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ERP的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彬安[1](2021)在《创业型企业实施ERP的成本效益评估研究 ——以RK公司为例》文中指出
李泽众[2](2021)在《环境规制对中国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的传统城镇化存在“量”与“质”不协调以及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重城轻乡”导致城乡分割严重。与此同时,传统的城镇化过度依赖廉价的“人口红利”以及“土地红利”,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严重的“半城镇化”等问题。随着经济增速和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放缓以及资源环境的趋紧,以开发土地、大搞房地产为建设重点的传统城镇化难以为继,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必须发生转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重点建设内容,依托环境治理从而走上高质量的城镇化道路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拟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那么,环境规制与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似的关系?第二,在先前已有的研究中,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镇化发展情况,但是该方法会与实际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偏差。那么,如何反映并且较为准确地测度中国的城镇化质量?第三,环境规制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如何?在包含传导机制的分析框架中,环境规制的力度是越大越好吗?怎样的环境规制力度最有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以及节能环保等五个方面共20个基础指标,分别表征五个维度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分维度城镇化质量和综合城镇化质量。在测度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城镇化质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现状与特征。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环境规制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着重研究其内在的影响机理,从而为我国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将从以下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导论。导论部分首先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研究的环境规制以及高质量城镇化进行了概念界定。接着,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分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以及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通过梳理、总结和评述现有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阐明对本文有启发之处和有待补充之处。(1)环境规制的有关研究,主要包含环境规制的理论演进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演进中,本文梳理并总结了以往研究对环境规制在概念界定、工具选择、以及测度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回顾并且总结了有关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方面的文献。(2)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化质量的有关研究,围绕着对高质量城镇化内涵的演进以及测度问题。(3)环境规制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包含了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的研究以及环境规制与城镇化发展的实证研究。通过已有文献的评述,本文希望能够对以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即不仅考虑空间层面的相关性,并在环境规制基于资源再配置效应对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领域做出一定边际贡献。第三部分主要围绕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分析展开研究。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环保等方面选取了20个基础指标,分别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和节能环保等五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借助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从而测度出2003-2016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维度城镇化质量和综合城镇化质量。在此基础上,根据省内各地级市的GDP占比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出2003-2016年我国分省份的分维度城镇化质量和综合城镇化质量,并进一步分析我国城镇化质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现状与特征。最后,将城镇化根据发展特征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梳理和总结了我国的环境规制政策和工具在不同阶段的演进和发展。第四部分主要是环境规制影响城镇化质量的经验分析。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由于环境规制和城镇化质量均存在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因此需要构建环境规制影响城镇化质量的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将环境规制按照不同的规制方式区分为“效果型”环境规制和“过程型”环境规制,运用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偏微分方法,将空间溢出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同时,在以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环境规制与城镇化质量的非线性关系。第五部分、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分别从激发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再配置效应等三方面,对环境规制促进城镇化质量提高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第五部分围绕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1-2018年中国31个省份在2001-2018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门槛回归方法,对环境规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六部分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优化的传导机制,在构建了环境规制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6年期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环境规制能否通过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有利于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七部分基于环境规制纠正资源错配,再进一步促进城镇化质量提高的传导机制的研究思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2SLS模型对环境规制纠正资源错配从而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且根据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所在区域和城市规模进行区分,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第八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部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制定适宜的环境规制政策、实现环境保护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提供经验参考和借鉴作用。通过以上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基于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测度结果可以看出:(1)在2003-2016年期间,绝大多数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城镇化质量最高的城市以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为主。(2)在综合的城镇化质量中所占权重从高到低的城镇化维度分别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以及节能环保。(3)中国各省市之间在的分维度城镇化质量和综合城镇化质量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即城镇化质量在空间层面较不均衡,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质量依次递减的态势。第二,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在三种不同的空间矩阵条件下,无论是污染物去除率越高,即以治理结果为导向进行的“效果型”环境规制;还是每万元GDP产生的污染物越少,即以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的“过程型”环境规制,均对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并且,环境规制的力度越强,本地区的城镇化质量越高,并能通过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使得邻近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得到提升。分区域来看,环境规制对城镇化质量的溢出效应体现出空间异质性。“效果型”环境规制的回归系数在西部地区最为显着,“过程型”环境规制的回归系数在中部地区显着,而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不显着。因此,应当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区域联合执法的环境治理架构,并在区域间实行信息共享的监测体系,并将区域联防联控需要与因地制宜有机结合,促进地区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第三,对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影响城镇化质量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能够通过治污技术进步效应和生产技术创新效应刺激技术创新,并能强化技术创新(包括治污技术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作用,即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能够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2)环境规制基于治污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呈现出先负后正的“U”型动态变化。在环境规制力度较低(ln ER≤0.1972)的情况下,企业出于侥幸心理,往往倾向于选择默默承受环境规制可能带来的“遵循成本”。开展技术创新的研发会引致更高的成本,从而阻碍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此时治污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作用不明显。而环境规制力度较大时(ln ER>0.1972),为避免被惩罚所带来的巨大代价,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当“创新补偿”降低或全部抵消“遵循成本”时,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均得到提高。而到了这一阶段,技术创新对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着,从而实现了环境规制基于技术创新促进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效果。(3)环境规制对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存在单门槛效应,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力度不同的情况下,对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作用存在差异。在环境规制力度较低时,治污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有限,随着环境规制的强度增大,治污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此外,由于生产技术创新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稳定,不取决于环境规制的强度,环境规制基于生产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不具备这一特征,呈现出正向激励的特征。第四,对环境规制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传导机制影响城镇化质量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能够倒逼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而有利于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然而,环境规制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没有类似的倒逼作用,因此产业结构高级化没有发挥环境规制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中介作用。(2)从全国来看,环境规制及其空间滞后项的弹性系数均显着为正,说明某地区环境规制力度的加强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也可以促进邻近地区的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也能够促进邻近地区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然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没有类似的空间溢出作用。(3)分区域来看,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均具有空间异质性。从环境规制来看,环境规制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最为显着,在东部地区其次,然而在中部地区不显着;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效果均显着,但是效果依次递减,具有空间异质性。然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西部地区抑制了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不显着。第五,对环境规制通过纠正资源错配的传导机制影响城镇化质量进行经验分析,主要结论有:(1)劳动错配传导机制和资本错配传导机制均得到有效验证,环境规制能够通过纠正劳动错配和资本错配,从而有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2)从资本错配对城镇化质量的抑制作用来看,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加严重;纠正资本错配对于提高中小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更加有效,纠正劳动错配对于提高大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更加有效;(3)“动钱”的方式虽在当前阶段十分有效,但不具有可持续性,且效果受到人口规模的限制。相比之下,“动人”的方式却对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由此可见,消除行政壁垒,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才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路径所在。因此,在未来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需要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不应将城镇面积的扩张视作城镇化发展的提高,而应当将评价指标聚焦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城市建设的空间利用效率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效的“城市蔓延”现象发生。此外,提高环境规制力度,依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生态的改善,进一步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研发、推动资源配置的效率改善,藉此提高城镇化质量。
林林[3](2021)在《SAP S/4 HANA项目成本管理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也为企业运营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面对科技、网络、经济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企业运营越来越依赖于智能软件系统,多数企业都开始了数字化转型之路。SAP顺应形势,推出了基于SAP HANA数据库的下一代商务套件及行业解决方案SAP S/4 HANA系统。SAP S/4HANA系统通过整合企业内部各类资源,支持企业全面管理需求。然而,S/4 HANA系统全面而强大的功能,也相应地带来了系统实施项目周期长、实施难度大以及实施成本高的问题,实施项目一旦失败将会使企业陷入难以挽回的困境。这使得很多企业客户犹豫不定甚至望而却步。本文根据I公司的SAP S/4 HANA系统实施项目,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挣得值法,对案例项目中的成本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依据现代项目成本管理理论,项目的成本管理是由活动决定成本。然而,本案例项目在项目估算阶段,只考虑了公司的业务体量和过往类似ERP项目实施的经验,而没有具体分析本项目的特殊性,即对于S/4 HANA系统相较于传统ERP系统发生了众多变化和调整这一事实,没有仔细考量这些变化会给项目的实施带来哪些影响,更没有针对这一部分进行详尽的项目活动规划就做出了项目成本估算。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基于活动的项目成本管理理论提出了解决方案,即我们需要在项目前期具体讨论、分析和规划针对S/4 HANA的这些变化项目组所需要完成的各项活动内容、活动规模和活动方法,然后再为每项活动具体估算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金钱成本,做统计与优化,并在成本预算阶段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与计划。其次,案例项目中经常出现各个系统的项目团队之间因为信息共享不及时、造成无用功、返工、进度拖延现象从而增加了项目成本的问题,本文同样依据基于活动的项目成本管理理论,提出需要在项目初期,从项目活动规模和活动方法两方面做出改进,从而避免上述成本管理问题的出现。最后,针对由于其他利益相关者行为而引起的项目进度拖延、项目成本浪费现象,本文结合项目全面成本管理中的全要素成本管理理论,提出以共同的项目目标为前提成立协同工作小组,通过按需召开成本管理相关会议的方法,强化项目管理目标、共同商讨有助于节约项目成本、完成成本管理目标的方法。
管淑慧[4](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司念文[5](2021)在《面向图像识别的深度学习可视化解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解释性是当前深度学习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相比,深度神经网络“端到端”的特点和分布式的特征表示形式,使人们难以理解其工作机制及决策依据,阻碍了其性能提升及面向风险敏感领域的拓展应用。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是图像识别领域最常用的网络结构,提升CNN模型的可解释性对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面向图像识别领域的CNN模型,分别从正常场景和对抗场景两个方面出发,围绕如何提升CNN模型决策的解释效果及解释的可信任性问题,研究了基于显着图可视化的CNN可解释性方法及其攻击与防御方法,旨在从可视化的角度直观地对CNN模型内部表征及决策进行解释,并确保对抗场景下解释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针对现有基于显着图可视化的CNN可解释性方法缺乏统一直观比较的问题,通过分析主流可视化方法的算法原理,对其进行了分类整理、特点归纳与效果比较,实现了统一标准下的评估与对比。首先,本文将主流可视化方法概括为5类:基于扰动的方法、基于反向传播的方法、类激活映射、激活最大化和其它方法,详细介绍了每类中的典型方法。然后,归纳了现有方法的6个方面特点,并对每种特点作了深入分析。最后,选取其中十余种典型方法,在相同输入和后处理方式下,对其可视化效果进行直观比较。该部分工作可为用户在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指导,同时也为本文后续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针对现有类激活映射方法仅关注特征图通道特征、未能充分利用空间分布特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通道注意力的类激活映射方法,利用注意力机制调整对特征分布的关注,以生成效果更佳的类激活图,用于解释CNN预测与输入特征之间的关联。具体地,首先归纳设计了一种基于类激活映射的CNN可视化框架。然后,基于该框架,首次提出类激活权重的概念,并推导了两种类激活权重间的关系。最后,采用注意力机制的思想,将两种类激活权重视作注意力权重,结合推导出的线性对应关系,提出基于注意力的类激活映射方法表示形式。实验中,在4种典型CNN结构下,对类激活权重和类激活图进行了可视化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类激活权重之间存在线性对应关系,与理论推导结果一致。与GAP-CAM(Global Average Pooling bas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和Grad-CAM(Gradient-weighted CAM)相比,所提方法的类激活图可视化效果具有一定优势。第三,针对现有方法生成的显着图存在的粗糙、噪声多和不够细粒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分性反卷积的细粒度显着图可视化方法,通过区分性反卷积过程逐层融合特征图信息,在上采样的同时提升显着图清晰度,以实现细粒度的显着图可视化效果。具体地,该方法首先利用改进的Grad-CAM方法生成初始类激活图,将其作为反卷积过程的起点。然后,通过两个反卷积分支将其逐层传递到输入空间,分别获取细粒度显着图和类别区域掩码。其中,细粒度反卷积分支从各层特征图中融合有益特征,以逐层提升显着图清晰度。最后,将细粒度显着图和类别区域掩码融合以获取最终显着图。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定性和定量评估指标上优于7种现有的典型可视化方法,尤其针对传统方法可视化效果不佳的小目标图像,该方法的细粒度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在简单背景图像上的弱监督实例分割实验表明,该方法实现了比较有效的分割效果,对该领域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第四,在对抗场景下,针对现有的显着图攻击方法存在攻击代价较大、攻击方式单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抗补丁的显着图攻击方法,通过为输入图像添加专门设计的对抗补丁以构造对抗图像,可在不修改目标模型的条件下,使Grad-CAM方法产生异常显着图,从而更简单地实现攻击目的。具体地,该方法在模型的分类损失后添加对显着图的约束项,可以针对性地优化出一个对抗补丁,用于诱导显着图的显着性区域偏向补丁位置,实现对显着图的攻击。同时,通过批次训练方法与增加扰动范数约束,提升了对抗补丁的泛化性,并可利用其生成对抗样本。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攻击多种不同CNN结构下的显着图,诱导其偏向指定区域,并可用于攻击未见过的新图像的显着图,适用于多种不同攻击场景。与现有基于模型微调的Grad-CAM显着图攻击方法相比,该方法无需修改模型权重,可在保持模型分类精度的同时,更简单有效地实现攻击目的。第五,在对抗场景下,针对可视化方法由于受到对抗样本攻击而导致的显着图异常和解释过程失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扰动的显着图对抗样本防御方法,通过简单的输入预处理策略,即可恢复对抗样本的显着图,保证在对抗场景下解释的有效性。具体地,该方法在对抗样本输入模型和可视化方法前,对其添加服从高斯分布的随机噪声,利用噪声扰动来抵消其中的对抗性特征,实现对抗样本显着图的恢复。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在ILSVRC 2012数据集上进行了广泛实验,针对3种类激活映射方法和6种反向传播可视化方法对应的对抗样本分别进行了效果测试与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恢复对抗样本的显着图,对多种敌手攻击方法生成的对抗样本均适用。与现有基于对抗性训练的防御方法相比,该方法无需重新训练模型,仅需对输入样本进行简单预处理,再按照常规流程即可获得有效的显着图,在现实环境中更加简单易用。
谢兆军[6](2021)在《凯瑞德公司的库存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制造型企业运营过程中库存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库存管理也是个时谈时新的话题。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特别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高水平的库存管理能力越发能助力于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库存管理方案,外部环境或者企业内部发展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现行的库存管理方案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南通凯瑞德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瑞德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美资机械制造企业,主要生产货物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安全固定器械。南通工厂专注于生产,其产品主要销往美洲。近年来,来自于捆绑器制造业同行的竞争压力和企业自身经营战略的需要,凯瑞德公司迫切地需要改善自身的运营能力,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运营过程中库存成本的降低有助于提高企业现金流和运营能力。本文运用库存管理和物料需求计划相关理论,界定了凯瑞德公司要研究的库存对象,以及明确了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了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原材料和在制品占用库存资金比例高,库存周转率低。进一步对上述问题从生产流程和工艺方面,公司内部库存管理及供应商管理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运用ABC分类法分析原材料构成,确定了要对涤纶纱和钢材采购的重点把控的措施,在凯瑞德公司建立供应商库存库位模块代替原先的原材料库位,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和原材料供应商共享原材料生产需求信息,优化供应商管理。根据物料需求计划优化在制品生产过程中复杂物料BOM的齐套性,以及TOC理论优化前道工序在制品生产的节拍。同时提出了库存综合管理方案,将优化库存管理的工作作为一个日常管理工作在公司内部库存管理的相关职能岗位中推广下去。
毛安慧[7](2020)在《RL公司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控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营压力的持续加大,传统标准成本管理在历经较长时间的管理应用后,逐渐体现出自身的短板,制造成本管控的效果也越来越有限。现代社会的客户需求多样化,直接导致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日趋复杂化,加工成本占比持续上升,而传统标准成本法使用“平均分配”的思想分摊加工成本,必然导致加工成本的管控效果受限,整体成本管控水平无法持续提升。因此,深入研究企业成本管控,精准把握成本状态,降低产品制造成本,对于电梯制造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经营业绩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杜邦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研究,通过深入分析RL公司现阶段的实际生产制造流程及其应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管控的现状,指出在传统标准成本管理法下成本管控的不足,并提出了RL公司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控的改进办法。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控的具体做法为对标准材料沿用传统的标准成本法进行管控,对加工成本采取作业成本法进行管控。最后,通过差异分析及作业成本管理,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标准作业成本法改进成本管控,精确展现了产品成本构成,价值作业分析得以引入,提升成本了管控效果,同时,优化了生产流程,丰富业绩评价基准,为高层管理者的重大经济决策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通过深入地分析,得出相关结论:1.基于“价值”管理理念与成本管控工作融合推进,结合作业“价值分析”,消除不增值作业,企业成本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整个生产过程,最终不仅朝着高效发展,同时向着高价值的方向迈进,和企业经营目标实现完美的锲合;2.基于标准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维持传统标准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融入作业成本法对加工成本进行管控,其实质是实现了对“成本诱因”的管理,根据成本动因,分为了不同的成本管控维度。各成本维度即产品不同的生产作业中心,将成本管控的网洒向了不同的加工责任中心,对应具体的作业工序,做到了真正从源头上检讨成本发生的合理性。
隋婷婷[8](2020)在《实验伦理学视阈下的道德认知与判断》文中提出道德认知与判断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焦点。人们如何进行道德认知?影响道德判断的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为伦理学家们所重视和关注。在以往的伦理学研究中,对于道德认知和判断的研究通常是由内省的、形而上的方式进行的,实验伦理学的视角则更多通过哲学思考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跨学科方式,由实然层面挖掘道德认知和判断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由之促进规范和应然层面的论证。笔者在现有实验伦理学研究基础上首先从神经基础的同步关联性、大脑准备电位基础上意志自由的时间性阈限以及道德认知的直觉蕴含等方面入手对道德认知和判断的既有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并通过道德两难困境等思想实验以及事件相关电位的脑电实验,对道德认知和判断的普遍性与分殊性、情境关联与文化因素、理性认知与直觉认知的时序关系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以及理据回溯。同时,文章不仅对已有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进行多重视角的分析,也通过作者实际设计并参与的三个实验来进一步论证相关的结论。在对电车困境道德认知判断实验中,提出相比欧美被试在面对电车困境这一非亲身性(impersonal)道德两难情境时压倒性的功利主义选择偏好,中国被试群体对于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选择在两可之间,并未产生倾向某一方的压倒性选择偏好。而在后续的无人驾驶情境思想实验中,进一步论证了电车难题情境下人工智能算法的伦理倾向标准,并根据中美被试的道德偏好与选择偏好矛盾提出,无人驾驶算法的未来方向可能是一种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框架之外的第三种方向的道德算法(如罗尔斯算法和制动力学算法)。在之后的EEG脑电实验中,笔者采用P300事件相关脑诱发电位以及复合实验范式(Complex trial protocol)对道德行为中的认知信息进行了研测,通过对脑电数据进行的事件相关电位的Bootstrap重复测量与单因素重复方差分析,验证了EEG脑电的晚期波段P300与道德认知在判断过程中的先在性,这一理性认知活动的时间先在性一方面呼应了约书亚·格林在道德判断双加工模型中对理性认知在道德活动当中功能性作用的强调,另一方面,也表明在非道德两难的情境中,理性认知依然能够在主体的道德活动中发挥关键的功能性作用。这些实验一方面为道德认知和判断在“应然”层面的规范性研究提供了来自客观层面的实验验证和论据;另一方面,也为无人驾驶等涉及道德算法的“实然”应用领域的道德价值性倾向提供了具有可参照性的数据性理据。这说明实验伦理学不仅能够为促进“应然”层面的问题开启新的思考路径,也使得研究不但可以聚焦于“应然”问题本身,且可以为串连起道德研究的“应然”和“实然”提供相互印证、相互依存的协同性路径。尽管实验伦理学研究方法并不能保证实验结果所提供的答案绝对正确或绝对可靠,但其可被不断证伪、以及不断优化的实验性特点,仍使其不失为一种能够开阔伦理研究视野、且助力道德研究的跨学科型新路向。
张溟[9](2020)在《中小型制造企业ERP实施成功关键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思颖[10](2020)在《ERP环境下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中国铁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形势日益复杂,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ERP系统技术由此诞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都在不断增大,尤其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深,整个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作为关系着城市现代化发展,也关系着民生问题的企业,长期以来受到了政策的扶持与保护。不过,随着全球化市场的不断扩展,施工行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施工企业业务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化,施工企业的预算工作也逐渐变得复杂,这无疑增加了施工企业预算人员的工作量,影响了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在当前全新的经济市场环境下,施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以此提高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效率与水平。本文以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施工企业在ERP环境下的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展开了分析。首先,本文从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架构、编制内容、编制方法、控制与执行、考评与激励等方面探索分析了ERP环境下该案例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其次,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分析了案例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效果,结果发现在各类指标中,有四类指标评分较低,包括预算组织、预算编制、预算考核和预算控制。这足以说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全面预算管理在这四个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后,对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当前存在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ERP环境下施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策略。希望借此使施工企业能够更好地应用ERP系统技术,也使该系统技术得以被高效应用于全面预算管理中。同时,笔者也希望为ERP环境下施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案提供一套清晰明确的思路与借鉴。
二、关于ERP的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ERP的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2)环境规制对中国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环境规制的研究 |
2.1.1 环境规制的理论演进 |
2.1.2 环境规制的强度测度 |
2.1.3 关于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 |
2.1.4 关于环境规制的生态效应 |
2.2 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 |
2.2.1 城镇化质量的内涵 |
2.2.2 对城镇化质量的评价与测度 |
2.3 关于环境规制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关系的理论研究 |
2.3.2 关于环境规制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
2.4 文献评述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和现状分析 |
3.1 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测度 |
3.2 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测度结果与现状分析 |
3.2.1 测度结果 |
3.2.2 中国城镇化质量的现状分析 |
3.2.3 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化 |
3.3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环境规制政策的演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研究方法与设计 |
4.2.1 研究方法 |
4.2.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4.3 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3.1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2 实证分析结果 |
4.3.3 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环境规制基于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分析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城镇化质量的理论分析 |
5.3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实证分析 |
5.3.1 动态面板模型构建 |
5.3.2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
5.3.3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动态面板回归结果分析 |
5.4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动态面板门槛实证分析 |
5.4.1 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设定 |
5.4.2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
5.4.3 动态面板门槛检验 |
5.5 环境规制基于技术创新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
第六章 环境规制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分析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镇化质量的机理分析 |
6.3 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 |
6.3.1 研究方法、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6.3.2 模型构建 |
6.3.3 模型估计结果与解释 |
6.3.4 稳健性分析 |
6.4 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镇化质量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
6.4.1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
6.4.2 空间计量回归结果与讨论 |
6.5 环境规制基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
第七章 环境规制基于资源配置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分析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环境规制、资源配置影响城镇化质量的机理分析 |
7.3 环境规制、资源配置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实证分析 |
7.3.1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
7.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7.3.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7.3.4 稳健性检验 |
7.4 环境规制基于纠正资源错配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SAP S/4 HANA项目成本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4 案例研究设计 |
1.4.1 案例对象选择 |
1.4.2 调研设计 |
1.4.3 调研方法与访谈过程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2 案例正文 |
2.1 案例企业介绍 |
2.2 案例项目介绍 |
2.3 成本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
2.3.1 高额的计划外成本 |
2.3.2 接口系统间相互等待 |
2.3.3 频繁的工期延长 |
2.3.4 用户测试阶段高昂的加班费用 |
3 案例分析 |
3.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3.1.1 传统项目成本管理 |
3.1.2 现代项目成本管理 |
3.2 案例问题原因分析 |
3.2.1 成本信息收集不全面 |
3.2.2 需求识别、项目活动规划不足 |
3.2.3 跨组织、跨系统沟通效率低 |
3.2.4 利益相关者成本意识不强 |
4 建议与对策 |
4.1 加强项目活动管理 |
4.1.1 完善项目分解结构和活动规划 |
4.1.2 优化项目需求识别体系 |
4.2 建立灵活的沟通机制 |
4.2.1 简化沟通层级 |
4.2.2 建立交互式沟通模式 |
4.2.3 制定沟通计划的标准模板 |
4.3 健全成本管理体系 |
4.3.1 建立成本管理组织结构 |
4.3.2 构建全员成本管理机制 |
4.4 建立保障措施 |
4.4.1 加强项目工时管理 |
4.4.2 成本管理责任制与奖惩制 |
4.4.3 成本管理反馈与更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5)面向图像识别的深度学习可视化解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面向图像识别的深度学习技术进展 |
1.1.2 深度学习面临不可解释的挑战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可解释性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可解释性方法的攻击与防御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显着图可视化的CNN可解释性方法对比研究 |
2.1 可视化方法 |
2.1.1 基于扰动的方法 |
2.1.2 基于反向传播的方法 |
2.1.3 类激活映射 |
2.1.4 激活最大化 |
2.1.5 其它方法 |
2.2 可视化方法的特点比较 |
2.3 实验与分析 |
2.3.1 基于扰动、基于反向传播和类激活映射方法的实验 |
2.3.2 激活最大化方法的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空间-通道注意力的类激活映射方法 |
3.1 引言 |
3.2 类激活映射与注意力机制 |
3.2.1 类激活映射 |
3.2.2 注意力机制 |
3.3 提出的方法 |
3.3.1 类激活映射可视化框架 |
3.3.2 类激活权重分析 |
3.3.3 基于空间-通道注意力的类激活映射 |
3.4 实验与分析 |
3.4.1 实验设置 |
3.4.2 类激活权重可视化 |
3.4.3 类激活图可视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区分性反卷积的细粒度显着图可视化方法 |
4.1 引言 |
4.2 提出的方法 |
4.2.1 PGrad-CAM |
4.2.2 区分性反卷积 |
4.2.3 算法的过程 |
4.2.4 与现有方法的比较 |
4.3 实验与分析 |
4.3.1 实验设置 |
4.3.2 定性评估 |
4.3.3 定量评估 |
4.3.4 弱监督实例分割实验 |
4.3.5 显着图后处理中缩放参数的影响 |
4.3.6 逐层反卷积的细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对抗补丁的显着图攻击方法 |
5.1 引言 |
5.2 对抗样本与对抗补丁 |
5.2.1 对抗样本的基本原理 |
5.2.2 攻击解释方法的对抗样本 |
5.2.3 对抗补丁 |
5.3 提出的方法 |
5.3.1 Grad-CAM符号定义 |
5.3.2 显着图攻击方法 |
5.3.3 可泛化的通用对抗补丁 |
5.3.4 扩展到对抗样本 |
5.3.5 对攻击方法的原理分析及比较 |
5.4 实验与分析 |
5.4.1 实验设置 |
5.4.2 攻击结果与分析 |
5.4.3 不同模型上的攻击结果比较 |
5.4.4 通用对抗补丁实验 |
5.4.5 对抗样本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随机扰动的显着图对抗样本防御方法 |
6.1 引言 |
6.2 问题定义与敌手模型描述 |
6.2.1 问题定义 |
6.2.2 敌手模型描述 |
6.3 提出的方法 |
6.3.1 算法的出发点 |
6.3.2 算法的过程 |
6.4 实验与分析 |
6.4.1 实验设置 |
6.4.2 攻击过程的细节分析 |
6.4.3 针对Grad-CAM和 LRP的对抗样本防御实验 |
6.4.4 不同可视化方法的对抗样本防御效果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软件:可解释性知识推理原型系统 |
附录 B 软件:智能会议听抄系统 |
作者简介 |
(6)凯瑞德公司的库存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简述 |
2.1 库存管理理论 |
2.2 物料需求计划 |
2.3 供应商管理 |
第三章 凯瑞德公司库存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公司相关介绍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组织结构及相关职能 |
3.1.3 供应链部门介绍 |
3.2 库存管理问题 |
3.2.1 相关库存定义的界定 |
3.2.2 原材料库存管理问题 |
3.2.3 在制品库存管理问题 |
3.2.4 成品库存管理问题 |
3.2.5 库存周转率低 |
3.3 库存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3.1 原材料库存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3.2 在制品库存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3.3 成品库存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凯瑞德公司库存管理优化 |
4.1 库存管理优化目标 |
4.2 原材料库存管理优化 |
4.2.1 涤纶纱库存管理优化 |
4.2.2 钢材库存管理优化 |
4.2.3 五金采购件库存管理优化 |
4.3 在制品库存管理优化 |
4.3.1 优化五金组装线的在制品库存目标 |
4.3.2 优化非瓶颈工序的在制品库存目标 |
4.3.3 缓解电镀工序的瓶颈效应 |
4.4 成品库存管理优化 |
4.4.1 完善成品库存管理流程 |
4.4.2 ERP成品库存管理信息完善 |
4.5 库存综合管理方案 |
第五章 凯瑞德公司库存管理优化方案实施与保障 |
5.1 库存管理优化方案实施 |
5.1.1 原材料库存管理优化方案实施 |
5.1.2 在制品库存管理优化方案实施 |
5.1.3 成品库存管理优化方案实施 |
5.2 库存管理优化方案保障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客户预测订单明细(部分) |
作者简历 |
(7)RL公司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控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传统的标准成本法 |
2.1.1 标准成本法 |
2.1.2 标准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的比较 |
2.2 作业成本法 |
2.3 标准作业成本法 |
第三章 基于标准成本法的RL公司成本管控现状分析 |
3.1 RL公司概况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责 |
3.1.3 整体财务状况分析 |
3.2 RL公司标准成本的制定现状 |
3.2.1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
3.2.2 加工部分标准成本的制定 |
3.3 成本核算 |
3.4 RL公司生产成本控制现状 |
3.5 RL公司传统标准成本管理下存在问题分析 |
3.5.1 成本数据可靠性低 |
3.5.2 成本管控效果受限 |
3.5.3 业绩评价较为单一 |
3.5.4 影响管理者经济决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改进RL公司成本管控 |
4.1 实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研究 |
4.1.1 实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外在环境 |
4.1.2 实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内在环境 |
4.2 实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设计构想 |
4.3 实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实施方案 |
4.3.1 制定生产部件直接材料标准 |
4.3.2 制定生产部件直接人工标准 |
4.3.3 制定生产部件加工费用分配标准 |
4.4 实施保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L公司成本管控效果分析 |
5.1 精确展现间接成本组成情况 |
5.2 引入价值作业分析 |
5.3 优化生产流程 |
5.4 丰富业绩评价基准 |
5.5 有效支撑管理者重大经济决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实验伦理学视阈下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目标和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实验伦理学视阈下道德认知与判断的神经生理基础 |
第一节 道德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元与神经递质 |
一、神经元生长与道德认知的生成 |
二、镜像神经元与道德共情 |
三、神经递质与道德自控 |
四、道德认知与认知神经的心理–物理关系解读 |
第二节 道德认知判断的脑基础与自由意志 |
一、大脑“准备电位”与道德责任追溯的源头 |
二、意志自由与神经元的随机涨落 |
三、里贝特实验与意志自由的阈限 |
第二章 道德认知与判断研究的直觉之辩 |
第一节 道德认知与判断的直觉蕴含 |
一、道德认知与判断模型的直觉嬗变 |
二、道德认知与判断的影响变量 |
第二节 大众直觉与哲学家直觉之辩 |
一、大众直觉的思想实验转译与数理依据 |
二、“专家直觉”与“哲学家直觉”的距离 |
三、来自实验哲学的反驳 |
四、专家直觉的四类局限 |
五、大众直觉的证据性意义 |
第三章 电车困境道德认知判断的文化差异 |
第一节 电车困境扩展三情境实验 |
一、引言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数据 |
四、实验结果讨论 |
第二节 电车-天桥困境扩展四情境实验 |
一、引言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数据 |
四、实验结果讨论 |
第四章 无人驾驶道德算法的电车困境实验解析 |
第一节 无人驾驶算法的道德困境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被试 |
二、实验设计 |
三、情境材料 |
四、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节 实验数据 |
一、情境选择数据 |
二、道德接受度数据 |
第四节 实验结果讨论 |
一、无人驾驶道德算法标准:道德偏好vs.选择偏好 |
二、无人驾驶道德算法方向:功利主义vs.利己主义 |
三、无人驾驶道德算法类型:个人化算法vs.强制型算法 |
四、无人驾驶电车困境的道德算法走向何方 |
第五章 道德系统中认知信息的ERP脑电研测 |
第一节 引言 |
一、事件相关电位(ERP)与晚正复合成分(LPC) |
二、晚正复合电位(LPC)与道德越轨行为的认知解析 |
三、诚实认知信息的ERP脑电实验范式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被试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流程 |
三、ERP脑电实验程序 |
四、脑电数据采集与处理 |
五、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节 实验数据 |
一、按键反应时对比 |
二、脑电数据对比 |
三、实验后问卷数据对比 |
第四节 实验结果讨论 |
一、P300 事件相关电位与道德行为中的理性认知 |
二、道德行为的诚实认知信息与行动意向 |
三、P300 脑电位反应时与道德活动的知行时序 |
第六章 道德认知与判断实验伦理学研究的知行关系向度 |
第一节 知行背离的实验伦理学溯因 |
一、知行相背:三垂线实验与行为的环境影响 |
二、知行不一:盖奇案例与道德行为的脑区功能影响 |
三、知行困境:道德两难中情感与认知之争 |
第二节 实验伦理学视阈下知行关系的解读 |
一、知行连动:白象效应的启示 |
二、知行合一:情感与理性的交互作用 |
三、知行互助:意志力与新年决心效应 |
四、知行协调:环境的双重效应 |
第三节 实验伦理学研究对道德知行的启示 |
第七章 道德认知与判断的实验伦理学路径反思 |
第一节 道德研究的实验伦理学方法论意义 |
第二节 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反思 |
第三节 “是”与“应该”由分离到融合的路径思考 |
结语 |
引注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ERP环境下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中国铁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 |
1.2.2 关于ERP系统的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2章 全面预算管理和ERP系统理论概述 |
2.1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概述 |
2.2 ERP系统理论概述 |
2.2.1 ERP系统的概念 |
2.2.2 ERP系统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 |
2.3 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融合的理论基础 |
2.3.1 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具有相同的资源观 |
2.3.2 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体现了相同的管理思想 |
2.4 ERP环境下全面预算管理的机会与挑战 |
2.4.1 ERP系统给全面预算管理带来的机会 |
2.4.2 ERP系统给全面预算管理带来的挑战 |
第3章 ERP环境下中国铁建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
3.1 中国铁建概述 |
3.1.1 中国铁建简介 |
3.1.2 中国铁建组织结构 |
3.1.3 中国铁建经营分析 |
3.2 ERP环境下中国铁建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
3.2.1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架构 |
3.2.2 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内容 |
3.2.3 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流程 |
3.2.4 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与执行 |
3.2.5 全面预算管理考评与激励 |
3.3 ERP环境下中国铁建全面预算管理执行效果 |
3.3.1 预算额与实际额的数值对比分析 |
3.3.2 预算额与实际额的差异率对比分析 |
3.3.3 本节小结 |
第4章 ERP环境下中国铁建全面预算管理评价 |
4.1 评价方法 |
4.2 前期调查 |
4.2.1 调查目的 |
4.2.2 调查对象 |
4.2.3 调查问卷设计与收回 |
4.2.4 基本信息分析 |
4.3 确定评价指标 |
4.3.1 构造评价因子集 |
4.3.2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
4.4 计算指标权重 |
4.5 构建模糊矩阵 |
4.6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章 ERP环境下中国铁建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 全面预算组织架构不健全 |
5.2 全面预算编制指标和方法不科学 |
5.3 全面预算执行缺少控制和预警机制 |
5.4 全面预算考评不规范且激励不到位 |
第6章 ERP环境下中国铁建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策略 |
6.1 ERP环境下中国铁建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框架 |
6.1.1 ERP环境给中国铁建全面预算管理带来了机会 |
6.1.2 ERP环境下中国铁建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框架 |
6.2 ERP环境下中国铁建全面预算管理各环节优化策略 |
6.2.1 全面预算组织结构优化 |
6.2.2 全面预算编制环节优化 |
6.2.3 全面预算控制环节优化 |
6.2.4 全面预算考评环节优化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ERP环境下中国铁建全面预算管理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附录2 《ERP环境下中国铁建全面预算管理评价调查表》 |
致谢 |
四、关于ERP的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业型企业实施ERP的成本效益评估研究 ——以RK公司为例[D]. 杨彬安.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2]环境规制对中国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研究[D]. 李泽众.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SAP S/4 HANA项目成本管理案例研究[D]. 林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5]面向图像识别的深度学习可视化解释技术研究[D]. 司念文.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6]凯瑞德公司的库存管理优化研究[D]. 谢兆军. 兰州大学, 2021(02)
- [7]RL公司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控的案例研究[D]. 毛安慧.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8]实验伦理学视阈下的道德认知与判断[D]. 隋婷婷. 东南大学, 2020(02)
- [9]中小型制造企业ERP实施成功关键因素研究[D]. 张溟. 天津大学, 2020
- [10]ERP环境下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中国铁建为例[D]. 李思颖.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项目成本论文; 库存成本论文; 施工成本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