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弧光接地危害分析和治理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司韶文[1](2021)在《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是煤矿电网中发生频次最高的故障类型。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因其容易引发系统内电容、电感参数的反复振荡而产生危及全网的过电压问题,影响范围广且幅值较高,会引发越级跳闸扩大停电范围,严重威胁煤矿供电安全性。同时,矿井电力电缆长期处于潮湿、腐蚀性强的恶劣环境中,容易产生本体损坏、绝缘劣化的问题,绝缘水平下降后易导致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因此,对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进行研究对于提升煤矿电网安全意义重大。论文主要围绕单相电弧故障建立数学模型及仿真模型、分析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下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特性,研究适合于煤矿电网的过电压抑制技术。首先从电弧物理过程的起始状态入手,利用交流电弧的特性对电弧电流过零时状态进行分解。为避免利用线性弧道电阻仿真的局限性,论文以非线性弧道电阻的黑盒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电弧接地故障暂态仿真方法,为分析弧光过电压特性奠定了基础。围绕接地故障电流特性及弧道电压的频谱特性对多类经典模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为后续煤矿电网电弧接地故障仿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模型基础。以冯家塔煤矿矿井供电系统为例,以动态电弧模型为基础,建立冯家塔矿井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仿真模型,研究无限压方式、经消弧线圈各种补偿方式下、以及小电阻接地方式对单相弧光过电压的抑制效果,对比分析了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方式的适用范围。大量仿真分析表明消弧线圈在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较大时,对单相弧光接地过电压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论文研究的煤矿电网单相接地熄弧特性,故障电弧有效熄灭的残流数值区间等结论,为煤矿电网脱谐度设定及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程丁文[2](2021)在《城市电缆线路增多对接地方式的影响及小电阻接地改造》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电缆线路增加,对当前配电网带来两大问题,一是配电网电容电流逐渐变大,导致中性点小电流接地方式在发生单相接地时,容易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严重危害配电系统设备安全及用户人身安全。二是电缆出线过多会引起无功功率倒送等问题,造成系统末端电压偏高甚至越限等危害。本文针对电容电流过大问题,提出小电阻接地方式及相关的改造方法,并针对发生高过渡电阻接地故障时,小电阻接地保护系统容易拒动等问题进行再研究。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现状,以及城市电缆化所引发的问题。然后对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四种接地方式下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进行特性分析,并分析四种方式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以及阐述选择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影响因素。紧接着分析研究电缆化对配电网的影响和解决办法。包括电缆线路增多对网架结构的要求,并提出电缆化自动化改造方案。以及分析在发生接地故障时,电缆线路和架空线路的对地电流大小及电容电流过大导致的危害,并提出目前主要采用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以电缆线路为主的配电网所产生的无功功率进行分析,探究其导致线路末端电压越限的原理,并通过IEEE14节点法进行仿真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小电阻接地改造方案,着重对接地电阻值的选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以技术性要求为约束条件,经济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建模。结合算例,通过传统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接地电阻值,从而得出一种选取电阻值模型。并对改造后的继电保护做出相应调整。当配电网发生高过渡电阻接地时,故障线路零序电流较小,小电阻接地保护系统难以检测而容易引发误动,严重影响配电网运行安全,因此本文对小电阻接地保护系统进行再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零序功率特征法对高阻接地进行识别。
王立婷[3](2021)在《配电网单相弧光接地故障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配电网的快速发展,以电缆线路为主的中性点不接地大容量配电网络广泛存在,因此对地电容电流越来越大,这直接导致配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频繁发生而且难以避免。一般情况下这种故障的破坏力较弱而且有着较低的电弧能量等特点,因此如果能够对电弧进行及时的消灭,那么绝大多数此类故障都能够实现“自愈”。但是如果出现故障后没有及时的熄灭电弧,那么配电线路的绝缘可能会受到破坏,甚至可能会给整个配电系统造成短路故障,进而对配电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以及可靠性产生损害。研究分析单相弧光接地故障特性对故障的定位与移除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能力的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单相弧光接地故障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过程,利用工频熄弧理论阐述了弧光过电压的产生机理。其次针对经典电弧模型Cassie模型和Mayr模型的建模复杂、应用性差等局限性,利用ATP-EMTP软件建立了一个新的故障电弧模型,可根据电弧发生的情况对各参数进行估算再微调,并经过仿真验证其更贴近于理论实际和工程实际,实用性更加。建立了伴有电弧过程的小电流接地系统的仿真模型,全面仿真了不同故障情况对故障稳态和暂态电压、电流幅值特征和相位特征产生的影响。利用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非故障线路间的暂态零序电流波形相似,而故障线路暂态零序电流波形与非故障线路的差别较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灰色理论的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并进行了验证。最后为探究现场真实的故障特征在10k V线路进行了模拟接地试验,提供了现场故障录波,研究了其电参量的特点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本文研究的这些理论以及技术成果都可以直接的应用在实际的工程之中,为进一步研究弧光接地故障做出了贡献,并且为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的选线、定位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于永波[4](2021)在《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检测与早期故障辨识》文中研究指明配电网故障的检测与保护动作意义十分重大,在过去多年来,很多学者对配电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故障快速检测、故障定位以及选线保护动作等,为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对弧光接地故障和早期故障认识还不够。现如今,可以利用现有技术更好的提取配电网故障信息,进一步研究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检测与早期故障的辨识,这样对配电网故障风险评估和稳定运行有重要意义。首先简单分析了电弧的理论模型,以往学者都把电弧故障当成一个开关模拟,这虽然可以满足配电网选线和故障定位要求,但是对分析故障实际的发展过程和检测故障有较大干扰。本文从电弧微观特性研究,采用弧隙能量平衡理论搭建配电网电弧故障模型,并考虑电弧耗散功率的变化和故障所处的场景。其次,通过PSCAD对配电网不同类别的电弧性故障进行仿真分析,根据热击穿和电击穿理论,把电弧故障分为稳定和不稳定两类,对于稳定电弧故障利用故障相电压波形畸变、谐波分量占比来判断是否发生电弧故障。对于不稳定电弧故障,利用零序电流多次突变和“零休期”、零序能量多次突变来构成检测方法。把电弧的故障场景分为柜体内和户外,通过高压交流电弧试验,得到电弧特征光谱在紫外和可见光两个波段,对于柜体内电弧故障,由于危害性高,采用光电一体的检测方法。最后,根据补充的部分早期故障的内容。将早期故障的辨识聚焦在故障多发的架空配电线路,并主要针对故障诱因、隐性故障、故障发展特性。对于诱因,介绍了过电压是引起配电网故障的主要原因,根据试验和运行经验表明,工频电压很难使绝缘击穿形成故障,所以本文也对配电网感应雷过电压和常见操作过电压仿真分析,根据仿真和实测数据的零序电流频带分布差异,判断故障诱因是否为雷击。在透明电网的背景下,对配电网隐性故障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了高阻接地故障。针对故障的发展特性,研究了电弧接地故障,将其熄灭阶段分为在暂态过程和稳态过程中,并运用零序伏安曲线对电弧故障的发展态势判断。针对非有效接地方式下高阻接地故障,采用电弧串联电阻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利用主-被动联合检测的方式对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进行辨识。
庞日成[5](2021)在《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设计》文中指出电网深刻地影响着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作为电网的核心部分,变电站是发电厂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桥梁,主要作用是汇聚和分配电能,是电力系统中的电能集散站,其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与经济运行。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坐落于达拉特旗开发区,是一座区域型变电站,承担着向开发区工厂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供电的重要任务。其2号主变压器低压侧及配套设备按20kV电压等级设置,目前20kV供电线路与其他线路不能互联,已成供电孤岛,导致供电可靠性低,同时还存在变压器风冷系统老化严重、损耗高、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为了提高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本文对该变电站进行改造设计,将变压器低压侧由20kV改为10kV,对变压器风冷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将主变压器冷却方式由强迫油循环风冷改造为自然风冷,通过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实现低压侧设备的选型设计。同时为提高10kV母线抵御弧光短路危害能力,保护人身及设备安全,对低压侧母线加装母线弧光保护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按照本文设计,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工程已于2019年9月顺利完工,有效地提升了开发区变电站的供电能力,解决了开发区变电站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为达拉特旗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电力保障。自投运以来,所有设备均运行安全稳定,供电质量合格,功率因数满足要求。
刘科研,盛万兴,董伟杰[6](2021)在《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建模仿真与实验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弧光接地故障是配电网中最常见的故障,不易被发现且危害巨大,产生机理复杂,特征具有随机性。针对上述问题,从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弧光接地故障数学模型、弧光接地故障抑制和保护策略、弧光接地故障识别和定位技术、以及弧光接地故障的物理模拟实验与仿真测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从故障模型研究和数字仿真软件的开发、抑制策略研究和装置的研发、故障识别定位和保护策略、物理模拟和数模混合仿真测试技术4个方面建立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研究框架。
张增强,陈伟伟,薛静杰,徐龙秀,翟旭京,吴伟丽[7](2020)在《面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配电网过电压类故障识别边缘计算节点架构研究》文中认为配电网中过电压类故障因其对电力设备具有破坏性且需要快速响应和处理,不必进入泛在电力物联网云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和集成,而是采用本地化控制、分布式处理的方式进行边缘计算。面向泛在电力物联网,将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单相接地故障响应边缘信息处理。依据IEC 62939智能电网用户接口标准,设计了配电网故障边缘计算节点(Distribution Power Network Fault Edge Computing Node,DPNF-ECN)架构,提出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构建了基于边缘计算分层协治的配电网故障识别与响应模型。最后以某石化企业电网为例,构建了配电网故障识别边缘节点构架。
张增强,陈伟伟,薛静杰,徐龙秀,翟旭京,吴伟丽[8](2020)在《基于时域谱熵的多电缆线路弧光接地过电压特征快速识别》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快速识别多电缆线路弧光接地时电力系统参数的临界特征,避免间歇性电弧造成的过电压故障,提出了基于时域谱熵的过电压特征识别方法:首先,提取了弧光接地过电压影响因素特征,并进行了蒙特卡洛模拟,求得各种条件下的弧光接地波形;接着,定义了基于时频谱的故障特征量指标,并利用快速Kurtogram算法加以求解;最后,构建弧光接地故障的系统临界参数集合,提出了过电压故障故障参数临界阈值和辨识方法.利用某石化电力系统实际参数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方法能够很好地多电缆线路配电系统弧光接地过电压故障,可望为治理和规避弧光接地过电压风险提供有用参考.
李福善,陈忠伟[9](2020)在《单相接地防控治理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分析配电网线路中单相接地故障产生的原因,指出弧光接地过电压对变电设备和配电网的危害以及传统解决方案的弊端,提出预防和故障防控措施,并建议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在单相接地故障演变为短路事故之前及时有效治理,保证配电网安全、经济和稳定运行。
杨震[10](2020)在《基于故障指示器的中压线路接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配电网作为连接电力系统与终端用户的桥梁,由于其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了配网线路故障频发,并且终端用户的停电问题多数也是由于配网故障而引起的。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配电网故障类型对于建设坚强的智能配电网是非常重要的。故障指示器作为中压配网中广泛使用的故障监测设备,在单相接地故障检测中存在着误报和漏报问题,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故障指示器对单相接地的识别率具有实际工程意义。本文以配网架空线路暂态录波型故障指示器为研究对象,对其存在的单相接地误报率较高的问题在故障诊断判据以及硬件电路设计方面进行了改进。首先对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高阻接地以及经消弧线圈三种接地方式下的单相接地故障的特征进行研究,根据接地电阻的性质再将单相接地故障分为经固定阻值接地以及弧光接地故障,并对其故障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介绍了故障指示器故障诊断的工作原理,并针对目前故障诊断方法的不足之处,确定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故障诊断判据,该判据是利用线路发生不同类型故障时各相电流突变量和电场变化的不同进行故障诊断。最后在Matlab仿真软件搭建10kV配电网模型,仿真获取线路故障信息,检验所提出故障判据的准确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判据的准确性不受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接地电阻的性质与大小、故障初相角及故障距离的影响。开发了基于低功耗单片机的故障指示器样机,完成了功能和性能测试。设计了故障指示器的多电源供电方案,利用电流互感器的电磁感应自取电与超级电容以及电池供电相互配合的方式,提高了故障指示器在各种不同工况下的供电可靠性。结合电网故障仿真和故障指示器处理,验证了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可行性和故障诊断判据的准确性。
二、弧光接地危害分析和治理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弧光接地危害分析和治理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配电系统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非线性电弧模型的建立 |
2.1 故障电弧的理论分析 |
2.2 非线性弧道电阻的模型 |
2.3 非线性弧道电阻模型及特性分析 |
2.4 电弧模型的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
3.1 故障仿真模型搭建 |
3.1.1 冯家塔矿井供电系统 |
3.1.2 冯家塔矿井单相弧光接地 |
3.1.3 冯家塔煤矿供电系统仿真模型 |
3.2 无限压措施下的弧光过电压仿真分析 |
3.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过电压分析 |
3.3.1 消弧线圈的功能与种类 |
3.3.2 消弧线圈的选择 |
3.3.3 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过电压仿真分析 |
3.4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的过电压仿真分析 |
3.4.1 小电阻接地的优势与缺点 |
3.4.2 小电阻的阻值选择 |
3.4.3 经小电阻接地过电压仿真分析 |
3.5 小电流接地运行方式下的接地故障电流特性 |
3.6 两种接地方式在抑制过电压方面的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4 消弧线圈接地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特性研究 |
4.1 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
4.1.1 故障相恢复电压幅值 |
4.1.2 脱谐度影响下的故障相恢复电压平均速率 |
4.2 消弧线圈脱谐度对电弧特性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2)城市电缆线路增多对接地方式的影响及小电阻接地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现状 |
1.2.2 城市电缆化引发的问题研究 |
1.2.3 小电阻接地方式改造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单相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
2.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
2.1.1 基本原理分析 |
2.1.2 单相接地故障运行分析 |
2.1.3 中性点不接地优缺点 |
2.2 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
2.2.1 基本原理分析 |
2.2.2 单相接地故障运行分析 |
2.2.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优缺点 |
2.3 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
2.3.1 基本原理分析 |
2.3.2 单相接地故障运行分析 |
2.3.3 中性点直接接地优缺点 |
2.4 小电阻接地方式 |
2.4.1 基本原理分析 |
2.4.2 单相接地故障运行分析 |
2.4.3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优缺点 |
2.5 选择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影响因素 |
2.5.1 供电可靠性 |
2.5.2 生命安全 |
2.5.3 设备的安全与绝缘 |
2.5.4 继电保护的选择性 |
2.5.5 通信干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电缆化对配电网的影响和相关研究 |
3.1 城市配电网网架结构电缆化改造 |
3.1.1 城市配电网基础网架结构 |
3.1.2 配电网电缆化自动化改造方案 |
3.2 配电网电容电流过高的危害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
3.2.1 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电容的基本特点 |
3.2.2 电容电流过高的危害 |
3.2.3 目前电容电流过高的解决方案 |
3.3 电缆线路增多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及相关治理方法 |
3.3.1 充电功率对配电系统的影响分析 |
3.3.2 感性无功补偿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电阻接地方式改造及相应继电保护配置 |
4.1 城市配电系统小电阻接地改造可行性分析 |
4.2 小电阻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值的选型 |
4.2.1 电阻值确定的技术性要求 |
4.2.2 电阻值确定的经济性要求 |
4.2.3 算例分析 |
4.3 配电网的继电保护配置及改造方案的确定 |
4.3.1 单相接地保护配置 |
4.3.2 电流互感器(CT)装设与保护装置问题 |
4.3.3 改造方案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小电阻接地故障保护系统再研究 |
5.1 高过渡电阻接地故障特征及检测方法 |
5.2 零序功率特征理论分析 |
5.3 零序功率特征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配电网单相弧光接地故障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配电网中性点接线方式 |
1.2.1 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 |
1.2.2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 |
1.3 单相接地故障研究现状 |
1.3.1 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研究现状 |
1.3.2 单相弧光接地故障研究现状 |
1.3.3 电磁暂态仿真技术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单相弧光接地故障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
2.1 单相弧光接地故障发生原因 |
2.2 单相接地故障发展过程 |
2.2.1 发展过程的定性分析 |
2.2.2 不同阶段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
2.3 弧光过电压的产生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弧等效模型研究 |
3.1 电弧理论 |
3.2 电弧模型 |
3.2.1 Cassie电弧模型 |
3.2.2 Mayr电弧模型 |
3.2.3 传统模型的局限性 |
3.3 电弧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3.3.1 电弧模型的建立 |
3.3.2 电弧模型的仿真验证 |
3.3.3 电弧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网仿真模型的仿真与分析 |
4.1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征 |
4.1.1 单相接地故障的稳态特征 |
4.1.2 单相接地故障的暂态特征 |
4.2 配电网仿真模型的搭建 |
4.3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征的仿真分析 |
4.3.1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影响 |
4.3.2 电源电压故障初始角的影响 |
4.3.3 接地电阻的影响 |
4.4 配电网单相弧光接地故障特征的仿真分析 |
4.4.1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影响 |
4.4.2 不同故障位置的影响 |
4.4.3 不同电弧长度的影响 |
4.5 单相弧光接地故障的特征量分析 |
4.5.1 基于灰色理论的小电流接地选线 |
4.5.2 仿真数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小电流模拟接地试验 |
5.1 现场接地试验方案设计 |
5.1.1 试验场地的选择 |
5.1.2 方案设计 |
5.1.3 现场设备 |
5.2 试验内容 |
5.3 试验方法 |
5.3.1 注意事项 |
5.3.2 操作步骤 |
5.4 试验数据及分析 |
5.4.1 稳定性接地故障 |
5.4.2 非稳定性接地故障 |
5.5 试验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检测与早期故障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弧模型的构建 |
1.2.2 配电网电弧故障检测 |
1.2.3 配电网早期故障辨识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电弧故障理论模型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弧的本质及其特性 |
2.2.1 电弧的本质 |
2.2.2 交流电弧的物理特性 |
2.3 配电网电弧接地故障机理分析 |
2.4 配电网电弧模型发展 |
2.4.1 Cassie电弧模型 |
2.4.2 Mayr电弧模型 |
2.4.3 Schwarz电弧模型 |
2.4.4 控制论模型 |
2.5 基于考虑故障场景的配电网电弧故障建模 |
2.5.1 户外开放性的场景 |
2.5.2 密闭空间内的场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检测 |
3.1 引言 |
3.2 配电网电弧故障 |
3.3 配电网电弧故障类型与机理 |
3.3.1 永久性电弧故障 |
3.3.2 瞬时性电弧故障 |
3.3.3 间歇性电弧故障 |
3.4 配电网电弧故障辨识及判据 |
3.4.1 基于光学信号的电弧辨识方法 |
3.4.2 基于电信号的电弧故障辨识方法 |
3.5 光—电信号结合的电弧故障辨识与判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网过电压分析与雷击故障辨识 |
4.1 引言 |
4.2 配电网过电压 |
4.3 雷电过电压 |
4.3.1 感应雷过电压计算数学模型 |
4.3.2 考虑多种因素的雷电感应过电压的仿真 |
4.4 操作过电压 |
4.4.1 间歇性弧光过电压 |
4.4.2 空载合闸过电压 |
4.5 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下的故障特征仿真分析 |
4.5.1 PSCAD等效感应雷过电压仿真 |
4.5.2 感应雷过电压下故障电弧仿真 |
4.5.3 操作过电压下故障电弧仿真 |
4.6 配电网雷击故障辨识方法 |
4.6.1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 |
4.6.2 基于故障电流频带分布差异的雷击与非雷击故障辨识方法 |
4.6.3 故障电流频带分布图 |
4.6.4 频段能量分布比值 |
4.6.5 实测数据分析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电网隐性故障检测与故障发展特性 |
5.1 引言 |
5.2 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 |
5.2.1 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诱因 |
5.2.2 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下配电网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5.3 透明电网下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与扰动仿真分析 |
5.3.1 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仿真分析 |
5.3.2 配电网扰动仿真分析 |
5.4 基于主-被动联合检测的配电网高阻故障辨识 |
5.4.1 基于小波分解的配电网扰动检测 |
5.4.2 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仿真模型构建 |
5.4.3 基于中性点主动变动的高阻接地故障辨识 |
5.4.4 配电网隐性故障实测数据 |
5.5 配电网故障发展与瞬时性故障辨识 |
5.5.1 暂态过程中的瞬时性故障 |
5.5.2 稳态过程中的瞬时性故障 |
5.5.3 基于零序伏安曲线变化的故障发展态势辨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变电站设计状况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变电站设计状况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外变电站设计状况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负荷分析与改造方案设计 |
2.1 负荷预测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1 负荷预测 |
2.1.2 存在问题分析 |
2.2 设计依据及主要设计原则 |
2.2.1 设计依据 |
2.2.2 主要设计原则 |
2.3 改造方案设计 |
2.3.1 主变压器改造方案设计 |
2.3.2 开关柜改造方案设计 |
2.3.3 其它一次设备改造方案设计 |
2.3.4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改造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短路电流计算 |
3.1 概述 |
3.2 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
3.2.1 假设计算条件 |
3.2.2 短路电流计算的步骤 |
3.3 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3.3.1 系统基准值计算 |
3.3.2 d_1点(110kV侧)的短路电路总电抗、三相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计算 |
3.3.3 d_1点(110kV侧)的短路电路总电抗、三相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
4.1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要求与原则 |
4.2 10kV断路器的选择与校验 |
4.2.1 10kV电流计算 |
4.2.2 10kV断路器选择与校验 |
4.3 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4.3.1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4.3.2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4.4 10kV母线与穿墙套管设计 |
4.4.1 10kV母线设计 |
4.4.2 穿墙套管设计 |
4.5 站用变设计 |
4.5.1 站用变负荷计算 |
4.5.2 站用变设计 |
4.6 电容器设计 |
4.6.1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原则 |
4.6.2 变压器无功损耗计算 |
4.6.3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 |
4.6.4 电容器投入后高压侧功率因数及主变档位校验 |
4.7 本章小结 |
5 10kV母线弧光保护分析与设计 |
5.1 弧光保护分析 |
5.2 电弧光产生的原因及弧光保护时间 |
5.2.1 电弧光产生的原因 |
5.2.2 一般切除弧光的方法 |
5.3 电弧光保护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
5.3.1 电弧光速断保护逻辑及动作原理分析 |
5.3.2 断路器失灵保护逻辑及动作原理分析 |
5.4 本期弧光保护计划配置情况 |
5.4.1 母线弧光保护配置方案 |
5.4.2 出线柜弧光保护配置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变压器风冷系统分析与改造设计 |
6.1 改造前变压器散热效果分析 |
6.1.1 变压器现状分析 |
6.1.2 变压器温升计算分析 |
6.2 改造方案设计及温升计算 |
6.2.1 影响冷却效果的因素分析 |
6.2.2 发热中心与散热中心比值计算 |
6.2.3 冷却系统片散数组的确定 |
6.2.4 冷却系统控制单元功能设计 |
6.2.5 冷却系统改造后的温升计算 |
6.3 改造效果的现场校核 |
6.3.1 改造后变压器及冷却系统技术参数 |
6.3.2 改造后外绝缘距离的校核 |
6.3.3 储油柜校核 |
6.3.4 瓦斯继电器校核 |
6.4 改造效果对比 |
6.4.1 改造前后的参数比较 |
6.4.2 改造前后经济分析 |
6.4.3 检修维护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 |
(6)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建模仿真与实验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1 |
1 配电网弧光故障接地数字仿真模型 |
1.1 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的仿真基础 |
1.2 弧隙能量平衡建模理论 |
1.3 弧光接地故障其他建模理论 |
2 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抑制与保护策略 |
2.1 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传统抑制手段 |
2.2 有源消弧线圈技术现状 |
2.3 分布式式消弧原理 |
2.4 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保护 |
3 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识别定位 |
3.1 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识别技术 |
3.2 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传统定位技术 |
3.3 基于暂态录波的弧光接地故障定位技术 |
4 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物理模拟与数模混合仿真 |
4.1 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物理模拟仿真 |
4.2 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程控式物理模拟仿真 |
4.3 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数模混合式仿真 |
5 展望 |
6 总结 |
(7)面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配电网过电压类故障识别边缘计算节点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泛在电力物联网与边缘计算 |
1.1 泛在电力物联网框架 |
1.2 配电物联网 |
2 DPNF-ECN可行性 |
2.1 DPNF-ECN必要性 |
2.2 DPNF-ECN可行性 |
3 DPNF-ECN架构 |
3.1 DPNF-ECN架构设计思路 |
3.2 配电网过电压类故障边缘计算节点 |
3.3 配电网单相故障类型辨识流程 |
3.4 DPNF-ECN工作流程 |
4 案例分析 |
5 结束语 |
(9)单相接地防控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2 传统的接地故障处理方法 |
3 接地故障的快速处理技术 |
3.1 避免被迫跳闸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
1)尽快控制接地故障的进一步发展 |
2)必须快速准确的选出故障线路 |
3.2 新型故障转移技术 |
4 结 论 |
(10)基于故障指示器的中压线路接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故障指示器的发展现状 |
1.2.2 故障指示器故障选相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2 基于故障指示器的中压线路故障监测系统结构与方法 |
2.1 故障监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
2.1.1 在线监测系统的结构 |
2.1.2 故障指示器的结构 |
2.1.3 故障指示器的分类 |
2.1.4 暂态录波型故障指示器的工作原理 |
2.2 故障指示器的电压电流检测方法 |
2.2.1 电压检测方法 |
2.2.2 电流检测方法 |
2.3 影响线路故障诊断灵敏度和正确度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压线路接地故障特征分析与监测方法 |
3.1 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对故障特征的影响分析 |
3.1.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
3.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
3.1.3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 |
3.2 故障不同接地电阻的影响分析 |
3.2.1 固定电阻接地 |
3.2.2 弧光电阻接地 |
3.3 基于电流突变量的故障选相原理 |
3.3.1 故障电流突变量的引入 |
3.3.2 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3.4 改进的故障监测方法 |
3.4.1 故障检测及启动判据 |
3.4.2 故障类型诊断判据 |
3.4.3 故障诊断流程 |
3.5 不同接地方式对故障诊断判据的影响分析 |
3.5.1 中性点不接地对故障诊断判据的影响分析 |
3.5.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对故障诊断判据的影响分析 |
3.5.3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对故障诊断判据的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实验系统设计及结果分析 |
4.1 实验系统设计 |
4.1.1 电流采样信号的处理 |
4.1.2 电场采样信号的处理 |
4.1.3 电源模块的设计 |
4.1.4 通信电路设计 |
4.1.5 主控计算机选择 |
4.2 系统软件设计 |
4.2.1 系统软件流程 |
4.2.2 电流采样流程 |
4.3 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弧光接地危害分析和治理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D]. 司韶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城市电缆线路增多对接地方式的影响及小电阻接地改造[D]. 程丁文. 南昌大学, 2021
- [3]配电网单相弧光接地故障特性研究[D]. 王立婷.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4]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检测与早期故障辨识[D]. 于永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设计[D]. 庞日成.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6]配电网弧光接地故障建模仿真与实验研究综述[J]. 刘科研,盛万兴,董伟杰. 高电压技术, 2021(01)
- [7]面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配电网过电压类故障识别边缘计算节点架构研究[J]. 张增强,陈伟伟,薛静杰,徐龙秀,翟旭京,吴伟丽. 电气应用, 2020(09)
- [8]基于时域谱熵的多电缆线路弧光接地过电压特征快速识别[J]. 张增强,陈伟伟,薛静杰,徐龙秀,翟旭京,吴伟丽.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17)
- [9]单相接地防控治理研究[J]. 李福善,陈忠伟. 纯碱工业, 2020(04)
- [10]基于故障指示器的中压线路接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杨震.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过电压论文; 中性点论文; 中性点电阻接地系统论文; 单相接地故障论文; 接地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