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头火针治疗老年斑437例(论文文献综述)
谢春宗[1](2018)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及发病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从体质学理论着手,从中医视角调查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及发病因素,讨论本病与体质学的相关性,为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美容皮肤科门诊就诊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200例,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原始资料,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中医体质类型:阳虚质86例(17.09%),气虚质81例(16.10%),阴虚质70例(13.91%),血瘀质63例(12.52%),平和质51例(10.13%),痰湿质50例(9.94%),气郁质46例(9.14%),湿热质36例(7.15%),特禀质20例(3.97%)。(2)发病因素:无明显原因患者比例最高,占34.81%,其后分别是紫外线(24.07%)、遗传(18.51%)、炎症刺激(10.00%)、睡眠不佳(7.40%)、妊娠(5.18%)。结论: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5.45±13.41岁,女性发病平均发病年龄率小于男性。紫外线、遗传、炎症、睡眠不佳、妊娠依次为脂溢性角化病的重要诱发因素。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为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
罗玳红,黄琼,吕细华,徐银银,张爱民,李铮[2](2017)在《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女性黄褐斑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火针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气滞血瘀型女性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3个月;对照组:每日服用维生素C片和维生素E胶丸,配合晚间外涂复方氢醌霜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采用24项版本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中皮损积分量表对两组分别评价,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抑郁症状积分及皮损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治疗组治疗前后抑郁症状积分及皮损积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女性黄褐斑有效、安全,且疗效优于常规口服维生素C片和维生素E胶丸及外涂复方氢醌霜治疗。
杨佩英[3](2016)在《火针配合针刺治疗肝郁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单纯针刺组、火针配合针刺组治疗面部肝郁型黄褐斑的疗效对比,进行严格的随机试验,得出较优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肝郁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两组常规针刺选穴为印堂、太冲、养老、肺俞、膈俞、肝俞、期门、支沟、阳陵泉、膻中,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结束后配合阿是穴局部火针针刺。在疗程上,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2周为一疗程,4周(2疗程)为治疗的全过程。结果:1.基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黄褐斑面积和颜色、生存质量、自评焦虑、抑郁、狂躁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备可比性。2.黄褐斑面积评分:治疗1疗程后,两种疗法均能使黄褐斑面积减小(均P<0.05),两种疗法之间比较,疗效相当(P>0.05)。治疗2疗程后,两种疗法均能使黄褐斑面积减小,但火针结合针刺的治疗效果比单纯针刺治疗更明显(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2疗程后与治疗1疗程后比较,两组间对比,治疗组疗效较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火针配合针刺以及单纯针刺,在治疗1疗程后,两种疗法均可有效减小黄褐斑面积。治疗2疗程后,火针配合针刺的治疗效果较优,表明该疗法能在短时间内改善黄褐斑面积效果较明显,持续治疗效果较好。3.黄褐斑颜色评分:治疗1疗程后,两种疗法均能使黄褐斑颜色减小(均P<0.05),两种疗法之间比较,疗效相当(P>0.05)。治疗2疗程后,两种疗法均能使黄褐斑颜色变浅,但火针结合针刺的治疗效果比单纯针刺治疗更明显(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2疗程后与治疗1疗程后比较,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较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火针结合针刺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减轻黄褐斑颜色,单纯针刺疗法也可减轻黄褐斑颜色,治疗时间较前者要长,短期治疗效果较前者弱,患者需接受较长时间治疗。4.疗效指数的比较: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的疗法效果相当(P>0.05),均可改善黄褐斑的面积和颜色。治疗2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在改善黄褐斑的面积和颜色方面,治疗组效果较优(P<0.05)。5.生存质量变化的比较:火针配合针刺以及单纯针刺疗法,均可有效改善黄褐斑患者生存质量(均P<0.01)。两组的治疗方法在改善黄褐斑患者的生存质量上效果相当(P>0.05)。6.焦虑评分变化的比较:火针配合针刺以及单纯针刺疗法,均可有效改善黄褐斑患者焦虑状态,其中治疗组效果较优(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较优于对照组(P<0.05)7.抑郁评分变化的比较:火针配合针刺以及单纯针刺疗法,均可有效改善黄褐斑患者抑郁状态,其中治疗组效果较优(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8.狂躁评分变化的比较:因本研究60例研究对象其治疗前狂躁症状不明显,故治疗后的自身前后或组间比较均无可比性。结论:治疗组的治疗方案在治疗2疗程后在减小黄褐斑面积、改善其颜色、改善焦虑症状、改善抑郁症状及整体疗效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生存质量方面,两组的治疗方法效果相当。火针配合针刺治疗肝郁型黄褐斑有效、安全,值得广泛推广。
马欣,樊旭[4](2015)在《针灸按摩治疗皮肤老年斑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老年斑又名脂溢角化病、老年疣、基底细胞乳头瘤、寿斑。可以是扁平的,也可以稍隆起于皮肤的一种良性表皮性肿瘤。老年斑是由脂褐素沉积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特殊的老年色素性皮肤病。它是人体老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皮肤老化的显着特征。它不仅使皮肤结构、功能和代谢等发生变化,也严重影响人体面部美容。
陈敏仪[5](2014)在《火针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黄褐斑是一种常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的过度性及损美性皮肤病,严重危害女性患者身心健康,甚或进一步影响到其生活和工作,乃至家庭幸福。该病病因不完全明了,治疗上也无特别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方法,所以一直是医疗美容界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客观指标全面量化评估火针治疗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配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平头火针、三头火针、单头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内服维生索C片及维生索E胶丸治疗,两组均配合生活细节指导。治疗后分2个时段(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观测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肉眼视色斑面积及颜色评分)、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结果满意度(非常不满意0分、不满意1分、基本满意2分、非常满意3分)。所有的研究数据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火针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黄褐斑颜色的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黄褐斑面积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总积分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积分火针组较对照组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火针组较对照组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火针疗法是一种能立即起效、疗效持久、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经济安全、便于广泛推广、能令患者对疗效十分满意的治疗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标本兼治新疗法,具有其它疗法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制定女性黄褐斑规范化中医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林玉平[6](2012)在《火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脑梗塞后上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旨在通过严格科学的方案设计和规范的操作实施,客观评价火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脑梗塞后上肢肌痉挛的有效性,探索出一种无副作用、疗效可靠、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的中医特色疗法,提供更多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的康复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6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塞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针刺组(n=30)和常规针刺+火针组(n=30)。两组在应用基础治疗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石氏醒脑开窍法穴位针刺,常规针刺+火针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火针点刺手三阴经筋阳性反应点,治疗4周后,通过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肌痉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以科学评价火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脑梗塞后上肢肌痉挛的有效性。结果:常规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火针组在上肢肌痉挛程度与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均有改善,治疗前后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相比,对上肢肌痉挛程度与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有显着差异(P<0.05),常规针刺+火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火针结合经筋理论可以改善脑梗塞后上肢肌痉挛程度以及提高上肢的运动功能,而且火针具有操作简便,不留针的特点,在临床上值得广泛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谢正红,李素荷[7](2011)在《阿是穴——“病痛局部”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阿是穴之"病痛局部"由来已久,临床疗效确切,本文参考近年来恩同父母中医针灸杂志刊载的相关论文,介绍阿是穴在外科、皮肤科、内科和伤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并进行评价,为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孙立明,李岩,王宏业,李晓霞,郭义[8](2009)在《火针临床优势病种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了43种针灸治疗的适应证,有力地推动了针灸走向世界。同时,这也开始了全面回答针灸到底能治疗哪些病的第一步,但是从临床角度观察可以发现,不仅各种针刺手段的优势病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即使是同
刘洁[9](2006)在《火针疗法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按照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类型。其中,中重度寻常型痤疮(以下简称中重度痤疮)皮损多为脓疱、结节、囊肿。祖国医学早期未明确提出“痤疮”这一病名,而是将其笼统的归为皮肤病中的?、疡医,但医书中蕴含了大量与痤疮有关的病证、病因、病机的描述,传统中医理论为痤疮的现代治疗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思路、经验及治疗方法。现代医学对痤疮从定义、流行病学、病因、病理、临床分型、症状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目前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治疗主要以口服抗生素为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目的:拟对临床中、重度痤疮患者分别采用火针和西药治疗,通过对治疗前后疗效、所需疗程、不良反应、依从性、复发率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对比,以初步评断出火针治疗脓疱、结节、囊肿型痤疮疗效以及其临床运用可行性与临床价值。 方法:本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2002年实施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研究》中痤疮诊断标准及常用痤疮临床分型pillsbury分类法,选取2004.8~2006.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皮肤科及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针灸医院皮肤科就诊的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分为火针组42人,西药组31人。火针组处方主穴:面胸背皮损处阿是穴、肺俞双、脾俞双、膈俞双。辨证取穴:热重加大椎、便秘加双侧大肠俞、湿热重配丰隆。5日1次,3次为1个疗程。西药对照组:口服阿奇霉素500mg,每日1次,早饭前顿服,每周连用4天,2周一个疗程。治疗期间两组均停用一切对皮肤病有作用的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每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分别用皮损计数法进行疗效评定,运用EPI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所得结果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前后比较。 结果:两组在疗效及炎症改善程度上均有较好表现。疗效上,火针组更优于西药组(P<0.01),且适用于各证型患者;在临床所需疗程上,火针组优于西药组(样本数收限,暂未获统计学支持);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及患者依从性上,两组均有很好的表现。 结论:火针疗法除了在炎症改善方面有不错表现外,还能够全面提升中重度痤疮的治愈率及有效率,且对于各证型中重度痤疮的治疗均有不错疗效。本研究还显示火针适用于各性别、各年龄层中重度痤疮患者。总之,火针疗法是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优质方法,它疗效高、见效快、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且不会发生耐药性,是一种简廉绿色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郭玉峰[10](2005)在《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其对人体的安全性,进一步规范有关标准和操作规范,促进临床推广工作。 方法:1.按随机信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病例随机分为火针赞刺组(火针组)、西药对照组(对照组)。治疗期间禁止使用与研究药物效用相近的中西药品或其他治疗方法。2.火针组32例,取穴以局部阿是穴(疱疹区)为主,针具: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师氏火针。刺灸法:在疱疹起止两端及中间选定好针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以疱疹簇为单位,呈“品”字形依次点刺。左手用止血钳夹持点燃的酒精棉球并靠近针刺部位,右手持火针于火的外焰将针烧至发白后,速刺入带状疱疹皮损部位,直入直出,深度以针尖透入疱疹皮肤达到其基底部为度。对于较大的脓疱或血疱,用粗火针刺,刺后用消毒棉球挤净脓液,再选用适当大小的火罐吸拔,并留罐5~10分钟。起罐后如果出现血疱,可用火针再刺。舌苔黄厚腻,便干者火针刺后可用毫针刺丰隆、支沟;如疱液清稀,10余天不愈者,毫针刺气海、足三里并加灸。治疗结束后,以消毒棉球擦净局部皮肤表面,涂以龙胆紫。于就诊第1、2、3天每日治疗一次,以后隔日(第5、7、9天)治疗一次,总共治疗不超过6次。对照组32例,丽珠威每次0.3g,每日两次饭前空腹服用。于就诊第一日起开始服药,连用9天,治疗结束。并对每簇疱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涂以龙胆紫。间隔2~3日换药一次。3.观察指标:带状疱疹症状、体征(刻下疼痛分级、局部痒、烧灼感、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皮损面积、水疱数、疱疹簇数、水疱性状、溃疡、丘疹)的变化,疼痛量表—视觉模拟量表(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等。疗效判定标准:症状体征量化记分总积分,单项症状(皮疹面积,疼痛等)疗效判定标准,时效性判定标准,安全性判定标准。 结果:1.火针赞刺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及两组内症状体征量化记分总积分比较。火针赞刺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火针赞刺与口服丽珠威对急性带状疱疹的症状体征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火针赞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间症状体征综合评定水平即量化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火针赞刺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对降低急性带状疱疹综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火针赞刺法在降低急性带状疱疹综合评分方面优于口服丽珠威。2.火针赞刺组与对照组,两组间修订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三头火针治疗老年斑43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头火针治疗老年斑437例(论文提纲范文)
(1)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及发病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1.脂溢性角化病诊断标准 |
2.中医体质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观察方法 |
1.调查内容 |
2.调查工具及方法 |
3.质量控制 |
(二)统计方法 |
三、结果分析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1.一般资料 |
2.年龄分布比例 |
(二)发病因素分布 |
(三)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
(四)每种发病因素与体质的相关性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脂溢性角化病的认识 |
二、西医学对脂溢性角化病的研究进展 |
(一)脂溢性角化病流行病学调查 |
(二)脂溢性角化病病理生理研究 |
(三)脂溢性角化病的诊断 |
三、治疗现状 |
四、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 |
(一)体质的概念以及研究的前景 |
(二)体质学说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 |
1.寻找疾病的内在基础 |
2.指导预防和保健 |
五、结果分析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发病因素的分析 |
(三)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 |
(四)发病原因和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
六、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女性黄褐斑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疗效判定及标准[4]: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色斑颜色面积评分: |
3.2 HAMD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24项评分: |
3.3 临床疗效: |
4 讨论 |
(3)火针配合针刺治疗肝郁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研究 |
1.2 现代西医研究 |
1.2.1 发病机理 |
1.2.2 常用治疗手段 |
1.3 中医治疗进展 |
1.3.1 中药内治 |
1.3.2 中药外治 |
1.3.3 针灸治疗 |
1.3.4 火针治疗黄褐斑的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案 |
2.2 研究结果 |
2.3 不良反应观察 |
2.4 脱落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3.1 黄褐斑患者一般特征分析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3.3 治疗方法分析 |
3.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火针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黄褐斑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1.1 黄褐斑的流行病学 |
1.2 黄褐斑的组织病理学分型 |
2 黄褐斑的中医治疗进展 |
2.1 中药汤剂辩证治疗 |
2.2 中成药治疗 |
2.3 中药外治 |
2.4 耳穴疗法 |
2.5 针刺治疗 |
2.6 拔罐放血疗法 |
2.7 穴位注射 |
2.8 穴位埋线 |
2.9 穴位埋针 |
2.10 刮痧 |
2.11 点穴按摩 |
2.12 色素分离 |
2.13 情志音乐疗法 |
3 黄褐斑的西医治疗进展 |
3.1 全身治疗药物 |
3.2 局部治疗药物 |
3.3 局部光学治疗技术 |
4 火针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思路与目的 |
2 一般资料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设计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4 诊断标准 |
2.5 纳入标准 |
2.6 排除标准 |
2.7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8 干预措施 |
2.9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 |
2.10 疗效判定标准 |
2.11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两组治疗前后黄褐斑颜色积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积分比较 |
3.4 两组疗效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Hamilton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积分变化比较 |
3.6 两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变化比较 |
3.7 安全性评价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结果分析 |
4.2 火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起效机制 |
4.3 火针疗法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火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脑梗塞后上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研究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认识 |
二、中医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的认识 |
第二节 关于火针和经筋理论 |
一、火针 |
二、经筋理论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临床分组 |
二、治疗方法 |
三、样本大小 |
四、观察时间 |
五、观察指标 |
六、中止、撤出试验标准 |
七、疗效评定标准 |
八、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
九、观察指标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一般资料比较 |
第二节 疗效观察 |
一、治疗前后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比较 |
二、治疗前后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
三、两组疗效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中西医对脑梗塞后上肢肌痉挛的认识 |
第二节 火针结合经筋理论的治疗依据 |
一、脑梗塞后上肢肌痉挛为手三阴经筋病 |
二、选用火针的依据 |
三、选穴依据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阿是穴——“病痛局部”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应用 |
1.1 在外科病症中的应用 |
1.2 在皮肤科病症中的应用 |
1.3 在内科病症中的应用 |
2 现代临床应用 |
2.1 在外科病症中的应用 |
2.2 在皮肤科病症中的应用 |
2.3 在内科、伤科病症中的应用 |
3 小 结 |
4 中医机理探讨 |
5 小结及展望 |
(8)火针临床优势病种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数据库的选择 |
1.2 文献检索的策略 |
1.2.1 收集文献策略 |
1.2.2 文献纳入标准 |
1.2.3 文献排除标准 |
1.2.4 文献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文献量分布情况 |
2.1.1 各系统疾病文献量分布情况 |
2.1.2 各疾病文献量频次情况 |
2.1.3 各系统疾病中各疾病文献量分布情况 |
2.2 各系统疾病历年文献比例变化情况 |
2.3 各科疾病中每一疾病总有效率统计 |
3 结论与展望 |
(9)火针疗法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一、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二、临床研究进展 |
1. 火针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
2. 痤疮临床治疗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痤疮发生可能原因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中痤疮炎症形成机制的认识 |
3. 疗效与作用机理 |
4. 火针组疗效与相关因素分析 |
5. 火针疗法的依从性 |
6.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
7. 今后研究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篇 |
附录一: 不良反应调查表 |
附录二: 火针组样本治疗前后照片 |
致谢 |
(10)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带状疱疹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火针临床应用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处理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标准 |
2.5 安全性检测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
2.8 统计方法 |
2.9 随访 |
3 试验结果 |
附件 |
4 讨论 |
4.1 选题目的 |
4.2 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特点及治疗原则 |
4.3 有关双侧带状疱疹的探讨 |
4.4 配穴组方的确定 |
4.4.1 局部取穴施治,是治疗迅速起效的关键 |
4.4.2 远端取穴是巩固疗效,整体观念的体现 |
4.4.3 配穴分析 |
4.5 治疗方法分析 |
4.5.1 赞刺法—刺血疗法 |
4.5.2 拔罐法 |
4.5.3 火针赞刺法的临床应用 |
4.5.4 本课题选择火针赞刺法的意义 |
4.6 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三头火针治疗老年斑43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及发病因素分析[D]. 谢春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女性黄褐斑疗效分析[J]. 罗玳红,黄琼,吕细华,徐银银,张爱民,李铮. 中国美容医学, 2017(09)
- [3]火针配合针刺治疗肝郁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D]. 杨佩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4]针灸按摩治疗皮肤老年斑的研究进展[J]. 马欣,樊旭. 中医外治杂志, 2015(06)
- [5]火针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陈敏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火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脑梗塞后上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林玉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7]阿是穴——“病痛局部”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 谢正红,李素荷. 中医外治杂志, 2011(03)
- [8]火针临床优势病种的文献研究[J]. 孙立明,李岩,王宏业,李晓霞,郭义. 上海针灸杂志, 2009(07)
- [9]火针疗法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D]. 刘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10]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综合评价[D]. 郭玉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标签:火针疗法论文;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论文; 火针论文; 青春痘论文; 黄褐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