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园冬季施肥增产效果及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伊晓云[1](2021)在《茶园有机肥种类与施用比例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提升土壤质量,同时也可以实现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茶园有机肥施用技术是茶叶施肥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茶园化学肥料减量施用的重要途经之一,同时也可为酸性土壤施肥技术提供参考。本论文通过全国茶园土壤调查、盆栽试验、全国多点多年田间试验、长期定位试验的开展,在摸清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幼龄茶树、成龄生产茶园对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和有机肥种类的响应,为茶园有机肥施用技术的建立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茶叶主产区16个省市茶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3.0 g/kg,略低于农耕区的24.8 g/kg。其中50%的茶园土壤有机质未达三级标准(20 g/kg),80%的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未达二级标准(30g/kg)。16个省市中,山东、陕西、河南、江苏4省茶园土壤有机质缺乏最为严重,其次是广东、江西、贵州、湖南4省。2、盆栽条件下,幼龄茶树茶叶产量和品质因有机肥不同替代比例而异,等氮量下纯有机肥施用处理下茶叶产量较有机肥替代30%化肥和纯化肥低;氨基酸含量纯有机肥施用处理下最低,其次是有机肥替代30%化肥,100%纯化肥(有机肥替代比例0%)最高。有机肥替代比例对土壤的影响因不同种类有机肥而异,土壤p H随鸡粪肥替代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土壤p H在不同菜籽饼肥替代化肥比例间未见显着差异。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效果因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而异,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下菜籽饼肥和鸡粪肥在提高茶树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和土壤理化性状方面效果相当;10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下,施用鸡粪肥在提高土壤p H、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上的效果较菜籽饼肥更优,但茶叶产量和品质在鸡粪肥和菜籽饼肥处理间无显着差异。3、2017年-2020年期间,浙江丽水、云南普洱、重庆万州和贵州遵义4个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会对茶叶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但不同茶园间以及同一茶园不同年份之间有机肥施用比例产生的效果存在差异,如丽水茶园在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处理下第二年和第三年茶叶产量均无差异,而重庆茶园第二年茶叶产量在纯化肥处理下显着高于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和纯有机肥处理。山东日照、安徽安庆、浙江杭州和福建泉州4个不同种类有机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下施用不同种类的有机肥在不同地块、不同年份间有差异,北方茶园施用豆饼肥氨基酸含量较高,江南和华南茶园施用牛粪肥氨基酸含量较高,江南茶园施用猪粪肥增产效果较好,华南茶园施用鸡粪肥增产效果较好。4、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乌龙茶生产茶园第九年采摘的茶叶产量随有机肥替代比例的提高而降低,有机肥替代25%化肥处理下茶叶产量最高,达到与纯化肥处理同等水平。乌龙茶成茶审评结果以及乌龙茶成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间均未表现出显着差异,主要儿茶素组分也未见显着差异。茶氨酸含量各处理间未见显着差异,但谷氨酸、丝氨酸、天冬酰胺、天门冬氨酸含量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75%、50%和25%)较施用纯有机肥或纯化肥高。300 kg N/hm2用量下,综合茶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乌龙茶生产茶园有机肥替代无机肥以25%为佳。5、不同种类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等氮量100%有机肥施用条件下,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4年茶叶产量和品质各处理间未见显着差异,但菜籽饼肥处理下茶树叶片中氮浓度显着高于鸡粪肥、猪粪肥和牛粪肥。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4年后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差异显着,表现为菜籽饼肥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含量较猪粪肥、鸡粪肥和牛粪肥高,而p H、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猪粪肥、鸡粪肥和牛粪肥低,土壤p H、有效养分含量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表现为菜籽饼肥处理显着低于猪粪肥、鸡粪肥和牛粪肥。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配合鸡粪肥施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品质,同时还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施用鸡粪肥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茶叶氨基酸含量较施用纯鸡粪肥和施用纯化肥处理的高,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较施用纯鸡粪肥处理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较施用纯化肥处理的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养分状况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综合以上结果表明,我国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应加强有机肥的施用以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茶园有机肥种类与施用比例均会影响茶叶产量、品质和茶园土壤。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效果差异因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而异,在有机肥替代30%化肥施用形式下,盆栽试验表明鸡粪肥和菜籽饼肥施用效果间无显着差异,但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下部分批次间茶叶品质有差异,如山东日照茶园有机肥30%替代比例下施用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第一年茶叶氨基酸含量在豆饼肥处理下显着高于施用猪粪肥、牛粪肥和羊粪肥的处理。纯有机肥处理下,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菜籽饼肥和鸡粪肥对茶树产量和品质的施用效果相当,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菜籽饼肥和猪粪肥、鸡粪肥、牛粪肥施用效果相当。不同种类有机肥对茶园土壤的影响存在差异,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均表明施用鸡粪肥茶园土壤p H较施用菜籽饼肥显着提升。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影响茶叶产量,盆栽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纯有机肥处理下茶叶产量和品质较配施和纯化肥处理低,施用纯有机肥在部分茶树上并不能起到增产提质的效果,茶园上应慎用纯有机肥。
郑楠[2](2021)在《氮肥施用及采摘标准对茶树新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新梢采摘标准的选择是调节茶叶品质和产量的重要手段,茶园养分管理同样是促进茶叶提质增产的重要方式。但是,部分茶农片面追求茶叶高产,过量施用化肥,不但增加了投入成本、降低了茶叶品质,而且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茶产业的绿色发展。针对此现状,本研究于2018-2020年通过分布于中国三大茶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和华南茶区)、五省份(安徽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浙江省)田间试验,收集和汇总了茶园试验点共1970个试验数据,研究了氮肥用量与茶树新梢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和茶叶品质的关系,以及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采摘标准对春、夏、秋茶茶青产量、养分内在效率、总茶多酚含量、总游离氨基酸含量、酚氨比以及一定目标产量下茶树新梢养分吸收最佳需求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茶青产量呈现报酬递减效应。在施氮量小于480kg/ha的情况下,提高施氮量可以提高茶青产量。增施氮肥可以提高茶树新梢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过量施用氮肥抑制茶树新梢的养分利用。茶树新梢中氮、磷和钾含量均与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其中以氮含量最显着。叶片中氮、磷和钾含量均与茶多酚和酚氨比呈负相关。(2)在2019-2020年度试验中,一芽三叶采摘标准下茶青产量高于一芽二叶。一芽三叶采摘标准下全年茶青平均产量为2792 kg/ha,一芽二叶采摘标准下全年茶青平均产量为2339 kg/ha。从全年看,一芽三叶采摘标准平均产量比一芽二叶采摘标准要增加19.4%。(3)在2019-2020年度试验中,使用一芽三叶采摘标准的茶树新梢在春、秋季酚氨比低于一芽二叶,夏季无显着差异。一芽二叶采摘标准与一芽三叶相比,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均较低,而一芽二叶采摘标准下茶树新梢全年茶多酚含量高于一芽三叶采摘标准。(4)春、夏和秋季茶树新梢氮和钾的养分需求量均为一芽三叶采摘标准大于一芽二叶采摘标准;一芽二叶采摘标准下茶树新梢磷的养分需求量则在春季和夏季高于一芽三叶。(5)QUEFTS模型分析表明:当养分吸收最佳曲线处于潜在产量的60%-70%时,茶树新梢养分吸收量随茶青产量呈线性增长。一芽二叶采摘标准下生产1000kg全年茶青的氮、磷和钾养分需求量的平均值分别是9.6、0.86和3.97 kg;一芽三叶采摘标准下,生产1000 kg全年茶青的氮、磷和钾养分需求量的平均值分别是10.1、0.77和3.97 kg。该研究利用QUEFTS模型确定了一定目标产量下的茶树新梢最佳养分需求参数,探索了基于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采摘标准下茶叶最佳养分需求量的差异,为促进茶叶的提质增产和茶园科学施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吴英[3](2021)在《万州燕山红茶鲜叶产量及品质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万州燕山泉水村有机茶园3个片区采摘的“川小叶种”茶鲜叶为研究对象,监测其产量和品质变化,以期为该茶树的种植和提高三峡有机红茶质量奠定理论依据。采用一般统计方法测定茶鲜叶百芽重、叶长、叶面积、芽密度和产量;采用ICP-MS测定茶鲜叶中矿物元素(K、Na、Mg、Cu、Zn、Ca、Fe、Mn);采用理化分析方法测定水分、灰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采用《GB/T23776-2018》规定方法进行红茶感官评审;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1.茶鲜叶的百芽重、芽密度、叶长、叶面积呈下降趋势,从夏季到冬季产量呈极显着下降趋势。2.随着茶鲜叶嫩度下降,其水分、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K、Na、Cu、Zn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灰分、Ca、Mg、Fe、Mn含量呈上升趋势。茶鲜叶水分、灰分、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可溶性糖不同月份间差异显着,而游离氨基酸差异不显着。茶鲜叶中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分之间呈正相关,灰分和水浸出物之间呈负相关,且茶鲜叶中的特征化学成分为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分,由此可认为茶王片区茶鲜叶品质优于林下和听风亭片区。茶鲜叶中化学成分聚类符合夏季、秋季、冬季的季节规律,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可为茶鲜叶品质判断提供参考。茶鲜叶中矿物元素含量较高,含量大小为K>Ca>Mg>Na>Mn>Fe>Cu>Zn。茶鲜叶中品质成分与矿物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抑制作用。茶鲜叶品质高低为夏季>秋季>冬季。3.春、夏、秋红茶感官评审评分为春茶>夏茶>秋茶,茶汤的感官品质与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灰分、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水分与茶叶感官品质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从夏季到冬季“川小叶种”茶鲜叶品质和产量下降;茶鲜叶中品质成分和矿物元素既存在协同作用,又存在拮抗作用;茶鲜叶选择性吸收矿物元素的量,其矿物元素含量丰富;不同月份茶鲜叶中其他化学成分与矿物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但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稳定;茶叶感官评审品质与茶鲜叶中化学成分含量密切相关。
谭美,包小村,向铁军,江涛,刘爱华,刘文[4](2021)在《有机肥施用量对茶园地温及春茶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研究增施有机肥对春茶的影响,在10年生茶园内,设计3个不同有机肥施用梯度和覆膜处理,探讨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及在增施有机肥的前提下进行覆膜处理对茶园地温、春茶萌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提高茶园地温2.56~2.86℃,提早茶树萌芽期9 d左右,增产1.6%;茶园每增施3 000 kg/hm2有机肥(w(总养分)≥8%,w(有机质)≥60%)可提高茶园地温0.40~0.95℃,提早茶树萌芽期3~6 d,增产14.52%~42.53%。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进行地膜覆盖能有效提高茶园地温,使春茶提前萌芽,促进春茶提早上市。
陈玉真,王峰,吴志丹,张文锦,翁伯琦,尤志明[5](2020)在《化肥减施对乌龙茶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化肥减施模式对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吸收、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情况,设置了5个处理:不施肥(CK),当地常规施肥(CF),有机替代(OF,化肥减量50.7%)、新型缓释肥(SRF,化肥减量34.4%)和茶树专用生物炭基肥(BF,化肥减量30.3%)。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模式相比,各施肥模式下茶叶产量两年平均增幅为14.24%~29.56%;与常规施肥处理(CF)相比,有机替代处理茶叶产量有所降低,新型缓释肥(SRF)和茶树专用生物炭基肥处理(BF)两年平均产量增加3.83%和9.66%,其中BF处理显着高于CF处理(P<0.05)。与CF处理相比,各化肥减施模式对茶叶品质成分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BF处理能降低茶叶酚氨比,尤其是秋茶。与CF处理相比,SRF和BF处理能提高茶树新梢氮、磷、钾、钙和镁的吸收量,提高茶树新梢肥料利用率,其中SRF处理新梢肥料贡献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养分回收率两年平均分别增加了3.25%、0.96 kg·kg-1、4.01 kg·kg-1和7.51%,BF处理新梢肥料贡献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养分回收率两年平均分别增加7.63%、1.41 kg·kg-1、3.95 kg·kg-1和13.71%,BF处理效果优于SRF处理。与CF处理相比,新型缓释肥每年每公顷增加纯收入630元,BF处理增加纯收入6 995元。茶树专用生物炭基肥模式在闽北乌龙茶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杨叶华[6](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曾婕,张德全,闻禄,田永,彭发元,何丹,王金林,武广云[7](2020)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为茶园提供合理的施肥模式,从而提高茶叶产量及土壤肥力,为推进茶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连续1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5种不同施肥模式:空白区、有机肥区、无机肥区、配方肥区、化肥减量区,测定茶叶产量及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配方肥区和无机肥区均表现出持续提高茶叶产量的良好作用,且二者差异不显着。减量化肥区产量每年变化平缓,2013年开始呈上升趋势,到2016年,产量达到最大。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化肥减量区增幅最大,试验后比试验前增加了10.50 g/kg,提高43.75%。有机肥区对茶园土壤pH的提高幅度较大,配方肥区和化肥减量区将茶园土壤pH控制在适宜茶树生长的范围4.14~5.45。无机肥区和配方肥区明显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比空白区提高了64.52%和41.98%。配方肥区土壤速效磷含量为68.64 mg/kg,比空白区和无机肥区分别提高了336.61%和20.86%。有机肥区和配方肥区速效钾含量较高,比空白区提高了43.51%和13.96%。因此,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方式最为合理,有利于保持茶园土壤养分均衡,肥效长,后劲足,促进茶园生产力稳定。
徐凯明,邵建云[8](2019)在《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技术》文中指出陕西现有茶园已逾13.3万hm2,年产值上百亿元,位列全国产茶省区第七,具有了较大的规模。然而培育管理差,单产不高。笔者在多年讲授陕西茶树栽培及深入实践与理论探索基础上,对陕西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技术进行了梳理论述。主要有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技术。重点对荒芜半荒芜茶园的秋冬季管理主要技术进行了论述。旨在逐步提高陕西茶园秋冬季管理水平。
潘荣艺[9](2019)在《基于用户需求的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构建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中后期以来,茶园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恶化问题日益凸显,合理施用有机肥成为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保障茶叶品质和安全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大部分茶区提倡使用有机肥,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市场上有机肥品种多,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动物性有机肥来源于现代集约化养殖场,施用不当或过量有污染茶园的风险;未建有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用户掌握有机肥种类有限、选择茶园适用的有机肥困难、施肥过量或不足并存等。因此,在传统农业生产管理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立一个实现茶园适用有机肥的统计、检索及推荐施肥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对茶园有机肥的有效选择具有帮助作用。本文根据国家登记以及部分科技文献报道、专着中的有机肥的使用方法、属性和重要的理化性质等信息,辨别筛选出茶园适用的有机肥并构建了基于Android手机的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进行了用户需求调查分析。通过在福建、广东、湖北、安徽等多个省份的茶园基地管理人员、茶农、茶叶技术服务人员进行需求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因茶园有机肥种类多、质量良莠不齐、专家咨询渠道不通畅等原因,茶园主体存在系统整理归纳茶园有机肥信息的需求、信息科学化的需求、信息获取方式简便化的需求和能利用茶园数据进行有机肥推荐的功能需求。2.建立了茶园有机肥数据库。通过国家肥料登记库、科技文献报道、专着、田间调查和市场调查为主要数据来源,辨别筛选出茶园适用的有机肥并记录信息,形成了茶园有机肥信息表,共收录适用茶园有机肥111种,为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提供了数据源。3.定义了茶园有机肥信息检索指标和校对显示信息。根据茶树营养特性、田间管理特性和有机肥施用原则,选择以土壤结构、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茶类、三年平均亩产量作为检索指标。以肥料名称、类型、理化性质、施用方法、施用量、施用频率、功能作用、注意事项、资料来源作为有机肥信息显示内容,并对内容进行专业校对,为茶园主体选择和使用有机肥提供依据。4.构建出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通过分析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设计原则、系统需求、结构设计以及安全设计,采用LAMP架构模式,开发了基于手机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并介绍系统主要模块的功能及程序代码,为茶园有机肥高效选择提供途径。
李娟,章明清,尤志明,章赞德,姚建族,苏火贵[10](2018)在《‘佛手’等3个品种茶园施肥限量标准研究》文中认为为探讨‘佛手’、‘黄棪’和‘水仙’3个品种茶园施肥限量标准,在相关茶叶主产区设置了22个氮磷钾和有机肥的肥效试验。田间试验表明,茶园可划分为"低产茶园"、"中产茶园"和"高产茶园"等3种施肥类型,两两类别间的施肥效应具有显着水平的差异。施用氮肥的茶青平均增产17. 6%,具有最大的增产作用,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的增产效果大致相当,茶青平均增产9. 7%10. 6%,但不同茶树品种或茶园类型的施肥效应具有明显差异;平衡施肥和在此基础上增加30%N肥的两种施肥模式普遍具有较高的茶青产量和净增收。以茶青产量和净增收等农学指标为主要依据制定了佛手、黄棪和水仙的茶园施肥限量标准。结果显示,不同茶园施肥类别因土壤供肥能力和茶青产量不同,氮磷钾施肥量的限量标准有明显差别。
二、茶园冬季施肥增产效果及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园冬季施肥增产效果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茶园有机肥种类与施用比例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使用有机肥重要性与必要性 |
1.2 有机肥施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1.2.1 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
1.2.2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
1.3 有机肥施用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有机肥种类选择 |
1.3.2 有机肥施用策略 |
1.4 有机肥施用对茶叶生长影响研究现状 |
1.4.1 有机肥施用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 |
1.4.2 有机肥施用对茶园土壤影响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查 |
2.1 调查方法 |
2.1.1 取样方法 |
2.1.2 测定与分析方法 |
2.2 调查结果 |
2.2.1 全国主要产茶省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情况 |
2.2.2 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省份间差异 |
2.2.3 各省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情况 |
2.3 调查结论 |
第三章 盆栽条件下有机肥施用对幼龄茶树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处理与方法 |
3.1.3 样品采集方法 |
3.1.4 样品分析方法 |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新梢产量和修剪物生物量的影响 |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新梢品质的影响 |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各部位养分浓度的影响 |
3.2.4 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各部位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有机肥替代比例对幼龄茶树生长的影响 |
3.3.2 有机肥种类对幼龄茶树生长的影响 |
第四章 田间条件下有机肥施用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
4.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与处理 |
4.1.2 参试茶园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茶叶产量 |
4.2.2 茶叶品质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田间条件下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
4.3.2 田间条件下不同种类有机肥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
第五章 长期定位试验下有机肥施用比例对乌龙茶生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茶园基本情况 |
5.1.2 试验处理 |
5.1.3 取样和分析方法 |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下茶叶产量 |
5.2.2 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下乌龙茶成茶审评结果 |
5.2.3 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下乌龙茶成茶品质成分含量 |
5.2.4 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对茶叶新梢和成熟叶中氮浓度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长期定位试验下有机肥种类对绿茶产量品质和茶园土壤的影响 |
6.1 试验处理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试验处理 |
6.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6.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下茶园茶叶产量 |
6.2.2 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下茶园茶叶品质 |
6.2.3 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下茶园茶叶氮浓度 |
6.2.4 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下对茶园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影响 |
6.3 讨论与小结 |
6.3.1 茶叶产量和品质 |
6.3.2 茶园土壤 |
6.3.3 小结 |
第七章 生物质炭对茶园有机肥施用效果的影响 |
7.1 试验处理与方法 |
7.1.1 试验地概况 |
7.1.2 试验处理 |
7.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7.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处理下茶园茶叶产量 |
7.2.2 不同处理下茶园土壤性状差异 |
7.2.3 土壤理化微生物性状与茶叶产量和品质间的相关性 |
7.3 讨论与小结 |
7.3.1 生物质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
7.3.2 生物质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7.3.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氮肥施用及采摘标准对茶树新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茶树养分管理研究进展 |
1.2.1 茶树养分吸收研究现状 |
1.2.2 茶园养分管理现状 |
1.3 QUEFTS模型 |
1.3.1 QUEFTS模型简介 |
1.3.2 QUEFTS模型应用 |
1.3.3 QUEFTS模型验证 |
1.4 茶树新梢采摘技术 |
1.4.1 茶树新梢采摘意义 |
1.4.2 茶树新梢采摘时期 |
1.4.3 茶树新梢采摘方式 |
1.4.4 采摘标准与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关系 |
1.5 茶叶品质指标 |
1.5.1 茶叶品质成分的作用 |
1.5.2 茶多酚 |
1.5.3 氨基酸 |
1.5.4 酚氨比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2 氮肥施用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氮肥施用对茶青产量的影响 |
2.2.2 氮肥与茶树新梢养分吸收 |
2.2.3 氮肥施用与茶树新梢品质指标的关系 |
2.2.4 茶树新梢养分含量与品质指标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氮肥施用对茶青产量的影响 |
2.3.2 氮肥施用与养分吸收的关系 |
2.3.3 肥料施用与茶树新梢品质指标的关系 |
2.4 小结 |
3 采摘标准对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测定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采摘标准下茶青产量 |
3.2.2 采摘标准对茶树新梢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3 采摘标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采摘标准对茶青产量的影响 |
3.3.2 不同采摘标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3.4 小结 |
4 茶树养分最佳需求量估算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参数与计算公式 |
4.1.4 模型简介 |
4.1.5 模型评价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茶树养分内在效率和吨茶青养分吸收参数 |
4.2.2 QUEFTS模型参数确定 |
4.2.3 茶树新梢最佳养分需求估算 |
4.2.4 QUEFTS模型验证 |
4.3 讨论 |
4.3.1 采摘标准对养分内在效率的影响 |
4.3.2 QUEFTS模型评价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万州燕山红茶鲜叶产量及品质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有机红茶 |
1.2 “川小叶种”有机红茶 |
1.2.1 “川小叶种”茶叶品质研究现状 |
1.2.2 “川小叶种”茶叶产量研究现状 |
1.2.3 供试“川小叶种”茶叶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背景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川小叶种”茶鲜叶产量指标测定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各片区不同月份茶鲜叶百芽重变化 |
2.3.2 各片区不同月份茶鲜叶叶长变化 |
2.3.3 各片区不同月份茶鲜叶叶面积变化 |
2.3.4 各不同月份茶鲜叶芽密度变化 |
2.3.5 夏、秋、冬季茶叶产量变化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川小叶种”茶鲜叶品质成分测定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各片区不同月份茶鲜叶水分含量变化 |
3.3.2 各片区不同月份茶鲜叶灰分含量变化 |
3.3.3 各片区不同月份茶鲜叶水浸出物含量变化 |
3.3.4 茶鲜叶可溶性糖测定结果 |
3.3.5 茶鲜叶咖啡碱测定结果 |
3.3.6 茶鲜叶茶多酚测定结果 |
3.3.7 茶鲜叶游离氨基酸测定结果 |
3.3.8 茶鲜叶矿物元素测定结果 |
3.3.9 各片区不同月份茶鲜叶品质成分方差分析 |
3.3.10 各片区不同月份茶鲜叶品质成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
3.3.11 茶鲜叶中品质成分、矿物元素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川小叶种”红茶感官评审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红茶品质成分含量 |
4.3.2 春、夏、秋季红茶感官评审结果 |
4.3.3 红茶感官品质与品质成分相关性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有机肥施用量对茶园地温及春茶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园地温的影响 |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春茶新梢展叶水平及萌发时间的影响 |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春茶百芽质量的影响 |
2.4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芽密度的影响 |
2.5 不同施肥处理对春茶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5)化肥减施对乌龙茶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4 样品分析与计算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化肥减施模式对闽北乌龙茶产量的影响 |
2.2 化肥减施模式对闽北乌龙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
2.3 化肥减施模式对茶叶氮、磷、钾、钙、镁吸收量的影响 |
2.4 化肥减施模式对茶树新梢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2.5 化肥减施模式对闽北乌龙茶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6)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 数据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2 数据分析 |
5.3 结果分析 |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试验设计 |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6.2 数据分析 |
6.3 结果分析 |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地概况 |
7.1.2 试验设计 |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7.2 数据分析 |
7.3 结果分析 |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试验地概况 |
8.1.2 试验设计 |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8.2 数据分析 |
8.3 结果分析 |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8.4 讨论 |
8.5 小结 |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试验材料 |
9.1.2 试验设计 |
9.1.3 测定方法 |
9.2 数据分析 |
9.3 结果分析 |
9.3.1 绿肥腐解特征 |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
9.4 讨论 |
9.5 小结 |
第10章 结论 |
10.1 主要结论 |
10.2 本文创新点 |
10.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
致谢 |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
(7)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时间 |
1.3 试验材料 |
1.4 试验设计 |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
2.2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状况的影响 |
2.2.1 土壤有机质含量。 |
2.2.2 土壤pH。 |
2.2.3 土壤养分含量。 |
2.3 茶园土壤肥力与茶叶产量相关关系 |
3 讨论 |
3.1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
3.2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状况的影响 |
3.3 茶园土壤肥力与茶叶产量相关关系 |
4 结论 |
4.1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
4.2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状况的影响 |
(8)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
1.1 在陕南茶园培育实际中, 茶园秋季管理常延至冬季, 常称秋冬管理 |
1.2 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的时段 |
1.3 秋冬季是茶园管理的重要时期 |
1.4 秋冬季管理能消灭茶园草荒, 减少病虫危害 |
1.5 秋冬季管理对茶园增产提质作用较大 |
1.6 秋冬季管理是茶叶生产必不可少的工作 |
1.7 搞好秋冬季茶园管理的意义重大 |
2 陕南秋冬季茶园管理的主要内容 |
3 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技术 (步骤方法) |
3.1 荒芜或半荒芜成龄茶园的秋冬管理技术步骤方法 |
3.1.1 初秋前后, 割除杂草, 亮出茶行 |
3.1.2 耕挖茶行, 除净草根树茬, 疏松耕层 |
3.1.3 对茶树上的枯枝朽杆等进行修剪 |
3.1.4 开沟施肥, 促进根系更新及枝叶萌发 |
3.1.5 在中秋节前后, 应进行打顶养蓬, 预防冻害 |
3.1.6 修沟补坎等水利化工作, 改善水肥流失状况 |
3.2 在管正常成龄茶园的秋冬管理技术要点 |
3.3 幼龄茶园秋冬管理技术要点 |
4 结束语 |
(9)基于用户需求的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 |
1.1.2 茶园有机肥发展的需要 |
1.1.3 农户茶园有机肥选择和使用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创新与特色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茶园有机肥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 农业信息系统构建国内外研究进展 |
2.3 农业信息系统应用国内外研究进展 |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3 理论基础与系统构建技术原理 |
3.1 茶树营养特性 |
3.1.1 茶树的“喜铵性” |
3.1.2 茶树的“聚铝性” |
3.1.3 茶树的“嫌钙性” |
3.1.4 茶树的“低氯性” |
3.2 有机肥施用原则 |
3.3 LAMP体系结构 |
3.3.1 Linux操作系统 |
3.3.2 Apache Web服务器 |
3.3.3 MySQL数据库技术 |
3.3.4 PHP脚本语言 |
3.4 本章小结 |
4 茶园有机肥数据库构建 |
4.1 茶园有机肥的信息来源及茶园适用性筛选依据 |
4.1.1 茶园有机肥信息来源 |
4.1.2 适用茶园的有机肥筛选依据 |
4.1.3 适用茶园有机肥筛选结果 |
4.2 茶园有机肥信息栏目内容 |
4.3 茶园有机肥检索指标选择依据及结果 |
4.3.1 茶园有机肥检索指标选择依据 |
4.3.2 茶园有机肥检索指标选择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的构建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1.2 系统数据需求分析 |
5.1.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5.2 系统设计原则 |
5.3 系统结构设计 |
5.3.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5.3.2 数据库结构设计 |
5.4 系统安全设计 |
5.5 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 |
5.5.1 登录注册模块的实现 |
5.5.2 系统主界面功能实现 |
5.5.3 系统添加导入功能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使用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佛手’等3个品种茶园施肥限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方案 |
1.2 土样采集与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茶园施肥类别的定量分类 |
2.2 佛手、黄棪和水仙茶园施肥效应 |
2.3 基于农学效应的茶园施肥限量标准 |
3 结论 |
四、茶园冬季施肥增产效果及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茶园有机肥种类与施用比例效果研究[D]. 伊晓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氮肥施用及采摘标准对茶树新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郑楠. 浙江大学, 2021(09)
- [3]万州燕山红茶鲜叶产量及品质动态变化研究[D]. 吴英.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7)
- [4]有机肥施用量对茶园地温及春茶产量的影响[J]. 谭美,包小村,向铁军,江涛,刘爱华,刘文. 磷肥与复肥, 2021(03)
- [5]化肥减施对乌龙茶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陈玉真,王峰,吴志丹,张文锦,翁伯琦,尤志明. 茶叶科学, 2020(06)
- [6]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7]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J]. 曾婕,张德全,闻禄,田永,彭发元,何丹,王金林,武广云.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3)
- [8]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技术[J]. 徐凯明,邵建云. 陕西农业科学, 2019(07)
- [9]基于用户需求的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 潘荣艺.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1)
- [10]‘佛手’等3个品种茶园施肥限量标准研究[J]. 李娟,章明清,尤志明,章赞德,姚建族,苏火贵. 茶叶学报,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