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岛加强采标重视接轨(论文文献综述)
夏敏[1](2020)在《中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的研究》文中认为档案保护行业标准是档案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的建设是不断增加档案保护行业标准有效供给,不断提升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制修订质量,不断完善和优化档案保护行业标准体系的过程。目前,我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的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新时代下档案保护技术与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相互融合形成许多新的档案保护技术,亟需围绕这些新兴的档案保护技术建设相关的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另一方面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的建设是档案保护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前提。在国内许多大型档案保护工程如“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抢救工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项目开展过程中,亟需相关档案保护行业标准来规范指导具体工作。总之,近年来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不仅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而且得到了档案工作实践领域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标准发展历程、标准内容建设两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的现状。研究发现尽管标准建设数量不断增长,内容建设不断丰富。但是,新时代下我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的建设在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研制基础、标准建设对国际经验的借鉴、标准适用性四个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在借鉴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论文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研制基础较薄弱,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借鉴国外经验能力有待提升,行业标准适用性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这四方面是影响我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的关键问题。进一步,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论文从标准建设人才、标准建设参与组织、标准执行条件、标准建设理念、标准建设受档案保护工作影响五个视角研究认为:标准建设人才缺乏、标准建设参与组织之间合作不力、标准执行条件有限、标准建设理念保守、标准受档案保护实践工作制约是我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最后,论文提出了应培养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加强标准建设参与组织之间的合作,改善档案保护行业标准执行条件,加强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研制工作,鼓励借鉴国外标准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强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宣传工作的六条针对性措施,旨在为我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叶萌[2](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蒙永业[3](2019)在《中国标准国际化评价及其对外贸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标准化是中国经济追求发展速度转向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中国标准国际化是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质量与规模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外开放40年经济发展、“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等都与中国标准国际化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定量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及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研究提出标准国际化评价的理论模型,从标准编制国际化、标准文本国际化、标准使用国际化和标准活动国际化四个维度构建出标准国际化评价模型,并对该评价模型进行数据验证。本研究从标准国际化四个维度采集数据,包括1977-2017年期间标准编制国际化数据,标准文本国际化强度、速度、效度数据,标准使用国际化数据及标准活动国际化数据,另外建设百万词级别中外标准英文版语料库研究标准英文版语言特征,计算中国标准英文版母语接近度。研究方法采用统计方法、文本分析法、语料库方法、计量模型方法等。本研究得到以下重要发现:首先,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就标准编制国际化而言,国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编制中国标准程度较低,外商参与编制中国国家标准比例只有1.8%,跨国合作编制中国标准为0;(2)就标准文本国际化而言,中国标准英文版母语接近度为89.87%,有着较为明显的第二语言可读性特征,现行国家标准只有中34.7%在不同程度上均采用国际标准或翻译为英文版,国际采标平均滞后8.61年,中国标准英文版不具备法律效力;(3)就标准使用国际化而言,中国标准国际互认度低,与英法等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的标准互认协议仅涵盖两国均等同采用的国际标准,尚未有外国企业项目采用中国标准;(4)就标准活动国际化而言,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量高质不高,截止2017年底,中国加入ISO/IEC约900个技术机构(TC/SC),承担其中67个主席副主席职务,注册国际标准化专家达到2000人,对口单位380家,但累计仅主导制定333项国际标准。其次,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和进出口贸易存在长期稳定协整关系,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对促进进出口贸易增长作用明显。表现在:(1)从短期看,当期标准国际化程度提高对贸易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的作用为负(短期半弹性分别为(-0.097020和-0.204333),对进口总额的作用为正(短期半弹性为0.024321),表明当期标准国际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滞后,对进口贸易的影响滞后则不明显;(2)从长期看,标准国际化程度提高可以促进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增长(长期相关性分别为R=1.732532、R=1.763353和R=1.699957)。本研究具有理论上、方法上和应用上的贡献。从理论上看,本研究跨越语料库语言学、语言经济学、国际化理论、标准化理论、国际贸易学等理论研究标准国际化,尝试构建出包含四大维度的“标准国际化理论模型”,为考察各国标准国际化程度提供理论依据。从方法上看,本研究通过大规模中外标准语料库,提取超过108项语言特征,从标准英文版母语接近度、标准文本国际化强度、效度及速度四个方面构建一套测量标准文本国际化程度的方法,另外采用语料库分析软件、经济计量软件和统计软件等多种计算机软件结合方法验证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从应用上看,本研究总结出的标准英文版语言特征可应用于中国标准英文版翻译实践,标准国际化测评模型可应用于测评各行各业的标准国际化程度,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对外贸的影响评价可应用于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其他领域。针对以上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五项对策性建议:第一,适时适度扩大我国标准编制国际化程度。让更多国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编制中国标准;扩大国家间、城市间、民间跨国合作编制标准,实现标准化项目合作和双边、多边交流等。第二,进一步扩大我国标准国际一致性,加大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标工作;缩短国际采标滞后时间;研究我国标准同时发布中英版、具备同等法律效力的可能性与路径。第三,改变我国标准使用国际化思路,重视标准带来的实质效益,提高我国标准海外示范度。第四,提升我国标准活动国际化质量。第五,设立国家机构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肖芳[4](2018)在《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步伐不断加快,标准建设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档案数字化标准的建设现状入手,分别论述了档案数字化的管理标准、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并总结了各类标准的特点。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对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进行SWOT分析,认为(一)S因素有:层级和种类丰富;制定主体扩大,制修订程序开放;研究得到重视;国际采标力度加大;(二)W因素有:性质、内容和编写有问题;体系结构不平衡、不完整;制定周期长;实施反馈慢、宣传力度不够;与国际接轨存在较大差距;(三)0因素有:标准化改革的推动;重视档案专业人才;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档案信息需求增加;参与国际档案标准化活动提高;档案科技工作进步;(四)T因素有:法律法规不健全;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民素质提高带来影响;现代技术发展带来挑战。针对以上分析,提出四项策略,(一)SO:理清数字化标准体系;急需带动非急需;注重标准引用,加强标准化人才建设;(二)WO:建立数字化标准框架;建立数字化标准体系表;简化标准制修订程序;加大国际标准关注力度;(三)ST:鼓励多方参与标准制修订;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开展试点工作;(四)WT: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陈建平,张雨,王强,刘丽,李树超[5](2014)在《我国花生标准体系建设及今后主攻方向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论述我国花生生产与加工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从我国油料(含花生)、花生生产与加工以及花生质量卫生3个方面的标准体系概况,分析目前我国花生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通过与国外花生主产国以及我国花生主要贸易国的花生标准体系进行对比,总结出我国现行花生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主攻方向。
刘阳[6](2011)在《我国出口类农机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二十年,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尽管我国农机出口的步伐在不断加快,通过与世界上某些老牌农机出口大国比较,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农机出口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在不断的出口贸易过程中,我国农机产品暴露出很多问题。除了产品自身的先天缺陷,就农机出口的外部环境来说,因部分市场面临贸易壁垒、出口产品不符合国外进口标准等因素存在,贸易纠纷时有发生。所有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机农机出口的发展。鉴于此,政府、企业须采取相关措施,将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并逐渐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影响农机产品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种,而产品本身所体现的技术含量、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和操作舒适性显得至关重要。产品设计也因此成为一种提升农机竞争力的重要调节手段。文章以具有到表性的农用拖拉机为研究对象,从农机的人性化安全设计、高端智能化、绿色设计等方面入手,借鉴整合相关理论,探讨确保农机性能、提升竞争力的设计方法。对于企业来说,在充分利用成本优势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发展与世界接轨的高技术附加值的创新型产品已成为必然趋势。
郭可汾[7](2010)在《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实行多年的《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经充分调研,在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历经多年修改、审议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终于在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不仅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也将为我国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法律屏障提供依据。特别是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尚不令人满意,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背景下,对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本文分析的背景材料,首先就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和具体沿革以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分析,并对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从三个方面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经验借鉴,本文从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标准、检测、认证、危险性分析、可追溯制度、产品召回制度和危险性预警系统等着手,对美、欧、日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具体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机构进行了归纳;从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和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三方面对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认证认可的规定、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水产品认可认证的发展现状;还对我国的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召回、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带来的在监管方面的变革,就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从大菱鲆事件着手,以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作为实例,分析了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对大菱鲆养殖过程中与环境、投入品和初级产品有关的监管部门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总结,对相关认证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庄延良[8](2010)在《胶南市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以标准取胜的时代,同开发技术标准一样,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也是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历史任务。作为山东省的一个东部沿海城市,胶南市近年来在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其主导产业的规模和经济辐射带动力不足,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落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这些问题急需通过制定实施符合胶南实际的技术标准化战略来加以解决。本文以打造符合胶南市实际的技术标准战略为目标,以提升胶南市主导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主线,分别从政府(协会)和企业两个层面对具有胶南特色的技术标准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做了有益的探索。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相关经验等,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从介绍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相关基础理论入手,详细阐述了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化、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等主要概念的内涵,着重分析了企业技术标准化对于产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并对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的构成以及实施的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胶南市企业技术标准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胶南市在技术标准化所面临的7个问题:标准化意识淡薄,观念落后;传统产业采标率低;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差;缺少标准化人才、经费和中介机构;技术标准化体系不完善,企业缺乏自身标准化战略;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标准水平较差,独立制定技术标准的能力弱;主导产业协会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第四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胶南市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胶南市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提出了胶南市技术标准化战略应遵循的方针、原则以及战略目标和任务,对这一战略的实施对胶南市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论文的最后两章在总结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的有益经验,从政府(协会)和企业两个不同的层次出发,对胶南市如何更好的制定实施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提出了意见。
李立国[9](2009)在《着力提高民政标准化工作水平 不断增强标准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文中认为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广泛宣传第四十届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之际,全面总结近五年来民政标准化工作,认真分析形势,明确今后发展思路,研究部署下步工作,对推进民政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倪凌燕[10](2009)在《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蔬菜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是中国加入WTO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之一,出口额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位列第二。因此,中国不仅是蔬菜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近年来,我国蔬菜国际贸易呈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有所调整的发展态势,但仍然面临着以农药残留限量、检验检疫、包装标签、质量等级标准等为主要形式的质量安全标准壁垒的严重制约。与国外相比,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合理、标准技术水平落后、市场适应性差和国际化程度低的差距是其主要原因。事实上,现有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既难以突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为扩大出口提供支撑,又不能起到利用技术手段控制进口和保证国内蔬菜质量安全的作用。在农产品贸易全球化日益深化,农产品安全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基于蔬菜国际贸易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要求,完善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基于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实际出发,依据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体系的基本原理,把握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本质特征,研究了中国蔬菜国际贸易、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以及面临的质量安全标准壁垒,以SWOT路径分析为视角,以文献综述、比较研究为主要手段,较为全面地分析比较了我国与国际标准组织和美国、日本的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差距,深入探讨了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目标定位、要素确定,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并在模型的指导下,基于国际贸易分析了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标准需求。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的视角对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蔬菜国际贸易与质量安全标准之间的关系,对比了国内外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之间的差距,得到了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运作机制、深化体系建设以及加快国际接轨四方面的启示,尤其是基于国际贸易提出完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议具有创新性。
二、青岛加强采标重视接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加强采标重视接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相关概念界定 |
0.3.1 档案保护 |
0.3.2 行业标准 |
0.3.3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 |
0.4 研究创新点 |
1 我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概况 |
1.1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阶段性发展特点鲜明 |
1.1.1 初步发展时期以纸质与声像档案行业标准为主 |
1.1.2 缓慢发展时期电子档案保护行业标准逐渐兴起 |
1.1.3 快速发展时期纸质声像电子档案行业标准并重 |
1.2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的标准内容建设不断丰富 |
1.2.1 纸质档案聚焦纸质修复过程的标准建设 |
1.2.2 声像档案重视数字化保护技术标准建设 |
1.2.3 电子档案注重归档存储与信息安全标准建设 |
1.2.4 档案保管条件趋向智能与环保类标准建设 |
2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2.1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
2.1.1 电子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较为缓慢 |
2.1.2 纸质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仍需完善 |
2.1.3 保管条件智能类与环保类标准建设仍需加强 |
2.2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研制基础较为薄弱 |
2.2.1 行业标准申请立项数量较少且标准研制机构较少 |
2.2.2 标准建设理论研究不足且保护技术研发力度不够 |
2.3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借鉴国外经验能力有待提升 |
2.3.1 借鉴国外先进档案标准数量少 |
2.3.2 追踪国外标准研制动态不及时 |
2.4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适用性与实践需求存在差距 |
2.4.1 档案保护新技术的行业标准制定不及时 |
2.4.2 部分行业标准内容陈旧与实际工作脱节 |
3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3.1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人才缺乏 |
3.1.1 档案保护行业从业专职人员数量递减 |
3.1.2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复合型人才缺乏 |
3.2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组织间合作不力 |
3.2.1 国内标准建设参与组织之间合作不充分 |
3.2.2 与国外档案保护组织合作交流较少 |
3.3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执行条件有限 |
3.3.1 “硬件”不足标准执行不力 |
3.3.2 “软件”不强标准执行不严 |
3.4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理念保守 |
3.4.1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前瞻性不够 |
3.4.2 忽视档案保护管理方面的标准建设 |
3.5 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受保护工作制约 |
4 加强我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的建议 |
4.1 大力培养行业标准建设所需人才 |
4.1.1 依托档案保护项目培养行业标准建设人才 |
4.1.2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培养行业标准建设人才 |
4.1.3 加强不同学科融合培养档案标准建设人才 |
4.2 加强组织间合作促进行业标准建设 |
4.2.1 加强组织间标准起草修订环节的合作 |
4.2.2 鼓励相互交流标准应用的实践经验 |
4.3 改善档案保护行业标准执行条件 |
4.3.1 加大档案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
4.3.2 加强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应用培训 |
4.4 加强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研制工作 |
4.4.1 加大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研制扶持力度 |
4.4.2 提升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研制基础条件 |
4.4.3 不断完善档案保护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
4.5 鼓励借鉴国外标准建设先进经验 |
4.5.1 加强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的采标工作 |
4.5.2 积极与国外档案保护组织交流合作 |
4.6 加强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宣传工作 |
4.6.1 建立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宣传媒体平台 |
4.6.2 丰富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宣传交流活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资料说明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
5.1.2 研究假设 |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1.5 实证检验结论 |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2.3 研究假设 |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2.6 实证检验结论 |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
5.3.2 研究假设 |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5 实证检验结论 |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
5.4.2 研究假设 |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4.5 实证检验结论 |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
5.5.2 研究假设 |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5.5 实证检验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
7.3.1 总体目标 |
7.3.2 具体目标 |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
7.6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国标准国际化评价及其对外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背景 |
1.1.2 行业背景 |
1.1.3 政策背景 |
1.1.4 个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方法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标准国际化研究现状综述 |
2.1 关键概念 |
2.1.1 标准与标准化 |
2.1.2 标准国际化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语言学理论 |
2.2.2 标准化理论 |
2.2.3 经济学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基于语料库的文本测量研究 |
2.3.2 标准国际化研究 |
2.3.3 标准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2.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3章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模型构建 |
3.1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的理论模型 |
3.1.1 标准编制国际化 |
3.1.2 标准文本国际化 |
3.1.3 标准使用国际化 |
3.1.4 标准活动国际化 |
3.2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
3.3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测量指标说明 |
3.3.1 标准编制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 |
3.3.2 标准文本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 |
3.3.3 标准使用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 |
3.3.4 标准活动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语料与数据 |
4.3 研究方法 |
4.3.1 语料库方法 |
4.3.2 计量模型方法 |
4.3.3 统计方法 |
4.4 研究工具 |
4.4.1 语料加工工具 |
4.4.2 语料库统计工具 |
4.4.3 统计工具 |
4.4.4 计量经济学工具 |
4.5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计算方式 |
4.5.1 三级指标赋值说明 |
4.5.2 标准文本国际化指标计算公式 |
4.5.3 标准国际化指数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定量评价 |
5.1 中国标准编制国际化定量评价 |
5.1.1 国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编制标准定量评价 |
5.1.2 跨国合作编制标准 |
5.1.3 标准编制国际化指标计算 |
5.1.4 标准编制国际化指标发展趋势分析 |
5.2 中国标准文本国际化程度定量评价 |
5.2.1 中外标准英文版语言特征对比分析 |
5.2.2 标准文本国际化强度分析 |
5.2.3 标准文本国际化速度分析 |
5.2.4 标准文本国际化效度分析 |
5.2.5 标准文本国际化指标计算 |
5.2.6 标准文本国际化指标发展趋势分析 |
5.3 中国标准使用国际化程度定量评价 |
5.3.1 境外项目本国标准采用度 |
5.3.2 标准国际互认度 |
5.3.3 他国采用本国标准度 |
5.3.4 标准海外示范度 |
5.3.5 标准使用国际化指标计算 |
5.3.6 标准使用国际化指标发展趋势分析 |
5.4 中国标准化活动国际化程度定量评价 |
5.4.1 国内外标准化工作合作度 |
5.4.2 国际组织任职数 |
5.4.3 国际组织活动参与度 |
5.4.4 国际标准制/修订我国参与度 |
5.4.5 标准活动国际化指标计算 |
5.4.6 标准活动国际化指标发展趋势分析 |
5.5 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指数测评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标准国际化对外贸的影响评估 |
6.1 研究数据加工处理 |
6.2 研究数据单位根检验 |
6.3 研究数据Johansen协整检验 |
6.4 研究数据误差修正模型 |
6.5 研究数据因果关系检验 |
6.6 结果与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发现 |
7.1.1 标准国际化程度评价维度和指标合理有效 |
7.1.2 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 |
7.1.3 中国标准编制国际化步伐和水平正稳步发展 |
7.1.4 中国标准英文版译文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
7.1.5 中国标准文本国际化程度较高 |
7.1.6 中国标准使用国际化程度需要加强 |
7.1.7 中国标准活动国际化数量多层次不高 |
7.1.8 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对进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
7.2 对策性建议 |
7.2.1 适时适度扩大中国标准编制国际化程度 |
7.2.2 进一步提升中国标准国际一致性 |
7.2.3 标准使用国际化应提质增效 |
7.2.4 中国标准活动国际化应从量变到质变 |
7.2.5 设立标准国际化专门机构推动发展 |
7.3 研究贡献 |
7.3.1 理论贡献 |
7.3.2 方法论贡献 |
7.3.3 实践贡献 |
7.4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7.4.1 研究局限性 |
7.4.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表1:标准国际化指数评价指标初设权重 |
附表2:国家统计局1977-2017年改革开放40年进出口额统计数据 |
附表3: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标准国际化指数对数处理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 |
七、相关概念 |
第一章 我国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现状 |
第一节 档案数字化管理标准现状 |
一、档案着录规则 |
二、文献档案资料数字化工作导则 |
三、文件元数据原则 |
四、档案数字化管理标准的特点 |
第二节 档案数字化业务标准现状 |
一、纸质档案数字化标准 |
二、缩微胶片数字化标准 |
三、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标准 |
四、专门档案数字化标准 |
五、档案数字化业务标准的特点 |
第三节 档案数字化技术标准现状 |
一、元数据类标准 |
二、数字档案存储载体标准 |
三、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标准 |
四、档案数据库相关标准 |
五、档案数字化技术标准的特点 |
第二章 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中优势(S)因素的分析 |
一、层级丰富、种类多样、专业性强 |
二、制定主体不断扩大、制修订过程不断开放 |
三、标准研究得到重视,财政投入随之增加 |
四、具备新陈代谢功能、国际采标力度不断加大 |
第二节 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中劣势(W)因素的分析 |
一、性质定位不清、部分内容不一致、编写不规范 |
二、标准体系结构不平衡、完整性较差 |
三、标准制定周期较长,自身存在滞后性 |
四、标准实施信息反馈缓慢、宣传力度不够 |
五、标准与国际接轨存在较大差距 |
第三节 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中机会(O)因素的分析 |
一、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推动 |
三、国家政策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视 |
四、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 |
五、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量的增强 |
六、实质性参与国际档案标准化活动不断提高 |
七、信息技术日趋成熟,档案科技工作不断进步 |
第四节 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中威胁(T)因素的分析 |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数字化标准建设的影响 |
三、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数字档案利用提出更高要求 |
四、高速发展的现代技术,给标准研制带来挑战 |
第三章 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中SWOT应用的策略 |
第一节 优势-机会(SO)策略 |
一、全面理清数字化标准体系,强化自我新陈代谢功能 |
二、由急需带动非急需,以重点带动一般 |
三、发挥教育培训优势,加强标准化人才建设 |
第二节 劣势-机会(WO)策略 |
一、统筹规划,多维度建立档案数字化标准框架 |
二、建立健全档案数字化标准体系表,增强体系完整性 |
三、简化标准制修订程序,建立标准动态维护机制 |
四、加大国际标准关注力度,合理评估借鉴 |
第三节 优势-威胁(ST)策略 |
一、鼓励多方参与数字化标准制修订,建立分工与协调机制 |
二、加大数字化标准资金投入,支持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 |
三、重视开展标准试点工作,及时反馈试点实施效果 |
第四节 劣势-威胁(WT)策略 |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
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公民档案意识 |
结语 |
附录Ⅰ |
附录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我国花生标准体系建设及今后主攻方向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花生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
1.1 有利于推动我国花生产业快速发展 |
1.2 有利于保障我国食物安全 |
1.3 有利于增强我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 |
2 我国花生标准体系建设概况 |
2.1 油料作物通用标准体系概括 |
2.2 花生生产、加工标准以及质量标准体系概括 |
2.2.1 花生生产、加工标准体系概括 |
2.2.2 花生及花生产品质量检测与安全控制标准体系概括 |
3 我国现行花生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1 缺乏系统性, 标准间衔接配套性差 |
3.2 考虑国内因素多与国际市场接轨少 |
4 我国花生标准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 |
4.1 提高不同环节标准系列的配套性 |
4.2 推动我国花生标准国际化 |
4.3 完善花生标准体系建设 |
(6)我国出口类农机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农机的定义及其范围的界定 |
1.4.1 农机的定义 |
1.4.2 农机范围的界定 |
第2章 我国农机行业对外贸易分析 |
2.1 我国农机产品出口现状 |
2.1.1 我国农机出口市场份额研究 |
2.1.2 农机对外贸易形势总结 |
2.2 我国农机出口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1 出口主体本身缺陷明显 |
2.2.2 落后的产业技术限制出口贸易的发展 |
2.2.3 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不够 |
2.2.4 时常引发贸易纠纷 |
2.3 我国农机外贸的比较优势 |
第3章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 |
3.1 国际贸易壁垒概述 |
3.1.1 国际贸易堡垒的基本含义 |
3.1.2 国际贸易堡垒新措施的表现形式 |
3.1.3 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
3.2 主要贸易伙伴农机贸易壁垒形势 |
3.2.1 美国对华农机贸易壁垒 |
3.2.2 欧盟对华农机贸易壁垒 |
3.2.3 日本对华农机贸易壁垒 |
3.2.4 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华农机贸易壁垒 |
3.3 我国频繁遭遇贸易壁垒的因素分析 |
3.4 贸易壁垒对我国农机出口的影响 |
3.5 农机出口应对贸易壁垒的策略调整 |
3.5.1 政府方面的策略调整 |
3.5.2 农机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策略调整 |
第4章 积极建立农机行业标准化体系 |
4.1 国内外农机标准现状 |
4.1.1 我国农机采标形势 |
4.1.2 当前国际标准的特点 |
4.1.3 国内外农机标准对比分析 |
4.1.4 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近期展望 |
4.2 应对国际标准化对策分析 |
4.2.1 强化观念,完善标准化制度建设 |
4.2.2 统一标准术语 |
4.2.3 规范行业标识 |
4.2.4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
4.2.5 建立企业标准文件信息中心 |
第5章 贸易壁垒新形势下的我国农机的设计策略(以农用拖拉机为例 |
5.1 工业设计在我国农机生产领域的应用 |
5.1.1 工业设计对于农机生产的必要性 |
5.1.2 工业设计在我国农机领域应用现状 |
5.1.3 以工业设计促进农机生产的思路探寻 |
5.2 绿色设计在农机生产领域的应用分析 |
5.2.1 绿色设计对于农机的必要性 |
5.2.2 绿色设计的基本特征 |
5.2.3 农机绿色设计的内容 |
5.2.4 我国农机绿色设计的前景展望 |
5.3 人机工程学在农机设计中的应用 |
5.3.1 人机工程学在农机驾驶座椅设计上的应用 |
5.3.2 人机工程学理论在农机显示仪表上的应用 |
5.3.3 人机工程学理论在操纵装置上的应用 |
5.3.4 人机工程学理论在驾驶视界设计上的应用 |
5.3.5 人机工程学理论在控制噪声、振动以及热环境方面的应用 |
5.3.6 综合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 |
5.4 农机的安全设计 |
5.4.1 农机产品安全设计的主要特征 |
5.4.2 农机安全设计原则 |
5.5 我国农机的高端化智能设计与品牌建设 |
5.5.1 农机领域的高端智能化设计 |
5.5.2 农机产品的品牌建设 |
第6章 论文研究成果对我国未来农机出口的指导 |
6.1 研究成果对农机出口的指导(以东盟地区为例) |
6.2 基于论文研究成果指导下我国未来农机出口的展望 |
6.2.1 面对贸易壁垒形势下的高度健全的预警、应对机制的建立 |
6.2.2 高度健全的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 |
6.2.3 农机外观及内在性能的高度建设 |
6.2.4 高端智能化农机品牌的建设 |
6.2.5 健康科学的农机调研-决策-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流程的建立 |
结论 |
附录Ⅰ 农业机械分类及代码(农业部第1062 号公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研究背景 |
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 |
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沿革 |
0.1.3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0.2.1 研究内容 |
0.2.2 数据来源 |
0.2.3 研究方法 |
0.2.4 研究目的 |
0.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0.2.6 学术构想与思路 |
0.2.7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0.3 关键术语 |
0.3.1 食品卫生 |
0.3.2 食品安全 |
0.3.3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
0.3.4 无公害水产品 |
0.3.5 绿色水产品 |
0.3.6 有机水产品 |
0.3.7 良好农业规范 |
0.3.8 良好作业规范 |
0.3.9 水产养殖认证委员会 |
0.3.10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
0.3.11 ISO 9000 |
0.3.12 ISO 14000 |
1 理论分析 |
1.1 基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食品安全法分析 |
1.1.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 |
1.1.2 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食品安全法的分析 |
1.1.3 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
1.2 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 |
1.2.1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
1.2.2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
1.3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
1.3.1 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分析 |
1.3.2 水产品供给链中的水产品安全——博弈分析 |
2 国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2.1 美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2.1.1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
2.1.2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
2.1.3 危险性分析与标准和技术法规 |
2.1.4 检验检测和认证 |
2.1.5 危险性预警系统、可追溯制度和产品召回制度 |
2.2 欧盟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2.2.1 欧盟食品安全运作的管理机制 |
2.2.2 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体系 |
2.2.3 风险分析 |
2.2.4 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 |
2.2.5 预警系统、水产品链可追溯和食品召回 |
2.2.6 教育和培训 |
2.3 日本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2.3.1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
2.3.2 相关法律法规 |
2.3.3 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 |
2.3.4 风险信息沟通、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 |
3 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 |
3.1 从大菱鲆事件说起 |
3.2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后产业的情况 |
3.2.1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产业的情况 |
3.2.2 大菱鲆事件发生后产业所受的影响 |
3.3 大菱鲆养殖过程各环节的监管现状 |
3.3.1 环境 |
3.3.2 投入品 |
3.3.3 初级产品 |
3.3.4 认证工作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开展 |
3.3.5 信息发布与产品召回 |
3.4 存在的问题 |
3.4.1 我国对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
3.4.2 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3 在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4 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
3.4.5 认证刚刚起步,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
3.4.6 信息与产品召回中存在的不足 |
3.5 相关的监管建议 |
3.5.1 完善监管体制 |
3.5.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3.5.3 加大大菱鲆养殖标准化步伐 |
3.5.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
3.5.5 认证体系、信息交流和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 |
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4.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
4.1.2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 |
4.1.3 食品生产监管司和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 |
4.1.4 食品许可司和食品安全监管司 |
4.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
4.2.1 相关法律 |
4.2.2 行政法规 |
4.2.3 部门规章 |
4.3 我国的水产标准化管理 |
4.3.1 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 |
4.3.2 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 |
4.3.3 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 |
4.4 我国的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
4.4.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
4.4.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
4.4.3 我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
4.5 水产品认证认可 |
4.5.1 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规定 |
4.5.2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认证发展现状 |
4.5.3 产品认证 |
4.5.4 体系认证 |
4.6 水产品可追溯 |
4.7 水产品召回 |
4.8 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 |
5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 |
5.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5.1.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
5.1.3 我国水产品标准存在的问题 |
5.1.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5.1.5 我国水产品质量认证存在的不足 |
5.1.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
5.1.7 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
5.2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
5.2.1 建立和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5.2.2 逐步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5.2.3 积极推进我国水产标准化的进展 |
5.2.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
5.2.5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
5.2.6 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
5.2.7 建立完整有效的水产品可追溯性体系 |
5.2.8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胶南市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国内外相关经验 |
1.3.1 国外相关经验 |
1.3.2 国内相关经验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 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技术标准化 |
2.1.1 技术标准化的发展简史 |
2.1.2 技术标准化的涵义 |
2.2 企业技术标准化 |
2.2.1 企业技术标准化的涵义 |
2.2.2 企业技术标准化体系及活动对象 |
2.2.3 企业技术标准化与产业竞争优势 |
2.2.4 企业技术标准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
2.2.5 企业技术标准化的经济效益 |
2.3 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 |
2.3.1 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的涵义 |
2.3.2 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的特点 |
2.3.3 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的实施 |
2.3.4 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的效益分析 |
3 胶南市技术标准化现状分析 |
3.1 标准化意识淡薄,观念落后 |
3.2 传统产业的采标率低 |
3.3 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差,标准水平偏低 |
3.4 缺少技术标准化经费、人才和中介服务机构 |
3.5 技术标准化体系不完善,企业缺乏明确的标准化战略 |
3.6 企业的规模偏小,水平较差,独立制定标准的能力弱 |
3.7 主导产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
4 胶南市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的确定 |
4.1.技术标准化战略确定的方针及原则 |
4.1.1 技术标准化战略确定的方针 |
4.1.2 技术标准化战略确定的原则 |
4.2 技术标准化战略的目标 |
4.3 技术标准化战略的任务 |
4.4 技术标准战略化对胶南市的效益分析 |
5 胶南市企业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的相关建议 |
5.1 胶南市政府实施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方面的相关建议 |
5.1.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
5.1.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标准化运行机制 |
5.1.3 鼓励和吸收企业界和用户参与标准化工作 |
5.1.4 主动参与标准化活动,积极采用先进标准 |
5.2 胶南市企业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的相关建议 |
5.2.1 强化观念,重视企业技术标准化建设 |
5.2.2 明确准则,提高企业技术标准的适应能力 |
5.2.3 统筹安排,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化的制度 |
5.2.4 整合资源,组建专门的企业标准化组织机构 |
5.2.5 加大投入,培养高素质标准化人才 |
5.2.6 制定科学的企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着力提高民政标准化工作水平 不断增强标准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真总结民政标准化工作成绩和经验 |
二、深入分析民政标准化工作形势 |
三、站在新起点上开创民政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
(10)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概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原理与主要概念界定 |
2.1.1 相关原理 |
2.1.2 主要概念界定 |
2.2 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2.2.3 简要述评 |
第三章 中国蔬菜国际贸易与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概况 |
3.1 蔬菜国际贸易现状 |
3.1.1 贸易总量 |
3.1.2 贸易结构 |
3.1.3 贸易市场 |
3.2 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体制与构成 |
3.2.1 管理体制 |
3.2.2 运行机制 |
3.2.3 标准组成 |
3.3 蔬菜出口贸易中的质量安全标准壁垒 |
3.3.1 特征内涵 |
3.3.2 基本成因 |
3.3.3 主要形式 |
3.3.4 质量安全标准壁垒与蔬菜国际贸易 |
3.4 基于国际贸易完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路径选择 |
3.4.1 SWOT 分析 |
3.4.2 路径选择 |
3.5 主要结论 |
第四章 国内外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比较分析 |
4.1 国际组织标准体系的概况与特点 |
4.1.1 ISO |
4.1.2 CAC |
4.2 典型国家标准体系的概况与特点 |
4.2.1 美国 |
4.2.2 日本 |
4.3 中国标准体系的主要差距 |
4.3.1 管理体制不合理 |
4.3.2 标准技术水平落后 |
4.3.3 市场适应性差 |
4.3.4 国际化程度低 |
4.4 国际经验与基本启示 |
4.4.1 改革管理体制 |
4.4.2 完善运行机制 |
4.4.3 深化体系建设 |
4.4.4 加快国际接轨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国际贸易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框架 |
5.1 标准体系的目标定位 |
5.1.1 遵循农业标准化和标准体系原理 |
5.1.2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国际准则 |
5.1.3 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实现全程控制 |
5.1.4 紧密结合生产和贸易的需要 |
5.2 标准体系的构成要素 |
5.2.1 标准体系的层次 |
5.2.2 标准体系的性质 |
5.2.3 标准体系中标准的类型 |
5.2.4 标准体系涉及的生产过程要素 |
5.2.5 标准体系涵盖的产品种类 |
5.3 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 |
5.3.1 蔬菜生产过程要素——X 轴 |
5.3.2 蔬菜产品种类——Y 轴 |
5.3.3 标准的类型——Z 轴 |
5.4 基于国际贸易的标准体系的需求分析 |
5.4.1 综合标准 |
5.4.2 农业资源环境标准 |
5.4.3 投入品标准 |
5.4.4 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
5.4.5 产品标准 |
5.4.6 安全卫生标准 |
5.4.7 检验检疫标准 |
5.4.8 包装和贮藏运输标准 |
5.5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蔬菜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目录 |
附录2 蔬菜质量安全行业标准目录 |
附录3 蔬菜质量安全ISO 标准目录 |
附录4 蔬菜质量安全CAC 标准目录 |
附录5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青岛加强采标重视接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档案保护行业标准建设的研究[D]. 夏敏. 辽宁大学, 2020(01)
- [2]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3]中国标准国际化评价及其对外贸的影响[D]. 蒙永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12)
- [4]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研究[D]. 肖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我国花生标准体系建设及今后主攻方向的分析[J]. 陈建平,张雨,王强,刘丽,李树超.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4(14)
- [6]我国出口类农机设计策略研究[D]. 刘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1(08)
- [7]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D]. 郭可汾.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8]胶南市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研究[D]. 庄延良.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3)
- [9]着力提高民政标准化工作水平 不断增强标准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J]. 李立国. 中国民政, 2009(12)
- [10]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D]. 倪凌燕. 江南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