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壳聚糖对消化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魏浩[1](2019)在《八角茴香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及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脱脂八角粉为原料,探究了微波辅助酶法制备八角水溶性膳食纤维(Star anise water soluble dietary fiber,SASDF)的最佳工艺,对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到SASDF的成分、物化特性和功能特性进行测定,并通过pH-stat法研究体外小肠模型处理前后SASDF对乳液油脂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的影响。为SASDF在食品和饲料工业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微波法制备SASDF具有提取率高、提取时间短的优点。料液比、木瓜蛋白酶提取时间、淀粉糖化酶提取时间和微波功率对微波辅助酶法制备SASDF的提取率有较大影响。正交优化结果如下:影响SASDF提取率的4个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淀粉糖化酶提取次数>蛋白酶提取次数>微波功率>料液比;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40,微波功率500W,木瓜蛋白酶用量2%,淀粉糖化酶用量4%,木瓜蛋白酶提取时间3×20s(提取3次,每次20s,间隔2min),淀粉糖化酶提取时间5×20s(提取5次,每次20s,间隔2min),最佳提取率为7.89%。SASDF的常规营养成分为:蛋白质0.66±0.013%,脂肪和淀粉均未检出,水分10.88±0.5%,灰分7.57±0.63%;中性糖组成为:鼠李糖2.67%,阿拉伯糖5.77%,半乳糖8.92%,葡萄糖0.49%,木糖5.6%;半乳糖醛酸含量约为52.02%,酯化度为50.9%;其重均分子量(88kDA)相对于苹果、橘皮和甜菜果胶较小且相对较为集中。SASDF对油脂的吸附性能显着性优于菊粉,且SASDF对于饱和油脂的吸附能力显着强于对于不饱和油脂的吸附能力。SASDF对于胆固醇的吸附能力均显着性强于菊粉,在模拟小肠条件下SASDF对胆固醇的吸附能力比在胃条件下强。SASDF对胆酸钠的吸附能力显着性强于菊粉。在放大1000倍时,SASDF表面呈现出蜂窝状结构,而菊粉表面则相对光滑。SASDF还比菊粉具有更好的阳离子交换能力。相同质量浓度下SASDF溶液的粘度小于果胶溶液的粘度;在质量浓度为1%、5%和10%时,SASDF的溶液均表现为非牛顿流体特性;SASDF溶液粘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上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pH在13的范围内,5%SASDF的溶液粘度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在pH 36的范围内,粘度随pH值的增加而减小;5%的SASDF溶液的粘度几乎不受NaCl添加量的影响,但CaCl2的添加却对其粘度产生了显着的影响,这可能是钙离子与SASDF发生了交联。SASDF对蛋白包裹型纳米乳液消化前后的有效粒径、粒径分布、Zeta电位、表观剪切黏度和微观结构均会产生显着性影响,且表现为浓度依赖型。不管是否添加SASDF,纳米脂肪乳液的消化曲线都表现为二阶的伪一级反应,对于快速反应阶段的反应速率常数k1,呈现出随着SASDF浓度的增大而变小的规律,但对于慢速反应阶段的反应速率常数k2则与浓度没有表现出相关性。但纳米脂肪乳液中脂肪的最终消化率却会随着体系中SASDF的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
李倜宇[2](2018)在《壳聚糖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调节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研究和探讨了壳聚糖(CHI)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试验13为体内法,将40头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依照产奶量、泌乳期和胎次等相一致的原则,随机分为5个壳聚糖组,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没有添加壳聚糖),试验组日粮是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了500、1000、1500和2000 mg/kg壳聚糖配制而成。试验期为60天,分为前期(0-30天)和后期(30-60天)两个阶段,饲养期间奶牛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1研究了壳聚糖对奶牛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2和3分别从NO途径和花生四烯酸(AA)途径研究了壳聚糖影响奶牛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试验4利用体外法研究了低聚壳聚糖对LPS刺激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免疫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2×5二因子设计,即2个LPS添加水平×5个低聚壳聚糖添加水平。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LPS添加水平分别为0和10μg/mL LPS,低聚壳聚糖添加水平分别为0、40、80、160和320μg/mL。试验5利用体外法研究了CHI对抑制剂存在下LPS刺激的PBLs免疫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2×2×2三因子设计,即2个LPS添加水平×2个低聚壳聚糖添加水平×2个抑制剂添加水平。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其中,LPS添加水平分别为0和10μg/mL LPS,低聚壳聚糖添加水平分别为不0和160μg/mL低聚壳聚糖,抑制剂添加水平分别为不添加抑制剂和添加一定量的抑制剂。试验结果显示:(1)随奶牛日粮中壳聚糖添加水平的升高,试验后期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和白介素2(IL-2)浓度呈极显着二次曲线升高效应(P<0.01),IgA浓度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趋于显着二次曲线升高效应(0.05<P<0.1),IL-2浓度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呈趋于显着一次线性升高效应(0.05<P<0.1);试验前期GSH-PX活性呈显着二次曲线升高效应(P<0.05);此外,随壳聚糖添加水平的增加,整个试验期可溶性CD4(sCD4)和丙二醛(MDA)含量呈极显着的一次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效应(P<0.01)。表明日粮添加适宜剂量的壳聚糖可以改善奶牛的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并且这种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2)随奶牛日粮中壳聚糖添加水平的升高,试验后期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呈极显着的一次线性(P<0.01)和二次曲线升高效应(P<0.0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呈显着的二次曲线升高效应(P<0.05)。随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加,iNOS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因表达量均表现为趋于显着的一次线性(0.05<P<0.1)和显着的二次曲线(P<0.05)增加效应。并在1500 mg/kg壳聚糖添加组效果最明显。这表明壳聚糖可通过增加iNOS和NF-κB的基因表达量,增加iNOS的活性,进而促进机体内NO的生成,对奶牛免疫功能起到调节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效应。(3)随奶牛日粮中壳聚糖添加水平的升高,试验后期血清中花生四烯酸(AA)和白三烯B4(LTB4)浓度及脂氧化酶(5-LOX)活性呈显着的一次线性升高效应(P<0.05);LTB4、前列腺素E2(PGE2)和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浓度及环氧合酶(COX-2)活性分别呈极显着(P<0.01)或显着的(P<0.05)二次曲线升高效应;试验前期血清中cPLA2浓度呈显着的一次线性升高效应(P<0.05);另外,随着壳聚糖添加量的升高,试验前期和后期cPLA2基因表达量均呈极显着的线性(P<0.01)或二次曲线(P<0.01)增加效应;5-LOX基因表达量呈显着的二次曲线增加效应(P<0.05)。试验后期COX-2基因表达量呈显着的二次曲线增加效应(P<0.05),并且在1500 mg/kg壳聚糖添加组表现为最佳。这表明壳聚糖可以通过增加cPLA2、COX-2和5-LOX基因表达,提高cPLA2、COX-2和5-LOX的活性,促进免疫细胞对PGE2、LTB4和AA的释放,进而影响奶牛的免疫功能,并且这种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效应。(4)在无LPS刺激的条件下,壳聚糖显着升高PBLs培养液中IL-1、IL-6、NO和AA的浓度、iNOS、cPLA2和COX-2的活性及iNOS、NF-κB、cPLA2和COX-2的基因表达量(P<0.05)。在LPS的刺激下,添加壳聚糖显着降低IL-1、IL-2、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NO和AA浓度、iNOS、COX-2和PGE2活性及NF-κB、cPLA2和COX-2的基因表达量(P<0.05)。这提示壳聚糖既能通过NO和AA分子途径改善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能缓解或消除因LPS刺激引起的炎症因子的过度升高。(5)在LPS的刺激作用下,LPS可以显着增加NO浓度、iNOS活性和iNOS表达量(P<0.05),在添加壳聚糖后显着降低了NO浓度和iNOS活性(P<0.05),又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1400W)或者NF-κB抑制剂(PDTC)存在下,添加壳聚糖对上述指标没有产生显着影响。表明壳聚糖引起的PBLs中NO浓度的升高,是通过提高iNOS活性来完成的。此外,在无LPS存在下,壳聚糖能够显着提高AA浓度(P<0.05),在添加PLA2抑制剂(AACOCF3)后,壳聚糖对AA浓度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在有LPS的刺激作用下,LPS可以显着增加AA和PGE2浓度及cPLA2及COX-2活性(P<0.05),添加壳聚糖后显着降低了AA和PGE2浓度及COX-2活性(P<0.05),而在添加PLA2抑制剂(AACOCF3)后,壳聚糖对上述指标没有产生显着影响。这表明壳聚糖可以升高cPLA2和COX-2的酶活性,进而升高AA和PGE2浓度,来改善动物的免疫力。而且结果也提示壳聚糖对奶牛PBLs中NO和AA途径的相关指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综上所述,壳聚糖可以影响奶牛的抗氧化和免疫功能,机体内的NO和AA分子通路是其调节免疫功能的机制。并且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在奶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1500 mg/kg。
孙宏晟[3](2017)在《盐酸小檗碱—甲氧苄啶复方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壳聚糖和七取代的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7-β-CD)为药用材料,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了壳聚糖-磺丁基醚-β-环糊精纳米微球,并对空白纳米微球进行了一系列表征。在此研究基础上,制备了盐酸小檗碱-甲氧苄啶复方缓释纳米微球,具体步骤如下:先用磺丁基醚-β-环糊精对甲氧苄啶(TMP)进行包合,获得甲氧苄啶-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物;再用甲氧苄啶-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物与壳聚糖制备纳米微球,并加载盐酸小檗碱,从而获得盐酸小檗碱-甲氧苄啶复方缓释纳米微球。通过溶出度实验、稳定性实验、透皮实验以及体外抑菌实验验证了复方缓释微球的缓释效果和部分药学活性。(1)在包合实验部分,采用相溶解度法获得了甲氧苄啶与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了温度、时间和投料比三个因素,使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并确立了包合工艺。最佳包合工艺为超声功率150W条件下,包合温度为52°C,包合时间为45min,投料比为1.7:1。通过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图谱、粉末X衍射图谱和核磁共振图谱等表征手段验证了甲氧苄啶-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分子模拟的包合物最优构象与表征分析的结果一致,包合物结合能为-9.015kcal/mol。(2)在空白纳米微球制备部分,探究了投料浓度和投料比对纳米微球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纳米微球的粒径随投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分散指数(PDI)也不断增大;纳米微球的粒径随投料比的增加而增加,PDI反之;随着投料浓度和投料比的增加,纳米微球的Zeta电位均不断增加。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投料浓度和投料比都影响了凝胶作用的发生,导致粒径、PDI和Zeta电位的变化。综合各项因素,选择投料浓度为3mg·mL-1,投料比为1:1。采用红外光谱法和差示扫描热法等对壳聚糖-SBE7-β-CD纳米微球进行表征,证明了空白纳米微球稳定形成;测定空白材料的平均粒径为522.6nm,Zeta电位为+39.5mV。(3)在复方纳米微球制备部分,使用甲氧苄啶-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纳米微球,并加载盐酸小檗碱,获得盐酸小檗碱-甲氧苄啶复方缓释纳米微球。采用红外光谱法和差示扫描热法等对复方缓释纳米微球进行表征,证明其稳定形成。测定其平均粒径为606.0nm,与空白纳米微球相比有所增加,这是由于包封了盐酸小檗碱的分子造成。Zeta电位为+45.5mV,大于+30mV,可认为复方缓释纳米微球形成的悬浊液相对稳定。(4)在药学性质及体外抑菌活性检测部分,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复方纳米微球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相对稳定,在高湿条件会吸湿,提示需干燥保存。溶出度实验证明在酸性条件下复方纳米微球对药物有良好的缓释效果,120min时甲氧苄啶和盐酸小檗碱的累积溶出度分别为43.5%和51.9%。透皮实验结果表明24h时复方缓释纳米微球的中甲氧苄啶和盐酸小檗碱的累积透过量分别为31.75μg·cm-2和126.89μg·cm-2,均低于复方混合药物中的,这说明复方纳米微球的缓释效果明显。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复方纳米微球的抑菌活性相对与复方混合药物也被延后。以上实验均证明了盐酸小檗碱-甲氧苄啶复方缓释纳米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及生物活性。
李宗楠[4](2016)在《壳聚糖对蛋种鸡营养物质代谢及肠道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不同壳聚糖添加水平对蛋种鸡营养物质代谢、消化酶活性、小肠粘膜形态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选择450只健康无病、体重和产蛋率相近的海兰褐壳蛋鸡,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5个日粮处理分别是基础日粮和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50、500、1000、2000mg/kg的壳聚糖。预试期为7天,正试期共56天。各处理组的试验鸡在试验期间自由采食、自由饮水,除日粮不同外,其余条件均保持一致。鸡舍按期清理消毒,按规定程序进行免疫。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日粮中壳聚糖添加水平的增加,在试验期56 d时,蛋种鸡干物质(DM)(P=0.032)、粗蛋白(CP)(P=0.001)、钙(Ca)(P<0.001)、磷(P)(P=0.027)表观代谢率均呈二次曲线增加;而粗脂肪(EE)表观代谢率呈显着二次曲线(P=0.050)降低。(2)随着日粮中壳聚糖添加水平的增加,试验期28 d时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呈显着的二次曲线增加(P=0.019),空肠脂肪酶活性呈极显着二次曲线降低(P=0.008);56 d时,十二指肠胰蛋白酶(P=0.059)、空肠糜蛋白酶(P=0.009)呈极显着二次曲线上升:空肠脂肪酶活性呈显着的一次线性(P=0.021)和极显着二次曲线(P=0.001)降低,回肠脂肪酶活性呈二次曲线(P=0.007)降低,淀粉酶没有显着剂量效应。(3)随着壳聚糖添加水平的增加,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在28 d(P=0.009)和56 d(P=0.021)均呈现二次曲线增加;在试验28d时,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H/CD)呈一次线性(P=0.0323)增加;56 d时,十二指肠(P=0.003)、空肠(P=0.012)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H/CD)呈显着二次曲线升高;但对隐窝深度无显着的剂量效应。(4)随着壳聚糖添加水平的增加,56d时盲肠内乳酸菌数量呈显着二次(P=0.035)增加;试验期28d时,盲肠内的大肠杆菌数量呈一次线性(P=0.036)和二次曲线(P=0.047)降低;试验期28d和56d时,盲肠内乳酸菌/大肠杆菌均呈二次(P=0.035,P=0.002)显着增加。综合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在蛋种鸡日粮中添加壳聚糖可以提高肠道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酶活性,增加营养物质的表观代谢率,降低脂肪酶活性,抑制脂肪消化代谢;改善肠粘膜形态,保障微生态平衡,这可能是影响蛋种鸡产蛋性能的重要原因。
陈松[5](2015)在《壳聚糖在三种中草药提取液澄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壳聚糖是从虾壳、蟹壳中提取的甲壳素经脱乙酰基反应而制备的产物,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很多独特的生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环保等领域。中草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草药提取液进行澄清处理,是开发利用中草药的一个重要环节。壳聚糖具有优良的絮凝性能,能克服传统醇沉法中存在的成本高、操作劳动量大、功能性成分流失多等弊端,它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用于中药提取液澄清处理,无疑是一种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工艺。本文以澄清度和功能性成分的保留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获得了壳聚糖澄清川芎、鱼腥草和槐花三种中草药提取液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研究槐花提取液澄清过程中果胶、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含量的变化,结合红外光谱分析和显微镜观察,讨论在澄清过程中絮凝除杂物的主要成分和提取液中微粒尺寸的变化,初步探讨壳聚糖絮凝除杂的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壳聚糖澄清川芎提取液的工艺优化。考察了壳聚糖添加量、澄清体系的pH和温度3个影响因素,以澄清液的透光率和川芎嗪的保留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壳聚糖澄清川芎提取液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澄清川芎提取液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壳聚糖的用量1.33g/L,pH4.0,温度50℃;在此条件下,川芎澄清液透光率高达62.70%,川芎嗪的保留率为72.30%。(2)壳聚糖澄清鱼腥草提取液的工艺优化。以壳聚糖添加量、澄清体系的pH和温度为影响因素,在单因素研究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壳聚糖澄清鱼腥草提取液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澄清鱼腥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壳聚糖用量0.40g/L,提取液p H6.0,温度30℃;在此条件下,黄酮保留率为80.00%,澄清液透光率达68.10%。(3)壳聚糖澄清槐花提取液的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壳聚糖添加量、澄清体系的p H和温度对澄清液的透光率和芦丁保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澄清槐花提取液的较佳工艺参数为:壳聚糖用量0.60g/L,pH 6.0,温度60℃;在此条件下,槐花澄清液透光率高达93.53%,芦丁的保留率为91.56%。(4)壳聚糖澄清中草药提取液的机理初探。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壳聚糖絮凝除杂物进行表征,并结合澄清液中多糖、果胶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确证了絮凝除杂物主要是由多糖、果胶和蛋白质等组成。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杂质微粒在澄清过程中尺寸的变化,微粒在加入壳聚糖后首先相互团聚,然后在壳聚糖吸附架桥的作用下,尺寸逐步增大,絮凝,最后产生沉淀而除去。
徐元庆[6](2013)在《壳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不同剂量的壳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消化酶活性、肠道发育、小肠粘膜形态和肠道微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试验选择180头体重为11.56±1.61kg、日龄和体型外貌接近、健康无病的杜×大×长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5个日粮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公母各半),每个重复6头猪。5种日粮分别是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00、500、1000和2000mg/kg的壳聚糖配制而成。饲养试验共进行28天,试验期间试验仔猪自由采食和饮水,各试验组所处环境条件及饲养管理均保持一致。本试验条件下初步得出:1.随着日粮中壳聚糖添加剂量的增加,断奶仔猪0-14d(P=0.018)、14-28d(P=0.028)和0-28d(P=0.009)各阶段的平均日增重均呈二次曲线升高;第14d(P=0.082)和28d(P=0.087)的血清GH浓度呈二次曲线上升趋势。2.随着日粮中壳聚糖添加剂量的增加,断奶仔猪14d时DM(P <0.001)和CP(P<0.001)的表观消化率,28d时DM(P=0.052)、CP(P=0.007)、Ca(P=0.056)和P(P=0.005)的表观消化率均呈二次曲线升高,14d时空肠前段(P=0.090)和空肠后端(P=0.094)的淀粉酶活力也呈二次曲线增强的趋势;然而,14和28d时EE的表观消化率均呈线性(P <0.001)或二次曲线(P <0.001)降低,14d(P=0.004,P=0.016)和28d(P=0.025,P=0.074)时空肠脂肪酶活力,以及28d时回肠脂肪酶活力(P=0.025,P=0.055)也呈线性或二次曲线降低。3.随着日粮中壳聚糖添加剂量的增加,断奶仔猪14d时空肠的体重校正长度(P=0.063)和28d时十二指肠的体重校正长度(P=0.064)均呈二次曲线增加趋势,28d时十二指肠的相对重量呈线性增加(P=0.016);14d时空肠(P=0.089)和回肠(P=0.001)的绒毛高度和28d时空肠(P=0.074)和回肠(P=0.009)的绒毛高度呈二次曲线增加;14d时回肠(P=0.025)隐窝深度和28d时十二指肠(P<0.001)、空肠(P=0.006)和回肠(P=0.034)的隐窝深度均呈二次曲线降低;14和28d时十二指肠(P=0.040,P=0.006)、空肠(P=0.055,P=0.008)和回肠(P=0.001,P=0.006)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呈二次曲线增加。可见,适宜剂量的日粮壳聚糖能够促进断奶仔猪肠道发育,改善小肠黏膜形态。4.随着日粮中壳聚糖添加剂量的增加,断奶仔猪结肠内14d(P=0.066)和28d(P=0.047)时大肠杆菌的数量呈二次曲线降低。这表明适宜剂量的壳聚糖能够抑制结肠内大肠杆菌的增殖,从而调节肠道微生态。综合本研究初步得出,日粮中适宜剂量的壳聚糖可以促进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这种促生长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血清GH浓度,以及增加空肠淀粉酶活力,促进肠道发育,改善肠黏膜形态和微生态,进而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实现的。
张来华[7](2010)在《参芪水提液纯化技术筛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参芪扶正方为研究对象,应用醇沉工艺、澄清剂絮凝、大孔树脂和葡聚糖凝胶吸附纯化等技术对其水提液进行单用和联用纯化研究,筛选最佳纯化工艺,为参芪水提液纯化以及参芪注射液产品质量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和总糖含量;采用高效液相-紫外-蒸发光联合技术建立黄芪甲苷、芒柄花素含量测定方法和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鉴别和分析。以沉淀量为指标,对壳聚糖、ZTC1+1Ⅲ型澄清剂,果汁澄清剂等澄清剂进行研究,筛选最佳澄清剂。以总皂苷、总糖和黄芪甲苷、芒柄花素含量为指标,分别采用正交法对壳聚糖澄清法、壳聚糖-乙醇联用技术、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联用技术以及醇沉法进行研究,辅以纯化液固含物量和指纹图谱分析,筛选参芪水提液的最佳纯化工艺。结果:1.含量测定方面研究表明:总糖以吸光度(Y,A)对浓度(X,mg/mL)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Y=10.905X+0.1394;r=0.999 8,总糖在0.08~0.24 m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总皂苷以吸光度(Y,A)对黄芪甲苷毫克数(X,mg)绘制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Y=2.3409 X+0.0252,R=0.999 6,黄芪甲苷在0.031~0.188 m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黄芪甲苷以峰面积的对数与进样量的对数做标准曲线,得标准曲线为Y=1.3351X+2.3674,r=0.999 8,表明黄芪甲苷进样量在0.057μg~1.14μg范围内呈良线性关系好;芒柄花素以峰面积对进样量做标准曲线,得标准曲线为Y=5152.3X-101.39,r=0.999 9,表明芒柄花素进样量在0.026μg~0.416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2.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表明:以水提液为研究对象,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通过梯度洗脱,分别以芒柄花素和黄芪甲苷为指标,在254 nm紫外光谱图中共分离出11个主要色谱峰,11号峰为芒柄花素;在蒸发光图谱中共分离出12个主要峰,6号峰为黄芪甲苷;各峰分离度好、塔板数均在5000以上,基线平整,经方法学考察,各主要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比值的RSD均小于1.4 %。3.不同澄清剂筛选研究表明:药液浓度和澄清剂加入量对沉淀量有较多影响,以壳聚糖所得沉淀量最高,澄清效果要优于ZTC1+1和101果汁澄清剂。4.壳聚糖研究表明:加入量对参芪水煎液中黄芪甲苷、总糖和皂苷总含量具有显着影响;加入量和絮凝温度对芒柄花素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综合分析得最佳工艺为A2B2C2D1,该工艺总皂苷与总糖的含量达51.70 %,芒柄花素含量达0.02614 %,黄芪甲苷含量达0.1907 %。固含物量40.29 mg/mL。HPLC-UV-ELSD指纹图谱和TLC分析表明,不同工艺样品中出峰个数和斑点数基本一致,但在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5.水提醇沉工艺研究表明:醇沉法芒柄花素含量可达0.025 %,黄芪甲苷含量可达0.16 %,总皂苷与总糖的含量可达50.89 %,固含物量36.95 mg/mL,且蒸发光图谱显示5~10min之间峰分离度较好,噪音小,基线较平。6.壳聚糖-乙醇、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联用技术研究表明:加入少量乙醇对壳聚糖沉淀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固含物低于醇沉法;以大孔树脂吸附总皂苷黄酮类和葡聚糖凝胶法分离总糖类,其纯化效果明显提高,所得纯化样品中固含物较少,所含皂苷黄酮类、总糖类、芒柄花素和黄芪甲苷的含量均较高,其中芒柄花素含量可达0.03960 %;黄芪甲苷含量可达0.483 %;总皂苷与总糖的含量可达74.82 %,固含物量16.17 mg/mL。通过HPLC指纹图谱分别比较了不同纯化工艺的紫外和蒸发光指纹图谱可知,不同纯化技术的HPLC指纹图谱整体面貌与参芪水提液基本保持相似,但以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联用技术分离出的峰多,基线较平,杂质所造成的噪音较小;254nm紫外图谱中共分离出16个信息峰,16号峰为芒柄花素,蒸发光指纹图谱共分离出14个信息峰,14号峰为黄芪甲苷。TLC分析表明,以V二氯甲烷:V甲醇:V水(13:9:2)为展开剂,可以得到较多斑点,而且分离度好,各不同纯化方法的薄层色谱中斑点的大小和颜色存在差异,表明不同工艺对成分纯化具有一定影响。结论:1.通过方法学考察,总糖和皂总苷紫外分光光度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达到要求,可用于测定参芪中总糖、总皂苷含量。建立的芒柄花素、黄芪甲苷含量测定以及指纹图谱分析的HPLC-UV-ELSD方法,其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达到要求,可用于参芪HPLC指纹图谱分析水提液及纯化液的成分变化,能从整体上对参芪纯化前后各成分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纯化工艺对参芪水提液的影响。建立的TLC图谱可用于分析水提液及纯化液的成分变化,比较不同纯化工艺对参芪水提液的影响。2.单用和联用纯化方法表明,壳聚糖澄清法具有较好的沉淀效果,且加入少量乙醇能明显提高沉淀速度和沉淀量;水提醇沉具有良好的沉淀效果,但有效部位多糖也被大量除去,不利于更好的发挥制剂疗效;采用大孔树脂分离皂苷黄酮类-葡聚糖凝胶分离多糖类的联用技术具有更为优良的纯化效果,所得固含物少,成分含量较高,指纹图谱特征峰多且高、基线平整。3.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以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联用技术纯化参芪水提液的工艺最佳,该工艺稳定、有效成分含量高、杂质少等特点,且所建立的分析评价方法能很好的用于该工艺产物的质量评价。
贺培益[8](2009)在《抗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口服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早期断奶仔猪腹泻是猪场常发病,虽然其死亡率不高,但发病率高,患病仔猪生长缓慢,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而临床上部分兽医工作者盲目判断仔猪腹泻主要是因为微生物感染所致,进而造成抗微生物药物的滥用,这样不仅没有达到对疾病的控制,还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以及药物残留的潜在威胁。因此本课题组根据中兽医基础理论和幼科动物的特点分析认为,早期断奶仔猪腹泻主要是由于仔猪脾虚而致的泄泻,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研究了抗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中药口服液。1不同中药复方对脾虚证小鼠的疗效研究通过研究不同的中药复方对脾虚证小鼠的治疗作用筛选最优的复方。首先通过给小鼠灌服大黄水煎液的方法制作脾虚模型,然后比较了不同中药复方对脾虚小鼠的耐寒时间、脏器指数及饲料转化率影响。结果发现复方二组较之脾虚模型组的小鼠耐寒时间长,脏器指数高,饲料转化率高。因此最终选定了复方二(由黄芪、干姜、白术、茯苓等中药组成)作为治疗脾虚的有效复方。2抗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口服液的工艺研究本课题组根据腹泻仔猪病因病情、用药对象与剂量、临床需要等选择了吸收快、能够保证给药剂量的口服液体制剂。因此在制备工艺方面,首先我们建立了苯酚-硫酸法测定药液多糖的方法,方法显示葡萄糖在0~103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良好,回收率为104.1%,RSD=2.49%。然后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了水提次数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h,总多糖的提取率在95%以上,最后为了优选最佳的复方二水提液的壳聚糖澄清工艺,先经预试验确定了澄清剂的大致剂量,然后以药液絮凝度和多糖含量为指标,以壳聚糖加入量、絮凝温度、絮凝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优的絮凝因素是A1B2C3,即向水提液中加入壳聚糖溶液的最佳浓度为2g/L,20℃的温度下絮凝24h。结果显示壳聚糖絮凝法相比于醇沉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所得制剂澄清效果好,有望应用于兽医临床。3口服液质量的研究首先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主要药味黄芪、干姜进行了定性鉴别研究,然后依据上述建立的苯酚-硫酸法测定了口服液中主要有效成分多糖的含量。试验表明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的特征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苯酚-硫酸法方法学考察良好,所建立的方法能排除其他杂质的干扰,重复性好,可作为口服液的质量控制的方法,并制定了口服液中多糖含量限度为3.27mg/mL4.不同剂量口服液对利血平致脾虚小鼠的影响通过给小鼠皮下注射利血平的方法,建立了利血平致脾虚动物模型,然后比较了不同剂量的口服液对小鼠体重变化,小肠推进率,脏器指数,及血清淀粉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口服液显着地增加了脾虚小鼠的体重(P<0.05),抑制了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率(P<0.05),提高了脏器指数和血清酶的含量。因此认为口服液是通过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及免疫方面的功能来改善小鼠的脾虚症状,并呈剂量相关性。
史彬林,张彩芬,崔玉铭,王鹏宇,张树合,侯先志[9](2009)在《壳聚糖对仔猪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关于壳聚糖对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影响的资料报道较少,且多数研究集中在较高剂量壳聚糖对动物脂肪代谢的影响方面。已有报道认为[1-5],日粮中
徐介民[10](2008)在《壳聚糖对草鱼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探讨了日粮中添加壳聚糖对草鱼生产性能、形体指数、肌肉营养成分、血液生化指标、机体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0.25%壳聚糖组、0.50%壳聚糖组、1.00%壳聚糖组。选择体重为70 g左右的健康草鱼450尾,随机分入5个处理,每个处理三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鱼,进行为期40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草鱼生产性能及肌肉营养成分:草鱼日粮中添加壳聚糖显着促进草鱼生长,增加草鱼背肌粗蛋白含量,减少粗脂肪含量,显着影响草鱼的投饵系数。与基础饲料组相比,0.25%,0.50%,1.00%壳聚糖组草鱼的增重率分别增加56.6%,72.8%,65.5%,背肌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4.93%,8.77%,2.81%,O.25%和0.50%壳聚糖组投饵系数均下降8.4%,但1.00%壳聚糖组其投饵系数显着高于其他各组。(2)草鱼形体指数及免疫器官重量:草鱼日粮中添加壳聚糖显着影响草鱼的形体指数,显着增加其免疫器官的重量。在肥满度方面,0.25%,0.50%壳聚糖组与基础饲料组差异不显着,但1.00%壳聚糖组显着低于其他各组。0.25%,1.00%壳聚糖组内脏指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但0.50%壳聚糖组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壳聚糖显着增加草鱼的后肾体指数(p<0.05),对草鱼的头肾体指数和脾体指数影响不显着,但与基础饲料组相比,各壳聚糖添加组草鱼的头肾体指数和脾体指数有增加趋势(p<0.05)。(3)血液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壳聚糖显着影响草鱼血清钙、甘油三酯(TG)及丙二醛(MDA)含量(p<0.05),对草鱼血清无机磷、总胆固醇(TC)含量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0.25%,0.50%和1.00%的壳聚糖分别降低草鱼血清MDA含量52.6%、60.6%和61.2%,分别提高草鱼血清SOD活力4.9%、13.4%和7.9%。壳聚糖显着影响草鱼肝胰脏SOD活力,对肝胰脏MDA浓度影响不显着。与对照组相比,0.25%和0.50%的壳聚糖分别提高草鱼肝胰脏SOD活力13.8%和16.3%,1.00%壳聚糖降低草鱼肝胰脏SOD活力4.7%;0.25%,0.50%和1.00%的壳聚糖分别降低草鱼肝胰脏MDA含量29.3%、40.3%和12.4%。(4)肠道形态结构:草鱼饲料中添加壳聚糖能显着增加其前肠和中肠粘膜褶皱高度、固有膜和粘膜下层总厚度以及中肠肌层厚度(p<0.05),但对草鱼后肠的形态结构影响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草鱼种日粮中添加适量的壳聚糖能显着促进生长,改善生产性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推荐添加剂量为0.50%。
二、复方壳聚糖对消化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壳聚糖对消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八角茴香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八角茴香的研究进展 |
1.1.1 抗菌特性 |
1.1.2 抗氧化 |
1.1.3 止痛、镇静和抗痉挛活性 |
1.1.4 其他活性 |
1.2 膳食纤维概述 |
1.2.1 膳食纤维的概念及分类 |
1.2.2 膳食纤维的物化特性 |
1.2.3 膳食纤维的保健特性 |
1.3 脂类物质的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
1.3.1 研究脂类物质消化的意义和方法 |
1.3.2 脂类物质体外模拟消化的研究现状 |
1.3.3 脂类物质体外模拟小肠消化模型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3 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微波辅助酶法提取八角水溶性膳食纤维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原料 |
2.2.2 试剂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提取方法的比较 |
2.3.2 单因素试验考察结果 |
2.3.3 正交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八角水溶性膳食纤维成分鉴定及物化性质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SASDF的常规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 |
3.3.2 SASDF和菊粉吸附特性、阳离子交换能力及形貌的比较 |
3.3.3 SASDF的流变学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八角水溶性膳食纤维对脂肪乳液理化性质及消化特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SASDF对乳液消化前后有效粒径、粒度分布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
4.3.2 SASDF对乳液消化前后Zeta电位的影响 |
4.3.3 SASDF对乳液消化前后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
4.3.4 SASDF对乳液消化特性的影响 |
4.3.5 SASDF对乳液消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壳聚糖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调节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甲壳素与壳聚糖简介 |
1.1.1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来源 |
1.1.2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结构 |
1.1.3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
1.2 壳聚糖的生物学功能 |
1.2.1 壳聚糖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2 壳聚糖对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
1.2.3 壳聚糖的抑菌作用及其对动物后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1.2.4 壳聚糖对动物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1.2.5 壳聚糖对动物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2.6 壳聚糖的瘤胃降解率及其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1.2.7 壳聚糖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壳聚糖对奶牛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壳聚糖对奶牛一氧化氮免疫调节途径相关指标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
2.2.1 引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壳聚糖对奶牛花生四烯酸免疫调节途径相关指标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
2.3.1 引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壳聚糖在有无LPS刺激的条件下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
2.4.1 引言 |
2.4.2 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与分析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2.5 壳聚糖在有无LPS和抑制剂存在下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
2.5.1 引言 |
2.5.2 材料与方法 |
2.5.3 结果与分析 |
2.5.4 讨论 |
2.5.5 小结 |
3 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2 总体结论 |
4 创新点 |
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盐酸小檗碱—甲氧苄啶复方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壳聚糖概述 |
1.1.1 壳聚糖的定义和结构 |
1.1.2 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
1.1.3 壳聚糖的生物特性 |
1.2 环糊精及其包合物的概述 |
1.2.1 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 |
1.2.2 环糊精分子的修饰 |
1.2.3 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因素 |
1.2.4 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 |
1.3 缓控释给药系统 |
1.3.1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定义 |
1.3.2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特点 |
1.3.3 缓释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小檗碱与甲氧苄啶的研究概述 |
1.4.1 小檗碱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1.4.2 小檗碱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
1.4.3 小檗碱的临床应用 |
1.4.4 甲氧苄啶的研究概述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课题创新点 |
1.5.3 研究路线 |
2 SBE7-β-CD与TMP包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引言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方法与步骤 |
2.2.1 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2 包合摩尔比的测定 |
2.2.3 包合物的制备 |
2.2.4 包合物的表征 |
2.2.5 分子模拟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药物紫外测定方法 |
2.3.2 包合摩尔比 |
2.3.3 包合物制备结果及分析 |
2.3.4 包合物的表征分析 |
2.4 分子模拟的分析 |
2.5 小结 |
3 壳聚糖-SBE7-β-CD纳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引言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方法与步骤 |
3.2.1 壳聚糖-SBE7-β-CD纳米微球的制备 |
3.2.2 壳聚糖-SBE7-β-CD纳米微球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投料浓度因素的影响 |
3.3.2 投料比因素的影响 |
3.3.3 纳米微球的表征与分析 |
3.4 小结 |
4 甲氧苄啶-小檗碱复方缓释纳米微球的制备与鉴定 |
引言 |
4.1 仪器与试剂 |
4.2 方法与步骤 |
4.2.1 建立药物的测定方法 |
4.2.2 复方缓释纳米微球的制备工艺 |
4.2.3 载药量的测定 |
4.2.4 复方缓释纳米微球的鉴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检测方法的确立 |
4.3.2 载药量检测结果 |
4.3.3 鉴定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5 复方缓释纳米微球的药学性质检测 |
引言 |
5.1 仪器与试剂 |
5.2 方法与步骤 |
5.2.1 溶出度试验 |
5.2.2 稳定性试验 |
5.2.3 透皮试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溶出度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2 稳定性实验的结果及分析 |
5.3.3 透皮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小结 |
6 复方缓释纳米微球的抑菌活性 |
引言 |
6.1 仪器与试剂 |
6.2 方法与步骤 |
6.2.1 培养基的制备 |
6.2.2 菌悬液的制备 |
6.2.3 药物溶液配制 |
6.2.4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6.2.5 时间杀菌曲线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细菌MIC测定的结果及分析 |
6.3.2 时间杀菌曲线结果与分析 |
6.4 小结 |
7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壳聚糖对蛋种鸡营养物质代谢及肠道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蛋鸡消化道特征 |
1.1.1 蛋鸡消化酶特点 |
1.1.2 蛋鸡微生态区系特点 |
1.1.3 蛋鸡小肠粘膜结构 |
1.2 甲壳素与壳聚糖 |
1.2.1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研究简史 |
1.2.2 甲壳素与壳聚糖来源 |
1.2.3 甲壳素与壳聚糖结构 |
1.2.4 壳聚糖的生物学功能 |
1.2.5 壳聚糖的安全性 |
1.3 本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壳聚糖对蛋种鸡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壳聚糖对蛋种鸡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1 引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壳聚糖对蛋鸡小肠粘膜形态的影响 |
2.3.1 引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壳聚糖对蛋种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2.4.1 引言 |
2.4.2 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与分析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3 总体讨论与总体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2 总体结论 |
4 创新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
4.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4.2 有待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壳聚糖在三种中草药提取液澄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壳聚糖简介 |
1.1.1 壳聚糖的结构 |
1.1.2 壳聚糖的物理性质 |
1.1.3 壳聚糖的化学性质 |
1.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1.2 川芎、鱼腥草、槐花的简介 |
1.2.1 川芎简介 |
1.2.2 鱼腥草简介 |
1.2.3 槐花简介 |
1.3 壳聚糖在提取液澄清方面的应用 |
1.3.1 壳聚糖的澄清机理 |
1.3.2 壳聚糖澄清过程的影响因素 |
1.3.3 壳聚糖残留量问题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壳聚糖对川芎提取液澄清效果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工艺流程 |
2.2.2 单因素实验设计 |
2.2.3 正交实验设计 |
2.2.4 壳聚糖澄清法与醇沉法的比较 |
2.2.5 指标的测定及计算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川芎提取液中川芎嗪含量的测定 |
2.3.2 澄清前川芎提取液透光率和川芎嗪含量的测定 |
2.3.3 壳聚糖澄清川芎提取液的单因素实验 |
2.3.4 壳聚糖澄清川芎提取液的正交实验 |
2.3.5 壳聚糖澄清法与醇沉法的比较 |
2.4 结论 |
3 壳聚糖对鱼腥草提取液澄清效果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鱼腥草提取液的制备 |
3.2.2 壳聚糖澄清剂的制备 |
3.2.3 壳聚糖澄清鱼腥草提取液的单因素试验 |
3.2.4 壳聚糖澄清鱼腥草提取液的正交试验优化 |
3.2.5 指标的测定及计算 |
3.2.6 壳聚糖澄清法与醇沉法澄清效果的比较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2 壳聚糖用量对澄清效果的影响 |
3.3.3 提取液pH对澄清效果的影响 |
3.3.4 提取液温度对澄清效果的影响 |
3.3.5 壳聚糖澄清正交实验分析 |
3.3.6 壳聚糖絮凝除杂法与醇沉法效果对比 |
3.4 结论 |
4 壳聚糖对槐花提取液澄清效果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槐花提取液的制备 |
4.2.2 壳聚糖澄清剂的制备 |
4.2.3 壳聚糖澄清槐花提取液的单因素实验 |
4.2.4 澄清指标的测定和计算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
4.3.2 壳聚糖用量对槐花提取液絮凝除杂效果的影响 |
4.3.3 pH对槐花提取液絮凝除杂效果的影响 |
4.3.4 温度对槐花提取液絮凝除杂效果的影响 |
4.3.5 槐花提取液絮凝除杂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6 槐花提取液澄清过程中絮凝除杂微粒的变化 |
4.3.7 壳聚糖澄清槐花提取液的机理 |
4.4 结论 |
5 总结论及研究展望 |
5.1 总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6)壳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断奶仔猪消化道的生理特征 |
1.1.1 断奶仔猪消化道结构特点 |
1.1.2 断奶仔猪胃酸和消化酶活性特点 |
1.1.3 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区系特点 |
1.2 甲壳素与壳聚糖 |
1.2.1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研发历史 |
1.2.2 甲壳素及壳聚糖的来源、结构与理化性质 |
1.2.3 壳聚糖的生物学功能 |
1.3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 |
1.4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壳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相关激素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数据统计处理 |
2.1.4 结果与分析 |
2.1.5 讨论 |
2.1.6 小结 |
2.2 壳聚糖对断奶仔猪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2.2.1 引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数据统计处理 |
2.2.4 结果与分析 |
2.2.5 讨论 |
2.2.6 小结 |
2.3 壳聚糖对断奶仔猪胃肠道发育及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2.3.1 引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数据统计处理 |
2.3.4 结果与分析 |
2.3.5 讨论 |
2.3.6 小结 |
2.4 壳聚糖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 |
2.4.1 引言 |
2.4.2 材料与方法 |
2.4.3 数据统计处理 |
2.4.4 结果与分析 |
2.4.5 讨论 |
2.4.6 小结 |
3 总体结论 |
4 创新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
4.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4.2 有待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参芪水提液纯化技术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中药党参和黄芪的综述 |
2.1 中药党参综述 |
2.2 中药黄芪综述 |
2.3 党参黄芪复方制剂的综述 |
2.4 参芪提取液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3 中药水提液纯化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水提醇沉法 |
3.2 壳聚糖澄清法 |
3.3 大孔吸附树脂法 |
3.4 葡聚糖凝胶法 |
4 小结 |
第二章 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建立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1 参芪水煎液的制备 |
2.2 固含物的测定 |
3 紫外测定方法的考察 |
3.1 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3.2 总糖含量的测定 |
3.3 总皂苷与总糖的含量 |
4 黄芪甲苷和芒柄花素含量测定方法 |
4.1 色谱条件 |
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3 黄芪甲苷对照品溶液及其标准曲线的制备 |
4.4 芒柄花素对照品溶液及其标准曲线的制备 |
4.5 方法学考察 |
4.6 样品含量测定 |
5 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5.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2 指纹图谱的测定 |
5.3 精密度试验 |
5.4 重复性试验 |
5.5 稳定性试验 |
5.6 图谱分析与结果 |
6 薄层图谱分析方法 |
6.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6.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6.3 展开剂的选择 |
6.4 展开与显色 |
7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澄清剂工艺筛选比较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和结果 |
2.1 澄清剂的配制 |
2.2 三种澄清剂单因素试验 |
3 小结 |
第四章 壳聚糖纯化工艺筛选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和结果 |
2.1 壳聚糖澄清剂的配制 |
2.2 壳聚糖正交实验因素设计 |
2.3 正交试验 |
2.4 固含物的测定 |
2.5 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
2.6 总糖含量测定 |
2.7 总皂苷与总糖的含量 |
2.8 黄芪甲苷和芒柄花素含量的测定 |
2.9 最佳工艺固含物重测定 |
2.10 HPLC 指纹图谱分析 |
2.11 薄层色谱法 |
3 小结 |
第五章 水提醇沉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醇沉法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固含物的测定 |
2.3 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
2.4 总糖含量测定 |
2.5 总皂苷与总糖的含量 |
2.6 黄芪甲苷和芒柄花素含量的测定 |
2.7 HPLC 指纹图谱的测定 |
2.8 薄层色谱法 |
3 小结 |
第六章 壳聚糖-乙醇联用技术纯化工艺筛选研究 |
1 仪器和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和结果 |
2.1 壳聚糖澄清剂的配制 |
2.2 纯化工艺 |
2.3 壳聚糖正交试验 |
2.4 固含物量的测定 |
2.5 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
2.6 总糖含量测定 |
2.7 总皂苷与总糖的含量 |
2.8 黄芪甲苷和芒柄花素的含量测定 |
2.9 以芒柄花素含量、黄芪甲苷含量皂苷和多糖总含量加权正交 |
2.10 最佳工艺固含物的测定 |
2.11 HPLC 指纹图谱分析 |
2.12 薄层指纹图谱分析 |
3 小结 |
第七章 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联用技术纯化工艺筛选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大孔树脂法-吸附皂苷黄酮类等成分 |
3.1 预试验 |
3.2 工艺设计 |
3.3 固含物的测定 |
3.4 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3.5 黄芪甲苷和芒柄花素含量测定 |
3.6 以芒柄花素含量、黄芪甲苷含量、皂苷总含量加权正交 |
3.7 HPLC 指纹图谱分析 |
3.8 薄层色谱鉴别 |
4 葡聚糖凝胶法-富集多糖类成分 |
4.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 葡聚糖凝胶的预处理 |
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4 多糖的测定 |
4.5 含量测定 |
5 工艺验证 |
6 HPLC 指纹图谱分析 |
6.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6.2 样品图谱测定 |
6.3 图谱分析 |
7 小结 |
第八章 纯化工艺综合分析比较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抗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口服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符号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研究概况 |
1.1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内因分析 |
1.2 仔猪腹泻还有许多外部因素的原因 |
1.3 中药治疗仔猪腹泻原理 |
1.4 中药在仔猪腹泻上的临床应用 |
2 中药澄清工艺的概述 |
2.1 传统澄清工艺存在的问题 |
2.2 壳聚糖在中药澄清中的应用 |
3 口服液在仔猪腹泻上的应用前景 |
3.1 药物制剂设计的原则 |
3.2 口服液在仔猪腹泻上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中药复方对脾虚证小鼠的疗效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三章 抗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四章 口服液质量的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五章 不同剂量口服液对利血平致脾虚小鼠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壳聚糖对仔猪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壳聚糖对仔猪氮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
2.2 壳聚糖对仔猪脂肪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 壳聚糖对仔猪能量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
2.4 壳聚糖对仔猪钙、磷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10)壳聚糖对草鱼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壳聚糖的来源、结构和性质 |
1.2.2 壳聚糖的制备 |
1.2.3 壳聚糖的生物学作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草鱼 |
2.1.2 试验饲料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 |
2.2 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饲养管理 |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壳聚糖对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壳聚糖对草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3.3 壳聚糖对草鱼形体指数的影响 |
3.4 壳聚糖对草鱼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
3.5 壳聚糖对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 壳聚糖对草鱼肝胰脏SOD活性、MDA及脂肪含量的影响 |
3.7 壳聚糖对草鱼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壳聚糖对草鱼生长及形体指数、内脏指数的影响 |
4.2 壳聚糖对草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 壳聚糖对草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4 壳聚糖对草鱼消化系统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复方壳聚糖对消化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八角茴香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及活性研究[D]. 魏浩.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2]壳聚糖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调节机理的研究[D]. 李倜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3]盐酸小檗碱—甲氧苄啶复方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质[D]. 孙宏晟. 重庆大学, 2017(06)
- [4]壳聚糖对蛋种鸡营养物质代谢及肠道相关指标的影响[D]. 李宗楠.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5]壳聚糖在三种中草药提取液澄清中的应用研究[D]. 陈松. 广东海洋大学, 2015(02)
- [6]壳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D]. 徐元庆.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S1)
- [7]参芪水提液纯化技术筛选研究[D]. 张来华. 广东药学院, 2010(06)
- [8]抗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口服液的研究[D]. 贺培益.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壳聚糖对仔猪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J]. 史彬林,张彩芬,崔玉铭,王鹏宇,张树合,侯先志. 饲料工业, 2009(10)
- [10]壳聚糖对草鱼生长影响的研究[D]. 徐介民.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