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十七届初中数学竞赛二年级初试

江苏省第十七届初中数学竞赛二年级初试

一、江苏省第十七届初中数学竞赛 初二年级 第1试(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17)在《判断三角形形状问题的求解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在初中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这类试题中通常需要根据三角形的周长或三边满足的某个方程确定三角形的形状.解决这类问题,一方面,需利用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求出三角形三边或两边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于已知三角形周长的问题,需要通过分类讨论求三角形的边长.

刘冰楠[2](2015)在《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指明没有撞击的文化是不幸的,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数学教育在和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逐步与世界接轨。西方数学及数学教育对这一时期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历史地看,中国三角学教科书自清末至民国近半个世纪,从外国教科书的引进,到自编教科书的发轫,从各大教科书出版企业的兴盛,到国定本教科书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期间,每一阶段的三角学教科书都蕴含着中国学者的艰辛探求。本文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数学教育制度为背景,以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而系统地梳理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脉络,进而总结其编写特点。通过对大量的一手史料和其它二手文献的分析,力图在某种程度上重现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学三角学教育情况。总结当时中国数学家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三角学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力求为当今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建议。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第2章,1902—1911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阶段中国三角学教科书有两个来源——日本和欧美。文化差异性十分明显地表现在教科书编写的各个方面。因此,清末时期将译自日本和译自欧美的三角学教科书分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深入讨论。然而,日本初期的教科书也源自英国,故表面的差异实则在深处扎根着某种相似性。融合不同类型的编写经验,建立多样化的教科书编写体系,一直是清末民国时期三角学教科书编写者奋斗的目标。第3章,1912—1922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时期,数学课程标准开始主导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三角学教科书呈现自编的态势,完成了由清末依靠翻译外国的状况到国人自编的嬗变。本章基于中学三角学课程设置和教科书制度演变之概述,以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为主线,对1912—1922年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整理,并就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第4章,1923—1936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1922年新学制,将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故这一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也分初中和高中两种。此外,受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于1923年在初中开始施行混合数学,使得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呈现混合与分科两种。而高中三角学教科书则全部为分科编写。中国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本章以1923—1936年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初中和高中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主要内容有:1.鉴于混合数学的产生,故将1923—1936年划分两个时期分别阐述,即混合时期(1923—1928)、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在概述这一时期教科书编审制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三角课程的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初中三角学教科书由分科——混合——分科的发展过程。2.在梳理这一时期数学教育制度中有关教科书的编审制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三角内容的不断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高中三角学教科书自编的发展状况。3.以这一时期再版次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复兴教科书三角”为例,从时代背景、编排形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此折射20世纪30年代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状况。第5章,1937—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时期,虽然各大出版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破坏,但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并没有因此停滞,而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稳步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三角学的正式讲授被移至高中,初中仅学习三角学的初步知识,故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多以《数值三角》的形式出现。此外,受实验几何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数值三角》带有一定程度的实验的味道。本章在概述中学数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别选取其中影响范围较广的初中和高中三角学教科书作为案例进行微观分析,并总结其编写特点。第6章,1912—1949年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由于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与数学教育制度的要求并不一致,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民国时期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是清末的延续与发展,学习的方向也由日本转向欧美。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对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示范的作用,并使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得到长足发展。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大多供高中使用,且占全部高中三角学教科书近一半的比例。本章以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为主线,对1912—1949年使用的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梳理。选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使用范围较广的《温德华士三角法》和《葛氏平面三角学》,从译本与原本的对照、不同译本间的比较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进而阐述这一时期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状况及其编写特点。第7章,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中国的学制、章程及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随着时代的变更而不断地被修订。但三角学教科书编写者、出版企业始终本着以三角函数为核心内容的原则编写、出版三角学教科书。本章在回顾六个三角函数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的三角函数分别从概念和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其变迁过程。以期对三角函数的演变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为之后数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第8章,结语。首先,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其次,回溯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所呈现的各自的特点,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再次,通过对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的梳理,提炼三点对当今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启示与借鉴,以及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目前,关于三角学史的研究颇多,但大多立足于三角学的发展,没有从中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角度进行论述。故本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从数学史、数学教育史和教育制度的视角,对中国1902—1949年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同时,与三角学教科书编辑、出版、使用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展现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经历了由翻译、编译、自编的过程。其中,英文原版三角学教科书在清末民国时期一直被使用。2.将三角学教科书置于教育制度下与教育制度之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选取教育制度下具有代表性的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和教育制度之外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总结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特点。3.以三角学教科书中的核心内容为线索,对其概念与内容的沿革进行详细地梳理,展现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演变过程,从而挖掘其在变化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及编写特点等。

曾山[3](2012)在《居高临下看本质 小试“牛刀”妙解题——对一道竞赛题的再探究》文中认为江苏省第十九届初中数学竞赛初一年级第1试第6题是:下面所说的"平移"是指只沿方格的格线(即上、下或左、右)运动,将图1中的任一条线段平移1格称为"1步".要通过平移,使图1中的3条线段首尾相接组成一个三角形,最少需要移动………………………()(A)7步;(B)8步;(C)9步;(D)10步.

周启东[4](2008)在《究竟平移几步?——对一道竞赛题的探究》文中指出江苏省第十九届初中数学竞赛初一年级第1试有这样一道题目:下面所说的"平移",是指只沿方格的格线(即上下或左右)运动.将图中的任一条线段

罗增儒[5](2007)在《一道时钟竞赛题的商榷》文中研究说明

吴菊芬[6](2006)在《初二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今在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和教材的统一要求进行的。教学基点和教学方法着重中等程度学生,适当向两边扩展。但是没有给予两极学生足够重视,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上得不到更多的关心、帮助或指导,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分层教学势在必行,这样我们既不抑制优等生又不放弃学困生。 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并结合中学教学的特征,本篇论文通过探讨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数学教学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走班制”的分层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教师访谈,得到了各层次的教学特征。分层教学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教师方面的变化: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以及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生方面的变化: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观、上课的表现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分层教学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学习,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分层教学能使我们面对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挖掘学生的潜能。总之,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符合时代的要求,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足: (1) 分层时的错级与变级 (2) 教师任务的艰巨 (3) 班级管理有难度。 针对不足之处,又提出了相关建议: (1) 分层教学中加强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系统的应用 (2) 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有待于完善 (3) 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最后作者对本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反思,并对后继的研究作出了规划。

王文[7](2006)在《巧用正方形关于对角线对称解题》文中研究指明

管星[8](2005)在《解题机智》文中提出竞赛题常相当复杂,但凭借解题经验,大胆猜测,巧妙构思,随机应变,有时辅于动手操作,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大胆猜测,合理计算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在考试时应大胆猜测,合理计算。

徐湘云[9](2006)在《昆山城区公办、民办初中教育若干差异的分析比较》文中提出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昆山目前已具备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个民办教育系列,在这些不同层次教育中,初中教育所涉及的学生数相对较多。本文就是着重对昆山城区的公办、民办初中教育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研究共分以下六部分。 第一部分对公办、民办学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提出进行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所采用的方法。 第二部分讨论了昆山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初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本研究的中心内容,通过对昆山市二中、葛江中学和秀峰中学(民办学校)的深入调查,对这两类学校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一是学校体制方面,包括学校章程、校长的权利和义务、学校组织机构、办学特色以及财务等;二是在师资方面,包括教师基本情况、聘任及任期、待遇及职业保障、专业发展等;三是在学生方面,包括学生家庭背景、学生入学与升学、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家校合作以及家长的满意度等。 第六章部分是结语。针对本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从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对本文两类学校教育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根本目的是促进两类学校的共同发展,并对其他地区同类学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朱瑞桃[10](2004)在《等腰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究竟有几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江苏省第十七届初中数学竞赛 初二年级 第1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第十七届初中数学竞赛 初二年级 第1试(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 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2.1 数学教育制度
        2.1.1 数学课程设置的演变
        2.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2.2 中学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2.3 翻译美国的三角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2.4 翻译日本的三角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3.1 数学教育制度
        3.1.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3.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3.3 个案分析——以《共和国教科书平三角大要》为例
    3.4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4.1 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发展概况
        4.1.1 混合时期(1923—1928)
        4.1.2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
        4.1.3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初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4.2 高中三角学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4.2.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高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4.3 个案分析——以《复兴教科书三角》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5.1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5.2 初中三角学教科书
        5.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5.2.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初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5.2.3 案例分析——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数值三角法》为例
    5.3 高中三角学教科书
        5.3.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5.3.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高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5.3.3 案例分析——以《新三角学讲义》为例
    5.4 小结
第6章 1912—1949年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6.1 历史背景
    6.2 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6.3 个案分析——以《温德华士平面三角法》为例
    6.4 个案分析——以《葛氏平面三角学》为例
    6.5 小结
第7章 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1 对六个三角函数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7.1.1 正弦和余弦的名称及符号
        7.1.2 正切和余切的名称及符号
        7.1.3 正割和余割的名称及符号
        7.1.4 十八世纪后三角函数符号的演变
    7.2 1902—1911年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2.1 研究对象
        7.2.2 三角函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7.2.3 三角函数内容设置的比较
    7.3 1912—1949年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3.1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三角学教科书
        7.3.2 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
    7.4 小结
        7.4.1“三角函数”概念
        7.4.2“三角函数”内容
第8章 结语
    8.1 影响 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8.1.1 内部因素
        8.1.2 外部因素
    8.2 三角学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8.2.1 宏观特点
        8.2.2 微观特点
    8.3 启示与借鉴
        8.3.1 从模仿到创新——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立场
        8.3.2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混合与分科的“钟摆现象”
        8.3.3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强大的教科书编纂团队
    8.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居高临下看本质 小试“牛刀”妙解题——对一道竞赛题的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定形
二、定位

(6)初二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背景分析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第二节 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第三章 分层教学的概述
    第一节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我校分层教学的基本观点
第四章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
    第一节 实验的关注点
    第二节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操作方法
    第三节 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第五章 实验的结果
    第一节 定性分析
    第二节 定量分析
    第三节 分层教学的不足
    第四节 分层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第六章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第一节 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后记

(9)昆山城区公办、民办初中教育若干差异的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绪论
    一、公办、民办学校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背景
    四、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昆山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昆山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
    二、昆山教育的师资力量
    三、昆山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昆山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概况
    五、昆山初中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公办、民办初中学校体制的分析比较
    一、学校章程的分析比较
    二、校长权利和义务的分析比较
    三、组织结构特征、规模及职责的分析比较
    四、学校办学特色的分析比较
    五、财务制度及经费收支的分析比较
第四章、公办、民办初中学校师资方面的分析比较
    一、教师基本概况的分析比较
    二、教师人事制度的分析比较
    三、教师待遇及职业保障的分析比较
    四、教师专业发展及相应措施的分析比较
    五、班主任工作的分析比较
第五章、公办、民办初中学校学生方面的分析比较
    一、学生家庭背景的分析比较
    二、学生入学与升学的分析比较
    三、学生德育及班级管理的分析比较
    四、家校合作及家长满意度的分析比较
第六章、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江苏省第十七届初中数学竞赛 初二年级 第1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判断三角形形状问题的求解策略[J]. 张宁.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2017(06)
  • [2]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刘冰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3]居高临下看本质 小试“牛刀”妙解题——对一道竞赛题的再探究[J]. 曾山. 数学教学, 2012(08)
  • [4]究竟平移几步?——对一道竞赛题的探究[J]. 周启东.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七年级), 2008(03)
  • [5]一道时钟竞赛题的商榷[J]. 罗增儒. 中学数学月刊, 2007(02)
  • [6]初二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D]. 吴菊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3)
  • [7]巧用正方形关于对角线对称解题[J]. 王文. 今日中学生, 2006(08)
  • [8]解题机智[J]. 管星. 考试(中考版), 2005(11)
  • [9]昆山城区公办、民办初中教育若干差异的分析比较[D]. 徐湘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4)
  • [10]等腰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究竟有几个?[J]. 朱瑞桃. 初中数学教与学, 2004(06)

标签:;  ;  ;  ;  ;  

江苏省第十七届初中数学竞赛二年级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