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ostoperative Intensive Care Treatment afterEsophageal Resection(论文文献综述)
余振,于磊,陈晓红,于涛,张葆勋,杨兴国,杜鑫,高翔[1](2022)在《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LTE术式与CTLE术式治疗Ⅰ~Ⅲ期颈段食管癌的围手术期及远期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无气腹腹腔镜下经膈肌裂孔游离食管的颈段食管癌切除术(LTE)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CTLE)治疗Ⅰ~Ⅲ期颈段食管癌的围手术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胸外科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的Ⅰ~Ⅲ期颈段食管癌行微创CTLE或LTE术式的连续158例患者临床资料,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后, 匹配40对病例(CTLE和LTE术式各40例), 其中男43例, 女37例, 年龄51~81(62.5±7.0)岁,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时间以及术后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预后。结果 LTE组的手术时间[(148.0±31.3)min比(201.3±48.3)min)]、术中出血量[(192.6±77.9)ml比(387.8±112.4)ml]、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时间(0 d比1 d)以及术后肺炎(0比15%)和心律失常(2.5%比20%)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TLE组(均P<0.05);CTLE组淋巴结清扫数目高于LTE组[(21.2±6.1)枚比(12.9±4.3)枚, P<0.001]。LTE组3、5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OS:53.53%和34.27%, DFS:43.62%和24.89%)与CTLE组(OS:59.48%和37.29%, DFS:49.12%和28.82%)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TE在减少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时间和降低术后肺炎、心律失常发生率等方面有优势, 其远期预后与CTLE相当。
张旻中,俞炬明,谢伟,颜伟慧,李菁,黄琦,王俊丽,潘伟华,王俊[2](2021)在《多学科合作模式在食管闭锁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规范化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食管气管瘘复发(recurrent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rTEF)是食管闭锁手术后的复杂并发症,其治疗通常需要多学科共同干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近年来采取多学科合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对rTEF展开治疗。本研究旨在总结本院MDT模式下rTEF的治疗经验,并评估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9月至2020年12月本院诊治的164例rTEF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结果。MDT团队包括小儿外科、放射介入科、小儿消化营养科、小儿呼吸科、小儿重症医学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儿童保健科医生,多学科协作针对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及术后随访环节,制定规范化诊治方案。结果 164例rTEF患者中,115例首次手术采用胸腔镜术式,49例首次手术为开胸手术。术前有33例存在气管软化,21例存在声带麻痹,6例存在喉软化。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27.4%;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为21.3%;9.1%的患者出现rTEF;6例死亡,病死率为3.7%。19例术后撤离呼吸机困难,包括气管软化9例,喉软化3例,气管内赘生物7例;10例经保守治疗缓解,1例气管软化患者经气管切开术痊愈,1例喉软化患者经声门上成形术痊愈,7例气管内赘生物经内镜下治疗获痊愈。本院MDT模式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 EA)术后rTEF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长、平均ICU停留时长以及平均住院时长呈逐年下降趋势。手术后平均随访33.6个月,29例存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其中6例接受抗反流手术,其余患者经保守治疗得以缓解。结论针对rTEF采取MDT模式下的规范化治疗有助于提高rTEF的疗效,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游杰[3](2021)在《浅表食管鳞癌外科根治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预后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浸润深度为粘膜肌层(M3)和粘膜下层(SM)的浅表食管鳞癌(superficial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ESCC)在外科手术与内镜治疗后的生存预后情况,评估影响两种治疗方式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sESCC患者选择获益最大的治疗方式。方法:收集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胸外科、消化中心行外科根治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明确肿瘤浸润深度为黏膜肌层(M3)和黏膜下层(SM)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其中行开放或腔镜食管切除术的患者归为外科组,行ESD的患者归为内镜组。采用R4.04统计软件中Matchlt数据包对两组入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参数设置为ratio=3:1,caliper=0.02。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PSM后的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连续变量若符合正态分布则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分类变量使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和绘制生存曲线,并使用Log-rank或Wilcoxon(Gehan)检验行单因素分析评估两组各观察变量间的生存差异。用Cox回归模型对两组PSM前的数据分别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将性别、肿瘤位置、浸润深度作为匹配变量进行PSM后共计匹配了 125例患者,外科组 84 例(67.2%),内镜组 41 例(32.8%)。男性 84 例(67.2%),女性 41 例(32.8%),平均年龄(64.7±6.7)岁,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围手期临床资料中手术时长(P<0.001)、术中出血量(P<0.001)、术后住院天数(P<0.001)、清扫淋巴结数目(P<0.001)、淋巴结阳性数目(P=0.019)、上/水平切缘阳性(P<0.001)、肺部感染(P=0.03)、吻合口/食管狭窄(P=0.038)、吻合口瘘/食管穿孔(P=0.037)存在统计学差异。生存资料中全组随访8-7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7.0±15.0)月,至随访结束共计8例(6.4%)患者死亡,术后1年、3年、5年OS分别为99.2%、94.8%、91.4%;共有13例(10.4%)患者发生复发转移,术后1年、3年、5年DFS分别为98.4%、91.6%、85.7%。其中外科组死亡6例,患者1年、3年、5年OS分别为98.8%、93.7%、90.8%;内镜组死亡2例,1年、3年、5年OS分别为100%、97.1%、93.2%,两组OS生存曲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40)。而外科组复发7例,1年、3年、5年DFS分别为98.8%、93.9%、91.9%;内镜组复发 6 例,1 年、3 年、5 年 DFS 分别为 97.6%、86.7%、83.1%,两组DFS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10)。Log-rank或Wilcoxon(Gehan)单因素分析中所有观察变量对OS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DFS中的分化程度(P=0.015)具有统计学差异。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进一步分层发现,SM(P=0.048)和G3(p=0.014)对两组DFS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外科组中淋巴结转移(HR=4.589,95%CI:1.285-16.384,P=0.019)、上切缘阳性(HR=12.908,95%CI:4.406-37.816,P<0.001)是影响外科组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淋巴结转移(HR=3.553,95%CI:1.223-10.319,P=0.02)、上切缘阳性(HR=20.210,95%CI:6.521-62.637,P<0.001)、分化程度(HR=2.982,95%CI:1.339-6.644,P=0.008)是影响外科组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组中垂直切缘阳性(HR=23.664,95%CI:1.434-390.484,P=0.027)、脉管癌栓(HR=82.329,95%CI:3.335->1000,P=0.007)是影响内镜组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垂直切缘阳性(HR=10.807,95%CI:1.967-59.379,P=0.006)、脉管癌栓(H R=15.825,95%CI:1.638-152.850,P<0.017)也是影响外科组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对于M3和SM的sESCC,ESD能达到与外科手术治疗相同的近、远期效果,且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低并发症方面均更具优势,但在淋巴结清扫、R0切除率上较为劣势。2.G3、SM与全组无病生存期相关,建议低分化或未分化、黏膜下层浸润的sESCC患者密切复查随访。3.外科手术后淋巴结转移、上切缘阳性的sESCC患者建议术后追加放化疗;分化程度较差的患者建议密切复查随访。4.ESD术后垂直切缘阳性和脉管癌栓的患者建议术后追加放化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孙琛[4](2020)在《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医疗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进展期肿瘤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手术切除虽为首选治疗方法,却常伴随着更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的研究大多着眼于降低肿瘤远期复发率,对近期术后并发症关注不足。医疗相关感染(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HAI)是术后常见、重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针对HAI的危险因素研究多聚焦于单一术种,针对浅表手术部位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且得到的危险因素集中在患者术前合并症及一般状态,而这些因素难以被纠正或干预。目的:明确本中心行择期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术后30天内HAI发生率及其主要病种,探索HAI及其主要病种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不同手术部位与术后HAI的关系,为麻醉分层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为针对前瞻性研究(NCT02715076、NCT02756910、ChiCTR-IPR-17011099)所建立临床数据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了其中行择期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结局指标:术后30天内首次出现HAI。次要结局指标:非计划二次手术,非计划二次入院和住院天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HAI及其主要病种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根据临床经验、本研究样本特征及样本量,参考单因素分析结果和既往相关研究,筛选纳入多因素分析的变量,并行多重共线性诊断排除相关变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839例行择期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其中男性575例(68.5%),女性264例(31.5%),平均年龄62.9±10.8岁。有112例患者术后30天内出现HAI(13.3%),其中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nfection,SSI)和肺炎为主要病种,分别占到HAI总发生率的56.3%和33.9%,且器官/间隙SSI是SSI的主要类型。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19例(2.3%),非计划二次入院13例(1.5%),平均住院天数14(12,19)天。HAI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腔镜手术(OR=1.828,95%CI:1.033-3.235,P=0.038)、手术部位涉及胰十二指肠(OR=1.975,95%CI:1.034-3.771,P=0.039)和术中失血量>500ml(OR=1.979,95%CI:1.121-3.495,P=0.019)是术后30天内发生HA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部位涉及肝的患者HAI发生率较低(OR=0.434,95%CI:0.206-0.912,P=0.028)。进一步分析发现,剔除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和放疗,或用术前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含PICC)替换手术部位涉及胰十二指肠,或用术中输入异体红细胞>2U替换术中失血量>500ml,多因素分析结果并无明显差别。既往研究中提到的糖尿病/围术期高血糖、低白蛋白血症、高龄等因素在本研究中未体现出与HAI的显着相关性。HAI主要病种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部位涉及结直肠(OR=4.555,95%CI:2.128-9.750,P<0.001)、胰十二指肠(OR=3.817,95%CI:1.908-7.637,P<0.001)、术中失血量>500ml(OR=2.081,95%CI:1.053-4.111,P=0.035)和麻醉时间>4h(OR=2.290,95%CI:1.109-4.726,P=0.025)是术后30天内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OR=5.175,95%CI:1.568-17.077,P=0.007)和手术部位涉及食管(OR=2.443,95%CI:1.152-5.178,P=0.020)是术后 30天内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尽管年龄≥65y(OR=1.894,95%CI:0.955-3.755,P=0.068)与术后肺炎未表现出显着相关性,但仍存在一定的相关趋势。在SSI与肺炎的多因素分析中纳入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和放疗后,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本中心择期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术后30天内HAI发生率为13.3%,SSI和肺炎是HAI主要病种,SSI也由浅表SSI演变为器官/间隙SSI。腔镜手术、手术部位涉及胰十二指肠和术中失血量>500ml是术后30天内发生HA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部位涉及肝的患者HAI发生率较低。手术部位涉及结直肠、胰十二指肠、术中失血量>500ml和麻醉时间>4h是术后30天内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和手术部位涉及食管是术后30天内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y虽无显着性,但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趋势。提示我们对于结直肠、胰十二指肠手术,麻醉管理应关注术中容量管理及组织灌注,主要降低术后SSI、特别是器官/间隙SSI发生率;对于食管手术,麻醉管理则应关注围术期呼吸系统管理,例如呼吸功能锻炼、术中肺保护等,主要降低术后肺炎发生率。
陈来特[5](2020)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与食管癌切除术式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术后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是食管癌切除术最常见并发症。近年来微创手术已广泛应用于食管癌切除,其中机器人辅助食管癌切除(robot assistant 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RAMIE)更是临床热点。然而手术术式与POAF是否存在相关性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评价食管癌切除术式与POAF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单中心队列研究,纳入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某医学中心诊断食管癌并接受肿瘤切除患者,根据术式分为开放性食管癌切除术组(open esophagectomy,OE)和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组(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其中MIE包括经胸腔镜、胸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主要结局变量为POAF,次要结局变量为患者住院时间(length of hospital stay,LOS),一年死亡率及远期死亡率(末次随访:2014年5月31日)。采集人口统计学、合并症、药物、术前评估、肿瘤及手术相关信息为协变量。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对POAF、一年死亡率、远期死亡率建模,采用负二项回归对LOS建模,观察协变量校正后手术术式与POAF相关性及对预后影响。第二阶段:国家范围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使用全美最大住院患者数据库(national inpatient sample,NIS)收集2011年至2014年诊断食管癌并接受手术切除患者。首先根据术式分为标准微创食管癌切除组(standard 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SMIE),OE组和机器人辅助食管癌切除组(RAMIE)。其中SMIE包括经胸腔镜、腹腔镜和纵隔镜治疗,RAMIE定义为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行食管癌切除,主要结局变量为POAF。其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AF分为POAF组和对照组,次要结局变量为住院期间死亡率、LOS和医疗费用。使用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9th revision代码(ICD-9)收集年龄、性别、种族、合并症、放化疗、医疗费用支付、患者所在区域、医院容量及其地理位置和医院教学作为协变量。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对POAF和住院死亡率建模;使用负二项回归和广义线性模型分别对LOS和医疗费用建模。观察协变量校正后手术术式与POAF相关性,以及POAF对LOS、住院死亡率、医疗费用的影响。使用ICD-10代码对NIS2016年数据库进行检索,采集上述变量,与2011-2014年样本合并后再次进行分析。比较两次统计结果,评价研究结论稳健性。结果第一阶段纳入484例食管癌患者(OE组421例vs MIE组63例),共53例出现POAF,LOS中位数12天,9.3%患者(45例)术后一年内死亡,远期死亡率22.1%(107例)。结局变量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OAF,OE(11.4%)vs MIE(7.9%),P=0.52;LOS,OE(中位数12.0天)vs MIE(中位数13.0天),P=0.30;一年死亡率,OE(9.0%)vs MIE(11.1%),P=0.60;远期死亡率,OE(22.8%)vs MIE(17.5%),P=0.34。协变量校正后,MIE与降低POAF风险相关(Adjusted odds ratio[a OR]:0.04,95%CI:0.01,0.24,P<0.01),与LOS存在负相关(Adjusted incidence rate ratio[a IRR]:0.77,95%CI 0.68,0.87,P<0.01)。手术方式与死亡率之间未见相关。第二阶段纳入3181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手术术式分为SMIE组174例,OE组2728例,RAMIE组279例。25.4%患者(808例)出现POAF。POAF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SMIE组(8.0%)vs OE组(26.6%)vs RAMIE(24.7%),X2=29.71,P<0.01。根据是否发生POAF进行分组(对照组2373例vs POAF组808例),LOS中位数10.0天,3.5%患者(112例)住院期间死亡,医疗费用中位数39780.2$。LOS、住院死亡率、医疗费用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LOS,对照组中位数10.0天vs POAF组中位数13.0天,P<0.01;住院死亡率,对照组(2.8%)vs POAF组(5.7%),P<0.01;医疗费用,对照组中位数37374.3$vs POAF组中位数48835.2$,P<0.01。协变量校正后,与SMIE相比,OE与RAMIE均增加POAF风险(OE,a OR:6.02,95%CI:1.92,18.92,P<0.01;RAMIE,a OR:5.23,95%CI:1.58,17.26,P=0.01)。协变量校正后,与对照组相比,POAF增加住院死亡风险(a OR:2.01,95%CI:1.06,3.81,P=0.03),延长LOS(a IRR:1.23,95%CI 1.10,1.37,p<0.01),增加医疗费用(对照组,Margin=47465.2$,95%CI:44905.5$,50024.9$;POAF组,Margin=61947.4$,95%CI:56198.9$,67695.8$)。2011-2014年数据与使用ICD-10检索的2016年数据合并后再次建模分析,结果与之前相似。协变量校正后,与SMIE相比,OE与RAMIE均增加POAF风险(OE,a OR:4.93,95%CI:1.80,13.54,P<0.01;RAMIE,a OR:4.13,95%CI:1.46,11.69,P=0.01)。与对照组相比,POAF增加住院死亡风险(a OR:1.80,95%CI:1.05,3.08,P=0.03),延长LOS(a IRR:1.21,95%CI 1.10,1.34,P<0.01),增加医疗费用(对照组,Margin=48147.7$,95%CI:45859.9$,50435.5$;POAF组,Margin=60880.8$,95%CI:55704.3$,66057.3$)。结论与OE相比,MIE可以作为一种不增加远期死亡率但能降低POAF风险的替代术式。进一步研究表明,与SMIE相比,RAMIE可能增加POAF风险,继而导致LOS延长,死亡率和医疗费用增加。敏感性分析提示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
康宁宁[6](2019)在《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六位。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每年世界上新增加的食管癌患者中,约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外科手术仍然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长期以来,开放食管切除术(open esophagectomy,OE)一直是治疗食管癌主要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左经胸食管切除术(Sweet术)、经腹右经胸食管切除术(Ivor Lewis术)、右经胸经腹经颈三切口食管切除术(Mckeown术)、经腹经颈食管内翻剥脱术等等。这些手术需要常规开胸、开腹或附加颈部切口,切口较长,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腔镜下的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保证肿瘤彻底根治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目前,主流的微创食管切除术按照吻合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neck,TLE-neck,MIE-Mckeown)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chest,TLE-chest,MIE-Ivor Lewis)。TLE-neck术开展较早,操作相对较简单,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成为各大医院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而TLE-chest术相对难度较大,开展较晚。由于其省去了颈部切口,相对于颈部吻合术更加“微创”。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是一种新式的TLE-chest术。其特点是术中仅仅用一根最常规的Prolene线将食管肌层荷包缝合,完成钉砧头的置入,简化了胸内吻合的流程和耗材,目前关于这种术式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报道较少。近年来,我们将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均进行了持续的优化与完善,许多新的操作和流程被加入到这两种术式中,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究竟该选择颈部吻合还是胸内吻合,目前仍没有定论。目的1.分析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该手术方式应用于食管中、下段癌的可行性,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2.总结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经验。3.将两种术式进行改进后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进行对比,为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计25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0例为TLE-neck术,110例为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及术前临床分期。术中术后观察项目包括: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由腔镜中转为开放的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吻合口瘘、上消化道出血、肺部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及术后病理分期。将两组术式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组的平均年龄为64.05±8.38岁,其中男性82例,女性28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49±2.78 Kg/m2,其中57(50.18%)例有吸烟史,49(44.55%)例有饮酒史。73(66.36%)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7(33.64%)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2.73%。TLE-neck组的平均年龄为64.99±7.05岁,其中男性100例,女性40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61±2.74Kg/m2,其中60(42.86%)例有吸烟史,51(36.43%)例有饮酒史。107(76.43%)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3(23.57%)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5.7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术前临床分期等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3.71±48.85min,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2.58±10.77个,术后平均总引流量为2172.59±1130.03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2例,Ib期15例,IIa期27例,IIb期12例,IIIa期6例,IIIb期28例,IVa期10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9.93±3.53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1.67±4.10天。吻合口瘘4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2例,1例行保守治疗治愈,另外1例术后行全麻下胃镜下钛夹止血治疗后治愈。肺部并发症11例,喉返神经损伤4例。乳糜瘘2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1例,因术后重症肺部感染而死亡。TLE-neck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4.23±58.78min,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4.52±13.14个,术后总引流量为2329.97±1587.39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3例,Ib期23例,IIa期24例,IIb期18例,IIIa期9例,IIIb期45例,IVa期8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11.31±6.09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3.88±8.24天。吻合口瘘15例,其中14例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7例,均行保守治疗治愈。肺部并发症24例,喉返神经损伤21例。乳糜瘘3例,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剖腹探查后发现为乳糜池破损,经手术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其中1例并发吻合口瘘,继而出现食管气管瘘、呼吸衰竭,经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感染等治疗,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后治疗无效而死亡。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中转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术后病理分期、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肺部并发症及乳糜瘘等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术后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吻合口瘘发生率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着小于TLE-neck术组(P<0.05)。结论:1.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通过对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提高了可操作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3.对于胸中段及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的微创治疗来说,采用镜下荷包技术的TLE-chest术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王琪[7](2019)在《微创Ivor Lewis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微创 Ivor Lewis 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Ivor Lewis esophagectomy,MIILE)的使用日益增多。为了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项复杂的手术,本部分将全面分析其学习曲线,包括评估完成手术需要的一般能力和获得肿瘤学效益需要的能力。这些能力属于学习曲线的不同阶段。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的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109例MIILE入组,收集相关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筛选出合适指标对患者进行分组并分析学习曲线。分析组间差异,验证学习曲线模型。结果:筛选出两个指标:胸腔内吻合时间和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在第26例和第88例患者出现转折点,被选为评估不同能力水平的指标。因此,109例患者被分为三组(前面26例为“早期组”,中间62例为“中期组”,最后21例为“近期组”)。比较组间围术期数据,结果阳性,表明MIILE的学习曲线为三阶段模型。结论:MIILE的学习曲线评估应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非熟练操作阶段(具备完成手术的能力,不熟练)、手术熟练阶段和获得潜在肿瘤学效益阶段。胸腔内吻合时间和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数量是评估MIILE学习曲线不同能力水平的合适指标。大约在完成26例手术后,能达到完成手术的一般水平;在88例患者之后,外科医生可以通过实施MIILE,获得肿瘤学的效益,改善患者的预后。目的:本部分回顾性比较了微创Ivor Lewis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Ivor Lewis esophagectomy,MIILE)与左进胸食管癌切除术(Sweet)的围术期结果,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和长期生存,旨在探讨MIILE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中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期间食管癌患者的数据。614例接受MIILE和243例接受Sweet的患者入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成功配对216对患者。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生存情况。结果:与Sweet手术相比,MIILE的手术时间更长,失血量更少,切除的淋巴结更多。接受MIILE的患者疼痛更轻,肺炎发生率更低,术后并发症更少。此外,MIILE的患者术后提前经口进食,更早出院,更快恢复生活质量。在肿瘤TNM分期(tumor-node-metastasis,TNM)Ⅰ期的患者中,MIILE组具有生存优势。在Ⅱ期和ⅢI期患者中,两组在2年和5年的总体生存和无病生存方面无显着差异。两组在肿瘤复发转移无明显差异。经多因素回归分析,TNM病理分期和术后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MIILE在ESCC患者中安全、可行。相比Sweet术式,MIILE能提供围术期优势,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在早期患者中良好的长期肿瘤学结果。
汪潜云[8](2018)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食管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率逐步提升,CO2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首先在体外模拟纵隔CO2充气环境,利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接着,应用猪构建纵隔CO2气肿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对相关生理参数的检测,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猪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最后,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纵隔CO2充气辅助经纵隔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分别于CO2充气前,充气后30、60、90 min及放气后30 min监测HR、MAP、CVP,采集动脉血测PaCO2、血乳酸浓度、PaO2/FiO2、SaO2、pH值,利用食道超声测心输出量(CO)。结果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循环功能指标(CVP、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心率、心输出量)及呼吸功能指标(PaCO2、血乳酸浓度、PaO2、SaO2、Ph值)与充气前无明显差异;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CVP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PaCO2、血乳酸浓度升高,PaO2、SaO2、pH值下降。此外,10例接受纵隔CO2充气辅助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中,10mm Hg的CO2充气压力除使患者的心率轻度加快,对其他循环及呼吸功能指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5mm Hg及10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及机体循环、呼吸系统功能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并损害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人体可以耐受10mm Hg纵隔CO2压力,但循环系统会受一定影响,手术中应注意维持平均循环充盈压(MCFP)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压力梯度。
庄欢[9](2021)在《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态监测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了解其胃残余量变化状况;探讨影响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相关因素。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辽宁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食管癌术后实施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共135例,应用负压回抽法,跟踪监测患者术后15天内胃残余量并记录,描述患者胃残余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采用SPSS 2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问卷选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或中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情况1.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状况:术后第15天胃残余量均值依次为204.91±66.56ml、175.88±62.61ml、157.52±55.43ml、141.06±53.41ml、133.27±61.35ml,其中胃残余量最高值为430ml、最低为48ml。1.2持续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情况下,不同免疫营养总量患者与其胃残余量状况:≤500ml/d组胃残余量均值为212.20±77.87ml、5011000ml/d组为156.88±32.41ml、>1000ml/d组为105.03±20.37ml。1.3不同喂养时间节点患者胃残余量变化:从每日喂养开始0h、6h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上升,喂养第12h达峰值,喂养第18h、24h持续下降,至第二日开始喂养之前降到最低值。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分析2.1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慢性胃炎病史、术前PG-SGA等级、手术时长、应用促胃动力药及手术吻合部位(P<0.05);术前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术后疼痛等级、免疫营养液量、喂养方式及喂养途径(P<0.01)等11个因素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相关性分析结果:(1)免疫营养的量与胃残余量值呈负相关(r=-0.762,P<0.01)。(2)手术时长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07,P<0.01)。(3)焦虑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660,P<0.01)。(4)抑郁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501,P<0.01)。(5)疼痛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75,P<0.01)。2.3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前PG-SGA评分(β=-10.296、P<0.05)、焦虑自评量表评分(β=20.606、P<0.01)、手术时长(β=4.554、P<0.05)、免疫营养的量(β=-33.445、P<0.01)、喂养方式(β=-10.335、P<0.05)及喂养途径-空肠造瘘管(β=-15.579、P<0.05)、鼻空肠管(β=-25.112,P<0.01)共6项纳入到回归方程。结论: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变化状况:食管癌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术后第1天胃残余量均值最高,至术后第5天胃残余量均值逐日下降;持续免疫肠内营养过程中,患者每日的胃残余量均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达峰值之后虽继续给予免疫营养但患者的胃残余量仍逐渐下降,至第二日喂养开始前下降至最低值。当喂养量不足时患者的胃残余量呈上升趋势。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焦虑程度、术前营养状态、手术时间、免疫肠内营养的量、喂养方式或喂养途径是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术前焦虑程度越高、术前营养状态越差、手术时间越长、免疫营养的量不足、应用鼻十二指肠管喂养方式或重力滴注营养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胃残余量。
龙渡[10](2021)在《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胃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给我国卫生、经济系统造成了极大负担,胃癌治疗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腹腔镜手术自1994年由Kitano首次应用于胃癌以来,由于其术后疼痛轻、患者恢复快、手术切口更加美观等优势在胃癌中得到了广泛开展,胃癌的外科治疗逐步进入了微创治疗的新时代。腹腔镜进行I期胃癌远端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已经通过日本的JCOG0703和JCOG0912以及韩国的KLASS-01等研究得到了证实,这些研究的长期结果表明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应用于I期胃癌从肿瘤学角度是安全可行的。目前,I期胃癌的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已经被《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5版所认可。然而,由于常规胃镜体检的普及度不高,我国大多数胃癌病例在确诊时已分期较晚。根据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2014-2017年的数据,我国进展期胃癌的比例高达80.3%,其中,局部进展期胃癌占70.5%。因此,针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日本的JLSSG0901研究从手术技术的角度证实了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可行,韩国的KLASS-02研究、我国的CLASS-01研究也证实了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中长期疗效不亚于开腹手术。但目前有关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研究主要以浆膜未受侵犯的T2-T3期病例为主,浆膜受侵犯的T4a期病例较少。浆膜受侵犯的病例分期晚,预后差,存在更高的肿瘤复发转移风险;而D2淋巴结清扫对于腹腔镜操作具有相当难度,腹腔镜下淋巴结清扫的彻底程度仍令人心存顾虑;此外也有观点认为腹腔镜操作和二氧化碳气腹的效应会增加肿瘤细胞向临近器官扩散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浆膜受侵的患者。因此,目前关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开展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较少,此类患者能否应用腹腔镜手术是当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关于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在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中临床疗效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胃癌患者中的适用范围,为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提供治疗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从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中检索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进行荟萃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5年总体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次要终点为5年无病生存率、术后恢复情况、复发情况等。从各项研究中提取相关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逆方差法计算连续变量的加权均数差、生存数据的HR值以及相应的95%CI,率的比值比以及相应的95%CI使用Mantel-Haenszel法计算,并绘制森林图,使用I2统计量来评价异质性。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行腹腔镜及开腹胃癌根治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腺癌,病理分期为p T4a N0-3b M0,年龄在18–80岁之间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或相关病史、术前接受了放化疗等其他治疗措施,行探查手术、非根治性手术或急诊手术以及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收集入组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随访截止至2019年12月。使用R 3.6.0 for windows软件中―Match It‖软件包对基线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使用IBM SPSS 25.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生存曲线使用Graph Pad Prism 8软件通过Kaplan-Meier方法绘制,采用log-rank法比较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使用R 3.6.0 for windows软件中―forestplot‖软件包绘制亚组分析森林图。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通过x2检验比较差异;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Student’s t检验比较差异。P<0.05(双侧)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了本研究方案(KY201983)。结果荟萃分析共检索出2930篇文献,按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后共纳入5项研究。汇总结果表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着少于开腹组,而手术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数量则与开腹手术组无明显差异。相较开腹组,腹腔镜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着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降低。两组5年总体生存率均无显着差异。3项研究均表明两组间无病生存率无显着差异;2项研究指出腹膜种植转移是最常见的复发转移类型,两组病例在复发转移类型及比例上无显着差异。回顾性研究共纳入90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7月,失访率14.0%。两组患者在肿瘤大小上存在显着差异,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有334例病例,两组之间各基线情况较为均衡。匹配后,腹腔镜组相较开腹组出血量更少(121.3±35.0 vs.205.2±59.7 m L,P=0.000),手术时间更长(239.0±36.2 vs.212.2±35.8 min,P=0.000),而两组病例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之间未发现显着差异(31.7±8.0 vs.30.6±8.9,P=0.106)。腹腔镜组相较开腹组手术切口更短(6.5±3.6 vs 17.8±3.8 cm,P=0.000)、术后排气时间(3.2±1.1 vs.4.2±1.4天,P=0.000)、术后进食时间(3.0±1.0 vs.4.2±1.1天,P=0.000)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9±1.3 vs.3.3±1.5天,P=0.000)均较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显着缩短(8.5±3.4 vs.10.0±3.8天,P=0.000)。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8.4%,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3%和21.6%(P=0.036),Clavien-Dindo III级以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和3.9%(P=0.524),腹腔镜手术与更低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有关(3.6%vs.7.2%,P=0.040)。年龄、BMI以及手术方式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腹腔镜和开腹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9.3%和34.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6.4%和3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TNM分期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之间的总体及无病生存均无显着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的大小和N分期以及胃切除范围是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手术方式则不是。亚组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ASA评分为3分的患者腹腔镜手术预后较好,而在其他亚组中,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无显着生存差异。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相较开腹手术后患者更倾向于接受辅助化疗(87.5%vs.82.8%,P=0.101);而年龄≥60岁的患者中接受化疗的差异更显着(82.1%vs.70.3%,P=0.037)。总体肿瘤复发率为47.9%,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49.1%vs.46.7%,P=0.536)。两组的复发转移类型及比例也无显着差异。肿瘤大小、N分期以及手术切除范围是肿瘤种植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目前关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关于两种手术方式长期预后的研究,仅有的少数研究也存在病例少、随访不充分等不足。2.本研究结果表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与开腹手术无显着差异,术中出血显着少于开腹手术,且腹腔镜术后患者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肺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开腹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3.本研究通过对所有病例5年以上的随访结果表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5年总体、无病生存率以及复发率均无显着差异,且复发类型相同。而对于60岁以上患者,腹腔镜手术可能因其微创优势使患者具有更好的化疗依从性,从而表现出生存优势。4.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相较开腹手术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似。本研究为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Postoperative Intensive Care Treatment afterEsophageal Resec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ostoperative Intensive Care Treatment afterEsophageal Resection(论文提纲范文)
(2)多学科合作模式在食管闭锁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规范化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一)诊断与术前管理 |
(二)围手术期管理及手术方法 |
(三)术后随访及多学科干预 |
结 果 |
一、基本情况 |
二、治疗效果 |
三、随访结果 |
讨 论 |
一、导致rTEF发生的重要因素 |
二、术前MDT团队协作下的气道与食道评估以及患者综合管理 |
三、MDT合作下的手术策略、术后标准化诊疗流程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 |
四、术后长期随访及并发症的处理涉及跨学科处理 |
(3)浅表食管鳞癌外科根治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预后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
2.5 术后随访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一般资料比较 |
2.围术期临床资料比较 |
3.生存分析 |
3.1 全组OS与DFS的差异 |
3.2 全组OS与DFS预后单因素分析 |
4.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4.1 外科组 |
4.2 内镜组 |
第四章 讨论 |
1.围手术期特点分析 |
1.1 手术相关指标 |
1.2 术后病理相关指标 |
1.3 术后并发症 |
2.生存分析 |
2.1 全组OS和DFS的差异 |
2.2 各观察变量间OS与DFS的差异 |
3.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3.1 外科组 |
3.2 内镜组 |
4.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pT1期食管癌外科手术与内镜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医疗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 |
附录2 主要结局指标诊断标准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综述 可穿戴连续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的围手术期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与食管癌切除术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阶段术后心房颤动与食管癌切除术式相关性分析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第二阶段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与机器人辅助食管癌切除相关性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讨论 |
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附录 |
综述 食管癌切除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荟萃分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在学期间荣誉 |
科研成果 |
(6)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微创Ivor Lewis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微创Ivor Lewis食管癌切除术学习曲线分析 |
1.1 引言 |
1.2 方法 |
1.2.1 病例选择 |
1.2.2 食管肿瘤诊疗流程 |
1.2.3 术前准备 |
1.2.4 手术过程 |
1.2.5 术后管理 |
1.2.6 数据收集 |
1.2.7 学习曲线指标选择与分组方法 |
1.2.8 数据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患者一般情况 |
1.3.2 患者术中情况 |
1.3.3 患者术后情况 |
1.3.4 学习曲线评估指标分析 |
1.3.5 三个时期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
1.3.6 三个时期患者的术中情况分析 |
1.3.7 三个时期患者的术后情况分析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微创Ivor Lewis食管癌切除术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长期疗效分析:与左进胸食管癌切除术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研究 |
2.1 引言 |
2.2 方法 |
2.2.1 术前评估 |
2.2.2 术前准备 |
2.2.3 手术过程 |
2.2.4 术后管理 |
2.2.5 术后辅助治疗 |
2.2.6 生活质量评估 |
2.2.7 术后随访 |
2.2.8 数据 |
2.2.9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PSM前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 |
2.3.2 PSM后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
2.3.3 PSM后的患者的术中数据 |
2.3.4 PSM后的患者的术后情况 |
2.3.5 PSM后的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情况 |
2.3.6 PSM后的患者的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情况 |
2.3.7 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 |
2.3.8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对预后的影响 |
2.3.9 单因素预后分析 |
2.3.10 多因素预后分析 |
2.3.11 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体外模拟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猪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一:食管癌的微创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
致谢 |
(9)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和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监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荟萃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胃癌根治术近期疗效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胃癌根治术远期疗效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腹腔镜手术在胃癌中的应用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Postoperative Intensive Care Treatment afterEsophageal Resec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LTE术式与CTLE术式治疗Ⅰ~Ⅲ期颈段食管癌的围手术期及远期疗效比较[J]. 余振,于磊,陈晓红,于涛,张葆勋,杨兴国,杜鑫,高翔. 中华医学杂志, 2022(05)
- [2]多学科合作模式在食管闭锁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规范化诊疗中的应用研究[J]. 张旻中,俞炬明,谢伟,颜伟慧,李菁,黄琦,王俊丽,潘伟华,王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1(12)
- [3]浅表食管鳞癌外科根治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预后对比分析[D]. 游杰. 扬州大学, 2021(02)
- [4]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医疗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D]. 孙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与食管癌切除术式相关性研究[D]. 陈来特. 浙江大学, 2020(01)
- [6]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D]. 康宁宁.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7]微创Ivor Lewis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研究[D]. 王琪. 浙江大学, 2019
- [8]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D]. 汪潜云. 苏州大学, 2018(06)
- [9]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D]. 庄欢.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龙渡.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