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曲晓宇[1](2022)在《腹腔镜下胰腺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胰腺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旨在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120例腹腔镜胰腺手术患者作为此次试验对象,根据入院单号、双号进行分组,每组6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准备、病情监测等方法 ;研究组接受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包括术前的心理疏导、针对性干预,术中的并发症护理及术后的营养干预和康复训练;统计各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并记录各组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护理总满意度(5.00%,96.67%)比对照组(18.33%,85.00%)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时间方面,研究组更短,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 <0.05)。结论腹腔镜技术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胰腺手术中也得到了大力应用,对于腹腔镜下胰腺手术患者而言,围手术期护理的护理极为重要,不仅有助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而且可促进护理满意度提高,缩短住院时间。
张瑜,蒋辉,万文武,丁兵[2](2022)在《ω-3鱼油脂肪乳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患者LPD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添加ω-3鱼油脂肪乳100 ml,设为观察组;另28例患者LPD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添加普通脂肪乳,设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者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相关资料:围手术期营养指标、围手术期炎症反应指标、围手术期免疫学检查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围手术期营养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炎症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免疫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IgA、IgG、IgM、CD4+、CD8+、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4.2%(8/33),其中胰漏6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2.9%(12/28),其中胰漏7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两组患者经过对症及支持等治疗均获得治愈。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ω-3鱼油脂肪乳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外营养治疗中能减轻术后炎症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吴霜,梁有俊,张静,谢芳,仇毓东,凡银银[3](2021)在《基于胰瘘风险评分模型的分级护理模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基于胰瘘风险评分(FRS)模型的分级护理模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96例行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96例和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基于FRS模型的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胰瘘发生率及生命质量。结果:观察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9.0%,低于对照组的4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272,P<0.01)。观察组胰瘘总发生率和B、C级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6.0%和13.0%,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6.0%和21.9%(χ2=7.573,P<0.01和χ2=5.73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与术前的生命质量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术后患者实施基于FRS模型的分级护理模式,能够减少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胰瘘发生率,尤其是B、C级胰瘘的发生率,且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王群敏,卢芳燕,王飞霞,刘朝旭,马丽丽,吴国生[4](2021)在《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自体小肠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11例腹部肿瘤累及肠系膜根部血管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自体小肠移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多学科移植团队术前综合评估,做好预康复准备;术后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积极补液抗休克;加强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重视肠功能康复和出院随访。11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康复出院。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5](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刘舒[6](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循证的基础上,归纳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干预及管理的证据,并结合德尔菲法构建分阶段、操作性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最佳实践信息。研究方法:1.文献回顾与循证:计算机检索英国国家卫生与照护优化研究所(NICE)、美国国立指南数据库(NGC)、医脉通、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等网站,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JBI等数据库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相关文献,双人进行独立文献质量评价、证据等级评价,通过提取相关营养管理证据形成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初稿。2.德尔菲法:选取浙江省内胰腺外科或临床营养管理专家进行德尔菲法专家函询,根据函询结果判断营养管理条目的可行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经过完善后形成营养管理方案的终稿。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与质量评价后,最终纳入31篇文献,其中包括8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7篇RCT、10篇类实验性研究以及1篇诊断性实验研究。根据资料提取、证据总结等初步形成了方案初稿。2.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18、0.821。第1轮条目可操作性和重要性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27、0.07~0.24。第2轮条目可操作性和重要性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5~0.18、0.00~0.14。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范围为0.131~0.164。通过专家函询与小组讨论,最终确立的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包括PD患者营养管理运作模式、术前营养干预、术后营养干预、营养支持的监测与护理在内的4个维度。研究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内容较为全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借鉴。
蒋璐剑[7](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顾小静[8](2021)在《全程化营养管理模式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全程化营养管理,包括与营养相关的护理健康教育、合理营养支持方案、规范的血糖监测及运动方案等,对胰腺癌患者的血糖、营养相关指标、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等的影响。方法:成立医技护一体化营养管理研究小组。选取2020年6月—12月在武汉市某甲级医院因为胰腺癌住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CT确诊为胰腺癌患者;(2)年龄≧18周岁;(3)年龄≤70岁;(4)拟行胰腺癌切除手术;(5)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3分;(6)无胃肠道等相关消化系统疾病、能实施肠内营养。排除标准:(1)非胰腺癌;(2)合并严重的并发症;(3)胃肠道功能障碍,无法进行肠内营养。以营养状况(体重、BMI、血糖)、实验室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量表等为客观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收集。选取2020年6月-8月在武汉市某甲级医院接受治疗、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胰腺癌患者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饮食健康宣教,进行普通的营养管理护理。以同医院2020年9月-12月接受治疗、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胰腺癌患者为实验组,2020年9月—10月先予以预实验。预实验内容包括: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及相关护理方案。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进行入院至出院的全程化的饮食管理。根据试验情况,最终确定给予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专业的个体化、全程化的营养及护理流程及方案(护士在患者入院时给予个体化的饮食习惯收集、个体化的饮食宣教给予个体化的饮食食谱制定等;并在术前、术中、术后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监控和管理)。测定两组患者的体重、BMI、血糖、白蛋白浓度、前白蛋白浓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量表评分,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应数据科学统计及分析。计数数据用病例数(n)来描述。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测量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测量数据进行中位数检验,用Mann-Whitney U检验描述四分位数(P<0.05)。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年龄、体重、BMI等)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术前空腹血糖、术后空腹血糖、术前耐量异常、术后血糖耐量异常组间比较(1)对照组(6.30±1.16)患者术前空腹血糖与实验组(6.12±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5,p=0.477)(2)对照组(7.67±3.11)患者术后空腹血糖与实验组(6.30±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5,p=0.016)(3)对照组(15例,41.7%)患者术前血糖耐量异常与实验组(14例,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8,p=1.000)(4)对照组(20例,55.5%)患者术后血糖耐量异常与实验组(6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99,p=0.001)3.营养指标比较(1)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白蛋白(P-value=0.951)、前白蛋白(P-value=0.703)和淋巴细胞(P-value=0.429)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基线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实验组前白蛋白(231.39±33.54,)明显高于对照组(210.47±3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5,P-value=0.009)(3)实验组淋巴细胞(1.82±0.47,)明显高于于对照组(1.3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34,P-value=0.001)(4)实验组白蛋白(43.20±3.98,)明显高于于对照组(40.61±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46,P-value=0.003)4.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QLICP-PA量表)(1)对照组(49.22±11.12)患者治疗前躯体功能与实验组(48.78±11.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5,p=0.87);对照组(52.61±9.48)治疗后躯体功能与实验组(58.17±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9,p=0.004)(2)对照组(58.31±8.37)患者治疗前心理功能与实验组(58.03±9.67),差异无统计学意(t=-0.130,p=0.897);对照组(54.78±9.2)患者治疗后心理功能与实验组(68.7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4,p<0.001);(3)对照组(63.83±5.75)患者治疗前社会功能与实验组(64.89±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7,p=0.458);对照组(69.89±3.42)治疗后社会功能与实验组(74.36±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7,p=0.004)(4)对照组(57.31±4.25)患者治疗后共性症状与副作用与实验组(47.56±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2,p=<0.001);5.术后并发症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16例,44.4%)与实验组(4例,11.1%)明显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69,p=0.003);胰瘘组间差异明显。胃排空障碍(10例)、感染(1,例)、在两组中发病比例一致,实验组出血(4例)对照组出血(4例)组间无差异(x2=0.127,P=1.000);6.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出院时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8.11±4.874)分,实验组为(98.08±1.746)分,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数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显着(P<0.001);两组患者术后2月再入院,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7.92±3.706)分,实验组为(98.08±1.746)分,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数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显着(P<0.001)。结论:对手术的胰腺癌患者在术前行营养风险筛查并制定和实施全程精细化的营养管理,根据患者不同的营养状况、营养需求,结合客观指标及指征,有依据、有目标地进行科学营养管理,体现了精准医疗与精细化护理的理念,增强了小组成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1.胰腺患者营养风险筛查风险高,术后对营养需求的增加可进一步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加重营养不良程度;2.护理健康教育、合理营养支持方案、规范的血糖监测及运动方案的制定可以改善胰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3.全程化的营养管理可以减少胰腺癌术后的血糖波动,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符合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可以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以及促进营养吸收,同时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胰瘘的发生)。4.全程化的营养及护理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彭琳[9](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研制及防范策略初步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出血(Postpancreaticoduodenectomy hemorrhage,PPH)临床病例特征及风险因素,了解PPH患者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研制并验证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初步构建PPH护理防范策略,旨在为临床护士早期识别术后出血的高危人群,采取预警管理,以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研究方法:1、在风险管理理论指导下,基于文献回顾和专家会议,构建《PPH临床病例资料采集表》,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胰腺外科病历资料完整的29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采取1:3比例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来提取研究样本,收集出血和部分未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出血的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2、检索国内外PPH风险因素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质量采用科学方法评价,筛选并提炼最佳证据,基于前期PPH风险因素结果,结合证据整合后形成PPH风险因素的条目池。通过3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立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框架及各指标权重,同时各指标权重参考多因素分析中独立危险因素的OR值。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预测价值;根据灵敏度、特异度、灵敏度和特异度的乘积,结合本研究甄别高危患者的目的以确定最佳预警界值,将PD手术后患者分为PPH高危与低危两组;使用2020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符合纳排标准的PD手术患者作为验证组以验证评估工具的有效性与可行性。3、基于文献回顾,在PPH临床病例的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基础上,寻找有效的临床指导策略,初步构建PPH护理防范策略草案,组织召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构建PPH护理防范策略的初稿,并设计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及临床应用规范。研究结果:1、病例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201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病历资料完整的2918例择期PD手术患者,共有62例(2.12%)发生术后出血并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护士甄别PPH时,首次发现以腹腔引流管出现鲜红色血性液体等为主有42例(67.74%);发现PPH时已出现休克表现41例(66.13%);30例(48.39%)在护理交接班前后1h发现;早期PPH 19例(30.65%)、迟发PPH 43例(69.35%),出血的部位均以腹腔出血为主;发现PPH时严重程度为轻度6例(9.68%)、中度24例(38.71%)和重度32例(51.61%);发生PPH时62例均已出现血红蛋白下降,15例(24.19%)出现血小板降低,54例(87.10%)前白蛋白降低;发现出血前常伴有以胰瘘为主(37.10%)的专科相关并发症;临床中一旦发现出血,通常立即给予输血扩容(75.81%)、止血(56.45%)、血管活性药物升压(51.61%)等护理紧急处置。本研究采取1:3比例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62例发生PPH患者及186例未发生PPH患者行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意义的自变量及专业上认为是可能风险因素的进入多因素分析,经多因素分析患者发生PPH的独立影响因素有6个,包括术中输血≥400ml、胰腺质地软、肿瘤直径>3cm、术后心率增快、消化道瘘、总胆红素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评估工具的研制:在多因素分析结果基础上,采用循证研究对风险因素进行补充。对PPH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质量评价,共纳入16篇文献,其中9篇系统评价、3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1篇证据总结,共计24条证据进行汇总分析,结合前期PPH风险因素结果,初步形成PPH风险因素的条目池;通过3轮16名专家参与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31,3轮专家咨询对所有指标意见的协调系数有显着性检验结果(P<0.001),最终专家对所有指标的意见趋于一致,27个指标中重要性均分为4.13~4.93,变异系数为0.051~0.155,最终确立有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的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基本框架及各指标权重。各指标中权重分占比前6项与多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项目一致。3、评估工具的验证:2014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病历资料完整的29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中按照1:3的未出血患者186例,与发生PPH的62例患者组成研究样本,共计248例。根据发生PPH与未发生PPH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得分情况绘制ROC曲线,计算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3,提示预警价值较好,预警界值为22.5分,评估工具的灵敏度为83.87%,特异度为69.35%。当最佳预警界值为22.5时,在62例PPH患者中,预测发生早期出血的灵敏度为84.21%,预测迟发PPH风险发生的灵敏度为83.72%,预测效果较好。2020年3月~2020年12月PD患者为验证组,发现灵敏度100%,特异度62.96%,提示评估表诊断价值好,考虑评分为整数,将评分≥22分的患者作为PPH高危人群。4、出血护理防范策略的初步构建:在PPH临床病例的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基础上,邀请10名专家进行专家会议,此次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13,确立PPH护理防范策略包括:(1)内容:加强监护、引流管的护理、专科相关并发症的识别、营养支持、低体温防控、循环监测、早期活动、疼痛护理、健康宣教九个方面。(2)PPH风险评估频次:手术结束离开手术室前;转入病房1h内;病情变化时随时复评;PPH高危患者每日复评;PPH低危患者,无病情变化每周一复评。5、设计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在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研制、验证,以及专家会议的基础上,将评估的频次、增设单项高危人群及高危患者的护理防范举措呈现在评估工具上。经评估PPH高危人群时,责任护士在每日护理交班记录中进行描述,进行班班交接,床头悬挂PPH高危警示标示,在护理站病史日记中记录病区内所有高危PPH患者信息,责任护士应及时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在24h内查看患者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并在评估单后进行签名,护士长定期跟踪直至评估为低危患者。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62例发生术后出血并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的PPH病例回顾,得出PPH出血病例特征为:发现PPH时常伴胰瘘等并发症,呈中重度出血,生命体征异常,血红蛋白、血小板、前白蛋白呈下降趋势,发现方式以腹腔引流管为主,交接班易发现病情改变,出血时间分布以迟发为主。通过病例对照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PPH风险因素有:术中输血≥400ml、胰腺质地软、肿瘤直径>3cm、术后心率增快、消化道瘘、总胆红素增高,其中消化道瘘是出血最主要风险因素。因此护士应注意患者这些临床特征。2、本研究在多因素分析PPH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循证研究与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等方法,得到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指标与得分,并采用ROC曲线确定评估分值最佳预警界值,为PPH风险预警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3、通过专家会议初步构建出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及临床应用规范,包括评估频次、高危人群的护理措施等。提出PPH护理防范策略,如加强护理监护、引流管的护理、专科相关并发症识别等。
刘晓燕[10](2020)在《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对PD患者术后恢复、癌因性疲乏、自我感受负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以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围手术期营养护理,试验组进行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观察其术后3、7、10天胃肠功能恢复、营养状况与免疫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发生等预后,以及癌因性疲乏、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等心理状况。对收集到的资料录入Epidate整理,并导入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对PD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围手术期营养护理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营养护理后,PD患者实施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术后营养与免疫、肝功能、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和缓解癌因性疲乏等方面均优于常规围手术期营养护理(P<0.05)。在营养状况与免疫指标方面:两组患者ALB和LYM#含量在术后均降低,但试验组更快升高至正常水平,术后10d试验组的ALB和LYM#绝对值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在肝功能方面:两组患者术前AST、ALT、TBIL、DBIL含量均高于正常水平,术后试验组迅速降低,试验组术后3d AST、ALT含量、术后7d DBIL和TBIL均低于对照组(P<0.002)。在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方面:试验组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可以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试验组的切口感染和胸腔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0d ADL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7d MFS量表评分也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也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癌因性疲乏的躯体疲乏维度、情感疲乏维度及总分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经济负担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但在自我感受负担的身体负担维度、情感负担维度及总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主要体现在生理机能维度、情感职能维度、活力维度、精神健康维度、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维度。结论: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PD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下胰腺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干预 |
1.2.2 术中干预 |
1.2.3 术后干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2.3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
3 讨论 |
(2)ω-3鱼油脂肪乳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围手术期营养指标: |
2.2 围手术期炎症指标: |
2.3 围手术期免疫学指标: |
2.4 术后并发症情况: |
3 讨 论 |
(3)基于胰瘘风险评分模型的分级护理模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常规护理 |
1.2.2 基于FRS模型的分级护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FRS、各胰瘘风险等级所占比例及胰瘘发生率比较 |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文版SF-36量表术前得分和术后1个月得分差值比较 |
3 讨 论 |
3.1 PD术后患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级护理模式 |
3.2 基于FRS模型的分级护理模式可减少PD术后总体并发症及胰瘘的发生率 |
3.3 基于FRS模型的分级护理模式可提高PD术后患者的生命质量 |
(4)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自体小肠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式和转归 |
2 护理 |
2.1 预康复管理 |
2.1.1 营养干预 |
2.1.2 康复训练指导 |
2.2 休克期监测和补液 |
2.3 术后并发症的识别和护理 |
2.3.1 血管并发症的识别和护理 |
2.3.2 胰瘘的识别和护理 |
2.3.3 其他并发症的识别和护理 |
2.4 肠康复护理 |
2.5 出院宣教 |
3 小结 |
(5)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ERAS定义 |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
1.2.1 术前宣教 |
1.2.2 术前戒烟、戒酒 |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
1.2.4 预康复 |
1.2.5 术前营养支持 |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1.2.7 术前禁食禁饮 |
1.2.8 术前肠道准备 |
1.2.9 术前麻醉用药 |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
1.3.4 炎症管理 |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
1.3.6 脑保护策略 |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
1.3.8术中体温管理 |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
1.3.1 2 腹腔引流 |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
1.5.1 术后疼痛管理 |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1.5.3 术后饮食 |
1.5.4 术后贫血 |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
1.5.6 出院基本标准 |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
2.1 术前宣教 |
2.2 多学科评估 |
2.3 专科评估 |
2.4 手术规划 |
2.5 控制术中出血 |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
2.7 控制手术时间 |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
2.1 5 引流管管理 |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2.17出院标准 |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
3.3 预康复 |
3.4 术前胆管引流 |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
3.6 术前肠道准备 |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
3.9 术中液体治疗 |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
4.1 术前宣教 |
4.2 预康复 |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
4.5.3 内环境的管理 |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4.6 手术方式 |
4.6.1 腹腔镜手术 |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
4.1 5 出院标准 |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
5.1 术前宣教 |
5.2 预康复 |
5.2.1 术前风险评估 |
5.2.2 预康复 |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5.3 术前肠道准备 |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
5.5 麻醉前用药 |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
5.8 PONV的防治 |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
5.9.1 腹腔镜技术 |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
5.9.5 转流性造口 |
5.1 0 鼻胃管 |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
5.1 4 导尿管 |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
5.17术后镇痛 |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
5.17.3外周神经阻滞 |
5.17.4镇痛辅助用药 |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
(6)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D患者营养风险评估 |
1.2.2 PD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
1.2.3 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 |
2.1 专业相关概念 |
2.1.1 围手术期 |
2.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2.2 循证护理概念 |
2.3 德尔菲法相关概念 |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营养管理方案 |
3.1 成立课题小组 |
3.2 文献检索 |
3.2.1 检索数据库 |
3.2.2 文献检索词 |
3.2.3 文献检索策略 |
3.3 文献筛选 |
3.3.1 文献纳入标准 |
3.3.2 文献排除标准 |
3.3.3 文献筛选流程 |
3.4 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 |
3.4.1 文献质量评价 |
3.4.2 资料提取内容 |
3.5 研究结果 |
3.5.1 文献检索结果 |
3.5.2 文献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及证据总结结果 |
3.5.3 初步拟定PD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 |
4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营养管理方案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
4.2.2 选择函询专家 |
4.2.3 进行专家函询 |
4.2.4 条目筛选标准 |
4.3 统计方法 |
4.3.1 专家一般资料 |
4.3.2 专家积极程度 |
4.3.3 专家权威程度 |
4.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4.3.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4.4 研究结果 |
4.4.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
4.4.2 专家积极程度 |
4.4.3 专家权威程度 |
4.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4.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4.4.6 第1 轮条目修改 |
4.4.7 第2 轮条目修改 |
4.5 形成最终的营养管理方案 |
5 讨论 |
5.1 该方案对临床的实践意义分析 |
5.2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
5.3 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5.3.1 专家代表性及权威程度 |
5.3.2 专家积极程度 |
5.3.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5.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5.3.5 第1 轮函询条目修改分析 |
5.3.6 第2 轮函询条目修改分析 |
5.4 PD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内容分析 |
5.4.1 PD患者营养管理运作模式 |
5.4.2 PD患者术前营养干预 |
5.4.3 PD患者术后营养干预 |
5.4.4 营养支持的监测与护理 |
6 小结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本研究不足和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营养管理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三、诊断及分级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质量评价 |
5. 资料提取 |
6. 统计方法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分析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第三节 讨论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模型验证 |
2. 模型简化 |
第三节 讨论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治疗方案 |
4. 数据收集 |
5.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4. 安全性分析 |
5. 随访 |
第三节 讨论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个人简介 |
(8)全程化营养管理模式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胰腺癌研究近况 |
1.2 全程化营养管理相关护理研究现状 |
1.2.1 全程化营养管理相关的护理概念的提出和通则 |
1.2.2 国内外全程化营养管理护理模式 |
1.2.3 全程化营养管理护理在胰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
1.3 现有不足及应对策略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路线 |
2.2 研究对象 |
2.2.1 建组过程 |
2.2.2 纳入、排除标准的建立 |
2.2.3 样本含量的估算 |
2.2.4 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 |
2.2.5 胰腺癌的诊断标准 |
2.3 对照组研究 |
2.4 实验组研究过程 |
2.4.1 成立医技护一体化全程营养管理模式 |
2.4.2 小组组成 |
2.4.3 人员培训 |
2.4.4 预实验 |
2.4.5 实验过程 |
2.4.6 个体化全程化营养管理护理方案的制定及执行 |
2.4.7 个体化全程化营养管理护理方案中的评估与调整 |
2.5 伦理学原则 |
2.6 研究用具和指标 |
2.6.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6.2 NRS-2002 营养风险评估表 |
2.6.3 SGA营养评估 |
2.6.4 营养相关临床生化指标 |
2.6.5 QLICP-PA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
2.6.6 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2020 版)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及分析 |
3.1 两组数据的一般资料调查 |
3.2 血糖调查 |
3.3 营养状况 |
3.4 生存质量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3.6 满意度表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研究展望 |
6.1 研究局限性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B NRS-2002 营养风险筛查表 |
附录C 病人营养评价表(SGA) |
附录D 自我管理行为测量表 |
附录E 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研制及防范策略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
一、文献回顾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PPH临床病例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 |
一、PPH临床病例资料采集表的构建 |
二、PPH临床病例特征分析 |
三、PPH的风险因素分析 |
四、PPH的发生情况、存在问题、护理对策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研制 |
一、PPH风险相关文献的检索与质量评价 |
二、基于循证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初步研制 |
三、应用德尔菲专家咨询确立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 |
四、基于ROC曲线评价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诊断价值 |
五、讨论 |
第四部分 PPH护理防范策略的初步构建 |
一、构建出血护理防范草案、设计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及临床应用规范 |
二、专家会议初步构建出血护理防范策略、设计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及临床应用规范 |
三、小结 |
全文总结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附录十 |
附录十 一 |
文献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护理策略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和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
致谢 |
(10)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营养风险筛查 |
1.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1.2.3 跌倒 |
1.2.4 压力性损伤 |
1.2.5 癌因性疲乏 |
1.2.6 自我感受负担 |
1.2.7 生命质量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创新性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终止试验 |
2.2.4 出院标准 |
2.2.5 样本量计算 |
2.3 干预方法 |
2.3.1 对照组干预方法 |
2.3.2 试验组干预方法 |
2.3.3 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方法对比 |
2.4 观察指标及研究工具 |
2.4.1 观察指标 |
2.4.2 研究工具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伦理考虑 |
2.7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营养状况与免疫指标 |
3.3 肝功能 |
3.4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
3.5 术后并发症情况 |
3.6 护理评估表 |
3.7 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
3.8 癌因性疲乏 |
3.9 自我感受负担 |
3.10 生活质量 |
第四章 讨论 |
4.1 营养风险筛查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应用的必要性 |
4.2 围手术期营养护理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重要性 |
4.3 RE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的应用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胰不同时机营养支持治疗对胰十二脂肠切除术后患者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下胰腺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J]. 曲晓宇. 中国医药指南, 2022(04)
- [2]ω-3鱼油脂肪乳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影响[J]. 张瑜,蒋辉,万文武,丁兵. 四川医学, 2022(01)
- [3]基于胰瘘风险评分模型的分级护理模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吴霜,梁有俊,张静,谢芳,仇毓东,凡银银. 现代医学, 2021(12)
- [4]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自体小肠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 王群敏,卢芳燕,王飞霞,刘朝旭,马丽丽,吴国生.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1(05)
- [5]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6]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的构建[D]. 刘舒.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7]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全程化营养管理模式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D]. 顾小静.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9]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研制及防范策略初步构建[D]. 彭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10]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晓燕.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围手术期论文; 对照组论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论文; 肠内营养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