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跨多拱隧道侧引隧道扩挖动力分析

双跨多拱隧道侧引隧道扩挖动力分析

一、双跨连拱隧道侧导洞扩挖动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忠[1](2020)在《城市复杂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山地地形占比较大,为了使城市和山岭地区的交通网更加完善,修建公路隧道避不可免,由于连拱隧道在桥隧接线方式、占地面积等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其在城市和山岭地区的公路隧道中应用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路网的高速发展,地面以上交通网的发展空间受限,而地下交通发展越来越好,尤其是随着我国隧道施工技术越来越成熟,连拱隧道在城市公路隧道中备受青睐。但连拱隧道在施工经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尤其是在一些复杂条件下连拱隧道的施工更为明显,所以有必要对特殊环境条件下连拱隧道的施工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隧道工程南段主线隧道长滨路出口连拱隧道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数值模拟、现场监控量测等方法,对依托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旨在解决依托工程的施工困难,并为类似连拱隧道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总结连拱隧道常用开挖方法及其优缺点,对依托工程采用的开挖方法及支护措施进行分析。(2)对依托工程因施工条件限制而被迫采用非常规的“侧导洞三导洞法”及常规三导洞法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出围岩应力及位移变化规律。经实践及三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证明依托工程采用的“侧导洞三导洞法”施工是可行且成功的。(3)对比分析“侧导洞三导洞法”及常规三导洞法施工对隧道上方边坡的影响,得出从对边坡位移、主应力、剪应力、塑性区四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常规三导洞法优于“侧导洞三导洞法”。但从经济性和现实条件分析,“侧导洞三导洞法”施工是最优的,且该方法能够保证边坡的稳定性。(4)对隧道常用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进行总结,对TRT6000超前地质预报的原理、设备及探测方法进行分析,并用TRT6000对依托工程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分析研究。(5)对依托连拱隧道洞内及地表变形进行现场监控量测,分析变形规律和变形趋势,并把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依托工程采用非常规的“侧导洞三导洞法”施工的可行性。

曹媛媛[2](2020)在《软弱围岩浅埋偏压下连拱隧道双侧导洞法施工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隧道数量的日益增多,由于复杂地形条件,施工方法、施工顺序的不同产生隧道偏压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减小地形偏压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方向。本文以湖南省安乡至慈利高速公路为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Midas GTS/NX,建立软弱围岩浅埋偏压下连拱隧道模型,根据双侧导洞法施工,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讨论偏压连拱隧道力学行为,并结合现场监控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讨论双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荷载计算分析方法,对隧道深、浅埋及软弱围岩偏压条件下隧道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根据数值模拟基本理论,确定数值模拟所需基本数据参数,以最大限度符合实际施工情况。(2)通过对雷家台隧道的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处理,结合数值计算结果,对支护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价,为隧道施工和长期使用提供安全信息。(3)基于隧道动态施工数值模拟理论,对浅埋偏压大断面隧道的空间效应进行模拟分析,包括围岩的位移、围岩的应力、喷射混凝土应力、隧道锚杆的轴力、钢拱架轴向应力、二次衬砌应力以及中隔墙的动态受力变化现象。最后得出中隔墙、支护结构力学行为规律以及合理施工顺序。(4)设计了三种符合场地情况的穿越方案,建立了三种不同穿越方案的数值计算模型,分别对大偏压隧道超浅埋段采用按无偏压设计、按反压法设计、按大偏压设计三种穿越方案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分别对围岩应力、隧道周边位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吕国栋[3](2018)在《单侧临时支护对某非对称开挖连拱隧道中隔墙施工力学行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连拱隧道线型流畅,引线占地面积少、空间利用率高,对复杂地形山岭高速公路的线型布设、征地拆迁、总体工程投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尤其是中短隧道优势更大。但是,双连拱隧道存在的施工工序繁琐、技术要求高、工期较长等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当要考虑到出渣、施工组织等因素时,主洞开挖采用左右洞非对称开挖,使得隧道空间效应更加明显,使得地层应力变化与衬砌结构的荷载转换更趋复杂。尤其是隧道中隔墙,经常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下,极易发生破坏。为减轻非对称开挖对中隔墙受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粤西某双连拱隧道设计采用了中隔墙单侧临时支护的方法,即IV级围岩区采用纵向间距0.8m的φ108钢管支撑、V级围岩区采用50cm厚碎石土和50cm混凝土横向相间回填。本文以该工程为依托,针对IV、V级围岩区有无单侧临时支护、同一支护形式不同支护强度对调节中隔墙复杂应力状态分布的效果和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文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连拱隧道中隔墙受力稳定性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得出保持中隔墙稳定性最好的方法是支撑法,讨论了连拱隧道中隔墙受力分析原理和计算方法。(2)针对依托工程,采用隧道工程有限元方法和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分别建立了隧道施工过程中IV、V级围岩区段各5组中隔墙临时支护方案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得到了隧道开挖施工中隔墙受力的一般规律,通过与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中隔墙临时设计支护方案的优化结果,对IV级围岩,墙右侧临时支撑φ108钢管竖向间距75cm,纵向间距80cm时,对V级围岩,回填50cm厚碎石土和C25混凝土时,左右监测点的位移应力变化最均衡。(3)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IV、V级围岩区段施工过程中,5种中墙临时支护方案的受力规律是,随之钢管支撑的间距减小、支护强度的提高,有限元模型监测点的位移减小、应力增大,临时支撑维持中隔墙左右的平衡是安全施工的关键。对IV级围岩,中隔墙右侧临时支撑采用φ108钢管竖向间距75cm、纵向间距80cm,对V级围岩,回填50cm厚碎石土和C25混凝土时,左右监测点的位移应力变化最均衡,故可作为临时支撑的推荐方案。实际工程实践验证了本文成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张健明[4](2017)在《两河口岩溶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数量日益增多,隧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山地面积大,各种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隧道建设面临安全、质量、费用与环境保护等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由于连拱隧道结构在线型布置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独特优势,在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中受到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建设数量越来越多。但连拱隧道结构的特殊性,施工过程中受力体系转换复杂,也使得连拱隧道的建设技术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两河口隧道连拱结构特征和岩溶地质特征,在对国内外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连拱隧道建设技术进行全面调研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连拱隧道的开挖施工方案和支护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应用FLAC3D进行连拱隧道动态模拟分析,通过现场监测对开挖方案、数值分析结果、岩溶溶腔和溶腔塌方处治方案的合理性、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广泛调查国内外连拱隧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两河口隧道地质条件调查和分析,以及三导洞法、中导洞法、无导洞法的优缺点的分析,论述了该隧道采用中导洞贯通后主洞采用上下台阶法的施工方法。(2)利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对两河口连拱隧道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施工方案下围岩与支护结构应力场、位移场的变化规律。中导洞对洞室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集中洞室周边小部分区域。在中导洞施工完成后,应力场呈对称布置。先行洞开挖时,与中岩墙相接触的围岩压应力迅速增长,并造成中岩墙向后行洞倾倒的趋势。先行洞洞施工过程中,中岩墙处于明显的偏压状态,位移场也呈不对称状态分布。先行洞二次衬砌后,围岩压应力和底部拉应力呈降低趋势。但拉应力区范围却在扩大,有必要设置仰拱使结构的受力更为合理。后行洞开挖围岩应力场出现较大的变化,且对左洞围岩应力场产生影响。后行洞初支施工完成后,中岩墙顶部和底部承受的荷载表现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后行洞支护结构施工完毕,中岩墙的受力状况才得到改善。但中岩墙底部和中岩墙顶部有着较大的拉应力,逐渐接近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值。在连拱隧道施工的不同阶段,结构受力呈现出复杂的转换状态。(3)通对综合运用地质调查、地质素描和地质雷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两河口岩溶连拱隧道的不良地质预报工作,以两河口隧道K71+918-YK71+932岩溶溶腔发育地质预报为例,验证了上述三种方法相结合进行岩溶隧道地质预报的可靠性。针对YK71+912-YK71+930段岩溶溶腔发育,局部发生溶腔塌方的岩溶地质特征,基于围岩稳定性考虑,对该岩溶发育段采取了原有初期支护参数不变、空腔段预埋钢管加固与混凝土回填溶腔、预埋设排水管加强排水的处治措施。经监测结果验证了该岩溶溶腔加固与排水措施结合处治措施的合理性。(4)通过在现场布置监控量测元件,完成了两河口岩溶连拱隧道监控量测工作。隧道洞内外观察显示,两河口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洞内外没有地表开裂和明显下沉现象,洞内无混凝土脱落和支撑扭曲等现象。围岩变形、岩溶溶腔塌方处治后的变形、围岩受力、钢拱架受力、中岩墙受力与变形都表现出早期增加较快,随后逐步降低,并在一定时间内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其规律与数值分析结果的变形规律相符。不同围岩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的差异,会导致其其受力与变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变形值、变形速率大小、受力大小较小,都没有达到预警值。一方面说明岩溶地质条件开挖扰动变形较小,另一方面也验证了数值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同时监控量测也验证了岩溶溶腔与溶腔塌方处治措施的合理性。

王志岳[5](2010)在《广梧高速某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连拱隧道由于其具有线形流畅、占地面积少、空间利用率高、避免了洞口路基或大桥分幅,与洞外线路连接方便,同时在适应地形条件、环境保护以及节约投资等等优越性,在我国高速公路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全国各地虽然已建成不少连拱隧道,但目前较仍缺乏有效的可以类比的工程借鉴,没有双连拱隧道专门的施工规范可以参考,尤其是对于双连拱隧道围岩变形控制基准尚处于摸索和积累的经验阶段。在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修建双连拱隧道,由于其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再加上开挖过程对围岩的多次扰动,给隧道的施工带来极大的风险,对隧道的洞身开挖方法、初期支护参数的选择、支护结构形式的确定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在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修建连拱隧道的案例也并不多,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施工经验。本论文以广梧高速公路某双连拱隧道为研究背景,重点介绍了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技术。包括施工方案的确定、洞口与明洞施工、导洞及中墙施工、主洞施工,同时对施工监控量测进行了一定的阐述。论文重点论述了在软弱围岩环境下,双连拱隧道在不受地下水影响且围岩整体性稍好的条件下采用了三导洞-全断面二次衬砌型工艺;同时,针对浅埋偏压段且地质条件极差地段则采用了中导洞-十字隔壁法(CRD法)的施工工艺。通过施工过程中的科学测量和监控,有效地指导和保障了隧道施工安全、高效地开展,并使工程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从而也论证了在特定的地质、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下,采用三导洞-全断面二次衬砌型和中导洞-十字隔壁法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改进和优化了软弱围岩条件下双连拱隧道的施工工艺。通过该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技术研究,掌握了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的施工工艺,积累了施工技术的理论数据和施工经验,为以后的软弱围岩连拱隧道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国内外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陈贵红[6](2011)在《连拱隧道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速公路迅速向西部延伸,在山区高等级公路中,由于路线选线困难或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连拱隧道越来越多地成为设计师们的首要选择。根据交通部门的规划,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空间。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由于连拱隧道自身的优点,在未来的公路建设中必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连拱隧道设计、施工经验不足,设计技术很不成熟,目前已经建成的连拱隧道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所有这些都为连拱隧道的大量推广形成了障碍。因此,展开连拱隧道设计关键问题的研究对于连拱隧道的推广应用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与分离式隧道、小净距隧道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阐述了连拱隧道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手段,综合分析了连拱隧道各种断面型式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所得结论为连拱隧道的合理应用奠定了基础。以分离式隧道设计荷载计算方法及深、浅埋判别标准为基础,通过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引入连拱隧道影响系数,提出了采用荷载—结构法进行结构计算时,连拱隧道设计荷载的计算方法及深、浅埋判别标准,为连拱隧道的结构计算打下了基础。利用结构力学的基本理论,分别针对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与三层式中墙连拱隧道的结构特点,建立了采用荷载—结构法进行结构计算时初衬、二衬及中墙内力的具体计算模型与方法。采用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两侧主洞施工顺序、支护时机、应力释放系数等因素对中墙最终受力的影响,提出了采用地层—结构法计算连拱隧道中墙最终内力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对鞋底坡连拱隧道某断面中墙内力的计算分析表明,不论是荷载—结构法还是地层—结构法计算所得中墙轴力均与现场量测结果比较接近,这初步说明本文有关连拱隧道设计荷载、结构计算以及中墙内力的计算方法是合理的,为连拱隧道中墙的合理设计奠定了基础。采用中墙内力的简化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中导洞、中墙厚度、埋深、中墙与顶部围岩接触状态等对中墙最终受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中导洞对中墙的最终受力影响较小;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墙轴力随着中墙厚度、埋深的增加而增加;中墙与顶部围岩接触越早中墙受力越大,因此,当围岩稳定性较差时,应早将中墙顶回填密实,以尽快发挥中墙对围岩的支撑作用,但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围岩,则应在中墙顶部预留适当的变形量,以推迟中墙的受力时间、充分发挥岩体的自承能力,减少中墙受力。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三层曲中墙连拱隧道中墙在施工中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墙的稳定性较好,不需要对中墙进行临时支撑,由于分析中未考虑顶部围岩对中墙提供的水平抗力,因此,该分析结论对于整体式中墙仍然成立,但由于在V级围岩条件下中墙的稳定系数较小,所以,在V级围岩条件下整体式中墙宜设置临时支撑,以确保中墙在施工中的稳定。另外,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围岩塑性区分布、围岩变形、支护结构受力特征的分析,提出了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设计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为连拱隧道支护体系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依据。开展了连拱隧道现场试验,研究了连拱隧道支护体系的受力特征和发展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初期支护内力在施工初期发展迅速并很快趋于稳定;钢支撑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支护能力,因此,在围岩稳定性较好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格栅钢架;二次衬砌应力水平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中墙受力较大,这说明在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的支护体系中中墙是主要的承载结构;中墙的量测结果与施工实践均显示施工过程中中墙的稳定性较好,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对中导洞进行回填或支撑。根据连拱隧道结构特征,完善了连拱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内容和方法,修正了位移收敛计算方法,通过引入连拱隧道影响系数,初步提出了连拱隧道位移收敛控制基准,并通过部分收敛量测资料进行了初步验证。虽然本文的研究成果还不完善,很多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由于资料的有限性,文中的一些结论也还未能得到证实或完全证实,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补充,但本文还是对连拱隧道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分析,其成果必将为连拱隧道的合理应用与推广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王锋[7](2010)在《隧道竖井及空间叉附属结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对交叉隧道的研究并不多,交叉隧道作为一种特殊的隧道布置形式,在较短的距离内由洞口变断面大跨隧道、连拱隧道、小间距隧道,逐步过渡到一般分离式隧道,平面上呈现“Y”型分岔形状。新建隧道必须考虑机电、通风以及紧急停车带等整体性需求,因此必须修建通风竖井、横洞等附属结构,但是这些重要附属结构的存在,使得隧道整体结构呈现出极大的不均匀性,附属结构与隧道主体之间的连接部位成为结构最薄弱的环节。本文针对典型案例,结合国内重点工程两河口水电站4#交通隧道、厦门东通道施工横洞以及南京长江隧道竖井等进行研究,以FLAC3D作为分析工具,来模拟实际隧道断面开挖对于交叉段应力及变形的影响,进而评价方案,完善现阶段以经验为主的设计施工技术,保证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针对交叉式隧道设计中的技术难点,通过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交叉隧道变断面段、大拱段、小净距段的围岩稳定性以及相应的开挖工法以及支护参数等关键指标,针对性地提出围岩加固重点。(2)由于翔安隧道主隧道及行车横洞开挖断面都较大,并且有些横洞位于V级围岩地段,地质情况复杂,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对翔安隧道横洞与主隧道所形成的空间交叉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以保证隧道空间交叉结构的施工安全、顺利,使隧道结构支护受力合理,为设计优化提供可靠依据。(3)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竖井与主体隧道结合部位的力学特征,竖井施工对隧道主体结构和附近地层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对设置竖井盾构隧道的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

陶振东[8](2010)在《黄土地区非对称小间距及偏连拱隧道施工力学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西部大开发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主要城市将首先建设大量的地铁隧道,在黄土区实施城市小间距隧道将越来越多,小间距及连拱隧道正是在接线困难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而非对称连拱隧道更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的隧道。本文围绕拟设计的黄土地区地铁非对称小间距及连拱隧道,进行动态施工力学模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推导了浅埋黄土小间距及偏连拱隧道荷载计算公式,结合现场实测围岩压力,与当前浅埋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得到与实测吻合的浅埋理论计算式。2.将黄土特性应用到小间距隧道工程实际分析中来,采用传统摩尔库伦手动加竖向节理模型与双线性遍布节理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并且得出结论:双线性遍布节理模型考虑黄土的结构性强度和垂直节理更加符合工程实际。3.根据建议的双线性遍布节理模型,采用平面数值方法,进行有、无初期支护、不同埋深、不同净距、不同隧道形状的对比分析。4.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比较非对称小间距及连拱隧道的三种开挖方法(中导洞+左右洞上下台阶法、中导洞+右左洞上下台阶法、中导洞+左右洞同时上下台阶法)洞室各关键点的位移和应力分布特点,优化该隧道型式的开挖工序。在三维数值模拟中,分析了两种工况时非对称连拱隧道各研究断面围岩各特征点围岩位移、地表沉降与离工作面距离的关系,从而对后施工隧道的施作时机提出建议。给出了施工监测控制基准值,指出浅埋应按变形控制。5.对数值模拟结果中,偏连拱隧道中夹岩柱表现出的特点进行了整理分析,总结了中夹岩柱的特性。

赵小聪[9](2009)在《连拱隧道中隔墙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经过十几年的工程实践,连拱隧道己在我国公路工程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作为一种新颖的结构形式,连拱隧道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中隔墙是双连拱隧道结构受力的核心构件,受力十分复杂,是隧道应力集中部位(拉、压、弯、扭、剪力均有),其结构受力要在隧道整体结构中进行调整。而中隔墙的力学行为和它的位移沉降指标直接关系到连拱隧道的总体稳定性。研究方法与内容:(1)通过对国内外连拱隧道工程应用调查,分析不同断面形式和施工方法对中隔墙稳定性的影响。(2)理论计算分析选择实际隧道为原型,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及中隔墙内力和变形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不同施工工序条件下中隔墙应力变化规律、中隔墙稳定性以及两洞室开挖面合理间距。(3)现场监控量测试验依托工程为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安德门站~宁丹路站区间双连拱隧道,监测中隔墙内力以及变形情况。通过现场试验可以验证和完善理论分析所得的主要结论,同时可以反馈于理论计算及模型试验的测试结果的合理性。主要研究成果:(1)连拱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处于偏压状态,其竖向应力从上到下呈台阶式收敛,先施工洞室一侧变化较大,中隔墙底部最大竖向应力出现在中隔墙的正下方。(2)中隔墙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处于沉降状态;水平位移的最大值出现在中隔墙顶部,中部最小,但水平位移值较小,对中隔墙的稳定性影响不大;由于扰动次数较多,三导洞法相对于中导洞—台阶法引起的位移较大。(3)随左洞掌子面的向前推进,掌子面后方的中墙产生整体向右的偏转,墙身中部向右侧鼓出,基部左墙趾向上抬起。当偏压明显时,应在墙体结构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如降低墙体高度、加大下部结构尺寸或采取不对称结构,从而保证整体衬砌结构稳定与安全。(4)采用三导洞施工方法下,左洞施工对中墙应力影响范围为18m,右洞施工对中墙应力影响范围为24m,从而得出两掌子面合理间距为单洞2倍跨度。

乔鹏程,黄山秀,冯锐[10](2009)在《偏压连拱隧道合理开挖方法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铜黄高速公路汤屯段大田双连拱隧道进口段埋深浅、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偏压以及隧道结构受力复杂等特点,采用FLAC3D对隧道合理开挖方法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通过与隧道典型断面的拱顶下沉、支护结构受力、地表沉降的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科学结论,能够动态地指导偏压双连拱隧道全过程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二、双跨连拱隧道侧导洞扩挖动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跨连拱隧道侧导洞扩挖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复杂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连拱隧道发展状况
        1.2.2 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2.3 连拱隧道现场监控量测与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连拱隧道开挖方法及支护措施研究
    2.1 连拱隧道常用开挖方法及优缺点
        2.1.1 中导洞法
        2.1.2 三导洞法
        2.1.3 无导洞法
    2.2 连拱隧道常用开挖方法的比选
        2.2.1 开挖方法选定原则
        2.2.2 常用开挖方法比较
    2.3 连拱隧道支护技术
        2.3.1 新奥法基本原理
        2.3.2 连拱隧道支护措施
    2.4 依托工程开挖方法
        2.4.1 工程概况
        2.4.2 复杂条件概况
        2.4.3 “侧导洞三导洞法”的施工运用
    2.5 依托工程支护措施
        2.5.1 洞口挡墙加固支护
        2.5.2 超前支护
        2.5.3 初期支护
        2.5.4 中墙防偏压支护
        2.5.5 二次衬砌支护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拱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3.2 强度折减法的原理
    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3.3.1 本构模型
        3.3.2 计算模型物理参数的选取
        3.3.3 计算模型荷载及边界条件的选取
    3.4 不同开挖方法对比分析
        3.4.1 围岩应力场分析
        3.4.2 围岩位移场分析
        3.4.3 围岩塑性区分析
    3.5 中隔墙应力场分析
    3.6 支护结构分析
        3.6.1 二次衬砌应力场分析
        3.6.2 二衬安全性分析
        3.6.3 洞口段超前大管棚应力场分析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施工方式对连拱隧道上方边坡的影响分析
    4.1 依托背景
    4.2 计算模型
    4.3 不同开挖方法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4.3.1 边坡位移变化分析
        4.3.2 边坡主应力变化分析
        4.3.3 边坡剪应力变化分析
        4.3.4 边坡塑性区分析
    4.4 结果分析及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施工现场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
    5.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的意义
    5.2 依托工程超前地质预报
        5.2.1 TRT6000 探测原理
        5.2.2 TRT6000 探测仪器
        5.2.3 TRT6000 现场探测
        5.2.4 TRT6000 数据处理
        5.2.5 TRT6000 探测结果
    5.3 现场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及内容
    5.4 监测方法与测点布置
        5.4.1 隧道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监测
        5.4.2 连拱隧道上方地表监测
        5.4.3 监测沉降、位移预警值
    5.5 隧道洞内变形监测及数据分析
    5.6 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沉降值对比分析
    5.7 隧道上方地表监测及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软弱围岩浅埋偏压下连拱隧道双侧导洞法施工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拱隧道工程现状
        1.2.2 相似模型试验研究及施工方法优化
        1.2.3 理论与数值模拟及其结构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计算分析理论
    2.1 连拱隧道设计荷载
        2.1.1 连拱隧道深浅埋分界值
        2.1.2 深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
        2.1.3 浅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
        2.1.4 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
        2.1.5 本文连拱隧道围岩荷载计算方法
    2.2 连拱隧道荷载结构法有限元模拟
        2.2.1 荷载结构法的荷载分担比例
        2.2.2 中墙内力分析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概况与监控量测分析
    3.1 依托工程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连拱隧道主洞掘进方法
    3.2 监控量测
        3.2.1 监控量测目的
        3.2.2 隧道K112+665断面监测结果
        3.2.3 连拱隧道实时监测收敛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理论
    4.2 数值模拟
        4.2.1 Midas GTS/NX简介
        4.2.2 隧道数值模拟的原型
    4.3 三维建模空间分析
        4.3.1 模型的假设与简化
        4.3.2 模拟开挖步骤
    4.4 围岩位移的变化规律
        4.4.1 随施工开挖步的位移规律
        4.4.2 空间的沉降位移变化规律
        4.4.3 围岩应力随施工步的变化规律
    4.5 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
        4.5.1 喷射混凝土应力
        4.5.2 隧道锚杆轴力
        4.5.3 隧道钢拱架轴向应力分析
        4.5.4 二次衬砌应力受力状态
        4.5.5 中隔墙受力状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偏压效应的影响
    5.1 围岩分析
    5.2 隧道支护内力分析
        5.2.1 初喷支护
        5.2.2 锚杆分析
        5.2.3 钢拱架分析
        5.2.4 二次衬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浅埋连拱隧道穿越方案设计优化
    6.1 偏压隧道浅埋段设计
        6.1.1 偏压隧道浅埋段施工原则
        6.1.2 穿越方案设计
    6.2 不同穿越方案施工力学效应比较分析
        6.2.1 不同穿越方案围岩压力特征
        6.2.2 不同穿越方案围岩位移特征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实践项目)

(3)单侧临时支护对某非对称开挖连拱隧道中隔墙施工力学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连拱隧道开挖与中隔墙施工力学行为原理
    2.1 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法
        2.1.1 中导洞+正洞全断面法
        2.1.2 中导洞+正洞台阶法
        2.1.3 中导洞+主洞侧导洞法
    2.2 连拱隧道中导洞的设置、防护与隧道各部分之间的施工顺序
        2.2.1 中导洞的设置、保护
        2.2.2 中墙断面形式与尺度
        2.2.3 各部分之间的施工顺序
    2.3 中隔墙受力及稳定性分析
        2.3.1 中隔墙受力状态
        2.3.2 隧道顶部岩体垂直压力的计算
        2.3.3 中墙外荷载的计算
        2.3.4 中墙稳定性判断与稳定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拱隧道MIDAS/GTS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工程概况
    3.2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质构造、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3.2.3 水文地质
        3.2.4 地层岩性与围岩分级
    3.3 连拱隧道施工方法与支护参数
        3.3.1 Ⅳ级围岩段施工
        3.3.2 Ⅴ级围岩段施工
        3.3.3 连拱隧道支护设计参数
    3.4 有限元单元法与MIDAS/GTS三维模型建立
        3.4.1 有限元单元法基本步骤、解题思路
        3.4.2 岩土工程分析与MIDAS/GTS软件
        3.4.3 MIDAS/GTS三维模型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支护参数下中隔墙力学行为分析
    4.1 分析概述
        4.1.1 分析过程与施工阶段
        4.1.2 监测断面与监测点布置
    4.2 IV级围岩区不同支护参数对隧道中隔墙力学行为影响分析
        4.2.1 各监测点的位移影响分析
        4.2.2 各监测点的应力影响分析
    4.3 V级围岩区不同支护参数对隧道中隔墙力学行为影响分析
        4.3.1 各监测点的位移影响分析
        4.3.2 各监测点的应力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两河口岩溶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拱隧道发展现状
        1.2.2 不同地质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1.2.3 连拱隧道数值模拟研究
        1.2.4 连拱隧道现场监测与分析研究
        1.2.5 岩溶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质构造
    2.3 地层岩性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2.6 围岩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2.7 隧道结构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拱隧道开挖与支护工艺研究
    3.1 连拱隧道一般开挖施工方法
        3.1.1 三导洞法
        3.1.2 中导洞法
        3.1.3 无导洞法
    3.2 连拱隧道施工方案的比选
        3.2.1 施工方案选定原则
        3.2.2 主要施工方案的比较
        3.2.3 两河口连拱隧道开挖方案的确定
    3.3 连拱隧道支护工艺
        3.3.1 新奥法基本原理
        3.3.2 隧道围岩支护机制
    3.4 两河口连拱隧道中岩墙的型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拱隧道受力变形特征的数值分析研究
    4.1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简介
    4.2 数值计算基本原理
    4.3 连拱隧道数值模型的建立
        4.3.1 数值计算基本假设
        4.3.2 本构关系
        4.3.3 边界条件
        4.3.4 初始地应力条件
        4.3.5 数值计算参数
        4.3.6 数值计算分析模型的建立
        4.3.7 开挖与支护工况
    4.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4.1 重力作用下初始地应力场生成
        4.4.2 两河口隧道中导洞上下台阶法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4.4.3 围岩结果分析
        4.4.4 支护结构分析
        4.4.5 中岩墙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溶地质预报及岩溶溶腔塌腔处治技术研究
    5.1 岩溶地质灾害的预报
    5.2 地质预报在两河口岩溶连拱隧道中的应用
        5.2.1 YK71+918-YK71+948段岩溶地质预报
        5.2.2 YK71+912、YK71+925开挖揭露岩溶地质情况
    5.3 岩溶溶腔及塌腔处治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岩溶连拱隧道监测技术及溶腔塌腔处治效果评价
    6.1 新奥法动态监测
    6.2 两河口岩溶连拱隧道监测方案
    6.3 监测数据结果分析
        6.3.1 洞内外观测
        6.3.2 地表沉降
        6.3.3 右洞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
        6.3.4 右洞围岩压力、钢支撑内力、围岩内部位移
        6.3.5 中导洞变形监测
        6.3.6 中岩墙压力监测
    6.4 YK71+912-YK71+930段岩溶溶腔及溶腔塌方处治效果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广梧高速某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双连拱隧道设计施工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发展现状
        1.2.2 研究及发展的趋势
    1.3 本论文的工程背景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案
    2.1 施工方案的确定
        2.1.1 基本技术选择
        2.1.2 施工工艺
        2.1.3 主要施工方案
    2.2 三导洞法施工方案的选定
        2.2.1 三导洞方案概述
        2.2.2 三导洞-先墙后拱工艺
        2.2.3 三导洞-全断面二次衬砌工艺
    2.3 中导洞法施工方案的选定
        2.3.1 中导洞方案概述
        2.3.2 中导洞-中隔壁法工艺
第三章 洞口与明洞施工
    3.1 洞口边仰坡刷坡和防护
    3.2 洞口段施工
        3.2.1 长管棚施工
        3.2.2 超前注浆小导管(或钢插管)施工
        3.2.3 型钢拱架施工
    3.3 洞口防偏压施工
    3.4 明洞施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洞及中墙施工
    4.1 导洞断面形态尺寸及中墙位置
    4.2 导洞开挖及其地质预报意义
    4.3 导洞支护
    4.4 中墙施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洞施工
    5.1 主洞开挖方法
        5.1.1 三导洞-全断面二次衬砌法开挖方法
        5.1.2 CRD 开挖方法
    5.2 主洞初期支护
        5.2.1 超前注浆小导管施工
        5.2.2 型钢拱架施工
        5.2.3 钢筋网施工
        5.2.4 中空注浆锚杆施工
        5.2.5 喷射混凝土施工
    5.3 二次衬砌施工
        5.3.1 二次衬砌施工的技术要求
        5.3.2 衬砌模板
        5.3.3 衬砌钢筋
        5.3.4 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
        5.3.6 仰拱、仰拱填充施工工艺
        5.3.7 注意事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施工监控量测
    6.1 监控量测目的
    6.2 监控量测的内容
        6.2.1 监控量测内容
    6.3 隧道掌子面地质观察
    6.4 隧道净空变化量测
    6.5 隧道拱顶下沉量测
    6.6 地表沉降监控量测
    6.7 初期支护内力量测
    6.8 二次衬砌内力量测
    6.9 围岩压力量测
    6.10 钢支撑内力量测
    6.11 监控量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6.11.1 监测数据的初步整理
        6.11.2 分析方法
    6.1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6)连拱隧道设计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连拱隧道建设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连拱隧道结构选型
    2.1 概述
    2.2 连拱隧道的适应性
    2.3 连拱隧道断面型式分类
        2.3.1 连拱隧道断面按边墙型式分类
        2.3.2 连拱隧道断面按有无仰拱分类
        2.3.3 连拱隧道断面按中墙型式分类
    2.4 整体式与三层式中墙连拱隧道的比较
    2.5 直中墙与曲中墙连拱隧道的比较
    2.6 接线条件对连拱隧道断面选型的影响
        2.6.1 连拱隧道接线方式
        2.6.2 连拱隧道接线方式比较
    2.7 连拱隧道中墙型式受力比选
        2.7.1 物理模型与研究方法
        2.7.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连拱隧道设计荷载
    3.1 概述
    3.2 连拱隧道深、浅埋判别
        3.2.1 单洞隧道深、浅埋判别
        3.2.2 连拱隧道与单洞隧道的异同
        3.2.3 连拱隧道自然拱高度的普氏理论分析
        3.2.4 连拱隧道坍方平均高度(自然拱高度)的有限元分析
        3.2.5 连拱隧道隧道深、浅埋判别
    3.3 深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
    3.4 浅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
        3.4.1 隧道埋深H'小于或等于连拱隧道等效荷载高度ξ·h_q
        3.4.2 隧道埋深H'大于连拱隧道等效荷载高度ξ·h_q
    3.5 地形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连拱隧道荷载—结构模型计算方法
    4.1 概述
    4.2 连拱隧道结构计算存在的问题
    4.3 荷载分担系数
    4.4 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结构计算
        4.4.1 有仰拱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
        4.4.2 无仰拱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
    4.5 三层式中墙连拱隧道结构计算
        4.5.1 有仰拱三层式中墙连拱隧道
        4.5.2 无仰拱三层式中墙连拱隧道
    4.6 设计荷载、结构计算工程验证
        4.6.1 工程概况
        4.6.2 荷载—结构法计算结果
        4.6.3 现场量测结果
        4.6.4 理论计算与现场量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连拱隧道中墙最终受力研究
    5.1 概述
        5.1.1 地层—结构模式计算原理
        5.1.2 材料模型与参数取值
        5.1.3 有限元模型
        5.1.4 中墙内力计算方法
    5.2 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中墙最终受力研究
        5.2.1 连拱隧道断面型式与支护参数
        5.2.2 两侧主洞施工工序和支护时机对中墙受力的影响
        5.2.3 中导洞施工支护时机对中墙受力的影响
        5.2.4 中导洞大小对中墙受力的影响
        5.2.5 中墙厚度对中墙受力的影响
        5.2.6 隧道埋深对中墙受力的影响
        5.2.7 中墙顶与围岩接触状态对中墙受力的影响
        5.2.8 整体式中墙受力三维分析
    5.3 三层式中墙连拱隧道中墙最终受力研究
        5.3.1 连拱隧道断面型式与支护参数
        5.3.2 两侧主洞施工工序和支护时机对中墙受力的影响
        5.3.3 三层中墙受力三维分析
    5.4 中墙内力计算方法工程验证
        5.4.1 地层—结构法计算结果
        5.4.2 理论计算与现场量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连拱隧道施工支护研究
    6.1 概述
    6.2 Ⅴ级围岩连拱隧道施工支护研究
        6.2.1 施工方法介绍
        6.2.2 有限元模拟
        6.2.3 计算结果分析
    6.3 Ⅳ级围岩连拱隧道施工支护研究
        6.3.1 施工方法介绍
        6.3.2 有限元模拟
        6.3.3 计算结果分析
    6.4 Ⅲ级围岩连拱隧道施工支护研究
        6.4.1 施工方法介绍
        6.4.2 有限元模拟
        6.4.3 计算结果分析
    6.5 偏压连拱隧道施工支护研究
        6.5.1 先开挖外侧计算结果分析
        6.5.2 先开挖内侧计算结果分析
        6.5.3 先开挖内外侧的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连拱隧道现场试验研究
    7.1 现场试验的一般项目和方法
    7.2 龙塘湾隧道现场试验
        7.2.1 工程概况
        7.2.2 试验断面的确定
        7.2.3 试验项目和方法
        7.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 连拱隧道现场监控收敛判断准则
    7.4 连拱隧道中墙稳定性的现场试验研究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隧道竖井及空间叉附属结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交叉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及建模考虑
    2.1 交叉隧道按结构分类
    2.2 交叉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2.3 岩体力学模型及本构关系
    2.4 岩体稳定性判据
    2.5 计算软件选择
    2.6 小结
第3章 公路交叉隧道研究-两河口4#交叉隧道
    3.1 工程概况
        3.1.1 概述
        3.1.2 隧道交叉段施工
        3.1.3 工程水文地质情况
    3.2 主洞扩挖是施工数值模拟
        3.2.1 隧道开挖的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3.2.2 试验参数
        3.2.3 开挖初始条件
        3.2.4 原始地应力场模拟
        3.2.5 主洞大跨部分隧道的施工力学效应
        3.2.6 开挖过程
    3.3 计算结果分析
        3.3.1 小洞开挖后围岩应力分析
        3.3.2 主洞扩挖后围岩应力分析
        3.3.3 主洞扩挖后能量分布分析
        3.3.4 超大跨主洞与左洞衔接处研究
        3.3.5 超大跨主洞与右洞衔接处研究
        3.3.6 右洞开挖对左洞的影响及正向开挖分析
        3.3.7 右洞反方向施工的力学效应
    3.4 小结
第4章 厦门翔安隧道与横通道空间交叉结构稳定性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概述
        4.1.2 数值计算模型
        4.1.3 施工过程
    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2.1 主隧道与行车横洞交叉部空间变形分析
        4.2.2 主隧道与行车横洞交叉部空间围岩应力分析
        4.2.3 主隧道与行车横洞交叉部支护内力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南京长江隧道浦口工作井与盾构隧道空间交叉部位力学行为研究
    5.1 工程概况
        5.1.1 概述
        5.1.2 竖井施工全过程
        5.1.3 盾构施工全过程
    5.2 数值计算模型
        5.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2.2 初始应力场的模拟
    5.3 竖井的开挖
        5.3.1 竖井开挖围护结构的应力分布
        5.3.2 竖井开挖横撑的应力分布
    5.4 右洞的开挖计算分析
        5.4.1 应力分析
        5.4.2 位移分析
        5.4.3 右洞开挖对竖井的影响
        5.4.4 衬砌管片应力分析
        5.4.5 衬砌管片内力分析
    5.5 左洞开挖计算分析
        5.5.1 应力分析
        5.5.2 位移分析
        5.5.3 左洞开挖对竖井的影响
        5.5.4 衬砌管片应力分析
        5.5.5 左洞开挖对右洞的影响
    5.6 小结
结论及交叉隧道施工指导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8)黄土地区非对称小间距及偏连拱隧道施工力学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工程背景及意义
        1.1.2 学术价值及意义
    1.2 非对称小间距及连拱隧道研究现状
        1.2.1 隧道设计理论
        1.2.2 隧道动态施工模拟研究方法
        1.2.3 国外小间距及连拱隧道研究现状
        1.2.4 国内小间距及连拱隧道研究现状
    1.3 黄土隧道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非对称小间距黄土隧道工程性质研究
    2.1 黄土的特殊性质
        2.1.1 结构性
        2.1.2 黄土围岩的结构性强度特点
        2.1.3 黄土围岩中的节理赋存状况
    2.2 黄土本构模型
        2.2.1 摩尔库伦手动加节理模型
        2.2.2 双线性应变硬化/软化遍布节理模型
    2.3 两种模型计算结果比较
        2.3.1 工程概况
        2.3.2 支护设计参数
        2.3.4 数值模拟施工工法
        2.3.5 摩尔库伦手动加节理模型计算结果
        2.3.7 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2.4 黄土特性对力学形态的影响
        2.4.1 毛洞洞周位移
        2.4.2 破坏形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对称黄土隧道施工动态及关键对策研究
    3.1 概述
    3.2 模拟工况
    3.3 小间距隧道初支结构安全性计算结果
        3.3.1 工况1计算结果
        3.3.2 工况2计算结果
        3.3.3 工况3计算结果
    3.4 小间距隧道间施工相互影响计算结果
        3.4.1 单线隧道受到的影响
        3.4.2 双线隧道受到的影响
    3.5 偏连拱隧道初支结构安全性计算结果
        3.5.1 工况1计算结果
        3.5.2 工况2计算结果
        3.5.3 工况3计算结果
    3.6 偏连拱隧道间施工相互影响计算结果
        3.6.1 单线隧道受到的影响
        3.6.2 双线隧道受到的影响
    3.7 信息化监控方法设计及控制基准
        3.7.1 概述
        3.7.2 现场监控量测的项目及测试方法
        3.7.3 监控布置
        3.7.4 监控频率与精度
        3.7.5 控制标准及基准值
        3.7.6 监控管理与施工反馈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对称小间距及连拱隧道设计荷载对比
    4.1 黄土非对称小间距隧道设计荷载
        4.1.1 小间距隧道深浅埋分界值
        4.1.2 黄土非对称浅埋小间距隧道设计荷载
    4.2 黄土非对称偏连拱隧道设计荷载
        4.2.1 偏连拱隧道深浅埋分界值
        4.2.2 黄土非对称浅埋偏连拱隧道设计荷载
    4.3 荷载计算
    4.4 二衬捡算
        4.4.1 计算条件
        4.4.2 区间单线隧道计算结果
        4.4.3 区间双线隧道计算结果
        4.4.4 小间距双线隧道计算结果
        4.4.5 偏连拱隧道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支护结构之中墙作用研究
    5.1 国内连拱隧道断面介绍
    5.2 中墙数值模拟
        5.2.1 中墙随开挖进程的变形
        5.2.2 中墙随开挖进程的内力变化情况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连拱隧道中隔墙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隔墙断面的选型研究
        1.2.2 中隔墙结构力学行为研究
        1.2.3 双连拱隧道相似模型试验研究及施工方法优化分析
        1.2.4 连拱隧道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1.2.5 双连拱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及围岩稳定性分析
    1.3 存在的问题
        1.3.1 施工方法和步骤
        1.3.2 支护结构参数
        1.3.3 结构防排水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连拱隧道结构类型对中隔墙稳定性的影响
    2.1 中隔墙稳定性判断
    2.2 结构类型确定的影响因素
        2.2.1 隧道埋深
        2.2.2 围岩压力
        2.2.3 防排水要求
        2.2.4 满足工程地质条件和隧道结构受力的要求
    2.3 中隔墙断面形式
    2.4 连拱隧道整体支护结构
        2.4.1 支护结构承载能力计算原则
        2.4.2 Ⅲ级围岩支护结构承载能力分析
        2.4.3 Ⅳ级围岩支护结构承载能力分析
        2.4.4 Ⅴ级围岩支护结构承载能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隔墙数值模拟
    3.1 隧道开挖模拟的基本方法
        3.1.1 反转应力释放法
        3.1.2 地应力自动释放法
    3.2 隧道施工过程及支护加固措施的模拟
        3.2.1 锚杆的模拟
        3.2.2 钢拱架的力学模拟
        3.2.3 喷射混凝土力学模拟
        3.2.4 模筑混凝土的力学模拟
        3.2.5 注浆超前小导管的力学模拟
    3.3 弹塑性有限元基本理论
        3.3.1 弹塑性增量本构关系
        3.3.2 弹塑性问题的增量有限元理论
    3.4 FLAC3D 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3.5 模型的建立
        3.5.1 数值模拟原型工程概况
        3.5.2 模型
        3.5.3 隧道施工方法
    3.6 数值计算分析
        3.6.1 中隔墙力学特性及变形特征分析
        3.6.2 中墙力学行为与隧道整体结构稳定性研究
        3.6.3 顶部回填与中隔墙稳定性分析
        3.6.4 两洞室掌子面不同施工间距对中隔墙应力的空间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现场监测中隔墙内力及稳定性
    4.1 现场量测的中隔墙内力公式建立
    4.2 现场监测中隔墙力学特性分析
    4.3 施工工序与中墙内力之间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双跨连拱隧道侧导洞扩挖动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复杂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 张文忠.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软弱围岩浅埋偏压下连拱隧道双侧导洞法施工方案研究[D]. 曹媛媛.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单侧临时支护对某非对称开挖连拱隧道中隔墙施工力学行为影响研究[D]. 吕国栋.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4]两河口岩溶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 张健明. 华东交通大学, 2017(06)
  • [5]广梧高速某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 王志岳.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6)
  • [6]连拱隧道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 陈贵红.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2)
  • [7]隧道竖井及空间叉附属结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 王锋.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8]黄土地区非对称小间距及偏连拱隧道施工力学理论研究[D]. 陶振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9]连拱隧道中隔墙稳定性研究[D]. 赵小聪.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10]偏压连拱隧道合理开挖方法的数值模拟研究[J]. 乔鹏程,黄山秀,冯锐.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标签:;  ;  ;  ;  ;  

双跨多拱隧道侧引隧道扩挖动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