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的手术切除会加速癌症传播吗?

肝细胞癌的手术切除会加速癌症传播吗?

一、Does surgical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celerate cancer dissemination?(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1](2021)在《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抗HBV、HCV治疗学的进展,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此版共识在以往专家建议/共识基础上, 对近年新证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关推荐意见, 以期为肝病专科、感染科以及这些科室以外从事与肝癌诊疗工作相关的临床医生及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董菁,高沿航,刘嵘,黄罡[2](2021)在《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抗HBV、HCV治疗学的进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此版共识在以往专家建议/共识基础上,对近年新证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关推荐意见,以期为肝病专科、感染科以及这些科室以外从事与肝癌诊疗工作相关的临床医生及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申慧敏[3](2021)在《铁代谢相关基因RRM2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因复杂,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约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肝癌对全身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虽然近年来手术和药物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首次确诊的患者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因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治疗手段极其有限,患者的预后仍极差。因此对肝癌患者的预后预测以及肝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铁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参与了各种重要的生理过程。过去数十年的研究发现铁元素具有双重特性,其既能促进细胞生长,也能促进细胞死亡。在癌细胞中已经观察到,为满足快速增殖的需要,癌细胞对铁的依赖性增加,并且更容易受到铁耗竭的影响。因为癌细胞对铁的需求大量增加,导致铁代谢紊乱在不同类型的癌症是普遍现象,包括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其参与到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中。而肝脏作为人体内铁的最主要贮存库,也是铁的代谢器官,在维持铁稳态的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铁毒性亦高度敏感。有研究证实,铁代谢紊乱是肝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相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我们有必要鉴定出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铁代谢相关基因,探讨其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及对肝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影响和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肝细胞癌的关键预后基因,建立预后风险模型,系统分析了铁代谢相关基因与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关系。根据我们筛选出的预后基因结果,发现铁代谢相关基因RRM2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患者中显着升高,且其对肝细胞癌发病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我们将RRM2列为研究目标,考察RRM2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初步探讨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我们的研究为肝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机制,也为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铁代谢相关基因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的铁代谢相关基因,作为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研究方法:1.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RNA测序数据、临床信息数据来自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通过R软件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s,DEGs)。铁代谢相关的基因集来自分子标签数据库(Molecular Signatures Database,MSigDB),与 DEGs 相结合后获得差异表达的铁代谢基因。2.利用TCGA数据库中的肝细胞癌甲基化数据,分析DEGs的基因表达与CpG位点甲基化之间的相关性。3.对筛选出的铁代谢和甲基化相关基因进行LASSO Cox回归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获得与肝细胞癌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4.根据获得的预后基因特征,建立预后模型来预测肝细胞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以公式计算风险评分(Riskscore),根据风险评分中位数值将肝细胞癌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和绘制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评估基因模型的预后意义和效能。将风险评分和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确定预后模型的风险评分是否可以作为肝细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5.用国际癌症基因组联合体(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数据库中的一个独立肝细胞癌序列对建立的肝细胞癌预后风险模型进行验证。6.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构建预后基因的共表达网络,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研究受影响的相关代谢及信号通路,从而进一步确定铁代谢相关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潜在调控机制。7.收集2020年9月至2020年10月12例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外科手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配对癌和癌旁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目标蛋白在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在TCGA数据库中,肝细胞癌组织中共有71个差异表达的铁代谢相关基因,其中29个呈上调,42个呈下调。对这7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和CpG位点甲基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再进行LASSO Cox回归分析和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鉴定出4个铁代谢相关基因与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包括RRM2、FTCD、CYP2C9、ATP6V1C1。2.根据4个基因表达水平和相关系数建立预后模型,计算出的风险评分公式为:Risk score=RRM2×0.24+FTCD×(-0.087)+CYP2C9×(-0.097)+ATP6V1C1×0.27。通过K-M生存分析显示,肝细胞癌高风险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患者的生存率(p=3.356e-06)。绘制ROC曲线对肝细胞癌患者1年、3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进行预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4,0.67和0.6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风险评分是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p=2.8e-06,HR=1.7,95%置信区间:1.4-2.1)。3.在ICGC数据库中,进一步验证了预后模型的可靠性。与TCGA队列结果一致,K-M生存分析显示肝细胞癌高风险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的生存率(p=4.534e-07),AUC 在 1 年和 3 年均为 0.77。4.在WGCNA网络中,共有213个目的基因与鉴定出的4个预后基因共表达。此外,GSEA分析显示这些铁代谢相关基因与细胞内噬途径、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果证实了生物信息分析的结果,RRM2和ATP6V1C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上调,而FTCD和CYP2C9的表达水平下调。结论:1.本研究鉴定出RRM2、FTCD、CYP2C9、ATP6V1C1这4个与铁代谢相关的关键基因与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2.通过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构建了新的预后模型并计算风险评分,计算出的风险评分是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第二部分:RRM2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研究目的:进一步明确铁代谢相关基因RRM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在体外和体内水平研究RRM2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RRM2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分化程度、分期、转移、预后等的关系。2.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RRM2表达情况。3.利用siRNA构建RRM2敲降的MHCC97H和Huh7细胞系,利用质粒构建RRM2过表达的BEL-7402细胞系,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验证3种细胞株的转染效率。4.通过细胞增殖实验(MTT)、细胞克隆形成实验、EdU实验,分析RRM2敲降和过表达后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5.通过细胞周期检测,分析RRM2敲降和过表达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6.通过凋亡实验(Annexin V-FITC/PI染色),分析RRM2敲降和过表达后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种转染后的肝癌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PARP的表达情况。7.通过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分析RRM2敲降和过表达后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3种转染后的肝癌细胞中迁移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 和 Vimentin 的表达情况。8.采用体内实验明确RRM2表达受抑制时对肝癌的增殖、细胞凋亡的影响。在MHCC97H细胞株中,利用慢病毒sh-RRM2转染从而稳定敲降RRM2表达,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增殖模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皮下瘤生长曲线,免疫组化检测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Tunel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研究结果:1.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RRM2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显着上调,且RRM2高表达的肝细胞癌患者总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显着缩短。RRM2的表达水平随着肝癌的分级、分期、转移程度的增高而升高。2.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RRM2的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显着上调(p<0.05)。3.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转染si-RRM2后MHCC97H和Huh7细胞株的RRM2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而转染pcDNA3.1-RRM2的BEL-7402细胞株的RRM2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1)。与实时定量PCR的结果相一致,Western blot显示MHCC97H和Huh7细胞株的RRM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而BEL-7402细胞株的RRM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4.MTT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EdU实验的结果均显示,RRM2的表达上调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而RRM2的表达下调则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RRM2表达受抑制后,MHCCH97H和Huh7肝癌细胞在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p<0.05),而S期比例显着下降(p<0.05),提示G1期细胞周期阻滞。过表达RRM2后,BEL-7402肝癌细胞在G0/G1期和G2/M期细胞比例下降(p<0.05),而S期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5)。6.凋亡实验结果显示,RRM2在MHCC97H和Huh7细胞中的表达下调后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01)。与之相反,在BEL-7402细胞中RRM2的表达上调后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p<0.01)。7.Western blot结果示,在MHCC97H和Huh7细胞系中,RRM2表达下调导致Bax和PARP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1),而Bcl-2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在BEL-7402细胞中RRM2的表达上调引起Bax和PARP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而Bcl-2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1)。8.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RRM2在MHCC97H和Huh7肝癌细胞中表达降低导致转移至小室下层的细胞数量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之相反,过表达RRM2的BEL-7402肝癌细胞转移至小室下层的数量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MHCC97H和Huh7肝癌细胞的迁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而BEL-7402肝癌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9.Western blot结果示,在MHCC97H和Huh7细胞系中,RRM2表达下调后引起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01),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之相反,在BEL-7402细胞系中RRM2的表达增加导致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p<0.001),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01)。10.裸鼠皮下移植瘤增殖实验结果显示,敲降RRM2表达的sh-RRM2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体积、重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裸鼠(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h-RRM2组的Ki-67细胞阳性染色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Tunel实验结果显示sh-RRM2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RRM2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显着上调,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2.敲降RRM2的表达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RRM2的表达水平上调则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对细胞凋亡产生显着抑制作用。3.动物实验证实,RRM2的表达水平下调可以在体内抑制肝癌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4.对铁代谢相关基因RRM2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RRM2促进肝癌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并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靶点。第三部分:RRM2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初步探讨铁代谢相关基因RRM2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GSEA分析RRM2可能影响的信号通路,找到需要研究的目标信号通路。2.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敲降RRM2表达的MHCC97H和Huh7肝癌细胞株进行检测,明确目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3.通过挽救实验来验证,通过上调信号通路的关键调控蛋白,是否可以逆转RRM2表达水平下降对肝癌细胞凋亡和迁移能力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1.利用GSEA的hallmark基因集进行富集分析,发现RRM2与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敲降RRM2的MHCC97H和Huh7肝癌细胞株中p-Akt、p-mTOR和p-p70S6K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敲降RRM2的MHCC97H和Huh7肝癌细胞株中,利用质粒构建Akt过表达。细胞凋亡实验证实,上调Akt的表达导致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了预期的挽救作用。Transwell实验的结果示,上调Akt的表达可以诱导肝癌细胞迁移能力显着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挽救作用。结论:RRM2可以通过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来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

陈琼锋[4](2021)在《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中75%至85%的原发性肝癌为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肝炎病毒感染,由于全球对肝炎病毒的传染控制力度加大,使其发病率保持稳定,但肝癌的死亡率却在逐年上升,主要原因是分子机制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实施靶向治疗。Akt作为肿瘤生长的重要分子,受促癌因子和癌基因的调控,他的生物学功能与mTORC1和mTORC2的参与密不可分。一方面,Akt的许多生物学功能由mTORC1介导,后者磷酸化S6K1,调节蛋白质合成;另一方面,Akt与血清葡萄糖激酶(SGK)和蛋白激酶C(PKC)一样作为底物,其活性受mTORC2调节。研究发现,PEBP4在许多癌组织中上调,并发挥促癌作用;另外,有报道显示PEBP4与Akt结合并参与其活性调节。然而,PEBP4与Akt-mTOR在肝癌中的相互作用尚未见报道,故成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结果将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分子靶点。实验方法:1.观察PEBP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1)免疫组化:检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EBP4的表达;(2)Western blot(WB)和qPCR:比较正常肝细胞(LO2)和恶性程度相对不同的肝癌细胞系,包括低恶性程度:MHCC97L,中度恶性程度:He PG2,SMMC-7721,高恶性程度:MHCC97H和HCCLM3中PEBP4的表达情况;(3)构建稳定细胞系:用sh RNA-PEBP4和PCMV6-PEBP4分别敲低MHCC97H细胞和过表达MHCC97L细胞中的PEBP4,WB和qPCR验证细胞系的成功构建;(4)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5)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6)皮下植瘤实验:在裸鼠皮下(腋窝)接种肝癌细胞,体内观察敲低和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7)肺转移模型构建:通过裸鼠尾静脉接种肝癌细胞,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2.观察PEBP4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1)WB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中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2)IGF-1刺激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3)Akt腺病毒(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4)Akt抑制剂MK-2206处理过表达PEBP4的MHCC97L细胞,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3.探讨PEBP4、Akt/mTOR信号通路在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中的作用(1)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采用CCK8、Transwell分别检测肝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2)Akt抑制剂MK-2206处理过表达PEBP4的MHCC97L细胞,CCK8、Transwell分别检测肝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4.观察PEBP4对EMT的影响(1)WB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系中EMT的变化;(2)免疫荧光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系中E-cadherin和N-cadherin的变化;(3)IGF-1刺激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WB检测EMT的变化;(4)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WB和免疫荧光检测EMT的变化;(5)Akt抑制剂MK-2206处理过表达PEBP4的MHCC97L细胞,WB和免疫荧光检测EMT的变化。5.探讨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1)免疫共沉淀检测MHCC97H细胞中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2)用N-myc-PEBP4转染HEK293T细胞,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3)在敲低PEBP4细胞系中,采用免疫共沉淀检测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4)siRNA-mTOR转染HEK293T细胞后,采用免疫共沉淀检测Akt、mTOR、PEBP4之间的关系。结果:1.PEBP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旁组织中PEBP4表达偏低,癌组织中PEBP4表达偏高;(2)WB和qPCR结果表明,与正常肝细胞(LO2)和恶性程度低的肝癌细胞(MHCC97L)比较,PEBP4在恶性程度高的肝癌细胞(MHCC97H,HCCLM3)中的表达要高;(3)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表明,敲低PEBP4使肝癌细胞较对照组的生长能力减弱,而过表达PEBP4使肝癌细胞生长能力增强;(4)敲低PEBP4后,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结果显示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而过表达PEBP4的结果与其敲低相反;(5)皮下移植实验结果表明敲低PEBP4的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能力较对照组下降,而过表达PEBP4的结果与其敲低相反;(6)肺转移结果显示:敲低PEBP4的肝癌细胞较对照组在裸鼠肺中形成的结节减少,而过表达PEBP4的结果与其敲低相反。2.PEBP4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WB结果显示,敲低PEBP4后(a)mTORC2 Ser2481的磷酸化以及mTORC2的底物SGK1、PKCα的磷酸化降低;(b)Akt Ser473和Thr308磷酸化被抑制;(c)Akt调节直接底物RSK2和mTORC1 Ser2448的磷酸化下降;(d)mTORC1介导的p-S6K1表达下降;(e)过表达PEBP4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敲低PEBP4完全相反;(2)WB结果显示,(a)IGF-1不影响PEBP4的表达;(b)IGF-1不能逆转敲低PEBP4对结果(1)中各指标的影响;(3)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的MHCC97H细胞后,WB结果发现:(a)Akt-S473D不影响PEBP4的表达;(b)Akt-S473D对PEBP4敲低引起的mTORC2Ser2481磷酸化下调没有影响;(c)Akt-S473D逆转敲低PEBP4对Akt Thr308磷酸化的下调作用;(d)Akt-S473D抵消敲低PEBP4对RSK2和mTOR Ser2448磷酸化的抑制作用;(e)Akt-S473D逆转敲低PEBP4对p-S6K1表达的下调作用。(4)Akt抑制剂MK-2206处理过表达PEBP4的MHCC97L细胞后,WB结果显示:(a)MK-2206对PEBP4的表达没有影响;(b)MK-2206对过表达PEBP4上调mTOR Ser2481、SGK1、PKCα磷酸化没有影响;(c)MK-2206抑制过表达PEBP4对Akt Ser473和Thr308磷酸化的上调作用;(d)MK-2206抑制过表达PEBP4对RSK2和mTOR Ser2448磷酸化的促进作用;(e)MK-2206下调过表达PEBP4对p-S6K1表达的上调作用。3.PEBP4、Akt/mTOR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作用(1)CCK8结果显示,Akt-S473D可以部分逆转敲低PEBP4对肝癌细胞生长能力的抑制作用,而MK-2206可以抑制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2)Transwell结果显示,Akt-S473D可以部分逆转敲低PEBP4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而MK-2206可以抑制过表达PEBP4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4.PEBP4对EMT的影响(1)WB结果显示,敲低PEBP4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且下调N-cadherin,vimentin和integrin的表达,而过表达PEBP4的结果与其敲低相反;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与WB一致;(2)WB结果证明,IGF-1刺激PEBP4敲低的细胞并不能影响EMT等指的变化;(3)WB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kt-S473D可逆转敲低PEBP4对EMT的作用,且MK-2206可抵消过表达PEBP4对EMT的作用。5.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1)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无论是在MHCC97H细胞中还是在N-myc-PEBP4转染HEK293T细胞中,都能证明PEBP4,Akt,mTOR之间存在相互作用;(2)在敲低PEBP4细胞系中,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PEBP4与Akt和mTOR之间的相互作用消失,但Akt和mTOR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3)siRNA敲除mTOR后,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Akt与PEBP4之间的关系存在,而PEBP4与mTOR之间的关系消失。结论:本实验主要研究PEBP4对肝细胞癌的作用。结果表明,1.PEBP4促进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2.PEBP4促进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籍此调节肝癌细胞的生物行为学;3.PEBP4除了通过Akt发挥功能外,还参与调节其它信号分子,其可能的靶点是mTORC2;4.PEBP4,Akt,mTOR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发挥生物学功能。

杨胜利[5](2021)在《125I粒子条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125I粒子条联合门静脉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疗的1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经皮穿刺门静脉内125I粒子条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每例患者植入粒子数量10~45粒,粒子活度0.8m Ci/粒,处方剂量100~120Gy。植入血管支架数量1~2枚。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门脉压力改善情况、累计生存率和支架通畅性。结果:17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1例术后并发穿刺道出血,1例支架未开通(门脉开通率94.1%)。门脉支架植入前患者平均门脉压力为(35.0±3.0)cm H2O,支架植入后平均门脉压力为(27.2±5.4)cm H2O,平均下降(7.8±4.3)cm H2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例患者获得随访(3~25个月),2例患者目前存活(其中1人存活时间超过1年,另1人存活时间超过2年),随访患者中13例死亡(肝功能衰竭8例,多发转移1例,肝癌结节破裂出血1例,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3例),其中1例最长存活14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43.53±55.56)d(95%CI,134.64~352.43d),中位生存时间为(145±20.61)d(95%CI,104.60~185.40d)。术后90天、180天和360天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15/15)、33.3%(5/15)和20%(3/15)。支架平均通畅时间为(209.93±55.88)d(95%CI,100.42~319.45d)。随访期内有9例患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共行24例次)。结论:125I粒子条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安全可行,能降低门脉压力,防止消化道大出血,恢复部分肝脏血流灌注,扩大肝动脉化疗栓塞适应症,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邢昊[6](2020)在《苯甲酰甘氨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病因。我国最新癌症数据表明,H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三位,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其他类型癌症不同的是,HCC显示出强烈的血管侵袭倾向。肿瘤细胞侵入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形成门静脉癌栓,是HCC进展的重要标志。肝切除术是HC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术后出现的肿瘤复发制约了手术的疗效,进一步提高肝切除手术疗效的关键有赖于HCC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代谢物是在代谢过程中发生化学转化的小分子,能够直接反映机体细胞代谢的变化。利用代谢组学研究生物系统中所有的小分子代谢物,可以提供生命系统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动态代谢反应的整体信息。本研究探索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S-MS)技术的代谢组学检测平台在HCC中的应用,寻找并评估特征性代谢分子对HCC术后预后预测价值,进一步就HCC特征性代谢分子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第一部分利用代谢组学检测肝癌组织样本的代谢谱特征,对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术后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发现苯甲酰甘氨酸这一特征性差异代谢物,并利用靶向代谢组学对苯甲酰甘氨酸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进行定量验证;研究第二部分评估苯甲酰甘氨酸在HCC术后预后判别上的价值,定量检测术后肝癌组织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分析其含量水平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筛选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并分别构建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实现对HCC术后长期预后的个体化预测;研究第三部分进一步对苯甲酰甘氨酸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索苯甲酰甘氨酸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影响,并利用公共数据库数据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甘氨酸N乙酰转移酶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以期进一步揭示HCC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为寻找预后个体化评估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的第一部分利用UPLS-MS技术平台建立组织样本的代谢谱分析方法,收集50名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手术切除组织样本,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患者的肝癌组织、近端癌旁(距切缘<2cm)、远端癌旁(距切缘≥2cm)及门静脉癌栓组织进行测定。首先,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计算模型的解释率和预测率,并通过内部验证的方法检验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根据代谢物筛选条件筛选出在四种组织之间表达差异显着的代谢物,将筛选所得差异代谢物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与公共代谢数据库中的谱图进行比对,从而鉴定出差异代谢物的种类。最后,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在四种组织中定量检测目标代谢物的含量,进一步确认筛选到的差异代谢物在HCC中的变化情况。研究的第二部分,首先结合前述苯甲酰甘氨酸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方法,对426名接受了肝切除治疗的HCC患者术后样本进行检测,定量测定肝癌组织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利用X-tile软件探索苯甲酰甘氨酸用于预后判断的最佳界值,并分析苯甲酰甘氨酸含量的高低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数据用于模型变量筛选和模型构建,在验证集中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索影响HC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危险因素,将患者组织样本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作为变量纳入至筛选过程中,分别构建预测OS和RF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利用一致性指数及校准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获益。最后根据列线图预测值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比较分组后患者的预后差异。研究的第三部分,首先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苯甲酰甘氨酸在肝癌细胞系和正常肝细胞系中的表达量,并探索苯甲酰甘氨酸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在公共数据库以及代谢通路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寻找调控苯甲酰甘氨酸的关键酶。通过TCGA公共数据库探索调控苯甲酰甘氨酸关键酶甘氨酸N乙酰转移酶(Glycine Nacyltransferase,GLYAT)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特征、患者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探索GLYAT在肝癌细胞系中的功能,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并筛选GLYAT过表达和敲减细胞系,采用分子功能学实验方法探索GLYAT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以及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在明确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在体动物模型验证GLYAT对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结果研究第一部分对50例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四种术后组织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谱测定。建立OPLS-DA模型后,模型解释率R2Y和预测率Q2分别达到0.726和0.708,内部验证显示模型拟合程度好,表明该模型稳定、有效。通过与公共数据库的代谢谱数据相比对,最终共鉴定出17种在肝癌组织、近端癌旁组织、远端癌旁组织及癌栓组织中表达差异显着的代谢物,分属于氨基酸类、嘌呤类、有机酸类、胆汁酸类、弱酸类、酮类、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类。代谢通路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及亚牛磺酸代谢,嘌呤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本研究进一步将每种差异代谢物在不同组别中的相对含量进行对比后发现,苯甲酰甘氨酸在远端癌旁、近端癌旁、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中的含量逐渐降低。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定量检测苯甲酰甘氨酸的在远端癌旁组织、近端癌旁组织、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中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苯甲酰甘氨酸含量趋势与前述一致。因此,利用非靶向和靶向代谢组学筛选得到苯甲酰甘氨酸,其是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术后组织中的特征性差异代谢物。第二部分研究共纳入了426名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HCC患者,采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检测切除术后肝癌组织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利用X-tile软件确定了区分苯甲酰甘氨酸高、低表达的最佳界值为0.215 ng/m L。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集(N=286)和验证集(N=140),在训练集中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训练集中影响HCC患者手术后OS的因素,结果显示苯甲酰甘氨酸低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术前高AFP水平、最大肿瘤直径、多发肿瘤、大血管侵犯、术中输血;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苯甲酰甘氨酸低表达是影响HCC术后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Child-Pugh评分、最大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大血管侵犯、切缘≤1公分。将以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得到的OS和RFS相关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变量纳入列线图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对1、3、5年OS和RFS生存概率的预测。OS列线图预测模型的C-index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是0.763和0.795,RFS列线图预测模型的C-index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是0.750和0.765。利用校准曲线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评价OS和RFS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结果显示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贴合良好,表明预测模型的一致性理想。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OS和RFS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优于BCLC分期和TNM分期的临床获益。第三部分研究首先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肝癌细胞系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结果显示其在肝癌细胞系的表达量低于正常肝细胞系,苯甲酰甘氨酸直接处理肝癌细胞可以抑制其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通过检索代谢网络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显示苯甲酰甘氨酸属于苯丙氨酸代谢通路中的终末产物,其代谢途径单一,由关键酶GLYAT直接调控,苯甲酰甘氨酸水平与GLYAT密切相关。干扰GLYAT后苯甲酰甘氨酸的含量亦降低。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推测GLYAT在HCC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TCGA公共数据库探索GLYAT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的GLYAT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收集67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同时收集其中11例HCC合并门静脉侵犯患者的门静脉癌栓组织,进一步在肝细胞癌临床样本中验证GLYAT表达情况。结果表明GLYAT在癌旁组织、肝癌组织和门静脉癌栓组织中表达量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GLYAT表达与微卫星灶和微血管侵犯的发生相关,表达量越低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LYAT低表达是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在肝癌细胞系中进行GLYAT表达量的检测,与正常肝细胞相比,肝癌细胞系中的GLYAT表达量降低。过表达GLYAT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侵袭能力,而敲减GLYAT则增加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侵袭能力。体内研究亦证实GLYAT表达水平降低可以促进Huh7细胞的皮下成瘤能力,过表达GLYAT后则抑制皮下成瘤能力。进一步检测EMT相关蛋白,结果显示过表达GLYAT使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而E-cadherin的表达上升。在GLYAT敲减组中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而E-cadherin的表达则降低。机制研究部分检测了过表达和敲减GLYAT后多种经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过表达GLYAT下调了PI3K、Akt和m TOR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活化,而GLYAT的表达下调则激活PI3K/Akt/m TOR通路。加入m TOR激酶抑制剂PP242处理之后则可以逆转GLYAT敲减后肝细胞癌的恶性表型,抑制GLYAT表达下调引起的细胞侵袭和迁移。以上结果提示GLYAT的表达下调通过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癌细胞中的EMT过程,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本部分研究证实GLYAT可能是一种有效的HCC预后生物标志物和调控HCC进展的关键靶点。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UPLS-MS技术检测平台,建立了稳定的HCC患者术后组织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分析方法,鉴定出HCC组织样本中特征性差异代谢分子。运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检测分析苯甲酰甘氨酸在远端癌旁、近端癌旁、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在上述组织中逐渐降低。第二部分研究基于第一部分所建立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426名接受肝切除术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苯甲酰甘氨酸定量检测,并确定了苯甲酰甘氨酸用于预后判断的最佳分界值。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了苯甲酰甘氨酸含量是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通过构建整合代谢物苯甲酰甘氨酸含量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HCC术后预后实现精准地个体化预测。本研究第三部分对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GLYAT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研究策略探索了GLYAT在HCC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HCC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变化情况。临床组织样本分析证实GLYAT是一个潜在的HCC预后标志物,GLYAT能够显着抑制HCC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GLYAT的表达下调通过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促进HCC中的EMT过程,提高了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因此,HCC特征性代谢分子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可能具有作为HCC进展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并且可能是未来治疗干预的新途径。

白翔宇[7](2020)在《线粒体融合蛋白2抑制肝细胞癌发生的作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线粒体分裂-融合平衡对线粒体功能及细胞的影响至关重要。细胞内线粒体相互连接成网格状结构,需要不断的分裂-融合来维持其正常结构,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在疾病情况下细胞内线粒体分裂-融合动态平衡发生紊乱。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定位于线粒体外膜或内质网,作为线粒体融合蛋白家族的重要一员,主要参与调控线粒体融合。除此之外,MFN2还参与线粒体转运,线粒体自噬,增殖,凋亡等细胞生命活动。最近许多的研究结果显示MFN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介导多种癌症的恶性进展。我们研究发现MFN2的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细胞中显着降低,并且与肝癌病人的不良预后相关。肝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原发性肝癌按病理学分型可分为肝细胞肝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混合型肝癌(c HCC-ICC)三种类型。其中以肝细胞肝癌最为常见,约占原发性肝癌的75%80%左右。HCC患者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鉴于肝癌传统治疗具有局限性,使用新方法、新技术深度探索肝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成为肝癌治疗新风向。因此,我们提出假说:MFN2作为抑癌因子,可以通过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进而抑制肝癌的发生与恶性进展。【目的】本课题以肝癌为研究对象,观察线粒体分裂-融合动态平衡在肝癌中的变化情况,选择线粒体融合关键分子MFN2,明确MFN2在肝细胞癌发生的中所扮演角色,探索MFN2影响肝癌发生及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免疫组化实验分析MFN2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FN2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间的相关性。利用MTS测定细胞生长曲线、EDU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凋亡检测以及克隆形成实验分析MFN2对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2.采用SB转座子系统介导的高压尾静脉注射转染技术在小鼠肝脏内共表达AKT/c-Met癌基因质粒,诱导小鼠形成自发肝癌模型。3.采用高压尾静脉注射转染法将Cre重组酶和AKT/c-Met质粒同时高压转染到MFN2fl/fl小鼠中以观察肝细胞特异性敲除MFN2对AKT/c-Met诱导肝癌发生的影响。4.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相关分子的改变,初步分析MFN2缺失促使肝癌发生及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第一部分:通过对临床样本进行分析,发现MFN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且MFN2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较MFN2高表达患者有显着缩短。通过细胞实验发现MFN2通过减缓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第二部分:通过高压尾静脉转染方法成功构建了AKT/c-Met小鼠自发肝癌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及RT-PCR等实验研究发现MFN2在小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相较于癌旁组织显着下降,又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肝癌组织中线粒体组织形态的改变发现肝癌组织中线粒体分裂显着增多。第三部分:通过对肝脏特异敲除MFN2小鼠体内肝癌形成过程的观察及其肝癌组织的研究,发现MFN2缺失可以促进体内肝癌发展进程,加速肝癌形成,且敲除MFN2后小鼠肝癌的恶性程度变高,小鼠生存期明显缩短。第四部分:通过对增殖相关分子、凋亡相关分子、p53等表达水平的检测,发现肝细胞内MFN2缺失可导致p53通路的失活,加快肝癌细胞增殖,减少肝癌细胞凋亡,加速肝癌进程。【结论】经过本课题研究发现:人肝癌组织中MFN2表达降低,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MFN2作为线粒体融合关键分子,肝细胞MFN2缺失导致线粒体动态平衡紊乱,从而使p53通路失活,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凋亡,最终加速肝癌形成。

陈樽[8](2020)在《肌肉减少症和炎症细胞因子CHI3L1对肝移植受者肝癌复发的预警价值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成人肝移植的主要适应症之一,如何降低肝移植受者肿瘤复发转移率至关重要。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肌量和功能下降的疾病,其发生与机体营养状况、运动量以及是否存在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炎症细胞因子能够激活多种分子途径参与骨骼肌消耗,造成肌肉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的失衡,从而导致肌肉减少症的发生。既往研究已表明肌肉减少症能影响肝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因此,开展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肌肉减少症对肝移植受者预后影响的研究,筛选、确立敏感的炎症细胞因子并进行深入的机制研究,实现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有效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旨在研究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对肝移植预后的影响;基于炎症相关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筛选并确立肌肉减少症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炎症细胞因子;针对上述研究所确立的关键炎症细胞因子,开展肌肉减少症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潜在机制研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因肝癌在本中心接受肝移植手术的病人136例。获取其临床资料与随访信息,勾画并测量了受者术前CT图像中第3腰椎水平骨骼肌的面积,将骨骼肌肌量(Skeletal muscles mass,SMI)<43.75 cm2/m2定义为肌肉减少症。应用Cox回归分析了有无肌肉减少症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并根据多因素分析所获得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基于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明确肌肉减少症对肝癌肝移植受者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的影响。同时,对肝癌病人发生肌肉减少症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应用Bio-Plex Pro?技术检测了136例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血清中的38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获得了基于这38种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炎症相关蛋白质组学数据。通过肌肉减少症与非肌肉减少症受者的对比分析,确立了与肌肉减少症发生相关的候选炎症细胞因子,并开展了炎症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应用Cox回归分析以明确上述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相关性,通过设立各自的cut-off值,基于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确定不同水平的炎症细胞因子对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第三部分:上述研究发现炎症细胞因子CHI3L1与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相关,利用质粒在小鼠肝癌细胞系Hep1-6及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过表达chi3l1,探索CHI3L1蛋白对肝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了肿瘤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研究了成肌细胞C2C12在分化过程中的形态改变以及CHI3L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探索了C2C12在过表达chi3l1后其增殖、凋亡情况的改变。将过表达chi3l1的C2C12与小鼠肝癌细胞系Hep1-6共培养,研究成肌细胞CHI3L1表达情况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TNF-α或LPS作为炎症刺激条件,并通过小干扰RNA敲低了C2C12细胞中的chi3l1,再次将C2C12与Hep1-6共培养,研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改变。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所纳入的136例肝癌肝移植受者中有29例在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占比21.3%。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AFP>250 ng/ml(HR=1.708,p=0.042),超出杭州标准(HR=2.066,p=0.006),超出米兰标准(HR=2.057,p=0.015),PVTT(HR=2.206,p=0.003),合并肌肉减少症(HR=2.153,p=0.007)均与肝癌肝移植受者的OS相关。且其中的AFP水平(p=0.011)、存在PVTT(HR=2.014,95%CI=[1.182,3.433],p=0.010)、合并有肌肉减少症(HR=1.982,95%CI=[1.129,3.479],p=0.017)是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这3个因素构建了预测肝癌肝移植受者总体生存的列线图模型。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是肝癌肝移植受者OS及RFS的不利影响因素(p分别=0.007和0.041)。根据受者是否符合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本研究又对肌肉减少症进行了亚组分析。超出杭州标准且合并有肌肉减少症的肝癌肝移植受者,其OS及RFS明显劣于其余3组。最后,研究发现受者术前的BMI水平与肌肉减少症的发生率负相关(21.2±2.0 vs.23.7±2.7,p<0.001),BMI指数越低的人群,发生肌肉减少症的风险相对越高。第二部分:利用炎症相关蛋白质组学的数据,我们发现CHI3L1、TNFSF13B和IL-19这3种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与肌肉减少症的发生相关,在肌肉减少症组及非肌肉减少症组中它们的含量分别为13271.64±3897.01 pg/ml和11400.77±3833.07 pg/ml(p=0.026),154013.92±75095.85 pg/ml和127301.49±62482.11pg/ml(p=0.026),97.03±33.57 pg/ml和81.10±38.95 pg/ml(p=0.033)。且CHI3L1与TNFSF13B含量之间存在弱相关性,相关系数r=0.37。以16500 pg/ml作为TNFSF13B含量的cut-off值,发现高TNFSF13B组受者的OS及RFS均劣于低TNFSF13B组(p均<0.001)。以13800 pg/ml作为CHI3L1含量的cut-off值,高CHI3L1组受者的OS(p=0.024)及RFS(p=0.020)均劣于低CHI3L1组。第三部分:在小鼠肝癌细胞系Hep1-6及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过表达chi3l1可以上调肿瘤侵袭相关蛋白,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能力。成肌细胞C2C12在分化过程中,其CHI3L1表达量逐渐升高。过表达chi3l1可以提高成肌细胞C2C12的增殖能力,减少C2C12在LPS刺激下的细胞凋亡。过表达chi3l1的成肌细胞能够促进肝癌细胞上调侵袭相关蛋白,促进其迁移、侵袭能力。TNF-α或LPS引起的炎症刺激能够使C2C12细胞上调CHI3L1,使成肌相关蛋白表达升高。TNF-α预处理的C2C12能够促进肝癌细胞Hep1-6的迁移、侵袭能力,经过TNF-α预处理但敲低了chi3l1的C2C12促进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能力明显变弱。研究结论: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会增加肝癌肝移植受者的肿瘤复发率,减少受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是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炎症细胞因子CHI3L1、TNFSF13B和IL-19可以作为肌肉减少症的生物标志物,受者术前血清中高水平的CHI3L1和TNFSF13B与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不良相关,这两种炎症细胞因子有望成为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不良的预警分子。炎症刺激下成肌细胞会上调CHI3L1,后者能促进成肌细胞本身的增殖、分化、抗凋亡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

刘发煇[9](2020)在《CISD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CDGSH铁硫结构域2(CISD2)在肝细胞性肝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临床病理意义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00例HCC肿瘤组织标本及46例癌旁正常肝组织标本中CISD2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ISD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增殖相关蛋白ki-67、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相关性;(2)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HCC细胞系BEL7404、Hep G2、SMMC-7721以及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中CISD2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构建稳定低表达CISD2的肝癌细胞系BEL7404、SMMC-7721,通过CCK-8实验以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CISD2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在线网页工具STRING构建CISD2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CISD2蛋白质功能;网页工具TIMER分析CISD2在肝细胞癌中与免疫细胞浸润含量之间的关系;Kaplan Meier-plotter分析CISD2与不同分组肝细胞患者5年生存率间的关系;GESA分析CISD2高表达在肝细胞癌中促进的信号通路。结果:(1)CISD2在HCC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CISD2蛋白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ISD2的表达与HCC患者的肿瘤大小呈正相关(P<0.05);(3)CISD2表达与病人临床病理资料的Ki-67百分比值显着正相关(P<0.01);(4)CISD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表达低者;(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无饮酒史或无肝炎病毒感染史患者中,CISD2 m RNA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表达低者;(6)CISD2与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成负相关;(7)CISD2主要参与了细胞内二价铁硫族结合,铁硫簇绑定以及金属集群绑定;(8)GESA分析表明CISD2高表达在HCC中促进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戊糖、葡萄糖醛酸转换,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多条代谢通路。结论:(1)CISD2在HCC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有关。(2)CISD2的高表达促进了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转移,CISD2可能成为HCC预后判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潜在靶点。(3)CISD2可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铁离子、能量代谢和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

石华盛[10](2020)在《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肝癌的免疫基因预后风险模型》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在全球范围内,肝癌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中国的肝癌的发病人数居于世界肝癌患病人数的前列。通过以往的研究得知,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慢性肝炎病毒的感染、长期大量饮酒和食用了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等。然而,我们中国主要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今年来,肿瘤的免疫广泛收到关注,并且,免疫治疗在多种癌症治疗中获得了不错的疗效。目前晚期肝癌的治疗手段有限,而肝脏作为一种特殊的免疫器官,因而,我们希望找到潜在的、有效的肝癌的免疫治疗模式。因此我们为了进一步深入的探索肝癌的免疫基因组,有助于发现与改善肝癌患者预后的免疫基因。而TCGA项目提供了大量HCC样本表达谱数据,结合与之匹配的临床信息,可以全面的进行HCC相关的免疫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我们下载并且整合了具有完整临床信息的263名HCC患者的RNA数据和与之匹配的随访信息。通过limma包计算并确定了HCC差异表达的基因,结合在线免疫数据库IMMPORT筛选了与HCC的IRGs。随后进一步通过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探索HCC的免疫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合临床随访信息,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了与HCC预后相关的IRGs。并且结合在线数据库Cistrome Cancer确定了与HCC预后密切相关的转录调节因子TF。通过生物分析的方法挖掘HCC的IRGs与TF之间潜在的调控机制。利用在线数据库cBioPortal进一步探索了这些HCC的IRGs的潜在分子特性。通过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的HCC预后相关的免疫相关基因的COX比例风险预测模型。根据高低风险评分将病人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且结合TIMER在线数据库分析并可视化了6种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数量与高低风险亚组之间的关系。计算ROC曲线的AUC值是通过survivorROC R软件包计算的,采用独立的t检验测试临床参数之间的差异。所用的R语言版本为R 3.6.0,绘图所用的软件为cytoscap软件3.71。结果:基于HCC的RNA表达谱数据,确定了1988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203个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了69个免疫相关基因与HCC患者的临床结局显着相关。这些与肝癌预后相关的免疫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和体液免疫反应。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确定了由(S100A8、IL7R、TNFRSF11B、JUND、CCL20、BIRC5、GHR、SERPINA3)构成的与HCC预后相关的免疫预后模型。该预后模型在HCC预后预测中表现良好,并且与病理分级,肿瘤TMN分期,临床分期相关。此外,基于IRGs的预后指标反映了几种类型的免疫细胞的浸润。结论:我们的结果筛选出了具有临床意义的多个关键的IRGs,构建了关于HCC的IRGs的风险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预测患者的预后。揭示了免疫的驱动因素,并证明了基于IRG的个性化免疫特征在HCC的识别,监测和预后中的重要性。

二、Does surgical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celerate cancer dissemin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oes surgical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celerate cancer dissemination?(论文提纲范文)

(2)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论文提纲范文)

1 HBV相关HCC
    1.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1.2 HBV相关HCC二级预防中的抗病毒治疗
        1.2.1 核苷(酸)类似物(NUCs)对HBV相关HCC的二级预防
        1.2.2 干扰素(IFN)对HBV相关HCC的二级预防
        1.2.3 抗病毒治疗在HBV相关HCC的二级预防的时效因素
    1.3 HBV相关HCC三级预防中的抗病毒治疗
        1.3.1 NUCs在HBV相关HCC三级预防中的作用
        1.3.2 IFN在HBV相关HCC三级预防中的作用
2 HCV相关HCC
    2.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2.2 HCV相关HCC二级预防中的抗病毒治疗
        2.2.1 IFN抗病毒治疗对HCV相关HCC的影响
        2.2.2 DAAs治疗对HCV相关HCC的影响
        2.2.2. 1 DAAs治疗对HCV相关HCC发生率的影响
        2.2.2. 2 DAAs治疗后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2.2.2. 2. 1 DAAs治疗是否获得SVR对HCC发生风险的影响
        2.2.2. 2. 2 肝硬化对DAAs治疗后HCC发生率的影响
        2.2.2. 2. 3 影响DAAs治疗后HCC发生风险的其他因素
        2.2.2. 3 DAAs治疗后仍需监测HCC的发生
    2.3 HCV与HIV或HBV合并感染
        2.3.1 HCV-HIV合并感染
        2.3.2 HCV-HBV合并感染
    2.4 HCV相关HCC三级预防中的抗病毒治疗
        2.4.1 接受HCC根治性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2.4.1. 1 DAAs对接受手术切除及消融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肝癌复发的影响
        2.4.1. 2 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接受DAAs治疗的时机
        2.4.1. 3 手术切除或局部消融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DAAs治疗方案的选择
        2.4.2 接受肝移植的HCV相关HCC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2.4.2. 1 DAAs治疗肝癌复发的影响
        2.4.2. 2 DAAs治疗的时机
        2.4.2. 3 DAAs治疗方案的选择
        2.4.3 接受TACE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抗病毒治疗
        2.4.4 HCV相关晚期HCC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3)铁代谢相关基因RRM2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铁代谢相关基因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图表
    (六) 附图
第二部分: RRM2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附图
第三部分: RRM2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附图
全文总结
    (一)结论
    (二)创新性
    (三)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铁与肝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4)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引言
    1.1 肝癌基本概况
    1.2 PEBP4 概况
        1.2.1 PEBP4 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1.2.2 PEBP4 在肿瘤中的作用
        1.2.3 PEBP4 参与的信号通路
    1.3 Akt概况
        1.3.1 Akt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和调节
        1.3.2 Akt与肿瘤
    1.4 mTOR概况
        1.4.1 mTOR复合物
        1.4.2 mTOR信号通路
        1.4.3 mTOR与肿瘤
    1.5 EMT概况
        1.5.1 EMT特征和功能
        1.5.2 诱导EMT因素和相关信号通路
        1.5.3 EMT与肿瘤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PEBP4 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
    2.1 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配制
    2.2 方法
        2.2.1 免疫组化
        2.2.2 细胞培养
        2.2.3 WB
        2.2.4 qPCR检测组织PEBP4的m RNA表达水平
        2.2.5 质粒扩增:
        2.2.6 sh-PEBP4 敲低 MHCC97H中 PEBP4,构建敲低 PEBP4 的稳定细胞系
        2.2.7 用PCMV6-PEBP4 过表达MHCC97L中的PEBP4,构建过表达PEBP4 的稳定细胞系
        2.2.8 细胞活力测定
        2.2.9 细胞划痕实验
        2.2.10 克隆形成实验
        2.2.11 Transwell实验
        2.2.12 增殖模型构建(皮下移植模型)
        2.2.13 肺转移模型构建
        2.2.14 形态学观察(肺部组织HE染色)
        2.2.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结果行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PEBP4 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
        2.3.2 构建敲低和过表达PEBP4 的稳定细胞系
        2.3.3 敲低PEBP4 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
        2.3.4 过表达 PEBP4 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
        2.3.5 敲低PEBP4 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3.6 过表达PEBP4 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3.7 敲低PEBP4 抑制异体移植瘤的生长
        2.3.8 过表达PEBP4 促进异体移植瘤的生长
        2.3.9 敲低PEBP4 抑制肝癌细胞肺转移
        2.3.10 过表达PEBP4 促进肝癌细胞肺转移
    2.4 讨论
第三部分 PEBP4 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3.1 材料
        3.1.1 实验细胞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WB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 细胞系中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EMT的改变
        3.2.3 免疫荧光检测敲低和过表达PEBP4 细胞系中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
        3.2.4 IGF-1 刺激敲低PEBP4 细胞系,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EMT的改变
        3.2.5 Akt抑制剂MK-2206 处理过表达PEBP4 细胞系,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EMT的改变
        3.2.6 Akt-S473D感染敲低PEBP4 细胞系,WB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EMT的改变
        3.2.7 Akt-S473D和 Akt抑制剂MK-2206 分别处理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系,CCK8 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3.2.8 Akt-S473D和 Akt抑制剂MK-2206 分别处理敲低和过表达PEBP4细胞系,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3.2.9 Akt-S473D和 Akt抑制剂MK-2206 分别处理敲低和过表达 PEBP4细胞系,免疫荧光检测E-cadherin和 N-cadherin的表达
    3.3 实验结果
        3.3.1 敲低PEBP4 下调Akt/mTOR信号通路
        3.3.2 过表达PEBP4 上调Akt/mTOR信号通路
        3.3.3 PEBP4 参与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
        3.3.4 PEBP4 促进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
        3.3.5 PEBP4 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3.3.6 敲低PEBP4 抑制EMT进展
        3.3.7 过表达PEBP4 促进EMT进展
        3.3.8 PEBP4 可能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EMT的进展
        3.3.9 PEBP4 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E-cadherin和 N-cadherin的表达
        3.3.10 PEBP4 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EMT的进展
    3.4 讨论
第四部分 探讨PEBP4、Akt、mTOR之间的关系
    4.1 材料
        4.1.1 实验细胞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试剂配制
    4.2 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免疫共沉淀
        4.2.3 N-myc-PEBP4 质粒扩增
        4.2.4 N-myc-PEBP4 转染HEK293T用于免疫共沉淀
        4.2.5 siRNA-mTOR转染HEK293T细胞用于验证siRNA敲低效果
        4.2.6 siRNA-mTOR转染HEK293T细胞用于免疫共沉淀
        4.2.7 Western blot
    4.3 实验结果
        4.3.1 PEBP4、Akt、mTOR之间具有相互作用
        4.3.2 mTOR可能通过Akt与 PEBP4 发生作用
    4.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NF-κB 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References

(5)125I粒子条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手术器材及设备
        2.2 手术操作步骤
        2.3 手术成功标准
        2.4 观察指标
        2.5 术后处理
        2.6 术后随访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苯甲酰甘氨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基于UPLS-MS技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特征性代谢分子苯甲酰甘氨酸在肝切除术后预后预测价值评估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在肝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7)线粒体融合蛋白2抑制肝细胞癌发生的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MFN2与肝癌预后分析及其在肝癌细胞生长中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 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MFN2的表达情况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实验小结
第三部分 MFN2在肝癌发生中的生物学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实验小结
第四部分 MFN2缺失加速肝细胞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实验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肌肉减少症和炎症细胞因子CHI3L1对肝移植受者肝癌复发的预警价值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1 第一部分 肌肉减少症对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2 第二部分 炎症相关蛋白质组学揭示肌肉减少症影响肝癌肝移植术预后的关键分子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3 第三部分 成肌细胞在炎症刺激下通过CHI3L1对肝癌细胞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及步骤
    3.4 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肌肉减少症对原发性肝癌预后的评估价值
    1 肌肉减少症的定义及评估方式
    2 发病机理
    3 肌肉减少症与肝癌之间的关系
    4 干预手段
    5 总结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CISD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临床组织样本实验
        1.2.1 临床石蜡标本的收集
        1.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 细胞学实验
        1.3.1 细胞的培养
        1.3.2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ISD2 蛋白的表达情况
        1.3.3 CISD2低表达肝癌细胞系的构建
        1.3.4 CCK-8 实验检测CISD2 对肝癌细胞增殖效率的影响
        1.3.5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CISD2对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CISD2 mRNA表达、功能、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其意义
        1.4.1 生物信息学分析CISD2 m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性
        1.4.2 生物信息学分析CISD2 mRNA表达与免疫浸润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1.4.3 CISD2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及GO富集分析
        1.4.4 生物信息学分析CISD2在肝细胞癌中参与的信号通路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样本实验结果
        2.1.1 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2.1.2 CISD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
        2.1.3 CISD2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1.4 CISD2蛋白表达水平与HCC患者预后及ki-67的关系
    2.2 细胞学实验结果
        2.2.1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分析
        2.2.2 慢病毒感染构建CISD2低表达肝癌细胞系情况
        2.2.3 CCK-8实验结果
        2.2.4 细胞划痕实验结果分析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3.1 生物信息学分析CISD2与HCC患者的预后相关性结果
        2.3.2 生物信息学分析CISD2的PPI互作网络及GO富集结果
        2.3.3 CISD2与免疫浸润含量分析
        2.3.4 GSEA结果分析
3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ISD2在人类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肝癌的免疫基因预后风险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数据处理和相关软件
    1 数据的处理计算和相关软件的应用
    2 R语言相关程序和R包的简介
    3 相关软件和下载地址
计算和操作
    1 应用R语言进行差异基因分析
    2 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和TFs
    3 免疫基因和TF的相关性分析以及调控网络的构建
    4 生存分析
    5 探究免疫相关基因的分子特征
    6 基于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延伸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鉴定DEGs、IRG和 TF调节因子
    2 IRGs的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3 确定与预后相关的免疫相关基因
    4 探索预后相关的免疫相关基因的特征
    5 免疫预后相关基因的和TF转录调控因子的网络调控
    6 预后分析
    7 免疫相关基因和免疫预后模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四、Does surgical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celerate cancer dissemin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10)
  • [2]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J]. 董菁,高沿航,刘嵘,黄罡.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10)
  • [3]铁代谢相关基因RRM2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研究[D]. 申慧敏. 山东大学, 2021(11)
  • [4]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对肝癌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陈琼锋. 南昌大学, 2021(01)
  • [5]125I粒子条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D]. 杨胜利.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苯甲酰甘氨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相关机制研究[D]. 邢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7]线粒体融合蛋白2抑制肝细胞癌发生的作用初步研究[D]. 白翔宇. 河南大学, 2020(02)
  • [8]肌肉减少症和炎症细胞因子CHI3L1对肝移植受者肝癌复发的预警价值及其机制研究[D]. 陈樽. 浙江大学, 2020(01)
  • [9]CISD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D]. 刘发煇.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
  • [10]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肝癌的免疫基因预后风险模型[D]. 石华盛.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肝细胞癌的手术切除会加速癌症传播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