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e类双绞线上千兆以太网新技术

5e类双绞线上千兆以太网新技术

一、超五类双绞线上的千兆以太网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谭晓刚[1](2021)在《千兆以太网PHY数字均衡器算法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太网进入了千兆时代。千兆以太网PHY是千兆以太网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底层芯片,数字均衡器是该芯片中非常重要模块,负责均衡信道衰减以及信道中的噪声干扰。由于信道环境复杂,千兆以太网PHY中有三种数字均衡器需要设计,三者均通过同一算法调整抽头系数,信道衰减均衡器是其中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本文研究1000BASE-T系统中的信道衰减均衡器,使用Wideband模型建立非屏蔽五类双绞线的信道模型,分析该信道在1000BASE-T系统中的传输特性。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均衡器结构的特性,最终选择了前馈均衡器与判决反馈均衡器结合的方式。目前千兆以太网PHY中的数字均衡器是采用DDLMS算法来实现的,但是DDLMS算法的性能相对其他盲均衡算法较差。为了提高均衡器性能,提出了适合千兆以太网信号特性DDCMA算法,这种算法保留了CMA算法的特性且性能优于DDLMS算法,但剩余误差较大。最后提出了基于剩余误差的联合盲均衡算法,这种算法吸收了DDLMS和DDCMA算法的长处且收敛性能也优于DDLMS算法。使用MATLAB对DDLMS算法、DDCMA算法和联合盲均衡算法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后两种算法相比于DDLMS算法均有效的提高了均衡性能。在Vivado中设计了三种算法下的数字均衡器,并在含有严格时序的控制情况下,验证了MATLAB仿真结果的可靠性的同时还分析了不同算法下均衡器对资源的使用情况,最终仿真实验的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两种算法均能取代DDLMS算法。

高超[2](2015)在《新街口东街小学校园网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技术进步和学校规模的发展,校园网的建设水平和应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现代化学校的重要标志。作为关键部分就是对校园网进行规划和设计。它关系到校园网建设性能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校园网日常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因此,关于校园网设计的研究有着比较高的应用价值以及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街口东街小学校园网设计实例,对于设计小学校园网的有关结构、基础知识以及系统配置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对于建设校园网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将这些作为依据,分析了设计步骤、材料选型以及规划分析等内容,并探讨了如何进行管理、验收以及测试工程实施的有关情况。提出了一套比较符合如今技术以及学校的实际状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案,从而提高了相应的性价比。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新街口东街小学的校园网需求和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且设计出符合该学校实际需求的校园网网络结构,优化了当前网络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校园网的性能起到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李鹭[3](2014)在《基于MIMO的双绞线高速传输仿真平台研发》文中研究表明双绞线通信系统因其较强的传输能力和低廉的价格,并且易于部署,已成为目前宽带接入以及互联网连接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方案。在双绞线通信系统中,衰减和串扰是对系统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而其中衰减与线缆质量相关,一旦线缆部署完成,其衰减也就固定下来,因此串扰成为限制双绞线通信系统传输速率的最主要参数。虽然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双绞线通信系统相关文献或论文,且已有许多成熟的双绞线方案标准,但现有技术大多将所有串扰当作噪声处理以提高系统传输能力。而串扰中的远端串扰(FEXT)具有对接收端有用的边信息,直接对其进行噪声抑制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硬件资源,而且会造成系统资源浪费。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如何利用远端串扰提高系统传输容量。另外,而目前电信工业联盟TIA/EIA等定义的CAT5e/6等双绞线在市场上已有大量部署,其传输速率尚有潜力可以挖掘。针对以上所述现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简单介绍了现有双绞线通信系统的原理及优势,并分析了双绞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参数及其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对目前常用的双绞线系统:数字用户线系统DSL及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连接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其优缺点。其次,针对现有CAT5e/6等多对双绞线线缆最高只支持1Gbps传输速率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双绞线自适应速率高速传输方案。该方案将FEXT当作有用信号,利用其边信息,从而将多对线缆信道联合视为一个MIMO系统进行联合处理;然后结合ADSL系统中使用的离散多音频(DMT)技术,并利用已有的比特功率分配算法实现自适应速率传输,充分利用CAT5e/6双绞线信道。最后,通过安捷伦公司提供的设备测量多种CAT5e/6线缆参数,再根据测量结果和其他现有数据分析所提方案的系统容量,并与现有传输技术的系统容量进行对比,验证所提方案的优势。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双绞线传输仿真平台的搭建。该仿真平台中利用真实的线缆数据搭建信道模块,同时结合MIMO和DMT等技术,完成基于MIMO的双绞线高速传输仿真平台的开发。该仿真平台可以为在CAT5e/6传输10Gbps信号的硬件实现、性能评估等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杨滔[4](2012)在《1000BASE-T物理层关键技术的研究与FPGA实现》文中研究表明1000BASE-T是现在广泛使用的10/100M以太网100BASE-TX的平滑升级,它能在现有的五类非屏蔽双绞线及网络设备条件下实现千兆位速率的传输,是千兆到桌面的最佳技术方案。本文对1000BASE-T千兆以太网物理层的编解码及数字均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FPGA实现,完成了1000BASE-T信道干扰模型的建立及仿真,1000BASE-T物理层编码调制的设计与FPGA实现,包括发送,接收状态机、加扰及网格编码调制模块的设计和实现;1000BASE-T接收均衡及维特比译码算法的实现,接收均衡由前向滤波、回波消除、近端串扰消除及后向均衡组成,本文在现有算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1000BASE-T信道的非理想特性,设计了性能更好的判决反馈均衡和维特比译码方案。论文在对现有几种均衡解码结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预均衡器与流水线判决反馈均衡译码结合的混合式均衡解码结构,其将部分后馈干扰的去除提出判决反馈环路,并采用流水线设计方法和集合切割技术进一步提高速率。该结构相对未编码系统能获取4dB的信噪比增益,能够满足误码率要求。FPGA实现结果表明采用该结构的硬件复杂度为传统全并行结构的一半,且能满足125MHz速率要求,系统使用Verilog语言实现。

马毅超[5](2011)在《大规模陆上地震仪器中高速可靠数据传输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石油资源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日益增加的石油需求与石油油藏的逐渐减少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石油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地震勘探作为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现在50%以上的勘探都采用地震勘探方法。面对国内现有油藏埋藏地质环境复杂,埋藏深度大等特点,高精度,高密度成为未来地震仪器发展的方向。在以前地震仪器中,百兆以太网、RS485等传输方式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万道,十万道以上地震仪器上述传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地震仪器数据传输的需求。千兆以太网会在今后的地震数据传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OSI/RM协议和TCP/IP协议都曾作为地震仪器数据传输部分的控制协议来实现地震数据的可靠传输。但是在高密度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这些协议是否还能继续使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据文献测试数据表明在百兆以下处理1bit的TCP数据大约会消耗1Hz的CPU,如果传输速度超过百兆,接近千兆时候每1bit数据所需要消耗的CPU资源将会加速增长。在高数据率的情况下如果仍旧采用目前的协议,将对CPU的处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经过测试使用400Mhz的PowerPC ,TCP/IP的吞吐率为220Mbps。采用更高处理能力的CPU会带来功耗增大,体积增大,成本增加等问题。论文针对地震数据传输的特点进行了从软件协议栈优化和利用硬件通信加速两种方法来大幅减轻CPU工作量,并且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主要具体工作有:针对地震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专有协议,并加以实现,使现有CPU数据处理能力最大化。对地震数据采集的数据传输特点和可靠传输的通用方案进行了分析,针对地震数据的特点结合跨层精简的思路给出了优化的协议模型。根据这个模型设计了一种高效率的数据传输协议。协议主要目的是为了在高速数据传输情况下实现高效率的可靠数据传输,并且协议也应该具有流量控制功能,以及简单的路由功能。为了提高数据传输速率,采用了优化数据链路层驱动的方法:(1)合并中断以减少中断次数;(2)根据以太网控制器缓冲描述指针的特点优化数据在内存中的分布策略,减少内存拷贝的次数。在路由选择方面,把路由选择和数据链路层驱动进行结合,减少了系统的开销。在差错控制方面,通过“分组等待,选择重传”的方式实现了高效率的可靠数据传输。在流量控制方面,采用了类令牌环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和“分组等待,选择重传”的差错控制方式紧密结合,从而保证了系统的效率。通过以上手段,新协议RHDT(Reliable High-speed Data Transmissionprotocol)可以在满足可靠性情况下提高数据传输速度。经过测试在相同硬件配置下可靠数据传速率从TCP/IP的220Mbps提高到920Mbps。使用硬件实现部分协议栈功能减轻CPU负担。在FPGA中完成可靠性检测,数据重传等模块,降低CPU在传输协议上的负担。FPGA配合CPU实现地震数据的可靠性传输,充分利用了FPGA处理在并行事件处理上的优势,不仅传输效率相比纯软件实现有了提高,而且降低了CPU数据传输方面的消耗。在硬件加速的条件下,通过仿真传输速度可以达到满负荷千兆以太网传输速度的95%以。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作为绪论介绍了地震仪器的发展过程以及地震仪器的发展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意义。第二章讨论了地震仪器的发展方向--大道数,小道间距。并且介绍了现有地震仪器中适用的数据传输方式。并且结合地震仪器数据传输的特点提出了在地震仪器发展过程中千兆以太网在交叉站一级数据传输的应用的现状和前景。第三章分析了几种可靠传输的策略的效率,并分析了TCP/IP和可靠UDP协议中使用的可靠传输的策略。并且对现有地震仪器中使用的可靠传输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在新的地震仪器中原有的协议已经不再适合,需要结合地震仪器数据传输的特点来设计一种新的协议。第四章结合跨层设计思想设计了新的协议模型,并且结合协议模型实现了新的协议。新的协议具有可靠传输,流量控制,简单的路由功能。新的协议可靠传输采用分组等待选择重发的策略,这个策略和变形的令牌环结构相结合实现了高效率的可靠性传输。第五章针对纯软件协议栈存在CPU占用过高,不能很好的进行并行数据处理的问题,提出了使用FPGA硬件辅助实现可靠性传输。并且设计了FPGA上的可靠性传输的模块,并加以仿真,验证了思路的可行性。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和展望,对全文观点进行总结,并指明了本问的创新之处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董晓[6](2010)在《职业中学校园网规划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计算机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和中、高级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基地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建构出具有职教特色和个性化的校园网已成为中职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本论文主要根据江苏省启东职业教育中心校网络应用的现状和要求,将原有的校园网进行了重新的规划、设计、建构。在详细分析建设目标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校园网的分层设计思想、组网技术、网络拓扑结构、综合布线系统及网络设备的选择与配置,并对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无线网络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作了详细论述。在校园网建设中从方案设计到实施均依据先进性、规范性、高性价比的原则,完成了以高速路由交换网为主干网,合理融合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校园网设计和实现方案。本论文作者是江苏省启东职业教育中心校校园网工程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参加了该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设施方案设计,以及整个施工过程。

胡锐[7](2010)在《LED显示屏嵌入式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LED显示屏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决定了其控制系统在未来将向着性能更高、架构更精简、操作更便利的方向发展。现今LED同步联机控制系统,以控制器与扫描器为核心功能器件,采用全分布式处理的方式,虽然性能较高,但架构复杂、成本很高、实现困难。针对这种不足,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集中式控制、分布式扫描”的精简控制系统架构。通过对比、分析各种相关接口技术,选取最高效的接口规格组合,以此为基础完成系统整体设计。详细设计包括控制器、扫描器的硬件电路设计与控制器FPGA程序设计。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包含电源设计与接口电路设计,遵从高频电路电源稳定性与信号完整性规程,PCB设计采用四层结构,保证良好的电气性能。FPGA程序设计充分吸取相关领域的并行处理、ASIC、SOPC等设计理念,优化逻辑设计,在低成本的硬件平台上实现了很高的性能,并通过了静态时序分析与动态时序分析的验证。测试证明,系统各接口工作正常,数据处理、交换、传输无误;控制器总体功能满足设计需求;整个系统处理性能达到既定指标,能够在实际现场环境中稳定可靠地运行。本文规划、设计、调试通过的精简型集中控制系统,在中小型应用中具备很高的性价比,能够适应LED控制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樊光辉[8](2009)在《基于千兆以太网的LED显示屏控制系统冗余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有LED显示屏控制系统以单向开路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在任意一个传输通路上发生故障时,LED显示屏都不能正确显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双向环路冗余方案。双向环路冗余方案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在数据通路中构建双向传输环路,使每个接收卡有两个数据流输入。这种方式增加了备用数据通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理论计算表明,该方案比单向开路方案的数据传输可靠性提高了约1.7倍。测试结果也表明,采用了双向环路冗余方案的LED显示屏控制系统,数据传输的容错能力增强,可靠性增加。

绿色硅谷[9](2008)在《中科院智能大楼综合布线解决方案概述》文中研究表明工程概况中科院植物所实验楼是位于香山路,地处香山,是一个环境幽雅,交通方便,设施配套齐全的智能化大楼。大楼建筑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综合布线系统须满足目前及将来信息系统管理和通讯系统的要求和应用。

杨永[10](2007)在《基于高速DSP的千兆以太网嵌入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嵌入式系统中图像数据流传输对带宽需求的日益增加,研究新型高带宽、经济、灵活的传输平台,实现图像数据流的高速传输,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论文致力于将千兆以太网技术应用于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构建基于高速DSP的千兆以太网嵌入式系统,弥补国内千兆以太网技术在嵌入式系统中应用的不足,把系统的通信速率提高到1000Mbps,为图像数据流传输提供高性价比的信息交换模式。研究将有效促进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在工业在线检测、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鉴于嵌入式系统资源有限性与千兆通信速度下TCP/IP协议管理庞大性之间的尖锐矛盾,论文设计了新型的高速DSP+千兆以太网控制器的系统结构,采用DSP管理通信协议,控制千兆以太网控制器处理复杂的网络运算,使系统能够在低DSP占用率下,维护千兆速度传输。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在实验室研制成功的DSP中央控制电路板基础上,研究新型的基于高速DSP的千兆以太网嵌入式系统整体结构。将系统架构在PCI通信总线之上,利用PCI总线的高速特性,减轻DSP和千兆以太网控制器之间速率瓶颈对系统最高通信速率的限制。(2)根据TCP/IP原理,研究DSP与千兆以太网控制器的联合工作机制。在数据收发过程中,有效使用硬件机制实现TCP/IP功能,减轻DSP资源消耗。配置、维护接收描述符和发送描述符,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对PCI总线带宽的消耗,从而减轻软件部分对系统最高通信速率的限制。(3)根据系统的数据最高通信速率瓶颈,建立基于高速DSP的千兆以太网嵌入式系统模型速率模型,使用Matlab仿真系统的最高速率曲线,选取典型的工作参数,计算了基于高速DSP的千兆以太网控制器嵌入式系统的最高通信速率。系统最高通信速率的理论分析与仿真表明:在优化的工作参数配置下,系统最高工作速率可以达到949Mbps。

二、超五类双绞线上的千兆以太网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五类双绞线上的千兆以太网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千兆以太网PHY数字均衡器算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1.1.1 千兆以太网及物理层
        1.1.2 均衡技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千兆以太网物理层
    2.1 千兆以太网物理层概述
        2.1.1 发送端
        2.1.2 接收端
    2.2 模拟电路部分
        2.2.1 Hybrid
        2.2.2 AFE
        2.2.3 ADC与 DAC
    2.3 数字均衡器
        2.3.1 1000BASE-T传输信号特性
        2.3.2 信道干扰类型
    2.4 PCS层
        2.4.1 正常模式
        2.4.2 空闲/训练模式
        2.4.3 8B1Q4编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000BASE-T信道建模
    3.1 1000BASE-T信道特性
        3.1.1 千兆以太网主要传输介质
        3.1.2 工业标准的非屏蔽五类双绞线传输特性
    3.2 均匀传输线基本理论
    3.3 Wideband模型
    3.4 双绞线信道模型
        3.4.1 基于Wideband的双绞线传输模型
        3.4.2 回波损耗
        3.4.3 近远端串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均衡器结构与算法
    4.1 数字均衡器性能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
        4.1.1 均衡器性能评价指标
        4.1.2 影响均衡器性能的因素
    4.2 数字均衡器结构
        4.2.1 均衡器分类
        4.2.2 线性横向均衡器(LTE)
        4.2.3 判决反馈均衡器(DFE)
        4.2.4 最大似然序列估值均衡器(MLSE)
    4.3 自适应均衡算法
        4.3.1 Wiener滤波器
        4.3.2 LMS算法
    4.4 盲均衡算法
        4.4.1 Bussgang类盲均衡算法原理
        4.4.2 DDLMS算法
        4.4.3 CMA算法
    4.5 本文提出的算法
        4.5.1 DDCMA算法
        4.5.2 联合盲均衡算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均衡器设计与实现
    5.1 1000BASE-T均衡器
        5.1.1 信道衰减均衡器设计
        5.1.2 近端串扰消除器及回波消除器
    5.2 数字均衡器的MATLAB仿真设计
        5.2.1 算法复杂度
        5.2.2 数字均衡器长度
        5.2.3 数字均衡算法步长
        5.2.4 MATLAB仿真与结果分析
    5.3 硬件电路设计与仿真
        5.3.1 模块设计及字长效应
        5.3.2 数字滤波器模块
        5.3.3 判决模块
        5.3.4 抽头系数调整模块
        5.3.5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2)新街口东街小学校园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校园网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OSI模型及网络标准
        2.1.1 OSI模型
        2.1.2 TCP/IP模型
    2.2 网络综合布线的相关理论分析
        2.2.1 什么是综合布线
        2.2.2 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2.2.3 综合布线的结构
第三章 新街口东街小学校园网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分析
    3.2 业务需求分析
    3.3 各系统主干和链路需求
    3.4 网络中心机房需求
第四章 新街口东街小学校园网设计
    4.1 系统设计基本思想
    4.2 校园网络总体设计
        4.2.1 综合布线的实现和相应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2.2 Internet连接方式
        4.2.3 Vlan及IP地址、路由规划
        4.2.4 架设专用网络
    4.3 校园网网络结构设计
        4.3.1 网络逻辑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
        4.3.2 如何选择网络干线
    4.4 校园网网络建设产品选型
        4.4.1 网络设备选型
        4.4.2 布线产品选型
    4.5 校园网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4.5.1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4.5.2 水平子系统设计
        4.5.3 干线子系统规划
        4.5.4 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4.5.5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4.5.6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4.6 校园网综合布线设备清单
第五章 小学校园网设计的实施
    5.1 校园网综合布线工程的管理
    5.2 校园网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与验收
        5.2.1 布线工程的测试
        5.2.2 布线工程的考核
    5.3 校园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实施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MIMO的双绞线高速传输仿真平台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双绞线通信系统及相关参数介绍
    2.1 双绞线通信系统介绍
        2.1.1 双绞线通信系统的原理
        2.1.2 双绞线通信系统的特点
        2.1.3 双绞线通信系统的重要参数
    2.2 常用的双绞线通信系统介绍
        2.2.1 数字用户线系统
        2.2.2 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连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IMO的双绞线自适应速率高速传输系统
    3.1 MIMO技术介绍
        3.1.1 MIMO概述
        3.1.2 分集与复用
    3.2 MIMO检测算法
        3.2.1 最大似然(ML)检测算法
        3.2.2 线性检测算法
        3.2.3 干扰消除检测
    3.3 调制解调技术
        3.3.1 正交振幅调制(QAM)方案
        3.3.2 无载波振幅相位(CAP)调制方案
        3.3.3 离散多音频(DMT)调制方案
    3.4 基于MIMO的双绞线自适应速率高速传输系统
        3.4.1 基于MIMO的双绞线传输系统主要内容
        3.4.2 基于MIMO的双绞线传输系统具体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IMO的双绞线系统理论分析与仿真实现
    4.1 CAT5e/6 线缆性能参数测量与分析
        4.1.1 测量设备与材料
        4.1.2 测量原理
        4.1.3 测量过程
        4.1.4 测量结果查看与分析
    4.2 双绞线缆传输的容量分析模型
        4.2.1 传统双绞线传输系统容量分析
        4.2.2 基于MIMO的双绞线传输系统容量分析
        4.2.3 MIMO信道相关性分析
    4.3 仿真平台具体实现
        4.3.1 噪声抑制方案
        4.3.2 MIMO-DMT系统仿真模块的具体实现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1000BASE-T物理层关键技术的研究与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1000BASE-T千兆以太网概述
    1.3 1000BASE-T物理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1000BASE-T物理层概述
    2.1 1000BASE-T物理层结构和功能概述
        2.1.1 1000BASE-T发送端
        2.1.2 1000BASE-T接收端
    2.2 1000BASE-T传输信道研究
        2.2.1 1000BASE-T信道分析
        2.2.2 1000BASE-T信道仿真
    2.3 1000BASE-T均衡技术
        2.3.1 线性自适应均衡器
        2.3.2 判决反馈均衡器
    2.4 编解码与调制技术
        2.4.1 网格编码调制技术
        2.4.2 维特比译码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000BASE-T物理层编解码及调制的实现
    3.1 编码调制的实现
        3.1.1 扰码器的实现
        3.1.2 网格编码调制的实现
        3.1.3 低复杂度符号映射
    3.2 控制状态机的设计
        3.2.1 发送状态机实现
        3.2.2 接收状态机实现
    3.3 PCS同步
    3.4 编码调制部分实现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000BASE-T物理层均衡解码结构设计与实现
    4.1 前置线性均衡器的设计
        4.1.1 阶数和步长选取
        4.1.2 字长和精度选取
        4.1.3 算法设计结果
    4.2 数据对齐电路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对齐算法
        4.2.2 数据对齐结构设计
    4.3 传统均衡解码器结构
        4.3.1 串联式均衡与译码
        4.3.2 并行判决反馈译码
        4.3.3 传统结构均衡解码器性能分析
    4.4 改进型均衡解码器设计与实现
        4.4.1 改进型均衡解码器设计
        4.4.2 改进型均衡解码器实现
    4.5 系统联合仿真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全文内容总结
        5.1.2 设计经验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5)大规模陆上地震仪器中高速可靠数据传输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油气勘探与地震勘探
        1.2.1 地震仪器的结构
        1.2.2 反射波发地震勘探原理
        1.2.3 折射波法地震勘探原理
    1.3 地震仪器的发展
        1.3.1 电子管地震仪
        1.3.2 晶体管地震仪
        1.3.3 集成电路地震仪
        1.3.4 大规模集成电路与早期遥测地震仪
        1.3.5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二十四位地震仪
        1.3.6 微机械技术与全数字遥测地震仪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地震仪器中的数据传输
    2.1 地震勘探中的分辨率
        2.1.1 纵向分辨率
        2.1.2 横向分辨率
    2.2 高分辨地震勘探的兴起
        2.2.1 影响分辨率的因素
        2.2.2 高分辨地震勘探与单点高密度地震勘探
        2.2.3 单点高密度勘探仪器的特点
    2.3 高分辨率对地震仪器数据传输的影响
    2.4 地震勘探中的传输方式
        2.4.1 有线传输方式
        2.4.2 无线传输方式
        2.4.3 适用于地震仪器的高速传输方式
第3章 可靠高速传输方法分析
    3.1 可靠传输分析
        3.1.1 差错控制编码与校验和
        3.1.2 利用检错重发机制实现可靠传输
        3.1.3 利用纠错编码实现可靠传输
        3.1.4 利用混合方式实现可靠传输
        3.1.5 利用信息反馈方式实现可靠传输
    3.2 几种检错重发方式效率分析
        3.2.1 检错重发与纠错编码方式分析
        3.2.2 几种检错重发方式效率分析
    3.3 利用检错重发机制的可靠传输
        3.3.1 TCP/IP 分析
        3.3.2 可靠UDP 分析
    3.4 地震数据传输的特点以及可靠策略选择
        3.4.1 现有地震仪器数据传输方法分析
        3.4.2 新型地震仪器数据传输要求
第4章 基于跨层设计思想的高速可靠传输协议
    4.1 跨层设计思想的提出
    4.2 需求分析以及OSI 模型的简化
    4.3 可靠协议设计
        4.3.1 物理层设计
        4.3.2 数据链路层驱动优化
        4.3.3 可靠性实现与流量控制
        4.3.4 协议帧格式介绍
    4.4 PC 端协议栈实现以及效率分析
        4.4.1 PC 端实现
        4.4.2 效率分析
        4.4.3 新协议的优势以及不足
第5章 硬件可靠协议栈的实现
    5.1 硬件协议栈的优势与TCP/IP offload
    5.2 硬件协议栈实现
        5.2.1 接口以及缓冲部分实现
        5.2.2 可靠性传输以及数据重传实现
    5.3 硬件协议栈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对CPU 负担的减轻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主要工作

(6)职业中学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组网技术
    2.1 网络拓扑结构
        2.1.1 环型拓扑结构
        2.1.2 总线型拓扑结构
        2.1.3 星型拓扑结构
        2.1.4 树型拓扑结构
        2.1.5 混合型网络结构
        2.1.6 网络拓扑图的绘制
    2.2 综合布线系统
        2.2.1 传统布线与结构化布线的比较
        2.2.2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2.3 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
        2.3.1 静态VLAN
        2.3.2 动态VLAN
        2.3.3 VLAN 间路由
    2.4 无线局域网技术
        2.4.1 点对点Ad-Hoc 对等结构
        2.4.2 InfraStructure 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
    3.2 性能需求
    3.3 信息节点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校园网总体规划
    4.1 方案设计原则
        4.1.1 标准化和开放性原则
        4.1.2 实用性与先进性兼顾原则
        4.1.3 无瓶颈原则
        4.1.4 安全第一原则
    4.2 总体设计
        4.2.1 分层网络设计
        4.2.2 校园网拓扑结构
    4.3 网络技术选型
        4.3.1 主干网网络技术选型
        4.3.2 采用的网络协议标准
        4.3.3 虚拟网络划分
    4.4 校园网实现功能
    4.5 校园网建设步骤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校园网工程建设
    5.1 网络设备选择
        5.1.1 服务器
        5.1.2 交换机
        5.1.3 硬件防火墙
        5.1.4 连接介质
        5.1.5 网卡
        5.1.6 数据存储设备
    5.2 布线系统
        5.2.1 工作区子系统施工
        5.2.2 水平干线子系统施工
        5.2.3 管理间子系统施工
        5.2.4 垂直干线子系统施工
        5.2.5 设备间子系统施工
        5.2.6 建筑群子系统施工
        5.2.7 工程测试验收
    5.3 VLAN 方案设计
    5.4 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5.5 网络安全设计
    5.6 校园网应用平台建设
    5.7 网络测试验收
        5.7.1 布线系统测试
        5.7.2 无线网测试
        5.7.3 功能测试
        5.7.4 性能测试
    5.8 校园网工程验收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7)LED显示屏嵌入式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今 LED 显示屏控制系统概述
    1.2 LED 显示屏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精简型集中控制系统的提出及其创新点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接口技术研究及应用
    2.1 高带宽长距离的数据传输解决方案
    2.2 低成本大容量的存储器 SDRAM
    2.3 高带宽数字视频的通用接口DVI
    2.4 通用串行控制接口RS232
    2.5 扫描输出接口 SPI
    2.6 I~2C 接口的存储器E~2PROM
第三章 系统整体设计
    3.1 精简控制系统架构与工作原理
    3.2 控制器与扫描器的硬件结构框图
    3.3 功能芯片选型
        3.3.1 主控芯片
        3.3.2 FPGA 配置芯片XCF01S
        3.3.3 千兆以太网物理层收发芯片RTL8212F
        3.3.4 SDRAM 芯片EM638325
        3.3.5 DVI 接收芯片TFP201A
        3.3.6 其它通用功能芯片
第四章 控制器与扫描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4.1 高频电路信号完整性研究与实现
        4.1.1 影响信号完整性的因素
        4.1.2 反射噪声的抑制
        4.1.3 串扰噪声的抑制
    4.2 电源设计
        4.2.1 DC-DC 电路设计
        4.2.2 电源滤波
        4.2.3 电源去耦
    4.3 接口电路设计
        4.3.1 千兆以太网接口电路
        4.3.2 SDRAM 接口电路
        4.3.3 FPGA 配置接口电路
        4.3.4 DVI 接口电路
    4.4 PCB 设计与制作
        4.4.1 PCB 制版参数的确定
        4.4.2 PCB 布局规划
        4.4.3 PCB 布线设计
第五章 控制器FPGA 程序设计
    5.1 控制器FPGA 功能模块规划
    5.2 引脚分配
    5.3 时序约束
    5.4 基于ASIC 的逻辑设计
        5.4.1 通用设计方式的局限
        5.4.2 ASIC 设计的特点
        5.4.3 Spartan 3 FPGA 硬件原语
        5.4.4 DVI 接收模块的设计
        5.4.5 SDRAM 双缓存控制模块的设计
        5.4.6 千兆以太网发送模块的设计
        5.4.7 PicoBlaze 软核实现用户指令的接收
        5.4.8 手动布局
    5.5 时序分析
        5.5.1 静态时序分析
        5.5.2 动态时序分析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控制器接口测试
        6.1.1 千兆以太网收发测试
        6.1.2 SDRAM 读写测试
    6.2 控制器总体测试
    6.3 整体现场测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千兆以太网的LED显示屏控制系统冗余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LED显示屏行业发展趋势
        1.2.2 现有LED显示屏控制系统架构及不足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安排
        1.3.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冗余方案论证
    2.1 双向环路冗余方案
        2.1.1 双向环路冗余方案中系统工作过程分析
        2.1.2 双向环路冗余方案可靠性分析
        2.1.3 硬件上实现双向环路冗余方案的必要条件
    2.2 双向环路冗余方案中硬件通信接口的选择
        2.2.1 LVDS接口
        2.2.2 DVI接口
        2.2.3 百兆以太网接口
        2.2.4 千兆以太网接口
        2.2.5 通信接口选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千兆以太网的双向环路冗余设计
    3.1 千兆以太网物理层双向数据传输实现
        3.1.1 GMII与RGMII
        3.1.2 GMII在FPGA中的实现
    3.2 双向环路冗余方案的实现
        3.2.1 双向环路冗余方案中数据通信协议
        3.2.2 接收卡中双向自动检测及故障处理
        3.2.3 分配器中数据传输故障检测及处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向环路冗余方案的LED显示屏控制系统设计
    4.1 LED显示屏控制系统框图
    4.2 控制器设计
        4.2.1 控制器硬件框图
        4.2.2 MCU及外围器件设计
        4.2.3 FPGA及外围器件设计
    4.3 分配器设计
        4.3.1 分配器硬件框图
        4.3.2 FPGA及外围器件设计
        4.3.3 千兆以太网接口设计
    4.4 接收卡设计
        4.4.1 接收卡硬件框图
        4.4.2 FPGA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硬件调试
        5.1.1 控制器调试
        5.1.2 分配器调试
        5.1.3 接收卡调试
    5.2 软硬件联调
        5.2.1 系统整体功能调试
        5.2.2 系统冗余效果测试
    5.3 调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9)中科院智能大楼综合布线解决方案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工程概况
需求分析
设计依据
设计目的
设计思想
系统简介
    1.概述
    2.系统组成
系统设计方案
    1.系统构造特点
    2.设计说明
部分产品简介
结束语

(10)基于高速DSP的千兆以太网嵌入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嵌入式系统通信背景及发展趋势
        1.1.1 USB(Universal Serial Bus)技术
        1.1.2 IEEE 1394 技术
        1.1.3 Camera Link技术
        1.1.4 千兆以太网技术(Gigabit Ethernet)
    1.2 千兆以太网技术研究现状
        1.2.1 千兆以太网技术在主干网络、服务器通信中的应用
        1.2.2 千兆以太网技术在工业相机中(Gige 相机)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千兆以太网基本原理
    2.1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2.1.1 IP协议(网际协议)
        2.1.2 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2.2 千兆以太网标准概述
        2.2.1 1000Base-X 技术
        2.2.2 1000Base-T 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高速DSP的千兆以太网嵌入式系统结构研究
    3.1 高速DSP+千兆以太网控制器的整体结构
    3.2 DSP中央控制单元结构
    3.3 千兆以太网控制单元结构
    3.4 DSP与千兆以太网控制器的PCI通信单元结构研究
        3.4.1 PCI接口模块结构
        3.4.2 地址映射和配置操作
        3.4.3 PCI总线的仲裁状态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CP/IP协议的系统通信驱动研究
    4.1 支持单个连接的TCP服务进程有限状态机研究
    4.2 网络数据包接收工作机制研究
        4.2.1 IP层接收处理中的硬件过滤机制控制及软件管理
        4.2.2 TCP层接收处理中的软件管理
    4.3 网络数据包发送工作机制研究
        4.3.1 IP层发送处理中的硬件分包机制控制及软件管理
        4.3.2 TCP层发送处理中的软件管理
    4.4 描述符存储环结构的维护及读写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最高通信速率的理论分析与仿真
    5.1 基于高速DSP的千兆以太网嵌入式系统最高通信速率评价指标
    5.2 使用分包机制时系统最高通信速率理论分析
        5.2.1 千兆以太网控制器部分最高通信速率
        5.2.2 PCI总线部分的最高通信速率
    5.3 使用分包机制时参数优化与最高通信速率公式简化
    5.4 使用分包机制时系统最高通信速率仿真及分析
        5.4.1 千兆以太网控制器部分最高通信速率仿真及分析
        5.4.2 PCI总线部分的最高通信速率仿真及分析
        5.4.3 系统最高通信速率仿真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超五类双绞线上的千兆以太网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千兆以太网PHY数字均衡器算法设计与实现[D]. 谭晓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21
  • [2]新街口东街小学校园网设计与实现[D]. 高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3]基于MIMO的双绞线高速传输仿真平台研发[D]. 李鹭.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4]1000BASE-T物理层关键技术的研究与FPGA实现[D]. 杨滔. 中南大学, 2012(02)
  • [5]大规模陆上地震仪器中高速可靠数据传输方法的研究[D]. 马毅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9)
  • [6]职业中学校园网规划与设计[D]. 董晓.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7]LED显示屏嵌入式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胡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6)
  • [8]基于千兆以太网的LED显示屏控制系统冗余技术的研究[D]. 樊光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7)
  • [9]中科院智能大楼综合布线解决方案概述[J]. 绿色硅谷.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 2008(12)
  • [10]基于高速DSP的千兆以太网嵌入式系统研究[D]. 杨永. 天津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5e类双绞线上千兆以太网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