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过载控制机构Petri网模型的仿真求解方法

一种开关过载控制机构Petri网模型的仿真求解方法

一、交换机过载控制机理Petri网模型的仿真求解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琢[1](2020)在《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铁路领域的飞速进步和应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简称“列控系统”)不断向着综合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安全计算机作为列控系统的核心部件,承载其大部分的安全功能,是一个典型的安全苛求系统。现代安全计算机正由传统的电子机械密集型向着软件密集型逐步过渡,软件所占比例逐步上升,规模也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模块化的概念。为了实现安全计算机的高容错能力,采用分区的方式实现不同分组的软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互不影响,独立运行。由于分区软件具有并发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对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了挑战。而形式化方法以形式或逻辑系统为基础,能够支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严格的建模和验证,在系统设计开发过程能够分析、处理、证明系统性质,提高和保障其可信性。论文阐述了列控安全计算机综合模块化的发展趋势、分区软件结构特性及管理机制,对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形式化研究作了梳理,根据安全计算机的建模需求,归纳总结了分区管理需要解决的安全性、实时性和可调度性三方面的研究重点。为了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论文针对并行程序安全性的问题,设计了基于事务内存的并发安全控制机制,利用并发分离逻辑设计了推理抽象机,并制订了推理规则。之后采用不变式证明方法对安全机制的可靠性进行推理验证,证明了该机制能保障并行程序的正确性。随后搭建了2乘2取2安全计算机平台,对并行应用操作共享内存的过程进行了安全性测试,验证了该安全控制机制可以保证并发安全地访问共享资源。(2)论文针对实时性的问题,对传统的时间Petri网进行拓展,考虑到非马尔科夫时间参数,提出了基于随机时间Petri网的建模方法,突破了列控系统Petri网模型要求时间参数为指数分布的限制。通过随机时间Petri网的定义和相关参数的引入,能够对非马尔科夫时间参数中的确定性分布、Erlang分布、超指数分布进行区分处理。为了利用随机时间Petri网模型进行实时性验证,提出了基于随机状态类的瞬态分析算法,通过随机状态树的构建和马尔科夫再生点的计算,对含有一般性分布的时间参数的模型进行瞬态分析。之后搭建了分区通信的随机时间Petri网模型,利用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实时性分析验证,对过程数据、消息数据和监督数据分别采用不同调度算法的时延进行了分析。随后利用2乘2取2安全计算机平台,结合开源实时以太网技术POWERLINK,对分区通信实时性能进行测试。(3)论文针对可调度性的问题,同样对传统的时间Petri网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带有优先级时间Petri网的建模方法。针对时分多路复用全局调度和抢占固定优先级局部调度策略,克服了非确定性的执行时间和局部资源共享的难题,对包含有周期、偶发、抖动任务的双层调度机制进行了建模。并且提出了基于状态空间枚举的分析算法,识别从任务释放开始到任务结束的所有路径,提取最优完成时间和最差完成时间,检验任务截止时间是否满足,从而实现模型的可调度性分析。随后在2乘2取2安全计算机平台上,利用Vxworks的根任务调度实现了分区软件的调度,并对分区调度时刻信息进行了测试。最后在对全文工作和创新点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和继续研究的问题。图37幅,表18个,参考文献116篇。

吉祖勤[2](2020)在《网络服务可扩展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及其应用的迅猛发展,新兴应用需求层出不穷,这对网络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网络协议的针对性开发部署、协议之间过多的功能性冗余、协议过高的开发及部署成本等都制约着网络实现服务扩展的能力。因此,网络能否实现服务可扩展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核心,也是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目前,针对未来网络服务可扩展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侧重于解决制约传统网络实现服务扩展的某些因素,缺乏对网络服务可扩展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以及对网络服务可扩展相关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考虑网络实现服务可扩展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以及网络对这些基本要素的具备程度,不能对网络是否具备服务可扩展的基础建立相对统一的度量;其次,针对服务动态扩展,缺乏统一的模型及相应支持机制,难以有效地实现按需动态的服务扩展;最后,针对网络服务可扩展性的评价,缺乏基于网络服务可扩展基本要素的统一的分析方法,难以有效地衡量网络的服务扩展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网络服务可扩展为目标,围绕网络实现服务可扩展应具备的基本要素、网络服务动态扩展机制以及网络服务可扩展性分析三个方面,系统性研究网络服务可扩展相关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从网络自身角度探究其实现服务可扩展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并给出分析与论证;给出网络服务可扩展的基本要素分析模型,以便衡量网络对服务可扩展基本要素的具备程度;基于该分析模型,对几种典型未来网络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剖析其服务扩展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2)基于网络服务可扩展基本要素,重点研究并提出了按需动态的网络服务扩展方法;在抽象描述网络服务的基础上阐述该服务扩展方法的机理;使用Petri网可达树分析法验证该服务扩展方法具有合理性;通过对服务扩展实例的建模、仿真与分析,验证该服务扩展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服务动态扩展。(3)提出了网络服务可扩展性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由基于网络服务可扩展基本要素的服务扩展行为描述模型和网络服务可扩展性评价模型两部分组成;以分析三种P2P网络的服务可扩展性为例,通过对比该分析方法的分析结果与实验仿真的分析结果,验证该分析方法的可用性;使用该分析方法分析具备按需动态网络服务扩展方法的网络的服务可扩展性。(4)设计并实现了支持按需动态的网络服务扩展方法的原型系统;通过相关实验,突出该原型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服务动态扩展并分析部署了该原型系统的网络对服务可扩展基本要素的具备程度和对服务可扩展性的具备程度,进而得以验证本文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对网络服务可扩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成果能够较好地解决网络服务可扩展相关问题。本文的理论研究对未来网络服务模型及体系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宝通[3](2020)在《面向个性化定制的智能生产线预防性维护研究》文中提出智能生产线通过物联感知和网络协同技术,实现信息物理深度融合。其特征是制造设备高度互联、制造数据深度集成与产线动态重构,以满足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定制产品的混流生产要求。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下,智能生产线对设备可靠性、运行稳定性与生产适应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的被动运维模式已不能满足智能生产线的复杂运维需求。本文聚焦于智能生产线预防性维护的关键技术研究,以保证个性化定制生产线效率与设备利用率为前提,对设备的劣化状态进行早期评估,通过可重构预防性维护避免生产线意外停机造成的生产中断,旨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主感知、状态评估、自适应运行及负载均衡。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具体地概括为以下五点:(1)探讨了设备信息物理深度融合为基础的智能生产线预防性维护系统架构。在智能生产线设备信息传输方面,实现了基于OPC UA的信息传输,Machine to Machine通信,软件定义工业异构网络;在多源异构传感数据深度融合方面,提出了边缘计算使能的数据融合方法与边-云合作的数据融合机制。架构涵盖了基于心电机理的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方法与深度的设备健康状况评估理论,实时反馈设备亟需的运维情况。为保障智能生产线稳定运行,提出了面向个性化定制生产线的可重构运维机制,以实现生产过程自适应管控的系统运维。(2)基于设备动作时长的细粒度划分,将设备作业状态下的节拍类比为人类的心脏跳动,以设备心电图(equipment electrocardiogram,EECG)的方式揭示设备的性能衰退过程。阐明了设备心电图的构建机理,涵盖工序的细粒度划分方法,时序周期的动态匹配方法,基线、公差、Hotspot等重要工作特征的确定方法。基于设备心电机理,分别提出了生产线节拍优化方法和设备性能衰退的在线监测方法。在智能生产线上对智能设备心电图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智能心电机理能够很好地支持智能设备心电图的实施,智能生产线设备心电(Automatic Production Line EECG,APL-EECG)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设备作业状态,为设备的维护提供科学指导。(3)基于时间序列设备传感数据,提出了深度的设备性能预测方法。引入流行的机器学习框架—Tensor Flow,搭建了Tensor Flow使能的深度学习模型架构;利用Keras搭建了汽车装配生产线的小台车气缸可靠性分析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并阐述了其中关键的实现技术;进一步地制定了气缸工作性能评估策略,预测准确率达到工业应用标准。研究发现在不完全观测丰富数据集的环境下,运用深度神经网络能够实现“弱关联”多源异构设备传感数据的分析。(4)基于领域本体的形式化语义模型,构建了面向预防性维护的可重构运维方法。首先,根据对智能生产线制造资源与生产过程的系统分析,利用领域本体方法构建生产线形式化语义模型,以一种语义网结构对生产线的制造资源进行抽象化与统一描述;其次,利用数据驱动的语义模型促进了生产线信息物理资源的动态融合,为生产线状态感知与自组织重构等提供基础模型,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多智能系统的智能生产线自组织自适应运行机制;最后,面向预知的设备状态衰退与性能失衡,构建路径动态规划与任务切换的可重构方法,实现混流产线的不停机动态重构。(5)针对智能生产线设备集群自组织自适应作业过程中的负载不均衡现象,探究了基于边缘计算理念的智能生产线可重构运维方法,制定基于能量感知的负载均衡与调度(Energy-aware Load Balance and Scheduling,ELBS)策略。具体地,在边缘节点建立工作负载相关的能耗模型,相应地确立以作业集群负载均衡为目标的优化函数;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求得优化解,对任务相关的作业集群进行任务优先级排序;采用Multi-agent系统对车间作业集群进行分布式的优化调度。结果表明,在多批量个性化定制糖果的包装产线上,在考虑能耗和工作负载的情况下,该策略实现了混流生产作业机器人的负载均衡和优化运行。综上所述,以底层信息交互为基础,提出了由单机设备到集群设备的自下而上的可重构运维方法,实现了涵盖产线自主感知、状态监测、预防维护与负载均衡等的关键运维技术,为个性化定制生产线的预防性维护关键点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

汤之光[4](2018)在《超配情况下多层数据中心可用性的量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经济收益和使用效率,当代数据中心普遍采用超配来部署尽可能多的服务器。然而,超配会对系统可用性造成威胁,数据中心可能会因为过载而崩溃。目前的解决方案通常专注于管理数据中心工作负载以避免负载高峰。然而这些研究都没有考虑数据中心内组件的影响,而组件故障确实会影响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同时目前也没有任何研究可以回答数据中心在给定的可用性约束下,到底可以超配多少服务器。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超配情况下量化分析多层数据中心可用性的方法。我们使用了马尔科夫链和随机回报网来模拟数据中心组件的故障和修复过程。处于上层的设备(PDU,交换机)使用马尔科夫链来建模。底层服务器被划分在两个池内:主服务器池和备用服务器池,运行着的服务器处于主服务器池,断电的服务器处于备用服务器池。一旦主池内有服务器故障,备用池内的服务器将转移到主池,故障服务器则被送去修复。随机回报网被用来建模这两个服务器池。本研究采用了Wiki和Google数据中心的负载数据来测试,并得出了数据中心超配比和可用性的关系,可以帮助数据中心运营商在满足给定的可用性约束下,选择合适的超配比。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提出了一个三层模型来对数据中心可用性进行分析,分析的同时将组件故障因素考虑在内。我们使用马尔科夫链和随机回报网来模拟数据中心组件的故障和修复过程,并使用两个状态池来为服务器的不同状态建模。2)为了解决马尔科夫模型过于复杂的问题,我们采用两个随机回报网子模型来为服务器层建模。根据这些模型的组件参数、网络拓扑结构以及模型之间的状态转换,我们推导出数据中心可用性和超配比之间的关系。3)我们使用Google和Wiki的工作负载来测试,当超配比改变时数据中心可用性所发生的变化。通过评估,我们可以定量给出在不同可用性约束的情况下,适合数据中心的超配比。4)使用经典超级电容模型来为UPS建模,研究了UPS对数据中心可用性的影响,通过模拟给出了UPS存在时,数据中心可用性与超配比的量化关系。5)对分析单个数据中心的方法进行了扩展,将其应用于多个数据中心的分析。通过分析和模拟,我们得出了多个数据中心可用性与超配比的量化关系。实验结果还表明,将一定数量的服务器分布在多个数据中心时的可用性要高于将其只集中于一个数据中心时的可用性。

戴志辉[5](2012)在《继电保护可靠性及其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应具有选择性、快速性、灵敏性和可靠性。其中,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是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优化保护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考依据。论文在分析继电保护可靠性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建立客观、准确的可靠性模型及符合保护系统工作特点的可靠性与风险评估方法开展研究。首先从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提出了主要针对继电保护硬件系统可靠性分析的“3RF技术”,即继电保护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RFMEA)、保护可靠性故障树分析技术(RFTA)和继电保护故障报告、分析与纠正措施系统(RFRACAS)。研究了3RF技术在保护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从可靠性预防、分析、处理及数据收集与初步挖掘等方面将其发展成一整套继电保护可靠性程序。其中,RFMEA分析各种失效模式及其影响,主要为RFTA提供定性的建模依据。RFTA方法涵盖了保护系统可靠性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动态故障树与马尔可夫(Markov)状态空间相结合的微机保护系统动态可靠性模型能反映实际保护系统的故障与修复过程、拓扑与逻辑关系、备用及闭锁等特性,建模简单,易实现模块化;而基于动态故障树结构函数与蒙特卡罗(Monte Carlo)仿真的模型求解方法在发挥Markov方法与Monte Carlo仿真方法优势的同时,降低了Markov状态划分的难度及系统级故障树模型的求解复杂度,能为寻找系统薄弱环节、提高保护设计可靠性及制定更为合理的检修周期提供参考。RFRACAS是一个信息系统,保证保护的失效信息、缺陷信息能及时准确的收集、分析,为评估和改善保护可靠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总体上,3RF技术适用于继电保护的设计、研制、应用及维护过程,有助于在相同可靠性要求下缩减研发时间和费用,相同投资情况下提高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其次,提出了继电保护原理性失效的双层概率模型,在真实反映保护原理及时序特性的基础上,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和保护定值,定量计算保护原理与特定故障或系统运行状态匹配程度的随机性。其第一层是赋时Petri网描述的保护逻辑动态层,用于处理保护逻辑关系和时序关系,反映保护逻辑的动态过程;第二层是模糊信息层,在模糊Petri网中体现各保护逻辑元件及其组合的概率信息。双层模型克服了常规可靠性评估方法只反映某些固定模式下的长期可靠性水平、而忽略实时运行条件及保护时间定值等因素对可靠性影响的不足,旨在为提高保护运行可靠性提供参考。第三,立足新形势下基于通信系统实现的继电保护发展现状,针对至关重要但目前关注有限的该类保护重要支撑技术的可靠性,即保护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以连通可靠性为切入点,以能较全面反映各层次通信系统的区域集中式广域保护的通信系统为载体,进行了分层分析和综合评估。最后,为使保护系统各种失效模式及其对保护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可以在一个统一的模型中得以综合反映,从保护失效机理出发提出了基于失效模式竞争的保护可靠性综合分析方法。并在继电保护可靠性分类分析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保护失效发生的可能性及失效后果的严重程度,将脆弱性评估方法与继电保护可靠性分析相结合、将继电保护风险评估与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动作行为和配合关系相结合进行保护风险的集成评估,评估流程严格模拟相关保护的动作时序特性,旨在提高保护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算例表明风险评估可为保护系统运行能力的在线监控与分析、保护定值在线校验等提供可参考的冗余信息,并有助于对保护系统潜在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童晓阳[6](2007)在《电网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信息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电网互联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稳定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多次大停电事故分析表明,传统后备保护在系统扰动引起的异常运行状态下容易误动作,引起电网的连锁跳闸。随着广域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的出现,利用广域信息的广域后备保护系统(Wide-area Backup Protection System)受到国内外电力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人们尝试将新兴的Agent技术与广域后备保护结合,已经取得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广域保护Agent信息模型的研究开展得较少,如基于IP网络的保护多Agent系统的体系结构、协作策略是什么,如何建立一个仿真系统以模拟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检验保护多Agent系统的整体效果。Petri网作为一种严谨的形式化建模和分析工具,适合于描述并发系统的行为,能否考虑将Agent与Petri结合,在形式上和理论上检验广域保护算法和对广域保护多Agent系统行为进行分析。基于Petri网的广域后备保护系统形式化验证在国内外尚不多见。本文首先介绍已有多种广域后备保护算法的研究现状,阐述Agent及多Agent的基本原理,介绍了与广域保护有关的通讯仿真模型的研究现状和Petri网形式化建模及其在电力系统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工作目标是研究电网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的信息模型,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针对广域后备保护系统的特点,深入研究了广域后备保护Agent的工作机制,包括广域保护多Agent系统对等协商的体系结构、保护Agent内部分层模型、基于有限状态机的状态转移、对等协商模式、容错性处理等。借鉴IEC61850,构造了广域后备保护Agent的对象模型、广域点对点通讯模式。研究构造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的仿真模型,它包括多Agent系统、电网系统、广域通信网络、各种故障的设置等,仿真系统能够给出精确的通讯延迟数据、记录各Agent内部重要的处理环节和彼此之间的交互消息。通过多种故障情景下的仿真实验及其分析,验证了该仿真系统能够有效地检验广域保护算法的正确性和对各保护Agent的行为进行准确的分析。将Agent与Petri网两种理论结合,研究用于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的方法。对一种已有面向Agent Petri网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改进型面向Agent Petri网模型。构造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基本网(AOEPN),对广域后备保护算法进行描述,对多Agent的交互行为进行验证与分析。针对各广域后备保护Agent对等协商的特点,运用着色Petri网概念,提出了对等协商多Agent着色Petri网模型(AOCPN),给出其形式化定义,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能够在理论上较好地检验广域后备保护算法的正确性、分析各种情景下各Agent的动态行为。另外,提出了多Agent动态行为等价替换的原理,给出其定义、定理和操作步骤,通过对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着色网的动态行为进行等价替换的实例分析,验证了该原理的正确性。本文通过在保护Agent的工作机制、保护多Agent系统的仿真建模、基于面向Agent Petri网的广域保护多Agent系统的形式化验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构建了一个电网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的信息模型,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建朝[7](2004)在《扩展类型Petri网应用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扩展类型Petri网在基本Petri网概念的基础上加入了更适合描述特定领域系统的元素,从而将Petri网理论方便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本文对几种常见的扩展类型Petri网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分析、仿真是目前Petri网研究的热点。论文采用面向对象思想对Petri网模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Petri网建模和仿真应用系统的开发思路,重点研究了各种扩展类型Petri网仿真算法的实现。通过对几个模型的分析,验证了仿真工具的有效性。计算机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控制问题,如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拥塞控制等,通信网络的内在复杂性决定了网络控制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使得设计和评价网络中的控制策略变得很困难。随机Petri网作为一种有效的系统性能评价方法,非常适合分析网络中的控制问题。论文使用广义随机Petri网对一个数字交换机的过载控制模型进行了分析。解释Petri网是一种非自主类型的Petri网,能对其变迁与外界事件同步的系统进行建模,可以用于控制系统建模。本文使用信号解释Petri网设计了一个用于混杂系统控制的上层监控器,该模型可以用作实际系统的在线控制器。 论文的工作表明,Petri网建模和控制方法可以用到很多领域<WP=4>中,是一种有力的研究辅助工具,同时设计开发实用的Petri网建模分析仿真工具使得Petri网更方便地应用到各领域,对Petri网理论的深入研究也大有益处。

姜宏,高电波,孙晓颖[8](2001)在《交换机过载控制机理Petri网模型的仿真求解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建立数字交换机过载控制机理的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并基于马氏理论求解,可以有效地分析系统的控制特性,但这种方法对于变迁时延为非负指数分布就比较困难。鉴于此,本文提出用仿真方法求解,利用GPSS仿真对两种常用过载控制机理的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进行了分析,找出了GPSS框图与Petri网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了系统性能的仿真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对照,结论是一致的。

姜宏,王万树[9](2000)在《阻塞呼叫控制机理广义随机Petri网建模与分析》文中指出基于广义随机 Petri网 ( GSPN) ,对数字交换机面临过载时的一种阻塞呼叫控制机理进行了描述与分析 ,建立了其广义随机 Petri网模型。通过对模型求解、构造可达图及同构Markov链 ,推导出了这种控制方式下系统性能的解析结果 ,给出了它们与控制严密程度之间的关系 ,从而为定量分析和评价数字交换机过载控制特性提供了依据。

张玉琢[10](2020)在《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铁路领域的飞速进步和应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简称“列控系统”)不断向着综合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安全计算机作为列控系统的核心部件,承载其大部分的安全功能,是一个典型的安全苛求系统。现代安全计算机正由传统的电子机械密集型向着软件密集型逐步过渡,软件所占比例逐步上升,规模也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模块化的概念。为了实现安全计算机的高容错能力,采用分区的方式实现不同分组的软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互不影响,独立运行。由于分区软件具有并发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对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了挑战。而形式化方法以形式或逻辑系统为基础,能够支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严格的建模和验证,在系统设计开发过程能够分析、处理、证明系统性质,提高和保障其可信性。论文阐述了列控安全计算机综合模块化的发展趋势、分区软件结构特性及管理机制,对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形式化研究作了梳理,根据安全计算机的建模需求,归纳总结了分区管理需要解决的安全性、实时性和可调度性三方面的研究重点。为了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论文针对并行程序安全性的问题,设计了基于事务内存的并发安全控制机制,利用并发分离逻辑设计了推理抽象机,并制订了推理规则。之后采用不变式证明方法对安全机制的可靠性进行推理验证,证明了该机制能保障并行程序的正确性。随后搭建了2乘2取2安全计算机平台,对并行应用操作共享内存的过程进行了安全性测试,验证了该安全控制机制可以保证并发安全地访问共享资源。(2)论文针对实时性的问题,对传统的时间Petri网进行拓展,考虑到非马尔科夫时间参数,提出了基于随机时间Petri网的建模方法,突破了列控系统Petri网模型要求时间参数为指数分布的限制。通过随机时间Petri网的定义和相关参数的引入,能够对非马尔科夫时间参数中的确定性分布、Erlang分布、超指数分布进行区分处理。为了利用随机时间Petri网模型进行实时性验证,提出了基于随机状态类的瞬态分析算法,通过随机状态树的构建和马尔科夫再生点的计算,对含有一般性分布的时间参数的模型进行瞬态分析。之后搭建了分区通信的随机时间Petri网模型,利用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实时性分析验证,对过程数据、消息数据和监督数据分别采用不同调度算法的时延进行了分析。随后利用2乘2取2安全计算机平台,结合开源实时以太网技术POWERLINK,对分区通信实时性能进行测试。(3)论文针对可调度性的问题,同样对传统的时间Petri网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带有优先级时间Petri网的建模方法。针对时分多路复用全局调度和抢占固定优先级局部调度策略,克服了非确定性的执行时间和局部资源共享的难题,对包含有周期、偶发、抖动任务的双层调度机制进行了建模。并且提出了基于状态空间枚举的分析算法,识别从任务释放开始到任务结束的所有路径,提取最优完成时间和最差完成时间,检验任务截止时间是否满足,从而实现模型的可调度性分析。随后在2乘2取2安全计算机平台上,利用Vxworks的根任务调度实现了分区软件的调度,并对分区调度时刻信息进行了测试。最后在对全文工作和创新点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和继续研究的问题。图37幅,表18个,参考文献116篇。

二、交换机过载控制机理Petri网模型的仿真求解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换机过载控制机理Petri网模型的仿真求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安全计算机的综合模块化
        1.2.1 安全计算机简介
        1.2.2 安全计算机发展趋势
        1.2.3 分区的概念及意义
    1.3 形式化方法
        1.3.1 形式化方法分类
        1.3.2 形式化方法选择
    1.4 选题意义
    1.5 论文结构与写作安排
2 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研究综述
    2.1 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
        2.1.1 分区软件结构
        2.1.2 分区隔离机制
        2.1.3 分区软件特性
    2.2 分区软件形式化研究的需求
        2.2.1 形式化研究的必要性
        2.2.2 分区软件的建模和验证需求
    2.3 研究现状
        2.3.1 形式化证明
        2.3.2 时间Petri网
    2.4 存在的问题
        2.2.1 安全性方面
        2.2.2 实时性方面
        2.2.3 可调度性方面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并发分离逻辑的分区并行程序安全性验证
    3.1 并行程序安全性
    3.2 基于事务内存的安全机制设计
    3.3 并行程序安全机制验证
        3.3.1 不变式证明
        3.3.2 并发分离逻辑
        3.3.3 安全性的验证方法
    3.4 抽象机模型设计
    3.5 推理规则的定义
    3.6 可靠性证明
    3.7 实验验证
        3.7.1 平台搭建
        3.7.2 验证结果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随机时间Petri网的分区通信实时性验证
    4.1 分区通信
        4.1.1 通信网络
        4.1.2 通信管理机制
        4.1.3 时延分析
        4.1.4 数据类型
    4.2 随机时间Petri网
        4.2.1 随机Petri网相关概念
        4.2.2 连续时间马尔科夫链的求解
        4.2.3 网络性能关键参数的求解
        4.2.4 随机时间Petri的定义
    4.3 随机时间Petri网瞬态分析算法
        4.3.1 随机状态类的定义
        4.3.2 通过枚举类的状态空间分析
        4.3.3 基于马尔科夫再生理论的瞬态概率的计算
        4.3.4 算法实例及验证
    4.4 分区通信模型建立
    4.5 分区通信模型分析
        4.5.1 参数选取及量化指标
        4.5.2 结果分析
    4.6 实验验证
        4.6.1 平台搭建
        4.6.2 验证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带有优先级时间Petri网的分区可调度性验证
    5.1 实时调度
        5.1.1 实时系统及相关概念
        5.1.2 实时调度算法
    5.2 分区调度的时域模型
    5.3 带有优先级时间Petri网
        5.3.1 定义
        5.3.2 基于状态空间枚举的分析算法
    5.4 双层调度模型建立
    5.5 双层调度模型分析
        5.5.1 复杂度分析
        5.5.2 验证结果
    5.6 实验验证
        5.6.1 平台搭建
        5.6.2 验证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网络服务可扩展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网络服务能力不足
        1.1.2 服务能力研究的发展概况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论文贡献与组织结构
第2章 网络服务可扩展相关研究概述
    2.1 网络服务扩展的基本方式
        2.1.1 静态定制
        2.1.2 动态定制
    2.2 典型未来网络及其服务可扩展性
        2.2.1 基于动态定制的未来网络
        2.2.2 基于静态定制与动态定制的未来网络
    2.3 研究现状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服务可扩展的基本要素分析
    3.1 引言
    3.2 网络服务可扩展的基本要素
        3.2.1 基本要素的论证
        3.2.2 基本要素的概念
    3.3 网络服务可扩展的基本要素分析模型
    3.4 典型未来网络体系服务可扩展的基本要素分析
        3.4.1 SDN
        3.4.2 SONA
        3.4.3 Nebula
        3.4.4 FARI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按需动态的网络服务扩展方法
    4.1 引言
    4.2 ODSEM的思想
    4.3 ODSEM的机理
        4.3.1 服务的抽象描述
        4.3.2 原子服务的定制
        4.3.3 服务组合的功能属性描述
        4.3.4 服务组合的性能属性运算
        4.3.5 服务组合的特性
    4.4 ODSEM的合理性分析
    4.5 服务扩展实例建模与仿真
        4.5.1 实例建模
        4.5.2 仿真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服务可扩展性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NSEAM的机理
        5.2.1 描述模型
        5.2.2 评价模型
    5.3 NSEAM的验证
        5.3.1 抽象描述与计算分析
        5.3.2 实验仿真与验证
    5.4 具备ODSEM的网络的服务可扩展性分析
        5.4.1 理论角度服务扩展实例的分析
        5.4.2 网络应用角度服务扩展实例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ODSEM原型系统的实现及相关实验分析
    6.1 ODSEM原型系统的实现
        6.1.1 原型系统的参考模型
        6.1.2 关键数据结构
        6.1.3 核心功能模块的实现
    6.2 相关实验与分析
        6.2.1 实验目标与实验环境
        6.2.2 ODSEM的有效性验证
        6.2.3 BEAM-NSE的可用性验证
        6.2.4 NSEAM的可用性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面向个性化定制的智能生产线预防性维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设备状态监测与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2.2 面向可重构运维的系统模型研究现状
        1.2.3 预防性维护的可重构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之处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个性化定制生产线预防性维护的系统框架
    2.1 引言
    2.2 预防性维护的系统架构
    2.3 智能生产线设备信息融合
        2.3.1 基于工业异构网络的信息交互
        2.3.2 多源异构传感数据深度融合
    2.4 智能生产线设备状态评估机制
        2.4.1 基于心电机理的设备状态监测
        2.4.2 基于深度学习的设备状态评估
    2.5 智能生产线的可重构运维策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生产线设备心电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EECG系统架构
    3.3 设备心电图实现机理
        3.3.1 工序时长细粒度划分方法
        3.3.2 时序周期匹配策略
        3.3.3 重要工作特征的确定
    3.4 基于EECG的设备性能监测方法
        3.4.1 生产节拍提升
        3.4.2 设备性能衰退在线监测
    3.5 实验验证
        3.5.1 实验场景
        3.5.2 运行结果
        3.5.3 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时序数据的设备性能预测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设备性能预测的系统架构
    4.3 设备性能预测机制
        4.3.1 基于Tensor Flow的设备状态的多分类模型
        4.3.2 模型构建关键实现技术
        4.3.3 基于深度模型的设备性能评估
    4.4 案例—小台车气缸状态预测
        4.4.1 神经网络监测器
        4.4.2 模型效果
        4.4.3 模型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预防性维护的可重构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可重构运维的形式化语义模型架构
    5.3 基于领域本体的形式化语义模型构建
        5.3.1 领域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与建模技术
        5.3.2 生产过程知识体系分析
        5.3.3 语义知识库模型构建
    5.4 可重构产线的数据与语义集成
        5.4.1 关系型数据映射
        5.4.2 语义模型更新
    5.5 基于语义推理的可重构运维方法
        5.5.1 Multi-agent的自组织协商机制
        5.5.2 设备状态语义推理的可重构策略
        5.5.3 负载均衡的可重构运维策略
    5.6 基于语义推理的可重构运维应用案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性化定制生产线的预防性维护平台验证
    6.1 引言
    6.2 原型平台概况
    6.3 设备状态监测与评估平台验证
        6.3.1 智能生产线设备心电图的实施效果
        6.3.2 设备可靠性评估方法平台验证
    6.4 智能生产线可重构运维验证实施
        6.4.1 平台设置
        6.4.2 性能衰退的可重构运维平台验证
        6.4.3 负载均衡的可重构运维平台验证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超配情况下多层数据中心可用性的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数据中心的发展及挑战
        1.1.2 超配策略概述
        1.1.3 云数据中心超配
        1.1.4 研究数据中心可用性的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研究现状
    2.1 超配的相关研究和技术
    2.2 数据中心的相关研究和技术
        2.2.1 可用性研究现状
        2.2.2 常用网络结构FAT-TREE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层数据中心建模
    3.1 建模相关技术介绍
        3.1.1 马尔科夫概述
        3.1.2 Petri网概述
    3.2 数据中心建模过程
        3.2.1 电源分配单元 (PDU)
        3.2.2 网络层
        3.2.3 服务器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用性量化分析
    4.1 主服务器池的解析解
    4.2 备用服务器池的解析解
    4.3 求取解析解的具体算法
    4.4 稳定点存在的证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性能分析
    5.1 实验工具介绍
        5.1.1 Simulink
        5.1.2 Stateflow
    5.2 实验环境设定
    5.3 不同指标的比较
    5.4 超配比和可用性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数据中心可用性的因素
    6.1 采用UPS以提升数据中心可用性
    6.2 多个数据中心的可用性分析
        6.2.1 多个数据中心运行同样的负载
        6.2.2 多个数据中心运行不同负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和创新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继电保护可靠性及其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继电保护可靠性及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1 继电保护可靠性指标
        1.2.2 继电保护可靠性评估模型及求解
        1.2.3 继电保护风险评估
        1.2.4 继电保护可靠性研究的新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继电保护可靠性影响因素及可靠性与风险评估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影响因素及保护失效分类
        2.2.1 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特点
        2.2.2 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影响因素
        2.2.3 继电保护失效分类
    2.3 可修复系统的主要可靠性指标
        2.3.1 主要可靠性指标
        2.3.2 指标的相互关系
    2.4 风险评估
        2.4.1 风险定义及特点
        2.4.2 风险评估方法
    2.5 蒙特卡罗仿真
        2.5.1 非序贯蒙特卡罗仿真简介
        2.5.2 序贯蒙特卡罗仿真
        2.5.3 反函数法产生任意分布伪随机数
    2.6 动态故障树分析
        2.6.1 静态故障树分析(FTA)简介
        2.6.2 动态故障树(DFT)
    2.7 Petri网
        2.7.1 Petri网结构
        2.7.2 Petri网的分析方法
        2.7.3 赋时Petri网
        2.7.4 模糊Petri网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继电保护硬件系统可靠性评估
    3.1 引言
    3.2 继电保护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RFMEA)
    3.3 基于动态故障树与蒙特卡罗仿真的保护可靠性评估方法(RFTA)
        3.3.1 可靠性指标
        3.3.2 基于扩展动态故障树的可靠性模型
        3.3.3 基于Monte Carlo仿真的模型求解
        3.3.4 算例分析
        3.3.5 方法的特点及应用问题
    3.4 继电保护故障报告、分析与纠正措施系统(RFRACAS)
        3.4.1 可靠性基础数据收集方案
        3.4.2 基于缺陷分析的保护装置可靠性评价
    3.5 3RF的综合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继电保护原理性失效概率模型
    4.1 引言
    4.2 保护逻辑动态仿真层
        4.2.1 基于PTPN的保护逻辑模型及数据结构与算法
        4.2.2 保护逻辑图元件库
        4.2.3 逻辑图动态分析的算法流程
        4.2.4 微机保护逻辑内部动态仿真分析与模型验证
    4.3 保护失效概率信息层及双层信息的综合分析
        4.3.1 保护元件的瞬时失效概率模型
        4.3.2 基于FPN的保护原理性失效概率模型综合分析
        4.3.3 综合算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通信系统实现的继电保护可靠性评估
    5.1 引言
    5.2 保护通信系统结构
    5.3 保护通信系统可靠性分层FTA模型
        5.3.1 变电站通信网络的分层结构
        5.3.2 变电站通信网络的分层RFTA模型
        5.3.3 LPC通信系统可靠性模型
        5.3.4 广域通信主干网络和区域网络可靠性
    5.4 算例分析
        5.4.1 算例系统介绍
        5.4.2 子站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
        5.4.3 LPC通信可靠性分析
        5.4.4 区域网络及主干网可靠性分析
        5.4.5 通信系统整体可靠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失效模式竞争的继电保护风险评估
    6.1 引言
    6.2 保护系统风险评估方案构成
    6.3 基于模式竞争的继电保护系统失效概率
    6.4 继电保护风险评估指标
        6.4.1 保护系统运行风险指标
        6.4.2 损失负荷计算
    6.5 继电保护运行风险评估流程
    6.6 基于ATP/EMTP模块内嵌技术的保护风险评估测试系统
        6.6.1 保护内嵌与闭环测试
        6.6.2 平台在电网振荡及故障分析中的应用
        6.6.3 闭环测试系统的开放式扩展
        6.6.4 风险评估算例分析
    6.7 原理性失效风险评估的意义及作用
    6.8 继电保护风险评估软件方案设计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电网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信息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多AGENT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多AGENT原理
        1.2.2 广域后备保护算法及其多AGENT系统
    1.3 与广域保护有关的通信仿真模型的研究现状
    1.4 PETRI网形式化建模及其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研究现状
        1.4.1 各种PETRI网及面向AGENT PETRI网的相关工作
        1.4.2 PETRI网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的原理
    2.1 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的结构
        2.1.1 系统任务的分析
        2.1.2 多AGENT系统的一般性工作原理
        2.1.3 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的体系结构
    2.2 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的模型
        2.2.1 一种广域后备保护算法
        2.2.2 保护AGENT的结构
        2.2.3 保护AGENT的信息流
        2.2.4 AGENT协作域
        2.2.5 多AGENT对等协调模式与通讯
        2.2.6 多AGENT协作时的状态转移
        2.2.7 系统的容错性处理及其协作策略
    2.3 基于IEC61850的保护AGENT的设计
        2.3.1 意义与设计思路
        2.3.2 广域后备保护功能中各逻辑节点的组成
        2.3.3 保护AGENT的对象模型
        2.3.4 保护AGENT与其它逻辑节点的协作关系
        2.3.5 借鉴IEC61850的保护AGENT的广域通讯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的仿真研究
    3.1 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的仿真需求
    3.2 EPOCHS平台简介
        3.2.1 EPOCHS平台的构成
        3.2.2 EPOCHS中各部件之间的交互原理
    3.3 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仿真系统的整体构架
    3.4 基于EPOCHS的广域后备保护AGENT的仿真设计与实现
        3.4.1 保护AGENT在EPOCHS平台上的设计原理
        3.4.2 保护仿真AGENT的类设计
    3.5 仿真系统中电力模型的构造
    3.6 仿真系统中通信模型的构造
    3.7 仿真系统的配置与调试方法
    3.8 仿真实验与分析
        3.8.1 通讯仿真实验
        3.8.2 多组仿真实例及其对多AGENT的行为分析
        3.8.3 仿真实验小结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面向AGENT PETRI网广域后备保护系统的形式化验证
    4.1 引言
    4.2 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基本网的模型
        4.2.1 面向AGENT基本PETRI网的改进模型
        4.2.2 AOEPN的形式化定义及其化简
        4.2.3 网络的结构属性及其定理
        4.2.4 PETRI网几种典型的控制结构
        4.2.5 广域后备保护AOEPN的模型
        4.2.6 AOEPN网结构特征的分析
        4.2.7 AOEPN的实例推理与分析
    4.3 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着色网的模型
        4.3.1 多AGENT着色网的模型
        4.3.2 AOCPN的形式化定义
        4.3.3 广域后备保护AOCPN的模型
        4.3.4 WABP-AOCPN的验证与分析
    4.4 多AGENT动态行为等价替换的原理
        4.4.1 问题的提出
        4.4.2 动态行为等价替换的定义与定理
        4.4.3 等价替换的实例验证与分析
        4.4.4 本文的等价替换与相关工作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和结论
    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7)扩展类型Petri网应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 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工作简述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Petri网的应用
        1.3.2 Petri网建模仿真工具
第二章 Petri网及其扩展类型
    2.1 引言
    2.2 基本Petri网
        2.2.1 基本Petri网定义
        2.2.2 基本Petri网性质
        2.2.3 应用情况
    2.3 随机Petri网
        2.3.1 随机Petri网的提出
        2.3.2 随机Petri网定义、性质、分析方法
        2.3.3 随机Petri网的扩展
        2.3.4 应用情况
    2.4 信号解释Petri网
        2.4.1 信号解释Petri网的提出
        2.4.2 信号解释Petri网的定义
        2.4.3 信号解释Petri网的性质
        2.4.4 信号解释Petri网的应用
第三章 Petri网辅助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3.1 引言
    3.2 面向对象思想和Petri网理论的结合
        3.2.1 面向对象技术
        3.2.2 用面向对象技术分析Petri网
    3.3 普通Petri网辅助工具的开发
        3.3.1 系统开发目的
        3.3.2 软件功能及组成
        3.3.3 软件模块设计说明
        3.3.4 一个维修系统的仿真分析
    3.4 随机Petri网辅助工具的开发
        3.4.1 系统开发目的
        3.4.2 相关类的设计
        3.4.3 开发思路
        3.4.4 仿真实例
    3.5 信号解释Petri网辅助工具的开发
        3.5.1 系统开发目的
        3.5.2 相关类的设计
        3.5.3 开发思路
    3.6 确定与随机Petri网辅助工具的开发
        3.6.1 系统开发目的
        3.6.2 相关类的设计
        3.6.3 开发思路
第四章 数字交换机过载控制模型的分析
    4.1 引言
    4.2 控制模型的设计
        4.2.1 数字交换机呼叫处理过程的一般描述
        4.2.2 交换机呼叫处理过程的阻塞呼叫控制
        4.2.3 交换机呼叫处理过程的延时呼叫控制
    4.3 延时呼叫控制机理GSPN模型的仿真和分析
        4.3.1 模型的建立及仿真数据的获得
        4.3.2 数据分析及结论
第五章 过程控制混合控制器的实现
    5.1 引言
        5.1.1 过程控制混杂系统
        5.1.2 基于Petri网的混合控制器
    5.2 DMF回收系统的蒸发罐工艺过程控制模型的设计
    5.3 控制模型的仿真运行
第六章 结论与体会
致 谢
参考文献
已发表(录用)的论文

(8)交换机过载控制机理Petri网模型的仿真求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阻塞呼叫控制机理Petri网模型的仿真分析
    1.1 GPSS模块与Petri网模型之间的对应
    1.2 仿真程序与分析
    1.3 与理论分析结果的对照
2 延时呼叫控制机理Petri网模型的仿真分析
3 结论

(9)阻塞呼叫控制机理广义随机Petri网建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叫处理规程分析与建模
2 阻塞呼叫控制机理的GSPN建模与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2.2 控制特性分析
        1) 随负载强度的变化
        2) 随控制程度的变化
3 结束语

(10)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安全计算机的综合模块化
        1.2.1 安全计算机简介
        1.2.2 安全计算机发展趋势
        1.2.3 分区的概念及意义
    1.3 形式化方法
        1.3.1 形式化方法分类
        1.3.2 形式化方法选择
    1.4 选题意义
    1.5 论文结构与写作安排
2 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研究综述
    2.1 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
        2.1.1 分区软件结构
        2.1.2 分区隔离机制
        2.1.3 分区软件特性
    2.2 分区软件形式化研究的需求
        2.2.1 形式化研究的必要性
        2.2.2 分区软件的建模和验证需求
    2.3 研究现状
        2.3.1 形式化证明
        2.3.2 时间Petri网
    2.4 存在的问题
        2.2.1 安全性方面
        2.2.2 实时性方面
        2.2.3 可调度性方面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并发分离逻辑的分区并行程序安全性验证
    3.1 并行程序安全性
    3.2 基于事务内存的安全机制设计
    3.3 并行程序安全机制验证
        3.3.1 不变式证明
        3.3.2 并发分离逻辑
        3.3.3 安全性的验证方法
    3.4 抽象机模型设计
    3.5 推理规则的定义
    3.6 可靠性证明
    3.7 实验验证
        3.7.1 平台搭建
        3.7.2 验证结果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随机时间Petri网的分区通信实时性验证
    4.1 分区通信
        4.1.1 通信网络
        4.1.2 通信管理机制
        4.1.3 时延分析
        4.1.4 数据类型
    4.2 随机时间Petri网
        4.2.1 随机Petri网相关概念
        4.2.2 连续时间马尔科夫链的求解
        4.2.3 网络性能关键参数的求解
        4.2.4 随机时间Petri的定义
    4.3 随机时间Petri网瞬态分析算法
        4.3.1 随机状态类的定义
        4.3.2 通过枚举类的状态空间分析
        4.3.3 基于马尔科夫再生理论的瞬态概率的计算
        4.3.4 算法实例及验证
    4.4 分区通信模型建立
    4.5 分区通信模型分析
        4.5.1 参数选取及量化指标
        4.5.2 结果分析
    4.6 实验验证
        4.6.1 平台搭建
        4.6.2 验证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带有优先级时间Petri网的分区可调度性验证
    5.1 实时调度
        5.1.1 实时系统及相关概念
        5.1.2 实时调度算法
    5.2 分区调度的时域模型
    5.3 带有优先级时间Petri网
        5.3.1 定义
        5.3.2 基于状态空间枚举的分析算法
    5.4 双层调度模型建立
    5.5 双层调度模型分析
        5.5.1 复杂度分析
        5.5.2 验证结果
    5.6 实验验证
        5.6.1 平台搭建
        5.6.2 验证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交换机过载控制机理Petri网模型的仿真求解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D]. 张玉琢.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2]网络服务可扩展相关问题研究[D]. 吉祖勤. 东南大学, 2020(01)
  • [3]面向个性化定制的智能生产线预防性维护研究[D]. 陈宝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4]超配情况下多层数据中心可用性的量化分析[D]. 汤之光.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5]继电保护可靠性及其风险评估研究[D]. 戴志辉. 华北电力大学, 2012(10)
  • [6]电网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信息模型的研究[D]. 童晓阳.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6)
  • [7]扩展类型Petri网应用系统的研究[D]. 张建朝. 北京化工大学, 2004(01)
  • [8]交换机过载控制机理Petri网模型的仿真求解方法[J]. 姜宏,高电波,孙晓颖. 系统仿真学报, 2001(S1)
  • [9]阻塞呼叫控制机理广义随机Petri网建模与分析[J]. 姜宏,王万树. 长春邮电学院学报, 2000(04)
  • [10]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D]. 张玉琢.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标签:;  ;  ;  ;  ;  

一种开关过载控制机构Petri网模型的仿真求解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