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曾敬[1](2019)在《增值税转型改革与企业抵押贷款》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债权保护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加上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银行多会要求企业提供抵押。同时抵押贷款相比信用贷款而言,有抵押物提供违约保障,更加便捷、成本较低,因此在中国企业贷款融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研究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对于探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途径和方法,破解企业“融资难”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有大量文献研究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但是相关研究内生性问题较严重,并且较少有文献关注税收政策对抵押贷款的影响。在税收政策效应研究中,增值税转型改革因具有天然的外生性而备受关注。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东北三省试行并于2009年在全国各行业全面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规定企业可以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此项改革旨在避免企业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其直接效应在于减少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成本并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而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抵押物,因此增值税转型改革与抵押贷款密切相关。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文献研究表明,改革对抵押贷款的影响可能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改革通过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显着增强了企业的抵押能力。当企业融资需求较大时,企业更有动机使用增加的固定资产获取更大规模的抵押贷款。同时,既有文献研究表明改革有助于增加企业当期现金流和净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经营业绩,提高企业投资价值相关性和资源配置效率等正面效应有助于企业向外传递积极信号。银行作为利益相关者会认为企业风险较小,因而愿意提供更大规模的抵押贷款;另一方面,改革虽然增加了企业当期现金流,但是融资优序理论表明内部融资成本要低于外部融资成本,因此现金流丰富的企业可能不太需要更多抵押贷款融资。同时,改革容易造成投资过度,企业代理问题恶化,银行会认为企业风险较高,从而减少抵押贷款的发放。此外,改革对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影响较大,相对于土地房产而言,机器设备的重新配置属性较低,银行为降低信贷风险,也不太愿意接受这类固定资产,从而对企业制定更加严格的抵押贷款条件。因此,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抵押贷款是积极效应还是消极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梳理,本文从抵押贷款的角度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影响,包括正文和导论两个部分,其中主要实证内容及研究结论具体如下所示:第三章检验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抵押贷款金额的影响,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本章使用手工搜集的2003-2010年上市公司每笔抵押贷款发生额数据,以增值税转型改革为外生事件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抵押贷款金额有何种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企业自身特征、银行特征和宏观环境特征对增值税转型改革与企业抵押贷款关系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有助于提高银行发放抵押贷款的意愿、增强企业对抵押融资的需求,导致企业抵押贷款金额显着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显着增加抵押贷款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信贷资质较好的企业组、银企距离较远组、非四大国有银行组、货币政策宽松组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组。说明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为降低自身信贷风险,仍然会选择资质较好的企业作为借款对象。第四章检验增值税转型改革影响抵押贷款的作用机制,本章内容是在第三章基础上,对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何种路径影响抵押贷款的进一步探究。本章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何种路径影响企业抵押贷款金额,并进一步探究企业自身特征和外部环境特征对作用机制的影响。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并通过交乘项回归,本文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和外部融资约束程度显着增加了抵押贷款金额。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质量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规模更大的抵押贷款。同时当企业融资需求较大时,企业也更有动机争取抵押贷款。第五章检验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加抵押贷款金额后的经济后果。本章内容也是在第三章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抵押贷款增加后的直接经济后果。本章使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增加抵押贷款金额会产生哪些经济后果,并进一步探究改革对微观企业层面和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结合手工搜集的每笔抵押贷款的贷款目的数据并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本文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增加企业抵押贷款金额显着提高了企业当期资产周转率,有助于加速资产流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并盘活资产。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助于降低微观企业失败率并提高宏观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关注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抵押贷款的影响。既往关于抵押贷款的文献较少关注税收政策对抵押贷款的影响;同时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改革对企业投资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较少关注改革对企业贷款融资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抵押贷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有助于丰富增值税转型改革文献和抵押贷款文献。第二,采用每笔抵押贷款发生额数据研究增值税改革对抵押贷款的政策效应。以往研究银行贷款和抵押贷款的文献多使用“公司—年度”层面的贷款余额数据,本文参考国外文献做法,利用手工搜集的每笔抵押贷款发生数据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准确、可信。在此基础上,本文手工搜集每笔贷款的贷款目的数据和银行特征(银企距离、银行股权性质和银行规模等)数据,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并从银行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第三,以抵押贷款为背景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探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新渠道。抵押贷款是中国企业较为普遍的贷款类型,它与信用贷款相比对企业的资质要求相对较低、更为便利。对抵押贷款的关注,便于进一步探究企业如何完善自身能够提高信贷质量以获取更优惠的抵押贷款条件,以帮助企业获取破解“融资难”困境的方法和途径。第四,以增值税转型改革为外生事件,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展开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缓解抵押贷款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税收政策效应的文献研究表明增值税转型改革是良好的外生事件,同时鉴于增值税转型改革分年份、地区和行业逐步实行的特点,也为本文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设计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保持样本的完整性并缓解相关内生性问题。
罗飞飞[2](2018)在《“营改增”对企业固定资产增值税核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配合全面"营改增"的顺利实施,2016年财政部印发了《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对企业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同时为了规范不动产增值税计税方法,国家税务总局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处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总结了这些政策对企业固定资产增值税会计核算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企业适应新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资本性项目营改增政策效应分析及后续完善"课题组,辛连珠[3](2017)在《投资性房地产营改增政策适用及会计处理疑难梳议》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投资性房地产增置业务很活跃。但对其资产性质的确认,会计准则、物权法和营改增政策未能形成协调一致的标准,存在多种解释,导致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税收政策待遇"不稳定",也使得与此相关的增值税会计处理变得十分冗繁。文章试图从物权法法理出发,梳理土地使用权、不动产与投资性房地产的属性关系,分析营改增后土地使用权、不动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税收待遇。依营改增政策本意和税收公平原则,提出改进投资性房地产营改增政策和会计处理的建议。
崔海龙[4](2015)在《新税法下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的税法制度的影响下,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仍存在的较多问题,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实际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倪婷婷[5](2014)在《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 ——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政府将税收改革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增值税是我国税收体系中的第一大税种,覆盖面很广。始于2004年东北地区试点的增值税转型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现有相关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展开,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会对企业投资、政府财政收入、社会就业、经济增长及社会福利等产生重大影响。但从微观层面研究增值税转型经济后果的文献仍然相对匮乏。同时在已有文献中,大多是以2004年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为切入点,然而当增值税转型于2009年推广至全国时,宏观经济环境及改革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发展受到冲击;另一方面2009年的转型范围由2004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变为全国,由资本密集型行业扩展到所有行业,辐射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大。此外随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逐步推进,增值税在我国税收体系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系统地研究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显得十分必要。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产权制度通过界定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委托代理链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各项活动。按照产权性质划分,本文将我国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大类。根据政府控制层级,又将国有企业分为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受产权制度的影响,这些不同产权特征的企业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那么此次增值税转型对不同产权特征企业的影响是否也存在差异?目前很少有文献研究这个问题。本文以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 2009年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首先,资本市场对增值税转型的消息的公布有正向反应,并且增值税转型会促进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劳动力需求。其次,增值税转型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地,增值税转型中国有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显着高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下降幅度显着高于国有企业。最后,考虑国企层级后发现,转型对地方国企的影响主要在于刺激其固定资产投资,而对中央国企的影响则主要是减少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并且在增值税转型消息公布期间,中央国企的超额回报高于地方国企。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产权为视角,研究了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目前从该角度研究增值税转型经济后果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为全面衡量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支持,同时也对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企业产权改革和政府行为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刘坤鹏,周琪[6](2012)在《我国增值税转型相关会计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文中认为一、前言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地推行消费型增值税,这是我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扩大内需、深化税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转型实施的前后,有不少学者对于相关的固定资产涉税会计核算问题进行了分析。梁瑞红、陈爱林(2005)结合试点的的经验探讨了增值税转型对于相关问题
陈兆芳[7](2012)在《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会计处理与改进》文中认为一、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政策解读(一)抵扣主体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分。一般纳税人是按照当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的,而小规模纳税人是按3%的征收率计算当期应纳增值税额的,显然"进项税额"是针对一般纳税人的特有概念,因此只有一般纳税人取得固定资产其进项税额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才可以抵扣,即固定资产增值税的抵扣主体是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取得固定资产其进项税则不允许抵扣。(二)抵扣时间税法对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的时间界限是"2009年1月1日"。这一规定明确了二点:一是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是在2009年1月1日以后;二是以开出增值税扣税凭证的日期为准。
郑艺[8](2010)在《浅析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固定资产涉税的会计处理》文中研究表明增值税是以商品或劳务价值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2009年,我国进行了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发生了较大变化。文章简单阐述了企业在执行固定资产增值税转型政策时需把握的重点,并且通过案例具体阐述了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翟雪改[9](2010)在《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处理》文中提出根据《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2009年1月1日起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等涉税核算发生较大变化。企业会计人员要深刻理解相关规定,做出正确会计处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
叶月香[10](2010)在《对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会计处理的探讨》文中认为文章主要从会计核算角度探讨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在固定资产购进、接受捐赠、接受投资、自制四种取得方式下发生的进项税额会计处理进行探讨,得出一些暂时性的结论,希望能够对会计核算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有一定帮助。
二、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增值税转型改革与企业抵押贷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贡献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抵押贷款相关理论 |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制度背景 |
一、抵押贷款法律法规 |
二、抵押贷款样本分布 |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抵押贷款文献综述 |
一、企业内部特征的影响 |
二、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
三、抵押其他条款特征的影响 |
第二节 增值税转型改革文献综述 |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经济后果 |
二、基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文献评述与本文研究思路 |
第三章 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抵押贷款的影响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
三、描述性统计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主回归结果 |
二、稳健性检验 |
三、进一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增值税转型改革影响抵押贷款的作用机制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一、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作用机制 |
二、外部融资需求大小的作用机制 |
三、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
三、描述性统计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基本回归结果 |
二、稳健性检验 |
三、进一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增值税转型改革影响抵押贷款的经济后果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
三、描述性统计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基本回归结果 |
二、稳健性检验 |
三、进一步分析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局限性 |
四、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营改增”对企业固定资产增值税核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
(一) 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会计核算 |
(二) 企业持有固定资产期间的增值税会计核算 |
1. 正常持有情况下固定资产增值税的核算。 |
2. 对于改扩建的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处理。 |
(三) 企业处置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处理 |
二、企业应对固定资产增值税处理的对策建议 |
(一)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重视发票管理 |
(二) 加强日常账务管理, 强化会计核算水平 |
(三) 企业应关注省级及省级以下国地税合并后税收征管的走向。 |
(3)投资性房地产营改增政策适用及会计处理疑难梳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投资性房地产营改增政策适用梳议 |
(一) 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值税税目、税率及计税方法 |
(二) 投资性房地产的进项税额政策 |
(三) 投资性房地产的销项税额政策 |
三、投资性房地产营改增会计处理梳议 (4) |
(一) 投资性房地产进项税额会计处理 |
1. 取得投资性房地产 |
2.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 |
(二) 投资性房地产销项税额会计处理 |
(5)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 ——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结构与内容 |
1.2.1 研究结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增值税转型的相关理论 |
2.1.1 税收中性思想 |
2.1.2 最优税收理论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1 产生委托代理关系的原因 |
2.2.2 委托代理理论的内容 |
2.2.3 不同产权特征企业的代理成本 |
2.3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行为影响的相关理论 |
2.3.1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
2.3.2 增值税转型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
2.3.3 增值税转型对公司价值及市场收益的影响 |
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4.1 国外有关文献 |
2.4.2 国内有关文献 |
第3章 制度背景 |
3.1 增值税转型的历史沿革 |
3.1.1 1980—1993年逐步扩大增值税试行范围 |
3.1.2 1994年全面推行增值税 |
3.1.3 1995—2008年逐步推进增值税转型 |
3.1.4 2009年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增值税转型 |
3.1.5 2011年至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 |
3.2 公司产权特征 |
3.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
3.2.2 财政体制改革 |
3.2.3 不同产权特征企业的公司治理差异 |
第4章 增值税转型的市场反应 |
4.1 文献回顾 |
4.1.1 与税收相关的市场反应研究 |
4.1.2 税制改革的市场反应研究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增值税转型的市场反应 |
4.2.2 试点与转型地区的市场反应 |
4.2.3 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市场反应 |
4.2.4 不同国企层级企业的市场反应 |
4.3 模型与变量定义 |
4.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4.3.2 事件研究法 |
4.3.3 研究模型及变量定义 |
4.4 实证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回归检验 |
4.5 进一步研究与稳健性检验 |
4.5.1 进一步研究 |
4.5.2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增值税转型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
5.1 文献回顾 |
5.1.1 增值税转型与企业投资 |
5.1.2 产权性质与企业投资 |
5.1.3 国企层级与企业投资 |
5.1.4 政府干预与企业投资 |
5.1.5 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与企业投资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增值税转型与固定资产投资 |
5.2.2 产权性质与固定资产投资 |
5.2.3 国企层级与固定资产投资 |
5.2.4 政府干预与固定资产投资 |
5.2.5 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固定资产投资 |
5.3 模型与变量定义 |
5.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5.3.2 研究模型及变量定义 |
5.4 实证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回归检验 |
5.5 进一步研究与稳健性检验 |
5.5.1 进一步研究 |
5.5.2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增值税转型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
6.1 文献回顾 |
6.1.1 增值税转型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
6.1.2 产权性质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
6.1.3 国企层级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
6.1.4 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增值税转型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
6.2.2 产权性质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
6.2.3 国企层级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
6.2.4 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
6.3 模型与变量定义 |
6.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6.3.2 研究模型及变量定义 |
6.4 实证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相关性分析 |
6.4.3 回归检验 |
6.5 进一步研究与稳健性检验 |
6.5.1 进一步研究 |
6.5.2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研究启示 |
7.2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我国增值税转型相关会计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增值税转型相关的会计处理及分析研究 |
(一)会计科目设置及其说明 |
(二)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处理及分析 |
(三)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会计处理及分析 |
1. 会计处理 |
2. 相关分析 |
(四)固定资产销项税额会计处理及分析 |
1. 销售已使用的固定资产。 |
2. 视同销售。 |
(1)会计处理 |
(2)相关分析 |
三、对于现行增值税转型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
(一)进一步扩大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范围 |
(二)进一步改进增值税会计 |
(7)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会计处理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政策解读 |
(一) 抵扣主体 |
(二) 抵扣时间 |
(三) 抵扣范围 |
(四) 抵扣依据与扣税时限 |
二、固定资产可抵扣进项税的会计处理 |
(一) 外购生产经营用动产 |
(二) 自建生产经营用动产 |
(三) 其他方式取得的生产经营用动产 |
三、固定资产不可抵扣进项税的会计处理 |
(一) 取得时明确自用 |
(二) 取得后用途改变 |
(三) 非正常损失 |
四、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处理中的注意事项及改进建议 |
(一) 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处理中的注意事项 |
(二) 改进建议 |
(8)浅析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固定资产涉税的会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在执行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政策时需把握的重点 |
二、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涉税的会计处理 |
(一)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 |
1.购进固定资产涉及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
2.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涉及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接受捐赠是企业非日常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属于企业的利得, 新准则将其归入“营业外收入”账户, 计入当期损益。 |
3.自建固定资产涉及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
(1) 购入所需物资时: |
(2) 工程领用物资时: |
(3) 工程领用生产用材料时: |
(4) 分配工程人员工资薪酬时: |
(5) 支付工程管理费时: |
(6) 设备建造完工交付使用时: |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涉及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
(1) 借:固定资产90000 |
(2) 借:主营业务成本70000 |
5.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涉及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
(二) 固定资产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 |
1.企业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涉及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企业自2009年1月1日起,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适用税率 (即17%) 征收增值税。若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自制的固定资产, 则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
(1)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
(2) 出售时取得的价款和相关增值税时: |
(3) 结转净损益 |
(1)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
(2) 出售时取得的价款和相关增值税时: |
(3) 结转净损益 |
2.视同销售固定资产涉及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
(1)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
(2) 视同销售应缴纳增值税: |
(3) 结转净损益 |
(三)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的会计处理 |
四、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增值税转型改革与企业抵押贷款[D]. 曾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2]“营改增”对企业固定资产增值税核算的影响[J]. 罗飞飞. 商业会计, 2018(16)
- [3]投资性房地产营改增政策适用及会计处理疑难梳议[J]. "资本性项目营改增政策效应分析及后续完善"课题组,辛连珠. 税收经济研究, 2017(05)
- [4]新税法下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的思考[J]. 崔海龙. 价值工程, 2015(03)
- [5]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 ——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D]. 倪婷婷. 南京大学, 2014(05)
- [6]我国增值税转型相关会计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J]. 刘坤鹏,周琪. 会计师, 2012(19)
- [7]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会计处理与改进[J]. 陈兆芳. 财会通讯, 2012(25)
- [8]浅析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固定资产涉税的会计处理[J]. 郑艺. 经济师, 2010(11)
- [9]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处理[J]. 翟雪改.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4)
- [10]对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会计处理的探讨[J]. 叶月香. 经济师, 2010(08)