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珠区房地产市场大解构(论文文献综述)
郭斯琪[1](2020)在《B房地产公司G住宅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住不炒”的政策主基调在2019上半年一再被中央重申强调,并主张落实“一城一策”、城市主体责任的长效机制,这表明我国房地产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疯狂式增长的局面开始扭转。自国家政策调控的不断出台、市场变化的不断发展,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已经与20年前大相径庭,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在近年逐步趋向稳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开发转型为精细化产品打造与转化。在新市场、新需求下,好的产品、好的产品力成为当下许多房企战略转型、业务升级的重要方向和规模增长、弯道超车的利器。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成功,取决于开发企业对项目的良好决策和营销策略有序地组织实施,而一个良好营销的决策往往对整个房地产项目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疑,做好项目的营销工作、为项目销售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为房地产项目提高附加值,提升回报率的重要途径。B公司的G住宅项目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当今世界上对房地产营销这一领域的研究,利用PEST、SWOT、STP等模型为分析工具,利用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从国内房地产行业走向、政策影响、竞品分析等方面,分析G住宅项目现有的营销策略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希望能借此为国内同类项目的营销人员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是基于G住宅项目和G住宅项目所在的广州市场的大量实地调研数据进行的,为B公司G住宅项目提供的营销工作提供的改善性建议和新的思路,对于类似市场的房地产项目开展营销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我国现有的房地产营销理论提供了实证研究。
符家铭[2](2020)在《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人类活动改变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从而深刻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因此,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对于揭示人类与生态系统的交互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人类社会的利益和行为所驱动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耦合与协同特征的研究仍极为薄弱。理清利益相关者驱动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逻辑机制,对广州市土地规划和管理中实现利益协调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引入以生态系统服务为核心的人地耦合系统研究的适用性和可能路径。首先,分析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和利益冲突,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其次,厘清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此为依据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并分析利益相关者网络动态演变;再次,分阶段阐明利益相关者网络演变对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最后,总结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思路启示。主要结论如下:(1)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研究期内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主要体现为价值总体下降、空间分化加剧和组成结构转变,其中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明显,由此识别出生态系统服务的使用存在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内部的冲突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冲突。(2)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政府、企业和公众三类。政府主要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利益需求包括政治、经济和公众利益,其行为能力强,行为方式以权力下放和宏观调控为主;地方政府则以辖区公共利益及其自身复杂经济利益为主,行为能力由弱变强,主要采取投资和吸引投资、土地财政等行为方式;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行为能力也在增强,以价值规律为核心采取竞争垄断等行为;公众的利益需求为个人效用最大化和公众利益,行为能力相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较弱,行为方式包含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3)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构成具有一定属性的利益相关者网络,并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的类型、强度和格局进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益相关者网络处于动态演化之中,其演变对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萌芽阶段时(1980年以前),政府单一主体支配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自然环境高度密切;形成阶段时(1981-1997年),政府主导的双主体格局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发展阶段时(1998-2011年),企业主导的多主体网络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严重受损。完善阶段时(2012年至今),三力协调下格局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动趋向稳定和空间均匀。(4)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应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要更新土地规划与管理理念,承认多元利益相关者主体参与治理的重要性。其中政府要回归公共利益,提升治理能力;企业要加强环境责任,发展生态经济;公众要提高生态意识,倡导理性参与。
蔡骏豪[3](2020)在《DJ实业集团JBY房地产开发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自“招拍挂”制度推出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得以快速发展。但随着房价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炒房、居民住房成本过高等等。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贯彻落实“房住不炒”理念,并出台了许多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以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持续发酵。广州作为我国一线城市之一,在政策调控下,一手房二手房均价保持总体平稳,积极贯彻了“房住不炒”理念。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在调控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抢占市场,不断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手段,以期望在“限购”、“限价”的住房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提升楼盘销售业绩。基于此,本文以DJ实业集团JBY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利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SWOT分析对JBY项目的营销环境和营销现状进行深度分析,提出JBY项目营销中存在单向沟通忽视消费者心声、品牌效应弱、过度炒作老城价值三大问题。并针对这三大问题,探讨Marketing3.0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络愈发虚拟化和扩大化,企业如何审时度势,运用4Cs营销理论,结合网络营销、口碑营销来优化JBY项目的营销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营销策略中的问题。并针对优化策略,从组织、人才、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实施的保障措施,确保优化策略得以顺利实行。本文通过对原有营销策略的剖析,提出JBY项目营销的优化策略,有利于强化JBY项目的营销效果,提高楼盘的销售效率和利润。尤其是网络营销和口碑营销的运用,能有效提升客户对项目楼盘的好感度,同时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网络营销和口碑营销的运用同时也能为集团旗下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营销推广提供借鉴。
乔华[4](2020)在《租购并举:碎片化与整体性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居所,是人们心灵的港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市场发展尤为迅速,住房调控措施不断变革。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激增,住房资源紧张,房价不断上涨。与此同时,政府不断进行政策调控、行政干预来控制住房价格不正常飙升,但效果并不显着。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的战略定位。推行租购并举机制对缓解我国住房购买市场压力,促进租购市场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推行租购并举机制,加大租房市场建设力度,是解决住房市场发展不稳定的有力措施。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文分为六章进行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研究基础,提出了租购并举机制的研究背景与意义。通过对国内外住房市场发展、住房租购市场制度问题、住房租购市场公共服务差异性等方面文献的梳理了解当前住房租赁模式的研究进展。随后介绍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产生根源及其对于租购并举机制的适用性,为后续章节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为现状分析。为具体研究分析租购并举推行情况,引入广州市的个例,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理论启示和研究结论。广州市是第一个落地实行租购并举机制的城市,也是12个租购并举机制试点城市之一,在租购并举机制推行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所面临的推行困境对其他城市后续推行租购并举机制具有一定理论启示和借鉴意义。第四章、第五章为面临困境和原因分析。基于第三章广州市租购并举政策的推行情况,肯定广州市推行租购并举机制取得的成效,但也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本章从主体维度、协调维度、结构维度、责任维度、技术维度等五个方面总结出推行过程中的困难,并在第五章进行原因剖析,从政治、管理、法律三方面分析出现困难的原因。第六章和总结部分主要利用整体性治理理论重塑租购并举机制。第六章基于前文案例中分析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能够对今后租购并举机制有效推行提供一定理论借鉴。在本文的最后阐明了研究的结论与不足,认真反思了本文撰写存在的局限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
王海荣[5](2019)在《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作为一个人口聚集性生存的空间存在,其空间本身不再被看成是死亡的、固定的、非辩证的、静止的容器,而是成为一种支配性的、建构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关系、利益结构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它在扩张、更新、重组,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流动和剧烈变化;它背后有国家/政府的主导、市场的作用、社会力量的参与,各种利益主体围绕空间资源在互相博弈。空间反映着国家与城市中不同社会主体间的权力关系,同时,空间的边界规定着城市与国家的关系;空间是实现城市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城市问题愈来愈以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国家要在有界空间范围内促进城市空间发展,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政治目的,同时,也要解决城市空间问题可能引发的空间社会抗争。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诉诸城市空间治理,防范和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风险与危机,协调多元空间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维持国家的一体化发展与社会秩序稳定。本文以空间理论和城市政治理论为理论资源,梳理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历史变迁,从城市空间治理背后的政治意义和所要面对的城市空间问题两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要进行城市空间治理,继而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在城市空间生产与治理上的表现和具体化。解释这种体制是如何在推行非均衡空间发展战略的情况下,维持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以及它本身在城市空间生产和治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最后试图提出推进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路径。本研究认为,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和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逻辑起点。城市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战略空间。对于中国而言,在超大规模的地域范围内,在多元民族、区域、文化、阶层的社会结构中推进现代化进程,空间是国家实现城市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家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战略需要,有选择性地干预地理空间,介入城市空间生产,促进城市空间治理转型与变迁,进而引发了不同的空间效应和结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内容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变,城市空间生产经历了从强调空间控制、空间商品化、突出空间公共性质向空间多重属性全面发展的转变,城市空间治理模式经历了管理型地方政府、经营型地方政府、服务型地方政府向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方向转变。空间始终内在于整个国家治理和城市治理过程之中,与国家建设联系在一起,对于维持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但是,城市空间治理的内在矛盾也带来了空间难题,城市问题愈来愈以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且差异化特征明显。这体现为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个层面的一种叠加式的城市空间结构问题,而由此引发的空间社会抗争使城市内部面临失序、分裂和碎片化的风险,使国家的合法性和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现实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凸显了城市治理的空间维度。本研究认为,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和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是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在城市层面上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体制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单一制国家决定了它通过城市空间治理既要实现现代国家建设的目标又要解决城市空间问题。从本质上看,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是党运用国家权力并动用地方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城市空间生产层面促进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并解决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城市空间问题的过程。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在权力结构维度上,包括党的领导、中央与地方的府际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关系;在空间生产维度上,包括这种体制对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属性的生产。国家与城市中的不同权力主体介入城市空间生产形塑着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模式。但是,不同治理主体空间生产逻辑之间的冲突和失衡也是引发城市空间问题的根源。党和国家追求对城市空间生产的控制与秩序,以维护政治的合法性;市场参与者通过开发、建设、运营各种生产性和消费性空间,实现资本的增值;城市中的广大市民则试图维护具有使用价值的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治理体制既是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动力机制又引发了城市空间问题,既是对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内在逻辑的反映,又构成了城市空间治理的现实挑战。面对城市空间治理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空间问题,我们应当从权力结构和空间生产的维度上探索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实践路径。在权力结构维度上,协调和理顺多元空间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即,加强党对城市空间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宏观统筹与引导、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加强政府对社会的培育与引导。在空间生产维度上,推进城市空间多重属性的全面发展。即,在城市经济空间生产上坚持科学与创新、在城市政治空间生产上注重包容与协商、在城市社会空间生产上秉持公平与共享、在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上突出特色与传承、在城市生态空间生产上强调绿色与低碳。
沙德纳[6](2019)在《中联前海保利REITs运作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从2005年至今,房地产行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这得益于央行维持较低利息水平和银行信贷政策宽松的宏观环境。为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和房价虚高。2016年国务院以及各地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房地产市场开始逐步降温。按照国家统计局2018年12月数据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为16.59万亿,其中银行贷款资金为2.4万亿,同比下降4.9%,调控效果明显。由于房地产行业规模庞大且资本密集,积极配合国家政策调整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资金瓶颈的困难,如何运用融资工具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REITs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融资工具,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使流动性极差的不动产资产转化成流动性强的金融证券资产,为房地产企业开启了一道崭新的融资模式,能够将规模庞大且闲散的民间资本进行有效集合并参与到房地产投资当中,使个人投资者也能利用其闲散的资金参与到房地产项目投资中,有效地提高房地产资产的变现能力又能提供成熟房地产资产投资渠道给投资者。国际金融市场上投资者通过金融市场投资房地产领域资产配置比重达到35%,如香港领汇The link(REITs)。REITs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由于政策和法律法规税务的限制,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发展阶段,现今发行的REITs产品是具中国特色的以私募形式创立的类REITs,与国际REITs市场标准仍有差异。2017年10月23日中联前海保利REITs通过上交所核准通过,成为国内首单房企租赁住房REITs、首单储架发行REITs,开创了租赁住房资产证券化新篇章,保利REITs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接近国际标准的REITs产品,对我国REITs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概述国内外研究结果。第二部分介绍REITs的主要作用、分析国内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和环境、阐述我国和美国REITs发展现状。第三部分介绍保利REITs运作过程,对该过程进行划分为准备、交易、观察三个阶段。剖析保利REITs准备、交易、观察三个阶段中存在的风险关注点。第四部分针对三个阶段的主要风险点进行量化建模,进行现金流预测、压力测试、情景分析、蒙特卡洛模拟,验证保利集团和保利地产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有效预防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最后,笔者对保利REITs运作过程的措施分析得出,保利集团周全的信用增级措施、资产产权清晰和有效分散,能有效控制产品运营风险。因我国REITs起步较晚,资料收集难度较大,对REITs的风险控制全面研究需要更一步的发展和积累。
李超颖[7](2019)在《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遗产见证了从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构成了今天大部分城市现有面貌的基础。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开始反思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对这些近现代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开始逐渐被社会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虽然我国对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具有很高的市场潜力。自2015年开始,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积极响应下,国内由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项目呈井喷式发展,为许多一、二线城市的青年白领提供了全新的居住体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开发商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许多项目设计欠佳,忽视工业遗产固有的历史内涵,这样不仅不能保证租赁公寓的居住质量,也不利于城市风貌的有效保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由工业遗产改造的租赁公寓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归纳出适合我国的改造设计方法及适用条件,为将来该类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总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研究目的、内容以及意义。说明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中的租赁公寓改造设计这一研究的缘起,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第二章作为本文的基础研究,归纳总结了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发展历程、各国的法律保护体系,分析工业遗产的改造价值以及设计原则;第三章以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种方法,分别研究国际范围的发展历程和国内的市场现状,并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得出住户对租赁公寓的需求要素;第四章以实地调研情况和用户反馈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条件,从区位、基地环境、建筑空间和建筑质量四个方面说明了在开发和设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从正反两面解析了目前的市场前景;第五章以前文为基础,总结设计目标,然后结合建筑学专业知识和国内外优秀案例,对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设计提供了系统性的设计策略。最后对整片论文的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并对未来工业遗产向租赁公寓的改造提出建议。
黄羿[8](2017)在《FCG商业地产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11月18日,紧跟北京、上海、深圳出台楼市调控新政的步伐,广州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意见》的楼市调控新文件,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调控举措,其中二套房首付提至七成,外地人购房门槛提高至个税或社保需5年内连续3年缴纳。新政环境下,由于商业公寓不限购不限贷、户型小、总价低的优势,不仅对投资群体有吸引力,同时还能满足不少外来刚需置业群体的需求,公寓产品在定价上也水涨船高。许多开发商在看到商业地产丰厚利润时,容易忽视其投资巨大、风险极高、专业性极强的特点,因而常常盲目投资,结果导致大量的商铺积压,或因资金链的断裂而陷入困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商业策划书以B公司的FCG商业地产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去解决现实问题。研究内容包括:宏观的环境分析、区域的商业市场分析、区域的土地市场分析、区域的房地产市场分析、项目市场定位、项目竞品分析、项目营销组合策略、项目筹备工作、项目财务评价、项目风险分析等。通过PEST分析方法分别对广州市总体经济状况、人口现状及就业情况、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房地产政策等各方面做了阐述与分析。也采用了SWOT分析工具综合考量项目自身具备的优势与劣势、需要面对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对项目整体进行客观科学的定位。另外,在市场大数据调查和整理的基础上,运用4Ps营销组合理论提出项目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有效策略。通过以上各方面的理论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最终得出项目可行的结论。
展伟[9](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宣传思想、公民道德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要求全社会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落脚点就是公共空间,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进行了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属性的公共空间,是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者”、“传承者”、“教育者”、“服务者”,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公共空间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包含着多种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教育性、政治性,一般属性包括主题性和价值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抽象性和具体性、时间性与空间性、外显性与内隐性,对民众具有重要的规训作用、教化作用和服务作用。在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规模发展、空间建设、功能发挥、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着供给不足、品质不高、公共性不够、教育功能弱化、同质化、地位边缘化、商业化、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着被整体遮蔽、形式化、内容抽象空洞、功能标签化、手段单一化、管理松散化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和管理因素。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设,就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生产,其生产的本质是国家意识形态战略的空间展示、生产关系的澄明与延续、政治统治的延伸与拓展,生产过程中应坚持系统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可达性原则、融合性原则,从国家层面、城市层面、社区层面进行科学布局。同时,还要加强再生产,再生产的本质是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隐性化及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化,再生产过程中,应推进空间创意产品产业化、挖掘空间教育资源、创新现代化的表现手段、强化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采取具体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交通性公共空间、市政性公共空间、商业性公共空间、生活休闲性公共空间、宗教性公共空间并实现融合式发展。要进一步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在公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营造和管理。空间营造的路径包括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事件、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符号、构造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意象三个方面。空间的管理主要包括对场所、活动、人员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管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管理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思想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实践提供了行动准则和前进方向。
李曦欣[10](2016)在《公共景观视角中的广州历史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建设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城市出行最为便捷的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目前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近年大兴土木建设的城市重点基础市政设施之一。轨道交通主要扮演两个角色:一方面疏导旧城,重组城市格局,另一方面引导新区发展,拓展城市空间。随着线网规划与站点建设不断扩展,轨道交通为城市提速的同时亦对旧城既有风貌、公共空间保存造成一定冲击。在站点建设过程中,拆除重建、异地迁建都是是常见的方式,旧城更新过程中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承载传统文化、城市记忆的空间载体逐渐消亡。废置与更新,拆除与保留,已成为历史城区站点建设中的矛盾焦点。本研究以具有历史文化意涵的城市公共景观的视角,选取广州历史城区内六号线一德路站、八号线北延线陈家祠站、文化公园站与华林寺站点施工案例以及公园前站等备受社会关注的轨道交通热点案例作为切入点,从城市景观、历史城区风貌保护、线网规划科学性、施工技术方案、公众参与度等不同角度,运用查阅工程档案、向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搜集资料、现场踏勘、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提炼、文献阅读等方法对代表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聚焦历史城区内的轨道交通站点建设,透过对历史风貌建筑拆除、保护规划及理念、规划统筹、施工风险预判不足、站点设计脱离历史城区文脉等旧城保护、更新与建设常见问题的分析,对轨道交通在广州历史城区内建设的专项研究起到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从内容上补充了地铁站点建设代表案例和城市景观设计理论结合研究的成果。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依托的框架之一,为了进一步抽梳历史城区交通,在未来的建设中站点必然有所增加,今天的新城也会成为日后的旧城,本研究将拟建线路站点与历史城区、景观规划结合,提出城市传统风貌保护、管理的重要性,探索建设的优化途径,对历史城区内站点建设提出前瞻性规划统筹及风貌设计建议。本研究提出需要建立一个协调工程基建与景观设计的基础框架,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撑体系,同时对当下轨道交通建设、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延续历史文脉、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20.3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为重点研究范围,部分涉及旧城历史环境、风貌、历史建筑保护站点案例的讨论不限于法定的历史城区范围。
二、海珠区房地产市场大解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珠区房地产市场大解构(论文提纲范文)
(1)B房地产公司G住宅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2.1 国内外房地产研究现状 |
1.2.2 相关营销理论基础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G住宅项目概况及营销现状 |
2.1 B公司简介及G住宅项目简介 |
2.1.1 B公司概况 |
2.1.2 G住宅项目简介 |
2.2 G项目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现状 |
2.2.1 市场细分 |
2.2.2 目标市场 |
2.2.3 市场定位 |
2.3 G项目营销策略现状 |
2.3.1 产品策略 |
2.3.2 定价策略 |
2.3.3 渠道策略 |
2.3.4 促销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项目营销环境分析 |
3.1 G项目外部环境 |
3.1.1 一般环境分析 |
3.1.2 行业及竞争分析 |
3.1.3 市场需求分析 |
3.2 G项目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条件 |
3.2.2 核心能力分析 |
3.3 G项目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SWOT矩阵分析 |
3.3.6 G项目的战略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项目营销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G项目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1 市场细分过于粗糙 |
4.1.2 目标市场选择太宽泛 |
4.1.3 市场定位不准确 |
4.2 G项目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1 产品同质化严重 |
4.2.2 价格策略单薄且缺乏灵活 |
4.2.3 渠道管理转化率低 |
4.2.4 促销手段单一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项目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 营销战略优化建议 |
5.1.1 多角度细分市场 |
5.1.2 重新进行目标市场的选择 |
5.1.3 更新G项目的市场定位 |
5.2 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2.1 采用产品差异化策略 |
5.2.2 制定全新价格梯度策略 |
5.2.3 渠道多元化发展 |
5.2.4 促销组合多样化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G项目产品调査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研究 |
1.2.2 生态系统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
1.2.3 研究评述及切入点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特色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1 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分类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阶段 |
2.2 其他相关理论 |
2.2.1 主体行为假设 |
2.2.2 城市政体理论 |
2.2.3 空间生产理论 |
2.2.4 社会网络分析 |
第三章 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利益相关者辨识 |
3.1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利益冲突 |
3.1.1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 |
3.1.2 生态系统服务利益冲突 |
3.2 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辨识及其主体属性分析 |
3.2.1 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辨识 |
3.2.2 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主体属性分析 |
第四章 生态系统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影响路径与网络演变 |
4.1 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路径 |
4.1.1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4.1.2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
4.2 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网络动态演变 |
4.2.1 1980年以前:萌芽阶段 |
4.2.2 1981-1997年:发展阶段 |
4.2.3 1998-2011年:形成阶段 |
4.2.4 2012年至今:完善阶段 |
第五章 广州市利益相关者网络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 |
5.1 单一主体下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高度密切 |
5.1.1 利益相关者网络特征 |
5.1.2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特征 |
5.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特征 |
5.2 政府主导的双主体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 |
5.2.1 利益相关者网络特征 |
5.2.2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特征 |
5.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特征 |
5.3 企业主导的多主体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严重受损 |
5.3.1 利益相关者网络特征 |
5.3.2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特征 |
5.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特征 |
5.4 三力协调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动趋向缓和与空间均匀 |
5.4.1 利益相关者网络特征 |
5.4.2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特征 |
5.4.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特征 |
第六章 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启示 |
6.1 多元主体治理:土地规划与管理理念更新 |
6.2 政府:回归公共利益,提升治理能力 |
6.3 企业:加强环境责任,发展生态经济 |
6.4 公众:提高生态意识,倡导理性参与 |
第七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DJ实业集团JBY房地产开发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房地产市场营销 |
2.1.2 4Cs营销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房地产市场 |
2.2.2 房地产网络营销 |
2.2.3 房地产口碑营销 |
2.2.4 研究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J实业集团JBY项目现状及环境分析 |
3.1 公司简介和项目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项目概况 |
3.2 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
3.2.3 JBY项目SWOT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BY项目当前营销策略分析及存在问题 |
4.1 当前营销策略及营销现状分析 |
4.1.1 产品定位 |
4.1.2 目标客户群的定位 |
4.1.3 项目推广策略 |
4.1.4 现行营销策略下JBY项目的营销现状 |
4.2 当前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当前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4.2.2 当前营销策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JBY项目营销策略的优化对策 |
5.1 优化当前营销策略的必要性 |
5.1.1 宏观调控持续收紧 |
5.1.2 房地产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 |
5.2 4Cs营销理论的应用 |
5.2.1 充分满足顾客需求 |
5.2.2 优化成本策略 |
5.2.3 提升顾客购房便利性 |
5.2.4 优化企业与顾客的沟通模式 |
5.3 网络营销的应用 |
5.3.1 利用互联网开展个性化营销 |
5.3.2 构建双向互动的网络营销平台 |
5.3.3 加强网络营销效果的评估和管理 |
5.4 口碑营销的应用 |
5.4.1 有偿转发和发布在线口碑 |
5.4.2 建立网络创新社区 |
5.4.3 跟踪和管理购房者的自发性口碑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JBY项目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1.1 强化高层领导的营销意识 |
6.1.2 优化组织结构 |
6.1.3 加强部门协作 |
6.1.4 加强技术支持 |
6.2 人才保障 |
6.2.1 组建项目团队 |
6.2.2 提高销售人员素质 |
6.3 激励机制保障 |
6.3.1 优化绩效考核制度 |
6.3.2 实行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租购并举:碎片化与整体性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住房租赁 |
2.1.2 住房购买 |
2.1.3 租购并举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根源 |
2.2.2 整体性治理的内涵 |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于租购并举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
3 租购并举试行现状——以广州市为例 |
3.1 广州市住房总体特点 |
3.1.1 人口规模 |
3.1.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3.1.3 居民居住水平 |
3.2 广州市住房租赁基本情况 |
3.2.1 广州市住房租赁价格情况 |
3.2.2 广州市住房租赁成交量分析 |
3.2.3 广州市住房租赁市场变化 |
3.2.4 广州市住房租赁相关政策变化 |
4 租购并举政策执行“碎片化”困境 |
4.1 主体维度:租购住房供给发展片面 |
4.1.1 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不健全 |
4.1.2 租赁供给单一性 |
4.2 协调维度:住房保障制度“碎片化” |
4.2.1 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或缺失 |
4.2.2 制度缺失导致个体行为分散 |
4.3 结构维度:公共服务供需不对称 |
4.3.1 公共服务供给稀缺性与需求强烈性 |
4.3.2 公共服务主体稀缺性与需求扩充性 |
4.4 责任维度:市场与政府责任推诿 |
4.4.1 政府权责界限模糊 |
4.4.2 市场责任机制缺陷 |
4.5 技术维度:租购服务信息系统不完善 |
4.5.1 租购服务信息系统碎片化 |
4.5.2 租购信息资源整合不足 |
5 租购并举机制“碎片化”诱因 |
5.1 政治:租购并举政策回应性阙如 |
5.1.1 目标靶向偏离 |
5.1.2 监管体系不健全 |
5.2 管理:住房市场监管效能滞后 |
5.3 法律:住房租赁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备 |
6 “逆碎片化”——重塑整体性租购并举机制 |
6.1 主体维度:鼓励多元主体参与 |
6.1.1 政府适度参与引导 |
6.1.2 租购企业集约化经营 |
6.2 协调维度:建构租购协调与整合机制 |
6.2.1 协调住房租购保障体系 |
6.2.2 整合住房消费方式 |
6.3 结构维度:整合公共服务供需结构 |
6.3.1 建立服务需求响应机制 |
6.3.2 构建衔接的运行机制 |
6.4 责任维度:构建整体性责任机制 |
6.4.1 厘清政府的职责与权限 |
6.4.2 完善租赁管理和服务细则 |
6.5 技术维度:构建“一站式”租购管理系统 |
6.5.1 建立租购交易服务平台 |
6.5.2 整合住房租购信息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历史分析方法 |
(二)比较研究方法 |
(三)文献分析方法 |
五、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核心概念 |
(一)空间与空间生产 |
(二)治理与城市治理 |
(三)中国城市空间治理 |
二、理论基础 |
(一)国家空间理论 |
(二)城市治理理论 |
三、分析框架 |
(一)城市权力结构维度的三对关系 |
(二)城市空间生产维度的五重属性 |
第二章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过程与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1949-1978:巩固新生政权导向下城市空间治理 |
一、城市中的“单位中国”:城市内部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二、城市区域中的“中央国家”:城市之间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第二节 1978-2002:促进经济增长导向下城市空间治理 |
一、经营中的城市中国:城市内部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二、竞争中的城市中国:城市之间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第三节 2002-2012: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导向下城市空间治理 |
一、城市中的“社会回归”:城市内部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二、城市区域中的“平衡策略”:城市之间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第四节 2012-2018: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导向下城市空间治理 |
一、全面深度改革中的城市中国:城市内部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城市中国:城市之间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第三章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政治意义与问题对象 |
第一节 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政治意义 |
一、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 |
二、中国国家建设与城市空间治理的逻辑关系 |
三、中国城市空间治理转型的特点 |
第二节 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问题对象 |
一、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 |
二、中国城市空间问题的表现形式 |
三、中国城市空间问题的特点 |
第四章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挑战 |
第一节 内在逻辑: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体制的特殊性与优越性 |
一、领导核心:城市空间治理中的“中国共产党” |
二、集权与分权:城市空间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
三、有为与有效:城市空间治理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
四、主导与自主:城市空间治理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 |
第二节 现实挑战:城市空间生产逻辑的冲突与失衡 |
一、基于政治建构的权力逻辑:作为控制与秩序的空间 |
二、基于资本增值的市场逻辑:作为生产与消费对象的空间 |
三、基于生活需要的社会逻辑:作为使用价值的日常生活空间 |
第五章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治理结构 |
一、全面加强党对城市空间治理工作的领导 |
二、优化城市空间治理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三、优化城市空间治理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四、优化城市空间治理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
第二节 完善城市空间属性的生产 |
一、城市经济空间的生产坚持科学和创新 |
二、城市政治空间的生产注重包容与协商 |
三、城市社会空间的生产秉承公平与共享 |
四、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突出特色与传承 |
五、城市生态空间的生产强调绿色与低碳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中联前海保利REITs运作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REITs的含义 |
1.3 REITs的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房地产REITs风险及其管理现状 |
2.1 REITs主要作用 |
2.1.1 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
2.1.2 提供新型房地产融资渠道 |
2.2 房地产业主要融资渠道分析 |
2.2.1 我国房地产业主要融资渠道分析 |
2.2.2 我国现有房地产融资环境分析 |
2.3 REITs在美国的发展现状 |
2.3.1 美国REITs的演变过程 |
2.3.2 美国REITs的发展模式分析 |
2.4 REITs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
2.4.1 REITs在中国发展的客观问题 |
2.4.2 REITs在中国的发展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保利REITs简介及运作过程风险分析 |
3.1 保利REITs介绍 |
3.1.1 保利REITs运行概述 |
3.2 保利REITs运作模式及阶段划分 |
3.2.1 保利REITs组织形式 |
3.2.2 基金募集与上市交易 |
3.2.3 基金资产及收益权实现的保障 |
3.2.4 保利REITs运作阶段概况 |
3.3 保利REITs准备阶段风险分析 |
3.3.1 资产的价值评估 |
3.3.2 物业资产所处地段及类型 |
3.3.3 资产质量和权利瑕疵 |
3.3.4 特殊目的载体(SPV)设置 |
3.3.5 评级下调风险 |
3.3.6 现金流预测偏差风险 |
3.4 保利REITs交易阶段的风险分析 |
3.4.1 保利REITs核心风险分析 |
3.4.1.1 资金混同风险 |
3.4.1.2 提前偿付和再投资风险 |
3.4.2 市场变化风险 |
3.4.3 产品方案设计 |
3.4.4 发行规模 |
3.4.5 利率风险 |
3.5 保利REITs观察阶段的风险分析 |
3.5.1 物业业绩波动分析 |
3.5.2 物业资产运营风险 |
3.5.3 产品无法完成开放退出的风险 |
3.5.4 持有人提前退出的风控措施 |
3.6 其他风险 |
3.6.1 政策环境风险 |
3.6.2 技术和操作风险 |
3.6.3 不可抗力及其他不可预见风险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保利REITs风控措施分析 |
4.1 构想和规划环节的风控措施 |
4.1.1 物业跟踪评估 |
4.1.2 评级下降的风险控制 |
4.1.3 信用增级方式 |
4.1.4 项目信用风控 |
4.1.5 现金流压力测试以及管理措施 |
4.2 保利REITs经营运作中的风险防范 |
4.2.1 建立风险监测机制 |
4.2.2 积极应对市场变动风险 |
4.2.3 完善信息披露及产品治理结构 |
4.2.4 保利REITs运作风险的蒙特卡洛模拟 |
4.2.4.1 模拟数据来源 |
4.2.4.2 模拟假设 |
4.2.4.3 蒙特卡洛模拟分析 |
4.3 保利REITs退出环节风控措施 |
4.3.1 产品退出的风控措施 |
4.3.2 持有人提前退出的风控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租赁公寓市场的发展和机遇 |
1.1.2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蓬勃发展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基础研究 |
2.1 旧工业建筑的衰落 |
2.2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发展历程 |
2.2.1 20 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理论探讨阶段 |
2.2.2 20 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探索与发展阶段 |
2.2.3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成熟阶段 |
2.2.4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实践 |
2.3 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法律保护 |
2.3.1 国外相关政策 |
2.3.2 国内相关政策 |
2.4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价值分析 |
2.4.1 经济价值 |
2.4.2 历史价值 |
2.5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原则 |
2.5.1 因地制宜 |
2.5.2 整体性 |
2.5.3 新旧并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发展与现状 |
3.1 工业遗产改造类租赁公寓的历程 |
3.1.1 西方的探索与发展 |
3.1.2 我国的快速开展 |
3.2 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开发模式 |
3.2.1 集中式开发 |
3.2.2 分散式开发 |
3.3 工业遗产改造类公寓的典型案例调研 |
3.3.1 里尔Le Blan纺织厂 |
3.3.2 阿姆斯特丹Silodam |
3.3.3 创想公社-万科泊寓梅花园店 |
3.4 广州市工业遗产改造类租赁公寓调研 |
3.4.1 发展缘由 |
3.4.2 租赁公寓调研分析 |
3.4.3 住户问卷调查 |
3.4.4 调研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分析 |
4.1 政策背景 |
4.1.1 “三旧”改造 |
4.1.2 “工改租” |
4.2 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条件 |
4.2.1 区位条件 |
4.2.2 基地环境条件 |
4.2.3 建筑空间 |
4.2.4 建筑质量 |
4.3 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积极因素 |
4.3.1 改造适应性高 |
4.3.2 有利于工业遗产的多样化再利用 |
4.4 工业遗产改造类租赁公寓的制约因素 |
4.4.1 开发商压低成本,建筑质量堪忧 |
4.4.2 设计缺少规范文件 |
4.4.3 公寓市场发展过快,对工业遗产本身价值关注度低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遗产改造租赁公寓设计策略 |
5.1 设计目标 |
5.2 空间改造 |
5.2.1 空间再分配 |
5.2.2 改扩建 |
5.2.3 围护结构改造 |
5.3 结构处理 |
5.3.1 原结构加固 |
5.3.2 原结构部分改造 |
5.3.3 新建结构体系 |
5.4 营造社区氛围 |
5.4.1 整合建筑群 |
5.4.2 公区配套设置 |
5.4.3 室外活动场地 |
5.4.4 加强渗透性 |
5.5 保存历史风貌 |
5.5.1 保留空间特征 |
5.5.2 建筑构件的重生 |
5.5.3 简约的室内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本文主要结论 |
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建议 |
研究的不足和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租赁公寓住户调研问卷 |
附录2 公寓调研信息统计 |
附录3 租赁公寓住户调研问卷统计结果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FCG商业地产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项目简介 |
2.1 投资主体介绍 |
2.1.1 公司简介 |
2.1.2 管理团队介绍 |
2.2 项目基本概况介绍 |
2.2.1 项目概况描述 |
2.2.2 地块现状介绍 |
2.2.3 周边配套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2 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竞品项目介绍 |
3.2.2 竞品项目分析 |
3.3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
3.4 项目SWOT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项目营销策略 |
4.1 项目的STP战略 |
4.1.1 目标市场细分 |
4.1.2 目标市场选择 |
4.1.3 目标市场定位 |
4.2 项目营销组合策略 |
4.2.1 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渠道策略 |
4.2.4 促销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项目筹备工作 |
5.1 项目设计标准化 |
5.2 项目建设计划 |
5.2.1 拟定原则 |
5.2.2 管理目标 |
5.3 项目施工管理 |
5.3.1 施工管理模式 |
5.3.2 施工管理人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财务评价 |
6.1 项目各项成本与费用估算 |
6.1.1 成本估算 |
6.1.2 销售收入估算 |
6.1.3 税金估算 |
6.2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
6.3 现金流量表与动态盈利分析 |
6.4 利润表与静态盈利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项目风险控制 |
7.1 风险分析 |
7.2 风险控制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方法、基本框架和可能的创新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概述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概念厘析 |
一、空间 |
二、公共空间 |
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基本类型 |
一、专门的和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
二、公有的和私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
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
四、大中型和小微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
五、城市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
六、视觉、听觉、肤觉和复合感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属性 |
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 |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一般属性 |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主要作用 |
一、规训作用 |
二、教化作用 |
三、服务作用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现状 |
一、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现状 |
二、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现状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政治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思想文化因素 |
四、管理因素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生产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生产的基本内涵 |
一、生产与空间生产 |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生产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生产的本质 |
一、意识形态的空间展示 |
二、社会关系的澄明与延续 |
三、政治统治的延伸与拓展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生产的主要原则 |
一、系统性原则 |
二、特色性原则 |
三、可达性原则 |
四、融合性原则 |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生产的层次 |
一、国家层面的规划 |
二、城市层面的构建 |
三、社区层面的造设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再生产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再生产及其主要过程 |
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再生产 |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再生产的主要过程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再生产的本质 |
一、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
二、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化 |
三、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化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再生产的创新策略 |
一、推进空间产品产业化 |
二、开发空间教育资源 |
三、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 |
四、强化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 |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再生产的空间进路 |
一、交通性公共空间 |
二、市政性公共空间 |
三、商业性公共空间 |
四、生活休闲性公共空间 |
五、宗教性公共空间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营造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事件 |
一、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事件 |
二、思想政治教育事件的作用 |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事件作用的主要措施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符号 |
一、符号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符号 |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符号化的基本机制 |
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符号的塑造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意象 |
一、意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意象 |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意象的形成机制 |
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意象的创构维度 |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管理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管理的维度与内容 |
一、场所的管理 |
二、活动的管理 |
三、人员的管理 |
第二节 习近平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思想与实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 |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的主要任务 |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及项目情况 |
(10)公共景观视角中的广州历史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建设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的目的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2.3 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广州历史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历程 |
2.1 广州历史城区概况 |
2.1.1 广州历史城区形成过程 |
2.1.2 广州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历程回顾 |
2.2 广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站点建设概况 |
2.2.1 广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历程 |
2.2.2 广州历史城区内轨道交通站点建设 |
2.2.3 广州历史城区内轨道交通站点类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历史城区内轨道交通站点建设代表案例 |
3.1 城市连续景观界面代表案例 |
3.1.1 广州历史城区传统街道上的轨道交通站点 |
3.1.2 六号线一德路站骑楼征拆案例 |
3.2 开敞空间标志节点及风貌代表案例 |
3.2.1 广州历史城区开敞空间中的轨道交通站点 |
3.2.2 一号线公园前站车站设计分析 |
3.2.3 八号线北延线陈家祠站站位选址案例 |
3.2.4 八号线北延线文化公园站至华林寺站区间施工塌陷案例 |
3.3 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历史城区内轨道交通站点建设与城市景观矛盾分析 |
4.1 城市传统界面保护、公共空间城市设计与站点建设 |
4.1.1 传统骑楼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
4.1.2 改善传统公共空间、保留城市界面的措施及建议 |
4.1.3 北京地铁什刹海站旧城景观织补及相关案例借鉴 |
4.2 景观节点设计与站点建设 |
4.2.1 广州轨道交通站点地面景观节点分析 |
4.2.2 伦敦及巴黎地铁站点地面景观节点案例借鉴 |
4.3 公众参与、规划统筹与站点建设 |
4.3.1 陈家祠广场重复开挖主要问题分析 |
4.3.2 香港荃湾线旺角站周边上海街骑楼保护公众参与案例借鉴 |
4.4 施工技术方案与站点建设 |
4.5 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历史城区内拟建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景观关系探索 |
5.1 轨道交通十一号线站点概况 |
5.2 轨道交通十一号线站点与旧城景观文化 |
5.2.1 十一号线景观文化意涵定位 |
5.2.2 十一号线站点建设与片区景观文化要素融合建议 |
5.3 小结 |
结语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海珠区房地产市场大解构(论文参考文献)
- [1]B房地产公司G住宅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郭斯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影响研究[D]. 符家铭. 广州大学, 2020(07)
- [3]DJ实业集团JBY房地产开发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蔡骏豪.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租购并举:碎片化与整体性治理[D]. 乔华. 广西大学, 2020(07)
- [5]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D]. 王海荣. 吉林大学, 2019(02)
- [6]中联前海保利REITs运作风险控制研究[D]. 沙德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工业遗产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研究[D]. 李超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FCG商业地产项目商业计划书[D]. 黄羿.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9]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研究[D]. 展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10]公共景观视角中的广州历史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建设案例研究[D]. 李曦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