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前用药时间不当致氯胺酮麻醉后呼吸抑制1例(论文文献综述)
袁春梅[1](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依托咪酯诱导全麻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在我单位行全身麻醉手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DEX0.5ug/kg组(D1组)和DEX0.7ug/kg(D2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三组患者用药前(T0)--即基础値、麻醉诱导前(T1)、插入气管导管前(T2)、插入气管导管即刻(T3)、插入气管导管后1min(T4)、气管插管后3min(T5)、气管插管后5min(T6)、气管插管后10min(T7)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AP)和心率(heart rate HR)的变化,以及肌阵挛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者在T3、T4时刻的SBP、DBP、MAP、HR明显高于其T0时刻(P<0.05),升幅大于D1组、D2组;T1-T7时刻,D2组患者的HR相较于其T0时刻,降幅大于D1组;T1、T4、T5、T6、T7时刻,D2组患者的SBP、DBP、MAP相较于其T0时刻,降幅大于D1组;C组发生6例轻度肌阵挛、7例中度肌阵挛,D1组发生1例轻度肌阵挛,D2组发生2例轻度肌阵挛。结论预先静脉泵入DEX有利于减轻依托咪酯诱导全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预注DEX可减少肌阵挛的发生,而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DEX0.5ug/kg组(D1组)优于DEX0.7ug/kg(D2组)。
刘海涛[2](2020)在《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在公犬去势手术中,丙泊酚常被用作诱导麻醉药或维持麻醉药,但麻醉持续时间较短,单纯用于麻醉时需要不断增加剂量,大剂量注射可引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针药复合麻醉可以有效减少麻醉药带来的副作用,更加的安全。本研究通过穴位筛选试验选择了公犬去势手术的最佳穴位处方,在不同麻醉方案下,对试验犬实施去势手术。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分为5组:A组(单纯电针组)、B组(丙泊酚6 mg/kg+维持量1 mg/kg)、C组(电针+丙泊酚6 mg/kg+维持量1 mg/kg)、D组(电针+丙泊酚3 mg/kg+维持量1 mg)、E组(电针+丙泊酚6 mg/kg+维持量0.5 mg/kg)。其中A组以电针频率为2,强度为1,疏密波,电针诱导麻醉20min,再持续电针麻醉30 min;B组无电针诱导麻醉;C、D、E组电针诱导穴位处方、频率、强度、时间等同A组。对麻醉过程中试验犬呼吸频率、心率、脉搏、平均动脉压、痛阈值、生物反射评分、镇痛效果评分、镇静效果评分、肌肉松弛效果评分,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丙泊酚的麻醉维持时间、维持剂量丙泊酚的重复次数、术前及术后30 min的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探讨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1)公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中,电针麻醉以百会-尾根为穴位处方时,试验犬在受到模拟疼痛刺激时,生理指标起伏较小,镇痛效果较好。(2)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中,C、D、E组与B组比较:在30 min时B组心率、脉搏显着降低(P<0.05);在20min、25 min、30 min时C、D、E组生物反射评分显着降低(P<0.05),提示各种反射活动较弱,镇痛效果较好;C组6mg/kg初始剂量丙泊酚麻醉维持时间延长,与B、D、E组相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B组1 mg/kg丙泊酚维持剂量与E组0.5 mg/kg丙泊酚维持剂量麻醉维持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3)A组血清生化指标在麻醉前后变化幅度最小,B、C、D、E组的手术后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其中B组术后CREA监测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减轻了丙泊酚麻醉或手术对于血液生化指标CREA的影响。结论:以百会-尾根为电针麻醉穴位处方,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可安全顺利进行公犬去势手术,对犬生理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麻醉效果较单纯丙泊酚好,同时减少了麻醉或手术对血液生化指标CREA的影响。
汤永红[3](2019)在《小儿颞下颌关节强直困难气道的麻醉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的有效麻醉和困难气道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全身麻醉下行小儿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的困难气道病例,患儿均在充分镇静镇痛后予保留自主呼吸情况下接受纤支镜引导的经鼻气管插管。根据镇静镇痛方法不同分成氯胺酮组(K1组)和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组(K2组),K1组和K2组均氯胺酮静脉给药12mg/kg,K2组则再追加右美托咪定1μg/kg静注,患者意识消失后辅以表面麻醉,采用纤支镜经鼻气管插管,插管过程中根据患者反应氯胺酮小剂量追加滴定给药维持麻醉深度。通过比较两组麻醉诱导期间插管时间、外周氧饱和度<95%、追加药物次数、氯胺酮总剂量、心率变化率等指标,比较两组在小儿颞下颌关节强直困难气道处理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所有患儿均成功接受纤支镜下经鼻成功气管插管。插管过程中外周氧饱和度<95%发生率K2组略低于K1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4.78%)VS 6(30%)](P>0.05);插管过程中:追加氯胺酮次数K2组低于K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0.13vs4.48±0.18](P<0.05);氯胺酮总剂量K2组低于K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9±0.11vs5.58±0.14](P<0.05);插管时心率变化K2组低于K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73±7.75vs130.7±13.8](P<0.05);插管用时K2组低于K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17±0.64vs16.03±0.56](P<0.05)。结论:氯胺酮麻醉辅以良好的表面麻醉可顺利完成小儿颞下颌关节强直张口受限的困难气道纤支镜插管;此外,相较于单独使用氯胺酮,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可使小儿困难气道的插管过程更短更平稳。
张轶[4](2015)在《儿童斜视矫正手术的麻醉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初步了解在全麻下眼心反射(oculocardiac reflex,OCR)对29岁的斜视患儿血糖值的影响,据此推断出在儿童斜视手术中所需的补液种类。2.对部分术中能够配合的1014岁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进行局麻复合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临床观察,拟为处在这一年龄段的斜视患儿提供一种除全麻以外的安全舒适的,并且能够在术中唤醒测试矫正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麻醉方法。内容1.OCR对全麻下行斜视矫正术的29岁儿童的血糖值的影响。2.局麻下复合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在1014岁儿童斜视手术中的效果。方法1.选取100例年龄29岁ASAⅠ级,拟全麻下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性别不限。入室常规监测,静吸复合诱导全麻,喉罩通气。术中吸入低浓度七氟烷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保留自主呼吸,补液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在上开睑器前,测定全麻诱导与OCR发生之间的血糖值。术中发生OCR即刻开始计时,分别于反射发生后2min、5min、10min取血测定血糖值,并将两相邻时间点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OCR发生后患儿血糖值的变化趋势。2.选取70例1014岁ASAⅠ级的斜视患儿,随机分为Ⅰ组:局麻组和Ⅱ组:局麻复合咪达唑仑舒芬太尼组。无麻醉前用药。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鼻导管吸氧,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Ⅰ组点滴表面麻醉结合球结膜下0.5%地卡因棉球填塞。依据患者要求或监测指标的变化酌情加用表麻药物。Ⅱ组则是在Ⅰ组的基础上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5μg/kg,复合舒芬太尼首次量0.08μg/kg,静脉维持0.01μg/(kg?min)。术中出现低氧血症、呼吸暂停等镇静过深表现时可托下颌、唤醒等使之恢复。分别记录入手术室后、局麻时、手术开始时及开始后8min和术毕时的监测指标、术中并发症及手术时间。术后即刻由另一位不参与本研究的麻醉医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在手术期间的疼痛水平及手术过程的记忆。结果1.OCR发生前至反射后5min内任一相邻两时间点的数据对比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反射后10min与反射后5min血糖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低血糖。2.两组患者一般状况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开始后至术毕,Ⅱ组患者的各监测指标、术中并发症与VAS评分显着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术中发生OCR后,患儿血糖值持续增长的趋势大约可维持10min。反射后患儿血糖值的变化与性别无关,但体质量因素可能影响血糖变化趋势。2.在良好的局麻基础上,合理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可使1014岁的斜视矫正术患儿镇痛镇静、维持满意的自主呼吸以及对医生指令做出正确反应,同时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可使手术效果及时得到评定,提高手术成功率,但少数患儿出现呼吸抑制。
高鹏[5](2014)在《用于脑语言功能区唤醒手术的能带管讲话的通气装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癫痫是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障碍性疾病之一,为一非特异性以脑功能异常为主的慢性脑疾病。影响到世界上近1%的人口,我国约有癫痫患者上千万,其中包括活动性癫痫约600万。现代医学的变化已使癫痫成为一种可治性疾病。由于新抗癫痫药物的不断问世,约80%的癫痫患者,通过正规的药物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控制,但约有120~180万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难治性癫痫。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主要通过精确定位致痫灶并切除,去除致痫因素,达到治愈的目的。癫痫的外科治疗主要为致痫灶和癫痫病理灶的切除或传导通路切断的方法,以达到控制癫痫发作为目标。故术前对致痫灶的准确定位非常重要。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癫痫的病因、诊断定位起着重要的作用。致痫灶和功能区定位方法应根据发作症状、电生理监测和影像学综合判定。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已成为神经外科术中监测神经功能状态、减少神经损伤、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手段。癫痫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寻找致痫灶,切除致痫灶是控制癫痫发作的有效措施,而精确定位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虽然定位方法多样,但由于脑组织在病变后的解剖移位以及个体差异,对于运动、感觉和语言区的术中定位仍以唤醒和电刺激条件下患者与医生进行交流为“金标准”。摆在麻醉医生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既能保证患者的通气安全,又能在适当时候将其从麻醉状态唤醒来配合外科医生完成功能区的定位。国内外很多学者围绕通气装置、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研究:第一部分关于癫痫手术麻醉的研究脑功能区手术是神经外科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之一,也是21世纪全球神经外科界要解决的重点之一。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控制癫痫发作,尽可能地保护病变周围的正常脑组织是现代神经外科发展的方向,也是脑功能区手术的新策略。为此,术中唤醒精确定位致痫灶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癫痫手术麻醉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当需要术中唤醒进行语言功能区精确定位时,涉及到一定的特殊药物和技巧,需要高年资且有经验的麻醉医生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外科医生和患者的良好配合,共同完成手术,保护患者的功能区不受损害。癫痫手术麻醉虽有其特殊性,但颅脑外科手术麻醉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完善的术前准备;平稳的麻醉诱导与维持;维持心血管系统稳定和良好的脑灌注;维持呼吸道通畅和良好的呼吸功能;维持内环境平衡;控制颅内压;术后尽快平稳地清醒。第二部分脑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麻醉的研究随着影像学、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神经外科手术也越来越细致,尤其是累及脑功能区的肿瘤、癫痫灶、血管畸形等手术,既要尽可能的切除病灶,又要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脑组织和避免神经功能的损伤,因此,精确定位脑功能区是关键。虽然定位方法多样,但由于脑组织在病变后的解剖移位以及个体差异,对于运动、感觉和语言区的术中定位仍以唤醒和电刺激条件下患者与医生进行交流为“金标准”。若全麻下气管内插管或置入喉罩通气在唤醒时均需将气管导管或喉罩拔除,待监测定位完毕后在将其重新置入,不仅有风险不安全,而且操作也十分不便,遇到如癫痫发作等紧急情况处理起来十分困难和棘手。为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操作方便快捷,解决既能维持良好的通气实施全麻,又能在患者被唤醒后能发音讲话配合脑功能区定位这一难题,我们进行了系列研究,研制出食道咽腔导管(Ⅰ型)、食道鼻咽腔导管(Ⅱ型)和带吸引导管的食道鼻咽腔导管(Ⅲ型)。以上三种型号的声门上通气设备的研制成功和应用,解决了:①良好的通气效果保证了全麻的安全实施,也就是说在脑功能区手术开始和定位结束后的两个阶段能安全的使用全麻,以保证患者有足够的镇静镇痛和肌肉松弛,有条件实行手术开颅,切除肿瘤、致痫灶或血管畸形等脑内病变;②气道和发音器官未被占用,在患者清醒状态下即可发音讲话,并与医生交流,从而实现对脑功能区的精确定位,即解决了通气与讲话的矛盾;③食道被封闭避免了胃内容物的反流与误吸,并有吸引导管可防止导管侧孔被分泌物堵塞,保证导管的通畅;④操作方便简单,置管后气囊充气即可行机械通气,唤醒时排除咽部气囊中的气体,患者即可讲话,无需反复拔管插管,降低了气道控制上的风险;⑤病情发生变化时便于紧急处理,如癫痫发作时,可立即给予镇静药或肌松剂,并将气囊充气行机械通气实施全麻或其他紧急处理,极大地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右美托咪定(DEX)是强效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α2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布在交感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肾上腺素神经元,被刺激后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右美托咪定作为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和抗焦虑等作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兼具镇静、镇痛作用且无呼吸抑制作用是其相对于其他传统镇静药物最大的优势,右美托咪定主要作用于皮层下,不涉及γ-氨基丁酸(GABA)系统,故不损害认知功能,不干扰皮质脑电图检查结果,不影响皮质定位及功能测试,其独特的“清醒镇静”,类似于自然睡眠的非快速动眼相,患者在无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处于睡眠状态,但易被言语刺激唤醒,并与医护人员进行合作与交流,刺激消失后很快又进入睡眠状态,而且对呼吸几乎无抑制作用。目前认为DEX的镇静作用不影响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电生理学监测。DEX还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减少麻醉剂及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抗寒颤等作用。以上特点正适合于脑功能区术中唤醒。这些特性让其唤醒时间明显长于丙泊酚,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且唤醒期间血流动力学更稳定。DEX减少了呛咳和体动的发生次数,让患者在唤醒期间更舒适,同时也可减少颅内压升高和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近年来在临床上特别是神经外科脑功能区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第三部分全麻唤醒中患者能讲话的声门外通气设备的系列研制与应用目的:研制一种脑功能区全麻唤醒手术患者可以带管讲话的声门外通气装置,使其可以应用于临床,满足脑功能区手术患者术中精确定位的需要。方法:ASA Ⅰ~Ⅱ级患者,食道咽腔导管(Ⅰ型)临床应用于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60例,脑功能区术中唤醒麻醉10例;食道鼻咽腔导管(Ⅱ型)应用于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60例,脑功能区术中唤醒麻醉10例;带吸引导管的食道鼻咽腔导管(Ⅲ型)应用于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60例,脑功能区术中唤醒麻醉20例。分别观察术中通气情况,气道压、设置潮气量与实际潮气量、PETCO2、血气分析、术中BP、HR变化情况等。结果:研制的三种型号的声门上通气装置,均能达到术中唤醒后患者带管能讲话的目的,但食道鼻咽腔导管(Ⅱ、Ⅲ型)的通气效果和讲话效果均明显优于食道咽腔导管(Ⅰ型)。术中患者通气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结论:食道咽腔导管(Ⅰ型)、食道鼻咽腔导管(Ⅱ型)和带吸引导管的食道鼻咽腔导管(Ⅲ型)均可以安全的用于脑功能区全麻唤醒手术中,食道鼻咽腔导管(Ⅱ、Ⅲ型)相比较食道咽腔导管(Ⅰ型)具有更好的通气和讲话效果。我们计划将食道鼻咽腔导管进一步进行改进,将智能芯片植入气囊之中,可以更加方便的监测气囊的容积和压力,让麻醉医生更加直观的掌握气囊内的压力是否安全以及是否气囊发生漏气,增加安全性。第四部分特殊的声门外通气装置—食道鼻咽腔导管的研制和使用目的:评价自行研制能讲话的声门外通气装置—食道鼻咽腔导管的通气效果和讲话功能。方法:将6.5号气管导管的前端开口封闭,导管前端带套囊,相距8~10cm处上端带套囊,两囊之间导管上开侧孔6个。导管经鼻出后鼻孔沿咽后壁前端进入食道,侧孔开口于喉咽腔内,上下两端气囊充气后可同时封闭食道、鼻咽腔和口咽腔,导管外口与麻醉机相接。气体经导管侧孔进入喉咽腔,只能经声门进入呼吸道形成密闭的呼吸回路而实现声门外通气。临床用于宫腹腔镜探查手术全麻20例,脑功能区手术6例,观察通气和讲话效果。结果:26例置管均顺利,一次到位,漏气量0~56m1平均26±10ml,气道压12~25cmH20平均16±4cmH20,血气指标正常;讲话清晰、流利,可按指令回答各种问题。结论:食道鼻咽腔导管为一种新型带管能讲话的声门外通气装置。置管后能严密封闭食道,鼻咽腔和口咽腔,头颈活动基本不受影响,具有良好的通气效果。上端气囊放气后带管讲话吐词清晰、流利,能满足脑功能区术中唤醒,按指令发音讲话配合监测定位的需要。第五部分右美托咪定在脑功能区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脑功能区手术患者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并比较在不影响脑电图及脑功能区电生理监测的情况下的适宜剂量。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脑功能区手术患者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18~45岁,体重40~74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15)。对照组(C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ml/h,右美托咪定0.25μg·kg-1·h-1组(D1组),O.5μg·kg-1·h-1组(D2组)和1μg·kg-1·h-1组(D3组)。三组均于15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然后分别以0.25μg·kg-1·h-1、0.5μg·kg-1·h-1或1μg·kg-1·h-1速率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至手术结束。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全凭静脉维持麻醉,根据BIS指数调节麻醉深度,监测开始前将丙泊酚减量并开始输注生理盐水或右美托咪定,记录术中脑电图及电生理监测的情况,术中血压、心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1组、D2组和D3组的BIS值有明显降低(P<0.05);C组脑电图波幅较高,夹杂的干扰波比较多,偶尔可见丙泊酚引起的爆发抑制;D3组脑电图较前三组波幅明显低平;D1和D2组的脑电图波幅适中。结论:作者认为脑功能区癫痫病灶切除术患者麻醉中适宜皮层脑电图(ECoG)及电生理监测的右美托咪定剂量范围是O.25μg·kg-1·h-1和0.5μg·kg-1·h-1之间,对术中脑电图及电生理监测的影响较小,比较适合于脑功能区病灶性癫痫手术术中监测时的麻醉。第六部分右美托咪定在脑语言区全麻唤醒中的应用目的:观察a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DEX)用于脑功能语言区手术全麻术中唤醒的效果。方法:ASA Ⅰ~Ⅱ累及脑功能语言区手术患者20例,于全麻下行开颅手术,术中适时停用全麻用药,并以右美托咪定和瑞芬太尼维持,唤醒前减量至右美托咪定0.1~0.5μg/kg·h和瑞芬太尼O.05μg/kg·min维持,保持患者清醒。观察并记录清醒时间、清醒期间BP、HR、颅内压以及患者清醒讲话的清晰程度、完成指令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0例患者术中通气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稳定,血气指标其中有2例PC0255-56mmHg,其余均正常,无不良反应。术后无不良记忆。发音、吐词清楚,讲话流利,均准确定位语言、视觉皮层功能区,顺利切除病灶或致痫灶,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右美托咪定不损害认知功能,不干扰皮质脑电图检查结果,不影响皮质定位及功能测试,其独特的“清醒镇静”,类似于自然睡眠的非快速动眼相,患者在无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处于睡眠状态,但易被言语刺激唤醒,并与医护人员进行合作与交流,刺激消失后很快又进入睡眠状态,而且对呼吸几乎无抑制作用。用于脑功能语言区手术全麻术中唤醒具有易调控、易唤醒,患者易配合而循环、呼吸干扰轻微的优势。
刘澜[6](2013)在《舒眠宁对幼年犬麻醉效果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氯胺酮、赛拉嗪和咪达唑仑是兽医临床常用的三种麻醉药,尤其更常用于小动物临床的麻醉。但是,单用一种麻醉药常难达到理想的麻醉状态,且有明显的副作用。舒眠宁注射液是由南京农业大学小动物疾病学实验室研制的复合麻醉剂,由氯胺酮、塞拉嗪及咪达唑仑三种药物组成。本试验将舒眠宁注射液用于幼年犬,研究其在幼年犬的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的影响。给幼年犬肌肉注射舒眠宁和舒泰,比较和评价两药的麻醉效果及存在问题;通过临床手术病例静脉用药,进一步验证舒眠宁麻醉效果及其对犬肝肾功能的影响,为本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数据和参考。幼年犬8只,未麻醉前用药,60s内静脉推注0.01mL·kg-1舒眠宁。幼年犬静脉推注舒眠宁后起效迅速,其麻醉起效时间、维持麻醉、苏醒时间分别为21.4±2.1s、28.0±1.1min、18.0±1.4min;麻醉后血压先升高后缓慢降低,但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心率和体温随麻醉时间延长而缓慢下降。5min时呼吸频率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但很快恢复到正常生理范围;血氧饱和度在1min时低于正常生理范围,但5min后恢复到正常值,这说明舒眠宁对幼年犬有短暂的呼吸抑制;血液生化指标始终在生理范围内,说明舒眠宁对幼年犬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麻醉过程中无呕吐、大量流涎等不良反应。健康幼年犬分舒眠宁麻醉组(8只)和舒泰麻醉组(8只),肌肉注射给药,所有幼年犬麻醉前给予阿托品。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别,舒泰(T)组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长于舒眠宁(M)组。舒眠宁组镇静肌松效果好于舒泰组,差异极显着(P<0.01),而两组镇痛分数无显着差异(P>0.05)。舒眠宁组所有幼年犬均能进行气管插管,未发生流涎和胃肠臌气;舒泰组幼年犬难以进行气管插管,仍有吞咽反射、喉头反射及眼睑反射,麻醉过程中幼年犬大量流涎,个别犬出现胃肠臌气。舒眠宁组和舒泰组体温、呼吸数、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无差异。两组对幼年犬心率和血压影响水平不同,舒眠宁组其心率和血压先升高后缓慢降低,但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舒泰组则发生心动过速。舒眠宁注射液用于门诊手术病犬60例,其手术时间(T3)、苏醒时间(T4、追加麻醉次数(N)及总用药量(SUM)依手术类型、动物身体状况及体型大小而定。首次麻醉维持时间为23.8±8.1min,苏醒时间为32.2±12.9min。手术麻醉效果为优级51/62(85.0%),良级7/60(11.7%),可级2/60(3.3%)。苏醒质量评分为3.8±0.5,苏醒期平稳,无共济失调,术后恢复良好。麻醉后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较麻醉前差异极显着(P<0.01)。从临床病犬手术麻醉效果看,舒眠宁注射液适用于犬的临床麻醉,麻醉效果确实,苏醒过程平稳。
龚婷[7](2012)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全身麻醉用药费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双水平气道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无创机械通气是一种压力支持人工通气模式,可通过鼻(或)面罩与患者连接,具有可调节吸气相正压和呼气相正压,且无需气管内插管而达到机械通气目的的特点。目前,BiPAP通气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通气技术,在内科各专业、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有广泛的应用,近年BiPAP通气技术已引入临床麻醉。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ventilation,IPPV)是临床上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但有时会引起较多严重的并发症,如上呼吸道损伤和梗阻导致缺氧、气管痉挛和异常心肺反射、心律失常和血压剧烈波动以及反流误吸等。为了满足气管插管的条件,麻醉医师通常需要使用足量的镇静药、镇痛药以及肌松药来完成气管插管术。对于许多老年及合并重要器官功能异常的患者都有较大风险,这些麻醉诱导药物对呼吸循环功能产生较严重的抑制作用,也时常出现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如何减少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如果能避免气管内插管,又能够保证有效的通气,将能解决上述的临床麻醉问题。BiPAP无创通气应用于临床麻醉可避免气管插管的并发症,为麻醉通气技术提供新的选择,也对麻醉医师的麻醉技术与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比较在两种通气模式下静脉和吸入全身麻醉患者的循环通气指标、麻醉用药量以及麻醉复苏质量,评估BiPAP无创通气的临床应用价值,论证BiPAP无创通气是否能够在保证麻醉质量的同时减少麻醉用药量,降低临床麻醉费用。为BiPAP无创通气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支持,同时提高麻醉医师的麻醉药理学水平。资料与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I组(静脉麻醉+BiPAP面罩无创通气组),II组(静脉麻醉+气管内插管IPPV组),III组(吸入麻醉+气管内插管IPPV组)。三组患者均使用丙泊酚、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术中按需追加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镇痛与肌松。I组与II组术中靶控输注(TCI)丙泊酚维持麻醉镇静,III组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术中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根据麻醉深度指数(Narcotrendindex,NI)监测镇静深度,将NI控制在D级。分别于麻醉前(T0)、诱导时(T1)、机械通气后1min(T2)、机械通气后5min(T3)、机械通气后15min(T4)、气腹后5min(T5)、气腹后15min(T6)、气腹后30min(T7)、气腹结束时(T8)和拔管时(T9)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及NI值。分别在T0、T4、T6采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观察动脉血pH、PaO2、PaCO2值判断通气效果。分别记录各时间点麻醉药的消耗量、麻醉复苏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及麻醉后的相关并发症,并根据各种麻醉药品的单价计算用药费用,比较不同通气模式和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用药费用的差异。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 I组麻醉诱导时间(51.6±9.8s)显着短于II组(180s)与III组(180s)(P<0.05)。连接面罩或气管插管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I组显着低于II组与III组(2.6±0.73;3.2±0.15;3.3±0.09)μg/ml(P<0.05),NI值I组显着高于II组与III组(54±6.8,39±7.4,37±5.2)(P<0.05)。诱导期I组丙泊酚、舒芬太尼与顺式阿曲库铵用量分别显着低于II组与III组,(85.6±13.7,11.4±2.2,5.7±1.2)mg Vs(124.3±16.8,24.9±3.4,12.5±1.9)mg与(120.7±15.6,22.9±3.1,11.5±1.6)mg(P<0.05);维持期丙泊酚的用药量在I组与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与顺式阿曲库铵的总用药量I组也显着低于II组和III组(P<0.05),II组与III组药物总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麻醉诱导费用I组显着低于II组与III组,(118.1±23.1元)Vs(225.9±30.6元)与(218.6±28.2元)(P<0.05);维持期用药费用III组显着低于I组与II组(166.1±24.5元,平均每分钟1.8±0.4元)Vs(206.2±25.3元,平均每分钟2.5±0.5元)与(210.7±26.2元,平均每分钟2.4±0.6元)(P<0.05);总的麻醉用药费用在I组最低,其次是III组,II组最高(360.5±90.7元,平均每分钟4.5±0.7元)Vs(441.0±99.3元,平均每分钟5.4±0.8元)Vs(502.4±81.2元,平均每分钟5.9±1.0元),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血压、心率除在T2及T7时I组显着低于II与III组外(P<0.05),其他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NI除在T1时I组显着高于II与III组外(P<0.05),其他各时点的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I组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显着短于II组与III组,(3.9±1.4min,11±3.1min)Vs(8.3±2.3min,14.2±3.2min)与(9.1±3.1min,15.7±3.7min)(P<0.05)。三组患者入恢复室评分与出室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麻醉中及术后未出现反流误吸。术后咽部不适的发生率I组显着低于II组(50%)与III组(60%),恶心、呕吐不良等反应的发生率III组高于I组和II组(P<0.05)。结论1. BiPAP面罩无创通气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全身麻醉可达到与气管内插管IPPV同样有效的通气效果。2. BiPAP面罩无创通气避免了气管内插管的伤害性刺激,缩短恢复室停留时间,减少麻醉并发症,降低了麻醉用药费用。3.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比静脉TCI丙泊酚维持麻醉的麻醉用药费用低。
成琳[8](2011)在《氯胺酮麻醉患儿的呼吸道护理》文中提出氯胺酮是临床上常用的非巴比妥类速效全麻药,目前认为氯胺酮对丘脑-新皮质系统有抑制作用,而对丘脑和边缘系统则有兴奋作用,它产生镇痛效应的机制主要是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对痛觉的传入信号,也可能与κ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应。其具有用法简便,镇痛作用强,诱导迅速,苏醒快,对肝
李仁虎[9](2011)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舒芬太尼对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全麻苏醒期躁动(EA,emergence agitation;emergence delirium)为全麻患者全麻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并存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等,它是气管内全麻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导致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因素众多,各种有害刺激,特别是术后疼痛往往是诱发和加重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最常见原因。全麻苏醒期躁动危害性较大,当其发作严重时,常可引起意外伤害等不良后果,若处理不当,有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处理目前仍然是临床上的难题,主要是按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进行。对于已发生的苏醒期躁动,主要是根据患者的躁动程度,对症处理。因而,在日常的临床麻醉工作中,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预防和降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和程度,提高临床麻醉质量,仍然是我们临床麻醉医师需要不断探寻的难题之一。目的通过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的观察分析及舒芬太尼对其影响的探讨研究,旨在提出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临床麻醉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使患者能够享受到更为安全舒适的麻醉过程,提高临床麻醉质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施行气管内全身麻醉的患者。术前一天由麻醉医师访视患者,介绍围手术期程序,耐心疏导安慰,尽量缓解患者心理应激程度。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食水6~8小时。麻醉方法: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4μg/kg(或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 mg/kg、丙泊酚2mg/kg。全凭静脉全麻麻醉维持:舒芬太尼0.2μg.kg-1.h-1(或芬太尼2μg.kg-1.h-1)+丙泊酚4~10mg.kg-1.h-1静脉泵注;静吸复合全麻麻醉的维持除使用上述方法维持外,另间断或持续吸入1~3%七氟烷。术毕患者均送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care unit, PACU)。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新斯的明等拮抗催醒剂。由麻醉医师全程观察、记录患者在手术间及PACU内的躁动情况,并视患者的躁动程度给与适当的处理。患者在PACU观察12h,待其完全清醒后返回病房。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均使用SSP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中的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中的有序变量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麻醉经过顺利,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①观察了1200例全麻患者,有258例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全麻苏醒期躁动,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21.50%。②各种不良刺激所致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比例,疼痛占53.49%、气管导管刺激占30.23%、尿管刺激占8.91%(三者引起的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程度以轻、中度为多数)、心理应激占3.48%(以中、重度躁动多见),其他因素占3.88%。③不同情况下患者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比例:胸科、口腔、耳鼻喉和乳腺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比普外、泌外手术患者高;静吸复合麻醉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较全凭静脉麻醉高;全麻苏醒期躁动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外向型性格及A型血型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率也相对较高;拮抗药物的使用不当往往会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比率增加。④舒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舒芬太尼组为18.3%,芬太尼组为3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全麻苏醒期躁动程度(按0~3级评估),舒芬太尼组较芬太尼组躁动程度明显减轻(P<0.01)。结论①疼痛刺激是导致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最主要的原因。②较之芬太尼,舒芬太尼能有效地降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及程度。③选择正确的麻醉方式和合理的麻醉管理,把握正确的拔管时机,尽可能地避免术后不良的有害刺激,并给予充分的术后镇痛,即可明显减少或避免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及程度。
王喜连[10](2009)在《右旋美托咪啶对异丙酚TCI病人呼吸抑制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异丙酚(Propofol)因其具有短效无蓄积的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门诊短小手术及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等病人的镇静。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技术是以人体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浓度为目标的半自动调节目标药物浓度的智能式静脉输注给药系统,它可使血浆或效应室浓度快速达到所设定的目标浓度,达到麻醉与镇静深度平稳的效果。随着TCI技术的不断成熟,异丙酚TCI使用方便,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易于调控麻醉深度,现已应用于临床麻醉。右旋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为美托咪啶(medetomidine)的活性右旋异构体,是高效、高选择性及特异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因其具有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镇静催眠、抗焦虑和镇痛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少,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右旋美托咪啶常用于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治疗期间气管插管及使用呼吸机病人的镇静。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右旋美托咪啶可减少阿片类药及镇静药的用量,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降低眼内压,减少麻醉恢复期病人躁动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用于病人的术后镇痛,是一种良好的麻醉辅助药。异丙酚麻醉过程中,右旋美托咪啶能减少麻醉诱导及维持期间异丙酚的用量,降低异丙酚TCI的血浆靶控浓度,但右旋美托咪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因研究方法、用药剂量的不同及联合用药的影响,各研究报道不一。本研究通过探讨异丙酚TCI时病人呼吸抑制的半数有效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 50,EC50)及静脉输注单次剂量的右旋美托咪啶对其的影响,为异丙酚联合右旋美托咪啶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右旋美托咪啶对异丙酚TCI病人呼吸抑制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目的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对异丙酚TCI时病人呼吸抑制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分析二者联合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病人56例(ASAⅠ-Ⅱ)。采用Detex-Ultima呼吸力学监测仪旁气流面罩法(FiO2:1.0)测定呼吸功能指标,同时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根据用药不同分成两组,实验组(D组)27例,异丙酚TCI 10min前静脉注射右旋美托咪啶0.4μɡ/kg(以生理盐水稀释成5ml);对照组(C组)29例,异丙酚TCI 10min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右旋美托咪啶和生理盐水的注射时间均为5min,注射完后观察VT、MV、PETCO2、、RR、SpO2、HR、SBP、DBP、BIS和OAA/S评分等各项指标10min,病人未出现相应需处理的状况则立即开启TCI泵,按序贯法(Dixon up-and-down)设定异丙酚TCI血浆靶浓度:即第一例病人给予预设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0μɡ/ml),异丙酚TCI后若出现呼吸抑制则下1例下降一个阶梯(0.1μɡ/ml),反之则增加一个阶梯,依次类推。所得数据以加权均数法分别求得D组和C组异丙酚TCI所致病人呼吸抑制的EC50。分别记录病人各观察指标的基础值(T0)、输注生理盐水(C组)或右旋美托咪啶(D组)后1min(Td1)、5min (Td5)和10min (Td10)及异丙酚TCI启动后1min(T1)、5min(T5)、结束时各时点各指标值。同时比较两组病人的镇静程度。结果C组和D组纳入计算结果的病人数分别为22例和19例。异丙酚TCI病人出现呼吸抑制的EC50分别为2.62μɡ/ml(95%可信区间为2.532.72μɡ/ml)、2.35μɡ/ml(95%可信区间为2.312.38μɡ/ml);两组病人异丙酚TCI呼吸抑制时EC50比较,D组低于C组(P<0.05)。D组病人在静脉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后3min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减慢,但下降程度幅度仅为4.3%(P>0.05),异丙酚TCI开启后心率减慢的程度增加,其中6例(31.6%)出现心动过缓,出现低血压者为4例(21.1%),C组仅有1例(4.5%)出现低血压。出现心动过缓或低血压病人分别静脉注射阿托品、麻黄碱等处理后均恢复至正常水平。D组病人的BIS值及OAA/S评分明显低于C组病人(P<0.05)。结论异丙酚TCI前单次静脉注射0.4μɡ/kg的右旋美托咪啶能降低异丙酚TCI病人出现呼吸抑制的EC50,病人的镇静程度增加。异丙酚TCI复合右旋美托咪啶时应减少异丙酚TCI时的目标血浆浓度,同时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
二、术前用药时间不当致氯胺酮麻醉后呼吸抑制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前用药时间不当致氯胺酮麻醉后呼吸抑制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背景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器材与药物(详见:表3-1、表3-2)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观察指标及流程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4.2 三组患者SBP、DBP、MAP和 HR变化的比较 |
4.3 肌阵挛的发生情况 |
4.4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几种静脉麻醉药临床应用简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2)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主要试验药品和耗材 |
1.1.3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公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 |
1.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 |
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结果 |
2.1.1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体温的变化 |
2.1.2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心率的变化 |
2.1.3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呼吸频率的变化 |
2.1.4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脉搏的变化 |
2.1.5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平均动脉压的变化 |
2.1.6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镇痛效果评分 |
2.1.7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痛阈值的变化 |
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结果 |
2.2.1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体温监测的结果 |
2.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心率监测的结果 |
2.2.3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呼吸频率监测的结果 |
2.2.4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监测的结果 |
2.2.5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脉搏监测的结果 |
2.2.6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痛阈监测的结果 |
2.2.7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生物反射评分监测的结果 |
2.2.8 初始剂量丙泊酚麻醉维持时间监测的结果 |
2.2.9 维持剂量丙泊酚麻醉时间监测的结果 |
2.2.10 维持剂量丙泊酚重复次数监测的结果 |
2.2.11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血清生化指标监测的结果 |
3 讨论 |
3.1 犬去势手术穴位选用分析 |
3.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的效果 |
3.3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犬生理指标的影响 |
3.4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犬生化功能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穴位筛选试验中相关图表 |
附录B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相关图表 |
作者简介 |
(3)小儿颞下颌关节强直困难气道的麻醉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背景和前言 |
1. 对象及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病史资料 |
2.2. 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困难气道和小儿颞下颌关节强直困难气道 |
3.2. 小儿困难气道麻醉诱导药物的选择 |
4. 结论 |
5. 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4)儿童斜视矫正手术的麻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全麻儿童斜视矫正术中眼心反射前后血糖变化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病例入选/排除标准 |
1.1.3 药品与仪器 |
1.1.4 方法 |
1.2 结果 |
1.2.1 学龄前儿童观察结果 |
1.2.2 学龄儿童观察结果 |
1.3 讨论 |
1.3.1 术前访视 |
1.3.2 儿童斜视矫正术麻醉前用药 |
1.3.3 眼心反射 |
1.3.4 术前并存全身疾病 |
1.3.5 术中生命体征监测 |
1.3.6 儿童斜视矫正术的全麻选择与实施 |
1.3.7 术后手术眼无敷料遮盖 |
1.3.8 术后常见并发症 |
二、镇痛镇静麻醉在青春期儿童斜视矫正术中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病例入选/排除标 |
2.1.3 药品和仪器 |
2.1.4 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2 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 BIS 值比较 |
2.2.3 疼痛评分及并发症比较 |
2.3 讨论 |
2.3.1 监测下麻醉管理与镇静镇痛术 |
2.3.2 唤醒麻醉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用于脑语言功能区唤醒手术的能带管讲话的通气装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及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关于癫痫手术麻醉的研究 |
一、癫痫的定义 |
二、癫痫和癫痫发作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
三、癫痫的病理特点 |
四、癫痫的诊断 |
五、癫痫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 |
六、麻醉药物对电生理监测的影响 |
七、癫痫手术分类 |
八、癫痫手术的麻醉 |
第二部分 脑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麻醉的研究 |
一、涉及脑功能区需要术中唤醒的手术类型 |
二、局麻加清醒镇静 |
三、清醒期主要并发症及处理 |
四、术中唤醒麻醉的禁忌征 |
五、术后随访 |
六、癫痫持续状态及处理 |
第三部分 全麻唤醒中患者能讲话的声门外通气设备的系列研制与应用 |
一、研制思路 |
二、术中带导管能讲话的声门上通气装置 |
三、全麻术中唤醒技术 |
四、全麻术中唤醒成功的要点 |
五、临床应用 |
六、结果 |
七、结论 |
八、讨论 |
第四部分 能讲话的声门外通气装置—食道鼻咽腔导管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五部分 右美托咪定在脑功能区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六部分 右美托咪定在脑语言区全麻唤醒中的应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舒眠宁对幼年犬麻醉效果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犬、猫复合麻醉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复合麻醉的应用原则 |
2.1 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和剂量 |
2.2 准确的判断麻醉深度 |
2.3 优化复合用药方案 |
2.4 加强麻醉期间的管理 |
2.5 坚持个体化原则 |
2.6 不同麻醉技术的联合应用 |
3 犬、猫临床常用的复合麻醉方法 |
3.1 静吸复合麻醉 |
3.1.1 静脉诱导 |
3.1.2 吸入诱导 |
3.1.3 吸入麻醉维持法 |
3.1.4 静吸复合麻醉维持 |
3.1.5 静吸复合麻醉研究进展 |
3.2 全凭静脉麻醉 |
3.2.1 全凭静脉麻醉分类 |
3.2.2 全凭静脉麻醉的优点与缺点 |
3.2.3 全凭静脉麻醉研究进展 |
3.3 全凭肌肉复合麻醉 |
3.3.1 肌注麻醉法 |
3.3.2 全凭肌肉复合麻醉研究进展 |
3.4 肌肉吸入复合麻醉 |
3.4.1 肌肉注射诱导 |
3.4.2 肌肉吸入复合麻醉研究进展 |
3.5 静肌复合麻醉 |
4 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复合麻醉制剂 |
4.1 国内临床上常用的复合麻醉制剂 |
4.1.1 846合剂 |
4.1.2 犬眠宝合剂 |
4.1.3 舒眠宁 |
4.1.4 噻胺酮 |
4.1.5 鹿眠宁 |
4.1.6 保定宁 |
4.1.7 新保定灵系列 |
4.2 国外临床上常用的复合麻醉制剂 |
4.2.1 舒泰 |
4.2.2 保定灵系列 |
4.2.3 英诺佛合剂 |
5 国内复合麻醉制剂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 麻醉药品来源受限 |
5.1.1 管理观念过于保守 |
5.1.2 管理方式落后 |
5.2 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
5.2.1 健全管理制度 |
5.2.2 实行分类管理 |
5.3 犬、猫专用麻醉制剂缺乏 |
参考文献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幼年犬单次静脉注射舒眠宁麻醉效果的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验试剂 |
1.1.3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生理指标监测方法 |
1.2.3 麻醉时期监测 |
1.2.4 麻醉效果的评估方法 |
1.2.5 血液生化及血常规检测 |
1.3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 结果 |
2.1 麻醉时期 |
2.2 HR、SAP、MAP及DAP的变化 |
2.3 RR、P_(ET)CO_2、SpO_2及RT的变化 |
2.4 镇痛、镇静及肌松效果评分 |
2.5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变化 |
3 讨论 |
3.1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麻醉效果评价 |
3.2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HR、SAP、MAP及DAP的影响 |
3.3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RR、P_(ET)CO_2及SpO_2的影响 |
3.4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RT的影响 |
3.5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影响 |
4 小结 |
ABSTRACT |
第三章 幼年犬舒眠宁与舒泰麻醉效果对比试验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1.2 试验试剂 |
1.1.3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生理指标监测方法 |
1.2.3 麻醉时期监测 |
1.2.4 麻醉效果评估方法 |
1.3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 结果 |
2.1 麻醉时期监测 |
2.2 RT、HR、DAP、SAP及MAP参数变化 |
2.3 RR、P_(ET)CO_2及SpO_2参数变化 |
2.4 镇痛、镇静及肌松监测结果 |
3 讨论 |
3.1 舒眠宁和舒泰对幼年犬的麻醉进程的比较 |
3.2 舒眠宁与舒泰对幼年犬HR、SAP、MAP及MAP的比较 |
3.3 舒眠宁与舒泰对幼年犬RT的比较 |
3.4 舒眠宁与舒泰对幼年犬RR、P_(ET)CO_2及SpO_2的比较 |
3.5 舒眠宁与舒泰对幼年犬的镇痛、镇静及肌松效果的比较 |
4 小结 |
ABSTRACT |
第四章 舒眠宁对临床病例犬静脉麻醉效果的评价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验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手术内容 |
1.2.3 手术过程麻醉记录 |
1.2.4 手术麻醉效果的监测 |
1.2.5 生命指征监测 |
1.2.6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测 |
1.2.7 病情危重程度评估 |
1.2.8 苏醒质量的监测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过程监测结果 |
2.2 舒眠宁注射液对手术的麻醉效果 |
2.3 手术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 |
2.3.1 HR和RT的变化 |
2.3.2 RR及SpO_2的参数变化 |
2.4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变化 |
3 讨论 |
3.1 临床麻醉效果 |
3.2 对HR及RT的影响 |
3.3 对RR及SpO_2的影响 |
3.4 对苏醒期的影响 |
3.5 麻醉期副反应 |
4 小结 |
ABSTRACT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之处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全身麻醉用药费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氯胺酮麻醉患儿的呼吸道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2.1 术前护理 |
1.2.2 术中护理 |
1.2.3 术后护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舒芬太尼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二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一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附图 |
研究二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附图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右旋美托咪啶对异丙酚TCI病人呼吸抑制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术前用药时间不当致氯胺酮麻醉后呼吸抑制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D]. 袁春梅. 汕头大学, 2021
- [2]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刘海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小儿颞下颌关节强直困难气道的麻醉管理[D]. 汤永红.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7)
- [4]儿童斜视矫正手术的麻醉研究[D]. 张轶.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4)
- [5]用于脑语言功能区唤醒手术的能带管讲话的通气装置的临床研究[D]. 高鹏.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1)
- [6]舒眠宁对幼年犬麻醉效果及临床应用的研究[D]. 刘澜.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7]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全身麻醉用药费用评价[D]. 龚婷. 广州医学院, 2012(08)
- [8]氯胺酮麻醉患儿的呼吸道护理[J]. 成琳. 基层医学论坛, 2011(S1)
- [9]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舒芬太尼对其影响[D]. 李仁虎.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1)
- [10]右旋美托咪啶对异丙酚TCI病人呼吸抑制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D]. 王喜连. 广州医学院,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