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性肌病的肌电图分析

甲亢性肌病的肌电图分析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的肌电图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晶[1](2016)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口腔颌面部临床特征及MRI表现》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检查、X线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估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ystrophia myotonica1,DM1)患者的口腔健康状态和颌面部咀嚼肌群(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受累情况,研究颌面部咀嚼肌群的异常与咬合关系、面型、张口度和咬合力等方面改变的关系,探索DM1异常咬合关系的矫治以及改善患者口腔健康的有效方法。方法:1研究对象入选与分组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肌肉病科的10名DM1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已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和骨骼肌活检,患者已签订知情同意书。入选标准:1)临床标准:四肢远端肌群表现为肌强直、肌无力或肌萎缩,有斧状面容;血清CK正常/轻度升高;肌电图检查出现典型肌强直电位,伴/不伴肌病电位;2)活检骨骼肌病理上出现典型中心核、核聚集和肌浆块;肌纤维大小不一,I型肌纤维萎缩为主,Ⅱ型肌纤维优势;3)基因分析:经改良PCR高GC含量片段检测证实19号染色体q13.3上DMPK基因外显子中3’非翻译区中CTG重复序列的发生异常扩增。对照组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科口腔健康查体人群从中随机选取口腔状况良好的20名成人作为对照组。所选的研究对象均无全身重大疾病史。2总结分析1)设计调查表,总结分析DM1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家族史、起病方式、四肢骨骼肌受累情况、基因检测结果、血清CK、肌电图、饮食偏好(烙饼、米饭、面条)及有无张口呼吸习惯等;2)由同一名检查者检查并记录受试者的口腔状况,包括恒牙龋失补指数(DMFT)、简化牙石指数(CI-S)、咬合关系和最大开口度;3)对受试者制取口腔牙列印模测量腭弓宽度和腭弓最大高度,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下颌平面角;4)用咬合测力仪测量并记录受试者的最大咬合力;5)由同一名影像技师在相同标准条件下对受试者拍摄颌面部MRI,根据肌肉受累范围和脂肪化程度判定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受累程度。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实验所得数据作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设为α=0.05,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资料分析10例DM1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患者发病起始症状主要是肌强直(50%),其次是肌无力(30%),其他原因(20%);80%患者自述喜欢吃面条等类型较软食物;60%患者睡眠时有张口呼吸习惯。2口腔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组、对照组的DMFT分别是4.30±2.41、1.45±1.28,CI-S分别是7.30±3.06、1.70±1.34;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DMFT和CI-S均较对照组变大。3面型及颜面部特点的对比分析3.1咬合关系分析研究组的患者中有6例表现为近中牙合,其中有4例伴有前牙开牙合;4例表现为正常牙合,其中2例伴有前牙开牙合。3.2下颌平面角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下颌平面角分别是31.73±2.08°、27.89±1.81°,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下颌平面角均较对照组变大。3.3最大开口度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最大开口度分别是3.51±0.22cm、4.59±0.32cm,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最大张口度均较对照组变小。3.4腭弓宽度和最大腭高度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男性腭弓宽度分别是33.88±1.31mm、39.01±2.45mm,女性腭弓宽度分别是33.93±1.55mm、36.86±1.21mm;两组男性之间以及两组女性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男女,研究组腭弓宽度均较对照组变小。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男性最大腭高度分别是20.20±1.04mm、16.44±0.54mm,女性最大腭高度分别是18.93±0.80mm、15.34±0.48mm;两组男性之间以及两组女性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男女,研究组最大腭高度均较对照组变大。4最大咬合力的测定和统计学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男性最大咬合力分别是422.70±63.41N、550.29±27.62N,女性最大咬合力分别是365.22±34.42N、454.85±20.87N;两组男性之间以及两组女性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男性和女性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男女,研究组最大咬合力均较对照组变小。5咀嚼肌核磁共振图像采集与分析所有患者行颌面部的MRI检查,选择轴位图像对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进行分析可知,90%患者的咬肌出现高信号的改变,70%患者翼内肌出现高信号改变,80%患者出现翼外肌的高信号改变;在所有病例中受累肌肉双侧情况是相似的。受累肌肉呈现点状或片状增强信号(T1-WI及T2-WI上均呈高信号改变),失去了特征性的均一信号强度,肌肉轮廓和相邻脂肪对比不明显,肌肉边缘轮廓不清晰。在大多数受累肌肉中,弥散性的增强信号,与皮下脂肪组织相似。在压脂序列下,没有观察到咀嚼肌发生炎症和水肿样变化。肌肉受累程度多集中在1、2、3级的程度。对照组所有人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均未见上述特征性的异常信号。结论:1由于DM1患者在青壮年期间即出现以咬合不良为主的颌面部异常,影响正常咀嚼和吞咽功能,因此提示应早期进行干预治疗。2 DM1是氯离子通道异常的离子通道疾病,因此在进行口腔颌面正畸治疗前配合使用钠通道阻断剂(卡马西平、美西律)的药物治疗,可缓解全身肌强直症状,以提高正畸治疗的精准度。3由于DM1患者骨骼肌受累并常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加重对口腔健康状况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重视患者早期的口腔护理。4对于特异容貌、伴咬合关系异常的口腔正畸患者,应积极进行颌面部MRI检查,如发现咀嚼肌群存在可疑病变时,应考虑是否患有全身性骨骼肌疾病的可能,并建议患者进一步明确诊断,以防漏诊。

赵蕾[2](2014)在《运动神经元病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肛门括约肌定量肌电图参考值的建立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志愿者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xternal anal sphincter electromyography, EAS-EMG)的正常值和影响因素,特别是生育的影响,依据影响因素的不同建立适合于不同受试者特征的临床实用的EAS-EMG参考值范围。方法:以公开招募的形式招募62例健康志愿者,包括不同生育经历的女性37例及男性25例。以multi-MUP方法,对每位受试者采集双侧肛门外括约肌的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s, MUPs),分别计算每位受试者各MUP参数的平均值(包括时限、波幅、面积、平均转折、平均相数)及多相波比例和卫星电位出现率,统计分析生理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和生育经历)对EAS-EMG各参数的影响。最后,依据不同生理影响因素建立适用于不同受试者特征的EAS-EMG参考值范围。结果:研究显示性别(P=0.019)和经阴道分娩经历(P=0.002)影响EAS-EMG的MUP时限,经阴道分娩经历同时还影响卫星电位出现率(P=0.014);除平均相数外(P=0.007),年龄对其他EAS-EMG的参数没有影响。MUP平均时限正常值范围男性7.91-12.19ms,女性无经阴道分娩经历7.43-10.47ms,有经阴道分娩经历7.50-13.54ms;卫星电位出现率上限在男性及无经阴道分娩经历女性为13%,在有经阴道分娩女性为20%。结论:年龄、性别及经阴道分娩经历对EAS-EMG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依据不同生理影响因素建立了适用于不同情况的EAS-EMG参考值范围。第二部分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尿便功能障碍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研究目的:探讨ALS中是否有Onuf’s核受累;了解ALS患者尿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特点;分析ALS患者尿便功能障碍与Onuf’s核受累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尿便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50例ALS患者,记录ALS患者常规临床资料,完成尿便功能的调查问卷,并完成EAS-EMG检查;以论文第一部分的数据做对照。将ALS患者的EAS-EMG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ALS患者不同起病部位的各亚组之间EAS-EMG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推测Onuf’s核在该病的受累情况;分析ALS患者尿便功能问卷的结果,总结ALS患者尿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主要类型特点;分析ALS患者尿便功能障碍与EAS-EMG异常及Onuf’s核受累的关系;结合临床资料并回顾文献,分析ALS患者尿便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S患者的EAS-EMG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s, MUPs)波幅增高(P=0.008),面积增大(P=0.001);下肢起病组较球部及上肢起病组平均相数增多(P=0.040),多相波比例(P=0.037)及卫星电位出现率(P=O.000)增加。9例ALS患者有尿便障碍主诉,发生率18%,以便秘(4/50)及尿便急迫感(4/50)最常见,其次是尿便无力感(2/50)。有尿便障碍主诉的ALS患者的EAS-EMG均在正常范围,且与无尿便障碍主诉的ALS患者EAS-EMG各参数也没有显着性差异。4例有便秘症状的患者ALSFRS-R评分、肢体活动能力及呼吸功能分项目的评分均值较无便秘者低,但是没有达到统计学显着性水平;4例有尿便急迫感的ALS患者均以上运动神经原受累为主,以上运动神经元受累为主的ALS患者出现尿便急迫感症状几率明显增加(P=0.000);有尿便无力感症状的患者ALSFRS-R评分(P=0.035)、肢体活动能力(P=0.020)及呼吸功能分项目的评分(P=0.002)均值较无此症状者低。结合对比分析结果并回顾相关文献,在ALS患者中,活动能力下降及活动减少、自主神经受累引起的胃肠道功能活动异常、严重的上运动神经元受累、严重的周身无力及呼吸肌受累可能是尿便障碍症状的主要原因。结论:ALS可能存在Onuf’s核受累,但程度相对较轻。临床有18%的ALS患者有尿便障碍的主诉,其中以便秘及尿便急迫感最常见,其次是尿便无力感。ALS患者的尿便功能障碍常与Onuf’s核受累无关。临床工作中应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分析其尿便障碍发生的原因。

徐丹[3](2012)在《肌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和价值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近年国内神经电生理的临床诊断和研究水平不断进步,但各地区电生理技术发展不平衡。当前,神经电生理检测在我国临床诊断中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又有何不足之处?明确肌电图临床应用现状,获得基线资料,对于进一步促进肌电图规范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国内电生理领域的核心单位之一,可以作为国内肌电图技术应用较好的代表,对其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目的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肌电图患者临床与电生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获得肌电图应用现状的基线资料,分析我院目前电生理对临床诊断的价值,并对临床症状、体征和电生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08-2010年所有行常规肌电图(routine electromyography, rtEMG)、神经传导测定(nerve conduction study, NCS)、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 RNS)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建立数据库,并与1993-2003年资料进行比较。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情况、相关既往史、相关辅助检查、诊断结果、电生理结果、临床与电生理关系,对肌电图检测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就临床和电生理的相关性以及应用价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不同年度行肌电图检查例数及阳性率分别为:1993-1995年3097例,阳性率62.8%;2001-2003年6455例,阳性率60.7%;2008-2010年10161例,阳性率48.9%。2)2008-2010年间,具有不同首发症状的患者EMG阳性率不同,分别为:运动功能障碍68.1%,同时具有运动和感觉障碍67.2%,单纯感觉症状49%,其他难以归类的症状31.9%,无症状30.7%;同时合并感觉症状与客观查体感觉障碍者肌电图阳性率(69.3%)与仅存在感觉症状者的阳性率(38.5%)存在明显差异(P<0.05)。3)在所有行针电极EMG的患者中,39.5%为神经源性损害,7.9%为肌源性损害,1.5%同时合并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肌电图表现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者546例(占神经源性损害的14.7%),包括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400例(73.3%)、脊肌萎缩症10例、肯尼迪病7例、平山病9例、神经根神经病19例、腓骨肌萎缩症9例、多灶性运动神经病3例、其他疾病7例、不能确诊者82例。肌电图表现为上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者704例,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246例、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43例、腓骨肌萎缩症43例、结缔组织病相关周围神经病36例、POEMS综合征22例,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16例,副肿瘤综合征7例,其他29例,不能确诊者262例。4)4688例肌电图与临床初步诊断一致,其中1339例(28.5%)肌电图无异常。2822例肌电图与初步诊断不一致,其中2010例(71.2%)肌电图无异常;在肌电图阳性的812例患者中,250例可解释原有临床症状并改变了原有诊断,411例肌电图虽阳性,但与临床所诊治疾病无关,151例预期肌电图阴性,却得到了可以解释病情的阳性结果。结论:1)近年来肌电图检测的病例总数明显增加,但阳性率下降。2)不同首发症状、体征对应肌电图检测的阳性率不同,其中感觉症状阳性率最低,对仅有感觉障碍主诉者进行肌电图检测、筛查,是造成肌电图阳性率下降的原因之一。3)尽管肌电图检测对临床诊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但存在过度使用现象。4)同一肌电图结果,可对应于多种临床疾病,同一疾病也可有多种电生理表现,37.6%的病例临床诊断和肌电图诊断无关,因此肌电图结果的解释必须结合临床。

胡静[4](2011)在《骨骼肌疾病的诊断基础》文中认为骨骼肌活检病理分析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推动了骨骼肌疾病的研究与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遗传性骨骼肌疾病实现了基因诊断,目前已明确了

洪冰聪[5](2010)在《多发性肌炎患者激素抵抗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患者激素治疗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6-2009.11住院的符合B/P诊断标准的多发性肌炎患者93例,参考2005年顾越英的定义:激素大剂量(>12mg/kg.d)1个月,仍不能改善症状和使肌酶正常化者,称为激素抵抗,反之为激素敏感,对该93例患者进一步筛选,未治疗或疗程不足,激素量未达上述标准,1个月未复查肌酶者均予排除。结果:激素敏感组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9岁;抵抗组39例,男性11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4岁,排除34例。研究因素为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共9项,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咽喉肌受累、肌力轻重、心脏累及、肝脾淋巴结肿大、伴发肿瘤、伴发结缔组织病、血清肌酸激酶,通过调查病历及随访获得,按统一的标准,填写到统一的调查表中,并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除此9项因素外,并调查患者的胸部影像学检查、自身抗体谱、血清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肌电图检查等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血清肌酸激酶,p=0.000;肌力,OR=3.882,p=0.022;而性别、发病年龄、咽喉肌受累、肝脾淋巴结肿大、心脏累及、伴发肿瘤、伴发结缔组织病等因素未见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血清肌酸激酶升高为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发现有4例肌电图提示肌强直者均为激素抵抗患者。结论:1、血清肌酸激酶增高为多发性肌炎患者激素治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验证。2、性别、发病年龄、心脏累及、肝脾淋巴结肿大、伴发肿瘤、伴发结缔组织病等本研究尚不能明确其为激素治疗抵抗的危险因素。3、肌电图提示肌强直者可能为激素抵抗的危险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佳莹,支惠萍[6](2008)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诊断及鉴别诊断综述》文中认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致命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进行性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变性,临床以上或/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肌无力、肌肉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为主要表现,患者最终因呼吸衰竭致死,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ALS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指标,电生理、影像方面可提供帮助。

陈竑,袁昆雄[7](2008)在《5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肌电图分析》文中提出

王永,高冼苏,杨萍[8](2006)在《甲亢肌病36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

林少达,陈小华,郭美云,黄芷荷[9](2006)在《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对Graves病患者神经肌肉受损的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②4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林少达,郭美云,陈小华,黄芷荷[10](2005)在《Graves病中磁运动诱发电位与肌电图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磁运动诱发电位(MEP)和肌电图(EMG)探讨Graves病(GD)神经肌肉受损临床价值。方法GD病组46例行MEP和EMG检查;正常对照组50例行MEP检查,31例行EMG检查。结果46例GD患者神经肌肉症状26例(56·5%),MEP异常38例(82·6%),EMG异常39例(84·8%);以MEP异常判断EMG异常敏感性87·2%,特异性89·5%;以EMG异常判断MEP异常敏感性89·5%,特异性87·2%。结论两种方法对CTM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似;MEP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EMG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的肌电图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的肌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口腔颌面部临床特征及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及其口腔颌面部表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运动神经元病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肛门括约肌定量肌电图参考值的建立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尿便功能障碍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综述二:代谢性肌病的电生理学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小纤维神经病诊断方法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肌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和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之处
References
肌电图与临床数据库变量目录及编码说明
    数据库基本变量及编码
    临床定位诊断编码
    临床定性诊断
    电生理结果分类编码
文献综述
    References
致谢

(4)骨骼肌疾病的诊断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1.1 原发性骨骼肌损害
    1.2 继发性骨骼肌损害
2 临床表现
    2.1 肌肉无力
    2.2 肌肉疲劳
    2.3 肌肉萎缩
    2.4 肌肉肥大
    2.5 肌肉强直
    2.6 肌肉疼痛
    2.7 肌肉痉挛
    2.8 肌束颤动
    2.9 肌张力低下
    2.10 骨骼肌疾病伴随的其他多系统损害
        2.10.1 心肌损害
        2.10.2 中枢、周围神经系统损害
        2.10.3 视力、听力障碍
        2.10.4 精神、智力异常
        2.10.5 骨关节畸形
        2.10.6 肝、肾损害
        2.10.7 皮肤、毛发损害
        2.10.8 内分泌、性腺异常
        2.10.9 肺及呼吸肌受累
3 电生理检查
    3.1 肌源性损害表现
    3.2 神经源性肌肉损害表现
4 实验室检查
    4.1 心肌酶
    4.2 血乳酸、糖代谢及脂代谢相关酶测定
    4.3 红细胞沉降率 (ESR) 、C反应蛋白 (CRP) 及类风湿因子 (RF)
    4.4 甲状腺功能
    4.5 肿瘤筛查
5 影像学检查
    5.1 骨骼肌影像学检查
    5.2 头部MRI检查
    5.3 骨、关节影像学检查
    5.4 心肌影像学检查
6 活检病理诊断与基因分析
    6.1 活检病理诊断
    6.2 基因分析
7 小结

(5)多发性肌炎患者激素抵抗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附录

(6)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诊断及鉴别诊断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ALS的诊断
    ALS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0)Graves病中磁运动诱发电位与肌电图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方法
    1.3 异常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GD组与正常对照组MEP、EMG比较
    2.2 GD组MEP和EMG情况
        2.2.1 Graves病患者MEP情况
        2.2.2 Graves病患者EMG情况
    2.3 Graves病患者临床表现、MEP及EMG异常情况
3 讨论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的肌电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口腔颌面部临床特征及MRI表现[D]. 刘晶.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2]运动神经元病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研究[D]. 赵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11)
  • [3]肌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和价值分析[D]. 徐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3)
  • [4]骨骼肌疾病的诊断基础[J]. 胡静. 现代实用医学, 2011(05)
  • [5]多发性肌炎患者激素抵抗的影响因素分析[D]. 洪冰聪. 福建医科大学, 2010(01)
  • [6]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诊断及鉴别诊断综述[J]. 李佳莹,支惠萍.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8(04)
  • [7]5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肌电图分析[J]. 陈竑,袁昆雄. 山东医药, 2008(37)
  • [8]甲亢肌病36例临床分析[J]. 王永,高冼苏,杨萍. 广西医学, 2006(07)
  • [9]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对Graves病患者神经肌肉受损的评估[J]. 林少达,陈小华,郭美云,黄芷荷. 中国临床康复, 2006(26)
  • [10]Graves病中磁运动诱发电位与肌电图的临床价值[J]. 林少达,郭美云,陈小华,黄芷荷. 中国基层医药, 2005(08)

标签:;  ;  ;  ;  ;  

甲亢性肌病的肌电图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