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与银行差别化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左元亨[1](2012)在《我国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的竞争局面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垄断性的经营环境已被打破,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局面,传统的以资金为中心的运营模式也逐渐被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所代替,银行必须重新考虑客户销售和服务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差别化服务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客户关系管理作为差别化服务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正日益得到关注。
张金梅[2](2010)在《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 ——包商银行现象解读》文中认为本文认为,中小商业银行是大多数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型银行机构互为补充,是世界多数国家银行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银行业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业务拓展、支持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与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经济危机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国际金融市场呈现纵横开合之势,各种金融创新不断,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先天不足和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整体竞争力较弱。同时银行业面临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在业务,工具,资金来源和市场份额等方面的激烈竞争,为了在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各国银行逐渐向全能化,大型化转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环境下,受中外强手的双重夹击,在竞争格局中处于明显劣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遭遇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中小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要想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又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要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在同行业或者对手当中形成一种特有的,超出其他竞争对手的一种不可替代,不可抄袭或不可利用的一种力量,比别的人要更有力量一些,更准确一些的这样一种意识形态或组织行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为银行的经营状况,而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分析是通过关键数据指标和同地区的比较,基本实现了战略转型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不足,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银行家,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自身问题,服务质量不高等,并提出了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式与途径,针对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最后,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保障,是凝聚人心的力量,要把企业文化的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辛树人[3](2010)在《差别化金融调控的目标、工具与模式选择 ——基于对货币政策效应和传导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资产价格上涨过快、信贷结构过度集中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显然,同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部门产生了差异化效应。尽管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均存在这种多重的差异化效应,但在我国却显得与众不同:货币政策的差异化效应不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是成为加剧经济产业结构失衡的助推器,并引发了资产泡沫和金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体现我国货币政策差别化效应的特点,本文将其定义为货币政策非均衡效应,而这也是本文研究差别化金融调控的背景和出发点,即差别化金融调控的目标旨在缓解货币政策的非均衡效应。当然,鉴于货币政策非均衡效应在各个层面有多种表现,诸如资产部门泡沫、弱势部门融资困难等,差别化金融调控也存在多个具体目标。货币政策非均衡效应是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产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金融资源根据国家计划在各部门间统一配置,无法发挥金融市场的甄别和监督作用,因此资源配置缺乏微观效率。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逐步从国家信贷计划中独立出来,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信贷资源在微观层面的配置。这虽然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微观效率,但在我国这样的转轨经济体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刚性和市场发育不足问题,使得我国经济结构表现出了动态非均衡的发展特征。就结构刚性而言,由于政策限制、部门垄断、环境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各部门的供应和需求缺乏弹性,表现出非均衡发展趋势。就市场发育不足而言,非理性预期干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加剧了部门之间的失衡。在各经济部门非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完全依靠金融市场来配置资源就导致了金融资源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上分布的失衡,货币政策差异化效应也演化为非均衡效应。理论和实践均表明,信贷传导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因此,信贷结构调整就应该成为差别化金融调控的中间目标。一方面,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最终完成,资产市场的托宾Q和财富效应亦不显着,货币政策的货币传导作用并不显着。另一方面,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信贷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信贷传导是货币政策主要传导途径,信贷结构失衡便成为货币政策非均衡效应的具体原因。因此,差别化金融调控应该以信贷结构调整为中间目标,对信贷资源实施“有保有压”的调节和配置。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是信贷结构失衡的微观基础。在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提高利率水平固然会增加收益,但也面临更大的信贷资产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存在一个最优利率水平使收益和风险实现最优匹配。这也意味着信贷市场不能依靠利率调整实现出清,而只能根据某些条件进行配给。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更加注重项目的风险水平而非过高收益,因此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时更加看重借款人的信用水平、抵押品、企业净值等因素。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房地产等行业以及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商业银行青睐的对象,而那些缺乏合格抵押品和透明度差的农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则面临融资困境。不仅如此,我国各经济部门存在动态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各行业间利润水平长期存在较大差异,而具有融资优势的行业也具有较高的利润水平,这进一步强化了商业银行向优势部门的信贷投放。此外,我国信贷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型金融机构的多层次代理,也加大了信贷配给对优劣部门的分化。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最终导致了信贷资源在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配置的失衡。针对信贷结构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非均衡效应,我国也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操作,比如实施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对特定金融机构发行定向票据等,这些措施虽然在调节金融机构间的流动性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对调整信贷结构却是难有作为。信贷政策和窗口指导虽是以调整信贷结构为政策目标的工具,但并非强制手段,难以对商业银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信贷计划虽然具有强制力,却背离了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初衷。因此,以调整信贷结构为目标的差别化金融调控必须创新思路,主要体现为对调控对象、调控思路和调控工具等三个方面的创新。在调控思路上,实现调整信贷供给结构和信贷需求结构并重。按照传统思路,调整信贷结构时往往只注重从商业银行和信贷供给方面入手,比如通过各种措施抑制对优势部门的信贷供给,增加对弱势部门的金融支持等。但由于优势部门和弱势部门融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单独调控信贷供给的效果往往并不显着。因此,必须转换思路,将产业部门的信贷需求纳入差别化金融调控之中,对于过热的优势部门,既要定向的抑制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也要压制期信贷需求,实现供给端和需求端并重。在调控对象上,针对各个产业实施差别化调控。已有差别化货币政策主要区别不同金融机构实施的,由于其只能调节流动性的结构余缺,对信贷结构调整的效应并不显着。也有研究提出以不同区域作为差别化调控的对象,但也将难以兼顾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失衡。本文建议区别不同产业实施差别化调控,因为行业特征既是引发行业层面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区域和企业层面信贷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在调控工具上,在充分运用已有政策工具的同时,创新监管工具和制度工具。首先,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差别化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定向票据、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选择性地放松或收紧流动性约束,以此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比如,对于优势融资产业的贷款,中央银行实施较高的存款准备金,或者通过差别化的公开市场操作,定向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约束。还可以实施差别化的贷款利率,调节不同部门的信贷需求。鉴于我国已经放开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本文建议对不同部门实施差别化的贷款利率下限,比如规定过热部门贷款的最低利率,以此抑制其旺盛的信贷需求。还有一些货币政策工具本身就具有差别化特征,比如对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融资的管理工具,这些工具在最低首付比率、贷款期限等方面作出差别化的规定。其次,还要灵活使用监管工具,选择性的放松或收紧资本约束。比如,对不同产业背景的银行贷款,实施差别化的资本金率,或者对各个行业背景的贷款在计算加权风险资产时赋予不同的风险系数。第三,面向不同产业实施差别化的金融制度,比如以弱势产业为背景,建立对其融资具有相对优势的专业金融机构制度。世界发达经济体也曾经实施过以调整信贷资源配置为着力点的货币政策操作。美国规定了州立商业银行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美国还曾针对铁路等个别产业实施过差别化金融制度。新加坡曾设定银行信贷中用于房地产贷款的比例上限。为了鼓励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日本、韩国等曾经使用差别化的再贴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部门的支持。为了差别化金融调控避免影响在金融资源在微观层面的配置效率,本文还给出了差别化金融调控的原则、效力边界和调控模式。首先,差别化金融调控必须遵循“统一规划、相对优势、激励相容、责权匹配”的原则,既要确保其不违反货币规则和巴塞尔协议等国际规则,同时发挥出不同调控工具的相对优势;既要遵循激励相容和市场化的调控思路,又要实现各类经济主体的责权利匹配,避免道德风险。其次,差别化金融调控的效力边界止于中观的产业层面,不干预商业银行的具体信贷决策。第三,差别化金融调控必须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其效力的发挥主要通过改变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决策收益函数,而不是硬性的行政干预。与传统的信贷计划管理模式相比,差别化金融调控没有损及金融机构的法人地位和决策权,没有破坏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中的甄别和监督作用,因此保证了资源配置的微观效率。
田丽媛[4](2007)在《细分客户 差别服务 培育优质客户群体》文中指出银行必须对现有和潜在的客户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类划分,确定信贷营销和市场开发的重点客户,培育起银行的优质客户群体,实现各项业务的稳步发展和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根据客户的经济运行情况、信贷资产质量、需求潜力和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客户又可分为优先支持类、审慎支持类和退出类三类客户群。从客户需求层次及银行自身能力的现实及趋势看,实行差别化服务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客户经理的培训力度,上移经营重心,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强化信息的双向交流。
康雅琴[5](2007)在《商业银行差别化营销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是向客户提供资金及其相关服务的特殊企业。它通过其产品与配套服务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但任何一家银行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整个金融市场所有客户的全部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如何提高资源的综台利用水平,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成为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别已经日益明显起来。对于高、中、低的不同收入层次的客户来说,根据收入状况,他们对于银行的业务也就有了不同的需求,需要银行能够根据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在银行业进行体制改革后,其承担的政府职能进一步减弱,利益最大化成为中国每一家商业银行所追逐的目标。但是,中国商业银行面对的严峻现实是:首先,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并将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化战略的重心,使得银行业竞争更加残酷;其次,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客户群体还有待进一步培养,高端客户资源尤为稀缺;再次,客户对银行要求的逐步提高,而银行内部能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客户各种需求的营销人才相对匮乏,这种矛盾造成了银行的营销能力不高。利益最大化的主观需求,严峻竞争的客观现实,促使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调整自身的营销策略。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试图通过在商业银行的营销中,引入差别化理论,来解决国内商业银行面对的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因收入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客户的需求等问题。主要以产品和服务两方面入手,形成以产品创新和服务改善为核心的国内商业银行的差别化营销策略。本文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和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将差别化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从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需求特征,最后以建设银行为例,提出了如何结合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实施差别化营销的管理策略,对于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罗楠[6](2007)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差别化政策研究 ——基于不同提供方式和业务类型视角》文中指出随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其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效率促进和质量提高的特殊作用,金融服务贸易研究成为世界性的前沿课题。本文致力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大背景下的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研究及问题展望。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不少国家相继不同程度地开放本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在我国由于资本项目受管制,境外汇入的大量外汇不能随意兑换成人民币,因此短期资本主要表现为短期外债,金融服务贸易发挥重要作用,并占据主要地位。服务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服务贸易额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通过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探讨,我们发现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金融开放度差异巨大,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服务贸易的差别化政策十分必要。从GA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定义来看,金融服务贸易可分为四种提供方式:(1)过境交付;(2)境外消费;(3)商业存在;(4)自然人流动。由于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这两种模式在实际的交易中所占份额很小,所以针对我国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本文主要探讨过境交付和商业存在这两种模式。当前,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中的过境交付和商业存在这两种方式来看,发展都不均衡,前者进口远大于出口,后者出口远大于进口。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的改革,本文提出应当针对这一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全面均衡发展。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过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和进口规模都保持增长的趋势,但是这种增长却不平衡,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都处于逆差状态,并且这种逆差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如果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外资产数和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数分别代表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则我国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金融服务贸易呈出口远大于进口的态势。不过这二者的相对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外资银行在华资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反映了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逐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本文在界定与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的基本概念之后,以及结合金融服务贸易模式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以统计分析为基本手段,辅以博弈模型的建立,对我国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的商业存在与过境交付进行考察,为进一步提出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理论找到了实证依据。针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差别化政策的理论基础构建问题,基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现实研究,得出结论:“我国过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模式遵循竞争优势理论。目前我国的银行服务业竞争优势稍强,属于产业内贸易;其他三种业务类型竞争优势较弱,属于产业间贸易,尚需要进一步培育。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遵从典型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可以用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相似理论加以解释。此外,幼稚产业理论、国家经济安全理论、战略贸易政策理论的某些思想也适用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这些多重理论基础决定了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适度保护特征和分业务类型分提供方式的差别化特征。”分析我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选择受制于WTO框架的约束,金融服务贸易理论在WTO的FSA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FSA机制的产生本身就是建立在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石上,以追求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目标。实际上,1997年12月的《金融服务协议》已经包含了包括银行服务、证券服务、保险服务和金融信息服务四大金融服务业务类型在内的95%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然而,FSA也确实充分考虑了包括幼稚产业论、国家经济安全论、战略贸易政策理论在内的贸易保护理论的合理性。由于中国目前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还面临经济体制的转轨,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可能面临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体制的冲突难以避免,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平衡且竞争力较低,所以,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选择与设计应当结合当前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世界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相结合。学术界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与金融体系竞争力的发展相吻合基本形成一致的观点,但至今的研究大都是定性分析,没有发现很有说服力的数量研究文献,尤其是关于金融服务贸易政策选择的决定因素问题。因而,本文在金融市场开放与竞争力方面进行尝试,给出影响政策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探讨金融服务贸易中的过境交付与商业存在两种形式,选取美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分别作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典型代表,比较分析他们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道路,开放路径,对其金融服务贸易政策进行总结,研究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制定的基本框架。文章最后一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与展望。
王新华,汤中明[7](2006)在《国内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从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的理论模型入手,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最后对国内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朱晓晴[8](2006)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居民的投资意愿及现代理财观念增强,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点。本文尝试从宏观及微观、理论及实践等角度,系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与国外商业银行同类业务的差距,旨在阐明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市场机遇和挑战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介绍了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况,包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一般理论基础、发展演进过程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客观性。 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比分析,得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足以及国外商业银行在开展这一业务中的先进做法。 第三部分,考察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环境、包括宏观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状况分析,剖析了个人理财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着重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可考虑采取的策略与措施。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现代金融理论与个人理财实践相结合,运用管理工程理论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指明个人理财的发展方向,提出并构建“个人理财管理体系”,包括从宏观层面上完善和发展社会信用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从微观层面上,我国商业银行应构建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理财产品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人才结构体系、市场营销等体系。本文作者试图借助“个人理财业务”这一载体,小中见大,管中窥豹,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进行深思,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为日后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斗胆进见。
孙中昆[9](2005)在《中国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市场细分及差别化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达国家先进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和近期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经验表明:个人银行业务将是建设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个人银行竞争力的提升,将直接关系到建设银行未来总体竞争力的高低。 2006年外资银行将被允许在中国境内开办人民币个人业务,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竞争,都增加了个人银行业务领域的投入,建设银行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发达国家大型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建设银行这样的大型商业银行,要提高个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差别化营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中国建设银行作为首批股份制改造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通过几年的改革准备,完全具备开展个人银行业务差别化营销的条件。对于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差别化营销的研究对提升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竞争力意义重大。 首先,论文论述了个人银行业务在建设银行业务经营战略体系的重要地位以及差别化营销对于提升个人银行业务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并且重点分析了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差别化营销在客户信息整合、市场细分和定位、服务层次和服务资源配置、服务渠道和流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次,论文根据建设银行服务对象的特点建立了建设银行市场细分的标准体系,依照标准体系对客户群体层次进行了划分。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银行目前的竞争和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差别化营销不仅要重视高端客户群体的营销还要重视能够发挥建设银行竞争优势的中层客户群体的营销。高端客户群体的市场定位是安全稳健、进取创新的银行;中层客户群体的市场定位在强调安全稳健的同时,重点突出建设银行是关心中层客户的银行,是中层客户事业、生活成功的金融支持者。 最后,根据市场定位在服务层次和服务资源配置以及服务渠道和流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调整的建议。
张连怀[10](2005)在《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已经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根据入世协议,入世后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按照这个时间表,我国金融服务业最迟将在2006年底前全面对外开放。但是年初的一份全称为《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引起银行界较大的震动,在这份报告列出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排在前12位的全是外资银行的北京分行,中资银行则包揽了后面的第13-37位,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更是位列倒数后四位。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中资银行能否经得起外资银行挑战的担忧。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积蓄和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04年底,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已达4.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2%;11家股份制银行总资产约占人民银行监管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4.9%,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个百分点。这些成绩的背后,创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有相对健全的管理体制、灵活的运行机制;与外资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本土化优势,对本土经营环境更加熟悉,营业网点已基本覆盖全国,并与客户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关系,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于这些原因,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够较快地适应市场、激发创新潜能,在某些方面走在中国银行业的前列。尤其在最近一两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产品、服务和业务领域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在内控和管理等方面也在大胆革新。这些举措极大地丰富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服务内涵,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了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真正获得与其他银行相抗衡的持久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在战略上,还
二、入世与银行差别化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与银行差别化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的必要性 |
二、银行差别化服务的经济学分析 |
三、我国银行差别化服务的实践 |
(2)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 ——包商银行现象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动机 |
1.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核心竞争力 |
2.1 核心竞争力概念渊源 |
2.2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
2.3 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4 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
第三章 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
3.1 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现状 |
3.1.1 基本实现了战略转型 |
3.1.2 组织和流程再造 |
3.2 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缺乏真正意义上职业银行家 |
3.2.2 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自身问题 |
3.2.3 国际化战略实施不够深入 |
3.2.4 服务质量不高 |
3.2.5 专业人才匮乏 |
第四章 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方式 |
4.1 培养我国本土银行家 |
4.1.1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银行家的成长机制 |
4.1.2 建立对银行家的评价体系 |
4.2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与发展 |
4.2.1 金融产品创新是我们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4.2.2 中小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需求潜力巨大 |
4.2.3 引进德国IPC公司的技术为中小企业占领市场份额 |
4.3 充实国际化战略 |
4.3.1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四个基本步骤” |
4.3.2 当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一个中心任务” |
4.4 提高服务质量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 |
4.4.1 中小商业银行的差别化服务 |
4.4.2 把服务触角伸向社区 |
4.5 培养和引进人才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差别化金融调控的目标、工具与模式选择 ——基于对货币政策效应和传导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 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2.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文献述评 |
2.1 有文献对差别化金融调控目标的论述 |
2.1.1 适应非最优货币区的需要 |
2.1.2 适应国内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需要 |
2.1.3 服务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
2.2 有文献对差别化金融调控工具和模式的论述 |
2.2.1 制定单一货币政策时重视区域因素 |
2.2.2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别化运用 |
2.2.3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别化运用 |
2.3 有研究不足和拓展方向 |
2.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3.2 下一步拓展的方向 |
3.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目标:基于货币政策效应的视角 |
3.1 我国货币政策非均衡效应的定义及实证 |
3.1.1 货币政策非均衡效应的定义 |
3.1.2 货币政策区域非均衡效应的实证检验 |
3.1.3 货币政策非均衡效应在产业和企业层面的体现 |
3.2 货币政策非均衡效应的原因分析 |
3.2.1 已有研究的视角 |
3.2.2 产业部门结构刚性 |
3.2.3 市场机制发育不足 |
3.3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
3.3.1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基本目标 |
3.3.2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具体目标 |
4. 差别化调控的中间目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分析 |
4.1 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及研究述评 |
4.1.1 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
4.1.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迁和研究述评 |
4.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的实证分析 |
4.2.1 变量选择:货币渠道代理变量的创新 |
4.2.2 模型选择和检验 |
4.2.3 实证结论及解释 |
4.3 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的理论分析 |
4.3.1 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与信贷传导 |
4.3.2 货币传导渠道存在障碍 |
4.4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中间目标:信贷结构 |
5.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工具:基于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视角 |
5.1 信贷配给研究的述评 |
5.2 一个信贷配给的基准模型 |
5.2.1 信息不对称与最优利率水平内生 |
5.2.2 信贷配给模型的均衡结果 |
5.2.3 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标准 |
5.3 信贷配给模型的拓展 |
5.3.1 产业结构刚性下的信贷配给 |
5.3.2 金融市场竞争与信贷配给 |
5.3.3 金融机构委托代理与信贷配给 |
5.4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工具选择 |
5.4.1 对已有货币信贷工具的评析 |
5.4.2 信贷结构调整思路的创新 |
5.4.3 差别化金融调控工具的创新和扩充 |
6.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对象 |
6.1 行业特征与信贷配置 |
6.2 行业特征是企业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
6.3 产业变迁是区域差异拉大的主要原因 |
6.4 行业甄选方法 |
7.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政策实践及启示 |
7.1 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别化运用 |
7.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
7.3 差别化的金融监管工具 |
7.4 差别化的金融制度工具 |
8.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模式选择及案例 |
8.1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原则界定 |
8.1.1 统一规划 |
8.1.2 相对优势 |
8.1.3 激励相容 |
8.1.4 责权匹配 |
8.2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模式选择 |
8.2.1 效力边界止于中观层面 |
8.2.2 调控方式的市场化导向 |
8.3 差别化金融调控与传统信贷计划的比较 |
8.4 差别化金融调控的案例分析 |
8.4.1 差别化金融调控方案设计的背景 |
8.4.2 抑制资产部门的信贷需求 |
8.4.3 增大弱势部门的信贷供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商业银行差别化营销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国内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态势 |
2.1 市场份额的竞争 |
2.2 产品创新和融资技术的竞争 |
2.3 人才资源的竞争 |
第3章 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
3.1 营销战略的缺位 |
3.2 产品服务的同质化 |
3.3 创新与需求的脱节 |
3.4 资源配置的偏差 |
3.5 信息技术应用的缺陷 |
3.6 人才资源的缺乏 |
第4章 商业银行差别化营销理论的引入 |
4.1 国外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沿革 |
4.2 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发展 |
4.3 差别化营销策略的引入 |
第5章 建设银行差别化营销策略的应用 |
5.1 背景情况 |
5.2 以产品创新为手段的差别化营销 |
5.3 以服务完善为手段的差别化营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差别化政策研究 ——基于不同提供方式和业务类型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贸易 |
1.1.2 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规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的内容框架 |
2 研究文献述评 |
2.1 金融服务贸易相关文献综述 |
2.1.1 有关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2.1.2 金融服务政策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 |
2.2 现存研究成果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适用性评价 |
2.2.1 传统贸易理论对金融服务贸易的适用性评述 |
2.2.2 战略贸易政策理论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分析 |
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构建 |
3.1 金融服务的产业与贸易特征 |
3.1.1 可贸易性金融服务的范围 |
3.1.2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 |
3.1.3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统计 |
3.2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界定 |
3.2.1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与资本帐户自由化比较 |
3.2.2 国际金融贸易市场开放与国内金融市场管制放松比较 |
3.2.3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及其与适当金融监管的区别 |
3.3 金融服务贸易模式考察 |
3.3.1 我国过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考察 |
3.3.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中的外资银行考察 |
3.3.3 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考察 |
3.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总结 |
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选择的决定因素分析 |
4.1 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决定模型构建 |
4.1.1 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的博弈模型构建 |
4.1.2 模型解释 |
4.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现状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
4.2.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
4.2.2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
4.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选择的轨迹判断 |
4.3.1 创造条件满足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协调体系 |
4.3.2 形成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强劲动力 |
4.3.3 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
4.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
4.4.1 金融服务贸易政策评价模型的评价变量设计及样本选择 |
4.4.2 因子分析结果及因子命名 |
4.4.3 多次主成分分析及评价结果 |
5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设计的WTO 规则约束 |
5.1 金融服务贸易政策选择的约束条件 |
5.1.1 国内条件 |
5.1.2 国际条件----兼论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多样性 |
5.2 WTO 框架下的服务贸易协议及规则 |
5.2.1 对WTO 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规则及协议的核心理解 |
5.2.2 WTO 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要求 |
5.2.3 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进入与限制壁垒的表现形式及《金融服务协议》现存的局限性 |
5.3 WTO 框架下的金融服务贸易规则 |
5.3.1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有关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规则 |
5.3.2 GATS 附件中有关金融服务市场准入的规则 |
5.3.3 《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书》中有关金融服务市场准入的规则 |
5.3.4 《金融服务协议》中有关金融服务市场准入的规则 |
5.3.5 WTO 框架下有关金融服务市场准入规则的评价 |
5.4 WTO 规则约束下的服务贸易政策选择 |
5.4.1 短期内金融贸易政策选择应该以WTO 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承诺作为底限 |
5.4.2 把握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约束下的开放与资本项目开放的时机选择 |
5.4.3 建立WTO 约束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注意事项 |
5.4.4 加强制度创新,健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监管体系 |
6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差别化政策设计 |
6.1 金融服务贸易政策及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路径的国际案例比较 |
6.1.1 “三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历程与政策变更 |
6.1.2 经验及启示 |
6.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
6.2.1 正确处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我国金融安全的关系 |
6.2.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适度保护、适度开放与逐步开放 |
6.2.3 为国内金融企业竞争力发展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竞争环境 |
6.3 基于不同提供方式和业务类型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差别化政策设计 |
6.3.1 不同提供方式和业务类型金融服务贸易监管政策 |
6.3.2 形成有效宏观经济政策规范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 |
6.3.3 制定规范与金融服务贸易相关联主体的政策集合 |
7 结论、问题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国内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的理论模型 |
三、国内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的必要性分析 |
1. 利润最大化原则。 |
2. 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
3. 激发金融创新动力。 |
四、国内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的制约因素分析 |
1. 法律法规方面。 |
2. 银行服务意识落后。 |
3. 我国特殊国情的制约。 |
五、国内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建议 |
1. 树立市场细分的意识, 逐步推进差别化服务。 |
2. 加强立法工作, 规范差别化服务市场。 |
(8)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导论 |
1.1 个人理财业务的背景分析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总体分析 |
2.1 个人理财业务的一般理论分析 |
2.1.1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理论基础 |
2.1.2 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及分类 |
2.1.3 个人理财业务的基本原则 |
2.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趋势 |
2.2.1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分析 |
2.2.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趋势分析 |
2.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客观性 |
2.3.1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原因分析 |
2.3.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意义 |
3.中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分析 |
3.1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 |
3.1.1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主要运作内容 |
3.1.2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3.2 国内外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 |
3.2.1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势 |
3.2.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劣势 |
3.2.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机会和挑战 |
4.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环境分析及存在问题 |
4.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环境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微观环境分析 |
4.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者分析 |
4.2.1 需求者行为分析 |
4.2.2 市场需求分析 |
4.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及实证分析 |
4.3.1 宏观原因分析 |
4.3.2 微观原因分析 |
4.3.3 实证分析 |
5.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研究 |
5.1 宏观建议 |
5.1.1 给予个人理财业务政策扶持 |
5.1.2 加强行业宏观管理与协调 |
5.1.3 构建个人理财环境体系 |
5.2 微观建议 |
5.2.1 营销组合策略 |
5.2.2 定价策略 |
5.2.3 市场差别化竞争战略 |
5.2.4 CRM客户导向策略 |
5.2.5 个人理财客户经理制 |
5.2.6 电子技术策略 |
6.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市场细分及差别化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基本理论评述 |
2.1 市场细分理论 |
2.2 差别化营销理论 |
3 中国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程 |
3.1.1 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概述 |
3.1.2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程 |
3.2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
3.2.1 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
3.2.2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
3.3 中国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市场细分及差别化服务问题分析 |
3.3.1 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3.2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市场细分与定位问题分析 |
3.3.3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差别化服务问题分析 |
3.4 小结 |
4 中国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市场细分分析 |
4.1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市场竞争优劣势分析 |
4.1.1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
4.1.2 个人银行业务的市场需求分析 |
4.1.3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分析 |
4.2 个人银行业务市场细分的标准选择 |
4.3 建设银行客户市场细分及营销定位 |
4.3.1 建设银行个人客户的市场细分 |
4.3.2 重点客户群体营销选择及市场定位 |
4.3.3 基于中长期考虑的中层目标群体客户的选择 |
4.4 小结 |
5 中国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差别化服务策略 |
5.1 个人银行业务服务层次和资源配置的差别化策略 |
5.1.1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服务层次和资源配置的差别化现状 |
5.1.2 外资银行在服务层次和资源配置方面的经验 |
5.1.3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服务层次和服务资源的调整建议 |
5.2 个人银行业务的服务集道和服务流程的差别化策略 |
5.2.1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流程的差别化现状 |
5.2.2 国外银行和国内先进银行的相关经验 |
5.2.3 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流程的调整建议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10)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 容 摘 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意义 |
1.2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状况 |
1.3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逻辑结构与方法 |
第二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一般研究 |
2.1 企业竞争力:概念与定义 |
2.2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概念与定义 |
2.3 世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与竞争力变化 |
第三章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特殊群体的特殊性 |
3.1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长历程 |
3.2 制度竞争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特殊命题 |
3.3 制度竞争力:由制度差异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力的差异——法人治理结构差异 |
3.4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源泉:制度优势所带来的竞争力优势 |
第四章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发展中的比较与实证分析.. |
4.1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4.2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内其它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4.3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际上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比较分析 |
4.4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五章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
5.1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与问题 |
5.2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途径:由单一的制度优势向综合的市场优势转变 |
5.3 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若干对策研究 |
第六章 股份制改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然选择 |
6.1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弱化应引起重视 |
6.2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标和路径选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入世与银行差别化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探析[J]. 左元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 ——包商银行现象解读[D]. 张金梅. 内蒙古大学, 2010(05)
- [3]差别化金融调控的目标、工具与模式选择 ——基于对货币政策效应和传导的视角[D]. 辛树人.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 [4]细分客户 差别服务 培育优质客户群体[J]. 田丽媛. 经济师, 2007(06)
- [5]商业银行差别化营销策略分析[D]. 康雅琴.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5)
- [6]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差别化政策研究 ——基于不同提供方式和业务类型视角[D]. 罗楠. 重庆大学, 2007(06)
- [7]国内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分析[J]. 王新华,汤中明.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 [8]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 朱晓晴. 浙江大学, 2006(06)
- [9]中国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市场细分及差别化服务研究[D]. 孙中昆. 重庆大学, 2005(01)
- [10]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 张连怀. 西南财经大学,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