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ndows CE的实时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阳[1](2019)在《基于WINDOWS CE嵌入式平台的线切割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智能制造的概念,渗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尤其是制造业,工业生产对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智能制造在工业生产中的份额节节攀升,在数控领域尤为明显。随着微电子技术与芯片技术的发展,工业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嵌入式系统因其专业性强、系统精简、高时效性的特点,广泛的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因其无明显切削力、非接触式加工、加工性能与材料硬度无关等特点,在特种制造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实验室现有嵌入式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数控编程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分析工业应用软件对自动化、智能化的需求,软件以Windows CE为操作系统的电火花线切割CAD/CAM软件,并选择相应的硬件运动控制器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嵌入式线切割系统的自动加工。通过对硬件系统运动的控制与监管、软件针对硬件功能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控制,完成了基于Windows CE嵌入式线切割数控系统。本文在结合实验室现有软硬件的基础上,分析了线切割数控系统的控制功能需求,从软硬件两个层面分别实现各自的控制需求。硬件层面:选择ARM6410开发板搭载Windows CE6.0为主控制系统,为其选择支持Windows CE开发的运动控制器,实现机床的工作台运动控制;电源采用实验室自行研发电源;运丝系统启停、换向与变速及工作液系统的启停的相关控制,选用线切割专用变频器辅助完成,变频器还能实现诸如断丝保护、掉电停运等操作,保护机床与电源系统。软件层面:使用VS2005及相关插件搭建了Windows CE6.0开发环境,安装了模拟器,可在PC端完成开发试验一体化,生成的执行文件可应用于开发板;移植完成现有软件,分析了各功能模块后,针对实际控制的需求,使用运动控制器提供的函数库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运动功能检测与线切割运动控制功能,软硬结合的开发模式,使得软件功能更实用于工业控制。本文从工业控制的需求出发,分析想要实现线切割自动化控制,软硬件各自的功能需求,完成了硬件设备的配置与软件的设计,研究开发了电火花线切割嵌入式控制系统。该系统以搭载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ARM开发板为主控系统,运动控制器为运动控制设备,变频器为辅助设备,实现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
滕官宏伟[2](2019)在《便携式水产品品质多指标快速无损拉曼检测装置的研究》文中认为水产品味道鲜美且富含营养,在我国人民的食品结构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水产品具有易腐败变质的特殊性,质量安全风险比一般食品高。品质检测作为水产品品质安全控制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传统水产品品质检测方法操作复杂、耗时且具有破坏性,不能满足市场中对水产品现场快速无损实时检测的需求。本研究基于拉曼光谱技术,开发出适用于水产品品质检测的便携式无损快速拉曼检测装置,实现水产品品质的快速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便携式水产品品质多指标拉曼检测装置硬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确定设备硬件系统主要由光源模块、光谱采集模块、系统控制处理模块、触摸屏、电源模块、通讯模块组成,选择USB2000+光谱仪作为核心器件,确定其他各模块选型。以S3C6410作为控制模块微处理器,设计了电源电路以及WiFi通信模块电路。使用SolidWorks2014对检测装置外观结构进行设计,并通过3D打印制作了一套实验样机机体,实现装置便携式设计。(2)水产品品质多指标预测模型的建立。确定色差b*、pH、TVB-N、TBA作为水产品品质安全评定指标;选择鲳鱼作为水产品品质检测装置预测模型样本,实验确定激光器功率300 mW、积分时间为3000 ms、平均次数2次为装置最优检测参数;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Whittaker平滑算法、自适应迭代重加权惩罚最小二乘算法对光谱数据荧光背景扣除处理,结合标准理化值建立鲳鱼色差b*、pH、TVB-N、TBA偏最小二乘预测模型,验证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0.823、0.915、0.897,验证集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315、0.143、2.875 mg/100g、0.104 mg/100g。(3)便携式水产品品质多指标拉曼检测装置软件系统的开发。选择Windows CE 6.0作为检测装置的操作系统,基于MFC基础类库完成实时分析控制软件设计,结合MATLAB和VS2005实现数据预处理以及偏最小二乘建模算法的混合编程,交叉编译下载到检测装置中,实现水产品多品质指标无损检测。装置质量约为2.1 kg,体积约为190 mm×170 mm×70mm。最后对装置的稳定性和检测精度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装置软硬件系统达到设计要求,样品单次检测时间为4s,可以实现鲳鱼颜色b*、pH、TVB-N、TBA的快速无损实时检测。
苏楠[3](2017)在《基于嵌入式平台北斗/SINS组合导航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因为单一导航系统在精度、稳定性及导航信息完整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组合导航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各个系统的优点,能够得到更可靠、更全面的导航信息。随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立,在组合导航中增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嵌入式系统在系统的实时性、可移植性、应用专用性以及低资源占有性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在组合导航系统中应用嵌入式技术可以使系统更小型化,更具有专用性。因此本文主要对嵌入式平台北斗/SINS组合导航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给出了组合导航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在硬件方面,选择合适的嵌入式硬件平台及导航硬件模块,并且进行相应的硬件调试;在软件方面,以本文搭建的硬件环境及所需功能为基础,选择Windows CE 6.0作为本设计的嵌入式操作系统,Visual Studio 2005作为本设计的开发环境。然后,详细阐述了 Windows CE 6.0嵌入式操作系统定制与移植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导航模块的工作原理和通信机制,用C#开发出接收导航模块数据并对导航数据进行处理的程序。利用扩展卡尔曼算法,在嵌入式平台上实现了北斗/SINS组合导航。最后,为了验证基于嵌入式平台北斗/SINS组合导航的性能,本文在静态环境下进行了数据采集实验,并加入了基于嵌入式平台的GPS/SINS组合导航系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北斗/SINS组合导航功能,可以输出两个系统信息融合后的速度和位置信息。在静态环境下北斗/SINS组合导航相较于单一SINS有更高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北斗/SINS组合导航相比于GPS/SINS组合导航精度更高。
魏万根[4](2014)在《嵌入式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数控编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引述了嵌入式系统相比于桌面PC在工业控制领域的显着优势。嵌入式Windows CE系统凭借美观友好的界面及其成熟稳定的开发技术,使它获得了众多开发者的青睐,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之一。基于Windows CE开发的嵌入式微型控制系统满足了电火花线切割数控市场对实时性、精确性、稳定性和耐用性的严格要求,对建立我国自己的工业控制体系具有深远意义。在针对Windows平台运行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数控编程系统CAWEP特性,及深入分析其系统功能和数据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以ARM为硬件平台、Windows CE为软件平台将其嵌入式微型化开发的总体设计方案。课题研究了Windows CE开发环境的搭建和内核定制,包括添加和裁剪系统组件、编译操作系统映像、下载OS映像至硬件设备。在掌握WindowsCE操作系统开发模型、开发流程及Windows CE与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之后,成功完成了基于Windows CE的CAWEP移植开发工作。并根据实际开发经验,总结了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调试技巧,并对基于Windows CE的CAWEP使用实例进行了展示和描述,其内容涵盖了图形绘制、图元编辑、视图缩放、加工代码生成及加工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移植开发后的CAWEP在Windows CE系统上运行稳定、高效可靠,商业价值显着。最后对研究工作及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值得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志国[5](2013)在《基于Windows CE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嵌入式应用的迅速增长,嵌入式技术在传统服装成衣设备控制系统也得到了逐步应用,这对于提高服装成衣质量及推广服装设计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已成为服装成衣设备工控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运用嵌入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结合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给出了一般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和步骤。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S3C2440A和Windows CE OS(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的服装成衣设备嵌入式控制器。首先,阐述了Windows CE OS的特点和架构,结合工控领域对实时性的基本要求,详细分析了Windows CE OS的实时性,指出Windows CE由于在内核中实现基本功能。图形系统、文件系统等功能都位于内核之外,以系统服务的形式提供各种功能,运行中用户状态和内核状态须频繁地切换,从而导致系统效率下降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调度算法和改进中断机制两种措施来提高系统实时性,并给出测试结果。其次,开发系统镜像烧写与更新方法。分析了Windows CE传统的镜像烧写方式需要JLink、 DNW等诸多参数设置,指出这种系统镜像烧写方式,不仅降低了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的效率,且对开发人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利于嵌入式技术的推广。本文研究并开发了一种SD卡烧写Windows CE系统镜像技术,并在S3C2440A平台上得以实现。此外,实际应用中嵌入式系统需与PC进行信息交互和数据共享。本文分析了Socket通信原理,结合局域网通信技术提出一种Windows CE与Windows之间的跨平台的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在Windows CE5.0与Windows XP平台上得到验证。接着,深入研究了基于Windows CE OS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详细分析了嵌入式控制器的软硬件实现,结合UML给出了开袋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系统子模块设计加以说明。本文选择S3C2440A作为自动开袋机控制器的处理器,并基于此CPU设计出LCD、以太网、系统时钟、串口通信等功能模块的电路。分析步进电机的驱动并设计细分驱动电路,给出了系统整体硬件电路的PCB设计。然后,给出系统软件总体框架图。分析Windows CE系统的驱动开发,并以按键驱动开发为例加以说明。介绍了微软基础类库(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简称MFC)的构架和运行机制,并给出基于嵌入式技术的自动开袋机控制器人机界面的设计。自动开袋机的人机界面设计体现了工控应用中人性化、高效性和实时性等特点。最后,设计并完成了各模块测试软件的编写。测试软件分别对步进电机的驱动和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自动开袋机控制器的设计基本满足要求,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对Windows CE的实时性,系统镜像烧写与更新等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合软硬件协同设计与UML方法,对嵌入式控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个自动开袋机控制器的设计案例,对嵌入式系统开发与推广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桑志谦[6](2011)在《基于Windows CE的实时以太网运动控制平台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数控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的两大基石。开放式数控是数控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推动了数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时以太网技术克服了传统现场总线的缺点,已经成为现场总线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indows CE的实时以太网运动控制平台的开发,并给出了一个基于该平台的开发实例。论文首先回顾了开放式数控和实时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之后分析了各工业以太网的实时解决方案,介绍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therMAC实时以太网的实现原理和技术指标。使用基于EtherMAC实时以太网的运动控制器和IO控制器构建本文所述平台的硬件平台。论文分析了Windows CE在开发开放式数控平台上的优势,提出了基于Windows CE的全软件化的运动控制平台的软件结构,阐述了系统的模块划分和功能,研究了实时任务部分的程序结构、界面实现方案和数据缓冲区的设计。Windows CE下的EtherMAC驱动是Windows CE应用程序能够访问总线的关键,论文通过分析Windows CE驱动的结构,使用流接口驱动的形式编写EtherMAC总线驱动,用C++语言完成开发工作。通过EtherMAC总线的实时性测试可知,所编写的驱动能够满足总线通信需求。最后将前述理论运用在了某制版集团网络化版辊半精车和车磨复合加工数控系统的开发中,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实际生产情况,放弃使用G/M代码,所有的加工任务都自动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获取,工人只需在图形化的界面中对加工尺寸进行微调即可生成自动加工任务,同时向生产管理系统反馈机床的运行状态、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工人的工作量。使用C++和C#语言编写数控系统的实时模块和非实时模块。所开发的系统满足了企业的加工精度和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并稳定运行,证明了所述理论的正确性。
黄炎[7](2010)在《Windows Embedded CE 6.0实时性研究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Windows CE6.0是一种嵌入式实时性的操作系统,本文首先对Windows CE6.0的实时性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项目对Windows CE6.0的实时性测量提供了一种借助于硬件来实现方法,其中重点分析了中断响应测试。
胡攀峰[8](2010)在《Windows CE系统在软件无线电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兴起和广泛使用,基于软件无线电思想设计无线通信系统已成为了现代通信系统设计的主流方法。软件无线电采用软件的方法实现以往只能用硬件实现的通信功能。基于软件无线电思想设计的无线通信系统通常在一个标准化、模块化的通用硬件平台上,用软件完成通信系统的各种功能如工作频段选择、调制解调类型、数据格式、加密模式、通信协议等。在基于软件无线电思想设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多用DSP和FPGA芯片构建系统硬件平台。这种系统平台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只要对DSP和FPGA芯片编程就可以实现具体的通信功能。但是,这种架构对开发人员的编程能力要求较高,开发人员不但要开发上层的算法程序还要开发底层的针对具体芯片的驱动接口程序,且如果更换芯片所有程序又得重新开发一遍。此外,由于芯片功能功的限制,这种架构的软件无线电系统很少使用操作系统,只能用一个简单的循环控制程序来调度各个任务模块和处理外界的请求。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因为资源调度不当、任务等待时间过长而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失效。为了解决上述缺陷,通用性好、资源占用少、实时性强、调度能力强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逐渐应用到了软件无线电系统中。本文介绍了一种以ARM+DSP+FPGA为系统硬件平台,以Windows CE为系统操作系统平台的软件无线电系统,通过向这个通用平台加载差分跳频软件完成短波通信功能。第二章阐述了差分跳频的原理以及基于软件无线电设计的差分跳频通信系统平台架构。第三章详细介绍了系统软硬件平台的建立过程,硬件方面包括芯片选型、平台的接口设计和调试,软件方面包括BootLoader开发、驱动程序开发、Windows CE操作系统内核开发等。第四章介绍了在通用平台上实现的差分跳频通信机的软件接口设计。
杨会丽[9](2009)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图像处理平台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长足的发展,在通讯、管理、医学、地震、气象、航空航天以及教育等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向应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却不尽如人意,不能很好的满足图像应用的要求。传统基于PC机的图像处理系统体积庞大,不具有便携性;桌面操作系统不具有实时性。传统的图像处理实现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图像应用实时性和小型化的要求。对此,本文探索一种基于ARM嵌入式平台的图像处理解决方案。本文研究基于嵌入式系统架构的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嵌入式系统具有体积小、性能好、功耗低、可靠性高等突出特征,可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图像应用要求。本文针对嵌入式系统的特点,设计出具有较强通用性的嵌入式图像处理平台。它方便与其它系统组合安装,形成集图像采集处理一体化的应用系统。这样的系统经扩展后可以应用到各种领域中。本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采用由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MagicARM2410开发平台,并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对其硬件资源进行裁剪。软件部分使用Platform Builder 5.0集成开发环境来定制满足要求的Windows CE 5.0操作系统,并通过FlashFXP软件的控制将内核镜像文件烧写到开发平台的Flash中。图像算法部分使用eMbedded Visual C++ 4.0开发应用程序,实现图像的灰度化、直方图、边缘检测、轮廓提取等常用功能。本系统经过测试运行稳定,可以很好的完成图像处理操作。达到系统设计目标的要求。
肖凯[10](2009)在《基于Windows CE的ARM9嵌入式系统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技术和集成电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工业控制、仪器仪表、医疗和消费电子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改进,微软公司的32位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以其强大的功能、广泛的兼容性、灵活的适用性和完善的开发工具支持,成为设计具有人机接口的嵌入式系统平台的理想选择。随着各应用领域对嵌入式系统设备的图形化、实时性、可靠性等要求的不断增长,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系统平台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课题在具有ARM9核心的AT91RM9200处理器最小系统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测控仪器和工业控制领域对嵌入式系统平台的要求,合理设计平台功能模块,开发操作系统及其板级支持包(BSP),优化设计驱动程序,并研究了提高系统实时响应能力的可行方法,实现了一个优化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嵌入式系统平台。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和分析了嵌入式系统平台和Windows CE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平台的总体设计和优化方案。随后本文介绍了Windows Embedded CE 6.0的体系结构及其板级支持包的开发与移植过程。在驱动程序的设计中,本文分析了多种驱动程序框架,并根据不同外设的硬件特点选择相应的驱动框架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本文研究了影响Windows CE系统实时性的模块,设计并验证了减少中断响应延迟时间的内核优化改造方法。本文的各设计方案都进行了测试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工作稳定正常,软硬件运行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二、Windows CE的实时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 CE的实时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INDOWS CE嵌入式平台的线切割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嵌入式线切割数控系统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
1.2.1 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现状研究 |
1.2.2 嵌入式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3 线切割嵌入式控制系统现状及意义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行文结构 |
第二章 嵌入式电火花线切割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特点与结构 |
2.2 电火花线切割软件系统设计 |
2.3 电火花线切割硬件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INDOWS CE开发环境搭建及软件移植 |
3.1 Windows CE操作系统特点 |
3.2 Windows CE操作系统结构 |
3.3 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开发流程 |
3.4 Windows CE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3.5 Windows CE系统运行环境搭建 |
3.5.1 板级支持包BSP的安装 |
3.5.2 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定制 |
3.5.3 模拟器中运行Windows CE系统 |
3.6 基于Windows CE系统的软件移植 |
3.6.1 系统移植来源及目的 |
3.6.2 系统移植过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线切割数控系统CAM功能开发 |
4.1 线切割CAM功能介绍 |
4.2 Windows CE电火花嵌入式数控系统功能分析 |
4.3 线切割CAM功能研发与实现 |
4.3.1 机床运动控制分类分析 |
4.3.2 线切割软件CAM功能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线切割系统硬件设计与实验验证 |
5.1 机床工作台控制系统的设计 |
5.2 电源系统控制设计 |
5.3 机床辅助系统与变频器 |
5.3.1 机床辅助系统 |
5.3.2 变频器 |
5.4 实验平台测试与上机验证 |
5.4.1 实验平台测试 |
5.4.2 系统上机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便携式水产品品质多指标快速无损拉曼检测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水产品品质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检测方法 |
1.2.2 无损检测技术 |
1.3 便携式检测装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便携式水产品品质多指标拉曼检测装置设计 |
2.1 便携式水产品品质多指标拉曼检测装置原理 |
2.2 系统总体结构 |
2.3 硬件系统选型及设计 |
2.3.1 硬件系统概述 |
2.3.2 光源系统模块 |
2.3.3 光谱采集模块 |
2.3.4 系统控制处理模块 |
2.3.5 供电模块 |
2.3.6 通讯模块 |
2.4 检测装置机体结构设计 |
2.5 硬件开发环境搭建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拉曼光谱的水产品品质多指标预测模型研究 |
3.1 水产品样品选择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设备 |
3.3 拉曼光谱信息采集 |
3.3.1 积分时间选择 |
3.3.2 平均次数选择 |
3.3.3 光谱信息采集 |
3.4 水产品品质多指标标准值测量方法及标准值分析 |
3.4.1 色差检测 |
3.4.2 p H值检测 |
3.4.3 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检测 |
3.4.4 硫代巴比妥酸值检测 |
3.4.5 标准值统计与分析 |
3.5 拉曼光谱数据处理与分析 |
3.5.1 光谱数据处理算法 |
3.5.2 光谱数据预处理 |
3.5.3 水产品品质多指标预测模型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4 便携式水产品品质多指标检测软件开发 |
4.1 软件需求分析 |
4.1.1 功能需求分析 |
4.1.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4.2 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4.3 系统总体设计 |
4.4 控制软件设计 |
4.4.1 软件流程 |
4.4.2 Windows CE 6.0 系统定制与移植 |
4.4.3 人机交互界面 |
4.5 功能实现 |
4.5.1 参数设置 |
4.5.2 数据处理算法实现 |
4.5.3 光谱数据保存 |
4.5.4 Wi Fi通信 |
4.6 装置测试及稳定性分析 |
4.6.1 装置硬件检测 |
4.6.2 数据采集测试 |
4.6.3 装置运行时间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基于嵌入式平台北斗/SINS组合导航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况及其特点 |
1.2.2 GPS概况及其特点 |
1.2.3 惯性导航概况及其特点 |
1.2.4 嵌入式ARM及其操作系统概况和特点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方案 |
2.1 硬件系统设计方案及硬件模块调试 |
2.1.1 ARM嵌入式平台选择 |
2.1.2 北斗模块选择与调试 |
2.1.3 GPS模块选择与调试 |
2.1.4 惯性测量模块选择与调试 |
2.2 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
2.2.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2.2 集成开发环境 |
2.2.3 编程开发语言 |
2.3 系统总体方案概括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组合导航系统开发环境搭建及系统移植 |
3.1 Windows CE 6.0操作系统体系结构 |
3.2 Windows CE 6.0开发环境构建 |
3.3 Windows CE 6.0操作系统定制与移植 |
3.3.1 Windows CE 6.0操作系统定制 |
3.3.2 Windows CE 6.0操作系统移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平台下北斗/SINS组合导航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4.1 北斗导航数据采集与解析 |
4.1.1 北斗导航程序功能设计与分析 |
4.1.2 北斗模块数据输出格式 |
4.1.3 具体实现过程 |
4.1.4 实验结果 |
4.2 GPS导航数据采集与解析 |
4.2.1 GPS导航程序功能设计与分析 |
4.2.2 GPS模块数据输出格式 |
4.2.3 具体实现过程 |
4.2.4 实验结果 |
4.3 惯性导航数据采集与解算 |
4.3.1 惯性导航程序功能设计与分析 |
4.3.2 惯性测量模块数据输出格式 |
4.3.3 惯性导航解算过程 |
4.3.4 实验结果 |
4.4 北斗/SINS组合导航技术实现 |
4.4.1 北斗/SINS状态方程与量测方程 |
4.4.2 北斗/SINS组合导航部分 |
4.4.3 GPS/SINS状态方程与量测方程 |
4.4.4 GPS/SINS组合导航部分 |
4.5 组合导航系统实验分析 |
4.5.1 北斗/SINS组合导航系统与单一SINS实验分析 |
4.5.2 GPS/SINS组合导航系统与单一SINS实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嵌入式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数控编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数控技术研究现状 |
1.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数控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电火花加工的产生 |
1.3.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基本原理及特点 |
1.3.3 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研究现状 |
1.4 嵌入式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嵌入式技术发展历程 |
1.4.2 嵌入式技术的应用 |
1.4.3 嵌入式技术发展趋势 |
1.5 Windows CE技术及研究现状 |
1.5.1 Windows CE版本历史和发展现状 |
1.5.2 Windows CE广阔的应用前景 |
1.6 基于Windows CE的数控系统研究现状 |
1.7 课题研究背景 |
1.8 课题研究意义 |
1.9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火花线切割计算机辅助数控编程系统CAWEP总览 |
2.1 CAWEP开发平台 |
2.2 系统功能设计 |
2.3 系统数据设计 |
2.3.1 数据类设计 |
2.3.2 命令类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数控编程系统开发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 |
3.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3.2 嵌入式微处理器 |
3.3 嵌入式操作系统 |
3.3.1 嵌入式操作系统分类 |
3.3.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 |
3.4 硬件平台的设计 |
3.4.1 ARM应用市场 |
3.4.2 ARM体系特征及选型 |
3.4.3 硬件平台选定 |
3.5 软件平台的设计 |
3.5.1 常见嵌入式操作系统 |
3.5.2 软件平台的选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indows CE操作系统及体系结构 |
4.1 Windows CE操作系统介绍 |
4.2 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特点 |
4.2.1 系统功能模块化 |
4.2.2 稳定的实时性支持 |
4.2.3 良好的兼容性和多平台支持 |
4.2.4 丰富的多媒体支持 |
4.2.5 广泛的全球性支持 |
4.2.6 强大的开发平台支持 |
4.3 Windows CE的开发概述 |
4.3.1 Windows CE开发类型 |
4.3.2 Windows CE开发流程 |
4.4 Windows CE体系结构 |
4.4.1 Windows CE操作系统模型 |
4.4.2 Windows CE 6.0的体系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indows CE开发环境的搭建与内核定制 |
5.1 开发环境简介 |
5.2 安装Visual Studio 2005 |
5.2.1 安装Visual Studio 2005 |
5.2.2 安装Visual Studio 2005 Service Pack 1 |
5.3 安装Windows Embedded CE 6.0 |
5.3.1 安装Platform Builder 6.0 Service Pack 1 |
5.3.2 安装Windows Embedded CE 6.0 R2 |
5.3.3 安装Windows Embedded CE 6.0 R3 |
5.4 安装Microsoft ActiveSync同步工具 |
5.5 板级支持包BSP |
5.5.1 BSP的基本概念 |
5.5.2 BSP包的内容 |
5.5.3 BSP包的开发 |
5.5.4 BSP的安装 |
5.6 定制Windows CE 6.0系统 |
5.6.1 构建Windows CE 6.0操作系统工程 |
5.6.2 添加支持硬件平台应用的特性组件 |
5.6.3 编译生成Windows CE 6.0操作系统运行时映像 |
5.7 运行Windows CE 6.0系统 |
5.7.1 模拟器上运行 |
5.7.2 需要注意的问题 |
5.8 SDK |
5.8.1 SDK简介 |
5.8.2 SDK的生成与导出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数控编程系统向Windows CE平台开发的实现 |
6.1 创建新项目 |
6.1.1 直接移植方案 |
6.1.2 创建基于TQ2440平台的新项目 |
6.2 移植开发各功能模块 |
6.2.1 拷贝原始文件 |
6.2.2 移植类的头文件及源文件 |
6.2.3 对话框资源移植 |
6.2.4 菜单栏和工具栏的移植 |
6.2.5 状态栏的移植 |
6.2.6 其他资源的移植 |
6.2.7 界面的显示和工具栏的加载 |
6.2.8 状态栏的加载 |
6.3 移植开发的关键技术 |
6.3.1 WinCE MFC与标准桌面系统MFC的差异 |
6.3.2 存储器的限制 |
6.3.3 字符及字符串处理差异 |
6.3.4 用户界面设计 |
6.4 调试技巧总结 |
6.4.1 更改字符集 |
6.4.2 定位错误 |
6.4.3 Windows CE诊断和调试机制 |
6.5 成果展示 |
6.5.1 图形绘制 |
6.5.2 图形编辑 |
6.5.3 视图缩放 |
6.6 目标设备实际测试 |
6.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与项目 |
致谢 |
(5)基于Windows CE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Windows CE特性分析与研究 |
2.1 Windows CE简介 |
2.1.1 Windows CE概念 |
2.1.2 Windows CE.NET特性 |
2.2 Windows CE实时性分析与优化 |
2.2.1 实时性分析 |
2.2.2 实时性优化措施 |
2.2.3 实时性测试 |
2.3 Windows CE系统镜像更新方法分析与改进 |
2.3.1 设计思路 |
2.3.2 U-Boot移植 |
2.3.3 镜像烧写实现 |
2.4 Windows CE跨平台数据传输 |
2.4.1 Socket简介 |
2.4.2 Socket服务端 |
2.4.3 Socket客户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概述 |
3.2 UML |
3.3 基于软硬件协同的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 |
3.3.1 传统嵌入式系统设计 |
3.3.2 软硬件协同设计 |
3.4 自动开袋机控制器总体方案设计 |
3.4.1 系统需求 |
3.4.2 需求分析 |
3.4.3 静态结构建模 |
3.4.4 动态行为建模 |
3.4.5 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开袋机控制器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4.1.1 处理器选型 |
4.1.2 系统硬件模块框图 |
4.2 核心板电路设计 |
4.2.1 时钟和电源 |
4.2.2 存储器扩展 |
4.3 底板电路设计 |
4.3.1 系统电源电路 |
4.3.2 系统复位电路 |
4.3.3 以太网接口电路 |
4.3.4 串口电路 |
4.3.5 LCD控制电路 |
4.3.6 GPIO扩展 |
4.4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
4.4.1 二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的数学模型 |
4.4.2 细分驱动 |
4.4.3 驱动电路 |
4.5 PCB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开袋机控制器软件设计 |
5.1 软件总体框架 |
5.2 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
5.3 Windows CE驱动开发 |
5.4 MFC |
5.5 应用程序设计 |
5.5.1 人机界面设计 |
5.5.2 控制模块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自动开袋机控制器测试 |
6.1 Windows CE系统测试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自动开袋机控制器硬件原理图 |
附录二:Socket跨平台通信实现关键代码 |
附录三:按键驱动实现关键代码 |
附录四:开袋机控制程序实现关键代码 |
附录五:步进电机控制程序关键代码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6)基于Windows CE的实时以太网运动控制平台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1.2 开放式运动控制平台简介 |
1.2.1 传统数控系统的缺陷 |
1.2.2 开放式数控的特征 |
1.2.3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发展 |
1.3 实时以太网总线技术简介 |
1.3.1 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发展 |
1.3.2 实时以太网总线及其发展 |
1.4 Windows CE的起源和发展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EtherMAC实时以太网总线及开放式控制器 |
2.1 实时以太网总线的优点 |
2.2 实时以太网总线的技术要求 |
2.3 实时以太网总线的相关概念 |
2.3.1 OSI参考模型 |
2.3.2 以太网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 |
2.4 实时以太网总线的实现方法 |
2.5 EtherMAC实时以太网总线简介 |
2.5.1 概述 |
2.5.2 同步方法 |
2.5.3 网络拓扑结构 |
2.5.4 数据帧结构 |
2.6 基于EtherMAC总线的开放式控制器 |
2.6.1 实现方式和总体结构 |
2.6.2 运动控制器的主要功能 |
2.6.3 IO控制器的主要功能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运动控制平台软件结构 |
3.1 Windows CE的特点和优势 |
3.2 软件总体结构和功能 |
3.3 开发语言 |
3.4 实时任务模块开发的关键问题 |
3.4.1 进程、线程和优先级系统 |
3.4.2 插补方法的选择 |
3.4.3 实时任务的程序结构 |
3.5 用户界面实现方案的选择 |
3.6 数据交换区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Windows CE下的EtherMAC总线驱动开发 |
4.1 Windows CE驱动的分类和结构 |
4.2 Windows CE通信框架和NDIS |
4.3 Windows CE流接口驱动及其实现原理 |
4.3.1 流接口驱动概念和结构 |
4.3.2 流接口驱动的加载方式 |
4.3.3 流接口驱动的调用方式 |
4.4 EtherMAC总线驱动的实现 |
4.4.1 EtherMAC总线驱动开发的路线 |
4.4.2 开发和调试环境 |
4.4.3 各接口函数的具体实现 |
4.5 驱动实时性的验证 |
4.5.1 EtherMAC驱动实时性的要求 |
4.5.2 验证方法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化数控系统开发实例 |
5.1 项目背景和要求 |
5.2 加工工件分析和被控机床情况 |
5.3 数控系统硬件配置 |
5.4 开发语言和软件总体结构 |
5.5 各个模块的实现 |
5.5.1 运动控制模块 |
5.5.2 PLC模块 |
5.5.3 自动任务执行模块 |
5.5.4 手动指令执行模块 |
5.5.5 任务调度模块 |
5.5.6 自动任务生成模块 |
5.5.7 手动指令生成模块 |
5.5.8 人机界面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Windows Embedded CE 6.0实时性研究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系统原理 |
2 实时性概述 |
3 Windows Embedded CE 6.0的实时性分析 |
4 中断响应测试 |
5 结论 |
(8)Windows CE系统在软件无线电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软件无线电介绍 |
1.1.1 软件无线电产生的背景 |
1.1.2 软件无线电系统基本结构 |
1.1.3 软件无线电的研究现状 |
1.2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
1.3 Windows CE 操作系统在软件无线电中的应用 |
1.3.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背景 |
1.3.2 Windows CE 操作系统的功能简介 |
1.3.3 Windows CE 系统的实时性分析 |
1.4 基于Windows CE 的软件无线电平台开发流程介绍 |
1.4.1 基于Windows CE 的系统结构 |
1.4.2 系统开发流程简介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差分跳频通信系统基础理论 |
2.1 差分跳频基本理论 |
2.2 差分跳频通信系统的组网理论 |
2.2.1 拓扑结构 |
2.2.2 多址方式 |
2.3 差分跳频通信系统的结构和层次划分原理 |
2.3.1 系统收发射机模型 |
2.3.2 系统层次化体系结构 |
2.4 差分跳频通信系统的系统需求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差分跳频通信系统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
3.1 系统芯片选型研究 |
3.1.1 微控制器芯片选型 |
3.1.2 网络适配器芯片选型 |
3.1.3 DSP 芯片选型 |
3.1.4 硬件平台的芯片接口研究 |
3.2 HPI 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
3.2.1 HPI 模块硬件接口设计 |
3.2.2 HPI 模块驱动程序开发 |
3.2.3 HPI 模块性能测试 |
3.3 以太网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
3.3.1 以太网硬件接口设计 |
3.3.2 以太网模块驱动程序开发 |
3.3.3 以太网模块性能测试 |
3.4 其它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
3.4.1 串口设计 |
3.4.2 USB 接口设计 |
3.5 Windows CE 操作系统的研究与定制 |
3.5.1 Platform Builder 介绍 |
3.5.2 Boot Loader 开发 |
3.5.3 Windows CE 操作系统定制 |
3.6 系统性能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差分跳频通信系统软件接口设计 |
4.1 物理层软件接口设计 |
4.2 MAC 层软件接口设计 |
4.3 LLC 层软件接口设计 |
4.4 会话层软件接口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文贡献与结论 |
5.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图像处理平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系统的总体设计 |
1.6 开发环境和开发方式 |
1.7章 节安排 |
第2章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1 嵌入式系统 |
2.2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平台架构 |
3.1 嵌入式硬件系统的功能定义 |
3.2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
3.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3.1 DeviceARM2410 核心板 |
3.3.2 系统存储器电路 |
3.3.3 NAND FLASH 电路 |
3.3.4 SD 卡接口电路 |
3.3.5 USB 接口电路 |
3.3.6 RS232 接口电路 |
3.3.7 彩色液晶屏及触摸屏驱动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开发平台设计 |
4.1 WINCE 操作系统平台 |
4.2 WINDOWS CE 的层次体系结构 |
4.3 WINDOWS CE 的开发环境PLATFORM BUILDER 简介 |
4.4 WINDOWS CE 系统BSP 开发 |
4.4.1 Boot Loader 设计与实现 |
4.4.2 Windows CE 的OAL |
4.4.3 Windows CE 的驱动程序开发 |
4.5 定制WINDOWS CE 操作系统 |
4.5.1 操作系统的定制过程 |
4.5.2 下载Windows CE 到MagicARM2410 |
4.6 WINDOWS CE 的应用程序开发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概述 |
5.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论 |
5.2 图像处理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5.3 嵌入式环境对于图像处理系统的要求 |
5.4 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的特点 |
5.5 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嵌入式图像处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6.1 位图图像灰度化 |
6.2 灰度变换 |
6.3 直方图修正 |
6.4 中值滤波 |
6.4.1 中值滤波的基本原理 |
6.4.2 传统的中值滤波算法 |
6.4.3 现有的快速中值滤波算法分析 |
6.4.4 改进的快速中值滤波算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Windows CE的ARM9嵌入式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嵌入式系统简介 |
1.2.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与发展 |
1.2.2 ARM 微处理器简介 |
1.2.3 嵌入式操作系统综述 |
1.2.4 Windows CE 简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嵌入式系统平台的研究现状 |
1.3.2 Windows Embedded CE 6.0 的发展现状 |
1.3.3 Windows CE 驱动程序的研究现状 |
1.3.4 Windows CE 的实时性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平台分析与设计 |
2.1 AT91RM9200 最小系统结构分析 |
2.1.1 AT91RM9200 处理器及最小系统简介 |
2.1.2 CPU 外围配置 |
2.1.3 存储模块 |
2.1.4 网络接口 |
2.2 系统平台的外围硬件扩展 |
2.2.1 基于EPSON S1D13506 的显示控制模块设计 |
2.2.2 RS232 串口通讯接口模块设计 |
2.2.3 USB 接口设计 |
2.2.4 基于FPGA 的AD786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2.3 Windows Embedded CE 6.0 体系结构分析 |
2.4 Windows CE 操作系统的实时性分析 |
2.4.1 影响Windows CE 实时性的因素 |
2.4.2 系统实时性优化改造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Windows Embedded CE 6.0 BSP 移植 |
3.1 交叉开发环境的建立 |
3.2 Boot Loader 开发 |
3.2.1 Windows Embedded CE 6.0 中的Eboot 分析 |
3.2.2 Eboot 的设计实现 |
3.2.3 地址重映射模块的优化设计 |
3.2.4 Eboot 的编译链接与生成 |
3.3 OAL 开发 |
3.3.1 Windows Embedded CE 6.0 中的OAL 分析 |
3.3.2 OAL 的设计实现 |
3.3.3 OAL 的编译链接与生成 |
3.4 BSP 的功能测试 |
3.4.1 Boot Loader 功能测试 |
3.4.2 OAL 功能测试与内核裁剪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外设的驱动程序设计 |
4.1 Windows Embedded CE 6.0 的内存管理 |
4.1.1 线性虚拟地址的实现 |
4.1.2 地址映射和内存模式的划分 |
4.2 Windows CE 的中断体系 |
4.3 驱动程序模型分析 |
4.3.1 内核模式驱动和用户模式驱动 |
4.3.2 本机驱动程序和流式驱动程序 |
4.3.3 单层驱动与分层驱动 |
4.4 显示控制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4.4.1 Windows CE 显示驱动的模型 |
4.4.2 显示驱动的分层结构实现 |
4.4.3 显示驱动的编译加载与运行测试 |
4.5 串口驱动程序 |
4.5.1 利用串口PDD 通用函数实现串口驱动优化 |
4.5.2 串口驱动的PDD 层实现 |
4.5.3 串口驱动的编译加载与运行测试 |
4.6 USB 驱动程序 |
4.6.1 USB 功能函数层实现 |
4.6.2 USB 驱动的编译链接 |
4.6.3 USB 驱动程序的实现与测试 |
4.7 AD 数据采集驱动程序 |
4.7.1 基于FPGA 的数据采集模块总线译码设计 |
4.7.2 数据采集模块的流驱动设计 |
4.7.3 中断服务例程(ISR)设计 |
4.7.4 中断服务线程(IST)设计 |
4.7.5 数据采集模块驱动程序的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Windows Embedded CE 6.0 的实时性优化 |
5.1 Windows Embedded CE 6.0 实时性相关模块分析 |
5.1.1 中断机制的实时性分析 |
5.1.2 调度机制的实时性分析 |
5.1.3 内存管理模块的实时性分析 |
5.2 中断机制的核心源代码分析 |
5.3 优化中断现场保护 |
5.3.1 AT91RM9200 中的寄存器结构分析 |
5.3.2 中断现场的寄存器保护优化设计 |
5.4 提高系统计时分辨率 |
5.5 实时性优化结果的测试 |
5.5.1 实时性测试设计和工具选择 |
5.5.2 实时性测试驱动程序设计 |
5.5.3 实时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Windows CE的实时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INDOWS CE嵌入式平台的线切割系统研究与开发[D]. 刘伟阳.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2]便携式水产品品质多指标快速无损拉曼检测装置的研究[D]. 滕官宏伟.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3]基于嵌入式平台北斗/SINS组合导航设计与实现[D]. 苏楠. 内蒙古大学, 2017(11)
- [4]嵌入式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数控编程系统的研究[D]. 魏万根. 广东工业大学, 2014(10)
- [5]基于Windows CE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志国. 东华大学, 2013(06)
- [6]基于Windows CE的实时以太网运动控制平台研究及应用[D]. 桑志谦. 山东大学, 2011(04)
- [7]Windows Embedded CE 6.0实时性研究和分析[J]. 黄炎. 广东通信技术, 2010(10)
- [8]Windows CE系统在软件无线电的应用研究[D]. 胡攀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9]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图像处理平台的设计[D]. 杨会丽. 河北科技大学, 2009(S2)
- [10]基于Windows CE的ARM9嵌入式系统优化设计[D]. 肖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