量高于对照组,表明瘤胃Butyrivibrio、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Pseudobutyrivfbrio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亚油酸、亚麻酸的c9,t11 CLA合成,瘤胃生物加氢是羔羊体内c9,t11 CLA合成的重要途径。裂壶藻粉组Butyrivibrio、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Pseudobutyrivibrio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表明参与滩羊瘤胃二十二碳六烯酸生物氢化的微生物与亚油酸、亚麻酸有较大区别,可能存在二十二碳六烯酸生物氢化特定的微生物。综上所述,日粮中分别添加2%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对滩羊羔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无不良影响,对瘤胃主要发酵指标影响不大,能增加血液氧化反应,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较大。添加2%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可以明显提升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血浆、瘤胃液中的TVA、c9,t11 CLA含量,裂壶藻粉的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大豆油,亚麻油最差。另外,裂壶藻粉、亚麻油均能显着提高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的DHA,提高羊肉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价值。大豆油组、亚麻油组、裂壶藻粉组的肝脏组织SCD显着下降,表明羔羊组织CLA合成与肝脏内源Δ9去饱和酶表达有关。瘤胃内Butyrivibrio(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溶纤维丁酸弧菌)、Pseudobbtyrivibrio(假丁酸弧菌属)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c9,t11 CLA的合成,但参与二十二碳六烯酸生物氢化的微生物可能与亚油酸、亚麻酸不同。
二、添加乳酸杆菌以促进苜蓿、玉米、高梁和小麦饲草的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添加乳酸杆菌以促进苜蓿、玉米、高梁和小麦饲草的发酵(论文提纲范文)
(1)青贮饲料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贮饲料微生物结构的组成及演替 |
1.1 苜蓿青贮饲料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演替 |
1.2 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演替 |
1.3 其他牧草青贮饲料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演替 |
2 青贮饲料微生物群落功能初探 |
3 展望 |
(3)两种不同物理形态开食料对羔羊生长和瘤胃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养羊业现状分析 |
1.2 瘤胃发育的研究进展 |
1.2.1 瘤胃发育的一般规律 |
1.2.2 影响瘤胃发育的因素 |
1.2.3 瘤胃微生物的研究 |
1.2.4 瘤胃转录组的研究 |
1.2.5 瘤胃代谢组的研究 |
1.2.6 瘤胃多组学关联分析 |
1.3 羔羊开食料研究进展 |
1.3.1 羔羊开食料营养来源和水平的研究 |
1.3.2 羔羊开食料物理形态的研究 |
1.3.3 羔羊开食料补饲时间的研究 |
1.3.4 羔羊开食料中补充粗饲料的研究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2 试验设计与饲粮 |
1.3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与保存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5.1 生长性能 |
1.5.2 瘤胃表型发育 |
1.5.3 瘤胃发酵参数及酶活性 |
1.5.4 瘤胃微生物16S rDNA |
1.5.5 瘤胃转录组 |
1.5.6 瘤胃代谢组 |
1.5.7 关联分析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对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对羔羊瘤胃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
2.3 对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2.3.1 瘤胃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质量及α多样性 |
2.3.2 瘤胃微生物β多样性 |
2.3.3 瘤胃微生物区系变化 |
2.3.4 微生物区系的功能预测 |
2.4 对羔羊瘤胃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1 测序结果 |
2.4.2 荧光定量PCR验证 |
2.5 对羔羊瘤胃代谢组的影响 |
2.5.1 数据预处理 |
2.5.2 主成分分析 |
2.5.3 PLS-DA及置换检验结果 |
2.5.4 差异代谢物筛选 |
2.5.5 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 |
2.6 关联分析 |
2.6.1 代谢组与基因组关联分析 |
2.6.2 代谢组与转录组关联分析 |
3 讨论 |
3.1 对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对羔羊瘤胃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
3.3 对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4 对羔羊瘤胃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 对羔羊瘤胃代谢组的影响 |
3.6 关联分析 |
3.6.1 代谢组与基因组关联分析 |
3.6.2 代谢组与转录组关联分析 |
4 全文结论 |
4.1 总体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甜高粱青贮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瘤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奶牛产业现状 |
1.1.1 我国奶牛养殖现状 |
1.1.2 我国奶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
1.2 粗饲料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2.1 粗饲料的定义 |
1.2.2 粗饲料的营养特点 |
1.2.3 粗饲料的利用现状 |
1.3 全株玉米青贮 |
1.3.1 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特性 |
1.3.2 全株玉米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 |
1.4 甜高粱 |
1.4.1 甜高粱的营养特性 |
1.4.2 甜高粱在奶牛生产当中的应用 |
1.5 瘤胃微生物 |
1.5.1 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 |
1.5.2 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因素 |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研究路线 |
1.6.1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4 试验设计 |
2.5 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 |
2.6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2.6.1 饲料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2.6.2 乳样的采集 |
2.6.3 血样的采集 |
2.6.4 瘤胃液的采集 |
2.7 样品测定方法 |
2.7.1 饲粮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
2.7.2 乳成分的测定 |
2.7.3 血液样品的测定 |
2.7.4 瘤胃发酵指标的测定 |
2.7.5 瘤胃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
2.8 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及乳成分 |
3.2 血液生化指标 |
3.2.1 血液常规指标 |
3.2.2 血液免疫指标 |
3.2.3 血液抗氧化指标 |
3.3 瘤胃发酵指标 |
3.4 瘤胃细菌组成 |
3.4.1 多样性分析 |
3.4.2 物种分析 |
3.4.3 群落结构LEfSe分析 |
4 讨论 |
4.1 生产性能 |
4.1.1 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 |
4.1.2 乳品质的影响 |
4.2 血液生化指标 |
4.2.1 血液常规指标 |
4.2.2 血液免疫指标 |
4.2.3 血液抗氧化指标 |
4.3 瘤胃发酵指标 |
4.4 瘤胃微生物菌群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酵母菌制剂对高谷物日粮诱发湖羊瘤胃酸中毒的缓解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瘤胃酸中毒的研究进展 |
1.1.1 瘤胃酸中毒的发生机制 |
1.1.2 瘤胃酸中毒的判定标准 |
1.1.3 瘤胃酸中毒的危害 |
1.1.4 瘤胃酸中毒的防控方法 |
1.2 酵母菌制剂研究现状 |
1.2.1 酵母菌制剂的种类及产品特征 |
1.2.2 酵母菌制剂的作用机理 |
1.2.3 影响酵母菌制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
1.2.4 酵母菌制剂对反刍动物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酵母菌制剂对湖羊体外SARA模型的调控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及饲粮 |
2.1.2 试验材料与地点 |
2.1.3 试验设计 |
2.1.4 体外培养试验方案 |
2.1.5 发酵参数的测定方法 |
2.1.6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添加不同剂量ADY和YC对湖羊体外发酵液pH值的影响 |
2.2.2 添加不同剂量ADY和YC对湖羊体外发酵液NH_3-N浓度的影响 |
2.2.3 添加不同剂量ADY和YC对湖羊体外发酵液乳酸浓度的影响 |
2.2.4 添加不同剂量ADY和YC对湖羊体外发酵液VFAs的影响 |
2.2.5 添加不同剂量ADY和YC对瘤胃发酵液参数的综合评定 |
2.3 讨论 |
2.3.1 ADY和YC对体外发酵液pH的影响 |
2.3.2 ADY和YC对体外发酵液NH_3-N浓度的影响 |
2.3.3 ADY和YC对体外发酵液乳酸浓度的影响 |
2.3.4 ADY和YC对体外发酵液VFAs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添加酵母菌制剂对高谷物日粮诱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及饲粮 |
3.1.2 试验材料与地点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3.1.5 瘤胃发酵参数的测定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ADY和YC对湖羊SARA状态下瘤胃pH值的影响 |
3.2.2 ADY和YC对湖羊SARA状态下瘤胃乳酸浓度的影响 |
3.2.3 ADY和YC对湖羊SARA状态下瘤胃NH_3-N浓度的影响 |
3.2.4 ADY和YC对湖羊SARA状态下瘤胃纤维素酶活的影响 |
3.2.5 ADY和YC对湖羊SARA状态下瘤胃VFAs的影响 |
3.2.6 ADY和YC对湖羊SARA状态下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ADY和YC对SARA状态下瘤胃pH值的影响 |
3.3.2 ADY和YC对SARA状态下瘤胃乳酸浓度的影响 |
3.3.3 ADY和YC对SARA状态下瘤胃NH_3-N浓度的影响 |
3.3.4 ADY和YC对SARA状态下瘤胃纤维素酶活浓度的影响 |
3.3.5 ADY和YC对SARA状态下瘤胃VFAs的影响 |
3.3.6 ADY和YC对SARA状态下瘤胃微生物区系的调控作用 |
3.4 小结 |
第4章 添加酵母菌制剂对高谷物日粮诱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湖羊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及饲粮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4 血液指标的测定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ADY和YC对湖羊SARA状态下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2 ADY和YC对湖羊SARA状态下血液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2.3 ADY和YC对湖羊SARA状态下免疫指标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ADY和YC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2 ADY和YC对血液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3.3 ADY和YC对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5.1 全文总结 |
5.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品质及生物降解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木质纤维生物质 |
1.1.1 概况 |
1.1.2 结构 |
1.2 甜高粱研究现状 |
1.2.1 甜高粱简介 |
1.2.2 利用现状 |
1.3 青贮发酵技术 |
1.4 添加剂调控青贮品质研究进展 |
1.4.1 生物添加剂 |
1.4.2 化学添加剂 |
1.4.3 复合添加剂 |
1.5 木质纤维生物质生物强化处理 |
1.5.1 瘤胃液生物强化处理木质纤维生物质 |
1.5.2 沼液生物强化处理木质纤维生物质 |
1.6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品质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分析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甜高粱青贮过程中有机组分分析 |
2.3.2 甜高粱青贮过程中发酵品质的分析 |
2.3.3 甜高粱青贮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分析 |
2.4 讨论 |
2.4.1 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过程中有机组分的影响 |
2.4.2 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过程中发酵品质的影响 |
2.4.3 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瘤胃液与沼液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3.2.2 青贮前后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细菌多样性分析 |
3.3.2 真菌多样性分析 |
3.4 讨论 |
3.4.1 细菌多样性分析 |
3.4.2 真菌多样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添加剂对青贮甜高粱生物降解能力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酶解还原糖得率的分析 |
4.4.2 酶解后糖组分构成分析 |
4.5 讨论 |
4.5.1 添加剂对青贮甜高粱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 |
4.5.2 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后酶解糖组分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目录 |
(7)高精料条件下奶牛复合益生菌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高精日粮对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1.1 高精日粮对对采食量的影响 |
1.2 高精日粮对对瘤胃代谢的影响 |
1.3 高精日粮对乳成分的影响 |
2 SARA及其调控 |
2.1 SARA的发生机理 |
2.2 SARA的影响 |
2.3 调控措施 |
3 益生菌的概述 |
3.1 益生菌的概念及种类 |
3.2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
4 益生菌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
4.1 单种益生菌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
4.2 复合益生菌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2 研究内容 |
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体外法研究酵母菌对牛瘤胃代谢的复合效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菌种与培养 |
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3 试验思路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酵母及其复合对体外发酵pH、NH_3-N、MCP、产气量和降解率的影响 |
2.2 酵母及其复合对体外发酵VFA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体外法研究酵母与细菌对高精料牛瘤胃代谢的复合效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菌种与培养 |
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酵母与细菌复合对体外发酵的影响 |
2.2 酵母与细菌复合对体外发酵VFA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饲喂复合益生菌对奶牛瘤胃发酵、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喂复合益生菌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2.2 饲喂复合益生菌对奶牛采食量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 饲喂复合益生菌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喂复合益生菌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2 饲喂复合益生菌对奶牛采食量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 饲喂复合益生菌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致谢 |
(8)乳酸菌及酶制剂对稻草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
2 秸秆饲料化技术 |
2.1 物理加工 |
2.2 化学加工 |
2.3 生物加工 |
3 青贮原理及主要微生物 |
3.1 青贮原理及过程 |
3.2 青贮过程中主要微生物 |
4 秸秆青贮生物添加剂研究进展 |
4.1 生物添加剂 |
4.2 国内外生物添加剂研究进展 |
5 青贮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 |
5.1 平板计数法 |
5.2 高通量测序技术 |
6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乳酸菌对稻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草原料中微生物数量 |
2.2 稻草青贮发酵品质分析 |
2.3 稻草青贮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数量变化 |
3 讨论 |
3.1 不同乳酸菌对稻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3.2 不同乳酸菌对稻草青贮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复合乳酸菌及酶制剂对稻草青贮营养和发酵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草青贮营养成分分析 |
2.2 稻草青贮过程中发酵品质动态变化分析 |
2.3 稻草青贮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数量变化 |
3 讨论 |
3.1 复合乳酸菌及酶制剂对稻草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 复合乳酸菌及酶制剂对稻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3.3 复合乳酸菌及酶制剂对稻草青贮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稻草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青贮饲料微生物Miseq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草青贮过程中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
2.2 稻草青贮过程中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处理对稻草青贮过程中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对稻草青贮过程中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综合讨论和全文结论 |
1 综合讨论 |
1.1 乳酸菌及酶制剂对稻草青贮品质的影响 |
1.2 乳酸菌及酶制剂对稻草青贮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 |
2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9)猴头菇多糖缓解山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效果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瘤胃酸中毒的定义 |
2 瘤胃酸中毒的诱因及发生机制 |
2.1 瘤胃酸中毒的诱因 |
2.2 瘤胃酸中毒的发病机制 |
3 瘤胃酸中毒对动物健康的危害 |
4 SARA的营养调控措施 |
4.1 活菌制剂 |
4.2 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 |
4.3 植物活性提取物(次级代谢产物) |
4.4 缓冲剂 |
4.5 有机酸电子受体 |
5 食用菌多糖研究现状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6.1 目的意义 |
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瘤胃SARA模型建立及猴头菇多糖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饲养管理 |
1.2 SARA模型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ARA模型的建立 |
2.2 HEP对 SARA瘤胃液体外发酵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体内SARA模型的评价 |
3.2 HEP对 SARA瘤胃液体外缓解效果 |
4 小结 |
第三章 猴头菇多糖对SARA瘤胃液体外发酵乳酸代谢菌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瘤胃细菌总DNA提取 |
2.2 目的片段扩增及熔解曲线 |
2.3 HEP对乳酸代谢菌数量的影响 |
2.4 HEP对乳酸代谢菌相对变化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HEP对乳酸代谢菌数量和相对变化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猴头菇多糖对SARA瘤胃液体外发酵产酸代谢产物及酶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HEP对 SASA瘤胃液体外发酵代谢产酸的影响 |
2.2 HEP对 SASA瘤胃液体外发酵产酸代谢中间产物的影响 |
2.3 HEP对 SASA瘤胃液体外发酵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HEP对 SASA瘤胃液体外发酵代谢产酸的影响 |
3.2 HEP对 SASA瘤胃液体外发酵产酸代谢中间产物的影响 |
3.3 HEP对 SASA瘤胃液体外发酵产酸代谢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1 全文讨论 |
2 全文结论 |
3 本试验的创新点 |
4 本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日粮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脂CLA调控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脂肪酸的分类及作用 |
1.2.1 脂肪酸的分类 |
1.2.2 n-6多不饱和脂肪酸 |
1.2.3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
1.3 脂肪酸对反刍动物的影响及在瘤胃中的代谢 |
1.3.1 脂肪酸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1.3.2 脂肪酸在瘤胃中的代谢 |
1.4 CLA的结构及生理作用 |
1.4.1 CLA的结构 |
1.4.2 CLA的生理作用 |
1.5 CLA的来源及反刍动物合成途径 |
1.5.1 CLA的食物来源 |
1.5.2 反刍动物CLA合成途径 |
1.6 反刍动物CLA合成营养调控 |
1.6.1 饲喂植物油 |
1.6.2 饲喂鱼油和微藻 |
1.6.3 调控瘤胃内环境 |
1.6.4 草原放牧 |
1.6.5 其他影响因素 |
1.7 微藻及其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8.1 研究内容 |
1.8.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滩羊日粮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适宜添加比例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样品采集与人工瘤胃装置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大豆油最佳添加比例的筛选 |
2.2.2 亚麻油最佳添加比例的筛选 |
2.2.3 裂壶藻粉最佳添加比例的筛选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3.1.3 日粮组成 |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5 数据统计与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日增重的影响 |
3.2.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体尺指标的影响 |
3.2.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日粮组成及试验设计 |
4.1.2 试验材料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2.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皮下脂肪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2.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浆脂肪酸的影响 |
4.2.4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液脂肪酸的影响 |
4.2.5 组织中TVA、c9,t11 CLA含量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3.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皮下脂肪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3.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血浆脂肪酸的影响 |
4.3.4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液脂肪酸的影响 |
4.3.5 组织中TVA与c9,t11 CLA含量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内CLA代谢通路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日粮组成及试验设计 |
5.1.2 试验材料 |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2.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2.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肌肉SCD、FAS、LPL和ACC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4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肝脏SCD、FAS、LPL和ACC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5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皮下脂肪SCD、FAS、LPL和ACC基因表达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3.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3.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机体组织LPL、ACC、SCD、FAS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及相关氢化微生物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日粮组成及试验设计 |
6.1.2 试验材料 |
6.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6.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6.2.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相关氢化微生物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6.3.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相关氢化微生物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总体结论 |
7.1.1 滩羊日粮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适宜添加比例的研究 |
7.1.2 饲喂不饱和脂肪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7.1.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
7.1.4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机体CLA代谢通路的影响 |
7.1.5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CLA代谢通路的影响 |
7.2 创新点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添加乳酸杆菌以促进苜蓿、玉米、高梁和小麦饲草的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贮饲料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研究进展[J]. 陈梦言,白洁,柯文灿,许冬梅,艾琳,郭旭生. 生物技术通报, 2021(09)
- [2]苜蓿替代小麦秸秆对呼伦贝尔断奶羔羊生长、代谢和瘤胃发育的影响[D]. 赵子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两种不同物理形态开食料对羔羊生长和瘤胃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李勇.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甜高粱青贮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瘤胃功能的影响[D]. 玉霞.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酵母菌制剂对高谷物日粮诱发湖羊瘤胃酸中毒的缓解作用[D]. 任胜男. 扬州大学, 2020(04)
- [6]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品质及生物降解能力的影响[D]. 冯银萍.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7]高精料条件下奶牛复合益生菌的筛选[D]. 赵亚军.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乳酸菌及酶制剂对稻草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牟林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猴头菇多糖缓解山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效果及作用机理[D]. 李颖.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2)
- [10]日粮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脂CLA调控作用及机理研究[D]. 李海庆. 宁夏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