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快速以太网的舰载作战系统网络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楚平,赵刚,马超[1](2019)在《舰船一体化网络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舰船信息集成水平,推动舰船一体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本文分析国内外舰船网络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商用主流网络技术的舰载适用性分析,提出舰船一体化网络适合采用的技术体制,并给出舰船一体化网络应用建议,能为舰船一体化网络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程莉莉,罗威,胡芷毅,赵开敏,张毅[2](2017)在《舰载作战系统战备状态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评价舰载作战系统的战备状态一直是舰载作战系统研究领域中一个挑战性的课题,因为舰载作战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其系统、分系统和设备的战备状态不仅取决于设备本身的战备状态,也取决于与其相关设备和系统的战备状况。论文在对舰载作战系统做出一定合理假设的前提条件下,对作战系统的组成关系进行分析,并给出战备状态的定量计算方法。研究结果对设计和实现作战系统的战备完好性测试系统和改进作战系统的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程莉莉,罗威,胡芷毅,张毅[3](2017)在《一种舰载支持组播的双网切换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双网冗余是舰载信息系统中常用的技术,加强双网切换对组播的支持和缩短双网切换时间是双网切换中的两项关键技术。为了加强双网切换对组播的支持,采用了在链路切换任务执行过程中将组播地址信息重新写人切换后的网卡寄存器中的方法,即组播地址重写法。为了缩短双网切换时间,采用了链路切换任务与网卡故障中断同步的方法,即任务同步中断法。上述方法实现了双网透明、无缝切换,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上述两项关键技术。
师鹏宇[4](2016)在《舰船网络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及性能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舰船设备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局域网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而现有舰船的通信网、平台网(油、机、电)和作战系统网采用独立的网络架构,分别满足数据、视频、语音等信息的传输需要。由于三网彼此独立,具有不同运行、支撑、管理和维护体系,因而增加了安装、管理、维护的复杂性。为了使现有的数据、视频和语音等业务都能高效地集成为一体,研究并建立一个新型的综合业务网络,对于实现信息的统一传输具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针对某型舰艇的网络一体化设计的需求进行论述,并对现有舰船的通信网、平台网和作战网的组成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舰船网络一体化设计方法中的关键技术——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和流量控制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次,针对目前舰船设计三网独立、维护成本高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VPN和VLAN结合的开放式、层次式一体化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VLAN技术对不同功能子网进行划分,再利用VPN技术进行子网资源限制与分配。既满足三网功能相对独立,又实现网络资源高效调配。同时满足舰船的各个子网(通信、平台和作战)通过双冗余的方式接入到核心网交换机的需求。该方案较现有架构具有拓扑灵活,网络服务质量高的优点。再次,针对在一体化网络设计方案中骨干节点在多源多汇网络中流量负载不平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流量控制算法。该算法不仅实现全局流量最大化,且与传统算法相比流量负载具有更优平衡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很好的解决了三网一体化设计中骨干交换节点上各子网负载均衡问题。最后,本文利用离散事件仿真平台VRNET,对该方法搭建数值仿真平台,对发送比特数、发包数、吞吐量、端对端时延等性能指标进行了仿真评估。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可实现综合业务网络一体化设计,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杨春英,左艳军,李敏茹[5](2011)在《舰船网络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舰船一体化网络将现有的信息传输网络与平台网络互联为一个整体,实现信息的互通,这对提高舰船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国内外舰船网络技术的现状,对未来舰载作战系统网络和平台网络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我国新一代一体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建议。
翟庆鹰[6](2006)在《舰载指控系统及相关技术》文中指出新型反舰导弹的作战使用需要由功能更完备的舰载指控系统提供支持。舰艇指控系统作为导弹武器的“效能倍增器”,在未来战争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了指控系统的发展及高速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指控系统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严勇杰[7](2005)在《多Agent理论及其在舰炮武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舰炮武器系统是舰载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多样的作战使命。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着舰炮武器系统的“软控制”技术展开。所谓“软控制”,就是利用软件实现系统的指挥控制。“软控制”使系统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Agent能够模拟人类的行为,具有自治性、社会性、适应性、智能性等人类的特性。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高智能、网络化、高可靠性和快速适应性成为应用系统所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目标正好和Agent的特点相吻合,从而推动了Agent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首先,我们在Petri网的基础上引入了Agent理论,这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使系统模型的规模进一步简化。通过对舰炮武器系统的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对系统的工作流程有了充分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提出了一个层次化的多Agent系统协作模型,并从组织模型、功能模型、信息模型三个方面给出了这个多Agent系统模型的描述和定义,这种层次化的多Agent系统模型使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扩充性和重用性。 在上述协作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对舰炮武器系统中的协作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因为舰炮武器系统中任务是实时的,设备是有限的,因此其协调机制的核心就是以时间限制为条件,以合理分配设备为中心,找到完成目标处理的最优策略。 最后,为了证明基于Agent的舰炮武器系统的可行性,我们对引入Agent理论后的系统进行了虚拟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Agent理论在舰炮武器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
陈锋,杨绍清[8](2005)在《舰载指火控一体化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舰载指火控一体化系统是优化舰艇资源配置 ,提高综合作战效能的重要途径。在系统构成设计的基础上 ,给出了一种参考的作战信息流程 ,为工程设计人员设计建造指火控一体化系统提供了理论参考
刘舟[9](2005)在《舰炮武器系统体系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舰炮武器系统是舰载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多样的作战使命。他主要有两部分组成:舰炮和跟踪器。 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着舰炮武器系统的“软控制”技术展开。所谓“软控制”,就是利用软件实现系统的指挥控制。“软控制”使系统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简化系统模型的规模,便于对系统进行分析,我们在Petri网的基础上引入了面向对象方法。在建模过程中,我们在“层”的层次上抽象出类,使系统模型的规模进一步简化。通过对舰炮武器系统的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现存系统的一些不足。 接下来,为了改进原系统的不足,我们对“软控制”的实现方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在本文中,我们将黑板结构理论和令牌总线网技术引入舰炮武器系统,它能使系统扩展性更强、可靠性更高。但是,由于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因此各个知识源的算法还不成熟。 最后,为了证明黑板结构的可行性,我们对引入黑板结构后的系统进行了面向对象的仿真设计。仿真结果证明了黑板结构在舰炮武器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 引入黑板结构后,舰炮武器系统具有良好的协同与重构特性,最大限度挖掘和发挥了系统潜在的作战效能。此项技术不仅适合于舰炮武器系统,也可推广应用于其它舰载武器系统乃至整个作战系统中。
郭铭,樊兴,宁志杰[10](2004)在《舰载网络管理系统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舰载C3 I系统在现代海战中已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正如国外军事专家所称 ,C3 I系统是“军事体系中各种要素的粘合剂” ,是“军事力量的倍增器”。目前 ,舰载网络系统主要为局域网 ,采用了双网卡技术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针对此现状 ,提出了一个舰载网络管理系统模型 ,通过一种软件的方法来管理整个舰载网络系统 ,进一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详细的分析了舰载双网技术、双网桥网络互联技术 ,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多层交换技术。
二、基于快速以太网的舰载作战系统网络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快速以太网的舰载作战系统网络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2)舰载作战系统战备状态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舰载作战系统战备状态分析 |
2.1 作战系统层次性关系分析 |
2.2 战备可用性的分析和计算 |
2.3 战备可用性的关联影响 |
3 结语 |
(3)一种舰载支持组播的双网切换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双网透明、无缝切换的理论基础 |
2.1 双网透明切换理论 |
2.2 双网无缝切换理论 |
3 组播地址重新写入法 |
4 组播地址重新写入法 |
5 双网切换实现 |
5.1 网卡初始化 |
5.2 链路检测 |
5.3 链路切换任务 |
5.4 核心数据结构 |
6 实验验证 |
7 结语 |
(4)舰船网络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及性能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舰船一体化网络关键技术 |
2.1 舰船网络现状 |
2.1.1 舰船作战网 |
2.1.2 舰船通信网 |
2.1.3 舰船平台网 |
2.2 舰船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
2.2.1 VLAN技术 |
2.2.2 VPN技术 |
2.2.3 流量控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舰船综合业务一体化网络架构设计方案 |
3.1 舰船网络一体化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 |
3.1.2 技术需求 |
3.1.3 任务需求 |
3.2 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设计 |
3.2.1 基本特征 |
3.2.2 总体结构设计 |
3.2.3 功能结构设计 |
3.2.4 拓扑结构设计 |
3.3 一体化网络全舰计算环境设计 |
3.3.1 开放式架构的设计思路 |
3.3.2 一体化全舰计算环境结构设计 |
3.4 基于全舰计算环境的一体化网络设计方案 |
3.4.1 全舰计算环境结构设计 |
3.4.2 骨干网设计 |
3.4.3 接入网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零和博弈的MPLS的平衡流算法研究 |
4.1 MPLS VPN技术 |
4.1.1 MPLS |
4.1.2 MPLS VPN技术 |
4.2 使用MPLS对整体架构网络的优化思想和算法研究 |
4.2.1 多源多汇的最大流问题 |
4.2.2 基于零和博弈的最大流问题 |
4.2.3 微分支计算与数值仿真 |
4.2.4 基于零和博弈的不分流最大流算法与性能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VRNET的一体化网络性能仿真及评估 |
5.1 VRNETDeveloper仿真平台 |
5.2 综合业务一体化网络性能仿真 |
5.3 网络性能数值仿真场景设计 |
5.3.1 网络拓扑结构 |
5.3.2 接入子网的实现 |
5.3.3 VLAN划分 |
5.3.4 仿真参数 |
5.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5.4.1 点对点业务 |
5.4.2 骨干网性能 |
5.4.3 整体网络性能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舰船网络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舰艇一体化网络技术基本概念 |
2 国外军用舰船网络技术现状 |
2.1 舰艇作战系统网络 |
2.2 平台网络技术 |
3 国内军用舰船网络技术现状 |
4 舰船一体化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
5 我国新一代舰船网络技术发展思路 |
5.1 平台系统网络技术发展方向 |
5.2 作战系统网络技术发展方向 |
5.3 一体化网络技术发展方向 |
6 舰船网络技术发展建议 |
7 结 语 |
(7)多Agent理论及其在舰炮武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现代战争对舰炮系统的要求 |
1.2 舰炮武器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1.3 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4 多Agent理论在舰炮武器系统中的应用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Agent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 引言 |
2.2 Agent的特性 |
2.3 Agent的研究现状 |
2.3.1 Agent理论研究 |
2.3.2 Agent的体系结构研究 |
2.3.3 Agent的通信及通信语言研究 |
2.3.4 Agent学习的研究 |
2.3.5 其他相关研究 |
2.4 Agent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gent的舰炮武器系统Petri网建模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模型的提出与Petri网结构 |
3.3 改进的离散系统建模工具——AOTPN |
3.3.1 Petri网模型复杂性的解决办法 |
3.3.2 基于Agent的时间Petri网概念和模型 |
3.4 舰炮武器系统基于Agent的时间Petri网建模 |
3.4.1 火控台的AOTPN模型 |
3.4.2 火炮的AOTPN模型 |
3.4.3 跟踪雷达、光电跟踪仪的AOTPN模型 |
3.5 SGWS的AOTPN模型分析 |
3.5.1 各Agent的AOTPN模型分析 |
3.5.2 多Agent系统的交互模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Agent的舰炮武器系统协作模型 |
4.1 引言 |
4.2 多Agent的基本模型 |
4.3 基于Agent的舰炮武器系统模型 |
4.3.1 功能模型 |
4.3.2 组织模型 |
4.3.3 信息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舰炮武器系统的协作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协作机制研究 |
5.2.1 任务管理策略(task-manage-strat) |
5.2.2 设备分配策略(equipment-distri-strat) |
5.3 协调建立的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Agent的系统仿真设计 |
6.1 引言 |
6.2 仿真系统的控制功能框架 |
6.3 系统仿真 |
6.3.1 网络结构 |
6.3.2 信息交换模式 |
6.3.3 软件实现流程 |
6.4 仿真实验 |
6.4.1 子系统界面与功能设计 |
6.4.2 仿真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舰炮武器系统体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舰炮武器系统概述 |
1.2 舰炮武器系统的发展过程 |
1.3 舰炮武器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1.4 黑板结构及其应用领域 |
1.5 面向对象的 Petri网及其应用领域 |
1.6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Petri网的舰炮武器系统建模 |
2.1 Petri网和面向对象技术的优缺点 |
2.2 解决途径 |
2.3 面向对象的 Petri网 |
2.3.1 对象 |
2.3.2 形式化描述 |
2.4 建立系统模型 |
2.4.1 建模步骤 |
2.4.2 舰炮武器系统的描述 |
2.4.3 全局时钟模块 |
2.4.4 控制层 |
2.4.5 设备层 |
2.4.6 信息层 |
2.4.7 舰炮武器系统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黑板结构的舰炮武器系统设计 |
3.1 原系统分析 |
3.2 黑板模型简介 |
3.2.1 问题求解的黑板模型 |
3.2.2 黑板框架结构 |
3.2.3 黑板结构的详细设计 |
3.2.4 黑板结构的控制 |
3.3 令牌总线(Token Bus)简介 |
3.4 基于黑板结构的舰炮武器系统设计 |
3.5 舰炮武器系统黑板结构设计 |
3.5.1 系统体系结构 |
3.5.2 知识源的结构设计 |
3.5.3 控制器的算法 |
3.5.4 知识源的算法 |
3.5.5 系统的物理实现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对象的系统仿真设计 |
4.1 系统设计 |
4.1.1 概述 |
4.1.2 面向对象的设计准则 |
4.1.3 系统分解 |
4.2 问题域部分的设计 |
4.2.1 假想目标类 |
4.2.2 传感器子模块 |
4.2.3 火炮子模块 |
4.2.4 火控设备类 |
4.2.5 系统关系模型 |
4.3 人机界面的设计 |
4.3.1 概述 |
4.3.2 火控台子系统 |
4.3.3 火炮子系统 |
4.3.4 传感器子系统 |
4.4 任务管理的设计 |
4.5 数据接口部分的设计 |
4.5.1 网络结构 |
4.5.2 数据接口部分的实现 |
4.5.3 接口数据结构的设计 |
4.6 仿真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舰载网络管理系统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舰载C3I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2 目前的舰载网络分析 |
2.1 舰载网络的拓扑结构 |
2.2 舰载双网技术分析 |
2.3 舰载网络系统的不足 |
(1) “平面”拓扑结构 |
(2) 网络性能的限制 |
3 舰载作战系统网络分析 |
3.1 舰载网络中节点分类 |
3.2 交换式快速以太网 |
3.3 千兆位以太网 |
4 双网桥网络互联技术分析 |
5 舰载网络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
5.1 舰载网络管理系统功能说明 |
(1) 网络监控 |
(2) 故障管理 |
(3) 流量分析 |
(4) 网络连接的详细资料 |
5.2 预计实现目标 |
6 多层交换技术分析 |
6.1 三层机构系统 |
6.2 两个区块 |
7 国外舰艇平台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
8 舰艇平台管理系统综述及展望 |
四、基于快速以太网的舰载作战系统网络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舰船一体化网络应用研究[J]. 杨楚平,赵刚,马超. 舰船科学技术, 2019(19)
- [2]舰载作战系统战备状态评价方法研究[J]. 程莉莉,罗威,胡芷毅,赵开敏,张毅.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7(09)
- [3]一种舰载支持组播的双网切换技术研究与实现[J]. 程莉莉,罗威,胡芷毅,张毅. 舰船电子工程, 2017(09)
- [4]舰船网络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及性能仿真[D]. 师鹏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4)
- [5]舰船网络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 杨春英,左艳军,李敏茹. 舰船科学技术, 2011(03)
- [6]舰载指控系统及相关技术[J]. 翟庆鹰. 飞航导弹, 2006(06)
- [7]多Agent理论及其在舰炮武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严勇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12)
- [8]舰载指火控一体化系统设计研究[J]. 陈锋,杨绍清. 舰船电子工程, 2005(01)
- [9]舰炮武器系统体系结构研究[D]. 刘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8)
- [10]舰载网络管理系统技术分析[J]. 郭铭,樊兴,宁志杰. 舰船电子工程,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