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图书加工程序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汪翔宇[1](2021)在《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文中指出科技的日益进步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逐步降低,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衰退,使得原本优秀的技艺失传,留住优秀的技艺,是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技艺的发展,不能仅以再现为目标,而是需要通过更好地创新加以传承。寄木细工是日本民艺的代表性木作手工技艺之一,继承了日本精进的工匠精神,但因其纯手工制作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它的传承与推广。自古以来,中国自宫廷至民间,工匠们创作了大量令人惊艳的手工艺品,时至今日,有些技艺已经跟工业生产接轨,而有些技艺逐步没落甚至失传。国内研究改良本土手工技艺的案例颇多,但研究寄木细工传统手工艺改良的鲜有。本文研究了寄木细工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流程和使用工具,运用参数化设计原理,研究了用设计软件Grasshopper对寄木细工图案进行创新设计及其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图案组合、任意调整、快速修正和关联干涉等方面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控机床加工进而实现数字化生产。本文在汲取传统寄木细工精髓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优化与精简,总结出几何学、色彩学、材料学规律,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以及当今社会的审美趋向进行图案的再研究和再创作,将创新图案用Grasshopper软件进行数字化快速建模,将优化后的参数输入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制造,制成适合现代人的寄木细工家居产品,实现这项优秀技艺的工业化生产,并整理设计规范和生产流程规范,令这项优秀的传统工艺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与更大范围地应用。
白凯建[2](2021)在《面向大型石油装备的制造执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存在车间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及时获取车间内机床的状态数据、对产品的质量管理还处在使用纸质文档的阶段,难以进行高效的质量追溯等问题,同时因其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使得在进行生产排程时面临较大困难。本文针对上述现象,提出了机床状态监控算法、产品质量追溯算法和融合加工设备状态和产品加工质量的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生产排程算法,将设备状态数据和产品质量数据应用在生产排程中,使得生产计划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最后开发包含上述模块的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并应用于大型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建立车间机床信息模型、研究机床状态监控算法,实现了对机床的状态监控。构建车间机床信息模型用于表征机床状态,研究机床状态监控算法完成机床状态数据采集,根据采集的机床状态信息实现对车间机床的状态监控。同时可将机床状态信息应用于排程算法中,增强算法的合理性。(2)本文构建产品质量追溯模型、设计产品质量数据采集算法、构建产品知识图谱、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质量追溯算法,实现了产品质量追溯。将产品在企业内的生产加工流程划分为一个个加工节点,建立基于加工节点的产品质量追溯模型,研究基于条形码的产品质量数据采集算法完成产品质量数据获取,基于采集的产品质量数据和其他加工节点数据构建产品知识图谱,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产品质量追溯算法,实现产品质量追溯。同时可将产品质量信息反馈给排程算法,使算法根据当前产品加工进度及时调整加工计划。(3)本文构建包含加工时间、加工成本、设备任务量方差和可持续性指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生产排程多目标优化算法,实现了满足要求的生产排程。通过对企业生产排程问题进行数学描述,确定约束条件,构建以加工时间、加工成本、设备任务量方差和可持续性指标为优化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将析取图和多智能体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结合研究融合机床状态和产品质量的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生产排程多目标优化算法,并根据多种数据集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4)本文完成了包含机床状态监控、产品质量追溯和生产排程模块的制造执行系统的开发。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开发了包含上述三个核心模块的制造执行系统,并将其应用在大型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中。
晁瑞[3](2021)在《空心螺杆转子结构设计及加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将低压气体转换为高压气体的回转式机械设备,双螺杆压缩机在各行业已被广泛应用;本论文以螺杆转子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了新结构的可行性及成形加工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型线设计原则,利用MATLAB计算求得某型号双螺杆压缩机转子型线数据点,在UG中建立了阴、阳转子实体模型。根据螺杆转子的实际工况及工作位置,提出对螺杆转子进行等壁厚空心化结构设计,以原有型线为基础,通过建模命令得到等壁厚空心螺杆转子内、外型线并获得等壁厚空心螺杆转子三维模型。(2)鉴于螺杆转子实际工况复杂多变,首先对某型号双螺杆压缩机的各项数据进行实验检测;通过Ansys仿真分析研究了等壁厚空心螺杆转子的力学特性,振动特性并依据流场求解技术,分析在排气压力为0.4MPa~0.7MPa时对转子结构变形影响等;得到转子不同扭矩下的变形,不同阶数的振动频率及不同排气压力下的形变,并与实体结构螺杆转子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规律得出改进后的等壁厚空心螺杆转子结构满足工作需求。(3)针对等壁厚空心螺杆转子结构复杂的特点,提出采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可变轴曲面轮廓铣的原理,对等壁厚空心螺杆转子加工成形,主要研究等壁厚空心螺杆转子内螺旋面的成形。通过UG加工模块对内螺旋成形所需刀具、切削参数、加工步骤、刀具轨迹等进行规划,并经过后置处理得到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所需NC代码。(4)通过VERICUT虚拟仿真加工软件,建立虚拟加工环境,选取适合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并配备fan 180m.ctl数控系统文件,建立虚拟加工所需刀具库并设置参数与刀具号;将生成的NC代码导入VERICUT中,对转子内螺旋面的成形过程进行虚拟仿真加工,并对刀具轨迹和NC代码进行检测,验证了上述刀具轨迹与NC代码的准确性。本文通过对双螺杆压缩机关键部件螺杆转子的设计,在保证转子满足工作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并通过UG实现转子模型的建立;利用UG和VERICUT虚拟仿真加工软件结合的方式,进行刀具轨迹设计、检验并实现等壁厚空心螺杆转子内螺旋面的成形加工,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对后续螺杆转子的结构设计与加工成形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牟亚雄[4](2021)在《大型铸锻件机器人修型加工误差补偿及程序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不断的发展,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智能化发展也越来越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这就使得工业机器人在加工领域的技术不断提高。工业机器人对复杂零部件及曲面修型加工时,实现对机器人易编程、可操作等智能化处理,可提高机器人在机械加工中的效率。本文针对工业机器人在修型加工中由于自身刚度不足,在工业机器人机械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变形,从而使得机器人加工精度降低,导致机器人加工误差,降低机器人机械加工的质量,本文主要对工业机器人在加工中产生的误差分析并对其误差进行补偿,以六轴机器人MOTOMAN UP50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运动学、动力学及机器人刚度模型,分析机器人在切削加工产生的误差研究,通过对机器人修型加工实验获取实验数据,利用神经网络对其误差预测与补偿。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及动力学建模。首先建立MOTOMAN UP50机器人三维模型,根据模型简化为连杆机器人,建立该六轴机器人附体连杆坐标系,并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利用MATLAB机器人工具箱编程并验证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然后推导该机器人雅克比矩阵。最后在拉格朗日方程基础上建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并基于MATLAB编程对其正逆运动学方程、关节力矩仿真等进行了求解。(2)工业机器人误差分析及刚度建模。首先对机器人在修型加工中误差的来源进行分析并总结在加工中那些误差对加工影响最大;然后对机器人切削力进行研究分析,在切削过程中包括静切削力和动切削力影响;最后对工业机器人刚度研究,根据机器人关节组成零部件分别分析各个零部件的刚度,再次研究连杆刚度,最后求得机器人总的刚度模型,为后续机器人末端变形误差预测提供理论依据。(3)工业机器人刚度预测与误差补偿研究。对于刚度预测其实就是对机器人末端变形预测,首先详细介绍了BP神经的原理以及该网络的优点,设置网络参数,并利用Python语言对其编程;然后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对其训练,获得最佳迭代次数,再然后对机器人末端变形进行预测得到变形误差,最后对其误差进行补偿,从补偿的效果图可知该补偿方法能够提高机器人末端精度。(4)机器人加工编程规划。首先利用Python语言搭建机器人编程环境,分析机器人加工所需要的系统,然后根据机器人加工各个系统模块进行分块编程,最后实现机器人加工系统可视化界面,为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编程提供了一种新的编程方法。本文的重点是对工业机器人在修型加工过程中运动学、刚度分析以及在加工中由于刚度不足产生的误差进行补偿研究及加工系统编程研究,为工业机器人加工领域提供了可编程的理论依据。
王必豪[5](2020)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机械切削加工已不能够完全满足企业的加工要求,以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床为代表的适合加工高硬度材料、复杂工件的电加工机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得出2018年电加工机床销售量比上年增加7.48%。但电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一线操作人才(电切削工)短缺的问题。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电切削工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而中职学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课程是关键。但经过学校调研和文献研究发现,现在中职学校的电加工课程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课程与企业相脱离的情况。同时电加工课程开发的研究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先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对《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进行课程开发。第一步,中职学校和企业调研。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师生进行调研,以明确电加工课程现状以及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和顶岗实习,明确企业中电切削工的具体工作任务。第二步,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根据企业调研记录的具体工作任务,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帮助下归纳出电切削工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行动领域归纳。在行动领域归纳前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深入剖析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工作过程,然后根据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维度一致的原则归纳出行动领域。第四步,学习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首先明确每个行动领域所包含的职业能力。然后对归纳出来的职业能力进行进一步分析,明确形成该能力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资源及评价标准。最后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第五步,学习情境的设计。对《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并对设计的每个学习情境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行分析。第六步,课程实施设计。以普适性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测、评价为依据,先对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过程和评价进行宏观设计,然后对具体案例进行了微观设计。第七步,采用实验法对课程效果进行验证,并分析课程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本文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开发形成了《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明确了该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并以一个子学习情境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和了现有电加工课程普遍存在的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课程与企业相脱离的问题。同时丰富了中职学校电加工课程的研究,也为其他课程开发者提供了参考。
古远明[6](2020)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广东省加工制造业对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不断扩大,企业对多轴数控加工相关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多。中职学校机械类相关专业从事多轴数控加工相关岗位的毕业生数量也逐渐增多。目前,《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作为中职学校数控技术等加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门课程除了需要学生掌握识读零件图样、操作多轴数控机床及检测零件质量,还需培养学生零件多轴编程与仿真加工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的课程内容侧重于培养多轴数控机床技术员,忽视了学生多轴编程与仿真加工的能力培养,而且采用命题网络或概念上下位关系的学科教学方式;课程目标定位于识记和理解层次,较少涉及应用层次,忽视了中职学生的认知方式;课程评价采用理论笔试的方式居多,涉及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的真实性考核评价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对《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进行课程开发,旨在培养出符合企业多轴加工相关岗位需求的人员。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理论进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本门课程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原因。之后,采用访谈法及观察法对企业岗位进行调研并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获取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整合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及行动领域,然后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以及选择加工方法难易程度为参照系设计了难度递进的四个学习情境,根据企业典型零件加工案例以及选择加工对象复杂程度为二级参照系设计了8个典型的学习任务,每个任务的课程目标定位是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参照。学习任务的教学实施是将典型工作过程与普适性工作过程进行耦合,锻炼学生的心智技能,教学评价以企业职业考核标准及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为参照设计考核评价指标。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本课程开发的效果。本研究解决了中职学校《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目标定位低层次,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课程评价缺乏真实性,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满足企业多轴加工相关岗位的职业要求。
郑新涛[7](2020)在《基于盘铣刀的柔性包络铣齿刀具路径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齿轮作为工程机械中重要的零部件,具有传动高效、承载能力强、寿命长、运行稳定可靠等优良性能,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航天、能源、汽车和船舶等各行各业的产品制造之中。为满足齿轮加工朝着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定制化发展的趋势,以及解决传统的齿轮加工方式在齿轮加工精度、效率、柔性与小批量大模数类齿轮生产方面的不足日益明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通用盘铣刀与通用加工中心,基于空间自由曲面包络理论与齿面精度特性的柔性加工齿轮的包络铣削法。依据齿面包络理论以及展成过程,综合的考虑齿廓表面的微分几何特性与齿面精度特性做到在刀具路线规划的过程中按需分配,利用构建的齿廓方向的走刀步长计算公式推算沿齿廓方向走刀步长的最大距离、通用刀具切削齿面时留下各刀位点对应的步长间距以及各刀位点对应的齿廓渐开线展角,进而推导出基于齿面精度特性的柔性包络铣齿下齿廓渐开线展角与残高差两者的计算公式。本文主要研究了盘铣刀铣削时的刀具路径和齿面的精度特性两者间的优化匹配关系,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基于通用盘铣刀的柔性包络铣齿加工理论。分析盘铣刀柔性包络铣齿加工的几何学原理,利用空间坐标系之间的矩阵变换理论构建通用盘铣刀的刀具坐标系与渐开线圆柱直齿轮的工件坐标系两者间的变换关系,分别建立了渐开线圆柱直齿轮齿面坐标方程和法矢以及通用盘铣刀的坐标方程和法矢,进而求解出柔性包络铣齿过程的刀位点。(2)研究刀具路径与齿面精度特性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介绍常见的等步长控制法、等残高差控制法的特点以及齿轮加工的精度与效率加的矛盾,提出了一种考虑齿廓表面微分几何特性与精度特性的渐开线齿轮柔性包络铣削进刀策略;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开发仿真程序,研究等残高差控制法和基于齿面精度特性的刀路轨迹控制法与齿面误差之间的关系,并对比了在相同进刀次数的条件下两种进刀方式得到的齿面残差;分析齿轮参数(齿数、模数、压力角)对齿面误差的影响。(3)基于齿面精度特性模拟利用通用盘铣刀对渐开线圆柱直齿轮的柔性包络铣齿加工。依托仿真软件的辅助加工模块进行加工仿真,刀具为通用盘铣刀,加工对象选用渐开线圆柱直齿轮。仿真过程主要包括创建三维数模、设置加工环境、根据齿面特性完善加工的刀具路径文件以及生成刀具路径、进行后处理并生成NC代码,最终通过对比数值仿真与模拟加工的结果,验证基于齿面精度特性进刀方式的可行性。
张羽[8](2020)在《情报流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识别、预警与系统架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食品产业也得到了高质量成长。新食品种类的增加,新食品技术的出现,以及饮食方式的改变,使得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在近年来出现的“疯牛病”、“瘦肉精”、“地沟油”、“僵尸肉”和“外卖卫生”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不仅危害了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社会影响,使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社会公共治理能力产生了质疑。如何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治理,让人民吃得放心,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议题。食品安全治理的关键在于食品安全风险的识别与预防,但现有研究多是通过对食品安全事件事后系统分析的途径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的识别与预警,而忽视了食品安全情报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下大数据、互联网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数据获取更为便利,决策者及时、准确、全面的获取有关食品安全情报,能够在食品安全风险演化过程中对风险状态做出科学评估,进而采取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应对决策方案,缩短决策时滞,从而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因此,本文试图从情报流的视角出发,对结合情报流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从情报流的视角对食品安全风险识别、预警与系统架构进行深入探讨,基于情报流视角识别了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直接因素以及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影响关系,利用博弈论分析方法研究了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安全风险的情报流控制过程,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模型,设计了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系统架构。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研究结论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从情报流的视角识别了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和直接因素,以及风险因素之间内在影响关系。本文从情报流的视角提取了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并建立了情报流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基于DEMATEL-ISM方法的食品安全风险识别模型分析发现,监管力度不足,舆情信息活跃程度和个人安全风险意识是情报流视角下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加工环境不卫生、加工程序不合理和食用程序不当,则是造成食品安全风险或者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最为表层的原因所在。研究发现为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价和识别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扩展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角度。(2)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的情报流控制影响因素及策略。结果发现,为了降低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进行虚假食品安全情报流转的可能性,可以通过降低食品监管者的监督成本,提高监管者的监督能力,加大对发生虚假情报流转行为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惩罚力度来实现。为了提高食品监管者参与食品安全情报的监管效率,可以通过提高监管者的监督能力,加大对虚假情报流转中的食品生产者的惩罚力度,减少销售者接受生产者提供的虚假情报所获得的收益,加大对虚假情报流转中的销售者的惩罚力度来实现。对食品安全情报流控制策略的探讨,进一步延伸了食品安全风险以及追溯信息共享问题的研究边界。(3)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模型。在分析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的流程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径向基核函数和粒子群算法确定了支持向量机模型中的最优参数,通过以搜集到的2018年间60个食品抽检项目的风险状态为研究样本,对预警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验证。结果发现,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模型具有较好学习和泛化能力,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2%,较好地解决了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分类问题,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4)设计了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系统架构。对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系统的业务流程、系统非功能需求和系统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将整体的预警系统划分为情报获取模块、预警分析模块、模型预警模块、预警管理模块和基础信息模块等5个主要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将预警系统设计为包含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支撑层、应用层和接入层等5个层级的系统架构,详细阐述了情报获取、预警分析、模型预警、预警管理的系统功能实现的具体内容。所提出的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系统架构,能够为预警系统的开发提供决策支持与借鉴。
于跃函[9](2020)在《趣味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加工实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社会,解决目前社会人才紧缺的现象。数控技术是制造业中的重要技术,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综合实力提供可能,在国家同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聚焦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中职学校数控毕业生每年都有很多,但还是出现人才紧缺现象,为了改善人才供需错位的情况,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控加工实训课的教学现状及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发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依旧存在着教学内容和岗位实际所需不符、教学模式古板老旧、学生厌学心理严重,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等原因,教育部提倡中职院校做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可实际根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基于中职数控实训教学现状提出趣味项目教学法,探究趣味项目教学法的效能。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等分析;接着对目前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国内国外的研究,在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提出了趣味项目教学法;趣味项目教学法是趣味性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的整合,将教学内容涵盖在有趣味性的项目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主线,以兴趣性作为突破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部分对趣味项目教学法做核心概念的界定并且通过文献法对趣味项目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支撑。第三部分运用调查问卷法及访谈法对所在实习学校当前数控教学现状及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为趣味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提供可行性分析。第四部分是对趣味项目教学法做具体的教学设计——《AK子弹工艺品加工》,设计了趣味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流程及各环节的学习内容和安排。第五部分是对趣味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结果分析与评价。第六部分是对趣味项目教学法的总结与展望。本论文的设计主线是:问题的提出——设立假设——设计——具体实施——结果验证。通过对实验研究表明,趣味项目教学法对数控加工实训课具有一定的效果,为摆脱学生学习困境提供现实需要,为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人才紧缺提供对口服务,是数控实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宋亚洲[10](2020)在《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加工技术的研究及刀具设计》文中提出大直径非标螺纹联接在重型机械、航空航天、军事装备、船舶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常被作为一些大型设备的特殊联接结构。大直径非标螺纹的加工较为困难,尤其是对内螺纹的加工更为困难。受其工件结构和螺纹牙型特殊性的影响,传统车削和攻丝加工的方法存在着装夹困难、效率低下、加工成本高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大直径非标内螺纹的生产应用。目前,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铣削内螺纹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可行的、高效的大直径非标内螺纹的加工方法,但其加工技术还不完善,对于铣削方案的确定、铣削参数的选择、铣削刀具的设计等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因此,本课题针对一种典型的大直径非标内螺纹进行铣削加工技术及刀具设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对大直径非标内螺纹的铣削原理及加工工艺进行进行分析研究。选择合理的铣削加工方案,进行该方案下内螺纹表面粗糙度及内螺纹铣削加工过切残留的理论分析,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设计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刀具系统,满足大直径非标内螺纹的加工要求。2)应用UG对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加工工艺进行NC编程及后处理,基于VERICUT软件构建用于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加工的虚拟加工环境,对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加工工艺进行仿真实验。分析仿真加工后内螺纹表面的过切、残留和内螺纹的几何形貌,确定铣削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3)应用Deform对螺纹铣刀切削大直径非标内螺纹进行仿真研究。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刀具前角、刀具后角、刃口半径等刀具角度及切削速度、每齿进给量、径向切削深度等切削用量对切削力及刀具磨损的影响。由此,进一步完善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刀具的设计,优化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加工工艺。
二、浅谈图书加工程序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图书加工程序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寄木细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寄木细工的概述 |
2.1 寄木细工的概念及其专业术语解释 |
2.2 寄木细工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
2.3 寄木细工的制作流程 |
2.4 寄木细工所使用工具 |
2.5 寄木细工挽物的木旋制作 |
2.6 本章小结 |
3 寄木细工的设计分析 |
3.1 寄木细工的几何学与图案 |
3.2 寄木细工的色彩学 |
3.3 寄木细工的材料学 |
3.4 本章小结(优势与局限性) |
4 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实现寄木细工数字化 |
4.1 运用数字化技术生产寄木细工的原因 |
4.2 寄木细工的数字化生产方法 |
4.2.1 实现寄木细工数字化生产的先决条件 |
4.2.2 运用Grasshopper参数化实现寄木细工纹样的虚拟设计 |
4.2.3 运用Parakeet插件提高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的功能性 |
4.2.4 运用智能仿真与数控机床实现寄木细工的数字化生产 |
4.3 通过Grasshopper制定寄木细工数字化应用规范 |
4.3.1 通过参数化设计制定寄木细工代表性图案图谱 |
4.3.2 制定寄木细工数字化生产工艺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5 设计实践 |
5.1 寄木细工纹样重构与形态创新 |
5.1.1 运用AI等软件进行寄木细工纹样参数化平面设计重构 |
5.1.2 运用Rhino、Grasshopper等软件进行纹样结构重构与创新 |
5.1.3 改变参数实现纹样任意调整与快速修正 |
5.2 寄木细工产品创新设计 |
5.2.1 将创新纹样应用于产品外观设计 |
5.2.2 材料选用与材性分析 |
5.2.3 施工图纸深化设计 |
5.3 寄木细工产品数字化制作 |
5.3.1 参数导入数控机床并制定刀具 |
5.3.2 制定生产流程 |
5.3.3 运用数控机床加工制造 |
5.3.4 粗胚的精细砂磨、胶接与上漆 |
5.3.5 组装制成品 |
5.4 成品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2.1 寄木细工纹样应用 |
6.2.2 寄木细工材质拓展 |
6.2.3 寄木细工对家具精益化生产的促进作用 |
6.2.4 寄木细工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面向大型石油装备的制造执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MES研究现状 |
1.3.2 机床监控研究现状 |
1.3.3 质量追溯研究现状 |
1.3.4 生产排程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车间机床信息模型建模及状态监控算法研究 |
2.1 机床信息模型构建和状态监控需求分析 |
2.2 车间机床信息模型建模 |
2.3 数控机床状态监控算法研究 |
2.3.1 FANUC数控系统及数据采集协议 |
2.3.2 状态监控算法设计 |
2.3.3 机床状态统计识别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品质量采集及质量追溯技术研究 |
3.1 产品质量追溯面临的问题 |
3.2 基于加工节点的产品质量追溯模型 |
3.3 基于条形码的产品质量数据采集算法 |
3.3.1 条形码概述 |
3.3.2 质量数据采集中的条形码设计 |
3.3.3 质量数据采集算法 |
3.4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品质量追溯算法 |
3.4.1 知识图谱概述 |
3.4.2 企业产品知识图谱构建 |
3.4.3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品质量追溯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生产排程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 |
4.1 当前生产排程面临的问题概述 |
4.2 应用于生产排程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
4.2.1 企业生产排程问题描述 |
4.2.2 生产排程问题的数学表示 |
4.2.3 优化模型约束条件确定 |
4.2.4 生产排程问题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
4.3 多目标优化条件下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排程算法 |
4.3.1 深度强化学习概述 |
4.3.2 析取图模型 |
4.3.3 基于多智能体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排程算法 |
4.3.4 算法实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型石油装备制造执行系统设计及实现 |
5.1 系统框架设计 |
5.1.1 系统总体框架 |
5.1.2 系统网络架构 |
5.1.3 系统流程 |
5.1.4 系统功能模块 |
5.1.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2 系统开发概述 |
5.3 系统实现 |
5.3.1 登录模块实现 |
5.3.2 营销管理模块实现 |
5.3.3 工艺设计模块实现 |
5.3.4 材料管理模块实现 |
5.3.5 生产排程模块实现 |
5.3.6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
5.3.7 质量管理模块实现 |
5.3.8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3)空心螺杆转子结构设计及加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 |
1.2.1 国内外转子型线研究 |
1.2.2 国内外转子分析及试验研究 |
1.2.3 国内外转子加工设备研究 |
1.2.4 国内外转子加工技术研究 |
1.3 增材制造技术 |
1.4 五轴联动数控加工技术 |
1.5 发展趋势 |
1.6 课题来源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螺杆转子模型建立 |
2.1 双螺杆压缩机的结构 |
2.2 双螺杆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
2.2.1 工作原理 |
2.2.2 工作流程 |
2.3 模型建立 |
2.3.1 数学方程 |
2.3.2 转子型线参数 |
2.3.3 转子数字化模型 |
2.3.4 等壁厚空心螺杆转子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螺杆转子结构特性分析 |
3.1 设备调试 |
3.1.1 机组参数 |
3.1.2 机头安装 |
3.1.3 检测实验 |
3.2 静力学分析 |
3.2.1 扭矩计算 |
3.2.2 转子材料及有限元模型 |
3.2.3 载荷与边界条件 |
3.2.4 转子形变分析 |
3.3 预应力模态分析 |
3.4 流场计算 |
3.4.1 流固耦合流程设计 |
3.4.2 流场三维计算模型 |
3.4.3 转子受力方程 |
3.4.4 流场求解技术 |
3.4.5 流场有限元模型 |
3.5 流固耦合下结构特性分析 |
3.5.1 静力学分析 |
3.5.2 转子变形分析 |
3.5.3 转子结构特性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螺旋加工刀具轨迹设计 |
4.1 UG加工模块 |
4.2 UG五轴编程方法 |
4.2.1 工艺路线拟定 |
4.2.2 加工方式及刀具的选择 |
4.2.3 刀具轨迹规划 |
4.3 刀具轨迹设计 |
4.3.1 加工工艺制定 |
4.3.2 加工模块选择 |
4.3.3 加工父节点组的创建 |
4.3.4 生成刀具轨迹 |
4.3.5 后置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VERICUT虚拟仿真加工 |
5.1 VERICUT简介 |
5.2 VERICUT虚拟加工 |
5.2.1 虚拟加工流程 |
5.2.2 数控系统及机床的选取 |
5.2.3 创建刀具 |
5.2.4 添加毛坯 |
5.2.5 添加数控程序 |
5.2.6 虚拟加工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成形方法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大型铸锻件机器人修型加工误差补偿及程序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综述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1.3 课题意义 |
1.2 机器人误差补偿国内外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机器人数学基础 |
2.2.1 刚体的位姿描述 |
2.2.2 齐次坐标变换 |
2.3 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
2.3.1 连杆描述和连杆坐标系建立 |
2.4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建模 |
2.4.1 机器人运动学正解 |
2.4.2 机器人运动学逆解 |
2.4.3 机器人逆运动学验证 |
2.5 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建模 |
2.5.1 机器人雅克比矩阵 |
2.5.2 力雅克比矩阵 |
2.5.3 动力学方程推导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业机器人误差分析及刚度建模 |
3.1 引言 |
3.2 机器人误差来源 |
3.3 机器人刚度建模 |
3.3.1 铣削力建模 |
3.3.2 机器人关节刚度分析 |
3.3.3 机器人臂杆刚度分析 |
3.3.4 机器人的总刚度 |
3.4 本章总结 |
第4章 工业机器人变形预测与误差补偿研究 |
4.1 引言 |
4.2 神经网络发展概述 |
4.2.1 神经网络结构 |
4.2.2 神经网络的特点 |
4.3 BP神经网络结构 |
4.4 BP神经网络算法 |
4.4.1 BP神经网络算法推导 |
4.5 基于Python的 BP神经网络编程 |
4.5.1 环境搭建 |
4.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末端变形预测 |
4.5.3 机器人末端变形误差补偿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业机器人加工编程规划研究 |
5.1 工业机器人加工编程 |
5.1.1 工业机器人编程环境搭建 |
5.2 工业机器人加工编程规划设计 |
5.3 工业机器人加工编程实现 |
5.4 基于Python GUI编程工业机器人加工界面 |
5.4.1 工业机器人加工主界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机器人修型加工实验数据 |
附录 C 各关节角(度)与末端位置数据 |
附录 D 相关MATLAB程序 |
附录 E 相关Python程序 |
(5)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工作过程 |
2.典型工作任务 |
3.课程开发 |
(二)理论基础 |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
2.情境学习理论 |
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三、中职学校和企业调研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四)调研数据分析 |
1.教师访谈 |
2.学生问卷 |
3.企业问卷 |
(五)存在的问题 |
1.课程内容碎片化 |
2.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 |
3.课程与企业实际相脱离 |
(六)研究的必要性 |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 |
(一)具体工作任务记录 |
(二)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
(三)行动领域归纳 |
1.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
2.行动领域确定 |
(四)学习领域转换 |
1.职业能力归纳 |
2.职业能力分析 |
3.确定学习领域 |
4.课程目标 |
(五)学习情境设计 |
1.学习情境的设计 |
2.学习情境的分析 |
3.课程内容与结构 |
(六)课程实施设计 |
1.教学过程设计 |
2.教学评价设计 |
3.课程实施案例 |
4.课程标准 |
五、《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地点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目的 |
(四)实验方法 |
(五)考核方案 |
(六)考核数据 |
(七)教师访谈 |
(八)课程效果分析 |
1.课程优点 |
2.存在问题 |
3.优化路径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1.研究工作总结 |
2.研究过程中引发的思考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问卷及访谈提纲 |
附件二 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一览表 |
附件三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表 |
附件四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
附件五 职业能力分析表 |
附件六 对照班课程实施案例 |
附件七 课程实施现场照片 |
附件八 考核试卷 |
附件九 《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后访谈提纲(教师)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四)理论研究基础 |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
2.行动-经验学习理论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职业能力 |
2.课程开发 |
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
4.典型工作任务 |
5.学习情境 |
6.多轴加工技术 |
7.零部件 |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征 |
1.课程目标 |
2.课程内容 |
3.课程结构 |
4.课程评价 |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流程 |
1.调研工作岗位(群) |
2.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
3.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及行动领域 |
4.转换学习领域 |
5.学习情境设计 |
6.教学设计 |
三、中职《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现状调研 |
(一)学生需求分析 |
1.课程内容方面 |
2.课程实施方面 |
3.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4.胜任企业岗位方面 |
(二)《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对应工作岗位调研 |
(三)中职《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的主要问题 |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设计 |
(一)调研工作岗位(群)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
(二)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及行动领域 |
(三)转换学习领域 |
1.描述典型工作任务 |
2.确定课程目标 |
3.选择工作与学习内容 |
(四)《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
1.设计学习情境 |
2.学习情境描述 |
3.学习情境内容描述 |
五、中职《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实施 |
(一)木工刀体教学案例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1.零件图样识图 |
2.三维造型设计 |
3.零件工艺设计 |
4.零件程序编制 |
5.零件程序仿真加工 |
6.零件机床加工 |
7.零件质量检测 |
(三)教学评价 |
1.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 |
2.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
(四)教学效果分析 |
1.教学反馈 |
2.学生学习效果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学生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岗位工作任务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实践专家研讨会名单 |
附录六 实践专家研讨会相关表格 |
附录七 《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的课程标准 |
附录八 木工刀体二维图 |
附录九 《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实施效果评价问卷 |
附录十 学生工作页 |
附录十 一任务指导书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
致谢 |
(7)基于盘铣刀的柔性包络铣齿刀具路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圆柱齿轮的柔性包络铣齿理论概述 |
1.2.1 柔性包络铣齿加工原理 |
1.2.2 柔性包络铣齿的特点和优势 |
1.2.3 柔性包络铣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整体框架 |
第2章 柔性包络铣齿加工数学建模 |
2.1 包络铣齿加工几何学原理 |
2.1.1 空间坐标系与旋转变换矩阵 |
2.1.2 通用盘铣刀与圆柱齿轮之间的坐标变换 |
2.2 通用盘铣刀柔性包络铣齿数学模型 |
2.2.1 通用盘铣刀的应用特点 |
2.2.2 渐开线圆柱直齿轮齿面坐标方程与法矢 |
2.2.3 通用盘铣刀坐标方程与法向量 |
2.2.4 通用盘铣刀柔性包络铣齿铣削关系 |
2.3 通用盘铣刀柔性包络铣齿加工工艺 |
2.4 求解盘铣刀柔性包络铣齿的刀位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柔性包络铣齿的刀具路径规划方法 |
3.1 柔性包络铣齿刀具路径规划常用方法 |
3.1.1 渐开线圆柱齿轮齿槽的空间组成 |
3.1.2 基于等步长控制法的刀具路径规划 |
3.1.3 基于等残高差控制法的刀具路径规划 |
3.2 基于等残高差控制法刀具路径的算法分析 |
3.2.1 基于等残高差控制法刀具路径的具体计算流程 |
3.2.2 根据等残差控制法的相邻刀位点的计算方法 |
3.3 建立仿真模型程序 |
3.4 基于等残高差控制法的包络铣削仿真 |
3.4.1 包络铣齿仿真加工参数 |
3.4.2 基于齿等残高法的包络铣削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齿面精度特性的柔性包络铣齿仿真分析 |
4.1 一种基于齿面精度特性刀具路径规划方法 |
4.1.1 基于齿面精度特性的刀具路径规划原理 |
4.1.2 基于齿面精度特性刀具路径算法 |
4.2 基于齿面精度特性的包络铣削仿真 |
4.3 齿轮参数与齿廓表面精度之间的关系 |
4.4 仿真加工方案 |
4.4.1 UG CAM加工仿真路线 |
4.4.2 加工仿真准备 |
4.5 柔性包络铣齿的路径生成及后处理 |
4.5.1 模拟包络铣齿加工刀路 |
4.5.2 模拟结果后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8)情报流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识别、预警与系统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情报流的相关研究 |
1.2.2 食品安全风险识别的相关研究 |
1.2.3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的相关研究 |
1.2.4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食品安全的内涵界定 |
2.2 情报流理论 |
2.2.1 情报流的定义 |
2.2.2 情报流的结构特征 |
2.2.3 情报流的工作原理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2.3.1 风险的内涵 |
2.3.2 食品安全风险的分类 |
2.3.3 风险管理的内涵 |
2.3.4 风险管理的特征 |
2.3.5 风险管理的原则 |
2.4 社会治理理论 |
2.4.1 社会治理的内涵 |
2.4.2 社会治理的特征 |
2.5 情报流与食品安全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情报流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风险因素的指标体系 |
3.3 风险因素识别模型构建 |
3.3.1 DEMATEL-ISM模型的设计 |
3.3.2 数据的获取与应用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DEMATEL模型分析 |
3.4.2 ISM模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食品安全风险的情报流控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模型假设 |
4.3 情报流控制的分阶段博弈分析 |
4.3.1 食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情报控制博弈 |
4.3.2 食品生产者与监管者之间的情报控制博弈 |
4.3.3 食品销售者与监管者之间的情报控制博弈 |
4.4 情报流控制的全过程博弈分析 |
4.4.1 博弈收益分析 |
4.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流程及指标 |
5.2.1 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流程 |
5.2.2 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指标的警度分类与准则 |
5.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预警模型构建 |
5.3.1 支持向量机的原理 |
5.3.2 支持向量机的建模过程 |
5.3.3 数据搜集与处理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1 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确定 |
5.4.2 关键参数寻优 |
5.4.3 预警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食品安全风险情报预警系统架构设计 |
6.1 系统需求分析 |
6.1.1 系统业务流程 |
6.1.2 系统非功能需求 |
6.1.3 系统功能需求 |
6.2 系统框架结构 |
6.2.1 预警系统的设计目标与原则 |
6.2.2 预警系统的总体架构 |
6.3 系统功能实现 |
6.3.1 情报获取功能的实现 |
6.3.2 预警分析功能的实现 |
6.3.3 模型预警功能实现 |
6.3.4 预警管理功能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结论 |
7.3 主要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趣味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加工实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课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第四节 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实训课教学方法选择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趣味项目教学法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趣味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趣味项目教学法概述 |
第三章 趣味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分析 |
第二节 中职《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课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趣味项目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分析 |
第二节 趣味项目教学设计方案的指导思想 |
第三节 趣味项目教学设计 |
第四节 趣味项目教学实施 |
第五章 趣味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实施 |
第一节 项目教学实施前期准备 |
第二节 趣味项目教学具体实施《AK子弹工艺品加工》 |
第三节 对趣味项目教学法的评价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等职业学校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课教学现状调查(学生版) |
附录二 趣味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中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实验班) |
附录三 教师及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AK子弹工艺品加工》参考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加工技术的研究及刀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螺纹铣削研究现状 |
1.2.1 螺纹铣削工艺研究现状 |
1.2.2 刀具受力及磨损失效研究现状 |
1.2.3 螺纹铣刀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特点及铣削工艺分析 |
2.1 内螺纹铣削原理 |
2.2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的加工要求及特点分析 |
2.2.1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的加工要求分析 |
2.2.2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的毛坯材料分析 |
2.2.3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的铣削加工难点 |
2.3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方案及工艺分析 |
2.3.1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方案 |
2.3.2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表面粗糙度理论分析 |
2.3.3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干涉理论分析 |
2.4 专用铣刀刀片初步设计 |
2.5 机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VERICUT的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仿真 |
3.1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工步设计及切削参数的选取 |
3.2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编程 |
3.2.1 基于UG的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编程 |
3.2.2 创建后处理 |
3.3 VERICUT仿真流程 |
3.4 构建VERICUT仿真加工环境 |
3.4.1 构建虚拟机床 |
3.4.2 设置系统参数 |
3.4.3 添加毛坯和工件模型 |
3.4.4 构建刀具库 |
3.4.5 导入程序进行仿真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3.5.1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程序分析 |
3.5.2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过切残留分析 |
3.5.3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几何精度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Deform的非标内螺纹铣削仿真建模 |
4.1 Deform软件简介 |
4.2 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仿真方案 |
4.3 建立仿真模型 |
4.3.1 建立仿真模型及网格划分 |
4.3.2 设置材料模型 |
4.3.3 设置工件边界条件 |
4.3.4 设置刀片切削运动参数 |
4.3.5 配置模拟控制参数 |
4.3.6 生成数据库并进行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刀具角度对切削力及刀具磨损的影响 |
5.1 正交实验仿真方案 |
5.2 正交实验结果评定指标 |
5.2.1 切削力的变换 |
5.2.2 刀具磨损的评定 |
5.3 刀具角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
5.3.1 切削力正交实验极差分析 |
5.3.2 刀具角度对切削力的影响直观分析 |
5.4 刀具角度对刀具磨损的影响 |
5.4.1 正交实验极差分析 |
5.4.2 刀具角度对刀具磨损的影响直观分析 |
5.5 完善刀具角度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切削用量对切削力和刀具磨损的影响 |
6.1 正交实验仿真方案及实验结果评定指标 |
6.2 切削用量对切削力的影响 |
6.2.1 正交实验极差分析 |
6.2.2 切削用量对切削力的影响直观分析 |
6.2.3 建立切削力的经验公式 |
6.3 切削用量对刀具磨损的影响 |
6.3.1 正交实验极差分析 |
6.3.2 切削用量对刀具磨损的影响直观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专用铣刀的设计及开发 |
7.1 专用铣刀设计 |
7.1.1 完善刀片设计 |
7.1.2 刀盘设计 |
7.1.3 刀柄的选取 |
7.1.4 专用铣刀系统 |
7.2 专用铣刀开发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就 |
致谢 |
四、浅谈图书加工程序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D]. 汪翔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面向大型石油装备的制造执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白凯建. 上海大学, 2021
- [3]空心螺杆转子结构设计及加工方法研究[D]. 晁瑞.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4]大型铸锻件机器人修型加工误差补偿及程序实现研究[D]. 牟亚雄.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D]. 王必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D]. 古远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基于盘铣刀的柔性包络铣齿刀具路径规划研究[D]. 郑新涛. 江苏大学, 2020(02)
- [8]情报流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识别、预警与系统架构研究[D]. 张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9]趣味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加工实训中的应用研究[D]. 于跃函.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大直径非标内螺纹铣削加工技术的研究及刀具设计[D]. 宋亚洲.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