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蝮蛇毒血清的交叉中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欣[1](2021)在《青环海蛇蛇毒组分的多组学分析及抗体制备》文中认为
王博[2](2021)在《我国优势种海蛇毒多组学分析、抗毒血清制备以及毒腺中活性组分淘选》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我国两种优势种海蛇毒多组学比较分析海蛇属蛇目眼镜蛇科海蛇亚科,全球共70余种,我国分布有17种,优势种为平颏海蛇(Hydrophis curtus,H.curtus)和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H.cyanocinctus),在北部湾及海南、福建近海最为多见。海蛇毒是由多种蛋白、多肽和小分子物质共同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组分为神经毒素和多种酶类,致死性极强。由于海蛇种类、地域分布及猎食对象的不同,海蛇毒中所含的蛋白种类和占比也有一定差异。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海域平颏海蛇毒(H.curtus venom,Hcu V)和青环海蛇毒(H.cyanocinctus venom,Hcy V)的组成,比较分析两者差异情况,本部分以平颏海蛇和青环海蛇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海蛇毒腺转录组数据库;其次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蛋白组学方法对两种海蛇毒的蛋白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在组学基础之上,我们又进一步对海蛇毒相关的生物学性质进行了测定与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应用Illumina Hi Seq?平台对我国两种海蛇毒腺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成功构建了高质量的毒腺转录组数据库,平颏海蛇和青环海蛇毒腺分别获得38,710和35,716条unigenes序列。我们将毒腺的转录组数据在公共数据库(NR、KEGG、GO、KOG、Swiss Prot)中进行了功能注释,在NR数据库中,两种海蛇毒腺注释序列来源最多的3个物种均为Notechis scutatus,Pseudonaja textilis,Ophiophagus hannah;在KEGG注释中,平颏海蛇和青环海蛇毒腺分别注释了10,949和10,683条unigenes,主要集中在信号转导和疾病发生相关的路径中;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位点检测,平颏海蛇和青环海蛇毒腺转录组中分别发现了15,171和12,908个SSR位点,其中以单核苷酸为重复单元的类型占比最高,均超过了50%。通过与Uni Prot动物毒素库(Uni Prot animal toxin and venom database)Blast比对,在两种海蛇毒腺中总共筛选到了17种蛇毒蛋白,充分挖掘了海蛇毒腺中蛇毒蛋白功能基因的资源。2.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获得Hcu V和Hcy V蛋白组分的原始肽段,匹配检索Uni Prot动物毒素数据库,在Hcu V和Hcy V中分别鉴定到47和38种毒素相关蛋白。根据功能分类,鉴定到的毒素相关蛋白可归为15个家族,主要包括:三指毒素、蛋白酶类、磷脂酶类、富含半胱氨酸毒素蛋白类、毒素因子、离子通道抑制剂等。这些毒素多见于蛇类,但也有少数见于其它有毒生物,包括蜘蛛(Lycosa singoriensis)、蝎子(Lychas mucronatus)、芋螺(Conus textile)等。3.通过毒素蛋白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毒素家族在Hcu V和Hcy V中所占比例不同,具体的蛋白组成也有一定差异。Hcu V和Hcy V中比例最高的两类毒素均为三指毒素(主要包括短链和长链神经毒素)和磷脂酶A2,在Hcu V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4%和38%,在Hcy V中分别为69%和22%,与文献报道的不同海域海蛇毒的组成及占比有明显差异。两种海蛇毒的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表明,Hcu V和Hcy V的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0.34 mg/kg和0.24 mg/kg,都有很强的致死性;两种海蛇毒均检测到明显的神经毒性、磷脂酶A2活性,以及微弱的蛋白酶活性和间接溶血毒性,但无明显的促凝与抗凝活性,这些活性检测结果与组学分析结果相一致。本部分通过对Hcu V和Hcy V进行多组学分析,并结合蛇毒生物学活性检测,揭示了我国两种优势种海蛇毒组成的分子多样性,也提示毒素蛋白组成比例的不同与其咬伤症状表现和致死效应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后续研制针对我国海域海蛇咬伤中毒的抗毒血清提供了重要基础。第二部分抗平颏海蛇毒血清的制备及其抗毒效果评价海蛇毒主要组分为神经毒素,能阻断神经突触传递,从而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海蛇毒的毒性极强,可诱发严重的呼吸衰竭,死亡率高,目前针对海蛇咬伤最有效的急救方式是尽快注射抗毒血清,但我国仅生产几种抗陆地蛇毒血清,对海蛇咬伤救治效果不佳。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提示,不同海域、不同种类的海蛇,其毒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研制特异性针对我国海域优势种海蛇毒的抗毒血清,本论文第二部分即以我国海域优势种平颏海蛇毒为抗原,经过抗原处理、免疫马匹、抗体纯化等步骤,制备了高效价的抗毒血清;并进一步对抗海蛇毒血清的体内外抗毒效果进行了评价,明确了抗毒血清的有效用量和使用时机,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0.6%甲醛浓度灭活毒素再添加弗氏不完全佐剂进行乳化,使毒素抗原获得最大的免疫原性,免疫马匹后50天采血可获得最高效价的马血清;经过酶消化、硫酸铵沉淀、超滤、柱层析等抗体纯化步骤后,抗海蛇毒血清中抗体F(ab’)2蛋白纯度达到91.6%,杂质大量减少,同时具备较好的毒素中和能力。2.抗平颏海蛇毒血清(H.curtus antivenom,Hcu AV)体外抗毒实验结果显示,Hcu AV对平颏海蛇毒和青环海蛇毒均有良好中和效果:1 m L Hcu AV能够对抗1.2 mg平颏海蛇毒或0.9 mg青环海蛇毒,使半数实验动物存活,提示Hcu AV能交叉中和多种海蛇毒,并为体内实验的抗毒血清用量提供了依据。3.Hcu AV体内抗毒实验结果显示,海蛇咬伤中毒后注射Hcu AV能显着提高实验动物的存活率,但需在短时间内(出现中毒症状前)尽早注射足量抗毒血清才能达到较好的救治效果,预防用药和延迟用药均无法降低中毒死亡率。同时,Hcu AV能有效减轻海蛇毒造成的多器官病理学变化。本部分以平颏海蛇毒为抗原,制备了高效价、高纯度的抗平颏海蛇毒马血清,能有效中和Hcu V和Hcy V,覆盖我国海域优势种海蛇毒。海蛇咬伤后尽快注射足量抗毒血清,能显着地降低中毒死亡率,保护机体脏器免受损伤,为今后抗海蛇毒血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第三部分平颏海蛇毒腺中活性组分的淘选与效应分析海蛇毒由多种酶类、非酶类蛋白和多肽、小分子物质组成,是一类重要的海洋生物毒素。海蛇毒除了剧烈的毒性之外,也含有多种结构特异、功能新颖的活性物质,具有多样的药理学效应如:镇痛、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海蛇毒中的活性物质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的热点之一。本部分以我国南海海域平颏海蛇为研究对象,分离其毒腺组织,利用M13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了平颏海蛇毒腺M13噬菌体展示文库。然后以内毒素LPS为靶标分子,经过多轮淘选,筛选出一个高亲和力的噬菌体克隆,通过基因测序、氨基酸序列预测与性质分析等,最终通过化学合成法获得了一段功能性多肽,并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评价其对内毒素的拮抗效果。本部分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高质量的平颏海蛇毒腺M13噬菌体展示文库,文库库容达到2.2×109,随机测序验证外源插入片段准确无误;c-Myc标签检测结果表明,外源插入片段在噬菌体外壳表面得到了高效的展示。2.以LPS为靶标分子,经过4轮固相淘选、阳性克隆测序、氨基酸序列预测等过程,获得了一段平颏海蛇毒腺来源的21肽。多肽性质分析结果表明,该多肽富含碱性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523.15,理论等电点为10.76,在中性溶液中携带正电荷;该多肽的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氨基与羧基端呈现出双亲性结构,能够与带负电荷疏水性的LPS特异性结合。3.通过化学合成方式成功合成并纯化了该21肽,纯度超过95%,质谱测定实际分子量与软件预测的理论值相符,证明合成的多肽无误,可用于进一步实验。利用生物膜干涉技术(BLI)对该多肽与LPS的结合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多肽与LPS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合方式为“快结合-慢解离”。内毒素中和实验表明,该海蛇毒腺来源的21肽具有明确的内毒素中和效果,因而将其命名为H.curtus Endotoxin-neutralizing Peptide,简称Hc-ENP。4.体外实验结果表明,Hc-ENP具有明确的LPS拮抗效果,在5-10μg/m L浓度下,能够有效抑制LPS与RAW264.7细胞的结合。Western-blot、ELISA、细胞免疫荧光等结果显示,Hc-ENP能通过抑制MAPK、NF-κB炎性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有效抑制LPS刺激细胞产生的一系列炎性反应,包括:炎性因子释放、炎性相关酶表达量升高、活性氧含量增加等,进而发挥抗炎活性。5.体内实验结果表明,Hc-ENP能够有效抑制LPS刺激机体引发的全身性炎性反应,包括:靶器官炎性细胞浸润、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器官组织中炎性相关酶表达量升高、组织病理改变等。本部分通过构建高质量海蛇毒腺M13噬菌体展示库来进行淘选,从而获得平颏海蛇毒腺中的特定活性分子。本实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个平颏海蛇毒腺来源的内毒素中和肽—Hc-ENP,其在体内外均有明确的LPS拮抗效果,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海蛇基因资源,探索其开发应用价值提供了新的途径。
陈婕[3](2018)在《眼镜蛇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活性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眼镜蛇毒的单克隆抗体,为抗蛇血清的制备提供新的生产方法,解决抗蛇毒血清短缺问题,为蛇伤救治提供帮助。研究方法一.免疫小鼠用定量的眼镜蛇毒(Naja naja atra Venom NAV)溶液作为抗原,与佐剂完全混合并乳化后,通过皮下多点注射免疫balbc小鼠。二.细胞融合提取免疫小鼠血浆,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并筛选出效价高的免疫小鼠血浆。分离出该免疫小鼠的脾脏,获得致敏B细胞。利用PEG的作用将其与同源的SP2/O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产生具有两者特性即能产生抗体又能不断生长的杂交瘤细胞。三.细胞筛选以HAT、HT培养基选择培养杂交瘤细胞,去除非杂交瘤细胞。以间接ELISA法测定不同杂交瘤细胞上清反应性,筛选出强阳性的杂交瘤细胞,然后利用有限稀释法制备单克隆细胞株。根据该杂交瘤细胞所处的96孔板的位置命名所获得的强阳性杂交瘤细胞。四.抗体制备将产生的单克隆细胞培养至106个/ml后,接种于提前给予液体石蜡的小鼠腹腔,产生含有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的腹水并命名为抗眼镜蛇毒腹水(anti-cobra venom ascites ACA)。五.活性鉴定1.以间接ELISA法检测ACA,确定其抗体效价。2.利用不同的亚型抗体与ACA反应性的差别,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ACA的抗体亚型。3.应用竞争ELISA法检测ACA的结合能力,确定其的亲和力。4.以间接ELISA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检测不同蛇毒和ACA的反应性,确定ACA的种属特异性及其与特异抗原的结合能力。5.用间接ELISA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检测ACA和NAV主要毒性成分的结合反应能力,初步观察ACA的减毒机制。6.用中和实验检测ACA对NAV急性毒性的影响,确定其对NAV的中和活性。7.用体内保护实验检测ACA对NAV急性毒性的影响,观察其对NAV中毒小鼠的治疗作用。8.用中和实验检测ACA对眼镜王蛇毒急性毒性的影响,观察其对眼镜王蛇毒的中和活性,了解ACA对眼镜蛇科蛇毒的交叉反应。研究结果一.建立一株产抗眼镜蛇毒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BE12B5本研究经免疫小鼠、细胞融合、细胞筛选等实验流程,筛选出一株稳定性好、分泌能力强的杂交瘤细胞株BE12B5,并制备出了高效价的抗眼镜蛇毒腹水(ACA)。二.抗眼镜蛇毒抗体的部分生物学表征经检测,BE12B5细胞株上清的抗体效价可达1024,抗体亚型为lgG1,ACA效价大于400万,亲和力常数为2.0×10-7L/mol。一般认为亲和力常数在10-810-11L/mol内的单克隆抗体为高亲和力,ACA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三.ACA的种属特异性间接ELISA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发现ACA不仅对NAV有特异性的结合反应,对眼镜王蛇毒亦具有较强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它们的结合能力和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ACA对银环蛇毒、蝮蛇毒、蝰蛇毒、五步蛇毒则无特异性结合反应,它们的结合能力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ACA体外与NAV混合对眼镜蛇毒毒性的影响在体外中和实验中,发现10ul(很低剂量)ACA与不同浓度的NAV混合后腹腔注射,能使NAV中毒小鼠死亡率降低,存活时间延长。NAV的LD50由1.623mg/kg上升至1.903mg/kg。以中和效价ED50作为所得抗眼镜蛇毒抗体的活性指标,计算ACA保护50%小鼠不死亡的每毫升抗蛇毒单抗所能中和的蛇毒质量ACA的中和效价ED50值为3.806mg/ml,95%可信区间为3.5924.028mg/ml。五.ACA对NAV中毒小鼠的治疗作用在体内保护性实验中,10ul ACA腹腔注射使NAV中毒小鼠死亡率降低,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眼镜蛇毒的LD50由1.623mg/kg上升至1.809mg/kg。ACA对NAV的治疗效价ED50值为3.618mg/ml,95%可信区间为3.3023.958 mg/ml。六.ACA对眼镜王蛇毒毒性影响在体外中和实验中,10ul ACA与不同浓度眼镜王蛇毒混合后腹腔注射,可使眼镜王蛇毒中毒小鼠的LD50值由0.568mg/kg上升至0.695mg/kg,由此推算ACA对眼镜王蛇毒中和效价ED50为1.390mg/ml,95%可信区间为1.2342.016mg/ml。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株稳定性好的眼镜蛇毒单克隆抗体细胞株BE12B5,并制备出了高效价的ACA。ACA为特异性抗眼镜蛇毒单抗,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且它和NAV及其所含主要毒性成分─心脏毒素均具有强的反应性。在体外可以中和眼镜蛇毒,降低其毒性;在体内具有减毒作用,对于NAV中毒小鼠具有治疗作用,ACA对眼镜王蛇毒具有一定的交叉中和作用,亦能降低其毒性。
田靖,范泉水,郑颖[4](2015)在《抗蛇毒免疫球蛋白药物研发的现状和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抗蛇毒免疫球蛋白被公认为是目前治疗毒蛇咬伤最有效的药物。全世界绝大多数抗蛇毒免疫球蛋白来源的主要途径是高免马匹血浆中多克隆抗体的分离。本文就抗蛇毒免疫球蛋白药物研发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归纳,并针对此类药物在生产及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免疫球蛋白lgG及其片段分子特性的考虑,免疫原的选择和制备、免疫程序优化和蛋白分离纯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抗蛇毒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单琳琳,陈传稀,蔡梦思,黄利锋,何莹,高建芳[5](2015)在《卵源性多价抗蝮蛇毒IgY的制备及检测》文中提出采用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岩栖蝮(Gloydius saxatilis)、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和菜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jerdonii)5种蛇毒的混合物制备类毒素,免疫2022周龄莱航母鸡并收集鸡卵,用冻融法、水稀释法和PEG法提取卵黄多价抗蝮蛇毒IgY,并用酶联免疫法和蛋白印迹法对所得IgY效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母鸡在免疫期间产下的鸡卵中,均存在可有效中和上述5种蛇毒的卵黄抗体IgY,且诱导量随免疫强度的提高而增加;不同方法所得有效抗体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且同一提取法所得抗体对不同蛇毒的交叉中和能力也不同,这可能与动物对5种蛇毒的免疫应答存在差异有关.
张艳霞,刘虞,蔡梦思,单琳琳,高建芳[6](2014)在《国产六种小型蝰科毒蛇蛇毒免疫原性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国产小型蝰科毒蛇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岩栖蝮(Gloydius saxatilis)、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山烙铁头(Ovophis monticola)、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和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蛇毒为对象,用国产商用抗蝮蛇毒血清和抗五步蛇毒血清分别检测这6种蛇毒的免疫原性.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表明:6种蛇毒有共同的抗原组分,且在免疫反应中大部分组分表现出免疫原性;同种蛇毒和抗血清之间显示出最高的免疫结合强度;近缘物种间的免疫结合强度更接近;随着抗体浓度的升高,免疫结合强度增加.抗蝮蛇毒血清对短尾蝮、乌苏里蝮和岩栖蝮蛇毒的免疫中和效价高于抗五步蛇毒血清;两种抗蛇毒血清中和山烙铁头、原矛头蝮和竹叶青蛇毒的效价相近.
王金[7](2013)在《蛇毒蛋白全谱分析及蛇毒物种特异性抗体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蛇毒是由毒腺分泌的含有多种有毒组分的混合物。其中许多组分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因而能帮助毒蛇捕杀和辅助消化猎物。蛇毒组成和含量差异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成熟,蛇毒蛋白质组学研究得到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国际上对蝰蛇科种类的蛇毒蛋白质组研究较多,对眼镜蛇科种类的蛇毒蛋白质组研究较少。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以短尾蝮(Gloydius b revicaudus)和舟山眼镜蛇(Naja atra)蛇毒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向高效液相色谱、一向垂直电泳、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或碰撞诱导解离串联质谱(CID-MS/MS)技术相结合来鉴定蛇毒组成和含量,同时对两种蛇毒的酶活性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以短尾蝮、眼镜蛇、五步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和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四种蛇毒为研究对象,研究这四种蛇毒与商业用抗蛇毒血清之间的免疫反应,筛选获得每种蛇毒的特异性抗体,进一步构建鉴定这四种蛇毒的ELISA检测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短尾蝮和舟山眼镜蛇蛇毒组鉴定及活性分析在反相液相分离条件下,短尾蝮蛇毒和舟山眼镜蛇蛇毒,能够被明显地分离开。在短尾蝮蛇毒中,反相液相共分离获得27个检测峰。在舟山眼镜蛇蛇毒中,反相液相共分离获19个检测峰。两种蛇毒中的大多数组分能被MALDI-TOF-TOF鉴定,短尾蝮蛇毒中的少量组分需要通过CID-MS/MS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短尾蝮蛇毒含有9个毒素蛋白家族,分别为PⅡ和PⅢ型蛇毒金属蛋白酶、D49型磷脂酶A2、去整合素、丝氨酸蛋白酶、L氨基酸氧化酶、C型类凝集素、半胱氨酸富集蛋白和5’核苷酸酶。短尾蝮蛇毒主要组分为蛇毒金属蛋白酶和磷脂酶A2,两者分别占总毒素蛋白含量的64.5%和25%。而舟山眼镜蛇蛇毒含有4个毒素蛋白家族,分别为三指毒素、D49型磷脂酶A2、半胱氨酸富集蛋白和PHⅢ型蛇毒金属蛋白酶。舟山眼镜蛇蛇毒主要组分为三指毒素和磷脂酶A2,两者分别占总毒素蛋白含量的83.1%和13.1%。短尾蝮蛇毒具有明显的酪蛋白水解活性,是舟山眼镜蛇蛇毒的14倍。舟山眼镜蛇蛇毒的5’核苷酸酶活性是短尾蝮蛇毒的27.5倍。两种蛇毒的碱性单磷脂酶活性也表现出显着差异,短尾蝮蛇毒活性仅为舟山眼镜蛇蛇毒的四分之一。此外,短尾蝮蛇毒的磷脂酶A2活性和L氨基酸氧化酶活性要超出舟山眼镜蛇蛇毒0.5倍。丝氨酸水解活性和纤维蛋白活性仅在短尾蝮蛇毒中发现。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仅在舟山眼镜蛇蛇毒中发现。2.四种蛇毒特异性抗体制备及蛇毒鉴定通过ELISA技术检测四种蛇毒与抗蛇毒血清间的免疫反应,结果显示所有检测中蛇毒与抗蛇毒血清反应都呈现阳性。当抗蛇毒血清浓度升高时,交叉反应现象更加明显。但蛇毒与同种抗蛇毒血清间的反应比与异种抗蛇毒血清间的反应更为强烈。同时,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四种蛇毒与抗蛇毒血清间的免疫反应,结果显示蛋白印迹中条带特征与一向垂直电泳中条带特征相对应。蛋白印迹结果表明抗蛇毒血清与相应蛇毒免疫反应强。主要反应区域分别为Bm低分子量区(-14-35kDa)、Na中分子量条带(~45-66kDa)和低分子量条带(~14-25kDa)、Da中分子量和高分子量条带(~45-115kDa),几乎所有Gb条带均有免疫原性。蛇毒组分的免疫原性与其丰富度有关,未发现分子大小与免疫反应强度有关。在所有抗蛇毒血清与蛇毒反应中,抗蛇毒血清对相应蛇毒呈现最大的中和作用,抗蛇毒血清对同科蛇毒的中和作用高于其对非同科蛇毒的中和作用。通过ELISA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特异性抗体的专一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下,四种特异性抗体均具有专一性。蛇毒鉴定结果表明完成整个蛇毒鉴定实验需35分钟左右。在鉴定Na蛇毒实验中,阳性对照孔和阳性样品孔的OD值分别为0.5、0.4,为其他三种蛇毒阳性值的1/2-2/3。四个阳性样品孔OD值均远高于其对应的临界值(0.12、0.09、0.08和0.08)。
郑颖,余方芳,叶锋平,崔庆华,邱薇,张向荣,张琳,聂雪峰,范泉水[8](2013)在《中国大虎头蜂蜂毒毒性及其F(ab)2抗体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测定中国大虎头蜂蜂毒毒性,制备能有效中和中国大虎头蜂蜂毒的F(ab)2抗体。方法小鼠腹腔注射测定胡蜂毒LD50,以胡蜂毒免疫日本大耳白兔获得免疫血浆,经盐析、酶解、加热等步骤获得F(ab)2抗体,并以免疫扩散、ELISA和小鼠体外中和法分别测定超免血浆、纯化的IgG及制备的F(ab)2抗体对中国大虎头蜂及多种蛇毒的抗体效价。结果小鼠腹腔注射中国大虎头蜂蜂毒的LD50为0.697 mg·kg-1,制备的F(ab)2抗体SDS-PAGE电泳纯度为94.3%;ELISA检测结果表明纯化的IgG质量浓度为1×10-9mg·mL-1时对胡蜂毒素为阳性;免疫扩散结果表明制备的F(ab)2抗体与中国大虎头蜂毒素(1∶1)时出现明显沉淀线,该抗体与胡蜂毒质量比(3.5∶1)时可保护小鼠100%存活。结论首次利用胡蜂毒免疫动物制备高纯度F(ab)2抗体,该抗体可有效中和抗中国大虎头蜂毒蜂毒,并对银环蛇毒具有交叉中和作用。
罗威[9](2013)在《异叶合剂联合抗蛇毒血清局部封闭治疗烙铁头蛇致伤肢体肿胀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异叶合剂联合抗蛇毒血清局部封闭治疗烙铁头蛇致伤肢体肿胀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烙铁头蛇致伤中毒出现肢体肿胀症状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静脉滴注抗蝮蛇毒血清,抗感染、抗破伤风及激素治疗,患肢肿胀处外敷异叶合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抗蝮蛇毒血清与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混合,在伤口周围局部封闭;2组治疗以5 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50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16%;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4例,好转21例,无效7例,总用效率88.13%。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异叶合剂联合抗蛇毒血清局部封闭治疗烙铁头蛇致伤肢体肿胀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罗威[10](2013)在《毒蛇咬伤治疗概况》文中提出我国常见蛇类有165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以沿海到海拔1000m左右的地区较多。其中有毒蛇类47种,剧毒蛇10种。我国每年4~11月为蛇伤高发期。每年毒蛇咬伤患者约10万人次[1],致残率25%~30%,病死率5%~10%,属临床常见危重症。有毒蛇分神经毒、血循毒和混合毒三类,中医按临床证型分风毒、火毒和风火毒。中医以清
二、抗蝮蛇毒血清的交叉中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蝮蛇毒血清的交叉中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优势种海蛇毒多组学分析、抗毒血清制备以及毒腺中活性组分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我国两种优势种海蛇毒多组学比较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抗平颏海蛇毒血清的制备及抗毒效果评价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平颏海蛇毒腺中活性组分的淘选与效应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蛇毒中活性组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3)眼镜蛇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活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蛇咬伤的危害和救治现状 |
(二) 抗蛇毒血清概述 |
(三) 抗蛇毒血清研究进展 |
(四) 眼镜蛇毒概述 |
(五) 抗眼镜蛇血清概述 |
(六)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概述 |
眼镜蛇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1 材料 |
1.1 细胞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免疫 |
2.2 骨髓瘤细胞的培养 |
2.3 饲养细胞的提取 |
2.4 免疫脾脏细胞的获取 |
2.5 细胞融合 |
2.6 选择性培养 |
2.7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2.8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 |
2.9 杂交瘤细胞上清的效价检测 |
2.10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3 结果 |
3.1小鼠腹腔注射眼镜蛇毒的LD50 |
3.2 免疫小鼠血浆效价 |
3.3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4 讨论 |
眼镜蛇毒单克隆抗体的活性鉴定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ACA理化性质的测定 |
2.2 ACA药理活性的测定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ACA理化性质测定 |
4.2 ACA药理活性测定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抗蛇毒免疫球蛋白药物研发的现状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蛇毒药物的开发历史和现状 |
2 抗蛇毒药物开发的策略 |
2.1 免疫球蛋白分子类型的选择 |
2.2 免疫过程的控制和优化 |
3 免疫球蛋白及其分子纯化工艺的发展 |
4 结语 |
(5)卵源性多价抗蝮蛇毒IgY的制备及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用蛇毒及动物 |
1.2 抗原制备及母鸡免疫 |
1.3 卵黄IgY抽提与浓度测定 |
1.4 ELISA检测 |
1.5 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 |
2 结果 |
3 讨论 |
(6)国产六种小型蝰科毒蛇蛇毒免疫原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蛇毒与商用抗血清 |
1.2 蛋白浓度测定 |
1.3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
1.4 SDS-PAGE和 western blot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LISA检测商用抗蛇毒血清对蛇毒的免疫中和能力 |
2.2 Western blot检测商用抗蛇毒血清对蛇毒的免疫中和能力 |
3 讨 论 |
(7)蛇毒蛋白全谱分析及蛇毒物种特异性抗体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蛇毒概述 |
1.2 蛇毒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 |
1.2.1 蛇毒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
1.2.2 蛇毒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
1.3 抗蛇毒血清研究 |
第二章 短尾蝮和舟山眼镜蛇蛇毒组鉴定及活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器材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蛇毒蛋白含量测定 |
2.3.2 蛇毒高效液相分离 |
2.3.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3.4 质谱鉴定蛋白条带 |
2.3.5 蛇毒酶活性分析 |
2.4 结果 |
2.4.1 短尾蝮蛇毒和舟山眼镜蛇蛇毒蛋白组分离鉴定 |
2.4.2 两种蛇毒酶活性分析 |
2.5 讨论 |
第三章 四种蛇毒特异性抗体制备及蛇毒鉴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器材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蛋白浓度测定 |
3.3.2 特异性抗体的制备 |
3.3.3 间接ELISA法 |
3.3.4 蛋白印迹法 |
3.3.5 特异性抗体生物素化 |
3.3.6 蛇毒鉴定 |
3.4 实验结果 |
3.4.1 四种蛇毒与商业用抗蛇毒血清间的免疫反应 |
3.4.2 特异性抗体的专一性 |
3.4.3 蛇毒鉴定 |
3.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国大虎头蜂蜂毒毒性及其F(ab)2抗体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 料 |
2 方 法 |
2.1 蜂毒制备 |
2.2 LD50的测定 |
2.3 免疫 |
2.4 采血 |
2.5 IgG纯化 |
2.6 F (ab) 2抗体制备 |
2.7 纯度检测 |
2.8 蛋白浓度测定 |
2.9 ELASA抗体滴度测定 |
2.10 免疫扩散实验 |
2.11 小鼠体外中和实验[14] |
3 结 果 |
3.1 中国大虎头蜂毒LD50测定结果 |
3.2 IgG纯化及F (ab) 2制备结果 |
3.3 效价测定 |
3.3.1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3.3.2 免疫扩散实验 |
3.3.3 小鼠体外中和实验 |
3 讨 论 |
(9)异叶合剂联合抗蛇毒血清局部封闭治疗烙铁头蛇致伤肢体肿胀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全身治疗 |
2.2 局部处理 |
3 结果 |
3.1 疗效标准 |
3.2 治疗结果 |
3.3 随访结果 |
4 讨论 |
(10)毒蛇咬伤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治疗 |
2 激素加抗蛇毒血清治疗 |
3 中草药配合激素治疗 |
4 中药配合抗蛇毒血清治疗 |
5 单价抗蛇毒血清治疗 |
6 抗蛇毒血清交叉中和解毒和配合激素治疗 |
7 血液净化方法联合治疗 |
8 结语 |
四、抗蝮蛇毒血清的交叉中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环海蛇蛇毒组分的多组学分析及抗体制备[D]. 李佳欣.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优势种海蛇毒多组学分析、抗毒血清制备以及毒腺中活性组分淘选[D]. 王博.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眼镜蛇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活性鉴定[D]. 陈婕.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4]抗蛇毒免疫球蛋白药物研发的现状和策略[J]. 田靖,范泉水,郑颖. 药学学报, 2015(12)
- [5]卵源性多价抗蝮蛇毒IgY的制备及检测[J]. 单琳琳,陈传稀,蔡梦思,黄利锋,何莹,高建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6]国产六种小型蝰科毒蛇蛇毒免疫原性比较[J]. 张艳霞,刘虞,蔡梦思,单琳琳,高建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 [7]蛇毒蛋白全谱分析及蛇毒物种特异性抗体的应用[D]. 王金.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4)
- [8]中国大虎头蜂蜂毒毒性及其F(ab)2抗体的制备研究[J]. 郑颖,余方芳,叶锋平,崔庆华,邱薇,张向荣,张琳,聂雪峰,范泉水. 中国药学杂志, 2013(09)
- [9]异叶合剂联合抗蛇毒血清局部封闭治疗烙铁头蛇致伤肢体肿胀临床观察[J]. 罗威.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2)
- [10]毒蛇咬伤治疗概况[J]. 罗威. 蛇志,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