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粉末涂料有望大面积推广

功能性粉末涂料有望大面积推广

一、功能型粉末涂料有望大面积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鲁帅[1](2021)在《超疏水二氧化硅纳米线的合成及应用》文中指出超疏水界面是指水接触角(WCA)超过150°且接触角滞后低于5°的表面。耐久性是超疏水界面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另外,金属铜纳米线在柔性电极传感器、透明导电电极、医疗杀菌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对铜纳米线的防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制备超疏水二氧化硅(SiO2)纳米线的简单方案,并将其与商用涂料结合起来制备出一种白色的具有超疏水特性的涂层。采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和正硅酸四乙酯(TEOS)在溶液体系中水解共聚的方法制备了超疏水SiO2纳米线。通过调整MTMS和TEOS的比例、反应时间、催化剂浓度、反应物浓度最终获得超疏水的烷基化SiO2纳米线。同时,根据化学方程式提出了二氧化硅纳米线的生长机理,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及差热分析(TG-DTA)手段表征验证了超疏水二氧化硅纳米线的生长机理。该涂层的粗糙度不仅有利于增强表面的超疏水特性,而且有利于玻璃的抗反射性能,使其在照射光的波长200 nm到800 nm范围内的透光率有所提高,制备出自清洁、抗冰与抗反射结合的复合功能玻璃。同样的,利用MTMS的水解缩合反应在铜纳米线外层附着有机硅烷合成烷基化的铜纳米线,SEM结果显示铜纳米线包裹着有机硅烷外壳,金属铜的加入可为涂层增加表面拉曼增强效应、导热性、杀菌性等性能。

刘响[2](2021)在《聚苯硫醚基矿用超疏水复合涂层制备及动态疏水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超疏水涂层因其特有的综合性能,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并在很多领域被研究和应用。复杂的制备工艺、成本高和稳定性差等,严重限制了超疏水涂层在工程实际中的进一步应用。矿用机械表面的工况环境复杂恶劣,对机械表面综合使用性能要求非常高,在寒冷地区还要求涂层具有优异的抗结冰和除冰等特性。将超疏水和矿用机械表面涂层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矿用机械表面涂层综合使用性能,而且可以拓宽超疏水涂层应用领域。液滴撞击超疏水表面的铺展过程是研究液滴撞击超疏水表面动态行为的基础,由于液滴撞击超疏水表面过程的复杂性,使得研究获得的最大铺展系数理论模型存在不可忽视的误差。因此采用有效的理论建模方法,减小理论模型与实际撞击过程误差,对完善液滴撞击铺展动力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简单、低成本方法制备性能稳定的矿用超疏水复合涂层,并对获得的复合涂层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研究了液滴撞击超疏水复合涂层表面形态变化与液滴调控参数间的关系,基于系统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考虑液滴自身重力势能的最大铺展系数模型方程。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常用的工程塑料聚苯硫醚(PPS)为涂层载体,碳纳米纤维(CNFs)为导电填料,同时添加制备的三维二氧化铈(Ce O2)微粒、聚四氟乙烯(PTFE)颗粒以及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充分机械搅拌后,采用喷涂法将获得的悬浊液喷涂在矿用设备常用的Q345合金钢表面,加热固化后获得具有抗静电性能的单层超疏水复合(MSC)涂层。抗结冰测试表明,MSC涂层表面具有良好的延迟结冰效果。电化学腐蚀测试结果表明,MSC涂层表面的空气膜可以显着改善涂层的抗腐蚀能力。MSC涂层的自清洁、抗污染和高温煅烧实验说明制备的复合涂层具有优良的稳定性。(2)在MSC涂层制备工艺基础上,采用了双层喷涂法来提高涂层与基底间的粘结性,并对获得的双层超疏水复合(DSC)涂层进行相关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添加的PPS底层起到过渡层作用,不仅与基底表面结合紧密,而且可以增强底层和面层之间热氧化交联作用,进而提高涂层与基底之间的粘结性能。DSC涂层对水滴的粘附力低以及水滴对污染颗粒吸附作用是影响超疏水表面自清洁和抗污染性能的主要因素。(3)采用自行搭建的高速摄像采集系统,捕捉不同调控参数(液滴直径、撞击高度和表面润湿性)下,液滴撞击超疏水表面形态变化过程。利用Mtalab编程对液滴撞击动态视频进行信息提取,研究了不同调控参数与液滴撞击形态变化关系。定性分析调控参数对液滴撞击表面动态特性参数的影响,揭示了不同撞击高度h和不同液滴直径d0条件下,液滴撞击表面形态变化机理。同时,分析了液滴撞击表面后的回弹速度和最大回弹高度系数随表面疏水性的动态变化规律。(4)对液滴撞击粘性耗散时间方程进行修正,然后基于液滴撞击前后系统总能量守恒原理,引入Young方程和Cassie模型对建立的模型方程进行代换化简,建立考虑液滴自身重力势能的最大铺展系数理论模型,并将与重力相关的无量纲数Bo引入到建立的理论模型中。与典型最大铺展系数理论模型对比发现,本文建立的模型和实验数据吻合度更高,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有效的预测液滴撞击铺展过程βmax变化。

焦志彬[3](2020)在《仿荷叶减反射自清洁复合涂层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不同基体材料(如金属基、硅基)表面光反射和污染物易堆积现象会造成军事装备隐身性能差、太阳能利用率低等不利影响,这将严重制约着材料的推广应用并限制材料综合性能提升。因此,对于功能化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对基体材料表面化学和表面微观结构的合理设计与调控,能够有效抑制光反射并改善自洁性能。然而,现有功能材料却存在功能单一、机械稳定性差、产业化应用难等问题。基于此,寻求功能最优化和高可靠性减反射自清洁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自然界中的生物因完美平衡了自身功能特性为新结构、新材料、新方法的探索提供了创新源泉。这种仿生途径已成为解决工程化难题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从仿生学角度出发,以荷叶为生物原型,重点研究鲜荷叶和干荷叶腹面和背面的光学性能。利用光纤光谱仪和接触角测量仪对荷叶表面反射光谱和润湿性进行测试分析,发现荷叶表面具有优异的减反射特性(λ=450-950 nm)和超疏水特性,同时荷叶腹面还具有良好的自清洁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超景深显微镜对荷叶表面结构特征进行表征观察,并对其表面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分析。结合仿生结构特征尺寸参数,建立了三维可视化减反射结构模型,并借助FDTD光学模拟方法,揭示了荷叶表面减反射特性的作用机理。微米级乳突结构可以增加光线的传播路径长度,使光线在相邻结构间产生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及散射,通过光的多重作用效应,降低了光的反射;同时微结构表面的纳米结构还可以有效抑制光的菲涅尔反射,在两者共同作用下,赋予荷叶表面优异的减反射性能。受荷叶表面结构功能特性的启发,开展了减反射自清洁功能材料的仿生设计与制备。以无机二氧化硅粒子为结构材料,结合吸光材料和粘附性材料,通过调控优化材料组分的协同配比来控制材料表面微观粗糙结构和表面自由能,以合成具有最佳功能特性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利用喷涂沉积工艺技术在铝合金表面成功制备出3种具有荷叶微/纳层级结构的减反射自清洁仿生复合涂层。通过不同吸光材料与仿生结构和粘附性材料的有效组合,既再现了3种涂层表面的类荷叶功能结构,又逐步提高了涂层表面减反射自清洁性能。借助上述策略,为拓展荷叶表面微/纳层级结构的应用,在纸基表面成功制备出无氟仿生多功能复合涂层。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测试技术分别对4种仿生复合涂层表面结构、表面粗糙度、表面化学成分及元素分布、光学及润湿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涂层表面存在微/纳层级结构和低表面自由能,并表现出优异的减反射和超疏水自清洁特性,这与荷叶表面特征结构十分相似。此外,对4种仿生复合涂层还进行了一系列性能测试试验,包括自清洁试验、液滴弹跳试验、胶带粘附试验、刀刮试验、摩擦磨损试验、冲击试验、户外光照试验等。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4种涂层具有良好的自清洁特性、机械稳定性、化学稳定性、耐高温性以及长期的耐候性等。这些性能为仿生功能涂层的实际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利保障。基于仿生学的思想,本研究设计并制备了适用于光谱、润湿和机械稳定性的仿荷叶功能结构的复合涂层。通过调控优化微球结构、吸光材料和粘附性材料的组分协同配比,以寻求功能优化平衡为目标,实现了二元结构对减反射、润湿和耐磨损性能的集成化需求,为实用性减反射自清洁涂层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敖善世[4](2020)在《羟基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的二维碳纳米材料,是目前已发现的最薄、力学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也是未来最有前景的先进材料之一。通过加入一定量的石墨烯和其他材料构成新型的复合材料,有望能充分发挥石墨烯的优异性能,极大地拓展石墨烯的应用。羟基化石墨烯(G-OH)是通过芬顿试剂氧化处理而得到的一种功能化石墨烯。羟基化石墨烯的主要特点有:电阻率显着提高,羟基化后从1.75×10-6 Ω·cm上升到7.52Ω·cm;片层结构完整,氧化处理后,完整保留了石墨烯的结构。根据羟基化石墨烯优异的性能,本论文将其应用于防腐涂料、环氧导热灌封胶和金属催化剂负载等方面,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将石墨烯沉积铜箔样品进行羟基化处理,得到羟基化石墨烯铜箔样品。将石墨烯进行羟基化处理用于防腐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能,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因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而加速样品腐蚀,同时也能保留石墨烯完整结构,形成良好的阻隔,进一步增强防腐效果。环氧涂料是一种常见的防腐涂料,其耐盐雾效果一般只有400h。将羟基化石墨烯加入环氧防腐涂料中,成功的合成了能够耐盐雾2000h左右的防腐涂料。该涂料具有黏度低、耐盐水性好、低气泡、亲水性良好、硬度适中和附着力强等优点,多项指标优于玻璃鳞片/水性环氧防腐涂料。环氧胶黏剂的导热系数很低,仅有0.18-0.2W·m-1·K-1,很难应用到需要散热传热的电子灌封胶领域。在环氧树脂胶黏剂中添加改性石墨烯,有效的增强了环氧树脂的导热性能,通过绝缘导热粉末的加入,合成的环氧树脂导热胶黏剂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电子器件灌封中,密度、流动性能、绝缘性能和导热性能方面均在合适范围。将石墨烯/氮化铝粉末加入环氧树脂中,得到了导热系数达2.8 W·m-1·K-1的超高导热的环氧树脂胶黏剂,与纯环氧树脂相比提高了 14倍,是一种高效的导热电子灌封胶。分别以hummer法合成氧化石墨烯和芬顿氧化合成羟基化石墨烯,再将二氯四氨钯一水合物(Pd(NH3)4Cl2·H2O)分别与氧化石墨烯和羟基化石墨烯进行络合,再将六水合氯铱酸钠(NaIrC16.6H2O)和络合过钯的前述样品进行静电吸附。并将双金属与石墨烯复合样品采取高温氢气流还原,最终制得双金属Pd-Ir/RGO以及双金属Pd-Ir/G-OH催化剂。将合成的催化剂用于对硝基苯还原成苯胺的催化加氢反应。实验发现,Pd-Ir/RGO催化剂对硝基苯还原有非常高的催化性能,以Pd-Ir/G-OH催化剂对上述反应也有较高的催化性能,由于G-OH含极性基团较少,Pd-Ir含量较低,所以Pd-Ir/G-OH比Pd-Ir/RGO的催化性能弱。

胡广齐[5](2019)在《碳、硅量子点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UV吸收性能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鉴于化学类紫外线吸收剂的单一材料吸收范围窄、或毒性、或致皮肤过敏、或循环和累积引起环境污染,物理类屏蔽剂的效率低、透气性差、透光率低等缺点,广谱UV吸收剂的研发无突破性进展,以及水性紫外线吸收剂的极其缺乏。而硅和碳量子点的UV吸收光谱和吸收效率具有可调控性,其还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低毒或无毒性、低成本以及强酸强碱、光辐射和高温下的稳定性,且针对硅和碳量子点作为UV吸收剂的研究,在我们开展此研究之前尚未见报道,我们立项了碳和硅量子点作为UV吸收剂这一极具挑战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本论文,我们对基于硅和碳量子点的UV吸收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理论上,研究了量子点表面基团与UV吸收性能的关系,探讨了环境因素(pH、光、热)对吸收效率的影响,通过红外成像法分析了UV吸收后的能量转移过程,并分别提出了硅量子点和碳量子点的UV吸收机理;实验上,通过人体防晒实验检验了量子点的抗UV辐射效果,通过对比商业紫外线吸收剂,研究了量子点的抗黄化和光降解效应,通过将量子点与无机材料复合实现了多功能应用,通过一步法合成量子点聚合物复合材料获得了UV全吸收的暖白光LED;进一步地,我们制备了油性硅量子点,并研究了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和抗老化性能。所研究的详细内容及进展如下:(1)采用一步水热法,通过表面基团调控,分别合成了具有广谱UV吸收的硅量子点(SiQDs)和碳量子点(CQDs),且该两类量子点均在温度为25~150℃和pH为1~14范围内具有优异的UV吸收性质,满足了多数相关应用工业产品的加工条件和应用环境。通过应用性试验发现,硅量子点相比商业化水性UV吸收剂(BP-4)对聚氨酯具有更好的UV辐射引起的抗黄化性能,而且可以有效的防止罗丹明B的UV光催化。此外,通过理论计算,所合成的硅量子点具有较高的防晒指数,与碳量子点的防晒性能基本一样,而碳量子点进一步开展的人体防晒试验表明,碳量子点与PVA配制的防晒胶液,在工业试验标准的测试条件下,达到了商业化同类产品的防晒效果。重要的是,我们提出了SiQDs和CQDs的UV吸收机制,其中,SiQDs的UV吸收源自于Γ→Γ间接带隙跃迁,而CQDs的UV吸收源自于芳香共轭结构引起的n→π*和π→π*电子跃迁,而且均通过红外成像证实其吸收的UV辐射能转化为热能。(2)基于CaF2具有与PE近似的折射率,和BaSO4的高稳定性、且为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添加剂,我们分别用CQDs和SiQDs与其组装成了量子点复合材料,并赋予了CaF2和BaSO4多功能化,如:UV吸收性能、转光性能,甚至可以调控CaF2和BaSO4的粒径大小。然后,通过与PE进行混合制备了分别添加了CQDs@CaF2和SiQDs@BaSO4的PE薄膜,经过UV加速老化试验发现,其相比纯PE薄膜具有更显着的抗UV老化性能,且荧光光谱显示该两类PE薄膜具有紫外转蓝光功能,不仅可以吸收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紫外线,而且能发射促进植物生长的蓝光(主峰:~450nm)。此外,分别在CQDs和SiQDs作用下实现了CaF2和BaSO4纳米化,添加到PE中可以改善其力学性能。(3)基于无机物与高分子的相容性差、阻挡可见光等问题,为了克服硅烷与十八烯和CA-Na易形成胶束的技术难点,我们提出了先聚合后结晶化的两步法合成策略,成功制备出了具有全UV吸收性能的、强荧光发射的油性硅量子点(F-OSiQDs)。通过与PE热处理混合发现,F-OSiQDs与PE具有非常好的相容性,制备的F-OSiQDs/PE薄膜不仅具有优异的全UV吸收性能,而且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明率以及透明性,此外,F-OSiQDs对PE具有显着的增塑作用,又由于其低毒或无毒性,F-OSiQDs有望取代现有商业化UV吸收剂,而用于聚合物提高其抗UV老化性能。(4)提出了一种自内而外、一步合成量子点复合材料的方法,并通过此方法成功制备出了荧光量子效率高达82.8%的聚硅氧烷镶嵌硅量子点的复合材料,其物理结构通过HRTEM得以证实。固体核磁、FT-IR和XPS测试分析,证实了其发光性能是由两个脱氨方法形成的闭环所决定的,且形成的两个闭环基团分别对应于主峰450nm和521nm的特征发射。此外,该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光稳定性,与395nm LED芯片封装出了无UV和无蓝光发射的暖白光LED光源,且具有高达75的显示指数和高达76.2lm/W的光效。该工作为量子点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提出了一个新的策略,为实现健康的暖白光LED光源封装开辟了一个新型的技术路线。

陈亚君[6](2019)在《钨掺杂氧化锡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在透明隔热涂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不断减少,节约能耗已经是全世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城市建筑中大量的玻璃门窗和幕墙的使用使得人们在室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但与此同时太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到室内,夏季屋内温度升高增加空调、冰箱等制冷电器的使用,这使得建筑能耗不断增长。建筑能耗占人类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一种有效的解决建筑物能耗的方法是在玻璃上涂抹透明隔热涂料。目前透明隔热涂料功能填料有:铟锡氧化物(ITO)、锡锑氧化物(ATO)、镓锡氧化物(GTO)、和钨青铜(MxWO3)等,由于含有毒性元素铟、锑,且铟、镓和钨属于稀有元素其价格昂贵,这些原因限制它们在涂料中的应用,所以当下首要任务是寻找一种安全无毒、高效且价格便宜的功能填料。本论文以SnCl4·5H2O和Na2WO4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钨掺杂氧化锡(WTO)粉体,考察钨元素的摩尔掺杂比例、煅烧温度和水热温度对产物的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比例和煅烧温度对WTO光学性能有较大影响,钨的摩尔掺杂比例为1%、煅烧温度为900℃、水热温度为180℃下制备的WTO具有最优的光学性能。WTO粉体可见光透过率达到65%,近红外区的透过率平均值为30%。将制备的WTO粉体与水性丙烯酸树脂复合制成涂料,涂膜在玻璃板上测试透光性和隔热性,涂膜透光性达到67.47%,涂膜玻璃和空白玻璃温差达到15℃。

胡传波[7](2018)在《取代聚苯胺/Si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苯胺因其独特的抗点蚀、抗划伤和防止海洋生物附着等特殊性能,逐渐成为防腐涂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在金属材料、化学化工、航海和航天等行业有着广泛地应用前景。但无论是电化学沉积还是化学沉积所制备的单一聚苯胺涂层均存在着非致密的形态结构,以及对金属基底附着不强的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因此,提高聚苯胺涂层的致密性和附着强度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SiC纳米颗粒复合改性环/氮取代聚苯胺,制备得到一系列致密和可加工的取代聚苯胺/SiC复合材料。采用两种方法以提高复合材料的附着力和耐久性,一是将复合材料与环氧树脂混合制成共混涂层;二是将复合材料化学沉积于具有粗糙结构的镀层表面,镶嵌结合制成双层涂层。本论文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HCl掺杂的聚邻氯苯胺/SiC复合材料(POCl/SiC)。将POCl/SiC添加在环氧树脂中,在碳钢表面制备POCl/SiC-环氧树脂共混涂层,研究不同含量POCl/SiC对环氧树脂涂料防腐性能的影响;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HCl、对甲苯磺酸(TSA)和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掺杂的聚邻甲氧基苯胺/SiC复合材料(POA/SiC)。将POA/SiC添加在环氧树脂中,在碳钢表面制备POA/SiC-环氧树脂共混涂层,分析不同酸掺杂的POA/SiC对环氧树脂涂料防腐性能的影响;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DBSA掺杂的聚邻乙基苯胺(POE)和POE/SiC复合材料。通过共溶法在粗糙的Zn镀层表面沉积POE/SiC膜,在SiC/Zn镀层表面沉积POE膜,探索内外涂层的结构对双层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DBSA掺杂的聚N-甲基苯胺/SiC复合材料(PNMA/SiC)和聚N-乙基苯胺/SiC复合材料(PNEA/SiC)。通过共溶法在多孔粗糙的ZnO薄膜表面沉积复合膜,研究取代基大小和SiC纳米颗粒对双层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通过一系列表征方法对环/氮取代聚苯胺/SiC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并对共混涂层和双层涂层的防腐性能和机理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取代聚苯胺/SiC复合材料的XRD测试,发现POCl/SiC、POA/SiC、POE/SiC、PNMA/SiC和PNEA/SiC均已成功制得。光谱测试结果发现,取代聚苯胺/SiC复合材料的特征吸收峰位置发生了一定的迁移,表明SiC纳米颗粒与POCl、POA、POE、PNMA和PNEA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2)通过对取代聚苯胺/SiC复合材料的粒度测试,发现POCl/SiC的粒度比POCl的粒度大大减小。分析了三种酸(HCl、TSA、DBSA)掺杂态POA/SiC的粒度分布,DBSA掺杂态POA/SiC粒度最小为2.65~2.91 μm。(3)通过四探针仪测试发现,在室温时,POCl/SiC的电导率比POCl提高了 31%;POA/SiC的电导率随掺杂酸(HCl、TSA、DBSA)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DBSA掺杂态POA/SiC的电导率达到0.027 S·cm-1。热失重分析发现,在800℃时,POCl/SiC的失重率比POCl降低了 13.3%;POA/SiC的失重率随掺杂酸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小,其中DBSA掺杂态POA/SiC的失重率最小仅为25.1%,说明DBSA掺杂态POA/SiC的热稳定性最优。(4)通过XPS氮原子拟合峰分析发现,POE/SiC的酸掺杂度由POE的49.75%提高到53.61%;PNMA/SiC 比PNEA/SiC具有更高的掺杂水平,达到52.44%。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技术分别测定了 POE/SiC、PNMA/SiC及PNEA/SiC的电化学行为,分析表明POE/SiC中的SiC纳米颗粒可以明显提高POE的峰值电流;PNMA/SiC和PNEA/SiC受N原子上取代基的影响,PNMA/SiC的氧化还原电位差ΔEp比PNEA/SiC小约0.03 V。(5)通过SEM测试了 POCl/SiC-环氧树脂涂层的断面形貌,分析发现填充量为5%的POCl/SiC能降低环氧树脂涂层的孔隙缺陷,由Tafel极化曲线拟合其腐蚀速率为2.78×10-3 mm/a,腐蚀保护效率可达90.45%。(6)通过实验测定DBSA掺杂态POA/SiC-环氧树脂涂层的剥离强度和划痕强度分别为9.87 N和19.61 N。DBSA掺杂的POA/SiC-环氧涂层在3.5%NaCl溶液中浸泡7天后,其腐蚀速率为1.23×10-3 mm/a,电荷转移电阻为17154Ω·cm2,腐蚀保护效率达到90.70%。DBSA掺杂态POA/SiC-环氧树脂缺陷涂层在3.5%NaCl溶液中浸泡180天后,其碳钢基体表面形成数层致密、连续的钝化膜,说明DBSA掺杂态POA/SiC-环氧树脂涂层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7)电化学实验测定POE-SiC/Zn双层涂层和POE/SiC-Zn双层涂层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021 mm/a和0.083 mm/a,电荷转移电阻分别为12750 Ω·cm2和10530 Ω·cm2,POE-SiC/Zn双层涂层的防腐性能明显强于POE/SiC-Zn双层涂层。表明SiC/Zn镀层紧凑的微/纳米表面有助于POE膜在其表面产生良好的镶嵌结合,Zn镀层多孔的凹槽结构容易捕获空气对POE/SiC膜造成破坏,从而导致腐蚀缺陷的发生。(8)电化学实验测定PNMA-ZnO双层涂层和PNEA-ZnO双层涂层在3.5%NaCl溶液中的的腐蚀速率约为ZnO涂层的23%和37%,表明聚N-烷基苯胺涂层对提高ZnO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有一定的帮助。PNMA/SiC-ZnO双层涂层的腐蚀速率为0.004 mm/a,电荷转移电阻为13619 Ω·cm2,其涂层的防腐性能高于PNEA/SiC-ZnO双层涂层和聚N-烷基苯胺-ZnO双层涂层,这说明沉积到ZnO涂层表面的PNMA/SiC复合膜致密而连续,有利于通过镶嵌交织作用实现对ZnO涂层的化学吸附和渗透,形成附着力较好的双涂层体系。

张璇[8](2018)在《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化工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近年来,围绕产业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突出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延伸,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通过上项目、提品质、创品牌,推动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在此背景下,Y公司作为精细化工市场中的一员,不断开拓创新,顺应目前市场上对环保涂料,即粉末涂料的需求,开发了公司新产品“液体新戊二醇”并打算投入销售中。面对新型化工多元竞争格局的形成,研究液体新戊二醇上市销售的营销策略,有利于Y公司根据市场的变化,以自身储量和产能建设为依托,做出符合企业自身的正确的营销战略决策,引导Y公司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化工产业之路。本文围绕Y化工公司新产品液体新戊二醇上市销售的营销策略核心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理论综述;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根据营销环境分析制定营销策略,通过STP、波特五力模型以及4P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等多方面拟定液体新戊二醇上市销售的营销组合方式,最终确定液体新戊二醇产品的营销策略实施。借助营销理论知识,结合Y公司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液体新戊二醇不单单是新产品的上市,更需要赋予产品以内涵和价值,采取快速渗透策略,通过绿色宣传、技术服务以及大客户管理等促销手段来保证液体新戊二醇的成功面向市场。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不仅对公司合理制定液体新戊二醇产品的营销策略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优化和延伸了公司现有的产业链,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又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而且对我国液体新戊二醇的营销工作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借鉴参考意义。

刘国杰[9](2016)在《石墨烯重防腐涂料产业化研发的初步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石墨烯有关概念与其市场前景预测及国内外石墨烯研究进展简况;对国内石墨烯产业化进展,特别是海洋工程的石墨烯重防腐涂料研发与产业化的一些进展作了详述;关注了影响石墨烯质量与价格因素、评价方法与标准、石墨烯重防腐涂料数据库建设、石墨烯市场前景正确宣传等方面问题。

刘佩[10](2016)在《低吸热沥青路面降温技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路面作为一种常用路面类型,夏季易吸热容易引发路面材料在荷载作用下高温失稳产生车辙等路面病害,同时会影响周边热环境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因此,研究一种有效且适用于沥青路面的降温方式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主要围绕热阻材料降温和热反射涂料降温而展开,通过一系列室内辐照模拟试验、热物性测定试验、路用性能试验依次研究了热反射涂层、热阻粘层、热阻沥青、热阻集料及其组合等多种降温方式。在总结分析现有低吸热路面研究中的相关试验装置的不足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台路面材料光热性能测定装置,该装置可以集降温效果、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太阳反射比四个指标的测定于一体。通过室内辐照模拟试验研究了热反射涂料R1、两种热阻粘层材料(膨胀珍珠岩粉、陶砂)、三种热阻沥青(膨胀珍珠岩沥青、橡胶粉沥青和瓷土粉沥青)以及陶粒热阻集料的降温效果,并通过热物性参数测定试验和相关路用性能试验分别研究了四种降温方式的降温机理和其对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降温方式具有不同的降温效果,热反射涂层能同时显着降低试件上下表面的温度;热阻材料的三种使用方式都能够有效减少热量在路面中的蓄积,其中,膨胀珍珠岩热阻型沥青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最后,将上述几种降温方式进行四种组合,通过比较其降温效果、路用性能和经济性,推荐了一种这三方面都表现良好的优选组合降温方式,使用该组合功能层的试件上表面温度降低了6.4℃、下表面温度降低了8.1℃。本文改进了低吸热路面研究的试验装置、拓展了沥青路面降温方法的研究,所得成果为低吸热路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对推进低吸热路面的研究、改善沥青路面使用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功能型粉末涂料有望大面积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能型粉末涂料有望大面积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超疏水二氧化硅纳米线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疏水界面简介
        1.2.1 超疏水表面的定义
        1.2.2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
        1.2.3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1.3 超疏水SiO_2纳米材料与Cu基涂层
        1.3.1 超疏水SiO_2纳米材料
        1.3.2 超疏水SiO_2纳米线的合成
        1.3.3 超疏水Cu基涂层的应用及超疏水Cu纳米线合成方法
    1.4 本文选题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选题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第三章 超疏水SiO_2纳米线与Cu纳米线的硅烷化
    3.1 实验步骤及表征手段
        3.1.1 实验步骤
        3.1.2 实验表征手段
    3.2 烷基化SiO_2纳米线的形貌调控
        3.2.1 MTMS与 TEOS比例对烷基化SiO_2形貌的影响
        3.2.2 反应时间对烷基化SiO_2形貌的影响
        3.2.3 催化剂浓度对烷基化SiO_2形貌的影响
        3.2.4 放大生产对SiO_2形貌的影响
    3.3 烷基化SiO_2纳米线生长机理
        3.3.1 烷基化SiO_2纳米线的理论生长机理
        3.3.2 烷基化SiO_2纳米线生长机理的验证
        3.3.3 烷基化SiO_2纳米线的生长机理总结
    3.4 Cu纳米线的硅烷化
        3.4.1 实验步骤
        3.4.2 硅烷化Cu纳米线的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O_2纳米线与涂层的性能
    4.1 超疏水SiO_2纳米线与涂层的表征手段
        4.1.1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4.1.2 烷基化SiO_2纳米线的疏水性表征
        4.1.3 超疏水涂层的疏水、自清洁、抗冰和抗反射性能表征
    4.2 烷基化SiO_2纳米线的超疏水特性
    4.3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与表征
        4.3.1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4.3.2 超疏水涂层的浸润性
        4.3.3 超疏水涂层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聚苯硫醚基矿用超疏水复合涂层制备及动态疏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3 超疏水复合涂层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
3 单层超疏水复合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三维花球状CeO_2颗粒制备及表征
    3.3 超疏水复合涂层制备及表征
    3.4 表面粘附和润湿性分析
    3.5 自清洁与抗污染性能
    3.6 抗结冰性能分析
    3.7 热稳定性分析
    3.8 抗静电性能分析
    3.9 耐腐蚀性分析
    3.10 涂层粘结性能分析
    3.11 本章小结
4 双层超疏水复合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双层超疏水复合涂层制备及表征
    4.3 双层超疏水复合涂层表面能计算
    4.4 双层超疏水复合涂层粘结性研究
    4.5 双层超疏水复合涂层耐用性研究
    4.6 双层超疏水复合涂层磨损性能研究
    4.7 本章小结
5 液滴撞击超疏水复合涂层表面的动态疏水性能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液滴撞击实验
    5.3 视频及图像处理
    5.4 液滴撞击复合涂层表面形态变化
    5.5 撞击高度对液滴撞击动力学性能影响
    5.6 表面润湿性对撞击动力学性影响
    5.7 液滴直径对液滴撞击动力学性能影响
    5.8 本章小结
6 液滴撞击超疏水复合涂层表面动态模型的建立及理论分析
    6.1 引言
    6.2 液滴撞击动态模型理论分析
    6.3 最大铺展系数理论建模
    6.4 最大铺展系数模型验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主要内容和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仿荷叶减反射自清洁复合涂层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减反射和自清洁基本理论
        1.2.1 减反射基本原理
        1.2.2 自清洁基本原理
    1.3 自然界中典型的减反射和自清洁生物表面
        1.3.1 典型生物减反射表面
        1.3.2 典型生物自清洁表面
    1.4 仿生减反射和自清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仿生减反射材料
        1.4.1.1 硅基
        1.4.1.2 聚合物基
        1.4.1.3 金属基
        1.4.1.4 复合材料
        1.4.2 仿生自清洁材料
        1.4.2.1 超疏水自清洁材料
        1.4.2.2 超亲水自清洁材料
        1.4.2.3 超疏油自清洁材料
        1.4.3 仿生减反射自清洁材料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荷叶表面微结构及减反射自清洁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过程
        2.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2.2.2 NOA63 仿生功能表面的制备
        2.2.3 FDTD光学模拟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鲜荷叶和干荷叶腹面和背面微结构观察及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2.3.1.1 表面形貌结构表征
        2.3.1.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2.3.2 鲜荷叶和干荷叶表面光学及润湿特性研究
        2.3.2.1 表面反射光谱分析
        2.3.2.2 表面润湿特性分析
        2.3.3 基于荷叶层级结构仿生功能表面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3.3.1 表面形貌结构表征
        2.3.3.2 表面光学及润湿特性分析
        2.3.3.3 表面自清洁性能测试
        2.3.4 仿荷叶微/纳层级结构表面的光学机理研究
        2.3.4.1 光学散射试验
        2.3.4.2 仿荷叶微/纳层级结构表面FDTD模拟与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iO_2/PDMS/ER仿生减反射自清洁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St?ber溶胶-凝胶法合成SiO_2 NPs
        3.2.3 SiO_2/PDMS/ER仿生复合涂层的设计与制备
        3.2.3.1 仿生复合涂层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3.2.3.2 仿生复合涂层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仿生复合涂层表面润湿性的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
        3.3.1.1 SiO_2 NPs的质量比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3.1.2 ER的添加量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3.1.3 PDMS的添加量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3.1.4 方差分析
        3.3.2 仿生复合涂层表面光学特性分析
        3.3.3 优选方案的涂层表面光学及润湿特性分析
        3.3.4 仿生复合涂层表面形貌结构表征
        3.3.5 仿生复合涂层的化学成分分析
        3.3.6 仿生复合涂层减反射自清洁特性的作用机理分析
        3.3.7 仿生复合涂层的自清洁特性及液滴弹跳测试
        3.3.8 仿生复合涂层的机械性能测试
        3.3.8.1 胶带粘附和刮涂试验
        3.3.8.2 细沙冲击试验
        3.3.8.3 摩擦磨损试验
        3.3.9 仿生复合涂层的稳定性测试
        3.3.9.1 化学稳定性试验
        3.3.9.2 耐高温及热重分析试验
        3.3.10 仿生复合涂层的耐候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iO_2/PDMS/哑光聚氨酯仿生减反射自清洁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SiO_2/PDMS/哑光聚氨酯仿生复合涂层的设计与制备
        4.2.2.1 材料的选取原则
        4.2.2.2 仿生复合涂层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仿生复合涂层表面光学与润湿特性研究
        4.3.1.1 SiO_2 NPs对涂层反射率及润湿性的影响
        4.3.1.2 PDMS对涂层反射率及润湿性的影响
        4.3.1.3 哑光聚氨酯对涂层反射率及润湿性的影响
        4.3.2 仿生复合涂层表面形貌结构表征
        4.3.2.1 不同质量SiO_2 NPs的涂层表面结构分析
        4.3.2.2 不同质量PDMS的涂层表面结构分析
        4.3.2.3 不同质量哑光聚氨酯的涂层表面结构分析
        4.3.3 仿生复合涂层的化学成分分析
        4.3.4 仿生复合涂层减反射自清洁特性的作用机理分析
        4.3.5 仿生复合涂层的自清洁特性及液滴弹跳试验测试
        4.3.6 仿生复合涂层的机械性能测试
        4.3.6.1 摩擦磨损试验
        4.3.6.2 胶带粘附和刮涂试验
        4.3.6.3 细沙冲击试验
        4.3.7 仿生复合涂层表面的稳定性测试
        4.3.7.1 化学稳定性试验
        4.3.7.2 耐高温及热重分析试验
        4.3.8 仿生复合涂层的耐候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iO_2@MWCNTs/PDMS/ER仿生减反射自清洁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2.2 仿生复合涂层的设计与制备
        5.2.2.1 仿生复合涂层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5.2.2.2 仿生复合涂层的制备
        5.2.3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仿生复合涂层表面润湿性的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
        5.3.1.1 SiO_2@MWCNTs的质量比对涂层润湿性的影响.
        5.3.1.2 ER的添加量对涂层润湿性的影响
        5.3.1.3 PDMS的添加量对涂层润湿性的影响
        5.3.1.4 方差分析
        5.3.2 仿生复合涂层的光学特性分析
        5.3.3 优选的仿生复合涂层光学及润湿特性分析
        5.3.4 仿生复合涂层表面形貌结构表征
        5.3.5 仿生复合涂层的化学成分分析
        5.3.6 仿生复合涂层减反射自清洁功能的作用机理分析
        5.3.7 仿生复合涂层的自清洁特性及液滴弹跳测试
        5.3.8 仿生复合涂层的机械性能测试
        5.3.8.1 摩擦磨损试验
        5.3.8.2 胶带粘附和刮涂试验
        5.3.8.3 细沙冲击试验
        5.3.9 仿生复合涂层表面的稳定性测试
        5.3.9.1 化学稳定性试验
        5.3.9.2 耐高温及热重分析试验
        5.3.10 仿生复合涂层的耐候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尺度SiO_2/ER仿生多功能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部分
        6.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6.2.2 SiO_2/ER仿生多功能涂层的制备
        6.2.3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BSP表面形貌结构表征及化学元素分析
        6.3.2 BSP表面润湿性、自清洁性和光学透明性
        6.3.3 BSP的水基拒液特性
        6.3.4 BSP的机械耐磨性、化学稳定性和耐沸水性
        6.3.5 BSP的隔热性能
        6.3.6 BSP的水下书写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7.1.1 研究结论
        7.1.2 主要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奖励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4)羟基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石墨烯
        1.1.1 石墨烯的性质
        1.1.2 石墨烯的合成
        1.1.3 石墨烯的应用
    1.2 石墨烯防腐涂料研究现状
        1.2.1 金属腐蚀及防护
        1.2.2 石墨烯防腐原理
        1.2.3 石墨烯薄膜防腐涂料
    1.3 石墨烯环氧树脂重防腐涂料的研究现状
        1.3.1 水性环氧树脂简介
        1.3.2 石墨烯水性环氧树脂
    1.4 石墨烯环氧树脂导热胶
        1.4.1 导热填料
        1.4.2 石墨烯导热胶黏剂研究进展
    1.5 石墨烯负载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5.1 催化剂
        1.5.2 石墨烯金属催化剂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羟基化石墨烯膜耐腐蚀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2 CVD法合成石墨烯沉积铜箔
        2.1.3 石墨烯沉积铜箔的羟基化处理
        2.1.4 盐雾加速腐蚀实验
    2.2 材料表征手段
        2.2.1 热重分析(TG)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2.3 盐雾加速腐蚀实验
        2.2.4 电化学工作站
        2.2.5 电阻率测试
        2.2.6 显微镜测试
    2.3 材料表征结果
        2.3.1 XPS分析
        2.3.2 循环伏安曲线测试
        2.3.3 塔菲尔分析
        2.3.4 电阻测试
    2.4 耐强氧化化学腐蚀性能
    2.5 耐盐雾腐蚀试验
        2.5.1 裸铜腐蚀试验
        2.5.2 羟基化石墨烯沉积铜箔耐腐蚀
    2.6 小结
第三章 羟基化石墨烯/环氧防腐涂料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2 羟基化石墨烯(G-OH)的合成
        3.1.3 功能化石墨烯环氧防腐涂料的合成
        3.1.4 常见水性环氧防腐涂料的制备
        3.1.5 盐雾加速腐蚀实验
    3.2 材料性能表征方法
        3.2.1 涂层厚度检测
        3.2.2 涂层硬度测试
        3.2.3 漆膜的耐盐水测定
        3.2.4 涂层附着力测试
    3.3 材料表征结果
        3.3.1 涂层形貌分析
        3.3.2 涂层厚度检测
        3.3.3 涂层硬度测试
        3.3.5 涂层耐盐水性能测试
        3.3.6 涂层附着力测试
    3.4 盐雾加速腐蚀实验
        3.4.1 涂料样品
        3.4.2 涂层样品腐蚀前期
        3.4.3 涂层样品腐蚀后期
    3.5 小结
第四章 改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导热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1.2 石墨烯环氧树脂导热胶
        4.1.3 羟基化石墨烯环氧树脂导热胶
        4.1.4 石墨烯微片环氧树脂导热胶
    4.2 表征手段
        4.2.1 黏度测试
        4.2.2 密度测试
        4.2.3 电阻测试
        4.2.4 硬度测试
        4.2.5 导热性能测试
    4.3 表征结果
        4.3.1 石墨烯环氧导热胶测试
        4.3.2 羟基化石墨烯环氧树脂导热胶测试
        4.3.3 石墨烯微片环氧树脂测试
    4.4 小结
第五章 功能化石墨烯负载钯铱(Pd/Ir)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性能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5.1.2 氧化石墨烯(GO)的合成
        5.1.3 羟基化石墨烯(G-OH)的合成
        5.1.4 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合成
        5.1.5 功能化石墨烯对芳香族化合物吸附性能研究
        5.1.6 功能化石墨烯负载双金属(Pd/Ir)催化剂的合成
        5.1.7 功能化石墨烯负载双金属(Pd/Ir)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5.2 材料表征分析方法
        5.2.1 X-射线衍射(XRD)
        5.2.2 透射电镜(TEM)
        5.2.3 热重分析(TG)
        5.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5.3 功能化石墨烯表征分析结果
        5.3.1 XRD
        5.3.2 TEM
        5.3.3 TG
        5.3.4 XPS
    5.4 功能化石墨烯的吸附实验
        5.4.1 对硝基苯的吸附
        5.4.2 对苯胺的吸附
    5.5 功能化石墨烯负载双金属Pd-Ir的催化性能
        5.5.1 功能化石墨烯负载金属Pd-Ir
        5.5.2 双金属(Pd-Ir)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碳、硅量子点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UV吸收性能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量子点
        1.1.1 量子点的基本性质
        1.1.1.1 荧光性质
        1.1.1.2 UV-vis吸收特性
        1.1.1.3 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1.1.2 硅、碳量子点的应用
        1.1.2.1 LED照明
        1.1.2.2 荧光探针
        1.1.2.3 生物学应用
        1.1.2.4 助剂
    1.2 UV吸收剂材料
        1.2.1 UV吸收剂的分类及现状
        1.2.1.1 化学吸收剂
        1.2.1.2 物理屏蔽剂
        1.2.1.3 天然生物吸收剂
        1.2.2 UV吸收剂的应用
        1.2.2.1 高分子聚合物中的应用
        1.2.2.2 防晒类化妆品
        1.2.2.3 在涂料中应用
    1.3 本课题的立体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性硅量子点的UV吸收调控及其抗黄化和防光催化应用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水溶性硅量子点的制备
        2.2.3 测试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示意图及其吸收光谱调控
        2.3.2 形貌和表面基团分析
        2.3.3 UV吸收稳定性
        2.3.4 抗黄化应用
        2.3.5 防光催化应用
        2.3.6 防晒指数计算
        2.3.7 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成本、水性碳量子点的UV吸收调控及其防晒应用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水溶性碳量子点的制备
        3.2.3 测试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吸收光谱调控及相应基本表征
        3.3.2 UV吸收效率及稳定性
        3.3.3 人体防晒应用
        3.3.4 聚合物的抗老化和纳米增韧效应
        3.3.5 UV吸收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Ds@CaF_2复合材料的组装、性能研究及其抗UV辐射应用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碳量子点@纳米CaF_2的合成
        4.2.3 碳量子点/纳米CaF_2/PE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CNCs及 CCNCs/PE制备和应用示意图
        4.3.2 晶体结构及表面基团分析
        4.3.3 形貌及粒径分布
        4.3.4 转光和UV吸收性能
        4.3.5 多功能应用
        4.3.6 UV吸收和转光机理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QDs@BaSO_4复合材料的组装、性能研究及其多功能应用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Si Ds@Ca/Sr/BaSO_4 的制备
        5.2.3 SiDs@BaSO_4/PE 的制备
        5.2.4 测试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i Ds@BaSO_4/PE制备示意图
        5.3.2 SiDs的定性及光学性能分析
        5.3.3 M(M=Ca,Sr,Ba)SO_4 形貌及粒径的对比
        5.3.4 Si Ds@BaSO_4 复合形式及元素分析
        5.3.5 Si Ds@BaSO_4 的结构及光学性质
        5.3.6 抗老化应用
        5.3.7 纳米增韧和转光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OSi QDs的制备、UV吸收性能研究及其在高分子中应用
    6.1 研究背景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2 F-OSiQDs的合成
        6.2.3 F-OSiQDs@PE薄膜的制备
        6.2.4 测试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合成示意图
        6.3.2 形貌分析
        6.3.3 晶体结构及表面基团分析
        6.3.4 荧光和UV吸收性能
        6.3.5 相容性
        6.3.6 F-OSiQDs/PE薄膜的UV吸收和增塑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UV全吸收的P-E-SiQDs制备及其在LED中的应用
    7.1 研究背景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7.2.2 P-E-SiQDs的制备
        7.2.3 LED封装
        7.2.4 测试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合成示意图
        7.3.2 光学性质及调控
        7.3.3 形貌结构分析
        7.3.4 发光原理解析
        7.3.5 LED的光电性能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钨掺杂氧化锡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在透明隔热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研究进展
    1.3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隔热机理
        1.3.1 阻隔型隔热涂料隔热机理
        1.3.2 反射型隔热涂料隔热机理
        1.3.3 辐射型隔热涂料隔热机理
        1.3.4 复合型隔热涂料隔热机理
    1.4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种类
        1.4.1 纳米氧化铟锡(ITO)透明隔热涂料
        1.4.2 纳米氧化锡锑(ATO)透明隔热涂料
        1.4.3 纳米氧化锡镱(YTO)透明隔热涂料
        1.4.4 纳米氧化镓锡(GTO)透明隔热涂料
        1.4.5 纳米氧化氟锡(FTO)透明隔热途料
        1.4.6 纳米氧化铋锡(BTO)透明隔热材料
        1.4.7 钨系氧化物透明隔热涂料
    1.5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方法
        1.5.1 共混法
        1.5.2 溶胶-凝胶法
        1.5.3 原位聚合法
        1.5.4 插层复合法
    1.6 氧化锡的掺杂改性研究
    1.7 钨掺杂氧化锡的研究进展
    1.8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试剂、设备和表征仪器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表征方法和仪器
        2.3.1 物相分析
        2.3.2 组成分析
        2.3.3 形貌分析
        2.3.4 热重分析
        2.3.5 光学性能测试
        2.3.6 涂膜透光性和隔热性能分析
第三章 纳米WTO粉体的水热法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纳米WTO粉体的水热法制备
        3.2.1 反应机理
        3.2.2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WTO粉体的物质组成分析
        3.3.2 纳米WTO粉体的热行为分析
        3.3.3 纳米WTO粉体的物相组成分析
        3.3.3.1 钨掺杂比例对WTO晶体结构的影响
        3.3.3.2 煅烧温度对WTO晶体结构的影响
        3.3.3.3 水热温度对WTO晶体结构的影响
        3.3.4 纳米WTO粉体的微观形貌分析
        3.3.5 纳米WTO粉体的光学性能分析
        3.3.5.1 钨掺杂比例对WTO粉体光学性能的影响
        3.3.5.2 煅烧温度对WTO粉体光学性能的影响
        3.3.5.3 水热温度对WTO粉体光学性能的影响
        3.3.6 纳米WTO粉体光学性能机理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钨掺杂氧化锡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涂料的制备
        4.2.2 涂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制备工艺条件对涂膜透明性能的影响
        4.3.1.1 纳米WTO粉体含量对涂膜透明性能的影响
        4.3.1.2 钨掺杂比例对涂膜透明性能的影响
        4.3.1.3 煅烧温度对涂膜透明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制备工艺条件对涂膜隔热性能的影响
        4.3.2.1 钨掺杂比例对涂膜隔热性能的影响
        4.3.2.2 煅烧温度对涂膜隔热性能的影响
        4.3.2.3 纳米WTO粉体含量对涂膜隔热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取代聚苯胺/Si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导电聚合物简介
    1.3 聚苯胺
        1.3.1 聚苯胺简介
        1.3.2 聚苯胺的合成
        1.3.3 聚苯胺的应用
    1.4 聚苯胺防腐涂层
        1.4.1 聚苯胺涂层的制备
        1.4.2 聚苯胺的防腐机理
    1.5 聚苯胺复合材料
        1.5.1 聚苯胺复合材料概述
        1.5.2 聚苯胺复合材料在腐蚀防护中的应用
        1.5.3 聚苯胺复合涂层现存的问题
    1.6 取代聚苯胺涂层的研究现状
        1.6.1 环取代聚苯胺衍生物涂层
        1.6.2 N取代聚苯胺衍生物涂层
        1.6.3 取代聚苯胺复合涂层
        1.6.4 取代聚苯胺复合物/树脂共混涂层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8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聚邻氯苯胺/SiC的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制备POCl/SiC复合材料
        2.1.3 制备共混涂料
        2.1.4 制备POCl/SiC-EP共混涂层
    2.2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2.2.1 红外光谱
        2.2.2 紫外-可见光谱
        2.2.3 X射线衍射光谱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5 扫描电镜
        2.2.6 粒度分布
        2.2.7 热稳定性
        2.2.8 电导率
        2.2.9 耐腐蚀性能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结构分析
        2.3.2 表面形貌及粒度分布
        2.3.3 热稳定性
        2.3.4 电导率分析
        2.3.5 涂层的断面形貌
        2.3.6 涂层的防腐性能
        2.3.7 盐雾试验
        2.3.8 防腐机理
    2.4 小结
第3章 聚邻甲氧基苯胺/SiC的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2 制备POA/SiC复合材料
        3.1.3 制备共混涂料
        3.1.4 制备共混涂层
        3.1.5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结构分析
        3.2.2 形貌分析
        3.2.3 热稳定性分析
        3.2.4 电导率分析
        3.2.5 涂层的物理性能
        3.2.6 涂层的防腐性能
        3.2.7 腐蚀形貌观察
    3.3 小结
第4章 聚邻乙基苯胺-SiC/Zn的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1.2 制备POE/SiC复合材料
        4.1.3 碳钢片的预处理
        4.1.4 制备SiC/Zn镀层
        4.1.5 制备双层涂层
        4.1.6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OE/SiC的结构分析
        4.2.2 POE/SiC的电化学性能
        4.2.3 POE/SiC的热稳定性
        4.2.4 电镀层的结构分析
        4.2.5 涂层的表面形貌
        4.2.6 涂层的防腐性能研究
    4.3 小结
第5章 聚N-烷基苯胺/SiC-ZnO的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1.2 PNAA/SiC的制备
        5.1.3 ZnO薄膜的制备
        5.1.4 PNAA/SiC-ZnO双层涂层的制备
        5.1.5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NAA/SiC的结构分析
        5.2.2 PNAA/SiC的电化学性能
        5.2.3 不同条件下制备ZnO薄膜的表面形貌
        5.2.4 ZnO薄膜的结构表征
        5.2.5 双层涂层的表面形貌
        5.2.6 涂层的防腐性能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化工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综述
    2.2 新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综述
    2.3 STP理论
    2.4 4P营销管理
    2.5 波特五力分析法
第3章 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的营销环境分析
    3.1 Y公司基本情况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3.2.2 竞争力分析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第4章 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的STP战略分析
    4.1 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的市场细分
        4.1.1 新戊二醇下游应用领域分类
        4.1.2 新戊二醇市场细分概述
    4.2 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的目标市场
        4.2.1 Y公司潜在客户分析
        4.2.2 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目标市场的确定
    4.3 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产品市场定位
        4.3.1 明确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的市场定位
        4.3.2 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销售目标
第5章 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的营销策略及实施措施
    5.1 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的营销组合
        5.1.1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产品策略
        5.1.2 采取快速渗透的价格策略
        5.1.3 走扁平化的渠道策略
        5.1.4 灵活多变的促销策略
    5.2 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营销策略的实施
        5.2.1 落实团队营销方案
        5.2.2 加强销售团PA建设
        5.2.3 关注产品的质量
        5.2.4 关注产品供应的稳定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石墨烯重防腐涂料产业化研发的初步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石墨烯发展举世瞩目的原因[1-3]
    1.1 优异的性能
        1.1.1 定义和结构
        1.1.2 优异的性能
        1.1.2. 1“至薄”晶体材料
        1.1.2. 2“至坚”晶体材料
        1.1.2. 3 优良的热导体和电子迁移率
    1.2 广阔的市场
    1.3 诺贝尔奖的激励
2 全球石墨烯研究进展概况[4-7]
    2.1 研究论文数量激增
    2.2 石墨烯相关专利申请数成倍增长
    2.3 主要研发石墨烯国家研发与投入情况
3 国内石墨烯产业化研发趋势
    3.1 2013——中国“石墨烯年”
        3.1.1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3.1.2 石墨烯材料产业化加速
        3.1.2. 1 石墨烯产能扩大
        3.1.2. 2 石墨烯产业示范基地开始建设
    3.2 石墨烯材料研发的新发展规划
        3.2.1 续写中国石墨烯年的扩展
        3.2.2 石墨烯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4 开发石墨烯重防腐涂料满足海洋工程发展要求[3,8-11]
    4.1 海洋工程发展对防腐涂料提出新要求
        4.1.1 漫长的海岸线是海洋工程发展的前提
        4.1.2 港口和海洋运输要求重防腐涂料相应发展
        4.1.3 海上采油与近海风电需要性能更优的重防腐涂料
        4.1.3. 1 海上采油平台
        4.1.3. 2 近海风力发电
    4.2 石墨烯重防腐涂料研发与应用一些进展
        4.2.1 改进富锌底漆
        4.2.2 石墨烯防腐防锈涂料通过工信部新产品鉴定
        4.2.3 水性石墨烯防腐涂料
        4.2.4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发系列石墨烯重防腐涂料产品
    4.3 石墨烯基重防腐涂料进入大规模示范应用阶段
        4.3.1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发的重防腐涂料推广应用的进展
        4.3.2 近海风力发电设施重防腐涂料产业化初步实现
    4.4 石墨烯重防腐涂料扩大应用的配套条件发展
        4.4.1 分散剂、复合粉体和浆料开发成功
        4.4.2 开始建设专用数据库和制定相关涂料标准
        4.4.2. 1 专用数据库建设
        4.4.2. 2 制定相关标准
        4.4.3 与海洋工程密切相关的进展
        4.4.3. 1 海水淡化
        4.4.3. 2 石墨烯涂层和海绵复合物处理海面油污
5 与石墨烯重防腐涂料优异性能相关的问题
    5.1 原料质量影响
    5.2 石墨烯制备方法对性能和成本的影响
    5.3 建立质量检测与评定方法
6 小结和建议
    6.1 中国对石墨烯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6.2 石墨烯应用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6.3 要正确宣传石墨烯材料产业化进展
    6.4 建议

(10)低吸热沥青路面降温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沥青路面降温方法研究现状
        1.2.2 低吸热路面相关评价指标及测试装置研究现状
        1.2.3 热反射涂料和热阻材料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路面材料光热性能测定装置设计及其测定方法
    2.1 材料光热性能指标测定原理
    2.2 路面材料光热性能测定装置设计
        2.2.1 装置设计思路
        2.2.2 路面材料光热性能测定装置样机制作
        2.2.3 装置具有的优势
    2.3 路面材料光热性能评价指标的测定
        2.3.1 直观降温效果测定
        2.3.2 导温、导热系数测定
        2.3.3 太阳反射比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反射涂层及热阻粘层试验研究
    3.1 热反射凃层试验研究
        3.1.1 复合型反射涂料制备
        3.1.2 涂料常规性能测试及对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
        3.1.3 室内辐照试验及热反射涂层降温机理分析
    3.2 热阻粘层试验研究
        3.2.1 原材料选择
        3.2.2 热阻粘层室内辐照试验
        3.2.3 热阻粘层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阻型沥青混合料试验研究
    4.1 热阻型胶结料试验研究
        4.1.1 原材料试验
        4.1.2 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4.1.3 热阻型胶结料室内辐照试验及降温机理分析
        4.1.4 优选热阻型胶结料路用性能试验
    4.2 热阻型集料试验研究
        4.2.1 原材料性质
        4.2.2 混合料最佳油石比试验
        4.2.3 热阻型集料室内辐照试验及其热物性参数测定
        4.2.4 路用性能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沥青路面降温技术组合优化试验研究
    5.1 组合方法选择
    5.2 组合降温技术优选试验研究
        5.2.1 室内辐照试验
        5.2.2 路用性能分析
        5.2.3 经济性分析
        5.2.4 综合分析
    5.3 优选组合降温技术室内辐照模拟试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功能型粉末涂料有望大面积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疏水二氧化硅纳米线的合成及应用[D]. 鲁帅.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1)
  • [2]聚苯硫醚基矿用超疏水复合涂层制备及动态疏水性能研究[D]. 刘响.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3]仿荷叶减反射自清洁复合涂层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D]. 焦志彬. 吉林大学, 2020(08)
  • [4]羟基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敖善世.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5]碳、硅量子点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UV吸收性能研究与应用[D]. 胡广齐.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6]钨掺杂氧化锡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在透明隔热涂料中的应用[D]. 陈亚君.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取代聚苯胺/Si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D]. 胡传波. 东北大学, 2018(01)
  • [8]Y公司液体新戊二醇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D]. 张璇.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9]石墨烯重防腐涂料产业化研发的初步进展[J]. 刘国杰. 中国涂料, 2016(12)
  • [10]低吸热沥青路面降温技术试验研究[D]. 刘佩.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功能性粉末涂料有望大面积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