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鲍照乐府诗的抒情特征

论鲍照乐府诗的抒情特征

一、论鲍照乐府诗的抒情特质(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辉[1](2020)在《清代古诗选本选评鲍照诗歌研究》文中提出鲍照是南朝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元嘉诗风向永明体诗风过渡的关键人物。中国古典诗歌价值体系的建立与作品的选辑息息相关,清代作为中国古典诗学发展的高潮,诗论家的诗学观念以及对诗歌的品评主要是通过选本形式直接体现的。清代诗坛门派众多,异说蜂起,不同流派或师承的诗论家论诗旨趣、宗法对象不尽相同,对鲍照诗歌的接受也呈现出集大成的时代特点。本文立足于清代古诗选本,从文学接受角度,分三章考察清代诗学大家对鲍照诗歌整体风貌的建构、诗歌名篇的筛选、历代诗人的评价以及对后世诗坛的影响。绪论中将清代之前文人学者对鲍照诗歌的接受情况进行梳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可知,清前学者更关注鲍诗之艺术风格以及渊源影响。同时,对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及理论支撑加以说明,保证论题的可操作性。第一章主要论述清代古诗选本接受鲍诗的基本态势,归纳清代不同时期的古诗选本对鲍照诗歌诗坛地位的认定。清代前期古诗选本十分推崇鲍照诗歌,在选诗数量和评点阐述方面都有所体现。王夫之《古诗评选》和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认为鲍照与谢灵运可并驱元嘉诗坛,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和王士禛《古诗选》或指摘鲍诗直率浅近,或仍以谢灵运为元嘉之首,但都认为鲍诗瑕不掩瑜。清代中期沈德潜《古诗源》、张玉谷《古诗赏析》论诗注重创新性,从“格调”角度称赏鲍诗在诗歌体制及声韵结构上的突破。张琦《宛邻书屋古诗录》、刘大櫆《历朝诗约选》则对陈祚明、王士禛观点调和折中,认为在先唐诗人中鲍照首屈一指。清代后期,曾国藩《十八家诗钞》关注鲍照五言诗,认为鲍诗有“气势”;王闿运《八代诗选》偏重鲍照拟古诗,心仪鲍诗之“绮靡”。陈沆《诗比兴笺》和吴汝纶《古诗钞》关注鲍诗兴寄讽喻,注重对鲍诗创作意旨的阐述。第二章考察清代古诗选本对鲍诗语言风貌、创作技巧的独特认知。清代古诗选本辨别鲍诗体制,认为鲍照古诗生涩秀丽,笔力千钧;乐府慷慨耸拔又纯净高朗。在创作方式上,王夫之提出“声情论”,认为鲍诗声韵穆耳协心,合于自然。王夫之、陈祚明、张玉谷、陈沆等关注鲍照比兴手法的运用,认为鲍诗虽抒怨情,却有所节制。吴淇、陈祚明、曾国藩、王闿运等认可鲍照在诗题诗体方面的创变,认为鲍诗拟古而不泥古。第三章总结分析清代古诗选本对鲍诗在诗歌史贡献方面的认识。鲍照诗歌对后世诗坛影响深远,清代古诗选本对此评价颇高。鲍照对七言体制的完备有重大贡献,唐人七古深受其影响,在七言诗使字用韵、起结方式、诗题诗旨等方面借鉴鲍照。同时,鲍照拓宽了边塞诗的表现内容,高适、岑参、杜甫等诗人对鲍照的学习各有侧重。最后,鲍照山水诗借秋冬险峻萧瑟的景色以抒情,对杜甫、王维、孟浩然等皆有启发。诗论家将鲍照作为六朝典范,既是基于清代宗唐尊宋的争论,也与清代诗论家追求真诗、强调儒家诗教、拓宽师法范围有关。

陈孟莹[2](2020)在《鲍照乐府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刘宋时期文人,与谢灵运、颜延之被后世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贫苦,所创作的诗文在当时不被关注,他的诗文既没有豪门士族文人的典雅华贵,也没有陶渊明的纯朴洒脱,但他的诗文关注现实生活,揭露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创作许多杂言诗歌和七言诗歌,继承古题和古意也自创新题和新意,在东晋玄言诗与齐梁陈宫体诗的对比下显得异常珍贵,影响了后世七言句式、乐府诗、边塞诗的发展,对中古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鲍照一生创作诗歌约200首,其中近一半诗为乐府体裁。鲍照的乐府诗继承并发扬了《诗经》、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敢于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情感,句式多变、题材多样,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鲍照的乐府诗中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但他也可以用浪漫主义抒情式的语言表达出来,他选择的题材来源于广泛真实的社会生活,关注普通甚至底层的百姓,即使写景咏物也有强烈的讽喻性而不是单纯的歌咏远离世俗的庄园山水。他有努力入仕追求功名的一面,也有痛苦悲愤的挫败,但他又能从这些经历中自我安慰、自我升华,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文,其中乐府诗是最杰出的部分。乐府诗在汉代和建安时期发展的很活跃,西晋乐府诗内容上空虚,形式主义泛滥,东晋几乎无人创作乐府诗,玄言诗、哲理诗风靡诗坛,鲍照是让乐府诗再度繁荣的南朝第一人,他的乐府诗影响了齐梁陈、隋唐诸多诗人。鲍照的乐府诗突破当时的诗风,有不少慷慨激昂、气骨极高之作,他的乐府诗已经完全突破玄言诗结构,让中古诗歌从汉魏后再度走向健康缘情、抒情言志的创作道路。鲍照的乐府诗也具有长远影响意义,他在中古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也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岩[3](2019)在《晋宋易代之际的文人创作与心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晋宋易代之际的文学是我国中古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处于东晋和刘宋两代的文人由于受到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士族风气等方面的影响,文学创作与文人心态皆与前朝汉魏易代与魏晋易代时期有所不同。出身寒门的刘裕代晋,建立了刘宋王朝,从此寒门庶族登上了政治舞台,打破了自魏晋九品中正制以来逐渐形成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阀阅士族不再垄断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寒门庶族开始进入国家权力的中心地位,这不仅改变了前朝以往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也改变了魏晋以来的文坛局面和文学风向。这一时期的文人从崇尚清谈,走向关照山水。文学态势由玄言诗独盛,发展到山水诗兴起。期间文人的心态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类别样式,不同的文人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造就了不同文人创作的风格。由此本文着力研究在此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晋宋易代之际的文人创作与文人心态。全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然后为正文的一、二、三章。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对选题意义与本文的创新之处进行说明,通过对目前涉及到有关本选题领域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现状的梳理,对晋宋两代的文学研究整体上有了更宏观的把握,为进一步加深、加细研究晋宋易代之际的文人创作与文人心态奠定了思想理论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东晋中期以后的文人心态与文学创作,一方面追求宁静的精神天地与优雅从容的文人风度,另一方面山水怡情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文人在偏安心态的影响下尚清谈,重玄理,培养出一种独特的清雅潇洒的文士风度。这一时期的玄言诗因其自身文学体质的弊端和缺陷逐渐呈现出衰落之势,随后文学发展态势由玄言诗的极盛逐渐向山水田园诗的兴现过度。陶渊明作为东晋后期典型的田园文人代表,本选题着重以其“淡雅”的独特属性为切入点,分别对其“淡雅”的人生境界和创作风格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为本文重点论证的一章,分析概括晋宋易代之际的文人创作与文人心态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因素,主要将文人心态归结为四大类:1.积极入仕的进取心态;2.审慎忧惧的自全心态;3.游赏山水的超脱心态;4.寄情山水的腹诽心态。在分析文人的创作与心态的同时,进一步阐述其形成的原因,将其具体的若干种微观影响因素糅合到每一类文人心态形成的论证之中。第四部分论证了作为晋宋易代之际最具文学创作成果的元嘉时期中主要代表文人的创作与以往文学创作之比较发生的变化。主要以这一时期谢灵运、鲍照、颜延之“元嘉三大家”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概括出元嘉文学的新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山水题材中的写实倾向;2.文学创作由哲理化向抒情传统的回归;3.显现不同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4.追求艺术形式的美感。继阐释元嘉文学新变的具体表现之后,进一步分析产生新变的原因,以及对后世诗歌创作至唐诗繁盛的积极影响。

孙耀庆[4](2018)在《刘宋文学研究》文中认为刘宋文学在六朝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东晋文学,下启齐梁文学。本文在尽可能掌握刘宋文学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此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士人心态等,阐释刘宋作品的风格特色、艺术特质,探究此时期文学的嬗变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意义,考辩刘宋作家的存疑问题,力求获得对刘宋文学的系统认知。刘宋诗歌在题材与体裁上都颇具特点且意义重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形声色兼具、情景理交融,消解了东晋诗中枯燥的玄理,奠定了山水诗的写作模式,引导了山水诗的创作方向。颜延之的公宴诗篇制宏大、笔法精工,开公宴诗雕琢之风,树公宴诗典丽之貌。鲍照的乐府诗在叙事视角上多用第一人称,在诗体上采用七言与杂言体,完成了乐府诗由代言体向个人体的转变,推动了七言与杂言体的转型。谢庄的杂言诗节奏分明、情感浓郁、对仗工整,推动诗歌向抒情化的方向发展,促使诗歌由“雅”向“俗”转变,加速了“元嘉体”向“永明体”的过渡进程。刘宋辞赋呈现出“复”与“变”的双重特质。谢灵运的《山居赋》,更多地表现出“复”的一面:沿用大赋体制,采用铺排手法,摹景精细。但亦有“变”的特质,如在语言表达上,去饰而取素,注重山居生活情致的表现等。鲍照的《芜城赋》,更多地表现出“变”的特质:句式工整,语词峭丽,意境苍凉,感情凄怆。此赋突破了刘宋赋体丽靡的审美取向,强化了赋作的讽喻功能。谢庄的《月赋》,亦表现出了“变”的特质:意境清雅,抒情浓厚,偶对精工,声律和谐。此赋标志着咏物赋向抒情赋的转变,完成了古赋向骈赋的转变,赋史意义重大。刘宋之文经历了散体、骈散杂糅、骈体的转变过程。何承天之文,句法灵活,行文流畅,风格质朴,颇有汉魏之文的流风余韵,较能代表刘宋前期散文之特质。傅亮与谢灵运之文,骈散杂糅,文风或典雅或质朴,是刘宋文风由“古”向“骈”演变过程中的特殊产物。颜延之之文,注重雕润藻饰,典雅华赡,精工绮丽,实现了由“古”向“骈”的转变。鲍照、谢庄之文,是较为成熟的骈文,鲍文华而不弱、工而不密,是一种颇具骨力的骈文;谢文对仗精工,典故繁密,音韵和谐,“为骈体之完备与鼎盛多有贡献”。刘宋,文学之一转关也。此时期文学完成了对东晋玄理的消解与清洗,实现了由理向情的复归;又以博学为尚、以技巧相争,实现了由才向学的转变;还多采用杂言、七言等体式,实现了由雅向俗的变革。刘宋作家生平中有诸多悬案。经考,何承天任宁蛮校尉赵惔之司马、贬任衡阳内史的时间,分别是在义熙四年、元嘉十一年。傅亮之死,是因其与王华、王昙首等新兴势力派发生了利益冲突,以致被诬害。宗炳入庐山次数为两次,时间分别为晋元兴二年、晋义熙十一年。袁淑任彭城王义康军司祭酒任卫军、宣城太守、太子中庶子的时间,分别是在元嘉八年、十九年、二十四年。王微之死,并非如史传所言为弟僧谦误诊,咎恨、哀痛而亡,而是因经年服用寒食散,中毒而亡。谢庄辞却吏部尚书郎,是为了避免与孝武帝发生直接对抗,保全自己。汤惠休还俗时间为大明二年,原因是“自非戒行清苦”。

房召义[5](2013)在《鲍照咏物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鲍照(414?--466),字明远,本上党人,后迁居东海,“元嘉三大家”之一,以诗、文名于当世,犹以诗突出。作品抒情浓烈,气势奔放,感情充沛,被大诗人杜甫赞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鲍照去世后,后人对其诗文多有研究,尤其是近代。但综观前人的研究,在诗方面,多数集中在对他的乐府诗、五、七言诗的研究,内容上也多集中在赠别诗、感伤诗、情爱诗和述行诗等题材,在文的方面,虽然前人对鲍照的赋研究较为深入,但对他的铭文,则很少提及,而且对赋和文,也没有专门从咏物的角度分类进行探讨,目前,这个领域还无人涉及。本文拟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讨论:一、鲍照的生平思想和仕宦经历。二、鲍照咏物诗文的内容。本章结合上一章,着重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分析鲍照的生平思想和仕宦经历对他咏物类创作的影响,力求做到知人论世。三、鲍照咏物诗文的艺术特色。本章作为论文的重点,着重分析鲍照咏物诗文创作的以下特点:运用白描、侧面烘托、写实精神、离形得似、风格多样(或缜密、或含蓄、或悲慨、或沉着等等。)四、鲍照咏物诗文与齐梁陈咏物诗比较。通过这一比较,探索鲍照咏物诗文创作在齐梁陈诗风转化中的作用。五、结语,总结鲍照咏物诗文的成就及影响等。

于海峰[6](2012)在《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对于其它诗歌类型而言,边塞诗在地理因素、战争题材、情感基调等方面的特殊性更为明显。地理因素决定了边塞诗不同于中原的山水风物之作;胡汉交战的征战性质又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军阀混战,其哀怨豪壮的情感基调也迥异于温柔敦厚的中正之音。这诸多的与众不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内容。先秦时期,“边”、“塞”的内涵虽不如汉唐明确,但《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已经涉及到了后来边塞诗的相关内容,如铺叙战争场面、抒发相思怀归之情等,这都为边塞诗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诗歌素材。汉代胡汉战争频繁,但在诗歌中的表现还不多,汉乐府中仅有几首表现厌战思想的诗歌。但是在《史记》、《汉书》等史传作品中有详细记载。历史典籍中有关胡汉战争的记载为边塞诗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素材,成为后世不少边塞诗歌中语典、事典的重要来源。在艺术表现方面,汉乐府的创作传统成为边塞诗创作的主要方法之一。汉乐府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对边塞诗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作为一种音乐艺术,鼓吹曲、横吹曲铿锵豪壮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后世边塞乐府诗的基本情感基调;作为歌辞的乐府诗内容,流露出强烈的厌战情绪,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成为后世同类边塞乐府诗的先声;作为一种娱乐艺术,汉乐府诗略显夸张性的铺叙方式及对话技巧,成为后世边塞乐府诗不可企及的艺术典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歌创作方式对建安文人拟乐府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最终确立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总之,无论在题材主旨、诗歌语言还是表现技巧方面,汉乐府都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乐府诗也成为边塞题材的主要诗歌文体,借助于此,即使没有边塞经历,也能创作出极具地域色彩的边塞诗。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古文人诗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乐府与音乐的关系,相对汉代是淡化了,但相对晋宋,又是联系紧密的。边塞乐府在这双重性的音乐环境中表现出了既具音乐性的特点,又表现出鲜明的徒诗化倾向。这一时期,边塞乐府诗确立了以旧题写时事的文人乐府诗创作方法。同时,也扩大了边塞题材的乐府诗题,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白马篇》、王粲的《从军行》等。曹魏时期是边塞乐府发展关键性阶段,在诗歌内容上,建安诗人第一次把游侠与边塞相结合;在方法上,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创作方法为乐府边塞诗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晋宋是乐府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清商三调虽成为雅乐正声,但乐府拟作与音乐的关系却更为疏离,乐府的徒诗化倾向更为明显。在“诗赋欲丽”的大环境下,文人拟作主要集中于相和歌辞,且以曹植、陆机的乐府诗为主要模拟对象。在诗歌内容上,晋宋乐府虽然突破不大,但在诗歌技巧上,却进一步地强化了乐府诗的徒诗化发展方向,如陆机、颜延之的乐府诗。陆、颜的边塞乐府诗在题材内容方面无甚发展,全是对建安同题乐府的亦步亦趋,但在诗歌技巧上,却赋予了乐府更强的文人化色彩,如追求藻饰,讲究对偶,谐和声韵,表现在诗歌风格上便是“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这一时期,鲍照边塞乐府可谓横空出世,独映当时。这两位诗人比较集中地创作边塞乐府除与当时文坛浓重的拟作风气有关外,还与他们的身世背景有关。鲍照的边塞乐府,尤其是七言乐府诗创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边塞诗人鲜有不被其泽。齐梁陈隋是近体诗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清商三调虽仍被视为雅乐正声,但却淡出文坛,仅被视为仪式礼乐,而流行于朝野的却是吴声西曲。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文人拟汉魏旧曲者趋少,更多的是受新声俗曲影响写作的乐府歌辞。永明新体顺势应时的出现,标志着新体乐府诗歌创作传统的开始。之后,诗人拟作的边塞乐府诗篇幅趋短,韵律和谐,表现出了乐府近体化的倾向。梁陈时期,“赋题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拟作汉横吹曲题,促成了梁陈边塞乐府的繁荣。南朝文人所开创的用“赋题法”拟作汉横吹曲题的边塞乐府创作模式一直影响到唐代。在尚新求变的南朝文学氛围中,伴随南北交战、文化交流的进程,北歌南传对梁陈文人边塞乐府诗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诱发作用。北朝乐府民歌在边塞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其尚武的精神品格。边塞乐府诗经过北朝、隋代的发展,尤其是庾信、王褒入北以来,在诗歌技巧方面虽是沿袭齐梁,但在诗歌内容方面却表现出了纪实性的特征,以杨素、薛道衡、卢思道为代表。梁陈边塞乐府诗因囿于社会现实及个体经历,在诗歌题材上出现了类型化的倾向,但在诗歌艺术形式上却对唐代边塞乐府诗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如开创了“赋题法”创作模式;形成了“以汉喻今”的表达模式;确立了典型的边塞意象;丰富了边塞题材的表现内容等。可以说,唐代边塞乐府诗的艺术渊源便是直接从从南朝边塞乐府诗中来。

王海兰[7](2011)在《鲍照乐府诗的创新风格》文中提出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但因他出身低微,故取湮当代,史书不立专传,《宋书》、《南史》仅将其附于临川烈武王道规传后,且所述甚略。他的乐府诗现存八十六首,数量众多,成就巨大,钟嵘《诗品》评

张小虎[8](2011)在《南朝文人乐府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朝文人乐府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上承汉魏质朴之音,下启隋唐华美之气,既有沿袭,又具创变,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相比20世纪以来轰轰烈烈的乐府民歌研究,南朝文人乐府诗研究则要冷清许多。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拟对现存南朝文人乐府诗作宏观的考察和分析,以揭示其发展演变规律和价值。本文由绪论、正文与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扼要地概述了20世纪以来南朝文人乐府诗的研究特点和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阐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及基本思路。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刘宋文人乐府诗的继承与渐变”,将刘宋文人乐府诗置于汉魏两晋以来文人乐府诗发展历程中考察,从刘宋音乐发展、文人旧题乐府诗创作、文人新题乐府诗创作等方面展开论述,对谢灵运、谢惠连、颜延之、吴迈远等人的乐府诗论述较详。从曲题、题材、美学风格和艺术手法诸方面对鲍照的乐府诗的创新之处做了分析与论述。第二章“南齐文人乐府诗的变革”从南齐音乐发展、永明文学思潮与文人乐府诗创作、乐府诗写作手法的创新三方面对南齐文人乐府诗详加考察,对南齐文人乐府诗择题特点、“竟陵八友”的乐府诗、新体乐府诗“赋题法”的运用等问题做了详细分析,认为南齐文人乐府诗创作深受永明诗歌思潮的影响,并因民间俗乐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特征,更多带有“创变”特征。第三章“梁、陈文人乐府诗的多元化发展”从梁、陈音乐发展、梁、陈皇族文人的提倡及乐府诗创作、文人乐府诗体式的完善和题材的拓展等方面展开分析,对梁、陈文人乐府诗的择题特点、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及四萧、陈后主、张正见等人的乐府诗创作做了考察,认为梁、陈时期随着皇族的提倡及音乐文化的繁荣,文人乐府诗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艳体乐府诗、边塞乐府诗及七言乐府诗获得较大发展,为唐诗的繁荣做了有益的铺垫。最后的结语部分,简单地概括了南朝文人乐府诗整体特点及阶段特征,简要指出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储敏[9](2010)在《鲍照乐府诗雅俗兼具之风格论》文中研究指明刘宋时期,鲍照作为“元嘉三大家”之一,其独标一世的个性和卓然不群的创作风格影响了整整一代诗风,尤其是其乐府诗创作,在南北朝时期甚至整个乐府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地位。鲍照乐府诗无论是从内容、形式、思想、体式都创造了一种迥异于时风的样式,无论是其人还是其诗都走出了一条以俗为主、雅俗兼容的特殊道路。而这样特殊的诗歌风格、创作道路与乐府文化传统精神血脉相连,与南北朝大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也与鲍照本人的才情性格密切相关。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鲍照乐府诗,将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可以开拓的空间。从整个乐府文学史这样一个大系统着眼,从乐府产生的起源、乐府的发展衍变、乐府的传统精神以及后世影响等方面入手,研究鲍照其人其诗以及创作活动与乐府文化的关系,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把握鲍照在中国乐府文学史以及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贡献。鲍照乐府诗具有显着的历史地位,鲍照其人其诗都有一种小传统与大传统交替转变的模式,经历了雅与俗的升降起伏命运。本文即尝试从乐府诗传统及乐府文化的角度入手,去探究鲍照乐府雅俗兼具风格的的产生渊源,深刻内涵及深远影响。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由文化视野入题,对文化和乐府文化分别进行总的阐述,奠定了全文展开议论的立论基础。正文部分分三大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鲍照雅俗兼具的诗歌风格、诗歌现象所承继的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渊源。鲍照乐府诗是对汉魏乐府精神的继承,反映了一种积极乐观、昂扬不屈的文化心态,一种抒情言志的诗歌传统,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纵观整个乐府文学史,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精神传统和文化心态是一脉相承并延续不断的。第二章,具体论述鲍照乐府诗雅俗之路的表现。将鲍照的雅俗兼具的诗风与当代文人进行对比,并探究其中深层的原因。与同时代的文人相比后得出结论,鲍照乐府诗无论是从内容、形式或者思想内涵上都走了一条雅俗之路,这与乐府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与诗人自身的才情性格相关,也与南北朝大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而整个乐府文学的规律性的特征,是鲍照乐府雅俗兼具风格的根源。第三章,鲍照雅俗兼具之诗歌风格的启示,他对当朝后世文人诗歌的深远影响,以及他的诗史意义。鲍照乐府诗的雅正与俗艳两方面分别都后世文人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影响。鲍照乐府诗的创作在整个乐府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他是乐府诗由汉魏到隋唐乐府诗断裂的一个弥补,因此体现了他的史诗的地位。结语部分又一次对全文观点进行总结概括,得出结论:鲍照乐府诗具有独特的雅俗兼具的风格,鲍照确实走出了一条以俗为主、雅俗交融的道路。这与乐府传统文化、诗人自身才情、南北朝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同时鲍照也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支柱,是弥补乐府断裂的关键性人物,他的史诗作用无法低估。文化视野为本文提供了更开阔的研究视角,而我们则需要不断开拓视野,从多方面对鲍照乐府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张润平[10](2010)在《元嘉三大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刘宋时期,门阀政治逐渐被削弱,皇权政治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在佛学和道学迅速发展的元嘉思想界,刘宋帝王同时推崇正统的儒学。元嘉三大家以儒学为基础,兼及佛学和道学,不重玄谈,由于不同的家族地位和出生,元嘉三大作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思想特色,山水诗人谢灵运个性褊急,多愆礼度,思想上儒道佛皆融,诗人颜延之秉持儒家入世思想,个性耿介傲岸,狂放不羁;诗人鲍照一生仕宦坎坷,位居下僚,在思想上信奉儒、道,表现出孤傲脱俗的个性。谢灵运山水诗诞育的文化因子是素退家风、慧远“法性”说、游仙诗的山水描写。在他的山水诗中包含着丰富的佛、道、儒意蕴;他承袭汉大赋的体制,融通前代山水纪行赋的范式,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赋体的创变,大胆摒弃了散体大赋虚拟夸饰的弊端,走进了山水真境,抒发心灵深处的感怀,用心描绘山水美景,达到了山水纪行赋新的境界;谢灵运以“会性通神”的创作理念和对灵感诗学的不懈追求,在他的山水诗中形成了“初发芙蓉”的灵感诗学境界。鲍照诗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儒、道、佛意蕴;他的山水行役诗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的桥梁,鲍照通过“善制形状写物之词”的方式实现了对玄言诗的全面改制,他和汤惠休还大量吸收“吴歌”和“西曲”的营养,形成了具有民歌味道和鲜活意象的新诗体,为元嘉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由于江淹“穷力追鲍照”,在诗歌意象、语言、结构、诗风、精神追求方面对鲍照的模拟,使鲍照这位在当时并不出名的诗人,在后世获得了新生;鲍照对赋体表达方式的突破,使他的赋作形成了“凄艳悲绝”的美学风貌。颜延之精通儒学,爱好玄学,曾经深入研究佛学,在他的诗文中也蕴含着独特的儒、道、佛学意蕴;颜延之的公牍文在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表现手法方面和前代公牍文相比具有鲜明的新变特点,他在用典、偶句、字词方面探索和创新,从而使他的诗文形成了“错彩镂金”的形式之美。本课题在元嘉三大家学术疑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认为谢灵运被劾的主要原因是谢灵运和刘宋王朝的矛盾,个中诱因是“益州民变”;谢灵运的《拟邺中集》基本上是模拟《邺中集》而成的,通过对谢灵运《拟邺中集》和《邺中集》全方位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肯定《拟邺中集》在艺术上确实超过了《邺中集》本身,并且蕴含了谢灵运自身的思想和情感。鲍照出生寒门士族,其祖籍渤海高城,汉哀帝初年迁居上党,东汉肃宗后期迁到东海剡县,晋怀帝永嘉七年以后迁往丹阳。其籍贯应为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虞炎收集编订了《鲍照集》,《钦定四库全书》所收《鲍参军集》十卷通行本,散佚并不明显,我们根据《钦定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巻六十八和卷六十九收录的《鲍照集》可以了解《鲍照集》中的具体作品。颜延之第二次被贬的内因是颜延之得罪了刘义康集团,诱因是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提出警告;颜延之《论语说》的成书和颜延之讲《论语》有关,因皇侃《论语义疏》的流传和散佚,导致《论语说》也一度流失海外;因沈约收入《宋书》时作了删改,颜延之的《庭诰》在当时散佚明显,许多段落和句子散落在不同的古籍当中,笔者在现有的资料上做了辑佚,以图恢复原貌,经过考订认为颜延之以《庭诰》命名的文章有两篇。

二、论鲍照乐府诗的抒情特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鲍照乐府诗的抒情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古诗选本选评鲍照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起
    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古诗选本接受鲍诗的基本态势
    第一节 清代前期古诗选本对鲍诗的重新评估
        一、鲍谢并驱
        二、瑕不掩瑜
    第二节 清代中期古诗选本对鲍诗的独特定位
        一、创新格调的代表
        二、先唐诗人之最
    第三节 清代后期古诗选本对鲍诗的认知视角
        一、主气势重绮靡
        二、主用世重意旨
第二章 清代古诗选本对鲍诗艺术特点的探求
    第一节 语言风格——体各有妙
        一、古诗:深秀生涩,笔力千钧
        二、乐府:雄健挺拔,高朗净畅
    第二节 创作技巧——融合多变
        一、声情韵度:自然萦回
        二、比兴寄托:托物掩意
        三、乐府拟古:体自独创
第三章 清代古诗选本对鲍诗艺术贡献的认识
    第一节 七言古诗的奠基者
        一、至鲍照体制始备
        二、开唐人七古之风
    第二节 边塞诗的拓展者
        一、宪章汉魏,尤有所创
        二、作范后来,各有侧重
    第三节 山水诗的新变者
        一、情景交融,抒情淋漓
        二、写境苍凉,唐人先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古诗选本选录鲍照诗歌具体篇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鲍照乐府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内容、创新与方法
第一章 鲍照乐府诗的分类
    第一节 乐府诗的传统分类
        一、乐府诗概述
        二、鲍照乐府诗传统分类
    第二节 鲍照乐府诗分类
        一、写景抒情诗
        二、咏物言志诗
        三、怀古咏史诗
        四、边塞乐府诗
        五、爱情闺怨诗
第二章 鲍照乐府诗的特点
    第一节 意蕴丰富的诗歌内涵
        一、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二、追求归隐的内心需求
    第二节 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意象选取广泛
        二、用典丰富
        三、工于比兴
        四、奇丽悲慨的语言风格
        五、鲍照乐府诗与“宫体诗”的区别
第三章 鲍照乐府诗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鲍照乐府诗对前代乐府诗和古诗的继承
        一、对汉代乐府诗的继承
        二、对魏晋乐府诗和古诗的继承
    第二节 鲍照乐府诗的创新
        一、自创新题
        二、融合吴声和西曲
        三、多种句式组合
        四、元嘉时期独树一帜
第四章 鲍照乐府诗的影响
    第一节 意象、题材的使用被认可沿用
    第二节 自创题目被后世乐府诗人沿用
    第三节 杂言句式对后世乐府诗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晋宋易代之际的文人创作与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创新之处
    二、研究现状
        (一)涉及晋宋易代文人心态的研究
        (二)有关玄学与玄言诗的研究
        (三)有关陶渊明的研究
        (四)有关晋宋山水诗的研究
        (五)有关晋宋乐府诗的研究
        (六)有关晋宋辞赋创作的研究
        (七)有关刘宋小说的研究
        (八)有关元嘉文学与文人的研究
第一章 东晋中后期的文人心态与文学创作
    一、追求宁静的精神天地与优雅从容的文士风度
    二、山水怡情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
    三、“玄言”渐衰,“田园”兴现
        (一)玄言诗由极盛走向衰落
        (二)陶渊明与田园诗
第二章 晋宋易代之际的文人创作与心态成因
    一、晋宋易代之际文人创作与心态形成的社会背景
    二、晋宋易代之际文人心态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因素
        (一)积极入仕的进取心态
        (二)审慎忧惧的自全心态
        (三)山水怡情的超脱心态
        (四)寄情山水的腹诽心态
第三章 元嘉文学的新变
    一、山水题材中的写实倾向
        (一)从“重说理”到“尚巧似”
        (二)从“写意”到“写实”
    二、文学创作由哲理化向抒情传统的回归
    三、创作个性和不同艺术风格的显现
    四、对艺术形式美感的追求
        (一)格式对仗
        (二)字句雕琢
        (三)用典使事
        (四)声律音韵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刘宋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刘宋文学之构成及其独立意义
    一、刘宋诗人与诗歌辑录、选录情况
    二、刘宋赋家与赋作概况
    三、刘宋散文家与散文创作概况
    四、刘宋文学之独立意义
第二章 刘宋诗歌的主流题材与体裁
    第一节 刘宋诗歌的题材与体裁分布情况
    第二节 “声色大开”的谢灵运山水诗
        一、山水诗的产生与嬗变
        二、形声色兼具,情景理交融——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
        三、消解了东晋玄言诗的理味——谢灵运山水诗的意义
    第三节 “其文日盛”的颜延之公宴诗
        一、公宴诗的产生与嬗变
        二、“体裁绮密”,“典实富艳”——颜延之公宴诗的特色
        二、大开雕琢骈俪之风——颜延之公宴诗的影响
    第四节 “颇自振拔”的鲍照乐府诗
        一、乐府诗的流变
        二、以“我”为主的表现视角——鲍照乐府诗的特色
        三、完成了由代言体向个人体的转变——鲍照乐府诗的意义
    第五节 操纵有度的谢庄杂言诗
        一、杂言诗的来源及嬗变
        二、“吟咏情性”,“有正有变”——谢庄杂言诗的艺术特色
        三、加速了“元嘉体”向“永明体”的过渡——谢庄杂言诗的意义
第三章 刘宋辞赋的“复”与“变”
    第一节 刘宋辞赋之特质及影响
        一、“复”与“变”——刘宋辞赋的双重特质
        二、刘宋辞赋对齐梁辞赋的影响
    第二节 “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的《山居赋》
        一、篇制宏大,摹景精细——《山居赋》的艺术特色
        二、改变了传统大赋的流澹无味——《山居赋》的赋史意义
    第三节 “俯仰苍茫,满目悲凉之状”的《芜城赋》
        一、文辞峭拔,意境苍凉——《芜城赋》的艺术特色
        二、突破了刘宋赋体的丽靡取向——《芜城赋》的赋史意义
    第四节 “清空澈骨,穆然可怀”的《月赋》
        一、偶对精工,意境清雅——《月赋》的艺术特色
        二、标志着古赋向骈赋的转变——《月赋》的赋史意义
第四章 刘宋散文之嬗变(上)
    第一节 刘宋散文之特质及影响
        一、“清竣之体”与“纂组之风”——刘宋散文的双重特质
        二、刘宋散文对齐梁散文的影响
    第二节 “平实周尽”的何承天之文
        一、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的论说文
        二、有理有据,自由灵活的议文
        三、情感浓郁,气势充沛的表文
    第三节 文义俱美的傅亮之文
        一、内容充实,兼有文采的诏策文
        二、“叙致曲折,复日遒紧”的表教文
        三、忧生之嗟的论序赞文
        四、言简义丰,典雅古质的碑铭书札文
    第四节 情文并茂的谢灵运之文
        一、清新简洁的书牍文及游记文
        二、文情并茂的表诔文
        三、表现“只洹奇趣”的书论文
    第五节 典雅华赡的颜延之之文
        一、“开骈文雕绘之习”的诗序文
        二、“骨劲色苍”,“俯仰情深”的诔文
        三、典雅精工,沉郁悲怆的祭文及哀策文
        四、述事广博,平易流畅的家诫文
第五章 刘宋散文之嬗变(下)
    第一节 言约义明的谢惠连之文
        一、“简而有意”的祭文
        二、“骈偶而有韵”的赞文
        三、“义明而词净”的箴文与连珠文
    第二节 诙谐幽默的袁淑之文
        一、“才辩鲜及”的章议文
        二、调笑戏谑的书信文
        三、揭示哲理的吊文及传文
        四、诙谐成趣的诽谐文
    第三节 “怨思抑扬”的王微之文
    第四节 “矫厉奇工”的鲍照之文
        一、书写自身,情理兼备的表疏奏启文
        二、刻绘山水,跌宕俊逸的书信文
        三、“开张工健”,“遒警绝人”的铭颂文
        四、讽喻现实的揭文
    第五节 繁密缛丽的谢庄之文
        一、“无忝国器”的章表奏议文
        二、清新与繁密兼具的书笺文
        三、“语语凄艳”的哀祭文
第六章 论刘宋文学之转关
    一、由理向情的复归
    二、由才向学的转变
    三、由雅向俗的变革
第七章 刘宋作家疑案考(上)
    第一节 何承天疑案考
        一、何承天出身考
        二、任宁蛮校尉司马时间及离职原因考
        三、出任衡阳内史时间考
    第二节 傅亮疑案考
        一、傅亮死因考
        二、傅亮交游考
    第三节 宗炳疑案考
        一、宗炳入庐山考
        二、宗炳交游考
    第四节 袁淑疑案考
        一、袁淑元嘉仕历考
        二、袁淑交游考
第八章 刘宋作家疑案考(下)
    第一节 王微疑案考
        一、王微辞官原因考
        二、王微死因考
    第二节 谢庄疑案考
        一、谢庄元嘉仕历考
        二、谢庄尚文帝女考
        三、辞却吏部尚书原因考
    第三节 汤惠休疑案考
        一、汤惠休还俗考
        二、汤惠休交游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论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以及博士后报告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鲍照咏物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鲍照的生平思想和仕宦经历
    第一节 鲍照的思想
    第二节 鲍照的仕宦经历
第二章 鲍照咏物诗文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反映仕宦生活之作
    第二节 离情别绪和闺怨之作
    第三节 向幕主致意,自表心迹之作
    第四节 感叹时光流逝之作
第三章 鲍照咏物诗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运用白描而传其精神气韵
    第二节 侧面烘托以状难写之物
    第三节 浓郁的平民意识与写实精神
    第四节 离形得似
    第五节 风格多样
第四章 鲍照咏物诗文与齐梁陈咏物诗之比较
    第一节 《昭明文选》、《玉台新咏》和鲍照的诗
    第二节 鲍照咏物诗文的两种不同类型及在南朝发展的轨迹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后记

(6)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边塞乐府诗概论
    第一节 “边塞”的界定
    第二节 边塞乐府诗的界定
    第三节 乐府系统论
    第四节 边塞乐府诗研究综述
第二章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魏边塞乐府诗
    第一节 汉代的社会背景与边塞乐府诗
    第二节 始源性的汉代边塞乐府诗
        一、长城戍边题材
        二、边塞风物题材
        三、战功勋绩题材
    第三节 汉代边塞乐府诗的影响
        一、兼备众体的诗歌体制
        二、作为音乐文学的汉乐府与边塞乐府诗
        三、汉乐府音乐曲调对边塞乐府诗的影响——以鼓吹、横吹曲为中心
        四、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第四节 曹魏时期“借古题写时事”的边塞乐府诗
        一、现实主义的边塞乐府诗
        二、曹魏边塞乐府诗的文学价值
第三章 晋宋“拟篇”式的边塞乐府诗
    第一节 晋宋边塞乐府诗的特点
    第二节 陆机的边塞乐府诗
    第三节 鲍照的边塞乐府诗
        一、边塞乐府诗述论
        二、诗歌题材的拓展
        三、艺术形式的创新
        四、抒情视角的个体化
        五、对边塞乐府诗的影响
    第四节 晋宋其他诗人的边塞乐府诗
第四章 齐梁陈“赋题法”的边塞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赋题法”与边塞乐府诗
        一、“赋题法”的创作环境
        二、“赋题法”边塞乐府诗
    第二节 隶事用典与边塞乐府诗
        一、南朝文坛用典风行的社会原因
        二、南朝诗歌用典论
        三、隶事用典与边塞乐府诗的近体化倾向
    第三节 南朝文人心态与边塞乐府诗
        一、对汉代文治武功的向往
        二、重文轻武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文人唱和与边塞乐府诗
    第五节 横吹曲调与边塞乐府诗
        一、汉魏旧曲与清商新曲并存
        二、尚哀思的审美思想
        三、横吹曲流传概况
        四、横吹曲的音乐特性与边塞乐府诗
    第六节 有边地经历诗人的边塞乐府诗
        一、萧纲的边塞乐府诗
        二、吴均的边塞乐府诗
        三、其他诗人的边塞乐府诗
    第七节 南朝边塞乐府诗的特点
        一、边塞与闺怨题材的结合
        二、边塞乐府意象的汉化性
        三、边塞乐府诗题的扩大
第五章 纪实型的北朝边塞乐府诗
    第一节 北朝文学特质与边塞乐府诗
        一、北朝文学的“悲情”特质
        二、对汉魏诗歌传统的继承
    第二节 北朝文人心态与边塞乐府诗
        一、经世致用之思想
        二、尚武事功之精神
        三、文武兼重的诗人素养
    第三节 北朝乐府环境下的边塞乐府诗
    第四节 北朝边塞乐府诗
        一、入北文人的边塞乐府诗
        二、北朝本土诗人的边塞乐府诗
结论
附录
    一、《诗经》中有关边塞题材的内容
    二《燕歌行》源流考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鲍照乐府诗的创新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题材方面的创新
二、美学风格上的创新
三、诗歌体式方面的创新

(8)南朝文人乐府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20世纪以来南朝文人乐府诗研究综述
    一、20 世纪以来南朝文人乐府诗研究回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文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刘宋文人乐府诗的继承与渐变
    第一节 汉魏两晋文人乐府诗发展历程
        一、先秦乐舞艺术及汉代文人乐府诗的发轫
        二、曹魏、西晋文人乐府诗创作传统的确立
        三、晋室南渡后文人乐府诗的消沉
    第二节 刘宋宫廷雅乐建设及民间俗乐的发展
        一、中原旧乐的南渡及刘宋雅乐建设
        二、吴歌、西曲的发展
    第三节 刘宋文人旧题乐府歌辞创作
        一、相和旧曲在刘宋的流传及文人拟作概况
        二、谢灵运、谢惠连、颜延之、吴迈远等人的旧题乐府诗创作
    第四节 吴歌、西曲的流播与文人新题乐府诗创作
        一、刘宋皇族的审美趣味与吴歌、西曲的传播
        二、刘宋文人新题乐府诗创作
    第五节 鲍照乐府诗的创新
        一、鲍照乐府诗创作情况分析
        二、鲍照乐府诗的创新及成就
第二章 南齐文人乐府诗的变革
    第一节 南齐宫廷雅乐建设及俗乐的发展
        一、南齐宫廷雅乐建设
        二、南齐吴歌、西曲的发展
    第二节 永明诗歌思潮与文人乐府诗创作
        一、永明诗歌思潮产生的背景
        二、永明诗歌思潮的内涵
        三、永明诗歌思潮影响下的文人乐府诗创作
    第三节 “赋题法”的运用和流行
        一、乐府诗“赋题法”述论
        二、南齐文人乐府诗“赋题法”的流行
第三章 梁、陈文人乐府诗的多元化发展
    第一节 梁、陈宫廷雅乐建设及吴歌、西曲的雅化
        一、梁、陈宫廷雅乐建设
        二、梁、陈帝王对民歌的改造及吴歌、西曲的雅化
    第二节 梁、陈皇族的垂范作用及其乐府诗创作
        一、以皇族文人为核心的梁、陈文学集团
        二、梁、陈皇族文人的乐府诗创作
    第三节、梁、陈文人乐府诗题材的拓展及体式的完善
        一、梁、陈文人乐府诗曲题演变及特点
        二、梁、陈文人乐府诗题材内容及艺术成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鲍照乐府诗雅俗兼具之风格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鲍照乐府诗的文化渊源
    1.1 鲍照乐府诗综述
        1.1.1 自古英才皆贫贱——鲍照其人其诗
        1.1.2 承前继后——鲍照乐府诗的文化渊源
    1.2 鲍照乐府与楚辞一脉相连
        1.2.1 鲍诗源头归至楚辞
        1.2.2 鲍诗深得楚辞意蕴
    1.3 鲍诗对汉魏乐府民歌的承继
        1.3.1 对汉乐府语言和手法的借鉴
        1.3.2 对汉乐府讽喻实事的承继
        1.3.3 对汉乐府抒发真性情的承继
    1.4 小结
第2章 鲍照乐府诗的雅俗之路
    2.1 身处俗位的不俗之言
        2.1.1 鲍照的幕府历程
        2.1.2 鲍照的人生选择
    2.2 正声之统与俚俗之变
        2.2.1 拟古之中有新变
        2.2.2 复变典雅为险俗
    2.3 鲍照乐府雅俗之路的渊源
        2.3.1 乐府传统的内化
        2.3.2 狂狷性情的展现
        2.3.3 时代风尚的熏染
    2.4 小结
第3章 鲍照乐府诗的历史回响
    3.1 鲍照乐府诗对后世的影响
        3.1.1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鲍照对刘宋文坛的影响
        3.1.2 "操调险急,倾炫心魂"——鲍照对陈梁时代的影响
        3.1.3 "上挽曹刘,下开李杜"——鲍照对隋唐诗人的影响
    3.2 鲍照乐府诗的文学史意义及历史回响
        3.2.1 独标一格的创新精神
        3.2.2 弥补断层的诗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元嘉三大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元嘉三大家研究”命名之取义
    二 元嘉文学风貌
    三 元嘉三大家及其他元嘉作家研究状况
    四 中心任务
    五 思路与方法
    六 创新点
    七 价值和意义
第一编 元嘉三大家生平与人格精神考述
    第一章 元嘉三大家思想文化背景考述
        第一节 元嘉社会思潮
        一 道教兴盛
        二 佛教流播
        三 儒学复兴
        第二节 元嘉社会文化
        一 家族文化
        二 宗室文化
        三 宫廷文化
        第三节 元嘉文学艺术
        一 书画艺术
        二 音乐艺术
        三 文学创作
    第二章 谢灵运生平与人格精神考述
        第一节 屡遭挫折的仕宦生涯
        一 初仕刘毅时期
        二 改仕武帝时期
        三 辅佐文帝时期
        第二节 儒道佛皆融的人格精神
        一 豪奢放逸 露才扬己
        二 擅长书画 博识多通
        三 三教皆容 思渊深彻
    第三章 鲍照生平与人格精神考述
        第一节 位居下僚的郁闷人生
        一 辅佐义庆时期
        二 辅佐义季、刘浚时期
        三 辅佐子顼时期
        第二节 尊儒重道的人格精神
        一 贫病忧患 品行高洁
        二 雅好琴书 兼擅众体
        三 尊儒重道 以道解忧
    第四章 颜延之生平与人格精神考述
        第一节 起伏不定的漫长仕途
        一 辅佐刘柳、刘裕时期
        二 辅佐文帝时期
        三 再辅文帝时期
        第二节 以儒为本的人格精神
        一 耿介傲岸 狂放率真
        二 深谙权变 博涉经史
        三 崇仰儒学 兼及佛玄
    第五章 谢鲍颜三大家生平创作综论
        第一节 惊人相似的矛盾人生
        一 进退失据的仕宦生涯
        二 各具特色的狂傲性格
        三 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彪炳史册的诗歌创作
        一 对前代诗歌创作的传承
        二 诗体新变的结晶“元嘉体”
        三 “元嘉体”的诗歌史意义
        第三节 超越时空的激赏品评
        一 钟嵘给三大家的定位
        二 皎然对三大家的品评
        三 方东树心中的三大家
第二编(上)元嘉三大家作品玄学意蕴解读
    第一章 元嘉三大家作品佛学意蕴解读
        第一节 谢灵运山水诗佛学意蕴解读
        一 谢灵运山水诗诞育的多元文化因子
        二 贬守永嘉时(422-423)的山水诗解读
        三 初隐始宁时(423-426)的山水诗解读
        四 再隐始宁时(428-431)的山水诗解读
        五 远贬临川时(431-433)的山水诗解读
        第二节 鲍照山水诗的佛学意蕴解读
        一 净土信仰
        二 般若空观
        三 涅盘境界
        第三节 颜延之诗文的佛学意蕴解读
        一 治心为本
        二 神灵为尊
        三 教化为用
    第二章 元嘉三大家作品道学意蕴解读
        第一节 谢灵运山水诗道学意蕴解读
        一 晋宋之际道学义理的演化
        二 谢灵运对道学义理的接受
        三 体证道家抱朴见素的思想
        四 阐发道家性适自然的观念
        五 营造道家妙出自然的境界
        第二节 鲍照诗歌中的道学意蕴解读
        一 以求仙傲尘世
        二 以天道解心忧
        三 以隐逸求超脱
        第三节 颜延之诗文的道学意蕴解读
        一 推崇天道治国
        二 表达怀古情结
        三 溢美隐逸品格
    第三章 元嘉三大家作品儒学意蕴解读
        第一节 谢灵运山水诗儒学意蕴解读
        一 济世救民的情怀
        二 用事不得的无奈
        三 隐而欲仕的苦闷
        第二节 鲍照诗歌中的儒学意蕴解读
        一 渴望出仕的儒家追求
        二 百忧之中的责任意识
        三 忠君思想和忧民情怀
        第三节 颜延之诗文的儒学意蕴解读
        一 颂赞守节重义的品格
        二 申说父慈子孝的观点
        三 提出忠信择友的准则
        四 明确仁恕节俭的要求
第二编(中)元嘉三大家文体创变新论
    第四章 谢灵运赋的融通和创变
        第一节 对前代赋体的承袭和发展
        一 对汉大赋结构体制的承袭
        二 对东汉纪行赋范式的融通
        三 对汉魏以来山水赋的发展
        第二节 对赋体内容和形式的创变
        一 去饰取素
        二 扬弃玄理
        三 用感其心
        四 赋中自注
        第三节 谢灵运赋作的迷人魅力
        一 贞观厥美的《山居赋》
        二 济世救物的《撰征赋》
        三 新鲜活泼的抒情小赋
    第五章 鲍照对玄言诗的改制及其对诗体的拓展
        第一节 鲍照对玄言诗的全面改制
        一 从单视角观览到多角度审视
        二 从概括化写景到精致化描绘
        三 从线条式勾勒到立体式描绘
        四 由即事叙景过渡到造境抒情
        五 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立的地位
        第二节 对诗体的拓展及其内在生机
        一 休鲍唱和以及颜延之贬鲍
        二 进入休鲍视野的吴歌西曲
        三 休鲍体中蕴含的内在生机
        第三节 鲍照诗歌在后世获得新生
        一 江鲍并提的原因
        二 江淹穷力追鲍照
    第六章 颜延之公牍文的新变
        第一节 前代公牍文的历史沿革
        一 先秦时期公牍文的形成
        二 秦汉时期公牍文的发展
        三 魏晋时期公牍文的兴盛
        第二节 颜延之公牍文的新变
        一 从直接谏阻到婉转规劝
        二 从为事陈情到为情造文
        三 从使用偶句到频繁用典
第二编(下)元嘉三大家作品美学风貌
    第七章 谢灵运山水诗“初发芙蓉”的灵感境界
        第一节 灵感范畴在古代诗学中的嬗变
        一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二 虚实相生和抱神以静
        三 天机骏利和思若有神
        第二节 谢灵运“顿悟说”的灵感旨趣
        一 与诸道人辩论顿悟成佛说
        二 对竺道生顿悟说的新认识
        三 谢灵运对念佛三昧的接受
        四 梦得文思蕴含的灵感指向
        第三节 谢灵运山水诗“初发芙蓉”的审美意蕴
        一 “初发芙蓉”的诗学内涵
        二 “初发芙蓉”境界的营造
        三 “初发芙蓉”的境界特征
    第八章 鲍照赋“凄艳悲绝”的美学风格
        第一节 “凄艳悲绝”风格的成因
        一 建安风骨的移植再造
        二 以赋抒情的美学自觉
        三 郁不得志的人生际遇
        第二节 鲍照赋“凄艳悲绝”的美学风格
        一 “哀婉幽怨”的审美形象
        二 “忧思伤感”的审美意境
        三 “凄艳悲绝”的诗人形象
    第九章 颜延之诗文“错彩镂金”的形式美
        第一节 “错彩镂金”特色的成因
        一 典则雅正的审美趣味
        二 博采精雕的用事原则
        三 尊礼崇儒的诗人心态
        第二节 颜延之诗文“错彩镂金”的形式美追求
        一 频繁用典 情喻渊深
        二 精心雕琢 偶句纷出
        三 呕心锤炼 词采熠熠
        四 精于概括辞允意惬
第三编 元嘉三大家学术疑案释论
    第一章 谢灵运学术疑案释论
        第一节 谢灵运被害原因
        一 与皇室的矛盾
        二 与权臣的不和
        三 益州民变诱引
        第二节 《拟邺中集》的模拟问题
        一 模拟对象真伪厘定
        二 序小序诗句的模拟
        三 拟诗与原诗的比较
    第二章 鲍照学术疑案释论
        第一节 鲍照祖籍和家世问题
        一 家族的三次大迁徙
        二 东海郡与鲍照籍贯
        三 鲍照的出生和家世
        第二节 《鲍照集》流传和散佚
        一 《鲍照集》成书过程
        二 《鲍照集》流传情况
        三 《鲍照集》收录作品
    第三章 颜延之学术疑案释论
        第一节 颜延之第二次被贬释疑
        一 夺位之争初现端倪
        二 对刘义康提出警告
        三 刘义康的悖逆行径
        第二节 《论语说》流传和散佚
        一 《论语说》的形成
        二 《论语说》的散佚
        第三节 《庭诰》的篇目和散佚
        一 《庭诰》的篇目
        二 《庭诰》的散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论鲍照乐府诗的抒情特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古诗选本选评鲍照诗歌研究[D]. 李文辉. 河南大学, 2020(02)
  • [2]鲍照乐府诗研究[D]. 陈孟莹. 喀什大学, 2020(07)
  • [3]晋宋易代之际的文人创作与心态研究[D]. 王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4]刘宋文学研究[D]. 孙耀庆. 河北大学, 2018(12)
  • [5]鲍照咏物诗文研究[D]. 房召义.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4)
  • [6]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D]. 于海峰. 北京大学, 2012(02)
  • [7]鲍照乐府诗的创新风格[J]. 王海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12)
  • [8]南朝文人乐府诗研究[D]. 张小虎.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4)
  • [9]鲍照乐府诗雅俗兼具之风格论[D]. 储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3)
  • [10]元嘉三大家研究[D]. 张润平. 河北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论鲍照乐府诗的抒情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